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9714A -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9714A
CN113219714A CN202110507247.2A CN202110507247A CN113219714A CN 113219714 A CN113219714 A CN 113219714A CN 202110507247 A CN202110507247 A CN 202110507247A CN 113219714 A CN113219714 A CN 113219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er
liquid crystal
electrode
crystal display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72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19714B (zh
Inventor
谭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0724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97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9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971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5909 priority patent/WO202223741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19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9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1Bistable or multi-stable liquid crystal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偏光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材层、第二基材层以及位于第一基材层与第二基材层之间的融合层:第一基材层设有第一电极,第二基材层设有第二电极,融合层可被配置为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无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一方向,还可被配置为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有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二方向。液晶显示模组包括线偏光片、波片和偏光片,其中波片与线偏光片平行间隔设置,偏光片位于线偏光片与波片之间,用于提高液晶显示模组息屏状态下的屏幕反射率。通过上述方式,可改变偏光片的透光轴方向。

Description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电子设备譬如手机采用柔性液晶显示屏(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越来越普遍。目前的液晶显示屏通常采用线偏光片和波片相配合的方式,虽然能够改善环境光的反射,但却存在液晶显示屏的一体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偏光片,包括:
第一基材层,设有第一电极;
第二基材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基材层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可产生脉冲信号;以及
融合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
其中,所述融合层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无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一方向,还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有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二方向。
本申请提供的偏光片,通过控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脉冲信号,以确定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的定向分布状态,进而引导二向色性染料分子定向排列方向,以控制二向色性染料分子的透光的方向,并可改变偏光片的透光轴方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外界环境光照射的光路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偏光片中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偏光片中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外界环境光照射的光路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混合偏光片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13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外界环境光照射的光路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还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请参见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地,该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移动或便携式并执行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设备中的任何一种(图1中只示例性的示出了一种形态)。具体地,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 TM,基于Android 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 DS TM,PlayStation Portable TM,Gameboy Advance TM,iPhone 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头戴式耳机等,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为其他的需要充电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设备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
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车辆运输仪器、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打印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等设备。
在一些情况下,电子设备1000可以执行多种功能(例如,播放音乐,显示视频,存储图片以及接收和发送电话呼叫)。如果需要,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诸如蜂窝电话、媒体播放器、其他手持设备、腕表设备、吊坠设备、听筒设备或其他紧凑型便携式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可包括但不限:液晶显示模组100和壳体200。壳体200可包括中框201及与中框201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后盖202,液晶显示模组100固定于中框201背离后盖202的一侧,并与壳体200围成能够收容主板、电池等元件的收容空间1001。
请参照图3至图5,图3是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外界环境光照射的光路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模组500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玻璃盖板501、光学胶502、圆偏振片503和显示面板504,其中圆偏振片503位于光学胶502与显示面板504之间。玻璃盖板501用于保护圆偏振片503和显示面板504;光学胶502用于粘接玻璃盖板501与圆偏振片503,以避免玻璃盖板501与圆偏振片503之间出现间隙而导致的重影;显示面板504上的图像经圆偏振片503处理后射出玻璃盖板501。圆偏振片503可包括线偏光片5031和波片5032,其中线偏光片5031与光学胶502贴合设置,波片5032与显示面板504贴合设置。
以线偏光片5031一侧表面所在的平面为法向平面X,以垂直于法向平面X的轴线为Y轴,线偏光片5031的透光轴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光片5031的吸收轴沿Y轴方向。波片5032为四分之一波片5032,可用于将线偏振光变为圆线偏振光或者将圆线偏振光变为线偏振光。
具体地,外界环境光穿过玻璃盖板501进入液晶显示模组100时,外界环境光依次穿过线偏光片5031和波片5032。外界环境光可分解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x1和沿Y轴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y1,外界环境光穿过线偏光片5031时,由于线偏光片5031的透光轴方向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光片5031的吸收轴方向沿Y轴方向,线偏振光Ey1被线偏光片5031吸收,仅线偏振光Ex1能够穿过线偏光片5031。线偏振光Ex1穿过波片5032后变为左旋线偏振光Ex11,又经显示面板504的金属电极层反射后变为右旋线偏振光Ex12,右旋线偏振光Ex12再次穿过波片5032后变为线偏振光Ey10,线偏振光Ey10会被线偏光片5031吸收掉无法出射,从而减少了外界环境光经过显示面板504中金属电极的反射光。但是,由于线偏振光经过波片5032与圆线偏振光的转换并非理想化状态,仍会有部分椭圆线偏振光的存在会导致漏光,导致现有液晶显示模组100的一体黑效果并不理想。
而当显示面板504发出的自然光射出玻璃盖板501时,自然光依次穿过波片5032和线偏光片5031。自然光可分解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x2和沿Y轴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y2,自然光穿过波片5032时,线偏振光Ex2变为线偏振光Ey2,偏正光Ey2变为偏正光Ex2,但光线数量并未减少。当自然光再次穿过线偏光片5031时,由于线偏光片5031的透光轴方向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光片5031的吸收轴方向沿Y轴方向,线偏振光Ey2被线偏光片5031吸收,仅线偏振光Ex2能够穿过线偏光片5031。也即,显示面板504发出的光线一半左右会被线偏光片5031吸收掉,只有40-50%左右的光线出去,因此出射光线亮度大大减少。
请参照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100,可包括但不限于:偏光片10、玻璃盖板20、线偏光片30、波片40、显示面板50和光学胶70。其中,玻璃盖板20、光学胶70、线偏光片30、偏光片10、波片40和显示面板50依次层叠设置。其中偏光片10位于线偏光片30与波片40之间,以提高液晶显示模组100息屏状态下的屏幕反射率。本实施方式中,波片40为四分之一波片,用来使线偏振光与圆偏振光相互转化。
此外,光学胶70位于玻璃盖板10与线偏光片30之间,玻璃盖板20通过光学胶70与线偏光片30固定连接。显示面板50与波片40远离玻璃盖板20的一侧表面贴设连接。
请参照图7和图8,图7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偏光片中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的截面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偏光片中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偏光片10可包括:第一基材层11、第二基材层12和融合层13,其中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平行间隔设置,融合层13位于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之间。第一基材层11上设有第一电极111,第二基材层12上设有第二电极121,其中第二电极121与第一电极111之间可产生脉冲信号,譬如第二电极121可接收第一电极111发出的脉冲信号或可发出脉冲信号至第一电极111。可以理解地,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间隔设置,当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有电势差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有脉冲信号;当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无电势差(电势差为0)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无脉冲信号。
其中,融合层13可被配置为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无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一方向,还可被配置为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有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二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融合层13可包括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和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的材质为透明柔性结构,一方面可保护融合层中的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另一方面不影响光线在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之间的传递。
当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无脉冲信号时,也即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无电势差时,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当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有脉冲信号时,也即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有电势差时,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也即,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可被配置为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无脉冲信号时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还可被配置为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有脉冲信号时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
其中,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由第一定向分布状态转变为第二定向分布状态或者由第二定向分布状态转变为第一定向分布状态的过程中,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发生转动并引导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进行定向排列,从而改变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的吸光和透光的方向。也即,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的定向分布状态能够控制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定向排列方向,进而控制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的吸光和透光的方向,进而改变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
具体地,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时,能够引导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处于第一定向排列方向,此时融合层13(也即偏光片10)透光轴沿第一方向。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时,能够引导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处于第二定向排列方向,此时融合层13(也即偏光片10)透光轴沿第二方向。
本实施例中,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为碘分子。具体地,当碘单质以碘分子方式存在时,能够沿某一方向高度整齐有序排列。当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无电势差时,也即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无脉冲信号时,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时,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能够引导碘分子处于第一定向排列方向。当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有电势差时,也即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之间有脉冲信号时,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时,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能够引导碘分子处于第二定向排列方向。譬如,当液晶显示模组100不点亮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有电势差,进而带动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旋转使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时,而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能够引导碘分子旋转并处于第二定向排列状态。
可以理解地,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自第一定向分布状态沿第一转动方向旋转90°即可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随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旋转90°并处于第二定向排列状态。同样地,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自第二定向分布状态沿第二转动方向旋转90°即可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随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旋转90°并处于第一定向排列状态,其中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此时偏光片的透光轴方向与吸收轴方向发生转换。在其他实施例中,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的旋转角度还可为30°、75°120°等,在此不一一穷举。
请参照图9,图9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外界环境光照射的光路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当液晶显示模组100处于息屏(也即黑屏)状态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有电势差并产生脉冲信号,进而使得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使得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吸收轴方向发生转换。
以偏光片10一侧表面所在的平面为法向平面X,以垂直于法向平面X的轴线为Y轴,也即当液晶显示模组100处于息屏(也即黑屏)状态时,偏光片10的透光轴沿Y轴方向,线偏光片30的吸收轴平行于法向平面X。外界环境光可分解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x3和沿Y轴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y3,偏光片10仅能通过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3,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3被吸收。
具体地,外界环境光穿过线偏光片30时,由于线偏光片30的透光轴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光片30的吸收轴沿Y轴方向,线偏振光Ey3被偏光片吸收,仅线偏振光Ex3能够穿过偏光片10。线偏振光Ex3穿过偏光片10时,线偏振光Ex3被吸收,使得外界自然光仅需要经过线偏光片30与偏光片10即可被完全吸收,无需经波片40转换及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反射,原理简单且液晶显示模组100的一体黑效果好。
请参照图10,图10是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当液晶显示模组100处于点亮状态(也即显示面板50发出自然光)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无脉冲信号,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线偏光片30的方向相同。具体地,偏光片10的透光轴平行于法向平面X,偏光片10的吸收轴沿Y轴方向。显示面板50发出自然光可分解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x4和沿Y轴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y4。偏光片10与线偏光片30仅能通过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4。
本申请提供的偏光片10,通过控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的脉冲信号,以确定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的定向分布状态,进而引导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定向排列方向,以控制二向色性染料分子132的吸光和透光的方向,并可使偏光片的透光轴方向与吸收轴方向发生转换。通过上述方式,外界自然光仅经过线偏光片30与偏光片10即可被完全吸收,无需经波片40转换及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反射,原理简单且液晶显示模组100的一体黑效果好。
请参照图11和图12,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混合偏光片的截面示意图。
可选地,液晶显示模组100还可包括混合偏光片60,混合偏光片60包括多层层叠交替设置的高折射率膜61与低折射率膜62,以用于将自然光的透射光和反射光分别变为接近于线偏振光的状态。具体地,混合偏光片60位于偏光片10与波片40之间,以提高液晶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效率。
请一并参照图13,图13是图11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具体地,由光线折射反射时的菲涅尔公式可知,光线反射和折射会改变其偏振态,如果入射光是自然光,则反射光和折射光一般是部分线偏振光,依据上述原理,自然光经过每一层高折射率膜61或低折射率膜62时都会发生折射与反射,经过多次后自然光会逐渐便成接近于线偏振光状态。总之,混合偏光片60可以将自然光的透射光和反射光分别转变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5和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5。
进一步地,由于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线偏光片30的方向相同且均平行于法向平面X,因此线偏振光Ex5可全部自偏光片10与线偏光片30射出,出射光线线偏振光Ex5可称之为第一出射光,其中第一出射光约占总光线的50%。
反射光线转换的线偏振光Ey5穿过波片40后转换为圆偏光Ey51,圆偏光Ey51经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层反射后转换为圆偏光Ey52,其中圆偏光Ey51与圆偏光Ey52的旋向不同。圆偏光Ey52再次穿过波片40后转换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线偏振光Ex50,由于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线偏光片30的方向相同且均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振光Ex50可依次穿过混合偏光片60、偏光片10和线偏光片30射出,出射光线线偏振光Ey5可称之为第二出射光线。由于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层反射率以及波片40、混合偏光片60、偏光片10以及线偏光片30的吸收影响,第二出射光线约占总光线的30-40%。通过设置混合偏光片60,液晶显示模组100的光线出射效率可达到自然光出射效率的80%-90%,也即相对现有技术提高30-40%。
请参照图12,液晶显示模组100还可包括光学胶70。光学胶70位于玻璃盖板20与线偏光板之间,用于连接玻璃盖板20与线偏光片30。显示面板50与波片40远离玻璃盖板20的一侧表面贴设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100,通过设置偏光片10,外界自然光仅经过线偏光片30与偏光片10即可被完全吸收,无需经波片40转换及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反射,原理简单且液晶显示模组100的一体黑效果好;通过设置混合偏光片60,可将自然光的透射光和反射光分别转变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5和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5,继而转变成第一出射光和第二出射光,大大地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100的光线出射效率。
请参照图14,图1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200,可包括但不限于:偏光片10、玻璃盖板20、线偏光片30、波片40和显示面板50。其中,玻璃盖板20、偏光片10、线偏光片30、波片40和显示面板50依次层叠设置,玻璃盖板20贴设于偏光片10并与偏光片10固定连接。其中线偏光片30位于偏光片10与波片40之间,以提高液晶显示模组100息屏状态下的屏幕反射率。本实施方式中,波片40为四分之一波片,用来使线偏振光变为圆偏振光。
当液晶显示模组200处于点亮(也即工作)状态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21无脉冲信号,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线偏光片30的方向相同,偏光片10可视为又一个线偏光片30。
请参照图15,图15是13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外界环境光照射的光路示意图。
当液晶显示模组200处于息屏(也即黑屏)状态时,第一电极111主动向第二电极121发射脉冲信号,进而使得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131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使得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吸收轴方向发生转换。也即偏光片10的透光轴沿Y轴方向,线偏光片30的吸收轴平行于法向平面X。外界环境光可分解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x6和沿Y轴震动方向的线偏振光Ey6,偏光片10仅能通过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6,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6被吸收。
具体地,外界环境光穿过偏光片10时,由于偏光片10仅能通过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6,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6被吸收,因此仅线偏振光Ey6穿过偏光片10时。外界环境光依次穿过线偏光片30时,由于线偏光片30的透光轴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光片30的吸收轴沿Y轴方向,线偏振光Ey6被线偏光片30吸收,使得外界自然光仅需要经过线偏光片30与偏光片10即可被完全吸收,无需经波片40转换及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反射,原理简单且液晶显示模组100的一体黑效果好。
请参照图16和图17,图16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可选地,液晶显示模组100还可包括混合偏光片60,混合偏光片60位于偏光片10与线偏光片30之间,以提高液晶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效率。具体地,混合偏光片60位于线偏光片30与波片40之间,以提高液晶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效率。混合偏光片60可以将自然光的透射光和反射光分别转变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7和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7。
进一步地,由于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线偏光片30的方向相同且均平行于法向平面X,因此线偏振光Ex5可全部自偏光片10与线偏光片30射出,线偏振光Ex7的出射光线可称之为第一出射光,其中第一出射光约占总光线的50%。
线偏振光Ey7穿过波片40后转换为圆偏光Ey71,圆偏光Ey71经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层反射后转换为圆偏光Ey72,其中圆偏光Ey71与圆偏光Ey72的旋向不同。圆偏光Ey72再次穿过波片40后转换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线偏振光Ex70,由于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线偏光片30的方向相同且均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振光Ex70可依次穿过混合偏光片60、偏光片10和线偏光片30射出,线偏振光Ey7的出射光线可称之为第二出射光线。由于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层反射率以及波片40、混合偏光片60、偏光片10以及线偏光片30的吸收影响,第二出射光线约占总光线的30-40%。也即,通过设置混合偏光片60,液晶显示模组100的光线出射效率可相对现有技术提高30-40%。
本申请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200,通过设置偏光片10,外界自然光仅经过线偏光片30与偏光片10即可被完全吸收,无需经波片40转换及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反射,原理简单且液晶显示模组100的一体黑效果好;通过设置混合偏光片60,可将自然光的透射光和反射光分别转变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7和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7,继而转变成第一出射光和第二出射光,大大地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300的光线出射效率。
请参照图18和图19,图18是本申请还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中显示面板发出的自然光的光路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300,可包括但不限于:玻璃盖板20、线偏光片30、混合偏光片60、波片40和显示面板50。其中,玻璃盖板20、线偏光片30、混合偏光片60、波片40和显示面板50依次层叠设置,玻璃盖板20贴设于线偏光片30并与线偏光片30固定连接。其中混合偏光片60位于线偏光片30与波片40之间,以液晶显示模组300的光线出射效率。
具体地,混合偏光片60可以将自然光的透射光和反射光分别转变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的线偏振光Ex8和沿Y轴方向的线偏振光Ey8。由于偏光片10的透光轴方向与线偏光片30的方向相同且均平行于法向平面X,因此线偏振光Ex8可全部自偏光片10与线偏光片30射出,线偏振光Ex8的出射光线可称之为第一出射光,其中第一出射光约占总光线的50%。
线偏振光Ey8穿过波片40后转换为圆偏光Ey81,圆偏光Ey81经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层反射后转换为圆偏光Ey82,其中圆偏光Ey81与圆偏光Ey82的旋向不同。圆偏光Ey82再次穿过波片40后转换为平行于法向平面X震动方向线偏振光Ex81,由于线偏光片30的透光轴平行于法向平面X,线偏振光Ex81可依次穿过混合偏光片60、线偏光片30射出,线偏振光Ey8的出射光线可称之为第二出射光线。由于显示面板50的金属电极层反射率以及波片40、混合偏光片60以及线偏光片30的吸收影响,第二出射光线约占总光线的30-40%。也即,通过设置混合偏光片60,液晶显示模组300的光线出射效率可相对现有技术提高30-40%。
请参照图20,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当然,本申请还可以提供一种电子设备800,电子设备800包括RF电路810、存储器820、输入单元830、显示单元840、传感器850、音频电路860、WiFi模块870、处理器880以及电源880等。其中,RF电路810、存储器820、输入单元830、显示单元840、传感器850、音频电路860以及WiFi模块870分别与处理器880连接;电源880用于为整个电子设备100提供电能。
具体而言,RF电路810用于接发信号;存储器820用于存储数据指令信息;输入单元830用于输入信息,具体可以包括触控面板831以及操作按键等其他输入设备832;显示单元840则可以包括显示面板841等;传感器850包括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用于检测用户接近信号、距离信号等;扬声器861以及传声器(或者麦克风)862通过音频电路860与处理器880连接,用于接发声音信号;WiFi模块870则用于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处理器880用于处理电子设备的数据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偏光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材层,设有第一电极;
第二基材层,与所述第一基材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基材层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可产生脉冲信号;以及
融合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
其中,所述融合层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无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一方向,还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有脉冲信号时透光轴沿第二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层包括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和二向色性染料分子;所述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无脉冲信号时处于第一定向分布状态,并能够引导所述二向色性染料分子处于第一定向排列方向;所述双稳态电控液晶分子还可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有脉冲信号时处于第二定向分布状态,并能够引导所述二向色性染料分子处于第二定向排列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向色性染料分子为碘分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为透明柔性结构。
5.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偏光片;
波片,与所述线偏光片平行间隔设置;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其中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线偏光片与所述波片之间,用于提高所述液晶显示模组息屏状态下的屏幕反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混合偏光片,所述混合偏光片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波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偏光片包括多层层叠交替设置的高折射率膜与低折射率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玻璃盖板和光学胶,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线偏光片间隔设置,所述光学胶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线偏光片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线偏光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波片远离所述玻璃盖板的一侧表面贴设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片为四分之一波片。
11.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
波片,与所述偏光片平行设置;以及
线偏光片,其中所述线偏光片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波片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混合偏光片,所述混合偏光片位于所述线偏光片与所述波片之间,以提高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出光效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玻璃盖板和光学胶,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偏光片间隔设置,所述光学胶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偏光片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偏光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波片远离所述玻璃盖板的一侧表面贴设连接。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4-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
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固定连接。
CN202110507247.2A 2021-05-10 2021-05-10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2197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7247.2A CN113219714B (zh) 2021-05-10 2021-05-10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085909 WO2022237416A1 (zh) 2021-05-10 2022-04-08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7247.2A CN113219714B (zh) 2021-05-10 2021-05-10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9714A true CN113219714A (zh) 2021-08-06
CN113219714B CN113219714B (zh) 2023-08-25

Family

ID=77094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7247.2A Active CN113219714B (zh) 2021-05-10 2021-05-10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9714B (zh)
WO (1) WO20222374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37416A1 (zh) * 2021-05-10 2022-11-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1997A (zh) * 2004-02-03 2005-08-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CN101430457A (zh) * 2007-11-07 2009-05-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510999A (zh) * 2016-01-28 2016-04-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减反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85638A (zh) * 2016-05-09 2016-07-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cd显示器
CN107750343A (zh) * 2015-06-15 2018-03-02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反射‑吸收型偏振器的光学叠堆
US20180164882A1 (en) * 2016-12-09 2018-06-14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djustable Reflective Display
CN110673416A (zh) * 2019-11-07 2020-01-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2602011A (zh) * 2018-07-18 2021-04-02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可切换定向显示器的光学堆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88403A1 (en) * 2002-03-18 2004-12-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irror with built-in display
GB2405544A (en) * 2003-08-30 2005-03-02 Sharp Kk Light control element for outputting polarised light over different angular ranges.
CN109143662B (zh) * 2018-09-03 2021-06-29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彩色滤光片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9491144A (zh) * 2018-12-24 2019-03-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3219714B (zh) * 2021-05-10 2023-08-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1997A (zh) * 2004-02-03 2005-08-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CN101430457A (zh) * 2007-11-07 2009-05-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7750343A (zh) * 2015-06-15 2018-03-02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反射‑吸收型偏振器的光学叠堆
CN105510999A (zh) * 2016-01-28 2016-04-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减反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85638A (zh) * 2016-05-09 2016-07-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cd显示器
US20180164882A1 (en) * 2016-12-09 2018-06-14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djustable Reflective Display
CN112602011A (zh) * 2018-07-18 2021-04-02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可切换定向显示器的光学堆叠
CN110673416A (zh) * 2019-11-07 2020-01-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37416A1 (zh) * 2021-05-10 2022-11-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9714B (zh) 2023-08-25
WO2022237416A1 (zh)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27142B (zh) 偏光片、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EP0992837B1 (en) Reflection type semiconductor display device
US20050259440A1 (en) Ligh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529462B (zh) 具有降低漏光之液晶顯示器
US10007381B2 (en) Mobile terminal
JP2000181367A (ja) 反射型半導体表示装置
CN110471203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257470B (zh) 电子装置
KR101272327B1 (ko) 표시 면적을 확대한 표시 장치
KR20120123963A (ko)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 단말기
WO2021119923A1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2237416A1 (zh) 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210130474A (ko) 글라스를 포함하는 투명 커버 및 이와 결합된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2011185969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076349A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3741069B (zh) 视角可控的模组、控制视角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230035166A (ko) 표시 장치
CN11398564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643355B1 (ko) 접착 테이프 및 이동 단말기
JP2011186002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30071229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03255345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3411474B (zh) 成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JP4178882B2 (ja) 表示ユニット、電子機器および光学素子
CN112859431B (zh) 背光组件、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