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22716A - 车辆和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和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22716A
CN113022716A CN202010289255.XA CN202010289255A CN113022716A CN 113022716 A CN113022716 A CN 113022716A CN 202010289255 A CN202010289255 A CN 202010289255A CN 113022716 A CN113022716 A CN 1130227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rail
roof side
vehicle body
rail member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892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徒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13022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227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7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和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车顶侧梁构件,沿车体的纵向方向延伸;车顶后横梁构件,沿车体的横向方向延伸,其端部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后支柱构件,在车体的竖直方向上延伸,其上部联接到车顶侧梁构件并与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对齐,其中,后支柱构件的上部和车顶侧梁构件通过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彼此联接;以及覆盖支架,覆盖车顶侧梁构件、车顶后横梁构件和后支柱构件彼此连接的部分。

Description

车辆和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车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硬壳型车体的情况下,多个组件以复杂的结构彼此联接以构造车体。对于每种车型,组件的形状和连接结构都不同。
因此,为了构造一种车型的车体,需要多个模具来制造用于构造车体的组件。此外,由于模具不能通用以构造另一种车型的车体,因此应该制造另一组模具。
如上所述,在针对每种车型根据不同的组装结构并且使用多个组件来制造车体的情况下,可加工性降低。
前述内容仅旨在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而并非旨在表示本公开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经知道的现有技术的范围之内。
发明内容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车体的连接结构。具体的实施方式涉及后支柱(C支柱)的上部的连接结构。
因此,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体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被构造成使得当构造模块化的空间框架车体时,与车辆的后支柱(C支柱)相对应的组件可容易地组装到车顶和车辆底板上,并且可以以优异的强度和刚度与其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体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车顶侧梁构件,沿车体的纵向方向延伸;车顶后横梁构件,沿车体的横向方向延伸,其端部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后支柱构件,沿车体的竖直方向上延伸,其上部联接到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同时与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对准;以及覆盖支架,覆盖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和后支柱构件的上部彼此连接的部分,覆盖支架与单个车体中的部分成一体,其中,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和后支柱构件的上部可由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通过以插入的方式紧固而彼此联接。
后支柱构件的上部可提供为加强部分,加强部分可以沿着车顶侧梁构件的纵向方向弯曲,并且加强部分和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可通过以插入的方式紧固而彼此联接。
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可与突出支架联接,该突出支架可突出以面向后支柱构件,插入突起可与突出支架一体地提供,凹槽支架可与加强部分接合以突出以面向车顶侧梁构件,并且凹槽支架可提供有插入凹槽,使得插入突起可以以插入方式与插入凹槽接合。
当后支柱构件的上端沿车体的横向方向朝向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移动时,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可彼此接合,并且通过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之间的接合,可限制后支柱构件在车体的竖直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移动。
插入突起可包括颈部和锁定部,颈部从突出支架向后支柱构件突出,并且锁定部设置在颈部的端部并且具有比颈部的截面宽度相对大的截面宽度。插入凹槽可具有与插入突起的颈部和锁定部的外线相对应的凹陷形状。
多个插入突起和多个插入凹槽可以以这种布置方式设置,即,在可以是车顶侧梁构件的纵向方向的前后方向上,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可分别彼此隔开。
覆盖支架可包括:第一覆盖支架,设置在车体的内部,以一体地覆盖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以及后支柱构件的上部;第二覆盖支架,设置在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和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以及第三覆盖支架,设置在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和后支柱构件的上部。
第二覆盖支架和第三覆盖支架可在它们之间没有间隙的情况下彼此联接,因为第二覆盖支架和第三覆盖支架在车体外部的车顶侧梁构件处彼此接触,并且以平面接触的方式彼此连接。
第一覆盖支架和第三覆盖支架可设置成彼此重叠,以提供具有预定面积的凸缘部分。凸缘部分可设置在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与后支柱构件的上部之间的部分处。
除了后支柱构件的加强部分之外,覆盖支架的凸缘部分可被设置为一体地覆盖具有插入突起的突出支架和具有插入凹槽的凹槽支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当构造模块化空间框架车体时,与车辆的后支柱(C支柱)相对应的后支柱构件的上部通过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以插入方式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使得后支柱构件和车顶侧梁构件以容易的组装过程和优异的强度和刚性彼此连接。因此,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可确保较强的联接力、强度和刚性,并且可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从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其他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模块化的空间框架车体的示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体的连接结构的示图,其中,车顶侧梁构件和后支柱构件以插入的方式彼此联接;
图3是图2的底部透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具有插入突起的车顶侧梁构件和具有插入凹槽的后支柱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示出车顶侧梁构件的底部透视图,图4的具有插入突起的突出支架联接至该车顶侧梁构件;以及
图6A、图6B和图6C示出了将车体的连接结构应用于各种车体结构的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体的连接结构。
图1是示出模块化空间框架车体的示图。参考图1,底板组件109包括前挡板组件(front apron assembly)101、仪表板组件(dash assembly)103、中央底板组件105和后底板组件107。上部组件119包括侧面组件111、四分之一组件(quarter assembly)113、后组件115和车顶架117。当底板组件109和上部组件119被组装时,包括挡泥板121、侧面-外部123和车顶面板125的蒙皮组件(skin assembly)127被联接到其上,以构成空间框架车体。
作为参考,以上对附图1的描述仅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公开中提到的空间框架车体的配置,并且其并不代表构成实际空间框架车体的车厢的组装顺序。实际组装顺序可能会因各种情况而有所不同。
车顶架117包括形成空间框架结构的车顶侧管129、前围板(cowl)131、中间车顶梁133和后车顶梁135。车顶侧管129位于车辆的相对侧,并且设置在车顶侧管129之间以将车顶侧管129彼此连接的前围板131、中间车顶梁133和后车顶梁135形成为空心的封闭管结构。随着车顶侧管129在车体的纵向方向上伸缩,并且前围板131、中间车顶梁133和后车顶梁135在车体的横向方向上伸缩,车顶架117易于变形并易于应用于各种车辆类型和各种车辆型号。
被模块化以形成底板组件109的前挡板组件101、仪表板组件103、中央底板组件105和后底板组件107,通过改变其长度或宽度而被组装。因此,底板组件109易于变形并易于应用于各种车辆类型和各种车辆型号。
随着车顶架117和底板组件109的变形,可通过调节其形状或尺寸来组装其他组件。因此,容易开发适合于新的车辆类型或型号的车体,从而易于开发新的车辆类型,并且车体结构可有效地应用于小批量生产。
同时,包括挡泥板121、侧面-外部123和车顶面板125的蒙皮组件127可由各种材料制成,例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以及常规的钢塑料。因此,可根据车辆类型或车辆型号自由地改变每种组件的形状,以应用于上述空间框架,并且可容易地制造各种车辆。
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可被配置成应用于具有上述配置的空间框架车体。如图2和图3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车顶侧梁(roof side rail member)构件10,在车体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车顶后横梁构件20,在车体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其端部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后支柱构件30,沿车体的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其上部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同时与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对准;以及形成为板状的覆盖支架(cover bracket)40,其覆盖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和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彼此连接的部分,覆盖支架40与单个车体中的部分成为一体。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和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通过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以插入的方式彼此联接。
即,车顶侧梁构件10插入在车顶后横梁构件20和后支柱构件30之间,并且车顶后横梁构件20和后支柱构件30分别与车顶侧梁构件10成直角连接。此外,覆盖支架40覆盖并加强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和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彼此连接的部分,从而,构造车体的连接结构。
车顶侧梁构件10、车顶后横梁构件20和后支柱构件30可全部形成为中空管或管道,以构成空间框架结构。
在图1中,车顶侧梁构件10可以是与车顶侧管129相对应的配置,并且车顶后横梁构件20可以是与后车顶梁135相对应的配置。
此外,后支柱构件30可对应于被称为C支柱或普通车辆的后支柱的组件。
如图1所示,后支柱构件30可对准并连接至车顶侧管129的后端处的部分,例如,与后车顶梁135连接的部分,并且覆盖支架40可联接空间框架结构以覆盖上述三个组件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分。
此外,可使用车体的连接结构,使得后支柱构件30联接至诸如图1中的底板组件109的物体。
即,连接结构可对应于后支柱构件30的下端联接至位于底板组件109的侧面的侧梁的后端的结构。
如上所述的底板组件109可提供有横梁构件,该横梁构件与上述组件不同并且在车体的横向方向上形成。因此,通过将提供在底板组件109中的横梁构件与提供在图1中的车顶架117中的后车顶梁135相对应,可将图2的车体的连接结构用作相同的结构,在该相同的结构中,后支柱构件30联接至底板组件109的侧梁的后端,同时仅上下颠倒改变连接结构的方向。
实际上,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以包括后支柱构件30联接至车顶侧管129的后端时以及联接至底板组件109的侧梁的后端时的概念来表达,如上所述。即,本公开的车体的连接结构可在沿车体的竖直方向形成的后支柱构件30联接至车体的上侧和下侧的结构中共同使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车顶后横梁构件20设置在垂直于车顶侧梁构件10的车体的横向方向上。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以直接联接到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的方式连接至车顶侧梁构件10。
车顶后横梁构件20和车顶侧梁构件10之间的联接可通过焊接、结构粘合剂或单独的联接构件来执行。
由于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和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直接彼此联接,因此车顶后横梁构件20和车顶侧梁构件10之间的联接部分可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后支柱构件30在车体的竖直方向上相对于车顶侧梁构件10成直角设置。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可以以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与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对准的形式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
如上所述,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和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可通过焊接彼此联接,并且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和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可通过焊接彼此联接。然而,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与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之间的联接是通过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以插入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通过焊接。
也就是说,如图2至图5所示,后支柱构件30的上端沿着车顶侧梁构件10的纵向方向弯曲以提供加强部分31。加强部分31和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通过以插入方式紧固而彼此联接。
当后支柱构件30的上端沿着车顶侧梁构件10的纵向方向弯曲成L形以形成加强部分31时,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和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之间的联接部分可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将详细描述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之间的联接结构。突出支架50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以朝向后支柱构件30突出,并且插入突起60与突出支架50一体地提供。此外,凹槽支架70联接至后支柱构件30的加强部分31以朝向车顶侧梁构件10突出,并且在凹槽支架70中提供有插入凹槽80,从而将插入突起60插入到插入凹槽80中。
当然,当提供有插入突起60的突出支架50提供在后支柱构件30的上端,并且提供有插入凹槽80的凹槽支架70提供在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时,可以将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彼此接合的结构应用为与本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配置。
当后支柱构件30的上端沿车体的横向方向朝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移动时,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以插入的方式彼此接合。此外,通过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之间的接合,限制了后支柱构件30在车体的竖直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移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插入突起60包括从突出支架50朝向后支柱构件30突出的颈部61,以及设置在颈部61的端部并且其截面宽度相对大于颈部61的截面宽度的锁定部62。
颈部61具有这样的形状,在该形状中,两个部分彼此重叠的同时彼此面对,并且具有比锁定部62的截面宽度相对窄的截面宽度。锁定部62具有从颈部61延伸的矩形截面形状,并且具有比颈部61的截面宽度相对大的截面宽度。
插入凹槽80具有与颈部61和锁定部62的外线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在凹槽支架70上形成为凹陷形状。
因此,为了将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联接到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首先通过使用诸如螺栓或螺钉的联接构件91或结构粘合剂,将突出支架50联接到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的下表面。接下来,通过使用诸如螺栓或螺钉的联接构件92或结构粘合剂,将凹槽支架70联接至后支柱构件30的加强部分31的上表面。然后,当后支柱构件30的凹槽支架70在车体的横向方向上朝着车顶侧梁构件10的突出支架50移动时,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以插入方式彼此接合。
如上所述,当后支柱构件30的上端与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通过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彼此联接时,后支柱构件30进入受限状态,在该状态下,后支柱构件30相对于车顶侧梁构件10不能在车体的竖直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移动。在该状态下,覆盖支架40用于覆盖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之间的联接部分,该部分包括加强部分31,然后进行焊接,或者在联接部分中使用结构粘合剂或诸如螺栓或螺钉的联接构件以固定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多个插入突起60和多个插入凹槽80以如下布置提供,在该布置中,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在前后方向,即车顶侧梁构件10的纵向方向上分别彼此间隔开。因此,车顶侧梁构件10和后支柱构件30可具有更强的联接力,并且可提高强度、刚性和耐用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覆盖支架40包括:第一覆盖支架41,其设置在车体的内部,以一体地覆盖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以及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第二覆盖支架42,其设置在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和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以及第三覆盖支架43,其设置在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和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
即,第一覆盖支架41、第二覆盖支架42和第三覆盖支架43通过在各个方向上以面接触的方式覆盖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与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来提供支撑。因此,连接部分可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第二覆盖支架42的外边缘和第三覆盖支架43的外边缘在车体外的车顶侧梁构件10处彼此接触,并且以平面接触方式彼此连接。第二覆盖支架42和第三覆盖支架43在它们之间没有间隙的情况下彼此联接。因此,第二覆盖支架42和第三覆盖支架43可具有更强的联接力。
当第一覆盖支架41、第二覆盖支架42和第三覆盖支架43覆盖车顶后横梁构件20的端部、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和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彼此联接的连接部分时,形成覆盖支架40的第一覆盖支架41、第二覆盖支架42和第三覆盖支架43可通过焊接、结构粘合剂或诸如螺栓或螺钉的联接构件来固定而联接至连接结构。
第一覆盖支架41和第三覆盖支架43被设置为彼此重叠,从而提供具有预定面积的凸缘部分(flange part)44。凸缘部分44被配置为设置在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与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之间的部分。因此,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与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可具有改进的强度和刚性。
此外,除了在后支柱构件30的上端处沿车顶侧梁构件10的纵向方向弯曲的加强部分31之外,凸缘部分44被设置为一体地覆盖提供有插入突起60的突出支架50和提供有插入凹槽80的凹槽支架70。因此,在后支柱构件30和车顶侧梁构件10之间的插入部分可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体的连接结构被配置成使得后支柱构件30的长度可容易地变化并且联接至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因此,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可容易地应用于车体框架的各种结构,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
在图6A、图6B和图6C中,示出了彼此可比较的车体框架的各种结构。在车体框架的每个结构中,圆圈A1和C1表示被提供以形成每个车体框架的接头。在圆圈中,与本公开的后支柱构件30相对应的组件的相对端用实心圆圈C1表示,并且本公开的车体的上述连接结构可应用于实心圆圈C1。
也就是说,当使得后支柱构件30的长度变化和轻微变形时,车体的连接结构可容易地通用于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的各种车辆类型。因此,可容易地进行新车型的开发,并且可提供可有效地应用于小批量生产的技术基础设施。
在上文中,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配置模块化空间框架型的车体结构时,与车辆的后支柱(C支柱)相对应的后支柱构件30的上部是通过插入突起60和插入凹槽80以插入的方式,联接到车顶侧梁构件10的后端,从而以容易的组装性能以及优异的强度和刚性执行后支柱构件30和车顶侧梁构件10之间的连接。因此,该连接结构可确保更强的联接力、强度和刚性,并且可提高耐久性。
尽管出于说明性目的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

Claims (19)

1.一种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车顶侧梁构件,沿所述车体的纵向方向延伸;
车顶后横梁构件,沿所述车体的横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联接至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
后支柱构件,沿所述车体的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后支柱构件的上部联接到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并与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对齐,其中,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和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通过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彼此联接;以及
覆盖支架,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所述端部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彼此连接的部分,所述覆盖支架被配置为与单个车体中的部分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包括加强部分,其中,所述加强部分沿着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纵向方向弯曲;并且
所述加强部分和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通过所述插入突起和所述插入凹槽彼此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
突出支架,联接到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其中,所述突出支架突出以面向所述后支柱构件,并且其中,所述插入突起与所述突出支架一体地提供;以及
凹槽支架,与所述加强部分接合从而突出为面向所述车顶侧梁构件,其中,所述凹槽支架设置有所述插入凹槽,使得所述插入突起与所述插入凹槽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插入突起包括颈部和锁定部,所述颈部从所述突出支架向所述后支柱构件突出,并且所述锁定部设置在所述颈部的端部并且具有比所述颈部的截面宽度相对大的截面宽度;并且
所述插入凹槽具有与所述插入突起的所述颈部和所述锁定部的外线相对应的凹陷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多个插入突起和多个插入凹槽以所述插入突起和所述插入凹槽在前后方向上分别彼此隔开的布置提供,其中,所述前后方向是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纵向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覆盖支架包括:
第一覆盖支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内部,以一体地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所述端部以及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
第二覆盖支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和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所述端部;以及
第三覆盖支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覆盖支架和所述第三覆盖支架彼此联接而相互之间没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覆盖支架和所述第三覆盖支架在所述车体的外部的所述车顶侧梁构件处彼此接触,并且以平面接触的方式彼此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覆盖支架和所述第三覆盖支架被设置成彼此重叠,以提供具有预定面积的凸缘部分;并且
所述凸缘部分设置在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与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之间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除了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加强部分之外,所述覆盖支架的凸缘部分被提供为一体地覆盖具有所述插入突起的所述突出支架和具有所述插入凹槽的所述凹槽支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
当所述后支柱构件的上端沿所述车体的横向方向朝向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移动时,所述插入突起和所述插入凹槽被配置为彼此接合;并且
所述后支柱构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插入突起和所述插入凹槽之间的接合,而被限制在所述车体的所述竖直方向和所述纵向方向上移动。
12.一种车辆,包括:
车体;
车顶侧梁构件,在所述车体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车顶侧梁构件具有后端;
车顶后横梁构件,在所述车体的横向方向上延伸,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联接至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
后支柱构件,在所述车体的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后支柱构件与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所述端部对齐,并且所述后支柱构件的上部通过插入突起与插入凹槽接合而联接至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以及
覆盖支架,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所述端部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彼此连接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还包括:
突出支架,联接至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其中,所述突出支架突出以面向所述后支柱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突出支架包括所述插入突起;以及
凹槽支架,与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接合从而突出为面向所述车顶侧梁构件,其中,所述凹槽支架包括所述插入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插入突起包括颈部和锁定部,所述颈部从所述突出支架向所述后支柱构件突出,并且所述锁定部设置在所述颈部的端部并且具有比所述颈部的截面宽度相对大的截面宽度;并且
所述插入凹槽具有与所述插入突起的所述颈部和所述锁定部的外线相对应的凹陷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还包括:多个插入突起和多个插入凹槽,其中所述插入突起和所述插入凹槽在前后方向上分别彼此隔开,其中,所述前后方向是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纵向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覆盖支架包括:
第一覆盖支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内部,以一体地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所述端部以及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
第二覆盖支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和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所述端部;以及
第三覆盖支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外部,以一体地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体还包括:
底板组件,所述底板组件的侧部联接到所述后支柱构件的下端;以及
上部组件,联接到所述底板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体还包括:蒙皮组件,联接至所述底板组件和所述上部组件。
19.一种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车顶后横梁构件,沿所述车体的横向方向延伸;
后支柱构件,沿所述车体的竖直方向延伸;
车顶侧梁构件,沿所述车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插入在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和所述后支柱构件之间,其中,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后端联接到所述车顶后横梁构件的端部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上部,并且其中,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通过插入突起和插入凹槽彼此联接;以及
覆盖支架,覆盖所述车顶侧梁构件的所述后端、所述车顶后横梁的所述端部和所述后支柱构件的所述上部彼此联接的区域。
CN202010289255.XA 2019-12-09 2020-04-14 车辆和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 Pending CN1130227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62906A KR20210072520A (ko) 2019-12-09 2019-12-09 차체 연결 구조
KR10-2019-0162906 2019-1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22716A true CN113022716A (zh) 2021-06-25

Family

ID=75963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89255.XA Pending CN113022716A (zh) 2019-12-09 2020-04-14 车辆和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7807B2 (zh)
KR (1) KR20210072520A (zh)
CN (1) CN113022716A (zh)
DE (1) DE1020202053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35763A1 (en) * 2022-01-25 2023-07-27 Divergent Technologies, Inc. Assembly having discretized and segmented joint archite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0345A (en) * 1984-10-10 1987-04-28 Mr. Gasket Company Vehicle space frame, castings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remote construction
KR970041274A (ko) 1995-12-27 1997-07-24 김태구 자동차의 리어필러 보강구조
EP2792445B1 (de) * 2013-04-18 2018-07-25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Hohlprofilverbindung unter Verwendung des Reibrührschweissens
JP5013133B2 (ja) * 2009-03-31 2012-08-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車体におけるチューブ状フレームの連結構造の組立方法
US9266569B1 (en) * 2014-10-02 2016-02-2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pillar reinforcement memb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71123A1 (en) 2021-06-10
DE102020205392A1 (de) 2021-06-10
US11167807B2 (en) 2021-11-09
KR20210072520A (ko)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52788B2 (en) Top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11167804B2 (en) Vehicle body assembly structure
US20160194036A1 (en) Framework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11254366B2 (en) Vehicle body joint structure
JP5924345B2 (ja) 車両の樹脂フロア構造
EP3305629B1 (en) Vehicle roof structure
CN113022716A (zh) 车辆和用于车体的连接结构
CN111284564B (zh) 车身结构
JP2006205901A (ja) 車体骨格構造
CN111824262A (zh) 车辆构造及车辆的制造方法
US11465694B2 (en) Vehicle body joint structure
US11104385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JPH10278841A (ja) 車体上部側面構造
US11345408B2 (en) Body reinforc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12172932B (zh) 车身下部构造
JP2004338419A (ja) 車両骨格構造
US20210171113A1 (en) Side-Outer Reinforcement Panel of Vehicle
CN113002465A (zh) 外装部件的连接构造
JP5347410B2 (ja) 自動車車体の製造方法
CN110562327B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11292531B2 (en) Vehicle body joint structure
KR20210072519A (ko) 차체 연결 구조
US11370493B2 (en) Vehicle body roof structure
KR20210061527A (ko) 차체 연결 구조
CN112977627A (zh) 车身接合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