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0296A - 眼镜镜片 - Google Patents

眼镜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0296A
CN113050296A CN202011561869.5A CN202011561869A CN113050296A CN 113050296 A CN113050296 A CN 113050296A CN 202011561869 A CN202011561869 A CN 202011561869A CN 113050296 A CN113050296 A CN 113050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film
lens
base material
thickness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618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崎贵子
河野重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ya Lens Thailand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ya Lens Thaila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Lens Thailand Ltd filed Critical Hoya Lens Thailand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50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02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2Ophthalmic lenses having special refractive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24Myopia progression preven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yeglass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即使在以覆盖对近视抑制效果有帮助的透镜基材上的基材突出部的方式设置包覆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杂散光产生的技术。并且提供了一种眼镜镜片及其相关技术,该眼镜镜片具有:透镜基材,其具备从透镜基材的表面上的基材基部突出的多个基材突出部;以及包覆膜,其被设置成覆盖该多个基材突出部,并且,该眼镜镜片的最外面具有多个凹凸,其中,杂散光率在30%以下。

Description

眼镜镜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镜镜片。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抑制近视等的折射异常的发展的眼镜镜片。具体而言,相对于眼镜镜片的物体侧的面即凸面,形成例如直径为1mm左右的球形状的微小凸部(本说明书中的基材突出部)。在眼镜镜片中,通常使从物体侧的面入射的光束从眼球侧的面射出并且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聚焦。另一方面,使通过上述微小凸部的光束在比佩戴者的视网膜更靠近物体侧(近前侧)的位置上聚焦。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近视的发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申请公开第2017/013156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眼镜镜片中,在对设置有微小凸部的面(物体侧的面即凸面)设置包覆膜的情况下,包覆膜覆盖具有微小凸部的面。
如果是没有包覆膜的状态,则光束通过微小凸部在比预定的位置A更靠近物体侧的位置会聚。但是,在透镜基材上形成有包覆膜的情况下,微小凸部即从基材基部突出的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包覆膜(即眼镜透镜)的最外面形状从透镜基材中的基材基部与基材突出部之间的边界附近(以下也简称为“边界附近”)的形状偏离。该偏离成为使入射到该边界附近的光束杂散光化的原因。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以覆盖对近视抑制效果有帮助的透镜基材上的基材突出部的方式设置包覆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杂散光产生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发明人着眼于包覆膜的形成方法。作为包覆膜的形成方法,首先着眼于一直以来存在的旋涂法。如果采用旋涂法,则在基材基部与基材突出部之间的边界附近上的包覆膜的厚度会实现均匀化。可以推测到,该厚度的均匀化有助于杂散光的抑制。但是,根据以往的旋涂法,无法抑制杂散光的产生(如果使用以往没有的旋涂法也许能够实现,但这一点将在后文叙述)。
因此,本发明人改变观点,作为包覆膜的形成方法,着眼于与旋涂法相比包覆膜的厚度控制困难且厚度容易变得不均匀的浸渍法(浸渍法)。采用浸渍法的结果是,出乎意料地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基于该见解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得到了如下见解:在眼睛镜片能够抑制近视发展的前提下,与包覆膜的形成方法无关地,在各个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通过使包覆膜的厚度不均匀,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详细地说,既然是能够抑制近视发展的眼镜镜片,即使在各个基材突出部的周围存在包覆膜的厚度较大的部分,即存在从透镜基材中的基材基部与基材突出部之间的边界附近的形状偏离的偏离程度较大的部分,在眼镜镜片的最外面也存在最低限度的凹凸,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可以发挥基于基材突出部的近视发展抑制效果。
如果是本发明人最开始关注的旋涂法,则偏离程度较大的部分在各个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相等地存在。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在各个基材突出部的周围存在包覆膜的厚度较小的部分,即存在从透镜基材中的基材基部与基材突出部之间的边界附近的形状偏离的偏离程度较小的部分。该偏离程度较小的部分的存在是与通过以往的旋涂法得到的眼镜镜片的较大的不同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即使在基材基部与基材突出部之间的边界附近存在包覆膜的形状的偏离程度较大的部分,其也只是一部分。而且,例如在采用浸渍法的情况下,偏离程度较大的部分与通过以往的旋涂法得到的偏离程度是相同的。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由于在另外的一部分中存在偏离程度较小的部分,因此与通过以往的旋涂法得到的眼镜镜片相比,可以抑制杂散光的产生。上述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准确地说,与针对透镜基材采用以往的旋涂法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在采用浸渍法情况下,由于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当包覆膜用液因自重而流下时,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存在迅速流下的部位和容易滞留的部位。由此,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会产生从边界附近的形状偏离的偏离程度的大小的差。与浸渍法无关地,即使使用后述的其他手段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也能够产生偏离程度的大小的差,进而与通过以往的旋涂法得到的眼镜镜片相比,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另外,在采用浸渍法的情况下,与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相反,即使与旋涂法同样地通过浸渍法进行包覆膜的厚度的均匀化,也会使杂散光率显著降低。对于此例子,会在[具体实施方式]的结尾附近以及实施例的项目中进行说明。
本发明是基于以上见解提出的。
本发明的第1方面是一种眼镜镜片,其具有:透镜基材,其具备从所述透镜基材的表面上的基材基部突出的多个基材突出部;以及包覆膜,其被设置成覆盖该多个基材突出部,并且,该眼镜镜片的最外面具有多个凹凸,其中,杂散光率在30%以下。
本发明的第2方面是根据第1方面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杂散光率在15%以下。
本发明的第3方面是根据第1方面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杂散光率在10%以下。
本发明的第4方面是根据第1至3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所述眼镜镜片能够抑制近视发展。
能够与上述方面组合的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如下所述。
一种眼镜镜片,其包覆膜的厚度在各个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不均化。
当俯视观察各个基材突出部时,在各个基材突出部的周围,在预定方向上存在的区域以及在该预定方向的反方向上存在的区域内,包覆膜较薄,在除上述方向以外的方向的区域内存在包覆膜较厚的部分。
也可以是,将杂散光率设定为大于0%(或者0%以上,进一步而言2%以上)且在20%以下。另外,由于优选的是减少杂散光率,因此优选的是设定为20%以下,更优选的是设定为15%以下(更加理想的是小于15%),进一步优选的是设定为10%以下(更加理想的是小于10%)。
本说明书中的“杂散光率”是以如下圆形区域作为最小单位,并且针对上述最小单位进行测量而得到的结果,该圆形区域是以1个包覆膜凸部(进而可以是基材突出部)为中心并且将距该包覆膜凸部的最短距离处的其他包覆膜凸部整个包括在内的(例如直径4.0mm的)圆形区域。
在本说明书中的眼镜镜片中存在多个上述最小单位。在该眼镜镜片的至少一个上述最小单位中,只要杂散光率满足上述数值范围,就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多个上述最小单位中超过50%的数量、80%以上的数量、90%以上的数量、95%以上的数量的最小单位按照理想的顺序满足上述杂散光率的规定。
在以下的规定中,优选的是,全部包覆膜凸部中超过50%的数量的包覆膜凸部(或全部基材突出部中超过50%的数量的基材突出部)满足以下规定。更理想的是,按照理想的顺序设为80%以上、90%以上、95%以上、99%以上。
基材突出部的高度例如可以设为0.1μm~10μm,也可以设为0.5μm~2μm(相当于基材突出部的屈光力2.50D~6.50D)。基材突出部的屈光力的上限可以是5.50D或5.00D,下限可以是3.00D。
包覆膜的膜厚例如可以设为0.1μm~100μm(优选的是0.5μm~6.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0μm~5.0μm)的范围内。上述膜厚的范围也可以适用于包覆膜基部的膜厚。
对于包覆膜凸部的根部,着眼于以0度~360度的旋转角为横轴、以包覆膜的厚度为纵轴的绘图。在该绘图中,也可以是,将包覆膜的厚度为最小值(理想的是且为极小值)的角度设为旋转角0度。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值比最小值大且成为极小值的膜厚是旋转角为165度~195度的根部的膜厚。
优选的是,最大值且成为极大值的膜厚是旋转角为50度~110度(理想的是60度~100度)的根部的膜厚、或者是250度~310度(理想的是260度~300度)的根部的膜厚。并且,优选的是,值比最大值小且成为极大值的膜厚存在于不存在最大值的旋转角的范围内。
优选的是,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的(旋转角为0度~360度)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后得到的值(最小值/最大值)在0.1~0.99的范围内。下限的值可以是0.20、0.30、0.40、0.50、0.60、0.70、0.80、0.90、或者0.92。上限的值可以是0.98、0.97中的任意一个。
在包括包覆膜凸部的中心的透镜截面中的、(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小值)/(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大值)(以下称作式1)优选的是在0.90(或者0.85、0.80、0.75、0.60)以下。下限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举出0.10、0.20、0.30、0.40、或者0.50。
在基材突出部的根部设置的膜厚的最小值优选的是包覆膜基部的膜厚的0.01~2.00倍。下限的值可以是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或者1.05。上限的值可以是下限的值可以是1.90、1.80、1.70、1.60、1.50、1.40、1.30、1.20。
包覆膜凸部的高度与基材突出部相同,例如可以是0.1μm~10μm,优选的是0.5μm~2μm。包覆膜凸部的散焦功率也与基材突出部相同,可以是基材突出部的屈光力2.50D~6.50D。散焦功率的上限可以是5.50D或者5.00D,下限可以是3.00D。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即使在以覆盖对近视抑制效果有帮助的透镜基材上的基材突出部的方式设置包覆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用光学显微镜调查将仅设有1个直径3mm的基材突出部的透镜基材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时的包覆膜用液的流束的结果的照片,图1的(b)是示出用光学显微镜调查将左右并列的2个该基材突出部的透镜基材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时的包覆膜用液的流束的结果的照片。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眼镜镜片的检查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是用于说明确定光线聚焦的位置的方法的图(其一)。
图4是用于说明确定光线聚焦的位置的方法的图(其二)。
图5是用于说明确定光线聚焦的位置的方法的图(其三)。
图6是示出确定光线聚焦的位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中的任意一个基材突出部的周围(根部)(0度~360度)上设置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其中,纵轴是包覆膜的厚度,横轴是从零时起的旋转角度。
图8是示出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突出部(即包覆膜凸部)和假想部分球面形状的作为一例的概略剖面图。实线表示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突出部,虚线表示假想部分球面形状,点划线表示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基部部分,横线阴影部分表示假想部分球面形状与实际的包覆膜突出部的形状之间的透镜厚度方向上的差。
图9是示出从基材突出部的面屈光力减去基材基部的面屈光力后的值(散焦值)(横轴)与根据聚光位置的倒数计算出的散焦功率(纵轴)之间的相关式的绘图。
图10的(a)是在采用俯视观察时各个包覆膜凸部的中心是正三角形的顶点的分别独立的离散配置(在蜂窝结构的顶点处配置有各个包覆膜凸部的中心)的情况的图,图10的(b)是在采用俯视观察时各个包覆膜凸部配置成一列的结构的情况的图。
图11是实施例6中的朝向透镜中心水平左方且距透镜中心第8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2是在实施例7的包覆膜凸部的根部处,对透镜截面的每个俯视观察时的旋转角度(横轴)示出包覆膜的厚度(纵轴)的绘图。
图13的(a)是示出在实施例7中,左右(水平)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图13的(b)是示出在实施例7中,上下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
图14是实施例8中的基材突出部、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上方且距透镜中心最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5是在实施例9的包覆膜凸部的根部处,对透镜截面的每个俯视观察时的旋转角度(横轴)示出包覆膜的厚度(纵轴)的绘图。
图16的(a)是示出实施例9中,左右(水平)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图16的(b)是示出实施例9中,上下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
图17的(a)是实施例10中的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上方且距透镜中心第2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7的(b)是实施例10中的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上方且距透镜中心第6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7的(c)是实施例10中的朝向透镜中心水平左方且距透镜中心第2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7的(d)是实施例10中的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下方且距透镜中心第2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叙述。在下文中基于附图的说明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举例示出的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列举的眼镜镜片具有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物体侧的面”是指当佩戴者佩戴具有眼镜镜片的眼镜时位于物体侧的表面,“眼球侧的面”是指与之相反的表面、即当佩戴者佩戴具有眼镜镜片的眼镜时位于眼球侧的表面。该关系也适用于作为眼镜镜片的基础的透镜基材。即,透镜基材也具有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
在本说明书中,将正面观察眼镜镜片时的左右(水平)方向设为X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Y方向,将透镜厚度方向且光轴方向设为Z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在佩戴眼镜镜片的状态下,将上下方向中的上方向称为Y方向的上方(从眼镜镜片中心观察时是零时方向,旋转角0度),并且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Y方向的下方(6时方向,旋转角180度)。上下方向是与佩戴者正面观察时的眼镜镜片的光轴方向(Z方向)垂直的方向,也称为垂直方向。X方向是水平方向,并且是与Y方向和Z方向垂直的方向。
另外,透镜中心是指眼镜镜片的光学中心或几何中心。在本说明书中,例示了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大致一致情况。
(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如下所述。
“一种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该眼镜镜片具有:透镜基材,其具备从透镜基材的表面上的基材基部突出的多个基材突出部;以及包覆膜,其被设置成覆盖该多个基材突出部,并且,该眼镜镜片的最外面具有多个凹凸,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将透镜基材浸渍于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并且包覆膜用液因自重而处于流动过程中或者流动之后,通过使透镜基材上的包覆膜用液干燥而形成包覆膜。”
作为透镜基材,只要具有基材基部和从基材基部突出的多个基材突出部即可,没有限定。
基材基部是能够实现佩戴者的处方度数的形状的部分。
基材突出部是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微小凸部的部分。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眼镜镜片能够抑制近视发展。进一步而言,透镜基材本身能够抑制近视发展。类似于专利文献1的微小凸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多个基材突出部只要形成在透镜基材的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中的至少任一个上即可,将该状况称为“从透镜基材的表面上的基材基部突出”。在本说明书中,主要举例示出了只在透镜基材的物体侧的面上设置多个基材突出部的情况。
可以是,如专利文献1的图10所示那样,在眼镜镜片的中央部处形成基材突出部,也可以是,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那样,在眼镜镜片的中央部处不形成基材突出部。
另外,作为透镜基材,在本说明书中主要举例示出采用塑料透镜基材或玻璃透镜基材本身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该透镜基材上层叠底膜等其他物质。在透镜基材是层叠有其他物质的基材的情况下,在该透镜基材中是因多个基材突出部而存在凹凸的状态,多个基材突出部是指即使层叠有其他物质也能够带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在透镜基材上形成包覆膜。形成包覆膜的位置只要至少在多个基材突出部上即可,但考虑到采用浸渍法的关系,优选的是,在透镜基材的两个面上形成包覆膜。
在本说明书中的浸渍法主要举例示出如下情况:使透镜基材从最下端起浸渍到包覆膜用液中,最后使最上端浸渍,从而将透镜基材整体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在提起时是相反地朝向垂直方向的上方进行提起。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将透镜基材在从上下方向朝水平方向倾斜一定程度的状态下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之后,在该状态下进行提起。无论何种情况,透镜基材上的包覆膜用液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透镜基材向下方流动。
作为包覆膜用液,只要是能够实现在将透镜基材浸渍于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并且包覆膜用液因自重而处于流动过程中或者流动之后,通过使透镜基材上的包覆膜用液干燥而形成包覆膜的液体即可,没有限定。
在包覆膜用液的挥发度较高的情况下,在将透镜基材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并且包覆膜用液因自重而流动的过程中完成干燥。另一方面,在包覆膜用液的挥发度较低的情况下,在包覆膜用液因自重而流动的过程中,干燥未完成,在提起后,重新使包覆膜用液干燥,从而形成包覆膜。
无论包覆膜用液的挥发度如何,在将透镜基材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并且包覆膜用液因自重而或多或少地流动,这意味着包覆膜用液沿着透镜基材向下方流动。如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所述那样,这种流动使得包覆膜的厚度在各个基底突出部的整个周围不均化。
图1的(a)是示出用光学显微镜调查将仅设有1个直径3mm的基材突出部的透镜基材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时的包覆膜用液的流束的结果的照片,图1的(b)是示出用光学显微镜调查将左右并列的2个该基材突出部的透镜基材浸渍在包覆膜用液中后提起时的包覆膜用液的流束的结果的照片。
如图1的(a)所示,在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上方部分(旋转角0度附近)和下方部分(旋转角180度附近)处,包覆膜用液的流束比较小。在该状态下使包覆膜用液干燥时,在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处的包覆膜变得比较薄。
另一方面,同样如图1的(a)所示,在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以外的部分处,包覆膜用液的流束比较大。在该状态下使包覆膜用液干燥时,在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以外的部分处的包覆膜变得比较厚。这种趋势在设置有2个基材突出部的图1的(b)中也同样可见。
如图1的(a)所示,即使在仅设置有1个基材突出部的情况下,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也会发生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因此,如图1的(b)所示,即使在设置有多个基材突出部的情况下,如后述的实施例的项目所示那样,当然也会发生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该结果意味着,通过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手段,无论基材突出部的数量如何,都会发生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
另外,即使对透镜基材的种类(塑料、玻璃)和形状(基材突出部的大小和数量)、包覆膜用液的特性(种类、粘度、浓度、挥发度)、浸渍法的各个条件(包覆膜用液的温度、透镜基材的提起速度以及伴随于此的包覆膜膜厚)进行变更,只要对具有基材突出部的透镜基材采用浸渍法,就会发生因自重引起的包覆膜用液的流动,进而发生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这一点通过本发明人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确认。
通过以上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即使在以覆盖对近视抑制效果有帮助的透镜基材上的基材突出部的方式设置包覆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并且生产性良好。
以下,对透镜基材、基材突出部、包覆膜、包覆膜用液、浸渍法的各个条件的具体例(理想例)以及杂散光率的测量方法进行叙述。
[透镜基材]
对基材突出部的尺寸以及透镜基材的表面上的多个基材突出部的配置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对基材突出部没有限定,只要主要具有使从物体侧的面入射的光束从眼球侧的面射出,并使其会聚到比视网膜更靠物体侧(前方)的作用即可。例如,可以从基材突出部的从外部观察时的可视性、基于基材突出部的设计性赋予、基于基材突出部的屈光力调整等的观点来决定。
如上所述那样,对基材突出部的尺寸没有限定,只要是能够使在基材突出部的根部形成的包覆膜的厚度不均化的大小或形状即可。例如,可以是,如后述的实施例1以及图1的(b)所示那样的俯视观察时的圆形,也可以是作为三维形状的球面。可以是,如图1的(a)所示的俯视观察时的椭圆形状,也可以是作为三维形状的复曲面形状。上述内容对于包覆膜凸部的形状也适用。
图10的(a)是在采用俯视观察时各个包覆膜凸部的中心是正三角形的顶点的分别独立的离散配置(在蜂窝结构的顶点处配置有各个包覆膜凸部的中心)的情况的图,图10的(b)是在采用俯视观察时各个包覆膜凸部配置成一列的结构的情况的图。虚线是在杂散光率的测量时使用的任意的圆形区域(详情在后文叙述)。
如上所述那样,基材突出部的配置的方式没有限定。如后述的实施例1和图10的(a)所示那样,也可以采用,在俯视观察时各个基材突出部的中心是正三角形的顶点的分别独立的离散配置(在蜂窝结构的顶点处配置有各个基材突出部的中心)。
如后述的图10的(b)所示,也可以采用,在俯视观察时,各个基材突出部配置成一列的结构。并且也可以采用,各个基材突出部配置成一列,且与该列相邻地排列有其他的基材突出部的结构。此时,在一列内的基材突出部间的间距(基材突出部的中心间的距离,后文相同)、某列的基底突出部和与该基材突出部相邻的另一列的基底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可以是不同的。另外,一列内的基材突出部彼此的间隔与相邻的列彼此的间隔可以是不同的。
基材突出部的高度例如可以设为0.1μm~10μm,也可以设为0.5μm~2μm(相当于基材突出部的屈光力2.50D~6.50D)。基材突出部的屈光力的上限可以是5.50D或5.00D,下限可以是3.00D。在俯视观察时(即从光轴方向与基材突出部相对观察基材突出部时)的基材突出部的表面的曲率半径例如可以设为50mmR~250mmR。另外,相邻的基材突出部间的距离(某基材突出部的端部和与该基材突出部相邻的基材突出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例如可以设为与基材突出部的半径的值相同的程度。另外,多个基材突出部例如可以大致均匀地配置在透镜中心附近。
作为透镜基材,可以使用在眼镜镜片中通常使用的各个种透镜基材。透镜基材例如可以是塑料透镜基材或玻璃透镜基材。玻璃透镜基材例如也可以是无机玻璃制的透镜基材。作为透镜基材,从轻量且难以破裂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塑料透镜基材。作为塑料透镜基材,可以举出:以(甲基)丙烯酸树脂为代表的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烯丙基树脂、二甘醇双烯丙基碳酸酯树脂(CR-39)等的烯丙基碳酸酯树脂、乙烯基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异氰酸酯化合物与二乙二醇等的羟基化合物反应得到的聚氨酯树脂、异氰酸酯化合物与多硫醇化合物反应得到的硫尿烷树脂、含有分子内具有1个以上二硫键的(硫)环氧化合物的固化性组合物(一般称为透明树脂)。固化性组合物也可以称为聚合性组合物。作为透镜基材,可以使用未被染色的透镜(无色透镜),也可以使用被染色的透镜(染色透镜)。透镜基材的厚度和直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厚度(中心壁厚)可以为1mm~30mm左右,直径可以为50mm~100mm左右。透镜基材的折射率例如可以是1.60~1.75左右。但是,透镜基材的折射率并不限定于该范围,可以在该范围内,也可以从该范围上下分离。在本发明和本说明书中,折射率是指针对波长500nm的光的折射率。透镜基材可以通过铸型聚合等公知的成型法成型。例如,通过使用具有多个凹部的成型面的成形模,进行基于注模聚合的透镜基材的成型,由此可以得到在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基材突出部的透镜基材。
[包覆膜]
作为在透镜基材的具有基材突出部的表面上形成的包覆膜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使含有固化性化合物的固化性组合物(此前所述的包覆膜用液)固化而形成的固化膜。该固化膜一般被称为硬涂膜,有助于提高眼镜镜片的耐久性。固化性化合物是指具有固化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固化性组合物是指含有一种以上固化性化合物的组合物。
作为用于形成固化膜的固化性组合物(包覆膜用液)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含有有机硅化合物作为固化性化合物的固化性组合物,也可以举出在含有有机硅化合物的同时含有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固化性组合物。作为能够形成固化膜的固化性组合物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日本特开昭63-10640号公报中记载的固化性组合物。
另外,作为有机硅化合物的一个方式,还可以举出下述通式(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及其水解物。
(R1)a(R3)bSi(OR2)4-(a+b)……(I)
在通式(I)中,R1表示具有环氧丙氧基、环氧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烯酰氧基、巯基、氨基、苯基等的有机基团,R2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碳原子数1~4的酰基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R3表示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a和b分别表示0或1。
R2表示的碳原子数1~4的烷基是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等。
作为R2表示的碳原子数1~4的酰基,例如可以举出乙酰基、丙酰基、油酰基、苯甲酰基等。
作为R2表示的碳原子数6~10的芳基,例如可以举出苯基、二甲苯基、甲苯基等。
R3表示的碳原子数1~6的烷基是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等。
作为R3表示的碳原子数6~10的芳基,例如可以举出苯基、二甲苯基、甲苯基等。
作为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07-077327号公报的第0073段中记载的化合物。由于通式(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具有固化性基团,因此通过在涂布后实施固化处理,可以形成硬涂膜作为固化膜。
金属氧化物粒子可以有助于固化膜的折射率的调整和硬度的提高。作为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氧化钨(WO3)、氧化锌(ZnO)、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锡(SnO2)、氧化铍(BeO)、氧化锑(Sb2O5)等都得粒子,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粒子组合使用。从兼顾固化膜的耐擦伤性和光学特性的观点出发,金属氧化物粒子的粒径优选的是在5nm~30nm的范围内。固化性组合物的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含量可以在考虑了形成的固化膜的折射率和硬度的基础上适当设定,通常,可以设为固化性组合物的每一固体成分5质量%~80质量%左右。另外,从在固化膜中的分散性的观点出发,金属氧化物粒子优选为胶体粒子。
[浸渍法]
用于在透镜基材的具有基材突出部的表面上形成固化膜(包覆膜)的涂布液的供给是通过将透镜基材浸渍在包覆膜用液(固化性组合物)中来进行的。由此,在基材突出部的周围有意地产生积液,从而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使包覆膜(上述固化膜)的膜厚不均化。
固化膜可以是通过以下手段形成的。例如,根据成分和需要将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均化剂)、固化剂等的任意成分混合并制备成固化性组合物,将该固化性组合物通过浸渍涂布在透镜基材的具有基材突出部的表面上,或者隔着其他膜通过浸渍涂布在透镜基材的具有基材突出部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实施与固化性化合物的种类对应的固化处理(例如加热和/或光照射)。例如,通过挥发进行固化处理时,也可以是,将形成有固化性组合物涂布膜的透镜基材,在固化性组合物具有流动性时以倾斜的状态,在50℃~150℃的大气温度的环境下配置30分钟~3小时左右,由此进行涂布膜中的固化性化合物的固化反应。另外,也可以与该固化反应一起进行干燥处理。
用于在透镜基材的具有基材突出部的表面上形成包覆膜的固化性组合物的粘度可以适当设定,优选的是1mPa·~50mPa·s的范围,更优选的是1mPa·~40mPa·s的范围,进一步优选的是1mPa·~20mPa·s的范围。本发明和本说明书中的“粘度”是指液温25℃下的粘度。
浸渍透镜基材时的固化性组合物的温度可以是0℃~30℃。
浸渍透镜基材时的构成固化性组合物的溶剂的沸点可以是30℃~200℃,优选的是60℃~120℃。溶剂的种类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甲醇、甲苯等。
浸渍透镜基材时的固化性组合物的浓度可以是1wt%~50wt%。
浸渍透镜基材时的浸渍时间可以是1秒~300秒。
浸渍透镜基材时的固化性组合物的提起速度可以是10mm/min~400mm/min。
另外,作为在透镜基材的具有基材突出部的表面上形成的包覆膜的一个方式,还可以举出通常被称为底漆膜的有助于提高层间密合性的包覆膜。作为能够形成这样的包覆膜的包覆膜用液,可以举出聚氨酯树脂等的树脂成分分散在溶剂(水、有机溶剂或它们的混合溶剂)中的组合物(以下记载为“干燥固化性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干燥除去溶剂而进行固化。干燥可以通过风干、加热干燥等的干燥处理进行。另外,也可以是,与该干燥处理一起进行固化反应。
作为提起后的干燥方法,优选的是加热干燥。另外,提起后的干燥温度优选为20℃~130℃。另外,提起后的干燥时间优选为0~90分钟。干燥时间0分钟是指流动过程中的包覆膜用液的干燥,意思是即使不特意进行干燥工序,通过溶剂的挥发,包覆膜用液会固化,从而形成包覆膜。
经过以上的工序而形成的包覆膜的膜厚例如可以是0.1μm~100μm(优选的是0.5μm~0.6μm,更优选的是1.0μm~5.0μm)的范围。但是,包覆膜的膜厚是根据针对包覆膜所要求的功能来决定的,因此不限定于举例示出的范围。另外,上述膜厚的范围也可以适用于包覆膜基部的膜厚。
在包覆膜上还可以形成一层以上的包覆膜。作为这样的包覆膜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防反射膜、防水性或亲水性的防污膜、防雾膜等的各种包覆膜。关于这些包覆膜的形成方法,可以应用公知技术。
[杂散光率的测量方法]
杂散光光线是指从眼镜镜片的物体侧的面入射并从眼球侧的面射出的光线,并且是指不通过光线由于眼镜镜片本身而会聚的预定位置A附近,也不通过光线因基材突出部进一步而言因包覆膜凸部而会聚的位置B附近的光线。由于杂散光光线,佩戴者的视野中会产生模糊。因此,优选的是,减少在从眼镜镜片的物体侧的面入射并从眼球侧的面射出的光线中的杂散光光线的比例(以下也称为杂散光率)。
产生杂散光光线的理由之一是包覆膜。在包覆膜凸部的根部,当从作为基体的物体侧的面即凸面起的形状的变化过于缓和时,成为从基材突出部的球形状远离的形状且成为还从物体侧的面即凸面远离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焦点既不集中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在本说明书中是在预定位置A附近),也不集中在所述靠近物体侧的位置B附近。
本说明书中的“包覆膜凸部的根部(也称为周围)”是指眼镜镜片的最外面的基底部分与包覆膜凸部之间的边界。从眼镜镜片的表面形状的观点来看,在该边界处,与该边界以外的部分相比,从包覆膜凸部的中心到包覆膜基部的表面形状有较大变化。例如,曲率变化变大,根据情况的不同,曲率变化变得不连续。将这样曲率变化发生较大变化的部位作为包覆膜凸部的根部(边界)。该定义也适用于基材突出部。
在以其他表现表示该根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将从包覆膜凸部的中心到包覆膜基部的像散开始急剧增大的部分称为根部(边界)。可以通过相干相关干涉测量这样的手段来测量在眼镜镜片的截面视图中的像散(截面曲线)。
杂散光率的设定使用光线追踪计算。在进行该计算时,假设大量的光线均匀地入射到眼镜镜片的物体侧的面的预定范围内并通过包覆膜的状况(所谓的佩戴眼镜镜片来观察外界的状况)。该“预定范围”只要是物体侧的面中的光学区域即可。该光学区域是指在物体侧的面以及与其相对的眼球侧的面中具有实现对每个佩戴者设定的度数的曲面形状的部分。
这里,在下文中叙述确定杂散光率时的条件。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眼镜镜片的检查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首先,在步骤101中,测量实际的眼镜镜片的物体侧的面(以下也称为凸面)的形状,生成表示凸面的形状的曲面数据(形状测量步骤)。凸面的形状例如是通过利用光的干涉进行测长的非接触三维显微镜来测量的。凸面的三维形状例如作为离散三维数据(x,y,z)来取得。
接着,在步骤102中,根据得到的表示眼镜镜片的凸面形状的数据生成曲面数据(曲面数据生成步骤)。另外,在使用离散三维数据作为表示眼镜镜片的凸面形状的数据的情况下,例如生成B-样条曲线的集合即可。另外,在测量出的离散三维数据中存在噪声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进行移动平均处理从而使用平均值。
接着,在步骤103中,根据所述曲面数据设定实际的眼镜镜片的模型(模型设定步骤)。
在设定实际的眼镜镜片的模型的同时,还设定眼球模型。眼球模型只要使用与佩戴者有关的信息(例如眼轴长度或眼的调节量等)即可。此时,考虑到安装在框架上时的眼镜镜片的倾斜度(前倾角和框架倾角),也可以相对于眼球模型配置眼镜镜片模型。
接着,在步骤104中,通过光线追踪处理,确定光线通过实际的眼镜镜片时光线最会聚的位置(会聚位置确定步骤)。具体而言,对于基于实际的眼镜镜片的曲面数据的模型,求出表示从无限远的点光源射出的光线通过后的、光线的亮度分布的PSF(Point spreadfunction:点扩散函数)。
PSF是通过跟踪从点光源发射的大量的光线并计算任意的表面上的点的密度而获得的。并且,对多个任意的表面的PSF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多个任意的面中光线最聚焦的位置(面)。另外,多个光线的束的直径只要基于动向直径进行设定即可,例如也可以设成
Figure BDA0002860933450000171
这里,更详细地说明在步骤104中确定光线最聚焦的位置的方法。图3~图5是用于说明确定光线聚焦的位置的方法的图。另外,图6是示出确定光聚焦的位置的方法的流程图。在图3中,标记30表示眼球侧的面,标记33表示物体侧的面,标记36表示基材突出部(进一步而言是眼镜镜片的最外面的包覆膜凸部),标记32表示眼球模型,标记32A表示视网膜。
首先,如图3所示,在步骤201中,假设光线通过模型上的物体侧的面(凸面)上的模型上的包覆膜凸部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从眼球模型的视网膜A上的0mm位置起,以从预定的距离(例如眼球的玻璃体的厚度即16mm左右的位置)到视网膜为止的预定的分离间隔Δd(例如0.1mm)的间隔,设定测定面P1,1~P1,n。另外,分离间隔Δd可以设为0.2mm间隔,也可以设为眼轴长度的1/50。
接着,在步骤202中,进行光线追踪处理,计算各个测定面P1,1~P1,n上的光线的密度。光线的密度的计算例如只要通过在各个测定面上设定格子状的网格(例如0.1mm×0.1mm),并计算通过各个网格的光线的数量即可。
接着,在步骤203中,为了确定入射到凸部的光线是最大密度的测定面,在测定面P1,1~P1,n中,根据上述预定的距离确定最初的极大密度的测定面P1,i。为了省略计算,也可以是,从测定面P1开始计算光线的密度,在检测出最初的极大值后,在光线的密度的计算值下降到测定面P1上的值与最初的极大值之间的中间值左右时,中止本步骤的计算。
接着,如图4所示,在步骤204中,在最大密度的测定面P1,i的前后的分离距离Δd/2的位置处设定测定面P2,1和测定面P2,2。然后,在步骤205中,计算测定面P2,1和测定面P2,2上的光线的密度。接着,在步骤206中,确定测定面P2,1、测定面P2,2、测定面P1,i中的最大密度的测定面。
然后,在步骤207中,重复与步骤204~206相同的步骤,直到分离距离变得足够小。即,如图5所示重复如下步骤:在之前成为最大密度的测定面(图5中为P2,2)的前后,在之前的分离距离的一半的新的分离距离(图5中为Δd/4)的位置处设定新的测定面(图5中为P3,1和P3,2);计算新的测定面的光线的密度;以及确定之前成为最大密度的测定面和新的测定面中成为最大的测定面。
通过以上步骤,能够确定光轴方向(透镜厚度方向、Z轴)上光线聚焦的位置。
接着,确定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上(即所确定的所述测定面上)的光线的会聚位置。在该确定中使用此前所述的PSF。通过PSF,将光线(在所述测定面上为点)最密集的部位作为所述测定面上的光线的会聚位置B。
并且,计算从上述测定面上的光线的会聚位置B起例如半径为2.5μm~20μm的范围外的光线的数量。在本说明书中,将从会聚位置B起例如半径为2.5μm~20μm(本说明书中采用半径5.7μm)的范围内作为“位置B附近”。
从位于上述范围外的光线中减去从光线在眼镜镜片本身会聚的预定位置A起的例如半径2.5μm~20μm的范围内的光线(即在位置A处会聚的正常的光线)。在本说明书中,将从会聚位置A起例如半径2.5μm~20μm(本说明书中采用半径5.7μm)的范围内作为上述“位置A附近”。
被减去根数后的剩余根数的光线在光线会聚于眼镜镜片本身的位置A附近不会聚,并且在光线会聚于包覆膜凸部的靠近物体侧的位置B附近也不会聚。在本说明书中,将这样光线作为杂散光。
<眼镜镜片>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手段得到的眼镜镜片如下所述。
“一种眼镜镜片,其具有:透镜基材,其具备从所述透镜基材的表面上的基材基部突出的多个基材突出部,以及包覆膜,其被设置成覆盖该多个基材突出部,并且,该眼镜镜片的最外面具有多个凹凸,所述眼镜镜片的特征在于,
包覆膜的厚度在各个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不均化。”
如在本发明的效果一栏中所述那样,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手段得到的眼镜镜片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眼镜镜片的杂散光率为30%以下。由此,即使在对透镜基材形成包覆膜之后,也能够充分发挥近视抑制效果。
产生杂散光光线的理由之一是包覆膜,考虑到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眼镜镜片中必须具有包覆膜这一点,也可以将杂散光率设定为超过0%(或者0%以上,进一步是2%以上)且20%以下。另外,由于优选的是减少杂散光率,因此优选的是设定为20%以下,更优选的是设定为15%以下(更理想的是小鱼15%),进一步优选的是设定为10%以下(理想的是小于10%)。
关于眼镜镜片上的包覆膜凸部的何种程度的数量应满足杂散光率的上述范围,将在后述的实施例的项目的[散焦功率、杂散光率的测量]中进行详细说明。
在以下的规定中,优选的是,全部包覆膜凸部中超过50%的数量的包覆膜凸部(或全部基材突出部中超过50%的数量的基材突出部)满足以下规定。更理想的是,按照理想的顺序设为80%以上、90%以上、95%以上、99%以上,并且省略重复的记载。
另外,优选的是,在俯视观察各个基材突出部时,在各个基材突出部即所有的基材突出部的周围,在预定方向上存在的区域以及在该预定方向的反方向上存在的区域内,包覆膜较薄,在除上述方向以外的方向的区域内存在包覆膜较厚的部分。
在本说明书中,如上所述那样,为了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浸渍和提起,主要列举了包覆膜用液从透镜基材上方向下方流动的例子。因此,在该例中,上段中的“包覆膜较薄的预定方向的区域”是指各个基材突出部的上方(预定方向=从基材突出部的几何中心观察时的零时方向、旋转角0度)和下方(预定方向的反方向=从基材突出部的几何中心观察时为6时方向、旋转角180度)。
并且,上段中的“除上述方向以外的方向”是指,在上述例子中的上方和下方以外的方向(即,从基材突出部的几何中心观察时,旋转角超过0度且小于180度,超过180度且小于360度)。更具体而言,从基材突出部的几何中心观察时,各个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区域中存在包覆膜比较厚的部分的区域是从预定方向顺时针旋转15度~145度和215度~345度(理想的是以80度、280度为中心的50~110度和250~310度)的区域。
对于包覆膜凸部的根部,着眼于以0~360度的旋转角为横轴、以包覆膜的厚度为纵轴的绘图。在该绘图中,包覆膜的厚度为最小值(理想的是并且是最小值)的角度可以是旋转角0度。
在该情况下,比最小值大的值且成为极小值的膜厚优选的是旋转角为165度~195度的根部的膜厚。优选的是,满足该规定的是全部包覆膜凸部中超过50%的数量、80%以上、90%以上、95%以上、99%以上的数量的包覆膜凸部(以下省略该记载)。
优选的是,最大值且成为极大值的膜厚是旋转角为50度~110度(理想的是60度~100度)的根部的膜厚、或者是250度~310度(理想的是260度~300度)的根部的膜厚。并且,优选的是,值比最大值小且成为极大值的膜厚存在于不存在最大值的旋转角的范围内。
即,在该绘图中至少存在2个极大值,表示该2个极大值的各个旋转角优选的是属于上述2个范围的每一个范围。
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的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越大越好。所谓在成品的眼镜镜片中形成凹凸(特别是起到近视发展抑制效果)是指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的包覆膜的厚度即使较大也不是会完全消除基材突出部的形状那样的厚度。
即,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的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在使得在眼镜镜片起到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基础上,还成为常识性的值(通过以往的旋涂法在基材突出部设置包覆膜时的值)。
在该情况下,如果能够将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的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小值设定为较小的值,则眼镜镜片的最外面的形状与基材突出部的形状近似。这意味着包覆膜的厚度最小的部分的杂散光率变低。
因此,与采用以往的旋涂法的情况相比,与一个基材突出部对应的眼镜镜片的最外面部分的杂散光率较低。
如后述的图12(实施例7)、图15(实施例9)所示,优选的是,用基材突出部的整个周围的(旋转角为0度~360度)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后得到的值(最小值/最大值)在0.1~0.99的范围内。下限的值可以是0.20、0.30、0.40、0.50、0.60、0.70、0.80、0.90、或者0.92。上限的值可以是0.98、0.97中的任意一个。
在图12(实施例7)中,上述值(最小值/最大值)是(2.065/2.123)≒0.97。
在图16(实施例9)中,上述值(最小值/最大值)是(2.234/2.312)≒0.97。
如后述的图13(实施例7)、图16(实施例9)所示,在包括包覆膜凸部的中心的透镜截面中的、(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小值)/(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大值)(以下称作式1)优选的是在0.90(或者0.85、0.80、0.75、0.60)以下。下限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举出0.10、0.20、0.30、0.40、或者0.50。上述式1是表示基材突出部的根部处的膜厚在根部的整个周围不均化的程度的指标之一。
在图13(实施例7)中,(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大值)可以采用图13的(a)即左右截面(水平、3点方向-9点方向,以后相同)中的值。此时,该值为0.308μm。
在图13(实施例7)中,(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小值)可以采用图13的(b)即上下截面(0点方向-6点方向,以后相同)中的值。此时,该值为0.253μm。
其结果是,在实施例7中,式1的值为0.82。
在图16(实施例9)中,(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大值)可以采用图16的(a)即左右截面(水平、3点方向-9点方向,以后相同)中的值。此时,该值为0.123μm。
在图16(实施例9)中,(以(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包覆膜的厚度)表示的差分值的最小值)可以采用图13的(b)即上下截面(0点方向-6点方向,以后相同)中的值。此时,该值为0.065μm。
其结果是,在实施例9中,式1的值为0.53。
在图13、图16中,包覆膜的厚度的最大值且成为极大值的部位与基材突出部的根部(边界)的Z方向的正上方的位置一致。在图13、图16中,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成为包覆膜的厚度的部位与基材凸部的顶点的正上方附近的位置一致。
并且,在左右截面的情况下,基材突出部的根部处的膜厚最大,在上下截面的情况下,基材突出部的根部处的膜厚最小,这一点可以从表示基材突出部的中心的旋转角与根部的膜厚之间的关系的后述的图12(实施例7)、图15(实施例9)明确。
此时,在基材突出部的根部设置的膜厚的最小值优选的是包覆膜基部的膜厚的0.01~2.00倍。下限的值可以是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或者1.05。上限的值可以是下限的值可以是1.90、1.80、1.70、1.60、1.50、1.40、1.30、1.20。
包覆膜凸部的高度与基材突出部相同,例如可以是0.1μm~10μm,优选的是0.5μm~2μm。包覆膜凸部的散焦功率也与基材突出部相同,可以是基材突出部的屈光力2.50D~6.50D。散焦功率的上限可以是5.50D或者5.00D,下限可以是3.00D。
本说明书中的“散焦功率”是指各个散焦区域的屈光力与各个散焦区域以外的部分的屈光力之差。换言之,“散焦功率”是指从散焦区域的预定部位的最小屈光力和最大屈光力的平均值减去基础部分的屈光力后的差分。在本说明书中,举例示出了散焦区域是凸部区域的情况。
本说明书中的“屈光力”是指平均屈光力,该平均屈光力是屈光力最小的方向a的屈光力和屈光力最大的方向b(相对于方向a的垂直方向)的屈光力的平均值。
到此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浸渍法实现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另一方面,本发明人发现,即使在采用旋涂法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具体而言,通过在旋涂法结束前使透镜基材倾斜,使包覆膜用液向一个方向流动,来使包覆膜的厚度不均化。更具体而言,采用旋涂法并且当除了以下记载的内容以外与后述的实施例1相同时,以500rpm仅旋涂3秒,之后以1000rpm仅旋涂3秒,并且之后立即将透镜基材向垂直方向倾斜并放置1分钟,之后进行包覆膜用液的干燥处理,由此使包覆膜的厚度不均化。除此以外旋涂的条件如下所示。
旋涂后的干燥方法:加热
旋涂后的干燥温度:110℃
旋涂后的干燥时间:90分钟
总之,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是在维持最外面具有多个凹凸的状态的同时实现包覆膜的厚度不均化。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构思的契机确实是摆脱旋涂法。但是,这只是契机,如上段所述那样,即使是旋涂法,也能够制造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所涉及的眼镜镜片。这也是本发明人才发现的见解。其结果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包覆膜形成方法。
另外,至此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通过浸渍法实现了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化。另一方面,即使与旋涂法同样地通过浸渍法进行包覆膜的厚度的均匀化,也能够使杂散光率显著下降(实施例4、5)。作为具体的数值,能够将杂散光率设为5%以下。作为其具体的方法,可以举出在包覆膜用液中使用沸点低的溶剂,或增大包覆膜用液中的溶剂比率。
例如,作为一例,将用于在透镜基材的具有基材突出部的表面上形成包覆膜的固化性组合物的粘度设定在1mPa·s~5mPa·s的范围内。另外,作为一例,将浸渍透镜基材时的固化性组合物的浓度设为1wt%~20wt%。
通过该方法,包覆膜凸部的形状能够与该包覆膜凸部的Z方向的正下方的基材突出部的形状极其近似。因此,能够使杂散光率显著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增加包覆膜用液的溶剂比例,减少包覆膜原料的比例,因此难以增大膜厚,设为2.0μm以下比较妥当。这样,在耐久性这一点上,至此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比较有优势。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会聚”是指在纵向和横向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进行会聚。另外,会聚部位也可以不是1个,会聚部位也可以根据1个包覆膜突出部内的部位而在光轴方向上发生变动。
[实施例]
接着,示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被以下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制备以下的透镜基材。另外,不进行利用其他物质针对透镜基材的层叠。处方度数S(球面度数)为0.00D,C(散光度数)为0.00D。
透镜基材的俯视观察时的直径;100mm
透镜基材的种类:PC(聚碳酸酯)
透镜基材的折射率:1.589
透镜基材的基础曲线;3.00D
基材突出部的形成面:物体侧的面
基材突出部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正圆(直径1mm)
基材突出部的距基材基部的高度:0.8mm(半球且球面)
基材突出部的俯视观察时的配置:各个基材突出部的中心是正三角形的顶点的分别独立的离散配置(在蜂窝结构的顶点处配置有各个基材突出部的中心)
形成基材突出部的范围:从透镜中心起半径17mm的圆内
各个基材突出部间的间距(基材突出部的中心间的距离):1.5mm
对于该透镜基材的两个面(上下整体),采用浸渍法形成包覆膜。浸渍方向和提起方向是垂直方向。包覆膜用液和浸渍法的各个条件如下所示。
包覆膜用液的种类:热固化型涂布剂
包覆膜用液的温度;10℃
包覆膜用液的粘度:10mPa·s
包覆膜用液的溶剂(甲醇)的沸点:64.7℃
浸渍时间:3分钟
提起速度:60mm/秒(sec)
提起后的干燥方法:加热
提起后的干燥温度:110℃
提起后的干燥时间:90分钟
<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程度的确认>
对实施例1进行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程度的确认。具体而言,使用被称为“TRESURF(注册商标)CCI MP HS(アメテツク株式会社制)”的装置,得到包覆膜的厚度。
图7是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中的任意一个基材突出部的周围(根部)(0度~360度)上设置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其中,纵轴是包覆膜的厚度,横轴是从零时起的旋转角度。
在图7中,设想相对于包覆膜形成后的眼镜镜片的最外面的突出部(包覆膜突出部)最佳近似的球面的部分形状(假想部分球面形状),将与该假想部分球面形状的Z轴方向上的高度差作为纵轴的值。由于不是与实际的基材突出部的差分,因此在图7中厚度比较小的部分为负值。
图8是示出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突出部(即包覆膜凸部)和假想部分球面形状的作为一例的概略剖面图。实线表示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突出部,虚线表示假想部分球面形状,点划线表示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基部部分,横线阴影部分表示假想部分球面形状与实际的包覆膜突出部的形状之间的透镜厚度方向上的差。
如图8所示,根据图7的绘图的纵轴负值,示出了高度比假想部分球面形状低的情况。另外,纵轴负值越大,意味着在相当于该纵轴负值的周边部分的包覆膜的厚度越薄。
另外,假想部分球面形状是与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突出部的形状最近似的球面的部分形状。该假想部分球面形状例如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的。
最佳近似的一个具体例如下所述。相对于包覆膜突出部的形状重叠配置球面形状。在从眼镜镜片的最外面的基座部分的形状上升开始并在朝向顶点后上升结束的部分,对两个形状之间的镜片厚度方向(光轴方法、Z轴)上的差进行平方。设定使这些值的合计为最小的假想部分球面形状。
作为最小二乘法以外的方法,也可以是,从包覆膜突出部的顶点及其附近的多个点的位置得到假想部分球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通过使假想部分球面形状的顶点与实际的眼镜镜片的包覆膜突出部的顶点一致来查找上述差。
作为最外面的从基底部分的形状起的上升开始部分,也可以是,将对包覆膜突出部的形状进行曲线化后的形状进行1次微分后的曲线中转为增加的点作为上升开始部分。另外,也可以是,将通过包覆膜突出部的俯视观察中心的截面中的像散截面曲线的峰值的上升部分作为上升开始部分。对起立结束部分也可以进行相同设定。
在采用旋涂法的例子中,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包覆膜的厚度是均匀的。另一方面,在采用浸渍法的实施例1中,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包覆膜的厚度实现了不均化。
<散焦功率、杂散光率的测量>
针对实施例1,对散焦功率进行测量。散焦功率(单位:D)是表示光束以距视网膜分离多远的距离处的位置聚焦的值,可以利用光线追踪和上述杂散光率的测量方法的一部分进行测量。
另外,针对实施例1,采用上述方法测量杂散光率。杂散光率用100×(杂散光光线数)/(入射的光线数)来表示。
另外,散焦功率和杂散光率的测定结果是通过如下方式得到的。在形成有基材突出部的范围(从透镜中心起半径17mm的圆内)内,假设完整包含7个包覆膜凸部的任意的圆形区域(图10的(a)),采用该圆形区域内的值作为测量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设定眼镜模型和眼球模型,通过光线追踪法,使大量的光线入射到上述圆形区域并确定聚焦位置。
眼球模型以及其它各个种条件如下所示。
·眼轴长:24mm
·眼的调节量:0.0D
·角膜-透镜顶点间距离(CVD):12.0mm
·从角膜顶点到眼球的旋转中心的距离:13.0mm
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采用上述条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条件。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假想了如图10的(a)所示那样的整个包括7个包覆膜凸部的任意的圆形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如图10的(b)所示的那样的整个包括3个排列成一列的包覆膜凸部的圆形区域。该圆形区域例如可以是以1个包覆膜凸部(进而可以是基材突出部)为中心并且将距该包覆膜凸部的最短距离处的其他包覆膜凸部整个包括在内的圆形区域。在本说明书中,该圆形区域也称为“最小单位”。在图10的(a)中,存在6个该其他包覆膜凸部,在图10的(b)中,存在2个该其他包覆膜凸部。
另外,该圆形区域也可以相当于透镜测量仪(PSF分析范围)的直径。通常,透镜测量仪的直径为4.0mm。如果包覆膜凸部间(基材突出部间)的间距与透镜测量仪的直径(例如4.0mm)程度相同,也可以是,在圆形区域内存在1个包覆膜凸部,并将其作为最小单位。
本说明书中的“杂散光率”是对上述最小单位进行测量而得到的结果。即,本说明书中的“杂散光率”是以1个包覆膜凸部(进而可以是基材突出部)为中心并且将距该包覆膜凸部的最短距离处的其他包覆膜凸部整个包括在内的(例如直径4.0mm的)圆形区域作为最小单位,相对于上述最小单位进行测量而得到的结果。
在本说明书中的眼镜镜片中存在多个上述最小单位。在该眼镜镜片的至少1个上述最小单位中,如果杂散光率满足上述数值范围,则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按照理想的顺序,多个上述最小单位中超过50%的数量、80%以上、90%以上、95%以上的数量的最小单位满足上述杂散光率的规定。
这里,首先设定使用了多个设计形状的眼镜模型,通过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来确定聚焦位置。这里的设计眼镜模型(透镜基材)的凸面是以基材基部作为球面,以曲率半径比基材基部的曲率半径小的球面构成基材突出部。对于具有一定曲率的基材基部球面,通过使基材突出部的曲率半径离散地变化来设定多个设计形状。并且,将从基于基材突出部的曲率半径的面屈光力[D]减去基于基材基部的曲率半径的面屈光力[D]而得到的值作为散焦值。通过使用多个设计形状的眼镜模型进行的光线跟踪法来取得该散焦值与根据实际的上述聚焦位置的倒数计算出的散焦功率之间的相关式。
图9是示出从基材突出部的面屈光力减去基材基部的面屈光力后的值(散焦值)(横轴)与根据聚光位置的倒数计算出的散焦功率(纵轴)之间的相关式的绘图。
实施例1中的散焦功率的测量是通过使用该相关式,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眼镜镜片中求出相当于散焦功率的值来进行的。
对于杂散光率,同样是根据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所述的方法掌握的聚焦位置的PSF来计算的。
在实施例1中,设想在上述散焦功率测量时求出的聚焦位置(光轴方向)处的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上光线密集的区域有7处。这是因为假想整个包含7个包覆膜凸部的任意的圆形区域(图10的(a))。预先在各个测量面上设定格子状的格栅,计算通过各个格栅的光线的数量,当检查到一定以上的格栅时,可以设想光线密集地分布在7处区域内。
在实施例1中,将该各个区域的重心位置作为多个聚焦位置B求出,从这些位置B附近的范围外的光线中减去位置A附近的光线,作为杂散光光线数。根据该杂散光光线数,通过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计算出杂散光率。
实施例1的散焦功率为3.73D,杂散光率为7.7%。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杂散光率较低,能够充分确保散焦功率。
<实施例2>
针对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带包覆膜的透镜基材,形成防反射膜。防反射膜的制造条件的详细情况如日本特开2013-97159号公报的实施例3中记载的那样。
实施例2的散焦功率为3.73D,杂散光率为7.7%。实施例2的眼镜镜片具有与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散焦功率和杂散光率同等的性能。即,可以确认本发明的效果不会因防反射膜的形成而受损。
<实施例3>
准备第2包覆膜用液,该第2包覆膜用液是从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包覆膜用液中减少金属溶胶的量并且添加甲醇后得到的。将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透镜基材浸渍在该第2包覆膜用液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的散焦功率为3.70D,杂散光率为8.1%。
在实施例3中,同样也能够改善散焦功率并且降低杂散光率。可以推测这是因为,无论是使包覆膜用液的特性变化,还是使包覆膜的厚度变化,在眼镜镜片的最外面存在凹凸的基础上,基材突出部的周围的包覆膜的厚度都会实现不均化。
<实施例4>
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透镜基材的两个面(上下整体),采用浸渍法形成包覆膜。将包覆膜用液的溶剂设为乙醇,并且形成基材基部的Z方向的正上方的包覆膜的厚度的平均值约为1.0μm的包覆膜,除此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包覆膜用液和浸渍法的各个条件如下所示。
包覆膜用液的种类:热固化型涂布剂
包覆膜用液的温度:15℃
包覆膜用液的粘度:3mPa·s
包覆膜用液的溶剂(乙醇)的沸点:78.4℃
浸渍时间:3分钟
提起速度:7mm/sec
提起后的干燥方法:加热
提起后的干燥温度:110℃
提起后的干燥时间:90分钟
<实施例5>
通过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调整提起速度等,使得基材基部的Z方向的正上方的包覆膜的厚度的平均值约0.1μm,从而形成包覆膜。
实施例4的散焦功率为4.09D,杂散光率为2.7%。
实施例5的散焦功率为4.09D,杂散光率为2.8%。
在实施例4、实施例5中,也能够改善散焦功率且降低杂散光率。可以推测这是因为,无论使包覆膜用液的特性变化,还是使包覆膜的厚度变化,在眼镜镜片的最外面存在凹凸的基础上,在基材突出部的周围,包覆膜凸部的形状与其Z方向的正下方的基材突出部的形状极其近似。
<实施例6>
除了以下的变更点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眼镜镜片。
·将形成有基材突出部的范围变更为从透镜中心起半径17mm的圆内(其中,以从透镜中心起半径为3.8mm的圆作为内切圆的正六角形的区域除外)。
·变更基材突出部的高度,使得基材突出部的中心的屈光力为5.50D。
·变更包覆膜用液的各个条件,使得包覆膜基部的包覆膜的厚度为3.0μm。
图11是实施例6中的朝向透镜中心水平左方且距透镜中心第8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在与图11类似的绘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基材突出部和包覆膜凸部的形状的不同,为了方便说明,使各个顶点的位置一致。实际的膜厚是将包覆膜基部的膜厚追加到包覆膜凸部的绘图中后的膜厚。例如,在与后述的图12类似的绘图中,将进行了该追加之后的值记载在纵轴上。
包覆膜基部的膜厚可以指定未设置基材突出部的部位上(透镜厚度方向、光轴方向)的膜厚。在透镜的一个面整体上设置有基材突出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将相对于各个包覆膜凸部能够确保最长距离的部位的膜厚指定为包覆膜基部的膜厚。作为一例,在采用蜂窝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将三角形的各个顶点(相互邻接的3个包覆膜凸部的各个顶点)间的重心部位的膜厚指定为包覆膜基部的膜厚。
实施例6的散焦功率是4.74D,杂散光率是19.1%。另外,无论在上下方向上,还是在左右方向上,都会在包覆膜凸部上产生膜厚的不均化。
<实施例7>
在实施例6中包覆膜基部的包覆膜的厚度为3.0μm,但在实施例7中将包覆膜基部的包覆膜的厚度设为2.0μm,并且进行与实施例6相同的试验。
在实施例7中,进行散焦功率和杂散光率的测量,并且还进行包覆膜的厚度的不均程度的确认。但是,通过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1中所述的方法不同的方法进行确认。以下进行说明。
使用名称为“TRESURF(注册商标)CCI MP HS(アメテツク株式会社制)”的装置,得到实施例7的透镜基材的表面形状A。然后,使用该装置,得到实施例7的眼镜镜片(包覆膜形成后)的表面形状B。然后,使用名称为TalyMap(注册商标)(アメテツク株式会社制)的软件,以表面形状A中的基材突出部的顶点与表面形状B中的包覆膜凸部的顶点一致的方式,使两个形状A、B重合。由此,得到两个形状A、B的差分。该差分在至少在相当于基材突出部根部的部位处可以看作相当于包覆膜的厚度。然后,假想通过包覆膜凸部的中心的截面,针对以包覆膜凸部为中心的透镜截面的每个俯视观察时的旋转角度,得到该差分的值。
图12是在实施例7的包覆膜凸部的根部处,对透镜截面的每个俯视观察时的旋转角度(横轴)示出包覆膜的厚度(纵轴)的绘图。另外,将上方即12点方向设为0度,将旋转方向设为顺时针。
另外,本说明书的各个实施例的基材基部与基材突出部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因此,包覆膜凸部的根部指定眼镜镜片的最外面的、该边界的Z方向的正上方的部分的圆周部分。
图13的(a)是示出在实施例7中,左右(水平)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
图13的(b)是示出在实施例7中,上下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
绘图中的点表示包覆膜凸部的顶点的位置。
另外,由于类似于图13的绘图的纵轴表示测定位置,因此也可以不参照纵轴的数值本身。代替于此,也可以是有效地参照绘图中的差分值。作为该差分值,例如是作为最大值(并且极大值)的纵轴值与包覆膜凸部的顶点处的纵轴值(或者作为最小值的纵轴值)之间的差分值。
如图12、图13所示那样,可以明确,在包覆膜凸部的整个根部,发生了膜厚的不均化。
<实施例8>
除了以下的变更点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眼镜镜片。
·将形成有基材突出部的范围变更为从透镜中心起半径17mm的圆内(其中,以从透镜中心其半径3.8mm的圆作为内切圆的正六角形的区域除外。
·变更基材突出部的高度,使得基材突出部的散焦功率成为3.50D。
·变更包覆膜用液的各个条件,使得包覆膜基部的包覆膜的厚度为1.5μm。
图14是实施例8中的基材突出部、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上方且距透镜中心最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实施例8的散焦功率为3.19D,杂散光率为5.5%。另外,无论在上下方向上,还是在左右方向上,都会在包覆膜凸部处产生膜厚的不均化。
<实施例9>
在实施例8中包覆膜基部的包覆膜的厚度为1.5μm,但在实施例9中,将包覆膜基部的包覆膜的厚度设为2.0μm,并且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试验。
图15是在实施例9的包覆膜凸部的根部处,对透镜截面的每个俯视观察时的旋转角度(横轴)示出包覆膜的厚度(纵轴)的绘图。另外,将上方即12点方向设为0度,旋转方向设为顺时针。
另外,本说明书的各个实施例的基材基部与基材突出部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因此,包覆膜凸部的根部指定眼镜镜片的最外面的、该边界的Z方向的正上方部分的圆周部分。
图16的(a)是示出实施例9中,左右(水平)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
图16的(b)是示出实施例9中,上下方向的透镜截面上的包覆膜的厚度的绘图。
绘图中的点表示包覆膜凸部的顶点的位置。
如图15、图16所示,可知在包覆膜凸部的整个根部会发生膜厚的不均化。
<实施例10>
除了以下的变更点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眼镜镜片。
·将形成有基材突出部的范围变更为从透镜中心起半径17mm的圆内(其中,以从透镜中心起半径3.8mm圆作为内切圆的正六角形的区域除外。
图17的(a)是实施例10中的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上方且距透镜中心第2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7的(b)是实施例10中的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上方且距透镜中心第6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7的(c)是实施例10中的朝向透镜中心水平左方且距透镜中心第2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图17的(d)是实施例10中的透镜中心的Y方向的正下方且距透镜中心第2近的包覆膜凸部的上下截面以及该包覆膜凸部的左右(水平)截面上的高度的绘图。
如图17所示,可以明确,眼镜镜片上的任何位置处的包覆膜凸部都会发生膜厚的不均化。

Claims (4)

1.一种眼镜镜片,其具有:
透镜基材,其具备从所述透镜基材的表面上的基材基部突出的多个基材突出部;以及
包覆膜,其被设置成覆盖所述多个基材突出部,并且
所述眼镜镜片的最外面具有多个凹凸,
其中,杂散光率在3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
杂散光率在1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
杂散光率在1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
所述眼镜镜片能够抑制近视发展。
CN202011561869.5A 2019-12-27 2020-12-25 眼镜镜片 Pending CN1130502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7937 2019-12-27
JP2019-237937 2019-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0296A true CN113050296A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081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76514.2U Active CN216210284U (zh) 2019-12-27 2020-12-25 眼镜镜片
CN202011561869.5A Pending CN113050296A (zh) 2019-12-27 2020-12-25 眼镜镜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76514.2U Active CN216210284U (zh) 2019-12-27 2020-12-25 眼镜镜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4024A1 (zh)
EP (1) EP4083687A4 (zh)
JP (1) JP7399984B2 (zh)
KR (1) KR20220051008A (zh)
CN (2) CN216210284U (zh)
TW (1) TW202131020A (zh)
WO (1) WO20211318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92251A (ja) * 2021-12-21 2023-07-03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眼鏡レンズ、および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EP4390518A1 (en) * 2022-12-21 2024-06-26 Essilor International Spectacle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0640A (ja) 1986-06-30 1988-01-18 Hoya Corp 眼鏡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用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JP5021194B2 (ja) 2005-09-15 2012-09-05 Hoya株式会社 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部材
JP5969194B2 (ja) 2011-10-31 2016-08-17 Hoya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US10268050B2 (en) 2015-11-06 2019-04-23 Hoya Lens Thailand Ltd. Spectacle lens
JP7117877B2 (ja) * 2018-03-29 2022-08-15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眼鏡レンズの製造精度の評価方法
JP6928576B2 (ja) * 2018-03-30 2021-09-01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HOYA Lens Thailand Ltd 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EP3640712B1 (en) * 2018-10-16 2022-08-03 Essilor International Optical l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04024A1 (en) 2023-01-05
EP4083687A1 (en) 2022-11-02
JP7399984B2 (ja) 2023-12-18
JPWO2021131826A1 (zh) 2021-07-01
CN216210284U (zh) 2022-04-05
EP4083687A4 (en) 2024-03-27
KR20220051008A (ko) 2022-04-25
TW202131020A (zh) 2021-08-16
WO2021131826A1 (ja)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36076B (zh) 眼镜镜片
CN216210284U (zh) 眼镜镜片
CN112219156B (zh) 眼镜镜片
CN215867412U (zh) 眼镜镜片
US20230381810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pectacle lens
CN112219155B (zh) 眼镜镜片
CN216118260U (zh) 眼镜镜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