CN113261167A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61167A CN113261167A CN202080007701.1A CN202080007701A CN113261167A CN 113261167 A CN113261167 A CN 113261167A CN 202080007701 A CN202080007701 A CN 202080007701A CN 113261167 A CN113261167 A CN 1132611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harge
- discharge surface
- base material
- electrode
- si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6—Covers forming a part of the plug and protecting it against adverse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arthed electrod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 H01T2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of sparking plu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的火花塞。火花塞具有:中心电极(15);主体金属壳体(20),其对中心电极进行绝缘保持;以及接地电极(50),其具有母材(31)和电极头(51),该母材的一端部(32)连接于主体金属壳体,该电极头与母材的另一端部(33)接合,电极头具有隔着火花间隙(37)与中心电极相对的放电面(52)。放电面为四边形,对该放电面的4个边分别实施倒角,仅对4个边中的1个边即第1边(53)实施C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花塞,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使电极头接合于母材的接地电极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关于在接地电极的电极头与中心电极之间设有火花间隙的火花塞,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放电面呈四边形的电极头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6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若在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则在接地电极中,电场集中于电极头的放电面的边的附近,因此,电极头的放电点(放电的产生位置)广泛地分布于放电面的4个边的附近。若放电点分散在4个边上,则作为火焰传播的中心的初始火焰核的位置分散,因此,评价火花塞的点火性时的燃烧预测的精度有可能降低。为了提高燃烧预测的精度,要求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该要求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火花塞具有:中心电极;主体金属壳体,其对中心电极进行绝缘保持;以及接地电极,其具有母材和电极头,该母材的一端部连接于主体金属壳体,该电极头与母材的另一端部接合,电极头具有隔着火花间隙与中心电极相对的放电面。放电面为四边形,对该放电面的4个边分别实施倒角,仅对4个边中的1个边即第1边实施C面。
本发明的火花塞具有:中心电极;主体金属壳体,其对中心电极进行绝缘保持;以及接地电极,其具有母材和电极头,该母材的一端部连接于主体金属壳体,该电极头与母材的另一端部接合,电极头具有隔着火花间隙与中心电极相对的放电面。放电面为四边形,对该放电面的4个边分别实施倒角。对放电面的4个边中的包含第1边的两个以上的边实施C面,在比较被实施C面的两个以上的边的倒角的大小时,第1边的倒角的大小小于其他边的倒角的大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技术方案,对电极头的放电面的4个边分别实施倒角,仅对放电面的4个边中的1个边即第1边实施C面。由于电场容易集中于第1边的附近,因此,在第1边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而,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根据第2技术方案,对第1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小于对除第1边之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电场进一步集中于第1边的附近,因此,除了第1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根据第3技术方案,对电极头的放电面的4个边分别实施倒角,对放电面的4个边中的包含第1边的两个以上的边实施C面。在比较被实施C面的两个以上的边的倒角的大小时,第1边的倒角的大小小于其他边的倒角的大小,因此,电场容易集中于第1边的附近。在第1边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根据第4技术方案,对与第1边相对的第2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大于对除第2边之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电场不易集中于与第1边相对的第2边的附近,因此,除了第3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根据第5技术方案,对与第1边相对的第2边实施R面,因此,与对第2边实施C面的情况相比,在第2边的附近不易产生放电点。因而,除了第3技术方案或第4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根据第6技术方案,第1边配置于比除了第1边之外的3个边靠近接地电极的另一端部的端面的位置。通过配置于端面的附近的第1边的附近的放电而产生的初始火焰核不易被母材夺取能量。初始火焰核容易生长,容易开始火焰传播,因此,除了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点火性。
根据第7技术方案,用于使电极头接合于母材的熔融部在放电面的背面从母材的另一端部的端面沿着放电面设置。在放电面的第1边的附近,放电的频率升高,容易发热,因此,电极头的热应力容易变大。熔融部的与放电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沿着放电面远离端面而变薄。第1边的附近的电极头的热应力容易通过熔融部缓和,因此,除了第6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减少因热应力导致的熔融部的破坏、电极头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2是接地电极的俯视图。
图3是接地电极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接地电极的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接地电极的俯视图。
图6是接地电极的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接地电极的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接地电极的俯视图。
图9是接地电极的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接地电极的沿着图8的X-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的以轴线O为界的单侧剖视图。在图1中,将纸面下侧称作火花塞10的前端侧,将纸面上侧称作火花塞10的后端侧。如图1所示,火花塞10具有绝缘体11、中心电极15、主体金属壳体20以及接地电极30。
绝缘体11为高温下的绝缘性、机械特性优异的氧化铝等陶瓷制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在绝缘体11设有沿着轴线O延伸的轴孔12。在绝缘体11的轴线方向的大致中央设有朝向径向的外侧伸出的圆环状的伸出部13。绝缘体11在比伸出部13靠前端侧的位置设有随着朝向轴线方向的前端侧去而外径变小的台阶部14。在绝缘体11的轴孔12的前端侧配置有中心电极15。
中心电极15为沿着轴线O保持于绝缘体11的棒状的电极。中心电极15中的导热性优异的芯材埋设于母材16。母材16利用以Ni为主体的合金或者由Ni构成的金属材料形成。芯材利用铜或者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形成。芯材能够省略。在母材16的前端接合有含贵金属的电极头17。电极头17能够省略。
中心电极15在绝缘体11的轴孔12中与端子金属壳体18电连接。端子金属壳体18为连接有高压缆线(未图示)的棒状的构件,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
主体金属壳体20为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的、沿着轴线O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主体金属壳体20具有包围绝缘体11的比伸出部13靠前端侧的部分的前端部21、与前端部21的后端侧相连的座部23、设于座部23的后端侧的工具卡合部24以及与工具卡合部24的后端侧相连的后端部25。在前端部21的外周跨前端部21的轴线方向上的大致全长地设有与发动机(未图示)的螺纹孔螺纹结合的外螺纹22。在前端部21的内周设有随着朝向轴线方向的前端侧去而内径变小的凸起部26。
座部23为用于限制外螺纹22相对于发动机的拧入量并且对紧固的外螺纹22施加轴向力的部位。工具卡合部24为将外螺纹22向发动机的螺纹孔拧入时供扳手等工具卡合的部位。后端部25为朝向径向的内侧弯曲的圆环状的部位。后端部25位于比绝缘体11的伸出部13靠后端侧的位置。
在绝缘体11的伸出部13与主体金属壳体20的后端部25之间,在整周上设有填充有滑石粉等粉体的密封部27。在绝缘体11的台阶部14与主体金属壳体20的凸起部26之间夹着金属制的圆环状的密封件(未图示)。在主体金属壳体20的前端部21连接有接地电极30。
接地电极30包括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Ni基合金等)形成的母材31和与母材31接合的电极头34。母材31为具有与主体金属壳体20接合的一端部32和接合有电极头34的另一端部33的棒状的构件。电极头34具有包含例如Pt、Rh、Ir、Ru等贵金属中的1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化学组合物。电极头34借助熔融部35与母材31接合。在接地电极30的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与中心电极15之间设有火花间隙37。
火花塞10利用例如以下这样的方法制造。首先,将中心电极15配置于绝缘体11的轴孔12。接着,在确保中心电极15与端子金属壳体18之间的导通的同时向绝缘体11的轴孔12插入端子金属壳体18。接下来,向预先连接有接地电极30的主体金属壳体20插入绝缘体11,将主体金属壳体20组装于绝缘体11。由于主体金属壳体20的从凸起部26至后端部25的部分借助密封部27和密封件(未图示)对绝缘体11的从台阶部14至伸出部13的部分施加轴线方向上的压缩载荷,因此,绝缘体11保持于主体金属壳体20。接着,使接地电极30的母材31弯曲来形成火花间隙37,得到火花塞10。
图2是接地电极30的俯视图。在图2中示出母材31的另一端部33(参照图1),省略一端部32(参照图1)的图示。图3是接地电极30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接地电极30的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如图2~图4所示,母材31的另一端部33(参照图1)具有朝向中心电极15所在侧的第1面38、与第1面38相连接并且从另一端部33所在侧向一端部32(参照图1)所在侧延伸的一对第2面39、与第1面38及第2面39相连接的端面40以及与第2面39及端面40相连接的第3面41。第3面41位于与第1面38相反的一侧。
在母材31的第1面38设有与母材31的端面40相连接的凹部31a。电极头34配置于凹部31a中。用于使电极头34与母材31接合的熔融部35在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的背面34a中从母材31的端面40沿着放电面36设置。
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为由4个边围起来的四边形。放电面36与电极头34的侧面42、43、44、45相连接。电极头34的侧面42朝向与母材31的端面40相同的方向。电极头34的侧面43、45分别朝向与母材31的第2面39相同的方向。电极头34的侧面44位于与电极头34的侧面42相反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的面积大于中心电极15的放电面15a(参照图3)的面积,中心电极15的整个放电面15a与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在轴线方向上相对。放电面15a为圆形。
放电面36的4个边为电极头34的侧面42、43、44、45与放电面36的交线。侧面42与放电面36的交线为第1边46。与第1边46相对的第2边47为侧面44与放电面36的交线。侧面43与放电面36的交线为第3边48。与第3边48相对的第4边49为侧面45与放电面36的交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边46配置于比除第1边46之外的第2边47、第3边48、第4边49这3个边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第1边46与端面40大致平行地配置。第2边47配置于比除第2边47之外的第1边46、第3边48、第4边49这3个边远离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
对包围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的全部的第1边46、第2边47、第3边48、第4边49分别实施倒角。在放电面36中,对包含第1边46的两个以上的边实施C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边46和第2边47实施C面,对第3边48和第4边49实施R面。也可以对第3边48、第4边49实施C面,来替代对第3边48、第4边49实施的R面。
对第1边46(参照图3)实施的C面为将放电面36和侧面42连接起来的倒角面。对第2边47实施的C面为将放电面36和侧面44连接起来的倒角面。C面与放电面36、侧面42、44相交的倒角面的角度不限于45°。倒角面的角度设定为大于0°且小于90°的任意的角度。
对第1边46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参照图3)小于对第2边47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C面的倒角的大小W1、W2分别指在与第1边46、第2边47垂直的方向且是与放电面36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
对第3边48(参照图4)实施的R面为将放电面36和侧面43连接起来的圆面或者椭圆面。对第4边49实施的R面为将放电面36和侧面45连接起来的圆面或者椭圆面。对第3边48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3与对第4边49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4大致相同。R面的倒角的大小W3、W4分别指R面的曲率半径。倒角的大小W3、W4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2边47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大于对第1边46、第3边48、第4边49这其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W3、W4。
熔融部35(参照图3)的与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沿着放电面36远离母材31的端面40、即随着靠近母材31的一端部32(参照图1)而变薄。熔融部35中的与电极头34的侧面42相接触的部位的厚度大于熔融部35中的与电极头34的侧面44相接触的部位的厚度。
熔融部35通过在母材31的凹部31a中配置电极头34之后,从母材31的端面40所在侧与放电面36大致平行地照射激光并且使激光从电极头34的侧面42的一端扫描至另一端而得到。激光介质例示了光纤激光、盘形激光,但并不限定于此。熔融部35通过电极头34和母材31熔合而成。
当在火花塞10的端子金属壳体18(参照图1)与主体金属壳体20之间施加电压并且中心电极15与接地电极30之间的电位差达到放电电压时,在火花间隙37产生放电,形成初始火焰核。若初始火焰核将周围的混合气体加热至起火温度,则开始火焰传播,混合气体燃烧。
在接地电极30中,电场容易集中于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的4个边,因此,在放电面36的第1边46、第2边47、第3边48、第4边49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放电的产生位置)。特别是被实施倒角的第1边46、第2边47、第3边48、第4边49这4个边中的被实施C面的边相较于被实施R面的边容易产生放电点,越是倒角的大小较小的边,越容易产生放电点。
在火花塞10中,对第1边46和第2边47实施C面,对第3边48和第4边49实施R面。当比较被实施C面的第1边46的倒角的大小W1和第2边47的倒角的大小W2时,第1边46的倒角的大小W1小于第2边47的倒角的大小W2,因此,电场容易集中于第1边46的附近。在第1边46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其结果是,作为火焰传播的中心的初始火焰核容易形成于第1边46的附近,减少初始火焰核的位置的分散。因而,能够提高评价火花塞10的点火性时的燃烧预测的精度。
对第1边46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小于对第2边47、第3边48、第4边49这其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W3、W4。电场进一步集中于第1边46的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与第1边46相对的第2边47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大于对除第2边47之外的第1边46、第3边48、第4边49这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W3、W4。电场不易集中于与第1边46相对的第2边47的附近,因此,在除第2边47之外的、距第1边46更近的部位容易产生放电点。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由于对将第1边46和第2边47连接起来的第3边48和第4边49实施R面,因此,与对第3边48、第4边49实施C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放电点不易在第3边48、第4边49的附近产生。由于在第1边46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在中心电极15中,电场容易集中于放电面15a的缘15b(参照图3)。放电面15a整体与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在轴线方向上相对,放电面15a为圆形,因此,使放电面15a的缘15b与第1边46之间的距离成为最短的点在第1边46上被唯一地确定。在第1边46上的该点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放电面36的第1边46配置于比放电面36的第2边47、第2边48、第3边49这其他的3个边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在倒角较小的第1边46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在第1边46的附近容易形成初始火焰核。配置于母材31的端面40附近的第1边46的附近与其他的第2边47、第3边48、第4边49的附近相比较为开放,因此,在第1边46的附近产生的初始火焰核不易被母材31夺取能量。初始火焰核容易生长,容易开始火焰传播,因此,能够提高点火性。
另一方面,若第1边46的附近的放电的频率升高,则第1边46的附近容易发热,因此,电极头34的第1边46的附近的热应力容易变大。熔融部35的与放电面36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沿着放电面36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而变厚,因此,电极头34的第1边46的附近的热应力容易通过熔融部35缓和。因而,能够减少因热应力导致的熔融部35的破坏、电极头34的剥离。
参照图5~图7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的第1边46、第2边47、第3边48、第4边49这4个边中的两个以上的边实施C面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对电极头51的放电面52的第1边53、第2边54、第3边55、第4边56这4个边中的仅1个边实施C面的情况。对于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以下的说明。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接地电极50的俯视图。图6是接地电极50的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接地电极50的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接地电极50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的接地电极30地与主体金属壳体20相连接。在图5中示出接地电极50的母材31的另一端部33(参照图1),省略一端部32(参照图1)的图示。
如图5~图7所示,接地电极50的电极头51配置在设于母材31的凹部31a中。用于使电极头51与母材31接合的熔融部35在电极头51的放电面52的背面51a从母材31的端面40沿着放电面52设置。
电极头51的放电面52为由4个边围起来的四边形。放电面52与电极头51的侧面42、43、44、4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头51的放电面52的面积大于中心电极15的放电面15a(参照图6)的面积,中心电极15的整个放电面15a与电极头51的放电面5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
放电面52的4个边为电极头51的侧面42、43、44、45与放电面52的交线。侧面42与放电面52的交线为第1边53。与第1边53相对的第2边54为侧面44与放电面52的交线。侧面43与放电面52的交线为第3边55。与第3边55相对的第4边56为侧面45与放电面52的交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边53配置于比除第1边53之外的第2边54、第3边55、第4边56这3个边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
对包围放电面52的全部的第1边53、第2边54、第3边55、第4边56分别实施倒角。在放电面52中,仅对第1边53实施C面,对第2边54、第3边55、第4边56这其他的3个边实施R面。对第1边53(参照图6)实施的C面为将放电面52和侧面42连接起来的倒角面。电场容易集中于被实施C面的第1边53的附近,因此,在第1边53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第2边54实施的R面为将放电面52和侧面44连接起来的圆面或者椭圆面。对与第1边53相对的第2边54实施R面,因此,与对第2边54实施C面的情况相比,在第2边54的附近不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第1边53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小于对第2边54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电场容易集中于第1边53的附近,因此,在第1边53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第3边55(参照图7)实施的R面为将放电面52和侧面43连接起来的圆面或者椭圆面。对第4边56实施的R面为将放电面52和侧面45连接起来的圆面或者椭圆面。对第3边55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3与对第4边56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4大致相同。倒角的大小W3、W4也可以不同。
对第1边53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小于对第2边54、第3边55、第4边56这其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W3、W4。电场进一步集中于第1边53的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第2边54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大于对第1边53、第3边55、第4边56这其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W3、W4。电场不易集中于第2边54的附近,因此,在除第2边54之外的、距第1边53更近的部位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整个圆形的放电面15a与电极头51的放电面5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因此,使放电面15a的缘15b与第1边53之间的距离成为最短的点在第1边53上被唯一地确定。在第1边53中的该点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第1边53配置于比放电面52的其他3个边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在第1边53的附近产生的初始火焰核不易被母材31夺取能量,因此,初始火焰核容易生长,容易开始火焰传播。因此,能够提高点火性。
熔融部35的与放电面52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沿着放电面52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而变厚,因此,电极头51的第1边53的附近的热应力容易通过熔融部35缓和。因此,能够减少因热应力导致的熔融部35的破坏、电极头51的剥离。
参照图8~图10,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电极头34的放电面36的4个边中的对边实施C面的情况。与此相对,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对共有顶点的两个边实施C面的情况。对于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以下的说明。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接地电极60的俯视图。图9是接地电极60的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接地电极60的沿着图8的X-X线的剖视图。接地电极60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的接地电极30地与主体金属壳体20相连接。在图8中示出接地电极60的母材31的另一端部33(参照图1),省略一端部32(参照图1)的图示。
如图8~图10所示,接地电极60的电极头61配置在设于母材31的凹部31a中。用于使电极头61与母材31接合的熔融部35在电极头61的放电面62的背面61a从母材31的端面40沿着放电面62设置。
电极头61的放电面62为由4个边围起来的四边形。放电面62与电极头61的侧面42、43、44、4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头61的放电面62的面积大于中心电极15的放电面15a(参照图9)的面积,中心电极15的整个放电面15a与电极头61的放电面6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
放电面62的4个边为电极头61的侧面42、43、44、45与放电面62的交线。侧面42与放电面62的交线为第1边63。与第1边63相对的第2边64为侧面44与放电面62的交线。侧面43与放电面62的交线为第3边65。与第3边65相对的第4边66为侧面45与放电面62的交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边63配置于比除第1边63之外的第2边64、第3边65、第4边66这3个边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
对包围放电面62的全部的第1边63、第2边64、第3边65、第4边66分别实施倒角。在放电面62中,对包含第1边63的两个以上的边实施C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边63和第4边66实施C面,对第2边64和第3边65实施R面。也可以对第2边64、第3边65实施C面,来替代对第2边64、第3边65实施的R面。
对第1边63(参照图9)实施的C面为将放电面62和侧面42连接起来的倒角面。对第2边64实施的R面为将放电面62和侧面44连接起来的圆面或者椭圆面。对与第1边63相对的第2边64实施R面,因此,与对第2边64实施C面的情况相比,在第2边64的附近不易产生放电点。在除第2边64之外的、距第1边63更近的部位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第3边65(参照图10)实施的R面为将放电面62和侧面43连接起来的圆面或者椭圆面。对第4边66实施的C面为将放电面62和侧面45连接起来的倒角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3边65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3小于对第4边66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4。倒角的大小W3、W4也可以大致相同,W3也可以大于W4。
被实施C面的第1边63的倒角的大小W1小于被实施C面的第4边66的倒角的大小W4。因而,电场容易集中于第1边63的附近。在第1边63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第1边63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小于对第2边64、第3边65、第4边66这其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W3、W4。因而,电场容易集中于第1边63的附近。在第1边63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对第2边64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2大于对第1边63、第3边65、第4边66这其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W1、W3、W4。电场不易集中于与第1边63相对的第2边64的附近,因此,在除第2边64之外的、距第1边63更近的部位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整个圆形的放电面15a与电极头61的放电面6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因此,使放电面15a的缘15b与第1边63之间的距离成为最短的点在第1边63上被唯一地确定。在第1边63中的该点的附近容易产生放电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放电点的分散。
第1边63配置于比放电面62的其他3个边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在第1边63的附近产生的初始火焰核不易被母材31夺取能量,因此,初始火焰核容易生长,容易开始火焰传播。因而,能够提高点火性。
熔融部35的与放电面62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沿着放电面62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而变厚,因此,电极头61的第1边63的附近的热应力容易通过熔融部35缓和。因而,能够减少因热应力导致的熔融部35的破坏、电极头61的剥离。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这是能够容易推测的。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电极头34、51、61的放电面36、52、62为长方形的情况,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放电面36、52、62设为其他四边形。其他四边形能够例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也可以在四边形的4个顶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圆面、倒角面,取角。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放电面36、52、62的4个边中的第1边46、53、63配置于最靠近母材31的端面40的位置的情况,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第2边47、54、64配置于最靠近端面40的位置,或者将第3边48、55、65配置于最靠近端面40的位置。当然也能够将第4边49、56、66配置于最靠近端面40的位置。即,第1边为放电面36、52、62的4个边中的任意的边。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放电面36、52、62的4个边中的最靠近端面40的第1边46、53、63与端面40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放电面36、52、62的4个边中的最靠近端面40的边相对于端面40倾斜地配置。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放电面36、52、62的第3边48、55、65和第4边49、56、66与母材31的第2面39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但未必限定于此。第3边48、55、65、第4边49、56、66相对于第2面39的倾斜度能够任意设定。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接地电极30、50、60的母材31的凹部31a中配置有电极头34、51、61的情况,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在不将凹部31a设于母材31的情况下将电极头34、51、61配置并接合于母材31的第1面38。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接地电极30、50、60的母材31的端面40照射激光形成熔融部35来接合电极头34、51、61的情况,但未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对母材31的第2面39照射激光或者对母材31的第3面41照射激光形成熔融部来使电极头34、51、61与母材31接合。另外,并不限定于通过激光焊接使电极头34、51与母材31接合。当然能够通过电阻焊、扩散接合使电极头34、51、61与母材31接合。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电极头34、51、61的放电面36、52、62大于中心电极15的放电面15a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电极头34、51、61的放电面36、52、62设为小于中心电极15的放电面15a。在该情况下,中心电极15的放电面15a的局部与电极头34、51、61的放电面36、52、6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
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放电面62的第1边63和第4边66实施C面的情况,但未必限定于此。也可以对第1边63和第3边65实施C面,对第2边64和第4边66实施R面。除此之外,也可以对第2边64、第4边66实施C面,来替代对第2边64、第4边66实施的R面。
附图标记说明
10、火花塞;15、中心电极;20、主体金属壳体;30、50、60、接地电极;31、母材;32、母材的一端部;33、母材的另一端部;34、51、61、电极头;35、熔融部;36、52、62、放电面;37、火花间隙;40、母材的端面;46、53、63、第1边;47、54、64、第2边;48、55、65、第3边;49、56、66、第4边。
Claims (7)
1.一种火花塞,其中,
该火花塞具有:
中心电极;
主体金属壳体,其对所述中心电极进行绝缘保持;以及
接地电极,其具有母材和电极头,该母材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金属壳体,该电极头与所述母材的另一端部接合,
所述电极头具有隔着火花间隙与所述中心电极相对的放电面,
所述放电面为四边形,对该放电面的4个边分别实施倒角,
仅对所述4个边中的1个边即第1边实施C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对所述第1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小于对除所述第1边之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
3.一种火花塞,其中,
该火花塞具有:
中心电极;
主体金属壳体,其对所述中心电极进行绝缘保持;以及
接地电极,其具有母材和电极头,该母材的一端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金属壳体,该电极头与所述母材的另一端部接合,
所述电极头具有隔着火花间隙与所述中心电极相对的放电面,
所述放电面为四边形,对该放电面的4个边分别实施倒角,
对所述4个边中的包含第1边的两个以上的边实施C面,
在比较被实施所述C面的两个以上的边的倒角的大小时,所述第1边的倒角的大小小于其他边的倒角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对与所述第1边相对的第2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大于对除所述第2边之外的3个边实施的倒角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对与所述第1边相对的第2边实施R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第1边配置于比除所述第1边之外的3个边靠近所述接地电极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端面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电极头借助熔融部与所述母材接合,
所述熔融部在所述放电面的背面从所述另一端部的所述端面沿着所述放电面设置,
所述熔融部的与所述放电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随着沿着所述放电面远离所述端面而变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17461 | 2019-11-29 | ||
JP2019-217461 | 2019-11-29 | ||
PCT/JP2020/042783 WO2021106681A1 (ja) | 2019-11-29 | 2020-11-17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61167A true CN113261167A (zh) | 2021-08-13 |
CN113261167B CN113261167B (zh) | 2022-08-12 |
Family
ID=76129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07701.1A Active CN113261167B (zh) | 2019-11-29 | 2020-11-17 | 火花塞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09639B2 (zh) |
JP (1) | JP7228044B2 (zh) |
CN (1) | CN113261167B (zh) |
DE (1) | DE112020005849T5 (zh) |
WO (1) | WO20211066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027826B2 (en) * | 2022-10-24 | 2024-07-02 | Federal-Mogul Ignition Llc | Spark plug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5221A (zh) * | 2015-09-04 | 2018-04-17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JP2018156728A (ja) * | 2017-03-15 | 2018-10-04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点火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CN109155504A (zh) * | 2016-05-24 | 2019-01-04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CN209266848U (zh) * | 2019-01-07 | 2019-08-16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在发动机上的火花塞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18695B2 (ja) * | 2007-11-20 | 2013-01-16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EP3624279B1 (en) * | 2010-09-29 | 2021-11-24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
2020
- 2020-11-17 CN CN202080007701.1A patent/CN113261167B/zh active Active
- 2020-11-17 DE DE112020005849.2T patent/DE112020005849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11-17 JP JP2021531962A patent/JP7228044B2/ja active Active
- 2020-11-17 US US17/437,679 patent/US12009639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1-17 WO PCT/JP2020/042783 patent/WO202110668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5221A (zh) * | 2015-09-04 | 2018-04-17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 |
CN109155504A (zh) * | 2016-05-24 | 2019-01-04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8156728A (ja) * | 2017-03-15 | 2018-10-04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点火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CN209266848U (zh) * | 2019-01-07 | 2019-08-16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在发动机上的火花塞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1106681A1 (ja) | 2021-12-02 |
WO2021106681A1 (ja) | 2021-06-03 |
US20220166196A1 (en) | 2022-05-26 |
CN113261167B (zh) | 2022-08-12 |
US12009639B2 (en) | 2024-06-11 |
DE112020005849T5 (de) | 2022-09-08 |
JP7228044B2 (ja) | 2023-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395376B1 (ko) | 스파크 플러그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7586246B2 (en) | Spark plug designed to ensure high strength of electrode joi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 |
US6642638B2 (en) | Spark plug with Ir-alloy chip | |
JP2009541946A (ja) | 極細ワイヤ接地電極を備える火花プラグ | |
JPH0737674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WO2005050803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US20080029053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park plug, and spark plug | |
US8317560B2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park plug electrode | |
CN113261167B (zh) | 火花塞 | |
US7449822B2 (en) | Structure of spark plug ensuring stability in location of production of sparks | |
JP4680513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スパークプラグ | |
US20020063504A1 (en) | Spark plug designed to provide high dur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 |
KR101508407B1 (ko) | 스파크 플러그 | |
WO2018003320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7179043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US9935429B2 (en) | Ignition control system | |
JP7203697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971956B2 (ja) | 点火プラ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点火プラグ | |
JP7173948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7227933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240550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974372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US20240250508A1 (en) | Spark plug | |
JP2017134921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2023149682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