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8622A - 无线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8622A
CN113258622A CN202010083875.8A CN202010083875A CN113258622A CN 113258622 A CN113258622 A CN 113258622A CN 202010083875 A CN202010083875 A CN 202010083875A CN 113258622 A CN113258622 A CN 1132586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pening
air
wireless charging
housing
char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38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8387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86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8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6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风扇,第一外壳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外壳和线圈模组。及弹性件,连接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以使第二主体能够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二主体遮挡第二风口;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暴露,且风扇能够引导空气自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的一者流入第一外壳,并从另一者流出,以使第二风口处的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风口被遮挡,能隔离灰尘和异物。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暴露,形成散热风道,空气流经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率较低,给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设备产生热量使待充电设备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以解决上述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包括:
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风扇,所述第一外壳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
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线圈模组;及
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以使所述第二主体能够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主体遮挡所述第二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暴露,且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自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一者流入所述第一外壳,并引导空气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另一者流出,以使所述第二风口处的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弹性件连接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使得第二主体能够相对于第一主体移动,从而使第二风口被第二主体遮挡或暴露。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风口被遮挡,能够有效隔离灰尘和异物。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暴露,形成散热风道,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并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凹陷区,所述第二主体能够在所述凹陷区运动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凹陷区,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外壳;
当所述待充电设备置于所述第二外壳,以使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时,所述第二主体能够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待充电设备脱离所述第二主体时,所述弹性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二主体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沿所述第一主体的厚度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二主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的外周存在台阶面,第二外壳套设所述凹陷区的外周;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台阶面之间存在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的远离所述第二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外壳能够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包括容纳壳,所述容纳壳形成容纳腔,所述风扇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容纳壳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开设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空气能够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三风口之间流动;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与所述容纳壳并排设置的隔热壳,所述隔热壳的高度小于所述容纳壳的高度,以使得所述第一外壳形成凹陷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壳内设有隔热腔;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隔热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设有导热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模组包括线圈和隔磁片,所述隔磁片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且所述隔磁片承载所述线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开设有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五风口连通,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所述第五风口、所述线圈模组和所述第六风口,以带走所述线圈模组的热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至少部分暴露,且所述第二风口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五风口连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第二主体位于第一位置;
图2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其中,第二主体位于第二位置;
图3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
图5a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5b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6为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
图7a为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
图7b为图2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8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其中,第二主体位于第二位置;
图9为图8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图10为图8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第二外壳的立体图,其中底壁被去除;
图11为图8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其中,第二主体位于第一位置;
图12为图8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其中,第二主体位于第一位置;
图13为图8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立体图,其中,第二主体位于第二位置;
图14为图8所示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其中,第二主体位于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10,该无线充电设备1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待充电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手表、耳机或电脑等。无线充电设备10包括第一主体20、第二主体30和设置于第一主体20、第二主体30之间的弹性件40(示出在图3中)。第一主体20包括第一外壳100和位于第一外壳100内的风扇400(示出在图3中)。第一外壳100开设有第一风口131和第二风口141,且第一外壳100设有凹陷区170。第二主体30设置于凹陷区170,弹性件40一端抵接第一主体20的凹陷区170,另一端抵接第二主体30。弹性件40具有弹性,使得第二主体30能够相对于第一主体20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二主体30遮挡第二风口141,使得外部的空气不能流经第二风口141。在第二位置时,第二主体30的至少部分结构向下移动一定距离,使得第二风口141暴露。风扇400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自第一风口131和第二风口141中的一者流入第一外壳100,并引导空气从第一风口131和第二风口141中的另一者流出,使得第二风口141处的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不需要对待充电设备充电时,无线充电设备10不承受待充电设备的重量,即第二主体30不承受待充电设备的重量,弹性件40仅支撑第二主体30,压缩量较小,第二主体30位于第一位置,以遮挡第二风口141。需要对待支撑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将待充电设备放置于第二主体30之上,则待充电设备由于重力原因使得弹性件40被进一步压缩,从而使得第二主体30向下移动而位于第二位置,第二风口141暴露。风扇400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131、第二风口141以及待充电设备,从而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第一风口131和第二风口141形成散热风道,风阻较小,散热效率较高,从而能够快速散热,并缩短散热时间。
如图1至图3所示,无线充电设备10具有两两垂直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无线充电设备10的长度方向与Y方向相同,宽度方向与X方向相同,厚度方向与Z方向相同。第二主体30包括第二外壳200和位于第二外壳200内的线圈模组300。线圈模组300能够与待充电设备内的线圈进行信号传递,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第二主体30能够在凹陷区170沿第一主体2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升或下降,使得第二主体3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外壳200的侧部贴合于凹陷区170的侧部,第二外壳200与第一外壳100在设置待充电设备的一侧大致平齐,使得第二风口141被第二外壳200遮挡,第二风口141不能流通空气。在第二位置时,第二外壳200下降一定距离,使得第二风口141暴露,第二风口141能够流通空气。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00包括第一顶板110、第二顶板160、底板120、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和第三侧板150。第一顶板110和第二顶板160大致平行,且并排设置,第一顶板110和第二顶板160之间存在高度差。底板120和第一顶板110相背设置,且底板120的面积与第一顶板110、第二顶板160的面积之和大致相等。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和第三侧板150大致平行。第一侧板130连接于第一顶板110和底板120的一端,第二侧板140连接于第一顶板110和底板120的另一端,且第一顶板110和第二顶板160分别位于第二侧板140的两侧。第三侧板150连接于第二顶板160和底板120的远离第一侧板130的端部。
第一顶板110、底板120、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连接于第一侧板130和第二侧板140两端的两个侧板,一起形成容纳壳103,容纳壳103形成容纳腔101,容纳腔101大致为封闭的方形体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容纳腔101也可以为圆柱状或其它形状。第二顶板160、底板120、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连接于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两端的两个侧板,一起形成隔热壳104,隔热壳104围设形成隔热腔102,隔热腔102为封闭的方形体结构。隔热腔102与容纳腔101在Y方向上并排设置,且隔热腔102的深度小于容纳腔101的深度,即在Z方向上,隔热壳104的高度小于容纳壳103的高度,即第二顶板160和底板12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顶板110和底板120之间的距离。第二侧板140的外露于隔热腔102的部分和第二顶板160一起形成凹陷区17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顶板110,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第二顶板160、第三侧板150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31开设于第一侧板130,第二风口141开设于第二侧板140的位于隔热腔102外的部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口131也可以开设于底板120或第一顶板110,在此不做限定。风扇400位于容纳腔101内,风扇400开设有第三风口410和第四风口420。第三风口410朝向底板120,且风扇400与底板120之间存在间隙,使得空气能够在第一风口131和第三风口410之间流动。风扇400的朝向第二侧板140的一侧为缩口结构,形成第四风口420,风扇400的设置第四风口420的端部抵接第二侧板140,使得第四风口420与第二风口141连通。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二主体30上时,第二主体30沿无线充电设备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下降至第二位置,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一外壳100外部的空气能够从第一风口131进入容纳腔101,依次流经第三风口410、第四风口420,并从第二风口141流出容纳腔101而流向位于第二主体30上的待充电设备,从而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第一风口131、第三风口410、第四风口420和第二风口141形成散热风道。
在另一实施例中,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二主体30上时,第二主体30沿无线充电设备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下降至第二位置,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一外壳100外部的空气能够从第二风口141进入容纳腔101,依次流经第四风口420、第三风口410,并从第一风口131流出容纳腔101。位于第二风口141处的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流经位于第二主体30上的待充电设备,从而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
在一实施例中,风扇400为离心风扇。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30上可以设置支撑元件,比如硅胶条,用以支撑待充电设备,使得待充电设备与第二主体30之间存在间隙。在第二风口141处的空气能够流经待充电设备与第二主体30之间的间隙,以带走待充电设备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线圈模组300能够将热量传递至第二外壳200,第二风口141处的空气流经待充电设备与第二主体30之间的间隙时,也同样能够带走第二外壳200的热量。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外壳200包括相背设置的顶壁210和底壁220,以及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壁230和第二侧壁240。第一侧壁230连接于顶壁210和底壁220的一端,第二侧壁240连接于顶壁210和底壁220的另一端。第二外壳200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另外两个侧壁,顶壁210、底壁220、第一侧壁230、第二侧壁240和另外两个侧壁一起围设形成安装空间201。线圈模组300位于该安装空间201内。线圈模组300包括线圈310和隔磁片320,隔磁片320固定于底壁220,线圈310固定于隔磁片320的背离底壁220的一侧。弹性件40的一端抵接底壁220,另一端抵接第二顶板160,使得第二外壳200能够在凹陷区170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底壁220由导热材料制备,线圈模组300在工作中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给底壁220,并通过底壁220传递给第一侧壁230、第二侧壁240、另外两个侧壁以及顶壁210,第二外壳200的热量一部分通过第二外壳200自行散热,另一部分热量通过第二风口141处的空气流动而被带走。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侧板150以及与第三侧板150相邻并围设隔热腔102的两个侧板形成凹陷区170的外周。第三侧板150以及与第三侧板150相邻并围设隔热腔102的两个侧板为台阶状结构,具有台阶面151,即凹陷区170的外周存在台阶面。第二侧壁240以及与第二侧壁240相邻并围设安装空间201的两个侧壁在Z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安装空间201的高度。如图4和图5a所示,在第一位置时,第二侧壁240的至少部分结构与第三侧板150贴合,且第二侧壁240的端部与台阶面151之间存在间隙,避免第二主体30由第一位置相第二位置切换时,第二侧壁240与台阶面151之间产生干涉。另外,第二主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二侧壁240与第三侧板150始终贴合,第二侧壁240相邻的两个侧壁与第三侧板150相邻的两个侧板也始终贴合,即第二外壳200套设凹陷区170的外周,使得第二主体30的升降不偏斜。同时,第二侧壁240和与第二侧壁240相邻的两个侧壁能够从侧面覆盖弹性件40,使得弹性件40不会暴露,有利于美化无线充电设备10的外观。如图6和图7a所示,在第二位置时,第二侧壁240的端部与台阶面151贴合或存在少许间隙,使得第二主体30与第一主体20的具有隔热腔102的部分在视觉上具有一体性。
在一实施例中,隔热腔102内设有电路板500,电路板500固定于第二顶板160。第二顶板160由隔热材料制备,以避免电路板500和线圈模组300之间存在热量传递。隔热腔102内设有系数较高的导热层,导热层位于电路板500和底板120之间,为泥状结构。导热层由导热材料制备,比如硅脂等,以便电路板500的热量通过导热层传递至底板120。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500的朝向底板120的一侧可能为平面或曲面,若将电路板500贴合于底板120,则二者可能不能完全贴合,使得二者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较低。采用泥状的导热材料填充形成导热层,增大接触面积,且导热系数较高,使得电路板500和底板120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较高。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顶板160也可以由导热材料制备,电路板500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顶板160传递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以及底板120,进而传递外界环境中。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10设有压力传感器,将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二主体30上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并将信号传递至电路板500,电路板500控制风扇400工作,从而能够帮助待充电设备和第二主体30降温。
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40为弹簧。
如图4和图5a所述,无线充电设备10上没有放置待充电设备,则弹性件40仅仅承受第二主体30的重量,压缩量较小。第二主体30位于第一位置,第二外壳200与第一外壳100大致平齐,无线充电设备10的外观整体性较好。第二风口141被遮挡,从而能够隔绝容纳腔101与外部的空气流通,能够避免外部的灰尘通过第二风口141进入容纳腔101内。
如图6和图7a所示,为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二主体30上时无线充电设备10的状态。待充电设备的重量大于一定值时,弹性件40被压缩,使得第二主体30由第一位置沿Z方向向下移动一定距离而位于第二位置。第二外壳200与第一外壳100之间存在高度差,第二风口141位于该高度差内而外露。风扇400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依次流经第一风口131、第三风口410、第四风口420、第二风口141以及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之间的间隙,带走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的热量。
如图5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外壳200开设有第五风口231和第六风口241,在第一位置时,第五风口231与第二风口141连通,无线充电设备10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风扇400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131、第三风口410、第四风口420、第二风口141、第五风口231、线圈模组300和第六风口241,以带走线圈模组300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针对重量特别小的待充电设备比如无线耳机等小型的电子设备,当不足以将第二主体30压至第二位置或第二主体30完全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同样能够检测到待充电设备,并将信号传递至电路板500,电路板500控制线圈模组300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控制风扇400工作,以对线圈模组300散热。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选择弹性较好的弹性件40,使得任何重量的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二外壳200时,均能够将第二外壳200按压至第二位置。
如图7b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在Z方向上,第二风口141尺寸较大,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风口141的至少部分暴露于第二外壳200,且至少部分与第五风口231连通。风扇400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131、第三风口410、第四风口420,并在第二风口141处产生分流,一部分从第二风口141流向第二外壳200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间隙,并带走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的热量;另一部分从第二风口141流向第五风口231,并流经线圈模组300,之后从第六风口241流出第二外壳200,带走线圈模组300的热量。
上述无线充电设备10,第二主体30能够相对于第一主体20移动以暴露第二风口141和遮挡第二风口141。当第二主体30不承载待充电设备充电时,第一主体20位于第一位置,第二风口141被隐藏,能够有效隔离灰尘和异物,无线充电设备10的外观面较为完整,视觉效果较好。当第二主体30承载待充电设备时,第二主体30相对于第一主体20沿Z方向下降而位于第二位置,第一风口131、第三风口410、第四风口420和第二风口141形成散热风道,外部的空气流经散热风道并流经待充电设备和第二主体30,带走待充电设备和第二主体30的热量。
如图8所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3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切换时,由第二主体30绕无线充电设备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旋转,使得第二主体30的靠近第二风口141的一端向下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二风口141暴露,使得风扇400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第一风口131、第二风口141和待充电设备与第二外壳200之间的间隙,从而带走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的热量。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Z方向上,第三侧板150的尺寸增加,使得第三侧板150延伸至第二外壳200内。第三侧板150的远离底板120的末端与第二外壳200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沿X方向设置,使得第二主体30能够绕X方向在凹陷区170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外壳200与第一外壳100大致平齐,第二风口141被第二外壳200遮挡。将第二外壳200绕沿X方向设置的转轴转动,第二外壳200的远离第二风口141的一端向下转动至第二位置,使得第二风口141暴露于第二外壳200。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30位于第一位置,第三侧板150延伸至第二外壳200内,底壁220的远离第二风口141的一端抵接第三侧板150,第二侧壁240贴合于第三侧板150的外表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三侧板150延伸至顶壁210处,使得转轴位于安装空间201的顶部,使得第二外壳200绕转轴转动时不会与第二侧板140产生干涉。若转轴位于底壁220处,则第二外壳200绕转轴转动时,第一侧壁230和顶壁210的交汇处可能会与第二侧板140产生干涉。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待充电设备置于第二主体30上后,弹性件40被待充电设备进一步压缩,使得第二主体30绕沿X方希设置的转轴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二侧壁240相对于Z轴倾斜,使得第二侧壁240和第三侧板150之间存在一定夹角。第二外壳200的远离第二风口141的一端的高度基本不变,即该处于第一顶板110在Z方向上大致平齐。第二外壳200的靠近第二风口141的一端的低于第二风口141,使得第二风口141暴露。同时第二外壳200在Z方向上倾斜,弹性件40的靠近第二风口141的一侧的压缩量大于远离第二风口141的一侧的压缩量。风扇400引导外部的空气从第一风口131流入容纳腔101,并依次流经第三风口410和第四风口420,从第二风口141流出容纳腔101,并流向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之间的间隙,带走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风扇400也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从第二风口141进入容纳腔101并从第一风口131流出容纳腔101,第二风口141处的空气能够流经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之间的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外壳200上同样可以设置第五风口231和第六风口241,使得风扇400引导的空气能够流经线圈模组300,使得线圈模组300能够降温。该实施例中的第五风口231和第六风口241的位置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五风口231和第六风口24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8至图14所示的无线充电设备10,第二主体30能够相对于第一主体20转动以暴露第二风口141和遮挡第二风口141。当不需要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第二主体30位于第一位置,第二风口141被隐藏,能够有效隔离灰尘和异物,无线充电设备10的外观面完整,视觉效果较好。当需要给待充电设备充电,第二主体30相对于第一主体20绕X轴向底板120的方向转动而位于第二位置,第一风口131、第三风口410、第四风口420和第二风口141形成散热风道,外部的空气流经散热风道并流经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之间的间隙,带走待充电设备和第二外壳200的热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能够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风扇,所述第一外壳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
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外壳和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线圈模组;及
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以使所述第二主体能够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主体遮挡所述第二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暴露,且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自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一者流入所述第一外壳,并引导空气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另一者流出,以使所述第二风口处的空气与待充电设备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凹陷区,所述第二主体能够在所述凹陷区运动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凹陷区,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外壳;
当所述待充电设备置于所述第二外壳,以使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时,所述第二主体能够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待充电设备脱离所述第二主体时,所述弹性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二主体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沿所述第一主体的厚度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二主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区的外周存在台阶面,第二外壳套设所述凹陷区的外周;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台阶面之间存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的远离所述第二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外壳能够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包括容纳壳,所述容纳壳形成容纳腔,所述风扇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容纳壳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7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开设有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空气能够在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三风口之间流动;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与所述容纳壳并排设置的隔热壳,所述隔热壳的高度小于所述容纳壳的高度,以使得所述第一外壳形成凹陷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壳内设有隔热腔;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隔热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设有导热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组包括线圈和隔磁片,所述隔磁片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且所述隔磁片承载所述线圈。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开设有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五风口连通,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部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所述第五风口、所述线圈模组和所述第六风口,以带走所述线圈模组的热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口至少部分暴露,且所述第二风口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五风口连通。
CN202010083875.8A 2020-02-10 2020-02-10 无线充电设备 Pending CN1132586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3875.8A CN113258622A (zh) 2020-02-10 2020-02-10 无线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3875.8A CN113258622A (zh) 2020-02-10 2020-02-10 无线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8622A true CN113258622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219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3875.8A Pending CN113258622A (zh) 2020-02-10 2020-02-10 无线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862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48983U (zh) * 2016-10-20 2017-05-03 深圳沃鹏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KR20180078794A (ko) * 2016-12-30 2018-07-10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KR20180122877A (ko) * 2017-05-04 2018-11-14 콘티넨탈 오토모티브 프랑스 휴대용 전자 디바이스용의 범용 유도 충전 시스템
CN209233498U (zh) * 2018-10-15 2019-08-09 惠州市雨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CN211629894U (zh) * 2020-02-10 2020-10-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48983U (zh) * 2016-10-20 2017-05-03 深圳沃鹏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KR20180078794A (ko) * 2016-12-30 2018-07-10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KR20180122877A (ko) * 2017-05-04 2018-11-14 콘티넨탈 오토모티브 프랑스 휴대용 전자 디바이스용의 범용 유도 충전 시스템
CN209233498U (zh) * 2018-10-15 2019-08-09 惠州市雨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CN211629894U (zh) * 2020-02-10 2020-10-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52224B1 (en) Wireless charger
CN204929513U (zh) 手持装置及使用该手持装置的手持云台
CN211908392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0994806B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2137305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908393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629895U (zh) 无线充电座
US20140092555A1 (en) Heat-dissipating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211629894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556913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131552A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258622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556914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270907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908394U (zh) 无线充电座
CN212137304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1556915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193612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193608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258623A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258621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0610138U (zh) 一种散热器及保护壳
CN210246772U (zh) 无线信号屏蔽器
CN207529305U (zh) 一种具有充电功能的电脑机箱
CN113193609A (zh) 无线充电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