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5789B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25789B CN114125789B CN202010888823.8A CN202010888823A CN114125789B CN 114125789 B CN114125789 B CN 114125789B CN 202010888823 A CN202010888823 A CN 202010888823A CN 114125789 B CN114125789 B CN 1141257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terminal device
- service
- terminal
- terminal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101100172132 Mus musculus Eif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416 au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9 biologic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99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569 neur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38 osteo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38 somato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55 vo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6—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the serving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22—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handling the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08—User group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measured or perceived resources with higher communication qu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通信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进行Wi‑FiP2P业务;其中,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信道进行Wi‑FiP2P业务,第一信道的带宽为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带宽,为80MHz或160MHz;当检测到第一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从第一信道切换到第二信道进行Wi‑FiP2P业务,第二信道的带宽为20MHz或40MHz。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存在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 P2P业务的场景中,通过选择小带宽的信道,降低了同一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业务传输时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技术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当前,很多Wi-Fi业务的应用场景是两个对等的用户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device todevice,D2D)的传输模式。在Wi-Fi点对点通信中,两个设备在支持的最大带宽的信道上建立D2D链路,业务数据在两个设备之间直接完成数据交互,通常要求高吞吐量和低时延的业务目标。
Wi-Fi通信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with 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机制。当同时出现多条Wi-Fi D2D链路时,多条Wi-FiD2D链路采用CSMA/CA机制同时工作,会造成频繁的空口竞争与碰撞,导致Wi-Fi业务的时延较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终端设备通过选择小带宽的信道,降低了同一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业务传输时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第一终端设备响应于第一操作,进行Wi-FiP2P业务,其中,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信道进行Wi-FiP2P业务,第一信道的带宽为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带宽,最大带宽为80MHz或160MHz;当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一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从第一信道切换到第二信道进行Wi-FiP2P业务,第二信道的带宽为20MHz或40MHz。
第一方面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存在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 P2P业务的场景中。相比于多对终端设备同时占用一个较大带宽的信道,可以将大带宽的信道划分为多个小带宽的信道使用。终端设备根据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选择小带宽的信道,降低了同一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信道干扰,降低了终端设备执行Wi-Fi P2P业务的传输时延。而且,实现了多对终端设备的并发通信,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信道为第一信道的一部分。通过在第一信道的频率范围内选择小带宽的第二信道进行Wi-Fi P2P业务,提升了信道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信道与第一信道的频率范围不重叠。通过选择与第一信道频率范围不重叠的第二信道进行Wi-Fi P2P业务,进一步降低了信道干扰,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当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第三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从第二信道切换到第三信道进行Wi-FiP2P业务,第三信道的带宽为20MHz或40MHz。终端设备根据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选择另一个小带宽的信道进行Wi-Fi P2P业务,进一步降低了信道干扰,降低了终端设备执行Wi-Fi P2P业务的传输时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信道与第三信道的频率范围不重叠。通过选择与第二信道频率范围不重叠的第三信道进行Wi-Fi P2P业务,进一步降低了信道干扰,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当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第四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从第二信道切换到第四信道进行Wi-FiP2P业务,第四信道的带宽为最大带宽。终端设备根据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重新选择大带宽的信道进行Wi-Fi P2P业务,提升了Wi-FiP2P业务的性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信道与第一信道为同一信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第一信息,其中,第二终端设备为Wi-Fi网络中除第一终端设备之外的其他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使用的信道。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接收第一信息,可以确定各个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各个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个数或者对数,从而确定各个信道的空闲程度,为后续第一终端设备切换信道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携带在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信标帧中,或者,第一信息携带在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蓝牙广播帧中。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获取在第二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二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在第五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小于第一阈值,则从第二信道切换到第五信道进行Wi-FiP2P业务。终端设备通过选择更为空闲的信道进行Wi-Fi P2P业务,降低了同一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终端设备执行Wi-Fi P2P业务的传输时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信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Wi-FiP2P业务为投屏业务或者文件分享业务。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为Wi-Fi5G信道。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各个步骤的单元或手段(means)。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相连,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以上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该存储器可以位于该装置之内,也可以位于该装置之外。且该处理器包括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包括一个或多个。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如以上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程序产品,所述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可读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该设备实施以上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应用场景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应用场景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进行投屏业务的一种界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各终端设备占用信道的一种示意图;
图5为CSMA/CA避让机制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信道划分的一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频谱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信道宣告信息的一种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一种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使用信道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又一种流程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适用于环境内有多对终端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场景。示例性的,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应用场景的一种示意图。如图1所示,应用场景中包括5个终端设备100和终端设备200。示例性的,终端设备200可以为路由器。为了便于说明,5个终端设备100可以分别称为终端设备A~E。其中,终端设备A和终端设备B可以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终端设备D和终端设备E可以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可选的,终端设备A~E还可以与终端设备200进行Wi-Fi通信,通信时,终端设备A~E可以工作在无线工作站(station,STA)模式。示例性的,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应用场景的另一种示意图。如图2所示,应用场景可以为会议场景,会议室中有16个终端设备100。为了便于说明,每一对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分别称为终端设备A和终端设备B,为了区分不同的终端设备A和B,16个终端设备100可以分别称为终端设备A1~A8和终端设备B1~B8。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可选的,应用场景可以为封闭的环境。例如,图2所示的会议场景,或者,智能家居场景,等等。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中终端设备的名称、类型、数量以及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不做限定。例如,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或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可以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通过Wi-Fi点对点通信实现的Wi-Fi P2P业务不做限定。例如,使用终端设备进行无线投屏演示,或者,两个手机之间分享文件,等等。结合图2举例说明。假设,终端设备A1~A8为手机,终端设备B1~B8为投屏设备,终端设备A1~A8可以实现无线投屏业务,每个手机可以将手机屏幕显示的内容在对应的投屏设备上投屏显示。
下面,结合图3对手机执行无线投屏业务的流程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3中(a)所示,手机的桌面11中可以包括多个应用程序的图标。用户可以点击应用程序“设置”的图标12,打开设置应用。相应的,手机响应用户点击设置应用的图标12的操作,显示设置应用的主界面13,如图3中(b)所示。设置应用的主界面13中可以包括多个功能选项卡,例如,“无线和网络设置”选项卡、“设备连接”选项卡,等。用户可以点击“设备连接”选项卡14,打开设备连接应用。相应的,手机响应用户点击“设备连接”选项卡14的操作,显示设备连接应用的主界面15,如图3中(c)所示。设备连接的主界面15中可以包括多个功能选项卡,例如,“蓝牙”选项卡、“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选项卡,等。用户可以点击“手机投屏”选项卡16,打开手机投屏应用。相应的,手机响应用户点击“手机投屏”选项卡16的操作,显示手机投屏应用的主界面17,如图3中(d)所示。手机投屏应用的主界面17中可以包括无线投屏功能的开关控件18。可选的,无线投屏功能默认为关闭。用户可以点击开关控件18,打开无线投屏应用。相应的,手机响应用户点击开关控件18的操作,打开无线投屏应用,搜索手机周围可进行无线投屏业务的设备。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可以向用户显示提示信息,如图3中(e)所示。之后,如图3中(f)所示,手机在手机投屏应用的主界面17中可以显示可用设备列表。用户可以点击“客厅电视”选项卡19,发起设备连接。相应的,手机响应用户点击“客厅电视”选项卡19的操作,建立与客厅电视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后续,手机和客厅电视可以基于该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进行无线投屏业务的数据传输,实现无线投屏业务。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Wi-Fi点对点通信采用的通信协议标准和版本不做限定,例如,通信协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5标准或WiFi6标准。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两个终端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两个终端设备可以工作在Wi-Fi点对点(peer-to-peer,P2P)模式。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一个终端设备可以工作在访问节点(accesspoint,AP)模式,另一个终端设备可以工作在STA模式。例如,在图1中,终端设备A可以工作在AP模式,终端设备B可以工作在STA模式并关联终端设备A。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通信链路的名称不做限定,例如,可以称为D2D链路、D2D通信链路、P2P链路、P2P通信链路、P2P连接或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
下面,对Wi-Fi的几种工作模式进行简单说明。
1、AP模式和STA模式
在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AP作为主设备可以工作在AP模式,其他连接到WLAN网络的设备可以称为STA,AP通过管理控制STA从而组成无线网络。AP模式也可以称为主模式(master mode),STA模式也可以称为从模式。示例性的,参见图1,终端设备A~E与终端设备200进行Wi-Fi通信时,终端设备200工作在AP模式,终端设备A~E工作在STA模式。
2、Wi-Fi P2P模式
Wi-Fi P2P也称为Wi-Fi Direct,可以在没有AP的情况下实现两个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示例性的,参见图2,终端设备A1~A8分别与终端设备B1~B8一一对应点对点通信,终端设备A1~A8以及终端设备B1~B8均可以工作在Wi-Fi P2P模式。
在Wi-Fi P2P模式中,具有两种角色,分别称为组长(group owner,GO)和客户端(client)。两个终端设备在发起P2P连接后会进行P2P GO/Client的协商,在P2P GO/Client的协商完成后,其中一个终端设备作为GO,另外的终端设备作为Client。GO或Client的确定与两个终端设备中P2P连接的发起者或接受者无关。比如,终端设备1主动向终端设备2发起P2P连接,终端设备1为P2P连接的发起者,终端设备2为P2P连接的接受者。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1可以为GO,终端设备2可以为Client。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1可以为Client,终端设备2可以为GO。
在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应用场景中,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每对终端设备可以在支持的最大带宽的Wi-Fi信道上建立D2D链路。例如,最大带宽可以为80MHz或160MHz,信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5170~5330MHz和5490~5650MHz,信道的带宽为160MHz。在该场景中,同一信道上的D2D链路为多个。示例性的,参见图2和图4,假设,最大带宽为160MHz,每对终端设备A和B均在5170~5330MHz的信道上建立160MHzD2D链路,那么,该信道上同时具有8个D2D链路。需要说明,图4仅是示例,并不对终端设备在信道上建立D2D链路形成限定。例如,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A1~A3与终端设备B1~B3在5170~5330MHz的信道上建立160MHzD2D链路,该信道上同时具有3个D2D链路。同时,终端设备A4~A8与终端设备B4~B8在5490~5650MHz的信道上建立160MHzD2D链路,该信道上同时具有5个D2D链路。
当同一信道上的D2D链路为多个时,涉及传输资源的竞争。目前,Wi-Fi通信采用CSMA/CA机制。在CSMA/CA机制中,发送端设备首先检测信道是否空闲。如果发送端设备确定信道非空闲,则继续等待。如果发送端设备确定信道空闲,则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发送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后,若确定数据正确,则等待一段时间间隔后向发送端设备发送确认(acknowledge character,ACK)帧。其中,对发送端设备等待的随机时间和接收端设备等待的时间间隔不做限定。例如,在CSMA/CA机制中,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帧间间隔(interframe space,IFS):短帧间间隔(shortinterframe space,SIFS)、长帧间间隔(long interframe space,LIFS)、集中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CF interframe space,PIFS)、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隔(DCF interframe space,DIFS),或扩展帧间间隔(extendedinterframe space,EIFS)。
下面结合图4~图5,对CSMA/CA机制进行示例性说明。示例性的,发送端设备等待的随机时间可以为DIFS,接收端设备等待的时间间隔可以为SIFS。信道为5170~5330MHz,带宽为160MHz。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A1要向终端设备B1发送数据,在T0时刻检测到信道空闲,等待DIFS之后,在T1时刻向终端设备B1发送数据1。相应的,终端设备B1接收数据1后,若确定数据1正确,则从T2时刻开始等待SIFS的时长,在T3时刻向终端设备A1发送ACK。信道在T1~T2之间是非空闲的,在T3~T4之间是非空闲的,其他的终端设备无法在这段时间内发送数据,只能继续等待。T4时刻之后信道空闲,终端设备A2可以向终端设备B2发送数据,可以参见终端设备A1发送数据1的相关描述,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相似的,信道在T5~T6之间非空闲,在T7~T8之间非空闲,其他的终端设备无法在这段时间内发送数据,只能继续等待。T8时刻之后信道空闲,终端设备A3可以向终端设备B3发送数据。
可见,在存在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场景中,多个D2D链路在同一个大带宽的信道上同时工作,采用CSMA/CA机制会造成频繁的传输资源竞争与碰撞,甚至可能出现终端设备始终获取不到空口发送机会的情况,增大了Wi-Fi P2P业务的传输时延,而且增大了信道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可以将大带宽的信道划分为多个小带宽的信道使用,终端设备通过选择较为空闲的窄带信道传输Wi-Fi P2P业务数据,降低了同一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信道干扰。在存在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场景中,可以实现多对终端设备的并发通信,降低了每对终端设备执行Wi-Fi P2P业务的传输时延,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窄带信道的划分方式和窄带信道的带宽不做限定,例如,窄带信道的带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80MHz、40MHz或20MHz。示例性的,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信道划分的一种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5170~5330MHz的范围内,可以划分1个160MHz的信道、或2个80MHz的信道、或4个40MHz的信道,或8个20MHz的信道。在5490~5710MHz的范围内,可以划分1个160MHz的信道、或2个80MHz的信道,或5个40MHz的信道,或11个20MHz的信道。在5735~5835MHz的范围内,可以划分1个80MHz的信道,或2个40MHz的信道,或5个20MHz的信道。可选的,每个信道可以具有信道编号,信道编号可以唯一区分不同的信道。例如,5170~5330MHz范围内的8个20MHz信道,信道编号可以分别为:36、40、44、48、52、56、60、64。为了方便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道采用“信道起始频率对应的20MHz信道的信道编号+带宽”的方式表示。例如,5210~5230MHz对应的20MHz信道可以表示为44/20MHz,5210~5250MHz对应的40MHz信道可以表示为44/40MHz。5735~5815MHz对应的80MHz信道可以表示为149/80MHz,5735~5775MHz对应的40MHz信道可以表示为149/40MHz,5735~5755MHz对应的20MHz信道可以表示为149/20MHz。
下面以图2所示场景为例,对终端设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后各终端设备占用的信道进行示例性说明。可选的,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7,终端设备A1~A8与终端设备B1~B8一一对应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时,每对终端设备A和B可以分别占用5170MHz~5330MHz范围内的一个20MHz的信道。以信道36/20MHz为例,该信道中只有一个20MHz的D2D链路,终端设备A1和B1不涉及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信道干扰小。可选的,在另一个示例中,参见图8,终端设备A3和B3、终端设备A4和B4可以占用40MHz的信道,其余的终端设备分别占用20MHz的信道。相比于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实现了多对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的并发通信,降低了每对终端设备执行Wi-Fi P2P业务的传输时延,提升了系统吞吐量。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一种流程图。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初始建立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阶段。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执行主体可以称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第二终端设备。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S901、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
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用于触发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目标业务,目标业务基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的Wi-Fi点对点通信实现。本实施例对业务触发操作的具体实现方式和目标业务的类型不做限定。可选的,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用户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触控显示屏上进行的单击操作、双击操作或滑动操作,或者用户的语音输入操作。示例性的,可以参见图3中用户的相关操作。可选的,目标业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投屏业务或文件共享业务。
S902、第一终端设备响应于业务触发操作,根据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在多个候选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
其中,多个候选信道可以具有多种带宽,每种带宽的候选信道为至少一个,信道使用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候选信道的空闲程度。
其中,本实施例对候选信道的个数和候选信道的带宽不做限定。结合图6举例说明。可选的,在一个示例中,多个候选信道可以具有4种带宽,分别为160MHz、80MHz、40MHz和20MHz,候选信道可以有15个,包括5170~5330MHz范围内的1个160MHz信道、2个80MHz信道、4个40MHz信道和8个20MHz信道。可选的,在另一个示例中,多个候选信道可以具有3种带宽,分别为160MHz、40MHz和20MHz,候选信道可以有50个,包括5170~5330MHz以及5490~5170MHz范围内的2个160MHz信道、9个40MHz信道和19个20MHz信道。
由于候选信道有多个且具有多种带宽,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各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在多个候选信道中选择较为空闲的目标信道。目标信道可以是较大带宽的信道,例如,160MHz的信道,也可以是较小带宽的窄带信道,例如,20MHz或40MHz的信道。在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场景中,第一终端设备选择较为空闲的目标信道,避免了多对终端设备占用相同的信道,降低了同一信道中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信道干扰。
S903、第一终端设备在目标信道上建立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
S904、第一终端设备基于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执行目标业务。
其中,可以采用现有的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之间建立D2D链路的流程,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工作在Wi-Fi P2P模式。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响应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要执行目标业务,需要首先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多个候选信道中选择目标信道建立该链路。多个候选信道包括多种带宽的信道,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各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选择较为空闲的目标信道,并基于在目标信道上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执行目标业务。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场景中,相比于多对终端设备同时占用一个较大带宽的信道,可以将大带宽的信道划分为多个小带宽的信道使用。终端设备根据各种带宽的信道的空闲程度,通过选择较为空闲的信道传输业务数据,降低了同一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信道干扰,实现了多对终端设备的并发通信,降低了每对终端设备执行业务的传输时延,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目标业务的业务信息。
相应的,S902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在多个候选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可以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业务信息和信道使用信息在多个候选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
具体的,目标业务的业务信息可以用于确定目标业务所需信道的带宽。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业务信息和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确定目标信道,可以在满足目标业务吞吐率需求的前提下选择较为空闲的目标信道,降低了同一信道中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信道干扰,降低每对终端设备执行业务的传输时延,提升了系统吞吐量。
可选的,业务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中的至少一项:业务名称、业务类型、数据包类型、数据包大小、数据传输速率、Wi-Fi制式、天线流数、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业务对应的最小信道带宽或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最大数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不同的业务类型可以对应不同带宽的信道。比如,无线投屏业务通常具有较高的时延要求,无线投屏业务对应的最小信道带宽可以为20MHz,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可以为40MHz或80MHz。比如,文件共享业务对应的最小信道带宽和预设信道带宽可以均为20MHz。可选的,Wi-Fi制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5或Wi-Fi6。
可选的,信道使用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中的至少一项:信道质量信息、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对数,或在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可选的,信道质量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中的至少一项:底噪、信噪比、信号频谱信息、信道预估吞吐量或信道繁忙度。
例如,参见图4,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为16个,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对数为8对,在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为8个。其中,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对数或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越多,说明该信道越繁忙,相反的,数量越少,说明该信道越空闲。在信号频谱中,信号的频率分量的幅值越高,说明该频率所在的信道越繁忙,相反的,信号的频率分量的幅值越低,说明该频率所在的信道越空闲。信道预估吞吐量越大,说明该信道越空闲,相反的,信道预估吞吐量越小,说明该信道越繁忙。信道繁忙度也可以称为信道负载(Channel Load),信道繁忙度越高,说明该信道越繁忙,相反的,信道繁忙度越低,说明该信道越空闲。
需要说明,信道使用信息的内容不同,获取的方式可以不同,定义也可以不同。例如,信道预估吞吐量可以根据信道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确定。例如,信道繁忙度可以定义为:信道忙持续时间/测量总时间,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又例如,在Wi-Fi通信协议中,信道繁忙度可以定义为Channel Load=Integer((channel busy time/(Measurement Duration×1024))×255)。Integer表示取整操作,channel busy time表示信道忙持续时间,Measurement Duration表示测量持续时间,定义可以参见协议规定。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Wi-Fi芯片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density,PSD)扫描能力获得信号频谱信息,得到信号在频域上各个频率的分布。示例性的,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频谱的示意图。信号频谱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信道是否存在干扰以及信道的空闲程度。例如,在图10中,横轴可以表示信道编号,相邻两个信道编号之间相差5MHz。纵轴可以表示信号的频率分量的幅值。可见,信道1上有一个20MHz的WiFi信号21,在它两端各有一个窄带干扰信号,分别为信号22和信号23,例如,蓝牙信号。信道11上也有一个20MHz的WiFi信号24。信道6为空闲信道,信道1比信道11更繁忙。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Wi-Fi协议扫描获得信道使用信息。Wi-Fi协议扫描,可以通过在目标扫描信道上发送probe探测帧进行主动扫描,或者通过监听beacon信标帧进行被动扫描,在扫描过程中,Wi-Fi芯片可以测量各个信道的信噪比、底噪、信道繁忙度等信息,还可以通过信噪比预估信道预估吞吐量。
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三终端设备广播的第一信道宣告信息,第一信道宣告信息用于指示第三终端设备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所占用的信道。
为了便于说明,应用场景中除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外的其他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第三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接收第三终端设备广播的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可以获知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下面结合图11对第一信道宣告信息进行示例性说明。示例性的,应用场景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A4,还包括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A1~A3和B1~B3,第三终端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A1~A3和B1~B3中的任意一个。其中,终端设备A1和B1占用信道36/20MHz,终端设备A2和B2占用信道48/20MHz,终端设备A3和B3占用信道149/40MHz。以第三终端设备为终端设备A1为例,第三终端设备A1可以在信道36/20MHz上广播第一信道宣告信息,第一信道宣告信息指示了第三终端设备A1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所占用的信道为36/20MHz。应用场景中除第三终端设备A1之外的其他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第一信道宣告信息。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A4可以接收第三终端设备A1广播的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将信道36/20MHz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加1。
其中,本实施例对第一信道宣告信息的名称、包括的具体内容以及广播方式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可以携带在第三终端设备广播的信标帧(beacon帧)中。例如,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可以携带在beacon帧中的vendor IE(厂商信息元素)字段中。示例性的,表1示出了beacon帧中vendor IE的一种结构。如表1所示,字节编号可以为0-8。字段Element ID取值为DD,表示为beacon帧中的vendor IE。字节1对应的字段Length取值为7,表示字节编号2~8这7个字节。字段OUI用于区分不同的厂家。字段Feature ID取值为0x20,表示vendor IE中携带了“信道宣告信息”,也可以称为“D2D信道信息通报”。字段Tag表示标签编号,字节7对应的字段Length取值为1,表示字节编号8这1个字节。字段channel and bandwidth info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已建立的D2D链路使用的信道和带宽。以图11为例,对于终端设备A1广播的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字段channel andbandwidth info的取值可以指示使用信道36/20MHz。对于终端设备A3广播的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字段channel and bandwidth info的取值可以指示使用信道149/40MHz。本实施例对字段channel and bandwidth info的取值如何表示D2D链路使用的信道和带宽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需要说明,表1并不对第一信道宣告信息、vendor IE形成限定。
表1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可以携带在第三终端设备广播的蓝牙广播帧中。示例性的,表2示出了蓝牙低能耗(bluetooth low energy,BLE)广播帧的一种结构。如表2所示,BLE广播帧可以包括如下字段:信息头、地址、长度和数据。其中,数据字段可以占用30个字节,用于携带信道宣告信息,可以参见表1中字段channel andbandwidth info的说明,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表2并不对第一信道宣告信息和蓝牙广播帧形成限定。
表2
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第二信道宣告信息。第二信道宣告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所占用的信道。
第二信道宣告信息可以参见上述第一信道宣告信息的相关描述,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S902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在多个候选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可以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信道使用信息在多个候选信道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一信道。第一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第一终端设备在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
其中,信道使用信息的具体内容不同,对应的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信道预估吞吐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信道的信道繁忙度小于第二预设值。
信道的信噪比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值。
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小于第四预设值。
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对数小于第四预设值。
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小于第四预设值的2倍。
信号的频率分量的最大幅值小于第五预设值。
可选的,第一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信道的底噪小于第六预设值。
本实施例对第一预设值~第六预设值的名称和具体取值不做限定,对第一预设条件中包括的条件的个数不做限定。例如,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小于第四预设值,并且,信道的底噪小于第六预设值。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在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目标信道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带宽最大的信道。可选的,若所述带宽最大的信道有多个,目标信道可以为任意一个带宽最大的信道。举例说明。假设,信道使用信息包括信道的信道繁忙度,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信道的信道繁忙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根据该第一预设条件从候选信道中确定了3个第一信道,分别为:36/20MHz、149/20MHz和52/40MHz。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信道52/40MHz确定为目标信道。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将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带宽最大的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进一步满足了目标业务的吞吐率需求,进一步缩短了目标业务的传输时延。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在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目标信道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带宽最小的信道。可选的,若所述带宽最小的信道有多个,目标信道可以为任意一个带宽最小的信道。举例说明。假设,信道使用信息包括信道的信道繁忙度,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信道的信道繁忙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根据该第一预设条件从候选信道中确定了4个第一信道,分别为:36/20MHz、40/20MHz、52/40MHz和149/80MHz。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信道40/20MHz确定为目标信道。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将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带宽最小的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在多对终端设备同时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场景中,为其他终端设备后续建立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预留了空闲信道,而且也避免了后续因为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导致的第一终端设备频繁的切换信道。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在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若信道使用信息包括信道的底噪、信道的信道繁忙度、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或信号的频率分量的幅值中的至少一项,目标信道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信道使用信息取值最小的信道。若信道使用信息包括信道预估吞吐量,目标信道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信道使用信息取值最大的信道。可选的,若所述取值最小或取值最大的信道有多个,目标信道可以为任意一个取值最小或取值最大的信道。举例说明。假设,信道使用信息包括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小于第四预设值。根据该第一预设条件从候选信道中确定了3个第一信道,分别为:36/20MHz、52/40MHz和149/80MHz,每个信道上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分别为0、1和0。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信道149/80MHz确定为目标信道。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将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信道使用信息取值最小或最大的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确保了目标信道为较为空闲的信道,进一步降低了第一终端设备在目标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信道干扰,进一步降低了目标业务的传输时延。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在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信道的带宽可以为目标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目标信道为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的任意信道。举例说明。假设,目标业务为无线投屏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为20MHz或40MHz。根据第一预设条件从候选信道中确定了3个第一信道,分别为:36/20MHz、52/40MHz和149/20MHz,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信道36/20MHz确定为目标信道。
需要说明,上述在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的实现方式可以相互结合。例如,目标信道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带宽最大且信道使用信息取值最小的信道。又例如,目标信道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信道使用信息取值最小且为目标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的信道。
下面以图2所示会议场景为例,通过示例对图9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但示例1~示例5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形成限定。其中,终端设备A1~A8为手机,终端设备B1~B8为投屏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A1。目标业务可以为无线投屏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和最小信道带宽均为20MHz。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可以参见图3中的相关操作,此处不再赘述。候选信道可以包括5170~5330MHz范围内的1个160MHz信道、2个80MHz信道、4个40MHz信道和8个20MHz信道。示例性的,信道使用信息可以包括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小于1。其中,示例1~示例3的场景相似,会议室当前只有1个用户,携带手机A1。示例4~示例5的场景相似,用户携带手机A1进入会议室时,会议室中已经有多对终端设备进行无线投屏。
可选的,示例1可以参见图3和图12。手机A1接收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进行无线投屏业务。手机A1没有接收到其他终端设备发送的信道宣告信息,确定各个候选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均为0,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手机A1确定无线投屏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为20MHz,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为目标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例如,36/20MHz。手机A1可以在目标信道36/20MHz上建立与第二终端设备B1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并基于该通信链路执行无线投屏业务。之后,手机A1可以在信道36/20MHz上广播信道宣告信息,用于指示手机A1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所占用的信道为36/20MHz。
可选的,示例2可以参见图13。本示例与示例1的区别在于: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大于或等于目标业务对应的最小信道带宽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例如,36/40MHz。
可选的,示例3可以参见图14。本示例与示例1的区别在于: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最大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例如,36/180MHz。
可选的,示例4可以参见图3和图15。用户携带手机A1进入会议室时,会议室中已经存在4对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手机A1接收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进行无线投屏业务。手机A1接收到手机A2~A5分别广播的信道宣告信息,手机A2~A5分别占用的信道为40/20MHz、44/20MHz、48/20MHz和36/180MHz。手机A1确定除了这4个信道之外的其他候选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均为0,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手机A1确定无线投屏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为20MHz,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为目标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例如,64/20MHz。手机A1可以在目标信道64/20MHz上建立与第二终端设备B1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并基于该通信链路执行无线投屏业务。之后,手机A1可以在信道64/20MHz上广播信道宣告信息,用于指示手机A1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所占用的信道为64/20MHz。
可选的,示例5可以参见图16。本示例与示例4的区别在于: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最大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例如,52/80MHz。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之后切换信道的阶段。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执行主体可以称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第二终端设备。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S1701、第一终端设备获取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
其中,多个候选信道可以具有多种带宽,每种带宽的候选信道为至少一个,信道使用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候选信道的空闲程度。
候选信道、信道使用信息以及获取信道使用信息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S1702、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目标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且多个候选信道中存在第二信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将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从目标信道切换到第二信道。
其中,目标信道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当前占用的信道。
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参见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在目标信道上建立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之后,可以继续获取各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各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确定当前占用的目标信道较为繁忙且其他信道中存在较为空闲的第二信道,可以从目标信道切换到第二信道,降低了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信道中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的概率,降低了信道干扰,降低了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业务的传输时延,也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其中,信道使用信息的具体内容不同,对应的第二预设条件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二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信道预估吞吐量小于第七预设值。
信道的信道繁忙度大于或等于第八预设值。
信道的信噪比小于第九预设值。
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十预设值。
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对数大于或等于第十预设值。
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十预设值的2倍。
信号的频率分量的最大幅值大于或等于第十一预设值。
可选的,第二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信道的底噪大于或等于第十二预设值。
本实施例对第七预设值~第十二预设值的名称和具体取值不做限定。
可选的,多个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信道可能为一个,也可能为多个。若多个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信道为多个,从多个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信道中确定第二信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图9所示实施例中对第一终端设备在至少一个第一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的相关描述,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以图2所示会议场景为例,通过示例对图1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但示例6~示例9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形成限定。其中,终端设备A1~A8为手机,终端设备B1~B8为投屏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A1。目标业务可以为无线投屏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和最小信道带宽均为20MHz。候选信道可以包括5170~5330MHz以及5735~5835MHz范围内的1个160MHz信道、3个80MHz信道、6个40MHz信道和13个20MHz信道。示例性的,信道使用信息可以包括:信道的底噪以及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信道的底噪小于第六预设值,并且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小于1。第二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信道中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大于1。
可选的,示例6可以参见图18。手机A1和终端设备B1在信道36/20MHz(目标信道)上建立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手机A1可以通过Wi-Fi协议扫描获得各个信道的底噪。手机A1还接收到手机A2~A5广播的信道宣告信息,获知手机A2~A5占用的信道。手机A1确定信道36/20MHz上已建立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的数量为2个,满足了第二预设条件。假设,多个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信道有:信道44/40MHz、信道40/20MHz、信道44/20MHz、信道48/20MHz和信道52/20MHz,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为目标业务对应的预设信道带宽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第二信道,例如,信道48/20MHz。手机A1可以将与终端设备B1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从目标信道36/20MHz切换到第二信道48/20MHz。在本示例中,第二信道的带宽与目标信道的带宽相同。通过从较为繁忙的信道36/20MHz切换到较为空闲的信道48/20MHz,避免了手机A1在信道48/20MHz上与其他终端设备竞争传输资源,降低了手机A1进行无线投屏业务的传输时延,也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可选的,示例7可以参见图19。在本示例中,假设,多个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信道包括:信道44/40MHz、信道40/20MHz、信道44/20MHz、信道48/20MHz、信道64/20MHz和信道149/20MHz。本示例与示例1的区别在于: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的底噪最小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第二信道,例如,149/20MHz。在本示例中,第二信道的带宽与目标信道的带宽相同。
可选的,示例8可以参见图20。在本示例中,假设,多个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信道包括:信道44/40MHz和信道48/20MHz。本示例与示例1的区别在于: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大于或等于目标业务对应的最小信道带宽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第二信道,例如,48/20MHz。在本示例中,第二信道的带宽小于目标信道的带宽,但仍然满足了无线投屏业务的吞吐率需求。
可选的,示例9可以参见图21。在本示例中,假设,多个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信道包括:信道52/20MHz、信道56/20MHz、信道60/20MHz、信道64/20MHz、信道52/40MHz、信道60/40MHz和信道52/80MHz。本示例与示例1的区别在于:手机A1可以将候选信道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信道带宽最大的任意一个信道确定为目标信道,例如,信道52/80MHz。在本示例中,第二信道的带宽大于目标信道的带宽。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又一种流程图。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建立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之后切换信道的阶段,执行主体涉及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为了便于说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工作在Wi-FiP2P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为组长(GO),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为客户端(client)。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工作在AP模式,第二终端设备工作在STA模式。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S2201、第一终端设备和/或第二终端设备获取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
其中,多个候选信道可以具有多种带宽,每种带宽的候选信道为至少一个,信道使用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候选信道的空闲程度。
候选信道、信道使用信息以及获取信道使用信息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对第一终端设备获取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获取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的执行时间不做限定。
S2202、第一终端设备和/或第二终端设备根据信道使用信息确定是否切换信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任意一个均可以根据信道使用信息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信道切换,之后由第一终端设备发起信道切换流程。其中,确定是否切换信道的判断条件可以参见图17所示实施例中S1702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切换信道,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发起信道切换流程。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S2202之后还可以包括:
S2204、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切换指示信息。切换指示信息用于通知第二终端设备进行信道切换。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切换指示信息。
其中,本实施例对切换指示信息的名称、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例如,切换指示信息可以为Wi-Fi协议中规定的携带信道切换宣告(channel switch announcement,CSA)的管理帧(action帧),该帧中可以包括约定的切换时间。
S2205、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响应信息。切换响应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切换指示信息。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切换响应信息。
之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从当前信道切换到指定信道。
其中,本实施例对切换响应信息的名称、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例如,切换响应信息可以为Wi-Fi协议中规定的ACK。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切换信道,此时,第二终端设备需要通知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发起切换。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S2202之后还可以包括:
S2203、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切换请求信息用于通知第一终端设备发起信道切换。相应的,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切换请求信息。
其中,本实施例对切换请求信息的名称、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例如,切换请求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约定的切换时间或切换到指定信道的信道信息。
S2204、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切换指示信息。
S2205、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响应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2301和处理模块2302。
接收模块2301,用于接收用户的业务触发操作。
处理模块2302,用于响应于业务触发操作,根据多个候选信道的信道使用信息在多个候选信道中确定目标信道。其中,多个候选信道可以具有多种带宽,每种带宽的候选信道为至少一个,信道使用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候选信道的空闲程度。
处理模块2302还用于,在目标信道上建立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基于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Wi-Fi点对点通信链路执行目标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模块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存储模块可以是存储器。通信模块具体可以为射频电路、蓝牙芯片、Wi-Fi芯片等与其他电子设备交互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如图24所示,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终端设备1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I2C接口是一种双向同步串行总线,包括一根串行数据线(Serial Data Line,SDA)和一根串行时钟线(Serail Clock Line,SCL)。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含多组I2C总线。处理器110可以通过不同的I2C总线接口分别耦合触摸传感器180K,充电器,闪光灯,摄像头193等。例如:处理器110可以通过I2C接口耦合触摸传感器180K,使处理器110与触摸传感器180K通过I2C总线接口通信,实现终端设备100的触摸功能。
I2S接口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含多组I2S总线。处理器110可以通过I2S总线与音频模块170耦合,实现处理器110与音频模块170之间的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可以通过I2S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1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接听电话的功能。
PCM接口也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将模拟信号抽样,量化和编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与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通过PCM总线接口耦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也可以通过PCM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1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接听电话的功能。所述I2S接口和所述PCM接口都可以用于音频通信。
UART接口是一种通用串行数据总线,用于异步通信。该总线可以为双向通信总线。它将要传输的数据在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之间转换。在一些实施例中,UART接口通常被用于连接处理器110与无线通信模块160。例如:处理器110通过UART接口与无线通信模块160中的蓝牙模块通信,实现蓝牙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可以通过UART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1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乐的功能。
MIPI接口可以被用于连接处理器110与显示屏194,摄像头193等外围器件。MIPI接口包括摄像头串行接口(Camera Serial Interface,CSI),显示屏串行接口(DisplaySerial Interface,DSI)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和摄像头193通过CSI接口通信,实现终端设备100的拍摄功能。处理器110和显示屏194通过DSI接口通信,实现终端设备100的显示功能。
GPIO接口可以通过软件配置。GPIO接口可以被配置为控制信号,也可被配置为数据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GPIO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处理器110与摄像头193,显示屏194,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传感器模块180等。GPIO接口还可以被配置为I2C接口,I2S接口,UART接口,MIPI接口等。
USB接口1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1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终端设备100充电,也可以用于终端设备100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终端设备,例如AR设备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USB接口1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终端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1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和充电管理模块1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终端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终端设备1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终端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193中。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终端设备1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终端设备1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终端设备1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终端设备10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终端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从而执行终端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终端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1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或将音频模块1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110中。
扬声器1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扬声器1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1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终端设备1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1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麦克风1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1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170C。终端设备1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17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17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17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耳机接口1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170D可以是USB接口130,也可以是3.5mm的开放移动终端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the USA,CTIA)标准接口。
压力传感器1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压力传感器180A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可以是包括至少两个具有导电材料的平行板。当有力作用于压力传感器180A,电极之间的电容改变。终端设备100根据电容的变化确定压力的强度。当有触摸操作作用于显示屏194,终端设备100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检测所述触摸操作强度。终端设备100也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180A的检测信号计算触摸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作用于相同触摸位置,但不同触摸操作强度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操作指令。例如: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小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查看短消息的指令。当有触摸操作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的触摸操作作用于短消息应用图标时,执行新建短消息的指令。
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确定终端设备1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180B确定终端设备1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180B检测终端设备100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终端设备100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180B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
气压传感器180C用于测量气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通过气压传感器180C测得的气压值计算海拔高度,辅助定位和导航。
磁传感器180D包括霍尔传感器。终端设备100可以利用磁传感器180D检测翻盖皮套的开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100是翻盖机时,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磁传感器180D检测翻盖的开合。进而根据检测到的皮套的开合状态或翻盖的开合状态,设置翻盖自动解锁等特性。
加速度传感器180E可检测终端设备1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终端设备1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终端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距离传感器180F,用于测量距离。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场景,终端设备10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180F测距以实现快速对焦。
接近光传感器1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终端设备100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终端设备100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当检测到充分的反射光时,可以确定终端设备100附近有物体。当检测到不充分的反射光时,终端设备100可以确定终端设备100附近没有物体。终端设备100可以利用接近光传感器180G检测用户手持终端设备100贴近耳朵通话,以便自动熄灭屏幕达到省电的目的。接近光传感器180G也可用于皮套模式,口袋模式自动解锁与锁屏。
环境光传感器1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亮度自适应调节显示屏194亮度。环境光传感器180L也可用于拍照时自动调节白平衡。环境光传感器180L还可以与接近光传感器180G配合,检测终端设备100是否在口袋里,以防误触。
指纹传感器180H用于采集指纹。终端设备10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温度传感器180J用于检测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利用温度传感器180J检测的温度,执行温度处理策略。例如,当温度传感器180J上报的温度超过阈值,终端设备100执行降低位于温度传感器180J附近的处理器的性能,以便降低功耗实施热保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低于另一阈值时,终端设备100对电池142加热,以避免低温导致终端设备100异常关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低于又一阈值时,终端设备100对电池142的输出电压执行升压,以避免低温导致的异常关机。
触摸传感器180K,也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1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180K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1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1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180K也可以设置于终端设备100的表面,与显示屏194所处的位置不同。
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振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人体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骨传导传感器180M也可以接触人体脉搏,接收血压跳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180M也可以设置于耳机中,结合成骨传导耳机。音频模块170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180M获取的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解析出语音信号,实现语音功能。应用处理器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180M获取的血压跳动信号解析心率信息,实现心率检测功能。
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终端设备1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终端设备1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1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1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终端设备100的接触和分离。终端设备1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1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终端设备1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终端设备100中,不能和终端设备100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与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进行无线保真点对点Wi-FiP2P业务;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一信道的带宽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带宽,所述最大带宽为80MHz或160MHz;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一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从所述第一信道切换到第二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二信道的带宽为20MHz或40MHz。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第一信道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一信道的频率范围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且第三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从所述第二信道切换到所述第三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三信道的带宽为20MHz或40MHz。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的频率范围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且第四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从所述第二信道切换到所述第四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四信道的带宽为所述最大带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信道与所述第一信道为同一信道。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Wi-Fi网络中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外的其他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使用的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信标帧中,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蓝牙广播帧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取在所述第二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
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在所述第二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在第五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从所述第二信道切换到所述第五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广播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信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P2P业务为投屏业务或者文件分享业务。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为Wi-Fi5G信道。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作为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下步骤:
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进行无线保真点对点Wi-FiP2P业务;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第一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一信道的带宽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大带宽,所述最大带宽为80MHz或160MHz;
当检测到所述第一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从所述第一信道切换到第二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二信道的带宽为20MHz或40MHz。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第一信道的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一信道的频率范围不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当检测到所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且第三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从所述第二信道切换到所述第三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三信道的带宽为20MHz或40MHz。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三信道的频率范围不重叠。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当检测到所述第二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且第四信道的信噪比和/或信道负载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从所述第二信道切换到所述第四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所述第四信道的带宽为所述最大带宽。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信道与所述第一信道为同一信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5-22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
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为Wi-Fi网络中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之外的其他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使用的信道。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信标帧中,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携带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广播的蓝牙广播帧中。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取在所述第二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
若确定在所述第二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在第五信道中进行Wi-Fi P2P业务的终端设备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从所述第二信道切换到所述第五信道进行所述Wi-FiP2P业务。
26.根据权利要求15-22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
广播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信道。
27.根据权利要求15-22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P2P业务为投屏业务或者文件分享业务。
28.根据权利要求15-22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为Wi-Fi5G信道。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88823.8A CN114125789B (zh) | 2020-08-28 | 2020-08-28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PCT/CN2021/111306 WO2022042265A1 (zh) | 2020-08-28 | 2021-08-06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18/043,337 US20230370920A1 (en) | 2020-08-28 | 2021-08-06 |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88823.8A CN114125789B (zh) | 2020-08-28 | 2020-08-28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25789A CN114125789A (zh) | 2022-03-01 |
CN114125789B true CN114125789B (zh) | 2023-08-04 |
Family
ID=80352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88823.8A Active CN114125789B (zh) | 2020-08-28 | 2020-08-28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70920A1 (zh) |
CN (1) | CN114125789B (zh) |
WO (1) | WO20220422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081985B2 (en) * | 2021-10-27 | 2024-09-03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Broadcast of intrusion detection information |
CN118057881A (zh) * | 2022-11-21 | 2024-05-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待机方法及装置 |
CN118158825A (zh) * | 2022-12-06 | 2024-06-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P2p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6709577B (zh) * | 2022-12-30 | 2024-06-1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和电子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4604A (zh) * | 2011-09-20 | 2014-05-2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无线网络的信道和带宽切换规程 |
CN106131909A (zh) * | 2016-06-29 | 2016-11-16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切换方法及装置 |
WO2018051633A1 (ja) * | 2016-09-16 | 2018-03-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CN111132352A (zh) * | 2018-10-30 | 2020-05-08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wlan天线的信道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
CN111372325A (zh) * | 2020-02-21 | 2020-07-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
2020
- 2020-08-28 CN CN202010888823.8A patent/CN114125789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06 US US18/043,337 patent/US2023037092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8-06 WO PCT/CN2021/111306 patent/WO202204226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4604A (zh) * | 2011-09-20 | 2014-05-2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无线网络的信道和带宽切换规程 |
CN106131909A (zh) * | 2016-06-29 | 2016-11-16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道切换方法及装置 |
WO2018051633A1 (ja) * | 2016-09-16 | 2018-03-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CN111132352A (zh) * | 2018-10-30 | 2020-05-08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wlan天线的信道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
CN111372325A (zh) * | 2020-02-21 | 2020-07-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建立Wi-Fi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370920A1 (en) | 2023-11-16 |
CN114125789A (zh) | 2022-03-01 |
WO2022042265A1 (zh) | 2022-03-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09194B (zh) | 一种通过遥控器实现一碰投屏的终端设备、方法以及系统 | |
CN111757477B (zh) | 一种上报能力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 |
CN114125789B (zh)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1043219A1 (zh) | 一种蓝牙回连方法及相关装置 | |
WO2021175300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079893B (zh) | 蓝牙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610193B (zh) | 内容共享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806092B (zh) | 一种麦克风mic切换方法及设备 | |
WO2021027623A1 (zh) | 一种设备能力发现方法及p2p设备 | |
CN113126948B (zh) | 一种音频播放方法及相关设备 | |
WO2021043250A1 (zh) | 一种蓝牙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 |
WO2021197071A1 (zh) | 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 |
CN110798893A (zh) | 一种解决共存干扰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5550892B (zh) | 同步系统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6133165A (zh) | 耳机连接系统、方法、耳机、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134404B (zh) | 管理推送连接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4915359B (zh) | 选择信道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116610A (zh) | 获取存储信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 |
CN115134402B (zh) | 设备连接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3236670A1 (zh) | 数据传输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980238B (zh) | Wi-Fi接入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6708317B (zh) | 数据包mtu的调整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115580541B (zh) | 信息同步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4520870B (zh) | 一种显示方法及终端 | |
EP4362507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