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5128A - 焊接方法及构造物 - Google Patents

焊接方法及构造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75128A
CN112975128A CN202010998370.4A CN202010998370A CN112975128A CN 112975128 A CN112975128 A CN 112975128A CN 202010998370 A CN202010998370 A CN 202010998370A CN 112975128 A CN112975128 A CN 112975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thin
thin portion
holding portion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983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川俊辅
岸正幸
金井俊典
平野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ona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12975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51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20Bonding
    • B23K26/21Bonding by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7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3K26/702Auxiliary equip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焊接方法及构造物。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使激光焊接所需的激光输出降低。焊接方法中,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重叠,从第一构件侧照射激光而进行激光焊接,在第一构件的预先确定的区域形成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后,从第一构件侧向薄壁部照射激光。

Description

焊接方法及构造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方法及构造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在由使用铝或铝合金等铝材料成形出的构件构成的冷却装置中,为了将使用铝材料成形出的构件彼此接合而进行软钎焊、硬钎焊。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通过如下而构成,即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一端面硬钎焊铝制入口集液箱(header),同样在流出部的一端面硬钎焊铝制出口集液箱,在冷却液流通体的另一端面硬钎焊铝制中间集液箱。
另外,作为用于将使用铝材料成形出的构件接合的方法,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进行激光焊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61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70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制造使用冷却液等液体来对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时,可考虑将使用铝材料成形出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重叠并通过激光焊接而进行接合。例如,可考虑从第一构件侧对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重叠部照射激光,进行激光焊接。在此,在进行激光焊接的情况下,从节能的观点来看,优选减小激光输出。另一方面,若减小激光输出,则有时会产生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焊接强度不充分等焊接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使激光焊接所需的激光输出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基于上述目的,应用本发明的焊接方法中,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重叠,从该第一构件侧照射激光而进行激光焊接,在所述第一构件的预先确定的区域形成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后,从该第一构件侧向该薄壁部照射激光。
在此,能够使得特征在于,通过冲压加工在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所述薄壁部。
另外,能够使得特征在于,将所述薄壁部形成为被照射所述激光的部位成为平面。
另外,能够使得特征在于,以使所述第一构件的表面上的所述激光的光斑直径比所述薄壁部的宽度小的方式照射该激光。
另外,能够使得特征在于,以使通过所述激光的照射而跨越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地形成的焊接部的宽度比所述薄壁部的宽度小的方式照射该激光。
另外,从其它观点来理解,应用本发明的焊接方法中,将具有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的第一构件重叠于与该第一构件不同的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重叠的部位,从该第一构件侧向所述薄壁部照射激光而进行激光焊接。
而且,从其它观点来理解,应用本发明的构造物具备:第一构件,具有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第二构件,与所述第一构件重叠;及焊接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薄壁部与所述第二构件重叠的部位,将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接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使激光焊接所需的激光输出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构成液冷式冷却装置的部件分解后的图。
图3是图1的III-III部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部的剖视图。
图5的(a)~(b)是说明应用其它方式的入口接头(joint)及出口接头的结构的图。
图6的(a)~(b)是说明入口接头与装置主体的重叠部处的激光焊接工序的图。
图7的(a)~(b)是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入口接头及出口接头的结构的图。
图8的(a)~(b)是说明入口接头与装置主体的重叠部处的激光焊接工序的图。
标号说明
1…液冷式冷却装置,10…装置主体,20…变更构件,30…入口接头,31…入口管,32…保持部,34…焊接部,40…出口接头,41…出口管,42…保持部,44…焊接部,321、322、421、422…薄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将构成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部件分解后的图。
图3是图1的III-III部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部的剖视图。
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备:冷却液在内部流通的作为第二构件的一例的装置主体10和变更在装置主体10中流通的冷却液的流通方向的变更构件20。另外,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备:使冷却液从装置主体10的外部向内部流入的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例的入口接头30和使冷却液从装置主体10的内部向外部流出的作为第一构件的另一例的出口接头40。
(装置主体10)
装置主体10是大致形状为长方体的构件。装置主体10使用通过挤压加工成形出的JIS A6063合金的挤压件而成形,以使挤压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方式成形。另外,如图1所示,装置主体10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大。此外,JIS A6063合金的材质类别能够例示有T1、T5、T6。另外,也可以是其它材质类别,但装置主体10的硬度优选为42(HV(维氏硬度))以上。
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形成有多个从长边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贯通至另一方的端部的贯通孔11。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如图4所示,贯通孔11在比短边方向的中央部靠近前侧处和比中央部靠里侧处分别形成有6个。
近前侧的6个贯通孔11作为供经由入口接头30而流入且到达变更构件20前的冷却液流通的流入侧流路111发挥功能。相邻的流入侧流路111由流入侧壁111a分隔。
另一方面,里侧的6个贯通孔11作为供通过变更构件20后流入且到达出口接头40前的冷却液流通的流出侧流路112发挥功能。相邻的流出侧流路112由流出侧壁112a分隔。
另外,在装置主体10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2个从上表面凹陷的空间12。2个空间12中的一个是以与流入侧流路111连通的方式形成的流入侧空间121,另一个是以与流出侧流路112连通的方式形成的流出侧空间122。
流入侧空间121是通过上壁13及流入侧壁111a例如通过切削加工被除去而形成的空间,由上壁13被贯通而得到的贯通孔121a和流入侧壁111a被除去而得到的下部空间121b形成。此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流入侧壁111a从上侧到下侧全部被除去,但也可以是上侧的一部分被除去,下侧的部分残留。
流出侧空间122是通过上壁13及流出侧壁112a例如通过切削加工被除去而形成的空间,由上壁13被贯通而得到的贯通孔122a和流出侧壁112a被除去而得到的下部空间122b形成。此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流出侧壁112a从上侧到下侧全部被除去,但也可以是上侧的一部分被除去,下侧的部分残留。
如图2所示,贯通孔121a及贯通孔122a的大致形状是矩形形状。
(变更构件20)
变更构件20分别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
变更构件20是大致形状为长方体的构件,并且形成有从装置主体10侧的端面凹陷的凹部21。通过凹部21,流入侧流路111和流出侧流路112连通。
变更构件20通过在装置主体10侧的端面和装置主体10的长边方向的端面对接的状态下向对接部实施激光焊接而被接合。
变更构件20例如能够例示通过向由材质类别O的JIS A3000系合金构成的条实施深拉深加工而成形。另外,变更构件20例如也可以通过向由材质类别H14的JIS A3000系合金或材质类别H14的JIS A1000系铝构成的坯料实施切削加工而成形。
(入口接头30)
图5的(a)~(b)是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入口接头30及出口接头40的结构的图。此外,如后所述,入口接头30和出口接头40的基本结构相同,在图5的(a)~(b)中,示出构成入口接头30的各要素的标号,并且将构成出口接头40的各要素的标号在()内示出。图5的(a)是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的立体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VB-VB部的剖视图。
入口接头30具有呈圆筒状且以使中心线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入口管31和呈从入口管31的下侧的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板状且保持入口管31的保持部32。在本实施方式的入口接头30中,在从上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入口管31配置于从保持部32的中心向短边方向的里侧偏移的位置。
保持部32的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的大致形状为矩形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32具有厚度(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321。在该例子中,在保持部32的外缘形成有薄壁部321,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的薄壁部321的整体形状是矩形形状。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32的外缘的厚度比其它区域薄。薄壁部321的厚度例如为保持部32的其它区域的厚度的3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另外,如图5的(a)~(b)所示,薄壁部321的上表面为平面。
入口接头30中,入口管31和保持部32作为一体而形成。入口接头30使用JIS A3003合金的板材而成形。此外,JIS A3003合金的材质类别能够例示材质类别H12或材质类别H18。另外,也可以是其它材质类别,但保持部32的硬度优选为35(HV)以上。
入口接头30通过对JIS A3003合金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例如,通过对圆形形状的板材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从圆形形状的板材的中央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入口管31。接着,将圆形形状的板材通过冲裁加工等而切断成矩形形状从而形成保持部32。然后,将保持部32的外缘通过冲压加工而薄壁化从而形成薄壁部321,由此,得到具有图5的(a)~(b)所示的形状的入口接头30。
然后,入口接头30在入口管31的下端部与装置主体10的流入侧空间121相对向且保持部32的下端面载置于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的状态(将保持部3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被实施激光焊接而被接合。更具体而言,对于入口接头30,在将保持部3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从保持部32侧对薄壁部321照射激光而形成焊接部34,通过焊接部34,入口接头30被接合。
此外,关于激光焊接的工序,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出口接头40)
出口接头40是与入口接头30同样的构件,具有呈圆筒状且以使中心线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出口管41和呈从出口管41的下侧的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板状且保持出口管41的保持部42。在本实施方式的出口接头40中,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出口管41配置于从保持部42的中心向短边方向的里侧偏移的位置。
保持部42的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的大致形状为矩形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42具有厚度(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421。在该例子中,在保持部42的外缘形成有薄壁部421,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的薄壁部421的整体形状是矩形形状。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42的外缘的厚度比其它区域薄。薄壁部421的厚度例如为保持部32的其它区域的厚度的3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另外,如图5的(a)~(b)所示,薄壁部421的上表面为平面。
出口接头40中,出口管41和保持部42作为一体而形成。出口接头40使用JIS A3003合金的板材而形成。此外,JIS A3003合金的材质类别能够例示材质类别H12或材质类别H18。另外,也可以是其它材质类别,但保持部32的硬度优选为35(HV)以上。
出口接头40通过对JIS A3003合金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例如,通过对圆形形状的板材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从圆形形状的板材的中央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出口管41。接着,将圆形形状的板状通过冲裁加工等而切断成矩形形状从而形成保持部42。然后,将保持部42的外缘通过冲压加工而薄壁化从而形成薄壁部421,由此,得到具有图5的(a)~(b)所示的形状的出口接头40。
然后,出口接头40在出口管41的下端部与装置主体10的流出侧空间122相对向且保持部42的下端面载置于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的状态(将保持部4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被实施激光焊接而被接合。更具体而言,对于出口接头40,在将保持部4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的状态下,通过从保持部42侧对薄壁部421照射激光而形成焊接部44,通过焊接部44而出口接头40被接合。
(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作用)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在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且比设置有入口接头30及出口接头40的部位靠长边方向的外侧处载置由该液冷式冷却装置1冷却的被冷却物。被冷却物能够例示由多个长方体状的单电池101构成的电池组100。
并且,在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从入口接头30的入口管31流入到装置主体10的流入侧空间121内的冷却液通过流入侧流路111而到达变更构件20的凹部21内。到达了变更构件20的凹部21内的冷却液之后通过流出侧流路112而到达流出侧空间122,从出口接头40的出口管41流出。这样,在冷却液在装置主体10的流入侧流路111及流出侧流路112中流通的期间,冷却液对载置于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的电池组100进行冷却。
(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制造方法)
如以上这样构成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如以下这样制造。
在将装置主体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端面和变更构件20的装置主体10侧的端面对接的状态下,向对接部连续地照射激光。这样,通过激光焊接将变更构件20接合于装置主体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
通过向对接部照射激光,在与对接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焊接部22(参照图3)。
另外,在将入口接头30向装置主体10接合之前,在入口接头30的保持部32形成薄壁部321。然后,使入口接头30的入口管31的下端部与装置主体10的流入侧空间121相对向,将入口接头30的保持部32的下端面载置于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将保持部3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然后,在将保持部3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的状态下,向形成于保持部32的薄壁部321照射激光,向入口管31的周围照射激光。这样,通过激光焊接将入口接头30接合于装置主体10的中央部。
通过向保持部32的薄壁部321照射激光,在与所照射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焊接部34(参照图1、图3等)。
同样,在将出口接头40向装置主体10接合之前,在出口接头40的保持部32形成薄壁部321。然后,使出口接头40的出口管41的下端部与装置主体10的流出侧空间122相对向,将出口接头40的保持部42的下端面载置于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将保持部4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然后,在将保持部42和装置主体10重叠的状态下,对形成于保持部42的薄壁部421照射激光,向出口管41的周围照射激光。这样,通过激光焊接将出口接头40接合于装置主体10的中央部。
通过向保持部42的薄壁部421照射激光,在与所照射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焊接部44(参照图1)。
(薄壁部形成工序)
接着,关于对入口接头30的保持部32及出口接头40的保持部42形成薄壁部321及薄壁部421的工序进行详述。此外,由于入口接头30和出口接头40具有同样的结构,所以在此关于对入口接头30的保持部32形成薄壁部321的工序进行详述。
如上所述,薄壁部321能够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例如,将切断成矩形形状的保持部32夹在具有预先确定的形状的一对模具之间并按压。由此,在矩形形状的保持部32的外缘形成厚度(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321。
入口接头30的保持部32的厚度例如是0.9mm~1.2mm。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薄壁部321的厚度成为保持部32的其它区域的厚度的3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的方式进行冲压加工。
在薄壁部321的厚度过度薄的情况下,薄壁部321的强度可能会下降。另外,在薄壁部321与保持部32的其它区域的厚度之差小的情况下,有时无法充分得到后述的薄壁部321的作用。
在此,入口接头30使用JIS A3003合金的板材而形成。并且,入口接头30的保持部32根据板材的状态、形成的过程等而有时厚度不均匀、存在起伏或歪斜。在将具有这样的保持部32的入口接头30重叠于装置主体10的情况下,有时会在保持部32与装置主体10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在后述的激光焊接工序中向重叠部照射了激光的情况下,保持部32与装置主体10的焊接强度不充分,有时会产生焊接缺陷。
相对于此,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对保持部32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薄壁部321,在薄壁部321处厚度的不均匀、起伏、歪斜等容易被消除。换言之,通过形成薄壁部321,保持部32中的形成有薄壁部321的区域变得平坦。其结果,在激光焊接工序中向重叠部照射了激光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焊接缺陷。
详情后述,薄壁部321的宽度(后述的图6的(a)中的W1)优选比在激光焊接工序中使用的激光的光斑直径大。
此外,在此,以在形成入口接头30的入口管31及保持部32后在保持部32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薄壁部32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具有薄壁部321的保持部32和入口管31通过1次的冲压加工而同时形成。
另外,薄壁部321除了冲压加工之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等而形成。然而,从消除上述的保持部32的厚度的不均匀、起伏、歪斜等的观点来看,优选将薄壁部321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
(激光焊接工序)
接着,对入口接头30及出口接头40与装置主体10的重叠部处的激光焊接工序进行详述。此外,由于入口接头30和出口接头40具有同样的结构,所以在此对入口接头30(保持部32)与装置主体10的重叠部处的激光焊接工序进行详述。
图6的(a)~(b)是说明入口接头30与装置主体10的重叠部处的激光焊接工序的图。图6的(a)示出了正向重叠部照射激光L的状态,图6的(b)示出了通过激光L的照射而形成的焊接部34。此外,图6的(a)~(b)是重叠部的剖视图,对应于图3所示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剖视图的放大图。
在进行激光焊接时,从激光器装置150的激光器头151朝向入口接头30与装置主体10的重叠部照射激光L。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保持部32侧对重叠部照射激光L。更具体而言,如图6的(a)所示,从形成于保持部32的薄壁部321的上表面侧对重叠部照射激光L。如上所述,薄壁部321沿着保持部32的外缘形成为矩形形状。因此,相对于重叠部,一边沿着薄壁部321的形状使激光器头151移动,换言之,一边沿着保持部32的外缘使激光器头151移动,一边照射激光L。由此,通过向薄壁部321照射激光L,在重叠部沿着保持部32的外缘而呈矩形形状地形成焊接部34。
通过从激光器装置150的激光器头151向保持部32的薄壁部321照射激光L,激光L的能量被变换为热,由此,构成重叠部的保持部32和装置主体10的母材自身熔融,之后急速被冷却。通过该急速加热和急速冷却而在焊接部34产生组织变化,焊接部34由熔化而凝固的熔融部34m和因焊接热而产生了组织变化的热影响部34h构成。热影响部34h由保持部32的热影响部32h和装置主体10的热影响部10h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保持部32形成薄壁部321且从薄壁部321的上表面对重叠部照射激光L,由此,与保持部32不具有薄壁部32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重叠部的激光焊接所需的激光的强度(激光输出)。
即,为了确保入口接头30与装置主体10的充分的接合强度,装置主体10中的焊接部34(熔融部34m)的深度H需要为预定的深度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薄壁部321的上表面照射激光L,从激光L的照射面即保持部32(薄壁部321)的上表面到装置主体10的距离变小。由此,即使在减小了激光输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预定的深度以上的焊接部34(熔融部34m)形成于装置主体10。焊接部34(熔融部34m)的深度H例如能够设为装置主体10与保持部32(薄壁部321)的界面处的熔融部34m的宽度W3以上。
另外,通过减小激光输出,在向重叠部照射了激光L时,能够抑制由照射了激光L的部位热收缩而变形引起的应变的产生。由此,能够抑制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翘曲等不良情况。
而且,通过减小激光输出,能够抑制在重叠部形成熔融部34m时的孔隙的产生。
而且,通过从薄壁部321的上表面照射激光L,能够减小在重叠部形成的焊接部34中的热影响部34h的大小(尤其是热影响部32h的大小)。由此,能够减小伴随于热影响部34h的形成的凝固、收缩。其结果,能够抑制重叠部的强度的下降、焊接缺陷。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a)所示,优选以使激光L的光斑直径比薄壁部321的宽度W1小的方式对重叠部照射激光L。在此,薄壁部321的宽度W1是矩形形状的薄壁部321的外缘与内缘的间隔且是以与向薄壁部321照射激光L的激光器头151的移动方向垂直的面切断后的截面中的薄壁部321的宽度。另外,激光L的光斑直径是向被照射激光L的照射面(在该例子中是薄壁部321的上表面)照射了激光L时的该照射面上的激光L的照射范围的直径。激光L的光斑直径也根据入口接头30的材质、薄壁部321的厚度等而不同,例如能够设为20μm~80μm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b)所示,优选以使薄壁部321的表面上的熔融部34m的宽度W2比薄壁部321的宽度W1小的方式设定激光输出等。激光输出也根据入口接头30的材质、薄壁部321的厚度、激光L的光斑直径等而不同,但在使用光纤激光器的激光器装置150,光斑直径为50(μm),使用氮(N2)作为惰性气体,焦点设定成与材料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在将激光输出除以激光的移动速度而得到的值设为能量的情况下,能够设为10J/mm~30J/mm的范围。
此外,激光器装置150的激光源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例示YAG激光器、CO2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盘式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另外,激光L的照射方向可以是与重叠部的保持部32的面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相对于正交方向倾斜的方向。
(关于薄壁部的其它方式)
接着,对在入口接头30或出口接头40形成的薄壁部的其它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例子中,减薄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的保持部32(保持部42)中的外缘的厚度而设为薄壁部321(薄壁部421),但不限定于此。
图7的(a)~(b)是说明应用其它方式的入口接头30及出口接头40的结构的图。在图7的(a)~(b)中,示出构成入口接头30的各要素的标号,并且将构成出口接头40的各要素的标号在()内示出。图7的(a)是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的立体图,图7的(b)是图7的(a)中的VIIB-VIIB部的剖视图。
另外,图8的(a)~(b)是说明入口接头30与装置主体10的重叠部处的激光焊接工序的图。图8的(a)示出了正向重叠部照射激光L的状态,图8的(b)示出了通过激光L的照射而形成的焊接部34。此外,图8的(a)~(b)是重叠部的剖视图,对应于图3所示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剖视图的放大图。
在此,关于与图5的(a)~(b)、图6的(a)~(b)等所示的入口接头30同样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7的(a)~(b)所示,入口接头30的保持部32具有沿着外缘而呈矩形形状延伸的槽状的薄壁部322。如图7的(b)所示,薄壁部322的截面形状成为了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宽度变窄并且底面平坦的梯形形状。并且,在图7的(a)~(b)所示的入口接头30中,薄壁部322的底面处的厚度(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其它区域薄。
薄壁部322能够与薄壁部321同样地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例如,将切断成矩形形状的保持部32夹在具有预先确定的形状的一对模具之间并按压。由此,在矩形形状的保持部32的外缘形成槽状的薄壁部322。
然后,在将入口接头30与装置主体10的重叠部通过激光焊接而接合的情况下,从激光器装置150的激光器头151照射激光L。具体而言,如图8的(a)所示,对于重叠部,从薄壁部322的上表面侧对薄壁部322的底面照射激光L。如上所述,薄壁部322沿着保持部32的外缘而形成为矩形形状。因此,对于重叠部,一边沿着薄壁部322的形状使激光器头151移动,一边照射激光L。由此,通过向薄壁部321照射激光L,在重叠部沿着保持部32的外缘而呈矩形形状地形成焊接部34。
在图8的(a)~(b)所示的方式中也同样,通过在保持部32形成槽状的薄壁部322且从薄壁部322的上表面对重叠部照射激光L,与保持部32不具有薄壁部32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重叠部的激光焊接所需的激光的强度(激光输出)。
在此,如图8的(a)所示,优选以使激光L的光斑直径比薄壁部322的底面的宽度W4小的方式对重叠部照射激光L。
另外,如图8的(b)所示,优选以使薄壁部322的底面处的熔融部34m的宽度W5比薄壁部322的底面的宽度W4小的方式设定激光输出等。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激光焊接方法将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例的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和作为第二构件的一例的装置主体10重叠,从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侧照射激光L而进行激光焊接,在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的预先确定的区域形成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后,从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侧向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照射激光L。由此,与不向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照射激光L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将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与装置主体10接合所需的激光输出。
另外,从其它观点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激光焊接方法,将具有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的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例的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重叠于作为第二构件的一例的装置主体10,在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和装置主体10重叠的部位,从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侧向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照射激光而进行激光焊接。由此,与不向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照射激光L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将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与装置主体10接合所需的激光输出。
而且,从其它观点来理解,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构造物是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备: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例的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具有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作为第二构件的一例的装置主体10,与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重叠;及焊接部34(焊接部44),形成于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的薄壁部321、322(薄壁部421、422)与装置主体10重叠的部位,将入口接头30(出口接头40)与装置主体10接合。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只要不违反本发明的主旨,则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组合。

Claims (7)

1.一种焊接方法,将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重叠,从该第一构件侧照射激光而进行激光焊接,
在所述第一构件的预先确定的区域形成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后,从该第一构件侧向该薄壁部照射激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冲压加工在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所述薄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薄壁部形成为被照射所述激光的部位成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第一构件的表面上的所述激光的光斑直径比所述薄壁部的宽度小的方式照射该激光。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使通过所述激光的照射而跨越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地形成的焊接部的宽度比所述薄壁部的宽度小的方式照射该激光。
6.一种焊接方法,
将具有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的第一构件重叠于与该第一构件不同的第二构件,
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重叠的部位,从该第一构件侧向所述薄壁部照射激光而进行激光焊接。
7.一种构造物,具备:
第一构件,具有厚度比其它区域薄的薄壁部;
第二构件,与所述第一构件重叠;及
焊接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薄壁部与所述第二构件重叠的部位,将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接合。
CN202010998370.4A 2019-12-12 2020-09-21 焊接方法及构造物 Pending CN1129751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4460 2019-12-12
JP2019224460A JP2021090995A (ja) 2019-12-12 2019-12-12 溶接方法および構造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5128A true CN112975128A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11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98370.4A Pending CN112975128A (zh) 2019-12-12 2020-09-21 焊接方法及构造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90995A (zh)
CN (1) CN11297512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18836B3 (de) * 2005-04-22 2006-12-14 Minebea Co., Ltd.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JP5227142B2 (ja) * 2008-11-20 2013-07-03 株式会社総合車両製作所 レーザ溶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90995A (ja)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001934A1 (ja) T型継手のレーザ溶接とアーク溶接の複合溶接方法
JP2012228715A5 (zh)
JP5853849B2 (ja) レーザー溶接方法とエンジンの製造方法
US11786989B2 (en) Method for splash-free welding, in particular using a solid-state laser
JP2013220462A (ja) 溶接方法および金属ケース
KR101831584B1 (ko) 상이한 두께의 재료의 레이저 용접 방법
CN109693030B (zh) 热交换器元件和用于制造热交换器元件的方法
JP5366499B2 (ja) 溶接方法
JP2001246486A (ja) 継手の溶接方法
CN111197944B (zh) 冷却装置
CN112975128A (zh) 焊接方法及构造物
JP7516831B2 (ja) 冷却装置、冷却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318201B2 (ja) 製造方法、構造物
JP4232024B2 (ja) 溶接ビード構造及び溶接方法
JP7190879B2 (ja) 冷却装置、構造物、溶接方法
JPH11300481A (ja) 半導体製造装置用真空チャン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276353A (zh) 焊接方法
CN114434009B (zh) 接合体的制造方法
JP7419775B2 (ja) 溶接方法および構造物
CN221239671U (zh) 冷却装置
JP2022177690A (ja) 冷却装置、溶接継手、冷却装置の製造方法、溶接継手の製造方法
JP2023044366A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WO2024079808A1 (ja) 冷却床部材及び冷却床部材の製造方法
KR102063168B1 (ko) 스폿용접장치의 전극팁 구조
JP2023154736A (ja) レーザ溶接方法及び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Lishennoc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electrical materials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howa electrical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