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6236A -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6236A
CN113136236A CN202010052375.8A CN202010052375A CN113136236A CN 113136236 A CN113136236 A CN 113136236A CN 202010052375 A CN202010052375 A CN 202010052375A CN 113136236 A CN113136236 A CN 1131362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strength
reaction
coke
pro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523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6236B (zh
Inventor
胡德生
孙维周
毛晓明
王玉明
钱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5237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62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6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6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62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62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3/00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solid raw materials or solid raw materials in special form
    • C10B53/04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solid raw materials or solid raw materials in special form of powdered co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ke Indu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在保持焦炭的基质强度变化率为±0.5%的前提下,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和/或增加配煤结构中灰催化指数高的炼焦煤的比例,同时控制配煤的主要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标logMF>2,镜质组平均反射率0.95%≤Rr≤1.25%,使得到的焦炭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提高。本发明方法指导炼焦配煤,不但能合理使用国内外炼焦煤资源,而且配煤成本将大幅降低。

Description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用焦炭质量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炉大型化,高炉操作者们对焦炭的热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炉用焦炭的所谓热性能是指,国标“焦炭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方法”GB/T4000-2017。将焦炭样制成19~21mm块,缩取200g,放入反应器内,在1100℃恒温条件下与5升/分钟100%CO2气体反应2小时,失重率即为反应性CRI;反应后焦块在I型转鼓中以20转/分速度转30分钟后,测定大于10mm焦块的比率,即为反应后强度CSR。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标试验方法是化学控制反应,受焦炭的显微光学组成和灰化学成分影响,一方面,提高焦炭显微光学组织中各向异性组织含量,特别是其中镶嵌结构含量;另一方面,减少灰中对反应性起正催化作用的成分,主要Fe2O3、CaO、MgO、K2O、Na2O。宏观上,控制炼焦配煤中强粘煤(焦煤和肥煤总称)配比,这类优质炼焦煤资源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
中国专利ZL201510012231.9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的评价方法,主要发明内容:首先设定焦炭反应后的最终失重率、总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范围,然后通过焦炭的起始反应温度计算出反应计算失重速率,该失重速率设定为焦炭在反应过程中匀速失重;然后进行拟真反应,将焦炭至于充满保护气的反应容器中,加热到反应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后开始通反应气氛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匀速升温,使反应结束时刚好升温到反应温度范围的上限值;反应气氛包括CO、CO2和辅助气氛,反应过程中辅助气氛流量不变,通过调节反应气氛中CO和CO2的流量使焦炭的失重速率始终贴合反应计算失重速率,直到焦炭达到设定的最终失重率,反应结束;最后,将反应后的焦炭冷却后进行转鼓试验得到焦炭的反应后强度。这个试验反应后强度真实表征焦炭在高炉内高温反应后强度,因此又称之为高温反应后强度HSR。这一方法的反应后强度影响机理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焦炭显微光学组织中来自气煤的各向同性组织反应活性高于各向异性组织,在高炉条件与CO2的反应趋于表面保护焦炭内部,另外,各向同性的抗高温能力强于各向异性,高温使焦炭的向石墨化转变,各向同性炭质结构抗石墨化较各向异性炭质抗石墨化能力强,有利于强度保持或改善。灰中主要成分Fe2O3、CaO、MgO、K2O、Na2O具有正催化作用加快炭熔损反应速度,可用灰催化指数MCI表达,有利于焦炭快速表面反应。所以根据各项同性组织含量与灰催化指数这两个因素可以控制焦炭高温反应后强度HSR。
中国专利CN102374955A公开了一种高温环境下测试焦炭强度和反应后强度的方法,该方法是在高温环境下直接测试焦炭的机械强度,为焦炭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更合理的评价方式;中国专利CN102928455A公开了一种测定焦炭高温冶金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对现行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更好地指导高炉生产;中国专利CN1363817A公开了一种入炉冶金焦大型高温反应炉及实验方法,该方法可模拟冶金焦炭在高炉的软熔带和滴落带受CO2侵蚀的反应环境,测定入炉冶金焦炭在高温状态的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反应试样量大,最多可达15Kg,焦炭块度大(与入炉焦相同),反应温度高,上述方法的配煤成本较高,热性能HSR还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焦炭在高炉内的真实反应后强度越来越受到重视,直接影响到配煤结构和焦炭成本最终影响铁水成本。传统国标“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方法”,存在明显不足,为了达到国标方法的低反应性和高反应后强度,只能提高配煤中强粘煤比例(焦煤和肥煤),这类优质炼焦煤资源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了一种控制焦炭在高炉内的真实反应后强度方法,以此指导炼焦配煤,合理使用炼焦煤资源,降低配煤和焦炭成本,最终降低铁水成本。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在保持焦炭的基质强度(冷强度)变化率为±0.5%的前提下,增加配煤结构中灰催化指数高的炼焦煤的比例,同时控制配煤的主要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标logMF>2,镜质组平均反射率0.95%≤Rr<1.10%,由此提高得到的冶金焦炭高温反应后强度HSR。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炼焦煤的比例具体为1~15wt%。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灰催化指数高具体为灰催化指数大于3。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在保持焦炭的基质强度变化率为±0.5%的前提下,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同时控制配煤的主要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标logMF>2,镜质组平均反射率1.10%<Rr≤1.25%,由此提高得到的冶金焦炭高温反应后强度HSR。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具体为1~8wt%。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在保持焦炭的基质强度变化率为±0.5%的前提下,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和增加配煤结构中灰催化指数高的炼焦煤的比例,同时控制配煤的主要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标logMF>2,镜质组平均反射率1.10%≤Rr≤1.2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炼焦煤的比例具体为1~10wt%。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灰催化指数高具体为灰催化指数大于3。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具体为1~5wt%。
本发明中,配合煤结构指生产冶金焦炭所用炼焦煤中气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以及弱粘煤的比例。参见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
本方法中的主要粘结性与结焦性指标指配合煤的基氏流动度指标logMF。参见煤的塑性测定-恒力距基氏塑性仪法(MT/T1015-2006)。
各项同性组织含量指焦炭的在显微镜下的光学组织结构。参见焦炭光学组织的测定方法(YB/T077-1995)。
冷强度指焦炭的DI转鼓强度DI15015,参见JIS K2125-2004。
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指配合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的平均值,参见煤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GB-T 6948-1998)。
灰催化指数(MCI)通过测定煤中的灰成分含量计算得到,公式如下:
MCI=100×Ad×(CaO+Fe2O3+K2O+Na2O)/(100-Vd)×(SiO2+Al2O3);Ad指灰含量,Vd指挥发分含量,参见煤炭工业分析测定方法(GB2001-91)。
HSR为中国专利CN201510012231.9《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的评价方法》中提出的冶金焦炭反应后评价方法。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控制焦炭在高炉内真实反应后强度的方法,改变炼焦配煤理论,保持冷强度达到高炉要求条件下,尽可能提高气煤比例,提高焦炭显微光学组织中各向同性组织含量,控制焦炭灰化学成分和催化指数,提高反应活性使得焦炭与CO2反应尽可能在焦炭表面快速反应,保护焦炭内部,同时提高焦炭抗高温能力。目前国内外炼焦煤资源中,有大量粘结性好、焦炭冷强度正常,由于灰化学成分特殊,使得其传统方法焦炭反应性高反应后强度低,但是模拟高炉反应过程的反应后强度不差,目前被大家认为是二类炼焦煤,价格比一类优质炼焦煤低15~20%,气煤比强粘煤的价格代约30%,以此方法指导炼焦配煤,不但能合理使用国内外炼焦煤资源,而且配煤成本将大幅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1、标准配煤结构方案
根据传统方法进行的配煤方案设计,强粘比59%,气煤比20%,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22%,焦炭冷强度DI150 15为88.5%,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23.2%和68.9%,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69.8%。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51
(强粘比指焦煤与肥煤比例)
2、提高气煤比例4%
根据新的配煤理论进行的配煤方案设计,强粘比降低到55%,气煤比提高到24%,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19%,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25.4%和66.8%,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70.8%,冷强度DI150 15为88.4%基本不变,提高了高温反应后强度HSR。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52
3、提高气煤比例8%
根据新的配煤理论进行的配煤方案设计,强粘比降低到51%,气煤比提高到28%,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16%,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26.3%和65.4%,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73.4%,冷强度DI150 15为88.5%基本不变,提高了高温反应后强度。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53
通过提高气煤比例焦炭反应后强度得到提高,同时配煤成本也降低。
实施例2
1、标准配煤结构方案
一种二类焦煤A,logMF为2.5,冷强度DI150 15为86.9%,灰催化指数MCI高达4.2,单种煤焦炭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46%和43%。在标准配煤结构中配比为5%,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0.99%,焦炭冷强度DI150 15为86.5%,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26.2%和63.9%,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67.8%。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61
2、提高A煤比例5%
提高A煤的配比至10%,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02%,焦炭冷强度DI150 15为86.5%,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36.2%和53.5%,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69.8%。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62
3、提高A煤比例15%
提高A煤的配比至20%,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09%,焦炭冷强度DI150 15为86.7%,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41.3%和48.5%,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71.4%。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63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71
通过提高灰催化指数高的A煤比例焦炭反应后强度得到提高,同时配煤成本也降低。
实施例3
1、标准配煤结构方案
一种二类焦煤A,logMF为2.5,冷强度DI150 15为87.2%,灰催化指数MCI高达4.2,单种煤焦炭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46%和43%。在标准配煤结构中配比为5%,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10%,焦炭冷强度DI150 15为86.9%,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26.2%和63.9%,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67.8%。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72
2、提高A煤比例5%,提高气煤比例3%
提高A煤的配比至10%,提高气煤配比至23%,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12%,焦炭冷强度DI150 15为86.5%,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37.8%和51.9%,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70.1%。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73
3、提高A煤比例10%,提高气煤比例5%
提高A煤的配比至15%,提高气煤配比至25%,配煤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r=1.15%,焦炭冷强度DI150 15为86.4%,传统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分别是39.8%和50.2%,高温反应后强度HSR是71.2%。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74
Figure BDA0002371633370000081
由于气煤与二类焦煤A价格较低,所以通过本方法不但控制与提高了冶金焦炭的高温反应后强度,总体配煤成本也降低了。
本发明是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生产冶金焦炭企业都可使用,因此,这项发明推广应用的前景良好。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保持焦炭的基质强度变化率为±0.5%的前提下,增加配煤结构中灰催化指数高的炼焦煤的比例,同时控制配煤的粘结性指标logMF>2,镜质组平均反射率0.95%≤Rr<1.10%,由此提高得到的冶金焦炭高温反应后强度HSR。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炼焦煤的比例为1~15wt%。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催化指数高为灰催化指数大于3。
4.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保持焦炭的基质强度变化率为±0.5%的前提下,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同时控制配煤的粘结性指标logMF>2,镜质组平均反射率1.10%<Rr≤1.25%,由此提高得到的冶金焦炭高温反应后强度HSR。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为1~8wt%。
6.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保持焦炭的基质强度变化率为±0.5%的前提下,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和增加配煤结构中灰催化指数高的炼焦煤的比例,同时控制配煤的粘结性指标logMF>2,镜质组平均反射率1.10%≤Rr≤1.20%,由此提高得到的冶金焦炭高温反应后强度HSR。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炼焦煤的比例具体为1~10wt%。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催化指数高具体为灰催化指数大于3。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加配煤结构中气煤的比例具体为1~5wt%。
CN202010052375.8A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1362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52375.8A CN113136236B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52375.8A CN113136236B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6236A true CN113136236A (zh) 2021-07-20
CN113136236B CN113136236B (zh) 2021-11-16

Family

ID=76808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52375.8A Active CN113136236B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623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3490A (zh) * 2010-10-22 2012-05-1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高活性高强度焦炭的配煤方法
CN102559227A (zh) * 2010-12-10 2012-07-1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基氏流动度指标进行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3254958A (zh) * 2012-08-15 2013-08-21 中特首诺(北京)冶金科技有限公司 粘结单质碳粉使之成为同时具有低温和高温强度球的方法
CN104678075A (zh) * 2015-02-13 2015-06-03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配煤炼焦焦炭耐磨强度的预测方法
CN105842065A (zh) * 2015-01-12 2016-08-10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的评价方法
EP3385004A1 (en) * 2014-01-10 2018-10-10 Manik Ventures Limited A pyrolysis chamber for treating domestic refuse and dwelling equipped with such a chamber
CN110628446A (zh) * 2018-06-25 2019-12-3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焦炭粒度的炼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3490A (zh) * 2010-10-22 2012-05-1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高活性高强度焦炭的配煤方法
CN102559227A (zh) * 2010-12-10 2012-07-1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基氏流动度指标进行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3254958A (zh) * 2012-08-15 2013-08-21 中特首诺(北京)冶金科技有限公司 粘结单质碳粉使之成为同时具有低温和高温强度球的方法
EP3385004A1 (en) * 2014-01-10 2018-10-10 Manik Ventures Limited A pyrolysis chamber for treating domestic refuse and dwelling equipped with such a chamber
CN105842065A (zh) * 2015-01-12 2016-08-10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的评价方法
CN104678075A (zh) * 2015-02-13 2015-06-03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配煤炼焦焦炭耐磨强度的预测方法
CN110628446A (zh) * 2018-06-25 2019-12-3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焦炭粒度的炼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6236B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53961B (zh) 一种提高焦炭平均粒度及改善焦炭粒度分布的炼焦配煤方法
CN108106961A (zh) 一种高炉炼铁用焦炭反应性的检测方法
CN103553651A (zh) 一种耐热混凝土
CN104316429B (zh) 测试碱金属及锌蒸气对焦炭破坏作用及性能影响的方法
Che et al. Kinetic mechanism of magnesium production by silicothermic reduction of CaO· MgO in vacuum
CN116716041A (zh) 一种炼油加热炉炉管使用的复合结晶膜浆料
CN113136236B (zh) 一种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控制方法
CN116479195B (zh) 一种基于煤岩参数优化高炉喷吹煤配煤的方法
CN108866324A (zh) 一种利用烧结基础特性指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配矿的方法
CN102533301B (zh) 焦煤改质剂
CN110045082B (zh) 一种熔融还原炼铁中块煤高温性能的测量评价方法
CN105842065A (zh) 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的评价方法
CN102279203B (zh) 一种评价高炉渣综合排碱、脱硫能力的方法
Xu et al. Influence of initial iron ore particle size on CO 2 gasification behavior and strength of ferro-coke
WO2024017249A1 (zh) 一种顶装焦配煤炼焦方法、其产品及炼焦用配合煤
CN113416567B (zh) 一种铁焦的制备方法及铁焦
CN112899052B (zh) 阻氢剂及配入大比例高挥发性烟煤生产焦炭的方法
CN112903512B (zh) 一种铁焦高温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测定方法
CN107557042B (zh) 高配比弱黏结煤控制焦炭质量的方法
CN117210238A (zh) 一种提高焦炭反应性的配煤体系和炼焦方法
CN115368917B (zh) 一种预测捣固焦炭配煤结构的方法
CN115612762B (zh) 一种高冷热强度的铁焦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25160B (zh) 一种焦炭热强辅料及其制备工艺
CN110592299A (zh) 高炉喷吹高钙低灰熔点烟煤的配煤方法及其配合煤
CN113462420B (zh) 一种铁焦的制备方法及铁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