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8738B -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 Google Patents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8738B
CN112998738B CN202110226803.9A CN202110226803A CN112998738B CN 112998738 B CN112998738 B CN 112998738B CN 202110226803 A CN202110226803 A CN 202110226803A CN 112998738 B CN112998738 B CN 1129987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unit
wheel
main body
w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268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98738A (zh
Inventor
刘新顶
姜美旭
李大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Dingk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Dingk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Dingk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bin Dingk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268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87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8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8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98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8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61B6/0407Supports, e.g. tables or beds, for the body or parts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包括主体、吸合定位单元、接驳单元以及移载单元,吸合定位单元设置于主体上;接驳单元设置于主体的相对两侧,并能够相对主体伸缩运动;移载单元设置于主体上;其中,吸合定位单元用于吸合固定病床,移载单元用于将病床上的床板移动至接驳单元上,接驳单元收缩以将床板放置于主体上。通过上述方式,病人在检查的过程中只需要平躺在病床的床板上即可,无需进行移动;当扫描完成后,接驳单元和移载单元反向运动,即可以将床板放置于病床上,如此,使得整个检测过程更加便捷。

Description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被测物体断层扫描图像进行重建获得三维断层图像的扫描方式。该扫描方式是通过单一轴面的射线穿透被测物体,根据被测物体各部分对射线的吸收与透过率不同,由计算机采集透过射线并通过三维重构成像。
CT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病人平躺在CT的承载平台上,然后承载平台运动进入射线发生装置内,从而得到二维重建图像。对于正常能够行动的病人,此类设备完全满足使用要求,但对于一些行动不便和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病人行动不便,需要人工将病人从转运车上搬运到承载平台上,一般都需要4-5人才能完成搬运作业,如果遇到一些骨折或者颈椎损伤、腰椎损伤的病人就更加麻烦,在搬运过程中极容易造成病人的二次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本发明能够使得整个检测过程更加便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搬运装置,所述自动搬运装置包括:
主体;
吸合定位单元,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接驳单元,设置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并能够相对所述主体伸缩运动;以及
移载单元,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其中,所述吸合定位单元用于吸合固定病床,所述移载单元用于将病床上的床板移动至所述接驳单元上,所述接驳单元收缩以将床板放置于所述主体上。
可选地,所述主体包括底板、顶板和立柱,所述顶板和底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立柱的相对两端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
可选地,所述吸合定位单元和所述移载单元设置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内,所述接驳单元连接于所述顶板靠近所述底板的表面,并位于所述顶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接驳单元能够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伸缩。
可选地,所述吸合定位单元包括:
安装架;
滑动座,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以及
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第一驱动轮和丝杆,所述第一驱动轮与所述驱动件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所述丝杆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轮的中心轴,并与所述滑动座螺纹连接,所述丝杆转动时能够驱动所述滑动座在所述安装架上滑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离合杆,所述第一驱动轮上设有轴孔,所述离合杆穿设于所述轴孔内,并能够沿所述轴孔的轴向移动,所述丝杆套设于所述离合杆上,在所述滑动座带动所述丝杆向背离所述驱动件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丝杆能够移出所述轴孔,以断开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滑动座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离合杆靠近所述第一驱动轮的端部设有抵接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穿设于所述离合杆上,并夹设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第一驱动轮之间。
可选地,所述吸合定位单元包括拉取组件,所述拉取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用于在所述安装座的带动下拉取病床。
可选地,所述拉取组件包括:
蜗杆,用于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
蜗轮,与所述蜗杆配合连接,所述蜗轮设置于所述滑动座上,所述蜗轮的轴向与所述蜗杆的轴向垂直,所述蜗轮用于在所述蜗杆的带动下转动;
夹紧输送带,所述夹紧输送带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蜗轮上,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滑动座上,用于在所述蜗轮的驱动下运转,所述夹紧输送带用于带动与其接触的床腿移动。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座和安装板,所述滑动座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安装座背离床腿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皮带、第二驱动轮和第三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和所述第二驱动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三驱动轮连接于所述驱动件上,用于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所述皮带套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轮和所述第三驱动轮上,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驱动轮和所述第二驱动轮转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T机,所述CT机包括CT机本体和如前文所述的自动搬运装置,所述自动搬运装置设置于所述CT机本体的一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需要对病人进行扫描时,可以将病人使用的病床推动至邻近自动搬运装置的位置处,设置于主体上的吸合定位单元能够将病床吸合固定住,随后移载单元将病床上的床板搬运移动至接驳单元上,接驳单元承接床板后向靠近主体的方向收缩,以将床板放置于主体上,随后主体将驱动床板向CT机本体的方向移动,以对病人进行扫描,如此,病人在检查的过程中只需要平躺在病床的床板上即可,无需进行移动;当扫描完成后,接驳单元和移载单元反向运动,即可以将床板放置于病床上,如此,使得整个检测过程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CT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CT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吸合定位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吸合定位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自动搬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移载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移载单元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移载单元在又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CT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CT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CT机00,CT机00包括CT机本体10和自动搬运装置20,自动搬运装置20设置于CT机本体10的一侧,当需要利用CT机本体10对病人进行检查时,可以利用自动搬运装置20将病人自动搬运至CT机本体10内进行扫描,如此,能够便于对一些行动不便和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进行移动,使得检测更加便捷。
其中,自动搬运装置20包括主体21、吸合定位单元22、接驳单元23以及移载单元24。吸合定位单元22设置于主体21上;接驳单元23设置于主体21的相对两侧,并能够相对主体21伸缩运动;移载单元24设置于主体21上,用于将床板32移动至接驳单元23上;其中,吸合定位单元22用于吸合固定病床31,移载单元24用于将病床31上的床板32移动至接驳单元23上,接驳单元23收缩以将床板32放置于主体21上。
具体来说,接驳单元23可以对称设置于主体21的相对两侧,并能够向靠近或者远离主体21的方向移动,在进行搬运之前,接驳单元23用于支撑的表面突出于主体21用于支撑的表面,以用于支撑移载单元24搬运的床板32,当接驳单元23承接床板32之后即向靠近主体21的方向移动,使得接驳单元23用于支撑的表面低于主体21用于支撑的表面,此时,床板32会被放置于主体21用于支撑的表面上。
在需要对病人进行扫描时,可以将病人使用的病床31推动至邻近自动搬运装置20的位置处,设置于主体21上的吸合定位单元22能够将病床31吸合固定住,随后移载单元24将病床31上的床板32搬运移动至接驳单元23上,接驳单元23承接床板32后向靠近主体21的方向收缩,以将床板32放置于主体21上,随后主体21将驱动床板32向CT机本体10的方向移动,以对病人进行扫描,如此,病人在检查的过程中只需要平躺在病床31的床板32上即可,无需进行移动;当扫描完成后,接驳单元23和移载单元24反向运动,即可以将床板32放置于病床31上,如此,使得整个检测过程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主体21包括底板211、顶板212和立柱213,顶板212和底板211相对间隔设置,立柱213的相对两端连接于底板211和顶板212。
其中,底板211放置于地面上,用于对自动搬运装置20进行支撑,立柱213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连接于顶板212的中部和底板211的中部,以使得顶板212能够稳定地支撑于底板211上。
进一步地,可以将吸合定位单元22和移载单元24设置于顶板212和底板211之间的间隔内,以充分利用顶板212和底板211之间的空间,使得自动搬运装置20的结构更加紧凑。接驳单元23连接于顶板212靠近底板211的表面,并位于顶板212的相对两侧,接驳单元23能够向远离或者靠近底板211的方向伸缩,以使得顶板212背离底板211的表面更加平整,避免对床板32产生干涉。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自动搬运装置20还可以包括定位座25,定位座25设置于主体21上,接驳单元23收缩时,承载在接驳单元23上的床板32放置于定位座25上。如此,可以利用定位座25对床板32进行定位,以避免主体21在带动床板32向CT机本体10移动时发生滑动,使得床板32的移动更加平稳,提升病人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在定位座25与床板32接触的表面上设置齿形252,并在床板32与定位座25接触的表面上设置齿槽321,以增大定位座25与床板32的摩擦作用力,避免床板32在定位座25上发生移位。
其中,如图3所示,图3是图1中的吸合定位单元2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吸合定位单元22包括安装架221、滑动座222、驱动组件223以及电磁铁224。滑动座222滑动设置于安装架221上。驱动组件223包括驱动件2231、第一驱动轮2232和丝杆2233,第一驱动轮2232与驱动件2231连接,用于在驱动件2231的作用下转动,丝杆2233连接于第一驱动轮2232的中心轴,并与滑动座222螺纹连接,丝杆2233转动时能够驱动滑动座222在安装架221上滑动,电磁铁224设置于滑动座222上。
综上,本申请通过将滑动座222滑动设置于安装架221上,可以利用安装架221对滑动座222进行支撑,设置与滑动座222螺纹连接的丝杆2233,可以通过驱动件2231驱动丝杆2233进行转动,进而驱动滑动座222在安装架221上进行滑动,当滑动座222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时,设置于滑动座222上的电磁铁224能够对病床31进行吸附,进而将病床31保持固定,以便于移载单元24进行搬运,当检查完成后,可以断开电磁铁224的电连接,电磁铁224失去磁性吸附作用力,此时,可以推动病床31离开,故而,本申请通过在滑动座222上设置用于吸附病床31的电磁铁224,可以使得病床31的位置更加精确,使得移载单元24能够顺利的搬运。
其中,驱动件2231例如可以设置为电机,第一驱动轮2232可以直接连接于电机的电机轴,或者第一驱动轮2232也可以通过转接件间接的与电机的电机轴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图4是图3中的吸合定位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驱动组件223包括离合杆2234,第一驱动轮2232上设有轴孔2235,离合杆2234穿设于轴孔2235内,并能够沿轴孔2235的轴向移动,丝杆2233套设于离合杆2234上,在滑动座222带动丝杆2233向背离驱动件2231的方向移动时,丝杆2233能够移出轴孔2235,以断开第一驱动轮2232与滑动座222的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滑动座222上沿丝杆2233的轴向间隔设置有第一螺纹孔2221和第二螺纹孔2222,丝杆2233穿设于第一螺纹孔2221和第二螺纹孔2222内,并与第一螺纹孔2221和第二螺纹孔2222螺纹连接。离合杆2234穿设于丝杆2233内,且在离合杆2234的相对两端设置有抵接部2236,抵接部2236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螺纹孔2221的截面尺寸。
当丝杆2233驱动滑动座222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螺纹孔2221首先会达到丝杆2233的末端,由于滑动座222上的第二螺纹孔2222仍然与丝杆2233螺纹连接,故而,滑动座222会在丝杆2233的作用下继续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第一螺纹孔2221移出丝杆2233并套设于离合杆2234上,当第一螺纹孔2221移动至离合杆2234的抵接部2236处时,会进一步抵接抵接部2236以带动离合杆2234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进而断开套设于离合杆2234上的丝杆2233与第一驱动轮2232的连接,丝杆2233不会继续转动,滑动座222不会继续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此时,滑动座222上的电磁铁224会吸附于病床31,以将病床31保持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驱动组件223还可以包括弹性件2237,弹性件2237穿设于离合杆2234上,并夹设于抵接部2236和第一驱动轮2232之间,如此,可以利用弹性件2237对离合杆2234进行缓冲,避免离合杆2234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时,对第一驱动轮2232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导致第一驱动轮2232损坏。
其中,弹性件2237例如可以设置为弹簧,弹簧套设于离合杆2234上,以便于弹簧的固定安装。或者,弹性件2237例如还可以设置为弹片或者泡棉等。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可以设置吸合定位单元22还包括拉取组件225,拉取组件225设置于滑动座222上,用于在滑动座222的带动下拉取床腿33,通过在滑动座222上设置用于拉取床腿33进行固定的拉取组件225,可以使得病床31的固定更加便捷,且也可以使得病床31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拉取组件225包括蜗杆2251、蜗轮2252以及夹紧输送带2253。蜗杆2251用于在驱动件的作用下转动;蜗轮2252与蜗杆2251配合连接,蜗轮2252设置于滑动座222上,蜗轮2252的轴向与蜗杆2251的轴向垂直,蜗轮2252用于在蜗杆2251的带动下转动;夹紧输送带2253的一端套设于蜗轮2252上,另一端套设于滑动座222上,用于在蜗轮2252的驱动下运转,夹紧输送带2253用于带动与其接触的床腿33移动。
具体来说,当驱动件驱动蜗杆2251转动时,与蜗杆2251啮合的蜗轮2252会在蜗杆2251的作用下转动,进而带动套设于蜗轮2252上的夹紧输送带2253运动。当滑动座222运动至与床腿33接触时,床腿33会在夹紧输送带2253的传送作用下向靠近滑动座222的方向移动,并逐渐与设置于滑动座222上的电磁铁224接触,如此,可以使得病床31的移动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滑动座222包括第一座体2223、第二座体2224和连接座2225,第一座体2223和第二座体2224间隔设置于蜗杆2251的相对两侧,连接座2225连接于第一座体2223和第二座体2224。
进一步地,蜗轮22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蜗轮2252分别设置于第一座体2223和第二座体2224上,并与蜗杆2251配合连接,夹紧输送带2253的数量为两个,每一夹紧输送带2253套设于对应的蜗轮2252上,且两个夹紧输送带2253间隔设置于第一座体2223和第二座体2224相互靠近的一侧,以形成夹持间隙,夹持间隙用于容置床腿33,如此,床腿33的垂直于运动方向的相对两侧会分别与对应的夹紧输送带2253接触,一方面可以使得床腿33与夹紧输送带2253紧密的接触,避免床腿33向背离夹紧输送带2253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夹紧输送带2253对床腿33的作用力,以提升拉取组件225对病床31的拉动作用力。
进一步地,可以将连接座2225设置于第一座体2223和第二座体2224之间的夹持间隙,并将电磁铁224设置于连接座2225靠近床腿33的一侧,以便于位于夹持间隙中的床腿33与电磁铁224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架221包括安装座2212和安装板2214,滑动座222滑动设置于安装座2212上,安装板2214连接于安装座2212背离床腿33的一侧,以避免与床腿33产生干涉。
其中,在上文的实施例中,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轮2232的驱动件和用于驱动丝杆2233的驱动件可以分别设置为独立的驱动件,但是,采用此种方式,会使得吸合定位单元22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安装和固定。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以设置驱动组件223包括皮带2238、第二驱动轮2239和第三驱动轮2230,第一驱动轮2232和第二驱动轮2239转动连接于安装板2214上,第三驱动轮2230连接于驱动件2231上,用于在驱动件2231的驱动下转动,皮带2238套设于第一驱动轮2232、第二驱动轮2239和第三驱动轮2230上,用于带动第一驱动轮2232和第二驱动轮2239转动。
具体来说,驱动件2231连接于第三驱动轮2230上,用于驱动第三驱动轮2230进行转动。皮带2238同时套设于第一驱动轮2232、第二驱动轮2239和第三驱动轮2230上,如此,在皮带2238进行转动时,可以同时带动与丝杆2233连接的第一驱动轮2232和与蜗杆2251连接的第二驱动轮2239进行转动,即,利用一个驱动件2231即可以同时驱动丝杆2233和蜗杆2251进行转动,不仅简化了吸合定位单元22的结构,而且可以节省能源。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图5是图1中的自动搬运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接驳单元23包括推杆电机231、升降架232以及滚轮233。推杆电机231设置于主体21上;升降架232连接于所述推杆电机231,用于在所述推杆电机231的作用下伸缩运动;滚轮233设置于升降架232上,并突出于升降架232靠近床板32的表面,以用于承载床板32。
具体来说,升降架232的数量有多个,多个升降架232环绕顶板212的周缘设置于顶板212的外周,推杆电机231的数量有多个,每一推杆电机231连接于顶板212上与升降架232对应的位置处,并与对应的升降架232进行连接,用于驱动升降架232进行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接驳单元23包括驱动电机234、接驳主动轮235和外齿皮带2238,驱动电机234连接于接驳主动轮235,用于驱动接驳主动轮235转动,外齿皮带2238套设于接驳主动轮235和滚轮233上,外齿皮带2238用于与设置于床板32上的齿槽321配合。
具体来说,驱动电机234、接驳主动轮235和滚轮233均设置于升降架232上,驱动电机234的电机轴与接驳主动轮235连接,用于驱动接驳主动轮235转动,进而驱动外齿皮带2238往复转动。当床板32被放置于接驳单元23上时,可以通过驱动电机234对床板32的位置进行进一步地调节,以使得床板32能够精准的下沉设置于定位座25上。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移载单元2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的移载单元24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移载单元24包括固定轴241、第一摆动架242、第二摆动架243、浮动同步带轮244以及同步带245。固定轴241上设有固定同步带轮246;第一摆动架242套设于固定轴241上,并能够在驱动件的驱动下摆动;第二摆动架243转动连接于第一摆动架242背离固定轴241的一端;浮动同步带轮244设置于第二摆动架243上,且浮动同步带轮244的中心轴与第一摆动架242和第二摆动架243的旋转轴重合;同步带245一端套设于固定同步带轮246上,另一端套设于浮动同步带轮244上。
如此,通过在固定同步带轮246和浮动同步带轮244上套设同步带245,可以利用同步带245将固定同步带轮246和浮动同步带轮244始终保持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当驱动件2231驱动第一摆动架242进行摆动时,能够使得第二摆动架243的长度方向始终与地面平行,以便于第二摆动架243在与床板32接触时能够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便于承载和搬运床板32。
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可以在第一摆动架242上设置配合齿247,可以设置驱动件包括电动推杆248和齿条249,齿条249连接于电动推杆248,用于在电动推杆248的作用下移动,齿条249与配合齿247相互配合,以用于驱动第一摆动架242摆动。
具体来说,配合齿247设置在第一摆动架242的外周缘上,当电动推杆248推动齿条249进行移动时,齿条249会带动第一摆动架242进行摆动。如此,当需要进行搬运时,可以利用齿条249驱动第一摆动架242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以用于搬动病床31,当不需要进行搬运时,可以利用齿条249驱动第一摆动架242向远离病床31的方向移动,以收容于主体21上,避免移载单元24暴露在外而影响美观。
进一步地,移载单元24包括主动轮2401、从动轮2402和输送带2403,主动轮2401和从动轮2402沿第二摆动架24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输送带2403的两端分别套设于主动轮2401和从动轮2402上。
具体来说,当第一摆动架242向靠近病床31的方向移动时,设置于第二摆动架243上的输送带2403会与床板32接触,以用于承载床板32。由于输送带2403会在主动轮2401的作用下传送,故而会带动承载于其上的床板32平移,即向靠近或者远离主体21的方向移动,最终将床板32放置于接驳单元23上,或者自接驳单元23上取下。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可以在输送带2403的外表面上设置摩擦增强部2404,以增大输送带2403的摩擦系数,增大输送带2403对床板32的摩擦力,避免床板32在输送带2403上发生打滑。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摩擦增强部2404可以为设置于输送带2403上外齿。进一步地,可以在床板32与输送带2403接触的位置也设置与外齿配合的齿形252,如此,可以通过外齿和齿形252的相互配合,驱动床板32在输送带2403上移动,以提升输送带2403对床板32的传递效果,使得床板32的移动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图9是图7中的移载单元在又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动轮2401设置于第二摆动架243背离第一摆动架242的一侧,在主动轮2401朝向第二摆动架243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轴2405,第一摆动架242上设有穿孔2421,浮动同步带轮244设置于第一摆动架242背离第二摆动架243的一侧,第一连接轴2405插置于穿孔2421内并与浮动同步带轮244连接。如此,可以利用主动轮2401的第一连接轴2405作为第一摆动架242和第二摆动架243的转动连接轴,以简化移载单元24的结构复杂度,并可以利用主动轮2401和第一摆动架242将第二摆动架243夹持固定,避免第一摆动架242和第二摆动架243沿轴向发生偏移。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9所示,移载单元24包括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与主动轮2401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主动轮2401转动。
其中,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可以直接与主动轮2401进行连接,或者,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可以通过转接件与主动轮2401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与固定轴241连接,用于驱动固定轴241转动,移载单元24包括传动带2409,传动带2409套设于固定轴241和主动轮2401上,用于带动主动轮2401转动。通过固定轴241和传动带2409带动主动轮2401转动,可以便于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的安装和固定,避免第二摆动架243相对第一摆动架242转动时,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需要跟随主动轮2401进行移动,以使得移载单元24的使用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移载单元24包括固定架2407,固定同步带轮246连接于固定架2407上,固定轴241活动穿设于固定架2407和固定同步带轮246上,以在输送带驱动电机2406的作用下转动,第一摆动架242可活动的套设于固定轴241上,以在齿条249的作用下环绕固定轴241进行摆动。进一步地,主动轮2401背离第二摆动架243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轴2408,传动带2409套设于固定轴241和第二连接轴2408上,如此,传动带2409和同步带245分别设置于主动轮2401的相对两侧,可以使得主动轮2401受力均匀,提升主动轮2401运动的平稳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7)

1.一种自动搬运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搬运装置(20)包括:
主体(21);
吸合定位单元(22),设置于所述主体(21)上,所述吸合定位单元(22)包括拉取组件(225)和电磁铁(224),所述拉取组件(225)用于拉取病床(31),所述电磁铁(224)用于对病床(31)进行吸附;
接驳单元(23),设置于所述主体(21)的相对两侧,并能够相对所述主体(21)伸缩运动;以及
移载单元(24),设置于所述主体(21)上;
其中,所述吸合定位单元(22)用于吸合固定病床(31),所述移载单元(24)用于将病床(31)上的床板(32)移动至所述接驳单元(23)上,所述接驳单元(23)收缩以将床板(32)放置于所述主体(21)上;
其中,所述吸合定位单元(22)包括:
安装架(221);
滑动座(222),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221)上;以及
驱动组件(223),包括驱动件(2231)、第一驱动轮(2232)和丝杆(2233),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与所述驱动件(2231)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件(2231)的作用下转动,所述丝杆(2233)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的中心轴,并与所述滑动座(222)螺纹连接,所述丝杆(2233)转动时能够驱动所述滑动座(222)在所述安装架(221)上滑动;
所述拉取组件(225)包括:
蜗杆(2251),用于在驱动件(2231)的作用下转动;
蜗轮(2252),与所述蜗杆(2251)配合连接,所述蜗轮(2252)设置于所述滑动座(222)上,所述蜗轮(2252)的轴向与所述蜗杆(2251)的轴向垂直,所述蜗轮(2252)用于在所述蜗杆(2251)的带动下转动;
夹紧输送带(2253),所述夹紧输送带(2253)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蜗轮(2252)上,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滑动座(222)上,用于在所述蜗轮(2252)的驱动下运转,所述夹紧输送带(2253)用于带动与其接触的床腿(33)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搬运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1)包括底板(211)、顶板(212)和立柱(213),所述顶板(212)和底板(211)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立柱(213)的相对两端连接于所述底板(211)和所述顶板(2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搬运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合定位单元(22)和所述移载单元(24)设置于所述顶板(212)和所述底板(211)之间的间隔内,所述接驳单元(23)连接于所述顶板(212)靠近所述底板(211)的表面,并位于所述顶板(212)的相对两侧,所述接驳单元(23)能够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底板(211)的方向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搬运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23)包括离合杆(2234),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上设有轴孔(2235),所述离合杆(2234)穿设于所述轴孔(2235)内,并能够沿所述轴孔(2235)的轴向移动,所述丝杆(2233)套设于所述离合杆(2234)上,在所述滑动座(222)带动所述丝杆(2233)向背离所述驱动件(223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丝杆(2233)能够移出所述轴孔(2235),以断开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与所述滑动座(222)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搬运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杆(2234)靠近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的端部设有抵接部(2236),所述驱动组件(223)包括弹性件(2237),所述弹性件(2237)穿设于所述离合杆(2234)上,并夹设于所述抵接部(2236)和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搬运装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221)包括安装座(2212)和安装板(2214),所述滑动座(222)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212)上,所述安装板(2214)连接于所述安装座(2212)背离床腿(33)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223)包括皮带(2238)、第二驱动轮(2239)和第三驱动轮(2230),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和所述第二驱动轮(2239)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2214)上,所述第三驱动轮(2230)连接于所述驱动件(2231)上,用于在所述驱动件(2231)的驱动下转动,所述皮带(2238)套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所述第二驱动轮(2239)和所述第三驱动轮(2230)上,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驱动轮(2232)和所述第二驱动轮(2239)转动。
7.一种CT机(00),其特征在于,所述CT机(00)包括CT机本体(10)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搬运装置(20),所述自动搬运装置(20)设置于所述CT机本体(10)的一侧。
CN202110226803.9A 2021-03-01 2021-03-01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Active CN1129987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6803.9A CN112998738B (zh) 2021-03-01 2021-03-01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6803.9A CN112998738B (zh) 2021-03-01 2021-03-01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8738A CN112998738A (zh) 2021-06-22
CN112998738B true CN112998738B (zh) 2022-05-06

Family

ID=76387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6803.9A Active CN112998738B (zh) 2021-03-01 2021-03-01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873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74339A1 (en) * 2012-01-09 2013-07-11 Stryker Corporation Patient lift
CN204798171U (zh) * 2015-04-24 2015-11-25 常州市星龙金属结构件有限公司 方便病人移动的病床
CN106510979A (zh) * 2016-11-29 2017-03-22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磁共振检查辅助装置
CN107714353A (zh) * 2017-10-01 2018-02-23 刘东光 一种床椅结合的垫滚动式智能护理系统
CN112206097A (zh) * 2020-08-31 2021-01-12 山东得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病人护理搬运系统及搬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74339A1 (en) * 2012-01-09 2013-07-11 Stryker Corporation Patient lift
CN204798171U (zh) * 2015-04-24 2015-11-25 常州市星龙金属结构件有限公司 方便病人移动的病床
CN106510979A (zh) * 2016-11-29 2017-03-22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磁共振检查辅助装置
CN107714353A (zh) * 2017-10-01 2018-02-23 刘东光 一种床椅结合的垫滚动式智能护理系统
CN112206097A (zh) * 2020-08-31 2021-01-12 山东得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病人护理搬运系统及搬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8738A (zh)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45456B1 (ko) 환자 이송장치
EP1448095B1 (en) Medical imaging system
EP1732439B1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
EP2444048A2 (en) Patient transfer apparatus
US20020112288A1 (en) Imaging medical examination apparatus having a bearing mechanism
CN102125433B (zh) 带有水平移动路径的用于对接到医疗设备的患者小车
CN106236458A (zh) 一种医疗搬运机器人
CN112998738B (zh)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US11083657B2 (en) Patient transfer system
CN215247559U (zh) 自动搬运装置及其吸合定位单元
FR2601579A1 (fr) Lit d'examen, notamment pour appareil de rmn ou de tomodensitometrie.
CN113017672B (zh) Ct机及其自动搬运装置
CN214358464U (zh) 自动搬运装置及其移载单元
CN101703439B (zh) 担架床
WO2016094354A1 (en) Fixed/mobile patient handling system
CN113331818A (zh) 磁共振检查辅助装置
CN212913593U (zh) 一种移动式医疗ct病床
CN112353567B (zh) 一种多功能无磁运转床
CN214965769U (zh) 一种医用ct扫描床
CN203519350U (zh) 一种医疗扫描仪器检测装置
CN220512857U (zh) 一种医疗床设备和放射诊疗系统
CN117084871A (zh) 便于转移危急病重患者的医用转运床
CN210542203U (zh) 一种人体转移设备
CN218305349U (zh) 一种医用转运床牵引机构
CN219921442U (zh) 一种医疗设备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