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28486A - 供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28486A
CN113028486A CN202011442662.6A CN202011442662A CN113028486A CN 113028486 A CN113028486 A CN 113028486A CN 202011442662 A CN202011442662 A CN 202011442662A CN 113028486 A CN113028486 A CN 113028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ot water
water supply
water inle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26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城贵信
野村秀树
锅岛弘树
立石真吾
山西裕美
长谷川良
安川健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z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oritz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z Corp filed Critical Noritz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28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2848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7/00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 F24D17/0078Recirculation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5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domestic hot w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And Details Of Heating Systems (AREA)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热水装置,能够在内部具有循环泵且抑制大型化,即使在供水压力较低的环境中也能够以供热水装置的最大能力供热水。壳体(16)在内部收纳有换热器(13)、T形接头(3)、循环泵(CP)、管道(5)以及管道(1)。管道(5)与T形接头(3)的第2进水口(3a)连接。T形接头(3)的第3出水口(3c)与换热器(13)连接。循环泵(CP)连接在进水配件(2)的第1出水口(2b)与管道(5)之间。管道(1)连接在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与T形接头(3)的第3进水口(3b)之间。

Description

供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供热水装置,存在具有即热功能的机型。即热功能是如下功能:在供热水待机时使供热水路径内的热水以返回供水侧的方式循环并进行加热、保温,从而在下次供热水使用时立即供给预定温度的热水。
在例如日本特开2005-106345号公报公开有具有这样的即热功能的供热水装置。上述公报的供热水装置具有供热水装置、供水路径、供热水路径、返回路径以及循环泵。供水路径、供热水路径、返回路径以及循环泵配置于供热水装置的外部。返回路径利用循环泵的工作使供热水路径内的冷热水返回供水路径,从而实现了即热功能。
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供热水装置中,循环泵配置于供热水装置的外部。为了将循环泵配置于供热水装置的内部,需要使循环泵小型化。若使循环泵小型化,则循环泵的路径成为通水的阻碍,无法流动大流量。因此,在供水压力较低的环境中,有可能无法以供热水装置的最大能力供热水。
为了减小循环泵的路径中的通水阻力,需要使循环泵或通水路径大型化。不过,在该情况下,供热水装置自身有可能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内部具有循环泵且抑制大型化、即使在供水压力较低的环境中也能以供热水装置的最大能力供热水的供热水装置。
本发明的供热水装置具备换热器、循环泵、第1连接部、第2连接部、第1管道、第2管道以及壳体。第1连接部具有第1进水口、第1出水口以及第2出水口。第2连接部具有第2进水口、第3进水口以及第3出水口。第1管道与第2连接部的第2进水口连接。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换热器、第2连接部、循环泵、第1管道以及第2管道。第2连接部的第3出水口与换热器连接。循环泵连接在第1连接部的第1出水口与第1管道之间。第2管道连接在第1连接部的第2出水口与第2连接部的第3进水口之间。
在上述中,第2管道连接在第1连接部的第2出水口与第2连接部的第3进水口之间的情况是包括如下情况的概念:以成为第2管道不能与第1连接部分离的1个零件的方式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以及以成为第2管道不能与第2连接部分离的1个零件的方式一体地形成的情况。另外,在上述中,第2管道连接在第1连接部的第2出水口与第2连接部的第3进水口之间的情况是包括如下情况的概念:第2管道与第1连接部连接成能够相互分离的情况;以及第2管道和第2连接部连接成能够相互分离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供热水装置,第2管道连接在第1连接部的第2出水口与第2连接部的第3进水口之间。由此,能够利用作为与循环泵所连接的通水路径不同的通水路径的第2管道使水从第1连接部向第2连接部流动。因此,即使在供水压力较低的环境中,也能够流动大流量,能够以供热水装置的最大能力供热水。
另外,第2管道连接在第1连接部的第2出水口与第2连接部的第3进水口之间。由此,与仅循环泵的通水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通水阻力。因此,能够将循环泵和通水路径设为小型。因而,能够在壳体的内部具有循环泵,且抑制供热水装置的大型化。
在上述的供热水装置中,第1管道和第2管道以相互并行的方式配置。
由此,能够使第1管道和第2管道这两者紧凑地配置。
在上述的供热水装置中,第2管道和壳体中的一者具有凸部,第2管道和壳体中的另一者具有凹部。通过凸部与凹部嵌合,防止第2管道从第2出水口脱离。
由此,没有用于连接第1连接部和第2管道的连接件,就能够防止第2管道从第2出水口脱离。
在上述的供热水装置中,还设置有防止水从第2进水口经由第3进水口朝向第2出水口的逆流的逆流防止机构。
由此,能够防止从第1连接部经由循环泵的通水路径流动到第2连接部的水从第2连接部经由第2管道向第1连接部逆流。
在上述的供热水装置中,第2连接部具有调整循环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
由此,能够限制循环泵动作时的循环流量,能够抑制进水路径的侵蚀(由通水引起的磨损),且能够进行即热循环中的供热水中断判定。
在上述的供热水装置中,第2管道能够相对于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拆装。
由此,第2管道相对于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的装配变得容易。
在上述的供热水装置中,第2管道和第2连接部一体地构成。
由此,能够减少零部件件数。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技术方案和优点根据与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与本发明有关的如下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供热水装置中的循环泵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分解地表示图2所示的循环泵附近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供热水装置中的流量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供热水装置中的流量调整机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的(A)~(C)是依次表示图1所示的供热水装置中的管道1的凸部与壳体的凹部嵌合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供热水装置中的管道1的凸部与壳体的凹部嵌合了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供热水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供热水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另一变形例的供热水装置的局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或相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也存在省略或简化结构的情况。另外,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相互任意地组合。
<供热水装置的结构>
首先,使用图1来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10是具有即热功能的供热水装置。供热水装置10具有鼓风机11、燃烧装置12、换热器13、排气集合筒14、排气部15以及壳体16。
鼓风机11、燃烧装置12、换热器13以及排气集合筒14以鼓风机11、燃烧装置12、换热器13、排气集合筒14的顺序从下侧向上侧排列,配置于壳体16的内部。
鼓风机11用于从壳体16的外部引入空气并向燃烧装置12供给。
在鼓风机11的上侧连接有燃烧装置12。燃烧装置12用于通过使燃料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来产生作为加热用气体的燃烧气体。
在燃烧装置12的上侧连接有换热器13。换热器13用于在由燃烧装置12产生的燃烧气体与换热器13的内部的水之间进行换热。换热器13例如也可以具有1次换热器和2次换热器。1次换热器是用于回收在燃烧装置12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显热的显热回收型的换热器。2次换热器是用于回收在燃烧装置12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潜热的潜热回收型的换热器。
在换热器13的上侧连接有排气集合筒14。排气集合筒14用于使与换热器13之间进行了换热之后的燃烧气体集合并向壳体16的外部排出。
在排气集合筒14的上侧连接有排气部15。排气部15用于向壳体16的外部排出排气集合筒14内的燃烧气体。排气部15从壳体16的内部向外部延伸。
此外,图1所示的供热水装置10是鼓风机11压入进气的规格,但也可以是鼓风机11吸入排气的规格。在鼓风机11吸入排气的规格的情况下,燃烧装置12、换热器13、排气集合筒14以及鼓风机11以燃烧装置12、换热器13、排气集合筒14、鼓风机11的顺序在壳体16内从下侧向上侧排列。在该规格中,鼓风机11与排气集合筒14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10具有管道1(第2管道)、进水配件2(第1连接部)、T形接头3(第2连接部)、管道4、管道5(第1管道)、旁通分支管道6、进水管道7、循环泵CP、水量传感器QS以及三向电磁阀EV。
进水配件2从壳体16的外部向内部延伸。进水配件2安装于壳体16。
管道1、4、5、T形接头3、旁通分支管道6、进水管道7、循环泵CP、水量传感器QS以及三向电磁阀EV分别配置于壳体16的内部。另外,管道1、4、5、进水配件2、T形接头3、旁通分支管道6、进水管道7、循环泵CP、水量传感器QS以及三向电磁阀EV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装配。
如图3所示,进水配件2具有字母T形状。进水配件2具有第1进水口2a、第1出水口2b以及第2出水口2c。第1进水口2a位于壳体16(图1)的外部,第1出水口2b和第2出水口2c分别位于壳体16的内部。
进水配件2具有直线状部分2S和分支部分2D。直线状部分2S从第1进水口2a呈直线状延伸到第1出水口2b。分支部分2D从直线状部分2S沿着例如与直线状部分2S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到达第2出水口2c。直线状部分2S沿着相对于壳体16的底板16B(图1)例如正交的方向延伸。分支部分2D沿着相对于壳体16的底板16B例如平行的方向延伸。
T形接头3具有字母T形状。T形接头3具有第2进水口3a、第3进水口3b以及第3出水口3c。T形接头3具有直线状部分3S和分支部分3D。直线状部分3S从第3进水口3b呈直线状延伸到第3出水口3c。分支部分3D从直线状部分3S沿着例如与直线状部分3S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到达第2进水口3a。直线状部分3S沿着相对于壳体16的底板16B例如正交的方向延伸。分支部分3D沿着相对于壳体16的底板16B例如平行的方向延伸。
循环泵CP配置于进水配件2的第1出水口2b与T形接头3的第2进水口3a之间。在循环泵CP的吸入口连接有管道4,在循环泵CP的喷出口连接有管道5。
如图2和图3所示,管道4与进水配件2的第1出水口2b连接。管道4与进水配件2的第1出水口2b之间的连接使用了例如快速扣件等连接件8a。
管道5与T形接头3的第2进水口3a连接。管道5与T形接头3的第2进水口3a之间的连接使用了例如快速扣件等连接件8b。
如图3所示,管道1具有字母L形状。管道1具有第1端部1a和第2端部1b。管道1具有弯折部1c、直线状部分1S1以及直线状部分1S2。直线状部分1S1从弯折部1c呈直线状延伸到第1端部1a。直线状部分1S2从弯折部1c呈直线状延伸到第2端部1b。直线状部分1S1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向与直线状部分1S2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向例如正交。也就是说,直线状部分1S1和直线状部分1S2在弯折部1c处弯折成相互90°。
如图2和图3所示,管道1在第1端部1a处与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连接。管道1在第2端部1b处与T形接头3的第3进水口3b连接。管道1的第2端部1b与T形接头3的第3进水口3b之间的连接使用了例如快速扣件等连接件8c。由此,管道1连接(配置)在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与T形接头3的第3进水口3b之间。
管道1的第1端部1a与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之间的连接未使用快速扣件等连接件8a。作为替代,管道1具有凸部1P。该凸部1P通过如后述那样与壳体16的凹部16H(图7)嵌合,防止管道1的第1端部1a从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脱离。
凸部1P设置于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1。凸部1P相对于直线状部分1S1向与直线状部分1S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具体而言,相对于直线状部分1S1,直线状部分1S2向上方突出,相对于此,凸部1P向下方突出。
管道1以相对于管道5并行(例如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1以相对于管道5并行(例如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在管道1的流路配置有止回阀9。止回阀9配置于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1(图3)的内部。
此外,止回阀9也可以配置于直线状部分1S2(图3)的内部。另外,止回阀9也可以配置于T形接头3的直线状部分3S中的从第3进水口3b到与分支部分3D连接的连接部为止的部分的内部。由此,与止回阀9配置于直线状部分1S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管道1的第2端部1b到止回阀9之间积存的水的量,排水变得容易。出于使排水容易这样的观点考虑,优选止回阀9位于管道1的最靠第2端部1b的附近,或者T形接头3的最靠第3进水口3b的附近。
防止逆流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止回阀9,只要是能够防止水从第2进水口3a经由第3进水口3b朝向第2出水口2c的逆流这样的逆流防止机构即可。该逆流防止机构除了止回阀9以外,也可以是电磁阀等。
如图3所示,旁通分支管道6具有字母T形状。旁通分支管道6具有进水口6a和出水口6b、6c。旁通分支管道6具有从进水口6a呈直线状延伸到出水口6b,并且从该直线状的部分沿着例如与该直线状的部分正交的方向分支而到达出水口6c的形状。从进水口6a到出水口6b的直线状部分沿着相对于壳体16的底板16B例如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由从进水口6a到出水口6b的直线状部分朝向出水口6b分支而得到的部分沿着相对于壳体16的底板16B例如平行的方向延伸。
如图2和图3所示,旁通分支管道6的进水口6a与T形接头3的第3出水口3c连接。旁通分支管道6的进水口6a与T形接头3的第3出水口3c之间的连接使用了例如快速扣件等连接件8d。旁通分支管道6的出水口6c与旁通管道22(图1)连接。
在旁通分支管道6设置有三向电磁阀EV。三向电磁阀EV具有马达等驱动部M,利用该驱动部M的动作控制分别从出水口6b和出水口6c出来的水的流量。
进水管道7具有字母L形状。进水管道7具有进水口7a和出水口7b。进水管道7的进水口7a与旁通分支管道6的出水口6b连接。进水管道7的进水口7a与旁通分支管道6的出水口6b之间的连接使用了例如快速扣件等连接件8e。
进水管道7的出水口7b与换热器13(图1)连接。由此,T形接头3的第3出水口3c经由旁通分支管道6和进水管道7与换热器13连接。
在进水管道7安装有水量传感器QS。利用该水量传感器QS能够测定在进水管道7内流动的水的流量。此外,在始终旁通规格(旁通比率固定)的情况下,未搭载三向电磁阀EV,因此,在该情况下,水量传感器QS安装于T形接头3。另外,只要是能够检测水量的场所,水量传感器QS也可以配置于除了进水管道7以外的部位。水量传感器QS既可以配置于例如出热水管道21(恒温器TH2的上游侧),也可以配置于T形接头3与三向电磁阀EV之间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10还具有出热水配件20、出热水管道21、旁通管道22以及恒温器TH1、TH2。出热水管道21、旁通管道22以及恒温器TH1、TH2分别配置于壳体16的内部。
出热水配件20从壳体16的外部向内部延伸。出热水配件20安装于壳体16。出热水管道21以使换热器13和出热水配件20相连的方式与换热器13和出热水配件20分别连接。
旁通管道22与旁通分支管道6以及出热水管道21分别连接。出热水管道21内的冷热水的温度由从旁通管道22供给到出热水管道21的水调整。向旁通管道22流动的水的流量由三向电磁阀EV控制。
在出热水管道21分别安装有恒温器TH1、TH2。恒温器TH1为了测定罐体的出口处的热水的温度而安装于出热水管道21的与换热器13连接的连接部附近的部分。恒温器TH2为了测定出热水温度而安装于出热水管道21的与出热水配件20连接的连接部附近的部分。恒温器TH2也可以安装于过流出伺服机构(日文:過流出サーボ)。过流出伺服机构配置于出热水管道21与出热水配件20之间。
在供热水装置10的进水配件2连接有进水用管道31。另外,在供热水装置10的出热水配件20连接有出热水用管道32。在进水用管道31和出热水用管道32分别连接有返回管道33。由此,利用返回管道33使进水用管道31和出热水用管道32相连。
在返回管道33设置有止回阀34和排气口35。止回阀34防止冷热水从进水用管道31向出热水用管道32的逆流。
返回管道33与进水用管道31以及出热水用管道32连接,因此,通过在供热水待机时驱动循环泵CP,从而能够使供热水路径内的冷热水返回供水侧。如此使供热水路径内的冷热水向供水侧循环并进行加热、保温,从而在下次供热水使用时能立即供给预定温度的热水。
<流量调整机构>
在上述的供热水装置10中,T形接头3也可以具有调整循环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以下,使用图4和图5来对该流路调整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T形接头3在内部具有第1流路3aa、第2流路3ba以及第3流路3ca。第1流路3aa的一端到达第2进水口3a,第1流路3aa的另一端与流路3ca连接。第2流路3ba的一端到达第3进水口3b。第3流路3ca的一端到达第3出水口3c。第2流路3ba的另一端与第3流路3ca的另一端相互连接。
第1流路3aa的流路直径D1比第2流路3ba的流路直径D2和第3流路3ca的流路直径D3小。第1流路3aa的流路直径D1比管道5的流路直径D4小。流路直径D1是例如φ4mm,流路直径D4是例如φ10mm~φ12mm。如此,通过使第1流路3aa的流路直径D1比其他流路直径D2~D4小,从而T形接头3具有作为流路调整机构的节流部。
第1流路3aa的流路直径D1从第2进水口3a维持到与第3流路3ca连接的连接部。由此,第1流路3aa的成形变得容易,并且,也能够可靠地获得作为节流部的功能。
另外,也可以是,第1流路3aa的流路直径在从第2进水口3a到与第3流路3ca连接的连接部为止的部分的局部成为比流路直径D2~D4小的流路直径D1,在其他部分比流路直径D1大。
另外,也可以在第1流路3aa设置定量阀(未图示)来替代节流部。利用定量阀也能够对从循环泵CP喷出来的水的流量进行节流。另外,利用定量阀,能够将从循环泵CP喷出来的水的量控制成预定的流量,因此,与对第1流路3aa进行节流的情况相比,能够精度良好地对流量进行节流。
如图5所示,调整循环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也可以具有第1流路3aa的节流部、分支流路41以及电磁阀42。分支流路41从第1流路3aa分支并与第3流路3ca连接。电磁阀42配置于分支流路41。在第1流路3aa中的从分支流路41的分支部分到第1流路3aa与第3流路3ca连接的部分设置有节流部。在该节流部中,与上述同样,流路直径D1设定得比其他流路直径D2~D4小。
根据该流量调整机构,能够利用节流部对从循环泵CP喷出来的水的流量进行节流。另外,通过调整电磁阀42的开度,也能够增多在分支流路41中流动的水的流量。由此,能够进行如下控制:在欲对从循环泵CP喷出来的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的情况下,使电磁阀42关闭,在不欲对从循环泵CP喷出来的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的情况下,使电磁阀42打开。
<管道1的安装>
接着,使用图6的(A)~(C)和图7来对将图2和图3所示的管道1安装于进水配件2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6的(A)所示,在壳体16的底板16B安装有进水配件2。管道1的第1端部1a嵌入该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此时,在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2相对于底板16B倾斜了的状态下,管道1的第1端部1a嵌入进水配件2。在该状态下,管道1的凸部1P相对于底板16B倾斜,还未嵌入底板16B的凹部16H。
此外,凹部16H也可以是设于底板16B的贯通孔,另外,也可以是未贯通底板16B的凹坑。
如图6的(B)所示,在管道1嵌入到进水配件2的状态下,管道1相对于进水配件2旋转。通过其旋转,接近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2相对于底板16B正交的状态。另外,管道1的凸部1P逐渐嵌入底板16B的凹部16H。
如图6的(C)所示,在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2相对于底板16B正交时,停止管道1的旋转。在该状态下,管道1的凸部1P相对于底板16B向正交方向的下侧延伸,嵌入底板16B的凹部16H。
如图7所示,管道1的凸部1P嵌入底板16B的凹部16H,因此,管道1相对于进水配件2向箭头AR侧的移动被凸部1P与凹部16H之间的嵌合阻碍。由此,没有用于连接进水配件2和管道1的连接件(快速扣件等),就能够防止管道1从进水配件2脱离。
<供热水装置的变形例>
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进水用管道31配置有止回阀36。止回阀36配置于进水用管道31的比连接返回管道33的部分靠供水源侧的部分。利用该止回阀36防止冷热水从进水配件2侧和返回管道33侧向供水源的逆流。
此外,上述以外的图8所示的供热水装置10的结构与图1~图5所示的供热水装置10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反复进行其说明。
<供热水装置的另一变形例>
如图10所示,管道1(第2管道)和T形接头3(第2连接部)也可以连接成一体。也就是说,管道1和T形接头3也可以由不能分离的1个零件PT构成。在该情况下,零件PT具有直线状部分1S1、弯折部1c、直线状部分PTS以及分支部分3D。
图10的直线状部分1S1和弯折部1c分别与图3中的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1和弯折部1c相对应。图10的直线状部分PTS与图3中的管道1的直线状部分1S2和T形接头3的直线状部分3S相对应。图10的分支部分3D与图3中的T形接头3的分支部分3D相对应。
如图10所示,直线状部分1S1从弯折部1c呈直线状延伸到零件PT的第1端部1a。零件PT在第1端部1a处与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连接。直线状部分PTS从弯折部1c呈直线状延伸到零件PT的第3出水口3c。零件PT的第3出水口3c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经由旁通分支管道6和进水管道7与换热器13连接。分支部分3D从直线状部分PTS沿着例如与直线状部分PTS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而到达第2进水口3a。零件PT在第2进水口3a处与管道5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可知在分支部分3D与直线状部分PTS连接起来的部分且是第1端部1a侧的部分3e与第1端部1a之间的流路具有第3进水口3b。更确定而言,可知在从上述部分3e到弯折部1c的流路具有第3进水口3b。由此,零件PT中的与管道1相对应的部分连接(配置)在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与零件PT的同T形接头3相对应的部分的第3进水口3b之间。
另外,在部分3e与第1端部1a之间的流路内配置有止回阀9。能够利用止回阀9防止从进水配件2经由循环泵CP流动到分支部分3D的水经由直线状部分1S1向进水配件2逆流。
此外,上述以外的图10所示的供热水装置的结构与图1~图5所示的供热水装置10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反复进行其说明。
<作用效果>
接着,与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供热水装置10A对比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图9所示,在比较例的供热水装置10A中,在进水配件2与旁通分支管道6之间的路径配置有循环泵CP,未设置绕过循环泵CP而使进水配件2和旁通分支管道6相连的旁通路径。
在比较例的供热水装置10A中,若为了在供热水装置10A内配置循环泵CP而使循环泵CP小型化,则循环泵CP的路径成为通水的阻碍,无法流动大流量。因此,在供水压力较低的环境中,有可能无法以供热水装置10A的最大能力(号数)供热水。
另外,为了减小循环泵CP的路径中的通水阻力,需要使循环泵CP或通水路径大型化。不过,在该情况下,供热水装置10A自身有可能大型化。
另外,在供水压力较高的条件下,能够流动超过循环泵CP的泵能力的流量。不过,由于流动大流量,从循环泵CP的泵壳体产生较大的通水声,并且,循环泵CP自身的耐久性变差。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10,如图1~图3所示,管道1连接在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与T形接头3的第3进水口3b之间。由此,能够利用作为与循环泵CP所连接的通水路径不同的通水路径的管道1使水从进水配件2向T形接头3流动。因此,即使在供水压力较低的环境中,也能够流动大流量,能够以供热水装置10的最大能力供热水。
另外,管道1连接在进水配件2的第2出水口2c与T形接头3的第3进水口3b之间。由此,与仅循环泵CP的通水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通水阻力。因此,能够将循环泵CP和通水路径设为小型。因而,能够在壳体16的内部具有循环泵CP,且抑制供热水装置10的大型化。
另外,当在供水压力较高的条件下超过循环泵CP的能力的流量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流量向循环泵CP的路径和管道1的路径分配。由此,通过循环泵CP的流量变少,因此,能够抑制来自泵壳体的通水声的产生和循环泵CP的耐久性的恶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管道1和管道5以相互并行的方式配置。
由此,能够使管道1和管道5这两者紧凑地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管道1具有凸部1P,壳体16具有凹部16H。因此,通过如图7所示那样凸部1P与凹部16H嵌合,没有用于连接进水配件2和管道1的连接件(快速扣件、螺钉等),就能够防止管道1从进水配件2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管道1内配置有止回阀9。由此,能够防止从进水配件2经由循环泵CP的通水路径流动到T形接头3的水从T形接头3经由管道1向进水配件2逆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或图5所示,T形接头3具有调整从循环泵CP喷出来的水的循环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例如节流部(图4)、定量阀、节流部与电磁阀的组合(图5))。由此,即使循环泵CP是恒定输出规格的泵(AC(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泵、定电压DC(直流:Direct Current)泵),也能够限制循环泵CP的动作时的循环流量。因此,能够抑制进水路径的侵蚀(由通水引起的磨损),且能够进行即热循环中的供热水中断判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管道1能够相对于进水配件2和T形接头3拆装。由此,管道1相对于进水配件2和T形接头3的装配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管道1与T形接头3连接从而一体地构成,构成了1个零件PT。由此,无需以相互不同的零件准备管道1和T形接头3,因此,能够减少零部件件数。
此外,在上述中,对凸部1P设于管道1且凹部16H设于壳体16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凸部设于壳体,凹部设于管道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此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都是例示,并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Claims (7)

1.一种供热水装置,其具备:
换热器;
循环泵;
第1连接部,其具有第1进水口、第1出水口以及第2出水口;
第2连接部,其具有第2进水口、第3进水口以及第3出水口;
第1管道,其与所述第2连接部的所述第2进水口连接;
第2管道;以及
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有所述换热器、所述第2连接部、所述循环泵、所述第1管道以及所述第2管道,
所述第2连接部的所述第3出水口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所述循环泵连接在所述第1连接部的所述第1出水口与所述第1管道之间,
所述第2管道连接在所述第1连接部的所述第2出水口与所述第2连接部的所述第3进水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中,
所述第1管道和所述第2管道以相互并行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中,
所述第2管道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具有凸部,所述第2管道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具有凹部,
通过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防止所述第2管道从所述第2出水口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中,
该供热水装置还具备防止水从所述第2进水口经由所述第3进水口朝向所述第2出水口的逆流的逆流防止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中,
所述第2连接部具有调整循环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中,
所述第2管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连接部拆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中,
所述第2管道和所述第2连接部一体地构成。
CN202011442662.6A 2019-12-24 2020-12-08 供热水装置 Withdrawn CN1130284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3406 2019-12-24
JP2019233406A JP2021103011A (ja) 2019-12-24 2019-12-24 給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28486A true CN113028486A (zh) 2021-06-25

Family

ID=76460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2662.6A Withdrawn CN113028486A (zh) 2019-12-24 2020-12-08 供热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03011A (zh)
CN (1) CN11302848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6699B (zh) * 2022-04-05 2023-05-30 台州半城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卫生间多方式供暖阀门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005A (zh) * 1997-04-10 1999-07-14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电磁线圈
CN2846969Y (zh) * 2005-08-09 2006-12-13 彭跃龙 用于管路系统的安全防护罩
CN201365000Y (zh) * 2008-12-16 2009-12-16 信盛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718227A (zh) * 2009-11-01 2010-06-02 韩凤琳 热流涡轮机
TW201023443A (en) * 2008-12-11 2010-06-16 Chiu-Wen Wang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109217A (zh) * 2011-03-03 2011-06-29 曾超宁 方便维护的燃气热水器
CN102428308A (zh) * 2009-03-22 2012-04-25 爱康医学农业合作协会有限公司 闭合的公鲁尔连接器
CN105737252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林内株式会社 供热水系统
CN206918475U (zh) * 2017-07-03 2018-01-23 玉环金叶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水管接头
CN107747803A (zh) * 2017-11-24 2018-03-02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壳体、排风管接头和移动空调
CN109000495A (zh) * 2017-06-07 2018-12-14 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组件
CN112146285A (zh) * 2019-06-26 2020-12-29 株式会社能率 供热水装置以及供热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005A (zh) * 1997-04-10 1999-07-14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电磁线圈
CN2846969Y (zh) * 2005-08-09 2006-12-13 彭跃龙 用于管路系统的安全防护罩
TW201023443A (en) * 2008-12-11 2010-06-16 Chiu-Wen Wang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365000Y (zh) * 2008-12-16 2009-12-16 信盛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2428308A (zh) * 2009-03-22 2012-04-25 爱康医学农业合作协会有限公司 闭合的公鲁尔连接器
CN101718227A (zh) * 2009-11-01 2010-06-02 韩凤琳 热流涡轮机
CN102109217A (zh) * 2011-03-03 2011-06-29 曾超宁 方便维护的燃气热水器
CN105737252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林内株式会社 供热水系统
CN109000495A (zh) * 2017-06-07 2018-12-14 埃贝斯佩歇气候控制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组件
CN206918475U (zh) * 2017-07-03 2018-01-23 玉环金叶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水管接头
CN107747803A (zh) * 2017-11-24 2018-03-02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壳体、排风管接头和移动空调
CN112146285A (zh) * 2019-06-26 2020-12-29 株式会社能率 供热水装置以及供热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3011A (ja)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63781C2 (ru) Циркуляционный насосный агрегат для системы нагрева и/или охлаждения
EP0943070B1 (en) Modulating fluid control device
US20100111508A1 (en) Mixed energy heater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control
US9612036B2 (en) Housing unit for a heating system
US10012395B2 (en) Heating unit
CN113028486A (zh) 供热水装置
US11054150B2 (en) Diagnostic method for diagnosing the correct operation of a heating and/or cooling system
EP1101640A3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unit
CN107429696B (zh) 用于控制注油压缩机设备的油温的方法和装置
CN206234095U (zh) 与阀门相结合的水流开关
TW200506250A (en) Arrangement for a single-grip mixing valve battery being operated by turning only
SK18999A3 (en) Monolithic heat storage cabinet
CZ256097A3 (cs) Hydraulická konstrukční skupina pro kombinované zařízení na topnou a užitkovou vodu
EP3540324A1 (en) Heating medium circulation system
CN109405294A (zh) 一种热水器的循环水路结构及具有其的热水器
CN211854157U (zh) 应用于开放式壁挂炉采暖系统
RU2411421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соединения радиатора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отопления (варианты)
JP5038641B2 (ja) 熱源装置、その熱媒流量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4139495A (ja) 分岐配管ユニット、及びその分岐配管ユニットを含む給湯システム
RU96112332A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комплексом тепло- и горячего водоснабжения и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ая водогрейная котельная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213451831U (zh) 多通道阀体、多通道阀体单元和燃气热水器
KR20210138221A (ko) 온수 재순환용 수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온수 공급 시스템
CN220102150U (zh) 流量调节装置和热水器
JP3836526B2 (ja) 給湯システム
CN211903266U (zh) 热水器以及热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