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89746B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89746B
CN113189746B CN202110489941.6A CN202110489941A CN113189746B CN 113189746 B CN113189746 B CN 113189746B CN 202110489941 A CN202110489941 A CN 202110489941A CN 113189746 B CN113189746 B CN 1131897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system
lenses
paraxial region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99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89746A (zh
Inventor
陈俊谚
杨舒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89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9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89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97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designed for infrared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4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一透镜系统。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且四片透镜由外侧至内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四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透镜系统能同时具备微型化、高解析度、高照度及良好光学特性。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本申请是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8年02月06日;申请号为:201810118032.X;发明名称为: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系统、投射装置与感测模块,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透镜系统、投射装置与感测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摄影模块的应用愈来愈广泛,适应市场需求的镜头规格也更趋多元。可感测三维立体信息的镜头能够在二维图像基础上增添景深讯息,提供精确度、真实度更高的用户体验,另搭配适当的光学元件及技术,可进一步提升三维感测的速度及解析度,其可应用于扩增实境、脸部辨识、虹膜辨识、手势识别、三维建模等的三维影像撷取中。
目前市面上对于人机互动的发展或影像的存取多局限于二维空间,然二维影像与双眼所见的真实影像仍有一定的差距,为使电子装置能够更让人身历其境,或为了增进生活的便利性,撷取并应用立体信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工作原理是将具有特定特征的光源投射至物体,光线经物体不同深度的位置反射后,由另一镜头接收反射的光线,通过对反射后光线特征产生的变化进行运算,便可得到该物体各位置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进而推断出该物的立体结构,或可通过判断该物的动作所欲传达的讯息,完成进一步特定动作或任务。目前市面上关于立体影像撷取与互动的应用十分多元,可包含:人脸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扩增实境装置、行车辅助系统、各种智能电子产品、多镜头装置、穿戴式装置、数码相机、识别系统、娱乐装置、运动装置与家庭智能辅助等电子装置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系统、投射装置、感测模块及电子装置,其中透镜系统包含四片至六片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透镜系统能同时具备微型化、高解析度、高照度及良好光学特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一透镜系统。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且四片透镜由外侧至内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四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透镜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2.0。透镜系统中任两相邻透镜间的间隔距离最大者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间隔距离。透镜系统中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至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透镜系统中单一透镜的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1,其满足下列条件:
1.0毫米<TD<5.0毫米;
1.50<Nmax<1.70;以及
|R5/Y31|<1.50。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一透镜系统。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且四片透镜由外侧至内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四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透镜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2.0。透镜系统中任两相邻透镜间的间隔距离最大者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间隔距离。透镜系统中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至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1,其满足下列条件:
1.0毫米<TD<5.0毫米;以及
|R5/Y31|<1.50。
当TD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控制透镜系统的总长度,以维持小型化,缩小镜头体积。
当Nmax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适当配置透镜系统中各透镜的材质,有效降低成本并达到微型化。
当R5/Y31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控制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面形,而可在镜头微型化与良好画面品质的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
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感测模块示意图。
图24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前视示意图。
图25绘示利用图24的电子装置感测人脸表面的立体形状变化的示意图。
图26与图27绘示另一实施例中可感测人脸表面的立体形状变化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8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影像辨识装置示意图。
图2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与临界点的示意图。
图30绘示于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的两个相邻透镜之间设置嵌合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感测模块:10
接收装置:11
成像镜头系统:11a
电子感光元件:11b
投射装置︰12
透镜系统:12a
感测物:O
人脸立体结构:O”
激光阵列:12b1
电子装置:20
取像装置:21
影像信号处理器:22
显示装置:23
影像辨识装置:30
主机:31
显示器:32
反曲点:F
临界点:C
第一轴向组装面:S1
第二轴向组装面:S2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
外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
内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
外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
内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
外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
内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
外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
内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
共轭表面: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
光源: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
衍射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
保护玻璃: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
BL:第四透镜内侧表面至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i:第i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EPD:透镜系统的入瞳孔径
dn/dt: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
f:透镜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i:第i透镜的焦距
Fno:透镜系统的光圈值
HFOV:透镜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Nmax:透镜系统中单一透镜的折射率的最大值
R5: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TD:透镜系统中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至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Vd1:第一透镜的阿贝数
Vd2: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Vd3: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Vd4:第四透镜的阿贝数
Vdi:第i透镜的阿贝数
Y11:第一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Y31: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Y42: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Ymax: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最大值
Yp2x:第二透镜的任一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Yp21:第二透镜外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Yp22:第二透镜内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由外侧至内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视使用需求,透镜系统可包含五片或六片透镜,即透镜系统可进一步包含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
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平衡第二透镜的负屈折力,以降低透镜系统的敏感度。第一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强化第一透镜屈折力,并维持适当的投射角度。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有效修正像差而改善系统的光学特性(例如成像品质或投射品质)。
第三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修正像散,以进一步改善画面品质。第三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能使光线获得缓冲,有助于减小透镜系统的主光线角度。
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助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上的光线呈现远心(telecentric),以提升系统整体照度。
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表面中,可有至少其中一个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并且可有至少其中一个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借此,具有反曲点或临界点的透镜表面有助于兼顾系统的光学特性并减少透镜数目,进而缩短系统总长,达到轻薄短小以应用于更多元的电子装置中。请参照图2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各透镜的反曲点F与临界点C的示意图。
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50<Σ|f/fi|,其中i=1、2、3、4。借此,有助于控制透镜系统中各透镜的屈折力强度总和,可有效平衡屈折力分布,并且减缓系统受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4.50<Σ|f/fi|<25.0。更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6.0<Σ|f/fi|<20.0。
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d1,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d2,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d3,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d4,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d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0.0<ΣVdi<150.0,其中i=1、2、3、4。借此,可适当配置透镜系统中各透镜的材质以提升透镜系统整体照度,并进一步优化系统的光学特性。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40.0<ΣVdi<135.0。更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40.0<ΣVdi<120.0。本发明中单一透镜的阿贝数Vd可经由以下式子计算得到:Vd=(Nd-1)/(NF-NC),其中Nd为该单一透镜于氦d线波长(587.6nm)量测到的折射率,NF为该单一透镜于氢F线波长(486.1nm)量测到的折射率,NC为该单一透镜于氢C线波长(656.3nm)量测到的折射率。
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T34<10.0。借此,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间隔距离有助于光线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上呈现远心,并且提升透镜组装合格率。
透镜系统中一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至一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毫米]<TD<5.0[毫米]。借此,可控制透镜系统的总长度,以维持小型化,缩小镜头体积。当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时,TD为第一透镜外侧表面至第四透镜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1.0[毫米]<TD<3.80[毫米]。
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6.0。借此,能控制各透镜的材质配置,以有效修正透镜系统的照度,借以提升品质。较佳地,可有至少一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2.0,或是可有至少二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6.0。更佳地,可有至少三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6.0。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可应用于波长介于750纳米至1500纳米的红外线波段。借此,能选用适当的波长范围以使投射装置在感测时可不受混乱的背景干扰,进而维持良好的感测效率。
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R5/Y31|<2.0。借此,有助于控制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面形,而可在镜头微型化与良好画面品质的间取得适当的平衡。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R5/Y31|<1.50。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i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ΣCTi<2.50[毫米],其中i=1、2、3、4。借此,控制透镜系统中各透镜的厚度总和有助于缩短总长,而达到透镜系统的微型化。
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透镜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0<(Y42×2)/EPD<1.20。借此,控制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有效半径与透镜系统入瞳孔径大小的比例可有效压制透镜系统的内侧共轭表面上的光线角度,借以提升系统照度及光学特性。
透镜系统中单一透镜的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0<Nmax<1.70。借此,可适当配置透镜系统中各透镜的材质,有效降低成本并达到微型化。
第四透镜内侧表面至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01<BL/f<0.50。借此,有利于形成微型化结构并同时具备充足照度。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01<BL/f<0.15。
第一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0<Y42/Y11<2.0。借此,可调整透镜系统中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及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的有效半径大小比例,有效提升透镜系统组装合格率,同时扩大光线作用范围并维持光束强度。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30<Y42/Y11<1.0。
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最大值为Y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毫米]<Ymax<1.80[毫米]。借此,可控制透镜系统中所有透镜的有效半径的最大值,有助于维持小型化,缩小镜头体积。
第二透镜的任一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2x,第二透镜外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21,第二透镜内侧表面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22,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Yp2x/f<1.0,x=1或2。借此,可有效修正像差,以维持良好的系统光学特性。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01<Yp2x/f<0.50。图29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反曲点F。
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中,可有至少一半数量的透镜为塑胶,且这些塑胶透镜的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借此,能适当配置各透镜的材质,以有效降低成本并达到微型化。
上述透镜系统中的每片塑胶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of refractive index)为dn/d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0×10-6<dn/dt<-50×10-6[1/℃]。借此,可调整透镜系统中特定透镜的材质,以利于在不同环境温度变化下维持透镜系统的微型化并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可介于0.50毫米至3.0毫米之间。借此,调整透镜系统中各透镜的厚度总和有助于缩短总长,而达到透镜系统的微型化。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任意两个相邻透镜之间可设置有至少一嵌合结构。借此,可帮助各透镜间维持良好的同轴性(Concentricity),改善因透镜偏心所生成的像差,进一步优化画面品质。请参照图30,为绘示于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的两个相邻透镜之间设置嵌合结构的示意图。举例来说,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包含一嵌合结构,则表示第二透镜包含一第一轴向组装面S1,第三透镜包含一第二轴向组装面S2,其中,第二轴向组装面可供第一轴向组装面对应组装,借以对正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中心,以维持良好的同轴性,进而改善因镜片偏心所生成的像差。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可搭载于一投射装置,并且投射装置还可包含至少一光源。光源可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光源,而有助于提供透镜系统高指向性、低发散性及高强度的光源,以提升投射面照度。
本发明揭露的投射装置还可包含至少一衍射元件,并且衍射元件可设置于第一透镜的外侧。借此,可帮助光线扩散衍射,有效扩大投射角度,增加光线投射面积。
本发明揭露的投射装置可搭载于一电子装置,并且此电子装置可为一便携式通讯设备,例如为智能手机。借此,可将诸如手势识别、脸部辨识、扩增实境等三维感测技术导入便携式通讯设备,提供用户一全新的用户体验,使人机互动更为顺畅便捷。
上述本发明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透镜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镜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术制作而成。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ASP),借此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用以消减像差、缩减透镜数目,并可有效降低本发明透镜系统的总长,而非球面可以塑胶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镜片等方式制作而成。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整个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凸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凹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中所述透镜系统、投射装置、感测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各参数数值若无特别定义,则各参数数值可依据该系统的操作波长而定。举例来说,若操作波长为可见光(例如:主要波段介于350~750纳米),则各参数数值依据d-line波长为准计算;而若操作波长为近红外光(例如:主要波段介于750~1500纳米),则各参数数值依据940纳米波长为准计算。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所述透镜表面的临界点(Critical Point),是指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与透镜表面相切的切线上的切点,且临界点并非位于光轴上。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可位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揭露的透镜系统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感测物与第一透镜之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内侧的共轭表面之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有效压制透镜系统的内侧共轭表面上的主光线角度,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提升系统照度;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外侧为机构外侧,且所述内侧为机构内侧。请先参照图23,绘有示例性的成像镜头系统11a与投射装置12的透镜系统12a。所述透镜系统12a的内侧的共轭表面150为位于机构内侧的焦面(缩小端的共轭表面),若是成像镜头系统11a的内侧的共轭表面则是指成像面。对于成像镜头系统11a而言,成像镜头系统11a的外侧是指物侧,且成像镜头系统11a的内侧是指像侧。对于投射装置12的透镜系统12a而言,透镜系统12a的外侧是指较靠近感测物O的一侧(放大侧),且外侧为出光面;透镜系统12a的内侧是指较靠近光源160所在的一侧(缩小侧),且内侧为入光面。对于透镜系统12a的单一透镜而言,透镜外侧是指朝向感测物的一侧,透镜外侧表面是指朝向感测物的透镜表面,透镜内侧是指朝向光源160(或共轭表面150)的一侧,且透镜内侧表面则是指朝向光源的透镜表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160、衍射元件(DOE)170与保护玻璃1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共轭表面150。其中,光源1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1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110、120、130、1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111与内侧表面11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121与内侧表面12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121与内侧表面122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131与内侧表面1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13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14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14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衍射元件1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180皆设置于光圈1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1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21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透镜系统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透镜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3.18毫米(mm),Fno=2.21,HFOV=13.0度(deg.)。
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应用于中心波长为λ的红外线波段,其满足下列条件:λ=940纳米(nm)。
透镜系统中单一透镜的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Nmax=1.63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20的折射率大于第一透镜110、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的折射率,故Nmax等于第二透镜120的折射率。
第一透镜110的阿贝数为Vd1,第二透镜120的阿贝数为Vd2,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为Vd3,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为Vd4,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di,其满足下列条件:ΣVdi=91.4,其中,i=1、2、3、4。
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i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i,其满足下列条件:ΣCTi=1.83毫米,其中,i=1、2、3、4。
透镜系统中一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至一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TD=3.33毫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最靠近外侧,第四透镜140最靠近内侧,故TD等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111至第四透镜内侧表面142于光轴上的距离。
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最大值为Ymax,其满足下列条件:Ymax=0.88毫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内侧表面112的最大有效半径大于其他透镜表面(111、121、122、131、132、141、142)的最大有效半径,故Ymax等于第一透镜内侧表面112的最大有效半径。
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满足下列条件:Σ|f/fi|=8.35,其中,i=1、2、3、4。
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f/T34=2.7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是指两个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
第四透镜内侧表面142至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15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BL/f=0.04。
第三透镜外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外侧表面13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1,其满足下列条件:|R5/Y31|=0.76。
第一透镜外侧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第四透镜内侧表面14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其满足下列条件:Y42/Y11=0.91。
第四透镜内侧表面14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透镜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Y42×2)/EPD=1.09。
第二透镜外侧表面121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21,该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Yp21/f=0.09。
该第二透镜内侧表面122上最靠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p22,该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Yp22/f=0.0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3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4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42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4依序表示由外侧至内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2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第12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至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260、衍射元件270与保护玻璃2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与共轭表面250。其中,光源2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2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210、220、230、2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外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21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21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221与内侧表面22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231与内侧表面2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241与内侧表面24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衍射元件2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280皆设置于光圈2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2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5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6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62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63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至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360、衍射元件370与保护玻璃3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与共轭表面350。其中,光源3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3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310、320、330、3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31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31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321与内侧表面32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321与内侧表面322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33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33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外侧表面331与第二透镜内侧表面322相粘合。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衍射元件3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380皆设置于光圈3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3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7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8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82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83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至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460、衍射元件470与保护玻璃4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与共轭表面450。其中,光源4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4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410、420、430、4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41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41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42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42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43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43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衍射元件4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480皆设置于光圈4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4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19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0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02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03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至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560、衍射元件570与保护玻璃5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与共轭表面550。其中,光源5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5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510、520、530、5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51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51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52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52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53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53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54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54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衍射元件5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580皆设置于光圈5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5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1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2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22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23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至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660、衍射元件670与保护玻璃6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与共轭表面650。其中,光源6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6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610、620、630、6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外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611与内侧表面61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61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62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62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631与内侧表面6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631与内侧表面632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衍射元件6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680皆设置于光圈6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6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3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4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42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43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至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760、衍射元件770与保护玻璃7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与共轭表面750。其中,光源7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7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710、720、730、7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711与内侧表面71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71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72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72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73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73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外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741与内侧表面74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74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衍射元件7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780皆设置于光圈7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7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5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6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62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63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至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860、衍射元件870与保护玻璃8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与共轭表面850。其中,光源8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8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810、820、830、8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811与内侧表面81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81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821与内侧表面82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821与内侧表面822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831与内侧表面8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83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84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84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衍射元件8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880皆设置于光圈8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8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7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8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82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83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至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960、衍射元件970与保护玻璃9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900、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与共轭表面950。其中,光源9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9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910、920、930、940),并且各透镜的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外侧表面9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9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9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9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92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9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9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9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93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93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9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9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941与内侧表面94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94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衍射元件9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980皆设置于光圈9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9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29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0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02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03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至图20,其中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9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1060、衍射元件1070与保护玻璃10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1000、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第三透镜1030、第四透镜1040与共轭表面1050。其中,光源10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10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1010、1020、1030、10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10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外侧表面10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10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10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0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10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0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0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10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10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103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10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0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10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1041与内侧表面104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104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衍射元件10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1080皆设置于光圈10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10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1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2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22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23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1至图22,其中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投射装置示意图,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21可知,投射装置包含透镜系统(未另标号)、光源1160、衍射元件1170与保护玻璃1180。透镜系统由外侧至内侧依序包含光圈1100、第一透镜1110、第二透镜1120、第三透镜1130、第四透镜1140与共轭表面1150。其中,光源1160设置于透镜系统内侧的共轭表面1150上。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1110、1120、1130、114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1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外侧表面1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1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1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内侧表面1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112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1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1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1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内侧表面113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内侧表面1132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1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外侧表面1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内侧表面1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外侧表面1141与内侧表面114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外侧表面1141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衍射元件1170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其与保护玻璃1180皆设置于光圈1100与第一透镜外侧表面1111之间,并不影响透镜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3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41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42
第十一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Figure BDA0003051925040000343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3,为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感测模块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感测模块10包含一接收装置11以及上述第一实施例揭露的一投射装置12。接收装置11包含一成像镜头系统11a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11b。
投射装置12包含一透镜系统12a以及高指向性(低发散性)及高强度的光源160。光源160可以是激光、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LED)、微型LED、共振腔发光二极管(RCLED)、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光源等类似光源,且光源160可以是单一光源或多光源设置于透镜系统12a内侧的共轭表面150上,可真实呈现良好的投射品质。当投射装置12的光源160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光源,并设置于透镜系统12a内侧的共轭表面150时,可通过配置适当光源,有助于提供投射装置12一高指向性、低发散性及高强度的光源,以提升透镜系统12a外侧的共轭表面的照度。投射装置12的光源160可投射光线至感测物O上。光线经感测物O反射后入射至接收装置11,并且经过成像镜头系统11a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1b上。
投射装置12的衍射元件170可帮助光线均匀投射于感测物O上,或可帮助光线衍射以扩大投射角度,增加光线投射面积。衍射元件170可为扩散片(diffuser)、光栅片(raster)或其组合(但不限于),其表面可具有微型结构(如光栅),其可散射光束并对所产生的散斑图案进行复制,借以扩大投射装置12的投射角度。
本发明的感测模块并不以图23的态样为限。视使用需求,感测模块还可包含可调焦组件或镜组。配置可调焦组件可针对不同环境因素调整投射装置12的透镜系统12a或接收装置11的成像镜头系统11a的焦距,使画面清晰呈现。配置具反射功能的镜组可缩小感测模块的体积,增加空间配置的自由度。
<第十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24和图25。图24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前视示意图。图25绘示利用图24的电子装置感测人脸表面的立体形状变化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为一智能手机,其包含一取像装置21、一影像信号处理器22以及第十二实施例的感测模块10。取像装置21可包含现有的光学镜头,用于摄影或拍照。
采用激光阵列12b1作为感测模块10的投射装置12的光源160,以便能打出特定的光线图形。光线经过投射装置12的透镜系统12a后形成一结构性光线(structured light),并且此结构性光线投射至人脸表面(即感测物O)。结构性光线可采用点状(dot)、斑状(spot)或线状(stripe)等结构,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结构性光线投射至人脸表面而产生一对应人脸表面的人脸立体结构O”。
感测模块10的接收装置11的成像镜头系统11a可接收由人脸表面反射的光线(人脸立体结构O”)并被电子感光元件11b接收而撷取到影像,所接收信息经影像信号处理器22分析运算后可得知人脸表面各部位的相对距离,进而可得到人脸表面的立体形状变化。更进一步地,所接收信息经影像信号处理器22分析运算后,可于电子装置20的一显示装置上23呈现分析运算后的人脸表面影像。
图24中的电子装置20为感测模块10、取像装置21与显示装置23皆配置于同一侧,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图26与图27绘示另一实施例中可感测人脸表面的立体形状变化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视使用需求,可将接收装置11、投射装置12与取像装置21配置于电子装置20的其中一侧,显示装置23则配置于电子装置20相对另一侧。
<第十四实施例>
图28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影像辨识装置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影像辨识装置30包含一主机31、一显示器32以及第十二实施例的感测模块10。
显示器32电性连接于主机31,并且感测模块10电性连接于主机31与显示器32。影像辨识装置30利用感测模块10拍摄用户的影像,并且可搭配安装于主机31的图像处理软件以实现位移侦测、人脸辨识等多样化功能。
本发明的投射装置并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投射装置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投射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投射装置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上述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投射装置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透镜系统,该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且透镜总数量为四片,该四片透镜由外侧至内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四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透镜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2.0,该透镜系统中任两相邻透镜间的间隔距离最大者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间的间隔距离;
其中,该透镜系统中一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至一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透镜系统中单一透镜的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该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1,其满足下列条件:
1.0毫米<TD<5.0毫米;
1.50<Nmax<1.70;以及
|R5/Y3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该透镜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Y42×2)/EPD<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该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其满足下列条件:
0.30<Y42/Y1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半数量的透镜为塑胶,且该些塑胶透镜的所有透镜表面皆为非球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些塑胶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为dn/dt,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10-6[1/℃]<dn/dt<-50×10-6[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中至少二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中各单一透镜的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中至少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且该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的任意两个相邻透镜之间至少一处设置有至少一嵌合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更包含有一光圈,且该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外侧方向。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透镜系统,该透镜系统包含四片透镜且透镜总数量为四片,该四片透镜由外侧至内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四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透镜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2.0,该透镜系统中任两相邻透镜间的间隔距离最大者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间的间隔距离;
其中,该透镜系统中一最靠近外侧的透镜的外侧表面至一最靠近内侧的透镜的内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1,其满足下列条件:
1.0毫米<TD<5.0毫米;以及
|R5/Y31|<1.5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外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内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该透镜系统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Y42×2)/EPD<1.20。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外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该第四透镜内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2,其满足下列条件:
0.30<Y42/Y11<1.0。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半数量的透镜为塑胶,且该些塑胶透镜的所有透镜表面皆为非球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些塑胶透镜的折射率温度系数为dn/dt,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10-6[1/℃]<dn/dt<-50×10-6[1/℃]。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中至少二片透镜的阿贝数小于26.0。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中各单一透镜的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中至少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且该透镜系统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的任意两个相邻透镜之间至少一处设置有至少一嵌合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系统更包含有一光圈,且该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外侧方向。
CN202110489941.6A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Active CN113189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3064 2017-12-08
TW106143064 2017-12-08
CN201810118032.XA CN109901277B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8032.XA Division CN109901277B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89746A CN113189746A (zh) 2021-07-30
CN113189746B true CN113189746B (zh) 2022-09-02

Family

ID=66696641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8032.XA Active CN109901277B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CN202110504364.3A Active CN113204100B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CN202110489941.6A Active CN113189746B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CN202210925961.8A Pending CN115113374A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8032.XA Active CN109901277B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CN202110504364.3A Active CN113204100B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25961.8A Pending CN115113374A (zh) 2017-12-08 2018-02-06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10466442B2 (zh)
CN (4) CN109901277B (zh)
TW (1) TWI6572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1277B (zh) * 2017-12-08 2021-06-0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11137573B2 (en) * 2017-12-13 2021-10-05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Projection lens assembly
CN110875257B (zh) * 2018-09-03 2021-09-28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装置以及其制作方法
CN111936907B (zh) * 2019-09-04 2021-11-23 深圳市海谱纳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和光学设备
TWI717161B (zh) 2019-12-20 2021-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873947B (zh) * 2020-01-19 2020-04-24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CN113671666A (zh) * 2020-05-14 2021-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及光学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86707A (de) * 1968-06-14 1970-02-28 Voigtlaender Ag Lichtstarkes objektiv aus mindestens vier in Luft stehenden Gliedern vom erweiterten Triplet-typus
US4045126A (en) 1976-06-24 1977-08-30 American Optical Corporation Two-element microscope objective
JPS5814808A (ja) 1981-07-21 1983-01-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デイスク読取用レンズ
JPS63199312A (ja) 1987-02-16 1988-08-1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コンパクトなレンズ系
JPH01224717A (ja) 1988-03-04 1989-09-07 Ricoh Co Ltd 高密度トポゴン型レンズ
US5305147A (en) 1990-08-20 1994-04-1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yepiece lens system for endoscopes
JPH08327899A (ja) 1995-06-02 1996-12-13 Ricoh Co Ltd 原稿読取用レンズ
JP3937706B2 (ja) 2000-09-11 2007-06-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TWI261120B (en) * 2002-07-18 2006-09-01 Konica Corp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unit and portable terminal
US7206143B2 (en) * 2003-05-13 2007-04-17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form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WO2005008310A1 (ja) 2003-07-23 2005-01-2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0541260C (zh) * 2003-11-13 2009-09-16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US7233448B2 (en) * 2004-07-07 2007-06-19 Olympus Corporation Zoom optical system, and electronic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4632706B2 (ja) 2004-07-12 2011-02-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7178689A (ja) 2005-12-27 2007-07-12 Kyocera Corp 撮像レンズ、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端末
JP2008064884A (ja) 2006-09-05 2008-03-21 Kyocera Corp 撮像レンズ
KR100843470B1 (ko) * 2007-02-12 2008-07-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JP4293291B2 (ja) * 2007-02-19 2009-07-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DE102008015775A1 (de) * 2007-04-16 2008-12-18 Carl Zeiss Smt Ag Chromatisch korrigiertes Lithographieobjektiv
JP4947423B2 (ja) 2007-08-29 2012-06-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0170080A (ja) 2008-12-24 2010-08-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装置、撮影装置
TWI421557B (zh) * 2009-07-14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透鏡系統
TWI408409B (zh) 2009-09-04 2013-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鏡組
JP5526303B2 (ja) 2009-10-22 2014-06-18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JP5588824B2 (ja) * 2009-10-30 2014-09-10 日東光学株式会社 レンズシステム
JP5370109B2 (ja) 2009-12-02 2013-1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137497A (en) * 2010-04-30 2011-11-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Four-piece projection lens system and the proje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236149A (zh) * 2010-04-30 2011-11-09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镜头系统及其投影装置
JP2012027420A (ja) * 2010-07-28 2012-02-0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投影光学系及び投影装置
CN101975983B (zh) * 2010-09-13 2012-05-30 北京理工大学 高分辨率非球面光刻物镜
TWI418876B (zh) 2010-10-13 2013-1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系統
TWI422897B (zh) 2010-11-10 2014-01-11 Largan Precision Co 光學成像透鏡組
TWI431355B (zh) * 2011-05-16 2014-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鏡頭
TWI436126B (zh) 2011-05-17 2014-05-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光學鏡組
TWI435138B (zh) * 2011-06-20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光學系統
US8493671B2 (en) * 2011-12-26 2013-07-23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Three-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WO2014101018A1 (zh) * 2012-12-26 2014-07-03 神画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带红外光源的投影系统
JP6048882B2 (ja) * 2013-02-28 2016-12-21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TWI472825B (zh) 2013-11-13 2015-0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US9274311B2 (en) 2014-01-13 2016-03-01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Compact narrow field of view lenses for mobile devices
US9316810B2 (en) 2014-03-07 2016-04-19 Apple Inc. Folded telephoto camera lens system
TWI550306B (zh) * 2014-04-08 2016-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278354B2 (ja) * 2014-04-15 2018-02-14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US10715789B2 (en) 2014-05-06 2020-07-14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Light-deflection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devic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US9864168B2 (en) 2014-06-23 2018-01-09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Near-infrared lens for cameras in mobile devices
CN105425360B (zh) 2014-09-18 2017-11-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I567416B (zh) 2014-10-22 2017-01-2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JP6376561B2 (ja) * 2014-10-29 2018-08-22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5807406B (zh) * 2014-12-29 2018-04-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4389775U (zh) * 2015-01-21 2015-06-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536040B (zh) * 2015-04-16 2016-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64612B (zh) 2015-09-25 2017-0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9869847B2 (en) * 2015-10-29 2018-01-16 Apple Inc. Near-infrared imaging lens
CN106680966B (zh) * 2015-11-06 2019-06-1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588524B (zh) * 2015-11-27 2017-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6970453B (zh) 2016-01-14 2019-05-21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红外单波长镜片组
US10228542B2 (en) 2016-02-12 2019-03-12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our-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lens system
CN106094164B (zh) 2016-03-18 2018-09-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6154494B (zh) 2016-03-18 2019-03-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6094163B (zh) 2016-03-18 2018-09-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6154515B (zh) 2016-03-18 2019-02-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6154516B (zh) 2016-03-18 2019-02-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KR102125161B1 (ko) 2016-03-28 2020-06-19 애플 인크. 4개의 굴절 렌즈들을 갖는 접이식 렌즈 시스템
TWI574040B (zh) * 2016-04-15 2017-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9444B (zh) 2016-04-22 2019-12-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12356B (zh) 2016-04-22 2018-01-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M544001U (zh) 2016-04-22 2017-06-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M541018U (zh) 2016-04-22 2017-05-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18944B (zh) * 2016-04-29 2018-03-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4519B (zh) 2016-06-02 2018-02-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30413B (zh) 2016-06-02 2018-07-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04218B (zh) 2016-09-30 2017-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6970466B (zh) 2017-01-11 2019-09-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目镜光学系统
TWI617845B (zh) * 2017-03-16 2018-03-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影像感測裝置
US20200033586A1 (en) 2017-04-13 2020-01-30 Sony Corporation Eyepie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802976B (zh) 2017-05-03 2023-10-03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US10295789B2 (en) 2017-07-05 2019-05-2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our-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US10209495B2 (en) 2017-07-06 2019-02-19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our-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lens system
CN109407264B (zh) 2017-08-17 2021-04-06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镜头
KR101956705B1 (ko) 2017-08-21 2019-03-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09459834B (zh) 2017-09-06 2021-02-19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08107548B (zh) 2017-11-03 2021-11-3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CN108107549B (zh) 2017-11-03 2022-12-1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CN109901277B (zh) * 2017-12-08 2021-06-0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5845A (zh) 2019-07-01
US11422340B2 (en) 2022-08-23
US20200026032A1 (en) 2020-01-23
CN113204100B (zh) 2022-12-06
CN109901277A (zh) 2019-06-18
US10901180B2 (en) 2021-01-26
CN113189746A (zh) 2021-07-30
US10466442B2 (en) 2019-11-05
US20190179111A1 (en) 2019-06-13
US20210141193A1 (en) 2021-05-13
CN115113374A (zh) 2022-09-27
TWI657259B (zh) 2019-04-21
CN109901277B (zh) 2021-06-01
US10955643B2 (en) 2021-03-23
US20190179112A1 (en) 2019-06-13
CN113204100A (zh) 202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217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3189746B (zh) 电子装置
CN114460720B (zh) 电子装置
CN111221101B (zh) 镜片系统、投射装置、感测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888221B (zh) 电子装置
CN110068912B (zh) 电子装置
KR20200015278A (ko)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TW202346957A (zh) 影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7406388A (zh) 光学镜片系统及飞时测距感测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