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9464A - 弹簧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弹簧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464A
CN113169464A CN201980079283.4A CN201980079283A CN113169464A CN 113169464 A CN113169464 A CN 113169464A CN 201980079283 A CN201980079283 A CN 201980079283A CN 113169464 A CN113169464 A CN 113169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lamping
spring
conductor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92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维特
P.奥伯-沃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go Verwaltungs GmbH
Original Assignee
Wago Verwaltung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go Verwaltungs GmbH filed Critical Wago Verwaltung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3169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4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28Spring-activa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or integrally formed with the spring housing
    • H01R4/48365Spring-activa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or integrally formed with the spring housing with integral releas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45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insertion of a wire only possible by pressing on the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连接电导体(2)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具有导电轨(100)、夹紧弹簧(200)、壳体(300)和操纵杆(400)。第一壳体件(340、360)具有壳体接片(380、381)。所述壳体接片(380、381)具有用于在第二壳体件(340、360)上固定的固定元件(361、343、348)。所述壳体接片(380、381)穿过所述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与第二连接条(425)之间的间隙(ZR)。

Description

弹簧接线端子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导体的弹簧接线端子。
弹簧接线端子也可以称为导体接线端子,其具有壳体、摇杆、通过壳体的导入孔可到达的导电梁和夹紧弹簧,弹簧接线端子例如由文献DE 10 2015 104 625 A1已知。导体接线端子的摇杆具有在壳体内可转动地支承的轴向撑杆,摇杆围绕轴向撑杆可以在其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操作手柄和摇杆的压力元件之间构成摇杆的容纳孔,夹紧弹簧的固持臂和夹紧臂穿过该容纳孔。
文献DE 10 2016 116 966 A1涉及一种弹簧接线端子,其具有至少一个夹紧弹簧,用于将电导体固定夹紧在弹簧接线端子上。该弹簧接线端子具有操作元件,用于为电导体打开借助夹紧弹簧的夹紧边棱至少部分地形成的夹紧位置。操作元件具有弹簧作用区域,其设置用于至少在打开夹紧位置时偏移夹紧弹簧的操作段。操作元件反向于夹紧弹簧的作用于弹簧作用区域的力支承在夹紧弹簧的支承段上。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尽可能改进的弹簧接线端子。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权利要求1的技术特征解决。有利的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
因此规定一种用于连接电导体的弹簧接线端子。所述弹簧接线端子具有导电轨和夹紧弹簧和壳体和操纵杆。
所述导电轨和夹紧弹簧和操纵杆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中。
所述操纵杆在壳体内部支承并且设计用于操作所述夹紧弹簧的夹紧臂。
所述操纵杆具有操作手柄和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或称为第一和第二边条)。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相连。
在所述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之间构成间隙。
所述夹紧臂与导电轨形成夹紧位置,用于将电导体在所述导电轨上夹紧。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件和第二壳体件。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件具有壳体接片(或者说壳体连接条、壳体边条)。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壳体接片具有用于在第二壳体件上固定的固定元件。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壳体接片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之间的间隙。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至少所述夹紧弹簧的夹紧臂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之间的间隙。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操纵杆具有第一支承盘,所述第一支承盘构造在所述第一连接条的自由端部上。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操纵杆具有第二支承盘,所述第二支承盘构造在所述第二连接条的自由端部上。
有利地,所述操纵杆借助所述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至少可转动地被支承。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壳体接片在夹紧弹簧的区域中具有厚度,该厚度确保在所述夹紧弹簧和所述壳体的可接触的外表面之间存在至少1.3mm的间距。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操纵杆的第一连接条和/或所述操纵杆的第二连接条在所述壳体接片上导引。相应地,在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行程中或者在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关闭行程中,操纵杆的第一连接条和/或操纵杆的第二连接条在壳体接片上导引。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在关闭位置中,所述操纵杆的第一连接条和所述操纵杆的第二连接条和所述壳体接片和所述壳体的壁构成基本上平坦的面和/或很大程度上封闭的面。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壳体接片的固定元件设计为卡钩或底切。有利地,所述固定元件与所述第二壳体件的卡钩或底切为了固定而共同作用。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操纵杆的第一连接条和/或所述操纵杆的第二连接条相对于操作手柄的主延伸方向呈角度地构造。有利地,所述角度在60°至120°之间、特别优选地在75°至105°之间。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壳体接片具有凹部,用于在关闭位置中容纳所述操作手柄。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一支承盘具有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用于将操纵杆支承在第一支座中。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二支承盘具有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用于将操纵杆支承在第二支座中。有利地,第二支承盘和第一支承盘彼此间隔。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操纵杆具有带动件,所述带动件在操作操纵杆时设计用于使夹紧臂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带动件设计为撑杆。有利地,所述撑杆布置在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之间。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撑杆使第一支承盘与第二支承盘连接。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述撑杆在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之间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形状。所述撑杆优选一件式地构造。备选地,所述撑杆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撑杆的第一部分构造在第一支承盘上,并且撑杆的第二部分构造在第二支承盘上。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操纵杆具有通过撑杆封闭的U形形状,其中,操作手柄构成U形的底部段,连接条构成U形的侧臂。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在连接条的自由端部上构造。撑杆例如封闭U形,方法是,两个支承盘通过撑杆相互连接。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具有一个半径,该半径大于第一支承盘的厚度。有利地,第一支承盘具有一个直径,该直径大于直至夹紧位置的导体导引通道的直径。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二支承盘具有一个半径,该半径大于第二支承盘的厚度。有利地,第二支承盘具有一个直径,该直径大于直至夹紧位置的导体导引通道的直径。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连接条具有一个厚度,该厚度等于第一支承盘的厚度。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二连接条具有一个厚度,该厚度等于第二支承盘的厚度。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带动件和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一件式地成型。例如,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和带动件由塑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件式地成型。有利地,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的操作手柄以及操纵杆的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一件式地成型。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带动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支承盘的圆形以内。在此,所述圆形通过第一支承盘的局部圆形外轮廓构成。在局部圆形外轮廓以外,第一支承盘的形状可以不同于圆形,并且例如具有偏心圆或卵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区段。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带动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支承盘的圆形以内。在此,所述圆形通过第二支承盘的局部圆形外轮廓构成。在局部圆形外轮廓以外,第二支承盘的形状可以不同于圆形,并且例如具有偏心圆或卵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区段。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和第二支承盘的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定义出在操作操纵杆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时的操纵杆的旋转轴线。有利地,所述带动件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中布置在导电轨和与导电轨平行的穿过旋转轴线的平面之间的空间以外。由此,带动件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中有利地布置在导体导引通道以外。导入的导体不会与带动件碰撞。带动件没有导引导体的导引功能。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和第二支承盘的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定义出在操作操纵杆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时的操纵杆的旋转轴线。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带动件具有拱曲的表面。带动件有利地如此布置和成型,使得在操作操纵杆时改变与夹紧臂处于接触的表面区域相对于旋转轴线的间距。在此,操纵杆优选设计用于实现仅旋转或基本上旋转的运动。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在打开位置中相对于旋转轴线的间距大于在关闭位置中。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带动件具有基本上卵形或基本上椭圆形的横截面形状。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和第二支承盘的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定义出在操作操纵杆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时的操纵杆的旋转轴线。有利地,带动件从第一支承盘至第二支承盘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延伸。
备选地,带动件可以两件式地或多件式地构造。在此有利地,带动件的这些部分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延伸。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用于容纳导体的导体导引通道在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的区域中通过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之间的空间构成。有利地,所述空间在至少一侧上通过导电轨限定边界。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夹紧弹簧具有弹簧弓形部和贴靠臂。夹紧臂通过弹簧弓形部与贴靠臂相连。弹簧弓形部也可以称为弹簧根部。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带动件布置在贴靠臂和夹紧臂之间。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带动件在关闭位置比在打开位置更靠近贴靠臂地布置。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夹紧弹簧的贴靠臂具有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限定在贴靠臂中的开口的边界。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操纵杆具有沿轴向从第一支承盘突伸的第一销栓。所述销栓布置在壳体的容纳部中。当带动件不与夹紧弹簧的夹紧臂接触时,所述销栓定位操纵杆。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一销栓具有一个厚度,该厚度小于第一支承盘的厚度。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一销栓具有一个半径,该半径小于第一支承盘的半径。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一支座具有导电轨的第一区段和/或夹紧弹簧的第一区段,它们构造用于承受夹紧弹簧的力,当夹紧臂与带动件相贴靠时。有利地,第一支承盘仅松弛地放置在第一支座上,当夹紧臂不与带动件相贴靠时,并且操纵杆通过第一销栓和容纳部定位在壳体内部。
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弹簧接线端子的宽度仅通过与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相邻的外壁的厚度、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的厚度以及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之间的空间的宽度之和定义。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夹紧弹簧具有弹簧弓形部和贴靠臂。夹紧臂通过弹簧弓形部与贴靠臂相连。有利地,弹簧接线端子具有恰好一个夹紧臂,该夹紧臂与弹簧弓形部相连。由此可以实现紧凑的结构形式。根据另外的改进方案,在关闭位置中夹紧臂和贴靠臂在一个区域中基本上相互平行。所述区域在此与弹簧弓形部邻接。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具有夹紧边棱的夹紧臂在预紧情况下与导电轨相贴靠。有利地,在关闭位置中具有夹紧边棱的夹紧臂的自由端部朝向贴靠臂的方向。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的半径大于该支承盘的厚度,从而为了支承将第一支承盘在其外轮廓上导引(工作面)。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操纵杆为了操纵可以转动。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操纵杆为了操纵可以基本上线性地运动。有利地,第一支座和/或第二支座构造用于操纵杆的线性运动。如果通过使用者例如压在操作段上,则操纵杆以基本上线性的运动被导引至打开位置以便夹紧臂运动。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座和/或第二支座还构造用于操纵杆的转动,从而操作操纵杆以基本上线性的运动在打开位置中使夹紧臂运动。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座具有第一支承壳。所述第一支承壳至少由导电轨的第一区段和夹紧弹簧的贴靠臂的第一区段构成。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二支座具有第二支承壳。所述第二支承壳至少由导电轨的第二区段和夹紧弹簧的贴靠臂的第二区段构成。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导电轨的第一区段和贴靠臂的第一区段相对于第一支承壳的构造以钝角布置。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导电轨的第二区段和贴靠臂的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二支承壳的构造以钝角布置。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壳和/或第二支承壳具有至少一个直线段和/或至少一个局部圆形区段。例如,导电轨的区段至少部分地直线形地和/或至少部分地局部圆形地构造。例如,夹紧弹簧的贴靠臂的区段至少部分地直线形地和/或至少部分地局部圆形地构造。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夹紧弹簧的贴靠臂具有开口,用于将电导体导入穿过所述开口直至夹紧位置。所述开口在此至少在导体的高度和宽度上延伸,该导体具有针对弹簧接线端子允许的直径。有利地,所述开口延伸到弹簧弓形部中。这例如可以将另外的功能集成在弹簧接线端子中,用于例如使按压件通过所述开口。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封闭开口,方法是,所述开口在所有侧面被夹紧弹簧的材料围绕。例如,所述开口在夹紧弹簧中通过冲压成形产生。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夹紧弹簧的贴靠臂具有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有利地,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在贴靠臂中限定开口的边界。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连接条构成用于操纵杆的第一支承盘的支座。由此,第一连接条是第一支座的一部分并且构成第一支承壳的一部分。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二连接条构成用于操纵杆的第二支承盘的支座。由此,第二连接条是第二支座的一部分并且构成第二支承壳的一部分。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壳体具有导体导引通道的第一导引壁和/或第二导引壁。导体导引通道将电导体导引至夹紧位置。电导体从外部穿过导体开口插入导体导引通道内。有利地,第一导引壁终止于贴靠臂中的开口,例如第一导引壁与限定开口边界的第一连接条邻接。有利地,第二导引壁终止于贴靠臂中的开口,例如第二导引壁与限定开口边界的第二连接条邻接。同样地,第一导引壁和/或第二导引壁也可以穿过贴靠臂中的开口。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壳体具有基体和盖板。有利地,第一导引壁和/或第二导引壁构造在壳体的盖板中。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壳具有导电轨的具备局部圆形内轮廓的第一导电轨壁段。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二支承壳具有导电轨的具备局部圆形内轮廓的第二导电轨壁段。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用于容纳导体的导体导引通道在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的区域中通过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空间在至少一个侧面上通过导电轨限定边界。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导电轨具有叉形接触件的第一叉尖,并且夹紧弹簧具有叉形接触件的第二叉尖。
贴靠臂和第二叉尖优选尤其由弹簧钢一件式地成型。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所述第二叉尖如此成型,使得第二叉尖在不引入刀式接触件的情况下尤其在预紧状态下与第一叉尖相贴靠。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夹紧弹簧的贴靠臂贴靠在导电轨上的与夹紧位置相对置的侧面上。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导电轨具有具备夹紧位置的接触段、连接段和叉形接触件的第一叉尖。导电轨的接触段也可以称为底板段。有利地,连接段将接触段与第一叉尖相连。有利地,接触段和连接段和第一叉尖由金属件一件式地成型。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导电轨的连接段基本上垂直于接触段地构造。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导电轨的连接段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叉尖地构造。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夹紧弹簧支承在连接段上。夹紧弹簧优选具有第一支承元件,用于在连接段的朝向夹紧位置的侧面上放置,和/或夹紧弹簧优选具有第二支承元件,用于在连接段的背离夹紧位置的侧面上放置。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优选由贴靠臂一件式地成型。通过设置接片由贴靠臂构成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第一支承元件和/或第二支承元件例如通过接片的边棱构成。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和/或第二支承盘的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定义出在操纵杆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时的操纵杆的旋转轴线。有利地,操纵杆能够在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反方向的转动中被手动地回转。带动件优选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中布置在导电轨和与导电轨平行的穿过旋转轴线的平面之间的空间以外。由此,带动件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中优选布置实在导体导引通道以外。导入的导体不会与带动件碰撞。带动件没有导引导体的导引功能。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和/或第二支承盘的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定义出在操纵杆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时的操纵杆的旋转轴线。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带动件具有拱曲的表面。带动件有利地如此布置和成型,使得在操纵杆转动时改变所述表面的与夹紧弹簧处于接触的区域至旋转轴线的间距。有利地,至旋转轴线的间距在打开位置中大于在关闭位置中。带动件例如具有基本上卵形或基本上椭圆形的横截面形状。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盘通过壳体的第一外壁被轴向地导引。有利地,第一支承盘的轴向的导引仅仅通过第一外壁形成。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二支承盘通过壳体的第二外壁被轴向地导引。有利地,第二支承盘的轴向的导引仅仅通过第二外壁形成。在此,外壁应理解为弹簧接线端子的壁,该壁将由导电轨和夹紧弹簧构成的电触头与外部电气绝缘。相应地,外壁同样应理解为一种壁,该壁将两个依次布置的触头彼此电气绝缘。每个触头属于一个弹簧接线端子,其中,两个弹簧接线端子的壳体可以一件式地构造。在此,所述壁可以用作两个相邻的弹簧接线端子的外壁。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一支承壳具有导电轨的第一区段和贴靠臂的第一区段和壳体的第一区段。第一支承壳在此通过三个不同的部分构成。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第二支承壳具有导电轨的第二区段和贴靠臂的第二区段和壳体的第二区段。第二支承壳在此通过三个不同的部分构成。这可以分配导引功能和力的作用并且可以实现紧凑的弹簧接线端子。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壳体具有容纳部,该容纳部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导电轨的内部空间,并且壳体还具有盖板(或者说盖件)。所述盖板封闭容纳部的朝向内部空间的开口。通过将壳体构造为容纳部和盖板,可以实现弹簧接线端子的紧凑的结构。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在盖板中构造有至少一个导体导引通道,所述导体导引通道具有用于将导体导引到夹紧位置的导引壁。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用于容纳电导体的导体导引通道在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的区域中至少部分地通过第一支承盘和第二支承盘之间的空间构成。附加地,所述空间可以通过导电轨在底部区域中限定边界。有利地,导体导引通道的第一壳体导引壁与第一支承盘的转向电导体的第一内侧至少在导体插入方向上平齐。有利地,导体导引通道的第二壳体导引壁与第二支承盘的转向电导体的第二内侧至少在导体插入方向上平齐。在此,当在这些表面之间保留最大边棱时,所述边棱不会阻止导体沿导体插入方向插入,这些表面处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内。例如,第一和第二支承盘的第一和第二内侧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壳体导引壁凹进。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贴靠臂的第一连接条沿导体插入方向直接与第一导引壁相接。有利地,沿导体插入方向与第一支承盘的第一连接条直接相接。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贴靠臂的第二连接条沿导体插入方向直接与第二导引壁相接。有利地,沿导体插入方向与第二支承盘的第二连接条直接相接。导引壁与连接条以及连接条与支承盘之间的间隙因此被减小。绞合线的单芯金属丝在剩有的间隙中被绊住的风险被降低。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特征。在此,不同实施例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附图中:
图1示出具有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示出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打开位置;
图3a和3b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触头的实施例;
图5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导电轨的实施例;
图6示出具有松弛的夹紧臂的弹簧接线端子的夹紧弹簧的实施例;
图7示出具有翻出的夹紧臂的弹簧接线端子的夹紧弹簧的实施例;
图8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a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9b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0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三维视图;
图11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局部三维视图;
图12a和12b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在图1中示出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弹簧接线端子1也可以称为弹簧力线夹。在此示出壳体300,在壳体中容纳有导电轨100和操纵杆400和夹紧弹簧200。为了电绝缘,导电构件100、200优选完全容纳在由绝缘材料、例如塑料构成的壳体300中。如果弹簧接线端子仅允许用于低压(最大至42V)应用,则导电部件可以从壳体300伸出。所述操纵杆400部分容纳在壳体300中并且具有操作手柄490,所述操作手柄从壳体300伸出以便手动操作。
根据基本穿过导体导引通道LF的中央的剖视图示出,操纵杆400在该视图中部分被壳体300遮盖。所述操纵杆400具有具备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411的第一支承盘410,用于在第一支座510中支承操纵杆400。操作手柄490通过连接条415(被部分遮盖地示出)与第一支承盘410相连。第一支承盘410在图1的实施例中具有局部圆形外轮廓411,第一支承盘410通过局部圆形外轮廓径向地支承。
夹紧弹簧200具有夹紧臂210,所述夹紧臂与导电轨100一同构成夹紧位置K,用于在导电轨100上夹紧电导体2。在夹紧位置K的区域中,导电轨100具有拱曲部134,用于提高面压力并且使接触电阻最小化。操纵杆400具有带动件430,所述带动件在操纵杆400转动时设计用于将夹紧臂210从关闭位置GS移动到打开位置OS。在图1中示出处于关闭位置GS下的操纵杆400和夹紧臂210。与之相对地,在图2中示出处于打开位置OS下的操纵杆400和夹紧臂210。
相应地,通过操作操纵杆400可以将夹紧臂从打开位置OS移动到关闭位置GS。如果之前插入导电体2,则夹紧臂210在从打开位置OS移动时接触导体2并且向着导电轨100夹紧所述导体2。如果操纵杆400之后进一步朝关闭位置GS的方向移动,则带动件430失去与夹紧臂210的接触,随后夹紧力FFeder完全作用于导体2。优选地,操纵杆400的部件410、415、430、490由塑料一件式地成型。
第一支承盘410在支座510中径向地支承。支座510在此通过导电轨100的至少一个区段和夹紧弹簧200的至少一个区段的组合构成。这可以将通过带动件430导入支承盘410的弹簧力FFeder一部分施加到导电轨100上并且另一部分施加到夹紧弹簧200上。在图1和2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承盘410的外轮廓411在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上滑移。备选地或者如图1和2所示相结合地,所述外轮廓411在具有局部圆形内轮廓111的导电轨壁段110上滑移。有利地,导电轨壁段110的局部圆形内轮廓111的几何形状与第一支承盘410的外轮廓411相适配。
在图1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具有夹紧臂210和贴靠臂220以及将夹紧臂210与贴靠臂220相连的弹簧弓形部230。在图1的实施例中,贴靠臂220从弹簧弓形部230延伸至导电轨100,并且进一步地在导电轨100的下方延伸。贴靠臂220在此贴靠在导电轨100上。有利地,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贴靠在导电轨100的与夹紧位置K相对置的侧面上。在图2中还示出,设有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的凸出部255并且突伸到导电轨的开口中以便构成固定位置。同时,贴靠臂220的成型为接片的凸出部255构成壁,所述壁限定了导体2的最大的插入深度。
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具有开口229,所述开口229朝向夹紧位置K。导体2穿过所述开口229被导引至夹紧位置K。所述开口229通过所示的贴靠臂220的连接条221限定边界,其中,第一支承盘410支承在贴靠臂220的连接条221上。所述贴靠臂220的连接条221由此是第一支座510的组成部件。壳体壁331在侧面限定了导体导引通道LF的边界,使得从插入侧ES置入导体接线端子1内的导体2在侧面通过沿导体插入方向ER依次布置的壳体壁331、贴靠臂220的连接条221和支承盘410的内侧412导引。有利地,壳体壁331、连接条221和内侧412如此构造和布置,使得沿插入方面ER没有边棱阻挡导体2。在理想情况下,壳体壁331和连接条221和内侧412沿导体插入方向ER对齐。
弹簧接线端子1在图1的实施例中设计用于直接插接实心导体2。为此,不需要操纵杆400转动到打开位置OS。所述导体2在直接插接时穿过导体导引通道LF移动至夹紧臂210并且通过推进力反向于弹簧力FFeder地使夹紧臂210偏移。
在图1的实施例中示出,在与弹簧弓形部230邻接的区域中,夹紧臂210和贴靠臂220在关闭位置GS中绝大部分相互平行地布置。在此,夹紧臂210相对贴靠臂220与精准的数学平行度的偏差小于15°。由此,通过夹紧弹簧200实现较大的夹紧力并且同时实现紧凑的结构构型。
在图1的实施例中,壳体300具有第一壳体部分340和第二壳体部分360,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相互固定。第一壳体部分340构成具有内部空间345的基体340。在内部空间345中容纳有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第二壳体部分360构成盖板360。在内部空间345中容纳有壳体300的盖板360,其中,所述盖板360封闭内部空间345。在图1的实施例中,盖板360具有导体导引通道LF的壁331。所述盖板360通过固定元件361、367固定在壳体300的基体340上。固定元件361、367例如构造用于形状接合。
在图1的实施例中,操纵杆400具有操作手柄490和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通过操作手柄490相连,使得在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之间构成间隙,方法是,布置有夹紧臂210和第一壳体部分340的壳体接片380。壳体接片380在此穿过间隙。
在图1的实施例中,壳体接片380具有固定元件348,用于将盖板360固定在第二壳体部分360上。壳体接片380的固定元件348构造为底切,其配属于盖板360的卡止钩363。
在图2的实施例中,壳体接片380具有固定元件343用于在盖板360上的固定。壳体接片380的固定元件343构造为卡止钩343。所述盖板360具有与卡止钩343相适配的底切366。在两个实施例中,固定元件361、362构造为锁止元件或者所属的边棱。在两种情况下,壳体接片380穿过在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之间的间隙。同样地,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穿过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之间的间隙。通过该设计方案实现多个优点。针对操纵杆400可以提供特别大的调节行程,使得由用户施加的操纵力由于传动比可以保持较小。同时,弹簧接线端子1可以特别小地构造。连接条415、425和支承盘410、420之间的在连接条415、425的自由端部上的间隙通过壳体接片380、夹紧臂210和带动件430在较窄的空间上协同地使用,从而可以实现特别紧凑的布置方式。
在图2的实施例中示出,壳体接片380在夹紧弹簧200的区域中具有厚度,该厚度保证在夹紧弹簧200和壳体300的可接触的外表面之间的至少1.3mm的间距。通过1.3mm实现足够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在图1的实施例中,导电轨100除了作为接触段的底板段130以外还具有具备第一叉尖163和第二叉尖164的叉形接触件160。第一叉尖163和第二叉尖164通过连接壁165相互位置固定地连接。有利地,底板段130、第一和第二叉尖163、164和连接壁165由金属件例如通过冲弯工艺一件式地成型。叉形接触件160布置在壳体300的插接面370中。所述插接面370具有朝向叉形接触件160的、用于(未示出的)接触片的开口371。相对于图1的实施例备选地,弹簧接线端子1可以具有(未示出的)接触片,所述接触片与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一件式地成型。
在图2中示出处于打开位置OS的操纵杆400和夹紧臂210的剖视图。夹紧臂210翻转到打开位置OS。弹簧力FFeder作用于带动件并且近似穿过旋转点D定向。在此,旋转点D通过第一支承盘410的局部圆形外轮廓411定义。由此,在图2的实施例中将操纵杆400保持在过死点位置。
在弹簧接线端子1的图1和2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承盘410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411定义出操纵杆400在操纵杆400从关闭位置GS转动到打开位置OS时的旋转轴线D。带动件430具有拱起的表面435,使得在操纵杆400转动时与夹紧臂210相接触的表面435的区域至旋转轴线D的间距d发生变化。在此,所述间距d在打开位置OS大于在关闭位置GS。
在图2中,带动件430在打开位置OS比在图1中的关闭位置GS更靠近夹紧臂210的自由端部定位。相应地,随着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的翻转使得弹簧力FFeder增大,同时带动件430与夹紧臂210的接触区域和弹簧弓形部230之间的操纵杆臂长度也增大。两个效果部分地相互抵消,使得用户在转动时在操作手柄490上经历较低的操纵杆操作力的增长。在转动的最后,操纵杆400进入打开位置OS。
在夹紧臂210的自由端部上构造有夹紧边棱211,所述夹紧边棱相对于导电轨的斜度定位,使得导体2在由导电轨100和接片255构成的导体接收凹口AT中首先被夹紧臂210导引并且紧接着通过导电轨100导引。同时,导体2沿插入方向ER也与底板相对置地通过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和此外在侧面被导引。通过所述导引,也可以借助弹簧接线端子1连接具有多个单导体的多芯线的导体或绞合线。
在图1和2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操纵杆400具有两个支承盘。由此,减少支承力,操纵杆400的翻转也同样降低。具有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20的操纵杆400在图3a和3b的实施例中在水平的剖视图中示出。在此,图3a示出处于关闭位置GS的操纵杆,并且图3b示出处于打开位置OS的操纵杆400。第一支承盘410与带动件430相连。第二支承盘420与带动件430相连。有利地,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20通过带动件430相互连接。由此,尤其针对较小的操纵杆400来说可以提高操纵杆400的稳定性。备选地,带动件430两件式地构造。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带动件430例如部分地在第一支承盘410和部分地在第二支承盘420上成型。有利地,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20和带动件430由一种材料一件式地成型。有利地,支承盘410、420由塑料构造。备选地,带动件可以构造为单独的元件,例如构造为开口销或芯轴。所述带动件例如由金属构成。
在图3b中可看到,第一支承盘410与第一连接条415连接,并且第二支承盘420与第二连接条425连接。两个连接条415、425与操作手柄连接(在剖视图中未示出),使得操纵杆400构成U型,在操纵杆的自由端部上构造支承盘410、420。第一支承盘410在由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和贴靠臂220的第一连接条221构成的第一支座中支承。第一支承盘420在由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和贴靠臂220的第二连接条222构成的第二支座中支承。
在第一支承盘410的第一内侧412和第二支承盘420的第二内侧422之间构成用于导体2的空间R。该空间R在关闭位置GS中如图3a所示地通过夹紧臂210限定边界。在根据图3b的打开位置OS中,所述空间R还在侧面通过连接条415、425限定边界。移入打开位置OS中的导体2到达拱曲部134上方并且可以在拱曲部134上可靠地被夹紧。备选地,拱曲部可以在另一侧上构造或者构造波纹状的底板段或者构造多个拱曲部(未示出)。
第一支承盘410通过第一壳体壁314被轴向地支承。第二支承盘420通过第二壳体壁342被轴向地支承。第一支承盘410借助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411在第一支座中被径向地支承,其中,第一支座构造用于承受夹紧弹簧200的力。操纵杆400具有沿轴向从第一支承盘410突伸的第一销栓451。所述第一销栓451布置在壳体300的第一容纳部351中。所述操纵杆400通过第一销栓451定位并且在转动时被支承,同时带动件430与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不接触。如果反之带动件430贴靠在夹紧臂210上,则夹紧弹簧200的力通过带动件430和第一支承盘410施加给第一支座。所述容纳部351例如具有较小的间隙,由此夹紧弹簧200的力不会占主导地作用于销栓451和容纳部351。销栓451和容纳部351使得操纵杆400除了与夹紧弹簧200接触以外不是松弛地在壳体300中移动,而是通过销栓451和容纳部351保持定位。通过第一支承盘410的两个配合的支承,可以有效地防止操纵杆400的摇动使得与夹紧弹簧200脱离接触,同时在高弹性力的情况下确保更好的支承,并且夹紧弹簧200则可以简单地构造。
虽然在第一支承盘410上的第一销栓451为了定位是足够的,从而不需要在第二支承盘420上的第二销栓。但是如果两个支承盘410、420构造有销栓451、452,则进一步减少了操纵杆400倾翻的危险。在此,操纵杆400具有沿轴线从第二支承盘420突伸的第二销栓452。第二销栓452布置在壳体300的第二容纳部352中。当带动件430与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不发生接触时,第二销栓452在转动时使操纵杆400定位。相反地,如果带动件430贴靠在夹紧臂210上,则夹紧弹簧200的力通过带动件430和第二支承盘420施加给第二支座。所述容纳部352例如具有较小的间隙,由此夹紧弹簧200的力没有大部分、理想情况下完全没有作用于销栓452和容纳部352。销栓452和容纳部352使得操纵杆400与夹紧弹簧200脱离接触地不会松弛地在壳体300中运动,而是通过销栓452和容纳部352保持在位置中。通过第二支承盘420的这两个相互协调的支承,可以有效地防止松弛的操纵杆400与夹紧弹簧200脱离接触,同时通过第二支座在较高弹性力的情况下与夹紧弹簧200的接触确保较好的支承,并且夹紧弹簧200可以简单地构造。
在图3a和3b中的实施例示出,壳体300具有导体导引通道LF的第一导引壁331和/或第二导引壁332。导体导引通道LF将(未示出的)电导体导引至夹紧位置K。电导体为此从外侧移入用于导体的开口中并且沿导体插入方向ER移动穿过导体导引通道。第一导引壁331和/或第二导引壁332例如在壳体300的盖板360中构造。有利地,第一导引壁331穿过第一支承盘410为了导引导体而突伸出,其中,在第一导引壁331和第一支承盘410之间在图3a的实施例中布置有贴靠臂220的第一连接条221。有利地,第二导引壁332穿过第二支承盘420为了导引导体而突伸出,其中,在第二导引壁332和第二支承盘420之间在图3a的实施例中布置有贴靠臂220的第二连接条222。所述导体在被导引通过第一导引壁331和第二导引壁332之后穿过贴靠臂220中的开口229伸出进入支承盘410、420之间的空间R中。此外,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和夹紧弹簧200的相互对置的夹紧臂210可以参与用于导引。
在图4中示出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的触头的立体图。为了看到第一支座510,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被断开地显示。在实际情况中,该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当然连续地构造。在此示出弹簧接线端子1的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为了使夹紧臂210运动的操纵杆在图4的实施例中未示出。用于容纳触头的壳体如果需要可以补充到图4的实施例中。
夹紧弹簧200具有弹簧弓形部230和贴靠臂220和夹紧臂210。所述夹紧弹簧200有利地由弹簧钢一件式地成型和弯曲。夹紧弹簧200为此最佳地持续确保将对电导体(未示出)的挤压力作用于导电轨100上。夹紧臂210通过弹簧弓形部230与贴靠臂220相连。在图4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恰好具有用于(未示出的)电导体的夹紧臂210。此外,图4的实施例中的触头具有叉形接触件160。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在此构成叉形接触件160的叉尖262。
图4中的实施例的触头还具有导电轨100。导电轨100有利地由金属、例如镀锌的铜制成,其针对导电性在定义的环境条件下是最理想的。备选地,导电轨100由铜合金或其它金属制成。有利地,导电轨100被精制处理,尤其被镀银或镀金。导电轨100具有底板段130,所述底板段也可以称为接触段130。底板段130在图4的实施例中具有在接触侧上的拱曲部134,所述拱曲部与夹紧臂210的夹紧边棱211一起构成用于电导体的接触位置K。导电轨100具有相对于底板段130基本垂直地构造的连接段170和叉形接触件160的叉尖163。相应地,导电轨100具有叉形接触件160的第一叉尖163。相反地,夹紧弹簧200具有叉形接触件160的第二叉尖262。在此,夹紧弹簧200的第二叉尖262在预紧的情况下贴靠在叉形接触件160的第一叉尖163上。
导电轨100的叉尖163通过连接段170与底板段130相连。在图4的实施例中,导电轨100的连接段170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叉尖163地构造。如果在叉形接触件160中邻接有(未示出的)刀式接触件并且在夹紧位置K上连接有(未示出的)电导体,则电流可以从电导体经过底板段140且经过连接段170且经过叉尖163流至刀式接触件。有利地,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和连接段170和叉尖163由金属件一件式地成型。
在图4的实施例中示出,弹簧接线端子1具有用于(未示出的)第一支承盘的第一支座510和/或用于(未示出的)第二支承盘的第二支座520。在此,可以仅构造第一支座510或第二支座520,但特别有利地设有两个支座510、520用于可靠的支承。
第一支座510具有第一支承壳510,所述第一支承壳至少由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和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的第一区段221构成。在此,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在导电轨100的底板区域130中构造。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具有用于支承的平坦的表面。备选地,所述表面根据第一支承盘拱曲(未示出),以便增大放置面。独立的创造性方面在于,用于接触位置K的拱曲部134如此定位,使得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延伸直至拱曲部134,从而使第一支承盘同样支承在拱曲部134上。
在图4的实施例中规定,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和贴靠臂220的第一区段221以钝角布置以便构造第一支承壳510。所述角度例如在90°至140°范围内、尤其100°至120°的范围内。
在图4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具有第一连接条221。所述第一连接条221限定在贴靠臂220中的开口229的边界。第一连接条221构成用于操纵杆的第一支承盘的支架。由此,第一连接条221是第一支座510的组成部分。有利地,第一连接条221具有一个宽度,该宽度与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的宽度相适配。
第二支座520具有第二支承壳520,所述第二支承壳至少由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和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的第二区段222构成。在此,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在导电轨100的底板区域130中构造。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同样具有用于支承的平坦的表面。备选地,所述表面根据第二支承盘拱曲(未示出),以便增大放置面。独立的特征方面在于,用于接触位置K的拱曲部134如此定位,使得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4延伸直至拱曲部134,从而使第二支承盘同样支承在拱曲部134上。有利地,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和第二区段132的主延伸方向基本上相互平行地设计。
在图4的实施例中规定,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和贴靠臂220的第二区段222以钝角布置以便构造第二支承盘520。所述角度例如在90°至140°范围内、尤其100°至120°的范围内。
在图4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具有第二连接条222。所述第二连接条222限定在贴靠臂220中的开口229的边界。第二连接条222构成用于操纵杆的第二支承盘的支架。由此,第二连接条222是第二支座520的组成部分。有利地,第二连接条222具有一个宽度,该宽度与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的宽度相适配。
原则上,可以仅构造第一连接条221或仅构造第二连接条222。但有利地,第一连接条221和第二连接条222共同构造。有利地,第一连接条221和第二连接条222基本上平行地构造。
在图4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具有开口229,用于穿过开口229导入电导体直至夹紧位置K。在图4中示出,连接条221、222限制开口229的边界。在图4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中,开口229延伸到弹簧弓形部230中。同样地,在图4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中,开口229延伸直至导电轨100的下方。开口229的几何形状可以使例如操作元件(未示出)穿过开口229,以便为了打开而偏转夹紧臂210。操作元件例如是弹簧接线端子1的按键或挺杆或操纵杆。同样地,所述开口229可以通过外部的操作工具(同样未示出)实现操作。备选地可行的是,开口229被绝缘材料壳体(同样未示出)的接片穿过,以便实现更高的稳定性。
在图4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支承在导电轨100上。通过这种支承可以预装配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并且可以作为散装物提供。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沿着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的与接触位置K相对置的侧面延伸并且在与接触位置K相对置的侧面上贴靠在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上。在接触位置K上,夹紧臂210预紧地贴靠在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上,使得底板段130在夹紧臂210和贴靠臂220之间被夹持。
在图4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支承在连接段170上。有利地,夹紧弹簧200在连接段170的两侧支承在连接段170上。在两侧上的支承可靠地防止导电轨100相对于夹紧弹簧200沿其主延伸方向、尤其沿导体插入方向ER或反向于导体插入方向ER地移动。有利地,夹紧弹簧200具有第一支承元件251用于放置在连接段170的朝向夹紧位置K的侧面上,和/或夹紧弹簧200具有第二支承元件252用于放置在连接段170的背离夹紧位置K的侧面上。有利地,第一支承元件251和第二支承元件252与贴靠臂220一同地、例如由弹簧钢一件式地成型。
在图5中示出具有导电轨100的实施例的立体图。所述导电轨100具有两个固定元件135、136,当导电轨100应固定在壳体内、尤其固定在由塑料构成的绝缘材料壳体内时,可以使用这些固定元件。两个固定元件135、136例如构成卡止元件,其在壳体的边棱的后方卡止或者嵌入壳体的塑料中。导电轨100在连接段170的区域中具有凹部171,夹紧弹簧200的元件(例如在图4或图6中的支承元件251)嵌入所述凹部中,使得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形状接合地相连。(未示出的)导体沿导体插入方向ER首先接触导电轨100的斜坡139,使得导体沿插入方向ER不会接触边棱,导体或导体的单芯线缆可能在边棱上卡住。所述斜坡139通过较短的接片139的延展和弯曲变形构成,所述接片在开口229内弯曲。导电轨100通过接片139相对于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被附加地支承,使得导电轨100在接片139的区域内不会相对于贴靠臂220横向于导体插入方向ER移动。导电轨100通过接片139在开口229中卡止并且构成防旋转件,使得由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构成的触头可作为散装物被预装配。
在图6中示出弹簧接线端子的夹紧弹簧200与卸载的夹紧臂210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在图6中示出,开口229延伸至贴靠臂220的水平区段。所述开口229在此如此构造,使得夹紧臂210在中性状态下延伸至开口229中。为了安装根据图5的导电轨100,首先夹紧臂210必须翻转,如图7所示地。之后,导电轨100侧向地移动到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上。在此,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的凹部256与根据图5的导电轨100的凹部171相啮合。如果之后释放夹紧臂210,则夹紧臂210压向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如图4所示地。在图6的实施例中示出,支承元件251由贴靠臂220冲压和弯曲成型,由此在贴靠臂220中产生另外的开口254。
在图7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的叉尖262在接触区域268中通过突出部269被缩窄到大约一半的宽度,使得两个夹紧弹簧200的两个接触区域268可以相邻地定位,使得(未示出的)其它弹簧的接触区域定位在突出部269中。
在图8中示出用于连接电导体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的剖视图。未示出电导体。为了实施连接,导体沿插入方向ER被导入弹簧接线端子1中。弹簧接线端子1具有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和壳体300和操纵杆400。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构成用于在导电轨100上电连接导体的触头。
在图8的实施例中,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和部分操纵杆400容纳在壳体300中。图9示出具有部分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壳体300的一部分为了看到操纵杆400和夹紧弹簧200和导电轨100而被删去。
操纵杆400具有具备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411的第一支承盘410,用于将操纵杆400支承在第一支座510中。第一支承盘410、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411和第一支座510在图8中示出。操纵杆400具有具备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421的第二支承盘420,用于将操纵杆400支承在第二支座520中。第二支承盘420、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421和第二支座520在图9中示出。图8和9的实施例是不同的,但是可以相互结合。在此,第二支承盘420与第一支承盘410相间隔。在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20之间布置在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的一部分,其在图8的剖视图中示出。
操纵杆400具有操作手柄490,所述操作手柄在图8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连接条415与第一支承盘410相连并且在图9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二连接条425与第二支承盘420相连。夹紧弹簧200具有夹紧臂210和弹簧弓形部230和贴靠臂220。夹紧臂210与导电轨100一同构成夹紧位置K,用于将电导体在导电轨100上夹紧。操纵杆400具有带动件430,所述带动件在操纵杆400转动时构造用于将夹紧臂210从关闭位置GS移动到打开位置。在图8和9的实施例中分别示出关闭位置。有利地,通过操纵杆400同样可以从打开位置调节回关闭位置GS。在关闭位置GS中,在与弹簧弓形部230相邻的区域中夹紧臂210基本上平行于贴靠臂220。在此,当相对数学上的平行性偏差小于15°、尤其小于10°时,则夹紧臂210和贴靠臂220是基本上平行的。由此可以实现操纵杆400、夹紧弹簧200和导电轨100的紧凑的布置方式。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夹紧臂210在预紧情况下与导电轨100的底板区域130相贴靠。这可以以较小的横截面可靠地夹紧导体。
在图8的实施例中,第一支座510具有第一支承壳510,所述第一支承壳至少由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和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的第一区段221构成。有利地,两个第一区段131、221形成钝角,容纳在如图8所示的第一支承盘410中。第一支承盘410至少线形地接触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通过在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中的隆起,可以放大在第一区段131中的放置面(未示出)。第一支承盘410至少线形地接触贴靠臂220的第一区段221。通过在贴靠臂220的第一区段221中的隆起,可以放大在第一区段221中的支承面(未示出)。
在图9的实施例中,第二支座520具有第二支承壳520,所述第二支承壳至少由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和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的第二区段222构成。有利地,两个第二区段132、222形成钝角,容纳在如图9所示的第二支承盘420中。第二支承盘420至少线形地接触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通过在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132中的隆起,可以放大在第二区段132中的放置面(未示出)。第二支承盘420至少线形地接触贴靠臂220的第二区段222。通过在贴靠臂220的第二区段222中的隆起,可以放大在第二区段222中的支承面(未示出)。
在图8和9的实施例中示出可结合的独立的创造性方面。操纵杆400具有带动件430,所述带动件在操纵杆400转动时构造用于将夹紧臂210从关闭位置GS运动到打开位置。所述带动件430在图8和9的实施例中设计为撑杆430,该撑杆布置在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20之间。所述撑杆430将第一支承盘410与第二支承盘420相连。由此,当夹紧臂210的弹性力通过带动件430作用于支承盘410、420,则有效地减少支承盘410、420的可能的翻转。在这种情况下,支承盘410、420例如可以设计为较薄的,从而实现紧凑的弹簧接线端子1。
在图8和9的实施例中,带动件430和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20由塑料一件式地成型。整个操纵杆400例如由塑料一件式地成型。所述带动件430在此如此成型,使得带动件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D地延伸。所述旋转轴线D通过第一支承盘410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411或者通过第二支承盘420的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421定义。在此,相应的局部圆形外轮廓411、421定义出圆形KF,圆形的圆心是旋转轴线D。
在图8的实施例中示出,带动件430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支承盘420的圆形KF内部。在图8的实施例中示出,带动件430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支承盘410的圆形KF内部。在图8的实施例中,带动件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上是卵形。但是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椭圆形的横截面形状或者规定带动件的复杂的横截面形状。在图8的实施例中,带动件430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D延伸。所述带动件430布置在贴靠臂220和夹紧臂210之间。在图8和9的实施例中,带动件430布置在贴靠臂220和夹紧臂210之间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贴靠臂220和夹紧臂210在关闭位置GS中基本上彼此平行地设计。由此可以实现弹簧接线端子1的紧凑的布置方式。
在根据图8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中,壳体300具有具备内部空间341的容纳部340,用于容纳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在内部空间341中容纳有盖板360。所述盖板360关闭容纳部340的朝向内部空间341的开口。在图8的实施例中,在盖板360中构造有具有导引壁331的导体导引通道F的一部分。
在图9a和9b中示出两个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的局部剖切视图。弹簧接线端子1具有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和壳体300和操纵杆400。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和操纵杆40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壳体300中。所述操纵杆400支承在壳体300的内部并且设计用于操纵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
壳体300具有第一壳体件340和第二壳体件360。在图9a和9b的实施例中,在相对右侧的弹簧接线端子1中去除了第二壳体件360,以便露出可看到位于下方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部件。第一壳体件340设计为基体340,在所述基体中安置有设计为盖板360的第二壳体件360,以便关闭在基体340内部的空腔并且确保电绝缘性。相应地,在图9a和9b的实施例中,基体340和盖板360由电绝缘材料、例如塑料制成。
第一壳体件340具有壳体接片380,所述壳体接片在图9a和9b中仅示出剖面图。图2示出针对壳体接片380沿其主延伸方向的几何形状的示例。图2的实施例可以与图9a和9b的实施例相结合以便设计出弹簧接线端子1。如图2中的实施例和图9a和9b中的实施例,壳体接片380具有固定元件343,用于固定在第二壳体件360上。在图9a中可看到作为卡钩343的固定元件343,其如在图9a的左侧视图中所示地,嵌接到盖板360的底切366的后方。
操纵杆400具有操作手柄490和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操作手柄490与第一连接条415并且与第二连接条425相连。在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之间形成间隙。如图9b所示地,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之间的间隙至少被壳体接片380穿过。附加地,所述间隙也可以被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穿过。夹紧臂210与导电轨100构成夹紧位置,用于将电导体夹紧在导电轨100上。
如在图9a和图10所示地,在关闭位置GS中,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操纵杆400的第二连接条425和壳体接片380和壳体300的壁341、342基本上形成一个平面。此外,连同操纵杆的操作手柄490还构成基本上封闭的平面。在图9a的实施例和图10的实施例中,壳体接片380为此具有用于关闭位置中容纳操作手柄490的凹部。
在图9b的实施例和图10的实施例中,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或操纵杆400的第二连接条425在壳体接片380上导引。相应地在操纵操纵杆400时操纵杆400可以转动,其中,第一连接条415和/或第二连接条425在转动时在壳体接片380上导引。
在图10中,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用于连接电导体2。所述弹簧接线端子1具有壳体300,在图10中部分透明地示出布置在壳体300中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元件。所述壳体可以由透明或非透明材料构成。在壳体300中容纳有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和部分操纵杆400。导电轨100为了固定通过底板段130的边缘移入壳体300的凹槽356中。底板段130具有固定元件136,所述固定元件在凹槽356中将导电轨100相对于壳体300固定。例如,固定元件136构造为设置的连接板136,其边缘朝着凹槽356的壁定向。
操纵杆400具有具备第一外轮廓411的第一支承盘410,用于在第一支座中支承操纵杆400。所述操纵杆400具有操作手柄490,所述操作手柄通过连接条415与第一支承盘410相连。夹紧弹簧200具有夹紧臂210。所述夹紧臂210与导电轨100构成夹紧位置,用于在导电轨100上夹紧电导体2。在图10的实施例中,电导体2已在弹簧接线端子1中夹紧。所述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翻转并且将导体2压向导电轨100。夹紧臂210的夹紧边棱211压入电导体2的导电材料中。理想的是,电导体2通过夹紧边棱211被变形,从而显著提高拔出力。
操纵杆400具有带动件430,所述带动件在操纵杆400转动时设计用于将夹紧臂210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在图10的实施例中示出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操纵杆400处于关闭位置中。但是同时,电导体2被插接并且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翻转,使得夹紧臂210不与带动件相贴靠。
第一支承盘410贴靠在第一支座上,其中,第一支座设计用于承受夹紧弹簧200的力。第一支座在图10的实施例中具有贴靠臂220的第一区段221和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贴靠臂220具有弯折部225,使得贴靠臂220与第一支承盘410相接触,并且通过弯折部225的钝角延伸至导电轨100的下方,也即在与接触位置相对置的侧面上与导电轨100相贴靠。
当夹紧臂210与带动件430相贴靠时,夹紧弹簧200的力通过夹紧臂210和带动件430和第一支承盘410仅作用于第一支座。为此,在图10中必须首先使操纵杆400转动到打开位置中。
操纵杆400具有沿轴向从第一支承盘410突出的第一销栓450,所述第一销栓布置在壳体300的容纳部350中。,当带动件430如图10所示地不与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相接触时,销栓450和容纳部350定位操纵杆400。在图10的实施例中,销栓450设计为圆形,其中,壳体300中的容纳部350设计为局部圆形。圆形的销栓450的半径rZ在此明显小于第一支承盘410的半径rL。在图10的实施例中,圆形的销栓450的半径rZ小于第一支承盘410的半径rL的一半。在图10的实施例中,销栓450和第一支承盘410具有共同的旋转轴心D。备选地(在图10中未示出地),销栓450的和第一支承盘410的旋转轴心D彼此相间隔。同样地,销栓可以不是圆形并且例如悬浮地支承。
在图10的实施例中,销栓450在第一支承盘410的与带动件430相对置的侧面上向外构造。备选地,例如销栓450和容纳部350可以在共同的侧面上如带动件430在内侧构造。
原则上,所示的销栓450对于定位操纵杆400的功能来说是足够的。相对于销栓450附加地,(在图10中未示出的)另外的销栓可以尤其对称地布置在第二支承盘420上。相应地,操纵杆400对称地构造。操纵杆400的歪斜被减小。
容纳部350具有至少局部圆形内轮廓,销栓450可转动地支承在局部圆形内轮廓内。在此,容纳部350的至少局部圆形的内轮廓可以具有比销栓450的半径rZ更大的半径。在此,容纳部350在其形状和位置方面如此构造,从而当夹紧臂210贴靠带动件430时,没有力或者明显更小的力从夹紧弹簧200通过销栓450传递至容纳部350。为了安装,在图10的实施例中在壳体300中设有凹槽355,在安装步骤期间销栓450可以连同操纵杆400通过该凹槽移入容纳部350中。
在图10中示出另外的有创造性的方面。在此,第一支座的用于第一支承盘410的第一支承壳通过导电轨100的第一区段131和贴靠臂220的第一区段221和壳体300的第一区段共同构成。有利地,第二支座的用于第二第二支承盘420的第二支承壳通过导电轨100的第二区段和贴靠臂220的第二区段和壳体300的第二区段共同构成。
在图10的实施例中示出,壳体300具有针对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的用于操纵杆400的止挡。在图10中示出,操纵杆400在关闭位置中在塑料壳体300上止挡。
在图11中示出具有不同的弹簧接线端子10、20、30、40的导电轨和夹紧弹簧多个实施例的三维立体图。在此示出在弹簧接线端子10、20、30、40的接触区域,反而为了简化没示出壳体等。
在此示出四个弹簧接线端子10、20、30、40的元件,其中,第四弹簧接线端子40具有带有导电轨的叉尖163的叉形接触件和夹紧弹簧的叉尖262。第一和第二弹簧接线端子10、20分别具有刀式接触件,其中,刀式接触件166通过导电轨构成。第三弹簧接线端子30具有叉形接触件,其中,叉尖161、162是导电轨的组成部分。夹紧弹簧的叉尖262分别具有突出部269,使得第一、第二和第四弹簧接线端子10、20、40的夹紧弹簧可以制成相同部件。第三弹簧接线端子30仅具有另外的夹紧弹簧(未示出)。
图12a和12b示出用于连接电导体2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实施例。在图12a中示出在打开位置OS中的具有操纵杆400和插入的导体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剖视图。在图12b中同样示出在关闭位置GS中的具有操纵杆400的弹簧接线端子1的剖视图。
弹簧接线端子1具有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和壳体300和操纵杆400。导电轨100、夹紧弹簧200和操纵杆400至少部分容纳在壳体300中。有利地,壳体300由电绝缘材料、例如塑料构成。
操纵杆400具有具备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的第一支承盘410,用于在第一支座中支承操纵杆400。所述支座在图12a和12b的实施例中通过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构成。由于剖视图在图12a和12b中不能看到,操纵杆400具有具备第二局部圆形外轮廓的第二支承盘,用于将操纵杆400支承在第二支座中。第二支座同样通过夹紧弹簧200的贴靠臂220构成。第二支承盘与第一支承盘410相间隔。在图12a和12b的实施例中,夹紧弹簧200具有夹紧臂210和夹紧弓形部230,其中,贴靠臂220通过弹簧弓形部230与夹紧臂210相连。在图12中示出,贴靠臂220具有穿过导体2的用于夹紧位置K的开口229。所述开口229在侧面通过连接条限定边界,在图12b的剖视图中示出连接条221的俯视图。贴靠臂220延伸至导电轨100的下方并且具有用于固定在导电轨100上的凸出部255。所述凸出部255同时用于限定导体2的插入深度。
导电轨100具有用于夹住导体2的底板段130。此外,导电轨100具有两个叉尖163、164,用于构成叉形接触件160,其中,两个叉尖163、164通过导电轨100的连接段165相连。有利地,两个叉尖163、164、连接段165和底板段130由金属一件式地成型。导电轨100具有朝向夹紧的导体2的方向的拱曲部134,所述拱曲部放大了在导体2上的平面压力并且由此可以改进电接触。备选地,也可以设有多个拱曲部或者用于导体接触的底板段130的粗糙的、开槽的表面。
在图12a和12b的实施例中,操纵杆430具有带动件430,所述带动件在操纵杆400从关闭位置GS转动到打开位置OS时使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发生运动。为了通过用户进行操纵,操纵杆400具有操作手柄490,所述操作手柄与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90相连。夹紧臂210与导电轨100构成夹紧位置K,用于将电导体2夹紧在导电轨100上。在图12a和12b的实施例中,带动件430在第一支承盘410的内侧上构造。在打开位置OS中,带动件430比在关闭位置GS中更靠近夹紧臂210的自由端部地定位。
在图12a和12b中可看到,在该实施例中,带动件430在关闭位置GS中比在打开位置OS中更靠近贴靠臂420地布置。根据图12a和12b的实施例的弹簧接线端子1可以由此特别紧凑的设计。
第一支承盘410的第一局部圆形外轮廓411定义出操纵杆400在操纵杆400从关闭位置GS转动到打开位置OS时的旋转轴线D。在此,所述旋转轴线D在转动行程中优选位置固定。但是当所述外轮廓411附加地具有非局部圆形区段时,所述外轮廓411也可以在瞬时意义下定义旋转轴线D的移位。但是,第一支承盘410优选仅通过局部圆形外轮廓411与支座接触。
在图12a和12b的实施例中,带动件430在打开位置OS并且在关闭位置GS中布置在导电轨100和与导电轨平行的穿过旋转轴线D或在旋转轴线D上方的平面E之间的空间R以外。所述空间R优选在侧面通过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限定边界。此外,所述空间R在底部区域中通过导电轨100的底板段130限定边界。优选地,所述空间R是用于夹紧位置K的导体导引通道LF的组成部分。带动件430既在关闭位置GS中也在打开位置OS中布置在导体导引通道LF以外,使得插入的导体2不与带动件430发生碰撞。相应地,带动件430的形状可以在夹紧臂210的偏移功能方面被优化。
在图12a和12b的实施例中,壳体300具有用于叉形接触件160的插接面370。在插接面370中设有用于导入刀式接触件(未示出)的开口371。壳体300具有用于构成导体导引通道LF的壁331。导体导引通道LF在起始区域更宽,用于如图12a所示地容纳导体2的绝缘层22的一部分。导体2的电缆线21通过接触位置K被导引出,以便确保更好和可靠的电接触。用于导体2的电缆芯21的插入深度通过凸出部255被限定边界。在图12a和12b的实施例中,壳体300由至少两个部分340、360构成,它们借助固定位置361、362彼此靠近地固定。
在图12a的实施例中,操纵杆400具有操作手柄490和第一连接条415。此外,操纵杆400可以具有第二连接条。在图12a中,第二连接条由于剖视图的原因不可见。操作手柄490与第一连接条415并且与第二连接条相连,其中,在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之间构成间隙ZR。如图12a和12b所示地,夹紧臂210穿过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之间的间隙ZR。
壳体300具有第一壳体件360和第二壳体件340。所述第二壳体件340设计为基体340,并且第一壳体件360设计为盖板360。所述盖板360可以在基体340上固定,并且基体240设有朝向由夹紧弹簧200和导电轨100构成的触头的开口。
第一壳体件360具有壳体接片381。所述壳体接片381沿其主延伸方向从盖板360延伸至基体340。壳体接片381具有用于固定第二壳体件340的固定元件361。作为第二壳体件的基体340具有与固定元件361适配的固定点346。在图12a的实施例中,固定元件361设计为卡钩361并且固定点346设计为配属的底切346。
在此,壳体接片381穿过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之间的间隙ZR。为此,弹簧接线端子1可以设计得特别细,因为壳体件340、360的彼此间的固定在宽度方面不会导致附加的结构。
在图12a的实施例中示出,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或操纵杆400的第二连接条425相对于操作手柄490的主延伸方向呈角度地构造。由此可以实现较大的调节行程。同时,操纵杆400的操作手柄490在图12b的关闭位置GS中与壳体300相贴靠,并且弹簧接线端子1相应地设计紧凑。为了实现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在第一壳体件360和第二壳体件340之间设有另外的卡止件362、347。
附图标记列表
1、10、20、30、40 弹簧接线端子
2 电导体
21 电缆芯
22 绝缘层
100 导电轨
110 导电轨壁段
130 底板段、接触段
131、132 导电轨区段
134 拱曲部
135、136 固定元件
139 斜坡、导入斜坡
160 叉形接触件
161、162、163、164 臂、叉尖
165 连接壁
166 刀式接触件
170 连接区段、竖向区段
171 凹部
200 夹紧弹簧
210 夹紧臂
211 夹紧边棱
220 贴靠臂
221、222 连接条
225 弯折部
229 开口
230 弹簧弓形部
251、252 支承元件
254 开口
255 凸出部、接片
262 臂、叉尖
268 接触区域
269 突出部
300 壳体
310、320 壳体段
311、321 局部圆形内轮廓
315 壳体面、止挡
331、332 导引壁
340 壳体的容纳部、基体
341、342 壳体壁
345 内部空间
350、351、352 销栓容纳部、径向支承元件、辅助支承元件
355、356 凹槽
360 盖板
343、346、347、348 固定元件、卡止元件
361、362、363、366 底切
367
370 插接面
380、381 壳体接片
400 操纵杆
410、420 支承盘
411、421 局部圆形外轮廓
412、422 内侧
415、425 连接条
430 带动件
435 带动件的表面
451、452 支承元件、销栓
490 操作手柄
510、520 支座、支承壳、支承槽
d 间距
rL、rZ 半径
tZ、tL 厚度
AT 导体接收凹口
E 平面
ER 插入方向
ES 插入侧
GS 关闭位置
D 旋转轴线
FFeder 弹簧力矢量
K 夹紧位置
KR 接触框架
LF 导体导引通道
OS 打开位置
R 空间
ZR 间隙

Claims (9)

1.一种用于连接电导体(2)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具有
-导电轨(100)、
-夹紧弹簧(200)、
-壳体(300)、
-操纵杆(400),
其中,
-所述导电轨(100)和夹紧弹簧(200)和操纵杆(400)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300)中,
-所述操纵杆(400)在壳体(300)内部支承并且设计用于操作所述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
-所述操纵杆(400)具有操作手柄(490)和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
-所述操作手柄(490)与所述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相连,
-在所述第一连接条(415)和第二连接条(425)之间构成间隙(ZR),
-所述夹紧臂(210)与导电轨(100)形成夹紧位置(K),用于将电导体(2)在所述导电轨(100)上夹紧,
-所述壳体(300)具有第一壳体件(340、360)和第二壳体件(340、360),
-所述第一壳体件(340、360)具有壳体接片(380、381),
-所述壳体接片(380、381)具有用于在第二壳体件(340、360)上固定的固定元件(361、343、348),并且
-所述壳体接片(380、381)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条(415)与第二连接条(425)之间的间隙(ZR)。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至少所述夹紧弹簧(200)的夹紧臂(210)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条(415)与第二连接条(425)之间的间隙(ZR)。
3.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所述操纵杆(400)具有第一支承盘(410),所述第一支承盘构造在所述第一连接条(415)的自由端部上,
-所述操纵杆(400)具有第二支承盘(420),所述第二支承盘构造在所述第二连接条(425)的自由端部上,并且
-所述操纵杆(400)借助所述第一支承盘(410)和第二支承盘(420)至少可转动地被支承。
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所述壳体接片(380、381)在夹紧弹簧(200)的区域中具有厚度,该厚度确保在所述夹紧弹簧(200)和所述壳体(300)的可接触的外表面之间存在至少4mm的间距。
5.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所述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或所述操纵杆(400)的第二连接条(425)在所述壳体接片(380、381)上导引。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在关闭位置(GS)中,所述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所述操纵杆(400)的第二连接条(425)和所述壳体接片(380、381)和所述壳体(300)的壁(341、342)构成基本上平坦的面和/或很大程度上封闭的面。
7.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所述壳体接片(380、381)的固定元件(361、343、348)设计为卡钩(361、343)或底切(348),并且
-所述固定元件(361、343、348)与所述第二壳体件(340、360)的卡钩(367)或底切(364、347、366)为了固定而共同作用。
8.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所述操纵杆(400)的第一连接条(415)和/或所述操纵杆(400)的第二连接条(425)相对于操作手柄(490)的主延伸方向呈角度地构造。
9.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弹簧接线端子(1),其中,
-所述壳体接片(380、381)具有凹部,用于在关闭位置中容纳所述操作手柄(490)。
CN201980079283.4A 2018-12-04 2019-11-21 弹簧接线端子 Pending CN1131694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18106899.7 2018-12-04
DE202018106899.7U DE202018106899U1 (de) 2018-12-04 2018-12-04 Federanschlussklemme
PCT/IB2019/060035 WO2020115597A1 (de) 2018-12-04 2019-11-21 Federanschlussklemm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464A true CN113169464A (zh) 2021-07-23

Family

ID=68733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9283.4A Pending CN113169464A (zh) 2018-12-04 2019-11-21 弹簧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69464A (zh)
DE (2) DE202018106899U1 (zh)
WO (1) WO20201155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20105715U1 (de) * 2020-10-06 2022-01-10 Electro Terminal GmbH & Co. KG Klemme mit Lösehebel
WO2024005776A1 (en) 2022-06-27 2024-01-04 Ideal Industries, Inc. Lever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ducto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7292A1 (de) * 2013-07-10 2015-01-15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Steckverbinder
CN204558667U (zh) * 2015-04-11 2015-08-12 江门市创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连接器
EP3038213A1 (de) * 2014-12-22 2016-06-29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zum anklemmen wenigstens eines elektrischen leiters
DE102015118033A1 (de) * 2015-10-22 2017-04-27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1406B4 (de) * 2013-02-13 2018-07-12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DE102014102517B4 (de) * 2014-02-26 2021-06-10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Verbindungsklemme und Federkraftklemmkontakt hierzu
DE102015104625B4 (de) * 2015-03-26 2022-11-17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Leiteranschlussklemme
DE102016108826A1 (de) * 2016-05-12 2017-11-16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klemme
DE102016116966A1 (de) * 2016-09-09 2018-03-15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Federkraftklemmanschluss sowie Leiteranschlussklemme
CN207938929U (zh) * 2017-09-26 2018-10-02 安波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937245B (zh) * 2018-04-05 2021-11-19 Wago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电的插接器,模块式系统和用于提供插接器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7292A1 (de) * 2013-07-10 2015-01-15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Steckverbinder
EP3038213A1 (de) * 2014-12-22 2016-06-29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zum anklemmen wenigstens eines elektrischen leiters
CN204558667U (zh) * 2015-04-11 2015-08-12 江门市创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连接器
DE102015118033A1 (de) * 2015-10-22 2017-04-27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8106899U1 (de) 2020-03-05
WO2020115597A1 (de) 2020-06-11
DE112019006039A5 (de)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18520B2 (ja) 導体接続端子
US11043759B2 (en) Spring terminal
US10367272B2 (en) Spring-loaded clamping connection
US10665965B2 (en) Conductor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the same
US10164349B2 (en) Connection terminal having at least two spring-force clamping connections
KR101420689B1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휠
CN102473551B (zh) 用于将电气装置附连于导轨的结构
JP2016501420A (ja) ばね力端子接続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装置
CN112154574B (zh) 弹簧接线端子
US11677170B2 (en) Spring-clamp terminal block
CN112490695A (zh) 接线端子
CN113169464A (zh) 弹簧接线端子
US11024987B2 (en) Clamping spring and conductor connection terminal
CN1937125A (zh) 电开关
EP3453078B1 (en) Contact element for producing an electric connection with a counterpart element, the electric connection, and windscreen wiper motor
JP7496357B2 (ja) ばね接続クランプ
CN116057781A (zh) 接线端子
CN112310666B (zh) 接线端子
JP5555498B2 (ja) コネクタ
EP2242073A2 (en) Control mechanism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
JPS6215943Y2 (zh)
CN115498430A (zh) 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