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1377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1377B
CN113031377B CN202011536090.8A CN202011536090A CN113031377B CN 113031377 B CN113031377 B CN 113031377B CN 202011536090 A CN202011536090 A CN 202011536090A CN 113031377 B CN113031377 B CN 113031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ll portion
fan
projecto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360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31377A (zh
Inventor
大越正行
早川纯矢
大月伸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31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1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31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1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66Reflectors in illumination be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投影仪,解决在从外装箱体的底部向外装箱体的内部取入空气的结构中,从风扇到冷却对象的距离容易变长,有时难以适当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问题。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具有外装箱体、第1风扇和第1流通部,外装箱体具有第1壁部、相对于第1壁部位于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2壁部以及朝向第2方向的第3壁部,在第2壁部设置有导入口,在第3壁部设置有排出口。第1流通部连结导入口和第1风扇的第1吸气口。冷却对象位于与空气在第1流通部中从导入口流向第1吸气口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知具有投射光学装置的投影仪,该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反射光的反射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41134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投影仪中,为了冷却配置在投影仪的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冷却对象,考虑采用在外装箱体的底部设置风扇,从外装箱体的底部向外装箱体的内部取入空气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中,从风扇到冷却对象的距离容易变长,有时难以适当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投影仪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具有冷却对象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光源,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具有反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反射部件,并且投射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外装箱体,其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第1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1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1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1排气口;以及第1流通部,被所述第1风扇抽吸的空气在该第1流通部的内部流通,所述外装箱体具有:第1壁部,其朝向第1方向,设置有投射口,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通过该投射口;第2壁部,其相对于所述第1壁部位于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第3壁部,其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在所述第2壁部设置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导入口,在所述第3壁部设置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所述第1流通部在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沿着所述第1方向位于所述第2壁部与所述第1风扇之间,并且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1吸气口,所述冷却对象包含被输送从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第1冷却对象,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风扇位于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所述第1排气口向所述第3方向开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沿左右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立体图,是将外装箱体的一部分剖开并示出的图。
图4是从其他角度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图3所示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从后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是将外装箱体的一部分剖开并示出的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图5所示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拆下本实施方式的盖部时的步骤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光源;3:导光系统;4BP、4GP、4RP:光调制装置(冷却对象);6:投射光学装置;6b:反射部件;10:外装箱体;11:第1壁部;12:第2壁部;13:第3壁部;17:投射口;19:盖部;20:电源装置(第1冷却对象);22、51:电路基板(第1冷却对象);31:第1流通部;32:第2流通部;41:第1风扇;41a:第1吸气口;41b:第1排气口;42:第2风扇;42a:第2吸气口;42b:第2排气口;43:第3风扇;43a:第3吸气口;43b:第3排气口;50:信号处理装置(第1冷却对象);60:整流装置(第2冷却对象);70:空气过滤器;72:分隔壁部;73a:第1过滤器部;73b:第2过滤器部;80:第1导入口(导入口);81:排出口;100:分隔部件;AR1、AR1a、AR1b、AR2:空气;R1、R2:旋转轴;R4:转动轴;S1:第1空间;S2:第2空间;X:前后方向;-X方向:第3方向;Y:左右方向;-Y方向:第2方向;Z:上下方向;+Z方向:第1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结构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与实际的结构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Z方向(第1方向)为上侧、以-Z方向为下侧的上下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并且是相互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将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X,将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另外,将Y轴方向中的+Y方向称为左侧,将Y轴方向中的-Y方向(第2方向)称为右侧。另外,将X轴方向中的+X方向称为前侧,将X轴方向中的-X方向(第3方向)称为后侧。
图1是沿左右方向Y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放置在设置面G上使用的固定型的投影仪,并且是短焦点投影仪。设置面G是朝向上侧的面。设置面G例如是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平坦面。投影仪1具有光源2、导光系统3、投射光学装置6和外装箱体10。
光源2将被调整为具有大致均匀的照度分布的照明光WL朝向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a射出。光源2例如是半导体激光器。导光系统3将从光源2射出的光引导至投射光学装置6。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系统3沿着左右方向Y位于光源2与后述的电源装置20之间。导光系统3具有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a、光调制单元4R、光调制单元4G、光调制单元4B和光合成光学系统5。光调制单元4R具有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单元4G具有光调制装置4GP。光调制单元4B具有光调制装置4BP。
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a将来自光源2的照明光WL分离为红色光LR、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颜色分离光学系统3a具有第1分色镜7a、第2分色镜7b、第1反射镜8a、第2反射镜8b、第3反射镜8c和中继透镜8d。
第1分色镜7a将从光源2射出的照明光WL分离为红色光LR以及混合有绿色光LG与蓝色光LB的光。第1分色镜7a具有反射红色光LR并且使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透过的特性。第2分色镜7b将混合有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的光分离为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第2分色镜7b具有反射绿色光LG并且使蓝色光LB透过的特性。
第1反射镜8a配置在红色光LR的光路中,将由第1分色镜7a反射的红色光LR朝向光调制装置4RP反射。第2反射镜8b和第3反射镜8c配置于蓝色光LB的光路中,将透过第2分色镜7b的蓝色光LB导入到光调制装置4BP。
光调制装置4RP、光调制装置4GP以及光调制装置4BP各自由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R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2射出的光中的红色光LR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G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2射出的光中的绿色光LG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4BP根据图像信号对从光源2射出的光中的蓝色光LB进行调制。由此,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形成与各色光对应的图像光。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各自的光入射侧及光射出侧配置有偏振片。
在光调制装置4R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向光调制装置4RP入射的红色光LR平行化的场透镜9R。在光调制装置4G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向光调制装置4GP入射的绿色光LG平行化的场透镜9G。在光调制装置4BP的光入射侧配置有使向光调制装置4BP入射的蓝色光LB平行化的场透镜9B。
光合成光学系统5由大致立方体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
光合成光学系统5对来自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各颜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
光合成光学系统5将合成的图像光向投射光学装置6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合成光学系统5向+X方向射出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射光学装置6相对于光合成光学系统5位于+X方向。
如图1所示,投射光学装置6将从导光系统3射出的光向屏幕SCR放大投射。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导光系统3射出的光是指由光合成光学系统5合成的图像光,即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后的光。通过从投射光学装置6投射光,在屏幕SCR上显示了放大后的彩色图像(影像)。屏幕SCR配置在比投影仪1靠后侧且靠上侧的位置。
投射光学装置6具有投射透镜6a和反射部件6b。例如设置有多个投射透镜6a。从导光系统3射出的光入射到多个投射透镜6a。反射部件6b是将从导光系统3射出并通过多个投射透镜6a后的光反射的反射镜。即,反射部件6b将由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调制后的光反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部件6b将从-X方向入射的光向-X方向且+Z方向反射。由反射部件6b反射的光从设置于外装箱体10的投射口17向外装箱体10的外部射出,投射到屏幕SCR上。这样,投射光学装置6投射由反射部件6b反射的光。
图3是示出投影仪1的立体图,是将外装箱体10的一部分剖开并示出的图。图4是从其他角度观察投影仪1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图3所示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从-X方向观察投影仪1的图,是将外装箱体10的一部分剖开并示出的图。图7是示出投影仪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图5所示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拆下后述的盖部19时的步骤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外装箱体10构成投影仪1的外装。如图3和图4所示,外装箱体10是由多个壁部构成的大致长方体箱状。外装箱体10包含第1壁部11、第2壁部12、第3壁部13、第4壁部14、第5壁部15和第6壁部16。
第1壁部11是朝向上下方向Z中的+Z方向的壁部,第2壁部12是朝向上下方向Z中的-Z方向的壁部。第3壁部13是朝向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左右方向Y中的-Y方向的壁部,第4壁部14是朝向左右方向Y中的+Y方向的壁部。第5壁部15是朝向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前后方向X中的+X方向的壁部,第6壁部16是朝向前后方向X中的-X方向的壁部。第1壁部11和第2壁部12在上下方向Z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3壁部13和第4壁部14在左右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5壁部15和第6壁部16在前后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3壁部13和第4壁部14、第5壁部15、第6壁部16也是侧壁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外装箱体的某壁部朝向某方向”,例如只要某壁部的外侧的壁面中的至少一半以上的部分的朝向包含朝向某方向的成分即可。所谓“某壁部的外侧的壁面的朝向包含朝向某方向的成分”,只要在从外装箱体的外侧沿着某方向观察某壁部时能够看到某壁部的外侧的壁面即可。即,例如,所谓“第1壁部11朝向+Z方向”,只要在从+Z方向观察第1壁部11时,能够看到第1壁部11的上侧的壁面的一半以上的部分即可,可以是,第1壁部11的上侧的壁面是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面,也可以是,第1壁部11的上侧的壁面的一部分包含朝向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部分。
如图3所示,第1壁部11是构成外装箱体10的壁部中的位于+Z方向的壁部。第1壁部11朝向+Z方向(第1方向)。第1壁部11的外形从上侧观察时为大致正方形状。在第1壁部11设置有投射口17,由反射部件6b反射的光通过该投射口17。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射口17设置在第1壁部11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投射口17朝向后侧斜上方开口。
如图4所示,第2壁部12是构成外装箱体10的壁部中的位于-Z方向的壁部。即,第2壁部12相对于第1壁部11位于与+Z方向相反的-Z方向。第2壁部12朝向-Z方向。第2壁部12的外形从下侧观察时为大致正方形状。在第2壁部12设置有将外装箱体10的外部的空气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第1导入口(导入口)80和第2导入口8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导入口80设置在第2壁部12中的+Y方向的端部的-X方向的部分。第1导入口80例如由沿上下方向Z贯通第2壁部12的多个孔部80a构成。孔部80a例如是在左右方向Y上较长的长方形状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Y上排列有两列多个孔部80a在前后方向X上排列成的列。
如图5所示,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包含被后述的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和被第3风扇43抽吸的空气AR2。被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从第1导入口80的+X方向的部分被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被第3风扇43抽吸的空气AR2从第1导入口80的-X方向的部分被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第1导入口80的供空气AR1导入的区域比第1导入口80的供空气AR2导入的区域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2导入口82设置在第2壁部12中的-Y方向的端部的+X方向的端部。第2导入口82例如由沿上下方向Z贯通第2壁部12的多个孔部82a构成。孔部82a是在左右方向Y上较长的长方形状的孔。多个孔部82a例如沿着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配置成矩阵状。
在第2壁部12设置有多个腿部18a。多个腿部18a从第2壁部12向-Z方向突出。如图1所示,各腿部18a的下端部与设置面G接触。通过腿部18a使第2壁部12从设置面G向+Z方向隔开间隙地配置。如图4所示,多个腿部18a例如包含设置在第2壁部12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的一个腿部18a和设置在第2壁部12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Y的两端部的一对腿部18a。
第3壁部13是构成外装箱体10的壁部中的位于-Y方向的壁部。
第3壁部13朝向与+Z方向垂直的-Y方向(第2方向)。第3壁部13的外形为在从右侧观察时在前后方向X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3壁部13在上下方向Z上连接第1壁部11的右侧的缘部和第2壁部12的右侧的缘部。在第3壁部13设置有排出口81,该排出口81将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包含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在内的空气排出到外装箱体10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81将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中的被后述的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排出到外装箱体10的外部。
另外,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中的被后述的第3风扇43抽吸的空气AR2可以从排出口81排出,也可以从除了排出口81之外设置的排出口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81设置在第3壁部13中的+X方向的部分。在排出口81配置有多个引导板83。多个引导板83在前后方向X上延伸。如图6所示,多个引导板83的板面以随着朝向-Y方向而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多个引导板83在上下方向Z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多个引导板83将排出口81沿着上下方向Z分割成多个孔部81a。从排出口81排出的空气沿着引导板83向右侧斜下方排出。
第4壁部14是构成外装箱体10的壁部中的位于+Y方向的壁部。
第4壁部14朝向+Y方向。如图1所示,第4壁部14的外形为在从左侧观察时在前后方向X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4壁部14在上下方向Z上连接第1壁部11的左侧的缘部和第2壁部12的左侧的缘部。
第5壁部15是构成外装箱体10的壁部中的位于前侧的壁部。第5壁部15朝向+X方向。第5壁部15的外形为在从前侧观察时在左右方向Y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5壁部15在上下方向Z上连接第1壁部11的前侧的缘部和第2壁部12的前侧的缘部。第5壁部15在左右方向Y上连接第3壁部13的前侧的缘部和第4壁部14的前侧的缘部。
如图4所示,第6壁部16是构成外装箱体10的壁部中的位于后侧的壁部。第6壁部16朝向与+Z方向交叉的-X方向(第3方向)。第6壁部16的外形为从后侧观察时在左右方向Y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6壁部16在上下方向Z上连接第1壁部11的后侧的缘部和第2壁部12的后侧的缘部。第6壁部16在左右方向Y上连接第3壁部13的后侧的缘部和第4壁部14的后侧的缘部。
在第6壁部16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第1连接器部91和用于连接计算机等输出图像信号的外部设备的第2连接器部92。第1连接器部91和第2连接器部92在外装箱体10中向-X方向露出。第1连接器部91例如设置在第6壁部16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Y的中央部。第2连接器部92例如设置在第6壁部16的上端部的左侧部分。
外装箱体10具有构成第2壁部12的一部分的盖部19。盖部19的外形为从下侧观察时在前后方向X上较长的长方形状。在盖部19设置有第1导入口80。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19包含第2壁部12中的设置有第1导入口80的部分和第2壁部12中的设置有第1导入口80的部分的周缘部。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19包含第2壁部12与第4壁部14的边界部的一部分和第4壁部14中的下侧的缘部的一部分。
盖部19具有从盖部19的上侧的面向上侧突出的支承部19a。盖部19的上侧的面是外装箱体10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支承部19a位于外装箱体10的内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从上下方向Z观察时,支承部19a为包围第1导入口80的矩形框状。支承部19a的左侧部分19b比支承部19a的右侧部分19c向上侧突出。
盖部19能够相对于外装箱体10装卸。在拆下盖部19时,投影仪1的使用者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以转动轴R4为中心使盖部19向远离第1壁部11的-Z方向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R4沿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前后方向X延伸。转动轴R4是通过盖部19的右侧端部的下侧端部的假想轴。在投影仪1设置于设置面G的状态下,通过使盖部19绕转动轴R4转动,如图8所示,盖部19的下侧的面的一部分与设置面G接触。
接着,使用者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使盖部19向+Y方向滑动移动。由此,盖部19被拆下。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19以在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R4为中心,向远离第1壁部11的-Z方向转动,在与上下方向Z以及转动轴R4双方垂直的方向上滑动移动,由此能够拆卸。另一方面,在再次安装盖部19时,使用者使盖部19从+Y方向朝向-Y方向滑动移动,将盖部19插入外装箱体10与设置面G之间,以转动轴R4为中心使盖部19向+Z方向转动。由此,能够将盖部19再次安装到外装箱体10。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盖部19具有与设置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通过卡合部,能够抑制盖部19意外地脱落。另外,在盖部19设置有能够解除卡合部的卡合的操作部。使用者通过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能够解除卡合部的卡合。由此,使用者能够以转动轴R4为中心使盖部19转动。卡合部在安装盖部19时与被卡合部卡合。
如图3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电源装置(第1冷却对象)20。电源装置20是将从与投影仪1连接的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供给到投影仪1的各部的装置。电源装置20收纳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电源装置20例如配置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Y方向的端部的-X方向的区域。电源装置20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位于上下方向Z的中央区域。电源装置20被第4壁部14从左侧覆盖。如图5所示,电源装置20位于第1导入口80的-X方向的部分的上侧。电源装置20具有壳体21、电路基板(第1冷却对象)22、电子部件23、24和散热器25。
壳体21是收纳电路基板22、电子部件23、24以及散热器25的箱状。壳体21具有第1开口部21a、第2开口部21b和第3开口部21c。第1开口部21a设置在构成壳体21的壁部中的+X方向的壁部。第1开口部21a向+X方向开口。第2开口部21b设置在构成壳体21的壁部中的-X方向的壁部。第2开口部21b向-X方向开口。第2开口部21b经由壳体21的内部与第1开口部21a连通。
第2开口部21b的开口面积例如比第1开口部21a的开口面积大。
第2开口部21b的下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第1开口部21a的下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第2开口部21b的上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第1开口部21a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并且比第1开口部21a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第3开口部21c设置在构成壳体21的壁部中的+Z方向的壁部上。更详细地说,第3开口部21c设置在构成壳体21的壁部中的+Z方向的壁部的-X方向的端部。第3开口21c向+Z方向开口。第1开口部21a和第3开口部21c经由壳体21的内部与第2开口部21b连通。
电路基板22是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电路基板22的板面例如与上下方向Z垂直。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电路基板22的板面上设置有印刷布线。电路基板22固定在构成壳体21的壁部中的+Z方向的壁部。电路基板22从构成壳体21的壁部中的+Z方向的壁部向-Z方向隔开间隙地配置。电路基板22例如位于比第2开口部21b靠+Z方向的位置。电路基板22例如位于与第1开口部21a的+Z方向的端部在上下方向Z上相同的位置。
电子部件23、24安装于电路基板22。电子部件23以及电子部件24分别各设置有多个。电子部件23安装在电路基板22的下侧的面。电子部件23例如包含上下方向Z的尺寸比较大的部件。电子部件23例如包含电解电容器等。
电子部件24安装在电路基板22的上侧的面。电子部件24例如包含上下方向Z的尺寸比电子部件23小的部件。电子部件24例如包含晶体管等。散热器25安装在电路基板22的下侧的面。由电子部件23、24产生的热被传递到散热器25。
投影仪1还具有信号处理装置(第1冷却对象)50。信号处理装置50是对从外部输入到投影仪1的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递到投影仪1的各部的装置。信号处理装置50收纳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处理装置50位于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Z方向的端部。信号处理装置50例如位于电源装置20的+Z方向。信号处理装置50被第1壁部11从上侧覆盖。信号处理装置50被第4壁部14从左侧覆盖。信号处理装置50具有电路基板(第1冷却对象)51、电子部件52、散热器53和热传导部件54。
电路基板51是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电路基板51的板面例如与上下方向Z垂直。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电路基板51的板面上设置有印刷布线。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电路基板51的至少一部分与电源装置20的电路基板22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仅电路基板51的一部分与电路基板22重叠。电路基板51的-X方向的端部位于比电路基板22的-X方向的端部靠-X方向的位置。在电路基板51上电连接有第2连接器部92。由此,来自与第2连接器部92连接的外部设备的信号经由电路基板51输入到信号处理装置50。
电子部件52安装在电路基板51的上侧的面。电子部件52例如设置有多个。电子部件52包含处理经由第2连接器部92输入的信号的微型计算机和接收无线信号的接收器等。
散热器53隔着热传导部件54安装在电路基板51的下侧的面。在电子部件52中产生的热经由热传导部件54传递到散热器53。热传导部件54例如是热传导片。
如图3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整流装置(第2冷却对象)60。整流装置60是对供给到投影仪1的电流进行整流的装置。更详细地说,整流装置60将从与第1连接器部91连接的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整流装置60整流后的电流被供给到电源装置20。整流装置60收纳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整流装置60例如配置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X方向的端部的-Y方向的区域。整流装置60位于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Z方向的端部。整流装置60被第6壁部16从后侧覆盖。整流装置60被第2壁部12从下侧覆盖。
如图6所示,整流装置60具有壳体61、电路基板62和电子部件63。壳体61是在内部收纳电路基板62以及电子部件63的箱状。壳体61具有第1开口部61a和第2开口部61b。第1开口部61a设置在构成壳体61的壁部中的+Y方向的壁部。第1开口部61a向+Y方向开口。
第2开口部61b设置在构成壳体61的壁部中的-Y方向的壁部上。第2开口部61b向-Y方向开口。第2开口部61b经由壳体61的内部与第1开口部61a连通。第2开口部61b配置为在+Y方向上离开排出口81。第2开口部61b的+Z方向的端部与排出口81的-Z方向的端部隔着间隙在左右方向Y上对置。第2开口部61b经由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与排出口81连通。
电路基板62是板面朝向上下方向Z的板状。电路基板62的板面例如与上下方向Z垂直。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电路基板62的板面上设置有印刷布线。电子部件63安装在电路基板62的上侧的面。
电子部件63例如设置有多个。电子部件63例如包含二极管等。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第1风扇41、第2风扇42、第3风扇43、第1流通部31、第2流通部32、第3流通部33、第4流通部34。第1风扇41、第2风扇42、第3风扇43、第1流通部31、第2流通部32、第3流通部33以及第4流通部34收纳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
第1风扇41、第2风扇42以及第3风扇43分别是向收纳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冷却对象输送空气来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风扇41、第2风扇42以及第3风扇43是离心风扇。第1风扇41、第2风扇42和第3风扇43例如是西洛克风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风扇41向电源装置20以及信号处理装置50输送空气AR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风扇42向整流装置60输送空气AR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风扇43向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输送空气AR2。即,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有电源装置20、信号处理装置50、整流装置60以及光调制装置4RP、4GP、4BP作为冷却对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包含作为第1冷却对象的电源装置20和信号处理装置50、作为第2冷却对象的整流装置60、作为第3冷却对象的光调制装置4RP、4GP、4BP。
如图5所示,第1风扇41位于第1导入口80的前端部的+Z方向。第1风扇41位于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Z方向的区域。第1风扇41相对于电源装置20以及信号处理装置50位于+X方向。即,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第1风扇41位于-X方向。第1风扇41例如在电源装置20的+X方向上与电源装置20相邻配置。第1风扇41具有第1吸气口41a和第1排气口41b。
第1吸气口41a向-Z方向开口。第1吸气口41a在+Z方向上与第1导入口80的前端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第1吸气口41a抽吸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1。第1排气口41b排出从第1吸气口41a抽吸的空气AR1。第1排气口41b向-X方向开口。从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被送至电源装置20,并且经由后述的第3流通部33被送至信号处理装置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排气口41b在前后方向X上与电源装置20对置。第1排气口41b例如与电源装置20的壳体21中的第1开口部21a连通。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1风扇41在内部具有旋转的叶片。第1风扇41例如以第1风扇41的旋转轴R1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
第2风扇42配置于沿着前后方向X在与第1风扇41之间夹着电源装置20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冷却对象的电源装置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风扇41与第2风扇42之间。第2风扇42例如在电源装置20的-X方向上与电源装置20相邻配置。第2风扇42位于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上下方向Z的中央区域。第2风扇42位于第2连接器部92的-Z方向。如图6所示,整流装置60在左右方向Y上位于第2风扇42与第3壁部13之间。即,整流装置60沿着左右方向Y配置在第2风扇42与第3壁部13之间。第2风扇42具有第2吸气口42a和第2排气口42b。
第2吸气口42a向+X方向开口。第2吸气口42a抽吸从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第2吸气口42a与电源装置20的壳体21中的第2开口部21b连通。第2排气口42b排出从第2吸气口42a抽吸的空气AR1。如图6所示,第2排气口42b向-Y方向开口。从第2排气口42b排出的空气AR1经由后述的第2流通部32被送至整流装置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排气口42b向右侧斜下方开口。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2风扇42在内部具有旋转的叶片。第2风扇42例如以第2风扇42的旋转轴R2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风扇41的旋转轴R1延伸的方向与第2风扇42的旋转轴R2延伸的方向相互垂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对象彼此相互垂直”包含某对象彼此相互严格垂直的情况和某对象彼此相互大致垂直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风扇41的旋转轴R1延伸的方向和第2风扇42的旋转轴R2延伸的方向可以相互严格垂直,也可以相互大致垂直。在本说明书中,“某对象彼此大致垂直”例如包含一个对象相对于另一个对象的角度以90°为基准在±15°以内的程度的情况。
如图5所示,第3风扇43位于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上下方向Z的中央区域。第3风扇43相对于第1风扇41以及第2风扇42位于-Y方向。在沿左右方向Y观察时,第3风扇43的一部分与第1风扇41重叠。如图7所示,第3风扇43位于比电源装置20靠-Y方向的位置。
第3风扇43具有第3吸气口43a和第3排气口43b。
如图5所示,第3吸气口43a抽吸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2。第3吸气口43a向+Y方向开口。图7所示的第3排气口43b排出从第3吸气口43a抽吸的空气AR2。第3排气口43b向-X方向开口。从第3排气口43b排出的空气AR2例如经由未图示的管道被送至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3风扇43在内部具有旋转的叶片。第3风扇43例如以第3风扇43的旋转轴R3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风扇41的旋转轴R1延伸的方向、第2风扇42的旋转轴R2延伸的方向和第3风扇43的旋转轴R3延伸的方向相互垂直。
如图5所示,第1流通部31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Z位于第2壁部12与第1风扇4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流通部31是沿上下方向Z呈直线状延伸的管道,不弯曲。第1流通部31在上下方向Z的两侧开口。第1流通部31的-Z方向的开口部是流入口31a。在沿上下方向Z观察时,流入口31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导入口80重叠。第1流通部31的+Z方向的开口部是流出口31b。流出口31b与第1风扇41的第1吸气口41a相连。
被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在第1流通部31的内部流通。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1从流入口31a流入第1流通部31的内部。流入第1流通部31的内部的空气AR1从流出口31b流出到第1风扇41的第1吸气口41a。这样,第1流通部31沿上下方向Z延伸,将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1引导到第1吸气口41a。
如图6所示,第2流通部32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沿着左右方向Y位于第2风扇42与整流装置6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通部32是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管道。第2流通部32的-Y方向的部分向下侧倾斜地延伸。第2流通部32在左右方向Y的两侧开口。第2流通部32的+Y方向的开口部是流入口32a。流入口32a与第2风扇42的第2排气口42b相连。第2流通部32的-Y方向的开口部是流出口32b。流出口32b与整流装置60中的壳体61的第1开口部61a相连。流出口32b例如向右侧斜下方开口。
从第2风扇42排出的空气AR1在第2流通部32的内部流通。从第2排气口42b排出的空气AR1从流入口32a流入第2流通部32的内部。流入第2流通部32的内部的空气AR1从流出口32b流出到整流装置60的壳体61的第1开口部61a。这样,第2流通部32将从第2排气口42b排出的空气AR1引导至整流装置60。
如图5所示,第3流通部33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位于电源装置20的+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流通部33由电源装置20中的壳体21的+Z方向的壁部和配置在壳体21的+Z方向的壁部上的管道部件构成。即,第3流通部33的壁部的一部分由壳体21的+Z方向的壁部构成。第3流通部33沿前后方向X延伸。第3流通部33在前后方向X的两侧开口。第3流通部33的+X方向的开口部是向+X方向开口的流入口33a。流入口33a位于壳体21的第1开口部21a的+Z方向。流入口33a与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相连。第3流通部33的-X方向的开口部是向后侧斜上方开口的流出口33b。流出口33b在信号处理装置50中的电路基板51的前端部的-Z方向与电路基板51的前端部隔开间隙地对置配置。
从第1风扇41排出的空气AR1在第3流通部33的内部流通。从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从流入口33a流入第3流通部33的内部。流入第3流通部33的内部的空气AR1从流出口33b朝向电路基板51的-Z方向的面流出。这样,第3流通部33将从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引导至信号处理装置50。
如图5和图7所示,第4流通部34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跨越电源装置20的-Z方向的区域和电源装置20的-Y方向的区域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流通部34是管道。如图7所示,第4流通部34具有向-Z方向开口的流入口34a和向-Y方向开口的流出口34b。流入口34a位于第1导入口80的+Z方向。流出口34b相对于流入口34a位于+Z方向且-Y方向。流出口34b与第3风扇43的第3吸气口43a相连。
被第3风扇43抽吸的空气AR2在第4流通部34的内部流通。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2从流入口34a流入第4流通部34的内部。流入第4流通部34的内部的空气AR2从流出口34b向第3风扇43的第3吸气口43a流出。这样,第4流通部34将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2引导至第3吸气口43a。
如图5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空气过滤器70,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该空气过滤器70。空气过滤器70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Z与第1导入口80对置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过滤器70安装于盖部19。空气过滤器70具有框部70a和主体部73。
框部70a具有框部主体71和分隔壁部72。框部主体71是长方形框状。如图7所示,框部主体71被第2壁部12从下侧支承。更详细地说,框部主体71被盖部19的支承部19a从下侧支承。
在此,如上所述,支承部19a的左侧部分19b比支承部19a的右侧部分19c向+Z方向突出。因此,被支承部19a从-Z方向支承的框部主体71以随着朝向+Y方向而位于+Z方向的方式倾斜配置。由此,空气过滤器70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按照随着朝向拆下盖部19时使盖部19滑动移动的方向、即+Y方向而接近第1壁部11的方向倾斜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使盖部19绕转动轴R4转动直至与设置面G接触为止的状态下,空气过滤器70成为沿着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面的姿势。
在框部主体71与支承部19a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75。弹性部件75是遵循框部主体71的形状的矩形框状。弹性部件75对框部主体71朝向使框部主体71远离支承部19a的+Z方向施加弹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75对框部主体71朝向上侧斜右方施加弹力。弹性部件75例如为橡胶制。通过弹性部件75将框部主体71与支承部19a之间密封。
分隔壁部72从框部主体71的+Y方向的部分延伸到框部主体71的-Y方向的部分。如图5所示,分隔壁部72将框部主体71的内侧在前后方向X上分隔开。由此,框部70a成为在前后方向X上连结有两个矩形框状的部分的形状。框部70a的+Z方向的端部经由密封部件74与第1流通部31中的流入口31a的周缘部以及第4流通部34中的流入口34a的周缘部接触。
密封部件74将流入口31a、34a的周缘部与框部70a的+Z方向的端部之间密封。密封部件74是遵循框部70a的形状的矩形框状。密封部件74例如为橡胶制。密封部件74固定在第1流通部31中的流入口31a的周缘部和第4流通部34中的流入口34a的周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弹性部件75使框部主体71朝向+Z方向受到弹力,因此框部70a从-Z方向被按压在密封部件74上。由此,框部70a和密封部件74成为适当地紧密贴合的状态,能够适当地得到由密封部件74实现的密封性。分隔壁部72隔着密封部件74与第1流通部31中的流入口31a的周缘部间接地接触。
另外,如图8所示,在使盖部19绕转动轴R4转动直至与设置面G接触的状态下,空气过滤器70成为在-Z方向上离开密封部件74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盖部19滑动移动而拔出时,密封部件74成为阻力。
如图5所示,主体部73设置于框部70a的内侧的整体。主体部73的外周缘部与框部70a的内周缘部连接。主体部73例如是具有多个折叠褶的形状。主体部73例如是干式的过滤器。另外,主体部73也可以是湿式的过滤器。主体部73具有第1过滤器部73a和第2过滤器部73b。
第1过滤器部73a设置在框部70a的内侧中的由分隔壁部72分隔的+X方向的部分。第2过滤器部73b设置在框部70a的内侧中的由分隔壁部72分隔的-X方向的部分。即,分隔壁部72将第1过滤器部73a和第2过滤器部73b分隔开。
第1过滤器部73a是主体部73中的与第1流通部31的流入口31a对置的部分。向第1流通部31流入的空气AR1通过第1过滤器部73a。即,通过空气过滤器70后的空气AR1流入第1流通部31。第2过滤器部73b是主体部73中的与第4流通部34的流入口34a对置的部分。第2过滤器部73b相对于第1过滤器部73a位于-X方向。被第3风扇43的第3吸气口43a抽吸的空气AR2通过第2过滤器部73b。即,通过空气过滤器70后的空气AR2被抽吸到第3吸气口43a。第2过滤器部73b的沿着前后方向X的尺寸比第1过滤器部73a的沿着前后方向X的尺寸大。
投影仪1还具有分隔部件100。分隔部件100是将第1导入口80与空气过滤器7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部件。第1空间S1经由第1过滤器部73a与第1风扇41的第1吸气口41a相连。第2空间S2经由第2过滤器部73b与第3风扇43的第3吸气口43a相连。第2空间S2相对于第1空间S1位于-X方向。第2空间S2的容积例如比第1空间S1的容积大。分隔部件100与分隔壁部72连接。更详细地说,分隔部件100的+Z方向的端部与分隔壁部72的-Z方向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件100的+Z方向侧的端部从-Z方向被按压在分隔壁部72的-Z方向的端部并与其接触。分隔部件100的-Z方向的端部固定在盖部19的+Z方向的面。分隔部件100例如是板面朝向前后方向X的板状。
接着,对投影仪1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详细说明。通过驱动第1风扇41和第3风扇43,外装箱体10的外部的空气从第1导入口80被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面G与第2壁部12之间的空气从第1导入口80被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中的导入第1空间S1的空气AR1经由第1过滤器部73a流入第1流通部31内,在第1流通部31内向+Z方向流动而被第1风扇41的第1吸气口41a抽吸。被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从第1排气口41b向-X方向排出。从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分支为从第1开口部21a流入电源装置20的壳体21的内部的空气AR1a和从流入口33a流入第3流通部33的空气AR1b。
流入壳体21的内部的空气AR1a被吹向电源装置20的电子部件23和散热器25。由此,能够利用空气AR1a从电子部件23以及散热器25夺取热量。因此,能够冷却电源装置20。
通过了电子部件23以及散热器25的空气AR1a经由第2开口部21b被第2风扇42的第2吸气口42a抽吸。
另一方面,流入第3流通部33的内部的空气AR1b在第3流通部33内向-X方向流动,从流出口33b向后侧斜上方排出。从第3流通部33排出的空气AR1b被吹向信号处理装置50的电路基板51以及散热器53。由此,能够利用空气AR1b从电路基板51以及散热器53夺取热量。因此,能够冷却信号处理装置50。吹向电路基板51以及散热器53的空气AR1b沿着电路基板51的-Z方向的面或散热器53的-Z方向的面向-X方向流动。通过了电路基板51和散热器53的空气AR1b经由电源装置20的壳体21中的第3开口部21c流入壳体21的内部。流入壳体21的内部的空气AR1b与空气AR1a合流,从第2开口部21b被抽吸到第2风扇42的第2吸气口42a。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分支而分别被送至电源装置20和信号处理装置50。
如图6所示,从第2吸气口42a被第2风扇42抽吸的空气AR1从第2排气口42b向-Y方向排出。从第2排气口42b排出的空气AR1从流入口32a流入第2流通部32的内部。流入第2流通部32的内部的空气AR1在第2流通部32内向-Y方向流动,从第1开口部61a流入整流装置60的壳体61的内部。
流入壳体61的内部的空气AR1被吹向整流装置60的电路基板62以及电子部件63。由此,能够利用空气AR1从电路基板62以及电子部件63夺取热量。因此,能够冷却整流装置60。通过了电路基板62以及电子部件63的空气AR1经由第2开口部61b从壳体61内排出。从壳体61内排出的空气AR1在外装箱体10内向-Y方向流动,从排出口81向外装箱体10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将空气AR1从各冷却对象夺取的热量向外装箱体10的外部释放。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中的导入到第2空间S2的空气AR2经由第2过滤器部73b流入第4流通部34内,被第3风扇43的第3吸气口43a抽吸。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被第3风扇43抽吸的空气AR2从第3排气口43b排出,被送至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由此,能够利用空气AR2冷却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对光调制装置4RP、4GP、4BP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AR2例如从排出口81排出到外装箱体10的外部。由此,能够将空气AR2从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夺取的热量向外装箱体10的外部释放。
另外,通过驱动收纳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未图示的风扇,将外装箱体10的外部的空气从第2导入口82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从第2导入口82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例如被未图示的风扇抽吸,被送至安装于光源2的散热器。由此,光源2被冷却。与第1导入口80不同,对于第2导入口82未设置空气过滤器。即,从第2导入口82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不通过空气过滤器,而被送到安装于光源2的散热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直接向光源2输送空气而向散热器输送空气,因此,也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在光源2上。另外,也可以与第1导入口80同样,对第2导入口82设置空气过滤器。
例如,容易将电源装置20以及信号处理装置50等投影仪1所具有的冷却对象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配置在向上侧远离第2壁部12的位置。因此,例如,在从设置于第2壁部12的第1导入口80向外装箱体10的内部导入空气的情况下,若在第2壁部12设置风扇,则从风扇的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到达冷却对象为止的路径变长,有可能无法适当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流通部31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Z位于第2壁部12与第1风扇41之间,并且沿上下方向Z延伸,将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1引导到第1吸气口41a。因此,即使将第1风扇41配置成向+Z方向远离第2壁部12,也能够通过第1流通部31将空气AR1适当地引导至第1风扇41。
由此,能够使第1风扇41在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接近容易向+Z方向远离第2壁部12而配置的第1冷却对象在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并且能够使第1风扇41适当地抽吸空气AR1。另外,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第1风扇41位于-X方向,第1排气口41b向-X方向开口。即,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相对于第1风扇41向与配置有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的一侧相同的一侧开口。因此,容易将从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向第1冷却对象输送。由此,能够缩短从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到达第1冷却对象为止的路径。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风扇41送来的空气AR1适当地冷却第1冷却对象。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适当地冷却作为第1冷却对象的电源装置20以及信号处理装置50。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投影仪1放置在设置面G上使用的情况下,第2壁部12成为底壁部。在该情况下,被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经由第1导入口80从第2壁部12与设置面G之间被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因此,例如,即使多个投影仪1在左右方向Y上相邻配置,从一个投影仪1的排出口81排出的温度比较高的空气也难以被导入到其他投影仪1的外装箱体10的内部。由此,容易将温度比较低的空气导入外装箱体10的内部。因此,容易通过第1风扇41更适当地冷却第1冷却对象。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投影仪1放置在设置面G上使用的情况下,由于第2壁部12的外侧面朝向下侧,因此与将投影仪1悬吊的情况不同,尘埃等难以积存在第2壁部12的外侧面。由此,尘埃等难以混入到从设置于第2壁部12的第1导入口80向外装箱体10的内部导入的空气中。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电源装置20和信号处理装置50这样的多个第1冷却对象,从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分支而分别被送至多个第1冷却对象。因此,能够分别适当地冷却多个第1冷却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分别适当地冷却电源装置20和信号处理装置5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冷却对象包含电源装置20。电源装置20的发热量容易变得比较大。因此,通过利用第1风扇41适当地冷却电源装置20,能够提高投影仪1整体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光系统3位于光源2与电源装置20之间。因此,与例如将电源装置20相对于导光系统3配置在-Z方向的情况等相比,能够在上下方向Z上减小投影仪1。由此,容易使投影仪1在上下方向Z上小型化。另外,由于能够将导光系统3配置在投影仪1的左右方向Y上的中央部,因此通过导光系统3引导光的投射光学装置6也能够配置在投影仪1的左右方向Y上的中央部。因此,能够将被反射部件6b反射的光所通过的投射口17配置在投影仪1的左右方向Y上的中央部。由此,能够从投影仪1的左右方向Y上的中央部向屏幕SCR投射彩色图像(影像)。因此,在使用者调整投影仪1的位置时,容易相对于屏幕SCR调整投影仪1的左右方向Y上的位置。
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冷却对象包含电路基板22、51。在电路基板22安装有电子部件23、24,在电路基板51安装有电子部件52,因此发热量容易变得比较大。因此,能够通过第1风扇41适当地冷却电路基板22、51,从而能够提高投影仪1整体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第2风扇42,从第2风扇42的第2排气口42b排出的空气AR1被送至作为第2冷却对象的整流装置60。因此,能够利用第2风扇42冷却整流装置60。另外,第2风扇42具有抽吸从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的第2吸气口42a,作为第1冷却对象的电源装置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风扇41与第2风扇42之间。因此,容易将从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排出并冷却了第1冷却对象后的空气AR1抽吸到第2风扇42的第2吸气口42a。由此,容易利用第2风扇42将从第1风扇41排出的空气AR1向第2冷却对象输送。因此,能够依次高效地冷却第1冷却对象和第2冷却对象。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第2冷却对象的整流装置60沿着左右方向Y配置在第2风扇42与第3壁部13之间。因此,容易将从第2排气口42b排出并输送至第2冷却对象后的空气AR1输送至设置于第3壁部13的排出口81。由此,能够将从各冷却对象夺取了热量的空气AR1适当地向外装箱体10的外部排出。因此,能够将在投影仪1的内部产生的热适当地向投影仪1的外部释放。
另外,能够在与从第1风扇41向第1冷却对象输送的空气AR1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第2风扇42向第2冷却对象输送空气AR1。因此,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容易使空气AR1沿着构成外装箱体10的壁部中的两个壁部各自的内侧面适当地流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从第1风扇41送来的空气AR1沿着第4壁部14的内侧面向-X方向流动,从第2风扇42送来的空气AR1沿着第6壁部16的内侧面向-Y方向流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AR1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中的外周缘部以大致L字状流动。由此,容易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高效地确保空气AR1的流动路径。因此,能够利用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从第1导入口80向排出口81流动的空气AR1适当地冷却多个冷却对象。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风扇41的旋转轴R1延伸的方向与第2风扇42的旋转轴R2延伸的方向相互垂直。因此,在第1风扇41和第2风扇42为离心风扇的情况下,容易在第1风扇41的第1排气口41b和第2风扇42的第2吸气口42a对置地开口的状态下配置第1风扇41和第2风扇4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在使第1排气口41b向-X方向开口且使第2吸气口42a向+X方向开口的状态下配置第1风扇41以及第2风扇42。由此,容易使从第1排气口41b排出的空气AR1被第2吸气口42a抽吸。因此,从第1风扇41向第2风扇42流动的空气AR1不易产生损失,能够提高各风扇的送风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将从第2风扇42的第2排气口42b排出的空气AR1向作为第2冷却对象的整流装置60引导的第2流通部32。因此,能够适当地向整流装置60输送空气AR1。由此,能够适当地冷却作为第2冷却对象的整流装置6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冷却对象包含对提供给投影仪1的电流进行整流的整流装置60。整流装置60的发热量容易变得比较多。因此,由于能够利用第2风扇42适当地冷却整流装置6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仪1整体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0,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该空气过滤器70。通过空气过滤器70后的空气AR1流入第1流通部31。因此,即使在外装箱体10的外部的空气中混入尘埃等异物,也能够利用空气过滤器70去除异物。由此,能够抑制异物混入从第1流通部31向作为第1冷却对象的电源装置20以及信号处理装置50输送的空气AR1中。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电源装置20以及信号处理装置5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第3风扇43,该第3风扇43具有抽吸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AR2的第3吸气口43a和排出从第3吸气口43a抽吸的空气AR2的第3排气口43b。从第3排气口43b排出的空气AR2被送至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导入口80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来冷却光调制装置4RP、4GP、4BP。另外,由于能够从与导入被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的第1导入口80相同的导入口进行第3风扇43的吸气,因此能够减少设置在外装箱体10上的导入口的数量。
另外,通过空气过滤器70后的空气AR2被抽吸到第3吸气口43a。因此,能够抑制异物混入送至光调制装置4RP、4GP、4BP的空气AR2中。因此,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光调制装置4RP、4GP、4BP。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过滤器70具有供向第1流通部31流入的空气AR1通过的第1过滤器部73a、供被第3风扇43的第3吸气口43a抽吸的空气AR2通过的第2过滤器部73b以及将第1过滤器部73a和第2过滤器部73b分隔开的分隔壁部72。设置有分隔部件100,该分隔部件100将第1导入口80与空气过滤器7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经由第1过滤器部73a与第1风扇41的第1吸气口41a相连的第1空间S1和经由第2过滤器部73b与第3风扇43的第3吸气口43a相连的第2空间S2。因此,从第1导入口80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被分成流入第1空间S1的空气AR1和流入第2空间S2的空气AR2而被导入。另外,分隔部件100与分隔壁部72连接。因此,被分开而导入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空气分别通过由分隔壁部72分隔开的第1过滤器部73a和第2过滤器部73b,并被抽吸到各风扇的吸气口。由此,即使在各风扇的输出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风扇分别适当地抽吸空气。
具体而言,例如,在第3风扇43的输出比第1风扇41的输出大的情况下,当未设置分隔部件100以及分隔壁部72时,从第1导入口80中的与第1流通部31在上下方向Z上重叠的部分导入到外装箱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有可能因第3风扇43的抽吸力而流入第4流通部34内。因此,被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的量变少,向第1冷却对象以及第2冷却对象输送的空气AR1的量可能变少。与此相对,通过设置分隔部件100,能够抑制流入第1空间S1的空气AR1向第2空间S2流动。另外,通过设置与分隔部件100连接的分隔壁部72,能够抑制流入第1空间S1的空气AR1通过第2过滤器部73b。因此,能够抑制从第1空间S1被第1风扇41抽吸的空气AR1的量变少。由此,能够抑制向第1冷却对象以及第2冷却对象输送的空气AR1的量减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装箱体10具有设置有第1导入口80且能够相对于外装箱体10装卸的盖部19。空气过滤器70安装于盖部19。因此,通过拆下盖部19,也能够拆下空气过滤器70。由此,能够容易地更换空气过滤器7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盖部19能够通过以在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R4为中心向远离第1壁部11的-Z方向转动,并且在与上下方向Z以及转动轴R4双方垂直的方向上滑动移动而拆下。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投影仪1放置在设置面G上使用的情况下,通过使盖部19从第2壁部12与设置面G之间沿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方向滑动移动,能够拆下盖部19。由此,不需要例如将投影仪1翻过来等使投影仪1的位置移动,就能够将空气过滤器70与盖部19一起拆下。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过滤器70在外装箱体10的内部按照随着朝向拆下盖部19时使盖部19滑动移动的+Y方向而接近第1壁部11的+Z方向倾斜配置。因此,在拆下盖部19时,若以转动轴R4为中心使盖部19向-Z方向转动,则容易使空气过滤器70成为沿着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面的姿势。由此,在使盖部19滑动移动而拉出时,容易更换空气过滤器70。另外,与在安装有盖部19的状态下使空气过滤器70成为沿着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平面的姿势的情况相比,容易使空气过滤器70的-Y方向的部分的位置向-Z方向下降。由此,容易在安装有盖部19的状态下,确保空气AR1、AR2向空气过滤器70的-Y方向部分的+Z方向流动的流路较大。另外,与在安装有盖部19的状态下使空气过滤器70成为沿着与上下方向Z垂直的平面的姿势的情况相比,容易将空气过滤器70的+Y方向的部分向+Z方向抬起。由此,容易将盖部19的+Y方向的部分的位置向+Z方向抬起。因此,容易在投影仪1设置于设置面G的状态下,确保盖部19的可转动角度较大。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第1流通部、第2流通部、第3流通部以及第4流通部只要各自能够供空气流通,则也可以不是管道,没有特别限定。第1流通部、第2流通部、第3流通部以及第4流通部例如也可以由设置在外装箱体的壁部的孔构成。
第1风扇的种类、第2风扇的种类以及第3风扇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第1风扇、第2风扇和第3风扇也可以是轴流风扇。第1风扇的种类、第2风扇的种类和第3风扇的种类可以彼此不同。各风扇的配置以及姿势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1风扇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和第2风扇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也可以平行。也可以不设置第2风扇。也可以不设置第3风扇。
空气过滤器的种类和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也可以不具有分隔壁部。空气过滤器也可以不安装于盖部。盖部也可以是任意的可被拆下的结构。也可以不设置分隔部件。电源装置的配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电源装置也可以相对于导光系统配置在第1方向上。
另外,第1冷却对象和第2冷却对象没有特别限定。第1冷却对象和第2冷却对象可以包含光调制装置、光调制单元、光源、对从光源射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的波长转换元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元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转换的偏振转换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1冷却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从第1风扇的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不分支,而被送至一个第1冷却对象。第1冷却对象的一部分也可以相对于第1风扇不位于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也可以设置多个第2冷却对象。在该情况下,从第2风扇的第2排气口排出的空气也可以分支而分别送至多个第2冷却对象。也可以不设置第2冷却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不设置第2风扇。
第1方向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上下方向中的一侧。第3方向只要是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也可以是不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第2方向和第3方向可以是相互不垂直而交叉的方向,也可以是相互平行的方向。第2方向和第3方向可以是相同的方向。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固定型的投影仪,但不限于此。应用本发明的投影仪也可以是悬吊型的投影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透过型的投影仪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反射型的投影仪。
在此,“透过型”是指包含液晶面板等的光调制装置是使光透过的类型。“反射型”是指光调制装置是使光反射的类型。另外,光调制装置不限于液晶面板等,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了微镜的光调制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3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的例子,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仅使用1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使用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另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本发明的特征总结如下。
发明1
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冷却对象,该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具有反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反射部件,并且投射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
外装箱体,其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
第1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1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1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1排气口;以及
第1流通部,被所述第1风扇抽吸的空气在该第1流通部的内部流通,
所述外装箱体具有:
第1壁部,其朝向第1方向,在该第1壁部设置有投射口,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通过该投射口;
第2壁部,其相对于所述第1壁部位于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
第3壁部,其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
在所述第2壁部设置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导入口,
在所述第3壁部设置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第1流通部在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沿着所述第1方向位于所述第2壁部与所述第1风扇之间,并且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1吸气口,
所述冷却对象包含被输送从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第1冷却对象,
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风扇位于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
所述第1排气口向所述第3方向开口。
发明2
根据发明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多个所述第1冷却对象,
从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分支并分别被输送到多个所述第1冷却对象。
发明3
根据发明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收纳在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电源装置,
所述第1冷却对象包含所述电源装置。
发明4
根据发明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导光系统,该导光系统具有所述光调制装置并且将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引导至所述投射光学装置,
所述导光系统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电源装置之间。
发明5
根据发明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收纳在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电路基板,
所述第1冷却对象包含所述电路基板。
发明6
根据发明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第2风扇,该第2风扇具有抽吸从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第2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2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2排气口,
所述冷却对象包含被输送从所述第2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第2冷却对象,
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风扇与所述第2风扇之间。
发明7
根据发明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冷却对象沿着所述第2方向配置在所述第2风扇与所述第3壁部之间。
发明8
根据发明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风扇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2风扇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相互垂直。
发明9
根据发明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第2流通部,该第2流通部将从所述第2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所述第2冷却对象。
发明10
根据发明6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冷却对象包含对供给到所述投影仪的电流进行整流的整流装置。
发明11
根据发明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空气过滤器,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导入的空气通过该空气过滤器,
通过所述空气过滤器后的空气流入所述第1流通部。
发明12
根据发明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第3风扇,该第3风扇具有抽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的第3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3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3排气口,
从所述第3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光调制装置,
通过所述空气过滤器后的空气被抽吸到所述第3吸气口。
发明13
根据发明1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分隔部件,
所述空气过滤器具有:
第1过滤器部,向所述第1流通部流入的空气通过该第1过滤器部;
第2过滤器部,被所述第3吸气口抽吸的空气通过该第2过滤器部;以及
分隔壁部,其将所述第1过滤器部和所述第2过滤器部分隔开,
所述分隔部件将所述导入口与所述空气过滤器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经由所述第1过滤器部与所述第1吸气口相连的第1空间和经由所述第2过滤器部与所述第3吸气口相连的第2空间,
所述分隔部件与所述分隔壁部连接。
发明14
根据发明1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箱体具有构成所述第2壁部的一部分的盖部,
所述盖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装箱体装卸,
在所述盖部设置有所述导入口,
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于所述盖部。
发明15
根据发明1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通过以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向远离所述第1壁部的方向转动并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转动轴双方垂直的方向上滑动移动从而能够拆卸。
发明16
根据发明1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过滤器在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以随着朝向在拆下所述盖部时使所述盖部滑动移动的方向而向接近所述第1壁部的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
发明17
一种投影仪,其具有第1冷却对象,该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外装箱体,其具有第1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垂直的第3壁部,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以及
第1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1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1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1排气口,
所述第2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导入口,
所述第3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该投影仪具有连结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导入口和所述第1风扇的第1吸气口之间的第1流通部,
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风扇位于与空气在所述第1流通部中从所述导入口流向所述第1吸气口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朝向所述第1冷却对象开口。
发明18
根据发明1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对象收纳在第1壳体中,
所述第1壳体具有导入来自所述第1排气口的空气的第1开口部和输送流过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的第2开口部。
发明19
根据发明1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对象具有被输送从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其他第1冷却对象。
发明20
根据发明19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流过所述其他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第2开口部。
发明21
根据发明17至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第2风扇,该第2风扇具有抽吸空气的第2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2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2排气口,
所述第2吸气口从所述第1壳体的第2开口部抽吸流过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
所述第2排气口朝向第2冷却对象开口。
发明22
根据发明2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排气口位于与从所述第1壳体的第2开口部向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吸气口流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发明23
根据发明17至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反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反射部件,并且投射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
在所述第1壁部设置有供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通过的投射口。
发明24
根据发明18至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第3风扇,该第3风扇具有抽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的第3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3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3排气口,
从所述第3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光调制装置,
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第3吸气口输送的空气经由由所述导入口和所述第1壳体形成的空间而被输送。
发明25
根据发明2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流通部的从所述导入口到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吸气口为止的长度比从所述导入口到所述第1壳体的长度长。
发明26
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外装箱体,其具有第1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垂直的侧壁部,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
第1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1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1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1排气口,从所述第1排气口向第1冷却对象输送空气;以及
第2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2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2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2排气口,从所述第2排气口向第2冷却对象输送空气,
所述第2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导入口,
所述侧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位于与空气从所述导入口流向所述第1吸气口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排气口位于与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输送的空气流向所述第2吸气口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输送到所述第2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到所述排出口。
发明27
根据发明2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对象收纳在第1壳体中,
所述第1壳体具有导入来自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的空气的第1开口部和输送流过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的第2开口部。
发明28
根据发明2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对象具有被输送从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其他第1冷却对象。
发明29
根据发明2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流过所述其他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第2开口部。
发明30
根据发明26至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冷却对象收纳在第2壳体中,
所述第2壳体具有导入来自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排气口的空气的第1开口部和输送流过所述第2冷却对象的空气的第2开口部。
发明31
根据发明30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沿着所述侧壁部配置。
发明32
根据发明26至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反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反射部件,并且投射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
在所述第1壁部设置有供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通过的投射口。
发明33
根据发明26至3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还具有第3风扇,该第3风扇具有抽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的第3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3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3排气口,
从所述第3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光调制装置,
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第3吸气口输送的空气经由由所述导入口和所述第1壳体形成的空间而被输送。
发明34
根据发明3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流通部的从所述导入口到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吸气口为止的长度比从所述导入口到所述第1壳体的长度长。
发明35
一种投影仪,其具有第1冷却对象,该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外装箱体,其具有第1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垂直的第3壁部、与所述第3壁部对置的第4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垂直并且与所述第3壁部和所述第4壁部垂直的第5壁部、以及与所述第5壁部对置的第6壁部,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以及
第1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1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1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1排气口,
所述第2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导入口,
所述第3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投影仪具有将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导入口和所述第1风扇的第1吸气口之间连结起来的第1流通部,
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流通部位于所述第6壁部侧,
所述第1冷却对象收纳在第1壳体中,从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1冷却对象,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第3风扇,该第3风扇具有抽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的第3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3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3排气口,
从所述第3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光调制装置,
通过设置于所述外装箱体内的管道,空气从所述导入口被输送至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吸气口和所述第3风扇的所述第3吸气口。

Claims (20)

1.一种投影仪,其具有第1冷却对象,该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外装箱体,其具有第1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垂直的第3壁部、与所述第3壁部对置的第4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垂直并且与所述第3壁部和所述第4壁部垂直的第5壁部、以及与所述第5壁部对置的第6壁部,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以及
第1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1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1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1排气口,
所述第2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导入口,
所述第3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投影仪具有将所述第2壁部的所述导入口和所述第1风扇的第1吸气口之间连结起来的第1流通部,
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流通部位于所述第6壁部侧,
所述第1冷却对象收纳在第1壳体中,从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1冷却对象,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第3风扇,该第3风扇具有抽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的第3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3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3排气口,
从所述第3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光调制装置,
通过设置于所述外装箱体内的管道,空气从所述导入口被输送至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吸气口和所述第3风扇的所述第3吸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具有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该第1开口部用于导入来自所述第1排气口的空气,流过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2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被输送从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其他第1冷却对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流过所述其他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第2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第2风扇,该第2风扇具有抽吸空气的第2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2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2排气口,
所述第2吸气口从所述第1壳体的第2开口部抽吸流过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
所述第2排气口朝向第2冷却对象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排气口位于与从所述第1壳体的第2开口部向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吸气口流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反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反射部件,并且投射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
在所述第1壁部设置有供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通过的投射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空气过滤器,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导入的空气通过该空气过滤器,
通过所述空气过滤器后的空气流入所述第1流通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箱体具有构成所述第2壁部的一部分的盖部,
所述盖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装箱体装卸,
在所述盖部设置有所述导入口,
所述空气过滤器安装于所述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过滤器在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以随着朝向在拆下所述盖部时使所述盖部滑动移动的方向而向接近所述第1壁部的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第3吸气口输送的空气经由如下空间而被输送,所述空间由所述导入口和所述第1壳体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流通部的从所述导入口到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吸气口为止的长度比从所述导入口到所述第1壳体的长度长。
13.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外装箱体,其具有第1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以及与所述第1壁部和所述第2壁部垂直的侧壁部,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装;
第1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1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1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1排气口,从所述第1排气口向第1冷却对象输送空气;以及
第2风扇,其具有抽吸空气的第2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2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2排气口,从所述第2排气口向第2冷却对象输送空气,
所述第2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导入口,
所述侧壁部具有将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外装箱体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位于与空气从所述导入口流向所述第1吸气口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排气口位于与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输送的空气流向所述第2吸气口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输送到所述第2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到所述排出口,
所述第1冷却对象收纳在第1壳体中,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第3风扇,该第3风扇具有抽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到所述外装箱体的内部的空气的第3吸气口和排出从所述第3吸气口抽吸的空气的第3排气口,
从所述第3排气口排出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光调制装置,
通过设置于所述外装箱体内的管道,空气从所述导入口被输送至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吸气口和所述第3风扇的所述第3吸气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具有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所述第1开口部用于导入来自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的空气,流过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2开口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被输送从所述第1风扇的所述第1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其他第1冷却对象。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流过所述其他第1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第2开口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冷却对象收纳在第2壳体中,
所述第2壳体具有第3开口部和第4开口部,所述第3开口部用于导入来自所述第2风扇的所述第2排气口的空气,流过所述第2冷却对象的空气被输送至所述第4开口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沿着所述侧壁部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反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反射部件,并且投射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
在所述第1壁部设置有供由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通过的投射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导入口向所述第3吸气口输送的空气经由如下空间而被输送,所述空间由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导入口形成。
CN202011536090.8A 2019-12-25 2020-12-23 投影仪 Active CN113031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4125A JP7222345B2 (ja) 2019-12-25 2019-12-25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9-234125 2019-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1377A CN113031377A (zh) 2021-06-25
CN113031377B true CN113031377B (zh) 2022-04-26

Family

ID=76460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36090.8A Active CN113031377B (zh) 2019-12-25 2020-12-23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0508B2 (zh)
JP (1) JP7222345B2 (zh)
CN (1) CN113031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06095S1 (en) * 2021-05-17 2023-11-28 Shenzhen Holatek Co., Ltd. Projecto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2092A (ja) * 2003-03-11 2004-09-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025558A (zh) * 2006-02-23 200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JP2010181579A (ja) * 2009-02-05 2010-08-19 Sony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N204256349U (zh) * 2013-12-05 2015-04-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3995B2 (ja) * 1997-02-10 2002-08-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映像表示装置
JP3613010B2 (ja) * 1998-06-23 2005-0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3598825B2 (ja) * 1998-06-30 2004-1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3794250B2 (ja) * 2000-07-17 2006-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US6582082B2 (en) * 2001-11-13 2003-06-24 Prokia Technology Co., Ltd Projection system including a compact optical engine having enhanced heat dissipating efficiency
JP2005017458A (ja) * 2003-06-24 2005-01-20 Seiko Epson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3938111B2 (ja) * 2003-07-28 2007-06-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KR100518894B1 (ko) * 2003-12-02 2005-09-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엘씨디 광학엔진의 냉각시스템
JP5643030B2 (ja) * 2010-08-30 2014-1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879814B2 (ja) 2011-08-17 2016-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277608B2 (ja) 2013-06-21 2018-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冷却構造、画像投射装置、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2092A (ja) * 2003-03-11 2004-09-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025558A (zh) * 2006-02-23 200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JP2010181579A (ja) * 2009-02-05 2010-08-19 Sony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N204256349U (zh) * 2013-12-05 2015-04-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3220A (ja) 2021-07-15
CN113031377A (zh) 2021-06-25
US11770508B2 (en) 2023-09-26
JP7222345B2 (ja) 2023-02-15
US20210203892A1 (en)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24456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US7384155B2 (en) Image display
JP447978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US7806532B2 (en) Projector for projecting an optical image formed by light modulated by a light modulating device
US1133023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jectors
JP5957863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110279789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CN113031377B (zh) 投影仪
US9599880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8242135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9133988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727249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2214711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US2021015722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jectors
JP550023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US20230205067A1 (en) Projector
JP513636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643567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443083B2 (ja) 集塵部材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439462B2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9145448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268333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3182145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0224226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