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14956A -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14956A
CN117214956A CN202210625625.1A CN202210625625A CN117214956A CN 117214956 A CN117214956 A CN 117214956A CN 202210625625 A CN202210625625 A CN 202210625625A CN 117214956 A CN117214956 A CN 1172149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eservoir
elastic parameter
inversion
seis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56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康宁
高晓鹏
焦存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62562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149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14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149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目前叠后反演技术无法满足储层预测的问题。包括:获取基本资料,基于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建立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基本数据包括地震叠前数据,将地震叠前数据按照入射角度的进行划分得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基于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得到不同角度子波;将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不同角度子波、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将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Description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对储层预测的精度要求日益提高,储层预测与地质研究工作日益紧密,同时储层预测中的地震反演技术也迅速发展,由叠后技术发展到叠前,并且提出相控的概念。但是,现有的储层预测技术多数是针对叠后反演的方法进行的改进,没有深入到叠前反演技术中,对于叠后反演方法没法满足需求的案例(例如:碳酸盐岩或其他非均质性极强的岩性储层),现有的方法已经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目前叠后反演技术无法满足储层预测的问题。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包括:
获取基本资料,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
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所述基本数据包括地震叠前数据,将所述地震叠前数据按照入射角度的进行划分得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并基于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得到不同角度子波;
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本资料包括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的解释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包括: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的步骤包括:对缺少横波测井的钻井,进行横波模拟计算得到所述横波阻抗。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单井地质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得到沉积相的平面图。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目的层提取沉积平面相的属性,并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的属性进行优化,得到反映沉积平面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为:
d=Gm;
其中,d为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值;G为表征单层属性的矩阵,所述矩阵的行为井点位置的层位属性值,所述矩阵的列为输入的约束属性的个数;m为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步骤包括:根据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在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约束下,分别建立起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判断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与实际测井值之间的误差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否,使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新。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基本资料,所述基本数据包括地震叠前数据;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
构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地震叠前数据按照入射角度的进行划分得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并基于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得到不同角度子波;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分析单元,用于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上述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通过相控插值技术的使用,将多种属性、沉积相等因素加入到叠前反演初始模型的建立中,得到符合沉积规律的弹性参数的初始模型体,作为叠前反演的先验条件输入,克服了传统建模方法均匀插值的缺陷,通过提高初始输入的精度获得更合理的弹性参数反演结果,提高了计算精度,采用确定性反演的方法,计算结果稳定,从多个角度弥补了传统反演方法的不足;通过多种参数交会,提高了预测储层的精度和可靠性,使结果更符合地质规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的流程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所示为使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得到的碳酸盐的地质特征图。
图3b所示为使用反距离加权法得到的碳酸盐的地质特征图。
图4a所示为使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得到的储层预测结果平面。
图4b所示为使用常规方法得到的储层预测结果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对储层预测的精度要求日益提高,与地质研究工作也日益紧密。储层预测中的地震反演技术也迅速发展,由叠后技术发展到叠前,并且提出相控的概念。
现有技术将相控的概念应用于地震反演的方法有:
方法1:以古物源、沉积格架以及储层参数等为储层地震解释、属性分析和反演等的约束条件,结合相邻区块和开发区的沉积相展布特点进行目的工区和层段的定性或定量储层预测,再把沉积模式、沉积格架研究成果应用于对预测结果的对比和修正。
方法2:通过地震沉积学的技术理念将沉积相控引入到砂体预测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地层等时切片的方法进行属性分析,进而人为地划定沉积相带,再在有利的沉积相带中寻找砂体或储层。
方法3:通过将沉积相进行人为的划分,并应用来控制波阻抗反演,实现时使用一定的插值算法,直接将沉积相图用来控制反演初始波阻抗模型的建立。
方法4:一些文献中提到“叠前叠后联合相控反演”,具体实现方法是:首先根据叠后地震数据通过波形聚类技术进行沉积相划分,然后使用沉积相校正地震成像速度,作为反演的初始模型。最后基于模型进行反演,使用的是叠前反演获得的P属性作为自激自收的地震记录。
方法5:近年地质统计学反演中,也不断地提到“相控”的概念,这种方法提到的相指的是岩相,与地质沉积相、地震相都不相同。在模拟时,对不同的岩相使用不同的参数。
方法6: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地震波形应用于地质统计学反演中,进行“相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较传统的基于变差函数随机模拟能更好地体现“相控”思想,反演结果可靠性高,并且不强调样本点的均匀分布,因此,适宜于从勘探评价到开发阶段全过程的薄层定量预测。
方法1、方法2都没有将相控的过程直接运用到反演过程中进行约束,只是间接地校正储层预测的结果。方法3只能用单一因素的沉积相属性约束,不能使用多种属性同时约束,并且只能应用于波阻抗反演,不能获得更多的弹性参数,方法4虽然用到了叠前数据,但使用的反演技术,是叠后反演技术,可以获得波阻抗属性,并不能得到多个弹性参数。方法5仅适用于钻井较多的勘探成熟区或者开发阶段,更适用于碎屑岩储层或者薄储层,对于沉积相带控制的碳酸盐岩储层不适用。方法6采用随机模拟,结果不稳定,并且难以引入沉积相的地质概念。
现有的技术多数是针对叠后反演的方法进行的改进,没有深入到叠前反演技术中,对于叠后反演方法没法满足需求的案例,现有的方法已经不适用。针对受沉积微相控制的碳酸盐岩储层问题研究,本发明提出一种叠前反演方法,使用多因素的沉积相属性约束多种叠前弹性参数的反演初始模型的建立过程,如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等,通过相控建模提高预测结果的精度,使结果更符合地质沉积规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可选地,所述储层为碳酸盐岩储层,优选地,所述储层为受沉积微相控制的碳酸盐岩储层。如图1所示,所述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包括:
步骤01:获取基本资料,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本资料包括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的解释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首先要获得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以及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解释数据等基本资料。根据这些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可作为后续步骤中插值和反演的约束框架。
所述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包括: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作为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
其中,所述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的步骤包括:对缺少横波测井的钻井,进行横波模拟计算得到所述横波阻抗,并以此横波阻抗作为反演计算的先验输入。
步骤02: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目标区块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到沉积相特征,并获得平面变化分布图。
例如,可以通过单井地质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直接作出沉积相的平面图;也可以针对目的层提取不同属性,并通过属性优化,获得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目的层提取沉积平面相的属性,并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的属性进行优化,得到反映沉积平面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在钻井的各个井点处,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法,分别建立平面相属性和三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对每一种弹性参数,建立如下关系:
d=Gm;
其中,d表示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值;G是一个表征单层属性的矩阵,每一行对应的是井点位置的层位属性值,输入的约束属性的个数是该矩阵的列数;m是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是通过反演来确定的。
步骤03: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所述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步骤包括:根据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在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约束下,分别建立起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
可选地,为了提高上述步骤02中反演的稳定性,对测井曲线进行了低通滤波,因此获得的三维空间模型可以是低频模型。
步骤05: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同时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步骤06: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现有的技术是针对叠后反演进行的改进,没有深入到叠前反演技术中,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储层预测的要求。本发明通过相控插值技术的使用,将多种属性、沉积相等因素加入到叠前反演初始模型的建立中,得到符合沉积规律的弹性参数的初始模型体,作为叠前反演的先验条件输入,克服了传统建模方法均匀插值的缺陷,通过提高初始输入的精度获得更合理的弹性参数反演结果,提高了计算精度,采用确定性反演的方法,计算结果稳定,从多个角度弥补了传统反演方法的不足;通过多种参数交会,提高了预测储层的精度和可靠性,使结果更符合地质规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装置100,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储层叠前相控反演装置包括:获取单元10、构建单元20、数据处理单元30和分析单元40。
获取单元10用于获取基本资料,所述基本数据包括地震叠前数据;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
构建单元20用于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数据处理单元30用于将所述地震叠前数据按照入射角度的进行划分得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并基于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得到不同角度子波;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同时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分析单元40用于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获取单元10获取到基本资料后,会根据基本数据包括地震叠前数据;之后,构建单元20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同时,获取单元10还会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数据处理单元30用于将所述地震叠前数据按照入射角度的进行划分得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并基于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得到不同角度子波;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同时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分析单元40用于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可选地,其中基本资料包括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的解释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构建单元20还用于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
构建单元20还用于对缺少横波测井的钻井,进行横波模拟计算得到所述横波阻抗。
获取单元10还用于基于单井地质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得到沉积相的平面图。
获取单元10还用于基于目的层提取沉积平面相的属性,并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的属性进行优化,得到反映沉积平面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其中,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为:
d=Gm;
其中,d为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值;G为表征单层属性的矩阵,所述矩阵的行为井点位置的层位属性值,所述矩阵的列为输入的约束属性的个数;m为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
构建单元20还用于根据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在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约束下,分别建立起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
构建单元20还用于判断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与实际测井值之间的误差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否,使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新。
实施例三: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发明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本实施例以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问题为例,通过应用本专利方法进行计算,对目的层段受到沉积微相控制发育的储层厚度进行预测,对比传统方法在精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其中,本专利所提供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包括:
步骤01:获取基本资料,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本资料包括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的解释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首先要获得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以及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解释数据等基本资料。根据这些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可作为后续步骤中插值和反演的约束框架。
所述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包括: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作为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
其中,所述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的步骤包括:对缺少横波测井的钻井,进行横波模拟计算得到所述横波阻抗,并以此横波阻抗作为反演计算的先验输入。
步骤02: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目标区块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到沉积相特征,并获得平面变化分布图。
例如,可以通过单井地质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直接作出沉积相的平面图;也可以针对目的层提取不同属性,并通过属性优化,获得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目的层提取沉积平面相的属性,并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的属性进行优化,得到反映沉积平面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在钻井的各个井点处,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法,分别建立平面相属性和三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对每一种弹性参数,建立如下关系:
d=Gm;
其中,d表示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值;G是一个表征单层属性的矩阵,每一行对应的是井点位置的层位属性值,输入的约束属性的个数是该矩阵的列数;m是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是通过反演来确定的。
步骤03: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所述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步骤包括:根据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在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约束下,分别建立起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
可选地,为了提高上述步骤02中反演的稳定性,对测井曲线进行了低通滤波,因此获得的三维空间模型可以是低频模型。
步骤05: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同时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步骤06: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地区中下奥陶统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发育多套储盖组合,近几年在勘探过程中,发现顺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发育一套受台内礁滩沉积相带控制的碳酸盐岩储层,呈片、带状分布,是一种新的储层类型,具有相当可观的资源量和勘探潜力。但是由于该类型的储层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并且在纵横向上都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为储层的预测和描述带来困难。
通过前期研究发现,该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纵波速度、低密度以及低纵横波速度比的特征,通过叠前反演,结合纵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交会的方法,进行储层的立体雕刻,预测出储层的横向厚度展布(如图4b所示)。经过对比钻井储层厚度与预测储层厚度,发现存在较大误差。尤其是B井和H井,位于储层容易发育的优势沉积相带内,但预测储层厚度很薄,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出现不符合的情况是由反演方法的局限性造成。由于地震数据的带限性,利用反演方法预测储层厚度时,必须使用测井数据对低频信息进行补充,即建立初始模型。但是由于碳酸盐岩的非均质性很强,与碎屑岩沉积规律不同,常规的插值方法进行建模,不符合碳酸盐岩的地质特征(如图3b所示)。
结合本地区储层展布受原始台内礁滩相控制的特征,使用多种能够体现沉积相态变化的横向地震属性,使用本专利方法进行建模,得到模型符合碳酸盐岩的地质特征(如图3a所示)。进一步使用本专利方法进行叠前反演,并雕刻储层,得到储层的厚度横向展布(如图4a所示),经过与钻井数据进行对比,证实预测精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种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可以理解,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以及通信组件。
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如实施例一中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中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
所述处理器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ri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
所述存储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e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基于上述各模块执行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包括:
步骤01:获取基本资料,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本资料包括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的解释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首先要获得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以及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解释数据等基本资料。根据这些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可作为后续步骤中插值和反演的约束框架。
所述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包括: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作为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
其中,所述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的步骤包括:对缺少横波测井的钻井,进行横波模拟计算得到所述横波阻抗,并以此横波阻抗作为反演计算的先验输入。
步骤02: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目标区块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到沉积相特征,并获得平面变化分布图。
例如,可以通过单井地质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直接作出沉积相的平面图;也可以针对目的层提取不同属性,并通过属性优化,获得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目的层提取沉积平面相的属性,并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的属性进行优化,得到反映沉积平面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在钻井的各个井点处,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法,分别建立平面相属性和三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对每一种弹性参数,建立如下关系:
d=Gm;
其中,d表示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值;G是一个表征单层属性的矩阵,每一行对应的是井点位置的层位属性值,输入的约束属性的个数是该矩阵的列数;m是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是通过反演来确定的。
步骤03: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所述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步骤包括:根据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在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约束下,分别建立起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
可选地,为了提高上述步骤02中反演的稳定性,对测井曲线进行了低通滤波,因此获得的三维空间模型可以是低频模型。
步骤05: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同时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步骤06: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现有的技术是针对叠后反演进行的改进,没有深入到叠前反演技术中,已经不能满足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要求。本申请针对受沉积微相控制的碳酸盐岩储层的展布规律及厚度预测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相控储层,多因素的沉积相属性约束,获得更多弹性参数,同时克服随机不稳定性的反演方法,提高预测结果的精度,并使结果更符合地质沉积规律。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服务器、APP应用商城等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校验码的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01:获取基本资料,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本资料包括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的解释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首先要获得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以及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解释数据等基本资料。根据这些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可作为后续步骤中插值和反演的约束框架。
所述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包括: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作为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
其中,所述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的步骤包括:对缺少横波测井的钻井,进行横波模拟计算得到所述横波阻抗,并以此横波阻抗作为反演计算的先验输入。
步骤02: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目标区块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到沉积相特征,并获得平面变化分布图。
例如,可以通过单井地质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直接作出沉积相的平面图;也可以针对目的层提取不同属性,并通过属性优化,获得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目的层提取沉积平面相的属性,并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的属性进行优化,得到反映沉积平面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在钻井的各个井点处,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法,分别建立平面相属性和三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对每一种弹性参数,建立如下关系:
d=Gm;
其中,d表示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值;G是一个表征单层属性的矩阵,每一行对应的是井点位置的层位属性值,输入的约束属性的个数是该矩阵的列数;m是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是通过反演来确定的。
步骤03: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所述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步骤包括:根据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在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约束下,分别建立起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
可选地,为了提高上述步骤02中反演的稳定性,对测井曲线进行了低通滤波,因此获得的三维空间模型可以是低频模型。
步骤05: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同时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步骤06: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另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基本资料,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
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所述基本数据包括地震叠前数据,将所述地震叠前数据按照入射角度的进行划分得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并基于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得到不同角度子波;
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资料包括研究区的钻井数据、测井数据、地震叠前数据、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层位和断层的解释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包括: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口钻井数据分别获得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测井数据的步骤包括:对缺少横波测井的钻井,进行横波模拟计算得到所述横波阻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单井地质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得到沉积相的平面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的步骤包括:基于目的层提取沉积平面相的属性,并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的属性进行优化,得到反映沉积平面相变化的属性平面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为:
d=Gm;
其中,d为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值;G为表征单层属性的矩阵,所述矩阵的行为井点位置的层位属性值,所述矩阵的列为输入的约束属性的个数;m为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步骤包括:根据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的权向量系数,在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约束下,分别建立起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的三维空间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判断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与实际测井值之间的误差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否,使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新。
10.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基本资料,所述基本数据包括地震叠前数据;获取沉积平面相特征;
构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基本资料建立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分别建立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建立三维空间模型;
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地震叠前数据按照入射角度的进行划分得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并基于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得到不同角度子波;将所述地震分角度叠前数据、所述不同角度子波、所述所述沉积平面相特征和每个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所述地层构造形态模型的输入,并进行反演,得到弹性参数数据体;
分析单元,用于将所述弹性参数数据体进行交会,结合单井储层分析结果,描绘出储层。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
CN202210625625.1A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72149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5625.1A CN117214956A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5625.1A CN117214956A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14956A true CN117214956A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37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5625.1A Pending CN117214956A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1495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279266C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arriers to reservoir flow
US20150066460A1 (en) Stratigraphic function
US20070219724A1 (en) Method for Geologic Modeling Through Hydrodynamics-Based Gridding (Hydro-Grids)
AU2020397825B2 (en) Generation of subsurface representations using layer-space
CN105652323B (zh) 一种储层预测方法
AU2020398568B2 (en) Generation of subsurface representations using layer-space
EP3158368B1 (en) Instantaneous isochron attribute-based geobody identification for reservoir modeling
Labourdette Integrated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pproach of stacked turbidite channels
CN105629308A (zh) 相控非均质力学参数地应力方法
US10451769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from logging measurements
Labourdette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dynamic flow patterns in turbidite reservoirs using 3D outcrop analogues: Example of the Eocene Morillo turbidite system (south-central Pyrenees, Spain)
Iltaf et al. Facies and petrophysical modeling of Triassic Chang 6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Heshui oil field, Ordos basin, China
Liu et al.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for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of Wei2 block of Weicheng oilfield, Dongpu depression, China
EP3371627B1 (en) Three-dimensional, stratigraphically-consistent seismic attributes
CN117214956A (zh) 一种储层叠前相控反演方法及装置
Lutome et al. 3D geocellular modeling fo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lacustrine turbidite reservoirs: Submember 3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Dongying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
CN112782780A (zh) 一种基于岩石物理相的储层评价方法、装置及设备
AU2022252835B2 (en) Acceleration of subsurface simulation using filtered grid connectivity graph
CN113945973A (zh) 一种储层特征分析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624652A (zh) 确定地层中地质参数的方法
CN117345208A (zh) 一种压裂优势区定量表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