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3194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3194B
CN112993194B CN202110185420.1A CN202110185420A CN112993194B CN 112993194 B CN112993194 B CN 112993194B CN 202110185420 A CN202110185420 A CN 202110185420A CN 112993194 B CN112993194 B CN 1129931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ce
display panel
layer
azimuth angl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54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93194A (zh
Inventor
杨汉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542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3194B/zh
Priority to US17/288,851 priority patent/US11963428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1012 priority patent/WO202217065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3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3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93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3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3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本体及设置在显示面板本体的出光方向上的偏光片,偏光片在第一方位角上的消光性大于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显示面板本体采用双层源漏极层设计,每层源漏极层的信号走线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且第二源漏极层的第二信号走线与第一源漏极层的第一信号走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补偿偏光片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能;本发明通过调节源漏极层金属走线的外形并与偏光片配合,使显示面板在各个方位角下的反射率和色偏接近,缓解了现有OLED产品一体黑均匀性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相较于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备高色域、高对比度、可柔性及可穿戴等优点,逐渐成为显示行业的发展趋势。但当外界光入射到OLED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内部的金属电极会反射该部分入射光,从而导致显示对比度低、色偏等问题。为了消除外界光对显示效果的影响,通常需要在OLED显示面板上贴附偏光片。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产品显示品质要求的提高,具有更小反射率及色偏的OLED产品倍受期待。而为实现大视角下的低反射及色偏(即大视角一体黑),目前行业内主要通过改善偏光片的参数来改善OLED产品的一体黑性能,但改善效果有限,使改善后OLED产品的一体黑均匀性仍旧较差。
因此,现有OLED产品存在的一体黑均匀性差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缓解现有OLED产品存在的一体黑均匀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面板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本体的出光方向上的偏光片,所述显示面板本体的金属层在第一方位角的反射面积大于在第二方位角的反射面积;所述偏光片在所述第一方位角的消光性大于在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消光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本体包括基板,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漏极层和第二源漏极层。所述第一源漏极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包括沿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的至少一条第一信号走线。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上,包括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平行排布的至少一条第二信号走线。其中,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所述金属层在所述第一方位角的反射面积大于在所述第二方位角的反射面积。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子信号走线和第二子信号走线。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子信号走线和第二子信号走线,且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出部。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三子信号走线和第四子信号走线。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信号走线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或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对应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信号走线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的宽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信号走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的数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偏光片包括线偏振层和相位补偿层,所述相位补偿层位于所述线偏振层面向所述显示面板本体的一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相位补偿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半波片和四分之一波片。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半波片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100纳米至300纳米,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50纳米至200纳米。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相位补偿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四分之一波片和C型相位补偿层。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50纳米至200纳米,所述C型相位补偿层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0纳米至200纳米。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中偏光片包括线偏振层和相位补偿层,使偏光片在第一方位角上的消光性大于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以改善显示面板在特定方位角下的反射率及色偏;同时显示面板本体采用双层源漏极层设计,每层源漏极层的信号走线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且第二源漏极层的第二信号走线与第一源漏极层的第一信号走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第二信号走线在不同的方位角下遮蔽第一信号走线的面积不同,形成不同的金属反射面积,以使得显示面板本体在第一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大于第二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以补偿偏光片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能,进而使显示面板在各个方位角下的反射率和色偏接近,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一体黑均匀性,解决了现有OLED产品存在的一体黑均匀性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走线和第二信号走线排布的俯视结构对比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走线和第二信号走线的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走线和第二信号走线的空间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走线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走线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在附图中,为了清晰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即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面板本体1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出光方向上的偏光片2。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金属层3在第一方位角的反射面积大于在第二方位角的反射面积。所述偏光片2在第一方位角上的消光性大于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位角包括0度和180度,所述第二方位角包括90度和270度,其中0度和180度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水平方向X,90度和270度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竖直方向Y,故所述第一方位角的方向即水平方向X,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即竖直方向Y。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包括基板10,所述金属层3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可选地,所述金属层3包括第一源漏极层31和第二源漏极层32,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所述金属层3还可以为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上的其他金属层。
所述第一源漏极层31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且包括沿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的至少一条第一信号走线311,也即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沿竖直方向Y排布。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设置在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上,包括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平行排布的至少一条第二信号走线321。其中,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所述金属层3在所述第一方位角的反射面积大于在所述第二方位角的反射面积。
所述偏光片2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出光方向上,当外界环境光入射到显示面板100时,所述偏光片2能够吸收部分外界环境光,避免外界环境光被显示面板本体1内部的金属线反射,以降低反射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对比度。所述偏光片2在第一方位角上的消光性大于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所述消光性是指所述偏光片2吸收外部环境光的能力,所述偏光片2的消光性越强,可以吸收更多的外部环境光,进而可实现更低的反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本体1采用双层源漏极层设计,每层源漏极层的信号走线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且第二源漏极层32的第二信号走线321与第一源漏极层31的第一信号走线311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补偿偏光片2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能,进而使显示面板100在各个方位角下的反射率和色偏接近,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一体黑均匀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偏光片2包括线偏振层24和相位补偿层25,所述相位补偿层25位于所述线偏振层24面向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一侧。当然地,所述偏光片2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偏振层24远离所述相位补偿层25一侧的第一保护层26、位于所述线偏振层24和所述相位补偿层25之间的第二保护层27以及位于所述相位补偿层25远离所述线偏振层24一侧的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层28。
所述第一保护层26和所述第二保护层27的材料包括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Cellulose,TAC),用于保护所述线偏振层24,提升所述线偏振层24的机械性能,防止所述线偏振层24回缩。所述线偏振层24即PVA层,由聚乙烯醇制成,主要起到偏振光的作用。所述压敏胶层28设置于所述相位补偿层25的一侧,主要起粘贴连接作用。
所述相位补偿层25包括层叠设置的半波片252和四分之一波片251,所述半波片252位于所述四分之一波片251面向所述线偏振层24的一侧。所述半波片252也即二分之一波片,用于使偏振光旋转,产生相位延迟。所述四分之一波片251能够把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实现所述偏光片2的抗反射性能。可选地,所述半波片252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100纳米至300纳米,所述四分之一波片251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50纳米至200纳米。
所述偏光片2由于在不同方位角下的折射率的差异,会导致偏光片2在不同方位角下对大视角的消光能力有差异,在第一方位角上的消光性大于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也即在0°和180°方位角下对大视角的消光能力更强,反射率及色偏较低;在90°和270°方位角下对大视角的消光能力较弱,反射率及色偏较高。
所述偏光片2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出光方向上,并通过设置相位补偿层25,能够改善显示面板100在特定方位角下的反射率及色偏。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出光方向是指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能够显示画面的一侧。
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板10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31之间的有源层20和栅极层40、位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上的发光功能层50以及位于各层之间的绝缘层,例如位于所述有源层20和所述栅极层40之间的栅极绝缘层11,位于所述栅极层40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31之间的第一层间绝缘层12、位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31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之间的第二层间绝缘层13、位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与所述发光功能层50之间的平坦化层14。
可选地,所述基板10可以为刚性基板或柔性基板;所述基板10为刚性基板时,可包括玻璃基板等硬性基板;所述基板10为柔性基板时,可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PI)薄膜、超薄玻璃薄膜等柔性基板。
可选地,所述基板10与所述有源层20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层(图未示),所述缓冲层可以防止不期望的杂质或污染物(例如湿气、氧气等)从所述基板10扩散至可能因这些杂质或污染物而受损的器件中,同时还可以提供平坦的顶表面。
所述有源层20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所述有源层20包括沟道区21以及位于所述沟道区21两侧的源极掺杂区22和漏极掺杂区23。
所述栅极绝缘层11覆盖在所述有源层20以及所述缓冲层上,所述栅极层40设置在所述栅极绝缘层11上,且所述栅极层40的栅极图案与所述有源层20的沟道区21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12覆盖在所述栅极层40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11上,所述第一源漏极层31设置在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12上。所述第一源漏极层31包括第一源极312、第一漏极313以及第一信号走线311,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所述第一源极312和所述第一漏极313同层设置。所述第一源极312通过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12的过孔与所述源极掺杂区22连接,所述第一漏极313通过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12的另一过孔与所述漏极掺杂区23连接。
所述第二层间绝缘层13覆盖在所述第一源漏极层31以及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12上,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设置在所述第二层间绝缘层13上。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包括第二源极322以及第二信号走线321,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与所述第二源极322同层设置。所述第二源极322通过所述第二层间绝缘层13的过孔与所述第一源极312连接。当然地,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所述第二源极322还可与所述第一漏极313连接。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走线和第二信号走线排布的俯视结构对比示意图。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在基板10上,也即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竖直方向Y排布,且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能够遮蔽部分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表面形状包括矩形等,把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表面形状设置为矩形等规则的形状可以降低工艺难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截面形状包括矩形、梯形等,如图1示出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可选地,请参照图5,当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时,梯形的侧边3214也会反射外界环境光,故梯形的底角b越小,反射率越低。
可选地,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宽度L1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宽度L2,当然地,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宽度L1也可以不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宽度L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如此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对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遮蔽效果更好。
可选地,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数量。当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数量时,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部分的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对应设置;当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数量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数量时,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对应设置,如图4示出的,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数量相等,且两者在所述基板10的正投影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可以为数据信号走线和/或电源线,且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其中之一为所述数据信号走线,另一个为所述电源线。
通过把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使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不同的方位角下遮蔽第一信号走线311的面积不同,形成不同的金属反射面积,以使得显示面板本体1在第一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大于第二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以补偿偏光片2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
下面将具体描述使显示面板本体1在第一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大于第二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的实现原理:
请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走线和第二信号走线的空间位置关系示意图。在图6中,以所述显示面板本体在180度的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与在270度的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对比为例说明。
在180度的方位角上,外界环境光以与第一信号走线311和第二信号走线321呈预设夹角a射向第一信号走线311和第二信号走线321,由于第二信号走线321遮蔽部分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使被第二信号走线321遮蔽的第一信号走线311部分不会被外界环境光照射,故在180度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包括第二信号走线的表面及未被所述第二信号走线遮挡的第一信号走线的面积。
在270度的方位角上,外界环境光仍以与第一信号走线311和第二信号走线321呈预设夹角a射向第一信号走线311和第二信号走线321,由于第二信号走线321遮蔽部分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使被第二信号走线321遮蔽的第一信号走线311部分不会被外界环境光照射,故在270度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包括第二信号走线的表面及未被所述第二信号走线遮挡的第一信号走线的面积。
由于第一信号走线311和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间隔排布,也即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故在270度的方位角上,未被第二信号走线321遮挡的第一信号走线311的面积小于180度方位角上未被第二信号走线321遮挡的第一信号走线311的面积。同样地,在0度方位角上第二信号走线321的遮挡效果和在180度方位角上相同,在90度方位角上第二信号走线321的遮挡效果和在270度方位角上相同。故显示面板本体1在第一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大于第二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同层设置”是指在制备工艺中,将相同材料形成的膜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得到至少两个不同的特征,则所述至少两个不同的特征同层设置。比如,本实施例的第二信号走线321与第二源极322由同一导电膜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后得到,则第二信号走线321与第二源极322同层设置。
所述平坦化层14覆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以及所述第二层间绝缘层13上,所述发光功能层50设置于所述平坦化层14上。所述发光功能层50包括像素电极51、像素定义层52、发光材料层53、阴极层54。所述像素电极51通过所述平坦化层14的过孔与所述第二源极322连接,所述像素定义层52覆于所述像素电极51以及所述平坦化层14上,且所述像素定义层52图案化形成有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开口裸露出部分所述像素电极51,以定义出发光材料的设置区域。所述发光材料层53是由打印在所述像素定义层52的像素开口内的发光材料形成,所述阴极层54覆盖所述发光材料层53以及所述像素定义层52。所述发光材料层53在所述像素电极51和所述阴极层54的共同作用下发光,进而实现显示面板本体1的像素显示。
所述像素电极51可以是透明电极或反射电极。如果所述像素电极51是透明电极,则所述像素电极51可以由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ZnO或In2O3形成。如果所述像素电极51是反射电极,则所述像素电极51例如可以包括由Ag、Mg、Al、Pt、Pd、Au、Ni、Nd、Ir、Cr或它们的组合形成的反射层以及由ITO、IZO、ZnO或In2O3形成的层。然而,像素电极51不限于此,像素电极51可以由各种材料形成,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单层或多层结构。
所述阴极层54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以提高所述发光材料层53的光的透过率,例如所述阴极层54可以由逸出功低的金属(如Li、Ca、LiF/Ca、LiF/Al、Al、Ag、Mg或它们的组合)形成的层以及由ITO、IZO、ZnO或In2O3形成的透明导电层。所述像素电极51为反射电极时,可进一步提高所述发光材料层53的光的利用率。
当然的,所述发光功能层50还可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材料层53与所述像素电极51之间的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以及设置于所述发光材料层53与所述阴极层54之间的电子注入层(EIL)、电子传输层(ETL)。
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还可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功能层50上的封装层60,所述封装层60可以采用薄膜封装,所述薄膜封装可以为由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第二无机封装层三层薄膜依次层叠形成的叠层结构或更多层的叠层结构,用于保护所述发光功能层50的发光材料层53,避免水氧入侵导致发光材料层53失效。
可选地,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设置于所述偏光片2与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之间的触控功能层(图未示),所述触控功能层直接设置在所述封装层60上,采用DOT触控方案,以实现触控功能。当然的,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00也可以采用外挂式触控方案。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至图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走线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或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对应设置。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101的偏光片2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出光方向上,所述偏光片2包括线偏振层24和相位补偿层25,所述相位补偿层25位于所述线偏振层24面向所述显示面板本体1的一侧。所述相位补偿层25包括层叠设置的四分之一波片251和C型相位补偿层253。
可选地,所述四分之一波片251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50纳米至200纳米,所述C型相位补偿层253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0纳米至200纳米。
所述偏光片2由于在不同方位角下的折射率的差异,会导致偏光片2在不同方位角下对大视角的消光能力有差异,在0°和180°方位角下对大视角的消光能力更强,反射率及色偏较低;在90°和270°方位角下对大视角的消光能力较弱,反射率及色偏较高。
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也即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竖直方向Y排布,且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能够遮蔽部分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可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宽度,当然地,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的宽度也可以不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如此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对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遮蔽效果更好。
可选地,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数量,以保证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能够很好的遮蔽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可以为数据信号走线和/或电源线,且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其中之一为所述数据信号走线,另一个为所述电源线。当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为数据信号走线和电源线时,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均可以为数据信号走线和/或电源线。
通过把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使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不同的方位角下遮蔽第一信号走线311的面积不同,形成不同的金属反射面积,以使得显示面板101在第一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大于第二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以补偿偏光片2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能。其他说明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0和图1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走线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且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出部3213,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和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与所述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与所述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的宽度,所述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的数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可以为数据信号走线和/或电源线,且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其中之一为所述数据信号走线,另一个为所述电源线。当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为数据信号走线和电源线时,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均可以为数据信号走线和/或电源线。当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为数据信号走线和电源线时,所述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和所述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均可以为数据信号走线和/或电源线。
通过把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所述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使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在不同的方位角下遮蔽第一信号走线311的面积不同,形成不同的金属反射面积,以使得显示面板102在第一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大于第二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以补偿偏光片2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能。其他说明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有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时,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可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和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与所述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与所述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对应设置。
或者,当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有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且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出部3213时,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也可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和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且所述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和所述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出部3213,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与所述第三子信号走线31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与所述第四子信号走线3112对应设置。
或者,当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21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有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且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和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出部3213时,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11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3211或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3212对应设置。其他说明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前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显示面板、绑定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电路板等器件以及覆盖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盖板等。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本体及设置在显示面板本体的出光方向上的偏光片,偏光片包括线偏振层和相位补偿层,使得偏光片在第一方位角上的消光性大于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以改善显示面板在特定方位角下的反射率及色偏。同时显示面板本体采用双层源漏极层设计,每层源漏极层的信号走线均沿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且第二源漏极层的第二信号走线与第一源漏极层的第一信号走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第二信号走线在不同的方位角下遮蔽第一信号走线的面积不同,形成不同的金属反射面积,以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大于第二方位角上的金属反射面积,以补偿偏光片在第二方位角上的消光性能,进而使显示面板在各个方位角下的反射率和色偏接近,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一体黑均匀性,解决了现有OLED产品存在的一体黑均匀性差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本体,所述显示面板本体的金属层在第一方位角的反射面积大于在第二方位角的反射面积;以及
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本体的出光方向上的偏光片,所述偏光片在所述第一方位角的消光性大于在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消光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本体包括基板,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金属层包括:
第一源漏极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包括沿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排布的至少一条第一信号走线;以及
第二源漏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上,包括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平行排布的至少一条第二信号走线;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所述金属层在所述第一方位角的反射面积大于在所述第二方位角的反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子信号走线和第二子信号走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子信号走线和第二子信号走线,且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包括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位角的方向设置的第三子信号走线和第四子信号走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走线或所述第二子信号走线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走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号走线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包括线偏振层和相位补偿层,所述相位补偿层位于所述线偏振层面向所述显示面板本体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补偿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半波片和四分之一波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波片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100纳米至300纳米,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50纳米至200纳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补偿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四分之一波片和C型相位补偿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50纳米至200纳米,所述C型相位补偿层的相位迟滞系数范围为0纳米至200纳米。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185420.1A 2021-02-10 2021-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993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420.1A CN112993194B (zh) 2021-02-10 2021-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7/288,851 US11963428B2 (en) 2021-02-10 2021-03-16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PCT/CN2021/081012 WO2022170659A1 (zh) 2021-02-10 2021-03-1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420.1A CN112993194B (zh) 2021-02-10 2021-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3194A CN112993194A (zh) 2021-06-18
CN112993194B true CN112993194B (zh) 2022-05-17

Family

ID=7639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5420.1A Active CN112993194B (zh) 2021-02-10 2021-02-1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63428B2 (zh)
CN (1) CN112993194B (zh)
WO (1) WO20221706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2286A (zh) * 2021-11-05 2022-03-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1535A (zh) * 2008-09-22 2010-10-13 索尼公司 延迟膜、延迟膜的制造方法以及显示器
KR20160061547A (ko) * 2014-11-21 2016-06-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CN107132715A (zh) * 2017-03-27 2017-09-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遮光片及镜头
CN210626700U (zh) * 2019-10-29 2020-05-26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低反射结构、镜筒、镜片、隔件、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7246A (ja) * 2001-12-04 2003-06-13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用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液晶装置、投射型表示装置
JP4184189B2 (ja) * 2003-08-13 2008-11-1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発光型表示装置
JP5588626B2 (ja) * 2008-08-04 2014-09-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207426B (zh) 2013-03-28 2015-09-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光片及显示装置
US10042201B2 (en) 2014-12-03 2018-08-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135034B1 (en) * 2016-03-04 2018-11-20 Apple Inc. Display device with pixel-integrated black matrix and elliptical polarizer
KR102468247B1 (ko) 2016-08-08 2022-11-16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이방성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7221551B (zh) 2017-05-16 2019-11-1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1535A (zh) * 2008-09-22 2010-10-13 索尼公司 延迟膜、延迟膜的制造方法以及显示器
KR20160061547A (ko) * 2014-11-21 2016-06-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CN107132715A (zh) * 2017-03-27 2017-09-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遮光片及镜头
CN210626700U (zh) * 2019-10-29 2020-05-26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低反射结构、镜筒、镜片、隔件、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00190A1 (en) 2023-06-22
WO2022170659A1 (zh) 2022-08-18
CN112993194A (zh) 2021-06-18
US11963428B2 (en)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48365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mesh lines overlapping contact holes
US11575111B2 (en) Optical film group,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US799005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10112184B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9461838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959986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301336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16511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KR20210103037A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KR20170060216A (ko)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50083666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1952481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299319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1589648B (zh) 有机发光装置
KR20200058154A (ko)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3363293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2657274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667252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US20230098923A1 (en) Display device
EP3968081A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20342750U (zh) 显示设备
KR20200075489A (ko) 반사 방지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4545677A (zh) 反射式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240038899A (ko) 표시 장치
KR20200075411A (ko)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