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4883A -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4883A
CN113054883A CN202110332248.8A CN202110332248A CN113054883A CN 113054883 A CN113054883 A CN 113054883A CN 202110332248 A CN202110332248 A CN 202110332248A CN 113054883 A CN113054883 A CN 1130548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doubly salient
salient permanent
magnet moto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22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琦
陈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3322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48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4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48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0003Control strategies in general, e.g. linear type, e.g. P, PI, PID, using robust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14Estimation or adaptation of machine parameters, e.g. flux,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14Estimation or adaptation of machine parameters, e.g. flux, current or voltage
    • H02P21/18Estimation of position or spe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22Current control, e.g. using a current control lo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5/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 H02P25/02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motor
    • H02P25/022Synchronous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根据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和滑模控制器模型确定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根据该输出参数生成控制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参数,并根据该控制参数生成PWM信号,以通过PWM信号对双凸极永磁电机进行控制。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矩脉动和噪声,减少对电机传动轴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Description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双凸极永磁电机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单位体积密度高、转矩电流比高和效率高等优点,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此种电机特殊的双凸极结构,导致电机在凸极面重合区域存在边缘磁场效应和气隙磁场能量突变,且当转子经过换相点时,电磁转矩明显降低,从而使合成的转矩波动较大,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转矩脉动和噪声。另外,由于外界环境变化也可能会导致电机内部的参数发生变化,从而降低电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矩脉动和噪声,减少对电机传动轴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建立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根据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所述数学模型、所述电流环控制器的所述输入参数和所述滑模控制器模型确定所述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根据所述输出参数生成控制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参数,并根据所述控制参数生成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信号,以通过所述PWM信号对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进行控制。
可选地,所述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的步骤包括:建立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根据所述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建立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和定子电压方程。
可选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21
其中,Ld、Lq和Mdq分别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q轴上的自感和d轴与q轴间的互感;L0和L1分别为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的直流分量和一次谐波分量;M0和M1分别为三相定子绕组上互感的直流分量和一次谐波分量;θe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子转过的电角度。
可选地,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22
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23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24
分别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和q轴上的定子磁链;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25
为定子永磁磁链;id和iq分别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和q轴上的定子电流;以及,
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电压方程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26
其中,ud和uq分别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和q轴上定子电压;Rs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定子上的电阻;ωr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
可选地,所述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的步骤包括:通过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转速反馈模块获取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转速;获取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转速,并计算所述参考转速与所述实际转速之间的误差,然后根据所述误差通过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PI(ProportionIntegration,比例积分)控制器确定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电磁转矩;所述转矩电流计算模块根据所述参考电磁转矩确定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参考电流,并将所述参考电流作为第一输入参数;通过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反馈模块获取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输出三相电流值,将所述三相电流值经过Park变换得到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d轴参考电流和q轴参考电流,并将所述d轴参考电流和所述q轴参考电流作为第二输入参数。
可选地,所述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的步骤包括:确定自适应增益函数,并根据所述自适应函数确定所述滑模控制器模型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输入参数;建立滑模变量和滑模面函数;根据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输入参数、所述滑模变量和所述滑模面函数确定所述滑模控制器模型。
可选地,所述建立滑模面函数的步骤包括:定义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状态变量;根据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状态变量确定得到所述滑模面函数。
可选地,所述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d轴电压和q轴电压。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参数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三相输出电压。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超螺旋算法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可提高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响应速度,转速的超调量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矩脉动以及噪声,相对于PI控制和传统的滑模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2)本发明将自适应率用于计算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中的增益函数,通过对增益函数的实时调整,可以匹配控制系统中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数变化或其它不确定性干扰等,从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精度。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算法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算法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示意图;
图4-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算法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的仿真实验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施例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图1为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应用于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
其中,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所述dq坐标系为直轴d轴和交轴q轴构建的旋转坐标系,该坐标系上的电信号可以描述为常数,从而可用于双凸极永磁电机运行的简化分析。
步骤S12,根据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和定子电压方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之前,还可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互感的数学模型和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定子电压方程。所述ABC坐标系为三相静止坐标系,由A相、B相和C相各坐标轴构成,所述A相、B相和C相之间依次滞后120度。
由于与基波数值相比,电感二阶及以上的傅里叶项数值较小,为了简化模型可忽略不计。本实施例中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和互感的数学模型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1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2
其中,La、Lb和Lc分别是三相定子绕组上的电感;Mab、Mba、Mbc、Mcb、Mca和Mac分别是三相定子绕组上的互感;L0和L1分别是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的直流分量和一次谐波分量;M0和M1分别是三相定子绕组上互感的直流分量和一次谐波分量;θe是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子转过的电角度。
然后根据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和互感的数学模型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和定子电压方程。
其中,定子磁链方程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3
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4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5
为三相定子绕组的磁链;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6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7
为三相定子绕组的永磁磁链;ia、ib和ic分别为三相定子电流。
定子电压方程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8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9
其中,ua、ub和uc是三相定子电压;ema、emb和emc是在空载条件下由三相定子绕组引起的反电动势;Rs为三相定子绕组的电阻。
进一步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和互感的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510
其中,Ld、Lq和Mdq分别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q轴上的自感和d轴与q轴间的互感。
然后根据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和互感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和定子电压方程。
其中,定子磁链方程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61
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62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63
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q轴上的定子磁链;id和iq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和q轴上的定子电流;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64
为定子永磁磁链。
定子电压方程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65
其中,ud和uq分别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q轴上的定子电压;Rs为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定子上的电阻;ωr为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
步骤S2,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
其中,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包括转速反馈模块、PI控制器、转矩电流计算模块和电流反馈模块,所述转速反馈模块与PI控制器连接,所述PI控制器与转矩电流计算模块连接,所述转矩电流计算模块和电流反馈模块均与电流环控制器连接,所述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的步骤包括:
步骤S21,通过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转速反馈模块获取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转速。
步骤S22,获取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转速,计算该参考转速与实际转速之间的误差,然后根据该误差通过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PI控制器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电磁转矩。
步骤S23,转矩电流计算模块根据参考电磁转矩确定出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参考电流,并将该参考电流作为第一输入参数。
步骤S24,通过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反馈模块获取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输出三相电流值,将该三相电流值经过Park变换得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d轴参考电流和q轴参考电流,并将d轴参考电流和q轴参考电流作为第二输入参数。
如图2所示,可获取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转速ωmref,并通过转速反馈模块获取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转速ωm,然后计算参考转速ωmref与实际转速ωm之间的误差,再根据该误差通过PI控制器确定出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电磁转矩Temref。确定得到参考电磁转矩Temref后,根据该参考电磁转矩Temref的值,通过转矩电流计算模块确定出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参考电流idref和iqref,作为第一输入参数。
进一步地,通过电流反馈模块获取双凸极永磁电机实际的输出电流值ia、ib和ic,经过Park变换计算出在dq坐标系下的参考电流id和iq,作为第二输入参数,具体坐标变换矩阵为: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71
然后将实际电流id、iq和参考电流idref、iqref作为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
步骤S3,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
其中,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的步骤包括:
步骤S31,确定自适应增益函数,并根据自适应函数确定滑模控制器模型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输入参数。
具体地,可设计自适应控制率来确定自适应增益函数。为了解决系统内部参数不确定或外部扰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干扰问题,根据自适应控制理论设计自适应增益函数,实时调整控制律参数,匹配系统不确定性干扰。自适应增益函数α和β分别满足: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72
其中,σ、ε和γ1均为正实数,s为滑模变量。
进一步地,根据自适应增益函数确定滑模控制器模型的系统输入参数u,具体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1
其中,u1和u2为系统的输入变量,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2
为u2的导数,sat(s)为s的饱和函数,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3
x为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状态变量,t为时间,f(x,t)为已知的非线性函数,ψ0(x,t)为正函数,且饱和函数sat(s)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4
其中,Δ为边界层。
步骤S32,建立滑模变量和滑模面函数。
具体地,为了使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在滑动阶段具有更佳的动态品质,尽可能的提高控制精度和收敛速度,可建立一个合理的滑模变量s(x,t)即上述s,其导数形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5
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6
为s(x,t)的导数,ψ(x,t)=ψ0(x,t)+Δψ(x,t),Δψ(x,t)为有界的控制扰动,且Δψ(x,t)、ψ0(x,t)满足: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7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8
ξ和γ是未知边界函数。
进一步地,建立滑模面函数的步骤包括:
步骤S321,定义两个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状态变量。
步骤S322,根据该两个系统状态变量建立得到滑模面函数。
具体地,如图3所示,可定义含有积分项的系统状态变量: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89
其中,x1和x2是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状态变量;xref、xm分别为d轴和q轴定子电流的理论参考值和测量值,即:
xref=[idref iqref]T,xm=[id iq]T (15)
然后,基于公式(14)建立的滑模面函数如下:
s=cx1+x2 (16)
其中,c是正实数。s的导数形式为: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91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具有全局鲁棒性,即使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在初始时刻(t=0)避免趋近阶段,直接移动到滑模面(s=0),设定一个积分初始值: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92
其中,x0为x1在初始时刻的状态值。
步骤S33,根据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输入参数、滑模变量和滑模面函数确定滑模控制器模型。
具体地,可结合式(10)、(11)、(13)和(17)求解出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参数: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93
由此可得到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
步骤S4,根据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和滑模控制器模型确定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
步骤S5,根据输出参数生成控制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参数,并根据控制参数生成PWM信号,以通过PWM信号对双凸极永磁电机进行控制。
其中,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d轴电压和q轴电压,控制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参数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三相输出电压。
具体地,可根据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定子电压方程即公式(8)所示的定子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即实际电流与参考电流,以及滑模控制器模型确定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即dq坐标系下的定子d轴电压ud和q轴电压uq
作为一个示例,将dq轴第一输入参数和第二输入参数即参考电流和实际电流输入至电流环控制器中的滑模控制模型得到dq轴电流状态变量即对应的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094
然后将经过滑模处理后的电流状态变量通过定子电压方程即公式(6)、(7)、(8)得到定子d轴电压和q轴电压即ud和uq
可选地,可将定子d轴电压和q轴电压ud和uq经过坐标变换计算出在ABC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输出电压ua、ub和uc,并将ua、ub和uc作为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参数。具体转换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1
如图2所示,在获取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即在ABC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输出电压ua、ub和uc后,可根据该控制参数生成PWM信号,以通过该信号对双凸极永磁电机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降低该种电机的转矩脉动和噪声,减少对电机传动轴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另外,为证明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在自适应超螺旋滑模控制算法下的稳定性,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证明方法,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T1,定义新的状态向量z、z1和z2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2
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3
然后选取如下的Lyapunov(李亚普洛夫)备选函数: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4
其中,P为正定对称矩阵,α和β为自适应增益函数,α*、β*、η1和η2是未知的正实数。
进一步分解备选函数V(z,α,β),令: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5
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6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7
为任意正实数,正定对称矩阵P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8
步骤T2,根据公式(22)、(24)得到V(z,α,β)的导数为: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09
式中,对任意的t≥0,有:α-α*<0、β-β*<0。
进一步地,根据式(23),可得V0的导数关系式: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1
其中,A为一矩阵,Q为正定矩阵,且满足: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2
其中,φ、ε均为正实数;令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3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4
分别是矩阵Q的最小特征值和最大特征值,由|z1|≤||z||2可得: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5
进一步地,由式(25)可得: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6
其中,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7
步骤T3,结合式(25)、(28)、(29),可得: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8
然后构造变量ρ,其定义如下: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9
当变量ρ为0时,对于任意时刻t(t≥0),只要控制律参数α和β满足式(10)所示的自适应律,则有: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110
进一步地,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可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滑模面,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在自适应超螺旋滑模算法下的稳定性得证。
为了便于分析、验证本发明所提出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在MATLAB(一种商业数学软件)软件中进行仿真实验。在仿真中,电流环控制器的参数选取如下:σ=5000,γ1=3000,ε=0.005,,并在t=1时刻提高其给定转速。
本实施例采用48/64齿双凸极永磁电机,额定转速为50r/min,额定功率约为10kW。通过傅里叶变换可知,电机的自感或永磁磁链二阶及以上的傅里叶项数值相对于基波数值来说较小。因此,为了简化模型可忽略不计。仿真实验采用的电机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48/64齿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数
Figure BDA0002996244060000121
具体仿真实验结果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
由图4和图5可知,在本实施例提出的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算法的电流环控制器作用下,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转速能够较好地跟踪给定转速,超调量较小,且双凸极永磁电机的电磁转矩脉动较小,从而验证了该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转矩脉动。
由图6和图7可知,在本实施例提出的基于自适应超螺旋滑模算法的电流环控制器作用下,改变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数(自感L1和互感M1),双凸极永磁电机的电磁转矩变化较小,从而验证了该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应当理解,本实施例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与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建立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
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
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
根据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所述数学模型、所述电流环控制器的所述输入参数和所述滑模控制器模型确定所述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
根据所述输出参数生成控制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参数,并根据所述控制参数生成PWM信号,以通过所述PWM信号对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的步骤包括:
建立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
根据所述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建立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和定子电压方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三相定子绕组上的自感和互感数学模型如下:
Figure FDA0002996244050000011
其中,Ld、Lq和Mdq分别为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q轴上的自感和d轴与q轴间的互感;L0和L1分别为三相定子绕组上自感的直流分量和一次谐波分量;M0和M1分别为三相定子绕组上互感的直流分量和一次谐波分量;θe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子转过的电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磁链方程如下:
Figure FDA000299624405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2996244050000022
Figure FDA0002996244050000023
分别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和q轴上的定子磁链;
Figure FDA0002996244050000024
为定子永磁磁链;id和iq分别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和q轴上的定子电流;以及,
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电压方程如下:
Figure FDA0002996244050000025
其中,ud和uq分别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d轴和q轴上定子电压;Rs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定子上的电阻;ωr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入参数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转速反馈模块获取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转速;
获取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转速,并计算所述参考转速与所述实际转速之间的误差,然后根据所述误差通过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PI控制器确定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参考电磁转矩;
所述转矩电流计算模块根据所述参考电磁转矩确定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控制器的参考电流,并将所述参考电流作为第一输入参数;
通过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流反馈模块获取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实际输出三相电流值,将所述三相电流值经过Park变换得到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d轴参考电流和q轴参考电流,并将所述d轴参考电流和所述q轴参考电流作为第二输入参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基于超螺旋算法的滑模控制器模型的步骤包括:
确定自适应增益函数,并根据所述自适应增益函数确定所述滑模控制器模型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输入参数;
建立滑模变量和滑模面函数;
根据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输入参数、所述滑模变量和所述滑模面函数确定所述滑模控制器模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滑模面函数的步骤包括:
定义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状态变量;
根据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状态变量确定得到所述滑模面函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环控制器的输出参数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定子d轴电压和q轴电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的控制参数为所述双凸极永磁电机在ABC坐标系下的三相输出电压。
CN202110332248.8A 2021-03-29 2021-03-29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30548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2248.8A CN113054883A (zh) 2021-03-29 2021-03-29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2248.8A CN113054883A (zh) 2021-03-29 2021-03-29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4883A true CN113054883A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16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2248.8A Pending CN113054883A (zh) 2021-03-29 2021-03-29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54883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9533A (zh) * 2004-07-28 2005-03-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器视觉测量系统中的自适应调整光强的照明光源装置
CN103199787A (zh) * 2013-04-17 2013-07-10 安徽理工大学 基于混合调节器的抗负载扰动方法及其装置
CN104811100A (zh) * 2015-03-31 2015-07-2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不对称电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04932259A (zh) * 2015-05-20 2015-09-23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增益自调节的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
CN110649852A (zh) * 2019-09-23 2020-01-03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种采用滑模估计的永磁同步电机鲁棒容错控制方法
CN112072973A (zh) * 2020-08-24 2020-12-11 西安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预测自适应律的永磁同步电机超扭滑模控制方法
CN112347597A (zh) * 2020-11-13 2021-02-09 西安工程大学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提升led照明均匀性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9533A (zh) * 2004-07-28 2005-03-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器视觉测量系统中的自适应调整光强的照明光源装置
CN103199787A (zh) * 2013-04-17 2013-07-10 安徽理工大学 基于混合调节器的抗负载扰动方法及其装置
CN104811100A (zh) * 2015-03-31 2015-07-2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不对称电流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04932259A (zh) * 2015-05-20 2015-09-23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增益自调节的超螺旋滑模控制方法
CN110649852A (zh) * 2019-09-23 2020-01-03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种采用滑模估计的永磁同步电机鲁棒容错控制方法
CN112072973A (zh) * 2020-08-24 2020-12-11 西安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预测自适应律的永磁同步电机超扭滑模控制方法
CN112347597A (zh) * 2020-11-13 2021-02-09 西安工程大学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提升led照明均匀性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ENG LI ET AL.: "Sensorless Vector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Linear Motor Based on Self-Adaptive Super-Twisting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IEEE ACCESS》 *
曹瑞武 等: "次级无轭部双边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及其控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贾子敬: "小功率船用推进电机矢量控制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scu et al. A class of speed-sensorless sliding-mode observers for high-performance induction motor drives
Teja et al. A new formulation of reactive-power-based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 for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drive
Lu et al. A new load torque identification sliding mode observer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 drive system
Wang et al. An integration algorithm for stator flux estimation of a direct-torque-controlled electrical excitation flux-switching generator
Nie et al. Deadbeat-direct torque and flux control for wound field synchronous machines
Zhou et al. An improved MTPA control based on amplitude-adjustable square wave injection
Jie et al. Adaptive decoupling control using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considering uncertain and time-varying parameters
Qu et al. Deadbeat harmonic current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 drives for torque ripple reduction
Hu et al. Digital current control of an asymmetrical dual three-phase flux-switching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Feng et al. Maximum-torque-per-square-ampere control for interior PMSMs considering cross-saturation inductances
Nishad et al. Induction motor control using modified indirect field oriented control
Jung et al. Permanent magnet temperature estimation in a mass-produced traction motor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Houari et al. A new compensation technique for PMSM torque ripple minimization
Tir et al. Adaptive high gain observer based mras for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drives
Aktaş et al. Stator resistance estimation using ANN in DTC IM drives
CN113054883A (zh) 双凸极永磁电机控制方法
Wu et al. Novel hybrid sliding-mode controller for direct torque control induction motor drives
Nan et al. Research on MTPA control of IPMSM drive using onlin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CN111130409B (zh) 一种无框力矩电机的超低速高精度定位控制方法
Morawiec et al. Non-adaptive Speed and Position Estimation of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 in Grid-Connected Operations
Kechich et al. Application to Adaptive Backstepping for a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
Qiu et al. Position estimation error compensation for sensorless control of SPMSM based on space vector signal injection
CN113972869B (zh) 一种基于新型滑模速度控制器mras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法
Luo et al. Speed Estimation of Adaptive Stator-flux-vector-controlled Induction Motor Drive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Sayeef et al. Comparison of proportional+ integral control and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driv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