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82735B -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 Google Patents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82735B
CN113082735B CN202110019403.0A CN202110019403A CN113082735B CN 113082735 B CN113082735 B CN 113082735B CN 202110019403 A CN202110019403 A CN 202110019403A CN 113082735 B CN113082735 B CN 1130827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y
state
transformable
deformation
model to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194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82735A (zh
Inventor
金善一
国分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ewon Med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ewon Med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ewon Med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ewon Medi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82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82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82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82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3/00Other toys
    • A63H33/003Convertible toys, e.g. robots convertible into rockets or vehicles convertible into pla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7/00Toy vehicles, e.g. with self-drive; ; Cranes, winch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3H17/002Toy vehicles, e.g. with self-drive; ; Cranes, winch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made of parts to be assembl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7/00Toy vehicles, e.g. with self-drive; ; Cranes, winch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3H17/25Other wheeled vehicles with moving fig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7/00Toy vehicles, e.g. with self-drive; ; Cranes, winch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3H17/26Details; Accessor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17/00Toy vehicles, e.g. with self-drive; ; Cranes, winch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3H17/26Details; Accessories
    • A63H17/264Coupl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36Details; Accessories
    • A63H3/50Frames, stands, or wheels for dolls or toy anim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36Details; Accessories
    • A63H3/52Dolls' houses, furniture or other equipment; Dolls' clothing or footwe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3/00Other toys
    • A63H33/04Building blocks, strips, or similar building parts
    • A63H33/06Building blocks, strips, or similar building parts to be assembled without the use of additional elements
    • A63H33/067Building blocks, strips, or similar building parts to be assembled without the use of additional elements with rotation or translation, e.g. of keyhole or bayonet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3/00Other toys
    • A63H33/04Building blocks, strips, or similar building parts
    • A63H33/06Building blocks, strips, or similar building parts to be assembled without the use of additional elements
    • A63H33/08Building blocks, strips, or similar building parts to be assembled without the use of additional elements provided with complementary holes, grooves, or protuberances, e.g. dovetails
    • A63H33/084Building blocks, strips, or similar building parts to be assembled without the use of additional elements provided with complementary holes, grooves, or protuberances, e.g. dovetails with gro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3/00Other toys
    • A63H33/42Toy models or toy scenery not otherwise covered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变形玩具,该可变形玩具可变形以联接至模型玩具。本公开还提供了包括该模型玩具和该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可变形玩具包括可变形主体,该可变形主体可变形为独立于模型玩具的第一状态和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的第二状态。可变形主体包括框架部和变形部。该框架部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变形部联接至框架部,从而可绕相应的旋转轴旋转。变形部相对于框架部绕相应的旋转轴旋转,以将可变形主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彼此转换。

Description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形式可改变的可变形玩具,还涉及一种包括该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背景技术
形式可以改变的可变形玩具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这样的可变形玩具可以由多个可操作构件组成。当用户操作常规可变形玩具的多个构件时,可变形玩具可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例如,可变形机器人玩具是一种常规可变形玩具。然而,常规的可变形玩具具有局限性,即常规的可变形玩具被配置为仅在可变形玩具自身的变形限制下改变其形状。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通过新颖的变换形式为用户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和创造性的体验的机会,该新颖的变换形式不同于常规的可变换玩具本身受限的变换形式。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可变形玩具,该玩具不仅本身可变形,而且通过将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结合给用户带来各种乐趣。
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可变形玩具,该玩具本身是可变形的并且可以与模型玩具结合。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包括可变形主体。可变形主体被配置为可变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可变形主体独立于模型玩具,在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可变形主体包括框架部和至少一个变形部。框架部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至少一个变形部联接至框架部,从而可绕相应的旋转轴旋转。至少一个变形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绕相应的旋转轴旋转,以将可变形主体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变形部包括两个以上变形部,所述两个以上变形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框架部绕两个以上不同的方向旋转,以将可变形主体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变形部被配置为通过绕相应的旋转轴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框架部折叠,以将可变形主体从所述第二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一状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变形部包括至少一个覆盖变形部,其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变形部包括:第一变形部,所述第一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第一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一旋转轴旋转;第二变形部,所述第二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二旋转轴旋转。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一部分,第二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沿所述第二方向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变形部被配置为彼此相对移动和旋转,以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变形部还包括第三变形部,所述第三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三旋转轴旋转。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所述另一部分从被所述框架部覆盖的所述模型玩具部分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部、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变形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容纳所述第三变形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变形部中的每一个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突出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限制所述第三变形部旋转。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变形部可以包括: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框架部;和远端部,所述远端部可旋转地或可拆卸地联接至所述连结部并且具有部分地对应于模型玩具的外观的形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变形部还包括第四变形部,所述第四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四旋转轴旋转。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变形部可以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中布置有相应的旋转轴;和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支撑部。支撑部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覆盖与所述支撑部相对应的所述模型玩具的部分。旋转部可被配置为在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该另一部分从与所述支撑部相对应的所述模型玩具的部分延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还可以包括附属体,该附属体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所述可变形主体的第一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所述可变形主体的第二位置或所述模型玩具的预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
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玩具套件。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包括模型玩具和根据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玩具套件的模型玩具具有与恐龙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玩具套件的可变形玩具在第一状态下具有运输机的形式,在第二状态下具有与恐龙的形状部分相对应的形式。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变形以在覆盖模型玩具的同时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并且可以变形以在独立于模型玩具的状态下具有单独的特定形式。因此,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带给用户与众不同的和创造性的体验。例如,用户可以获得与可变形玩具本身的变形有关的乐趣。用户可以将转变后的可变形玩具作为覆盖模型玩具的附件安装在模型玩具上,并且可以将转变后的可变形玩具用作保护模型玩具的保护件。此外,在与模型玩具组合之前,可变形玩具具有与模型玩具不同的形式,用户可以从组合可变形玩具和模型玩具中获得特别的乐趣。
此外,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和简单的操作来变形,以覆盖模型玩具或从模型玩具中移除。
此外,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容易地变形,从而当与模型玩具分离时可紧凑地折叠,当与模型玩具联接时具有大的表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模型玩具与可变形玩具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前下部透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后下部透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平面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侧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前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后视图。
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中彼此分离的可变形主体和附属体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二示例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三示例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四示例的透视图。
图16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与模型玩具结合而形成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与模型玩具的组合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1所示的附属体联接至图17所示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的透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模型玩具与可变形玩具的组合和变形的附属体的透视图。
图21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和附属体的透视图。
图22是图19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23是图19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24是图2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平面图。
图25是图2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侧视图。
图26是图2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前视图。
图27是图2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后视图。
图28是图2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仰视图。
图29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3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二示例的透视图。
图31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三示例的透视图。
图32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和附属体联接至模型玩具而形成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33是图32所示的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的组合的剖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的透视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模型玩具与可变形玩具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36是图3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37是图3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38是图34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平面图。
图39是图34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侧视图。
图40是图34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前视图。
图41是图34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后视图。
图42是图34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仰视图。
图43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44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二示例的透视图。
图45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三示例的透视图。
图46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四示例的透视图。
图47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五示例的透视图。
图48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和附属体联接至模型玩具而形成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49是图48所示的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的组合的剖视图。
图50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的透视图。
图51是通过操作来变换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52是图51所示的模型玩具的下部透视图。
图53是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与可变形玩具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54是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与可变形玩具的组合的下部透视图。
图55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56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57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平面图。
图58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侧视图。
图59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正视图。
图60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后视图。
图61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仰视图。
图62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中,变形部的旋转部旋转的操作之一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63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一示例的前视图。
图64是图63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透视图。
图65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二示例的透视图。
图66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变形的第三示例的透视图。
图67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和附属体布置成联接至模型玩具的透视图。
图68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的组合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而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公开的权利范围不限于以下呈现的实施方式或该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包括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选择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术语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公开,而不是为了限制根据本公开的权利范围。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包括”、“含有”、“具有”之类的表达应理解为具有涵盖其他实施方案的可能性的开放式术语,除非在包含此类表达的短语或句子中另外提及。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公开中描述的单数表达可以包括复数表达,其也适用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单数表达。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的表达用于将多个元件彼此区分,并且无意于限制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
在本公开中,应当理解,一个元件“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表示一个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联接至另一元件,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可以在一个元件和另一元件之间插入新元件。
如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第一方向”是指在第二状态下,穿过将在下面描述的框架部看模型玩具的方向(向内)的多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如本公开中所使用的,“第二方向”被定义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与向内方向和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被定义为“第三方向”,另一个被定义为“第四方向”。即,第二方向至第四方向是参照第一方向来定义的。参照附图,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被示出作为示例。然而,这些方向仅旨在用于理解本公开。第二方向至第四方向可以根据第一方向设置的方向而改变。
在本公开中,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可以被指示为“左方向”、“右方向”、“前方向”和“后方向”。然而,这仅仅旨在理解本公开,并且各个方向的指示可以改变。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或相应的元件。此外,在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可以省略对相同或相应元件的重复描述。然而,即使省略了元件的描述,不旨在任何实施方式中排除这些元件。
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和附图中示出的示例涉及可变形玩具以及包括模型玩具和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根据本公开的模型玩具是模仿已知动物、出现在电影或卡通中的人或动物,或虚拟人或动物的物体。可以使用金属材料、树脂材料或木制材料来制造模型玩具。这样的模型玩具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人物。模型玩具可以形成为不可移动的整体,或者可以形成为具有通过接头连接的多个部分。根据本公开的可变形玩具被配置为使得以相对可拆卸、相对可旋转或相对可移动的方式连接的多个构件可以通过用户的操作来改变其形式或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包括形式可改变的可变形主体。根据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仅由可变形主体组成,或者可以进一步包括可移除或可拆卸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的附属体。根据实施方式,附属体可以是不可变形的,或者可以独立于可变形主体而变形。
根据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被配置为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可变形主体是单独的并且独立于模型玩具201、202、203或204,在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联接至模型玩具。可变形玩具被配置为可变形的,从而在第一状态下具有一种独特形式(第一形式),在第二状态下具有另一种独特形式(第二形式)。可变形玩具可以可逆地转变为在第一状态下的第一形式,以及在第二状态下的第二形式。此外,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可变形玩具可以可逆地转变为部分地对应于第一形式或第二形式的中间形式。此外,可变形主体可以是可变形的,从而具有形成在第一状态下的第一形式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和形成在第二状态下的第二形式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此外,附属体可以在第一状态下联接至预定的第一位置以构成第一形式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可以在第二状态下联接至预定的第二位置以构成第二形式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形式可以包括与运输机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例如,第一形式可以具有与运输机(例如车辆、飞机、航天器、轮船或潜艇)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作为另一示例,第一形式可以具有与动物形状或人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
可变形玩具可以具有与在第二状态下的模型玩具的形状相对应的第二形式。第二形式可以对应于动物形状或人的形状。例如,第二形式可以具有对应于恐龙形状的形式。恐龙形状可以是陆生恐龙、水生恐龙或飞行恐龙的形状。
在第二状态下,根据实施方式的可变形主体可以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同时覆盖根据实施方式的模型玩具的外表面。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给用户带来新颖的体验。例如,模型玩具戴着由变形的可变形玩具制成的保护件(例如,盔甲和头盔),使用户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玩具包括被配置为可变形为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可变形玩具101、102、103或104包括可变形主体1001、1002、1003或1004,其可变形以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1、202、203或204。可变形主体1001、1002、1003或1004可以是其中可旋转变形的构件通过铰链接头连接的组件。可变形主体1001、1002、1003或1004被配置为可变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可变形主体独立于模型玩具201、202、203或204,在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至少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201、202、203或204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1、202、203或204。例如,在图1、图19、图34和图50中示出的可变形主体处于第一状态,其中可变形主体独立于模型玩具;图2、图20、图35和图53中示出的可变形主体处于不同于第一状态的第二状态,其中可变形主体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可以包括框架部1100,该框架部用作可变形主体的基部并且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框架部1100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例如,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后部。框架部1100可以是可旋转地支撑至少一个变形部并且用作可变形主体的基座或脊柱的结构构件。框架部1100可以形成为具有可以被识别为运输机的一部分的表面的板状体。或者,框架部1100可以形成为棒形轴。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变形部,该变形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框架部1100并且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至少一个变形部可以是用于将可变形主体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结构构件,并且可以是联接至框架部1100以与框架部1100一起构成可变形主体的结构构件。
至少一个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此外,至少一个变形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覆盖变形部,其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该覆盖变形部可以在至少一个变形部中设置为可旋转构件或可移动构件。
根据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变形部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与其相应的旋转轴旋转,并且被配置为可绕与其相应的旋转轴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前述相应的旋转轴可以在任意方向上穿过框架部1100。因此,可以操作至少一个变形部,通过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以将可变形主体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或者,至少一个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绕与其相应的旋转轴旋转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以将可变形主体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或者,至少一个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绕与其相应的旋转轴旋转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以将可变形主体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主体可仅包括一个变形部。这一个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当可变形主体被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一状态时,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或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与这一个变形部相应的旋转轴旋转。此外,这一个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与模型玩具接合。
根据实施方式,设置在可变形主体中的至少一个变形部可以包括两个以上变形部。两个以上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两个以上不同的方向旋转,以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此外,两个以上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绕相应的旋转轴旋转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以使可变形主体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
根据实施方式,两个以上变形部中的两个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抓握模型玩具(例如,夹紧模型玩具或与模型玩具接合),以可释放地联接可变形主体与模型玩具。除了这两个变形部之外的其他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此外,用于抓握模型玩具的两个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
根据实施方式的变形部相对于框架部1100的旋转中心可以是第一旋转轴至第四旋转轴R1、R2、R3和R4。在本公开中提到的旋转轴可以是指在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第四方向D4或两个相邻的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穿过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的虚拟轴。根据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除了第一旋转轴至第四旋转轴之外还可具有其他旋转轴。
第一旋转轴至第四旋转轴可以延伸穿过框架部1100的各个部分。第一旋转轴至第四旋转轴相对于框架部1100的位置可以由第一方向至第四方向D1、D2、D3和D4限定。第一旋转轴R1可以在第一方向D1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第二旋转轴R2可以在第二方向D2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第三旋转轴R3可以在与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正交的第三方向D3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第四旋转轴R4可以在与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正交的第四方向D4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是基本上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延伸的虚拟轴,第三旋转轴和第四旋转轴是基本上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上延伸的虚拟轴。然而,第一旋转轴至第四旋转轴与第一方向至第四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不限于上述对应关系。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包括:第一变形部,作为两个变形部,该第一变形部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一旋转轴旋转;以及第二变形部,该第二变形部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二旋转轴旋转。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除了第一变形部和第二变形部之外,还可以包括第三变形部,该第三变形部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三旋转轴旋转。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除了第一变形部至第三变形部之外,还可以包括第四变形部,该第四变形部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四旋转轴旋转。
根据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变形部中的第一变形部和第二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抓握模型玩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变形部和第二变形部之外,至少一个变形部中的第三变形部、第四变形部或其他变形部可以被配置为抓握模型玩具。由于变形部可以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握住模型玩具,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在第二状态下的可变形主体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
根据实施方式,用于抓握模型玩具的变形部的构造可以通过设置在变形部中的接合部和设置在模型玩具中并且与该变形部的接合部互补接合或装配的反向接合部来实现。变形部的接合部可以形成为具有突起或销的形状的凸形接合部,或者形成为具有凹槽或孔的形状的凹形接合部。当变形部的接合部是凸形接合部时,设置在模型玩具中的反向接合部可以是凹形接合部。当变形部的接合部是凹形接合部时,设置在模型玩具中的反向接合部可以是凸形接合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变形部中的接合部可以位于变形部的远端,设置在模型玩具中的反向接合部可以位于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或支腿延伸部。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第一变形部、第二变形部、第三变形部和第四变形部分别描述为左变形部1201、右变形部1202、前变形部1300、后部变形部1400。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变形部可以被视为右变形部1202、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中的一个,第三变形部可以被视为左变形部1201、右变形部1202和后变形部1400中的一个。
在下文中,参考图1至图18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101、模型玩具201和玩具套件11。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和可变形玩具。图3和图4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图5至图10分别是图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前下部透视图、后下部透视图、平面图、侧视图、正视图和后视图。图11至图17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变形的示例以及将可变形玩具联接至模型玩具的示例。
参照图1和图2,玩具套件11包括可变形玩具101和模型玩具201。模型玩具201可以具有与陆地动物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例如,与恐龙(或称为霸王龙)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图1示出了独立于模型玩具201的可变形玩具101,而图2示出了通过将可变形玩具101联接至模型玩具201而形成的模型玩具与可变形玩具的组合。
模型玩具201可包括:躯干部210;从躯干部210向前延伸的颈部延伸部220;从颈部延伸部220向前延伸的头部延伸部230;从躯干部210向后延伸的尾部延伸部240;从躯干部210向下延伸的支腿延伸部250。躯干部210可以具有霸王龙的躯干形状。此外,模型玩具201在躯干部210处具有反向接合部211,该反向接合部211用于可释放地联接可变形玩具101和模型玩具201。颈部延伸部220可以具有霸王龙的颈部形状。头部延伸部230可具有霸王龙的头部形状。头部延伸部230可以具有可旋转地附接到其下侧的下巴部231,并且下巴部231可以具有霸王龙的下颚形状。尾部延伸部240可以具有霸王龙的尾巴形状。支腿延伸部250包括可以具有霸王龙的后腿形状的后腿延伸部251和可以具有霸王龙的前腿形状的前腿延伸部252。
参照图3和图4,可变形主体1001包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作为两个变形部,其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旋转,以使可变形主体从图1所示的第一状态和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旋转可包括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一个绕其相应的旋转轴顺时针旋转,以及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另一个绕其相应的旋转轴基本上同时或依次地逆时针旋转。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着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彼此靠近。
关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左变形部1201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一旋转轴R1旋转,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二旋转轴R2旋转(见图7)。第二旋转轴R2与第一旋转轴R1间隔开,并且可以平行于第一旋转轴R1。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可以彼此倾斜。
第一旋转轴R1沿第一方向D1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第二旋转轴R2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作为替代示例,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可以构成一个旋转轴。当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是一个旋转轴时,框架部1100可以被配置为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绕一个旋转轴沿不同的方向旋转。
联接至框架部1100以便沿不同方向旋转的左变形部1201和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以使可变形主体1001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或者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以使可变形主体1001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和1202相对于框架部1100沿不同的方向旋转,同时彼此远离。因此,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左变形部、右变形部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相对于框架部1100沿不同的方向旋转,同时彼此靠近。因此,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左变形部、右变形部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左变形部1201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在第一方向D1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是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左侧表面的一部分)。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在第二方向D2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是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右侧表面的一部分)。
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绕可变形主体1001中的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具体地,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旋转到插入位置,在该插入位置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地移动以允许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插入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以及覆盖位置,在该覆盖位置左变形部和右变形部朝向彼此移动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分别通过第一铰链接头和第二铰链接头连接。第一铰链接头和第二铰链接头中的每个可以由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每个横向侧面处的铰链部1111、设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基端处的反向铰链部1211、以及穿过铰链部1111和反向铰链部1211的铰链轴1112组成。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左侧的铰链部1111可以是框架部1100在旋转轴R1穿过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部分,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右侧的铰链部1111可以是框架部1100在第二旋转轴R2穿过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一部分。各个铰链轴1112可以对应于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构成铰链接头的铰链轴可以由销、螺栓或螺钉组成。
可变形主体的框架部1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弹簧,该弹簧被配置为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向彼此偏置,即朝向覆盖位置。借助于弹簧,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被偏置成从彼此远离的状态变为朝向彼此运动。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可包括布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的至少一个弹簧。或者,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可包括一对弹簧,该一对弹簧布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各自相应的旋转轴上,并且被配置为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偏置。弹簧可以包括扭力弹簧、拉力弹簧或压缩弹簧。
可变形主体1001的框架部1100包括分别设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的扭力弹簧1113。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簧1113的偏置力下被偏置以朝向彼此移动。因此,可变形主体1001可以在朝向彼此偏置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状态下稳定地联接至模型玩具。此外,通过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可变形主体1001的可旋转的变形部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
扭力弹簧1113设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使得铰链轴1112分别穿过扭力弹簧1113的内部。例如,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一端可以接合在框架部1100的表面上,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另一端可以接合在反向铰链部1211上。由扭力弹簧1113偏置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各内表面与框架部1100的各个侧面接触,从而可以限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向框架部1100内部旋转。
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1001可以包括操作部,该操作部可由用户操作以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旋转,从而使得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当在框架部1100中设置弹簧时,可以操作操作部以抵抗弹簧的偏置力旋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操作部可以分别设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在施加到操作部的力的方向上绕各相应旋转轴旋转(例如,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可以不包括操作部,用户可以通过捏紧构成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主体来旋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包括操作部1212。每个操作部1212具有可以被识别为翼的形状,并且形成为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基端突出的突起。操作部1212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基端、沿在横向侧和上侧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例如,当用户捏紧一对操作部1212并操作一对操作部1212以使一对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并旋转到插入位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一对操作部1212彼此远离地移动的状态下,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可以插入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当释放操作部1212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转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彼此移动,并且可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包括接合部1213,该接合部1213形成为从变形部的远端突出的突起。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每个接合部1213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向彼此移动的状态下,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突出。此外,模型玩具在躯干部的左侧和右侧各包括与接合部1213相对应的反向接合部211(见图1)。反向接合部211形成为从躯干部的侧面凹入的凹槽。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接合部1213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上适配反向接合部211。因此,当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并可释放地抓握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时,可以将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1联接至模型玩具。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释放地将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1联接至模型玩具并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当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1联接至模型玩具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因此,用户可以将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识别为覆盖并保护模型玩具的保护件(例如盔甲)的一部分。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可以包括前变形部13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前变形部1300可以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三旋转轴旋转。第三旋转轴在与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正交的第三方向D3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该另一部分从被框架部1100覆盖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沿第三方向D3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1包括前变形部1300。前变形部13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三旋转轴R3旋转(见图7)。第三旋转轴R3在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正交的第三方向D3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框架部的前端部)。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例如,图1中所示的模型玩具的颈部延伸部和头部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被框架部1100覆盖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例如,图1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沿第三方向D3延伸。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可以包括后变形部14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后变形部1400可以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四旋转轴旋转。第四旋转轴在与第三方向D3相反的第四方向D4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包括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可包括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之一。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后变形部1400可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该另一部分从被框架部1100覆盖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沿第四方向D4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1包括后变形部14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后变形部14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四旋转轴R4旋转(见图7)。第四旋转轴R4在第四方向D4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框架部的后端部)。第四旋转轴R4在第四方向D4上与第三旋转轴R3间隔开。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后变形部140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例如,图1所示的模型玩具的尾部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被框架部1100覆盖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例如,图1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沿第四方向D4延伸。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主体的前变形部1300可以包括可旋转地联接至框架部1100的连结部和可旋转地或可拆卸地联接至该连结部的远端部。远端部可具有部分地对应于模型玩具的外观的形状。此外,远端部可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即,远端部可以用作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覆盖变形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变形部1300包括:连结部1310,其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三旋转轴R3旋转;以及远端部1320,其联接至连结部1310的前端(连结部1310在第三方向D3上的端部)从而可绕第五旋转轴R5旋转(见图7)。第五旋转轴R5可以平行于第三旋转轴R3。该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310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颈部延伸部(见图1)。该实施方式的远端部1320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和下巴部(见图1),并且可以具有例如可以被用户识别为头盔的形状。
框架部1100和连结部1310通过第三铰链接头连接。第三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前端的铰链部1121、设置在连结部1310的后端的反向铰链部1311、以及穿过铰链部1121和反向铰链部1311的铰链轴1122组成。框架部1100的铰链部1121可以是框架部1100在第三旋转轴线R3穿过的第三方向D3上的部分。连结部1310可以相对于框架部1100向上和向下旋转。止动部1123从铰链部1121的前端突出,并且可以限制连结部1310向下旋转。此外,反向铰链部1311的后端表面的一部分与框架部1100的前端表面接触,从而可以限制连结部1310向上旋转。
连结部1310和远端部1320通过第五铰链接头连接。第五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远端部1320的基端处的铰链部1321、和穿过连结部1310的前端部和铰链部1321的铰链轴1312组成。远端部1320的宽度比连结部1310的宽度更窄,并且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可以旋转到连结部1310的内部空间中。止动部1322从铰链部1321突出。止动部1322与连结部1310的前端边缘接触,从而可以限制远端部1320向上旋转。
框架部1100和后变形部1400通过第四铰链接头连接。第四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后端处的铰链部1131、设置在后变形部1400的基端处的反向铰链部1410以及穿过铰链部1131和反向铰链部1410的铰链轴1132组成。框架部1100的铰链部1131可以是框架部1100在第四旋转轴R4穿过的第四方向D4上的一部分。后变形部1400可以相对于框架部1100向前和向后旋转。与反向铰链部1410相邻的后变形部1400的基端与铰链部1131接触,从而限制后变形部1400向上旋转和向后旋转。后变形部1400可以折叠到框架部1100中,从而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与框架部1100的下表面接触。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主体的至少一个变形部可包括支撑部和可旋转地联接至该支撑部的旋转部。变形部的支撑部具有预定的形状,并且可以构成变形部的主体。支撑部可以用作可旋转地支撑旋转部、并且相对于变形部的旋转中心支撑框架部1100和模型玩具的支撑体。支撑部可被配置为具有构成变形部与框架部之间的铰链接头的部件。因此,对应于至少一个变形部的旋转轴可以设置在支撑部中。支撑部可以具有棒、平板或弯曲板的形状。此外,支撑部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覆盖与支撑部相对应的模型玩具部分。旋转部可以被配置为在旋转部由支撑部支撑在绕其相应的旋转轴旋转的变形部中的状态下,绕与变形部的旋转轴不同的旋转轴旋转。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旋转部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该另一部分从与支撑部相对应的模型玩具部分延伸。即,旋转部可以用作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的覆盖变形部。
根据实施方式,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可包括支撑部1220和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部1220的旋转部。变形部的支撑部1220具有预定的形状,并且可以构成变形部的主体。支撑部1220可以用作设置有变形部的接合部1213、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旋转部1230、相对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中心支撑框架部1100和模型玩具的支撑体。支撑部1220可以被配置为具有构成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与框架部1100之间的铰链接头的部件。因此,用作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中心的相应的旋转轴布置在支撑部1220中。支撑部1220可以具有棒形,同时连接接合部1213和铰链接头。或者,支撑部1220可以具有平板或弯曲板的形状同时连接接合部1213和铰链接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旋转部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定位在与地面基本平行的位置,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定位在直立位置,其中在该直立位置旋转部基本上垂直于地面。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旋转部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折叠并且在可变形主体从第一状态转变成第二状态时在左方向或右方向上展开。
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包括支撑部1220和旋转部1230。支撑部122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覆盖与支撑部1220相对应的模型玩具部分(图1中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反向铰链部1211设置在相应的支撑部1220中。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各相应的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设置在支撑部1220中。
旋转部1230联接至支撑部1220从而可绕第六旋转轴R6旋转(见图7)。旋转部123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图1所示的后腿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与支撑部1220相对应的模型玩具的部分延伸(图1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旋转部1230的远端部可以形成为对应于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的脚的形状。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第六旋转轴R6可以平行于第五旋转轴R5。旋转部1230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可以位于旋转部1230与地面基本平行的行进位置,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可以位于旋转部基本上与地面垂直的直立位置。
支撑部1220和旋转部1230通过第六铰链接头连接,该第六铰链接头可以由从支撑部1220的后端向下和侧向突出的铰链部1221,以及铰链轴1222组成,该铰链轴1222联接至铰链部1221,在旋转部1230的基端附近穿过旋转部1230。可以在铰链部1221中设置止动部,并且可以在旋转部1230的内表面中设置插入有止动部的弧形凹槽。铰链部1221的止动部与旋转部1230的凹槽接触,从而可以将旋转部1230限制在直立位置。
向内突出的适配突起1231形成在旋转部1230的边缘。前变形部1300的连结部1310在其横向侧表面设有适配孔1313,适配突起1231适配该适配孔1313。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通过将适配突起1231适配在适配孔1313中,能够将旋转部1230维持在与地面平行的行进位置。此外,支撑部1220具有向前突出的突出部1223,并且突出部1223形成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前腿延伸部252(见图1)。
根据实施方式,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容纳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中的至少一个。当可变形主体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时,可变形主体的前变形部1300和/或后变形部1400可以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由框架部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限定的空间中。因此,可变形主体可被配置为在第一状态下更紧凑。此外,根据实施方式,当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包括上述接合部1213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抓握容纳在框架部1100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前变形部1300和/或后变形部1400。接合部1213可以突出以限制前变形部1300和/或后变形部1400的旋转,该前变形部1300和/或后变形部1400容纳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因此,可变形主体可以稳定地保持在第一状态。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框架部1100具有由框架部1100的下表面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内表面限定的容纳部1140。当可变形主体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后变形部1400可以旋转到容纳部1140中。此外,前变形部1300的远端部1320可以旋转到容纳部1140中,同时覆盖后变形部1400。此外,后变形部1400和前变形部1300的远端部1320被容纳在容纳部1140中的状态下,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支撑部1220突出的接合部1213位于远端部1320的下方,并且能够抓握远端部1320。由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框架部的内部偏置,接合部1213可以防止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在容纳部1140旋转,并且可变形主体1001可以稳定地保持在第一状态下。
根据实施方式,可变形玩具还可包括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的附属体。附属体可以具有与模型玩具的一部分相对应的形状。附属体可以具有与运输机的一部分相对应的形状。附属体可以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的第一位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附属体可以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的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附属体可以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的预定位置。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附属体可以被配置为独立于可变形主体而变形。
参照图3和图4,可变形玩具101包括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1的附属体1501。附属体1501可以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位置(例如,可变形主体在第三方向D3上的一部分)。附属体1501可以在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例如,可变形主体在第四方向D4上的一部分)可释放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1。附属体1501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1的前端。例如,附属体1501可以具有包括前轮的车辆的前部的形状。此外,附属体150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可以具有诸如覆盖驾驶舱的顶篷的形状。
附属体1501可以可移除地联接至前变形部1300。如图3和图11所示,连结部1310具有从前边缘向前突出的多个适配突起1314,并且附属体1501具有分别适配相应的适配突起1314的适配孔1511。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将适配突起1314适配到适配孔1511中,从而可以将附属体1501可移除地联接至前变形部的连结部1310。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框架部1100在后端附近的上表面中具有适配孔1151;附属体1501具有向下突出的适配突起1512。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附属体1501可以通过适配突起1512与适配孔1151之间的适配而可释放地联接至框架部1100的后端附近的上表面。
在第一状态下可变形主体1001采用与的模型玩具201的外观不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具有与车辆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见图1)。对于可变形主体1001的车辆形式,可变形主体1001包括在第一状态下在地面上运动的多个车轮。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1包括可旋转地联接至附属体1501的前轮1610和可旋转地联接至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部1230的相应后边缘的后轮1620。如果可变形主体1001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则前轮1610和后轮1620可以放置在地面上。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旋转部1230旋转至与地面平行的行进位置,并且附属体1501联接至前变形部1300。因此,前轮1610和后轮1620可以放置在地面上。
参照图11至图18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变形示例以及可变形玩具和模型玩具的结合示例。
参照图11,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下,附属体1501与可变形主体1001分离。在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二状态下,附属体1501处于等待与可变形主体1001联接的状态。
然后参照图12,如果在使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的方向上向操作部1212施加外力,则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沿两个相反的方向(即相对于框架部110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至插入位置并且彼此远离。因此,被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抓握的远端部1320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释放。
然后参照图13,使远端部1320向前方旋转,使连结部1310向上方旋转。因此,前变形部1300旋转到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然后参考图14,后变形部1400沿向后方向旋转以旋转到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然后参考图15,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部1230从行进位置旋转并位于直立位置。因此,可变形主体1001变为这样的状态: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而前变形部1300、后变形部1400以及旋转部1230展开。
然后参照图16和图17,用户将模型玩具201的躯干部210插入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该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操作部1212彼此远离移动到插入位置(即,在彼此远离移动的接合部之间)。当用户释放操作部1212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旋转至覆盖位置,从而朝向彼此移动。因此,可变形主体1001可以临时固定在模型玩具201上。此后,可变形主体1001和模型玩具201可相对移动,使得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接合部1213与躯干部210的反向接合部211接合。如果用户同时进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接合部1213与躯干部210的反向接合部211之间的联接,则无需在可变形主体1001与模型玩具201之间进行相对运动。当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接合部1213与反向接合部211接合,则能够将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1安装在模型玩具201上,并且可变形主体1001进入第二状态,在该第二状态中可变形主体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1并覆盖模型玩具201。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抓握躯干部210的状态下,框架部1100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210,前变形部1300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后变形部1400覆盖模型玩具的尾部延伸部,旋转部1230覆盖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
然后如图18所示,在可变形主体1001被安装在模型玩具201上的状态下,附属体1501可以联接至框架部1100的后端附近的上表面。
可变形主体1001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的过程可以与上述过程相反。如果可变形主体1001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则可变形主体1001采取图1所示的车辆的形式。用户可以从可变形主体1001的车辆形状的形式中获得乐趣——可变形玩具在与模型玩具结合之前具有不同于模型玩具的车辆形式并且可以行驶。
当可变形主体1001可逆地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用户可以通过捏紧操作部1212轻松地旋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使它们彼此远离。即,在模型玩具插入在左变形部右变形部之间的状态下,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旋转转变为第二状态以覆盖模型玩具,或转变为独立于模型玩具的第一状态。因此,可变形主体1001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和简单的操作而进行变形,从而安装在模型玩具201上或与模型玩具201分离。
如图2和图18所示,在可变形玩具的第二形式下、在可变形主体1001覆盖模型玩具201的第二状态下,用户可以从模型玩具201与可变形玩具101的组合中识别出模型玩具201通过框架部1100、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部1230、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而佩戴一种保护件(盔甲和头盔)。用户可以从模型玩具201与可变形玩具101的组合中获得与模型玩具201和可变形玩具101分离所带来的乐趣完全不同的乐趣——呈车辆形式的可变形玩具能够变形以变为模型玩具的盔甲和头盔,并且模型玩具穿着由可变形玩具制成的盔甲和头盔。可变形主体1001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是可变形主体1001的两个不同状态。可变形主体1001在可逆地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的中间形式可以部分地对应于模型玩具201的形状。因此,用户可以从这种中间形式获得可变形玩具101更多的乐趣。
在下文中,参考图19至图33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102、模型玩具202和玩具套件12。图19和图20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和可变形玩具。图21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可变形主体和附属体。图22和图23是图19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图24至图28分别是图21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平面图、侧视图、正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图29至图33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变形的示例,以及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联接至模型玩具的示例。
在与第二实施方式有关的以下描述中,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组件等同或相对应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可以通过参考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来理解第二实施方式的省略描述的组件。
参照图19,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12包括可变形玩具102和模型玩具202。模型玩具202具有与陆生动物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例如,与恐龙(或称为猛禽)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
模型玩具202的形状类似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模型玩具。模型玩具202在每个后腿延伸部251的外表面中具有形成为适配凹槽的反向接合部253。反向接合部253用于可释放地联接模型玩具202与可变形玩具102。此外,在躯干部210的上表面形成有适配孔212,在尾部延伸部240的上表面形成有适配孔241。适配孔212和适配孔241用于将可变形玩具102的一部分与模型玩具202联接。
图19中所示的可变形玩具102独立于模型玩具202。可变形玩具102是可变形的以覆盖模型玩具202,并且在变形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2。可变形玩具102包括被配置为变形以便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2的可变形主体1002,以及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2并且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202的附属体1502。
参考图20,可变形玩具102的可变形主体1002和可变形玩具102的附属体1502的一部分都联接至模型玩具203,从而构成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的组合。因此,可变形主体1002被配置为可变形为第一状态,其中在该第一状态下可变形主体独立于模型玩具202(图19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该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至少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202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2(图20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可变形主体1002在第一状态下联接至附属体1502。彼此联接的可变形主体1002和附属体1502具有与车辆形状相对应的形式,例如,可以被视为摩托车的形状。
参照图21至图23,可变形主体1002包括用作可变形主体1002的基部或脊柱的框架部1100。框架部110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图19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后部)。框架部1100在其下表面具有向下突出的适配突起1152。当处于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2联接至模型玩具时,将适配突起1152装配到形成在模型玩具的躯干部中的适配孔212(见图19)中,从而可以将框架部1100固定在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此外,可变形主体1002包括至少一个变形部,该变形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框架部1100并且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可变形主体1002的至少一个变形部是用于将可变形主体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结构构件,是联接至框架部1100以与框架部1100一起构成可变形主体1002的结构构件。可变形主体1002包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它们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旋转。此外,为了将可变形主体1002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旋转,或沿两个以上不同的方向旋转。另外,为了将可变形主体1002从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它们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折叠。因此,可以操作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或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以将可变形主体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一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
参照图21至图23,可变形主体1002包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作为构成至少一个变形部的两个变形部,所述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相对于框架部1100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旋转(即,相对于框架部1100顺时针和逆时针),以将可变形主体从图19所示的第一状态和图20所示的第二状态中的一种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各相应的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关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左变形部1201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一旋转轴R1旋转(见图24),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二旋转轴R2旋转(见图24)。第二旋转轴R2与第一旋转轴R1间隔开,并且可以平行于第一旋转轴R1或朝向第一旋转轴R1倾斜。
第一旋转轴R1沿第一方向D1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第二旋转轴R2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作为替代示例,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可以构成一个旋转轴,并且框架部1100可以被配置为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绕一个旋转轴沿不同的方向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并且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通过沿不同的方向旋转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同时相对于框架部1100彼此远离。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通过沿不同的方向旋转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同时相对于框架部1100朝向彼此移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左变形部1201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在第一方向D1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图19所示的模型玩具中的后腿延伸部的左侧面的一部分和躯干部的左侧面的一部分)。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在第二方向D2上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图19所示的模型玩具中的后腿延伸部的右侧面的一部分和躯干部的右侧面的一部分)。
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在可变形主体1002中分别绕着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具体地,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旋转到插入位置,在该插入位置左变形部和右变形部彼此远离地移动,以允许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和后腿延伸部插入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以及可以旋转到覆盖位置,在该覆盖位置左变形部和右变形部朝向彼此移动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和后腿延伸部。
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分别通过上述第一铰链接头和第二铰链接头连接。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左侧的铰链部1111成为框架部1100在第一旋转轴R1穿过的第一方向D1上的部分。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右侧的铰链部1111成为框架部1100在第二旋转轴R2穿过的第二方向D2上的部分。各个铰链轴1112对应于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
可变形主体1002的框架部1100包括扭力弹簧1113,该扭力弹簧1113布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之间,以将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向覆盖位置偏置。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彼此偏置。因此,可变形主体1002可以在彼此偏置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的状态下稳定地联接至模型玩具。此外,通过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可变形主体1002的可旋转变形部可稳定地保持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作为替代示例,可变形主体1002可包括至少一个弹簧,该弹簧布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
扭力弹簧1113布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各相应的旋转轴中,以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偏置。扭力弹簧1113布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使得铰链轴1112分别穿过扭力弹簧1113的内部。例如,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一端可以接合在框架部1100的表面上,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另一端可以接合在反向铰链部1211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内表面由于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而与框架部1100的各个侧面接触,从而能够限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向框架部1100的内部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包括操作部1212。每个操作部1212具有可以识别为翼的形状,并且形成为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基端突出的突起。操作部1212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基端起沿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与上侧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可以操作操作部1212以克服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而旋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绕各相应的旋转轴(例如,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在施加到操作部1212的力的方向上旋转。例如,当用户捏紧一对操作部1212并操作一对操作部1212以使一对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移动并旋转到插入位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一对操作部1212彼此远离地移动的状态下,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和后腿延伸部可以插入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此后,当释放操作部1212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彼此移动,并且可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和后腿延伸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抓握模型玩具。关于模型玩具的抓握,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包括接合部1213,该接合部1213从左变形部和右变形部中的每一个的远端突出并且形成为凸形接合部(诸如突起或销)。此外,模型玩具在后腿延伸部的左表面、右表面上各包括反向接合部253(见图19),该反向接合部253被配置为互补地联接至接合部1213。反向接合部253形成为凹形接合部(诸如凹槽)。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接合部1213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上适配反向接合部253。因此,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2可以联接至模型玩具,同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并且可释放地抓握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释放地将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2联接至模型玩具,并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和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的部分。如果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2联接至模型玩具,则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因此,用户可以将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识别为覆盖模型玩具的保护件(盔甲)的一部分。
可变形主体1002包括前变形部13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前变形部13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其相应的旋转轴(即,第三旋转轴R3)旋转(见图24)。第三旋转轴R3在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正交的第三方向D3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框架部的前端部)。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例如,图19中所示的模型玩具的颈部延伸部和头部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被框架部1100覆盖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例如,图19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沿第三方向D3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前变形部1300包括连结部1310,该连结部131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三旋转轴R3旋转,以及远端部1320,该远端部1320联接至连结部1310的前端从而可绕第五旋转轴R5旋转(见图24)。连结部1310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颈部延伸部(见图19)。远端部1320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和下巴部(见图19),并且具有例如可以被用户视为覆盖头部延伸部的头盔的形状。
框架部1100和连结部1310通过上述第三铰链接头连接,该第三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前端的铰链部1121、设置在连结部1310的后端的反向铰链部1311以及穿过铰链部1121和反向铰链部1311的铰链轴1122组成。连结部1310可以相对于框架部1100上下旋转。在反向铰链部1311附近的连结部1310后端表面与框架部1100的前端表面接触,因此能够限制连结部1310向下旋转。反向铰链部1311的后端表面的一部分在框架部1100的前端附近与上表面接触,从而可以限制连结部1310向上旋转。
连结部1310具有从其后端向下延伸的一对延伸部1315。每个延伸部1315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前腿延伸部(见图19),并且可以在其一部分的上表面处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前表面接触。在一对延伸部1315的每一个中形成有适配孔1316。当附属体1502与可变形主体1002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联接时,附属体1502的一部分被适配到适配孔1316中。
远端部1320可以旋转,然后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插入在一对延伸部1315之间。连结部1310和远端部1320通过上述第五铰链接头连接,该第五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远端部1320的后端的铰链部1321、以及穿过连结部1310的前端部和铰链部1321的铰链轴1312组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包括支撑部1220和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部1220的旋转部1230。
支撑部1220具有预定形状,并且构成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主体。支撑部1220可以用作支撑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旋转部1230,并且相对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中心支撑框架部1100和模型玩具。支撑部122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侧表面的一部分。由于支撑部1220设置有反向铰链部1211,因此对应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相应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设置在支撑部1220中。旋转部123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见图19)。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旋转部1230可以定位到联接位置,在该联接位置处旋转部基本上平行于地面并与附属体1502联接。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旋转部1230可以定位到直立位置,在该直立位置处旋转部基本上垂直于地面。
旋转部1230联接至支撑部1220从而可绕第六旋转轴R6旋转(见图27)。旋转部1230的远端部形成为对应于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的脚的形状。向内突出的适配突起1232形成在旋转部1230的远端部。适配突起1232在旋转部1230的联接位置处适配到附属体1502的一部分。支撑部1220和旋转部1230通过上述第六铰链接头连接。第六铰链接头可以由从支撑部1220的后端向下并且横向地突出的铰链部1221、以及联接至铰链部1221并在旋转部1230的基端附近穿过旋转部1230的铰链轴1222组成。止动部1224在铰链部1221的附近突出,在旋转部1230中形成插入有止动部1224的弧形凹槽1233。止动部1224与凹槽1233的一端接触,因此,可限制旋转部1230在垂直于地面的直立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2的附属体1502包括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和附属覆盖部1530。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位置,并且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被配置为可独立于可变形主体1002而变形。附属覆盖部1530可移除地联接至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下,附属覆盖部1530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的一部分,特别是模型玩具的尾部延伸部(见图19),以部分地覆盖尾部延伸部。
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可以具有与用户可以识别为车辆的形状(例如,可以识别为摩托车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即,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具有一对前轮1521和一个后轮1522。由于可变形主体1002在第一状态下联接至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所以联接的可变形主体1002与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具有对应于摩托车的形状的形式。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旋转部1230旋转至联接位置,使得前轮1521和后轮1522能够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放置在地面上。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旋转部1230保持在与地面平行的状态。因此,前轮1521和后轮1522可以放置在地面上。
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其每个侧面中设有适配孔1523,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的接合部1213可释放地装配到适配孔1523中。因此,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被配置为与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接合。即,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抓握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的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此外,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其每个侧面中设有适配孔1524,并且可变形主体1002的旋转部1230的适配突起1232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被装配到适配孔1524中。
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其上侧具有凹陷部1525,该凹陷部1525被配置为被用户识别为驾驶员座椅。另外,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其前端部具有一对前臂1526,在其下端部具有一对后臂1527。一对前臂1526以球窝结合的方式可旋转地联接至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的前端部。因此,一对前臂1526相对于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可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并且可绕每个前臂的轴线相对于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旋转。在每个前臂1526中形成有适配突起1528。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适配突起1528装配到连结部1310的适配孔1316中。
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的前轮1521可旋转地联接至每个前臂1526的远端,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的后轮1522可旋转地联接至每个后臂1527的远端。后臂1527彼此连接,并且在将后轮1522保持在其之间的状态下相对于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可旋转。如图20所示,当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变形使得前轮1521和后轮1522平行于地面旋转时,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可为用户带来乐趣——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可转变为具有飞行能力的运输机。在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的前端附近形成有适配孔1529,并且框架部1100的适配突起1152被装配到适配孔1529中。因此,当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520上时,可变形主体的框架部1100可固定至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
附属覆盖部1530可以可移除地装配到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的上后部。附属覆盖部1530在其前端具有适配突起1531。通过将适配突起1531装配到模型玩具的尾部延伸部的适配孔241中(见图19),附属覆盖部1530可以联接至尾部延伸部以覆盖尾部延伸部。附属覆盖部1530可以由通过铰链接头连接的两个构件组成。可以在两个构件彼此折叠的状态下将两个构件装配到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的上后端。
参照图21和图29至图33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变形的示例以及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彼此联接的示例。
如图21所示,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下,附属体1502与可变形主体1002分离。例如,当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操作部1212的操作而释放附属体1502时,附属体1502可以与可变形主体1002分离。附属体1502的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与可变形主体1002分离,并且附属覆盖部1530与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分离。与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分离的附属覆盖部1530保持在等待联接至模型玩具的尾部延伸部的状态。此外,与可变形主体1002分离的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可以转变为如图20所示的能够被识别为具有飞行能力的运输机的形式。
然后参考图29,当在使可变形主体1002中(附属体与之分离)的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的方向上向操作部1212施加外力时,即用户执行捏紧操作部1212的运动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沿相反方向并彼此远离移动旋转到插入位置。
然后参考图30,使远端部1320向前方旋转,使连结部1310向上方旋转。因此,前变形部1300旋转到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二状态。然后参考图31,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旋转部1230旋转到直立位置,即旋转到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
然后参考图32和图33,在前变形部1300和旋转部1230展开的状态下,用户将模型玩具202的躯干部和后腿延伸部插入被移动到插入位置(即,在彼此远离移动的接合部之间)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当用户释放操作部1212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旋转到覆盖位置,从而朝向彼此移动。因此,可变形主体1002可以暂时固定在模型玩具202上。当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接合部1213与反向接合部253接合时,就可以完成可变形主体1002在模型玩具202上的安装,并且可变形主体1002进入第二状态,在该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1002覆盖模型玩具202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2。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抓握后腿延伸部的状态下,框架部1100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前变形部1300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旋转部1230覆盖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在可变形主体1002被安装在模型玩具202上的状态下,附属覆盖部1530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并联接至模型玩具202的尾部延伸部以覆盖尾部延伸部。
可变形主体1002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的过程可以与上述过程相反。如果可变形主体1002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并且在第一状态下的可变形主体1002与附属体1502彼此联接,则包括可变形主体1002的可变形玩具102采取如图19所示的摩托车的形式。用户可以从可变形玩具102的摩托车形状的形式中获得乐趣——可变形玩具在与模型玩具结合之前采用不同于模型玩具的车辆形式并且可以行驶。此外,用户的乐趣还在于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是独立于可变形主体1002的单独的可变形体,并且附属可变形主体1520可以被转换成具有飞行能力的车辆形式。
如图20和图32所示,在可变形主体1002覆盖模型玩具202的第二状态下,用户可以从模型玩具202与可变形主体1002的组合中识别出模型玩具202通过框架部1100、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部1230和前变形部1300而佩戴保护件(盔甲和头盔)。此外,用户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具有车辆形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变形以转变为模型玩具的盔甲和头盔,并且模型玩具佩戴由可变形玩具制成的盔甲和头盔。
在下文中,参考图34至图49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103、模型玩具203和玩具套件13。图34和图35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和可变形玩具。图36和图37是图34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图38至图42分别是图34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平面图、侧视图、正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图43至图49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变形的示例以及可变形玩具联接至模型玩具的示例。
在与第三实施方式有关的以下描述中,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组件等同或相对应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可以通过参考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来理解第三实施方式的省略描述的组件。
参照图34,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13包括可变形玩具103和模型玩具203。模型玩具203具有与陆生动物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例如,与恐龙(或称为三角恐龙)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
模型玩具203的腿部延伸部250可以具有从躯干部210延伸的后腿延伸部251和前腿延伸部252以到达地面。后腿延伸部251可以具有三角恐龙的后腿的形状,前腿延伸部252可以具有三角恐龙的前腿的形状。模型玩具203可以具有从头部延伸部230突出的第一突起232和一对第二突起233。第一突起232设置在头部延伸部230的前端附近,第二突起233设置在头部延伸部230的上部。第一突起232可以具有形成在三角恐龙的鼻子附近的角状,第二突起233可以具有形成在三角恐龙的的头部上侧的角状。反向接合部211在躯干部210的左侧和右侧形成为适配槽。反向接合部211用于可释放地联接模型玩具203与可变形玩具103。
如图34中所示的可变形玩具103独立于模型玩具203。可变形玩具103可变形以覆盖模型玩具203,并且在其变形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3。可变形玩具103包括:可变形主体1003,其被配置为可变形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3;以及附属体1503,其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3,并且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203。
参考图35,可变形玩具103的可变形主体1003和附属体1503联接至模型玩具203,从而构成了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的组合。因此,可变形主体1003被配置为可变形为第一状态,其中在该第一状态下可变形主体1003独立于模型玩具203(图34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其中在该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1003至少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203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3(图35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可变形主体1003具有与在第一状态下的车辆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
参照图36和图37,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用作可变形主体1003的基部或脊柱的框架部1100。框架部110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如图34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后部)。在该实施方式中,框架部1100具有在其前端附近向上突出的突起1162,并且突起1162可以具有被识别为覆盖驾驶舱的顶篷的形状。
此外,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至少一个变形部,该变形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框架部1100并且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可变形主体1003的至少一个变形部是结构构件,用于将可变形主体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并且该结构构件是联接至框架部1100以与框架部1100一起构成可变形主体1003的结构构件。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后变形部140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变形部1300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不覆盖模型玩具。左变形部1201,右变形部1202,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它们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旋转。此外,为了将可变形主体1002从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一转换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左变形部1201,右变形部1202,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各自相应旋转轴旋转,或者沿两个以上不同的方向旋转。此外,为了将可变形主体1003从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转换到第一状态,左变形部1201,右变形部1202,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围绕它们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折叠。因此,可以通过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或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来操作左变形部1201,右变形部1202,前变形部1300和后变形部1400,以将可变形主体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种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种。
参照图36和图37,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沿两个不同方向旋转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作为构成至少一个变形部的两个变形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旋转(即,相对于框架部1100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以将可变形主体从图34中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和图35中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中的一种转变为另一种。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各自相应的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关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左变形部1201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一旋转轴R1旋转(见图38),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二旋转轴R2旋转(见图38)。第二旋转轴R2与第一旋转轴R1间隔开,并且可以平行于第一旋转轴R1或朝向第一旋转轴R1倾斜。
第一旋转轴R1沿第一方向D1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第二旋转轴R2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作为替代示例,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可以构成一个旋转轴,并且框架部1100可以被配置为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绕一个旋转轴沿不同的方向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并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通过沿不同方向旋转同时相对于框架部1100彼此远离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通过沿不同方向旋转同时相对于框架部1100朝向彼此移动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
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左变形部1201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在第一方向D1上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在图34中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左侧表面)。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在第二方向D2上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图34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右侧表面)。
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绕可变形主体1003中的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具体地,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旋转到插入位置,在该插入位置,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以允许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插入到左变形部和右变形部之间,也可以转到覆盖位置,在该覆盖位置左变形部和右变形部朝向彼此移动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分别通过上述第一铰链接头和第二铰链接头连接。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左侧的铰链部1111成为框架部1100在第一旋转轴R1所穿过的第一方向D1上的部分,而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右侧的铰链部1111成为框架部1100在第二旋转轴R2所穿过的第二方向D2上的部分。各个铰链轴1112对应于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
可变形主体1003的框架部1100包括分别设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的扭簧1113,以将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着覆盖位置偏置。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彼此移动。因此,可变形主体1003可以在朝向彼此偏置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状态下稳定地联接至模型玩具。此外,通过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可变形主体1003的可旋转变形部可稳定地保持在可变形主体1002的第一状态。作为替代示例,可变形主体1003可包括至少一个布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的弹簧。
扭力弹簧1113设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各自相应的旋转轴中,以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偏置。扭力弹簧1113被布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使得铰链轴1112分别穿过扭力弹簧1113的内部。扭力弹簧1113装配到设置在反向铰链部1211处的套筒部1214。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一端接合在框架部1100的表面上,而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另一端接合在反向铰链部1211上。通过扭力弹簧1113偏置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各个内表面与框架部1100的各个侧面接触,从而限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向框架部1100内部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包括操作部1212。每个操作部1212具有可以被识别为翼的形状,并且形成为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基端突出的突起。操作部1212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基端沿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与上侧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可以操作操作部1212以抵抗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而旋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绕它们各自相应的旋转轴(例如,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在施加到操作部1212的力的方向上旋转。例如,当用户捏紧一对操作部1212并操作一对操作部1212以使一对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移动并旋转到插入位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一对操作部1212彼此远离地移动的状态下,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可以插入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当释放操作部1212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转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彼此移动,并且可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抓握模型玩具。关于模型玩具的抓握,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在其远端包括接合部1213,作为前述凸形接合部。此外,模型玩具在躯干部的左表面、右表面各面处具有与接合部1213互补地联接的反向接合部211(见图34)。反向接合部211形成为凹形接合部,例如凹槽或孔。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接合部1213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上适配于反向接合部211。因此,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3可以联接至模型玩具,同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且可释放地抓握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释放地将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3联接至模型玩具,并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一部分。如果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3联接至模型玩具,则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因此,用户可以将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识别为覆盖模型玩具的保护件(盔甲)的一部分。
可变形玩具103包括附属体1503,该附属体1503在可变形主体1103的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位置,并且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的预定位置。
附属体1503用作前述至少一个覆盖部的附属覆盖部。附属体1503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见图34),并且具有例如可以被用户识别为头盔的形状。在附属体1503中形成有第一开口1541和第二开口1542。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的第一突起232(见图35)插入到第一开口1541中。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的第二突起233(见图35)插入到第二开口1542中。如图35所示,在第一突起232插入第一开口1541且第二突起233插入第二开口1542的状态下,附属体1503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的预定位置,即,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230。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前变形部13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前变形部13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其对应的旋转轴旋转,即,第三旋转轴R3(见图38)。第三旋转轴R3在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正交的第三方向D3上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框架部的前端部)。当可变形主体1003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时,前变形部1300在第四方向D4上朝向框架部1100旋转。此外,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将附属体1503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3。
前变形部1300包括连结部1331,该连结部1331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三旋转轴R3向上和向下旋转(见图38),以及远端部1332,该远端部1332联接至连结部1331从而可绕第五旋转轴R5旋转(见图38)。附属体1503可以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远端部1332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连结部1331和远端部1332不覆盖模型玩具。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连结部1331向下旋转。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远端部1332可向后旋转,使得其上表面与突起1162的上表面接触。
连结部1331通过第三铰链接头连接到框架部100。第三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前端的铰链部1121、设置在连结部1331的后端的反向铰链部1333、和穿过铰链部1121和反向铰链部1333的铰链轴1122组成。远端部1332通过第五铰链接头与连结部1331连接。第五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连结部1331的前端的铰链部1334、设置在远端部1332的后端的反向铰链部1335以及穿过铰链部1334和反向铰链部1335的铰链轴1336组成。
定位突起1337从远端部1332的每个横向端突出。与定位突起1337相对应的适配凹槽1543形成在附属体1503的每个横向端中。如图42所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附属体1503可移除地联接至远端部1332,使得定位突起1337被装配至适配凹槽1543。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定位突起1337和适配凹槽1543被定位成使得附属体1503不从可变形主体1003的下部暴露。此外,附属体1503在每个横向端具有适配突起1544,并且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在其前端附近的内表面具有适配孔1225,适配突起1544适配于该适配孔1225。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附属体1503的一部分位于远端部1332内,附属体1503的其余部分位于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另外,由于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附属体的适配突起1544适配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适配孔1225,因此,附属体1503能够被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抓握。
此外,在远端部1332的反向铰链部1335中形成有一对适配突起1338,并且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各自的前端形成有与适配突起1338适配的适配凹槽1226。如果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向彼此移动,则适配突起1338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适配到适配凹槽1226中。因此,附属体1503可以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通过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与其耦接的远端部1332而与可变形主体1003接合。此外,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适配突起1338和适配凹槽1226抓握远端部1332,并且远端部1332通过由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抓握的附属体1503固定。因此,远端部1332可以固定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后变形部14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后变形部14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四旋转轴R4旋转(见图38)。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后变形部140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例如,图34中所示的模型玩具的尾部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被框架部1100覆盖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例如,图34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沿第四方向D4延伸。
框架部1100和后变形部1400通过第四铰链接头连接,该第四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后端的铰链部1131、设置在后变形部1400的基端的反向铰链部1410、和穿过铰链部1131和反向铰链部1410的铰链轴1132组成。后变形部1400可相对于框架部1100向前和向后旋转。与反向铰链部1410相邻的后变形部1400的基端与铰链部1131接触,从而限制了后变形部1400的向后旋转和向上旋转。后变形部1400可以朝着框架部1100折叠以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与框架部1100的下表面接触。
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包括支撑部1220和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部1220的旋转部1230。
支撑部1220具有预定形状,并且可以构成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主体。支撑部1220可以用作支撑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旋转部1230,并相对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中心支撑框架部1100和模型玩具。支撑部122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与支撑部1220相对应的部分(如图34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侧表面的一部分)。由于支撑部1220设置有反向铰链部1211,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各自相应的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设置在支撑部1220中。旋转部123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图34中所示的模型玩具的支腿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模型玩具对应于支撑部1220的部分延伸。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旋转部1230可以定位在行进位置(见图39),在该位置处旋转部1230基本上平行于地面;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二状态下,可以定位在直立位置(见图35),在该位置处旋转部1230基本上垂直于地面。
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旋转部1230包括第一旋转部1240和第二旋转部1250。第一旋转部1240设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后端附近,并且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第二旋转部1250设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前端附近,并且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前腿延伸部。
第一旋转部1240联接至支撑部1220,从而可绕第六旋转轴R6旋转(见图38)。第一旋转部1240的远端部形成为与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的脚的形状相对应。支撑部1220和第一旋转部1240通过第六铰链接头连接。第六铰链接头可以由从支撑部1220的后端向下并且横向地突出的铰链部1221、以及联接至铰链部1221并在第一旋转部1240的基端附近穿过第一旋转部1240的铰链轴1222组成。第一旋转部1240具有从其中的基端突出的止动部1241。止动部1241与铰链部1221的后边缘接触,从而将第一旋转部1240限制在直立位置。
第二旋转部1250联接至支撑部1220,从而可绕第七旋转轴R7旋转(见图38)。第二旋转部1250的远端部形成为与模型玩具的前腿延伸部的脚的形状相对应。支撑部1220和第二旋转部1250通过第七铰链接头连接。第七铰链接头可以由从支撑部1220的前端向下并且横向地突出的铰链部1223、以及联接至铰链部1223并在第二旋转部1250的基端附近穿过第二旋转部1250的铰链轴1224组成。第二旋转部1250具有止动部1251,使得与铰链部1223的前边缘接触,从而将第二旋转部1250限制在直立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部1240和第二旋转部1250被定位成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和在行进位置处彼此部分重叠。就这一点而言,铰链部1223可以定位成比铰链部1221更向内,即,比铰链部1221更靠近旋转轴R1或第二旋转轴R2。此外,在第二旋转部125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凹陷部1252。凹陷部1252形成为容纳第一旋转部1240的远端部和与其相邻的部分。因此,如图39和图42所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第一旋转部1240和第二旋转部1250可被配置为在横向方向上彼此重叠。因此,可变形主体1103在第一状态下可具有更小的宽度尺寸。
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下容纳后变形部1400。如图41和图42所示,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框架部1100具有容纳部1140,该容纳部1140由框架部1100的下表面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内表面限定。可变形主体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时,后变形部1400可以旋转到容纳部1140中。因此,可变形主体1003在第一状态下配置紧凑。此外,在后变形部1400被容纳在容纳部1140中的状态下,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支撑部1220突出的接合部1213位于后变形部1400的下方并且能够抓握后变形部1400。由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着框架部的内部偏置,所以接合部1213防止后变形部1400在容纳部1140旋转,并且可变形主体1003可以稳定地保持在第一状态。
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采取与模型玩具203的外观不同的形式。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具有与车辆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见图34)。对于可变形主体1003的车辆形式,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用于在第一状态下在地面上运动的多个车轮。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3包括可旋转地联接至远端部1332的前轮1610和可旋转地联接至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第一旋转部1240的后轮1620。可变形主体1003可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使得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前轮1610和后轮1620可放置在地面上。在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第一旋转部1240和第二旋转部1250被保持到平行于地面的行进位置。因此,前轮1610和后轮1620可以放置在地面上。
参照图43至图49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的变形示例以及可变形玩具和模型玩具相互联接的示例。
参照图43,如果在使可变形主体1003中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的方向上向操作部1212施加外力(即,当用户执行捏紧操作部1212的运动时),则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至插入位置并且彼此远离。
然后参考图44,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的状态下,附属体1503从远端部1332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上移除。附属体1503保持在等待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的状态。
然后参照图45,后变形部1400从框架部1100向后旋转。参照图46,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中,第二旋转部1250旋转至直立位置,然后第一旋转部1240旋转至直立位置。然后参考图47,前变形部1300的连结部1331相对于框架部1100向下旋转,并且远端部1332位于比可变形主体1003的第一状态下的位置更低的位置。然后,远端部1332朝框架部1100的上表面旋转。
然后参考图48和图49,在后变形部1400、第二旋转部1250和第一旋转部1240展开并且远端部1332旋转到框架部110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用户将在彼此远离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的模型玩具203的躯干部210插入到插入位置(即,彼此远离的接合部之间)。当用户释放操作部1212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旋转到覆盖位置,从而使它们朝向彼此移动。因此,可变形主体1003可以暂时固定在模型玩具203上。当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接合部1213与反向接合部211接合时,可以完成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3在模型玩具203上的安装,并且可变形主体1003进入第二状态,其中在该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1003覆盖模型玩具203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3。在可变形主体1003被安装在模型玩具203上的状态下,框架部1100和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后变形部1400覆盖模型玩具的尾部延伸部,第一旋转部1240覆盖模型玩具的后腿延伸部,第二旋转部1250覆盖模型玩具的前腿延伸部。在可变形主体1003安装在模型玩具203上的状态下,附属体1503联接至模型玩具203的头部延伸部以覆盖头部延伸部。
可变形主体1003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的过程可以与上述过程相反。如果可变形主体1003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并且附属体1503联接至在第一状态下的可变形主体1003,则包括可变形主体1003的可变形玩具103采用图34所示的车辆的形式。用户可以从可变形玩具103的车辆形状的形式中获得乐趣——可变形玩具在与模型玩具联接之前采取与模型玩具不同的车辆形式并且可以行驶。
如图35和图48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的可变形主体1003覆盖模型玩具203并且附属体1503联接至模型玩具203的状态下,用户可以从模型玩具203与可变形玩具103的组合体中获得乐趣——模型玩具203佩戴着保护件(盔甲和头盔)。因此用户可以获得乐趣——具有车辆形式的可变形玩具可变形以变成模型玩具的盔甲和头盔,并且模型玩具佩戴着由可变形玩具制成的盔甲和头盔。
在下文中,参考图50至图68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104、模型玩具204和玩具套件14。图50、图53和图54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和可变形玩具。图51和图52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模型玩具的另一种形状。图55和图56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分解透视图。图57至图61分别是图50所示的可变形玩具的平面图、侧视图、正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图62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中的旋转部旋转的示例。图63至图68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变形的示例以及将可变形玩具联接至模型玩具的示例。
在与第四实施方式有关的以下描述中,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组件等同或相对应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可以通过参考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来理解第四实施方式的省略描述的组件。
参照图50,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玩具套件14包括可变形玩具104和模型玩具204。模型玩具204具有与飞行动物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例如,与恐龙(或称为翼龙)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
在模型玩具204中,反向接合部211形成为在躯干部21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适配凹槽,反向接合部211用于将模型玩具204和可变形玩具104可释放地联接。模型玩具204可以具有从躯干部210向后延伸的一对支腿延伸部260,并且一对支腿延伸部260可以具有翼龙的腿的形状。
如图50至图51所示,模型玩具204包括从躯干部210横向延伸的一对翼延伸部270。翼延伸部270可以具有翼龙的翼的形状。翼延伸部270通过铰链接头可旋转地联接至躯干部210。作为替代示例,翼延伸部270可以与躯干部210一体地形成。每个翼延伸部270包括可旋转地联接至躯干部210的第一翼延伸部271和通过铰链接头可旋转地联接至第一翼延伸部271的第二翼延伸部272。因此,如图51和图52所示,每个翼延伸部270的第一翼延伸部271和第二翼延伸部272可呈折叠形式。如图52所示,在躯干部210的下表面形成有适配孔213和适配孔214,在头部延伸部230的下表面形成有适配孔234。适配孔213、适配孔214和适配孔234用于将模型玩具204与可变形玩具104的附属体联接。
图50中所示的可变形玩具104独立于模型玩具204。可变形玩具104是可变形的以覆盖模型玩具204,并且在其变形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4。可变形玩具104包括可变形主体1004,该可变形主体1004被配置为变形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4。参照图54,可变形玩具104包括附属体1504,该附属体1504可移除地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4,并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204。
参照图53和图54,可变形玩具104的可变形主体1004和附属体1504被联接至模型玩具204,从而形成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的组合。因此,可变形主体1004被配置为可变形为第一状态,其中在该第一状态下可变形主体1004独立于模型玩具204(图50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该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1004至少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204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4(图53和图54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状态)。
参照图55和图56,可变形主体1004包括用作可变形主体1004的基部或脊柱的框架部1100。框架部110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如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后部)。框架部1100具有从其后端向上突出的突起1163,并且该突起1163可以具有可被识别为覆盖驾驶舱的顶篷的形状。
此外,可变形主体1004包括至少一个变形部,该至少一个变形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框架部1100并且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可变形主体1004的至少一个变形部是结构构件,用于将可变形主体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该结构构件也是联接至框架部1100以与框架部1100一起构成可变形主体1004的结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4包括: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其各自的旋转轴旋转。此外,为了将可变形主体1004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种转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种,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旋转或沿两个以上不同的方向旋转。此外,为了将可变形主体1004从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围绕它们各自相应的旋转轴折叠。因此,可以操作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以及前变形部1300通过相对于框架部1100旋转或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而使可变形主体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一种转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另一种。
如图55和图56所示,可变形主体1004包括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作为构成至少一个变形部的两个变形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旋转(即,相对于框架部1100为顺时针和逆时针),以使可变形主体从图19中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第一状态和图20中所示的可变形主体的第二状态中的一种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相对于框架部1100绕各自相应的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关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左变形部1201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一旋转轴R1旋转,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二旋转轴R2旋转(见图57)。第二旋转轴R2与第一旋转轴R1间隔开,并且可以平行于第一旋转轴R1或朝向第一旋转轴R1倾斜。
第一旋转轴R1沿第一方向D1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第二旋转轴R2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穿过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作为替代示例,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可以构成一个旋转轴,并且框架部1100可以被配置为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绕一个旋转轴沿不同的方向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通过沿不同的方向旋转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展开同时相对于框架部1100彼此远离。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通过沿不同的方向旋转而相对于框架部1100折叠同时相对于框架部1100朝向彼此移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左变形部1201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沿第一方向D1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如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左侧表面)。右变形部1202可以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沿第二方向D2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如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右侧表面)。
因此,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在可变形主体1004中分别绕着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旋转,从而彼此远离或朝向彼此移动。具体地,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旋转到插入位置,在该插入位置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地移动以允许模型玩具的躯干部插入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也可以旋转到覆盖位置,在该覆盖位置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向彼此移动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分别通过上述第一铰链接头和第二铰链接头连接。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左侧的铰链部1111成为第一旋转轴R1穿过的第一方向D1上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设置在框架部1100的右侧的铰链部1111成为第二旋转轴R2穿过的第二方向D2上框架部1100的一部分。各铰链轴1112对应于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
可变形主体1004的框架部1100包括扭力弹簧1113,该扭力弹簧1113布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之间,以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朝着覆盖位置偏置。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偏置从而朝向彼此移动。因此,可变形主体1004可以在彼此偏置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联接至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状态下稳定地联接至模型玩具。此外,通过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可变形主体1004的可旋转变形部可稳定地保持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作为替代示例,可变形主体1004可包括至少一个布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的弹簧。
扭力弹簧1113布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各自相应的旋转轴中,以使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偏置。扭力弹簧1113布置在框架部1100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使得铰链轴1112分别穿过扭力弹簧1113的内部。例如,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一端可以接合在框架部1100的表面上,每个扭力弹簧1113的另一端可以接合在反向铰链部1211上。由扭力弹簧1113偏置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各自的内表面与框架部1100的对应侧面接触,从而能够限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向框架部1100的内部旋转。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包括操作部1212。每个操作部1212具有可被识别为翼的形状,并形成为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基端突出的突起。操作部1212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基端起沿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与上侧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可以操作操作部1212以抵抗扭力弹簧1113的偏置力来旋转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可以绕各自相应的旋转轴(例如,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在施加到操作部1212的力的方向上旋转。例如,当用户捏紧一对操作部1212并操作一对操作部1212以使一对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移动并旋转到插入位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通过一对操作部1212彼此远离地移动的状态下,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可以插入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当释放操作部1212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转弹簧111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彼此移动,并且可以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和后腿延伸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被配置为抓握模型玩具。在这方面,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包括接合部1213,该接合部1213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远端突出,并且形成为凸形接合部,例如突起或销。此外,模型玩具在躯干部的左表面、右表面各包括反向接合部211(见图50),该反向接合部211被配置为与接合部1213互补地联接。反向接合部211形成为凹形接合部,例如凹槽。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接合部1213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上适配反向接合部211。因此,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4可以联接至模型玩具,同时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且可释放地握住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并抓握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将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4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如果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4联接至模型玩具,则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因此,用户可以将框架部1100以及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识别为覆盖模型玩具的保护件(盔甲)的一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4包括前变形部1300,作为至少一个变形部。前变形部1300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其相应的旋转轴旋转,即,第三旋转轴R3(见图57)。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前变形部130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例如,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被框架部1100覆盖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沿第三方向D3延伸(例如,如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
前变形部1300包括:连结部1310,其联接至框架部1100从而可绕第三旋转轴R3旋转(见图57);以及远端部1320,其联接至连结部1310的前端附近从而可绕第五旋转轴R5旋转(见图57)。远端部132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远端部1320可以具有部分地与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的外观相对应的形状,例如,可以被用户识别为覆盖头部延伸部的头盔的形状。
框架部1100和连结部1310通过上述第三铰链接头连接。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310可以插入形成在框架部1100中的凹陷部1171中。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310可以旋转,以从凹陷部1171突出至框架部1100的前侧。此外,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连结部1310与框架部1100的前端接触,从而可以限制连结部1310向下旋转。连结部1310和远端部1320通过上述第五铰链接头连接。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远端部1320旋转使得其后端与突起1163接触。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远端部1320位于比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远端部1320的位置更靠前的位置。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一个包括支撑部1220和可旋转地联接至该支撑部1220的旋转部1230。
支撑部具有预定的形状,并且构成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主体。支撑部1220可以用作支撑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旋转部1230,并且相对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中心支撑框架部1100和模型玩具。支撑部1220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侧表面的一部分。由于支撑部1220设置有反向铰链部1211,因此对应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相应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R1和第二旋转轴R2)设置在支撑部1220中。
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旋转部123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如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翼延伸部),该另一部分从对应于支撑部1220的模型玩具的部分起延伸(如图50所示的模型玩具的躯干部)。在该实施方式中,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旋转部包括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部1220的第一旋转部1260,和可旋转地联接至第一旋转部1260第二旋转部1270。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旋转部由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组成,并可以旋转到图57所示的折叠位置和图53所示的展开位置。在折叠位置,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在左方向或右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基本上在第一旋转轴R1或第二旋转轴R2的方向上延伸。如图62所示,在展开位置,第一旋转部1260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相对于支撑部1220突出,并且第二旋转部1270沿第一旋转部1260的突出方向旋转。当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旋转到展开位置时,用户可以识别出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被变形为展开翼的形状。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部1260设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前端,并且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第一翼延伸部(见图50)。第二旋转部1270设置在第一旋转部1260的远端,并且被配置为部分地覆盖模型玩具的第二翼延伸部(见图50)。
第一旋转部1260联接至支撑部1220,从而可绕第八旋转轴R8旋转(见图58)。支撑部1220和第一旋转部1260通过第八铰链接头连接。第八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支撑部1220的前端处的铰链部1227、设置在第一旋转部1260的基端处的反向铰链部1261和联接至铰链部1227和反向铰链部1261的铰链轴1228组成。支撑部1220设置有从支撑部的横向端向外突出的止动部1229。第一旋转部1260的后端与止动部1229接触,从而可以限制第一旋转部1260向后旋转。反向铰链部1261设置有止动部1262。止动部1262与支撑部1220的内表面接触,由此可以限制第一旋转部1260向前旋转。
第二旋转部1270联接至第一旋转部1260从而可绕第九旋转轴R9旋转(见图58)。第二旋转部1270和第一旋转部1260通过第九铰链接头连接。第九铰链接头可以由设置在第一旋转部1260的远端中的铰链部1263、设置在第二旋转部1270的基端中的反向铰链部1271以及联接至铰链部1263和反向铰链部1271的铰链轴1264组成。在铰链部1263中设置有止动部1265。止动部1265在第二旋转部的基端附近与第二旋转部1270的边缘接触,从而可以限制第二旋转部1270向前旋转。在第二旋转部1270的内边缘形成有凹陷部1272。该凹陷部1272是凹的以与支撑部1220的前边缘和侧边缘的形状相对应。因此,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第二旋转部1270旋转到折叠位置,同时容纳支撑部1220的前边缘和侧边缘。因此,可变形主体1004在第一状态下可具有减小的宽度尺寸,并可以更紧凑地转变为第一状态。
可变形玩具104包括附属体1504,该附属体1504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联接至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位置,并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的预定位置。
附属体1504被配置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覆盖模型玩具的一部分。附属体1504包括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和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
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腹部部分(见图54)和模型玩具的支腿延伸部的下表面(见图54)。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在其上表面具有适配突起1551和适配突起1552。适配突起1551装配到形成在模型玩具的躯干部中的适配孔213(见图52)中。适配突起1552装配到形成在模型玩具的躯干部中的适配孔214(见图52)中。因此,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二状态下,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可以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从而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下部和模型玩具的支腿延伸部。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可以被认为是覆盖模型玩具的腹部和支腿的保护件(盔甲)。
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被配置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的下表面。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在其上表面具有适配突起1561。适配突起1561装配到形成在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中的适配孔234(见图52)中。因此,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可以被识别为覆盖模型玩具的头部的下部的头盔的一部分。此外,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并且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位于远端部1320下方。在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的下表面形成有适配孔1562,并且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的适配突起1551装配到适配孔1562中。因此,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联接至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并保持在可变形主体1004中。
附属体1504被配置为与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接合。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在后端附近的下表面处具有一对适配槽1553(见图61),在前端的上表面处具有一对适配突起1554(见图55)。如图61所示,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的每个的接合部1213与适配槽1553接合。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第一旋转部1260具有适配孔1266(见图56和图61),其分别对应于适配突起1554。在可变形主体1104的第一状态下,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的适配突起1554装配在第一旋转部1260的适配孔1266中。因此,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附属体1504能够通过接合部1213与适配槽1553之间的接合以及适配孔1266与适配突起1554之间的装配而与朝向彼此移动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接合。
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采取与模型玩具204的外观不同的形式。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具有与飞机的形状相对应的形式(见图50)。此外,可变形主体1004可以在第一状态下在地面上移动。对于可变形主体1004的可移动形式,可变形主体1004包括用于在第一状态下在地面上运动的多个轮子。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变形主体1004包括可旋转地联接至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的对应横向端的轮子1630。附属体1504可联接至转变为第一状态的可变形主体1004,使得轮子1630可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被放置在地面上。作为可变形主体1004的另一示例,可变形主体1004还可包括设置在可变形主体的前部的轮子。或者,可变形主体1004还可包括设置在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旋转部中的轮子。
参照图63至图68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形玩具变形的示例以及可变形玩具与模型玩具相互联接的示例。
参照图63和图64,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如果在使操作部1212朝向彼此移动的方向上向操作部1212施加外力(即,当用户执行捏紧操作部1212的运动时),则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至插入位置并且彼此远离。此外,附属体1504从彼此远离的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上移除。此外,在附属体1504中,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与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分离。从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中移除的附属体1504保持在等待覆盖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腹部和该模型玩具的头部延伸部的下部的状态。
然后参考图65和图66,一个变形部的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顺序旋转到展开位置,另一个变形部的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顺序旋转到展开位置。
然后参考图67和图68,在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展开到展开位置并且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彼此远离的状态下,模型玩具204的躯干部210被插入到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之间(即,在彼此远离的接合部之间)。此时,展开到展开位置的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覆盖模型玩具204的翼延伸部270。如果用户释放操作部1212,则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在扭力弹簧的偏置力下旋转到覆盖位置,从而朝向彼此移动。因此,可变形主体1004可以临时固定在模型玩具204上。如果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接合部1213分别与模型玩具204的反向接合部211接合,则可变形主体1004可以通过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而可释放地联接至躯干部210。然后,连结部1310相对于框架部1100向前旋转,远端部1320位于比远端部1320在可变形主体1004的第一状态下更靠前的位置,以覆盖模型玩具204的头部延伸部。如果远端部1320覆盖头部延伸部230,则可变形主体1004进入第二状态,其中在该第二状态下可变形主体通过框架部1100、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以及远端部1320覆盖模型玩具204,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4。因此,可变形主体1004可以被安装在模型玩具204上。在可变形主体1004被安装在模型玩具204上的状态下,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从下方联接至模型玩具204的躯干部210,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从下方联接至模型玩具204的头部延伸部230。因此,可变形玩具104在可释放地联接至模型玩具204的同时覆盖模型玩具204。
从模型玩具204上移除第一附属覆盖部1550和第二附属覆盖部1560并且可变形主体1004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的过程可以与上述过程相反。如果可变形主体1004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并且在第一状态下的可变形主体1004与附属体1504彼此联接,则包括可变形主体1004和附属体1504的可变形玩具104采用能够行驶的飞机形状的形式。用户可以从可变形玩具104的飞机形状中获得乐趣——可变形玩具在与模型玩具联接之前采取与模型玩具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飞行或行驶。
如图53、图54和图67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的可变形主体1004通过框架部1100、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左变形部1201和右变形部1202的第一旋转部1260和第二旋转部1270以及前变形部1300覆盖模型玩具204并且附属体1504联接至模型玩具204的状态下,用户可以从模型玩具204与可变形玩具104的组合中获得乐趣——模型玩具204佩戴着由可变形玩具104制成的保护件(盔甲和头盔)。因此,用户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具有能够行驶的飞机形式的可变形玩具可以变形以成为模型玩具的盔甲和头盔,并且该模型玩具佩戴着由该可变形玩具制成的盔甲和头盔。
上文已经参考附图中示出的一些实施方式和示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然而,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本公开的技术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替换、修改和变更。此外,应当理解,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更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玩具套件,包括:
模型玩具,所述模型玩具具有与恐龙的形状相对应的外观,和
可变形玩具,所述可变形玩具被配置为可释放地联接至所述模型玩具;
其中所述可变形玩具包括可变形主体,所述可变形主体被配置为可变形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可变形主体独立于所述模型玩具并且具有运输机的形式;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可变形主体具有与所述恐龙的形状部分相对应的形式部分地覆盖所述模型玩具并且可释放地联接至所述模型玩具,并且所述可变形玩具可变形为保护件;
其中所述可变形主体包括:
框架部,所述框架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躯干部的后部,
左变形部,所述左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第一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一旋转轴旋转,所述左变形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沿所述第一方向覆盖所述躯干部的左侧表面,
右变形部,所述右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右变形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沿所述第二方向覆盖所述躯干部的右侧表面,以及
前变形部和/或后变形部,
其中所述前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三旋转轴旋转,所述前变形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覆盖头部延伸部,所述头部延伸部从所述模型玩具的所述躯干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后变形部联接至所述框架部,从而可绕在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上穿过所述框架部的一部分的第四旋转轴旋转,所述后变形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覆盖尾部延伸部,所述尾部延伸部从所述模型玩具的所述躯干部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左变形部和所述右变形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朝向彼此移动以容纳所述前变形部和/或后变形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朝向彼此移动以可释放地抓握所述模型玩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左变形部和所述右变形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框架部绕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以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左变形部和所述右变形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框架部折叠,以从所述第二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可变形主体包括至少一个覆盖变形部,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部分地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左变形部和所述右变形部被配置为彼此相对移动和旋转,以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一个转变为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中的另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左变形部和所述右变形部中的每一个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突出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限制所述前变形部和/或后变形部旋转,所述接合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与所述模型玩具的反向接合部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前变形部包括:
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框架部;和
远端部,所述远端部可旋转地或可拆卸地联接至所述连结部并且具有部分地对应于所述模型玩具的所述头部延伸部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左变形部和所述右变形部中的每一个包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中布置有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和
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支撑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玩具套件,其中,所述支撑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所述躯干部,并且
所述旋转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覆盖所述模型玩具的腿延伸部或翼延伸部,其从所述模型玩具的所述躯干部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套件,所述可变形玩具还包括附属体,所述附属体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可移除地联接至所述可变形主体的第一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可释放地联接至所述可变形主体的第二位置或所述模型玩具的预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
CN202110019403.0A 2020-01-08 2021-01-07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Active CN1130827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02733 2020-01-08
KR1020200002733A KR102335482B1 (ko) 2020-01-08 2020-01-08 완구 세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82735A CN113082735A (zh) 2021-07-09
CN113082735B true CN113082735B (zh) 2022-11-22

Family

ID=7665563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19403.0A Active CN113082735B (zh) 2020-01-08 2021-01-07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CN202120042825.5U Active CN214597220U (zh) 2020-01-08 2021-01-07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42825.5U Active CN214597220U (zh) 2020-01-08 2021-01-07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9336B2 (zh)
JP (1) JP7098006B2 (zh)
KR (1) KR102335482B1 (zh)
CN (2) CN113082735B (zh)
WO (1) WO20211413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35482B1 (ko) * 2020-01-08 2021-12-07 대원미디어 주식회사 완구 세트
JP7293478B1 (ja) * 2022-09-28 2023-06-19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模型玩具
CN115804954A (zh) * 2023-01-20 2023-03-17 汕头市儿超喜智能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由多种恐龙形变组合成太空站的玩具及其形变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0840A (en) * 1978-02-24 1979-10-16 Takara Co., Ltd. Toy vehicle doll assembly
JPS60253481A (ja) * 1984-05-30 1985-12-14 株式会社 タカラ 形態変化玩具
JPH0626987U (ja) * 1991-06-05 1994-04-12 株式会社タカラ 合体変形玩具
JP2001191276A (ja) * 1999-10-29 2001-07-17 Sony Corp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ロボット装置及びその外装
JP3863502B2 (ja) * 2003-05-19 2006-12-27 株式会社コナミデジタ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形態変形玩具
GB2427833B (en) 2004-01-14 2008-07-02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Transformable toy and leg structure for toys
JP4550441B2 (ja) 2004-01-14 2010-09-22 株式会社コナミデジタ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形態変形玩具
US7722429B2 (en) * 2005-05-24 2010-05-25 Mattel, Inc. Transformation toy and related products
US20060270314A1 (en) * 2005-05-24 2006-11-30 Fraser Campbell Reconfigurable toy extreme sport jumper
US7722426B2 (en) * 2005-05-24 2010-05-25 Mattel, Inc. Reconfigurable toy extreme sport hang glider
JP5606033B2 (ja) 2008-11-04 2014-10-15 株式会社セガ トイズ 変形玩具
JP4908623B1 (ja) 2010-12-01 2012-04-04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玩具
WO2013128437A1 (en) 2012-02-13 2013-09-06 Zaid Amir Urban vehicle
KR101327305B1 (ko) * 2012-02-24 2013-11-11 최신규 변신 자동차 완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놀이 장치
KR101400980B1 (ko) * 2013-04-03 2014-05-29 최신규 변신 자동차 완구
JP6198607B2 (ja) * 2014-01-10 2017-09-20 株式会社タカラトミー 形態変化玩具
JP3192453U (ja) 2014-06-05 2014-08-14 有限会社イング二十一 合体変形玩具
CN104353243B (zh) * 2014-10-28 2016-09-14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夹持玩具物的翻转变形玩具车
KR101859808B1 (ko) 2015-05-12 2018-06-28 최종일 변신 완구
CN109562801B (zh) * 2016-05-19 2021-04-16 勇敢机器人技术株式会社 形态变形机器人
KR101880988B1 (ko) * 2017-06-21 2018-07-24 주식회사 영실업 변신 자동차 완구
KR102335482B1 (ko) * 2020-01-08 2021-12-07 대원미디어 주식회사 완구 세트
KR102368906B1 (ko) * 2020-01-08 2022-03-03 대원미디어 주식회사 변형 완구 및 변형 완구를 포함하는 완구 세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89503A (ko) 2021-07-16
KR102335482B1 (ko) 2021-12-07
CN113082735A (zh) 2021-07-09
JP7098006B2 (ja) 2022-07-08
US11679336B2 (en) 2023-06-20
CN214597220U (zh) 2021-11-05
US20210205725A1 (en) 2021-07-08
JP2021109109A (ja) 2021-08-02
WO2021141375A1 (ko)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82735B (zh)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CN113082736B (zh) 可变形玩具和包括可变形玩具的玩具套件
WO2019061100A1 (zh) 机翼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US7662016B2 (en) Transformable toy
CN111957054B (zh) 人形玩具
US20060270321A1 (en) Reconfigurable toy extreme sport sky diver
KR102314218B1 (ko) 정찰용 접이식 드론
JPH0316713Y2 (zh)
KR102365315B1 (ko) 완구 세트
CN202700063U (zh) 玩具、可重构玩具和动作人偶
KR102335487B1 (ko) 완구 세트
KR102368855B1 (ko) 완구 세트
KR102455899B1 (ko) 완구 세트
CN212731042U (zh) 变形玩具
WO2021141245A1 (ko) 변형 완구 및 변형 완구를 포함하는 완구 세트
WO2021141394A1 (ko) 변형 완구 및 변형 완구를 포함하는 완구 세트
CN220159212U (zh) 一种变形玩具结构
JPH0417075B2 (zh)
WO2021234871A1 (ja) ゴーグル
JPH0615647Y2 (ja) 変形玩具
CN210822419U (zh) 座椅可折叠的童车
TWM602936U (zh) 變形玩具
JPH0314229Y2 (zh)
JPH0522238Y2 (zh)
JPH0420478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