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9422A -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99422A
CN113099422A CN202110259931.3A CN202110259931A CN113099422A CN 113099422 A CN113099422 A CN 113099422A CN 202110259931 A CN202110259931 A CN 202110259931A CN 113099422 A CN113099422 A CN 113099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frequency band
intelligent terminal
group
establi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599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志东
吴东海
颜金
邹章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599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994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99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994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44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 H04L67/1046Join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所提供的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基于所述Wi‑Fi频段创建与所述PC的P2P连接。本公开通过建立与PC之间的通讯连接后获取PC的Wi‑Fi频段,之后基于PC的Wi‑Fi频段建立与PC的P2P连接,使得P2P连接能够兼容PC,进而方便P2P连接技术的广泛应用。

Description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WIFI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Wi-Fi Direct简称P2P,Wi-Fi Direct标准指的是允许设备不通过路由器无线连接,通过在设备之间建立一个组即可实现P2P连接。P2P连接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且不需要网络的参与,更方便用户使用。
在进行投屏时也常使用P2P连接为投屏提供稳定的网络,但并不是所有设备均能够创建P2P连接,由于涉及系统兼容问题,P2P连接在各领域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改进与发展。
发明内容
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P2P连接由于系统兼容问题难以在各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问题。
本公开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P2P连接兼容方法,其中,包括:
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
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
基于所述Wi-Fi频段创建与所述PC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建立与所述PC之间的数据通信通道,所述数据传输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超宽带和NFC。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包括:
发送频段获取指令至所述PC获取所述Wi-Fi频段;
当所述Wi-Fi频段为预设频段,直接建立与所述PC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频段获取指令至所述PC获取所述Wi-Fi频段,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Wi-Fi频段不为预设频段,根据所述Wi-Fi频段设置频段参数,建立与所述PC在所述Wi-Fi频段上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频段为5GHz频段。
进一步地,所述P2P连接的方式为创建与所述PC之间的Persist Group。
进一步地,所述PC为windows操作系统。
本公开还提出一种智能终端,其中,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P2P连接兼容程序,所述P2P连接兼容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P2P连接兼容方法的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终端为安卓系统。
本公开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P2P连接兼容程序,所述P2P连接兼容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P2P连接兼容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所提供的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基于所述Wi-Fi频段创建与所述PC的P2P连接。本公开通过建立与PC之间的通讯连接后获取PC的Wi-Fi频段,之后基于PC的Wi-Fi频段建立与PC的P2P连接,使得P2P连接能够兼容PC,进而方便P2P连接技术的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中P2P连接兼容方法的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P2P连接兼容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步骤S200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中智能终端的较佳实施例的功能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
Wi-Fi Direct的简称是P2P。Wifi是Wi-Fi的俗称。
Wi-Fi Direct标准是指允许无线网络下的设备无需通过路由器即可实现相互连接,使得支持Wi-Fi的设备之间可以相互直接进行无线连接,并不需要互联网连接,形成了点对点的无线连接方式,相比于蓝牙连接来说在传输速度和传输距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P2P在各种场景下均适用,比如进行打印、分享、同步传输数据以及投屏等,能够方便设备之间的连接,且连接稳定,利于数据传输。
在P2P连接中,进行连接的设备可以分为GO(作为主设备)和Client(作为从设备),在进行P2P连接时,GO和Client之间会建立一个Group(称为组)。其中,Group分为两种,一种为Persist Group(永久性组),另一种为Tempory Group(临时性组)。
在Persist Group中,可以指定某一设备作为GO,且P2P连接的安全配置信息和Persist Group的相关信息皆由GO设置,且不能变更,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为固定的。通过设置Persist Group,在后续设备进行P2P连接时,直接可以使用Persist Group先前设置的连接信息进行连接,极大地缩减了连接时间,更方便用户使用。
在Temporary Group中,对成员中的Go和Client设定由Group Formation决定,即Temporary Group中的成员协商而定。由于Temporary Group设置的配置信息是临时性的,具有时间限制,在后续要继续建立两个设备之间的Temporary Group时,则需要重复Temporary Group的建立过程,且Temporary Group的连接时间大于Persist Group的连接时间。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可以建立不同的Group能够实现不同的效用。其中,就Persist Group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快速的无线连接,特别是在投屏应用上。
目前,手机投屏作为主流的内容显示方式,在各种场合均适用,但由于投屏要求网络传输速度,有线连接或者网络连接的方式并不能够实现随时随地投屏的需求,且存在网络卡顿的情况;而使用蓝牙投屏则存在距离和信号强度的限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随着P2P连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更青睐于使用P2P连接的方式进行投屏。而在进行投屏选择时,一般选择PC端作为投影端,其中,PC是个人电脑的简称,也包括笔记本电脑。显然,在PC和手机之间建立Persist Group,可以提高建立P2P连接的速度,且利于保护手机投屏的PC的性能。
其中,P2P连接具有一定的频段,比如在2.4GHz频段工作,或者在5GHz频段工作,当然地,工作在5GHz频段的工作速率远远大于工作在2.4GHz频段上的工作速率,因此,在投屏时的目标也是建立P2P连接在5GHz频段的工作,即PC和手机之间建立工作在5G Hz频段的Persist Group。
由于现在的PC大多数为windows操作系统,而微软公布的通用API里PC并没有主动创建Group的功能,因此,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手机和PC之间的P2P连接,更无法实现PC和手机之间建立工作在5G Hz频段的Persist Group的目标,因此,现有技术存在P2P连接不兼容的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出一种P2P连接兼容方法,通过本公开的方法可以实现PC和手机之间建立工作在5G Hz频段的Persist Group,进而实现高效率的PC投屏。可以理解地,本公开的方案并不局限于应用于投屏场景中,凡是需要建立PC和手机之间的P2P连接的场合均可用本公开的方案实现,均属于本公开所要求的保护范围。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公开中一种P2P连接兼容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P2P连接兼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智能终端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
具体地,通过智能终端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有多种,此处并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的应用范围,只要能够实现智能终端与PC端之间的通信的方式均可用于本实施例中,均属于本公开所要求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本公开中也并不限于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PC也可被其他智能终端所替代,可以理解地,只要能够实现通信连接功能的终端均可用于替代本公开中的PC,也同样适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方案。由于本公开是基于PC进行P2P连接的局限性进行方案的设定的,因此,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也仅用PC作为最佳实施例以说明本公开的方案,但本公开所述的PC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的技术。
S200、智能终端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
具体地,PC可以获取自身所支持的Wi-Fi频段,当PC获取到自身所支持的Wi-Fi频段之后可以通过与智能终端之间建立的通信连接将PC的Wi-Fi频段信息传输给智能终端。
S300、智能终端基于所述Wi-Fi频段创建与所述PC的P2P连接。
具体地,当智能终端接收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调节智能终端上关于P2P连接的设置,进而创建Group,建立与PC的P2P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终端是作为Group中的Go存在的,智能终端能够随意修改Group的配置信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步骤S100包括:
S110、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建立与所述PC之间的数据通信通道,所述数据传输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超宽带和NFC。
具体地,由于PC的配置问题,不能直接与智能终端建立P2P连接,但是可以与智能终端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在建立通信连接的基础上,智能终端即可得到PC所支持的Wi-Fi频段。
在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时,采用数据传输技术。
其中,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技术自身有很多优点,成本较低,无线通信技术不必建立物理线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铺设电缆,而且无线通信技术不受工业环境的限制,对抗环境的变化能力较强,故障诊断也较为容易,相对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的设置与维修,无线网络的维修可以通过远程诊断完成,更加便捷;扩展性强,当网络需要扩展时,无线通信不需要扩展布线;灵活性强,无线网络不受环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无线网络只需要做很少的调整,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本公开优选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
而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其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信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并且传输距离在较近的范围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超宽带和NFC。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主要使用在较为偏远或不宜铺设线路的地区;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包括: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数传电台通信、扩频微波通信、无线网桥和卫星通信。由于现今智能终端大多具有蓝牙、Wi-Fi和NFC功能,因此,本公开优先选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
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而建立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
蓝牙(Bluetooth)能够在10米的半径范围内实现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传输,其数据传输带宽可达1Mbps通讯介质为频率在2.402GHz到2.480GHz之间的电磁波。
无线宽带(Wi-Fi),它是一种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有较广的局域网覆盖范围,其覆盖半径可达100米左右,相比于蓝牙技术,(Wi-Fi)覆盖范围较广;传输速度非常快,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1mbps(802.11b)或者54mbps(802.11.a),适合高速数据传输的业务;无须布线,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
超宽带(UWB),UWB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使用1GHz以上带宽,通信速度可以达到几百兆bit/s以上,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其主要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发射功率低,功耗小;保密性强;UWB通信采用调时序列,能够抗多径衰落;UWB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
NFC是一种新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其工作频率为13.56MHz,由13.56MHz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而来。NFC采用幅移键控(ASK)调制方式,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106kbit/s和424kbit/s三种。NFC的主要优势是: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与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其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
由于现有技术中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时,存在信号强度、距离以及信号干扰等情况的限制,使得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存在弊端,并不利于长时间的数据传输,特征是应用在投屏上时存在卡顿现象。因此,本公开的方案是仅是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获取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之后才根据Wi-Fi频段信息建立与PC之间的P2P连接,在通过P2P输送数据时,能够明显避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弊端,且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在PC和智能终端之间,而P2P连接不能直接应用在PC和智能终端之间。因此,通过本公开的方案能够克服P2P连接的兼容性问题,使得P2P连接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200包括:
S210、智能终端发送频段获取指令至所述PC获取所述Wi-Fi频段。
具体地,由智能终端发起频段获取指令,即获取PC是否能够工作为预设频段的信息。当得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之后,即可对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进行分析。
S220、当所述Wi-Fi频段为预设频段,直接建立与所述PC的P2P连接。
具体地,通过对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进行分析,当分析出PC能够工作在预设频段时,直接由智能终端创建Group,实现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步骤S210之后还包括:
S230、当所述Wi-Fi频段不为预设频段,根据所述Wi-Fi频段设置频段参数,建立与所述PC在所述Wi-Fi频段上的P2P连接。
具体地,当分析出PC不能工作在预设频段时,可通过智能终端设置与频段相关的参数,比如,将智能终端创建的Group的频段设置成与PC支持的Wi-Fi频段一致,此处可进行举例说明,比如,PC能够工作的Wi-Fi频段为2.4GHz,而预设频段为5GHz,可通过智能终端设置创建Group的频段为2.4GHz。当更改智能终端创建的Group的频段为PC支持的Wi-Fi频段之后,即可直接有智能终端创建与PC之间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频段为5GHz频段。其中,P2P连接具有一定的频段,比如在2.4GHz频段工作,或者在5GHz频段工作,当然地,工作在5GHz频段的工作速率远远大于工作在2.4GHz频段上的工作速率,因此,在投屏时的目标也是建立P2P连接在5GHz频段的工作,即PC和手机之间建立工作在5G Hz频段的Persist Group。
由于5GHz频段的Wi-Fi传输为目前最高速度无线传输方式,在未来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本公开优先选择5GHz频段的P2P连接,能够极大地提高传输效率。可以理解地,本公开设置预设频段是根据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无线传输技术趋势而设定的,本公开只限定将最前沿的高速频段设置为本公开方案中的预设频段,并不局限于当下的5GHz频段。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P2P连接的方式为创建与所述PC之间的Persist Group。其中,Persist Group为永久性连接,即当智能终端创建与PC之间的Persist Group之后,在下次连接时,无需重复建立Persist Group,即可直接实现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再后续的P2P连接中,仅需要识别设备即可得知智能终端与PC之间是否存在历史P2P连接记录,进而直接根据原有设置进行两者的连接。
在Persist Group中,本公开指定智能终端作为GO,且P2P连接的安全配置信息和Persist Group的相关信息皆由GO设置,且不能变更,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为固定的,而Persist Group中的Client则指定为本公开中的PC。通过设置Persist Group,在后续设备进行P2P连接时,直接可以使用Persist Group先前设置的连接信息进行连接,极大地缩减了连接时间,更方便用户使用。
当智能终端与PC建立P2P连接之后,便无需网络进行PC的连接直接实现PC上网,从而便于PC在各种场景下的使用,且不受网络的限制,更方便用户移动使用PC。且由于P2P连接的记忆性,不必在下次连接时重新设定Persist Group,能够极大地提高无线连接的速率,使得P2P在打印、分享、同步传输数据以及投屏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PC为windows操作系统。由于现存的PC大多为windows操作系统,而微软公布的通用API里PC并没有主动创建Group的功能,因此,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手机和PC之间的P2P连接,更无法实现PC和手机之间建立工作在5G Hz频段的Persist Group的目标。通过本公开的方法可以实现自动通过智能终端建立Persist Group,进而将PC加入Persist Group中,可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本公开所述智能终端具体为移动终端,比如手机,而移动终端的系统可为安卓系统。通过手机可以直接建立与PC之间的P2P连接,且手机可以更改Persist Group的配置信息。
本公开通过移动终端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之后,获取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当Wi-Fi频段为预设频段则由移动终端直接建立P2P连接,当Wi-Fi频段不为预设频段,则由移动终端更改Persist Group的配置信息,进而使得移动终端创建出与PC支持的频段一致的Persist Group,之后建立移动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本公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PC不支持Wifi 5G的P2P连接,能够提高P2P连接的兼容性,使得P2P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且移动终端与PC之间建立P2P连接之后,网络性能更加优越,且保证了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更加方便使用P2P技术进行手机投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基于上述P2P连接兼容方法,本公开还相应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处理器10、存储器20及显示器30。图3仅示出了智能终端的部分组件,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的实施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
所述存储器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智能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智能终端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2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智能终端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智能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20还可以既包括所述智能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20用于存储安装于所述智能终端的应用软件及各类数据,例如所述安装智能终端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20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在一实施例中,存储器20上存储有P2P连接兼容程序40,该P2P连接兼容程序40可被处理器10所执行,从而实现本申请中P2P连接兼容方法。
所述处理器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一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2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处理数据,例如执行所述P2P连接兼容方法等。
所述显示器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LED显示器、液晶显示器、触控式液晶显示器以及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摸器等。所述显示器30用于显示在所述智能终端的信息以及用于显示可视化的用户界面。所述智能终端的部件10-30通过系统总线相互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当处理器10执行所述存储器20中P2P连接兼容程序40时实现以下步骤:
智能终端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
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
基于所述Wi-Fi频段创建与所述PC的P2P连接。
具体地,通过智能终端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之后PC可以获取自身所支持的Wi-Fi频段,当PC获取到自身所支持的Wi-Fi频段之后可以通过与智能终端之间建立的通信连接将PC的Wi-Fi频段信息传输给智能终端。当智能终端接收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调节智能终端上关于P2P连接的设置,进而创建Group,建立与PC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建立与所述PC之间的数据通信通道,所述数据传输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超宽带和NFC。
具体地,由于PC的配置问题,不能直接与智能终端建立P2P连接,但是可以与智能终端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在建立通信连接的基础上,智能终端即可得到PC所支持的Wi-Fi频段。在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时,采用数据传输技术。
而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其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信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并且传输距离在较近的范围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超宽带和NFC。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主要使用在较为偏远或不宜铺设线路的地区;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包括: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数传电台通信、扩频微波通信、无线网桥和卫星通信。由于现今智能终端大多具有蓝牙、Wi-Fi和NFC功能,因此,本公开优先选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
由于现有技术中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时,存在信号强度、距离以及信号干扰等情况的限制,使得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存在弊端,并不利于长时间的数据传输,特征是应用在投屏上时存在卡顿现象。因此,本公开的方案是仅是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获取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之后才根据Wi-Fi频段信息建立与PC之间的P2P连接,在通过P2P输送数据时,能够明显避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弊端,且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在PC和智能终端之间,而P2P连接不能直接应用在PC和智能终端之间。因此,通过本公开的方案能够克服P2P连接的兼容性问题,使得P2P连接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包括:
发送频段获取指令至所述PC获取所述Wi-Fi频段;
当所述Wi-Fi频段为预设频段,直接建立与所述PC的P2P连接。
具体地,由智能终端发起频段获取指令,即获取PC是否能够工作为预设频段的信息。当得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之后,即可对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进行分析。当分析出PC能够工作在预设频段时,直接由智能终端创建Group,实现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频段获取指令至所述PC获取所述Wi-Fi频段,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Wi-Fi频段不为预设频段,根据所述Wi-Fi频段设置频段参数,建立与所述PC在所述Wi-Fi频段上的P2P连接。
具体地,当分析出PC不能工作在预设频段时,可通过智能终端设置与频段相关的参数,比如,将智能终端创建的Group的频段设置成与PC支持的Wi-Fi频段一致。当更改智能终端创建的Group的频段为PC支持的Wi-Fi频段之后,即可直接有智能终端创建与PC之间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频段为5GHz频段。其中,P2P连接具有一定的频段,比如在2.4GHz频段工作,或者在5GHz频段工作,当然地,工作在5GHz频段的工作速率远远大于工作在2.4GHz频段上的工作速率,因此,在投屏时的目标也是建立P2P连接在5GHz频段的工作,即PC和手机之间建立工作在5G Hz频段的Persist Group。
由于5GHz频段的Wi-Fi传输为目前最高速度无线传输方式,本公开优先选择5GHz频段的P2P连接,能够极大地提高传输效率。可以理解地,本公开设置预设频段是根据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无线传输技术趋势而设定的,本公开只限定将最前沿的高速频段设置为本公开方案中的预设频段,并不局限于当下的5GHz频段。
进一步地,所述P2P连接的方式为创建与所述PC之间的Persist Group。
其中,Persist Group为永久性连接,即当智能终端创建与PC之间的PersistGroup之后,在下次连接时,无需重复建立Persist Group,即可直接实现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
在Persist Group中,本公开指定智能终端作为GO,且P2P连接的安全配置信息和Persist Group的相关信息皆由GO设置,且不能变更,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为固定的,而Persist Group中的Client则指定为本公开中的PC。通过设置Persist Group,在后续设备进行P2P连接时,直接可以使用Persist Group先前设置的连接信息进行连接,极大地缩减了连接时间,更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PC为windows操作系统。
由于现存的PC大多为windows操作系统,而windows公开的P2P API(应用程序接口)很有限,没有建立P2P Group、扫描、接受连接的功能,只有主动发起P2P连接的功能,通过本公开的方法可以实现自动通过智能终端建立Persist Group,进而将PC加入PersistGroup中,可建立智能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
进一步地,本公开所述智能终端具体为移动终端,比如手机,而移动终端的系统可为安卓系统。通过手机可以直接建立与PC之间的P2P连接,且手机可以更改Persist Group的配置信息。
本公开通过移动终端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之后,获取到PC支持的Wi-Fi频段信息,当Wi-Fi频段为预设频段则由移动终端直接建立P2P连接,当Wi-Fi频段不为预设频段,则由移动终端更改Persist Group的配置信息,进而使得移动终端创建出与PC支持的频段一致的Persist Group,之后建立移动终端与PC之间的P2P连接。本公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PC不支持Wifi 5G的P2P连接,能够提高P2P连接的兼容性,使得P2P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且移动终端与PC之间建立P2P连接之后,网络性能更加优越,且保证了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更加方便使用P2P技术进行手机投屏。
本公开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P2P连接兼容程序,所述P2P连接兼容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P2P连接兼容方法的步骤。
综上所述,本公开公开的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基于所述Wi-Fi频段创建与所述PC的P2P连接。本公开通过建立与PC之间的通讯连接后获取PC的Wi-Fi频段,之后基于PC的Wi-Fi频段建立与PC的P2P连接,使得P2P连接能够兼容PC,进而方便P2P连接技术的广泛应用。
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如处理器,控制器等)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为存储器、磁碟、光盘等。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公开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P2P连接兼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
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
基于所述Wi-Fi频段创建与所述PC的P2P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2P连接兼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PC之间的通信连接包括:
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建立与所述PC之间的数据通信通道,所述数据传输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超宽带和NF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2P连接兼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PC支持的Wi-Fi频段,包括:
发送频段获取指令至所述PC获取所述Wi-Fi频段;
当所述Wi-Fi频段为预设频段,直接建立与所述PC的P2P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2P连接兼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频段获取指令至所述PC获取所述Wi-Fi频段,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Wi-Fi频段不为预设频段,根据所述Wi-Fi频段设置频段参数,建立与所述PC在所述Wi-Fi频段上的P2P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P2P连接兼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频段为5GHz频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P2P连接兼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2P连接的方式为创建与所述PC之间的Persist Group。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P2P连接兼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C为windows操作系统。
8.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P2P连接兼容程序,所述P2P连接兼容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P2P连接兼容方法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为安卓系统。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P2P连接兼容程序,所述P2P连接兼容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P2P连接兼容方法的步骤。
CN202110259931.3A 2021-03-10 2021-03-10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0994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9931.3A CN113099422A (zh) 2021-03-10 2021-03-10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9931.3A CN113099422A (zh) 2021-03-10 2021-03-10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99422A true CN113099422A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66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9931.3A Pending CN113099422A (zh) 2021-03-10 2021-03-10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9942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2778A (zh) * 2015-12-24 2016-04-0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N108770068A (zh) * 2018-06-04 2018-11-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wifi频段选择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389738A (zh) * 2019-06-27 2019-10-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372325A (zh) * 2020-02-21 2020-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S20200260517A1 (en) * 2019-02-12 2020-08-1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product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2778A (zh) * 2015-12-24 2016-04-0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N108770068A (zh) * 2018-06-04 2018-11-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wifi频段选择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20200260517A1 (en) * 2019-02-12 2020-08-1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products
CN110389738A (zh) * 2019-06-27 2019-10-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372325A (zh) * 2020-02-21 2020-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2798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US9668299B2 (en) Multi-mode WLAN/PAN MAC
EP2831620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establishment
CN102318392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计算机程序和通信系统
CN102326339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3067050B (zh) 一种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889011A (zh) 一种基于wlan无线带宽评估的无线带宽选择方法及系统
CN104126322B (zh) 一种信道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JP477956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6851785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5027592A (zh) 用于并发设备发现的系统和方法
CN105430602A (zh) 一种组网方法及系统
CN113099422A (zh)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2412870A (zh) 用于控制通信范围的快速接入近距无线通信模块
CN104469656B (zh) 基于nfc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KR101176336B1 (ko) 이동단말기의 통신모드 전환 방법 및 장치
CN114554522B (zh) 一种设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JP6659042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40339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dwards The future of wireless [wireless networks]
JP451773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0630132B1 (ko) 홈네트워크에서 서브 반송파 다중송신방식을 이용한초광대역 시그널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6489724A (zh) 多无线电站的无缝漫游
CN104333857A (zh) 一种基于评估择优的组合式信道管控方法
CN106375932A (zh) 无人机联网方法、装置和无人机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