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7851B -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7851B
CN113017851B CN202110231496.3A CN202110231496A CN113017851B CN 113017851 B CN113017851 B CN 113017851B CN 202110231496 A CN202110231496 A CN 202110231496A CN 113017851 B CN113017851 B CN 1130178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ressure
plate
shaped plate
dilator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14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7851A (zh
Inventor
胡泉
温学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Original Assignee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filed Critical Fourth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Priority to CN20211023149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178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17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78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78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78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2Devices for expanding tissue, e.g. skin tissu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先放出扩张囊内的水;步骤二:确切清除所述扩张囊内的异物、积血、积液、坏死组织;步骤三:在扩张器底面留置负压吸引管,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出口选择在离破口最近的所述扩张器边缘外约1cm处的正常皮肤处,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连接负压装置;步骤四:扩张器外露创面基底面与扩张器之间设置碳纤维敷料;步骤五;步骤六;步骤七。该创面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碳纤维与人体组织的高亲和性既能够将创面组织与扩张器异物隔离,又能够通过形成碳纤维‑人体组织复合体确切修补外露处薄弱破损皮肤,可以修复以往不能修复的扩张器外露创面,有效挽救扩张皮瓣,从而完成扩张皮瓣的治疗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整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整形外科中,因为扩张皮瓣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与受区皮肤色泽、质地接近的全厚皮肤,且较植皮术减少了供皮区的损伤,所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skin soft tissueexpansion)简称皮肤扩张术已经成为整形修复治疗中被广泛使用的技术。但是,扩张器埋置后的一期并发症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发生率约在10-70%,而面对由于这些原因引起的扩张皮瓣的破裂、扩张器外露,医生往往束手无策。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只能提前取出扩张器,很难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所以如何处理扩张器外露后的皮肤破损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先放出扩张囊内的水,使扩张皮瓣张力减小;
步骤二:确切清除所述扩张囊内的异物、积血、积液、坏死组织,碘伏浸泡囊腔,百克瑞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三遍;
步骤三:在扩张器底面留置负压吸引管,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出口选择在离破口最近的所述扩张器边缘外约1cm处的正常皮肤处,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连接负压装置;
步骤四:扩张器外露创面基底面与扩张器之间设置碳纤维敷料,大小超过创缘约1cm,以保证碳纤维敷料与创缘内侧组织贴附良好;
步骤五:使用所述负压装置抽出所述囊腔内的空气直至达到负压,再调节负压装置的负压;
步骤六:根据创面感染情况进行冲洗、维持负压引流、全身抗感染以及局部抗感染治疗;
步骤七:缝合线可于创口愈合后拆除,而所述负压吸引管可根据扩张囊腔感染的程度选择拔除或不拔除。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步骤三中所述负压吸引管通过皮下隧道穿出并固定,所述负压吸引管位于囊腔内的一段管壁上设置有引流孔,所述负压吸引管位于出口外的长度为10cm-30cm;
还可以设置与所述负压吸引管平行的冲洗管,所述冲洗管的外端连接有冲洗装置。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步骤四中在放置所述碳纤维敷料前先将缝合线依次布好,预留长线尾,放入所述碳纤维敷料之后再依次打结封闭创面的创口。
优选的是,其中,封闭所述创口前将其两端的自体组织外翻贴合。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负压装置包括负压机、负压器、控制机构、电源模块以及导向机构,所述负压器、所述电源模块均设置在所述负压机内,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负压机的上端,所述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负压机的一侧,所述电源模块、所述负压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转动杆、伸缩支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机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支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压机连接,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外端设置有锁套,并且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限位锁,所述限位锁用于固定所述锁套,所述导流管的内端穿过所述负压机与所述负压器连通,所述导流管的外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锁套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内U型槽,所述导流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外U型槽,并且所述内U型槽与所述外U型槽之间设置有卡圈,多个所述卡圈之间通过弯杆相互连接,并且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上设置有多个卡杆,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插接在所述导流管的外端内,所述卡杆插接在所述卡圈内。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限位锁包括第一U型板、第二U型板以及承载模块,所述第一U型板设置在所述承载模块上,所述第二U型板倒置地设置在所述第一U型板的上方,所述第一U型板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U型板的自由端选择性连接,并且所述第一U型板、所述第二U型板内表面均设置有限位机构;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内弯板、第一导筒、第一弹簧、内杆、第二导筒、推板、轴杆、联动板以及限位拉伸板,下方的所述内弯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U型板的内表面连接,上方的所述内弯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U型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导筒的一端与所述内弯板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内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内,所述第二导筒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的另一端内,并且所述第二导筒的一端与所述内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内,并套在所述内杆上并抵顶所述第一导筒、所述第二导筒,所述推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筒的另一端,所述推板通过所述轴杆与所述联动板可动连接,并且相互远离的两个所述推板之间也通过所述轴杆与所述限位拉伸板可动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U型板的自由端设置有挂块,所述挂块的下表面设置有挂槽,所述第二U型板倒置地设置在所述第一U型板的上方,所述第二U型板的自由端设置有挂钩机构,所述挂钩机构包括第二弹簧、拨动板、拨动块以及挂钩本体,所述拨动块设置在所述第二U型板的外表面上并靠近所述第二U型板的自由端,所述拨动板的一端与所述拨动块可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U型板的外表面上并位于所述拨动块的上方,所述拨动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簧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挂钩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拨动块连接,另一端选择性地卡接在所述挂槽内。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承载模块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以及第三承载板,所述第三承载板设置在所述转动杆上,所述第二承载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承载板上,所述第一承载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筒,所述第三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筒,所述第一限位筒、所述第二限位筒通过限位杆与所述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U型板对应的U型卡槽、以及与所述第一U型板对应的斜支杆和侧支杆,并且所述第一U型板内设置有两个内紧块,所述内紧块内设置有内紧杆,所述内紧杆穿过所述第一U型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并与所述第二承载板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该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如下步骤,步骤一:先放出扩张囊内的水,使扩张皮瓣张力减小;步骤二:确切清除所述扩张囊内的异物、积血、积液、坏死组织,碘伏浸泡囊腔,百克瑞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三遍;步骤三:在扩张器底面留置负压吸引管,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出口选择在离破口最近的所述扩张器边缘外约1cm处的正常皮肤处,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连接负压装置;步骤四:扩张器外露创面基底面与扩张器之间设置碳纤维敷料,大小超过创缘约1cm,以保证碳纤维敷料与创缘内侧组织贴附良好;步骤五:使用所述负压装置抽出所述囊腔内的空气直至达到负压,再调节负压装置的负压;步骤六:根据创面感染情况进行冲洗、维持负压引流、全身抗感染以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步骤七:缝合线可于创口愈合后拆除,而所述负压吸引管可根据扩张囊腔感染的程度选择拔除或不拔除。该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反向应用了碳纤维敷料的临床应用缺点-高组织亲和力,通过碳纤维与人体组织的粘合形成牢固的碳纤维-组织复合体,既能够将创面组织与扩张器异物隔离,又能够确切修补外露处薄弱破损皮肤,可以修复以往不能修复的扩张器外露创面,有效挽救扩张皮瓣,从而完成扩张皮瓣的治疗目的,以此减少患者手术痛苦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额的治疗费用。
本发明所述的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扩张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创口的缝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扩张囊修复后扩张器冲水后撑起扩张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碳纤维敷料缝合在扩张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负压吸引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碳纤维-组织复合体的10倍放大病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碳纤维-组织复合体的20倍放大病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负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锁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限位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扩张器置入后出血、积液、异物、感染、缺血等一期并发症往往导致扩张皮瓣破裂、扩张器外露。而扩张皮肤表面一旦破损,由于“气球效应”张力集中于破损处,使得破损区越来越大,而且破损边缘的皮肤组织越来越薄。所以常规缝合对于破损的扩张皮肤几乎无效。再者,由于扩张囊的异物刺激作用,以及异物材质对感染微生物的容留作用,破损创面往往被浸泡在炎性渗出液当中,即便缝合也很难愈合。到目前为止,关于扩张器外露后破损扩张皮瓣的修复技术,本领域内研究甚少。国内曾经有人试图通过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修复扩张皮肤创面,也有人使用周围软组织瓣修复扩张皮肤创面,目的都是通过加强创口薄弱处的抗张力帮助扩张皮肤创面愈合。但前者异体真皮虽然也起到了将创面与异物隔离的作用,但异体真皮与自体组织的结合不确切,不能起到有效加强局部抗张力的作用。后者操作复杂、损伤较大,另外,也不是所有扩张皮肤破损处周围都能够提供可用于修补创面的软组织瓣。
找到一种既能够将创面组织与扩张器异物隔离,又能够确切修补外露处薄弱破损皮肤的材料,是完成扩张皮肤破损修补的关键。
所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如图1-图6所示,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先放出扩张囊101内的水,使扩张皮瓣106张力减小;
步骤二:确切清除所述扩张囊101内的异物、积血、积液、坏死组织,碘伏浸泡囊腔,百克瑞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三遍;
步骤三:在扩张器107底面留置负压吸引管10,所述负压吸引管10的出口选择在离破口最近的所述扩张器边缘外约1cm处的正常皮肤处,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连接负压装置;
所述步骤三中所述负压吸引管通过皮下隧道穿出并固定,所述负压吸引管位于囊腔内的一段管壁上设置有引流孔108,所述负压吸引管位于出口外的长度为10cm-30cm,可以理解,引流孔108设计有多个,以方便囊腔内积液被吸附出去;负压吸引管位于出口处的长度为10cm、10.5cm、11cm、11.5cm、12cm、12.5cm、13cm、13.5cm、14cm、14.5cm、15cm、15.5cm、16cm、16.5cm、17cm、17.5cm、18cm、18.5cm、19cm、19.5cm、20cm、20.5cm、21cm、21.5cm、22cm、22.5cm、23cm、23.5cm、24cm、24.5cm、25cm、25.5cm、26cm、26.5cm、27cm、28.5cm、29cm、29.5cm或30cm,当然也可以是以上区间的任意取值,本申请对负压吸引管位于出口外的长度具体值不作限定,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进一步地,医护人员还可以根据感染情况,如感染较重时设置与所述负压吸引管平行的冲洗管,所述冲洗管的外端连接有冲洗装置;
步骤四:扩张器外露创面105基底面与扩张器之间设置碳纤维敷料103,大小超过创缘约1cm,以保证碳纤维敷料与创缘内侧组织贴附良好;
所述步骤四中在放置所述碳纤维敷料前先将缝合线102依次布好,预留长线尾,放入所述碳纤维敷料103之后再依次打结封闭创面的创口104,封闭所述创口前将其两端的自体组织外翻贴合;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确保碳纤维敷料平展贴合并与人体组织粘合起来,二是可以避免缝合针误伤扩张囊;
步骤五:使用所述负压装置抽出所述囊腔内的空气直至达到负压,再调节负压装置的负压,使得负压值在150mmHg左右;
步骤六:根据创面感染情况进行冲洗、维持负压引流、全身抗感染、以及局部抗感染治疗;
步骤七:缝合线可于创口愈合后拆除(愈合时间一般为12天左右),而所述负压吸引管可根据扩张囊腔感染的程度选择拔除或不拔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该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反向应用了碳纤维敷料的临床应用缺点-高组织亲和力,通过碳纤维与人体组织的粘合形成牢固的碳纤维-组织复合体(如图7-图8所示),既能够将创面组织与扩张器异物隔离,又能够确切修补外露处薄弱破损皮肤,可以修复以往不能修复的扩张器外露创面,有效挽救扩张皮瓣,从而完成扩张皮瓣的治疗目的;
可以理解,应用相同原理,该创面修复方法还可以对一些医用体内埋置异物,如头部替代缺失颅骨的钛板、脑外科内置促醒器的电池(通常埋置于胸部)、肾内科用于透析的长期留置静脉管路等所造成的表面皮肤破溃进行修补,用以维持或延长医疗性异物的埋置期,完成相应的治疗目的,以此减少患者手术痛苦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额的治疗费用。
需要说明的是,钛板、医用内置电池、静脉导管等异物表面皮肤破损的修补方法即从步骤二开始,以下步骤相同。
可以理解,该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中碳纤维敷料的作用:隔离、连接。
碳纤维敷料由碳纤维组织制成,由于碳纤维组织对于人体组织的高亲和性,碳纤维组织很容易和人体组织长合到一起,嵌入到人体组织中。这样局部人体组织就会变厚,而且由于皮下组织对碳纤维组织的包裹,局部硬度和抗张力都会增加,创缘连接也会更紧密。而这些也都是我们修复破损扩张皮肤时想要的结果,其中,操作注意事项:1.碳纤维敷料与创缘组织至少保留1cm宽的接触面;2.对接的自体创缘组织之间要尽可能外翻贴合。
可以理解,该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中负压引流管的作用:充分引流,保证创口周围组织不被炎性液浸渍。
由于扩张器是一种硅胶假体,其对囊腔具有异物刺激作用,囊腔内通常都会存留一些渗出液。这部分富含营养成分的渗出液很容易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导致感染。如果扩张皮肤缺损处伴有感染,则渗出液会更多。我们把负压引流管放置在碳纤维敷料和扩张囊之间,而负压引流管的出口也设计在远离破口的扩张器边缘外约1cm处的正常皮肤,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持续负压作用使扩张囊内的渗出液得到充分引流,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破损处的愈合。对于感染较重的创口,可以放置冲洗管与负压引流管并行,便于进行扩张囊冲洗。另外,持续负压引流时,负压刺激囊壁组织再生使局部修复能力增强。同时,负压可以使局部血运增加,有利于修复,也增加局部抗感染能力。
如图9-图12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装置1包括负压机11、负压器、控制机构、电源模块以及导向机构12,所述负压器、所述电源模块均设置在所述负压机11内,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负压机11的上端,所述导向机构12设置在所述负压机11的一侧,所述电源模块、所述负压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导向机构12包括转动杆121、伸缩支杆122,所述转动杆121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机11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支杆12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杆1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压机11连接,所述转动杆121上设置有导流管123,所述导流管123的外端设置有锁套124,并且所述转动杆121上设置有限位锁13,所述限位锁13用于固定所述锁套124,所述导流管123的内端穿过所述负压机11与所述负压器连通,所述导流管123的外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管10的外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负压装置1以提供稳定的负压压力。该负压装置1包括负压机11、负压器、控制机构、电源模块以及导向机构12,使用时,医护人员将负压装置1移动到患者的附近,将负压机11上的导向机构12向上转动,使得伸缩支杆122将转动杆121支撑起来,医护人员可以对伸缩支杆122进行调节,转动杆121则与负压机11之间转动到合适的角度,这样使得负压吸引管和导流管123处于同一直线上,医护对导流管123的外端、负压吸引管的外单消毒后,将二者对接起来,具体地,导流管123的外端安装有锁套124,负压吸引管与导流管123的同时也与锁套124对接,转动杆121上安装有限位锁13,使用限位锁13将锁套124固定住,避免负压吸引管和导流管二者之间漏空断开,提供稳定性、安全性;然后将负压机1上的电源线接通外部市电,外部市电向电源模块供电,电源模块则向控制机构供电,然后医护人员使用控制机构启动负压器,并将控制机构调节在150mmHg左右,这样负压器则通过导流管向负压吸引管提供负压,进而负压吸引管将扩张囊内
如图10-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套124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内U型槽126,所述导流管123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外U型槽127,并且所述内U型槽126与所述外U型槽127之间设置有卡圈128,多个所述卡圈128之间通过弯杆129相互连接,并且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上设置有多个卡杆,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插接在所述导流管123的外端内,所述卡杆插接在所述卡圈128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锁套124和导流管123之间设置了多个卡圈128,具体地,为了安装该卡圈128,锁套124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内U型槽126,导流管123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外U型槽127,而卡圈128则被固定在内U型槽126、外U型槽127之间,由于多个卡圈128是均布的,所以为了防止卡圈128在内U型槽126、外U型槽127之间发生歪斜,进而在相邻的两个卡圈128之间安装了弯杆129,通过弯杆129支撑抵顶着卡圈128,而负压吸引管的外端上也安装了多个卡杆,所以医护人员可以将卡杆先插接在卡圈128内,再使得负压吸引管的外端插接在导流管123的外端内即可,以此增加了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理解,负压吸引管的外端与导流管123的外端直接为过盈配合的,以此提高密封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提供了锁套124、卡圈128的结构,以此增加了导流管123和负压吸引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密封性,避免了导流管123和负压吸引管之间出现漏空而影响负压吸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锁13包括第一U型板131、第二U型板132以及承载模块,所述第一U型板131设置在所述承载模块上,所述第二U型板132倒置地设置在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上方,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自由端选择性连接,并且所述第一U型板131、所述第二U型板132内表面均设置有限位机构14;
所述限位机构14包括内弯板141、第一导筒142、第一弹簧、内杆143、第二导筒144、推板145、轴杆146、联动板147以及限位拉伸板148,下方的所述内弯板141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内表面连接,上方的所述内弯板141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导筒142的一端与所述内弯板141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内杆143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142内,所述第二导筒14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142的另一端内,并且所述第二导筒144的一端与所述内杆14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142内,并套在所述内杆143上并抵顶所述第一导筒142、所述第二导筒144,所述推板145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筒144的另一端,所述推板145通过所述轴杆146与所述联动板147可动连接,并且相互远离的两个所述推板145之间也通过所述轴杆146与所述限位拉伸板148可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限位锁13的结构,该限位锁13包括第一U型板131、第二U型板132以及承载模块,具体而言,承载模块安装在转动杆的自由端上,第一U型板131安装在承载模块上,第二U型板132则安装在第一U型板131的上方,二者之间分别安装了限位机构14,通过上下两个限位机构14将锁套124固定住,防止导流管123和负压吸引管随意活动;
其中,限位机构14包括内弯板141、第一导筒142、第一弹簧(未示出)、内杆143、第二导筒144、推板145、轴杆146、联动板147以及限位拉伸板148,具体地,下方的内弯板141安装在第一U型板131的内表面上,而上方的内弯板141则安装在第二U型板132的内表面上,第一导筒142的一端与内弯板141的外表面连接,内杆143安装在第一导筒142内,第二导筒144的一端安装在第一导筒142的另一端内,并且第二导筒144与内杆143之间是滑动的,这样第一弹簧安装在第一导筒142内后套内杆143上,以抵顶着第一导筒142、第二导筒144,使得第二导筒144与第一导筒142之间具有弹力收缩功能,同时,推板145被安装在第二导筒144的另一端,并且推板145通过轴杆146与联动板147可动连接,而限位拉伸板148则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杆146安装在两个推板145之间,这样医护人员可以将上方的第二U型板132与下方的第一U型板131分开后,将锁套124首先防止在第一U型板131的限位拉伸板148内,然后再将上方的第二U型板132与第一U型板131连接,这样第二U型板132内的限位拉伸板148就贴合在锁套124上了,这样两个限位拉伸板148将锁套124包裹住,可以理解,限位拉伸板148的外表面具有耐磨纹路,则可以将锁套124固定住,而且限位拉伸板148也伸长进而沿着锁套124的外周面弯曲,对推板145进行挤压,进而使得第二导筒144对第一导筒142内的第一弹簧进行挤压,以此使得上下两个限位机构14将锁套124固定住,并且避免锁套124发生周向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限位锁13的结构,该限位锁13包括第一U型板131、第二U型板132以及承载模块,进一步地,第一U型板131、第二U型板132内安装了限位机构14,限位机构14包括内弯板141、第一导筒142、第一弹簧(未示出)、内杆143、第二导筒144、推板145、轴杆146、联动板147以及限位拉伸板148,不仅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将导流管123固定在转动杆上,也进一步地防止导流管123上的锁套124带动导流管123发生周向转动,增加了导流管123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自由端设置有挂块149,所述挂块149的下表面设置有挂槽,所述第二U型板132倒置地设置在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上方,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自由端设置有挂钩机构,所述挂钩机构包括第二弹簧151、拨动板152、拨动块153以及挂钩本体154,所述拨动块153设置在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外表面上并靠近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自由端,所述拨动板152的一端与所述拨动块153可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51设置在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外表面上并位于所述拨动块153的上方,所述拨动块15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簧151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挂钩本体154的一端与所述拨动块153连接,另一端选择性地卡接在所述挂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方便医护人员快速将第一U型板131、第二U型板132相互连接起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U型板131的自由端安装了挂块149,而挂块149的下表面设置有挂槽,而对应的在第二U型板132的自由端安装有挂钩机构,具体而言,该挂钩机构包括第二弹簧151、拨动板152、拨动块153以及挂钩本体154,医护人员在使用时,将第二U型板132安装在锁套124上,然后向下按住第二U型板132的一个自由端,并将拨动板152以拨动块153为中心支点向下转动,使得挂钩本体154的下端对接到挂槽内,然后再松手,此时在第二弹簧151的作用下,拨动板152被朝向第二U型板132拉动,使得挂钩本体154紧紧挂住挂块149,同理,医护人员再将第二U型板132的另一个自由端向下按住,也使得另一个挂钩本体154的下端对接到另一个挂槽内,然后再松手,此时在另一个第二弹簧151的作用下,另一个拨动板152被朝向第二U型板132拉动,使得另一个挂钩本体154紧紧挂住另一个挂块149,以此实现了第二U型板132与第一U型板131之间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挂块149、挂钩机构等结构,其中,挂钩机构包括第二弹簧151、拨动板152、拨动块153以及挂钩本体154,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操作过程简单高效的优点,进而节约了医护人员的操作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模块包括第一承载板161、第二承载板162以及第三承载板166,所述第三承载板166设置在所述转动杆121上,所述第二承载板162设置在所述第三承载板166上,所述第一承载板161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162上,所述第一承载板16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筒167,所述第三承载板166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筒168,所述第一限位筒167、所述第二限位筒168通过限位杆169与所述转动杆121连接,所述第一承载板16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U型板131对应的U型卡槽、以及与所述第一U型板131对应的斜支杆170和侧支杆171,并且所述第一U型板131内设置有两个内紧块172,所述内紧块172内设置有内紧杆173,所述内紧杆173穿过所述第一U型板131、所述第一承载板161并与所述第二承载板162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承载模块的结构,具体而言,该结构的承载模块包括第一承载板161、第二承载板162以及第三承载板166,可以理解,第一承载板161、第二承载板162以及第三承载板166由上至下以此安装,第三承载板166安装在转动杆上,其中,第一承载板161上具有第一限位筒167,第三承载板166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筒168,第一限位筒167、第二限位筒168通过限位杆169将整个承载模块安装在转动杆上;可以理解,采用第一承载板161、第二承载板162以及第三承载板166以此提高了三者之间的稳固连接,避免单一的承载板发生松动;
而在第一承载板161上设计了U型卡槽,第一U型板131安装在该U型卡槽内,并且通过内紧块172、内紧杆173进一步将第一U型板131牢固的安装在第一承载板161上,同时第一承载板161上也设计了斜支杆170和侧支杆171支撑着第一U型板131,一方面,斜支杆170和侧支杆171可以向第一U型板131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斜支杆170和侧支杆171避免第一U型板131发生变形。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承载模块的结构,该承载模块包括第一承载板161、第二承载板162以及第三承载板166,可以较为稳固的将第一U型板131固定住,并且通过内紧块172、、内紧杆173、斜支杆170和侧支杆171等结构,将第一U型板131固定住的同时,也向第一U型板131提供支撑和避免其发生变形。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4)

1.一种用于修复扩张器外露创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扩张器、负压吸引管、碳纤维敷料以及负压装置,所述扩张器设置在扩张囊内,并且所述扩张囊的外露创面基底面与所述扩张器之间设置所述碳纤维敷料,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内端穿过所述扩张囊并延伸至所述扩张器的底面,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连接负压装置;
所述负压装置(1)包括负压机(11)、负压器、控制机构、电源模块以及导向机构(12),所述负压器、所述电源模块均设置在所述负压机(11)内,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负压机(11)的上端,所述导向机构(12)设置在所述负压机(11)的一侧,所述电源模块、所述负压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导向机构(12)包括转动杆(121)、伸缩支杆(122),所述转动杆(121)的一端与所述负压机(11)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支杆(122)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杆(1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负压机(11)连接,所述转动杆(121)上设置有导流管(123),所述导流管(123)的外端设置有锁套(124),并且所述转动杆(121)上设置有限位锁(13),所述限位锁(13)用于固定所述锁套(124),所述导流管(123)的内端穿过所述负压机(11)与所述负压器连通,所述导流管(123)的外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连接;
所述限位锁(13)包括第一U型板(131)、第二U型板(132)以及承载模块,所述第一U型板(131)设置在所述承载模块上,所述第二U型板(132)倒置地设置在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上方,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自由端选择性连接,并且所述第一U型板(131)、所述第二U型板(132)内表面均设置有限位机构(14);
所述限位机构(14)包括内弯板(141)、第一导筒(142)、第一弹簧、内杆(143)、第二导筒(144)、推板(145)、轴杆(146)、联动板(147)以及限位拉伸板(148),下方的所述内弯板(141)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内表面连接,上方的所述内弯板(141)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导筒(142)的一端与所述内弯板(141)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内杆(143)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142)内,所述第二导筒(14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142)的另一端内,并且所述第二导筒(144)的一端与所述内杆(14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筒(142)内,并套在所述内杆(143)上并抵顶所述第一导筒(142)、所述第二导筒(144),所述推板(145)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筒(144)的另一端,所述推板(145)通过所述轴杆(146)与所述联动板(147)可动连接,并且相互远离的两个所述推板(145)之间也通过所述轴杆(146)与所述限位拉伸板(148)可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修复扩张器外露创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套(124)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内U型槽(126),所述导流管(123)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外U型槽(127),并且所述内U型槽(126)与所述外U型槽(127)之间设置有卡圈(128),多个所述卡圈(128)之间通过弯杆相互连接,并且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上设置有多个卡杆,所述负压吸引管的外端插接在所述导流管(123)的外端内,所述卡杆插接在所述卡圈(128)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修复扩张器外露创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自由端设置有挂块(149),所述挂块(149)的下表面设置有挂槽,所述第二U型板(132)倒置地设置在所述第一U型板(131)的上方,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自由端设置有挂钩机构,所述挂钩机构包括第二弹簧(151)、拨动板(152)、拨动块(153)以及挂钩本体(154),所述拨动块(153)设置在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外表面上并靠近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自由端,所述拨动板(152)的一端与所述拨动块(153)可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51)设置在所述第二U型板(132)的外表面上并位于所述拨动块(153)的上方,所述拨动块(15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簧(151)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挂钩本体(154)的一端与所述拨动块(153)连接,另一端选择性地卡接在所述挂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修复扩张器外露创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模块包括第一承载板(161)、第二承载板(162)以及第三承载板(166),所述第三承载板(166)设置在所述转动杆(121)上,所述第二承载板(162)设置在所述第三承载板(166)上,所述第一承载板(161)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162)上,所述第一承载板(16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筒(167),所述第三承载板(166)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筒(168),所述第一限位筒(167)、所述第二限位筒(168)通过限位杆(169)与所述转动杆(121)连接,所述第一承载板(16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U型板(131)对应的U型卡槽、以及与所述第一U型板(131)对应的斜支杆(170)和侧支杆(171),并且所述第一U型板(131)内设置有两个内紧块(172),所述内紧块(172)内设置有内紧杆(173),所述内紧杆(173)穿过所述第一U型板(131)、所述第一承载板(161)并与所述第二承载板(162)连接。
CN202110231496.3A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Active CN1130178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1496.3A CN113017851B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1496.3A CN113017851B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7851A CN113017851A (zh) 2021-06-25
CN113017851B true CN113017851B (zh) 2022-05-20

Family

ID=76465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1496.3A Active CN113017851B (zh) 2021-03-02 2021-03-02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1785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16153A1 (en) * 2003-07-07 2005-02-24 Intradrug Development Ab Method and expander system for skin tissue expansion
CN110013322A (zh) * 2019-05-10 2019-07-16 上海懿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皮肤扩张器、皮肤扩张系统以及其制作方法
CN210521109U (zh) * 2019-04-01 2020-05-15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 一种新型皮肤创面修复牵引器
CN211325678U (zh) * 2019-06-04 2020-08-25 朱劲雨 一种修复伤口皮肤扩张器
CN211534597U (zh) * 2019-12-25 2020-09-2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皮肤创面修复用牵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90494Y (zh) * 2005-01-28 2006-06-28 李新庆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CN204698615U (zh) * 2015-03-27 2015-10-14 岳长路 新型皮肤扩张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16153A1 (en) * 2003-07-07 2005-02-24 Intradrug Development Ab Method and expander system for skin tissue expansion
CN210521109U (zh) * 2019-04-01 2020-05-15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 一种新型皮肤创面修复牵引器
CN110013322A (zh) * 2019-05-10 2019-07-16 上海懿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皮肤扩张器、皮肤扩张系统以及其制作方法
CN211325678U (zh) * 2019-06-04 2020-08-25 朱劲雨 一种修复伤口皮肤扩张器
CN211534597U (zh) * 2019-12-25 2020-09-2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皮肤创面修复用牵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7851A (zh) 202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36440B2 (ja) 創傷閉鎖デバイス
CN100509079C (zh) 内镜伤口护理系统和方法
KR101661020B1 (ko) 조직 확장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20130327A1 (en) Perfecting of the improved vacuum dressing and the use thereof in vacuum-assisted therapy
JP6672164B2 (ja) 同所性人工膀胱内部プロテーゼ及び同所性人工膀胱内部プロテーゼキット
CN101677876A (zh) 利用周期负压进行伤口治疗的仪器和方法
MX2010012958A (es) Sistemas y metodos de presion reducida para el tratamiento de heridas quirurgicas.
TWI566791B (zh) 引流淋巴液至靜脈之裝置
CN110996866A (zh) 伤口增压疗法
TW201909936A (zh) 抗變形的傷口治療裝置及相關使用方法
US8821573B2 (en) Method and devices for tissue expansion
CN113017851B (zh) 一种扩张器外露创面修复方法
CN106730097A (zh) 一种用于创面清创循环水疗的交替中空负压引流治疗系统
CN103239796A (zh) 防堵塞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
CN212308119U (zh) 胆道可回收式引流管覆膜支架
TWI768541B (zh) 引流淋巴液至靜脈之設備
CN203235125U (zh) 防堵塞双向流通的组合式皮下冲洗引流管
US20110112574A1 (en) Device for manual traction wound closure
CN111214715A (zh) 一种经口持续负压引流咽瘘防治装置
CN216496985U (zh) 一种鼻整形扩张器
CN111249604A (zh) 专用于股静脉插管情况下心脏右心房径路手术上下腔分流的引流管
CN219983271U (zh) 一种用于下肢vsd治疗的多功能支架
CN216294838U (zh) 一种瘘口球囊调控组件
CN211158063U (zh) 一种防脱防渗漏的腹腔引流管
CN220142014U (zh) 一种多功能动静脉瘘术后康复锻炼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u Quan

Inventor after: Wen Xuehui

Inventor before: Wen Xuehui

Inventor before: Hu Qua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