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0509A -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0509A
CN112960509A CN202110321942.XA CN202110321942A CN112960509A CN 112960509 A CN112960509 A CN 112960509A CN 202110321942 A CN202110321942 A CN 202110321942A CN 112960509 A CN112960509 A CN 112960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rope
guide wheels
layer
guid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219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0509B (zh
Inventor
曹国华
张圆哲
朱真才
彭维红
周公博
刘善增
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to CN20211032194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05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0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0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0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0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5/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mining-hoist winding devices
    • B66B15/08Driv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B66B19/02Installing or exchanging ropes or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10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equalising rope or cable ten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属于提升技术领域。提升系统包括导向轮系;布置于导向轮系下方的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驱动部,其包括前后布置的两个直接驱动单元;以及提升绳组;每个驱动单元的各滚筒处均设置有行星式的锥齿轮传动机构,并通过传动齿轮和中间齿轮在不同驱动单元的主轴之间传递将不平衡转矩,通过行星式的锥齿轮的公转及自转动作,能平衡四根主轴对应侧滚筒不同的转矩,最终保证牵引同一提升容器的四个滚筒输出的驱动力相等,确保了每根提升绳的张力均相等,达到了提升系统各提升绳张力的均衡的目的,结构简洁轻便,适用于矿井的工况环境,不会增加系统的负载。

Description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提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适用超深立井大距离提升机多绳牵引,也适用于超高层大距离特种电梯多绳牵引和超高度大距离起重机械多绳牵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超过1800m的深井大距离提升,单绳缠绕式提升系统用于受到钢丝绳自重和提升滚筒尺寸的影响,有效载荷较小,而双绳布莱尔式提升虽然克服了单绳缠绕提升时有效载荷小的缺点,但相比于多绳摩擦可以通过4或6根钢丝绳实现的大载荷提升能力,还尤为不足,同时,相关问题也出现在超高层大距离特种电梯牵引和超高度大距离起重机械牵引上。
由于缠绕钢丝绳根数增多会使滚筒的布置困难,且必须实现多跟提升钢丝绳的张力均衡,现有的通过连通液压缸实现平衡的装置,调节长度有限,且具有泄漏问题;通过杠杆原理实现平衡调节的装置往往只能实现两根提升钢丝绳间的张力均衡。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CN 208544981 U;公开日:2019年02月16日;公开了一种平面内任意位置多点作用力系统自适应张力平衡装置,其安装在提升容器上,主要由并列连接的多排调节装置组成,每排调节装置包括若干个调节装置单元,调节装置单元包括支撑轴、轴承端盖、轴承座,端部连接件、大锥齿轮、小锥齿轮、滚筒和绳索,同一排调节装置内的调节装置单元之间的轴承座通过端部连接件相连,相邻两排调节装置在一端通过大齿轮直接啮合传动或者通过大齿轮和中间齿轮啮合传动,每个滚筒上缠绕一根绳索。该申请案的装置采用行星锥齿轮机构自动调节提升绳张力,并能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合适的排布方式,达到各提升绳张力均衡的目的,但该申请案是从提升容器端的提升绳进行,增加了提升系统的负载。
另,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6819690 B;公开日:2018年09月14日;公开了一种新型齿轮传动张力平衡多绳缠绕式提升机,在同一主轴上的两个滚筒间装有齿轮传动式张力平衡装置,通过行星锥齿轮机构在驱动端调节提升绳张力,两根主轴间设有的齿轮装置可保持同步,并通过离合齿轮方便调绳操作。该申请案的装置只能实现同一主轴上两个滚筒所连提升绳的张力平衡,故两个提升容器须由两套主轴装置分别牵引,工作时两根主轴上的转矩相差很大,造成轻载侧驱动电机功率浪费,并且齿轮传动式张力平衡装置设在两滚筒之间,可能会影响滚筒的布置,适用范围较为有限。此外,当提升深度很大时,井架往往设置很高,导致提升绳在天轮-滚筒平面内的弦长过大,这会使钢丝绳的振幅增大,容易跳导向轮轮缘,且加剧了钢丝绳的磨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超深立井大距离提升机多绳牵引、超高层大距离特种电梯多绳牵引和超高度大距离起重机械多绳牵引相关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包括:
导向轮系;
布置于导向轮系下方的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
驱动部,其包括前后布置的直接驱动单元一和直接驱动单元二,直接驱动单元一和直接驱动单元二结构相同,相互平行布置,每个直接驱动单元均包括驱动电机、主轴一和滚筒一,驱动电机为主轴一转动提供驱动力,每个主轴一上均套接有两个滚筒一;
提升绳组,其一端与驱动部传动连接,另一端绕过导向轮系顶部后与提升容器一及提升容器二顶部连接;
每个滚筒一中还包括:
支撑架一,其布置于滚筒一内部,支撑架一中部与主轴一转动连接,支撑架一的端部与滚筒一内侧壁固定连接;
锥齿轮一,其布置于滚筒一内靠近主轴一端部的一端,锥齿轮一与主轴一同轴固定连接;
锥齿轮二,其布置于滚筒一内另一端,锥齿轮二与主轴一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三,其布置于支撑架一的端部,锥齿轮三与支撑架一的端部转动连接,且锥齿轮三与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均啮合;还包括,
传动齿轮一,其与锥齿轮二同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一布置于滚筒一外部;
驱动部中前后相邻的滚筒一的传动齿轮一相互传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所述驱动部还包括前后布置的间接驱动单元一和间接驱动单元二,间接驱动单元一和间接驱动单元二结构相同,相互平行布置,且均位于直接驱动单元一和直接驱动单元二之间,每个间接驱动单元均包括主轴二和滚筒二,每个主轴二上均套接有两个滚筒二;
每个滚筒二中还包括:
支撑架二,其布置于滚筒二内部,支撑架二中部与主轴二转动连接,支撑架二的端部与滚筒二内侧壁固定连接;
锥齿轮四,其布置于滚筒二内靠近主轴二端部的一端,锥齿轮四与主轴二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五,其布置于滚筒二内另一端,锥齿轮五与主轴二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六,布置于支撑架二的端部,锥齿轮六与支撑架二的端部转动连接,且锥齿轮六与锥齿轮四和锥齿轮五均啮合;还包括,
传动齿轮二,其与锥齿轮四及锥齿轮五同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二布置于滚筒二外部;
前后相邻的滚筒一中的传动齿轮一和滚筒二中与锥齿轮五相连的传动齿轮二通过中间齿轮一传动连接;
前后相邻的滚筒二中与锥齿轮四相连的传动齿轮二通过中间齿轮二传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直接驱动单元一、间接驱动单元一、间接驱动单元二和直接驱动单元二从前到后各自主轴的高度位置依次升高,且各主轴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呈左右布置或前后布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导向轮系包括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二层导向轮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各自均包括有并列设置的两个导向轮;
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上方各有两个导向轮;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一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上方出绳;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二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下方出绳。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呈左右布置或前后布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导向轮系包括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二层导向轮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各自均包括有并列设置的四个导向轮;
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上方各有四个导向轮;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一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上方出绳;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二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下方出绳;
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高度位置相同时,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导向轮系包括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二层导向轮、三层导向轮和四层导向轮,各层导向轮的高度位置自前到后依次降低,每层导向轮各自均包括有并列设置的两个导向轮;
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上方各有四个导向轮;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一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上方出绳;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二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下方出绳;
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距离相同时,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选地,还包括:
平衡导向轮,其位于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之间,平衡导向轮高度位置低于二层导向轮,平衡导向轮的轴向与一层导向轮轴向相平行,平衡导向轮包括对称设置在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左右两侧的各两个导向轮;以及,
平衡绳,其由平衡首绳和平衡尾绳构成,平衡首绳搭在平衡导向轮上,平衡首绳的两端分别与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固定,平衡尾绳两端固定在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底部,平衡尾绳中段悬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绳牵引提升方法,在进行提升操作时,采用上述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进行提升。
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各滚筒内设置了行星式的锥齿轮机构,并通过传动齿轮和中间齿轮在不同主轴之间传递将不平衡转矩,通过行星式的锥齿轮的公转及自转动作,能平衡四根主轴对应侧滚筒不同的转矩,最终保证牵引同一提升容器的四个滚筒输出的驱动力相等,确保了每根提升绳的张力均相等,达到了提升系统各提升绳张力的均衡的目的,相比于现有的液压缸式的张力均衡装置,本申请的装置不会有泄露问题且调节长度可灵活设置,相比于传统杠杆式的张力均衡装置,本申请的装置可以实现多根提升钢丝绳间的张力均衡,且本申请的装置结构简洁轻便,适用于矿井的工况环境,不会增加系统的负载;
(2)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各驱动单元的主轴高度从前到后依次升高,能有效防止各提升绳之间接触干扰,且可以使位于后排的滚筒上的提升绳获得较小的弦长,减小提升绳的振幅,从而避免提升绳跳出导向轮轮缘,同时减轻了提升绳的磨损;
(3)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可以根据矿井空间需求不同设置不同的提升容器一与提升容器二的布置位置,同时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导向轮系中各导向轮的布置位置,大大增加了本系统的适用范围;
(4)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各提升绳的布置缠绕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各提升绳之间相互接触干扰,避免提升系统出现故障、波动应力等一系列问题;
(5)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避免了在直接在提升容器上安装大量复杂的张力均衡机构,提升系统负载能力显著增加,且便于检修和维护;
(6)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主要齿轮传动机构安装在滚筒内部,节省空间,便于滚筒的安装布置;
(7)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除可应用于多绳缠绕提升系统之外,还能应用于与摩擦提升系统混合进行的缠绕提升方式,可以提高提升系统有效载荷,增大提升深度;适用超深立井大距离提升机多绳牵引,也适用于超高层大距离特种电梯多绳牵引和超高度大距离起重机械多绳牵引;
(8)本发明的多绳牵引提升方法,根据矿井环境需求不同,选择合适的提升绳数量、提升容器布置方式及导向轮系布置结构,然后适应性的选择对应此结构形式的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本方法在提升过程中,提升绳使用寿命长,且各提升绳张力相等,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示出了实施例1的驱动部俯视图;
图2示出了实施例2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主视图;
图3示出了实施例2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俯视图;
图4示出了实施例3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主视图;
图5示出了实施例3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俯视图;
图6示出了实施例4的驱动部俯视图;
图7示出了实施例4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主视图;
图8示出了实施例5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主视图;
图9示出了实施例6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俯视图;
图10示出了实施例7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主视图;
图11示出了实施例7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俯视图;
图12示出了实施例8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主视图;
图13示出了实施例8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俯视图;
图14示出了实施例9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导向轮系;10、一层导向轮;11、二层导向轮;12、三层导向轮;13、四层导向轮;14、平衡导向轮;
2、提升容器一;
3、提升容器二;
4、驱动部;40、直接驱动单元一;41、直接驱动单元二;42、间接驱动单元一;43、间接驱动单元二;44、中间齿轮一;45、中间齿轮二;
400、主轴一;401、滚筒一;402、支撑架一;403、锥齿轮一;404、锥齿轮二;405、锥齿轮三;406、传动齿轮一;407、驱动电机;420、主轴二;421、滚筒二;422、支撑架二;423、锥齿轮四;424、锥齿轮五;425、锥齿轮六;426、传动齿轮二;
5、提升绳组;
6、平衡首绳;
7、平衡尾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左”和“右”,是以说明书附图中如图3视角为参照系,其中提升容器一2到提升容器二3的方向为从左到右,驱动部4处的滚筒方向同理;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前”和“后”,是以如图5视角为参照系,其中提升容器一2到提升容器二3的方向为从前到后,驱动部4处的各驱动单元方向同理;在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的描述下,均选用上述参照系的方向作为“左”、“右”、“前”和“后”所表示的位置方向。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包括:
导向轮系1;
布置于导向轮系1下方的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
驱动部4,其包括前后布置的直接驱动单元一40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直接驱动单元一40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结构相同,相互平行布置,每个直接驱动单元均包括驱动电机407、主轴一400和滚筒一401,驱动电机407为主轴一400转动提供驱动力,每个主轴一400上均套接有两个滚筒一401;
提升绳组5,其一端与驱动部4传动连接,另一端绕过导向轮系1顶部后与提升容器一2及提升容器二3顶部连接;
每个滚筒一401中还包括:
支撑架一402,其布置于滚筒一401内部,支撑架一402中部与主轴一400转动连接,支撑架一402的端部与滚筒一401内侧壁固定连接;
锥齿轮一403,其布置于滚筒一401内靠近主轴一400端部的一端,锥齿轮一403与主轴一400同轴固定连接;
锥齿轮二404,其布置于滚筒一401内另一端,锥齿轮二404与主轴一400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三405,其布置于支撑架一402的端部,锥齿轮三405与支撑架一402的端部转动连接,且锥齿轮三405与锥齿轮一403和锥齿轮二404均啮合;还包括,
传动齿轮一406,其与锥齿轮二404同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一406布置于滚筒一401外部;
驱动部4中前后相邻的滚筒一401的传动齿轮一406相互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对传统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作出改进,如图1和图2所示,提升绳组5的各提升绳一端缠绕于驱动部4中的各滚筒上,另一端与提升容器一2或提升容器二3固定连接,驱动部4的各滚筒表面均设有绳槽用于缠绕提升绳;本实施例中,驱动部4包括直接驱动单元一40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直接驱动单元一40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的结构均相同,均包括主轴一400、传动连接于主轴一400两端的驱动电机407以及在主轴一400上左右布置的两个滚筒一401。
驱动部4的每个主轴一400的每个滚筒一401处均包括有相同的结构,即:
滚筒一401为中空结构,位于滚筒一401内的主轴一400上安装有锥顶相对的锥齿轮一403和锥齿轮二404,两个锥齿轮大小相同且相互平行布置,其中锥齿轮一403与主轴一400同轴固定连接,锥齿轮一403与主轴一400保持同步转动,锥齿轮二404与主轴一400同轴转动连接,锥齿轮二404可相对主轴一400转动;在锥齿轮一403和锥齿轮二404之间的主轴一400上安装有支撑架一402,本实施例的支撑架一402为由至少一个支撑杆沿滚筒一401径向布置的结构组成,组成支撑架一402的每个支撑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在主轴一400上,端部则与滚筒一401内侧壁固定连接;锥齿轮三405则安装于支撑架一402的每个支撑杆的端部,锥齿轮三405同时与锥齿轮一403及锥齿轮二404啮合,锥齿轮三405可绕支撑杆转动;本实施例支撑架一402的支撑杆至少为一个,因此,安装在支撑架一402端部的锥齿轮三405至少有两个,一般在每个滚筒一401内设置2~6个锥齿轮三405,且各锥齿轮三405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支撑架一402可绕主轴一400相对转动,因此锥齿轮三405也可绕主轴一400相对转动;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同一主轴一400上的两个滚筒一401之间设置有两个传动齿轮一406,分别对应同轴固定于两个锥齿轮二404上,传动齿轮一406与锥齿轮二404保持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直接驱动单元一40的主轴一400左侧滚筒一401的传动齿轮一406与直接驱动单元二41的主轴一400左侧滚筒一401的传动齿轮一406通过中间齿轮一44传动连接,同理,直接驱动单元一40的主轴一400右侧滚筒一401的传动齿轮一406与直接驱动单元二41的主轴一400右侧滚筒一401的传动齿轮一406通过中间齿轮一44传动连接,可以在两直接驱动单元之间进行转矩传递。
当驱动部4驱动提升绳组5的各提升绳对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进行提升或下降动作时,驱动电机407分别带动两个直接驱动单元的主轴一400转动,进而分别带动各锥齿轮一403转动,并在支撑架一402的限位下进而带动锥齿轮三405环绕锥齿轮一403和锥齿轮二404做公转,同时带动滚筒一401转动以进行收绳或放绳,锥齿轮三405的公转会带动锥齿轮二404和传动齿轮一406的转动,传动到中间齿轮一44。
当直接驱动单元一40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对应侧的滚筒一401输出转矩不相同时,此时由两直接驱动单元对应侧滚筒一401中的锥齿轮二404传递到中间齿轮一44的转矩不同,进而使两直接驱动单元中对应侧滚筒一401中的锥齿轮三405在环绕锥齿轮一403及锥齿轮二404做公转的同时会进行自转,以此来吸收转矩差,直到两个直接驱动单元对应侧的两滚筒一401中锥齿轮二404的转矩相同,锥齿轮三405停止自转,仅由其公转使滚筒一401转动,从而保持直接驱动单元一40及直接驱动单元二41的对应侧滚筒一401输出转矩相等,进而达到各提升绳张力均衡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导向轮系1由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构成,二层导向轮11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10,每层导向轮上均并列设置两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呈左右布置;提升容器一2的上方有一层导向轮10中的一个导向轮及二层导向轮11中的一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二3的上方有一层导向轮10中的另一个导向轮及二层导向轮11中的另一个导向轮。
经过提升容器一2上方两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一2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一400左侧的各滚筒一401上,且均从各滚筒一401上方出绳;经过提升容器二3上方两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二3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一400右侧的各滚筒一401上,且均从各滚筒一401下方出绳。
本实施例中,提升容器一2对应前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后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提升容器二3对应前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后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绳的布置规律是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一401上,高度位置相同时,与对应侧滚筒一401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一401上,如图3所示。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及提升绳缠绕方法,各提升绳之间不会相互接触干扰,且此绕绳方式使各提升绳振幅小,从而避免提升绳跳出导向轮轮缘,同时减轻了提升绳的磨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导向轮系1由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构成,二层导向轮11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10,每层导向轮上均并列设置两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呈前后布置;提升容器一2的上方有一层导向轮10中的两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二3的上方有二层导向轮11中的两个导向轮。
经过提升容器一2上方两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一2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一400左侧的各滚筒一401上,且均从各滚筒一401上方出绳;经过提升容器二3上方两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二3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一400右侧的各滚筒一401上,且均从各滚筒一401下方出绳。
本实施例中,提升容器一2对应左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右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提升容器二3对应左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右侧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绳的布置规律是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一401上,高度位置相同时,与对应侧滚筒一401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一401上,如图5所示。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及提升绳缠绕方法,各提升绳之间不会相互接触干扰,且此绕绳方式使各提升绳振幅小,从而避免提升绳跳出导向轮轮缘,同时减轻了提升绳的磨损。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部4还包括前后布置的间接驱动单元一42和间接驱动单元二43,间接驱动单元一42和间接驱动单元二43结构相同,相互平行布置,且均位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之间,每个间接驱动单元均包括主轴二420和滚筒二421,每个主轴二420上均套接有两个滚筒二421;
每个滚筒二421中还包括:
支撑架二422,其布置于滚筒二421内部,支撑架二422中部与主轴二420转动连接,支撑架二422的端部与滚筒二421内侧壁固定连接;
锥齿轮四423,其布置于滚筒二421内靠近主轴二420端部的一端,锥齿轮四423与主轴二420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五424,其布置于滚筒二421内另一端,锥齿轮五424与主轴二420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六425,布置于支撑架二422的端部,锥齿轮六425与支撑架二422的端部转动连接,且锥齿轮六425与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均啮合;还包括,
传动齿轮二426,其与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同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二426布置于滚筒二421外部;
前后相邻的滚筒一401的传动齿轮一406和滚筒二421中与锥齿轮五424相连的传动齿轮二426通过中间齿轮一44传动连接;
前后相邻的滚筒二421中与锥齿轮四423相连的传动齿轮二426通过中间齿轮二45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针对传统的四驱动单元的四绳提升系统作出改进,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部4中各驱动单元的顺序从前至后依次为直接驱动单元一40、间接驱动单元一42、间接驱动单元二43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驱动电机407分别连接在两个直接驱动单元上,中间的两个间接驱动单元则通过传动齿轮和中间齿轮带动。
本实施例的间接驱动单元一42和间接驱动单元二43的结构均相同,均包括主轴二420及在主轴二420上左右布置的两个滚筒二421。
每个主轴二420的每个滚筒二421处均包括有相同的结构,即:
滚筒二421为中空结构,位于滚筒二421内的主轴二420上安装有锥顶相对的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两个锥齿轮大小相同且相互平行布置,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均与主轴二420同轴转动连接,两个锥齿轮均可绕主轴二420相对转动;在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之间的主轴二420上安装有支撑架二422,支撑架二422的结构同支撑架一402的结构,支撑架二422端部与滚筒二421内侧壁固定,支撑架二422的中部可相对主轴二420转动;锥齿轮六425安装于支撑架二422的每个支撑杆的端部,且锥齿轮六425同时与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啮合,锥齿轮六425可绕支撑杆做自转,锥齿轮六425也可绕主轴二420做公转,安装在支撑架二422端部的锥齿轮六425至少有两个,一般每个滚筒二421内设置2~6个锥齿轮六425,且各锥齿轮六425均匀布置;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每个滚筒二421的两端各布置一个传动齿轮二426,分别与各滚筒二421的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固定同轴连接,其中与锥齿轮五424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二426和相邻的直接驱动单元中的传动齿轮一406通过中间齿轮一44传动连接,与锥齿轮四423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二426和相邻的间接驱动单元中的与锥齿轮四423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二426通过中间齿轮二45传动连接,如图6所示,以此进行各相邻驱动单元间的转矩传递。
当驱动部4驱动提升绳组5的各提升绳对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进行提升或下降动作时,驱动电机407带动两直接驱动单元的主轴一400转动,进而带动锥齿轮一403转动,并在支撑架一402的限位下进而带动锥齿轮三405环绕锥齿轮一403和锥齿轮二404做公转,带动滚筒一401转动;同时,锥齿轮三405的公转会带动锥齿轮二404和传动齿轮一406的转动,并通过中间齿轮一44,带动传动齿轮二426转动,使相邻的间接驱动单元中的锥齿轮五424转动,并在支撑架二422的限位下进而带动锥齿轮六425环绕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做公转,带动滚筒二421转动;
当直接驱动单元、间接驱动单元上对应侧滚筒输出转矩不相同时,由直接驱动单元和间接驱动单元对应侧滚筒中的锥齿轮二404传递到中间齿轮一44的转矩不同,进而使两直接驱动单元中对应侧滚筒中的锥齿轮三405在环绕锥齿轮一403及锥齿轮二404做公转的同时会进行自转,以此来吸收转矩差,直到这两个滚筒中的锥齿轮二404和锥齿轮五424转矩相同,锥齿轮三405停止自转,仅由其公转使滚筒的转动,从而保持直接驱动单元、间接驱动单元的对应侧滚筒输出转矩相等。
间接驱动单元一42和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中,锥齿轮五424在传动齿轮一406作用下转动,并在支撑架二422的限位下进而带动锥齿轮六425环绕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做公转,带动滚筒二421转动;同时,锥齿轮六425的公转会带动锥齿轮四423和传动齿轮二426的转动,传递到中间齿轮二45;
当间接驱动单元一42和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对应侧滚筒输出转矩不相同时,此时由两间接驱动单元对应侧滚筒中的锥齿轮四423传递到中间齿轮二45的转矩不同,进而使两间接驱动单元中对应侧滚筒中的锥齿轮六425在环绕锥齿轮四423和锥齿轮五424做公转的同时会进行自转,以此来吸收转矩差,直到这两个滚筒中的锥齿轮四423转矩相同,锥齿轮六425停止自转,仅由其公转使滚筒的转动,从而保持间接驱动单元一42和间接驱动单元二43的对应侧滚筒输出转矩相等;从而使驱动部4四根主轴上对应侧滚筒输出转矩都相等,达到了提升绳张力均衡的目的。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直接驱动单元一40、间接驱动单元一42、间接驱动单元二43和直接驱动单元二41从前到后各自主轴的高度位置依次升高,且各主轴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如图8所示,两个直接驱动单元、两个间接驱动单元的主轴都处于同一平面内,且此平面与水平面呈夹角θ,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一方面能有效防止各提升绳之间接触干扰,另一方面,本布置方式相对于直接将各主轴布置在水平面上,可以使位于后排的滚筒上的提升绳获得较小的弦长,减小提升绳的振幅,从而避免提升绳跳出导向轮轮缘,同时减轻了提升绳的磨损。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导向轮系1由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构成,二层导向轮11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10,每层导向轮上均并列设置四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呈左右布置;提升容器一2的上方有一层导向轮10中的两个导向轮及二层导向轮11中的两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二3的上方有一层导向轮10中的另两个导向轮及二层导向轮11中的另两个导向轮。
经过提升容器一2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一2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上方出绳;经过提升容器二3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二3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下方出绳。
提升容器一2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本实施例中,对应左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主轴一400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右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右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容器二3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本实施例中,对应右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左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右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绳的布置规律是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高度位置相同时,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如图8和图9所示。
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1,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右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2,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3,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右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4;
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1,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右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2,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3,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右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4;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及提升绳的缠绕方式下,FA1=FA2=FA3=FA4且FB1=FB2=FB3=FB4。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如图10和图11所示,导向轮系1由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10、二层导向轮11、三层导向轮12和四层导向轮13构成,各层导向轮的高度位置自前到后依次降低,每层导向轮各自均包括有并列设置的两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呈前后布置;提升容器一2的上方为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提升容器二3的上方为三层导向轮12和四层导向轮13。
经过提升容器一2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一2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上方出绳;经过提升容器二3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二3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下方出绳。
提升容器一2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本实施例中,对应右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右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容器二3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本实施例中,对应左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左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右前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右后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绳的布置规律是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距离相同时,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如图11所示。
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1,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右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2,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3,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右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4;
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1,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右前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2,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3,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右后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4;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及提升绳的缠绕方式下,FA1=FA2=FA3=FA4且FB1=FB2=FB3=FB4。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如图12和图13所示,导向轮系1由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构成,二层导向轮11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10,每层导向轮上均并列设置四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呈前后布置;提升容器一2的上方为一层导向轮10,提升容器二3的上方为二层导向轮11。
经过提升容器一2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一2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上方出绳;经过提升容器二3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二3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下方出绳。
提升容器一2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一、左二、左三和左四,本实施例中,对应左四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左三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二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一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容器二3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一、左二、左三和左四,本实施例中,对应左一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左二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三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四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绳的布置规律是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高度位置相同时,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如图13所示。
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一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1,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二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2,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三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3,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四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4;
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一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1,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二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2,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三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3,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四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4;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及提升绳的缠绕方式下,FA1=FA2=FA3=FA4且FB1=FB2=FB3=FB4。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实施例1~8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如图14所示,导向轮系1由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构成,二层导向轮11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10,每层导向轮上均并列设置四个导向轮,还包括平衡导向轮14,前后处于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之间,高度位置低于二层导向轮11,包括对称设置在一层导向轮10和二层导向轮11的左右两侧的各两个导向轮,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呈前后布置;提升容器一2的上方为一层导向轮10,提升容器二3的上方为二层导向轮11,平衡导向轮14位于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上方中间位置。
本实施例还包括平衡首绳6和平衡尾绳7,平衡首绳6搭在平衡导向轮14上,两端分别与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固定,平衡尾绳7两端固定在与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的底部,中段悬垂;本实施例中,由平衡首绳6可以自动平衡其两侧的载荷,使得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自重的载荷大多数被平衡导向轮14所承受,使得驱动部4受到的牵引负荷大大减少,极大的延长了驱动部4的有效使用寿命,且使得多绳提升系统能进行更大载重的升降作业。
经过提升容器一2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一2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上的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上方出绳;经过提升容器二3上方四个导向轮的提升绳组5的提升绳与提升容器二3相连,且这些根提升绳均缠绕于各主轴上的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从各滚筒下方出绳。
提升容器一2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一、左二、左三和左四,本实施例中,对应左四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左三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二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左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一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左侧的滚筒一401上。
本实施例中提升容器二3上方的四个导向轮按照其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左一、左二、左三和左四,本实施例中,对应左一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二41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对应左二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二43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三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间接驱动单元一42上的右侧的滚筒二421上,对应左四导向轮的提升绳缠绕于直接驱动单元一40上的右侧的滚筒一401上。
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一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1,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二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2,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三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3,将提升容器一2上方左四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A4;
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一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1,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二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2,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三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3,将提升容器二3上方左四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的拉力表示为FB4;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及提升绳的缠绕方式下,FA1=FA2=FA3=FA4且FB1=FB2=FB3=FB4。
可以根据矿井环境需求不同,选择合适的提升绳数量、提升容器布置方式及导向轮系1布置结构,并增设平衡导向轮14、平衡首绳6、平衡尾绳7等结构,构成与摩擦提升系统混合进行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在提升过程中,提升系统有效载荷大,适用提升深度大,提升绳使用寿命长,且各提升绳张力相等,安全性高。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的多绳牵引提升方法,针对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提升绳数量,双绳或四绳;再根据提升容器处的环境空间需求,选择合适的提升容器布置方式,左右布置两提升容器或前后布置两提升容器;再根据导向轮系1处的环境空间需求,选择合适的导向轮系1布置方式,布置两层或四层;提升绳数量、提升容器及导向轮系1的布置方式确定后,选择布置方式所对应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
对于双绳提升,
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左右布置,导向轮系1布置有两层时,选择实施例2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形式;
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前后布置,导向轮系1布置有两层时,选择实施例3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形式;
对于四绳提升,
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左右布置,导向轮系1布置有两层时,选择实施例6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形式;
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前后布置,导向轮系1布置有四层时,选择实施例7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形式;
提升容器一2和提升容器二3前后布置,导向轮系1布置有两层时,选择实施例8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的结构形式。
通过本实施例的多绳缠绕提升方法,可以根据矿井环境需求不同,选择合适的提升绳数量、提升容器布置方式及导向轮系1布置结构,然后适应性的选择对应此结构形式的本发明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本方法在提升过程中,提升绳使用寿命长,且各提升绳张力相等,安全性高。
本发明所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在超深立井大距离提升机、超高层大距离特种电梯、超高度大距离起重机械等方面及其它方面的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包括:
导向轮系;
布置于导向轮系下方的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
驱动部,其包括前后布置的直接驱动单元一和直接驱动单元二,直接驱动单元一和直接驱动单元二结构相同,相互平行布置,每个直接驱动单元均包括驱动电机、主轴一和滚筒一,驱动电机为主轴一转动提供驱动力,每个主轴一上均套接有两个滚筒一;
提升绳组,其一端与驱动部传动连接,另一端绕过导向轮系顶部后与提升容器一及提升容器二顶部连接;
其特征在于,每个滚筒一中还包括:
支撑架一,其布置于滚筒一内部,支撑架一中部与主轴一转动连接,支撑架一的端部与滚筒一内侧壁固定连接;
锥齿轮一,其布置于滚筒一内靠近主轴一端部的一端,锥齿轮一与主轴一同轴固定连接;
锥齿轮二,其布置于滚筒一内另一端,锥齿轮二与主轴一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三,其布置于支撑架一的端部,锥齿轮三与支撑架一的端部转动连接,且锥齿轮三与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均啮合;还包括,
传动齿轮一,其与锥齿轮二同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一布置于滚筒一外部;
驱动部中前后相邻的滚筒一的传动齿轮一相互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还包括前后布置的间接驱动单元一和间接驱动单元二,间接驱动单元一和间接驱动单元二结构相同,相互平行布置,且均位于直接驱动单元一和直接驱动单元二之间,每个间接驱动单元均包括主轴二和滚筒二,每个主轴二上均套接有两个滚筒二;
每个滚筒二中还包括:
支撑架二,其布置于滚筒二内部,支撑架二中部与主轴二转动连接,支撑架二的端部与滚筒二内侧壁固定连接;
锥齿轮四,其布置于滚筒二内靠近主轴二端部的一端,锥齿轮四与主轴二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五,其布置于滚筒二内另一端,锥齿轮五与主轴二同轴转动连接;
锥齿轮六,布置于支撑架二的端部,锥齿轮六与支撑架二的端部转动连接,且锥齿轮六与锥齿轮四和锥齿轮五均啮合;还包括,
传动齿轮二,其与锥齿轮四及锥齿轮五同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二布置于滚筒二外部;
前后相邻的滚筒一的传动齿轮一和滚筒二中锥齿轮五相连的传动齿轮二通过中间齿轮一传动连接;
前后相邻的滚筒二中与锥齿轮四相连的传动齿轮二通过中间齿轮二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直接驱动单元一、间接驱动单元一、间接驱动单元二和直接驱动单元二从前到后各自主轴的高度位置依次升高,且各主轴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呈左右布置或前后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向轮系包括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二层导向轮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各自均包括有并列设置的两个导向轮;
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上方各有两个导向轮;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一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上方出绳;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二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下方出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呈左右布置或前后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向轮系包括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二层导向轮高度位置低于一层导向轮,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各自均包括有并列设置的四个导向轮;
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上方各有四个导向轮;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一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上方出绳;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二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下方出绳;
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高度位置相同时,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向轮系包括呈前后布置的一层导向轮、二层导向轮、三层导向轮和四层导向轮,各层导向轮的高度位置自前到后依次降低,每层导向轮各自均包括有并列设置的两个导向轮;
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上方各有四个导向轮;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一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左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上方出绳;
提升绳组中与提升容器二相连的提升绳缠绕于各驱动单元右侧的各滚筒上,且均自各滚筒下方出绳;
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越远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与对应侧滚筒长度中垂线距离相同时,高度位置越高的导向轮对应的提升绳缠绕于越靠后的滚筒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平衡导向轮,其位于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之间,平衡导向轮高度位置低于二层导向轮,平衡导向轮的轴向与一层导向轮轴向相平行,平衡导向轮包括对称设置在一层导向轮和二层导向轮左右两侧的各两个导向轮;以及,
平衡绳,其由平衡首绳和平衡尾绳构成,平衡首绳搭在平衡导向轮上,平衡首绳的两端分别与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固定,平衡尾绳两端固定在提升容器一和提升容器二的底部,平衡尾绳中段悬垂。
10.一种多绳牵引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提升操作时,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种所述的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进行提升。
CN202110321942.XA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Active CN1129605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1942.XA CN112960509B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1942.XA CN112960509B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0509A true CN112960509A (zh) 2021-06-15
CN112960509B CN112960509B (zh) 2022-04-15

Family

ID=76278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21942.XA Active CN112960509B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0509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2186A (en) * 1959-07-23 1965-03-09 Bayer Ag Apparatus for stretching travelling filaments consisting of fully synthetic plastics
US20040079590A1 (en) * 2002-10-29 2004-04-29 Sweet Robert H Autobalance roping and drive arrangement
US20080149426A1 (en) * 2006-12-21 2008-06-26 Hans Kocher Elevator with two elevator cars dispos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a shaft
CN102602838A (zh) * 2012-02-28 2012-07-25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立井施工吊盘的自动平衡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3359645A (zh) * 2013-07-08 2013-10-23 中国矿业大学 柔索悬吊平台导向绳张力自动调节系统及方法
WO2015043146A1 (zh) * 2013-09-29 2015-04-02 中国矿业大学 多绳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平衡位移调节状态监测方法及装置
CN204603254U (zh) * 2015-03-12 2015-09-02 邯郸市红光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倾转式连续自动浇铸机
CN105110160A (zh) * 2015-09-08 2015-12-02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双向循环运输系统链条驱动装置
CN106829690A (zh) * 2017-01-25 2017-06-13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齿轮传动张力平衡多绳缠绕式矿井提升机
CN106927347A (zh) * 2017-04-06 2017-07-0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深立井多绳缠绕提升机与缠绕方法
CN106946122A (zh) * 2017-05-15 2017-07-14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三绳缠绕式矿山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复合锥齿轮平衡装置
KR20170141065A (ko) * 2016-06-14 2017-12-22 최현배 스탠딩타입의 안마장치
CN108892019A (zh) * 2018-07-06 2018-11-2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平面内任意位置多点作用力系统自适应张力平衡装置
CN109019251A (zh) * 2018-07-06 2018-12-1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超深提升系统多根钢丝绳的张力平衡装置
WO2020119196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超深立井环向分布式摩擦提升系统
CN112357724A (zh) * 2020-11-26 2021-02-12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超深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及其导向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2186A (en) * 1959-07-23 1965-03-09 Bayer Ag Apparatus for stretching travelling filaments consisting of fully synthetic plastics
US20040079590A1 (en) * 2002-10-29 2004-04-29 Sweet Robert H Autobalance roping and drive arrangement
US20080149426A1 (en) * 2006-12-21 2008-06-26 Hans Kocher Elevator with two elevator cars dispos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a shaft
CN102602838A (zh) * 2012-02-28 2012-07-25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立井施工吊盘的自动平衡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3359645A (zh) * 2013-07-08 2013-10-23 中国矿业大学 柔索悬吊平台导向绳张力自动调节系统及方法
WO2015043146A1 (zh) * 2013-09-29 2015-04-02 中国矿业大学 多绳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平衡位移调节状态监测方法及装置
AU2014328348A1 (en) * 2013-09-29 2015-10-08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displacement adjustment state of steel rope tension balancing of multi-rope hoist
CN204603254U (zh) * 2015-03-12 2015-09-02 邯郸市红光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倾转式连续自动浇铸机
CN105110160A (zh) * 2015-09-08 2015-12-02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双向循环运输系统链条驱动装置
KR20170141065A (ko) * 2016-06-14 2017-12-22 최현배 스탠딩타입의 안마장치
CN106829690A (zh) * 2017-01-25 2017-06-13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齿轮传动张力平衡多绳缠绕式矿井提升机
CN106927347A (zh) * 2017-04-06 2017-07-0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深立井多绳缠绕提升机与缠绕方法
CN106946122A (zh) * 2017-05-15 2017-07-14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三绳缠绕式矿山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复合锥齿轮平衡装置
CN108892019A (zh) * 2018-07-06 2018-11-2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平面内任意位置多点作用力系统自适应张力平衡装置
CN109019251A (zh) * 2018-07-06 2018-12-1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超深提升系统多根钢丝绳的张力平衡装置
WO2020119196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超深立井环向分布式摩擦提升系统
CN112357724A (zh) * 2020-11-26 2021-02-12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超深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及其导向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731型附壁式升降输送机", 《建筑技术》 *
朱真才等: "双绳缠绕式煤矿深井提升系统钢丝绳张力主动控制方法", 《煤炭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0509B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17418B (zh) 一种卷筒及其卷扬机构
CN106904517B (zh) 一种超深立井提升机与提升方法
CN112357724B (zh) 一种超深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及其导向方法
CN106829690A (zh) 一种新型齿轮传动张力平衡多绳缠绕式矿井提升机
CN109019251A (zh) 一种超深提升系统多根钢丝绳的张力平衡装置
CN106865436A (zh) 起重机用穿绳卷扬机构
CN205442478U (zh) 公路路锥布放与回收仓储系统用钢丝绳升降机构
CN112960509B (zh) 一种大距离多绳牵引提升系统及提升方法
CN203319601U (zh) 一种张紧驱动的卷扬提升机构
CN108892019A (zh) 一种平面内任意位置多点作用力系统自适应张力平衡装置
CN103264971A (zh) 一种胀紧驱动的卷扬提升机构
WO2020006888A1 (zh) 一种大距离调绳的钢丝绳张力自动均衡装置
CN105836644B (zh) 减速机及卷扬机
CN112960511B (zh) 一种张力自均衡的多绳缠绕提升系统及方法
CN111776972A (zh) 双卷筒同步提升系统
CN102561277A (zh) 中大型表孔弧门固定卷扬启闭机
CN207330157U (zh) 一种重力式电缆卷筒
CN206606957U (zh) 起重机用穿绳卷扬机构
CN205709627U (zh) 减速机及卷扬机
CN107200278A (zh) 差动补偿的单臂架起重机变幅水平位移系统
CN209853580U (zh) 一种下回转及单电机同步起升式的龙门式起重小车
CN201301408Y (zh) 一种复捻摇杆围绕初捻装置旋转的制绳机
CN210012526U (zh) 用于竖井掘进的凿井绞车
CN215160537U (zh) 一种双卷筒起升装置
CN108455414B (zh) 一种节能型并联电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