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5198A -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5198A
CN112965198A CN202110351956.6A CN202110351956A CN112965198A CN 112965198 A CN112965198 A CN 112965198A CN 202110351956 A CN202110351956 A CN 202110351956A CN 112965198 A CN112965198 A CN 1129651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ositioning groove
lens barrel
glu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519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二飞
王丽青
谭怡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5195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51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5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519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6Filter hold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以及滤光片。镜筒环绕光轴设置,且设置有通孔;透镜组,透镜组安装于镜筒内,透镜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靠近成像面设置的像侧面,像侧面设置有定位凹槽,且像侧面位于定位凹槽外部的区域形成连接面;滤光片部分设置于定位凹槽内,且滤光片于光轴方向凸出于定位凹槽的内侧壁;连接面、滤光片的外侧壁面以及镜筒的内壁面围设形成点胶槽,第一透镜、滤光片以及镜筒通过设置于点胶槽内的胶水固定连接为一体。本发明的镜头的推力及稳定性更高,可以防止胶水朝向第一透镜的有效径处溢流,改善第一透镜的内反杂光,生产良品率高,成像品质好。

Description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镜头模组是通过镜筒、镜片、间隔环与遮光片堆叠或扣合在一起组成的。在实际组装镜头模组时,红外滤光片(IR滤光片)可贴在镜筒内部和外部,然后进行点胶固定。当红外滤光片设置于镜筒内部时,需要先将最后放入镜筒中的镜片点胶并烘烤固定,再将红外滤光片置入镜筒进行二次点胶并烘烤固定。因此,整个组装流程需要进行两次烘烤,工序十分繁琐,无形之中降低了镜头生产的整体良率。
此外,随着镜头模组正在向着微型化转变,镜头模组越来越小,相应的点胶空间也随之变得更小,时常发生溢胶、错位等点胶异常的情况。点胶异常不仅影响到镜头模组的推力及稳固性,而且会对镜头模组的杂光性能等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镜头模组的生产良率和成像品质。因此,亟需一种镜头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点胶异常容易影响镜头的推力及稳定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镜头,包括:
镜筒,所述镜筒环绕光轴设置,且设置有通孔;
透镜组,所述透镜组自所述通孔的一侧进入并安装于所述镜筒内,所述透镜组包括靠近所述镜头的成像面设置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靠近所述成像面设置的像侧面,所述像侧面设置有定位凹槽,且所述像侧面位于所述定位凹槽外部的区域形成连接面;以及
滤光片,所述滤光片部分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且所述滤光片于光轴方向凸出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内侧壁;
其中,所述连接面、所述滤光片的外侧壁面以及所述镜筒的内壁面围设形成点胶槽,所述第一透镜、所述滤光片以及所述镜筒通过设置于所述点胶槽内的胶水固定连接为一体。
由于本申请中的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具有定位凹槽,而滤光片的部分安装于定位凹槽内,如此设置,可以减小镜头光轴方向上的厚度,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可最大限度缩小镜筒外形尺寸,扩大镜头机械后焦,进而可以为镜头留有足够的调焦空间。与此同时,相对于以往将滤光片直接贴靠在透镜上并采用二次点胶的方式粘接滤光片的方式而言,本申请中将滤光片设置在定位凹槽中之后,可以将点胶槽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能够容纳更多胶水,从而增加了胶水与滤光片、第一透镜以及镜筒接触面积,使第一透镜、滤光片以及镜筒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增加镜头的推力及稳定性。此外,通过将点胶槽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之后,点胶槽可以容纳的胶水更多,进而可以防止胶水朝向第一透镜的有效径处溢流,确保镜头生产良品率。
进一步地,将点胶槽的尺寸设置大之后,点胶槽内可以设置更多胶水,当杂光在第一透镜内发生内反时,内反杂光反射至胶水处时,可被胶水再次反射,且胶水表面粗糙,反射效果更好,杂光更加不容易照射至成像面的有效成像区域内,也即是说,本申请中的镜头的结构可以改善第一透镜的内反杂光,可以提高镜头的成像品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点胶槽沿所述镜头光轴方向的深度在靠近所述定位凹槽的一侧较浅,在远离所述定位凹槽的一侧较深。如此设置,当在点胶槽中点胶之后,胶水靠近镜筒的内侧壁面的一侧的厚度较厚,而在靠近滤光片一侧的厚度胶薄,胶水可以与滤光片的外侧壁面、镜筒的内壁面很好地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滤光片的连接强度和镜头的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点胶槽沿光轴方向上的最大深度为D12,所述点胶槽沿光轴方向的最小深度为D11,其中,D12-D11≥0.1mm。由于点胶槽靠近光轴一侧的深度是小于远离光轴一侧的深度的,即点胶槽的最大深度D12位于点胶槽靠近镜筒内壁面的一侧,点胶槽的最小深度D11位于点胶槽靠近光轴的一侧,此时,通过使D12-D11≥0.1mm,可以增加点胶槽靠近镜筒内侧壁面一侧与靠近光轴一侧的深度差,使得胶水能够尽可能地往点胶槽靠近镜筒内壁面的一侧(点胶槽深度的较深的一侧)流动,可以防止胶水向靠近光轴的一侧(点胶槽深度较浅的一侧)流动而出现溢胶现象,能够进一步提高镜头的生产良品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一透镜的外边缘倾斜。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定位凹槽的槽底窄,槽口宽,更加便于将滤光片安装在定位凹槽中。与此同时,将滤光片放置在定位凹槽中之后,该滤光片的外侧边缘与定位凹槽的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点胶时,胶水能够进入该间隙内,便于增大胶水与第一透镜和滤光片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滤光片、第一透镜以及镜筒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的侧壁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α,其中,3°<α<10°。使定位凹槽的侧壁与光轴的夹角为3°<α<10°,不仅便于将滤光片安装在定位凹槽内,还便于胶水溢流至定位凹槽与滤光片之间的间隙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滤光片为方形滤光片或者圆形滤光片,结构简单,便于根据实际的设计和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滤光片为方形滤光片,所述方形滤光片的四个角均设置有倒角。通过在方形滤光片的四个角设置倒角,当将滤光片安装在定位凹槽中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大点胶槽的尺寸,能够容纳更多的胶水,从而可以增加胶水与滤光片、第一透镜以及镜筒接触面积,使第一透镜、滤光片以及镜筒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增加镜头的推力及稳定性,改善第一透镜的内反杂光。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的底部的外周设置有环形承靠面,所述环形承靠面围设在所述镜头的有效径外周,所述滤光片抵接于所述环形承靠面上;所述滤光片对角线上的宽度为H6,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径为H7,其中,H6≤H7。本申请中通过使滤光片抵接在位于镜头有效径外周的环形承靠面上,当朝向点胶槽内点胶时,滤光片的外周侧壁可以将胶水阻隔,防止胶水溢流至镜头的有效径区域内,能够保证镜头的成像品质。与此同时,本申请中通过使H6≤H7,可以保证滤光片能够安装于定位凹槽内,可以减小镜筒沿光轴方向上的尺寸,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设计,扩大镜头机械后焦,进而可以为镜头留足调焦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周壁面与所述镜筒的内侧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点胶槽连通,点胶时,胶水可以从点胶槽进入第一间隙内,能够进一步增大胶水与第一透镜和镜筒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镜头的结构强度和推力。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包括上述的镜头,以及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镜头的像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镜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设置定位凹槽,并使滤光片的部分安装于定位凹槽内,可以减小镜头光轴方向上的厚度,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可最大限度缩小镜筒外形尺寸,扩大镜头机械后焦,进而可以为镜头留有足够的调焦空间。与此同时,相对于以往将滤光片直接贴靠在透镜上并采用二次点胶的方式粘接滤光片的方式而言,本申请中将滤光片设置在定位凹槽中之后,可以将点胶槽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能够容纳更多的胶水,从而增加胶水与滤光片、第一透镜以及镜筒接触面积,使第一透镜、滤光片以及镜筒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增加镜头的推力及稳定性。此外,通过将点胶槽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之后,点胶槽可以容纳的胶水更多,进而可以防止胶水朝向第一透镜的有效径处溢流,确保镜头生产良品率。
进一步地,当杂光在第一透镜内发生内反时,内反杂光反射至胶水处时,可被胶水再次反射,且胶水的反射效果更好,杂光更加不容易照射至成像面的有效成像区域内,也即是说,本申请中的镜头的结构可以改善第一透镜的内反杂光,可以提高镜头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公开的镜头的主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公开的镜头的后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公开的镜头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的M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公开的镜头的主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公开的镜头的后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公开的镜头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7中P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二公开的镜头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N区域的放大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公开的镜头的半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公开的滤光片的主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公开的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标:100、镜头;10、镜筒;11、通孔;20、透镜组;21、第一透镜;211、像侧面;212、定位凹槽;212a、侧壁;213、连接面;22、第二透镜;23、第三透镜;30、滤光片;31、倒角;40、点胶槽;50、成像面;60、遮光片;70、第一间隙;300、电子设备;301、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100,该镜头100包括镜筒10、透镜组20以及滤光片30。
其中,镜筒10环绕光轴设置,且镜筒10上设置有通孔11;透镜组20自通孔11的一侧进入并安装于镜筒10内,该透镜组20具有靠近成像面50设置的第一透镜21,该第一透镜21具有靠近成像面50设置的像侧面211,该像侧面211设置有定位凹槽212,且像侧面211位于定位凹槽212外部的区域形成连接面213;滤光片30部分设置于定位凹槽212内,且滤光片30于光轴方向凸出于定位凹槽212的内侧壁,即滤光片30高出于定位凹槽212的侧壁面。其中,连接面213、滤光片30的外侧壁面以及镜筒10的内壁面围设形成点胶槽40,第一透镜21、滤光片30以及镜筒10通过设置于点胶槽40内的胶水固定连接为一体。
可以理解的是,滤光片30设置于定位凹槽212内的意思是指:滤光片30部分浸没在定位凹槽212内设置方式,图3和图4中示出了滤光片30的部分浸没在定位凹槽212内的情况,此时,滤光片30靠近成像面50的一侧凸出于第一透镜21的连接面213。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21的像侧面211具有定位凹槽212,而滤光片30的部分安装于定位凹槽212内,如此设置,可以减小镜头100光轴方向上的厚度,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可最大限度缩小镜筒10外形尺寸,扩大镜头100机械后焦,进而可以为镜头100留有足够的调焦空间。与此同时,相对于以往将滤光片30直接贴靠在透镜上并采用二次点胶的方式粘接滤光片30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中将滤光片30设置在定位凹槽212中之后,可以将点胶槽40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能够容纳更多胶水,从而增加了胶水与滤光片30、第一透镜21以及镜筒10接触面积,使第一透镜21、滤光片30以及镜筒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增加镜头100的推力及稳定性。此外,通过将点胶槽40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之后,点胶槽40可以容纳的胶水更多,进而可以防止胶水朝向第一透镜21的有效径处溢流,确保镜头100生产良品率。
进一步地,将点胶槽40的尺寸设置大之后,点胶槽40内可以设置更多胶水,当杂光在第一透镜21内发生内反时,内反杂光反射至胶水处时,可被胶水再次反射,且胶水的表面粗糙,反射效果更好,杂光更加不容易照射至成像面50的有效成像区域内,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的镜头100的结构可以改善第一透镜21的内反杂光,可以提高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镜筒10呈筒状结构设置,该筒状结构例如可以是圆筒状结构、棱柱形筒状结构或者其他异形筒状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图1和图2示出了镜筒10呈圆筒状设置的情况。实际设计时,通孔11可以是圆形孔、或者多边形孔等,图1和图2示出了通孔11呈圆形孔设置的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和选择,本申请中不作具体的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透镜组20包括至少一片透镜,例如一片、两片、三片或者三片以上。图3中示出了透镜组20包括三片透镜的情况,为了便于区分,将上述的上三片透镜分别标识为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以及第三透镜23,其中,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以及第三透镜23沿镜头100的像侧至物侧依次设置,也即是说,第一透镜21为最靠近镜头100的成像面50的一片透镜。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以及第三透镜23可以是玻璃材质的透镜,还可是塑胶透镜,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和设计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中不作具体的限定。
相邻两块透镜之间设置有遮光片60,该遮光片60呈环形设置,通过该遮光片60的作用,可以起到阻挡杂光的目的,便于提高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可选地,遮光片60是由黑色塑胶材料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制成的,可以提高尺寸精确度,不会因制作上的误差而降低阻挡杂光的效果,或阻挡过多的有效成像光线,而影响成像品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片60还可以由黑色薄膜经过冲压的方式制成。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滤光片30为圆形滤光片,对应地,定位凹槽212为圆形凹槽,便于对圆形滤光片进行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凹槽212沿镜头100光轴方向上的深度为D,滤光片30沿光轴方向上的厚度为d,其中,2/3d≤D<d,例如D=2/3d、D=5/6d等。当定位凹槽212沿镜头100的光轴方向上的深度D<2/3d时,定位凹槽212深度较浅,滤光片30安装在定位凹槽212中后,不便于对滤光片30进行安装和定位;当定位凹槽212沿镜头100的光轴方向上的深度D≥d时,滤光片30安装在定位凹槽212中后,滤光片30会整体浸没在定位凹槽212内,此时,滤光片30不便于与连接面213以及通孔11的内侧壁面形成点胶槽40,点胶粘接滤光片30、第一透镜21以及镜筒10时,胶水容易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流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溢胶现象,会降低镜头100的生产成品率。也即是说,本申请中通过使2/3d≤D<d,不仅能够将滤光片30牢固地粘接固定在定位凹槽212内,防止滤光片30发生松动显现,还能够提高镜头100的生产良品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凹槽212的深度是指定位凹槽212的槽口至槽底的用于承载滤光片30的位置处的距离D。
进一步地,点胶槽40沿镜头100光轴方向的深度在靠近定位凹槽212的一侧较浅,而在远离该定位凹槽212的一侧的深度,也即是说,本申请中的点胶槽40的深度在靠近镜筒10的内侧壁的一侧较深,而在靠近滤光片30的一侧的深度较浅。如此设置,当在点胶槽40中点胶之后,胶水靠近镜筒10的内侧壁的一侧的厚度较厚,而在靠近滤光片30一侧的厚度胶薄,胶水可以与滤光片30的外侧壁面、镜筒10的内壁面很好地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滤光片30的连接强度和镜头100的推力。
更进一步地,点胶槽40沿光轴方向上的最大深度为D12,点胶槽40沿光轴方向上的最小深度为D11,其中,D12-D11≥0.1mm,例如0.1mm、0.15mm、0.18mm、0.2mm等。由于点胶槽40靠近光轴一侧的深度是小于远离光轴一侧的深度的,即点胶槽40的最大深度D12位于点胶槽40靠近镜筒10内壁面的一侧,点胶槽40的最小深度D11位于点胶槽40靠近光轴的一侧,此时,通过使D12-D11≥0.1mm,可以增加点胶槽40靠近镜筒10内侧壁面一侧与靠近光轴一侧的深度差,使得胶水能够尽可能地往点胶槽40靠近镜筒10的内壁面的一侧(点胶槽40深度的较深的一侧)流动,可以防止胶水向靠近光轴的一侧(点胶槽40深度较浅的一侧)流动而出现溢胶现象,能够进一步提高镜头100的生产良品率。
再次参见图4所示,定位凹槽212的侧壁朝向第一透镜21的外边缘倾斜,也即是说,在定位凹槽212的槽底至槽口的方向上,定位凹槽212的侧壁212a与镜头100的光轴的距离逐渐增大,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定位凹槽212的槽底窄,槽口宽,更加便于将滤光片30安装在定位凹槽212中。与此同时,将滤光片30放置在定位凹槽212中之后,该滤光片30的外侧边缘与定位凹槽212的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点胶时,胶水能够进入该间隙内,便于增大胶水与第一透镜21和滤光片30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滤光片30、第一透镜21以及镜筒10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凹槽212的侧壁212a与光轴的夹角为α,其中,3°<α<10°,例如4°、5°、6°、8°等。使定位凹槽212的侧壁212a与光轴的夹角为3°<α<10°,不仅便于将滤光片30安装在定位凹槽212内,还便于胶水溢流至定位凹槽212与滤光片30之间的间隙内。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21的外周壁面与镜筒10的内侧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70,该第一间隙70与点胶槽40连通,点胶时,胶水可以从点胶槽40进入第一间隙70内,能够进一步增大胶水与第一透镜21和镜筒10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镜头100的结构强度和推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透镜21的像侧面211设置定位凹槽212,并使滤光片30的部分安装于定位凹槽212内,可以减小镜头100光轴方向上的厚度,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可最大限度缩小镜筒10外形尺寸,扩大镜头100机械后焦,进而可以为镜头100留有足够的调焦空间。与此同时,相对于以往将滤光片30直接贴靠在透镜上并采用二次点胶的方式粘接滤光片30的方式而言,本申请中将滤光片30设置在定位凹槽212中之后,可以将点胶槽40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能够容纳更多的胶水,从而增加胶水与滤光片30、第一透镜21以及镜筒10接触面积,使第一透镜21、滤光片30以及镜筒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增加镜头100的推力及稳定性。此外,通过将点胶槽40的尺寸设置得大一些之后,点胶槽40可以容纳的胶水更多,进而可以防止胶水朝向第一透镜21的有效径处溢流,确保镜头100生产良品率。
进一步地,当杂光在第一透镜21内发生内反时,内反杂光反射至胶水处时,可被胶水再次反射,且胶水的反射效果更好,杂光更加不容易照射至成像面50的有效成像区域内,也即是说,本申请中的镜头100的结构可以改善第一透镜21的内反杂光,可以提高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二
参见图5至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镜头100,本实施例中的镜头100与实施例一中的镜头100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滤光片30为方形滤光片,本申请中通过将滤光片30设置为方形滤光片,能够进一加大点胶槽40的尺寸,能够容纳更多的胶水,从而增加胶水与滤光片30、第一透镜21以及镜筒10接触面积,使第一透镜21、滤光片30以及镜筒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增加镜头100的推力及稳定性,改善第一透镜21的内反杂光,提高镜头100的成像品质。此外,通过将点胶槽40的尺寸设置得更大之后,点胶槽40可以容纳的胶水更多,进而可以防止胶水朝向第一透镜21的靠近光轴的内侧溢流,确保镜头100生产良品率。
与此同时,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21的像侧面211具有定位凹槽212,而滤光片30的部分安装于定位凹槽212内,如此设置,可以减小镜头100光轴方向上的厚度,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可最大限度缩小镜筒10外形尺寸,扩大镜头100机械后焦,进而可以为镜头100留足调焦空间。
结合图7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方形滤光片的四个角均设置有倒角31,该倒角31可以是倒直角,还可以是倒圆角,或者其他能够使滤光片30的四个角缺失部分的异形角等,图12中示出了倒角31为倒直角结构时的情况。通过在方形滤光片的四个角设置倒角31,当将滤光片30安装在定位凹槽212中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大点胶槽40的尺寸,能够容纳更多的胶水,从而可以增加胶水与滤光片30、第一透镜21以及镜筒10接触面积,使第一透镜21、滤光片30以及镜筒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增加镜头100的推力及稳定性,改善第一透镜21的内反杂光。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凹槽212的底部的外周设置有环形承靠面,该环形承靠面围设在镜头100的有效径外周,安装时,滤光片30抵接于该环形承靠面上,本申请中通过使滤光片30抵接在位于镜头100有效径外周的环形承靠面上,当朝向点胶槽40内点胶时,滤光片30的外周侧壁可以将胶水阻隔,防止胶水溢流至镜头100的有效径区域内,能够保证镜头100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滤光片30对角线上的宽度为H6,第一透镜21的外径为H7,其中,H6≤H7。如果H6大于H7,第一透镜21上无法开设得到可以安装滤光片30的定位凹槽212,难于实现镜头100的小型化设计。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通过使H6≤H7,可以保证滤光片30安装于定位凹槽212内,可以减小镜筒10沿光轴方向上的尺寸,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设计,扩大镜头100机械后焦,进而可以为镜头100留足调焦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滤光片30的变形分别为H4和H5,其中,对角线上的宽度H6是指滤光片30去掉倒角31之后的对角之间的距离,具体可参见12所示。
实施例三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该镜头模组包括感光芯片以及上述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中的镜头,其中,感光芯片设置于上述镜头的像侧。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具有前文所述的镜头,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具有前文所述的镜头所有的技术效果,由于前文已经对镜头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见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300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话手表、安防摄像头、车载摄像头等,该电子设备包括镜头100以及壳体301,该镜头100设于壳体30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0具有前文所述的镜头10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0具有前文所述的镜头100所有的技术效果,由于前文已经对镜头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所述镜筒环绕光轴设置,且设置有通孔;
透镜组,所述透镜组自所述通孔的一侧进入并安装于所述镜筒内,所述透镜组包括靠近所述镜头的成像面设置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靠近所述成像面设置的像侧面,所述像侧面设置有定位凹槽,且所述像侧面位于所述定位凹槽外部的区域形成连接面;以及
滤光片,所述滤光片部分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且所述滤光片于光轴方向凸出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内侧壁;
其中,所述连接面、所述滤光片的外侧壁面以及所述镜筒的内壁面围设形成点胶槽,所述第一透镜、所述滤光片以及所述镜筒通过设置于所述点胶槽内的胶水固定连接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槽沿所述镜头光轴方向的深度在靠近所述定位凹槽的一侧较浅,在远离所述定位凹槽的一侧较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槽沿光轴方向上的最大深度为D12,所述点胶槽沿光轴方向上的最小深度为D11,其中,D12-D11≥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内侧面向所述第一透镜的外边缘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的侧壁与所述光轴的夹角为α,其中,3°<α<1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为方形滤光片或者圆形滤光片。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为方形滤光片,所述方形滤光片的四个角均设置有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底部的外周设置有环形承靠面,所述环形承靠面围设在所述镜头的有效径外周,所述滤光片抵接于所述环形承靠面上;所述滤光片对角线上的宽度为H6,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径为H7,其中,H6≤H7。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周壁面与所述镜筒的内侧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点胶槽连通。
10.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以及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镜头的像侧。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镜头模组。
CN202110351956.6A 2021-03-31 2021-03-31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ithdrawn CN1129651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1956.6A CN112965198A (zh) 2021-03-31 2021-03-31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1956.6A CN112965198A (zh) 2021-03-31 2021-03-31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5198A true CN112965198A (zh) 2021-06-15

Family

ID=7628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51956.6A Withdrawn CN112965198A (zh) 2021-03-31 2021-03-31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519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648B (zh) * 2021-08-26 2022-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環型光學元件及攝像模組
TWI820748B (zh) * 2022-06-15 2023-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648B (zh) * 2021-08-26 2022-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環型光學元件及攝像模組
TWI820748B (zh) * 2022-06-15 2023-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74172U (zh)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2187468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동 단말기
EP3451029A1 (en)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liquid lens,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liquid lens
US11659263B2 (en) Split lens an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688298B (zh) 摄像模组阵列及相应的一体式基板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2965198A (zh)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318864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7990634B2 (en) Lens module with grooved barrel
US20200057239A1 (en) Lens module
WO2020108103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TWM584902U (zh) 相機裝置
CN210348027U (zh) 镜头模组
KR100910468B1 (ko) 카메라 모듈의 렌즈 유닛
CN112987220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266942U (zh) 感光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30328350A1 (en) Camera module and molded photosensitive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939022B2 (en) Imaging camera includes a gasket with a protrusion received in a recess of a lens
JP6813632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10534409U (zh)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10090798U (zh) 防溢胶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1403052U (zh) 电子装置和其摄像模块
KR100854748B1 (ko) 카메라 모듈
EP1906654A1 (en) Flat camera module
CN112596135A (zh) 透镜、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