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9551B -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89551B
CN112989551B CN201911309247.0A CN201911309247A CN112989551B CN 112989551 B CN112989551 B CN 112989551B CN 201911309247 A CN201911309247 A CN 201911309247A CN 112989551 B CN112989551 B CN 1129895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osity
logging
values
depth points
cur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092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89551A (zh
Inventor
蔡军
于伟高
王孝超
黄显华
王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0924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895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89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9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89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9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地质勘探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将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孔隙度测井曲线为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一条,增强了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与岩心孔隙度值的相关性,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解释精度,在建立模型后,根据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就可以计算出目的储层的孔隙度,弥补了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的不足。

Description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地质勘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勘探开发的深入,变质岩储层已经成为相对重要的勘探开发对象。和传统的沉积岩储层相比,变质岩储层具有矿物成分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致密等特点,变质岩储层测井评价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的难点。
目前,对于变质岩储层孔隙度的计算基本是沿用砂泥岩剖面等孔隙度计算模型,精度低,误差大。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提高变质岩储层孔隙度的计算精度。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一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
将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任意两个所述分布区间的交集均为空集;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所述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根据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可选地,采用以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确定目的储层段的地层电阻率最大值Rmax、地层电阻率最小值Rmin、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Rt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Figure BDA0002324061520000021
其中,R’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可选地,采用如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获取岩心分析资料;
从所述岩心分析资料中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所述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根据所述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声波时差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中子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中子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中子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密度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密度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密度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包括: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两条曲线,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孔隙度;
计算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得到的孔隙度的平均值,以所述平均值作为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可选地,在所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计算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相关系数;
若所述相关系数小于预设阈值,调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中至少两个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所述分布区间的数量;
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直至所述相关系数不小于所述预设阈值。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所述计算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一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
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任意两个所述分布区间的交集均为空集,并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所述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孔隙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可选地,所述数据获取模块采用以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确定目的储层段的地层电阻率最大值Rmax、地层电阻率最小值Rmin、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Rt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Figure BDA0002324061520000031
其中,R’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可选地,所述数据获取模块采用如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获取岩心分析资料;
从所述岩心分析资料中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可选地,所述模型建立模块采用以下至少一种方式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根据所述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声波时差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中子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中子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中子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密度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密度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密度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可选地,所述孔隙度计算模块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两条曲线,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孔隙度;
计算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得到的孔隙度的平均值,以所述平均值作为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可选地,所述模型建立模块还用于计算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相关系数;
若所述相关系数小于预设阈值,调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中至少两个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所述分布区间的数量;
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直至所述相关系数不小于所述预设阈值。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将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后,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出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孔隙度测井曲线为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一条,增强了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与岩心孔隙度值的相关性,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解释精度,在建立出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后,根据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就可以计算出目的储层的孔隙度,弥补了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的不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心孔隙度值与声波时差测井值的交会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心孔隙度值与补偿中子测井值的交会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心孔隙度值与补偿密度测井值的交会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1: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
其中,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一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
S12:将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
其中,多个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任意两个分布区间的交集均为空集。
S13: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S14:根据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通过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将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后,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出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孔隙度测井曲线为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一条,增强了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与岩心孔隙度值的相关性,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解释精度,在建立出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后,根据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就可以计算出目的储层的孔隙度,弥补了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的不足。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1: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
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一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
其中,三孔隙度测井曲线可以包括声波时差(AC)测井曲线、补偿中子(CNL)测井曲线和补偿密度(DEN)测井曲线三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常规测井资料可以包括这三条曲线中的任意一条曲线,也可以包括任意两条曲线,也可以包括这三条曲线。
电阻率测井曲线可以是阵列感应测井曲线或双侧向测井曲线。通过电阻率测井曲线可以确定出地层中任意点的电阻率。
可选地,岩心孔隙度值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获取:
获取岩心分析资料;
从岩心分析资料中获取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岩心分析资料通过取岩心后进行岩心分析得到,在勘探过程中通常会对多个深度点进行取岩心,通过对多个岩心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准确的岩心分析资料。岩心分析资料至少包括了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通过岩心分析资料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岩心孔隙度值,有利于提高后续步骤中建立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精度。
可选地,在获取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确定目的储层段的地层电阻率最大值Rmax、地层电阻率最小值Rmin、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Rt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Figure BDA0002324061520000071
其中,R’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地层电阻率最大值Rmax、地层电阻率最小值Rmin和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Rt均可以从电阻率测井曲线上获得。
S22:将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
其中,多个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任意两个分布区间的交集均为空集。
根据等式(1)可以知道,R’的数值分布在区间[0,1]内,每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通常不同,这样就可以得到多个不同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R’。
多个分布区间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设置,例如多个分布区间可以分别为[0,0.1)、[0.1,0.4)、[0.4,1],分布区间的数量和每个分布区间的长度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分布区间的数量越多,每个分布区间的长度越短,则后续建立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精度越高,但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效率也会相应降低。通常储层岩性越复杂,则可以设置更多的分布区间,以增强岩心孔隙度值与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的相关性,提高解释精度。根据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可以将其划分至不同的分布区间,以在后续步骤中对应不同的分布区间拟合出不同的结果。
S23:根据孔隙度测井曲线分别确定对应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
如前,三孔隙度测井曲线可以包括声波时差测井曲线、补偿中子测井曲线和补偿密度测井曲线三条曲线,根据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可以得到任意深度位置的声波时差测井值,根据补偿中子测井曲线可以得到任意深度位置的补偿中子测井值,根据补偿密度测井曲线可以得到任意深度位置的补偿密度测井值。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则在步骤S23中,根据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确定对应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中子测井曲线,则在步骤S23中,根据补偿中子测井曲线确定对应多个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密度测井曲线,则在步骤S23中,根据补偿密度测井曲线确定对应多个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两条或三条测井曲线,以包括三条测井曲线为例,则在步骤S23中,可以根据声波时差测井曲线、补偿中子测井曲线和补偿密度测井曲线这三条曲线,分别确定出前述的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补偿中子测井值和补偿密度测井值。
S24: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至少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将声波时差测井值与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将补偿中子测井值与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将补偿密度测井值与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这里的声波时差测井值、补偿中子测井值和补偿密度测井值即是前述步骤中确定出的对应于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补偿中子测井值和补偿密度测井值。根据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不同曲线可以分别进行拟合,从而最多可以得到三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3个分布区间,3个分布区间可以分别为[0,0.1)、[0.1,0.4)、[0.4,1]。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心孔隙度值与声波时差测井值的交会图,如图3所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0.1)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3中的曲线A1;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1,0.4)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声波时差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3中的曲线A2;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4,1]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声波时差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3中的曲线A3。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心孔隙度值与补偿中子测井值的交会图,如图4所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0.1)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4中的曲线B1;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1,0.4)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4中的曲线B2;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4,1]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4中的曲线B3。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岩心孔隙度值与补偿密度测井值的交会图,如图5所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0.1)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5中的曲线C1;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1,0.4)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5中的曲线C2;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分布在[0.4,1]的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相应的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5中的曲线C3。
由于本实施例中包括3个分布区间,因此图3中、图4中和图5中各有3条曲线,在其他实时中,如果分布区间的数量更多,则可以得到更多的曲线,例如分布区间有4个,则岩心孔隙度值与声波时差测井值的交会图中可以得到4条曲线。
曲线仅是声波时差测井值、补偿中子测井值和补偿密度测井值分别与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的结果的一种展示形式,即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一种展示形式,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至少还可以以数学表达式的形式展示,图3~图5中仅以曲线作为示例,展示了三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S25:计算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越大,则表明建立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精度越高。
S26:比较相关系数与预设阈值的大小。
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对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精度要求进行设置,对精度要求越高,则预设阈值可以设置的越大,反之预设阈值可以设置的较小。
若相关系数小于预设阈值,则执行后续步骤S27,若相关系数不小于预设阈值,则执行后续步骤S29。
S27:调整多个分布区间中至少两个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分布区间的数量。
由于所有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当有一个分布区间的长度减小时,必然至少有另一个分布区间的长度增大,例如,对于3个分布区间[0,0.1)、[0.1,0.4)、[0.4,1],如果将分布区间[0,0.1)调整为[0,0.15),则[0.1,0.4)可以被调整为[0.15,0.4)。
增加分布区间的数量可以是将其中至少一个分布区间拆分为两个分布区间,例如将分布区间[0.1,0.4)拆分为[0.1,0.2)和[0.2,0.4)。
通过调整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分布区间的数量,可以改变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的分布,例如对于某两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其中一个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为0.12,另一个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为0.2,在3个分布区间为[0,0.1)、[0.1,0.4)、[0.4,1]时,这两个深度点均被划分至分布区间[0.1,0.4),而将分布区间[0,0.1)调整为[0,0.15),[0.1,0.4)调整为[0.15,0.4),分布区间[0.4,1]保持不变,则地层电阻率相对值为0.12的深度点被划分至分布区间[0,0.15),地层电阻率相对值为0.2的深度点被划分至分布区间[0.15,0.4),这样会使得图3中的曲线A1和A2、图4中的曲线B1和B2、图5中的曲线C1和C2发生变化,即使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发生变化,以达到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解释精度的目的,增加分布区间的数量,也可以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解释精度。
S28: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直至相关系数不小于预设阈值。
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过程与步骤S24相同。即相当于是返回步骤S24,在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之后,再次计算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仍然小于预设阈值,则再次调整多个分布区间中至少两个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分布区间的数量,并再次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直至相关系数不小于预设阈值。
S29:根据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在得到足够精度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后就可以利用该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可选地,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可以得到目的储层的地层电阻率,再根据前述的等式(1)计算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根据计算出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所在的分布区间、目的储层与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相应的测井值、结合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出目的储层的孔隙度。
可选地,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一条曲线,则可以根据对应于该曲线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两条曲线或三条曲线,则可以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孔隙度。
还可以计算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得到的孔隙度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作为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以提高孔隙度的精度。
例如在步骤S24中建立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以曲线的形式展示,3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共包括9条曲线,即曲线A1、A2、A3、B1、B2、B3、C1、C2和C3,目的储层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经计算为0.25,则计算该目的储层的孔隙度时,可以根据曲线A2、B2或C2进行计算,例如,在根据曲线A2进行计算时,目的储层与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相应的测井值是声波时差测井值,可以根据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确定出目标储层的声波时差测井值,即相当于在曲线A2中确定了横坐标,曲线A2上对应的纵坐标则为该目的储层的孔隙度。在根据曲线B2进行计算时,目的储层与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相应的测井值是补充中子测井值,在根据曲线C2进行计算时,目的储层与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相应的测井值是补充密度测井值。可以根据曲线A2、B2、C2中的任意一个进行计算得到目的储层的孔隙度,或者根据曲线A2、B2、C2计算出3个孔隙度后取平均值,将平均值作为目的储层的孔隙度,以提高精度。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的结构框图,该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用于执行图1或图2所示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如图6所示,该计算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10、模型建立模块20和孔隙度计算模块30。
其中,数据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一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数据获取模块10可以用于执行前述的步骤S11。
模型建立模块20用于将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多个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任意两个分布区间的交集均为空集,并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模型建立模块20可以用于执行前述的步骤S12和S13。
孔隙度计算模块30用于根据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孔隙度计算模块30可以用于执行前述的步骤S14。
通过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将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后,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出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孔隙度测井曲线为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一条,增强了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与岩心孔隙度值的相关性,提高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解释精度,在建立出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后,根据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就可以计算出目的储层的孔隙度,弥补了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的不足。
可选地,数据获取模块10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获取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确定目的储层段的地层电阻率最大值Rmax、地层电阻率最小值Rmin、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Rt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Figure BDA0002324061520000121
其中,R’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数据获取模块10在获取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时的方法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21,此处不再详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获取模块10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获取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获取岩心分析资料。
从岩心分析资料中获取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具体获取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的方法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21,此处不再详述。
可选地,模型建立模块20可以采用以下至少一种方式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根据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确定对应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
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将声波时差测井值与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中子测井曲线,根据补偿中子测井曲线确定对应多个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
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将补偿中子测井值与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密度测井曲线,根据补偿密度测井曲线确定对应多个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
在多个分布区间内,将补偿密度测井值与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模型建立模块20具体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方法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23和步骤S24,此处不再详述。
可选地,模型建立模块20还可以用于计算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相关系数。若相关系数小于预设阈值,调整多个分布区间中至少两个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分布区间的数量;并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直至相关系数不小于预设阈值。模型建立模块20可以用于执行前述步骤S25~S28。
可选地,孔隙度计算模块30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一条曲线,则可以根据对应于该曲线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若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两条曲线或三条曲线,则可以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孔隙度。
还可以计算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得到的孔隙度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作为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以提高孔隙度的精度。孔隙度计算模块30可以用于执行前述步骤S29。
图7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7所示,该计算装置3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301、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2和只读存储器(ROM)303的系统存储器304,以及连接系统存储器304和中央处理单元301的系统总线305。计算装置300还包括帮助计算机内的各个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306,和用于存储操作系统313、应用程序314和其他程序模块315的大容量存储设备307。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306包括有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器308和用于用户输入信息的诸如鼠标、键盘之类的输入设备309。其中显示器308和输入设备309都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305的输入输出控制器310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301。基本输入/输出系统306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控制器310以用于接收和处理来自键盘、鼠标、或电子触控笔等多个其他设备的输入。类似地,输入输出控制器310还提供输出到显示屏、打印机或其他类型的输出设备。
大容量存储设备307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305的大容量存储控制器(未示出)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301。大容量存储设备307及其相关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为计算装置300提供非易失性存储。也就是说,大容量存储设备307可以包括诸如硬盘或者CD-ROM驱动器之类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未示出)。
不失一般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等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RAM、ROM、EP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计算机存储介质不局限于上述几种。上述的系统存储器304和大容量存储设备307可以统称为存储器。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计算装置300还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等网络连接到网络上的远程计算机运行。也即计算装置300可以通过连接在系统总线305上的网络接口单元311连接到网络312,或者说,也可以使用网络接口单元311来连接到其他类型的网络或远程计算机系统(未示出)。
上述存储器还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被配置由CPU执行。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包含用于进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如前所述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的指令。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指令由处理器加载执行以实现图1~2中任一项提供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
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1~2其中任一项提供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在计算变质岩储层孔隙度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与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一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
将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任意两个所述分布区间的交集均为空集;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所述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根据所述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声波时差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中子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中子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中子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密度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密度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密度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根据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包括: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两条曲线,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孔隙度;
计算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得到的孔隙度的平均值,以所述平均值作为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确定目的储层段的地层电阻率最大值Rmax、地层电阻率最小值Rmin、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Rt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Figure FDA0003764793400000021
其中,R’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获取岩心分析资料;
从所述岩心分析资料中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计算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相关系数;
若所述相关系数小于预设阈值,调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中至少两个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所述分布区间的数量;
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直至所述相关系数不小于所述预设阈值。
5.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资料对应的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和岩心孔隙度值,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一条孔隙度测井曲线和电阻率测井曲线;
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划分至多个分布区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的并集为[0,1],任意两个所述分布区间的交集均为空集,并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分别对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与所述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测井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根据所述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声波时差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声波时差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中子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中子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中子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中子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补偿密度测井曲线,根据所述补偿密度测井曲线确定对应所述多个深度点的补偿密度测井值;
在所述多个分布区间内,将所述补偿密度测井值与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进行拟合,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孔隙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包括:
若所述常规测井资料包括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的至少两条曲线,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孔隙度;
计算根据建立的每个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分别计算得到的孔隙度的平均值,以所述平均值作为变质岩储层的孔隙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获取模块采用以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确定目的储层段的地层电阻率最大值Rmax、地层电阻率最小值Rmin、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Rt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Figure FDA0003764793400000031
其中,R’为地层电阻率相对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获取模块采用如下方式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获取岩心分析资料;
从所述岩心分析资料中获取所述多个深度点的岩心孔隙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建立模块还用于计算所述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相关系数;
若所述相关系数小于预设阈值,调整所述多个分布区间中至少两个分布区间的长度,或者增加所述分布区间的数量;
重新建立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直至所述相关系数不小于所述预设阈值。
9.一种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
CN201911309247.0A 2019-12-18 2019-12-18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9895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9247.0A CN112989551B (zh) 2019-12-18 2019-12-18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09247.0A CN112989551B (zh) 2019-12-18 2019-12-18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9551A CN112989551A (zh) 2021-06-18
CN112989551B true CN112989551B (zh) 2022-11-04

Family

ID=76343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09247.0A Active CN112989551B (zh) 2019-12-18 2019-12-18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8955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0005A (zh) * 2015-10-28 2016-01-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孔特低渗非常规储层溶蚀孔识别方法
CN106468172A (zh) * 2016-09-30 2017-03-0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超低渗砂岩油藏低阻储层测井解释方法
CN106951660A (zh) * 2017-04-05 2017-07-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海相碎屑岩水平井储层测井解释方法及装置
CN109165375A (zh) * 2018-08-03 2019-01-0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基岩岩性识别和物性计算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0005A (zh) * 2015-10-28 2016-01-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孔特低渗非常规储层溶蚀孔识别方法
CN106468172A (zh) * 2016-09-30 2017-03-0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超低渗砂岩油藏低阻储层测井解释方法
CN106951660A (zh) * 2017-04-05 2017-07-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海相碎屑岩水平井储层测井解释方法及装置
CN109165375A (zh) * 2018-08-03 2019-01-0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基岩岩性识别和物性计算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利用贝叶斯判别法识别岩性基础上的孔隙度评价;袁少阳等;《测井技术》;20160620(第03期);全文 *
鄂尔多斯盆地S区长6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刘建建等;《中外能源》;20160815(第08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9551A (zh)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103582A1 (en) Multistage oilfield design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
AU2011356685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regarding models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CN110955982B (zh) 一种变质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3158873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permeability for use in reservoir modeling
US11181662B2 (en) Static earth model grid cell scaling and property re-sampling methods and systems
CN111008482B (zh) 一种变质岩储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2147684A (zh) 表征同沉积断层活动强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2989551B (zh) 变质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RU2745152C1 (ru) Способ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модели геологической проводки скважины с оперативной петрофизической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ей данных гис в режиме реального времени и система, реализующая способ
CN111239809B (zh) 一种基于属性融合原理的优势储层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1624662B (zh) 速度场校正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1381279A (zh) 储层孔隙度定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4153002A (zh) 储层天然裂缝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1624652B (zh) 确定地层中地质参数的方法
CN112836163A (zh) 成岩相测井定量划分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419493A (zh) 页岩储层三维属性模型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14109349B (zh)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指数/饱和度指数的确定方法
CN113219533B (zh)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建模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568150B (zh) 油页岩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123780B (zh) 单井各级烃源岩厚度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668137B (zh) 重力流砂岩有效厚度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
CN117214956A (zh)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CN113960658A (zh) 一种基于地质地震模型的测井约束速度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12540405A (zh) 倾斜断层运动轨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2540406A (zh) 倾斜断层运动角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