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04123B - 保险杠 - Google Patents

保险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04123B
CN113104123B CN202011297045.1A CN202011297045A CN113104123B CN 113104123 B CN113104123 B CN 113104123B CN 202011297045 A CN202011297045 A CN 202011297045A CN 113104123 B CN113104123 B CN 1131041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umper
airflow
width direction
straight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970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04123A (zh
Inventor
塩贝僚
福田正刚
汤泽峰司
阿部将宽
高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Acces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Acces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Access Corp filed Critical Honda Acces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04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4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04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41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86Bumper fascias and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5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7Radiator grilles integral with bump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的保险杠。所述保险杠为被设置在车辆(1)的前方下部的前保险杠(7)。由于以跨过车辆(1)的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的延长线(36)上的区域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前保险杠(7)的下部,因此,能够抑制在前轮(2L)、(2R)周围的乱流发生,并且能够提高车辆稳定性。

Description

保险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的下部的保险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类型的保险杠,已知一种气流引导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气流引导结构被设置为覆盖汽车的下部,并通过具有被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并于前后方向延伸的凹形的隧道部的地板构件引导气流。所述气流引导结构具有以沿所述地板构件于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所形成的导向壁,因此,将从所述汽车的前方流入所述地板构件的下侧的气流引导至后方。所述导向壁的后端部位于前轮胎的后方,并被设置在所述汽车的侧部与所述隧道部之间。
在所述气流引导结构中,虽然将为了抑制在行驶时的车辆下部的空气阻力的增加,进而使在地板构件的下侧流动的气流的速度均匀化作为目的,但并未考虑到对轮窝的影响。
另外,已知一种车辆的前部地板结构(例如,专利文献2)。所述车辆的前部地板结构为,在前轮胎的车辆前方位置设置前导流板,用以理顺在行驶中流向前部地板下的周围的行驶风。所述前导流板为位于比所述前轮胎的直行状态轮胎前端表面的位置更靠近车辆前方位置,并被设置在比所述前轮胎的直行状态轮胎内表面的位置更靠近车辆中心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位置。所述前导流板具有前方顶部,其用于将朝向车辆后方的行驶风的流向处于在车辆的内方向和车辆的外方向的二个方向上分流;内侧端部,其设于比前方顶部更靠近车辆后方、比所述前方顶部更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位置;以及第1气流理顺表面,其连接所述前方顶部和所述内侧端部的同时,在所述内侧端部的接近部位之处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旦接受到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则将所接受到的行驶风的流向理顺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流向。
在所述车辆的前部地板结构中,虽然将通过减少在行驶时由于在前部地板下的周围流动的行驶风所引起的空气阻力来实现所期望的改善空气动力性能作为目的,但并未考虑到对轮窝的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54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5222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已知为了提高高速行驶时的车辆稳定性和响应性从而将升力的前后平衡进行最优化之事,并且已被证明,在使用数值流体分析的计算中,在轮胎周围的压力变动大。
在所述轮胎周围,其包含由刹车装置等造成的热能,并包含为旋转物的轮胎,因此存在有复杂的压力。基于发明人的研究的新知识,通过使用空气基本升力特性,预先理顺乱流区域,进而抑制轮窝的内部压力变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升力平衡。
图34为表示通过在以往车辆行驶时的车辆下部的数值流体动力学的分析结果的车辆的仰视图,其相当于在和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的行驶风的条件下的直行行驶。如同图所示那样,自走式车辆101具有左右前轮102L、102R和左右后轮103L、103R,并且用于容纳这些前轮102L、102R和后轮103L、103R的前后轮窝104、104、105、105被设置在车辆101的左右。
如围绕图34的车辆101的风的流向所示,前轮102L、102R和后轮103L、103R的轮窝104、104、105、105附近被确认为压力大,且有乱流发生。该乱流假定在车体下部的风的气流停滞在轮窝104、104、105、105内,并且已停滞的乱流被从为旋转部的车轮的轮圈开口部排出,进而进行了以下试验。
当用罩将所述轮圈开口部完全封闭并且通过实际车辆行驶来确认操纵稳定性的效果时,在将四个车轮都封闭轮圈开口部的情况下,可确认到能够提高高速直行性。由于该效果根据各种车体形状而变化,因此,认为该效果有助于CL值(升力系数)的前后平衡的变化。
另外,为了进行比较,与四个轮胎的轮圈开口部全部被封闭者相比,其用罩仅将后部轮胎的轮圈开口部封闭者赋予操纵稳定性小。由该结果可知,通过实际车辆行驶,主要降低在前轮产生的乱流就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设在后部轮胎的轮圈开口部的罩由于刹车装置等热害的原因,其难以将整个表面进行封闭,因此使用了其它方法在实际行驶中进行检测的结果,进而完成了本发明。
在此,鉴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的保险杠。
为达到上述目的,涉及方案1的发明为被设置在车辆的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其特征在于,以包含所述车辆的前轮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气流理顺用突起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保险杠的下部。
另外,涉及方案2的发明为被设置在车辆的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其特征在于,以包含所述车辆的前轮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气流理顺用槽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保险杠的下部。
涉及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具有侧表面部,且以位于所述车辆的前轮侧表面上方的前方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设置在所述侧表面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方案1的结构,能够抑制在前轮周围的乱流发生,进而能够提高车辆稳定性。
根据本方案2的结构,能够抑制在前轮周围的乱流发生,进而能够提高车辆稳定性。
根据本方案3的结构,能够理顺在前轮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乱流,进而能够提高车辆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前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仰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气流理顺用突起周围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气流理顺用突起周围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处于安装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下部侧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12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前侧下部的侧视图。
图13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前侧下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流向车辆下部的行驶风的流向的在常规例中的行驶风流向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流向车辆下部的行驶风的流向的行驶风流向图、且表示速度分布,图15A表示比较例,图15B表示实施例。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流向车辆下部的行驶风的流向的行驶风流向图,图16A表示比较例,图16B表示实施例。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保险杠的后视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立体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前视图。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俯视图。
图2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仰视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侧视图。
图2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仰视说明图。
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放大仰视说明图。
图2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放大仰视说明图。
图2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气流理顺用槽部的说明图。
图2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底表面的说明图。
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后视图。
图2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气流理顺用槽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3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气流理顺用槽部的说明图。
图3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保险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仰视图。
图3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车辆下部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
图3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车辆前侧下部的侧视图。
图34为表示常规例的流向车辆下部的行驶风的流向的行驶风流向图,且表示为在直行行驶的情况下。
符号说明
1-自走式车辆(车辆),2L、2R-前轮,2T-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7-前保险杠(保险杠),13-保险杠侧表面(侧表面部),14-保险杠底表面(保险杠的下部),31-气流理顺用突起,36-延长线,41-气流理顺用槽部,51-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保险杠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图1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且如同图所示,自走式车辆1具有左右的前轮2L、2R以及左右的后轮3L、3R。用于容纳这些前轮2L、2R以及后轮3L、3R的前后轮窝4、4、5、5被设置在车辆1的左右。
为前树脂部件的前保险杠7被设置在车辆1的前部。该前保险杠7通过模具将树脂成型而形成。另外,为了冷却散热器等,使外部空气流入车辆1的内部的开口8被设置在前保险杠7。
前保险杠7一体地具有保险杠前表面11、被设置在保险杠前表面11的左右端部的保险杠侧表面13、13以及被设置在保险杠前表面11和保险杠侧表面13的下部的保险杠底表面14。
如图2等所示,保险杠前表面11一体地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被形成较长的保险杠前表面中央部17、连结该保险杠前表面中央部17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和保险杠侧表面13、13的保险杠前表面倾斜部18、18,并且开口部8被形成在保险杠前表面中央部17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
而且,保险杠前表面中央部17由开口部8的上部分的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上部17U和开口部8的下部分的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下部17S构成。
另外,如图3等所示,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上部17U的前表面和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下部17S的前表面,在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直线形状或具有大曲率半径的弯曲状,且弯曲部位19U、19U、19S、19S被设置在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上部17U和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下部17S的端部和保险杠前表面倾斜部18、18之间,并且这些保险杠前表面倾斜部18、18以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后侧的方式倾斜着。
相对于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上部17U的弯曲部位19U、19U的位置,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下部17S的弯曲部位19S、19S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另外,左右的弯曲部位19S、19S被设置在轮窝4、4的内壁表面4N、4N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位置,并且弯曲部位19S和内壁表面4N被大致并列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
保险杠底表面14的前侧被连续地设置在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下部17S的下部,且凸状的弯曲部14W被设置在保险杠前表面中央下部17S、保险杠前表面倾斜部18、保险杠侧表面13和保险杠底表面14之间。
用于安装雾灯21的为开口部的雾灯开口部22被形成在两侧的保险杠前表面倾斜部18、18。雾灯21被安装在该雾灯开口部22。
保险杠侧表面13,其与位于后方侧的挡泥板23(参照图1)连结的连结部13B被形成在其后上端部,且将该连结部13B连结在挡泥板23,且被支撑在车辆1。另外,形成前轮2L、2R的轮窝4、4的前侧的一部分的后边缘部13A被设置在保险杠侧表面13的后端。
如图15和图16所示,前保险杠7的保险杠底表面14被连续地设置在车辆1的下部的地板构件24的前边缘,且保险杠底表面14的下表面和地板构件24的前边缘侧下表面彼此齐平地连续。地板构件24被设置为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且被形成为大致平坦的形状。即,除了轮窝4、5之外,被以抑制急剧凸凹且缓和地弯曲的方式所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地板构件24可以由一个构件设置构成或也可以由多个构件连续设置构成。
如图3和图4所示,保险杠底表面14的后边缘部20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后边缘中央部20A和被设置在该后边缘中央部20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的倾斜的后边缘倾斜部20B、20B。后边缘中央部2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直线型,并且两侧的后边缘倾斜部20B、20B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形成为向后倾斜,同时多个台阶部20C、20C…被形成在后边缘倾斜部20B、20B。
如图12和图13所示,前轮2L、2R和后轮3L、3R包括由铝合金等制成的轮圈25和安装在该轮圈25上的轮胎26,并且车辆1的车轴(未图示)接合在轮圈25的中心。
轮圈25具有为外周部的轮辋部27、为中心部的轮毂部28、连结轮辋部27和轮毂部28的多个轮辐部29、29…以及被设置在这些轮辐部29、29之间的开口部30、30…。
如图6~图9所示,在为前保险杠7的下部的保险杠底表面14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所述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位于前轮2L、2R的前方并以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的方式被并列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各7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呈现为朝向车辆1的前方,其前端部32为尖锐的炮弹形的形状。前端部32呈现为弯曲状。外周表面33为曲面状,且其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呈现为大致半圆形。另外,如图6所示,气流理顺用突起31被形成为,其前端部32侧朝向车辆后方从保险杠底表面14的下表面远离且倾斜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气流理顺用突起31被一体成型在前保险杠7。
气流理顺用突起3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34处为最大,且在后端部34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的突起宽度与相邻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的后端部34、34之间的突出间隔基本相等,并且突起宽度为突起间隔的约0.8~1.2倍。需要说明的是,气流理顺用突起31在前后方向被形成为比在后端部34处的突起宽度长,但该长度为150mm以下。
另外,如图9等所示,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以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侧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位置向后的方式被并列为弯曲状。包括在为虚拟线的延长线36上的区域,并且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将使车辆的前方变尖的炮弹形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的一列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而且,如图6所示,由于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被以在前后方向上无间隙地重复设置,因此,可以获得确保气流的直线性的气流理顺效果。另外,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被以比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方式设置。
进一步,如图9所示,在将前轮2L、2R朝向在直线行驶时的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状态,跨过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的延长线36上的区域去设置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且延伸线3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为内侧区域36N,并且延伸线3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为外侧区域36S。需要说明的是,延长线36为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的延长线。在该示例中,延长线36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数起位于第2个和第3个之间,左右各2个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被设置在外侧区域36S,并且左右各5个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被设置在内侧区域36N。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1所示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的设置的变形例中,虽然将左右各1个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设置在外侧区域36S,但其优选为如图9所示将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设置在外侧区域36S。
而且,内侧区域36N的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比轮窝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一部分的前方。外侧区域36S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起的前轮2L、2R的宽度的三分之一以下、优选为四分之一以下的宽度W的范围内,被设置为一个以上、优选为多个。通过这样的设置,则不会无意间地将理顺后的气流直接撞在前轮2L、2R,并且能够将理顺后的气流输送至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的内侧的轮窝4内。
另外,图5所示的51为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将在后述的实施例3中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4~图16为表示在行驶时的车辆下部的基于数值流体力学的分析结果。图14、图15(A)以及图16(A)为比较例,图15(B)和图16(B)为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图15(A)相比,在实施例的图15(B)中,在前轮2L、2R的外侧产生了低速的低速区域L。产生这样的低速区域L的原因在于,由于行驶而在轮窝4内产生的乱流被排放到车辆1的宽度方向外侧所致。
使用图11对此进行说明。在同图中,下侧的细箭头表示在无气流理顺用突起31的情况下的通常的气流,其未经理顺直接进入轮窝4内,进而变成乱流。相对于此,如图11的上侧的粗箭头所示,通过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对气流进行理顺,进而该被理顺后的气流进入轮窝4,并能够将内部的乱流向外侧排出。这样,通过抑制前轮2L、2R周围的乱流的产生,进而能够提高行驶性能和操纵性。
另外,通过由气流理顺用突起31在汇集气流的同时进行气流分散,进而使得理顺后的气流流向轮窝4内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的内侧,通过这些,在轮窝4内的乱流被排出到轮窝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进而使成为悬架动行程的功能的阻碍的轮窝4内部的压力发生变化,其通过这些功能,从而能够使悬架动行程平稳地进行,并且提高了行驶性能。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1,设置在车辆1的前方下部的保险杠为前保险杠7。由于以跨过车辆1的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的延长线36上的区域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前保险杠7的下部,进而能够抑制在前轮2L、2R周围的乱流的发生,且能够提高车辆稳定性。
以下,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气流理顺用突起31呈现为朝向车辆1的前方,其前端部32具有尖锐的炮弹形的形状,且前端部32在仰视图中呈现为弯曲状。由于外周表面33为曲面状且其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呈现为半圆形,因此,空气阻力小,进而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气流理顺效果。另外,在后端部34处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的突起宽度与相邻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31的后端部34、34之间的突起间隔大致相等,并且突起宽度约为突起间隔的0.8~1.2倍,因此,汇集并分散气流的气流理顺效果优异,并且通过该气流能够有效地将滞留在轮窝4内的乱流排出。进一步,在左右的外侧区域36S各设置一个以上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优选为在左右的外侧区域36S各设置多个(左右各2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并且在内侧区域36N设置比外侧区域36S多的多个(左右各5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优选为在内侧区域36N的左右各设置有被设置在外侧区域36S的个数的2倍以上的个数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因此,能够将理顺后的气流流向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以及与该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相比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轮窝4内,进而能够将内部的乱流有效地排放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另外,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的方式左右各设置3个以上的气流理顺用突起31,进而能够在内侧区域36N的左右各设置1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而在左右的外侧区域36S各设置比内侧区域36N多的2个气流理顺用突起31。
实施例2
图18~图3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且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对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同图所示,该实施例的前保险杠7在保险杠前表面11的上部一体地具有保险杠上表面12,且该保险杠上表面12被以在前保险杠7的中央向后方扩展的方式所形成。另外,在已盖闭车辆1的发动机罩(未图示)的状态下,保险杠上表面12的后边缘12F卡合在该发动机罩的前端边缘。
另外,在该实施例的前保险杠7中,左右的保险杠侧表面13、13被倾斜地形成为其间隔朝向后方扩展的方式,并且不设置雾灯开口部22。
将朝向下侧突出的突出条部42形成在为保险杠底表面14的后边缘的后边缘倾斜部20B的下表面。在该突出条部42上,以于车辆宽度方向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的方式并列设置有多个气流理顺用槽部41(在本实施例中为左右各6个),该气流理顺用槽部41位于前轮2L、2R的前方,并且相邻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的间隔为等距间隔。气流理顺用槽部41将突出条部42的下表面凹陷成大致半圆形。另外,气流理顺用槽部41的底部的高度与保险杠底表面14的下表面大致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气流理顺用槽部4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为50mm以下。
在该实施例中,延长线36位于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数第1个和第2个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41之间,且在左右的外侧区域36S各设置1个气流理顺用槽部41,并且在内部区域36N的左右各设置5个气流理顺用槽部41。需要说明的是,与实施例1同样,优选为在外部区域36S设置多个(左右各2个)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在内部区域36N设置多个(左右各4个)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45表示为用于连结保险杠底表面14和地板构件24(参照图25)的连结工具,并且该连接工具45被安装在保险杠底表面14。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方案2,设置在车辆1的前方下部的保险杠为前保险杠7。由于以跨过车辆1的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T的延长线36上的区域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前保险杠7的下部,因此,能够抑制前轮2L、2R周围的乱流的发生,并且能够提高车辆稳定性。
以下,作为本实施例上的效果,由于形成了朝下方突出的突出条部42,且在该突出条部42上以于车辆宽度方向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的方式并列设置有多个位于前轮2L、2R的前方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左右各6个),因此,气流理顺用槽部41之间的部分成为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并且流过气流理顺用槽部41的已被理顺的气流将流入至轮窝4内。另外,在左右的外侧区域36S各设置一个以上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在内侧区域36N设置比外侧区域36S多的多个(左右各3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左右各5个)气流理顺用槽部41,优选为在内侧区域36N的左右各设置有被设置在外侧区域36S的个数的2倍以上的个数的气流理顺用槽部41,因此,起到了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实施例3
图32~图3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详细的说明。如同图所示,该实施例的前保险杠7其基本构造与实施例1相同,且在左右的保险杠侧表面13的外表面突出设有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
如图5所示,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其前端部52被形成为尖锐,且一体设置的基端部53以随着朝向后方其上下宽度缩小的方式被形成在前端部52的后方,并且基端部53的后端缘部54被形成为与保险杠侧表面13的外表面齐平。
如图33所示,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被设置在比前轮2L、2R的侧表面的轮毂部28的高度位置高的上方。在这种情况下,其优选为,在前轮2L、2R的侧表面的上部,将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设置在轮毂部28与轮辋部27之间的高度位置。特别优选为,如图33所示,将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设置在开口部30的上部侧的高度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当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位于轮圈25的开口部30的上部侧位置时,观察到车辆1的高速直线行驶的稳定性,且转向性能显著提高。特别是,提高了在不规则地形上的车辆1回转时的响应性,并且降低了在不规则地形上的回转时的抓地力变化。这些为通过利用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理顺如图34所示的轮窝4、4的车辆方向外侧的乱流而得到的效果。
其次,在将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设置在轮圈25的中心的轮毂部28的高度位置(图33的高度方向中央的箭头的位置)的情况下,并未得到特别的效果。另外,与实施例相比,在将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设置在轮圈25的开口部30的下部侧的高度位置(图33的高度方向下部的箭头位置)的情况下,其降低了高速直行稳定性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观察到了转向性能的提高,但仅限于在路面平坦的情况下,并未有在不规则地形上降低抓地力变化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方案3,为保险杠的前保险杠7具有为侧表面部的保险杠侧表面13,且由于在车辆1的前轮2L、2R侧表面上方的前方,将车辆前后方向的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设置在保险杠侧表面13,因此,能够理顺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乱流,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车辆1的前轮2L、2R的侧表面为,在将前轮2L、2R朝向直行行驶时的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状态下的前轮2L、2R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侧表面。
另外,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由于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51的高度方向中央位于轮圈25的上部侧,因此,不受路面和轮毂部28的影响,进而能够有效地理顺从开口部30以及轮胎26的外周和轮窝4的间隙所流出的乱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实施各种变形。例如,气流理顺用突起、气流理顺用槽部以及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择,但优选为长度方向比宽度长。另外,气流理顺用突起、气流理顺用槽部以及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的长度和高度不限于本实施例,也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择。进一步,在实施例中,虽然将气流理顺用突起和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一体成型在前保险杠上,但也可以通过螺钉等的安装手段将作为分立元件的气流理顺用突起和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安装在前保险杠上。另外,也可以在实施例2的保险杠上设置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

Claims (4)

1.一种被设置在车辆的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其特征在于,
以包含所述车辆的前轮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方式,将大致相同形状的多个气流理顺用突起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保险杠的下部,
在所述延长线的内侧区域设置有比所述延长线的外侧区域多的所述气流理顺用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具有侧表面部,且以位于所述车辆的前轮侧表面上方的前方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设置在所述侧表面部。
3.一种被设置在车辆的前方下部的保险杠,其特征在于,
以包含所述车辆的前轮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的延长线上的区域的方式,将大致相同形状的多个气流理顺用槽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所述保险杠的下部,
在所述延长线的内侧区域设置有比所述延长线的外侧区域多的所述气流理顺用槽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险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具有侧表面部,且以位于所述车辆的前轮侧表面上方的前方的方式将车辆前后方向的侧表面侧气流理顺用突起设置在所述侧表面部。
CN202011297045.1A 2020-01-09 2020-11-18 保险杠 Active CN1131041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2470 2020-01-09
JP2020002470A JP7075951B2 (ja) 2020-01-09 2020-01-09 バンパ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4123A CN113104123A (zh) 2021-07-13
CN113104123B true CN113104123B (zh) 2023-02-21

Family

ID=76708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97045.1A Active CN113104123B (zh) 2020-01-09 2020-11-18 保险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9193B2 (zh)
JP (1) JP7075951B2 (zh)
CN (1) CN1131041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59158S (ja) * 2019-10-16 2020-05-11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バンパー
CN117818517A (zh) * 2022-09-28 2024-04-05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保险杠及包括该保险杠的车辆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3288A (zh) * 2006-01-16 2007-07-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空气动力装置
JP2007283810A (ja) * 2006-04-13 2007-11-01 Kojima Press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08201156A (ja) * 2007-02-16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整流装置
CN102822043A (zh) * 2010-04-08 2012-12-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地板下构造
JP2017065445A (ja) * 2015-09-30 2017-04-0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流ガイド構造
JP2019077334A (ja) * 2017-10-24 2019-05-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カナードスポイラ
JP2019177848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整流フィン
CN209505890U (zh) * 2018-10-11 2019-10-18 江苏华曼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前底部导流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26069A1 (ja) 2010-04-08 2011-10-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DE102010036442B4 (de) * 2010-07-16 2021-12-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3288A (zh) * 2006-01-16 2007-07-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空气动力装置
JP2007283810A (ja) * 2006-04-13 2007-11-01 Kojima Press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08201156A (ja) * 2007-02-16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整流装置
CN102822043A (zh) * 2010-04-08 2012-12-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地板下构造
JP2017065445A (ja) * 2015-09-30 2017-04-0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流ガイド構造
JP2019077334A (ja) * 2017-10-24 2019-05-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カナードスポイラ
JP2019177848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整流フィン
CN209505890U (zh) * 2018-10-11 2019-10-18 江苏华曼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前底部导流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9531A (ja) 2021-08-02
US11479193B2 (en) 2022-10-25
US20210213898A1 (en) 2021-07-15
JP7075951B2 (ja) 2022-05-26
CN113104123A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57023B1 (en) Front under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EP2557024B1 (en) Front under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3104123B (zh) 保险杠
US8210599B2 (en) Aerodynamic and protective vehicle panel assembl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same
EP2371681B1 (en)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vehicle
EP3702255B1 (en) Deflector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and automobile
JPS62283075A (ja) 自動車特に乗用車
JP4559012B2 (ja) 自動車用空力スタビライザー
US11136074B2 (en) Front deflector
CN109952244B (zh) 用于在机动车的底侧上应用的空气引导装置和机动车
JP6670338B2 (ja) 整流フィン
JP4747375B2 (ja) 自動車のエアスパッツ
US10393003B2 (en) Stamped aerodynamic deflector for vehicle muffler
JP5402017B2 (ja) 車両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JP2008179217A (ja) 車両用整流装置
JP4692153B2 (ja) 車輪の風圧抵抗低減装置
JP2856085B2 (ja) 自動車の外気導入装置
US10933926B2 (en) Twist beam air guided tunnel diffuser
JP5569338B2 (ja) 車両用空力装置
US20240034421A1 (en) Air-Guid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in Particular for a Passenger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KR100803070B1 (ko) 자동차용 리어 휠가드
JP2017024446A (ja) 車両用スパッツ及び車両下部構造
KR20050032208A (ko) 자동차용 휠가드의 항력저감구조
BG66369B1 (bg) Системаотвъздуховодизаподобряванеаеродинамикатанаавтомобил
KR20150002123U (ko) 차량의 마찰력을 저감하는 유동유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