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3803A - 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43803A CN113043803A CN202011557860.7A CN202011557860A CN113043803A CN 113043803 A CN113043803 A CN 113043803A CN 202011557860 A CN202011557860 A CN 202011557860A CN 113043803 A CN113043803 A CN 1130438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ull
- assembly
- van
- vehicle body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它包括下船体总成,所述下船体总成与车体骨架总成连接,所述车体骨架总成与上车体总成连接,所述下船体总成包括船体外壳、船体加强梁,所述船体加强梁支撑贴合于船体外壳内部;所述船体加强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多个横梁;所述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形成平面与车体骨架总成固定连接。本发明增强船体整体刚强度,以满足更大水上冲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陆两栖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背景技术
两栖车应用于水上和陆地两种工况,下船体结构设计除考虑水上工况外,需兼顾陆地工况的振动与受力,对厢式两栖车涉及到与车体结构的连接、固定,内部加强梁系设计需考虑自身面刚度外,还需兼顾与车体结构共同承担载荷,船体外壳还涉及到转向,传动等专业的开孔与密封设计。现有公开的船体结构的相关专利均以船体结构为主。
如专利CN110525145A提供了一种钢架船体一体化车架总成,公开了一种两栖车用的下船体,船体内部采用钢制骨架与船体外壳结合实现整体式船体总成,船体无单独骨架设计,底部刚性不够强,不能承担水上较大冲击,船体和骨架连接面多且复杂,对船体和骨架本身的制造精度要求高;骨架与船体连接面复杂且多为曲面,这对下船体和骨架制造精度要求极高。船体无自身骨架结构加强,船体外壳本身刚强度较弱,不能承担水上较大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包括下船体总成,所述下船体总成与车体骨架总成连接,所述车体骨架总成与上车体总成连接,所述下船体总成包括船体外壳、船体加强梁,所述船体加强梁支撑贴合于船体外壳内部;所述船体加强梁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多个横梁;所述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形成平面与车体骨架总成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车体骨架总成底部设有车身骨架下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内部设有下船体木梁,所述船体加强梁和车体骨架总成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上压板、压紧螺栓、第一侧板、对穿螺栓、第二侧板、对穿固定螺母和压紧螺母;所述上压板与车身骨架下纵梁上平面对接,通过压紧螺栓、压紧螺母压紧,所述第一纵梁位于两个所述压紧螺母之间,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通过对穿螺栓,对穿固定螺母穿过下船体木梁压紧第一纵梁。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下船体木梁与车身骨架下纵梁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垫片。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多个横梁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四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第四横梁与上车体门框立柱连接延伸,与上车体B柱、C柱对应形成车体关键受力环。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船体加强梁设有辅助梁,车门框总成梁与车体骨架总成的车身骨架横梁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船体外壳与上车身总成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粘接螺母和法兰螺母,所述粘接螺母设置于所述船体外壳下部,通过法兰螺母将上车身总成与船体外壳压紧固定,所述船体外壳上粘接有防擦条支架,上粘接有螺母,通过螺栓将防擦条固定。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船体外壳与上车身总成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垫片。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船体在外壳侧部设有用于踏步的凹坑。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船体外壳包括两层碳纤维层,所述两层碳纤维层之间设有泡沫夹层;所述船体加强梁为碳纤维。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船体外壳与船体加强梁通过粘胶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船体内部设计加强梁,增强船体整体刚强度,以满足更大水上冲击,梁系布置设计与上车体相结合,充分考虑了水上和陆地工况下的结构承载,船体与骨架安装结构简单,尺寸兼容性好,公开了下船体与车体骨架、上车体的连接结构以及船体相关开孔的密封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船体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面图;
图6为车门框总成梁与车体骨架总成的车身骨架横梁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车体总成、2-车体骨架总成(2-1-车身骨架下纵梁、 2-2-车身骨架横梁)、3-下船体总成、4-船体外壳(4-1-凹坑)、5- 船体加强梁、6-第一纵梁、7-第二纵梁、8-第一横梁、9-第二横梁、 10-第三横梁、11-第四横梁、12-上车体门框立柱、13-辅助梁、14-车门框总成梁、15-下船体木梁、16-第一橡胶垫片、17-上压板、 18-压紧螺栓、19-第一侧板、20-对穿螺栓、21-第二侧板、22-对穿固定螺母、23-压紧螺母、24-第二橡胶垫片、25-法兰螺母、26- 粘接螺母、27-防擦条、28-防擦条支架、29-螺母、3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包括下船体总成3,所述下船体总成3 与车体骨架总成2连接,所述车体骨架总成2与上车体总成1连接,所述下船体总成3包括船体外壳4、船体加强梁5,所述船体加强梁5支撑贴合于船体外壳4内部,所述船体外壳4与船体加强梁5通过粘胶固定;所述船体加强梁5包括第一纵梁6、第二纵梁7和多个横梁;所述第一纵梁6,第二纵梁7形成平面与车体骨架总成2固定连接。
如图4-5所示,所述车体骨架总成2底部设有车身骨架下纵梁2-1,所述第一纵梁6内部设有下船体木梁15,所述船体加强梁5和车体骨架总成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上压板17、压紧螺栓18、第一侧板19、对穿螺栓20、第二侧板21、对穿固定螺母22和压紧螺母23;所述上压板17 与车身骨架下纵梁2-1上平面对接,通过压紧螺栓18、压紧螺母 23压紧,所述第一纵梁6位于两个所述压紧螺母23之间,所述第一侧板19和第二侧板21通过对穿螺栓20,对穿固定螺母22 穿过下船体木梁15压紧第一纵梁6,所述第一侧板19和第二侧板21中间分别设置槽形结构用于压紧螺栓18螺柱端穿出。
所述下船体木梁15与车身骨架下纵梁2-1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垫片16。
如图3所示,所述车体骨架总成2底部设有车身骨架下纵梁 2-1,所述第一纵所述多个横梁包括第一横梁8、第二横梁9、第三横梁10、第四横梁11;所述第一横梁8,第四横梁11与上车体门框立柱12连接延伸,与上车体B柱、C柱对应形成车体关键受力环。
结合图6所示,为充分利用船体结构,所述船体加强梁5设有辅助梁13,车门框总成梁14与车体骨架总成2的车身骨架横梁2-2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船体外壳4与上车身总成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结构连接,采用图7所示的平面对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粘接螺母26和法兰螺母25,所述粘接螺母26设置于所述船体外壳4下部,通过法兰螺母25将上车身总成1与船体外壳4压紧固定,所述船体外壳4上粘接有防擦条支架28,上粘接有螺母29,通过螺栓30将防擦条27固定。
所述船体外壳4与上车身总成1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垫片24。防擦条27高度方向遮挡了第二橡胶垫片24位置,遮挡对接缝隙。
如图2所示,所述船体在外壳4侧部设有凹坑4-1。巧妙集成了上车踏步功能,同时增强了侧围刚性,船体外壳4体侧面开孔翻边,实现与密封条配合。
所述船体外壳4包括两层碳纤维层,所述两层碳纤维层之间设有泡沫夹层;碳纤维结构用于提供船体基本刚强度,泡沫夹层结构有效增强船体结构的刚性;所述船体加强梁5为碳纤维,所述船体加强梁5固定处内部设有木质夹心结构(下船体木梁15)。为增强船体底部刚性,满足水上较大冲击力。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船体壳体结构+船体加强梁结构实现下船体总成,整体刚强度大,能承受较大水上冲击;
2、梁系结构设计,与中间骨架总成采用木质夹心结构满足固定安装,增加橡胶垫片,兼容制造尺寸误差;
3、船体梁系的布置,主纵梁与中间骨架及上车体平面对接固定,减小对整体制造精度的要求;
4、船体加强梁布置上与上车体结构实现环环受力结构;
5、船体外壳集成上车踏步增强刚性,外壳开孔翻边,集成车门结构。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包括下船体总成(3),所述下船体总成(3)与车体骨架总成(2)连接,所述车体骨架总成(2)与上车体总成(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船体总成(3)包括船体外壳(4)、船体加强梁(5),所述船体加强梁(5)支撑贴合于船体外壳(4)内部;所述船体加强梁(5)包括第一纵梁(6)、第二纵梁(7)和多个横梁;所述第一纵梁(6),第二纵梁(7)形成平面与车体骨架总成(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骨架总成(2)底部设有车身骨架下纵梁(2-1),所述第一纵梁(6)内部设有下船体木梁(15),所述船体加强梁(5)和车体骨架总成(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上压板(17)、压紧螺栓(18)、第一侧板(19)、对穿螺栓(20)、第二侧板(21)、对穿固定螺母(22)和压紧螺母(23);所述上压板(17)与车身骨架下纵梁(2-1)上平面对接,通过压紧螺栓(18)、压紧螺母(23)压紧,所述第一纵梁(6)位于两个所述压紧螺母(23)之间,所述第一侧板(19)和第二侧板(21)通过对穿螺栓(20),对穿固定螺母(22)穿过下船体木梁(15)压紧第一纵梁(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船体木梁(15)与车身骨架下纵梁(2-1)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垫片(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横梁包括第一横梁(8)、第二横梁(9)、第三横梁(10)、第四横梁(11);所述第一横梁(8),第四横梁(11)与上车体门框立柱(12)连接延伸,与上车体B柱、C柱对应形成车体关键受力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加强梁(5)设有辅助梁(13),车门框总成梁(14)与车体骨架总成(2)的车身骨架横梁(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外壳(4)与上车身总成(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粘接螺母(26)和法兰螺母(25),所述粘接螺母(26)设置于所述船体外壳(4)下部,通过法兰螺母(25)将上车身总成(1)与船体外壳(4)压紧固定,所述船体外壳(4)上粘接有防擦条支架(28),上粘接有螺母(29),通过螺栓(30)将防擦条(27)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外壳(4)与上车身总成(1)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垫片(2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在外壳(4)侧部设有用于踏步的凹坑(4-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外壳(4)包括两层碳纤维层,所述两层碳纤维层之间设有泡沫夹层;所述船体加强梁(5)为碳纤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外壳(4)与船体加强梁(5)通过粘胶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57860.7A CN113043803B (zh) | 2020-12-25 | 2020-12-25 | 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57860.7A CN113043803B (zh) | 2020-12-25 | 2020-12-25 | 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43803A true CN113043803A (zh) | 2021-06-29 |
CN113043803B CN113043803B (zh) | 2022-07-12 |
Family
ID=76508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57860.7A Active CN113043803B (zh) | 2020-12-25 | 2020-12-25 | 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43803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052737Y (zh) * | 2007-06-27 | 2008-04-30 | 贾文良 | 水陆两栖车车体 |
CN101992663A (zh) * | 2009-08-10 | 2011-03-30 | 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高速两栖船承载结构 |
KR20180091574A (ko) * | 2017-02-07 | 2018-08-16 | 주식회사 성우모터스 | 수륙양용 보트 밴 |
CN110091685A (zh) * | 2018-01-27 | 2019-08-06 | 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 | 一种履带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 |
-
2020
- 2020-12-25 CN CN202011557860.7A patent/CN1130438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052737Y (zh) * | 2007-06-27 | 2008-04-30 | 贾文良 | 水陆两栖车车体 |
CN101992663A (zh) * | 2009-08-10 | 2011-03-30 | 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高速两栖船承载结构 |
KR20180091574A (ko) * | 2017-02-07 | 2018-08-16 | 주식회사 성우모터스 | 수륙양용 보트 밴 |
CN110091685A (zh) * | 2018-01-27 | 2019-08-06 | 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 | 一种履带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43803B (zh) | 2022-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28950B2 (en) | Load bearing window | |
CN101700790B (zh) | 复合式全承载客车车身 | |
US8480131B2 (en) | Integrated pressure vessels for vehicular applications | |
CN201842141U (zh) | 一种汽车底盘副车架与车体的连接装置 | |
CN201432723Y (zh) | 复合式全承载客车车身 | |
KR20230108614A (ko) | Pbv의 배터리 마운팅 구조 | |
CN113043803B (zh) | 一种厢式水陆两栖车的下船体结构 | |
CN210063139U (zh) | 一种后置后驱动氢能源汽车的铝合金车架后舱框架结构 | |
CN217553675U (zh) | 电池安装框架、电池组件及作业机械 | |
CN111497948A (zh) |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 |
CN210971325U (zh) | 一种重卡驾驶室用分体式smc顶盖 | |
CN112278073B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 | |
CN213566155U (zh) | 汽车后地板结构及其汽车 | |
CN112849280B (zh) | 一种重卡驾驶室用分体式smc顶盖 | |
CN210607410U (zh) | 一种电池箱以及汽车 | |
CN212605118U (zh) | 一种适应复合材料车头安装的动车组车体前端结构 | |
CN205044742U (zh) | 城轨不锈钢车辆一体式侧墙贯通道与端墙的接口结构 | |
KR20140079056A (ko) | 차량의 차체 프레임 체결용 복합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217994574U (zh) |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顶盖总成 | |
CN107672673B (zh) | 主副一体化结构车架 | |
CN215245105U (zh) | 用于车辆横梁的加强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4648618U (zh) | 防滚翻驾驶室框架 | |
CN217863594U (zh) | 顶盖结构及飞行汽车 | |
CN220009890U (zh) | 一种上装尾梁结构 | |
CN221477299U (zh) | 一种车身轻量化侧围加强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