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5322B -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5322B
CN112965322B CN202110260231.6A CN202110260231A CN112965322B CN 112965322 B CN112965322 B CN 112965322B CN 202110260231 A CN202110260231 A CN 202110260231A CN 112965322 B CN112965322 B CN 1129653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annular
camera module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602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5322A (zh
Inventor
林墨洲
韦怡
张百成
梁镓俊
余爱翔
吴继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6023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5322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5245 priority patent/WO202123880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5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5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5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5322B/zh
Priority to US18/050,978 priority patent/US2023007514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6Special arrangements of screening, diffusing, or reflecting devices, e.g. in studio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组件以及导光件,导光件包括导光体和设置于导光体底面上的散射结构,导光体形成有入射口,镜头组件靠近其物侧的一端伸入入射口内,导光体的顶面形成有环绕于入射口外周的出光面,成像光线通过入射口进入镜头组件内,补光光线经散射结构散射后从出光面射出至镜头组件的摄像区域,以垂直于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出光面的投影位于散射结构的投影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能够均匀补光。

Description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例,手机包括摄像头和用于给摄像头补光的闪光灯,当近距离拍摄被拍摄物,例如进行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时,摄像头与被拍摄物的距离可能只有十几毫米至十几厘米,闪光灯无法向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模式下的摄像区域补光,摄像区域内被拍摄物照度明显不足,无法拍清楚被拍摄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给摄像区域补光的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
镜头组件;以及
导光件,包括导光体和设置于所述导光体底面上的散射结构,所述导光体形成有入射口,所述镜头组件靠近其物侧的一端伸入所述入射口内,所述导光体的顶面形成有环绕于所述入射口外周的出光面,成像光线通过所述入射口进入所述镜头组件内,补光光线经所述散射结构散射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至所述镜头组件的摄像区域,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出光面的投影位于所述散射结构的投影内。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射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镜头组件周向间隔分布的锯齿,所述锯齿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径向延伸。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锯齿包括两个与所述导光体的底面连接的斜面,两个所述斜面相对倾斜且连接,所述斜面与所述导光体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在30°~45°之间;和/或,
所述锯齿的最高高度在0.1mm~0.25mm之间;和/或,
所述锯齿的最大宽度在0.1mm~0.4mm之间。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体包括形成所述入射口的导光柱、环绕于所述导光柱底部的环形导光环和设置于所述环形导光环外周侧面上的入光部,所述出光面形成于所述导光柱的顶面,所述散射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柱的底面上,所述入光部具有供所述补光光线入射的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沿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入光部的顶面和所述入光部的底面。
一些实施方案中,以所述入光面为起点,沿预设旋向,靠近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其中,所述预设旋向与所述补光光线射出所述出光面的方向符合右手螺旋规则。
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预设旋向上,靠近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在0.05mm~0.07mm之间;和/或,
在所述预设旋向上,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在0.01mm~0.03mm之间。
一些实施方案中,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入射口的投影轮廓呈圆形,所述入射口的投影的圆心与所述入光面的投影线径向最外侧的端点之间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入光面的投影线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夹角在0°~10°之间;和/或,
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入光面的投影线的中心点与所述出光面的投影外轮廓边缘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在2.5mm~4.0mm之间。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环形导光环的部分沿周向向外扩展以形成所述入光部,所述入光部末端的端面为所述入光面;和/或,
所述入光部的外周侧面为外凸的凸弧面,所述入光部的外周侧面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之间平滑过渡。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件采用聚碳酸酯基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光扩散粉在所述导光件内的质量百分比在0%~0.5%之间;和/或,
所述入光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入光部沿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和/或,
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位于所述环形导光环外周的侧发光灯,所述侧发光灯与所述入光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侧发光灯的侧面发出所述补光光线;和/或,
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底面形成有位于所述入光部所在处的隔离槽,所述隔离槽位于所述散射结构的径向外侧;和/或。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上的定位结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结构沿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底面、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导光环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反射层;或,
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底面、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导光环的顶面设置有第一遮光层。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体包括形成有所述入射口的导光台和环绕于所述导光台底部的环形裙边,所述出光面形成于所述导光台的顶面,所述散射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台的底面上,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设置有入光区,所述补光光线从所述入光区射入所述导光体内。
一些实施方案中,靠近所述入光区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远离所述入光区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位于所述入光区底侧的顶发光灯,所述顶发光灯的顶面发出所述补光光线。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形成有位于所述散射结构的径向外侧的隔光槽,所述隔光槽的顶壁面为所述入光区,所述顶发光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光槽内;和/或,
所述顶发光灯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顶发光灯和所述入光区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顶发光灯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所述环形裙边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裙边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反射层;或,
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所述环形裙边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裙边的顶面设置有第二遮光层。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光件采用聚碳酸酯基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光扩散粉在所述导光件内的质量百分比在0%~20%之间。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封闭所述入射口的顶部的盖板,所述盖板具有可视区和环绕于所述可视区外周的环形遮光区,所述可视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环形遮光区的透光率;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镜头组件的镜片的投影位于所述可视区的投影内。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入射口的内周侧壁设置有挡光层。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通光口,所述摄像头模组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导光体设置于所述通光口处。
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头模组,补光光线经散射结构散射后从出光面射出至镜头组件的摄像区域,从而提高被拍摄物的照度,实现补光。被拍摄物反射的成像光线通过入射口进入镜头组件内,以便镜头组件完成拍摄。出光面的投影位于散射结构的投影范围内,以保证出光面的射出的补光光线均经过散射结构散射,如此,能够避免补光光线过于集中,从而避免出光面上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不仅提高了出光面点亮后的外观均匀性,还能提高对摄像区域的补光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4中所示结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所示结构再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结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镜头组件10;导光件20;导光体21;入射口21a;出光面21b;导光柱211;环形导光环212;隔离槽212a;入光部213;入光面213a;入光部的外周侧面213b;导光台214;环形裙边215;入光区215a;隔光槽215b;散射结构22;锯齿221;斜面221a;定位结构23;顶发光灯30;盖板40;可视区40a;环形遮光区40b;柔性电路板50;保护镜片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周向”如图2和图10中所示的方向,“顶”、“底”、“高度方向”如图3中所示的方向,“预设旋向”如图7中所示的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应当视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图3、图10和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组件10以及导光件20,导光件20包括导光体21和设置于导光体21底面上的散射结构22,导光体21形成有入射口21a,镜头组件10靠近其物侧的一端伸入入射口21a内,导光体21的顶面形成有环绕于入射口21a外周的出光面21b,成像光线通过入射口21a进入镜头组件10内,补光光线经散射结构22散射后从出光面21b射出至镜头组件10的摄像区域,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出光面21b的投影位于散射结构22的投影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头模组,补光光线经散射结构22散射后从出光面21b射出至镜头组件10的摄像区域,从而提高被拍摄物的照度,实现补光。被拍摄物反射的成像光线通过入射口21a进入镜头组件10内,以便镜头组件10完成拍摄。出光面21b的投影位于散射结构22的投影范围内,以保证出光面21b的射出的补光光线均经过散射结构22散射,如此,能够避免补光光线过于集中,从而避免出光面21b上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不仅提高了出光面21b点亮后的外观均匀性,还能提高对摄像区域的补光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是指导光件20被点亮后,出光面21b呈现的亮度一致性。
以摄像头模组应用于移动终端为例,移动终端包括本申请任一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以及外壳,外壳形成有通光口,摄像头模组位于外壳内,导光体21设置于通光口处。成像光线经过通光口和入射口21a进入镜头组件10,补光光线从出光面21b通过通光口射出至摄像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和便携计算机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镜头组件10可以为微距镜头或超微距镜头,也就是说,镜头组件10可用于微距或超微距拍摄。如此,用户便于手持移动终端靠近被拍摄物以实现微距或超微距拍摄。
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指的是摄像头模组在距离被拍摄物较近时以大倍率进行拍摄。微距通常是指镜头组件10与被拍摄物之间的距离在2.5cm~10cm之间,超微距通常是指镜头组件10与被拍摄物之间的距离在1cm以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组件10用于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时,以大倍率进行拍摄,例如进行1∶4或更大影像比(也可称为光学放大率)的拍摄,其中,影像比指的是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高度与被拍摄物的高度之间的比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镜头组件10用于微距或超微距拍摄时,由于出光面21b环绕于入射口21a的外周,出光面21b靠近入射口21a,镜头组件10与被拍摄物之间的距离拉近,出光面21b与被拍摄物之间的距离同步拉近,导光件20能够将补光光线导向镜头组件10的摄像区域,使得补光光线能够照亮被拍摄物,从而保证摄像头模组的拍摄。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和图9,摄像头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50和图像传感器。柔性电路板50和图像传感器均位于镜筒组件的像侧,在拍摄过程中,被拍摄物的成像光线进入镜头组件10,然后到达图像传感器,成像光线中的光子打到图像传感器上产生可移动电荷,这是内光电效应,可移动电荷汇集形成电信号。柔性电路板50电连接连接图像传感器和移动终端的主板。主板上设置有A/D转换器(模数转换器)和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A/D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DSP处理后。最终传输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图像,即实现了对被拍摄物的拍摄。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传感器可以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也可以是CMOS或CCD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图像传感器,例如CID传感器(ChargeInjection Device,电荷注入器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CMOS,可以将DSP集成在CMOS内。CMOS具有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低等优点,比较适合安装空间受限的手机。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图7和图11,散射结构22包括多个沿镜头组件10周向间隔分布的锯齿221,锯齿221沿镜头组件10的径向延伸。锯齿221改变补光光线的传播方向,使得补光光线分散分布,以提高补光光线分布的均匀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补光光线分布的均匀性,改善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锯齿221包括两个与导光体21的底面连接的斜面221a,两个斜面221a相对倾斜且连接,也就是说,两个相对倾斜且连接的斜面221a共同形成锯齿221。斜面221a与导光体21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在30°~45°之间。示例性的,斜面221a与导光体21的底面之间的夹角α为30°、35°、40°或45°等等。如此,补光光线投射至斜面221a上,经斜面221a改变传播方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锯齿221的最高高度在0.1mm~0.25mm之间。示例性的,锯齿221的最高高度H为0.1mm、0.15mm、0.2mm或0.25mm等等。如此,既能保证锯齿221能够有效散射补光光线,还能避免锯齿221在高度方向上过高,占据过多的空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锯齿221的最大宽度在0.1mm~0.4mm之间。示例性的,锯齿221的最大宽度W为0.1mm、0.15mm、0.2mm、0.25mm、0.3mm、0.35mm或0.4mm等等。如此,既能保证锯齿221能够有效散射补光光线,还能避免单个锯齿221过多占据导光件20的底面的面积,便于调整锯齿221的数量和分布密度。
出光面21b的具体形状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和图10,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出光面21b的投影轮廓呈环形,散射结构22的投影轮廓也大致呈环形。
导光体21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5,导光体21包括形成有入射口21a的导光柱211、环绕于导光柱211底部的环形导光环212和设置于环形导光环212外周侧面上的入光部213,出光面21b形成于导光柱211的顶面,散射结构22设置于导光柱211的底面上,入光部213具有供补光光线入射的入光面213a,入光面213a从环形导光环212的外周侧面沿环形导光环212的径向向外延伸,入光面213a连接入光部213的顶面和入光部213的底面。如此,由于环形导光环212环绕于导光柱211的底部,便于补光光线从入光面213a进入环形导光环212后,能够直接射向散射结构22。补光光线从入光部213进入环形导光环212后,利用环形导光环212进一步使得补光光线均匀分布,环形导光环212内均匀分布的补光光线进入导光柱211内,使得从出光面21b射出的补光光线均匀性更好,进一步避免出光面21b出现明暗不均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和对摄像区域的补光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至图3,摄像头模组包括覆盖导光柱211顶面的保护镜片60。保护镜片60封闭外壳的通光口。如此,保护镜片60能够保护导光柱211,避免导光柱211的顶面磨损刮花,故而提升了摄像头模组的整体的外观精细度以及导光柱211的可靠性,还能降低对导光柱211的设计要求。导光件20和镜头组件10均位于外壳内,利用外壳隐藏环形导光环212和入光部213,避免用户透过保护镜片60看到环形导光环212和入光部213,进一步提高美感。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以入光面213a为起点,沿预设旋向,靠近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远离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其中,预设旋向与补光光线射出出光面21b的方向符合右手螺旋规则。即:右手握住环形导光环212,右手拇指指向补光光线射出出光面21b的方向,右手四指以入光面213a为起点,右手四指弯曲的方向为预设旋向。
以入光面213a为起点,补光光线射入入光面213a,也就是说,靠近入光面213a处的补光光线较多,因此,沿预设旋向,靠近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大,锯齿221之间分布较为稀疏,锯齿221的密度较小,避免锯齿221将过多的补光光线散射射向出光面21b,便于补光光线沿预设旋向传播至远离入光面213a的部位;远离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小,锯齿221之间分布较为密集,锯齿221的密度较大,便于远离入光面213a所在处的补光光线能够被锯齿221散射射向出光面21b,使出光面21b远离入光部213的部位亮度提升,改善点亮后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
为了进一步便于补光光线传播,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在预设旋向上,靠近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在0.05mm~0.07mm之间。示例性的,靠近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L为0.05mm、0.055mm、0.06mm、0.065mm或0.07mm等等。
为了进一步便于远离入光面213a的部位的补光光线能够被锯齿221散射射向出光面21b,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在预设旋向上,远离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在0.01mm~0.03mm之间。示例性的,远离入光面213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L为0.01mm、0.015mm、0.02mm、0.025mm或0.03mm等等。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入射口的投影轮廓呈圆形,入射口的投影的圆心与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径向最外侧的端点之间的连线为基准线,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与基准线之间的夹角在0°~10°之间。示例性的,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与基准线B之间的夹角β为0°、1°、2°、3°、4°、5°、7°、9°或10°等等。如此,避免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与基准线B之间的夹角β过大,一方面,避免入光面213a朝环形导光环212径向内侧倾斜角度过大,补光光线从入光面213a射入后从入光部的外周侧面213b射出,导致补光光线损耗过大;另一方面,避免入光面213a朝环形导光环212径向外侧倾斜角度过大,补光光线从入光面213a射入后直接沿环形导光环212的径向射入导光体21内,导致入光面213a所在处亮度过高,出现爆灯问题。
导光柱211的具体结构形状不限,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以垂直于镜片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导光柱211的投影外轮廓呈圆形,也就是说,导光柱211大致呈圆柱形。
一实施例中,镜头组件10包括镜筒和位于镜筒内的至少一个镜片。以垂直于镜片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镜筒靠近其物侧的一端的投影外轮廓呈圆形。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的中心点与出光面21b的投影外轮廓边缘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在2.5mm~4.0mm之间。示例性的,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的中心点与出光面21b的投影外轮廓边缘线之间的最小距离D为2.5mm、3.0mm、3.5mm或4.0mm等等。如此设计,一方面,避免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的中心点与出光面21b的投影外轮廓边缘线之间的距离过近,出现爆灯问题;另一方面,避免入光面213a的投影线的中心点与出光面21b的投影外轮廓边缘线之间的距离过远,补光光线的光路过长,补光光线损耗过大。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7和图8,环形导光环212的部分沿周向向外扩展以形成入光部213,入光部213末端的端面为入光面213a。如此,入光面213a的面积较大,以便补光光线从入光面213a进入入光部213内。
为减小补光光线在入光部213上的损耗,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7和图8,入光部的外周侧面213b为外凸的凸弧面,入光部的外周侧面213b与环形导光环212的外周侧面之间平滑过渡。具体的,入光部的外周侧面213b的外边缘分别连接入光部213的顶面、入光部213的底面和入光面213a。如此,避免入光部213上形成尖锐的拐角,从而减小补光光线传播过程中的损耗。
入光部213的具体结构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7和图8,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入光部213大致呈鱼鳍状,入光部的外周侧面213b的轮廓线为外凸的凸弧线。
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和图8,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环形导光环212的投影外轮廓线所在的圆与入光部的外周侧面213b的投影轮廓线所在的圆内切,上述两者之间的切点位于入光部213远离入光面213a的一端。如此,进一步便于入光部213将补光光线聚集至环形导光环212内。
导光件20的材质不限,例如,导光件2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导光件20采用聚碳酸酯基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光扩散粉在导光件20内的质量百分比在0%~0.5%之间。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均为透明塑料,两者均具有高透光率,且光学性能好。光扩散粉是指增加光线散射和透射功能的材料,光扩散粉通常呈微珠形态或呈微观形态呈球形。在聚碳酸酯基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中加入光扩散粉以进一步提高补光光线分布的均匀性。补光光线从入光部213的入光面213a进入导光件20内,光扩散粉在导光件20内的质量百分比为0%、0.1%、0.15%、0.3%或0.5%等等,不仅能提高补光均匀性,还能提高外观均匀性,避免出现明暗不均现象。
入光部213的数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至图8,入光部213的数量为多个,这样便于更多的补光光线进入导光体21内,从而提高整体亮度。多个入光部213沿环形导光环212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如此,提高补光均匀性。示例性的,入光部2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入光部213沿环形导光环212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另一实施例中,入光部213的数量为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个是指数量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例如,入光部213的数量在2个~20个之间。如此,能够兼顾补光均匀性和补光强度。
一实施例中,导光件20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导光件20一体注塑成型。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和图8,导光件20为中心对称结构。这样,不仅提高了补光均匀性,还提高了外观视觉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和图8,摄像头模组包括位于环形导光环212外周的侧发光灯,侧发光灯与入光部213一一对应设置,侧发光灯的侧面发出补光光线。侧发光灯发出的补光光线更加柔和,出光均匀性更好,便于保证出光面21b出光外观效果的一致性。
侧发光灯包括但不限于侧发光LED灯(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为进一步保证出光面21b出光外观颜色的一致性,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侧发光灯色温在5000K~14000K之间。避免侧发光灯超过14000K后出光颜色裸眼观察偏蓝。
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入光部213处设置顶发光灯30,顶发光灯30的顶面朝向入光部213的入光面213a。顶发光灯30光强更大,效率更高。顶发光灯30的色温分布范围较小,能够保证补光光线颜色的一致性。
为了进一步减弱入光部213所在处的爆灯程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5和图7,环形导光环212的底面形成有位于入光部213所在处的隔离槽212a,隔离槽212a位于散射结构22的径向外侧。也就是说,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隔离槽212a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入光部213的投影和出光面21b的投影之间,由于入光部213所在处环形导光环212的亮度更高,容易出现爆灯现象。隔离槽212a能够减少入光部213所在处直接进入导光柱211内的补光光线,起到拦光作用,如此,出光面21b靠近入光部213部分的亮度与出光面21b远离入光部213部分的亮度平衡,从而提高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和对摄像区域的补光均匀性。
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5和图7,环形导光环212的底面向顶侧凹陷以形成隔离槽212a。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7和图8,导光件20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环形导光环212的外周侧面上的定位结构23。移动终端上设置有与定位结构23形状适配的限位结构,定位结构23插入限位结构内,以将摄像头模组定位装配至移动终端上。
定位结构23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23为凸起,限位结构为与凸起形状适配的凹槽。另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23为凹槽,限位结构为与凹槽形状适配的凸起。凸起插入凹槽内,以将摄像头模组定位装配至移动终端上。
为了提高导光件20的外观视觉对称性,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7和图8,定位结构2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结构23沿环形导光环212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23为两个,两个定位结构23沿环形导光环212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图7和图8,环形导光环212的底面、环形导光环212的外周侧面和/或环形导光环21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反射层。利用第一反射层使得补光光线在环形导光环212内经反射后进入导光柱211内,避免补光光线射出环形导光环212。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图7和图8,环形导光环212的底面、环形导光环212的外周侧面和/或环形导光环21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遮光层。利用第一遮光层避免补光光线射出环形导光环212,提高外观美观度。
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可以为深色油墨层。例如黑色油墨或灰色油墨等等。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至图11,导光体21包括形成有入射口21a的导光台214和环绕于导光台214底部的环形裙边215,出光面21b形成于导光台214的顶面,散射结构22设置于导光台214的底面上,环形裙边215的底面设置有入光区215a,补光光线从入光区215a射入导光体21内。如此,环形裙边215环绕于导光台214的底部,便于补光光线从入光区215a进入环形裙边215后,投向散射结构22。补光光线从环形裙边215进入导光台214内,再从导光台214上的出光面21b射出,能够提高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和对摄像区域的补光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靠近入光区215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远离入光区215a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靠近入光区215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大,锯齿221之间分布较为稀疏,锯齿221的密度较小,避免锯齿221将过多的补光光线散射射向出光面21b,便于补光光线传播至远离入光区215a的部位;远离入光区215a的相邻的两个锯齿221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小,锯齿221之间分布较为密集,锯齿221的密度较大,便于远离入光区215a所在处的补光光线能够被锯齿221散射射向出光面21b,使出光面21b远离入光区215a的部位亮度提升,改善点亮后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至图11,摄像头模组包括位于入光区215a底侧的顶发光灯30,顶发光灯30的顶面发出补光光线。顶发光灯30光强更大,效率更高。顶发光灯30的色温分布范围较小,能够保证补光光线颜色的一致性。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顶发光灯30包括但不限于顶发光LED灯。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和图11,环形裙边215的底面形成有位于散射结构22的径向外侧的隔光槽215b,隔光槽215b的顶壁面为入光区215a,顶发光灯30的至少部分位于隔光槽215b内。由于入光区215a所在处环形裙边215的亮度更高,容易出现爆灯现象,隔光槽215b能够减少入光区215a附近进入导光台214内的补光光线,起到拦光作用,如此,出光面21b靠近入光区215a部分的亮度与出光面21b远离入光区215a部分的亮度平衡,从而提高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和对摄像区域的补光均匀性。
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和图11,环形裙边215的底面凹陷以形成隔光槽215b。
顶发光灯30的数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至图11,顶发光灯30的数量为多个,这样便于更多的补光光线进入导光件20内,从而提高整体亮度。顶发光灯30和入光区215a一一对应设置,多个顶发光灯30沿镜头组件10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如此,提高补光均匀性。示例性的,顶发光灯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顶发光灯30沿镜头组件10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另一实施例中,顶发光灯30的数量为一个。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至图11,环形裙边215的底面、环形裙边215的外周侧面和/或环形裙边215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反射层。利用第二反射层使得补光光线在环形裙边215内经反射后进入导光台214内,避免补光光线射出环形裙边215。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至图11,环形裙边215的底面、环形裙边215的外周侧面和/或环形裙边215的顶面设置有第二遮光层。利用第二遮光层避免补光光线射出环形裙边215,提高外观美观度。
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可以为深色油墨层。例如黑色油墨或灰色油墨等等。
一实施例中,导光件20采用聚碳酸酯基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光扩散粉在导光件20内的质量百分比在0%~20%之间。补光光线从入光区215a进入导光件20内,光扩散粉在导光件20内的质量百分比为0%、5%、7%、10%、15%或20%等等,不仅能提高对摄像区域的补光均匀性,还能提高出光面21b的外观均匀性,避免出光面21b出现明暗不均现象。
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图10和图12,摄像头模组包括封闭入射口21a的顶部的盖板40,盖板40具有可视区40a和环绕于可视区40a外周的环形遮光区40b,可视区40a的透光率大于环形遮光区40b的透光率;以垂直于镜头组件10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镜头组件10的镜片的投影位于可视区40a的投影内。
一方面,盖板40封闭入射口21a的顶部,以保护镜头组件10,避免镜片受损。另一方面,成像光线穿过可视区40a进入镜片内,可视区40a的透光率较大,以减小可视区40a对成像光线的影响,便于大部分的成像光线能够通过可视区40a进入镜头组件10,以保证成像质量。又一方面,用户从镜头组件10的物侧查看盖板40时,由于环形遮光区40b的透光率的较小,能够避免用户清晰地看到位于环形遮光区40b背后的结构。又一方面,用户看到盖板40时,盖板40的外观呈具有环形区域的唱片形,视觉美感好,因此,提高了摄像头模组的美感。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环形遮光区40b的透光率可以等于或大于0%,小于100%。例如,环形遮光区40b的透光率可以为0%,也就是说,环形遮光区40b近似于完全不透光的结构。
盖板40的材质不限,例如,盖板40包括但不限于玻璃或塑料等等。
可视区40a的透光率大于环形遮光区40b的透光率的方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可视区40a和环形遮光区40b采用不同材质,例如,可视区40a采用透光率较高的玻璃,环形遮光区40b采用透光率较低的塑料。另一实施例中,可视区40a和环形遮光区40b分别为透光率不同的塑料,例如,可以采用双色注塑工艺形成盖板40。又一实施例中,可视区40a和环形遮光区40b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一体性好,例如可视区40a和环形遮光区40b均为玻璃材质,玻璃材质强度较高且耐划伤,环形遮光区40b的顶面或底面设置挡光结构,以降低环形遮光区40b的透光率,例如,挡光结构为深色油墨层,深色包括但不限于黑色或灰色等等。也可以磨砂处理盖板40的顶面或底面以形成挡光结构。
一实施例中,导光台214的顶部和盖板40共同封闭通光口。出光面21b位于通光口处,出光面21b靠近被拍摄物,以便补光。环形裙边215能够隐藏至外壳内,用户从镜头组件10的物侧查看摄像头模组时,尽量减少用户看到的导光件20的部位,进一步提高美感。
为了进一避免串光现象,一实施例中,入射口21a的内周侧壁设置有挡光层。挡光层能够遮挡补光光线,避免补光光线从入射口21a的内周侧壁投向镜头组件10,从而避免flare现象。
挡光层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的,挡光层包括但不限于深色油墨,例如灰色油墨或黑色油墨等。
在以上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一具体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一些实施例中”或“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一具体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头组件;以及
导光件,包括导光体和散射结构,所述导光体包括形成入射口的导光柱、环绕于所述导光柱底部的环形导光环和设置于所述环形导光环外周侧面上的入光部,所述散射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柱的底面上,所述入光部具有供补光光线入射的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沿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入光部的顶面和所述入光部的底面,所述镜头组件靠近其物侧的一端伸入所述入射口内,所述导光柱的顶面形成有环绕于所述入射口外周的出光面,成像光线通过所述入射口进入所述镜头组件内,补光光线经所述散射结构散射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至所述镜头组件的摄像区域,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出光面的投影位于所述散射结构的投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镜头组件周向间隔分布的锯齿,所述锯齿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径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包括两个与所述导光体的底面连接的斜面,两个所述斜面相对倾斜且连接,所述斜面与所述导光体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在30°~45°之间;和/或,
所述锯齿的最高高度在0.1mm~0.25mm之间;和/或,
所述锯齿的最大宽度在0.1mm~0.4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入光面为起点,沿预设旋向,靠近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其中,所述预设旋向与所述补光光线射出所述出光面的方向符合右手螺旋规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设旋向上,靠近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在0.05mm~0.07mm之间;和/或,
在所述预设旋向上,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在0.01mm~0.03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入射口的投影轮廓呈圆形,所述入射口的投影的圆心与所述入光面的投影线径向最外侧的端点之间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入光面的投影线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夹角在0°~10°之间;和/或,
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入光面的投影线的中心点与所述出光面的投影外轮廓边缘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在2.5mm~4.0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部分沿周向向外扩展以形成所述入光部,所述入光部末端的端面为所述入光面;和/或,
所述入光部的外周侧面为外凸的凸弧面,所述入光部的外周侧面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之间平滑过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采用聚碳酸酯基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光扩散粉在所述导光件内的质量百分比在0%~0.5%之间;和/或,
所述入光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入光部沿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和/或,
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位于所述环形导光环外周的侧发光灯,所述侧发光灯与所述入光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侧发光灯的侧面发出所述补光光线;和/或,
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底面形成有位于所述入光部所在处的隔离槽,所述隔离槽位于所述散射结构的径向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上的定位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结构沿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底面、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导光环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反射层;或,
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底面、所述环形导光环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导光环的顶面设置有第一遮光层。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包括形成有所述入射口的导光台和环绕于所述导光台底部的环形裙边,所述出光面形成于所述导光台的顶面,所述散射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台的底面上,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设置有入光区,所述补光光线从所述入光区射入所述导光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入光区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远离所述入光区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锯齿之间的最小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位于所述入光区底侧的顶发光灯,所述顶发光灯的顶面发出所述补光光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形成有位于所述散射结构的径向外侧的隔光槽,所述隔光槽的顶壁面为所述入光区,所述顶发光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光槽内;和/或,
所述顶发光灯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顶发光灯和所述入光区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顶发光灯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所述环形裙边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裙边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反射层;或,
所述环形裙边的底面、所述环形裙边的外周侧面和/或所述环形裙边的顶面设置有第二遮光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采用聚碳酸酯基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光扩散粉在所述导光件内的质量百分比在0%~20%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封闭所述入射口的顶部的盖板,所述盖板具有可视区和环绕于所述可视区外周的环形遮光区,所述可视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环形遮光区的透光率;以垂直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镜头组件的镜片的投影位于所述可视区的投影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口的内周侧壁设置有挡光层。
2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通光口,所述摄像头模组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导光体设置于所述通光口处。
CN202110260231.6A 2020-05-26 2021-03-10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29653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0231.6A CN112965322B (zh) 2021-03-10 2021-03-10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PCT/CN2021/095245 WO2021238805A1 (zh) 2020-05-26 2021-05-21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US18/050,978 US20230075148A1 (en) 2020-05-26 2022-10-28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0231.6A CN112965322B (zh) 2021-03-10 2021-03-10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5322A CN112965322A (zh) 2021-06-15
CN112965322B true CN112965322B (zh) 2022-08-16

Family

ID=7627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0231.6A Active CN112965322B (zh) 2020-05-26 2021-03-10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53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2702B (zh) * 2023-02-14 2024-02-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78323U (zh) * 2016-10-31 2017-05-17 东莞市万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型闪光灯镜片
CN206178314U (zh) * 2016-10-31 2017-05-17 东莞市万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闪光灯镜片
CN109788096B (zh) * 2019-03-01 2021-02-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CN110708456A (zh) * 2019-11-27 2020-01-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外挂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447313A (zh) * 2020-05-22 2020-07-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1654602A (zh) * 2020-05-26 2020-09-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5322A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7256B2 (ja) 発光装置
CN102063223B (zh) 指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30075148A1 (en)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1447313A (zh) 移动终端
CN102954415A (zh) 照明设备
CN110312394B (zh) 一种壳体、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壳体发光控制方法
CN111510614A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2965322B (zh)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N111510610A (zh) 移动终端
CN215120933U (zh)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N113067970B (zh)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N212381272U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3629633A (zh) 电子装置、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和制造照明装置的方法
CN217957121U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113067969B (zh) 摄像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22188269A1 (zh)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N212343814U (zh) 移动终端
CN115933280A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911124A (zh)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N112965321B (zh) 摄像头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212381271U (zh) 移动终端
CN207742364U (zh) 一种闪光灯透镜
CN111405165B (zh) 透光盖板、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TW587193B (en) Imaging apparatus
CN216526362U (zh) 一种菲涅尔透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