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7333B - 公差环 - Google Patents

公差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7333B
CN113167333B CN201980080390.9A CN201980080390A CN113167333B CN 113167333 B CN113167333 B CN 113167333B CN 201980080390 A CN201980080390 A CN 201980080390A CN 113167333 B CN113167333 B CN 1131673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t
ring
tolerance ring
tolerance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03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7333A (zh
Inventor
高瀬泰季
村上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go Seisakush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go Seisakush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go Seisakusho Corp filed Critical Togo Seisakush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7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7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F16D1/0829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loading of both hub and shaft by an intermediate ring or sleeve
    • F16D1/0835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loading of both hub and shaft by an intermediate ring or sleeve due to the elasticity of the ring or slee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7/00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 F16D7/02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friction type
    • F16D7/021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friction type with radially applied torque-limiting friction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Abstract

公差环(1)包括:环主体(2),其中具有弹簧特性的带状板形成为环形;以及多个突起部(5)。突起部(5)形成在环主体(2)上并从环主体(2)沿径向突出。在环主体(2)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形成有合口部(13)。公差环(1)包括插入限制部(6),其限制另一公差环(T)从环主体(2)的第一缘部(2a)侧插入到合口部(13)中的轴向进入量。插入限制部(6)被定位成将另一公差环(T)的进入量限制在沿着轴向在多个突起部(5)的第一轴向端部(5a)和第一缘部(2a)之间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公差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差环。例如,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轴构件与在周向上包围该轴构件的外周构件之间的公差环。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11-34889号公报中记载的公差环以压配合在轴构件和在周向上包围轴构件的外周构件之间的状态配置。该公差环具有:环主体,在该环主体中,具有弹簧特性的板材被形成为环状;以及多个突起部,其从环主体径向地突出。在环主体的周向上的两端之间形成有合口部。合口部在径向上和轴向上都延伸穿过环主体。公差环在被压配合在轴构件和外周构件之间时弹性变形,并且合口部在周向上扩展。这允许公差环容易地组装在轴构件和外周构件之间。
然而,由于公差环的合口部,公差环可以变得彼此缠结。例如,在公差环的制造过程中,另一公差环可以从轴向或径向进入合口部。具体地,多个公差环在被表面处理或被运输时收容在容器中。当多个公差环位于该容器中时,另一公差环可以从合口部进入。结果,公差环可以以链状彼此连接、可以缠结成螺旋形、或者可以以内/外二重筒状放置,或者另一公差环可以呈交叉状地嵌合在该公差环中。如果在公差环彼此缠结的同时进行诸如涂覆等的表面处理,则可能无法充分进行表面处理。因此,缠结的公差环在进行这种处理之前必须被手动分离。
在国际公开WO2010/001221号中记载的公差环中,通过焊接等将环主体的两端部物理地接合,使得合口部闭合。因此,公差环不会由于合口部而彼此缠结。然而,焊接环主体的两端部需要复杂的作业。此外,由于合口部的周向宽度不容易扩大,因此难以在轴构件与外周构件之间组装公差环。
在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7034006号的说明书中记载的公差环包括在环主体的周向上的两端部处沿轴向交替设置的凹部和凸部。凸部容纳在形成于另一端部的凹部中。换句话说,合口部具有曲折的形状。因此,可以限制另一公差环从合口部沿轴向进入。然而,凸部在峰端变宽,而凹部在谷端变宽。因此,在使凸部与凹部彼此嵌合时,不容易扩大环主体的合口部的周向宽度。因此,不容易在轴构件与外周构件之间组装公差环。
国际公开WO2008/021890号的图5等中示出的公差环在环主体的周向上的一端部处具有凸部,并在另一端部处具有凹部。凸部从环主体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的大致中央沿周向突出。凹部从环主体的周向上的第二端部的大致中央沿周向凹入,凸部收容在该凹部中。因此,凸部和凹部限制了另一公差环通过合口部进入。然而,利用该公差环,另一公差环也可能会深度进入。因此,仍然有必要例如在进行表面处理之前手动分离缠结的公差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传统上需要如下的公差环:在表面处理之前不需要将缠结的公差环分离,同时仍被构造为易于组装到轴构件等。例如,传统上需要一种公差环,该公差环能够通过限制另一公差环可以进入合口部的程度来抑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公差环包括环主体和多个突起部。环主体由具有弹簧特性的带状板材形成为环形。突起部形成在环主体上并且从环主体径向地突出。在环主体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形成有合口部。环主体具有轴向上的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公差环具有插入限制部,该插入限制部限制了从第一缘部侧插入到合口部中的另一公差环在轴向上的进入量。插入限制部被定位成使得另一公差环的进入量在轴向上被限制在多个突起部的第一缘部侧的轴向端部与第一缘部之间的区域中。
因此,可以减少公差环与另一公差环的缠结量。结果,即使公差环彼此缠结,由于以下原因也能够进行诸如表面处理等的后处理。公差环在嵌合在轴构件和外周构件之间时被作为完成品使用。例如,当公差环相对于轴构件关于外周构件旋转时,公差环可以相对于轴构件滑动。此时,表面压力集中在突起部的轴向端部周围。因此,期望对突起部的轴向端部进行表面处理。
鉴于此,根据本方面,插入限制部被构造成限制另一公差环插入超过突起部的轴向端部。因此,即使公差环彼此缠结,也能够在轴向端部周围进行表面处理。后处理不应限于诸如涂覆、喷丸(shot-blasting)等的表面处理,还可以是防锈处理、热处理等。另外,由于公差环的缠结量小,所以可以更容易地将公差环与另一公差环分离。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插入限制部包括第一缝和第二缝。第一缝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从环主体的第一缘部延伸。第二缝相对于第一缝成角度地从第一缝延伸。第一缝和第二缝之间的连接点在轴向上位于多个突起部的第一缘部侧的轴向端部与第一缘部之间的区域中。
因此,沿着第一缝轴向进入的另一公差环的环主体抵接第一缝和第二缝之间的连接点。结果,另一公差环沿轴向向内的进入受到连接点的限制。因此,能够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另外,该连接点限制了突起部的轴向端部的周边被另一公差环覆盖。因此,即使公差环保持彼此缠结,也能够在突起部的轴向端部周围进行表面处理。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插入限制部具有缺口,该缺口在超出第一缝和第二缝之间的连接点的位置处从第一缝沿第一缝的延伸方向延伸。因此,沿着第一缝轴向进入的另一公差环的环主体从第一缝朝向缺口进入。这允许限制公差环从第一缝进入第二缝。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第一缝的宽度大于环主体的板厚度。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另一公差环进入第一缝而使合口部的宽度扩大。因此,可以防止另一公差环因环主体的弹力而被夹持住。结果,能够容易地分离缠结的公差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插入限制部具有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从环主体的第一缘部延伸的缝。缝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限制了另一公差环在轴向上的进入量。弯曲部在轴向上位于多个突起部的在第一缘部侧的轴向端部与第一缘部之间的区域中。
因此,沿着缝在轴向上进入的另一公差环的环主体抵接弯曲部的侧壁。因此,另一公差环沿轴向向内的进入可以被弯曲部限制。结果,可以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此外,弯曲部可以限制突起部的轴向端部的周边被另一公差环覆盖。因此,即使公差环保持彼此缠结,也能够在突起部的轴向端部周围进行表面处理。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插入限制部包括从环主体径向向外或径向向内突出的突出部。因此,突出部限制了另一公差环沿径向进入合口部。这使得可以更可靠地限制公差环彼此缠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公差环的展开图。
图3是图1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5是第一参考例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6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7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8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10是当沿轴向观察时的图8的公差环的主视图。
图11是第二参考例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12是当沿轴向观察时的图11的公差环的主视图。
图13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合口部周围的平面图。
图1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公差环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公差环1包括圆筒状的环主体2和多个突起部5。可以通过将具有弹簧特性的带状板材卷起来而使环主体2形成为圆筒状。公差环1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诸如高碳钢或不锈钢等的铁或合金钢,或者诸如铜或镍等的非铁金属或其金属合金等。
通过嵌合在轴构件和外周构件之间来使用图1所示的公差环1。轴构件例如可以是诸如转子轴等的柱状或圆筒状的金属构件。外周构件例如具有圆筒形,并且轴构件被插入到外周构件的中心孔中。因此,在轴构件与外周构件之间形成了径向长度短的圆筒状间隙。公差环1以嵌合在两个构件之间的方式压配合到该圆筒形间隙中。环主体2的外周面3在使用时面对外周构件的内周面。当超过由于压配合引起的最大摩擦力所确定的允许值时,环主体2的内周面4相对于轴构件的外周面滑动。
如图1和图2所示,环主体2在周向上的一端(图2中的左端)具有第一端部11。环主体2在周向上的另一端(图2中的右端)具有第二端部12。通过使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彼此面对,在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形成了合口部13。合口部13在径向上延伸贯穿环主体2。合口部13在环主体2的周向上将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分开。环主体2在轴向上的一端(图2中的上端)处具有第一缘部2a。环主体2在轴向上的另一端(图2中的下端)处具有第二缘部2b。
如图2所示,在环主体2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5;例如,可以形成九个突起部5。多个突起部5沿着环主体2的中心线L1排成一列,该中心线L1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心处沿周向(纵向)延伸。多个突起部5也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例如,位于端面11a、12a附近的突起部5之间的间隔可以小于位于中心的突起部5之间的间隔。多个突起部5配置成使得其纵线与中心线L1正交并且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配置。图2中的中心线L2穿过展开的环主体2的纵向中心并且与纵向正交。当环主体2形成为环状时,其中心线L2位于合口部13(参照图1)的径向相反侧。每个突起部5相对于沿着轴向延伸的中心线L2是线对称的。
如图1和图2所示,突起部5从环主体2径向向外突出,在轴向两侧面均具有三角形斜面,并且形成为具有在周向两侧面均具有梯形斜面的屋顶形状(斜脊屋顶、四坡屋顶)。如图2的平面图所示,每个突起部5均具有矩形形状,其长边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
如图2所示,每个突起部5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的第一缘部2a侧(图2中的上侧)具有第一轴向端部5a。多个突起部5的第一轴向端部5a沿着在环主体2的周向上延伸的假想线L3排成一列。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的区域是平滑的。每个突起部5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的第二缘部2b侧(图2中的下侧)具有第二轴向端部5b。多个突起部5的第二轴向端部5b沿着在环主体2的周向上延伸的假想线L4排成一列。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的区域是平滑的。
如图3所示,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心处具有相对的端面11a、12a。在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在轴向上的两侧处设置插入限制部6、7。插入限制部6、7被构造成限制另一公差环T进入合口部13的程度。如图所示,插入限制部6、7限制另一公差环T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的进入程度。
如图1和图3所示,端面11a和12a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长,并且在径向上具有厚度。插入限制部6在轴向上设置在端面11a、12a的第一缘部2a侧(图3中的上侧)。插入限制部6包括形成于第一端部11的第一凹壁面11b和第二凹壁面11c。第二凹壁面11c与端面11a成角度地相交并沿着环主体2的周向延伸。第一凹壁面11b成角度地与第二凹壁面11c相交,并且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一直延伸到第一缘部2a。第一凹壁面11b和第二凹壁面11c形成为被切成大致矩形的周向(图3中的右侧)缺口形状。
如图3所示,插入限制部6具有在第二端部12处形成的第一凸壁面12b和第二凸壁面12c。第二凸壁面12c与端面12a成角度并且沿着环主体2的周向延伸。第一凸壁面12b与第二凸壁面12c成角度并且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一直延伸到第一缘部2a。第一凸壁面12b和第二凸壁面12c形成为以大致矩形在周向(图3中的右侧)上伸出的伸出形状。由第一凸壁面12b和第二凸壁面12c形成的伸出形状具有能够与由第一凹壁面11b和第二凹壁面11c形成的缺口形状相配合的尺寸和形状。
如图3所示,插入限制部6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一凹壁面11b与第一凸壁面12b之间具有第一缝14。第一缝14从第一缘部2a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延伸。第一缝14被形成为具有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宽的间隔。插入限制部6具有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二凹壁面11c和第二凸壁面12c之间的第二缝15。第二缝15与第一缝14成角度(例如,大约90°)地相交。第二缝15从第一缝14沿着环主体2的周向延伸。第二缝15被形成为具有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窄的间隔。第一缝14和第二缝15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
如图3所示,当另一公差环T从第一缝14沿轴向进入时,另一公差环T沿着第一缝14进入。因此,另一公差环T抵接第二凹壁面11c,并且第二凹壁面11c防止另一公差环T进入第二缝15。
如图3所示,插入限制部7在轴向上设置在端面11a、12a的第二缘部2b侧(图3中的下侧)。插入限制部7与插入限制部6以合口部13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点对称。即,插入限制部7包括在第一端部11处形成的第一凸壁面11e和第二凸壁面11d。第一凸壁面11e和第二凸壁面11d形成为以大致矩形在周向上(向图3中的左侧)伸出的伸出形状。插入限制部7包括在第二端部12处形成的第一凹壁面12e和第二凹壁面12d。第一凹壁面12e和第二凹壁面12d形成为被切成大致矩形的周向(图3的左侧)缺口形状。
如图3所示,插入限制部7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一凸壁面11e与第一凹壁面12e之间具有第一缝16。插入限制部7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二凸壁面11d与第二凹壁面12d之间具有第二缝17。第一缝16从第二缘部2b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延伸。第二缝17与第一缝16成角度(例如,大约90°)地相交。第二缝17从第一缝16沿着环主体2的周向延伸。第一缝16和第二缝17设置在第二缘部2b与假想线L4之间。即使当另一公差环T沿轴向进入第一缝16时,另一公差环T也抵接第二凹壁面12d,并且第二凹壁面12d防止另一公差环T进入第二缝17。
可以通过各种工艺来制造公差环1。例如,如图2所示,通过对带状板材进行挤压成形在环主体2上形成多个突起部5。接着,将环主体2形成为环状。作为后处理,对公差环1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处理可以是例如热处理、喷丸、涂覆和/或防锈处理。这些处理可以选择性地顺次进行。
在常规的后处理步骤中,公差环需要被一一分开,使得可以在必要的位置均匀地进行后处理。例如,当大量公差环存储在容器中时,公差环可能由于表面处理或处在运输过程中而相互缠结。因此,在常规的后处理过程中,必须在进行后处理之前将缠结的公差环一一分开。另一方面,公差环1具有用于限制另一公差环T的进入量的插入限制部6、7。因此,可以在公差环1的必要位置进行表面处理,而无需首先需要分离任何缠结的公差环1。
如上所述,如图1和图3所示,公差环1包括环主体2和多个突起部5。环主体2由具有弹簧特性的带状板材形成为环形。突起部5形成在环主体2上并且从环主体2径向向外突出。在环主体2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形成有合口部13。环主体2在轴向上具有第一缘部2a和第二缘部2b。公差环1具有插入限制部6,该插入限制部6用于限制另一公差环T在轴向上从第一缘部2a侧进入合口部13中的进入量。插入限制部6被定位成在第一轴向端部5a与第一缘部2a之间的区域中限制另一公差环T的轴向进入量。
此外,如图3所示,公差环1包括插入限制部7,该插入限制部7用于限制另一公差环T在轴向上从第二缘部2b侧进入合口部13中的进入量。插入限制部7被定位成在第二轴向端部5b与第二缘部2b之间的区域中限制另一公差环T的轴向进入量。
因此,公差环1与另一公差环T之间的缠结量变小。因此,即使公差环保持彼此缠结,也能够进行诸如表面处理等的后处理。例如,当公差环1在轴构件上滑动时,表面压力可能集中在第一轴向端部5a和第二轴向端部5b周围。因此,可能期望对第一轴向端部5a和第二轴向端部5b进行表面处理。
如图3所示,插入限制部6设置在第一缘部2a与假想线L3之间。因此,插入限制部6限制另一公差环T的环主体插入到图3的假想线L3下方。插入限制部7设置在第二缘部2b与假想线L4之间。因此,插入限制部7还限制另一公差环T的环主体插入到图3中的假想线L4上方。
因此,即使公差环保持彼此缠结,也能够在第一轴向端部5a和第二轴向端部5b周围进行表面处理等。应注意的是,表面处理不应仅限于涂覆或喷丸,还可以包括例如防锈处理、热处理等。此外,由于另一公差环T的缠结量小,所以当公差环1和另一公差环T要分开时,能够将它们容易地分开。
如图3所示,插入限制部6包括第一缝14和第二缝15。第一缝14在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从第一缘部2a延伸。第二缝15与第一缝14成角度地相交并从第一缝14延伸。第一缝14和第二缝15之间的连接点在轴向上位于第一轴向端部5a和第一缘部2a之间的区域中。插入限制部7具有第一缝16和第二缝17。第一缝16在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从第二缘部2b延伸。第二缝17与第一缝16成角度地相交并且从第一缝16延伸。第一缝16与第二缝17之间的连接点在轴向上位于第二轴向端部5b与第二缘部2b之间的区域中。
因此,如果另一公差环T在轴向上沿着第一缝14进入,则该另一公差环T在第一缝14和第二缝15之间的连接点处抵接第二凹壁面11c。结果,另一公差环T在轴向向内方向上的进入受到第二凹壁面11c的限制。在轴向上沿着第一缝16轴向进入的另一公差环T在第一缝16和第二缝17之间的连接点处抵接第二凹壁面12d。结果,另一公差环T在轴向向内方向上的进入受到第二凹壁面12d的限制。
因此,能够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此外,由于限制了另一公差环T的进入量,因此限制了第一轴向端部5a和第二轴向端部5b的周边被另一公差环T覆盖。因此,即使公差环保持彼此缠结,也能够在第一轴向端部5a和第二轴向端部5b周围进行表面处理。
如图3所示,第一缝14、16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延伸。第二缝15、17沿着环主体2的周向延伸。第一缝14、16的两个侧面彼此大致平行,第二缝15、17的两个侧面彼此大致平行。因此,当合口部13的周向宽度要增大时,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几乎不会彼此卡住。因此,环主体2容易变形以扩大合口部13的周向宽度。因此,即使另一公差环T进入了第一缝14、16,也能够通过扩大合口部13在周向上的宽度使公差环彼此容易地分离。此外,由于第一缝14、16的间隔比板厚度宽,因此第一缝14、16不容易被保持。因此,即使公差环彼此缠结,它们也可以容易地自发分离。
[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4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图4所示的公差环20具有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分别代替图3所示的公差环1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在环主体2的大致轴向中央具有相对的端面21a、22a。在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之间的轴向上的两侧设置有插入限制部28、29。如图4所示,插入限制部28、29例如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限制另一公差环T进入合口部23的进入量。
如图4所示,插入限制部28沿轴向设置在端面21a、22a的第一缘部2a侧(图4中的上侧)。插入限制部28包括形成在第一端部21的突出面21b和形成在第二端部22的缺口面22b。突出面21b与第一缘部2a以例如30°至60°的角度相交,并且如图所示在其从上向下延伸的同时从左向右延伸。突出面21b和第一缘部2a形成从端面21a沿周向(图4的左侧)伸出的大致三角形的伸出形状。缺口面22b与端面22a和第一缘部2a相交,并且大致上平行于突出面21b地延伸。
如图4所示,插入限制部28在突出面21b与缺口面22b之间具有第一缝24。突出面21b和缺口面22b彼此大致平行。第一缝24的间隔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宽。第一缝24与第一缘部2a以例如30°至60°的角度相交,并且在其从上向下延伸的同时从左向右延伸。插入限制部28在端面21a、22a之间具有第二缝25。端面21a、22a彼此大致平行。第二缝25与第一缝24成角度(例如,120°至150°)地相交,并且从第一缝24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延伸。
如图4所示,第一端部21具有沿第一缝24的延伸方向切出的缺口21c。缺口21c从第一缝24的位于超过第一缝24和第二缝25的连接点的部分延伸。缺口21c具有与第一缝24的间隔大致相同的宽度。缺口21c可以具有例如大致半圆形的形状。缺口21c和第二缝25从第一缝24延伸并分支。第一缝24、缺口21c和第二缝25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
如图4所示,插入限制部29在轴向上设置在端面21a、22a的第二缘部2b侧(图4中的下侧)。插入限制部29以中心线L1为对称中心而与插入限制部28线对称。即,插入限制部29包括在第一端部21处形成的突出面21e和在第二端部22处形成的缺口面22c。突出面21e和缺口面22c与第二缘部2b成角度地相交。如图所示,突出面21e和缺口面22c随着从下向上延伸而从左向右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图4所示,插入限制部29在突出面21e与缺口面22c之间具有第一缝26。第一缝26的间隔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宽。插入限制部29在端面21a、22a之间具有第二缝27。第二缝27与第一缝26成角度地相交,并且从第一缝26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延伸。第一端部21具有在第一缝26的延伸方向上切出的缺口21d。缺口21d从第一缝26的位于超出第一缝26和第二缝27之间的连接点的部分延伸。缺口21d具有与第一缝26的间隔大致相同的宽度。缺口21d和第二缝27从第一缝26延伸并分支。缺口21d可以具有例如大致半圆形的形状。第一缝26、缺口21d和第二缝27位于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
如上所述,如图4所示,插入限制部28、29分别具有第一缝24、26和第二缝25、27。第一缝24、26分别从第一缘部2a和第二缘部2b成角度地延伸。第二缝25、27分别与相应的第一缝24、26成角度地相交,并且分别从相应的第一缝24、26延伸。缺口21c、21d分别在超出第一缝24、26和第二缝25、27的连接点的位置处从第一缝24、26沿第一缝24、26的延伸方向延伸。
因此,当另一公差环T的环主体沿着第一缝24、26轴向进入时,其沿着朝向缺口21c、21d的方向进入。随后,另一公差环T抵接缺口21c、21d,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进入。因此,可以防止另一公差环T从第一缝24、26进入第二缝25、27。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
如图4所示,第一端部21具有在环主体2的轴向向内方向上切出的缺口21c、21d。因此,环主体2的第一端部21的刚度小。因此,当通过将环主体2弯曲成环形而形成环主体2时,环主体2特别地在第一端部21处容易弯曲。结果,能够容易地将环主体2形成为环形。
代替图4中所示的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和插入限制部28、29,图5中所示的第一参考例的公差环30具有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和插入限制部38、39。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分别具有与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近似的构造。然而,插入限制部38、39具有与图4所示的插入限制部28、29不同的第一缝34、36、第二缝35、37以及缺口31c、31d。特别地,它们的区别在于分支点在轴向上比假想线L3、L4位置更靠内。
如图5所示,第一端部31具有与图4所示的端面21a和突出面21b、21e同样的端面31a和突出面31b、31e。第二端部32具有与图4所示的端面22a和缺口面22b、22c同样的端面32a和缺口面32b、32c。
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插入限制部38具有第一缝34、第二缝35和缺口31c。第一缝34从环主体2的第一缘部2a成角度地延伸。第二缝35与第一缝34成角度地相交并从第一缝34延伸。缺口31c从第一缝34的位于超出第一缝34和第二缝35之间的连接点的部分沿第一缝34的延伸方向延伸。
因此,当另一公差环T沿着第一缝34、36轴向地进入时,另一公差环T的环主体可以从第一缝34、36朝向缺口31c、31d进入。另一公差环T于是抵接缺口31c、31d,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进入。因此,可以防止另一公差环T从第一缝34、36进入第二缝35、37。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
如图5所示,第一端部31具有在环主体2的轴向向内方向上切出的缺口31c、31d。因此,环主体2的第一端部31的刚度小。因此,当将环主体2弯曲成环状时环主体2容易弯曲,特别是在第一端部31处。结果,能够容易地将环主体2形成为环状。
[第三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6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替代图3所示的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和插入限制部6、7,图6所示的公差环40具有第一端部41、第二端部42和插入限制部48、49。插入限制部48、49可以用于限制例如另一公差环T如图所示地沿环主体2的轴向进入合口部43的程度。
如图6所示,插入限制部48、49具有与图4所示的插入限制部28、29同样的第一缝44、46和第二缝45、47,但是不具有图4所示的缺口21c、21d。第一端部41具有与图4所示的端面21a和突出面21b、21e同样的端面41a和突出面41b、41c。突出面41b、41c与端面41a成角度(例如120°至150°)地相交。第二端部42具有与图4所示的端面22a和缺口面22b、22c同样的端面42a和缺口面42b、42c。
如图6所示,第一缝44、46形成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突出面41b、41c与缺口面42b、42c之间。第二缝45、47形成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端面41a、42a之间。第一缝44、46和第二缝45、47分别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
如图6所示,如上所述,插入限制部48、49分别具有第一缝44、46和第二缝45、47。第一缝44、46分别从第一缘部2a、第二缘部2b成角度地延伸。第二缝45、47分别与第一缝44、46成角度地相交并且从第一缝44、46延伸。
因此,可以沿着第一缝44在轴向上进入的另一公差环T抵接图6中的端面41a的上端,该上端是第一缝44和第二缝45之间的连接点。可以沿着第一缝46轴向地进入的另一公差环T抵接在图6中的端面41a的下端,该下端是第一缝46和第二缝47之间的连接点。因此,端面41a能够限制另一公差环T进入第二缝45、47。
[第四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7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图7所示的公差环50具有与图3所示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同样的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替代图3所示的插入限制部6、7,公差环50具有插入限制部58、59。公差环50与图3所示的公差环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轴向突出部51d、52d。第一端部51具有端面51a、第一凹壁面51b、第二凹壁面51c、第一凸壁面51f和第二凸壁面51e,其分别具有与端面11a、第一凹壁面11b、第二凹壁面11c、第一凸壁面11e和第二凸壁面11d近似的构造。第二端部52具有端面52a、第一凸壁面52b、第二凸壁面52c、第一凹壁面52f和第二凹壁面52e,其分别具有与端面12a、第一凸壁面12b、第二凸壁面12c、第一凹壁面12e和第二凹壁面12d近似的构造。
如图7所示,插入限制部58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一凹壁面51b和第一凸壁面52b之间具有第一缝54。第一缝54从第一缘部2a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延伸。第一缝54与第一缘部2a成角度地延伸。第一缝54形成为具有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宽的宽度。第一缝54可以具有比图3所示的第一缝14的间隔大的间隔。插入限制部58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二凹壁面51c和第二凸壁面52c之间具有第二缝55。第二缝55与第一缝54成角度(例如,大约90°)地相交。第二缝55从第一缝54沿着环主体2的周向延伸。第二缝55可以比第一缝54窄。
如图7所示,轴向突出部51d位于端面51a与第二凹壁面51c之间的连接点处。轴向突出部51d从第二凹壁面51c在环主体2的轴向向外方向(图7的上侧)上突出。轴向突出部51d面对第二凸壁面52c。在轴向突出部51d和第二凸壁面52c之间限定了第二窄缝部55a,该第二窄缝部55a具有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窄的间隔。第一缝54、第二缝55和第二窄缝部55a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
如图7所示,以合口部53的中心为对称中心,插入限制部59与插入限制部58点对称。与插入限制部58同样,插入限制部59具有形成在第一凸壁面51f和第一凹壁面52f之间的第一缝56和形成在第二凸壁面51e和第二凹壁面52e之间的第二缝57。插入限制部59具有与轴向突出部51d同样的轴向突出部52d,并且在轴向突出部52d与第二凸壁面51e之间具有第二窄缝部57a。第一缝56、第二缝57和第二窄缝部57a设置在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
如上所述并且如图7所示,第一缝54、56的宽度大于另一公差环T的环主体的板厚度。因此,即使另一公差环T进入了第一缝54、56,也很难被卡住并且容易自然分离。
[第五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8至图10说明第五实施方式。替代如图3所示的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和插入限制部6、7,图9所示的公差环60具有第一端部61、第二端部62和插入限制部68、69。公差环60与图3所示的公差环1的区别在于其具有突出部61f、62f。第一端部61具有端面61a、第一凹壁面61b、第二凹壁面61c和第二凸壁面61d,其分别与图3所示的端面11a、第一凹壁面11b、第二凹壁面11c以及第二凸壁面11d具有近似的构造。第二端部62包括端面62a、第一凸壁面62b、第二凸壁面62c和第二凹壁面62d,其分别与图3所示的端面12a、第一凸壁面12b、第二凸壁面12c和第二凹壁面12d具有近似的构造。
如图8和图9所示,突出部61f在图9中沿着第二缘部2b从第一端部61在周向(图9中的左侧)上突出。从突出部61f的顶端径向向内弯曲的第一凸壁面61e形成在突出部61f的顶端处。突出部61f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具有第二缘部2b、第一凸壁面61e和第二凸壁面61d作为端面。第一凸壁面61e位于突出部61f的周向顶端处,并且朝向周向定向。第一凸壁面61e与第二凸壁面61d成角度地相交。第一凸壁面61e沿着环主体2的轴向一直延伸到第二缘部2b。突出部61f容纳在第二端部62处形成的缺口中。该缺口由第一凹壁面62e和第二凹壁面62d限定。
如图8和图9所示,突出部62f沿着第一缘部2a形成,并且具有与突出部61f近似的构造。然而,在突出部62f的顶端处形成有从突出部62f的顶端径向向外弯曲的第一凸壁面62b。突出部62f为大致矩形,并且具有第一缘部2a、第一凸壁面62b和第二凸壁面62c。突出部62f容纳在第一端部61中形成的缺口中。该缺口由第一凹壁面61b和第二凹壁面61c限定。
如图9所示,与图3所示的插入限制部6、7同样,插入限制部68、69具有第一缝64、66和第二缝65、67。第一缝64、66分别形成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一凹壁面61b、62e和第一凸壁面62b、61e之间。第二缝65、67分别形成在彼此大致平行的第二凹壁面61c、62d和第二凸壁面62c、61d之间。第一缝64、第二缝65和突出部62f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第一缝66、第二缝67和突出部61f位于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
如图9所示,如上所述,插入限制部68、69分别具有第一缝64、66和第二缝65、67。与图3的第一缝14、16和第二缝15、17同样,第一缝64、66和第二缝65、67限制了另一公差环T在轴向上进入合口部63的程度。
如图8、图10所示,插入限制部68具有从环主体2径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62f。插入限制部69具有从环主体2径向向内突出的突出部61f。因此,突出部61f、62f防止了另一公差环T(参见图9)沿径向进入合口部63。这使得可以更可靠地限制公差环彼此缠结。
替代图3所示的公差环1的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和插入限制部6、7,图11、图12所示的第二参考例的公差环70具有第一端部71、第二端部72和插入限制部78、79。如图11所示,第一端部71和第二端部72具有半山形突起部8、9,并且插入限制部78、79在合口部73处沿轴向排成一列。
如图11和图12所示,每个半山形突起部8、9均具有半山形状,其中径向地突出并轴向地延伸的山形状在其周向中心处被分成两半。半山形突起部8、9具有以合口部73为对称中心的彼此对称形状。半山形突起部8、9具有比突起部5长的轴向长度。半山形突起部8、9具有在第一缘部2a侧的第一轴向端部8a、9a和在第二缘部2b侧的第二轴向端部8b、9b。第一轴向端部8a、9a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并且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第二轴向端部8b、9b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并且位于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
如图11所示,第一端部71和第二端部72具有彼此面对的端面71a、72a。插入限制部78、79在端面71a、72a之间具有第一缝74、76和第二缝75、77。第一缝74和第二缝75两者均在轴向上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第一缝76和第二缝77两者均在轴向上位于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
如图11所示,第一缝74、76和第二缝75、77在合口部73处沿环主体2的轴向排成一列。第一缝74、76相对于半山形突起部8、9的轴向端部位于环主体2的轴向外侧。第二缝75、77相对于半山形突起部8、9的轴向端部位于环主体2的轴向内侧。因此,在第一缝74、76和第二缝75、77之间分别设置有径向台阶。
如图11和图12所示,如上所述,插入限制部78、79分别具有从环主体2径向向外突出的半山形突起部8、9。因此,例如,当另一公差环T试图沿径向或轴向进入合口部73时,半山形突起部8、9抵接另一公差环T的突起部和/或半山形突起部。这限制了另一公差环T进入合口部73的程度。
[第六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3说明第六实施方式。替代图3所示的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以及插入限制部6、7,图13所示的公差环80具有第一端部81、第二端部82和插入限制部88、89。替代图3所示的第一缝14、16和第二缝15、17,公差环80具有弯曲的缝84、86。第一端部81和第二端部82具有端面81a、82a,端面81a、82a具有与图3的端面11a、12a近似的构造。
如图13所示,插入限制部88包括从第一端部81弯曲成S形的凹壁面81b。凹壁面81b被构造成连接第一缘部2a和端面81a。凹壁面81b包括第一弯曲部81c和第二弯曲部81d。第一弯曲部81c具有缺口形状,其中第一端部81在周向上(图13中的右侧)被切成大致圆弧状。第二弯曲部81d具有从凹壁面81b沿周向(图13中的左侧)以大致圆弧状伸出的伸出形状。
如图13所示,插入限制部88在第二端部82处具有第一凸壁面82b和第二凸壁面82c。第一凸壁面82b从第一缘部2a沿着凹壁面81b延伸。第二凸壁面82c从第一凸壁面82b连续地延伸并且连接了第一凸壁面82b和端面82a。第一凸壁面82b和第二凸壁面82c彼此协作形成S形。第一凸壁面82b面对第一弯曲部81c,而第二凸壁面82c面对第二弯曲部81d。
如图13所示,插入限制部88在凹壁面81b、第一凸壁面82b和第二凸壁面82c之间具有S形的缝84。缝84在第二弯曲部81d与第二凸壁面82c之间具有窄缝部85。窄缝部85在与第一缘部2a侧的缝84的开口方向成角度(例如约90°)地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缝84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宽,而窄缝部85比环主体2的板厚度窄。缝84、第一弯曲部81c和窄缝部85位于第一缘部2a和假想线L3之间。
如图13所示,插入限制部89以合口部83的中心为对称中心而与插入限制部88点对称。插入限制部89具有与另一插入限制部88同样的缝86和窄缝部87。缝86以S形形成在凹壁面82f、第一凸壁面81f和第二凸壁面81e之间。窄缝部87限定在第二弯曲部82d和第二凸壁面81e之间。缝86、第一弯曲部82e和窄缝部87设置在第二缘部2b和假想线L4之间。
如上所述,插入限制部88、89具有分别从第一缘部2a和第二缘部2b以S形延伸的缝84、86。缝84、86具有缺口形的第一弯曲部81c、82e。第一弯曲部81c在轴向上位于假想线L3和第一缘部2a之间的区域中。第一弯曲部82e在轴向上位于假想线L4和第二缘部2b之间的区域中。
因此,当另一公差环T沿着缝84、86轴向地进入时,另一公差环T的环主体抵接第一弯曲部81c、82e的侧壁面(底端面)。结果,另一公差环T沿轴向向内方向的进一步进入被第一弯曲部81c、82e限制。因此,能够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
可以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20、40、50、60、80进行各种变型。例如,这些公差环可以在第一缘部2a侧和第二缘部2b侧两者均具有插入限制部。可替代地,公差环可以仅在第一缘部2a侧和第二缘部2b侧中的一方具有插入限制部。图3、图7、图8和图13中的两个插入限制部以合口部的中心作为对称中心彼此点对称。可替代地,两个插入限制部可以例如以中心线L1为对称中心线对称。可替代地,两个插入限制部可以彼此不对称。在图4和图6的公差环中,两个插入限制部以中心线L1为对称中心彼此线对称。可替代地,两个插入限制部可以例如以合口部的中心为对称中心彼此点对称。可替代地,两个插入限制部可以彼此不对称。
可以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插入限制部代替第一缘部2a侧的插入限制部或第二缘部2b侧的插入限制部。例如,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插入限制部6作为第一缘部2a侧的插入限制部,并且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插入限制部29作为第二缘部2b侧的插入限制部。可以采用图5和图9中的插入限制部作为第一缘部2a侧的插入限制部或第二缘部2b侧的插入限制部。代替图7所示的轴向突出部51d、52d,例如,可以设置成使它们分别从第二凸壁面52c、51e沿轴向向内突出。
如图2所示,多个突起部5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心处沿着中心线L1排成一列。可替代地,多个突起部可以在从中心线L1朝向第一缘部2a侧偏离的位置处沿环主体2的周向排成一列。如图2所示,每个突起部5均具有在假想线L3上排列的第一轴向端部5a和在假想线L4上排列的第二轴向端部5b。可替代地,公差环可以具有轴向长度不同的各种类型的突起部。多个突起部可以配置成在环主体2的轴向上以锯齿形的方式分布。在这种情况下,插入限制部形成在与环主体2在轴向上的缘部最靠近的突起部的轴向端部和缘部之间。
图1的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具有在合口部13处彼此面对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配置成在自由状态下在径向上不重叠。可替代地,如图14所示,公差环1可以具有在自由状态下在径向上重叠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换句话说,图1所示的第一端部11从第二端部12轴向和径向地移位,从而形成图14所示的公差环1。
更具体地,如图14所示,第一端部11相对于第二端部12沿轴向上的一方(向图中的左侧)并且径向向外移位。结果,位于端面11a与第二凹壁面11c之间的伸出部与由第一凸壁面12b和第二凸壁面12c形成的伸出部在径向上重叠。由第一凸壁面11e和第二凸壁面11d形成的伸出部与位于端面12a和第二凹壁面12d之间的伸出部在径向上重叠。第一缝14、16在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限定有周向和径向上的预定距离。尽管第二缝15、17沿在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限定有径向上的预定间隔,但第二缝15、17在轴向上重叠。同样在该构造中,沿着第一缝14、16轴向地进入的另一公差环T抵接第二凹壁面11c、12d,从而限制了进入第二缝15、17。结果,能够限制另一公差环T进入合口部13的程度。
本公开还包括以下结构。更具体地,公差环具有环主体和多个突起部。环主体由具有弹簧特性的带状板材形成为环形。突起部形成在环主体上并且从环主体沿径向突出。在环主体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形成有合口部。环主体具有轴向上的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公差环具有插入限制部,该插入限制部构造成限制从第一缘部侧插入到合口部中的另一公差环的轴向进入量。插入限制部具有第一缝和第二缝。第一缝从环主体的第一缘部延伸并且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第二缝与第一缝成角度地相交并从第一缝延伸。插入限制部具有在第一缝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缺口。缺口在超出第一缝和第二缝之间的连接点的位置处从第一缝延伸。因此,沿着第一缝轴向地进入的另一公差环的环主体从第一缝朝向缺口进入。这能够限制另一公差环从第一缝进入第二缝。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公差环之间的缠结程度。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的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代表性示例,因此是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详细的说明旨在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制造、使用和/或实践本教导的各个方面,并因此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以上公开的附加特征和教导均可以单独地应用和/或使用,或者与其它特征和教导以其任何组合来应用和/或使用,以提供改进的公差环和/或制造和使用该公差环的方法。

Claims (7)

1.一种公差环,其包括:
环形的环主体,其由具有弹簧特性的带状板材形成;
合口部,其形成在所述环主体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
多个突起部,其形成在所述环主体上并从所述环主体径向突出;
所述环主体的轴向上的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和
插入限制部,其构造成当另一公差环从所述第一缘部侧插入到所述合口部时限制所述另一公差环在所述轴向上的进入量,其中:
所述插入限制部包括限定在彼此平行的面之间的第一缝和第二缝,所述第一缝与所述第二缝彼此成角度地相交,
轴向间隔,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缝和所述第二缝之间,以及
所述插入限制部定位成使得所述另一公差环的进入量在所述轴向上被限制在所述多个突起部的在所述第一缘部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第一缘部之间的区域中,以防止所述另一公差环覆盖所述多个突起部的轴向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缝从所述环主体的所述第一缘部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延伸,
所述第二缝从所述第一缝延伸,并且
所述第一缝和所述第二缝之间的连接点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多个突起部的在所述第一缘部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第一缘部之间的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限制部包括在超出所述连接点的位置处从所述第一缝沿所述第一缝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的宽度比所述环主体的板厚度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限制部具有从所述环主体的所述第一缘部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缝,并且
所述缝包括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构造成限制所述另一公差环在所述轴向上的进入量,所述弯曲部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多个突起部的在所述第一缘部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第一缘部之间的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限制部包括向所述环主体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限制部包括向所述环主体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CN201980080390.9A 2018-12-07 2019-11-06 公差环 Active CN113167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9958 2018-12-07
JP2018229958A JP7376232B2 (ja) 2018-12-07 2018-12-07 トレランスリング
PCT/JP2019/043396 WO2020116073A1 (ja) 2018-12-07 2019-11-06 トレランスリン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333A CN113167333A (zh) 2021-07-23
CN113167333B true CN113167333B (zh) 2023-09-01

Family

ID=70974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0390.9A Active CN113167333B (zh) 2018-12-07 2019-11-06 公差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34369A1 (zh)
JP (1) JP7376232B2 (zh)
CN (1) CN113167333B (zh)
DE (1) DE112019006086T5 (zh)
WO (1) WO2020116073A1 (zh)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8845A (en) * 1972-05-04 1973-10-30 Memphis Furniture Mfg Co Drawer pull anchoring device
EP0730712A1 (fr) * 1994-09-29 1996-09-11 Valeo Dispositif preamortisseur de torsion
US5947409A (en) * 1996-10-21 1999-09-07 Corrigan, Jr.; Richard W. Spring finger assembly for engaging a spool
JP2005114025A (ja) * 2003-10-07 2005-04-28 Ochiai:Kk トレランスリング
DE102004018740A1 (de) * 2004-04-17 2005-11-03 Horst Wanek Kupplungseinrichtung
CN101529102A (zh) * 2006-08-15 2009-09-09 因特里-普莱克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各种端部突片设计的防止互锁的公差环
CN102124241A (zh) * 2008-07-01 2011-07-13 圣戈班性能塑料万科有限公司 公差环
EP2359367A1 (en) * 2008-11-25 2011-08-24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Rencol Ltd. Process control of tolerance rings
DE102011077361A1 (de) * 2011-06-10 2012-12-13 FedertechnikKaltbrunn AG Feder für eine Welle-/ Nabeverbindung mit Überlastschutzfunktion, insbesondere für Heckklappenantriebe
WO2014079420A1 (de) * 2012-11-22 2014-05-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leranzring
CN104221083A (zh) * 2012-04-30 2014-12-17 圣戈班性能塑料万科有限公司 带有穿孔的波状部的公差环
CN104350299A (zh) * 2012-06-29 2015-02-11 圣戈班性能塑料万科有限公司 多件式公差环
JPWO2013122229A1 (ja) * 2012-02-17 2015-05-18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トレランスリング
CN204419897U (zh) * 2014-09-23 2015-06-24 美国圣戈班性能塑料公司 具有凹槽的组件
JP2015120414A (ja) * 2013-12-24 2015-07-02 株式会社三星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036785A (ja) * 2015-08-07 2017-02-16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軸継手構造
JP2017159757A (ja) * 2016-03-08 2017-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7709814A (zh) * 2015-08-07 2018-02-16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公差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889A (ja) 1997-07-18 1999-02-09 Showa:Kk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トルクリミッター
US8385024B2 (en) 2010-10-07 2013-02-26 IntriPlex Technologies Tolerance ring with edge bump difference
JP5464202B2 (ja) * 2011-12-12 2014-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電子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8845A (en) * 1972-05-04 1973-10-30 Memphis Furniture Mfg Co Drawer pull anchoring device
EP0730712A1 (fr) * 1994-09-29 1996-09-11 Valeo Dispositif preamortisseur de torsion
US5947409A (en) * 1996-10-21 1999-09-07 Corrigan, Jr.; Richard W. Spring finger assembly for engaging a spool
JP2005114025A (ja) * 2003-10-07 2005-04-28 Ochiai:Kk トレランスリング
DE102004018740A1 (de) * 2004-04-17 2005-11-03 Horst Wanek Kupplungseinrichtung
CN101529102A (zh) * 2006-08-15 2009-09-09 因特里-普莱克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各种端部突片设计的防止互锁的公差环
CN102124241A (zh) * 2008-07-01 2011-07-13 圣戈班性能塑料万科有限公司 公差环
EP2359367A1 (en) * 2008-11-25 2011-08-24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Rencol Ltd. Process control of tolerance rings
DE102011077361A1 (de) * 2011-06-10 2012-12-13 FedertechnikKaltbrunn AG Feder für eine Welle-/ Nabeverbindung mit Überlastschutzfunktion, insbesondere für Heckklappenantriebe
JPWO2013122229A1 (ja) * 2012-02-17 2015-05-18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トレランスリング
CN104221083A (zh) * 2012-04-30 2014-12-17 圣戈班性能塑料万科有限公司 带有穿孔的波状部的公差环
CN104350299A (zh) * 2012-06-29 2015-02-11 圣戈班性能塑料万科有限公司 多件式公差环
WO2014079420A1 (de) * 2012-11-22 2014-05-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leranzring
JP2015120414A (ja) * 2013-12-24 2015-07-02 株式会社三星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4419897U (zh) * 2014-09-23 2015-06-24 美国圣戈班性能塑料公司 具有凹槽的组件
JP2017036785A (ja) * 2015-08-07 2017-02-16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軸継手構造
CN107709814A (zh) * 2015-08-07 2018-02-16 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公差环
JP2017159757A (ja) * 2016-03-08 2017-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崇善 ; 冯超光 ; .尺寸链中形位公差环的分析.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04期),第26-2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333A (zh) 2021-07-23
DE112019006086T5 (de) 2021-09-16
JP7376232B2 (ja) 2023-11-08
JP2020091023A (ja) 2020-06-11
US20220034369A1 (en) 2022-02-03
WO2020116073A1 (ja) 2020-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73901B2 (en) Spring clip for shield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10003234B2 (en) Electrical machine comprising a fastening flange
EP3872933A1 (en) Conical contact spring sleeve as well as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plug connections with such contact spring sleeves
EP3014134B1 (en) Tolerance ring with divided torque slip
RU2020135267A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разъем
US10527091B2 (en) Self-aligning roller bearing
CN113167333B (zh) 公差环
US8092097B2 (en) Retained roller assembly
JP3952107B2 (ja) 転がり軸受の分割型保持器
CN111902652B (zh) 盘簧组装体
JP5900646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396184B1 (en) Crossed roller bearing
CA2317914C (en) Improvements in cages for split roller bearings
JP7209870B2 (ja) リングファスナー
EP3205909A1 (en) Oil ring
CN109844338B (zh) 轴承组件及轴承罩
JP5568980B2 (ja) ローラクラッチ
EP4325074A1 (en) Angular ball bearing
JP2008133893A (ja) 止め輪付き転がり軸受
US20190014871A1 (en) Ring sizing insert
JP6586908B2 (ja) ローラクラッチ
JP2023038649A (ja) 複列転がり軸受用連結部材
GB2333329A (en) Improvements in cages for split roller bearings
JP2021134890A (ja) 外輪付き円筒ころ軸受
JP2021101119A (ja) ころ軸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