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2325A -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2325A
CN111372325A CN202010108863.6A CN202010108863A CN111372325A CN 111372325 A CN111372325 A CN 111372325A CN 202010108863 A CN202010108863 A CN 202010108863A CN 111372325 A CN111372325 A CN 111372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oadcast packet
electronic device
information
connection
broadc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88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2325B (zh
Inventor
尹克扬
蒋钟寅
乐超
凌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088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723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2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23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23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23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第一电子设备获取用于指示将第一电子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指令;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第一电子设备根据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可以看出,第一电子设备被指定作为GO节点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交换建链信息,不用进行GO协商步骤,减少了耗时;还可以实现一个或多个GO节点和一个或多个GC节点同时建立Wi‑Fi P2P连接,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只能One by One建立Wi‑Fi P2P连接的限制,从而提高了建链速度。

Description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互联应用越来越多,比如无线投屏、无线互传和智能家居等,这些互联应用一般需要基于Wi-Fi直连(Wi-FiDirect)技术。
Wi-Fi直连技术是基于IEEE802.11协议的点对点的连接技术,Wi-Fi直连又可称为Wi-Fi点对点连接(Wi-Fi Peer to Peer,Wi-Fi P2P)。Wi-Fi直连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点对点连接相互分享数据。Wi-Fi直连设备在相互分享数据之前,需要先建立Wi-Fi P2P连接。
目前,一般是基于标准的Wi-Fi P2P技术建立连接的。具体地,在建立Wi-Fi P2P连接时,电子设备依次进行Wi-Fi监听、扫描、发现、GO协商和连接握手等步骤后,建立电子设备之间的Wi-Fi P2P连接,建链速度较慢。另外,使用标准的Wi-Fi P2P技术建立连接时,只能一个一个地建立连接,即One by One建立Wi-Fi P2P连接,建链速度较慢。总的来说,使用标准的Wi-Fi P2P技术建立连接,建链速度较慢。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时建链速度较慢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的第一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指令;
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向第一电子设备输入用于指定第一电子设备作为Wi-Fi P2P网络中的组所有者节点(Group Owner,GO)节点(后面简称GO节点)的指令,以指定第一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然后,第一电子设备即可通过广播包与周边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组客户端(Group Client,GC)节点(后面简称GC节点)的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GO节点再根据键链信息与周边的一个或多个GC节点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提高了Wi-Fi P2P建链速度。
具体而言,针对于一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场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指定哪个设备作为GO节点,不用进行现有标准Wi-Fi P2P技术中的GO协商步骤,减少了耗时,提高了建链速度。
针对于一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以及多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场景,如果使用现有标准的Wi-Fi P2P技术,每两个电子设备之间需要进行GO协商,以确定哪个是GO节点,哪个GC节点,因而电子设备之间只能一对一广播,不能一对多广播,进而只能One byOne建立Wi-Fi P2P连接。
而本申请实施例指定GO节点后,GO节点即可通过广播包与周边的多个GC节点交换建链信息,然后再根据建链信息与周边的多个GC节点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只能One by One建立Wi-Fi P2P连接的限制,提高了Wi-Fi P2P建链速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广播包,所述第一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广播包广播的第二广播包,所述第二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第三广播包,所述第三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的第四广播包,所述第四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根据所述握手信息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广播包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第三广播包,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后,创建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组,并响应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IP地址分配请求,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IP地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IP地址生成所述第三广播包后,广播所述第三广播包。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广播所述第一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则显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和/或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广播第三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四广播包,则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的第一广播包,所述第一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广播包,广播第二广播包,所述第二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的第三广播包,所述第三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第四广播包,所述第四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第四广播包,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第三广播包后,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创建P2P接口;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接口,生成所述第四广播包,并广播所述第四广播包。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指令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指令;
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用于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具体用于:
广播第一广播包,所述第一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广播包广播的第二广播包,所述第二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第三广播包,所述第三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的第四广播包,所述第四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建立模块具体用于:
响应于所述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根据所述握手信息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后,创建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组,并响应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IP地址分配请求,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IP地址;
根据所述IP地址生成所述第三广播包后,广播所述第三广播包。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具体用于:
在广播所述第一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则显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和/或
在广播第三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四广播包,则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建链信息交换模块,用于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建链信息交换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的第一广播包,所述第一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广播包,广播第二广播包,所述第二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的第三广播包,所述第三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第四广播包,所述第四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建链信息交换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第三广播包后,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创建P2P接口;
根据所述P2P接口,生成所述第四广播包,并广播所述第四广播包。
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硬件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方法的一种交互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无线投屏业务场景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对多”投屏业务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屏互动业务场景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屏互动业务场景的一种交互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场景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的交互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中,Wi-Fi P2P网络中的电子设备一般集成有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该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模块和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经典蓝牙模块、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模块和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模块等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具体应用中,Wi-Fi模块和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中,例如,将Wi-Fi芯片和蓝牙芯片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中;当然,也可以不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中。
换句话说,Wi-Fi P2P网络中的电子设备除了可以支持Wi-Fi通信,还可以支持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例如,手机支持Wi-Fi和蓝牙。当然,Wi-Fi P2P网络中的电子设备需要支持Wi-Fi P2P技术。
为了进一步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涉及的电子设备,下面将分别对电子设备的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进行介绍。
首先,结合图1示出的电子设备100的硬件结构示意框图,对电子设备的硬件架构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28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以及骨传导传感器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结构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1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141和充电管理模块1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1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低功耗蓝牙(BLE),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举例来说,电子设备100集成有Wi-Fi芯片和蓝牙芯片,无线通信模块160包括Wi-Fi模块和BLE模块,电子设备通过Wi-Fi芯片和天线2接收和发送Wi-Fi广播包,通过蓝牙芯片和天线2接收和发送BLE广播包。
电子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2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293中。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1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1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触摸传感器,也称“触控器件”。触摸传感器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表面,与显示屏194所处的位置不同。
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1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1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10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1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1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10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100分离。
在介绍完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之后,下面将结合图2示出的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
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
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相册,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无线投屏,文件传输,以及多屏互动等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无线投屏APP、文件传输APP和多屏互动APP,即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支持无线投屏、文件传输和多屏互动中的一个或多个业务场景。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电子设备100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具体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应用框架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文件管理模块、显示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和快速连接模块。快速连接模块可以包括鉴权子模块、会话管理子模块和短距离管理子模块。快速连接模块用于快速建立Wi-Fi P2P连接。具体来说,快速连接模块为APP层11提供API,供投屏APP、文件传输APP和多屏互动APP等调用,以建立Wi-Fi P2P连接。在建立Wi-Fi P2P连接的过程中,鉴权子模块用于合法性鉴权,会话管理子模块用于会话分发,短距离管理子模块用于对短距离无线通信进行管理,例如,Wi-Fi、经典蓝牙或BLE。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下面结合无线投屏场景,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软件以及硬件的工作流程。
在无线投屏场景下,电子设备的触摸传感器接收到用户触摸操作,相应的硬件中断被发给内核层。内核层将触摸操作加工成原始输入事件(包括触摸坐标,触摸操作的时间戳等信息)。原始输入事件被存储在内核层。应用程序框架层从内核层获取原始输入事件,识别该输入事件所对应的控件为无线投屏应用对应的控件。然后,无线投屏应用调用应用框架层的接口,启动无线投屏应用,在显示屏194上显示无线投屏应用的界面,该界面中包括“开始连接”的按钮。
当用户触摸单击“开始连接”按钮时,触摸传感器接收到用户触摸单击操作,内核层将该触摸单击操作加工成原始输入事件,应用程序框架层识别出该输入事件对应的控件为“开始连接”按钮。电子设备响应于触摸单击操作,在显示屏194上显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打开Wi-Fi和蓝牙。用户打开电子设备的Wi-Fi和蓝牙之后,电子设备生成BLE广播包,再通过无线通信模块160中的蓝牙芯片广播上述BLE广播包。同时,电子设备通过蓝牙芯片和天线2扫描相应频段上的BLE广播包,接收其它电子设备广播的BLE广播包。电子设备通过BLE广播包与其它电子设备交换得到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之后,通过无线通信模块160中的Wi-Fi芯片与其它电子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建立Wi-Fi P2P网络。电子设备与其它电子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之后,则可以通过Wi-Fi P2P连接传输投屏数据至其它电子设备,以投屏至其它电子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Wi-Fi P2P网络中的电子设备类型和电子设备数量可以是任意的,这些可以由具体业务场景决定。例如,无线投屏业务场景下,Wi-Fi P2P网络可以包括一个手机和一个智能电视,手机作为GO节点,智能电视作为GC节点,手机通过与智能电视建立Wi-Fi P2P连接,再投屏至智能电视。又例如,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场景下,Wi-Fi P2P网络可以包括四个手机,其中两个手机作为GO节点,另外两个手机作为GC节点,作为GO节点的两个手机可以通过Wi-Fi P2P连接将文件传输至作为GC节点的手机。又例如,多屏互动场景下,Wi-Fi P2P网络可以包括两个手机和一个智能电视,两个手机作为GO节点,智能电视作为GC节点,两个手机通过Wi-Fi P2P连接投屏至智能电视。
具体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打开短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手机上的相应控件,打开手机的Wi-Fi和蓝牙功能。该短距离无线通信广播功能可以是传统蓝牙,可以是低功耗蓝牙(BLE),也可以是其它方式,例如,近场通信(NFC)。如果广播包为传统蓝牙广播包,则打开传统蓝牙,如果广播包为BLE广播包,则打开BLE。接着,用户可以打开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上的业务APP,例如,无线互传APP或者无线投屏APP,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进行扫描。用户向第一电子设备输入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将第一电子设备作为Wi-Fi P2P网络中的GO节点。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指定第一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指定第一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之后,周边的第二电子设备则为GC节点。
然后,至少一个第一电子设备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则可以通过广播包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交换得到建链信息后,则可以根据建链信息建立Wi-Fi P2P连接。
具体地,第一电子设备生成第一广播包后,向周边的第二电子设备广播第一广播包,该第一广播包可以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信道、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Password和SSID等;
第二电子设备扫描接收到第一广播包之后,基于该第一广播包,生成第二广播包后广播该第二广播包,该第二广播包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等。
第一电子设备扫描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广播包之后,先创建组(Group),该Group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再响应于IP地址分配请求,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IP地址。然后生成并广播第三广播包,该第三广播包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标识信息、上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各个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等。
第二电子设备扫描接收到第三广播包之后,先根据IP地址创建Wi-Fi P2P接口,再根据Wi-Fi 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后,广播第四广播包,该第四广播包可以包括第一标识信息、上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等。
最后,第一电子设备扫描接收到第四广播包之后,响应于建立Wi-Fi P2P的请求,基于握手信息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Wi-Fi P2P握手后,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通过广播包交换建链信息的过程并不仅仅限于上文提及的。例如,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广播包中携带的信息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第二广播包A发送,另一部分用第二广播包B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广播包交换建链信息的过程中涉及的广播包数量不限于4个。但是,相较于其它方案,考虑到广播包丢失和时延问题,上文提及的使用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和第四广播包交换建链信息的方案的可靠性更高。下文将以使用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和第四广播包交换建链信息的方案作为示例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GO节点来说,建链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信道、Password、SSID和GC节点的MAC地址等信息,对于GC节点来说,建链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信道、Password、SSID和GO节点的MAC地址等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快速建立N个电子设备和M个电子设备之间的Wi-Fi P2P连接,N和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一个GO节点可以和多个GC节点同时建立Wi-Fi P2P连接(1对多);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同时建立Wi-Fi P2P连接(多对多);多个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与一个第二电子设备快速建立Wi-Fi P2P连接,即多个GO节点可以与一个GC节点同时建立连接(多对一);一个第一电子设备和一个第二电子设备快速建立Wi-Fi P2P连接(一对多)。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情况:
1、建立一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一对一”场景);
2、建立一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一对多”场景);
3、建立多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多对一”场景);
4、建立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多对多”场景);
下面将分别对上面列举的四种情况进行介绍。
1、建立一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一对一”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Wi-Fi P2P网络可以包括一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
在建立Wi-Fi P2P连接之前,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层指定哪一个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例如,在无线投屏业务场景下,需要将手机投屏至智能电视,手机和智能电视上均集成有无线投屏APP,用户如果需要将手机作为GO节点,则在手机的无线投屏APP上输入对应的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将手机作为GO节点。而如果用户需要将智能电视作为GO节点,则在智能电视的无线投屏APP上输入对应的指令,以指示将智能电视作为GO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指定哪个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的指令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任意的,例如,无线投屏业务APP上有“开始连接”和“等待连接”两个按钮,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开始连接”按钮,以向手机输入指令,指定手机作为GO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使用现有的标准Wi-Fi P2P技术建立Wi-Fi P2P连接,只能通过GO协商(GO Negotiation)来确定GO节点,即两个电子设备之间进行GO Negotiation才能决策哪个节点是GO节点,无法通过应用层或者用户指定哪个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现有技术中GO协商的步骤只能是在两个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的,三个或者以上的电子设备相互间不能同时进行GO协商,导致电子设备之间只能一对一广播,不能一对多广播,从而只能onebyone建立Wi-Fi P2P连接。
而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通过应用层或者用户指定哪个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GO节点则进行一对多广播,以与周边的多个GC节点通过广播包交换建链信息,从而改变了只能one by one建立Wi-Fi P2P连接的限制,提高了建链速度。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不用进行GO协商步骤,节省了耗时,也能提高建链速度。
用户通过应用层指定GO节点之后,用户可以打开电子设备的Wi-Fi和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然后,作为GO节点的电子设备则可以向外广播GO节点的相关信息。其它电子设备接收到GO节点广播的相关信息之后,如果需要与作为GO节点的电子设备建立Wi-FiP2P连接,则根据GO节点广播的建链信息,广播自身的相关信息。这样,作为GO节点的电子设备和其它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交换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最后,作为GO节点的电子设备根据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与其它电子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
为了更好地介绍电子设备之间通过广播包交换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建立Wi-FiP2P连接的过程,下面将结合图3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3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方法的一种交互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Wi-Fi P2P连接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广播包。该第一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信道、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Media AccessControl Address,MAC地址)、Password和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子设备是指用户指定作为GO节点的电子设备。第一广播包的类型可以是任意的,其可以为经典蓝牙广播包,也可以为BLE广播包,亦或者为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广播包,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可以具体表现为一串字符串,该第一标识信息可以用于区分业务APP,即第二电子设备通过该第一标识信息可以确定是哪个业务APP对应的广播包。例如,第一电子设备包括无线投屏APP和文件传输APP,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一标识信息区分是无线投屏APP对应的广播包,还是文件传输APP的广播包。此外,第一标识信息还可以作为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信息。
上述信道、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Password和SSID是Wi-Fi P2P连接的握手信息。第一电子设备将信道告知第二电子设备后,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即约定了在哪个信道上进行握手。而Password和SSID是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在约定信道上握手时需要用到的信息。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和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均是Wi-FiP2P连接中需要使用的参数。
具体应用中,第一标识信息、信道、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Password和SSID等信息可以作为第一广播消息加入到广播包中。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一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序列号:1byte
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
SSID:2byte
Password:8byte
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6byte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一广播包为BLE广播包。一般情况下,BLE广播数据报文格式和PDU格式可以如下表1所示:
表1
BLE广播数据报文格式:
LSB MSB
Preamble Access Address PDU CRC
PDU格式:
LSB MSB
Header Payload
具体应用中,第一电子设备在BLE广播包的PDU的Payload中加入上述第一广播消息,以将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SSID、Password和信道等相关信息通过BLE广播包进行广播。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用户对应的SSID和Password可能会有相应不同,即每个用户的SSID和Password所占的字节可能会不一样,第一广播包消息中字节的分配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定。
当然,当第一广播包为其它类型的广播包时,则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广播消息加入到广播包的相应位置,在此不作限定。
步骤S302、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一广播包后,生成第二广播包。该第二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
具体应用中,已经打开Wi-Fi和其它短距离通信功能的第二电子设备持续扫描相应频段的广播。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的第一广播包之后,通过解析第一广播包,以获得第一广播包中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信道、SSID和Password等信息。然后,第二电子设备基于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生成第二广播包。
第二广播包的广播包类型与第一广播包的类型相同。例如,当第一广播包为BLE广播包时,第二广播包也为BLE广播包。
具体应用中,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可以作为第二广播消息加入到广播包中。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二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6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
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在BLE广播包的PDU的Payload中加入上述第二广播消息,以将第二广播消息通过BLE广播包进行广播。
步骤S303、第二电子设备广播第二广播包。
步骤S304、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第二广播包之后,创建组(Group),再生成第三广播包。该第三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上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和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具体地,第一电子设备扫描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广播的第二广播包之后,通过解析第二广播包,获得第二广播包中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等信息。获得这些信息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已经知道第二电子设备想要与自己建立Wi-Fi P2P连接,则先根据第二电子设备的相关信息(例如,MAC地址等),创建组(Group),该Group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然后,第一电子设备基于创建的Group,响应于第二电子设备的IP地址分配请求,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对应的IP地址。再生成第三广播包,以将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告知第二电子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广播包的类型与上述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的类型相同。例如,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和第三广播包均为BLE广播包。
具体应用中,上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上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和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可以作为第三广播消息加入到广播包中。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三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
IP地址:2byte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在BLE广播包的PDU的Payload中加入上述第三广播消息,以将第三广播消息通过BLE广播包进行广播。
步骤S305、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三广播包。
步骤S306、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第三广播包之后,创建Wi-Fi P2P接口,再生成第四广播包。该第四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上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
具体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的第三广播包,通过解析第三广播包,以获得上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上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和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等信息。第二电子设备在获得这些信息之后,可以根据IP地址等信息创建Wi-Fi P2P接口,然后再生成第四广播包。
第四广播包的类型和上述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和第三广播包的类型一致。例如,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和第四广播包均为BLE广播包。
具体应用中,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上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等可以作为第四广播消息加入到广播包中。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四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
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在BLE广播包的PDU的Payload中加入上述第四广播消息,以将第四广播消息通过BLE广播包进行广播。
步骤S307、第二电子设备广播第四广播包。
步骤S308、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第四广播包之后,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Wi-Fi P2P连接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
具体地,第一电子设备扫描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广播包之后,通过解析第四广播包,获得第二电子设备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等信息。第一电子设备响应于建立Wi-FiP2P连接的请求,根据信道、SSID和Password、第一电子设备的MAC地址和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等信息,和第二电子设备进行Wi-Fi P2P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
至此,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了Wi-Fi P2P连接。
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之后,则可以通过Wi-Fi P2P连接传输业务数据。例如,通过Wi-Fi P2P连接传输无线投屏业务数据。
由上可见,在“一对一”场景下,通过用户或者应用层指定第一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之后,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通过广播包交换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之后,再根据通过广播包交换得到的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进行Wi-Fi P2P连接握手,建立Wi-FiP2P连接,不用进行GO协商步骤,减少了耗时,建链速度较快。
下面将结合无线投屏业务场景,对建立Wi-Fi P2P连接的过程进行介绍。
在无线投屏业务场景下,手机需要通过Wi-Fi P2P连接投屏至智能电视。手机先与智能电视建立Wi-Fi P2P连接,再通过Wi-Fi P2P连接传输无线投屏业务数据至智能电视。手机和智能电视上均安装有无线投屏应用。手机和智能电视均支持Wi-Fi和BLE,以及Wi-FiP2P。
首先,用户打开手机和智能电视上的Wi-Fi和蓝牙,以使得手机和智能电视进行蓝牙扫描。并打开手机和智能电视上的无线投屏应用。
接着,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安装的无线投屏应用,指定手机作为GO节点。
请参阅图4示出的手机无线投屏业务场景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手机上安装有投屏APP 41,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投屏设备为“智能电视”,再点击“开始连接”按钮等操作,以向手机输入用于指示将手机作为GO节点的指令。
然后,手机可以生成上述第一广播包,并通过蓝牙芯片和天线向外广播该第一广播包。手机通过第一广播包可以告知其它电子设备自己是GO节点,以及自身的设备信息和Wi-FiP2P连接握手信息,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例如可以包括MAC地址、信道、SSID和Password等。手机在发送第一广播包之后,可以启动定时器。
智能电视扫描接收到第一广播包后,生成上述第二广播包,并通过蓝牙芯片广播第二广播包。智能电视通过第一广播包可以得知手机是GO节点以及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然后通过第二广播包告知手机自身的设备信息,并请求手机分配IP地址。
在正常情况下,手机可以接收到智能电视广播的第二广播包。手机接收到第二广播包后,结束定时器。若定时器超时,即手机超出预先设定的时间,还没有接收到第二广播包,则提示没有扫描到任何节点。无线投屏应用可以在界面上显示对应的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没有扫描到任何节点。
手机接收到第二广播包之后,解析第二广播包,再创建包括手机和智能电视的Group,生成第三广播包,并通过蓝牙芯片和天线广播第三广播包。在广播第三广播包之后,手机可以启动定时器。手机通过第三广播包可以将分配的IP地址信息传输至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扫描接收到第三广播包之后,解析第三广播包,再根据IP地址创建用于Wi-FiP2P连接的Wi-Fi 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并通过蓝牙芯片和天线广播第四广播包。智能电视通过第四广播包可以向手机发起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
若手机接收到第四广播包,则结束定时器,并响应于智能电视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根据信道、SSID和Password,以及智能电视的MAC地址等相关信息,通过Wi-Fi P2P接口与智能电视进行Wi-Fi P2P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若定时器超时,即手机超出预先设定的时间,还没有接收到第四广播包,则提示没有扫描到任何节点。
至此,手机和智能电视之间的Wi-Fi P2P连接已经建立完成,手机可以通过快速连接模块通知无线投屏应用Wi-Fi P2P网络两端节点信息,即手机节点和智能电视节点的信息。
手机和智能电视建立Wi-Fi P2P连接之后,手机可以自动将手机屏幕界面投屏至智能电视,也可以先在无线投屏应用中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由用户选择需要投屏的内容。手机投屏结果可以参见图4(b),图4(b)中,手机42上的歌曲播放界面通过已经建立的Wi-FiP2P连接,投屏至智能电视43上。
需要说明的是,无线投屏业务场景中的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和第四广播包可以均为BLE广播包,关于广播包的介绍请参见图3对应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2、建立一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一对多”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Wi-Fi P2P网络中可以包括一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GC节点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由具体业务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在建立Wi-Fi P2P连接之前,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层指定哪个节点作为GO节点。指定GO节点之后,GO节点广播第一广播包;各个GC节点接收第一广播包之后,解析第一广播包,再生成第二广播包,并广播第二广播包;GO节点接收到多个GC节点的第二广播包之后,解析第二广播包,再生成第三广播包,并广播该第三广播包;各个GC节点接收到第三广播包后,解析第三广播包,再生成第四广播包,并广播第四广播包;GO节点接收到各个GC节点的第四广播包之后,解析第四广播包,再与各个GC节点进行Wi-Fi P2P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文的“一对一”场景,“一对多”场景和“一对一”场景在流程是一致的,区别在于GO节点会接收到多个GC节点的广播包。而各个广播包内包含的广播消息会有相应不同。
具体来说,“一对多”场景下,第一广播包内包含的第一广播消息、第二广播包内包含的第二广播消息和第四广播包内包含的第四广播消息与“一对一”场景下的相同。而由于在“一对多”场景下,多个GC节点可以通过第二广播包向一个GO节点请求分配IP地址,GO节点需要通过第三广播包告知各个GC节点所分配的IP地址,则第三广播包内的第三广播消息中包括各个GC节点的第二标识信息和与第二标识信息关联的IP地址信息。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三广播包内包含的第三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
IP地址数组:{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IP地址:2byte}。
其中,IP地址数组内包括所有GC节点的第二标识信息和对应的IP地址。如果存在n个GC节点,第三广播消息中的IP地址数组则可以包括n个第二标识信息和与第二标识信息对应的IP地址。例如,某个Wi-Fi P2P网络中,包括手机、智能电视和平板电脑三个GC节点,IP地址数组则可以具体为:{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2byte;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2byte;平板电脑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2byte}。
下面结合将手机屏幕投屏至智能电视,手机音频投放至智能音箱的业务场景,对建立Wi-Fi P2P连接的过程进行介绍。
在该业务场景下的Wi-Fi P2P网络包括一个GO节点和2个GC节点。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均支持Wi-Fi P2P、Wi-Fi和蓝牙。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上安装有投屏应用。
首先,用户打开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上的Wi-Fi和蓝牙,以使得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进行蓝牙背景扫描。手机通过蓝牙功能可以扫描到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
接着,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投屏APP输入用于指示将手机作为GO节点的指令,以通过应用层指定手机作为GO节点。参见图5示出的“一对多”投屏业务场景示意图,如图5(a)所示,手机上安装有投屏APP51,用户通过在投屏APP 51的页面上选择歌词投屏设备为“智能电视”,选择音频播放设备为“智能音箱”之后,再点击“开始连接”按钮,以实现通过应用层指定手机作为GO节点。
通过应用层指定手机作为GO节点之后,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之间则通过BLE广播包交换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再根据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建立Wi-Fi P2P连接。
参阅图6示出的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之间的交互示意图,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1、手机广播第一广播包。第一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信道、MAC、Password和SSID等信息。
步骤S602、智能电视接收第一广播包后,解析第一广播包,再生成第二广播包1。第二广播包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电视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等信息。
步骤S603、智能音箱接收第一广播包后,解析第一广播包,再生成第二广播包2。第二广播包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音箱的唯一设备标识、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音箱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等信息。
步骤S604、智能电视广播第二广播包1。
步骤S605、智能音箱广播第二广播包2。
步骤S606、手机接收到智能电视的第二广播包1和智能音箱的第二广播包2之后,解析第二广播包1和第二广播包2,再创建包括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的Group,生成第三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和与之关联的IP地址,以及智能音箱的唯一设备标识和与之关联的IP地址。
步骤S607、手机广播第三广播包。
步骤S608、智能电视接收到第三广播包后,解析第三广播包,再根据IP地址创建Wi-Fi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1。第四广播包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
步骤S609、智能音箱接收到第三广播包后,解析第三广播包,再根据IP地址创建Wi-Fi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2。第四广播包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音箱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
步骤S610、智能电视广播第四广播包1。
步骤S611、智能音箱广播第四广播包2。
步骤S612、手机接收到智能电视第四广播包1和智能音箱的第四广播包2后,解析第四广播包1和第四广播包2,分别与智能电视、智能音箱进行Wi-Fi P2P握手,建立Wi-FiP2P连接。
至此,手机与智能电视、智能音箱建立了Wi-Fi P2P连接。
最后,手机通过Wi-Fi P2P连接将歌词投屏至智能电视,将歌曲的音频投放至智能音箱。具体投屏结果可以参见图5(b),图5(b)中的手机52将歌词投屏至智能电视53,将歌曲的音频投放至智能音箱54。
3、建立多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多对一”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Wi-Fi P2P网络中可以包括多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GO节点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由具体业务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基于上文的“一对一”场景和“一对多”场景,“多对一”场景下建立Wi-Fi P2P连接的流程和上文的“一对一”场景的流程相同,区别在于“多对一”场景下的GC节点会接收到多个GO节点的广播包。而建立连接的过程中涉及的广播包会有相应地不同。具体来说,“多对一”场景下,第一广播包中的第一广播消息、第三广播包中的第三广播消息和“一对一”场景下的相同。而第二广播包中的第二广播消息和第四广播包中的第四广播消息与“一对一”场景下的不同。
在“多对一”场景下,一个GC节点通过广播包可以向多个GO节点发起IP地址分配请求、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以同时与多个GO节点建立Wi-Fi P2P连接。基于此,第二广播消息中包括多个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IP地址分配请求,第四广播消息中包括多个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二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6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
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
其中,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中可以包括多个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与之关联的IP地址分配请求。如果GO节点有n个,则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包括n个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IP分配请求。例如,作为GC节点的智能电视需要与手机、平板电脑这两个GO节点建立Wi-Fi P2P连接,第二广播消息中的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可以为:{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平板电脑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四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
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
其中,如果GO节点有n个,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则包括n个GO节点设备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建立请求。例如,作为GC节点的智能电视需要与手机、平板电脑这两个GO节点建立Wi-Fi P2P连接,第四广播消息中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可以为:{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平板电脑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
下面结合多屏互动业务场景,对Wi-Fi P2P连接的建立过程进行介绍。
参阅图7示出的多屏互动业务场景的一种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包括手机71、平板电脑72和智能电视73。手机71、平板电脑72和智能电视73均支持Wi-Fi P2P、Wi-Fi和蓝牙,且均安装有多屏互动业务应用。
首先,用户打开手机71、平板电脑72和智能电视73的Wi-Fi和蓝牙,以使手机81、平板电脑72和智能电视73进行蓝牙背景扫描。
接着,用户可以通过手机71上的多屏互动应用,指定手机71为GO节点。同样,用户通过平板电脑72上的多屏互动应用,指定平板电脑72为GO节点。
然后,手机71、平板电脑72与智能电视73通过BLE广播包,交换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建立Wi-Fi P2P连接。下面将通过图8对该过程进行介绍。
参见图8示出的多屏互动业务场景下的一种交互示意图,如图8所示,手机71、平板电脑72和智能电视73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01、手机广播第一广播包1。该第一广播包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信道、MAC地址、SSID和Password等信息。
步骤S802、平板电脑广播第一广播包2。该第一广播包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平板电脑的唯一设备标识、信道、MAC地址、SSID和Password等信息。
步骤S803、智能电视接收到手机的第一广播包1和平板电脑的第一广播包1后,解析第一广播包1和第一广播包2,生成第二广播包。
此时,该第二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电视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该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可以具体为:{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平板电脑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
步骤S804、智能电视广播第二广播包。
步骤S805、手机接收到第二广播包后,解析第二广播包,创建包括手机和智能电视的Group,为智能电视分配IP地址,再生成第三广播包1。该第三广播包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和智能电视的IP地址等信息。
步骤S806、平板电脑接收到第二广播包后,解析第二广播包,创建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的Group,为智能电视分配IP地址,再生成第三广播包2。该第三广播包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平板电脑的唯一设备标识、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和智能电视的IP地址等信息。
步骤S807、手机广播第三广播包1。
步骤S808、平板电脑广播第三广播包2。
步骤S809、智能电视接收到手机的第三广播包1和平板电脑的第三广播包2后,解析第三广播包1和第三广播包2,再根据IP地址分别创建用于与手机进行Wi-Fi P2P连接的WIFI P2P接口和用于与平板电脑进行Wi-Fi P2P连接的WIFI 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
此时,该第四广播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视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建立Wi-FiP2P连接的请求数组。该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可以具体为:{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平板电脑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P2P连接的请求:1byte}。
步骤S810、智能电视广播第四广播包。
步骤S811、手机接收到第四广播包后,解析第四广播包,与智能电视进行Wi-FiP2P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
步骤S812、平板电脑接收到第四广播包后,解析第四广播包,与智能电视进行Wi-Fi P2P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
至此,手机71和智能电视73建立了Wi-Fi P2P连接,平板电脑72和智能电视73建立了Wi-Fi P2P连接。
最后,手机71通过Wi-Fi P2P连接将第三方即时通讯工具的画面投屏至智能电视73,平板电脑72通过Wi-Fi P2P连接将平板电脑正在播放的视频画面投屏至智能电视73。从而实现多屏互动业务。
4、建立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多对多”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Wi-Fi P2P网络中可以包括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GO节点和GC节点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由具体业务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定。
基于上文的“一对一”场景、“一对多”场景和“多对一”场景,“多对多”场景下建立Wi-Fi P2P连接的流程和上文的“一对一”场景、“一对多”场景和“多对一”场景的流程相同,区别在于GO节点会接收到多个GC节点的广播包,GC节点会接收到多个GO节点的广播包。
“多对多”场景下,广播包内包含的广播消息会有相应地不同。具体来说,“多对多”场景下,第一广播包中的第一广播消息和“一对一”场景下的相同。而第二广播包中的第二广播消息、第三广播包中的第三广播消息和第四广播包中的第四广播消息与“一对一”场景下的不同。
在“多对多”场景下,多个GC节点可以向多个GO节点发起IP地址分配请求和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而GO节点可以响应多个GC节点的IP地址分配请求,为多个GC节点分配IP地址。基于此,第二广播消息中可以包括多个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IP地址分配请求,第三广播消息中可以包括多个GC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IP地址,第四广播消息中可以包括多个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二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MAC地址:6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
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
其中,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可以包括n个GO节点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IP分配请求。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三广播包内包含的第三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
IP地址数组:{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IP地址:2byte}。
其中,若存在n个GC节点,IP地址数组可以包括n个第二标识信息和与第二标识信息对应的IP地址。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四广播消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
前导码:1byte(scan filter)
消息类型:1byte
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2byte
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2byte,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
其中,如果GO节点有n个,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则包括n个GO节点设备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对应的建立请求。
下面结合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场景,对Wi-Fi P2P连接的建立过程进行介绍。
参阅图9示出的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场景的示意图,如图9(a)所示,其包括四个手机,分别为A手机91、B手机92、C手机93和D手机94。A手机91需要将照片1传输至C手机93和D手机94,B手机92需要将照片2传输至C手机93和D手机94。
可以理解的是,图9示出的四个手机支持Wi-Fi P2P、Wi-Fi和蓝牙,且手机上安装有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应用。
首先,用户打开手机的Wi-Fi功能和蓝牙功能,以使这四个手机进行蓝牙背景扫描。
接着,用户可以通过A手机91上的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应用指定A手机91作为GO节点,同理,用户可以通过B手机92上的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应用指定B手机92作为GO节点。
例如,参见图9(b),用户在A手机91的相册界面点击“分享”按钮后,A手机91显示提示用户选择相应的设备。用户选择“C手机”和“D手机”后,点击“开始连接”按钮,以实现通过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应用指定A手机91作为GO节点。
然后,四个手机之间通过BLE广播包交换Wi-Fi P2P连接握手信息,建立Wi-Fi P2P连接。
参见图10示出的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的交互示意图,四个手机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1、A手机广播第一广播包3。该第一广播包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A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信道、MAC地址、SSID和Password等信息。
步骤S1002、B手机广播第一广播包4。该第一广播包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B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信道、MAC地址、SSID和Password等信息。
步骤S1003、C手机接收A手机的第一广播包3和B手机的第一广播包4后,解析第一广播包3和第一广播包4,再生成第二广播包3。
此时,C手机的第二广播包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C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C手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该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可以具体为:{A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B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
步骤S1004、D手机接收A手机的第一广播包3和B手机的第一广播包4后,解析第一广播包3和第一广播包4,再生成第二广播包4。
此时,D手机的第二广播包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D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D手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该IP地址分配请求数组可以具体为:{A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B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分配请求:1byte}。
步骤S1005、C手机广播第二广播包3。
步骤S1006、D手机广播第二广播包4。
步骤S1007、A手机接收C手机的第二广播包3和D手机的第二广播包4后,解析第二广播包3和第二广播包4,再创建包括A手机、C手机和D手机的Group,并基于Group为C手机和D手机分配IP地址,生成第三广播包3。
此时,A手机的第三广播包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A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和IP地址数组,该IP地址数组可以具体为:{C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2byte;D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2byte}。
步骤S1008、B手机接收到C手机的第二广播包3和D手机的第二广播包4后,解析第二广播包3和第二广播包4,再创建包括B手机、C手机和D手机的Group,并基于Group为C手机和D手机分配IP地址,生成第三广播包4。
此时,B手机的第二广播包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B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和IP地址数组,该IP地址数组可以具体为:{C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2byte;D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IP地址:2byte}。
步骤S1009、A手机广播第三广播包3。
步骤S1010、B手机广播第三广播包4。
步骤S1011、C手机接收到A手机的第三广播包3和B手机的第三广播包4后,解析第三广播包3和第三广播包4,再分别根据IP地址创建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3。
此时,C手机的第四广播包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C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建立Wi-FiP2P连接的请求数组。该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可以具体为:{A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B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P2P连接的请求:1byte}。
步骤S1012、D手机接收到A手机的第三广播包3和B手机的第三广播包4后,解析第三广播包3和第三广播包4,再分别根据IP地址创建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4。
此时,D手机的第四广播包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D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和建立Wi-FiP2P连接的请求数组。该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数组可以具体为:{A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 P2P连接的请求:1byte;B手机的唯一设备标识:2byte,建立Wi-FiP2P连接的请求:1byte}。
步骤S1013、C手机广播第四广播包3。
步骤S1014、D手机广播第四广播包4。
步骤S1015、A手机接收C手机的第四广播包3和D手机的第四广播包4后,解析第四广播包3和第四广播包4,与C手机和D手机进行Wi-Fi P2P连接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
步骤S1016、B手机接收C手机的第四广播包3和D手机的第四广播包4,解析第四广播包3和第四广播包4,与C手机和D手机进行Wi-Fi P2P连接握手,建立Wi-Fi P2P连接。
至此,A手机建立了与C手机、D手机的Wi-Fi P2P连接,B手机建立了与C手机、D手机的Wi-Fi P2P连接。
最后,A手机通过Wi-Fi P2P连接将照片1传输至C手机和D手机,B手机通过Wi-FiP2P连接将照片2传输至C手机和D手机,实现多对多文件传输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一对一”场景、“一对多”场景、“多对一”场景和“多对多”场景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可以相互参见,不再赘述。例如,“一对一”场景中提及的定时器,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场景。
总的来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指定哪个设备作为GO节点,指定GO节点后,通过广播包交换GO节点和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握手信息,以实现N个GO节点跟M个GC节点之间快速建立Wi-Fi P2P连接,N和M均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提高了Wi-Fi P2P连接的建链速度。
当N和M均为1时,对应上文的“一对一”场景,即可以快速建立一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当N=1,M大于或等于2时,对应上文的“一对多”场景,即可以快速建立一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当N大于或等于2,M=1时,对应上文的“多对一”场景,即可以快速建立多个GO节点和一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当N大于或等于2,M大于或等于2时,对应上文的“多对多”场景,即可以快速建立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之间的Wi-Fi P2P连接。
相较而言,如果使用现有标准Wi-Fi P2P技术建立连接的方式,电子设备必须在所有2.4G/5G信道上进行Wi-Fi的扫描、监听,进行GO/GC节点的发现,Wi-Fi扫描和监听涉及的信道较多,一般需要在几十个信道上进行扫描和监听,导致扫描周期较长,功耗较大。此外,使用现有标准Wi-Fi P2P技术建立连接的方式,不能由用户指定哪个设备作为GO节点,只能是两两设备之间进行GO协商,以确定GO节点,从而限制了电子设备间只能一对一广播,不能一对多广播,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只能one by one地进行扫描、监听、GO协商、握手和建立连接,不能同时扫描到多个设备,并与这些设备同时建立Wi-Fi P2P连接。
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由用户或者通过应用层指定哪个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指定了GO节点后,GO节点则可以通过向多个GC节点发送广播包,以与多个GC节点交换Wi-Fi P2P的建链信息,进而改变了现有只能one by one地建立Wi-Fi P2P的连接,提高了建链速度。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不用进行GO协商步骤,减少了耗时,也能提高建链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各个GO节点和各个GC节点之间接收广播包和发送广播包的时刻能保持同步,则可以同时建立一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间的Wi-Fi P2P连接、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间的Wi-Fi P2P连接、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间的Wi-Fi P2P连接。实际应用中,虽然各个GO节点和GC节点之间接收广播包和发送广播包的时刻不能保持同步,但相较于现有的one by one地建立Wi-Fi P2P的连接,多个GO节点和多个GC节点间也能快速地建立Wi-Fi P2P连接。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场景下,尤其是涉及分布式设备的场景下,由用户或者通过应用层指定哪个电子设备作为GO节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保证数据传输速率,确保数据的实时性。
举例来说,以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为例,此时需要将手机的歌词播放界面投屏至智能电视,将手机的歌曲播放音频投屏至智能音箱。
如果使用现有标准准Wi-Fi P2P技术,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间两两设备需要进行GO协商,以确定各自在Wi-Fi P2P网络中的角色,即确定谁是GO,谁是GC。两个设备间的GO协商是通过两个设备间发送的随机数确定,哪个设备的随机数大,哪个设备就作为GO节点。也就是说,GO协商不能指定哪个设备作为GO节点,GO节点的随机性较大。
在一些情况下,在手机和智能电视的GO协商过程,以及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的GO协商过程中,随机确定了智能电视作为GO节点,手机和智能音箱作为GC节点。由于两个GC节点间不能相互通信,所以手机如果需要将音频传输至智能音箱,则需要先传输给作为GO节点的智能电视,由智能电视将音频数据传输至智能音箱,这样会造成音频数据的实时性较差。
而如果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音乐播放APP指定手机作为GO节点,然后,手机、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之间依次通过第一广播包、第二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和第四广播包交换建链信息,手机再与智能电视和智能音箱建立Wi-Fi P2P连接。这样,手机则可以将音频数据直接发送至智能音箱,不用通过智能电视转发,提高了音频数据的实时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一些通过已建立的连接来传递握手信息的方案来说,本申请实施例只需要进行广播的扫描和监听,不需要建立连接,减少了耗时,也能提高建链速度。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当使用BLE广播建立Wi-Fi P2P连接时,本申请实施例只需要进行BLE广播包的广播和扫描,不需要电子设备建立BLE连接,减少了耗时,提高了建链速度。另外,BLEL连接的建立也是one by one的,从而导致通过BLE连接传递握手信息,再建立Wi-Fi P2P连接的方案也是one by one建立Wi-Fi P2P连接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当本申请实施例使用BLE广播包等方式传递建链信息时,相较于现有标准的Wi-Fi P2P技术,BLE的信道一般只有几个,信道数量比Wi-Fi广播的少,扫描周期较短,功耗较低。另外,BLE也比Wi-Fi的功耗要低。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的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参见图11,该装置可以包括:
指令获取模块111,用于获取用于指示将第一电子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指令;
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112,用于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第一建立模块113,用于根据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112可以具体用于:
广播第一广播包,第一广播包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广播包广播的第二广播包,第二广播包包括第一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根据第二广播包广播第三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包括第一标识信息、第二标识信息和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三广播包广播的第四广播包,第四广播包包括第一标识信息、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建立模块113可以具体用于:
响应于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根据握手信息和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112可以具体用于:
接收到第二广播包后,创建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的组,并响应于第二电子设备的IP地址分配请求,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IP地址;
根据IP地址生成第三广播包后,广播第三广播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提示模块,该提示模块可以用于:
在广播第一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第二广播包,则显示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和/或
在广播第三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第四广播包,则显示第二提示信息,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的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参见图12,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二建链信息交换模块121,用于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第二建立模块122,用于根据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第一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建链信息交换模块121可以具体用于:
接收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的第一广播包,第一广播包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根据第一广播包,广播第二广播包,第二广播包包括第一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接收第一电子设备根据第二广播包广播的第三广播包,第三广播包包括第一标识信息、第二标识信息和为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根据第三广播包广播第四广播包,第四广播包包括第一标识信息、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建链信息交换模块121可以具体用于:
接收第三广播包后,根据第三广播包创建P2P接口;
根据P2P接口,生成第四广播包,并广播第四广播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具有实现上述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3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30、存储器131以及存储在存储器131中并可在至少一个处理器13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132,处理器130执行计算机程序132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该电子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130、存储器13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3仅仅是电子设备13的举例,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3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等。
所称处理器1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13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1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电子设备13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电子设备13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13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电子设备13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电子设备13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13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电子设备13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131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13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拍照装置/终端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可以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指令;
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广播包,所述第一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广播包广播的第二广播包,所述第二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第三广播包,所述第三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的第四广播包,所述第四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根据所述握手信息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第三广播包,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后,创建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组,并响应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IP地址分配请求,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IP地址;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IP地址生成所述第三广播包后,广播所述第三广播包。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广播所述第一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则显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和/或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广播第三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四广播包,则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7.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的第一广播包,所述第一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广播包,广播第二广播包,所述第二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的第三广播包,所述第三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第四广播包,所述第四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第四广播包,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第三广播包后,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创建P2P接口;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P2P接口,生成所述第四广播包,并广播所述第四广播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11.一种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指令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节点的指令;
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用于通过广播包与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设备交换Wi-Fi点对点连接的建链信息;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建链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具体用于:
广播第一广播包,所述第一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标识信息和Wi-Fi点对点连接的握手信息;
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广播包广播的第二广播包,所述第二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和IP地址分配请求;
根据所述第二广播包广播第三广播包,所述第三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的IP地址;
接收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广播包广播的第四广播包,所述第四广播包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立模块具体用于:
响应于所述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请求,根据所述握手信息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链信息交换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后,创建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组,并响应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所述IP地址分配请求,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分配IP地址;
根据所述IP地址生成所述第三广播包后,广播所述第三广播包。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具体用于:
在广播所述第一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在第一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广播包,则显示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和/或
在广播第三广播包之后,启动定时器;
若在第二预设时间阈值内未接收到所述第四广播包,则显示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指示未扫描到节点。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手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信息、信道信息、口令信息和服务集标识信息。
1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或者7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或者7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108863.6A 2020-02-21 2020-02-21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13723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8863.6A CN111372325B (zh) 2020-02-21 2020-02-21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8863.6A CN111372325B (zh) 2020-02-21 2020-02-21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2325A true CN111372325A (zh) 2020-07-03
CN111372325B CN111372325B (zh) 2022-04-26

Family

ID=71211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8863.6A Active CN111372325B (zh) 2020-02-21 2020-02-21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72325B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5582A (zh) * 2020-08-14 2020-11-03 深圳市当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53754A (zh) * 2020-09-27 2020-12-29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点对点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654074A (zh) * 2020-09-28 2021-04-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 P2P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99422A (zh) * 2021-03-10 2021-07-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99438A (zh) * 2021-03-25 2021-07-09 深圳市铭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p网络连接的无线屏幕镜像方法及设备
CN113490186A (zh) * 2021-08-25 2021-10-08 深圳市万佳安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云端视频增强p2p实时连通方法以及系统
CN114125789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35187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Wi-Fi直连下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928898A (zh) * 2022-07-18 2022-08-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建立基于WiFi直接连接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CN115022852A (zh) * 2021-12-16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控制蓝牙传输速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460220A (zh) * 2021-05-21 2022-1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组网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WO2023051082A1 (zh) * 2021-09-29 2023-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无线网络Wi-Fi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3151377A1 (zh) * 2022-02-10 2023-08-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文件分享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3165359A1 (zh) * 2022-03-03 2023-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 P2P连接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WO2024093597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多个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4751A (zh) * 2008-09-22 2011-10-19 迅速启动无限公司 用于动态的自动通信路径选择、分布式装置同步以及任务委派的系统和方法
EP2519071A2 (en) * 2011-04-30 2012-10-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egating group ownership in a wi-fi peer to peer network
CN103297557A (zh) * 2012-02-24 2013-09-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ip地址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33542A (zh) * 2012-07-04 2014-01-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间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N104205890A (zh) * 2012-04-13 2014-12-10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4333888A (zh) * 2014-10-27 2015-02-04 中央民族大学 一种基于Wi-Fi直连的自组织即时通信方法
WO2015013811A1 (en) * 2013-08-02 2015-02-05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real-time media
CN104541569A (zh) * 2012-08-08 2015-04-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生成用于Wi-Fi直连服务的P2P群组的方法和装置
EP2890080A1 (en) * 2013-12-20 2015-07-01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for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content from a source device to a sink device
CN104823517A (zh) * 2012-11-29 2015-08-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设置wi-fi直连服务系统中的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36258A (zh) * 2015-06-17 2015-09-23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方法、终端及系统
CN105227693A (zh) * 2015-09-30 2016-01-06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设备的dns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WO2016018811A1 (en) * 2014-07-30 2016-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bandwidth on client basis in wlan
US20160135017A1 (en) * 2014-11-10 2016-05-12 Chiun Ma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clients synchronization in wi-fi peer-to-peer group
CN106604342A (zh) * 2016-11-21 2017-04-26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点对点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N107690820A (zh) * 2015-07-07 2018-0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8616954A (zh) * 2018-03-23 2018-10-02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WiFi-Direct构建设备互联的系统
CN108696547A (zh) * 2017-02-28 2018-10-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80332640A1 (en) * 2011-10-25 2018-11-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fi connection using wi-fi protected setup in portable terminal
CN108990050A (zh) * 2012-12-04 2018-12-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客户端设备、组拥有者设备以及二者之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CN109587667A (zh) * 2018-11-23 2019-04-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09618319A (zh) * 2019-01-02 2019-04-12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建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EP3531669A1 (en) * 2018-02-23 2019-08-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4751A (zh) * 2008-09-22 2011-10-19 迅速启动无限公司 用于动态的自动通信路径选择、分布式装置同步以及任务委派的系统和方法
EP2519071A2 (en) * 2011-04-30 2012-10-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egating group ownership in a wi-fi peer to peer network
US20180332640A1 (en) * 2011-10-25 2018-11-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fi connection using wi-fi protected setup in portable terminal
CN103297557A (zh) * 2012-02-24 2013-09-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ip地址的方法和设备
CN104205890A (zh) * 2012-04-13 2014-12-10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3533542A (zh) * 2012-07-04 2014-01-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间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41569A (zh) * 2012-08-08 2015-04-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生成用于Wi-Fi直连服务的P2P群组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23517A (zh) * 2012-11-29 2015-08-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设置wi-fi直连服务系统中的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8990050A (zh) * 2012-12-04 2018-12-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客户端设备、组拥有者设备以及二者之间直接通信的方法
WO2015013811A1 (en) * 2013-08-02 2015-02-05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real-time media
EP2890080A1 (en) * 2013-12-20 2015-07-01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for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content from a source device to a sink device
US20170032762A1 (en) * 2013-12-20 2017-02-02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for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content from a source device to a sink device
WO2016018811A1 (en) * 2014-07-30 2016-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bandwidth on client basis in wlan
CN104333888A (zh) * 2014-10-27 2015-02-04 中央民族大学 一种基于Wi-Fi直连的自组织即时通信方法
US20160135017A1 (en) * 2014-11-10 2016-05-12 Chiun Ma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clients synchronization in wi-fi peer-to-peer group
CN104936258A (zh) * 2015-06-17 2015-09-23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方法、终端及系统
CN107690820A (zh) * 2015-07-07 2018-0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5227693A (zh) * 2015-09-30 2016-01-06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设备的dns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6604342A (zh) * 2016-11-21 2017-04-26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点对点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N108696547A (zh) * 2017-02-28 2018-10-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EP3531669A1 (en) * 2018-02-23 2019-08-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CN108616954A (zh) * 2018-03-23 2018-10-02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WiFi-Direct构建设备互联的系统
CN109587667A (zh) * 2018-11-23 2019-04-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09618319A (zh) * 2019-01-02 2019-04-12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建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23703-200"", 《3GPP TSG_SA\TSG_SA》 *
SANKALP SUNIL: "Multi-group_message_communication_on_android_smartphones_via_WiFi_direct", 《IEEE XPLORE》 *
曹硕: "基于Wi-Fi直连的移动P2P联网及其应用",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5582A (zh) * 2020-08-14 2020-11-03 深圳市当智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25789B (zh) * 2020-08-28 2023-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25789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53754B (zh) * 2020-09-27 2023-02-17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点对点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53754A (zh) * 2020-09-27 2020-12-29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点对点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654074A (zh) * 2020-09-28 2021-04-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 P2P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135187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Wi-Fi直连下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3099422A (zh) * 2021-03-10 2021-07-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2p连接兼容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99438A (zh) * 2021-03-25 2021-07-09 深圳市铭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p网络连接的无线屏幕镜像方法及设备
CN115460220A (zh) * 2021-05-21 2022-1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组网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3490186A (zh) * 2021-08-25 2021-10-08 深圳市万佳安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云端视频增强p2p实时连通方法以及系统
WO2023051082A1 (zh) * 2021-09-29 2023-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无线网络Wi-Fi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022852A (zh) * 2021-12-16 2022-09-0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控制蓝牙传输速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022852B (zh) * 2021-12-16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控制蓝牙传输速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3151377A1 (zh) * 2022-02-10 2023-08-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文件分享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3165359A1 (zh) * 2022-03-03 2023-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 P2P连接的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14928898B (zh) * 2022-07-18 2022-10-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建立基于WiFi直接连接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CN114928898A (zh) * 2022-07-18 2022-08-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建立基于WiFi直接连接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WO2024093597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多个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2325B (zh) 202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2325B (zh)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051989A1 (zh) 一种视频通话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320811B (zh)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接入方法及一种电子设备
CN110519131B (zh) 一种控制设备的方法及终端
WO2021051986A1 (zh) 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017894A1 (zh) 一种使用远程sim模块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EP434426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4247031A1 (en) Access method and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438354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010693A (zh) 一种提供无线保真WiFi网络接入服务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741008B (zh) 分布式跨设备协同方法、电子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4697929A (zh) 连接建立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845035B (zh) 一种分布式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928898B (zh) 建立基于WiFi直接连接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CN115022849B (zh) 基于Wi-Fi P2P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022853B (zh) 一种设备发现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3051204A1 (zh) 跨设备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057521A1 (zh) 配置设备的方法及设备
WO2024093597A1 (zh) 一种配置多个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23078162A1 (zh) 控制设备切换系统、控制设备切换方法及其设备
WO2023025059A1 (zh) 一种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US20230247085A1 (en) Terminal device intera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5022852A (zh) 控制蓝牙传输速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150753A (zh) 蓝牙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5913600A (zh) 用于标识设备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