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28543A - 加湿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28543A
CN113028543A CN202011441533.5A CN202011441533A CN113028543A CN 113028543 A CN113028543 A CN 113028543A CN 202011441533 A CN202011441533 A CN 202011441533A CN 113028543 A CN113028543 A CN 113028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prinkler housing
air
sprinkle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15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28543B (zh
Inventor
郑载赫
梁承德
崔硕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028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28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28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28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24F6/1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using nozz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17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8Air-humidifier with water reservo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24F2006/065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using slowly rotating discs for evapo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该加湿净化装置包括:洒水壳体,形成有上侧开口部和下侧开口部;第一上喷射口,贯通所述洒水壳体的内侧和外侧;第二上喷射口,贯通所述洒水壳体的内侧和外侧;洒水壳体盖,关闭所述洒水壳体的上侧面;护罩,配置在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边缘,并且与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面隔开,所述护罩被配置为高度比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和所述第二上喷射口中的至少一个喷射口的高度低。根据本发明,配置于洒水盖的护罩阻止了从上喷射口吐出的水向上侧飞散,从而阻止了液滴飞散到水箱的向上侧呈开口的吐出口。

Description

加湿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控制空气的温度的空调机、通过去除空气中的杂质来保持清洁度的空气净化器、向空气中提供水分的加湿器、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器等。
现有的加湿器分为在振动板中将水雾化并吐出到空气中的振动型、以及在加湿过滤器中自然蒸发的自然蒸发型。
所述自然蒸发型加湿器分为利用驱动力来旋转圆盘并且在空气中的圆盘表面将水自然蒸发的圆盘式加湿器、以及通过在湿润的加湿媒介中流动的空气来进行自然蒸发的加湿过滤式加湿器。
在韩国专利公开号第10-2017-0051233号(以下,称为现有技术1)中公开了一种加湿空气净化装置。
在现有技术1中公开的加湿空气净化装置中,洒水壳体在水箱内部旋转并且喷射水。
然而,在现有技术1中,在洒水壳体喷射水并且旋转的期间,当向上侧吐出的风量增加时,还存在从洒水壳体喷射的液滴与吐出的空气一起飞散到水箱的吐出口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7-005123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空气净化装置,能够使从洒水壳体组件喷射的水飞散到配置于上侧的吐出口最小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空气净化装置,能够防止从洒水壳体组件喷射的水向上侧飞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空气净化装置,能够使被喷射的水飞散到洒水壳体组件的表面时飞散的面积较窄地形成。
本发明的课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课题。
根据本发明,配置于洒水盖的护罩阻止了从上喷射口吐出的水向上侧飞散,从而阻止了液滴飞散到水箱的向上侧呈开口的吐出口。
由于在本发明的护罩的护罩部和飞散部之间形成预定的夹角,因此能够使水容易地流动到飞散部。
根据本发明,即使送风单元高速旋转并以强风工作,从飞散部飞散的液滴也不会直接移动到用于吐出的吐出口,而是飞散到可视主体。
本发明包括:洒水壳体,形成有上侧开口部和下侧开口部;第一上喷射口,贯通所述洒水壳体的内侧和外侧;第二上喷射口,贯通所述洒水壳体的内侧和外侧;洒水壳体盖,关闭所述洒水壳体的上侧面;以及护罩,配置在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边缘,并且与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面隔开,所述护罩被配置为低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和第二上喷射口中的至少一个。
由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被配置为低于第二上喷射口,并且所述护罩被配置为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能够呈现为任一条喷射线以预定宽度飞散,并且能够使飞散的水的高度配置在喷射口的下侧。
由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和第二上喷射口配置在相同高度,并且所述护罩被配置为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能够呈现为从第二上喷射口吐出的喷射线以预定宽度飞散,并且能够使飞散的水的高度配置在喷射口的下侧。
所述洒水壳体盖包括:顶壁,覆盖所述洒水壳体的上侧开口部;以及侧壁,从所述顶壁向下侧延伸而形成,并且包围所述洒水壳体的上端,所述护罩可以从所述侧壁的下端向下侧延伸。
由于所述侧壁配置在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外侧以覆盖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并且所述侧壁和第二上喷射口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因此能够将吐出的水转换成液滴形态。
由于所述护罩被配置为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能够将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吐出的水在所述护罩中转换成液滴形态。
由于所述护罩被配置为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的高度并且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从第一上喷射口喷射的喷射线以水流形态撞击到可视主体,并且从所述第二喷射线喷射的喷射线能够被转换成液滴并以预定宽度被喷射。
还包括内肋,形成于所述顶壁的下侧,并且与所述侧壁隔开预定间隔,所述洒水壳体的上端可以配置在所述内肋和侧壁之间。
由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配置在所述内肋的下端和所述护罩的上端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供应到第二上喷射口的水的吐出压力。
所述护罩包括:护罩部,与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面隔开;以及飞散部,从所述护罩部向径向外侧凸出,以所述洒水壳体的旋转轴为基准,所述护罩部从所述侧壁向径向外侧凸出,并且可以向下侧倾斜地配置。
由于所述飞散部从所述护罩部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凸出,因此能够使喷射线的宽度最小化。
由于所述飞散部配置在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下侧,因此能够将被转换成液滴的喷射线的喷射方向向下侧引导,并且由此能够防止液滴直接移动到吐出口。
由于所述飞散部被配置为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因此能够隐藏形成水流形态的喷射线的第一上喷射口。
所述护罩部的外侧面与所述飞散部之间可以形成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夹角。
由于所述护罩部的内侧面朝向下侧方向和旋转轴方向呈开口,因此能够暂时储存供应到护罩部的水。
所述护罩部的内侧面可以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凹陷的圆弧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2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顶盖组件从图2所示的空气洗涤装置分离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顶盖组件和吐出加湿媒介壳体的分离立体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空气洗涤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G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示出图4所示的洒水壳体的设置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线M-M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洒水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主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线N-N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图6所示的洒水壳体盖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13的洒水壳体盖的下侧面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3的正面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喷射口和洒水壳体盖的配置的洒水壳体组件的上侧局部剖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第一上喷射口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第二上喷射口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通过第一上喷射口喷射的水的轨迹的示例图。
图20是示出通过第二上喷射口喷射的水的轨迹的示例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洒水壳体组件的正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过滤器组件 20:送风单元
300:水箱 400:洒水单元
100:空气净化装置 110:基体
120:上主体 125:水箱插入空间
130:下主体 140:上内主体
150:送风壳体 160:显示模块
170:空气引导件 200:空气洗涤装置
210:可视主体 230:顶盖组件
412:第一上喷射口 413:第二上喷射口
800:洒水壳体组件 820:第一洒水壳体
840:第二洒水壳体 860:洒水壳体盖
890:护罩 892:护罩部
894:飞散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提供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将发明的范畴充分告知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体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2的正面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包括空气净化装置100以及安装在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上侧的空气洗涤装置200。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在吸入外部空气后进行过滤,并且将过滤空气提供到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接收所述过滤空气并提供水分的加湿,并且将加湿空气吐出到外部。
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包括用于储存水的水箱300。当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分离时,所述水箱300可以与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一起被分离。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可分离地安装在空气净化装置100上。
用户可以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向上侧分离空气洗涤装置200。被分离的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可以被容易地进行清扫。并且,用户也可以对分离空气洗涤装置200后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内部进行清扫。当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被分离时,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顶面向用户敞开。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包括后述的过滤器组件10,并且可以从基体110分离过滤器组件10之后进行清扫。
用户可以向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供应水。在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形成有可以从外部向所述水箱300供水的供水流路109。
所述供水流路109被构成为与用于吐出空气的吐出流路107分开。待吐出的空气通过所述吐出流路107被吐出,而待吐出的空气通过所述供水流路109的吐出被最小化或被阻断。
所述供水流路109被构成为能够随时向所述水箱供应水。例如,即使在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工作时,也可以通过供水流路来供水。例如,即使在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结合于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状态下,也可以通过供水流路来供水。例如,即使在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从空气净化装置100分离的状态下,也可以通过供水流路来供水。
另一方面,当通过所述供水流路109实施上部供水时,上部供应水可以通过所述供水流路109和吐出流路107流入到水箱300内部。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和空气洗涤装置200通过连接流路103连接。由于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能够分离,因此所述连接流路103被分散配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00和空气洗涤装置200。当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安装于空气净化装置100时,空气洗涤装置200的流路和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流路通过连接流路103彼此连通。
将形成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净化连接流路104,以及形成于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加湿连接流路105。
以下,对空气净化装置100和空气洗涤装置20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包括:基体110;过滤器组件10,配置于所述基体110,用于过滤空气;以及送风单元20,配置于所述基体110,用于使空气流动。
所述基体110由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构成。所述上主体120层叠在所述下主体130的上侧,并且所述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组装在一起。
空气流动到所述基体110的内部。
在所述下主体130下侧配置有吸入流路101,在所述下主体130内部配置有过滤流路102,并且在所述下主体130的上侧配置有送风流路108。
为了形成所述吸入流路101,配置有从下侧支撑所述下主体130的下主体支撑件190。所述过滤流路102配置在所述下主体130的内部,并且被配置为贯通所述过滤器组件10。
所述送风流路108形成于所述送风单元20的上侧。从所述送风单元20吐出的过滤空气通过空气洗涤流入口31流入到所述水箱300的内部。
所述过滤器组件10可拆卸地组装于所述基体110。
所述过滤器组件10提供过滤流路102,并且对外部空气实施过滤。所述过滤器组件10是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110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拆卸的结构。所述过滤器组件10被配置为与沿垂直方向逆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所述过滤器组件10沿水平方向滑动,并且对沿垂直方向向上侧流动的空气实施过滤。所述过滤器组件10被水平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过滤流路102。
所述过滤器组件10可以相对于所述基体110沿水平方向滑动。
在所述过滤器组件10的上侧配置有送风单元20。
所述送风单元20产生气流。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的内部,并且使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由送风壳体150、送风马达22和送风风扇(未示出)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上侧,而送风风扇配置在下侧。所述送风马达22的马达轴朝向下方设置,并且与所述送风风扇组装在一起。
所述送风壳体15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的内部。所述送风壳体150提供流动空气的流路。在所述送风壳体150配置有所述送风马达22和送风风扇。
所述送风壳体150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组件10的上侧,并且配置在所述上主体120的下侧。
所述送风壳体150在其内部形成送风流路108。所述送风风扇配置在所述送风流路108中。所述送风流路108连接过滤流路102和净化连接流路104。
所述送风风扇的工作机制与离心风扇相似,但是其吐出方向朝向上侧倾斜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风扇从下侧吸入空气,然后向径向外侧和上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风扇形成为其外侧端朝向径向上侧。
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所述送风风扇的上侧,以使与流动空气的接触最小化。所述送风马达22由送风风扇包围设置。所述送风马达22不位于由所述送风风扇产生的空气流路中,并且与由于送风风扇而流动的空气之间不产生阻力。
所述上主体120形成基体110的外形,并且组装在下主体130的上侧。
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上主体120。
所述上主体120包括:上外主体128,形成基体110的外形,并且与所述下主体130结合;上内主体140,配置在所述上外主体128的内侧,所述水箱300插入到所述上内主体140,提供连接流路103;以及空气引导件170,使所述上内主体140和上外主体128结合,并且将空气引导至所述水箱300。
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内侧形成有水箱插入空间125,并且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的水箱300可分离地插入到所述水箱插入空间125中。
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外侧与所述送风流路108连通。形成有贯通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内侧和外侧的上流入口121,并且所述上流入口121与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相对应。在所述上流入口121的内侧可以设置有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
所述上流入口121和空气洗涤流入口31使所述水箱300的内部和送风流路108连通。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内部形成有水箱插入空间125,以使水箱300能够插入。
在所述上主体120中,由于连接流路和水箱插入空间分开配置,因此能够使水箱300中的水流入到连接流路最小化。尤其,由于通过上内主体分隔而使得连接流路配置在储存水的空间的外侧,因此能够抑制水流入到连接流路。
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侧呈开口而形成,并且所述水箱300插入到所述开口中。所述上内主体140形成供过滤空气流入的净化连接流路104的一部分。
在所述上内主体140形成有与空气洗涤流入口31相对应的上流入口121。所述上流入口121并不是必需的构成要素。只要上主体120具有使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暴露到连接流路103的形状即可。
所述空气引导件170将通过净化连接流路104供应的空气引导至所述上流入口121。所述空气引导件170向里侧收集沿着基体110的外侧上升的空气。所述空气引导件170转换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然而,所述空气引导件170转换空气的流动方向,并且通过使其角度最小化来使空气的流动阻力最小化。
所述空气引导件170形成为360度地包围上内主体140的外侧。所述空气引导件170在360度全方向上向所述水箱300引导空气。所述空气引导件170向里侧收集沿着下主体130的外侧被引导的空气并将其供应到水箱300。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充分地确保供应到所述水箱300的空气的流量。
在所述上主体120可以形成有把手129。由于空气洗涤装置200安装于所述上主体120,因此通过所述把手129可以将整个加湿净化装置抬起。
以所述上流入口121为基准,在外侧配置有净化连接流路(未示出),并且在内侧配置有水箱插入空间125。沿着所述净化连接流路104流动的空气通过上流入口121。当所述水箱300安装于水箱插入空间125时,通过所述上流入口121的过滤空气流入到水箱300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上主体120的上侧结合有外可视主体214。
所述外可视主体214虽然是可视主体210的构成,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其固定于上主体120。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也可以固定于空气洗涤装置200。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外可视主体214是可删除的构成。
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固定于上主体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可视主体214结合于上外主体128。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与上外主体128的外侧面形成连续的面。
外可视主体214由能够透视其内部的材质形成。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可以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和空气洗涤装置200中的至少任一个上可以配置有为用户显示工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体110设置有为用户显示加湿净化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
在所述外可视主体214的内侧配置有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被配置为紧贴于外可视主体214的内侧面。从平面上观察时,所述显示模块160具有圆环形状。所述水箱300插入到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
所述显示模块160支撑于外可视主体214。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边缘支撑于上内主体环126。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以与基部连接器260一体地制造。
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支撑于上内主体140,并且外侧支撑于外可视主体218。
在本实施例中,从顶部观察时,所述显示器160形成为环形状。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显示器160可以形成为弧形状。所述显示器160的表面由能够反射光的材质形成,或者涂层有能够反射光的材质。
因此,当有水凝结在所述可视主体210时,凝结在可视主体210的水可以投影或反射到显示器160表面。当凝结的水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下来时,在所述显示器160上也会显示相同的效果。
这种效果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并且使用户能够直观地识别出加湿正在进行。投影到所述显示器160上的水滴图像不仅具有给用户带来清凉感的感性效果,而且还具有能够了解加湿状态的功能性效果。
所述显示器160的上侧面倾斜地形成。所述显示器160朝向用户侧倾斜地形成。因此,形成为内侧高且外侧低。
所述加湿连接流路105配置在水箱300的侧壁外侧。所述净化连接流路104配置在上内主体9140的外侧。
接着,参照图2或图3,对空气洗涤装置200的各个构成进行说明。
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包括:水箱300,储存有用于加湿的水,并且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洒水单元400,配置在所述水箱300的内部,并且将储存在所述水箱300中的水喷射到水箱300的内部;加湿媒介50,通过从所述洒水单元400喷射的水被湿润,并且向流动的空气提供水分;可视主体210,结合于所述水箱300,并且由能够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顶盖组件230,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可视主体210,并且提供用于吐出空气的吐出流路107和用于供水的供水流路109;以及吐出叶轮1400,配置在所述顶盖组件230的下侧,并且覆盖所述吐出流路107。
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对过滤空气提供加湿。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可以在水箱300内部实现雨景。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喷射储存在水箱300中的水并使其循环。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将储存的水转换成小体积的液滴,并且通过飞散的液滴与过滤空气接触。当通过飞散的水滴来洗涤(washing)过滤空气时,实现了加湿和过滤。
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包括水箱300、洒水单元400、加湿媒介50、可视主体210、顶盖组件230和手柄180。
所述加湿媒介50包括配置为覆盖空气洗涤流入口31的水箱加湿媒介51和配置为覆盖吐出流路107的吐出加湿媒介55。
所述手柄180结合于可视主体210,在所述可视主体210中旋转,并且被容纳在所述可视主体210中。通过所述手柄180可以容易地仅将空气洗涤模块200提起并且可以将其与所述空气净化模块100分离。
在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中,电源连接到所述空气净化模块100,并且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模块100接收电源。
由于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是能够与所述空气净化模块100分离的结构,因此在所述空气净化模块100和空气洗涤模块200设置有可分离的电源供应结构。
由于所述空气净化模块100和空气洗涤模块200通过所述上主体120可分离地组装,因此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向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提供电源的基部连接器260。
在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的顶盖组件230配置有需要电源的操作模块240。在所述空气洗涤模块200配置有与所述基部连接器260可分离地连接的顶部连接器270。所述顶部连接器270配置于顶盖组件23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以将所述顶盖组件230分离,因此可以容易地清扫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或水箱300的内侧面。
所述顶盖组件230可分离地设置于所述可视主体210。在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有与基部连接器260电连接的顶部连接器270。
当安装所述顶盖组件230时,顶部连接器270被安装在基部连接器260的上侧。所述顶盖组件230通过所述顶部连接器270从所述基部连接器260接收电力。
在所述供水流路109的周边配置有显示所述水箱300的水位的水位显示部247。因此,用户在供水时可以确认到不可见的水箱300中的水位有多高。如上所述,通过在用户供水的路径上配置水位显示部247,能够防止用户过多地供水,并且能够防止水从水箱300中溢出。
所述水位显示部247配置于所述顶盖组件230。所述顶部连接器270和基部连接器260的可分离的电源供应结构可以有效地实现上部供水。
所述水箱300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上主体120。所述洒水单元400配置在所述水箱300的内部,并且在所述水箱300的内部旋转。
所述水箱300包括:水箱主体320,用于储存水;空气洗涤流入口31,贯通所述水箱主体320的侧壁而形成;以及水箱主体延伸部380,从所述水箱主体320向上侧延伸而形成,并且结合于所述可视主体210。
所述水箱主体320形成有底面和侧壁,并且其上侧呈开口。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贯通所述侧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箱主体320形成为上侧呈开口的圆筒形。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水箱主体320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
所述水箱主体延伸部380从所述水箱300向上侧延伸而形成。所述水箱主体延伸部380形成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在所述水箱主体延伸部380之间形成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
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贯通水箱主体320的侧面而形成。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可以在360度全方向上形成于水箱主体320。
所述水箱主体延伸部380引导从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流下来的水到所述水箱300的内部。通过引导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下来的水,能够使滴水的噪音最小化。
所述水箱主体延伸部380紧固在可视主体210的下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箱300分开制造并组装在一起。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可视主体210和水箱300可以一体地制造,并且所述可视主体210可以是所述水箱300的部分构成。
例如,可以通过双重注塑将所述水箱300的部分构成形成为透明的材质。在这种情况下,可视主体210不被制造成单独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水箱主体320的构成来形成空气洗涤流入口31。与本实施例不同,也可以在所述可视主体210配置水箱主体延伸部380,以形成空气洗涤流入口31。
另外,与本实施例不同,可以将多个水箱主体延伸部380中的一部分配置在水箱300,并且将多个水箱主体延伸部380中的其余部分配置在可视主体210,以形成空气洗涤流入口31。另外,与本实施例不同,可以在与可视主体210和水箱300分开的单独的构成中形成空气洗涤流入口31。另外,与本实施例不同,可以在可视主体210形成开口面以形成空气洗涤流入口31,并且在水箱300也形成开口面以形成空气洗涤流入口31。
即,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可以配置在水箱300和可视主体210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可以通过水箱300和可视主体210的结合而形成。可以将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配置在与水箱300和可视主体210分开的单独的构成中,然后将其配置在水箱300和可视主体210之间。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可以通过所述水箱300和可视主体210的结合而形成。
所述可视主体210的上侧和下侧呈开口。从顶部观察时,所述可视主体21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呈圆形的开口。
所述可视主体210的下侧开口的直径小于上侧开口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230通过所述可视主体210的上侧开口插入,并且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
所述洒水单元400具有向加湿媒介50供水的功能。所述洒水单元400具有使加湿过程可视化的功能。所述洒水单元400在空气洗涤模块200的内部实现雨景。
所述洒水单元400旋转洒水壳体800以吸入所述水箱内部的水,将吸入的水向上侧抽吸,并且将抽吸的水向径向外侧喷射。所述洒水单元400包括洒水壳体800,向内部吸入水,并且将吸入的水向上侧抽吸之后向径向外侧喷射。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洒水壳体800以喷射水。与本实施例不同,可以使用喷嘴代替所述洒水壳体800来喷射水。可以从喷嘴喷射水以向加湿媒介50供水,并且也可以类似地实现雨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从喷嘴喷射水,并且旋转喷嘴。
从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喷射的水湿润所述加湿媒介50。从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喷射的水可以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和加湿媒介50中的至少任一个喷射。
朝向可视主体210喷射的水可以实现雨景。朝向加湿媒介50喷射的水用于对过滤空气加湿。在朝向可视主体210喷射水而实现雨景之后,从可视主体210流下来的水可以湿润加湿媒介50。
在本实施例中,在洒水壳体组件800配置高度不同的多个喷射口。从任一个喷射口吐出的水在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液滴而实现雨景,并且从另一个喷射口吐出的水湿润加湿媒介50以用于加湿。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水,并且被喷射的水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向下侧流动。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凝结为水滴形态的液滴,并且用户可以通过所述可视主体210看到所述液滴。
尤其,从可视主体210流下来的水湿润加湿媒介50以用于加湿。所述加湿媒介50可以被从洒水壳体组件800喷射的水以及从可视主体流下来的水湿润。
所述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箱300结合,并且位于所述水箱300的上侧。所述可视主体210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透视内部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可以配置有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以结合于可视主体210和上主体120中的任一个。
所述显示模块160配置在能够观察到雨景的视线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160配置于所述上主体120。
当安装有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时,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面紧贴于所述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反射光的材质形成或涂层。
凝结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液滴还投影到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因此,用户可以从所述可视主体210和显示模块160两处观察液滴的移动。
所述水箱300中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空气洗涤流入口31。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位于连接流路103和加湿流路106之间。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是连接流路103的出口,并且是加湿流路106的入口。
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供应的过滤空气通过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流动到所述空气洗涤装置(本实施例中为水箱)200的内部。
所述加湿媒介50配置于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并且覆盖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
所述加湿媒介50可以位于与空气洗涤流入口31的同一平面上、空气洗涤流入口31的外侧和空气洗涤流入口31的内侧中的至少任一位置处。由于所述水箱加湿媒介51为了进行加湿而被湿润,因此优选位于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的里侧。即,所述加湿媒介50优选配置在所述水箱300的内侧。
湿润所述加湿媒介50后流下来的水储存在所述水箱300中。所述加湿媒介50向通过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的过滤空气提供加湿。
过滤空气通过在所述加湿媒介50自然蒸发的水被加湿。所述自然蒸发是指水在没有被施加额外的热量的状态下蒸发。随着与空气的接触增加、空气的流速加快,以及空气中的压力降低,自然蒸发被促进。所述自然蒸发也可以称为自然气化。
所述加湿媒介50促进水的自然蒸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媒介50被湿润,但是不浸入到水箱300中。
由于所述加湿媒介50被配置为与储存在所述水箱300中的水隔开,因此,即使水箱300中储存有水,所述加湿媒介50也不会始终处于被湿润的状态。即,只有在加湿模式下工作时,加湿媒介50才处于湿润的状态,而在空气净化模式下工作时,其可以保持干燥的状态。
所述加湿媒介50覆盖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并且过滤空气贯通所述加湿媒介50而流动到所述水箱300的内部。由于过滤空气贯通所述空气洗涤流入口31,因此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长度最小化。
图4是顶盖组件从图2所示的空气洗涤装置分离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顶盖组件和吐出加湿媒介壳体的分离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230具有可分离地安装于可视主体210的特征。所述顶盖组件230不仅提供吐出流路107,而且提供用于供水的供水流路10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在吐出加湿媒介55的上侧。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了配置有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的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并且在所述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的上部配置了所述顶盖组件230。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可分离地安装在可视主体230的上部。所述顶盖组件230可分离地安装在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的上部。所述顶盖组件230可以与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一体地组装。在本实施例中,顶盖组件230和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分别制造。
所述顶盖组件230可分离地安装在可视主体210的上部,并且支撑于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所述顶盖组件230不向所述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施加载荷。所述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独立安装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在内部配置有吐出加湿媒介55,并且覆盖可视主体210的上部。供水流路109被构成为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吐出流路107被构成为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
所述顶盖组件230包括:顶盖格栅232,形成吐出流路107和供水流路109;操作模块240,设置在所述顶盖格栅232上;以及顶部连接器270,向所述操作模块240提供电源或信号。
所述顶盖格栅232包括:格栅吐出口231,形成吐出流路107中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格栅供水口233,形成供水流路109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格栅吐出口231和格栅供水口233在上下方向上呈开口而形成。所述格栅供水口233配置在顶盖格栅232的内侧中央,并且所述格栅吐出口231配置在所述格栅供水口233的外侧。
所述顶盖格栅232可分离地安装于可视主体210。所述顶盖格栅232安装在可视主体210的内侧。
所述操作模块240结合于顶盖格栅232。所述操作模块240可以接收用户的操作信号。所述操作模块向用户传递水位信息。所述操作模块240配置有供水流路109。所述操作模块240与顶部连接器270电连接,并且从所述顶部连接器270接收电源。
所述操作模块(operation module)240包括:操作壳体250,与吐出格栅232结合,并且在内侧形成供水流路109中的至少一部分;输入部245,配置于所述操作壳体250;水位显示部247,配置于所述操作壳体250;以及操作控制部(未示出),控制所述输入部245和水位显示部247。
在所述操作模块240形成有供水流路109。所述操作模块240的中央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供水流路109的一部分。在所述操作模块240可以配置有形成供水流路109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操作供水口241。所述操作供水口241配置在操作壳体的内侧,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呈开口而形成。
所述操作模块240还包括上部供水引导件236。所述上部供水引导件236引导上部供应水到所述操作供水口241。将所述操作壳体250中的部分表面倾斜地形成以形成所述上部供水引导件236。
在上部供水时,用户看不到水箱300内部的水位,但是可以通过配置在操作供水口241周边的水位显示部247来即时地确认上升的水位。由于用户在上部供水时可以通过水位显示部247来确认水位,因此可以调节上部供水流量。
上部供应水通过吐出加湿媒介壳体1400下落到加湿流路106。尤其,上部供应水不会直接下落到水箱300的水面上,而是下落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上部。
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期间,当提供上部供水时,上部供应水下落到洒水壳体组件800,并且通过旋转的洒水壳体组件800而飞散,由此形成单独的雨景。
即,不仅可以通过从洒水单元400喷射的水来形成雨景,而且通过上部供应水也可以形成雨景。
图6是图4所示的空气洗涤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G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示出图4所示的洒水壳体的设置状态的主视图,图9是沿图8的线M-M截取的剖视图,图10是图8所示的洒水壳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主视图,图12是沿图11的线N-N截取的剖视图。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是用于在旋转时吸入储存在水箱300中的水并将其向径向外侧喷射的构成。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配置有用于高效地抽吸储存在水箱300中的水的结构。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接收洒水马达42的旋转力而旋转,并且在旋转期间,可以将储存在水箱300中的水吸入到内部之后向上侧抽吸。抽吸到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内部的水通过喷射口410吐出。
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配置有抽吸机构。所述抽吸机构将所述水箱300中的水向上侧抽吸(扬水,pumping)。抽吸水箱中的水的方法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旋转洒水壳体组件800,并且在旋转时形成与水的摩擦或相互干涉,以将水向上侧抽吸。
在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通过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来抽吸水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抽吸机构是通过与水的摩擦或相互干涉来向上侧推水的洒水槽810。
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侧面形成有作为抽吸机构的洒水槽810。所述洒水槽810提高了抽吸效率。所述洒水槽810从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侧面凸出而形成。所述洒水槽810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延伸而形成。所述洒水槽810相对于洒水马达轴43或动力传递轴640径向配置。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下端与水箱300的底面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吸入间隔801、H1。水箱300中的水通过所述吸入间隔801被吸入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部。
使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可以喷射水的水箱300的水位H2形成为高于吸入间隔H1且低于喷射口410。所述水位H2包括满水位。
当水位H2低于吸入间隔H1时,由于水不会被吸入,因此不能实现抽吸。当所述水位H2高于喷射口410时,抽吸到喷射口410的水不会被喷射。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下侧敞开,并且侧面和上侧面关闭。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可以具有下侧面呈开口的圆筒形状。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可以具有将杯子倒置的形状。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部形成壳体空间805。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部设置有水箱300的立柱35,并且在所述立柱35的内部配置有动力传递组件600。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被配置为包围立柱35。
所述立柱35从水箱300的底面向上侧凸出,并且贯通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下侧面而配置到其内部。所述立柱35和洒水壳体组件800隔开,并且通过所述动力传递组件600连接。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可以形成为随着向上侧横截面逐渐扩大。与此不同,所述立柱35可以形成为随着向上侧横截面逐渐缩小。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和立柱35的形状是用于有效地抽吸水的形状。所述壳体空间805的容积随着向上侧逐渐增加。
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时,被吸入到内部的水通过离心力紧贴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周面。形成于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周面的洒水槽810向吸入到内部的水提供旋转力。
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形成有将吸入的水吐出到外部的喷射口4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口410被配置为沿水平方向吐出水。所述喷射口410形成为贯通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侧壁。
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时,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内部的水通过所述喷射口410向径向外侧吐出。
在本实施例中,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可以被喷射到可视主体210。
所述喷射口410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条件来调节。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喷射口410隔着高度差配置于洒水壳体组件800。将配置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上侧的喷射口定义为上喷射口412、413,以及配置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中间的喷射口定义为下喷射口411。
从所述下喷射口411喷射的水用于加湿。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用于加湿、洒水和雨景。
所述下喷射口411配置在所述上喷射口412、413的下侧。所述下喷射口411位于比所述可视主体210低的位置处。
所述上喷射口412、413配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高度之内,并且通过所述可视主体210可以看到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
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可以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喷射或飞散,并且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流下来的水可以湿润水箱加湿媒介51。
从所述上喷射口喷射的水撞击到可视主体之后飞散而可以形成雨景。从所述上喷射口喷射的水撞击到可视主体之后转换成细微的液滴,这些液滴可以用于洗涤过滤空气的洒水。
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至第一旋转速度以上时,所述下喷射口可以喷射水。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至第二旋转速度以上时,所述上喷射口可以喷射水。
所述第二旋转速度高于所述第一旋转速度。
所述第一旋转速度是使水可以被抽吸到所述下喷射口411的内侧的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速度。所述第二旋转速度是使水可以被抽吸到所述上喷射口412、413的内侧的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速度。只有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高速旋转时,所述上喷射口才会吐出水。
所述上喷射口可以配置为多个。所述下喷射口可以配置为多个。
洒水壳体组件800以正常旋转速度旋转时,被抽吸的水至少升高至高于下喷射口411。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高速旋转时,被抽吸的水升高至上喷射口412、413的高度以上。
在所述第二旋转速度下,水被抽吸到后述的洒水壳体盖860的下侧。在所述第二旋转速度下,被抽吸的水被储存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部上侧。
所述上喷射口可以沿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圆周方向配置为多个。所述下喷射口也可以沿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圆周方向配置为多个。
如果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不旋转,则水不会通过下喷射口411吐出。
当用户仅启用净化模式(空气净化装置工作而空气洗涤装置被停止的模式)时,洒水单元400不工作,仅送风单元20工作。当用户启用加湿模式时,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并且水通过所述喷射口410吐出。当用户同时启用净化模式和加湿模式时,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可以被喷射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
由于洒水壳体组件800不旋转,因此,从所述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击打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并且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移动。
用户可以通过可视主体210在视觉上确认到水被喷射。这种水的喷射意味着正在加湿模式下工作。用户可以通过水的喷射来直观地确认加湿模式正在工作。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可以通过被喷射的水而形成液滴,并且当液滴为规定体积以上时,液滴将会向下流动。
参照图7至图12,对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各个构成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由三个部分构成。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可以被制造成一个或两个部件。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下端与水箱300的底面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包括第一洒水壳体820、第二洒水壳体840、洒水壳体盖860和洒水动力传递部880。
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与动力传递轴640组装在一起,并且配置有从所述动力传递轴640接收旋转力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中,洒水动力传递部880和洒水壳体盖860与动力传递轴640组装在一起。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在两个位置处与动力传递轴640结合,并且从两个位置处接收旋转力。
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可以在一个位置处与动力传递轴640,并且从结合的一个位置处接收旋转力。
另外,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可以通过动力传递轴以外的方式接收旋转力。例如,可以通过皮带轮的方式接收洒水马达的旋转力。例如,可以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接收洒水马达的旋转力。例如,可以通过链的方式接收洒水马达的旋转力。例如,可以通过离合器的方式接收洒水马达的旋转力。
所述动力传递轴640在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螺纹643。
上端螺纹643与洒水壳体盖860组装在一起。下端螺纹与第二联接器620组装在一起。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与所述第二联接器620结合的第一联接器610。
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洒水马达42。所述洒水马达42向洒水壳体组件800提供旋转力。
将配置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100并且结合于所述洒水马达42的联接器定义为第一联接器610(参照图3)。将配置于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并且可分离地结合于所述第一联接器610的联接器定义为第二联接器620(参照图3)。
所述第一联接器610和第二联接器620中的任一个为公形状,而另一个为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联接器610为公形状,并且第二联接器620被制造成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接器610以插入到第二联接器620的形式可分离地结合。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第二联接器620可以以插入到所述第一联接器610的形式结合。
所述洒水马达42设置于上主体120。所述洒水马达42位于所述送风马达22的上侧,并且位于与所述送风马达22隔开的位置处。在所述上主体120的内部安装有所述水箱300。当所述水箱300安装于上主体120时,所述第一联接器610和第二联接器620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所述洒水马达42的洒水马达轴43被配置为朝向上侧。第一联接器610设置在所述洒水马达轴43的上端。
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呈开口而形成,并且在其内侧面形成有洒水槽810。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下端与水箱300的底面隔开预定间隔以形成吸入间隔801。
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呈开口而形成,并且组装到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上端。
所述洒水壳体盖860结合于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上端,并且覆盖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顶面。另外,洒水壳体盖860可以关闭洒水壳体的上侧开口部。
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与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中的至少任一个连接,以接收动力传递组件600的旋转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与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连接。
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可以一体地制造。另外,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和洒水壳体盖860可以一体地制造。
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上侧截面形成为比下侧截面宽。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在上下方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可以具有下侧截面较窄的圆锥形状。
在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内部形成有洒水槽810。所述洒水槽810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所述洒水槽810围绕洒水马达轴43径向配置。所述洒水槽810可以配置为多个,并且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朝向轴中心凸出。
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下端与水箱300的内部底面隔开以形成吸入间隔801。第一洒水壳体820的上端与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下端结合。
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能够组装和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通过螺纹结合组装在一起。在第一洒水壳体820的上侧外周面形成有螺纹822,并且在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下侧内周面形成有螺纹842。
将形成于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螺纹822定义为第一螺纹822,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螺纹842定义为第二螺纹842。
在所述第一螺纹822的下侧形成有限制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移动的第一挡板823。所述第一挡板823在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圆周方向上形成。所述第一挡板823形成为条形状,并且向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的外侧凸出而形成。
当组装第一洒水壳体82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时,所述第一挡板823紧贴于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下端。所述第一挡板823相比所述第一螺纹822更向外侧凸出而形成。
在所述第一螺纹822和第一挡板823之间配置有第一衬垫825。所述第一衬垫825阻止水从第一洒水壳体82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之间泄漏。所述第一衬垫825由弹性材质形成。所述第一衬垫825形成为环形状。
为了固定所述第一衬垫825的位置而配置有肋824。所述肋824可以配置在第一螺纹822的延长线上。所述肋824可以是第一螺纹822的一部分。
因此,所述第一螺纹822形成为多个,可以不连续地分散而配置,并且其中的一个可以是所述肋824。
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配置有下喷射口4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喷射口411配置为两个。两个下喷射口411形成为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向。
所述下喷射口411连通第一洒水壳体820的内侧和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喷射口411的内侧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外侧开口面积宽。所述下喷射口411向水箱加湿媒介51供水,并且润湿所述水箱加湿媒介51。所述下喷射口411可以朝向水箱加湿媒介51喷射。
在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外周面形成有洒水叶片850。所述洒水叶片850可以使加湿空气流动。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时,所述洒水叶片850可以引入周边的空气。所述洒水叶片850不仅具有使空气流动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使液滴细微化的作为雨景呈现机构的功能。
配置有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加湿流路106的空气由于送风风扇24的流动而大部分流动到吐出流路107侧,但是所述洒水叶片850周边的空气可以与其相反地流动。所述洒水叶片850可以局部地形成与送风风扇24引起的气流相反地气流。根据所述洒水叶片850的形状,也可以使空气朝向与送风风扇24引起的流动相同方向的流动。即使在此时,也可以通过洒水叶片850的旋转而使洒水壳体组件800周边的空气聚集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表面。
所述洒水叶片850引起的气流具有使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周边的水颗粒流动到水箱300的效果。所述洒水叶片850的旋转产生风量,并且具有引入洒水壳体组件800周边的水颗粒的效果。
因此,当水从供水流路109下落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上部时,所述洒水叶片850引起的气流起到将下落的水收集到洒水壳体组件800侧的作用。
在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期间,当通过供水流路109供水时,水可能会撞到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表面而不规则地飞散。所述洒水叶片850引起的气流在供水期间可以将飞散的水颗粒收集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表面侧。
在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形成有上喷射口412、413。所述上喷射口412、413朝向可视主体210喷射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喷射口412、413配置为两个。将所述上喷射口中的一个称为第一上喷射口412,而将另一个定义为第二上喷射口413。
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被配置为彼此朝向不同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被配置为彼此朝向相反的反向。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可以相对于动力传递轴640对称地配置。
从平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形成180度的夹角。从平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配置在洒水叶片850之间。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也配置在洒水叶片850之间。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的高度位于高于或等于洒水叶片850的位置处。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的轨迹S3、S4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洒水叶片850的旋转半径之内。
因此,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时,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中的一部分与所述洒水叶片850撞击而飞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形成预定的高度差。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不配置在相同的高度。
通过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形成高度差,可以不同地设定撞击到可视主体210的水的位置。因此,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时,从第一上喷射口412分散的水和从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将经过彼此不同的路径。
将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撞击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的水的轨迹S3定义为喷射线。所述喷射线为连续的水流。
将由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形成的喷射线定义为第一喷射线L1,以及由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形成的喷射线定义为第二喷射线L2。
形成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所述喷射线不仅仅是指直线。所述喷射线也可以根据从所述喷射口吐出的角度而形成曲线。
另外,所述喷射线的粗细可以根据喷射口的直径而不同地形成。即,如果喷射口的直径较大,则喷射线可以较粗地形成,如果直径较小,则喷射线可以较细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上喷射口412分散的水经过所述可视主体210的某一位置,然后在预定时间之后,从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经过另一高度。即,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两条喷射线L1、L2,并且通过这种视觉呈现能够使用户更有效地识别出水正在被喷射。
当从配置在规定高度的两个上喷射口吐出水时,仅形成一条喷射线。当洒水壳体组件800高速旋转时,即使第一上喷射口142和第二上喷射口143位于相反的方向,也可以形成极短的相位差。在这种情况下,会引起水从一条喷射线流下来的视错觉。
另一方面,当形成两条喷射线时,由于水撞击的位置不同,因此由撞击产生的声音也不同地形成。即,由第一喷射线产生的声音和由第二喷射线产生的声音不同地形成。通过这种声响差异,用户还可以从听觉上确认到洒水壳体组件800正在旋转。
当仅形成一条喷射线时,由于连续地产生相同的声音,因此用户可能会无法识别该声音,或者可能会误认为是单纯的噪音。
通过所述多条喷射线的声响差异具有向视力低下或盲人有效地传递工作状况的效果。另外,即使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确认到加湿净化装置正在工作。
所述上喷射口412、413中的至少任一个可以被配置为一部分被洒水壳体盖860遮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被配置为完全敞开,而第二上喷射口413的一部分与洒水壳体盖860重叠而被遮盖。
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位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的前面。所述洒水壳体盖860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的上侧。
在本实施例中,当洒水壳体盖860与第二洒水壳体840结合时,其与第二上喷射口413的一部分重叠。
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与所述扩散构件干涉,从而喷射角度和宽度可能会改变。与所述扩散构件干涉的水由于表面张力而被拉向扩散构件侧。
从第一上喷射口412吐出的喷射线与喷射口的直径相似。
由于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吐出的水与所述洒水壳体盖860重叠,因此使水飞散到比第二上喷射口413的直径更宽的范围。
将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喷射的水的轨迹定义为S3,以及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的轨迹定义为S4。
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位于稍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的位置处。
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液滴形成为小于从第一上喷射口412喷射的液滴。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液滴的轨迹S4形成在从第一上喷射口412喷射的轨迹S3的上侧。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液滴喷射得比从第一上喷射口412喷射的液滴更宽。因此,由重叠的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形成的喷射线L2的宽度形成为比由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形成的喷射线L1更宽。
另一方面,所述洒水叶片850不仅使洒水壳体组件800周边的空气流动,而且还可以使从喷射口410喷射的水细微化。
在本实施例中,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与洒水叶片850撞击而细微化。所述洒水叶片850可以使水细微化为雾状。
所述洒水叶片850不会使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所有水都细微化。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中的一部分与所述洒水叶片850撞击。
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形成预定的轨迹S3,并且旋转的洒水叶片850与所述轨迹S3上的水撞击。即,从所述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中,一部分与洒水叶片850撞击而飞散,其余部分不与洒水叶片850撞击而是撞击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
撞击到所述洒水叶片850的水在可视主体210的内部广泛地而不是沿特定方向飞散。例如,从洒水叶片850飞散的水可以润湿吐出加湿媒介55。从洒水叶片850飞散的水可以凝结在可视主体210上。从洒水叶片850飞散的水可以悬浮在水箱300的内部。
由所述洒水叶片850细微化的水有利于呈现雨景。细微化的液滴可以以较小的液滴形态凝结在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
另一方面,由于勒纳德效应(Lenard effect),在所述加湿流路106中产生的雨景可能会产生负离子。勒纳德效应是当水受到较大的外力而粉碎时产生大量负离子的现象。在呈现雨景的过程中,液滴会飞散并撞击,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负离子。
当从下喷射口411喷射的水与结构物撞击时,由于勒纳德效应可能会产生负离子。另外,当从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撞击到可视主体210时,由于勒纳德效应可能会产生负离子。另外,当从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与洒水叶片850撞击时,由于勒纳德效应可能会产生负离子。
另外,在上部供水期间,当从洒水壳体盖860飞散的液滴撞击到各种结构物时,由于勒纳德效应可能会产生负离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呈现雨景的各种体积的液滴在产生过程中具有产生负离子的效果。所述产生的负离子通过吐出流路107吐出到室内。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内部形成有抑制水膜旋转流的水膜抑制肋870。所述水膜旋转流是指沿着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侧面旋转的流动。
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中贮留的水量越多,则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振动越大。只有当抽吸到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水通过上喷射口412、413快速地被喷射时,才能够使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偏心最小化,并且能够使由此产生的振动也最小化。
所述水膜抑制肋870从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内侧面凸出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膜抑制肋870朝向动力传递轴640凸出而形成。所述水膜抑制肋870在与水膜旋转流交叉的方向上形成。
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是用于将动力传递轴640的旋转力传递至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与第二洒水壳体840连接。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也可以与第一洒水壳体8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与第二洒水壳体840一体地制造。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可以被单独制造之后组装到第二洒水壳体840。
所述洒水动力传递部880包括:衬套设置部882,位于洒水壳体组件800的轴中心;以及洒水连接部884,连接所述衬套设置部882和洒水壳体组件8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套设置部882、洒水连接部884和第二洒水壳体820通过注塑一体地制造。
所述洒水连接部884被制造成肋形状。所述洒水连接部884以轴中心为基准径向配置,并且形成为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水连接部884与水膜抑制肋870一体地制造。所述洒水连接部884和水膜抑制肋870连接而形成。
所述动力传递轴640被设置为贯通所述衬套设置部882。
所述衬套设置部882的下侧呈开口而形成。衬套90通过所述衬套设置部882的呈开口的下侧插入。
所述衬套设置部882和衬套90在上下方向上可以分离。所述衬套设置部882和衬套90在旋转方向上形成相互卡合。
为此,在所述衬套设置部882和衬套90中的任一个上形成有衬套卡合部93,并且在另一个中形成有衬套卡合槽883。在本实施例中,在衬套90上形成有衬套卡合部93,并且在衬套设置部882中形成有衬套卡合槽883。
所述衬套卡合槽883形成于衬套设置部882的内侧面,并且具有凹陷的形状。所述衬套卡合部93形成于衬套90的外侧面,并且具有凸出的形状。
所述衬套卡合部93被插入并夹在衬套卡合槽882中。
与本实施例不同,衬套设置部882和衬套90可以一体地制造。由于所述衬套90由金属材质形成,因此当制造第二洒水壳体840时,可以将衬套90配置到模具之后注塑第二洒水壳体材质以一体地制造。
所述衬套90与动力传递组件600的动力传递轴640结合。
所述衬套90与所述动力传递轴640结合以接收旋转力。所述衬套90优选由金属材质形成。如果不是坚硬的金属材质,则可能会发生磨损,从而将引起振动。
所述衬套90中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衬套轴中空。所述动力传递轴640插入到所述衬套轴中空中。
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时,所述衬套90减小振动。所述衬套90位于动力传递轴64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套90位于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重心处。由于所述衬套90位于洒水壳体组件800的重心处,因此在旋转时能够大大减小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振动。
所述衬套90与动力传递轴640通过夹入而组装。所述衬套90被支撑在所述动力传递轴640上。
为了支撑所述衬套90,在动力传递轴640形成有轴支撑端642。以所述轴支撑端642为基准,上侧的直径较小且下侧的直径较大。
所述衬套90通过所述动力传递轴640的上侧端插入。
所述轴支撑端642可以形成为锥形、倒角或圆弧形状,以使磨损最小化。当所述轴支撑端642形成为直角时,在组装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磨损。
当所述轴支撑端642被磨损时,随着衬套90的移动而引起振动。另外,当轴支撑端642被磨损时,衬套90可能会倾斜或移动,并且由此可能会引起与动力传递轴640对齐失败。另外,当衬套90和动力传递轴640发生对齐失败时,在旋转时会发生偏心,并且由此会产生振动。
图13是图6所示的洒水壳体盖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图13的洒水壳体盖的下侧面的立体图。图15是图13的正面剖视图。图16是示出喷射口和洒水壳体盖的配置的洒水壳体组件的上侧局部剖视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第一上喷射口的放大剖视图。图18是图16所示的第二上喷射口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13至图18对洒水壳体盖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所述洒水壳体盖860结合于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上侧,并且密闭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6的上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与第二洒水壳体840螺纹结合。
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与动力传递组件600组装在一起。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也可以形成与动力传递组件600分离的状态。
当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与动力传递轴640结合时,能够更有效地减小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偏心和振动。
所述洒水壳体盖860包括:顶壁862,覆盖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上侧开口部;侧壁863,从所述顶壁862向下侧延伸而形成,并且包围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上端;内肋864,形成于所述顶壁862的下侧,并且与所述侧壁863隔开预定间隔而形成;轴固定部866,形成于所述顶壁862的下侧,并且与所述动力传递轴640组装在一起;加强肋868,连接所述轴固定部866和内肋864;以及护罩890,从所述侧壁863向下侧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外侧面隔开。
从顶部观察时,所述顶壁862形成为圆形。所述顶壁862的直径形成为大于第二洒水壳体840的直径。
与本实施例不同,所述顶壁862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不是圆形。另外,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平面形状也限于不特定形状。
所述侧壁863形成所述顶壁862的边框。侧壁863从顶壁862的边缘向下侧延伸。
所述侧壁863形成为环形状,并且与所述顶壁862一体地制造。所述侧壁863在外侧面形成有多个凸起861,并且所述凸起861沿圆周方向形成360度。所述凸起861在分离洒水壳体盖860时为用户提供抓握感。
另外,所述凸起861可以使在上部供水时下落的水有效地飞散。通过上部供水下落的水下落到洒水壳体盖860,并且通过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而流动到所述侧壁863。之后,从所述凸起861分离成水滴形态之后,被喷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所述凸起861可以使上部供应水有效地飞散。
所述内肋864位于所述侧壁863的里侧,并且与所述侧壁863隔开预定距离。在所述侧壁863和内肋864之间设置有第二衬垫865。从底面观察时,所述内肋864形成为环形状,与所述侧壁863的内侧面隔开预定间隔,并且形成向下侧呈开口的衬垫设置空间。第二衬垫865设置于所述衬垫设置空间。
通过所述第二衬垫865可以将洒水壳体盖86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之间密封。由于通过所述第一衬垫825和第二衬垫865阻止了壳体空间805中的水泄漏,因此能够恒定地保持通过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压。
当水从所述第一洒水壳体82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之间泄漏或者从第二洒水壳体840和洒水壳体盖860之间泄漏时,难以恒定地保持从喷射口410吐出的水压,并且难以使喷射线形成连续的水流。
即,当洒水壳体组件800中发生漏水时,即使旋转洒水壳体组件800,喷射口410也可能不会喷射水。
所述侧壁863和第二洒水壳体840可以螺纹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洒水壳体盖86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通过过盈配合而组装。然而,由于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保持与动力传递轴640结合的状态,因此,即使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洒水壳体盖86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也可能会保持结合的状态。
所述轴固定部866与动力传递轴640组装在一起,并且从所述动力传递轴640接收旋转力。
所述轴固定部866和动力传递轴640可以螺纹结合。为此,在所述动力传递轴640的上端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与所述洒水壳体盖860螺纹结合的螺纹643。
在所述轴固定部866可以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动力传递轴640组装的螺纹843。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轴固定部866配置有轴固定构件867,并且所述轴固定构件867通过双重注塑与所述轴固定部866一体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螺母作为所述轴固定构件867。
与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不同,所述轴固定构件867使用金属材质制成。由于动力传递轴640由金属材质形成,因此与所述动力传递轴640螺纹结合的部分也需要由金属材质形成才能够防止紧固时的磨损或损坏。
当整个所述洒水壳体盖860由金属材质形成时,或者当所述轴固定部866由金属材质形成时,优选在所述轴固定部866本身中形成螺纹。
所述洒水壳体盖860形成为大于第二洒水壳体840的直径。从上侧观察时,仅所述洒水壳体盖860被暴露,而第二洒水壳体840和第一洒水壳体820不被暴露。
因此,供应到所述供水流路109的水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下落到所述洒水壳体盖860。当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时,下落到所述洒水壳体盖860上的水从所述洒水壳体盖860的表面向径向外侧被喷射。
旋转的洒水壳体盖860沿旋转方向喷射供应的水,并且可以实现如同雨水从雨伞掉落的效果。尤其,水滴可以从沿所述洒水壳体盖860的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凸起861被剥离。
从所述洒水壳体盖860沿旋转方向飞散的液滴撞击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并且可以呈现雨景。
所述护罩890用于防止从上喷射口412、413喷射的水喷射或飞散到所述上喷射口412、413的上侧。
所述护罩890从所述侧壁863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外侧面隔开。所述护罩890位于比所述洒水壳体的上侧开口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处。
所述护罩890包括:护罩部892,以所述动力传递轴640为基准从所述侧壁863向径向外侧凸出,并且向下侧倾斜地配置;以及飞散部894,从所述护罩部892向径向外侧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的高度不同,因此所述护罩部892与上喷射口412、413之间的相对高度不同地形成。
所述护罩部892向下侧倾斜地配置,并且与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外侧面隔开。
所述护罩部892的上端与所述侧壁863的下端连接,并且下端与所述侧壁863隔开。所述护罩部892的横截面形成为环形状,并且从上侧向下侧直径逐渐增加。
所述护罩部892的外侧面891和内侧面893倾斜地形成。
所述外侧面891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和下侧的倾斜面。所述外侧面891与所述飞散部894形成预定的夹角A。所述夹角A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水沿着所述外侧面891被引导至所述飞散部89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角A形成115度。
与所述外侧面891不同,所述内侧面893形成圆弧面。所述圆弧面被配置为其曲率中心朝向洒水壳体组件800的内侧。所述圆弧面的上端被配置为低于所述倾斜面的上端,并且所述圆弧面的下端被配置为低于所述倾斜面的下端。所述圆弧面的下端与所述飞散部894的下侧面连接。
所述内侧面893可以具有从下侧向上侧凹陷的槽形状。所述内侧面893朝向下侧方向和洒水壳体组件800的中心方向敞开。
所述飞散部894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水平地配置。所述飞散部894从护罩部892向径向外侧凸出。
从顶部观察时,所述飞散部894形成为环形状,并且配置在所述护罩部892的径向外侧。所述飞散部894配置在所述侧壁863的径向外侧。
所述飞散部894的下侧面894b与所述内侧面893的下端连接。所述飞散部894的上侧面894a与所述外侧面891的下端连接。
所述夹角A形成于所述飞散部894的上侧面894a和外侧面891之间。
所述飞散部894的外侧面894c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垂直地形成。所述飞散部894的外侧面894c连接所述上侧面894a和下侧面894b。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飞散部894的凸出长度为1.5mm。具体地,所述上侧面894a的凸出长度为1.5mm,并且所述下侧面894b的长度可以比它更长。所述外侧面894c的长度为1.5mm,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与所述上侧面894a的长度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使所述外侧面894c的上下长度最小化,并且由此使飞散的液滴的宽度最小化。随着所述飞散部894的凸出长度增加,在旋转时可能会发生变形,并且振动也可能会增加。
尤其,由于所述护罩890与从上喷射口喷射的水碰撞,因此,通过使所述飞散部894的凸出长度最小化来使振动最小化较为重要。
所述护罩部892阻止喷射线S3、S4向上侧喷射到预定角度以上。
喷射线S3、S4的喷射角度可以根据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的旋转速度逐渐地改变。例如,相比洒水壳体组件800低速旋转,当洒水壳体组件800高速旋转时,喷射线S3、S4更水平地喷射。
此外,当送风单元20提供强风时,喷射线S3、S4可以通过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压力而改变为朝向上侧。
在本实施例中,护罩部892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并且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配置在彼此不同的高度。因此,所述护罩890和第一上喷射口412的相对高度与所述护罩890和第二上喷射口413的相对高度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被配置为低于或等于所述护罩部892,并且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被配置为高于所述护罩部89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被配置为等于或低于所述飞散部894,并且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被配置为高于所述飞散部894。
对所述护罩890和第一上喷射口412的相关关系更具体地描述如下。
所述护罩890的飞散部894可以被配置为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
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配置在所述侧壁863的下侧。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配置在所述护罩部892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飞散部894的高度和第一上喷射口412的高度可以重叠。
具体地,所述下侧面894b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的高度之内。由于所述下侧面894b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相同的高度,因此当从用户的视线观察时,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的暴露可以被最小化。即,所述护罩890具有隐藏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的效果。
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喷射的水形成喷射线S3,不与所述护罩890接触,并且被喷射到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
由于形成所述喷射线S3的水因自重而形成向下侧的抛物线,因此即使所述护罩890的飞散部894和第一上喷射口412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也可以彼此不接触。
对所述护罩890和第二上喷射口413的相关关系更具体地描述如下。
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位于比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高的位置处。以所述动力传递轴640为基准,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和第一上喷射口412配置在彼此相反侧。
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配置在所述侧壁863的内侧。所述侧壁863和第二上喷射口413彼此相对,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
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由所述洒水壳体盖860完全地隐藏。
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可以通过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和侧壁863之间的隔开间隔吐出到第二洒水壳体840外。
通过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吐出的水也可以从所述护罩890和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外侧面之间吐出之后直接朝向水箱300的水面下落。在这种情况下,飞散的水可以润湿水箱加湿媒介51。
另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吐出的水可以沿着所述护罩890的内侧面893移动。
所述内肋864和侧壁863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厚度,由此在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和侧壁863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所述间隙向下侧呈开口。
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内侧面紧贴于所述内肋864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洒水壳体840的上端位于比所述内肋864的下端高的位置处。
因此,通过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通过第二洒水壳体840的外侧面和侧壁863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向下侧喷射。
此时,通过所述间隙喷射的水借助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表面张力沿着护罩部892向径向外侧流动。
具体地,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沿着护罩部892的内侧面893向径向外侧流动之后凝结在飞散部894。
之后,借助所述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从所述飞散部894向径向外侧飞散。这里,通过使所述飞散部894的外侧面894c的长度最小化,能够使飞散的液滴的飞散范围最小化。
即,所述飞散部894的外侧面894c的长度可以使喷射线S4的喷射范围最小化。当使沿着所述喷射线S4的液滴的飞散范围最小化时,能够使液滴飞散到洒水壳体盖860上侧最小化,并且能够防止液滴由于送风单元20的风速而直接飞散到格栅吐出口231。
当液滴与向上侧吐出的空气一起通过格栅吐出口231时,会出现液滴飞散到室内的问题。
通过使本实施例的洒水壳体盖860的飞散部894的厚度(外侧面长度)最小化,能够容易地解决由送风单元20的强风工作而引起的液滴飞散的问题。
此外,由于在所述护罩部892的内侧面893里侧形成了空间,因此能够在洒水壳体组件800旋转时暂时储存预定量的水,并且能够将从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的飞散延迟规定时间。
尤其,由于所述内侧面893的上端沿水平方向形成,因此容易将从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引导到所述护罩部892的里侧。并且,由于所述内侧面893的下端在垂直方向上朝向下侧,因此能够使流动到护罩部892里侧的水中的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向下侧下落。
当离心力大于重力方向的力时,则会流动到飞散部894,但是当重力方向的力大于离心力时,则也可能会从内侧面893向下侧下落。
图19是示出通过第一上喷射口喷射的水的轨迹的示例图,图20是示出通过第二上喷射口喷射的水的轨迹的示例图。
对所述空气洗涤装置200中呈现的雨景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雨景是指如同窗外下雨的效果。雨景是指雨水凝结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在可视主体210的内部呈现如同下雨的效果或雨水凝结的效果。
当呈现所述雨景时,形成各种体积的液滴。所述洒水叶片850、下喷射口411、第一上喷射口412、第二上喷射口413、洒水壳体盖860、凸起861和送风风扇24的气流是用于产生液滴的雨景呈现机构。
所述下喷射口411、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用于喷射从洒水单元400抽吸的水。通过从所述下喷射口411、第一上喷射口412、第二上喷射口413喷射的水来呈现雨景。
所述洒水壳体盖860或凸起861通过使在上部供水时下落的水飞散来呈现雨景。
由所述送风风扇24产生的风压或风量可以将喷射或飞散的液滴粉碎成更小的体积。由于送风单元20而流动的空气可以在通过水箱加湿媒介51的同时使液滴进一步细微化。
由于所述送风单元20而流动的空气可以使从加湿流路106下落的空气细微化。由于通过送风单元20的空气沿着与重力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使由于自重而下落的空气与下落的液滴撞击而细微化。
由上述雨景呈现机构产生的液滴可以在加湿流路106中流动或悬浮。所述加湿流路106的液滴可以对流动的空气进行加湿,并且可以以水滴形态凝结在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
凝结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的水滴可以沿着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倾斜移动。
所述可视主体210朝向水箱300倾斜地形成。所述可视主体210形成为上侧宽且下侧窄。因此,可以延长沿着可视主体210流动的液滴的停留时间,并且由此可以延长雨景呈现时间。另外,可以抑制通过可视主体210的斜率而凝结的液滴向下侧流动。由于液滴的表面张力,液滴可以保持凝结在可视主体210的状态。另外,送风单元20的气流可以抑制液滴向下侧流动。
另外,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可以形成有疏水涂层。当形成有所述疏水涂层时,能够防止液滴广泛扩散,并且能够使液滴的形状更加圆润。
当有水凝结在所述可视主体210时,凝结在可视主体210的水会投影或反射到显示器160的表面。当凝结的水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下来时,在所述显示器160上也会显示相同的效果。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中,实际的液滴倾斜地从上侧向下侧并且从外侧向里侧移动。在所述显示器160的表面,反射的液滴与显示器的倾斜相反地从下侧向上侧并且从外侧向里侧移动。
因此,在可视主体210和显示器160相遇的边界处呈现出实际液滴与反射的液滴重合的现象。这种呈现能够使用户更有效地识别出雨景。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洒水壳体组件的正面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的洒水壳体组件800中,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并且构成所述洒水壳体盖1860的侧壁的一部分向下侧延伸而配置为覆盖第二上喷射口413'。
在本实施例中,从正面截面观察时,所述洒水壳体盖1860形成左右不对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护罩890的相关关系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并且,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和护罩1890的相关关系也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然而,由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和第二上喷射口413'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因此,覆盖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的护罩1890配置在比配置于第一上喷射口412的护罩890更靠下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覆盖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的侧壁1863比配置于第一上喷射口412的外侧的侧壁863更向下侧延伸而形成。
因此,从侧面观察时,配置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413'的外侧的护罩1890配置在比配置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412的外侧的护罩890更靠下侧的位置。
由于其余构成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下文中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具有以下一个或多种效果。
第一、根据本发明,配置于洒水盖的护罩阻止了从上喷射口吐出的水向上侧飞散,从而阻止了液滴飞散到水箱的向上侧呈开口的吐出口。
第二、由于在本发明的护罩的护罩部和飞散部之间行程预定的夹角,因此能够使水容易地流动到飞散部。
第三、根据本发明,即使送风单元高速旋转并以强风工作,从飞散部飞散的液滴也不会直接移动到用于吐出的吐出口,而是飞散到可视主体。
第四、由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被配置为低于第二上喷射口,并且所述护罩被配置为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能够呈现为任一条喷射线以预定宽度飞散,并且能够使飞散的水的高度配置在喷射口的下侧。
第五、由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和第二上喷射口配置在相同高度,并且所述护罩被配置为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能够呈现为从第二上喷射口吐出的喷射线以预定宽度飞散,并且能够使飞散的水的高度配置在喷射口的下侧。
第六、由于所述侧壁配置在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外侧以覆盖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并且所述侧壁和第二上喷射口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因此能够将吐出的水转换成液滴形态。
第七、由于所述护罩被配置为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能够将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吐出的水在所述护罩中转换成液滴形态。
第八、由于所述护罩被配置为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的高度并且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因此从第一上喷射口喷射的喷射线以水流形态撞击到可视主体,并且从所述第二喷射线喷射的喷射线能够被转换成液滴并以预定宽度被喷射。
第九、由于所述飞散部从所述护罩部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凸出,因此能够使喷射线的宽度最小化。
第十、由于所述飞散部配置在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下侧,因此能够将被转换成液滴的喷射线的喷射方向向下侧引导,并且由此能够防止液滴直接移动到吐出口。
第十一、由于所述飞散部被配置为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因此能够隐藏形成水流形态的喷射线的第一上喷射口。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并且不应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单独理解这些变形实施。

Claims (15)

1.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
洒水壳体,形成有上侧开口部和下侧开口部;
第一上喷射口,贯通所述洒水壳体的内侧和外侧;
第二上喷射口,贯通所述洒水壳体的内侧和外侧;
洒水壳体盖,关闭所述洒水壳体的上侧面;以及
护罩,配置在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边缘,并且与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面隔开,
所述护罩被配置为高度比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和所述第二上喷射口中的至少一个喷射口的高度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上喷射口被配置为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高度,所述护罩被配置为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上喷射口和所述第二上喷射口配置在相同高度,所述护罩被配置为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洒水壳体盖包括:顶壁,覆盖所述洒水壳体的上侧开口部;侧壁,从所述顶壁向下侧延伸而形成,并且包围所述洒水壳体的上端,
所述护罩从所述侧壁的下端向下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配置在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外侧以覆盖所述第二上喷射口,并且所述侧壁和所述第二上喷射口之间隔开预定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护罩被配置为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护罩被配置为高度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的高度并且低于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还包括:
内肋,形成于所述顶壁的下侧,并且与所述侧壁隔开预定间隔,
所述洒水壳体的上端配置在所述内肋和所述侧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上喷射口配置在所述内肋的下端和所述护罩的上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护罩包括:
护罩部,与所述洒水壳体的外侧面隔开;以及
飞散部,从所述护罩部向径向外侧凸出,
以所述洒水壳体的旋转轴为基准,所述护罩部从所述侧壁向径向外侧凸出,并且向下侧倾斜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飞散部从所述护罩部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飞散部配置在所述第二上喷射口的下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飞散部被配置为高度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上喷射口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护罩部的外侧面和所述飞散部之间形成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夹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护罩部的内侧面朝向下侧方向和旋转轴方向呈开口。
CN202011441533.5A 2019-12-09 2020-12-08 加湿净化装置 Active CN1130285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62756 2019-12-09
KR1020190162756A KR20210072440A (ko) 2019-12-09 2019-12-09 가습청정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28543A true CN113028543A (zh) 2021-06-25
CN113028543B CN113028543B (zh) 2023-05-16

Family

ID=73747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1533.5A Active CN113028543B (zh) 2019-12-09 2020-12-08 加湿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5288B2 (zh)
EP (1) EP3835678A1 (zh)
KR (1) KR20210072440A (zh)
CN (1) CN1130285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8856A (zh) * 2019-01-31 2019-05-17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微量润滑磨削加工过程油雾回收、分离与净化装置
USD936821S1 (en) * 2020-03-16 2021-11-23 Atlas Copco Airpower, Naamloze Vennootschap Suction hood
CN216844967U (zh) * 2021-11-02 2022-06-28 深圳秒新科技有限公司 加湿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7549A (zh) * 2014-09-03 2016-03-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加湿净化器
CN205593106U (zh) * 2016-02-26 2016-09-21 成都众孚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喷式智能加湿器
EP3179174A1 (en) * 2015-10-30 2017-06-1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JP2018532094A (ja) * 2015-10-30 2018-11-01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加湿清浄装置
CN108744814A (zh) * 2017-05-29 2018-11-06 株式会社Nb医疗器 烟雾过滤式空气净化器
CN109210662A (zh) * 2018-08-09 2019-01-15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
CN109539428A (zh) * 2018-12-24 2019-03-29 张健 空气净化器
CN110410980A (zh) * 2019-07-31 2019-11-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94912A (en) * 1933-05-03 1935-03-19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Motor driven humidifier
US2354466A (en) * 1942-12-02 1944-07-25 Levinsen Claus Ventilator
US3283478A (en) 1964-06-24 1966-11-08 Kaz Mfg Co Inc Humidifier
US4050663A (en) * 1976-03-05 1977-09-27 Modesett Engineering & Mfg. Mounting bracket
US7073782B2 (en) * 2004-01-09 2006-07-11 Jcs/Thg, Llc Humidifier
US7284736B2 (en) * 2004-08-02 2007-10-23 Hunter Douglas Industries Bv Mounting bracket
US20060163754A1 (en) * 2005-01-26 2006-07-27 Stephen Barthelson Humidifier
US20090270024A1 (en) * 2008-04-25 2009-10-29 Buck Reid J Water-excluding air vent
US8357031B2 (en) * 2008-09-29 2013-01-22 Dinicolas Michael Outdoor air conditioner cover assembly
KR101003912B1 (ko) * 2009-02-23 2010-12-30 용 준 권 물 분사식 팬 장치에 의한 공기정화기와 그 정화방법
GB2482548A (en) * 2010-08-06 2012-02-08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with a heater
CN103565628B (zh) 2012-07-30 2018-09-04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微雾桑拿装置
US20140326794A1 (en) * 2013-01-30 2014-11-06 Adjustavent, Llc Adjustable register vent and grill assembly designed to fit all size standard air distribution boot openings
US20150054181A1 (en) * 2013-08-22 2015-02-26 Sunbeam Products, Inc. Adjustable misting system for a fan
KR102068669B1 (ko) * 2013-10-24 2020-0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습기
KR102319836B1 (ko) * 2014-12-16 2021-11-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과 단말 간 통신 방법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160201939A1 (en) * 2015-01-09 2016-07-14 Kenneth John Jonas Offset louver grille
KR101551328B1 (ko) * 2015-05-11 2015-09-18 오문섭 습식형 공기청정기
KR101804436B1 (ko) * 2015-10-26 2017-12-04 인텔렉추얼디스커버리 주식회사 수직형 전력 전송 방식을 이용한 부유식 가습기
US10668422B2 (en) * 2015-10-30 2020-06-02 Lg Electronics Inc. Air freshener
US10359204B2 (en) * 2015-10-30 2019-07-23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859960B1 (ko) 2015-10-30 2018-05-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습청정장치
US10054323B2 (en) * 2015-10-30 2018-08-21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KR102527658B1 (ko) * 2016-03-02 2023-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EP3432937A4 (en) * 2016-03-24 2019-11-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OOM AIR CLEANER WITH RFID READER
US11384956B2 (en) * 2017-05-22 2022-07-12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Modular fan assembly with articulating nozzle
GB2568979A (en) * 2017-12-01 2019-06-0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USD890905S1 (en) * 2019-03-01 2020-07-21 Guardian Technologies Llc Air purifie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7549A (zh) * 2014-09-03 2016-03-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加湿净化器
EP3179174A1 (en) * 2015-10-30 2017-06-1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JP2018532094A (ja) * 2015-10-30 2018-11-01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加湿清浄装置
CN205593106U (zh) * 2016-02-26 2016-09-21 成都众孚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喷式智能加湿器
CN108744814A (zh) * 2017-05-29 2018-11-06 株式会社Nb医疗器 烟雾过滤式空气净化器
CN109210662A (zh) * 2018-08-09 2019-01-15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
CN109539428A (zh) * 2018-12-24 2019-03-29 张健 空气净化器
CN110410980A (zh) * 2019-07-31 2019-11-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72440A (ko) 2021-06-17
CN113028543B (zh) 2023-05-16
EP3835678A1 (en) 2021-06-16
US11815288B2 (en) 2023-11-14
US20210172627A1 (en) 2021-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69035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EP3179174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CN113028543B (zh) 加湿净化装置
EP3163191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JP7408718B2 (ja) 加湿清浄装置
EP3163199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KR101951325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2385460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94252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EP3163205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KR101992180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07062447B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101957163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11306666A (zh) 加湿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