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6616A - 送丝器 - Google Patents

送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6616A
CN113226616A CN201980081803.5A CN201980081803A CN113226616A CN 113226616 A CN113226616 A CN 113226616A CN 201980081803 A CN201980081803 A CN 201980081803A CN 113226616 A CN113226616 A CN 113226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ding
housing
opening
disposed
wire fee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18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6616B (zh
Inventor
J·德克尔
M·格拉特
A·拉格奎斯特
F·斯特杰恩洛夫
N·弗雷德里克森
J·约翰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SAB AB
Original Assignee
ESAB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AB AB filed Critical ESAB AB
Priority to CN20241030274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028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26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6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0Othe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Protective circuits; Remote controls
    • B23K9/1087Arc welding using remot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0Othe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Protective circuits; Remote contr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03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2Carriages for supporting the welding or cutting element
    • B23K37/0282Carriages forming part of a welding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2Automatic feeding or moving of electrodes or work for spot or seam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22Devices for guiding electrodes, e.g. guide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32Accessories
    • B23K9/323Combined coupling means, e.g. gas, electricity, water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2Automatic feeding or moving of electrodes or work for spot or seam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24Circuits or methods for feeding welding wire
    • B23K9/125Feeding of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rc Welding Control (AREA)
  • Coil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送丝器包括外部壳体和内部壳体,外部壳体和内部壳体形成布置在外部壳体和内部壳体之间的间隙空间。该壳体结构减轻了送丝器的重量,同时维持了送丝器所需的结构刚性。该外壳结构也促进针对送丝器和布置在送丝器内的部件的改善的冷却特征。外部外壳可以由减少损坏的可能性的材料构成。送丝器可以进一步配备有用于输入供应缆线的应变释放装置,以及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送丝器还可以配备有用于送丝机构的无需工具的可移除的线引导件。送丝器可以配备有附件存储和附接特征,以及降低成本的可重新定位的控制面板。

Description

送丝器
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获得2018年11月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2/754,853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丝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携式送丝器,所述便携式送丝器用于进给焊丝并向焊炬输送电力。
背景技术
便携式焊接装置(例如,焊接电源、送丝器等)是已知的,并且经常具现在壳体里。这样的便携式焊接装置可以用于将工件送至其中车间进行维修或制造并不实际或不方便的应用中。这种便携式焊接装置的应用的示例包括石油和化学制造、船上安装和维修等。由于这些焊接装置的便携性,它们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普及。在各种类型的焊接中,便携式焊接装置经常被用于气体金属电弧焊。与其他类型的焊接相比,气体金属电弧焊有几个优点,包括熔敷率、速度、优良的焊接质量、工件的最小变形和无末节区域(stub)损失。在传统的金属惰性气体(MIG)焊接中,MIG焊接设备包括焊炬和焊丝电极,所述焊丝电极通过焊丝送丝机构从供应卷筒或其他来源连续进给至焊炬。焊炬和工件之间的电弧不断熔化焊丝电极,形成焊缝熔池。
已知的便携式焊接装置的一个问题是,它们不够结实耐用,不能承受便携式焊接装置在运输和使用期间的恶劣待遇和恶劣环境。当焊接装置足够结实耐用时,焊接装置很重,这降低了其便携性。此外,已知的便携式焊接装置无法在利用便携式焊接装置的恶劣环境中有效运行。由于这种便携式焊接装置的使用环境的性质,它们可能会被损坏,并可能需要在比预期更短的时间内进行维修。这种便携式焊接装置的使用环境的性质也给便携式焊接装置内的部件的冷却带来了问题,因为外部空气在用于冷却内部部件时带来了问题。使用便携式焊接装置的环境往往含有各种污染物和杂质,这可能会损害和破坏便携式焊接装置的部件(包括内部部件和外部部件)。此外,冷却便携式焊接装置内的内部部件需要在便携式焊接装置的壳体中的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这可能使水进入便携式焊接装置的内部并损害内部部件。已知的便携式焊接装置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们可能没有被设计成足够容易抓握、提升和携带。其中一些原因可能是由于焊接装置的沉重性质。此外,已知的便携式焊接装置可能没有以如下方式来设计:使得假如便携式焊接装置的单个零件在焊接装置的使用期间或使用后出现损坏时所述单个零件易于维修/更换。
焊丝送丝器可以是上述便携式焊接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这些焊丝送丝器包括送丝机构,所述送丝机构包括相对的进给辊,所述相对的进给辊对通过其间的焊丝施加压力并且由啮合的齿轮驱动以将焊丝送入并通过焊炬。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单对相对的进给辊,而在其他情况下使用沿着焊丝的进给路径成间隔关系的两对进给辊。送丝器还从电源接收焊接电力,并且将该焊接电力输送到焊炬。因此,送丝器还包括在内部延伸通过送丝器的各种电流棒。送丝器也可以构造成控制保护气体到焊炬的流动,以及控制执行焊接操作的各种焊接操作参数。鉴于送丝器及其内部部件的复杂性质、送丝器在促进MIG焊接操作方面的作用以及上文详述的传统便携式焊接装置的已知问题,目前的便携式焊接送丝器在执行便携式焊接操作方面不是可行的长期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促进焊接操作的坚固耐用且便携的送丝器。所述送丝器包括与传统送丝器相比提供了优势的多个特征。送丝机构的壳体包括联接到彼此的内部壳体结构和外部壳体结构。这形成了在外部壳体结构和内部壳体结构之间布置有间隙空间的双壁壳体。与内部壳体结构相比,外部壳体结构可以由更柔性和更有弹性的材料构成。此外,内部壳体结构可以比外部壳体结构更有刚性。这种构造使外部壳体结构能够经受住来自使用送丝器的恶劣环境的破坏。双壁结构还使得壳体能够具有刚性,而无需使用笨重的材料(如重的金属)构造。这减少了送丝器的重量,使其更便于携带。
此外,如前所述,双壁结构在外部壳体结构和内部壳体结构之间形成了间隙空间。这个间隙空间可以用来减少送丝器的内部腔体内的热量积聚。在提供焊接电力的同时还为送丝器的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流棒可以主要行进通过间歇空间。这允许电流棒产生的热量更容易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散去,而内部壳体结构则起到了使内部腔体与电流棒产生的热量隔离的作用。此外,循环风扇或泵可以构造成使空气以闭环循环路径从送丝器的内部腔体内循环通过间隙空间。这种闭环循环路径有多种用途。当空气被泵送通过间隙空间时,循环空气所吸收的热量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外部壳体结构散去。此外,将空气循环通过间隙空间并最终在延伸通过间隙空间的电流棒上循环通过,有助于通过对流进一步冷却电流棒。此外,通过具有闭环循环路径,来自送丝器外部的污染空气绝不会被泵入送丝器,其中污染空气可能会污染送丝器内布置的部件。
送丝器的通路门还可以配备有布置在通路门的内侧上的储存隔室。这些储存隔室可以构造成接收送丝器和焊炬的易耗部件(例如,驱动轮、丝引导件、触头、气体喷嘴、气体扩散器等),以便将所述易耗部件储存并固定在一个方便和容易获得的位置。通路门还可以配备有位于通路门的外表面上的耐磨板。耐磨板可以可移除地联接到通路门,并且可以使送丝器能够水平地定位在其侧部上(即在通路门中的一个通路门上),而通路门的外表面不与支撑表面接触。这减少了通路门受损的可能性(例如,刮伤、擦伤、凹痕等),而耐磨板在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更换。此外,当耐磨板被移除时,轮式推车可以联接到通路门,使得送丝器能够在其侧部上被定向并被滚动到位置。将送丝器水平定位在其侧部上对送丝器来说更稳定,并且减少送丝器翻倒的可能性。这个位置也使得操作者更容易将送丝器定位在障碍物下方,并且在更换焊丝卷筒时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本文公开的送丝器还包括应变释放装置,所述应变释放装置减少对延伸入送丝器的缆线以及在送丝器内缆线所连接到的连接器施加的应力。
此外,送丝器配备有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所述缆线连接器可以容易地换成不同类型的缆线连接器,这取决于哪种类型的连接器与用于焊接操作的焊炬缆线兼容。
所述送丝器配备有具有成本效益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可以根据送丝器的使用取向容易地重新定位。
此外,送丝器还配备有送丝机构,所述送丝机构包括能够容易从送丝机构上移除的丝引导件。更具体地,丝引导件可以快速和容易地从送丝机构上移除,而无需使用工具。丝引导件也可以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牢牢地保持在送丝机构内。这使得丝引导件在其变得磨损后能够被替换,或者使得丝引导件能够换成更适合焊接操作者旨在使用的焊丝的规格、类型和/或材料的另一丝引导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焊接设备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焊接设备的送丝器的主视透视图。
图2B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后视透视图。
图3A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主视正视图。
图3B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后视正视图。
图3C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第一侧的正视图。
图3D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第二侧的正视图。
图3E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俯视图。
图3F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仰视图。
图4A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4B示出了经由安装结构安装在推车上的送丝器的透视图。
图5A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第一侧的透视图,其中第一通路门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提供通向靠近送丝器的第一侧的部件的通路。
图5B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第二侧的透视图,其中第二通路门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提供通向靠近送丝器的第二侧的部件的通路。
图6A示出了图4A中所示的第一通路门的外部的透视图。
图6B示出了图6A中所示的第一通路门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6B示出了图6A中所示的第一通路门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6C示出了图6B中所示的第一通路门的内部的透视图,其中第一通路门的内部面板被移除。
图6D示出了从图6A所示的第一通路门移除的内部面板的内侧的正视内视图。
图6E示出了图6A中所示的第一通路门的门储存隔室的正视图。
图6F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第二侧的透视图,其中耐磨板从第二通路门移除。
图7A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壳体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7B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第二侧的剖视图。
图7C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第一侧的横截面的透视图。
图7D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前侧的横截面的透视图。
图8A示出了与图2A所示的送丝器的后侧有关的应变释放装置的透视图。
图8B示出了图8A中所示的应变释放装置的主视透视图。
图8C示出了图8A中所示的应变释放装置的后视透视图。
图8D示出了图8A中所示的应变释放装置的部件的前侧的分解图。
图8E示出了图8A中所示的应变释放装置的部件的前侧的分解图。
图8F示出了联接到互连缆线的图8A中所示的应变释放装置的透视图。
图9A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前侧的控制面板的透视图。
图9B示出了图9A中所示的控制面板的基底构件的后视透视图。
图9C示出了图9A中所示的控制面板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9D示出了以不同的构造安装在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前侧上的图9A中所示的控制面板。
图10A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送丝机构的透视图。
图10B示出了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的前侧的分解图。
图10C示出了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的前侧的透视图,其中送丝机构的第一壳体部分与送丝机构的第二壳体部分间隔开。
图11示出了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的滑动致动器、入口引导件和出口引导件的透视图。
图12A示出了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的中间丝引导件的第一侧的分解图。
图12B示出了插入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的图12A中所示的中间丝引导件的第二侧的分解透视图。
图12C示出了中间丝引导件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2D示出了中间丝引导件的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3A示出了与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有关的引导件锁定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闩锁处于锁定位置。
图13B示出了图13A中所示的引导件锁定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闩锁处于锁定位置。
图13C示出了图13A中所示的引导件锁定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闩锁处于解锁位置。
图13D示出了图13C中所示的引导件锁定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闩锁处于解锁位置。
图14A示出了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的前侧的透视图,其中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联接到送丝机构的出口侧。
图14B示出了图10A中所示的送丝机构的后侧的透视图,其中图14A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联接到送丝机构的出口侧。
图14C示出了两种类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组装以及它们与图10A所示的送丝机构的出口侧的联接的分解图。
图14D示出了图2A所示的送丝器的前侧的透视图,其中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可以通过送丝器的前侧上的连接面板接近。
图14E和14F示出了两种类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以及焊炬连接器座相对于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取向的主视图。
图15A示出了能够联接到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任一通路门的推车的透视图。
图15B示出了图2A中所示的送丝器的主视透视图,其中图15A中所示的推车联接到第二通路门。
在本公开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被用来标识类似的元素。
具体实施方式
转到附图,图1示出了焊接系统10的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焊接系统为焊接操作提供电力、控制和供应。焊接系统10包括具有控制面板22的电源20,焊接操作者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来控制针对焊接操作的焊接输出电压、焊接电流、气体流量和/或其他焊接参数。控制面板22可以包括输入或接口装置,焊接操作者可以使用所述输入或接口装置来调整焊接参数(例如,电压、电流等)。电源20可以连接到气体源30,所述气体源可以位于电源20的外部(如图1所示)或者也可以位于电源20的内部。气体源30可以为焊接操作提供保护气体。
如图1所示,焊接系统10还包括送丝器40,所述送丝器经由至少一个互连缆线60连接到电源20。互连缆线60可以至少向送丝器40提供焊接电力(即电压和电流)。在气体源30联接到电源20的实施例中,互连缆线60可以进一步构造成向送丝器40提供保护气体。在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互连缆线60可以构造成在电源20和送丝器40之间提供双向通信(例如,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和/或冷却剂水。
送丝器40可以构造成经由焊炬缆线62向焊枪或焊炬50提供焊丝,以用于在焊接操作中使用。送丝器40还可以构造成经由焊炬缆线62向焊炬50输送焊接电力和保护气体。与互连缆线60类似,焊炬缆线62也可以实现焊炬50和送丝器40之间的双向通信(例如,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送丝器40还可以包括控制面板42,所述控制面板允许用户设定一个或多个送丝参数,如送丝速度。在互联缆线60构造成在电源20和送丝器40之间提供双向通信(例如,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面板42可以使焊接操作者能够控制通常在电源20处控制的其他焊接参数(例如,电压、电流等)。如图1进一步示出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源30可以直接连接到送丝器40而不是连接到电源20。在目前考虑的实施例中,送丝器40容纳多个内部部件,包括在此进一步详细描述的那些部件。
焊炬50构造成在由焊接操作者操作时对工件70进行焊接操作。如图所示,焊炬50可以包括控制面板52,所述控制面板可以包括输入或接口装置,操作者可以使用所述输入或接口装置用焊炬50对工件70进行焊接操作。在焊炬缆线62构造成在送丝器40和焊炬50之间提供双向通信(例如,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的实施例中,控制面板52使焊接操作者能够控制通常在电源20和送丝器40处分别控制的焊接参数(例如,电压,电流等)和送丝参数(例如,送丝速度等)。
继续参照图1,电源20也经由回流缆线64连接到工件70。在对工件70进行焊接操作期间,回流缆线64完成电源20和焊炬50之间的回路。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图示的实施例是在MIG焊接系统的背景下描述的,但本发明的特征可以用于其他各种合适的焊接系统和利用连续送丝的工艺。
转到图2A、2B、3A、3B、3C、3D、3E和3F,示出了送丝器40的示例性实施例。送丝器40的整体形状可以是基本矩形的平行四边形,有前侧100、与前侧100相对的后侧102、从前侧100横跨到后侧102的顶侧104、以及与顶侧104相对并也从前侧100横跨到后侧102的底侧106。送丝器40还包括第一侧108,所述第一侧横跨在前侧100和后侧102之间以及顶侧104和底侧106之间。送丝器40还包括与第一侧108相对的第二侧110,所述第二侧110也横跨在前侧100、后侧102、顶侧104、底侧106之间。如本文所描述和示出的前侧100、后侧102、顶侧104、底侧106、第一侧108和第二侧110共同形成容纳送丝器40的各个部件的壳体120。
如图2A和3A最佳示出地,送丝器40的前侧100包括控制面板130、第一连接面板131和第二连接面板137。控制面板130构造成控制送丝器40的各种送丝参数。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面板130还可以构造成控制和显示各种焊接参数(例如,电压、电流、送丝速度等),包括那些通常在传统焊接系统的电源20处设定和控制的参数。控制面板130还可以构造成显示内存设定、各种警告和错误代码以及气体流量管理参数。如下文进一步详述的第一连接面板131包含可移除的盖面板132和开口133,所述开口用于接收焊炬缆线62的连接器以将焊炬50连接到送丝器40。更具体地,并且正如下文进一步详述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布置在可移除的盖面板132的开口133内,在所述开口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可以构造成操作性地连接到焊炬缆线62。第一连接面板131还可以包括附件连接器135和补充连接器136。附件连接器135可以构造成接受附件装置(例如,推拉式焊炬)的连接器,并且向附件装置发送通信和命令信号或从附件装置接收通信和命令信号。补充连接器136可以连接到附件缆线,当如下文进一步详细解释地所安装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是TWECO连接器时所述附件缆线可以提供电信号(例如,触发信号以接合/停止焊接)。送丝器40的前侧100的第二连接面板137包含成对的水连接器138(1)、138(2),所述成对的水连接器可以分别构造成用于水冷MIG焊炬的冷却水供应和冷却水返回连接器。如图所示,第二连接面板137还可以包含可旋转的检测器单元139,其中可旋转的检测器单元139的旋转可以用于检测软管是否连接到出水冷却水供应连接器138(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旋转的检测器单元139可以用于测量所附附件的冷却输出流量要求,其中输出流量要求可以由可旋转的检测器单元139的旋转量确定。
如图2B和3B最佳示出地,送丝器40的后侧102包括应变释放装置140、后部控制和接口面板142以及后部进线连接器144。应变释放装置140靠近底侧106和第二侧110从后侧102向外延伸。如下面进一步详述地,应变释放装置140可以构造成减轻置于互联缆线60上的应变,所述互联缆线内部可以包括焊接电源缆线、通信信号缆线、屏蔽气体缆线、冷却水供应缆线和冷却水返回缆线,如下面进一步详述地。如图所示,后部控制和接口面板142可以靠近送丝器40的顶侧104定位,并且可以包括附件出口146、二级出口148和成对的拨盘149,所述附件出口可以构造成连接到焊接操作者的附件(例如,屏蔽金属电弧焊附件焊炬或手动金属电弧焊附件焊炬)并且向所述附件提供电力,所述二级出口可以作为用于送丝器40的接地以用于特定的焊接操作,所述成对的拨盘可以构造成控制供应到连接到出口146、148的附件或布置在送丝器40内的其他可选的附件(例如,布置在送丝器40内的内部加热器)的电力。后部进线连接器144靠近送丝器40的底侧106和第一侧108从送丝器40的后侧102向外延伸。后部进线连接器144可以构造成连接到外部焊丝卷筒,以使得送丝器40能够从外部焊丝卷筒向焊炬50输送焊丝。
如图2A、2B、3C、3D和3E最佳示出地,送丝器40的顶侧104装配有主手柄150和两个副手柄152(1)、152(2)。主手柄150可以从顶侧104的表面向上延伸,并且可以沿送丝器40纵向横跨在前侧100和后侧102之间。此外,主手柄150可以布置在顶侧104上,使得主手柄150与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和第二侧110等距间隔。副手柄152(1)可以在顶侧104和前侧100的连接处或交汇处布置在送丝器40的顶侧104上,而副手柄152(2)可以在顶侧104和后侧102的连接处或交汇处布置在送丝器40的顶侧104上。虽然主手柄150可以从送丝器40的顶侧104大体上向上延伸,但副手柄152(1)、152(2)可以既从顶侧104向上延伸又分别从前侧100和后侧102向外延伸。主手柄150和副手柄152(1)、152(2)通过共同使焊接操作者能够更容易运输送丝器40以及将送丝器40定位到不同的取向来使送丝器40便于携带。
如图3F进一步示出地,送丝器40的底侧106装配有抓握部154(1)、154(2)。第一抓握部154(1)可以靠近送丝器40的前侧100在送丝器40的底侧106上布置在壳体120的表面内。第二抓握部154(2)可以靠近送丝器40的后侧102在送丝器40的底侧106上布置在壳体120的表面内。抓握部154(1)、154(2)可以是布置在送丝器40的底侧106内的凹部。抓握部154(1)、154(2)与主手柄150和副手柄152(1)、152(2)相结合便于焊接操作者容易地运输和重新定位送丝器40。
继续参照图3F并且也转向图4A,送丝器40包含安装结构160,所述安装结构可以主要布置在送丝器40的底侧106上,并且使得送丝器40更容易安装在安装平台或柱子上。如图所示,安装结构160包括细长的通道162(在图3F和4A中示出)、开口164(在图3F和4A中示出)和竖向的接受部166(在图4A中示出),所述接受部从开口164延伸到壳体120的内部300。细长的通道162在底侧106上布置在壳体120的表面内,并且沿底侧106纵向延伸。细长的通道162包括第一端部168和第二端部169,其中第一端部168更靠近于送丝器40的前侧100布置,第二端部169更靠近于送丝器40的后侧102布置。如图3F所示,细长的通道162在底侧106上布置在壳体120的表面中,使得细长的通道162与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和第二侧110等距间隔。细长的通道162可以具有侧壁,所述侧壁经由圆角边缘从细长的通道162逐渐过渡到送丝器40的底侧106上的壳体120的表面。此外,开口164可以在底侧106上布置在壳体120的表面中,使得开口164至少部分地与细长的通道162对准。开口164可以与竖向的接受部166流体连通,所述竖向的接受部从底侧106向上延伸并进入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开口164和竖向的接受部166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设置成用于接收安装柱或其他安装结构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64可以是基本圆形,而竖向的接受部166可以是基本圆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口164和竖向的壳体166可以是其他形状。
安装结构160可以使焊接操作者容易和有效地将送丝器40安装到安装结构上(例如,具有像图4B中所示的安装柱的轮式推车)。焊接操作者可以将送丝器40提升到安装柱的端部上,使得送丝器40的底侧106搁抵在安装柱的端部上。然后,焊接操作者可以相对于安装柱的端部横向滑动送丝器40,使得安装柱的端部朝向第一侧108或第二侧110中的任何一侧滑动通过送丝器40的底侧106。焊接操作者可以横向地将送丝器40从一侧滑向另一侧,直到安装柱的端部滑入细长的通道162。一旦安装柱的端部已经滑入细长的通道162,焊接操作者就可以相对于安装柱的端部纵向滑动送丝器40,使得安装柱的端部沿着细长的通道162在细长的通道162的第一端部168和第二端部169之间滑动。焊接操作者可以纵向滑动送丝器40,直到安装柱的端部与开口164对准。一旦安装柱的端部已经与开口164对准,当送丝器40下降到安装柱上时,安装柱的端部可以经由开口164插入竖向的接受部166。安装柱的端部插入竖向的接受部166将送丝器紧固到安装柱。因此,安装结构160使得焊接操作者能够根据感觉(即安装柱的端部是否布置在细长的通道162中或与开口164对准)高效地和有效地将送丝器安装到安装柱上,而不必必须估计送丝器40的底部上的开口与安装柱端部的对准情况。
如图2A、2B、3C、3D、5A和5B所示,送丝器40包括第一通路门170和第二通路门180。第一通路门170布置在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上,并且第二通路门180布置在送丝器40的第二侧110上。如图5A所示,第一通路门170靠近第一侧108和顶侧104的交汇处可旋转地联接到送丝器40,并且构造成围绕轴线A-A在关闭位置(如图2B和3C所示)和打开位置(如图5A所示)之间旋转。类似地,第二通路门170靠近第二侧110和顶侧104的交汇处可旋转地联接到送丝器40,其中第二通路门170构造成围绕轴线B-B在关闭位置(图2A和3D中所示)和打开位置(图5B中所示)之间旋转。当通路门170、180处于打开位置时,通路门170、180提供通向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的通路。更具体地,处于打开位置的第一通路门170露出在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上的壳体120中的第一开口122,而处于打开位置的第二通路门180露出在送丝器40的第二侧110上的壳体120中的第二开口124。
转到图6A、6B、6C、6D、6E和6F,示出了第一通路门170的孤立视图(图6A、6B、6C、6D和6E)以及示出了第二通路门180的送丝器40的透视图(图6F)。虽然图6A、6B、6C、6D和6E示出了第一通路门170,但图6A、6B、6C、6D和6E的讨论也适用于第二通路门180,因为两个通路门170、180可能几乎彼此相同。类似地,虽然图6F示出了第二通路门180,但图6F的讨论也适用于第一通路门170。
如图6A、6B、6C、6D和6E所示,第一通路门170包含形成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的大部分的外侧200和相对的内侧210。第一通路门170还包括顶边缘230、与顶边缘230相对的底边缘240、从顶边缘230横跨到底边缘240的第一侧边缘250、以及从顶边缘230横跨到底边缘240的与第一侧边缘250相对的第二侧边缘260。如图所示,顶边缘230包括从顶边缘230延伸的成对的铰接构件232(1)、232(2)。铰接构件232(1)、232(2)跨(across)顶边缘230相互间隔开,其中第一铰接构件232(1)更靠近于第一侧边缘250布置,并且第二铰接构件232(2)更靠近于第二侧边缘260布置。返回图2A、2B、3E、5A和5B,铰接构件232(1)、232(2)可以被接收到凹部190、192中,所述凹部190、192主要在送丝器40的顶侧104上布置在壳体120中。凹部190(1)、190(2)可以靠近第一侧108布置在送丝器40的顶侧104上,同时如图5A最佳示出地,至少部分地沿着(down)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第一侧108延伸。类似地,凹部192(1)、192(2)可以靠近第二侧110布置在送丝器40的顶侧104上,同时如图5B最佳示出地,至少部分地沿着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第二侧110延伸。如图2B和5A最佳示出地,凹部190(1)、190(2)彼此间隔开,使得凹部190(1)、190(2)接收第一通路门170的铰接构件232(1)、232(2)。铰接构件232(1)、232(2)使得第一通路门170能够在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和顶侧104的交汇处可旋转地联接到送丝器40的壳体120。此外,第一通路门170围绕其旋转的可旋转轴线A-A延伸通过凹部190(1)、190(2)和铰接构件232(1)、232(2)。
如图2B最佳示出地,凹部190(1)、190(2)的尺寸设置成当第一通路门170处于关闭位置时,铰接构件232(1)、232(2)布置在凹部190(1)、190(2)的布置在送丝器的壳体120的第一侧108上的部分内,使得铰接构件232(1)、232(2)与壳体120的围绕凹部190(1)、190(2)的部分平齐。当第一通路门170处于关闭位置时铰接构件232(1)、232(2)与壳体120齐平通过使得铰接构件232(1)、232(2)不易被直接撞击从而为铰接构件232(1)、232(2)提供保护。
此外,如图2A和2B最佳示出地,凹部190(1)、190(2)从铰接构件232(1)、232(2)朝向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顶侧104的中心延伸(即,凹部190(1)、190(2)朝向第二侧110部分地在壳体120的顶侧104上延伸)。凹部190(1)、190(2)的这些部分使得第一通路门170能够围绕轴线A-A从关闭位置旋转180度以上到打开位置,其中在所述打开位置中,第一通路门170的外侧200搁抵布置在送丝器40的顶表面108上的主手柄150。此外,当送丝器40以水平构造布置在第二侧110上时(即,第二侧110抵接支撑表面布置),第一通路门170可以围绕轴线A-A从关闭位置旋转180度以上到打开位置,其中在所述打开位置中,第一通路门170的底边缘240搁抵支撑表面。通过让第一通路门170在处于打开位置中时搁抵物体(例如,主手柄150或支撑表面),减少了置于铰接构件232(1)、232(2)上的应力和应变量。
凹部192(1)、192(2)可以与凹部190(1)、190(2)基本类似,并且可以向第二通路门180提供与凹部190(1)、190(2)向第一通路门170提供的特征相同的特征。
如图6A和6B最佳示出地,第一通路门170还包括成对的闩锁242(1)、242(2),所述成对的闩锁可以构造成将第一通路门170固定在图2B和3C中所示的关闭位置中。第一闩锁242(1)布置在底边缘240与第一侧边缘250的交汇或联接处,而第二闩锁242(2)布置在底边缘240与第二侧边缘260的交汇或联接处。因此,闩锁242(1)、242(2)在底边缘240的相对侧上彼此间隔开。闩锁242(1)、242(2)可以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一通路门170。此外,闩锁242(1)、242(2)可以构造成分别与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接受部126(1)、126(2)对准(接受部126(1)、126(2)在图5A中示出)。因此,当第一通路门170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闩锁242(1)可以被接收到第一接受部126(1)内,并且可以构造成可操作地互锁到第一接受部126(1)。类似地,当第一通路门170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闩锁242(2)可以被接收到第二接受部126(2)内,并且可以构造成可操作地互锁到第二接受部126(2)。当闩锁242(1)、242(2)分别布置在接受部126(1)、126(2)内并与之互锁时,第一通路门170被紧固在关闭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路门170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可以与壳体120的开口122形成基本密闭或密封的状态。焊接操作者可以围绕第一通路门170旋转闩锁242(1)、242(2)以分别从接受部126(1)、126(2)解锁闩锁242(1)、242(2),这随后使得第一通路门170能够围绕轴线A-A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
如图6A最佳示出地,第一通路门170的外侧200包括两个凸起的耐磨板202(1)、202(2),所述耐磨板可移除地联接到第一通路门170并且从外侧200的表面向外延伸。第一耐磨板202(1)可以靠近顶边缘230布置,而第二耐磨板202(2)可以靠近底边缘240布置。耐磨板202(1)、202(2)都可以从靠近第一侧边缘250到靠近第二侧边缘260基本上横跨第一通路门170的外侧200延伸。当第一通路门170处于关闭位置时,送丝器40可以放置在支撑表面上,其中第一侧108面向支撑表面,耐磨板202(1)、202(2)提供与支撑表面接触并且将送丝器40支撑在支撑表面上的结构。因此,当送丝器40以第一侧108向下被放置在支撑表面上时,耐磨板202(1)、202(2)将外侧200与支撑表面隔开。当送丝器40在第一通路门170朝向支撑表面向下面向的状态下以水平取向定位时,耐磨板202(1)、202(2)可以通过将第一通路门170的外侧200与支撑表面隔开来减少第一通路门170经受的磨损。此外,耐磨板202(1)、202(2)可以由复合材料构成,使得耐磨板202(1)、202(2)能够具有耐磨性(即,耐擦伤、凹痕、划痕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材料还可以使得耐磨板202(1)、202(2)能够作为低摩擦表面,焊接操作者可以用所述耐磨板来使送丝器40在支撑表面上滑动。
耐磨板202(1)、202(2)可以经由插入布置在耐磨板202(1)、202(2)中的紧固开口204的成组的紧固件(例如螺钉)可移除地联接到第一通路门170的外侧200。图6F示出了从第二通路门180的外侧200移除的耐磨板202(1)、202(2)。如图所示,从第一通路门170或第二通路门180中任一移除耐磨板202(1)、202(2)露出了成组的外侧紧固件206以及成组的附接开口208,所述外侧紧固件构造成与耐磨板202(1)、202(2)的紧固件开口204对准。如下文进一步详细解释地,当耐磨板202(1)、202(2)被移除时,推车1500可以经由附接开口208联接到通路门面板170、180中的任一。
返回图6A和图6B,第一通路门170还包括观察窗212。观察窗212从外侧200到内侧210延伸穿过第一通路门170。观察窗212可以靠近第一侧边缘250布置,并且可以与顶边缘230和底边缘240间隔开。此外,观察窗212可以是至少部分半透明的,以使得焊接操作者在第一通路门170布置在关闭位置时能够看到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的内部(即,焊接操作者可以观察内部腔体300而不必将第一通路门170重新定位到打开位置)。更具体地,观察窗212提供了焊丝和/或焊丝卷筒320的视野,使得焊接操作者能够容易和快速地确定留在送丝器40内的焊丝的量。
如图6B、6C和6D最佳示出地,第一通路门170包含靠近第二侧边缘260的内门储存隔室214。内门储存隔室214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的表面中的一系列开口216、218、220、222、224、226、以及布置在中间空间270中的中间储存组织器272,所述中间空间270布置在第一通路门170的外侧200和内侧210之间。如图6B所示,内门储存隔室214包括处于彼此靠近的取向的六个储存开口216、218、220、222、224、226。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第二门储存开口218可以构造成接收和储存送丝机构310的替换驱动轮818(参见例如图6E和10A),如下文进一步详述地。如图所示,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第二门储存开口218可以是细长的水平开口,所述细长的水平开口在门储存开口216、218的中间或中央部分处最宽。此外,第三门储存开口220和第四门储存开口222可以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第二门储存开口218之间,并且可以构造成储存送丝管引导件1000、1100、1200,如下文进一步详述地(参见例如图6E、10A-10C、11和12A-12D)。第三门储存开口220可以是中间或中央部分比端部部分宽的细长的竖向开口,而第四门储存开口222可以包含两个部分,最左边的部分在高度上比最右边的部分短。第五门储存开口224和第六门储存开口226可以基本上与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第二门储存开口218相邻地布置,并且可以构造成接收和储存焊炬50的接触头290,如图6E所示。如图所示,第五门储存开口224和第六门储存开口226可以基本上是矩形的。
如图6C最佳示出地,其中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上的面板被移除以暴露第一通路门170的中间空间270和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以及如图6D中所示,其中中间储存组织器272被抵接布置在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上的面板的内表面放置,中间储存组织器272配备有一系列的切口和槽。更具体地,中间储存组织器272包括三个切口和六个槽。第一切口274和第二切口276可以是具有圆形和波浪形的侧壁的细长的水平切口,所述侧壁形成切口274、276的构造成接收驱动轮818的三个分段区域。第三切口278可以是布置在第一切口274和第二切口276之间的竖向取向的切口。第三切口278可以具有矩形形状的中间部分,其中细长的狭缝从矩形形状的中间部分向上和向下延伸。第一对槽280可以靠近第三切口278以及在第一切口274和第二切口276之间布置在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中。第二对槽282可以靠近第一切口274布置在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中,而第三对槽284可以靠近第二切口276布置在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中。此外,中间储存组织器272可以由可变形的泡沫或类似泡沫的材料构成。
如图6D最佳示出地,中间储存组织器272的形状设置成使得切口和槽274、276、278、280、282、284与内门储存隔室214的开口216、218、220、222、224、226对准,以便于将物体插入开口216、218、220、222、224、226并且将这些物体储存在中间储存组织器272的切口和槽274、276、278、282、284中。如图6D所示,第一切口274和第二切口276分别与第一开口216和第二开口218对准。此外,第一切口274的中间分段区域与第一门储存开口216的较宽中央部分对准,而类似地,第二切口276的中间分段区域与第二门储存开口218的较宽中央部分对准。这使得驱动轮818能够插入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或第二门储存开口218的中间或中央部分,并且然后滑动到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第二门储存开口218的端部中的一个进行储存。驱动轮818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第二门储存开口218的端部部分的宽度,但是第一切口274和第二切口276的端部分段区域的尺寸可以设置成用于接收驱动轮818。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第二门储存开口218的端部部分的宽度比驱动轮818的直径小以及第一切口274和第二切口276的波浪形侧壁形成分段区域,这两者的结合将驱动轮818固定在第一门储存开口216和/或第二门储存开口218的端部中。换句话说,形成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的面板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将驱动轮818保持在内门储存隔室214中。同时,中间储存组织器272的分段区域将驱动轮818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平行的方向上保持在内门储存隔室214中。这种组合能有效地防止驱动轮818从内门储存隔室214中掉出,特别是当第一通路门170被旋转到关闭位置时。图6E中示出了驱动轮818的储存情况。
如图6D进一步示出地,中间储存组织器272的第三切口278与第三门储存开口220的大小和形状基本相等。第三门储存开口220构造成接收送丝机构310(图10A)的中间丝引导件1200(在图12A、12B、12C和12D中最佳示出,并在下文中详细讨论)。如图6E所示,中间丝引导件1200可以通过布置在中间丝引导件1200的活动铰接部上的凸片与第三门储存开口220的边缘的相互作用而保持在第三门储存开口220内。换句话说,中间丝引导件1200的凸片与形成第三门储存开口220的边缘的相互作用将丝引导件1200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保持在内门储存隔室214内。同时,中间储存组织器272的第三切口278的形状将中间丝引导件1200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平行的方向上保持在内门储存隔室214中。这种组合能有效地防止中间丝引导件1200从内门储存隔室214中掉出来,特别是当第一通路门170被旋转到关闭位置时。
图6D还示出了第一对槽280可以从第四门储存开口222偏移,但仍然与第四门储存开口222流体连通。更具体地,当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与门储存隔室214的开口216、218、220、222、224、226对准时,槽280从第四门储存开口222的最左侧部分延伸到形成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的面板后方。因此,进线引导管1000和出线引导管1100(在图11中最佳地示出,并且在下文中详细讨论)可以经由第四门储存开口222的最右侧部分插入第四门储存开口222,并且然后滑入槽280。第一对槽280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设置成摩擦地接收和保持进线引导管1000和出线引导管1100,如图6E中所示。换句话说,由于进线引导管1000和出线引导管1100主要布置在形成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的面板后方,形成内侧210的面板将进线引导管1000和出线引导管1100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保持在内门储存隔室214中。同时,第一对槽280摩擦地接收进线引导管1000和出线引导管1100的作用是将进线引导管1000和出线引导管1100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平行的方向上保持在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中。这种组合能有效地防止进线引导管1000和出线引导管1100从内门储存隔室214中掉出来,特别是当第一通路门170被旋转到关闭位置时。
与第一对槽280类似,图6D进一步示出了第二对槽282和第三对槽284可以分别与第五门储存开口224和第六门储存开口226偏移,但仍然分别与第五门储存开口224和第六门储存开口226流体连通。与第一对槽280类似,当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与门储存隔室214的开口216、218、220、222、224、226对准时,第二对槽282从第五门储存开口224延伸到形成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的面板后方。类似地,第三对槽284从第六门储存开口226延伸到形成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的面板后方。为了在第五门储存开口224和第六门储存开口226内储存接触头290,接触头290可以插入第五门储存开口224和/或第六门储存开口226,并且然后分别滑入第二对槽282和/或第三对槽284。与第一对槽280和丝引导管1000、1100类似,第二对槽282和第三对槽284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设置成摩擦地接收和保持接触头290。换句话说,由于接触头290主要布置在形成第一通路门170的内侧210的面板后方,形成内侧210的面板将接触头290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保持在内门储存隔室214中。同时,第二对槽282和第三对槽284摩擦地接收接触头290的作用是将接触头290在与布置有形成内侧210的面板的平面相平行的方向上保持在中间储存组织器272中。这种组合能有效地防止接触头290从内门储存隔室214中掉出来,特别是当第一通路门170被旋转到关闭位置时。
返回图5A和图5B,布置在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内部腔体300内的是各种部件。这些部件中的一些部件包括送丝机构310、焊丝卷筒320、循环/冷却风扇330、电流棒340和下面将详细讨论的其他部件。如图所示,送丝机构310和焊丝卷筒320更靠近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布置,并且当第一通路门170处于打开位置时可以接近到。送丝机构310靠近送丝器310的前侧100和底侧106布置在内部腔体300内,并且可以直接联接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所述缆线连接器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连接面板132的开口133内,如前所述。焊丝卷筒320可以包含用于执行焊接操作的焊丝,并且可以靠近送丝器40的后侧102布置。焊丝卷筒320可以在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内可旋转地安装在轴322上,使得焊丝卷筒320可以旋转以放出随后被送入送丝机构310的焊丝。如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的送丝机构310可以构造成将从焊丝卷筒320或外部焊丝卷筒接收到的焊丝经由焊炬缆线62推进到焊炬50。
如图5B所示,布置在送丝器40内并在第二通路门180处于打开构造时可以经由第二侧开口124接近的是连接器面板350,所述连接器面板包括一系列连接器。连接器面板350包括电源连接器352、成对的水连接器354(1),354(2)、气体连接器356和通信连接器358。虽然在图5B中没有示出,但焊接电源缆线可以经由应变释放装置140进入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内部腔体300,并且可以联接到电源连接器352。类似地,经由应变释放装置140进入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的冷却水供应和返回缆线可以连接到水连接器354(1)、354(2),而经由应变释放装置140进入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的气体供应缆线可以连接到气体连接器356。经由应变释放装置140进入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的通信缆线可以连接到连接器面板350的通信连接器358。
关于电源连接器352,图5B示出了成组的电流棒340联接到电源连接器352,使得电流棒340经由最终联接到电源连接器352的焊接电源缆线从电源20接收电力。如图5B所示,成组的电流棒340至少包括下部电流棒342和上部电流棒344。下部电流棒342从连接器面板350的电源连接器352向下延伸,而上部电流棒344从连接器面板350的电源连接器352向上延伸。如下文进一步详述地,成组的电流棒340联接到送丝器40内的各种部件,并且构造成向焊炬50输送焊接电力,以及向送丝器40的功率部件和联接到送丝器40的附件输送电力。
虽然在图5B中没有示出,但连接器面板350的其他连接器354(1)、354(2)、356、358中的每个也可以连接到送丝器40内的装置或其他连接器,以使得焊接操作能够得到执行。例如,水连接器354(1)、354(2)可以连接到布置在送丝器40的前侧100上的第二连接面板137的水连接器138(1)、138(2)(参见图3A)。此外,气体连接器356可以连接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使得当焊炬缆线62连接到布置在送丝器40的前侧100上的第一连接面板131的开口133中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时,气体可以被输送到焊炬50。通信连接器358可以连接到送丝器40的控制面板130,并且更具体地连接到控制面板130的PCB 720(参见图9C)。
转到图7A,示出了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分解图。壳体120包括外部壳体或框架400和内部壳体或框架410。如图7B和7C所示,内部壳体410的形状和设计可以设置成完全适配在外部壳体400内。内部壳体410可以由不同于外部壳体400的材料构成,使得内部壳体410比外部壳体400更刚性,而外部壳体400可以比内部壳体410更柔性和/或有弹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内部壳体400可以由玻璃纤维增强和冲击改性聚酰胺化合物构成。在该同一实施例中,外部壳体400可以由如下材料组合构成,包括但不限于不同类型的聚酰胺和聚碳酸酯化合物。形成外部壳体400的一部分的聚酰胺化合物的一个变体可以是玻璃增强的、热稳定的、阻燃的、无卤素和红磷的聚酰胺化合物。可形成外部壳体400的一部分的另一种聚酰胺化合物可以类似于形成内部壳体410的聚酰胺化合物,其中聚酰胺化合物是玻璃纤维增强和冲击改性聚酰胺化合物。可形成外部壳体400的一部分的聚碳酸酯化合物可以是紫外线稳定的、阻燃的和冲击改性聚碳酸酯化合物。外部壳体400和内部壳体410都可以通过注射成型工艺形成。这种构造使得送丝器40能更好地承受它可能暴露在的恶劣的焊接环境中,其中更柔性的外部壳体400不容易被损坏(即不容易出现裂缝、凹痕和划痕),而更刚性的内部壳体410提供送丝器40的壳体120保持其形状所需的刚性。此外,这种构造消除了壳体120由较重的材料(如钢)形成的需要,这些材料既刚性又足够耐用以承受损坏,这减少了送丝器40的重量并且使得送丝器40能够被携带。
如图7A所示,外部壳体400包含形成送丝器40的前侧100、后侧102、顶侧104和底侧106的侧壁402。此外,外部壳体400的这四个侧壁402共同形成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第一侧108上的第一开口122和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第二侧110上的第二开口124。四个侧壁402还共同限定了腔体404,所述腔体的尺寸和形状设置成接收内部壳体410。
图7A进一步示出了与外部壳体400的结构类似,内部壳体410包括靠近送丝器40的前侧100、后侧102、顶侧104和底侧106取向的四个侧壁412。当内部壳体410布置在外部壳体400的腔体404内时,四个侧壁412可以与第一通路门170和第二通路门180一起共同限定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其中送丝器40的大部分部件布置在所述内部腔体中。
如图7A进一步所示,内部壳体410可以包括成对的中央面板414、416,所述中央面板基本上将内部壳体410以及最终将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分成两个内部区域。第一内部区域(即容纳送丝机构310、焊丝卷筒320等的区域)靠近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布置,并且当第一通路门170处于打开位置时能够由焊接操作者接近。第二内部区域(即,容纳循环风扇330、电流棒340的一部分、连接器面板350等的区域)靠近送丝器的第二侧110布置,并且当第二通路门180处于打开位置时能够由焊接操作者接近。第一中央面板414可以靠近内部壳体410的前侧布置,而第二中央面板416可以靠近内部壳体410的后侧布置。第一中央面板414可以是经由紧固件联接或紧固到内部壳体410的面板,而第二中央面板416可以在内部壳体410的至少后侧、顶侧和底侧与侧壁412一体形成。除了将内部腔体300分成两个内部区域外,两个中央面板414、416都可以向内部壳体410以及最终向送丝器40的壳体120提供刚性结构支撑。中央面板414、416,并且特别是整体形成的第二中央面板416还可以为内部壳体410提供扭转刚性。
内部壳体410的侧壁412还包括一系列的开口。这些开口包括在在内部壳体410的顶部处布置在侧壁412上的入口开口420,以及布置在内部壳体410的前侧和底侧的侧壁412的交汇处的出口开口422。图7A进一步示出了位于内部壳体410的顶侧处的侧壁412还包括上部电流棒开口424,而布置在内部壳体410的底侧上的侧壁412包括下部电流棒开口426。
如图7B、7C和7D最佳示出地,当内部壳体410布置在外部壳体400的腔体404内时,间隙空间430布置在外部壳体400和内部壳体410之间。该间隙空间430可以围绕内部壳体410,使得间隙空间430靠近送丝器40的前侧100、后侧102、顶侧104和底侧106布置。间隙空间430可以围绕内部壳体410连续延伸。入口开口420和出口开口422可以提供从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到间隙空间430的通路。上部电流棒开口424和下部电流棒开口426也可以提供从内部腔体300到间隙空间430的通路。
如图7B和7D最佳示出地,下部电流棒342从连接器面板350的电源连接器352向下延伸穿过内部壳体410的下部电流棒开口426,并且进入靠近送丝器40的底侧106布置的间隙空间430。然后,下部电流棒342通过间隙空间430朝向送丝器40的前侧100向前延伸。如图7C和7D所示,下部电流棒342还在间隙空间430内延伸横跨送丝器40的前侧100,以连接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因此,下部电流棒342构造成向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输送电力,使得当焊炬缆线62连接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时,可以向焊炬50输送焊接电力以进行焊接操作。
继续参照图7B,上部电流棒344从连接器面板350的电源连接器352向上延伸穿过内部壳体410的上部电流棒开口424,并且进入靠近送丝器40的顶侧104布置的间隙空间430。上部电流棒344的布置在间隙空间430内的部分从上部电流棒开口424向后延伸,并且沿着(down)靠近送丝器40的后侧102的间隙空间430,与后部控制和接口面板142的附件出口146连接。因此,上部电流棒344构造成向附件出口146输送焊接电力,使得当焊接附件(例如,屏蔽金属弧焊附件焊炬或手动金属弧焊附件焊炬)连接到附件出口146时,可以向焊接附件输送焊接电力。
通过使电流棒342、344主要延伸穿过间隙空间430,电流棒342、344产生的热量主要被容纳在间隙空间430内,由此产生的热量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外部壳体400耗散到送丝器40的外部。内部壳体410可以进一步起到使内部腔体300与间隙空间430中的电流棒342、344产生的热量隔离的作用。因此,电流棒342、344主要延伸穿过间隙空间430减少了在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内产生和布置的热量,这减少了布置在内部腔体300内的其他送丝器部件过热的可能性。
如图7C最佳示出地,间隙空间430进一步被用作封闭的循环空气通路的一部分,所述封闭的循环空气通路可以被用于冷却送丝器40的各种部件。循环风扇330可以靠近送丝器40的前侧100联接到第一中央面板414。循环风扇330构造成从第二内部区域吸入循环空气并推动循环空气经过第一内部区域中的送丝机构310的马达312和齿轮箱314。来自第二内部区域的循环空气的温度可以比位于送丝机构310的马达312和齿轮箱314周围的环境空气的温度低,因为送丝机构310的马达312和齿轮箱314在其操作以经由送丝机构310推动焊丝到焊炬50时可能产生热量。当循环空气被推动经过并围绕马达312和齿轮箱314时,循环空气经由对流冷却送丝机构310的马达312和齿轮箱314。因此,当循环空气被推动经过送丝机构310的马达312和齿轮箱314时,循环空气的温度可能通过吸收马达312和齿轮箱314产生的一些热量而至少略微提高。这种变暖的循环空气可以继续从送丝机构310的马达312和齿轮箱314朝向内部壳体410的顶部侧壁412中的入口开口420向上行进,如图7C中的箭头所示。在经由入口开口420进入间隙空间430之前,一些变暖的循环空气可以通过第一中央面板414中的开口440,并且因此进入第二内部区域。如图7C所示,剩余量的变暖的循环空气可以行进通过入口开口420并且进入间隙空间430。循环空气可以经过上部电流棒开口424、下部电流棒开口426行进通过间隙空间430,并且经由位于送丝器40的前侧100附近的出口开口422离开间隙空间430。当循环空气通过上部电流棒开口424和下部电流棒开口426时,行进通过间隙空间430的循环空气的一部分可以离开到第二内部区域。剩余量的循环空气430经由出口开口422离开间隙空间430,并且进入第二内部区域。
当冷却空气行进通过间隙空间430时,变暖的循环空气的热量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外部壳体400耗散到送丝器40的外部。此外,上述循环空气的闭环路径使得循环风扇330能够在送丝器40的壳体120内泵送循环空气,而无需吸入送丝器40外部的空气。闭环循环路径消除了送丝器40的壳体120包含入口和出口以使得气流能够进入和离开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需要。这有助于防止使用送丝器40外部的、经常存在于送丝器使用地点的污染空气来冷却送丝器40的部件。通过消除使用被污染的空气来冷却送丝器40的部件,送丝器40的内腔300和送丝器40的部件的污染也被最小化,这提高了送丝器40的寿命。消除布置在送丝器40的壳体120上的空气循环入口和出口进一步起到了防止水进入送丝器40的内部300和损坏送丝器40的部件的作用。此外,通过泵送循环空气通过包含下部电流棒342和上部电流棒344的间隙空间430,循环空气通过下部电流棒342和上部电流棒344周围,并且经由对流冷却下部电流棒342和上部电流棒344。
转到图8A、8B、8C、8D、8E和8F,示出了应变释放装置140。如前所述,应变释放装置140布置在送丝器40的后侧102上。应变释放装置140靠近送丝器40的底侧106和第二侧110从后侧102向外延伸。应变释放装置140可以构造成减轻置于互连缆线60上的应变,如图8F所示,所述互连缆线可以是单根缆线,所述单根缆线的内部包括焊接电源缆线600、通信信号缆线610、屏蔽气体缆线620、冷却水供应缆线630和冷却水返回缆线640。
应变释放装置140包括壳体适配器500、锁紧螺母520、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壳体适配器500构造成经由成组的紧固件附接或联接到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后侧102。如图8B、8C、8D和8E最佳示出地,壳体适配器500基本上是矩形的,具有外侧502和内侧504。当联接到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后侧102时,内侧504抵接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后侧102的表面布置。壳体适配器500包括中央开口506,所述中央开口从外侧502到内侧504延伸穿过壳体适配器500。在壳体适配器500的外侧502中围绕中央开口506布置有一系列通道508。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四个通道508在中央开口506周围彼此等距间隔。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中央开口506周围布置任何数量的通道。
如图8D最佳示出地,中央开口506包含内表面510。在中央开口506的内表面510上布置有作为对准齿的一系列突起或引导件512。一系列突起512在中央开口506的内表面510周围彼此等距间隔,使得每对相邻的突起形成槽或间隙514。因为所述一系列突起512彼此等距间隔,所以每个槽514的尺寸(即宽度)是相等的。
继续参照图8A、8B、8C、8D、8E和8F,锁紧螺母520基本上是圆柱形的,并且包含第一端部522、相对的第二端部524以及从第一端部522延伸到第二端部524的侧壁526。在一些实施例中,锁紧螺母520可以是渐缩的,其中第一端部522的直径比第二端部524大。在锁紧螺母520的第一端部522中布置有第一开口528,而第二开口529布置在锁紧螺母520的第二端部524中。侧壁526可以限定从第一开口528延伸到第二开口529的导管530。如图所示,第一开口528可以具有比第二开口529更大的直径。锁紧螺母520还包括靠近锁紧螺母520的第一端部522从侧壁526延伸的凸缘532。成组的凸片534布置在凸缘532的面向锁紧螺母520的第一端部522的一侧上。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凸缘532包含四个凸片534,所述四个凸片在凸缘532周围并且因此在第一开口528周围等距间隔开。四个凸片534的尺寸、形状和彼此的间隔可以设置成由布置在壳体适配器500的外侧502上的通道508接收。
如前所述,应变释放装置140还包括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第一内缆线夹540可以包含半圆柱形的形状,具有第一端部542和相对的第二端部544。第一圆柱形缆线夹540还可以包含可以是基本圆形的外侧546以及可以是基本平坦的相对的内侧548。如图8D和8E进一步示出的,第一内缆线夹540可以包含第一部分550和第二部分552,其中第一部分550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552。第一部分550可以靠近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一端部542布置,而第二部分552可以靠近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二端部544布置。在第一内缆线夹540的外侧546的表面上布置有一系列突起560。此外,这些突起560靠近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一端部542布置在第一内缆线夹540的外侧546的表面上。位于外侧546上在第二部分552的表面上可以布置有肋状部554。第一内缆线夹540的外侧546还可以包含中央通道562,所述中央通道在第一端部542和第二端部544之间横跨第一部分550和第二部分552两者。如进一步示出地,内侧548包括两个通道564、566,所述两个通道布置在内侧548中并且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一端部542横跨至第二端部54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侧548的第一通道564可以比内侧548的第二通道566更宽和更深。
如图8D和8E最佳示出地,第二内缆线夹570与第一内缆线夹基本相似,即第二内缆线夹570可以是第一内缆线夹540的镜像。与第一内缆线夹540类似,第二内缆线夹570可以包含半圆柱形的形状,具有第一端部572和相对的第二端部574。第二圆柱形缆线夹570还可以包含可以是基本圆形的外侧576以及可以是基本平坦的相对的内侧578。如图所示,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构造成彼此抵接,其中第一内缆线夹540的内侧548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内侧578抵接。当内侧548、578抵接时,第一内缆线夹540的外侧546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外侧576共同形成基本圆柱形的结构。
如图8D和8E进一步示出地,类似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结构,第二内缆线夹570可以包含第一部分580和第二部分582,其中第一部分580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582。第一部分580可以靠近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一端部572布置,而第二部分582可以靠近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端部574布置。位于外侧546上在第二部分582的表面上可以布置有肋状部584。当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彼此抵接时,第一部分550、580彼此对准,第二部分552、582彼此对准,并且肋状部554、584彼此对准。
同样类似于第一内缆线夹540,在第二内缆线夹570的外侧576的表面上布置有一系列突起590(参见图8C)。这些突起590靠近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一端部572布置在第二内缆线夹570的外侧576的表面上。这些突起590的尺寸和形状可以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突起560相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外侧576还可以包含中央通道592,所述中央通道在第一端部572和第二端部574之间横跨第一部分580和第二部分582两者。
如进一步示出地,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内侧578的结构类似,第二内缆线夹570的内侧578包括两个通道594、596,所述两个通道布置在内侧578中并且从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一端部572横跨到第二端部57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侧578的第一通道594可以比内侧578的第二通道596更宽和更深。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一通道594的宽度和形状可以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一通道564相等,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通道596的宽度和形状可以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二通道566相等。此外,当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彼此抵接时,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一通道594可以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一通道564对准,使得第一通道564、594共同形成第一导管598(1)。此外,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通道596也可以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二通道566对准,使得第二通道566、596共同形成第二导管598(2)。
转到图8F,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构造成连接到电源20的互连缆线60。在将互连缆线60连接到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之前,互连缆线60的端部可以被插入穿过锁紧螺母520,使得互连缆线60的端部穿过第二开口529、导管530和第一开口528。一旦锁紧螺母520已经滑过(slid over)互连缆线60的端部,互连缆线60就可以连接到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如图8F所示,互连缆线60可以包含单个护套,所述护套的内部包括焊接电源缆线600、通信信号缆线610、屏蔽气体缆线620、冷却水供应缆线630和冷却水返回缆线640。
在将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相互抵接之前,焊接电源缆线600的与焊接电源缆线600的连接器间隔开的一部分可以安置在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一通道594中。类似地,通信信号缆线610的与通信信号缆线610的连接器间隔开的一部分可以安置在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通道596中。当使得第一内缆线夹540与第二内缆线夹570抵接时,焊接电源缆线600被捕获在由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一通道564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一通道594形成的第一导管598(1)内。类似地,通信信号缆线610可以被捕获在由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二通道566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通道596形成的第二导管598(2)内。一旦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彼此抵接布置,就可以使用紧固件650将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彼此紧固。此外,屏蔽气体缆线620的一部分可以安置在第二内缆线夹570的中央通道592内,而冷却水供应和返回缆线630、640的一部分可以安置在第一内缆线夹540的中央通道562内,或者反之亦然。一旦缆线600、610、620、630、640已经在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上的其相应位置内正确安置,互连缆线60的护套就可以在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二部分552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部分582上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护套可以用缆线扎带或束线带紧固到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二部分552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部分582。肋状部554、584可以通过布置在肋状部554、584之间的缆线扎带来用于将缆线扎带和互连缆线60的护套锁定或保持在第二部分552、582上。
一旦互连缆线60和相关的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已经联接到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的端部可以插入穿过安装在送丝器40的后侧102上的壳体适配器500的开口506。然后,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的端部可以连接到布置在送丝器40的内部腔体300内的连接器面板350的其相应的连接器352、354(1)、354(2)、356、358。如图8C最佳示出地,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随后可以插入壳体适配器500的开口506中。当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插入开口506时,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突起56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突起590可以分别插入壳体适配器500的布置在突起512之间的槽514。壳体适配器500的突起512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引导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突起56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突起590进入槽514。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突起56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突起590与壳体适配器500的槽514和突起512相互啮合,防止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并且从而防止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相对于壳体适配器500和送丝器40本身旋转。
一旦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已经插入壳体适配器500的开口506中,锁紧螺母就可以可移除地联接到壳体适配器500的外侧502,以将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紧固到壳体适配器500和紧固在锁紧螺母520的导管530内。如前所述,锁紧螺母520的凸片534构造成由壳体适配器500的通道508接收。锁紧螺母520的第一端部522和凸缘532可以与壳体适配器500的外侧502抵接,其中锁紧螺母520的凸片534与壳体适配器500的通道508偏置或未对准。一旦相互抵接接,锁紧螺母520就可以沿第一方向旋转,以使锁紧螺母520的凸片534滑入壳体适配器500的通道508,从而将锁紧螺母520紧固到壳体适配器500。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道508可以包含突起,所述突起构造成在锁紧螺母520的凸片534被滑入通道508足够远时被凸片534中的凹部接收。这使得锁紧螺母520能够进一步将锁紧螺母520紧固到壳体适配器500,同时还为焊接装置40的操作者提供当锁紧螺母520成功地紧固到壳体适配器500时的触觉反馈。当锁紧螺母520被紧固到壳体适配器500时,第一内缆线夹540和第二内缆线夹570被捕获在壳体适配器500和锁紧螺母520的第二端部524之间,因为第二开口529的直径小于第一内缆线夹540的第二端部544和第二内缆线夹570的第二端部574的组合。
因为如图8A、8B、8C、8D、8E和8F中描述和所示的应变释放装置140靠近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的端部或连接器夹紧(clamp)到互联缆线60的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中的至少一些,应变释放装置140将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的连接器与应变释放装置保持成间隔关系。因此,通过将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中的至少一些和互连缆线60的护套夹紧到应变释放装置140,并且然后将应变释放装置140联接到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后侧102,在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与其相关的连接器352、354(1)、354(2)、356、358的连接处减轻了应力。如上所述,应变释放装置140防止传给互联缆线60的移动(即由互联缆线60本身的移动、送线器40的移动、电源20的移动等引起的移动)拉动和拉紧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与其相关的连接器352、354(1)、354(2)、356、358的连接部。因此,应变释放装置140防止当互连缆线60相对于送线器40移动时对连接器352、354(1)、354(2)、356、358的意外损坏和/或内部缆线600、610、620、630、640与其相关的连接器352、354(1)、354(2)、356、358的断开。
转到图9A、9B和9C,示出了送丝器40的控制面板130的实施例。如前所述,控制面板130可以安装在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前侧100上。如图9C的分解图最佳示出地,控制面板130是由外基底构件700、刚性印刷电路板(PCB)720、成对的编码器730、成组的拨盘740和一系列按钮750构成。如图9A和9B最佳示出地,基底构件700基本上是矩形的,具有外侧702和相对的内侧704。基底构件700可以由各种材料构成,包括但不限于热塑性聚合物。如图9B所示,基底构件700包括从内侧704延伸的多个侧壁706,其中多个侧壁706限定了腔体708。
转向图9C,多个开口710、712、714沿基底构件700布置,使得多个开口710、712、714在外侧702和内侧704之间延伸穿过基底构件700。第一组开口是显示开口710,其中开口可以在基底构件700上的特定位置定向,以显示数值、错误代码、警告等,如下文进一步详述。拨盘开口712布置在基底构件700上,并且构造成接收编码器730的与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连接的一部分,使得编码器730的轴部分732穿过拨盘开口712延伸到基底构件700的外侧702。拨盘740可以在基底构件700的外侧702上联接到编码器730的轴部分732。按钮开口714可以以侧向布置布置在基底构件700上,其中按钮开口714被定向在基底构件700的外侧702的表面中的细长凹陷或凹部716中。如进一步所示,基底构件700还包括布置在基底构件700的上角部附近的成组的附接开口718。如下文进一步详述,这些附接开口718可以用于将控制面板130紧固到送丝器40的壳体120。
如图9C最佳示出地,刚性PCB 720包括第一侧722和相对的第二侧724。与基底构件700类似,刚性PCB 720基本上是矩形的,并且尺寸可以设置成适配在基底构件700的腔体708内。当布置在腔体708内时,刚性PCB 720的第一侧722抵接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布置。刚性PCB 720可以经由成组的紧固件760(例如,螺钉)紧固到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所述成组的紧固件在图9B中被示出。返回图9C,刚性PCB 720还包括成对的集中开口726和一系列的按钮开关728。集中开口726被定位在刚性PCB 720上,使得当刚性PCB紧固到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时,集中开口726与基底构件700的拨盘开口712对准。集中开口726的尺寸设置成当刚性PCB 720和编码器730都紧固到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时至少部分地接收编码器730的基部734。图9C进一步示出了刚性PCB 720的一系列按钮开关728以水平布置布置在刚性PCB 720的第一侧722上。按钮开关728的尺寸设置成适配在基底构件700的按钮开口714内,使得按钮开关728可以至少部分地从基底构件700的按钮开口714中延伸。虽然没有示出,但刚性PCB 720还可以配备有布置在刚性PCB 720的第一侧722上的LED灯。当刚性PCB720在腔体708内紧固到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时,LED灯可以与显示开口710对准。因此,LED灯可以构造成通过显示开口710发光以显示数值、错误代码、警告等。例如,显示开口710和LED灯可以布置成使得可以相对于显示开口710照亮设定数量的LED灯以显示焊接操作参数的数值。
如图9B所示,编码器730安装到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并且安装在腔体708内。更具体地,每个编码器730的基部734靠近拨盘开口712联接到基底构件700的内侧704,其中编码器730的旋转轴732延伸穿过拨盘开口712以从基底构件700的外侧702的表面垂直地延伸。旋转轴732构造成由拨盘740接收并与拨盘联接。编码器730还包括从基部734向后延伸的连接器736。编码器730的连接器736可以连接到刚性PCB 720。编码器730可以构造成将拨盘740和旋转轴732的旋转位置转换为针对送丝器40的控制命令或输入。
如图9C所示,成组的按钮750可以联接到基底构件700的外侧702。更具体地,成组的按钮750是布置在矩形基部754上的一系列凸起致动器752。矩形基部754的尺寸可以设置成适配在基底构件700的外侧702中的凹部716内,而致动器752与按钮开口714对准,并最终与布置在按钮开口714内的刚性PCB 720的开关728对准。成组的按钮750可以由弹性和柔性材料(例如,橡胶)构成,使得按压致动器752中的一个致动刚性PCB 720的其相应的开关728。
如图3A和9D所示,控制面板130可以以多种取向安装在送丝器40的壳体120的前侧100上。在图3A中,送丝器40以直立位置取向,其中送丝器40的底侧106布置在支撑表面上。在该送丝器取向上,控制面板130以第一构造C安装,其中附接开口718布置成相距顶侧104近于相距送丝器40的底侧106。然而,如前所述,送丝器40可以以水平取向被利用,其中送丝器40的第一侧108或第二侧110作为送丝器40的底部。在该取向中,控制面板130可以从送丝器40拆卸,顺时针旋转90度(当第一侧108作为送丝器40的底部时)或逆时针旋转90度(当第二侧110作为送丝器40的底部时),然后以第二构造D重新安装。在第二构造D中,两个附接开口718都靠近第二侧110(当第一侧108作为送丝器40的底部时)或第一侧108(当第二侧110作为送丝器40的底部时)布置。
虽然在图9A、9B和9C中没有示出,但控制面板130的一些实施例可以包含基本平坦和半透明的面板,所述面板抵接基底构件700的外侧702布置。
转到图10A、10B和10C,示出了送丝器40的送丝机构310。送丝机构310包括前侧800、与前侧800相对的后侧802、横跨在前侧800和后侧802之间的入口侧804以及与入口侧804相对的出口侧806。送丝机构310还包括横跨在前侧800和后侧802之间以及入口侧804和出口侧806之间的顶侧808、以及与顶侧808相对的底侧809。送丝机构310由第一壳体部分810、第二壳体部分860、驱动马达312和齿轮箱314构成(参见图7C)。第一壳体部分810可以布置在送丝机构310的前侧800上,而第二壳体部分860可以布置在送丝机构310的后侧802上。此外,驱动马达312可以联接到齿轮箱314,所述齿轮箱可以在送丝机构310的后侧802上联接到第二壳体部分860。如前所述,送丝机构310构造成从卷筒320接收焊丝,并且将焊丝沿着焊炬缆线62推进到焊炬50,以便使得焊炬50能够执行焊接操作。
如图10C最佳示出地,第一壳体部分810包括主要形成送丝机构310的前侧800的外侧811、联接到第二壳体部分860的内侧812、形成送丝机构310的入口侧804的一部分的第一侧813、和形成送丝机构310的出口侧806的一部分的第二侧814。
在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外侧811上布置有四个驱动轮开口816(1)、816(2)、816(3)、816(4)。第一驱动轮开口对816(1)、816(2)靠近第一侧813布置在第一壳体部分810上,并且第二驱动轮开口对816(3)、816(4)靠近第二侧814布置在第一壳体部分810上。第一驱动轮开口对816(1)、816(2)可以相对于彼此定向,使得第二驱动轮开口816(2)竖向地堆叠在第一驱动轮开口816(1)之上。第一驱动轮开口816(1)和第二驱动轮开口816(2)可以彼此流体连通,并且与入口820流体连通(参见图10B)。类似地,第二驱动轮开口对816(3)、816(4)可以相对于彼此定向,使得第四驱动轮开口816(4)竖向地堆叠在第三驱动轮开口816(3)之上。第三驱动轮开口816(3)和第四驱动轮开口816(4)也可以彼此流体连通,并且与出口822流体连通。如图10A、10B和10C所示,入口820在第一侧813上布置在第一壳体部分810上,而出口822在第二侧814上布置在第一壳体部分810上。在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二侧814上还布置有紧固件开口828。
在驱动轮开口816(1)、816(2)、816(3)、816(4)内布置有驱动轮818(1)、818(2)、818(2)、818(3)、818(4)(参见图10A)。第一驱动轮对818(1)、818(2)可以布置在第一驱动轮开口对816(1)、816(2)内,而第二驱动轮对818(3)、818(4)可以布置在第二驱动轮开口对816(3)、816(4)内。驱动轮818(1)、818(2)、818(2)、818(3)、818(4)可以由驱动马达312、齿轮箱314以及操作性地联接到驱动轮818(1)、818(2)、818(3)、818(4)和齿轮箱314的一系列齿轮来驱动其旋转。第一驱动轮对的第一驱动轮818(1)可以构造成围绕第一方向旋转,而第一驱动轮对的第二驱动轮818(2)可以构造成围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更具体地,第一驱动轮818(1)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第二驱动轮818(2)可以构造成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类似地,第二驱动轮对的第三驱动轮818(3)和第四驱动轮818(4)构造成以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三驱动轮818(3)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第四驱动轮818(4)可以构造成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驱动轮对818(1)、818(2)的这种对向旋转作用于布置在第一驱动轮对818(1)、818(2)之间的焊丝以将焊丝朝向第二驱动轮对818(3)、818(4)推动。类似地,第二驱动轮对818(3)、818(4)的对向旋转作用于布置在第二驱动轮对818(3)、818(4)之间的焊丝以推动焊丝离开出口822。
第一壳体部分810还包括成对的致动器开口824(1)、824(2)。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布置在第一侧813和第一驱动轮开口对816(1)、816(2)之间,其中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在外侧811和内侧812之间延伸穿过第一壳体部分810。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可以与入口820流体连通。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布置在第二侧814和第二驱动轮开口对816(3)、816(4)之间,并且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类似在外侧811和内侧812之间延伸穿过第一壳体部分810。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可以与出口822流体连通。中央孔850在第一驱动轮开口对816(1)、816(2)和第二驱动轮开口对816(3)、816(4)之间布置在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外侧811中。中央孔850包括第一通道852和第二通道854,所述第一通道从中央孔850朝向第一侧813延伸并且延伸到第一驱动轮开口对816(1)、816(2),所述第二通道从中央孔850朝向第二侧814延伸并且延伸到第二驱动轮开口对816(3)、816(4)。因此,中央孔850经由第一通道852与第一驱动轮开口816(1)和第二驱动轮开口816(2)流体连通,并且经由第二通道854与第三驱动轮开口816(3)和第四驱动轮开口816(4)流体连通。
在第一壳体部分810中还布置有成对的张紧器槽826(1)、826(2)。第一张紧器槽826(1)靠近第一侧813并且在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上方竖向间隔开地延伸到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外侧811中。第二张紧器槽826(2)靠近第二侧814并且在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上方竖向间隔开地延伸到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外侧811中。
第一壳体部分810的顶侧可以由可旋转地联接到同一轴838的成对的夹紧臂830(1)、830(2)形成。轴838可以与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一侧813和第二侧814等距布置。第一端部832(1)、832(2)可以联接到轴838。第一夹紧臂830(1)的第二端部834(1)可以靠近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一侧813布置,而第二夹紧臂830(2)的第二端部834(2)可以靠近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二侧814布置。如进一步示出地,夹紧臂830(1)、830(2)的第二端部834(1)、834(2)分别包括槽836(1)、836(2)。夹紧臂830(1)、830(2)的槽836(1)、836(2)可以与张紧器槽826(1)、826(2)基本对准。
送丝机构310还包括布置在第一壳体部分810上的成对的张紧器840(1)、840(2)。两个张紧器840(1)、840(2)都包括细长构件842、传力部分844和拨杆部分846。第一张紧器840(1)在细长构件842(1)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张紧器槽826(1)内的状态下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一张紧器槽826(1),而第二张紧器840(2)在细长构件842(2)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张紧器槽826(2)内的状态下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二张紧器槽826(2)。当第一张紧器840(1)处于关闭位置时,如图所示,第一张紧器840(1)的细长构件842(1)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夹紧臂830(1)的槽836(1)内,同时传力构件844(1)与第一夹紧臂830(1)的第二端部834(1)抵接。类似地,当第二张紧器840(2)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张紧器840(2)的细长构件842(2)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夹紧臂830(2)的槽836(2)内,同时传力构件844(2)与第二夹紧臂830(2)的第二端部834(2)抵接。张紧器840(1)、840(2)可以围绕细长构件842(1)、842(2)的端部旋转到打开位置(未示出),其中细长构件842(1)、842(2)不再分别布置在夹紧臂830(1)、830(2)的槽836(1)、836(2)内。
张紧器840(1)、840(2)的拨盘部分844(1)、844(2)可以被旋转,以使传力构件842(1)、842(2)分别增加或减少施加到夹紧臂830(1)、830(2)的第二端部834(1)、834(2)的力的大小。增加施加到第一夹紧臂830(1)的第二端部834(1)的力使第二驱动轮818(2)更靠近第一驱动轮818(1)旋转,这增加了两个驱动轮818(1)、818(2)对布置在两个驱动轮818(1)、818(2)之间的焊丝施加的夹紧力。类似地,增加施加到第二夹紧臂830(2)的第二端部834(2)的力使第四驱动轮818(4)更靠近第三驱动轮818(3)旋转,这增加了由两个驱动轮818(3)、818(4)对布置在两个驱动轮818(3)、818(4)之间的焊丝施加的夹紧力。第二驱动轮818(2)相对于第一驱动轮818(1)以及第四驱动轮818(4)相对于第三驱动轮818(3)的这种定位使得用户能够根据焊丝的规格和驱动轮818(1)、818(2)、818(3)、818(4)的磨损程度来调整驱动轮818(1)、818(2)、818(3)、818(4)之间的间距。
如图10B中的最佳示出的,第二壳体部分860包括主要形成送丝机构310的后侧802的外侧861、联接到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内侧812的内侧862、与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一侧813共同形成送丝机构310的入口侧804的第一侧863、以及与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二侧814共同形成送丝机构310的出口侧806的第二侧864。
第二壳体部分860的内侧862包括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可以靠近第二壳体部分860的第一侧863布置在第二壳体部分860的内侧862上,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可以靠近第二壳体部分860的第二侧864布置在第二壳体部分860的内侧862上。此外,当第一壳体部分810和第二壳体部分860联接到彼此时,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可以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对准,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可以与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对准。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可以包括中央通道872和布置在入口致动器通道870的上侧和下侧上的成对的槽874。与入口致动器通道870类似,出口致动器通道880可以包括中央通道882和布置在出口致动器通道880的上侧和下侧上的成对的槽884。这些通道870、880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和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一起构造成接收滑动致动器900。
如图10A、10B和11最佳示出地,滑动致动器900包含第一端部910和相对的第二端部920。滑动致动器900可以滑动地捕获在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内,并且构造成在未致动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滑动。滑动致动器900能够滑动通过通道870、880,但无论滑动致动器900置于何种位置,滑动致动器900的第二端部920仍然布置在通道870、880中。
如图11最佳示出地,按钮致动器900的第二端部920包含上部和下部保持钩922,所述上部和下部保持钩构造成分别与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的上部槽874和下部槽884接合。保持钩922分别与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的上部槽874和下部槽884的相互作用将滑动致动器900保持在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内,同时仍使使得滑动致动器900能够沿着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滑动。在保持钩922之间在滑动致动器900的第二端部920上布置有引导突起924。引导突起924构造成接收弹性构件926(例如,弹簧),所述弹性构件可以布置在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内。弹性构件926可以构造成将滑动致动器900偏压到未致动状态,其中滑动致动器900的第一端部910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和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向外延伸。当滑动致动器900被压下(即对滑动致动器900的第一端部910施加力以使第一端部910滑入第一壳体部分810)到其致动状态时,滑动致动器900沿着入口致动器通道870和出口致动器通道880朝向送丝机构310的后侧802滑动以压缩弹性构件926。当压下滑动致动器900的力不再作用于第一端部910时,弹性构件926使滑动致动器900返回其未致动状态。
如图11最佳示出地,每个按钮致动器900包括布置在第一端部910和第二端部920之间的开口930。开口930可以是卵形,具有比第二侧934宽的第一侧932,其中开口930的第一侧932可以比开口930的第二侧934更靠近按钮致动器900的第一端部910布置。开口930的这种卵形使得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能够在按钮致动器900处于由弹性构件926偏压时的未致动状态时捕获入口引导件1000或出口引导件1100。
如图11所示,入口引导件1000基本上是圆柱形的,具有第一端部1010和第二端部1020。入口引导件1000还包括在第一端部1010和第二端部1020之间布置在入口引导件1000的表面上的凹入区段1030。第二端部1020还可以包括渐缩区段1022,所述渐缩区段构造成在入口引导件1000布置在入口820内时靠近第一驱动轮818(1)和第二驱动轮818(2)布置。入口引导件1000还包括导管1040,所述导管从第一端部1010到第二端部1020延伸穿过入口引导件1000。入口引导件1000的导管1040可以构造成和尺寸设置成接收焊丝。
图11还示出出口引导件1100基本上是圆柱形的,具有第一端部1110和第二端部1120。出口引导件1100的长度可以比入口引导件1000长。与入口引导件1000类似,出口引导件1100包括在第一端部1110和第二端部1120之间布置在出口引导件1100的表面上的凹入区段1130。虽然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可以布置在入口引导件1000上的使得凹入区段1030与第一端部1010和第二端部1020等距的位置处,但出口引导件1100的凹入区段1130相距第一端部1110更靠近第二端部1120布置。此外,第二端部1120还可以包括渐缩区段1122,所述渐缩区段构造成当出口引导件1100布置在出口822内时靠近第三驱动轮818(3)和第四驱动轮818(4)布置。出口引导件1100还包括导管1140,所述导管从第一端部1110到第二端部1120延伸穿过出口引导件1100。出口引导件1100的导管1140可以构造成和尺寸设置成接收焊丝。
返回图10A、10B和10C,入口引导件1000可以通过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入口820插入,使得第二端部1020靠近第一驱动轮818(1)和第二驱动轮818(2)布置。当入口引导件1000布置在入口820内时,入口引导件1000被按钮致动器900捕获并紧固在入口820内。更具体地,当入口引导件1000完全布置在入口820内时,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可以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对准。当按钮致动器900处于未致动状态时,布置在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内的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第二侧934与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接合,以将入口引导件1000紧固在入口820内。为了将入口引导件1000从入口820移出,焊接操作者可以压下按钮致动器900,使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较宽的第一侧932朝向入口引导件1000平移,并且使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第二侧934平移到脱离与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的接合。在按钮致动器900被压下的同时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第二侧934与凹入区段1030脱离接合使得焊接操作者可以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将入口引导件1000从入口820拉出。
与入口引导件1000类似,出口引导件1100可以通过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出口822插入,使得第二端部1120靠近第三驱动轮818(3)和第四驱动轮818(4)布置。当出口引导件1100布置在出口822内时,出口引导件1100被按钮致动器900捕获并紧固在出口822内。更具体地,当出口引导件1100完全布置在出口822内时,出口引导件1100的凹入区段1130可以与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对准。当按钮致动器900处于未致动状态时,布置在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内的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第二侧934与出口引导件1100的凹入区段1130接合,以将出口引导件1100紧固在出口822内。如图10A最佳示出地,由于出口引导件1100比入口引导件1000长,当出口引导件1100布置在出口820内时,出口引导件820从送丝机构310的出口侧806明显延伸。为了将出口引导件1100从出口820移出,焊接操作者可以压下按钮致动器900,使得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较宽的第一侧932朝向出口引导件1100平移,并且使得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第二侧934平移到脱离与出口引导件1100的凹入区段1130的接合。在按钮致动器900被压下的同时按钮致动器900的开口930的第二侧934与凹入区段1130脱离接合使得焊接操作者可以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将出口引导件1100从出口822拉出。
如图12A和12B所示,中间丝引导件1200包括圆柱形构件1210和致动器夹1230。圆柱形构件1210包括第一端部1212和相对的第二端部121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圆柱形构件1210的端部1212、1214可以是渐缩的以在布置在送丝机构310的第一壳体部分810的中央孔850内时靠近驱动轮818(1)、818(2)、818(3)、818(4)布置。图12A和12B中示出的中间丝引导件1200的实施例包括三个区段1216、1217和1218。第一区段1216靠近第一端部1212布置,第三区段1218靠近第二端部1214布置,并且第二区段1217布置在第一区段1216和第三区段1218之间。第二区段1217可以是布置在圆柱形构件1210的表面中的凹部,其中凹部只部分围绕圆柱形构件1210延伸(即,凹部不围绕圆柱形构件1210完整地延伸360度)。
致动器夹1230可以包含中央构件1240、上臂1250和下臂1260。中央构件1240包含远侧端部1242和相对的近侧端部1244。布置在中央构件1240的远侧端部1242上的是夹紧构件1246,所述夹紧构件构造成接合第二区段1217的凹部以将致动器夹1230紧固到圆柱形构件1210。从中央构件1240的近侧端部1244朝向中央构件1240的远侧端部1242向上和向前延伸的是上臂1250。上臂1250可以包括端部1252和靠近上臂1250的端部1252布置的凸片1254。类似地,从中央构件1240的近侧端部1244朝向中央构件1240的远侧端部1242向下和向前延伸的是下臂1260。下臂1260可以包括端部1262和靠近下臂1260的端部1262布置的凸片1264。上臂1250和下臂1260可以包含一定程度的弹性,使得上臂1250和下臂1260相对于中央构件1240作为活动铰接部运行。
如图12B最佳示出地,中间丝引导件1200可以经由中央孔850可移除地联接到第一壳体部分810。当圆柱形构件1210联接到附接夹1230时,圆柱形构件1210的第二区段1217和附接夹1230可以插入中央孔850,而圆柱形构件1210的第一区段1216同时插入第一通道852,并且圆柱形构件1210的第二区段1218插入第二通道854。当插入中央孔850时,附接夹1230的凸片1254、1264接合中央孔850的侧壁以将附接夹1230保持在中央孔850内。因为附接夹1230联接到圆柱形构件1210,所以凸片1254、1264与中央孔850的侧壁的接合也将圆柱形构件1210保持在中央孔850、第一通道852和第二通道854内。当中间丝引导件1200联接到送丝机构310的第一壳体部分810的中央孔850时,中间丝引导件1200的圆柱形构件1210的第一端部1212靠近第一驱动轮818(1)和第二驱动轮818(2)布置,而圆柱形构件1210的第二端部1214靠近第三驱动轮818(3)和第四驱动轮818(4)布置。
图12C和12D中示出的是中间丝引导件1200的其他实施例。如图12C所示,圆柱形构件1210的第二区段1217的凹部完全围绕圆柱形构件1210的表面延伸。这使得当圆柱形构件1210紧固在夹紧构件1246内时圆柱形构件1210能够相对于附接夹1230旋转。如图12D所示,圆柱形构件1210和附接夹1230被均匀地形成,使得中间丝引导件1200构造成单个元件。
转到图13A、13B、13C和13D,示出的是用于将入口引导件1000保持在入口820内和将出口引导件1100保持在出口822内的附加实施例,其中附加实施例是闩锁1300。虽然图13A、13B、13C和13D仅示出了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入口侧804以及闩锁1300与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入口侧804的相互作用,但图13A、13B、13C和13D的讨论也适用于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出口侧806、出口822、第二致动器开口824(2)和出口引导件1100。在图13A、13B、13C和13D所示的实施例中,闩锁1300而非按钮致动器900可以构造成将入口引导件1000保持在入口820内。图13A和13B示出了闩锁1300相对于第一壳体部分810处于锁定位置,而图13C和13D示出了闩锁1300相对于第一壳体部分810处于解锁位置。如图所示,闩锁130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内,并且构造成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旋转或枢转。
闩锁1300可以具有本体1310,所述本体包含杠杆部分1310、钩部分1330和枢转部分1340。如图13B和13D进一步示出地,钩部分1330包括止动构件1332和端部1334,所述止动构件构造成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的凸起1350接合或抵接。如图13A、13B、13C、13D所示,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两者中,闩锁1310的杠杆部分1310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向外延伸,使得杠杆部分1310可以由焊接操作者接合。当闩锁1300处于锁定位置时(图13A和13B),杠杆部分1310可以被焊接操作者向下和向外拉,以将闩锁1300围绕枢转部分1340枢转到解锁位置(图13C和13D)。如图13D所示,闩锁1300可以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中枢转出来,直到钩部分1330上的止动构件1332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的凸起1350接触。当闩锁1300处于解锁位置时(图13C和13D),杠杆部分1310可以被向上和朝向第一壳体部分810推动,以将闩锁1310围绕枢转部分1340枢转并且进入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直到杠杆部分1310接触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的凸起1350。
如关于图10A、10B和10C先前解释地,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延伸穿过入口820。当闩锁1300处于解锁位置时,入口引导件1000可以插入第一壳体部分810的入口820,使得第二端部1020靠近第一驱动轮818(1)和第二驱动轮818(2)布置。此外,当入口引导件1000完全布置在入口820内时,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可以与第一致动器开口824(1)对准。一旦入口引导件1000完全布置在入口820内,闩锁1300就可以从解锁位置枢转到锁定位置。这使得钩部分1330的端部1334在入口引导件1000上滑动,直到整个钩部分1330接合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钩部分1330可以构造成稍微变形,以使得钩部分1330的端部1334在入口引导件1000上滑动。当钩部分1000与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接合时,入口1000被紧固在入口820内。
为了将入口引导件1000从入口820移出,焊接操作者可以将闩锁1300从锁定位置枢转到解锁位置,如前所述。将闩锁1300枢转到解锁位置会使得闩锁1300的钩部分1330变得与入口引导件1000的凹入区段1030脱离接合,并且钩部分1330的端部1334在入口引导件1000上滑动。钩部分1330可以构造成略微变形,以使得在将闩锁1300枢转到解锁位置时钩部分1330的端部1334在入口引导件1000上滑动。一旦闩锁1300处于解锁位置,入口引导件1000就可以从入口820滑出,而无需使用工具。
虽然没有示出,但用于将入口引导件1000和出口引导件1100分别保持在入口820和出口822内的机构的另一实施例可以是拉动致动器。拉动致动器可以与滑动致动器900基本相似,但弹簧926可以包含不同的弹簧常数,所示弹簧将拉动致动器朝向送丝机构310的后侧802偏压以紧固入口引导件1000和出口引导件1100。在这个实施例中,焊接操作者将需要将拉动致动器从致动器开口824(1)、824(2)拉出,以释放拉动致动器在入口引导件1000和出口引导件1100上的接合。当拉动致动器被拉出致动器开口824(1)、824(2)时,入口引导件1000和出口引导件1100就可以分别从入口820和出口820滑出,而无需使用工具。
转到图14A、14B、14C、14D、14E和14F,示出了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和用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例如TWECO缆线连接器)替换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例如Euro缆线连接器)的步骤。虽然图14A和14B示出了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但对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讨论也适用于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因为这两个缆线连接器134、134’在结构上是彼此相似的。
如图14A、14B、14C和14D最佳示出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构造成联接到送丝机构310的出口侧806。虽然没有示出,但当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连接到送丝机构310时,从送丝机构310的出口侧806延伸的出口引导件1100的第一端部1110可以至少部分地被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接收。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可以由导电材料构成。
如图14A和14B最佳示出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包含大体圆柱形的本体1400,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端部1402、相对的第二端部1404和从第一端部1402延伸到第二端部1404的侧壁1406。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一端部1402可以作为连接端部1410,并且可以包含四个开口1412、1414、1416、1418。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连接端部1410的第一出口开口1412的直径可以大于其他三个开口1414、1416、1418,其中第一出口开口1412可以从第一端部1402到第二端部1404延伸穿过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第一出口开口1412可以构造成将焊丝传输通过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并且进入与连接端部1410联接的焊炬缆线62(未显示)。第二出口开口1414和第三出口开口1416可以是电出口,所述电出口构造成将电信号(例如,触发信号)传输到焊炬缆线62(未示出)以及从焊炬缆线62传输出来。第四出口开口1418可以是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构造成允许屏蔽气体流向焊炬缆线62(未显示)。与图14F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不同,图14E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包含单个开口1419,所述开口可以构造成将焊丝、电信号和屏蔽气体传输到焊炬缆线62(未示出)。
如图14A、14B和14C最佳示出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二端部1404可以包含包括两个紧固件开口1422的凸缘1420。这些紧固件开口1422可以与布置在送丝机构310的第一壳体部分810的第二侧806上的紧固件开口828对准。紧固件开口1422可以构造成接收紧固件1470,所述紧固件将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联接到送丝机构310。
如图14A和14B进一步示出地,在布置在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一端部1402和第二端部1404之间的位置处从侧壁1416向外延伸的是气体入口连接器1430。送线器40内部的气体缆线(未示出)可以连接到气体入口连接器1430和连接器面板350的气体连接器356两者。由气体入口连接器1430接收的屏蔽气体可以通过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流向气体出口1418。如图14B最佳示出地,在第一端部1402和第二端部1404之间从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侧壁1416向外延伸但偏离气体入口连接器1430的是电连接器1440。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电连接器1440构造成联接到下部电流棒342(如图7D所示),使得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从下部电流棒342接收焊接电力。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可以构造成通过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连接端部1410与焊炬缆线62的配合触点的接触,将接收到的焊接电力传输到焊炬缆线62(未显示)。
当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联接到送丝机构310的出口侧806时,绝缘体1450可以布置在送丝机构310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之间。如图14C最佳示出地,绝缘体1450包括中央开口1452和成对的紧固件开口1454。当联接到送丝机构310时,中央开口1452可以与送丝机构310的出口822对准,而紧固件开口1452可以与送丝机构310的紧固件开口828对准。此外,中央开口1452也可以与可互换的连接器的第一出口开口1412对准,而紧固件开口1452可以与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二端部1404的凸缘1420的紧固件开口1422对准。紧固件1470可以通过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紧固件开口1422和绝缘体1450的紧固件开口1454插入,以将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和绝缘体1450两者可移除地紧固到送丝机构310。因此,绝缘体1450可以夹在送丝机构310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之间,并且可以构造成使送丝机构310与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携带的热量和/或电荷绝缘。
如图14C和14D最佳示出地,当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联接到送丝机构310时,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一端部1402延伸穿过布置在送丝器40的前侧100上的第一连接面板131的可移除的盖面板132的开口133。焊炬连接器座1460也可以布置在可移除的盖面板132的围绕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一端部1402的开口133内。焊炬连接器座1460可以由弹性、柔性和绝缘性材料构成,例如橡胶。焊炬连接器座1460可以构造成在联接到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时至少部分地接收焊炬缆线62的连接器(未示出)。焊炬连接器座1460可以包含中央开口1462,所述中央开口构造成接收和围绕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一端部1402。焊炬连接器座1460还可以包含紧固件开口1464,所述紧固件开口可以构造成与可移除的盖面板132上的紧固件开口对准。紧固件开口1464可以构造成接收紧固件1472,以将焊炬连接器座1460可移除地紧固到可移除的盖面板132。
为了将第一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更换或调换为第二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或反之,从第一连接面板131移除可移除的盖面板132,并且从可移除的盖面板132移除焊炬连接器座1460。然后,下部电流棒342和内部气体缆线可以分别从电连接器1440和气体入口连接器1430上脱离联接。然后,紧固件1470可以分别从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和绝缘体1450的紧固件开口1422、1454移除。然后,第二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即TWECO连接器)可以经由紧固件1470紧固到绝缘体1450和送丝机构310。然后,内部气体缆线可以联接到气体入口连接器1430’,而下部电流棒342可以联接到电连接器1440’。在将可移除的盖面板132附接到第一连接面板132之前,焊炬连接器座1460可以旋转180度,使得焊炬连接器座1460能够接收与第二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相匹配的焊炬缆线62的焊炬连接器(如图14E和14F所示)。一旦焊炬连接器座1460被旋转并且经由紧固件1472附接到可移除的盖面板132,可移除的盖面板132随后就被联接到第一连接面板131,使得焊炬连接器座1460围绕第二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的第一端部1402’。在一些实施例中,焊炬连接器座1460与可移除的盖面板的分离可以是执行的第一个步骤,而焊炬连接器座1460的重新附接也可以是执行的最后一个步骤。在一些构造中,当第二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安装在送丝器40上时,可能需要利用第一连接面板131的补充连接器136,因为第二实施例的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134’不包含像第一实施例134那样多的出口。
转到图15A和15B,示出了轮式推车1500。轮式推车1500可以包括结构框架1510和联接到结构框架1510的成组的车轮1520。成组的车轮1520可以将结构框架1510支撑在支撑表面之上。轮式推车1500可以联接到通路门170、180中的一个。如关于图6B先前解释地,当耐磨板202(1)、202(2)从通路门170、180移除时,成组的附接开口208被露出。轮式推车1500的结构框架1510可以经由附接开口208联接到通路门170、180中的一个。如图15B所示,轮式推车1500可以联接到第二通路门180,使得送丝器40可以水平地定位在第二侧110上,其中轮式推车1500将送丝器40支撑在支撑表面之上。
在前面的详细描述中,参考了构成本文一部分的附图,其中全文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并且在附图中以说明的方式显示了可以实施的一些实施例。应当理解,可以利用其他的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结构或逻辑上的改变。因此,前面的详细描述并不具有限制性,并且实施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来界定。
本文的描述中披露了本公开的各方面。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出本公开的替代性实施例及其等效物。应当注意,本文关于“一个实施例”、“一个实施方案”、“示范性实施例”等的任何讨论都表明所描述的实施例可能包括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并且这种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不一定必须包括在每个实施例中。此外,对上述内容的引用不一定必须包括对同一实施例的引用。最后,无论是否明确描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会很容易理解,给定实施例的每个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都可以与本文讨论的任何其他实施例的特征、结构或特性联系或结合起来使用。
各种操作可以以最有助于理解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方式依次描述为多个不连续的行动或操作。然而,描述的顺序不应该被理解为暗示这些操作一定要有顺序。特别是,这些操作可能不会按照描述的顺序执行。所描述的操作可以按照与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同的顺序执行。在附加实施例中可以执行各种额外的操作和/或省略所描述的操作。
就本公开的内容而言,短语“A和/或B”是指(A)、(B)或(A和B)。就本公开的内容而言,短语“A、B和/或C”是指(A)、(B)、(C)、(A和B)、(A和C)、(B和C)、或(A、B和C)。
术语“包含”、“包括”、“具有”等在与本公开的实施例有关时是同义的。
应当理解,如本文使用的例如“左”、“右”、“顶”、“底”、“前”、“后”、“侧”、“高”、“长”、“宽”、“上”、“下”、“内部”、“外部”、“内”、“外”等术语仅描述参考点或参考部分,并且不将本发明限制在任何特定取向或构造。此外,术语“示例性”在本文用来描述示例或说明。本文描述的作为示例的任何实施例都不应被理解为优选或有利的实施例,而应理解为本发明可能实施例的一个示例或说明。
尽管本文以一个或多个具体示例来说明和描述所公开的发明,但并不旨在局限于所显示的细节,因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等效物的范围内,可以在本文进行各种修改和结构变化。此外,来自一个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可以并入另一实施例。因此,对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广义的解释并以符合以下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公开范围的方式进行解释是合适的。

Claims (46)

1.一种焊接相关的装置,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包括
外部壳体部分,所述外部壳体部分至少具有前侧、顶侧、后侧和底侧,所述外部壳体部分限定腔体;以及
内部壳体部分,所述内部壳体部分布置在所述外部壳体部分的腔体内,使得间隙空间布置在所述外部壳体部分和所述内部壳体部分之间,所述内部壳体部分至少具有前侧、顶侧、后侧和底侧,所述内部壳体部分限定内部腔体,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送丝器部件布置在所述内部腔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顶侧包括第一开口,并且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底侧包括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间隙空间、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提供闭环气流路径,用于使空气从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内部腔体、通过间隙空间并且返回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内部腔体而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流动经过所述间隙空间的空气的热量通过所述外部壳体部分耗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外部壳体部分具有第一结构刚度,并且所述内部壳体部分具有第二结构刚度,所述第一结构刚度小于第二结构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还包括
电流棒,所述电流棒适于携带电流,其中所述电流棒的第一部分延伸穿过所述间隙空间,并且所述电流棒的第二部分通过布置在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底侧中的开口延伸到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内部腔体中,所述电流棒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布置在所述内部腔体内,并且所述第二端部布置在所述间隙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还包括:
缆线连接器,所述缆线连接器穿过所述外部壳体部分的前侧布置,并且联接到所述电流棒的第二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电流棒是第一电流棒,并且布置在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底侧中的所述开口是第一开口,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还包括:
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布置在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顶侧中;以及
第二电流棒,所述第二电流棒的第一部分延伸穿过所述间隙空间,并且所述第二电流棒的第二部分通过第二开口延伸到所述内部壳体部分的内部腔体中,所述第二电流棒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电流棒的第一端部靠近所述第一电流棒的第一端部布置在所述内部腔体内,所述第二电流棒的第二端部靠近所述外部壳体部分的后侧布置在所述间隙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流棒的第二端部联接到穿过所述外部壳体部分的后侧布置的附件连接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流棒的第一端部联接到电源连接器,所述电源连接器联接到电源缆线并且构造成从所述电源接收焊接电力。
11.一种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
至少一个侧部,所述至少一个侧部具有外表面和内表面;
通道,所述通道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侧部的外表面中;和
开口,所述开口布置在至少一个侧部中,所述开口至少部分地与所述通道对准,其中所述开口的尺寸和形状构造成接收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能够安装在其上的安装柱。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侧部是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的底侧,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还包括
前侧,所述前侧联接到所述底侧;
后侧,所述后侧与所述前侧相对并且联接到所述底侧;
顶侧,所述顶侧与所述底侧相对并且在所述前侧和所述后侧之间延伸;
第一侧,所述第一侧联接到所述前侧、所述后侧、所述顶侧和所述底侧;以及
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并且联接到所述前侧、所述后侧、所述顶侧和所述底侧,其中所述前侧、所述后侧、所述顶侧、所述底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共同限定内部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还包括:
接受部,所述接受部联接到所述壳体的底侧的内表面并且与所述开口对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接受部从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的底侧的内表面延伸到所述内部腔体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接受部是圆柱形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开口是圆形的。
17.一种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
外部框架,所述外部框架形成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通路门,所述通路门可移动地联接到所述外部框架,所述通路门包括:
外侧;
内侧,所述内侧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以及
储存隔室,所述储存隔室布置在所述外侧和所述内侧之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开口提供了通往所述储存隔室的通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储存隔室构造成储存用于布置在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内的送丝机构的替换部件或储存焊接设备的可消耗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储存隔室包括储存组织器,所述储存组织器具有一系列槽和切口,所述一系列槽和切口的尺寸和形状设置成用于将所述替换部件或可消耗部件保持在所述储存隔室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储存组织器是由泡沫或类泡沫的材料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其中,所述通路门的外侧与所述外部框架形成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通路门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通路门在所述打开位置中使得操作者能够接近所述焊接有关的装置的壳体的内部。
22.一种缆线应变释放器,所述缆线应变释放器包括:
壳体适配器,所述壳体适配器构造成联接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
第一内缆线夹;
第二内缆线夹,所述第二内缆线夹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内缆线夹配合以夹持至少一个缆线,所述第一内缆线夹和所述第二内缆线夹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内缆线夹和所述第二内缆线夹彼此联接时被所述壳体适配器至少部分地接收;和
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能够可移除地联接到所述壳体适配器,所述锁紧螺母的尺寸和形状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内缆线夹和所述第二内缆线夹相互配合时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内缆线夹和所述第二内缆线夹,并且在所述锁紧螺母可移除地联接到所述壳体适配器时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内缆线夹和所述第二内缆线夹紧固到所述壳体适配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缆线应变释放器,其中,所述壳体适配器包括中央开口,所述中央开口延伸穿过所述壳体适配器,所述中央开口包含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具有沿所述壳体适配器的内表面等距间隔开的一系列对准齿。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缆线应变释放器,其中,所述第一内缆线夹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内缆线夹的第二端部包含一系列第一突起,每个所述第一突起构造成布置在所述壳体适配器的两个对准齿之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内缆线夹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内缆线夹的第二端部包含一系列第二突起,每个所述第二突起构造成布置在所述壳体适配器的两个对准齿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缆线应变释放器,其中,所述壳体适配器包括布置在所述壳体适配器的第一侧上并且围绕所述壳体适配器的中央开口布置的多个通道,其中所述锁紧螺母包括布置在锁紧螺母的第一侧上的多个凸片,并且所述壳体适配器的通道构造成接收所述锁紧螺母的凸片。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缆线应变释放器,其中,所述第一内缆线夹具有第一组通道,并且所述第二内缆线夹具有第二组通道,当所述第一内缆线夹抵接所述第二内缆线夹时,所述第一组通道和所述第二组通道彼此对准,使得所述第一组通道和所述第二组通道共同形成成组的导管,所述成组的导管接收焊接相关缆线的一个或多个内缆线。
27.一种用于焊接相关的装置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包括:
基底构件,所述基底构件具有外侧和内侧,所述基底构件包括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开口以显示数值的取向延伸穿过所述基底构件;
刚性印刷电路板,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联接到所述基底构件的内侧;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联接到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使得所述发光二极管布置在所述基底构件和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之间,并且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每个都与基底构件的所述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对准。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所述基底构件包括从所述基底构件的内侧延伸的多个侧壁,所述多个侧壁限定腔体,其中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布置在所述腔体内。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可以构造成通过所述基底构件的所述多个开口进行照明以显示数值。
30.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面板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面板能够以第一取向或第二取向选择性地布置在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壳体的前侧上,其中所述第二取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取向旋转90度。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制面板,其中,所述基底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拨盘开口,并且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拨盘开口对准的至少一个孔,所述至少一个拨盘开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孔构造成至少部分地接收拨盘编码器。
32.一种焊丝送丝机构,所述焊丝送丝机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入口侧、与所述入口侧相对的出口侧、在所述入口侧和所述出口侧之间延伸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并且在所述入口侧和所述出口侧之间延伸的第二侧壁;
开口,所述开口布置在壳体的入口侧上;
闩锁,所述闩锁可旋转地联接到所述壳体,所述闩锁包括钩部分,所述闩锁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重新定位,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钩部分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开口中,在所述解锁位置中所述钩部分布置在所述开口之外;和
丝引导管,所述丝引导管可移除地布置在所述开口内,使得处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闩锁将所述丝引导管紧固在所述开口内。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焊丝送丝机构,其中,所述丝引导管还包括凹入区段,当所述丝引导管布置在所述开口内并且所述闩锁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闩锁的钩部分接合所述凹入区段。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焊丝送丝机构,还包括
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中的槽,所述槽与开口连通,并且所述闩锁可旋转地联接在所述槽内。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焊丝送丝机构,其中,所述开口是第一开口,并且所述闩锁是第一闩锁,所述焊丝送丝机构还包括:
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出口侧上;以及
第二闩锁,所述第二闩锁可旋转地联接到所述壳体,所述第二闩锁包括钩部分,所述第二闩锁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重新定位,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第二闩锁的钩部分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第二开口中,在所述解锁位置中所述第二闩锁的所述钩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二开口之外。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焊丝送丝机构,其中,所述丝引导管是第一丝引导管,所述送丝机构还包括:
第二丝引导管,所述第二丝引导管可移除地布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内,使得处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第二闩锁将所述第二丝引导管紧固在所述第二开口内。
37.一种焊接相关的装置,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至少第一侧和内部腔体;
开口,所述开口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上;
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构造成可移除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腔体内,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第一端部为第一缆线连接器类型;以及
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构造成可移除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腔体内,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第一端部是与第一缆线连接器类型不同的第二缆线连接器类型,其中,当用户选择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使用时,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可移除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腔体内,使得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第一端部延伸穿过所述开口,并且当用户选择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使用时,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可移除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腔体内,使得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第一端部延伸穿过所述开口。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还包括:
焊炬连接器座,所述焊炬连接器座能够重新构造成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内,当选择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时,所述焊炬连接器座构造成第一取向,并且当选择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时,所述焊炬连接器座构造成第二取向。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处于所述第二取向的所述焊炬连接器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取向旋转180度。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当用户选择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时,所述焊炬连接器座构造成围绕所述第一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第一端部,并且当用户选择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时,所述焊炬连接器座构造成围绕所述第二可互换的缆线连接器的第一端部。
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缆线连接器类型是Euro缆线连接器类型,并且所述第二缆线连接器类型是TWECO缆线连接器类型。
42.一种焊接相关的装置,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包括:
外部壳体,所述外部壳体形成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通路门,所述通路门联接到所述外部壳体,所述通路门包括:
内侧;
外侧,所述外侧具有布置在所述通路门的外侧上的至少一个附接开口;以及
至少一个耐磨板,所述至少一个耐磨板可移除地联接到所述通路门的外侧,其中所述通路门能够在所述第一构造和所述第二构造之间重新构造,在所述第一构造中所述至少一个耐磨板联接到所述通路门的外侧并且覆盖所述至少一个附接开口,在所述第二构造中所述至少一个耐磨板从所述通路门的外侧移除,并且轮式推车经由所述至少一个附接开口联接到所述通路门。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轮式推车包括结构框架和联接到所述结构框架的多个车轮,所述结构框架构造成在所述至少一个耐磨板从所述通路门移除时联接到所述通路门的外侧上的至少一个附接开口。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当所述轮式推车联接到所述通路门并且所述轮式推车将焊接相关的装置支撑在支撑表面上时,所述焊接相关的装置以水平构造被支撑。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耐磨板包括一系列开口,所述一系列开口构造成接收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所述至少一个耐磨板可移除地紧固到所述通路门的外侧。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焊接相关的装置,其中,所述一系列开口与所述通路门的外侧上的所述至少一个附接开口未对准。
CN201980081803.5A 2018-11-02 2019-10-24 送丝器 Active CN1132266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02747.6A CN118002887A (zh) 2018-11-02 2019-10-24 送丝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54853P 2018-11-02 2018-11-02
US62/754,853 2018-11-02
PCT/IB2019/059145 WO2020089748A1 (en) 2018-11-02 2019-10-24 Wire feeder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02747.6A Division CN118002887A (zh) 2018-11-02 2019-10-24 送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6616A true CN113226616A (zh) 2021-08-06
CN113226616B CN113226616B (zh) 2024-04-02

Family

ID=683873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1803.5A Active CN113226616B (zh) 2018-11-02 2019-10-24 送丝器
CN202410302747.6A Pending CN118002887A (zh) 2018-11-02 2019-10-24 送丝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02747.6A Pending CN118002887A (zh) 2018-11-02 2019-10-24 送丝器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45288A1 (zh)
EP (1) EP3873693A1 (zh)
JP (1) JP2022506388A (zh)
KR (1) KR20210082470A (zh)
CN (2) CN113226616B (zh)
AU (1) AU2019373835A1 (zh)
BR (1) BR112021007557A2 (zh)
CA (1) CA3116678A1 (zh)
MX (1) MX2021004841A (zh)
WO (1) WO2020089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62276A1 (en) * 2019-09-25 2021-04-01 Neosensor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ptic stimulation
KR20230103564A (ko) 2021-12-31 2023-07-07 공순란 와이어 피더를 이용한 용접 작업관리 시스템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9765A (en) * 1990-01-04 1991-10-22 Crc-Evans Pipeline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operation for high speed automatic welding
DE102006027774A1 (de) * 2006-06-16 2007-12-20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CN201807821U (zh) * 2010-07-27 2011-04-27 南京顶瑞电机有限公司 小体量封闭式送丝装置
WO2012058676A2 (en) * 2010-10-29 2012-05-03 Entegris, Inc. Substrate shipper
CN102958637A (zh) * 2009-12-22 2013-03-06 林肯环球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一体的焊丝盘支撑件的外壳和用于这样的外壳的一体的分隔板
CN204183124U (zh) * 2014-08-27 2015-03-04 深圳市绿能芯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焊机
WO2015178983A1 (en) * 2014-05-23 2015-11-2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Running gear system for portable wire feeder
CN205039650U (zh) * 2015-08-29 2016-02-17 河南新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壳体电机外壳
CN105583496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依赛彼集团公司 用于便携式焊接系统的多功能送丝机
CN105583554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依赛彼集团公司 便携式焊接系统的加固壳体
EP3048866A1 (de) * 2015-01-20 2016-07-2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Gehäuse für ein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CN106028757A (zh) * 2016-07-05 2016-10-12 苏州佰瑞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循环双壳体的户外电子设备机箱
CN106287259A (zh) * 2016-09-27 2017-01-04 宁波宜胜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内外表面共散热led灯具
CN106392253A (zh) * 2015-07-31 2017-02-1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具有多焊接输出的焊接系统
CN107208415A (zh) * 2014-09-16 2017-09-26 外汇活跃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适用于建筑物的隔热壳层
CN207205535U (zh) * 2017-09-22 2018-04-10 台州飞达机床有限公司 一种电焊机
CN207205531U (zh) * 2017-08-04 2018-04-10 温岭阿凡达机电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风道的电焊机
CN207239511U (zh) * 2017-09-26 2018-04-17 深圳力科电气有限公司 倾斜式送丝系统
CN207386760U (zh) * 2017-09-28 2018-05-22 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焊锡丝自动供料机
CN207414569U (zh) * 2017-11-25 2018-05-29 淮安茂京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侧壁外翻式电焊机壳体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9765A (en) * 1990-01-04 1991-10-22 Crc-Evans Pipeline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operation for high speed automatic welding
DE102006027774A1 (de) * 2006-06-16 2007-12-20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CN102958637A (zh) * 2009-12-22 2013-03-06 林肯环球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一体的焊丝盘支撑件的外壳和用于这样的外壳的一体的分隔板
CN201807821U (zh) * 2010-07-27 2011-04-27 南京顶瑞电机有限公司 小体量封闭式送丝装置
WO2012058676A2 (en) * 2010-10-29 2012-05-03 Entegris, Inc. Substrate shipper
WO2015178983A1 (en) * 2014-05-23 2015-11-2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Running gear system for portable wire feeder
CN204183124U (zh) * 2014-08-27 2015-03-04 深圳市绿能芯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焊机
CN107208415A (zh) * 2014-09-16 2017-09-26 外汇活跃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适用于建筑物的隔热壳层
CN105583496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依赛彼集团公司 用于便携式焊接系统的多功能送丝机
CN105583554A (zh) * 2014-11-07 2016-05-18 依赛彼集团公司 便携式焊接系统的加固壳体
EP3048866A1 (de) * 2015-01-20 2016-07-2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Gehäuse für ein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CN106392253A (zh) * 2015-07-31 2017-02-1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具有多焊接输出的焊接系统
CN205039650U (zh) * 2015-08-29 2016-02-17 河南新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壳体电机外壳
CN106028757A (zh) * 2016-07-05 2016-10-12 苏州佰瑞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循环双壳体的户外电子设备机箱
CN106287259A (zh) * 2016-09-27 2017-01-04 宁波宜胜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内外表面共散热led灯具
CN207205531U (zh) * 2017-08-04 2018-04-10 温岭阿凡达机电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风道的电焊机
CN207205535U (zh) * 2017-09-22 2018-04-10 台州飞达机床有限公司 一种电焊机
CN207239511U (zh) * 2017-09-26 2018-04-17 深圳力科电气有限公司 倾斜式送丝系统
CN207386760U (zh) * 2017-09-28 2018-05-22 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焊锡丝自动供料机
CN207414569U (zh) * 2017-11-25 2018-05-29 淮安茂京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侧壁外翻式电焊机壳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02887A (zh) 2024-05-10
EP3873693A1 (en) 2021-09-08
US20210245288A1 (en) 2021-08-12
JP2022506388A (ja) 2022-01-17
CN113226616B (zh) 2024-04-02
CA3116678A1 (en) 2020-05-07
AU2019373835A1 (en) 2021-05-20
BR112021007557A2 (pt) 2021-07-27
KR20210082470A (ko) 2021-07-05
WO2020089748A1 (en) 2020-05-07
MX2021004841A (es) 202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45288A1 (en) Wire Feeder
US7999209B2 (en) Wire drive for wire feeder and spool gun
US20080156783A1 (en) Portable multi-wire feeder
US8316574B1 (en) Modular hand guard and lighting assembly
US7490837B2 (en) Equipment caddie system
WO2014119733A1 (ja) チェーンソー
US8338752B2 (en) Wire feeder having changeable housing
US20120211287A1 (en) Modular mobile robot
EP2182214A2 (en) Air compressor assembly including detachable tool storage bin
JP2014147353A (ja) 電動芝刈機
JP2016022675A (ja) チェーンソー
US6707004B2 (en)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 power cable from a power source to a wire feeder
US20110167701A1 (en) Rotatable mount for integrated rail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CA3037817A1 (en) Split power tool
RU2804429C2 (ru) Механизм подачи проволоки
EP2604395B1 (en) Electric supply cable sheath for a power tool
EP3885173B1 (en) Electric powered work vehicle
JP2017105206A (ja) チェーンソー
EP4066978A1 (en) Wire feeder with adjustable lift
CN110385507B (zh) 焊丝进给装置
EP0981945B1 (en) Safety lock mechanism for a lever switch
US11891099B1 (en) Fan cart
US20230275444A1 (en) Magnet coupling assembly
US20240123538A1 (en) Pistol grip for a processing torch
US20240066620A1 (en) Feeder mount for robotic weld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