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7981A - 一种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7981A
CN113037981A CN202110317251.2A CN202110317251A CN113037981A CN 113037981 A CN113037981 A CN 113037981A CN 202110317251 A CN202110317251 A CN 202110317251A CN 113037981 A CN113037981 A CN 1130379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lane mirror
total reflection
lens
reflection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72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嘉懿
张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72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379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37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79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的摄像模组包括镜头、闪光灯元件、光路调整单元以及感光成像元件,镜头用于将被拍摄的物体放大,闪光灯元件和镜头在同一条直线上,闪光灯元件用于补光,光路调整单元至少设置于闪光灯元件与镜头之间,光路调整单元用于将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并经过镜头折射至被拍摄物体的表面,并全反射镜头接收的被拍摄物体的表面所反射的光,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成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起到补光作用,使得摄像模组的感光成像元件成像效果较好,解决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前置摄像头存在亮度较低环境下拍摄效果欠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显示装置的像素要求越来越高,显示装置的后置摄像头依靠超高的像素以及出色的算法,拍照质量较好,而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前置摄像头在亮度较低的环境下,存在拍摄效果欠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解决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前置摄像头在亮度较低的环境下,存在拍摄效果欠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摄像模组;
摄像模组包括:
镜头,镜头用于将被拍摄的物体放大;
闪光灯元件,闪光灯元件和镜头在同一条直线上,闪光灯元件用于补光;
光路调整单元,光路调整单元至少设置于闪光灯元件与镜头之间;光路调整单元用于将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并经过镜头折射至被拍摄物体;还用于全反射镜头接收的被拍摄物体所反射的光;
感光成像元件,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成像。
进一步地,光路调整单元包括单向透视平面镜;
单向透视平面镜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表面朝向闪光灯元件;第一表面用于将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
第二表面朝向镜头;第二表面用于将镜头接收的被拍摄物体表面反射的光,全反射至感光成像元件。
进一步地,光路调整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全反平面镜;
光路调整单元反射的光依次被各个全反平面镜反射;
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最后一全反平面镜反射的光成像。
进一步地,光路调整单元包括第一全反平面镜和第二全反平面镜;
沿第一方向,第一全反平面镜与单向透视平面镜平行设置,第一全反平面镜用于将单向透视平面镜全反射的光反射至第二全反平面镜,其中,第二方向为与闪光灯元件和镜头所在直线的平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沿第二方向,第二全反平面镜与第一全反平面镜依次设置;第二全反平面镜用于将第一全反平面镜全反射的光反射至感光成像元件;
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第二全反平面镜全反射的光成像。
进一步地,光路调整单元还包括第三全反平面镜;
沿第一方向,第二全反平面镜与第三全反平面镜平行设置,第二全反平面镜的光通过第三全反平面镜反射至感光成像元件;
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第三全反平面镜全反射的光成像。
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感光成像元件、第三全反平面镜、闪光灯元件、单向透视平面镜以及镜头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感光成像元件、第三全反平面镜、闪光灯元件、单向透视平面镜以及镜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光路调整单元包括的单向透视平面镜、第一全反平面镜、第二全反平面镜以及第三全反平面镜的倾斜角度范围包括40°~50°;
优选的,单向透视平面镜、第一全反平面镜、第二全反平面镜以及第三全反平面镜的倾斜角度包括45°。
进一步地,摄像模组为前置摄像模组。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屏;
镜头设置于显示屏下;或者,
显示屏包括开孔;镜头设置于开孔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摄像模组通过将闪光灯元件和镜头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将光路调整单元至少设置于闪光灯元件与镜头之间,闪光灯元件补光。光路调整单元将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并经过镜头折射至被拍摄物体。被拍摄物体将环境中的光以及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反射至镜头,镜头折射被拍摄物体所反射的光,并将被拍摄的物体放大,然后经过光路调整单元进行全反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输入至感光成像元件,感光成像元件根据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成像。由于感光成像元件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可以包括被拍摄物体反射的环境中的光以及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在环境光较暗时,由于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起到补光作用,使得感光成像元件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较强,感光成像元件成像效果较好,解决了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前置摄像头在亮度较低的环境下,存在拍摄效果欠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前置摄像头在亮度较低的环境下,一般采用屏幕补光或者采用算法进行补偿,存在暗光环境下自拍亮度不足导致照片失真等拍摄效果欠佳的问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包括摄像模组10;摄像模组10包括镜头1、闪光灯元件2、光路调整单元3以及感光成像元件4,镜头1用于将被拍摄的物体放大,闪光灯元件2和镜头1在同一条直线上,闪光灯元件2用于补光,光路调整单元3至少设置于闪光灯元件2与镜头1之间,光路调整单元3用于将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1,并经过镜头1折射至被拍摄物体,还用于全反射镜头1接收的被拍摄物体所反射的光,感光成像元件4用于根据光路调整单元3全反射的光成像。
具体地,镜头1可以为凸透镜,光路调整单元3具有单向透射功能和单向反射功能。由于光路调整单元3具有上述功能,将闪光灯元件2和镜头1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可以实现光路的连通,使得闪光灯元件2无需额外占用显示屏的位置,较好的保证显示屏的完整性。感光成像元件4可以包括CMOS或CCD等,可以设置于摄像模组10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用于接收成像光线而成像。被拍摄的物体可以为人或物,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被拍摄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从镜头1的一侧经过镜头1折射至镜头1的另一侧,并将被拍摄的物体的像进行放大。闪光灯元件2和镜头1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将镜头1设置于被拍摄的物体与闪光灯元件2之间,光路调整单元3至少设置于闪光灯元件2与镜头1之间,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经过光路调整单元3折射至镜头1,并经过镜头1折射至被拍摄物体的表面,对被拍摄物体进行补光。被拍摄物体将环境中的光以及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反射至镜头1,镜头1折射被拍摄物体所反射的光,并将被拍摄的物体放大,然后经过光路调整单元3进行全反射。光路调整单元3全反射的光输入至感光成像元件4,感光成像元件4根据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3全反射的光成像。由于感光成像元件4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3全反射的光可以包括被拍摄物体反射的环境中的光以及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在环境光较暗时,由于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起到补光作用,使得感光成像元件4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3全反射的光较强,感光成像元件4成像效果较好,改善摄像模组10的拍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采用闪光灯元件2补光,当环境中的光较强时,可以不采用闪光灯元件2补光,感光成像元件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3全反射的光可以仅包括被拍摄物体反射的环境光。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摄像模组通过将闪光灯元件和镜头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将光路调整单元至少设置于闪光灯元件与镜头之间,闪光灯元件补光。光路调整单元将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并经过镜头折射至被拍摄物体,被拍摄物体将环境中的光以及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反射至镜头。镜头折射被拍摄物体所反射的光,并将被拍摄的物体放大,然后经过光路调整单元进行全反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输入至感光成像元件,感光成像元件根据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成像。由于感光成像元件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可以包括被拍摄物体反射的环境中的光以及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在环境光较暗时,由于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起到补光作用,使得感光成像元件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较强,感光成像元件成像效果较好,解决了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前置摄像头在亮度较低的环境下,存在拍摄效果欠佳的问题。
可选地,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整单元3包括单向透视平面镜31;单向透视平面镜31包括第一表面311和第二表面312;第一表面311朝向闪光灯元件2;第一表面311用于将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1;第二表面312朝向镜头1;第二表面312用于将镜头1接收的被拍摄物体表面反射的光,全反射至感光成像元件4。
具体地,单向透视平面镜31设置于闪光灯元件2和镜头1之间,单向透视平面镜31的第一表面311起透射作用,单向透视平面镜31的第二表面312起全反射作用。通过设置起透射作用的第一表面311朝向闪光灯元件2,起全反射作用的第二表面312朝向镜头1,单向透视平面镜31的第一表面311可以将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透射至镜头1,通过镜头1折射至被拍摄物体表面,实现对被拍摄物体进行补光。单向透视平面镜31的第二表面312可以将镜头1接收的被拍摄物体表面反射的光全反射至感光成像元件4,使得感光成像元件4接收到的光路调整单元3全反射的光较强,感光成像元件4的成像效果较好,较好地改善摄像模组的拍摄效果。
可选地,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整单元3还包括至少一个全反平面镜32;光路调整单元3反射的光依次被各个全反平面镜32反射;感光成像元件4用于根据最后一全反平面镜32反射的光成像。
具体地,通过设置全反平面镜32可以将光路调整单元3反射的光依次被各个全反平面镜32反射,从而改变光的方向,进而可以根据显示模组内空间的需要调整感光成像元件4的位置,有利于节省摄像模组10在显示模组中所占用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图4示例性的示出光路调整单元3包括两个全反平面镜32的情况。
可选地,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整单元3可以包括第一全反平面镜321和第二全反平面镜322;沿第一方向N1,第一全反平面镜321与单向透视平面镜31平行设置,第一全反平面镜321用于将单向透视平面镜31全反射的光反射至第二全反平面镜322。其中,第二方向N2为与闪光灯元件2和镜头1所在直线的平行方向,第一方向N1与第二方向N2垂直;沿第二方向N2,第二全反平面镜322与第一全反平面镜321依次设置;第二全反平面镜322用于将第一全反平面镜321全反射的光反射至感光成像元件4;感光成像元件4用于根据第二全反平面镜322全反射的光成像。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N1,第一全反平面镜321与单向透视平面镜31平行设置使得光从单向透视平面镜31的第二表面312反射至第一全反平面镜321而形成的光路最短。沿第二方向N2,第二全反平面镜322与第一全反平面镜321依次设置,可以使得光从第一全反平面镜321反射至第二全反平面镜322而形成的光路较短,可以减小摄像模组10的尺寸,这样设置还有利于通过第一全反平面镜321和第二全反平面镜322的两次全反射,使得感光成像元件4可以设置于闪光灯元件2、单向透视平面镜31以及镜头1所在的第二方向N2上,便于根据需要调整感光成像元件4的位置,进一步减小摄像模组10的体积,便于节省显示模组的空间。
可选地,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调整单元3还包括第三全反平面镜323;沿第一方向N1,第二全反平面镜322与第三全反平面镜323平行设置,第二全反平面镜322的光通过第三全反平面镜323反射至感光成像元件4;感光成像元件4用于根据第三全反平面镜323全反射的光成像。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N1,第二全反平面镜322与第三全反平面镜323平行设置,便于预测光路的全反射光线的走向,节省光路的调试成本,这样设置使得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感光成像元件4的感光面朝向,减少干扰光线对成像影响,进一步改善摄像模组10的拍摄效果。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6,沿第二方向N2,感光成像元件4、第三全反平面镜323、闪光灯元件2、单向透视平面镜31以及镜头1依次设置。
具体地,这样设置可以提高摄像模组10的集成度,使得摄像模组10的体积较小,通过将第三全反平面镜323设置于感光成像元件4和闪光灯元件2之间,可以将第三全反平面镜323的镜面一侧朝向感光成像元件4,使得感光成像元件4根据第三全反平面镜323全反射的光成像,可以将第三全反平面镜323的非镜面一侧朝向闪光灯元件2,由于第三全反平面镜323的非镜面一侧不透光,使得第三全反平面镜323的非镜面一侧可以阻挡闪光灯元件2向感光成像元件4一侧发出的光,减少干扰光照射至感光成像元件4,使得感光成像元件4接收到的光为被拍摄物体反射的光,改善摄像模组10拍摄图像失真问题。
可选地,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7,可以设置感光成像元件4、第三全反平面镜323、闪光灯元件2、单向透视平面镜31以及镜头1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具体地,这样设置使得感光成像元件4、第三全反平面镜323、闪光灯元件2、单向透视平面镜31以及镜头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排布,使得摄像模组10的体积较小,占用的显示模组的空间较小。另一方面,设置第三全反平面镜323与感光成像元件4和闪光灯元件2在同一条直线上,使得第三全反平面镜323的非镜面一侧可以较好的阻挡闪光灯元件2向感光成像元件4一侧发出的光,减少照射至感光成像元件4,使得感光成像元件4接收到的干扰光较小,进一步改善摄像模组10拍摄图像失真问题。将闪光灯元件2与单向透视平面镜31以及镜头1设置于同一条直线上,单向透视平面镜31可以将闪光灯元件2发出的光以最短的路径透射至镜头1,可以提高闪光灯元件2的补光效率,进一步提高显示模组的拍摄效果。
可选地,光路调整单元包括的单向透视平面镜、第一全反平面镜、第二全反平面镜以及第三全反平面镜的倾斜角度范围包括40°~50°。
具体地,这样设置使得光路方便设置,减小光路在传输过程的损耗,优选的,单向透视平面镜、第一全反平面镜、第二全反平面镜以及第三全反平面镜的倾斜角度可以包括45°,这样设置的光路更短,方便调试和更换。
可选地,摄像模组可以为前置摄像模组。
具体地,由于前置摄像模组在显示模组的位置靠近显示屏,这样设置可以在前置摄像模组中采用闪光灯元件,改善前置摄像模组拍摄效果。
可选地,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还包括显示屏20;镜头1设置于显示屏20下;或者,显示屏20包括开孔30;镜头1设置于开孔30内。需要说明的是,图7示例性的示出显示屏20包括开孔30的情况。
具体地,摄像模组既可适用打孔显示模组,使得显示屏20仅有一个开孔30,无需额外设置开孔30,也可适用包括屏下摄像模组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模组;
所述摄像模组包括:
镜头,所述镜头用于将被拍摄的物体放大;
闪光灯元件,所述闪光灯元件和所述镜头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闪光灯元件用于补光;
光路调整单元,所述光路调整单元至少设置于所述闪光灯元件与所述镜头之间;所述光路调整单元用于将所述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透射至所述镜头,并经过所述镜头折射至所述被拍摄物体;还用于全反射所述镜头接收的所述被拍摄物体所反射的光;
感光成像元件,所述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所述光路调整单元全反射的光成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整单元包括单向透视平面镜;
所述单向透视平面镜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闪光灯元件;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将所述闪光灯元件发出的光透射至所述镜头;
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镜头;所述第二表面用于将所述镜头接收的所述被拍摄物体表面反射的光,全反射至所述感光成像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整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全反平面镜;
所述光路调整单元反射的光依次被各个所述全反平面镜反射;
所述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最后一所述全反平面镜反射的光成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整单元包括第一全反平面镜和第二全反平面镜;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全反平面镜与所述单向透视平面镜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全反平面镜用于将所述单向透视平面镜全反射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其中,第二方向为与所述闪光灯元件和所述镜头所在直线的平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与所述第一全反平面镜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用于将所述第一全反平面镜全反射的光反射至所述感光成像元件;
所述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全反射的光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调整单元还包括第三全反平面镜;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与所述第三全反平面镜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的光通过所述第三全反平面镜反射至所述感光成像元件;
所述感光成像元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全反平面镜全反射的光成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感光成像元件、所述第三全反平面镜、所述闪光灯元件、所述单向透视平面镜以及所述镜头依次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光成像元件、所述第三全反平面镜、所述闪光灯元件、所述单向透视平面镜以及所述镜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调整单元包括的所述单向透视平面镜、所述第一全反平面镜、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以及所述第三全反平面镜的倾斜角度范围包括40°~50°;
优选的,所述单向透视平面镜、所述第一全反平面镜、所述第二全反平面镜以及所述第三全反平面镜的倾斜角度包括4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模组为前置摄像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屏;
所述镜头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下;或者,
所述显示屏包括开孔;所述镜头设置于所述开孔内。
CN202110317251.2A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显示模组 Pending CN1130379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7251.2A CN113037981A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7251.2A CN113037981A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7981A true CN113037981A (zh) 2021-06-25

Family

ID=76473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7251.2A Pending CN113037981A (zh) 2021-03-23 2021-03-23 一种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3798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0438A (ja) * 2001-03-29 2002-10-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7025312A (ja) * 2005-07-19 2007-02-01 Nec Saitama Ltd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
CN206421098U (zh) * 2016-10-17 2017-08-18 陈松明 一种用于移动电话的超薄单感光芯片变焦双镜头
CN207473267U (zh) * 2017-11-16 2018-06-08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及电子设备
CN110519524A (zh) * 2019-08-28 2019-11-29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补光组件、拍摄组件、移动终端及拍摄方法
CN111510597A (zh) * 2020-04-15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00438A (ja) * 2001-03-29 2002-10-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7025312A (ja) * 2005-07-19 2007-02-01 Nec Saitama Ltd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
CN206421098U (zh) * 2016-10-17 2017-08-18 陈松明 一种用于移动电话的超薄单感光芯片变焦双镜头
CN207473267U (zh) * 2017-11-16 2018-06-08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及电子设备
CN110519524A (zh) * 2019-08-28 2019-11-29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补光组件、拍摄组件、移动终端及拍摄方法
CN111510597A (zh) * 2020-04-15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9305B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WO2022262260A1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US9380207B1 (en) Enabling multiple field of view image capture within a surround image mode for multi-lense mobile devices
US7643749B2 (en) Camera module
WO2022262344A1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08507936A (ja) 光学ズーム機能が可能な携帯用端末器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3504692B (zh) 摄像投影集成模组及其控制方法
US20220329735A1 (en) Photographing metho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7116361A (ja)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及び撮像装置
TW200428024A (en) Zoom lens
JP4338500B2 (ja) 撮像装置
WO2021185374A1 (zh) 一种拍摄图像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017682A1 (zh) 光学模组
WO2020215933A1 (zh) 摄像模组、安装驱动组合件和移动终端
CN113037981A (zh) 一种显示模组
CN112468684A (zh) 摄像头模组和具有该摄像头模组的移动终端
CN112468686A (zh) 摄像头模组和具有该摄像头模组的移动终端
JP2004135275A (ja) 視線の一致を可能にする表示撮像装置及び方法
KR101696683B1 (ko) 사진 촬영이 가능한 휴대용 단말기
CN113114811A (zh) 电子设备
KR100596315B1 (ko) 디지털 카메라 장치를 구비하는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CN212727150U (zh) 光处理装置、相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670247U (zh) 摄像头模组和具有该摄像头模组的移动终端
CN210670245U (zh) 摄像头模组和具有该摄像头模组的移动终端
WO2022241614A1 (zh) 长焦镜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