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40513B -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40513B
CN112940513B CN202110146685.0A CN202110146685A CN112940513B CN 112940513 B CN112940513 B CN 112940513B CN 202110146685 A CN202110146685 A CN 202110146685A CN 112940513 B CN112940513 B CN 112940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nin
parts
color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master b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66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40513A (zh
Inventor
杨小平
吴旭伟
王治国
何小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hengyang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hengya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hengyang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hengya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4668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40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40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40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40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40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20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 C08J3/22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 C08J3/226Compounding polymers with additives, e.g. colouring using masterbatch techniques using a polymer as a carri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8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 the absence of monomers, e.g. block polymers
    • C08G81/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 the absence of monomers, e.g. block polymers at least one of the polymers being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8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5/04Polyurethanes
    • C08J2475/08Polyurethanes from 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1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pecific function
    • C08K3/013Fillers, pigments or reinforcing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36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41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bound to oxyge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颜料25份~30份;木质素纳米颗粒35份~40份;聚醚聚氨酯预聚体40份~50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30份~35份;过氧化苯甲酰18份~25份;脂肪族胺类固化剂10份~15份;分散剂15份~20份。本发明提供的色母粒利用自制备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协同添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起到增韧效果,进而使色母粒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不易起皮分层,同时由于聚醚聚氨酯的添加进一步增强了其机械性能的同时,能够提高其抗紫外能力,耐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色母粒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 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工业的不断发展,塑料加工的原料及填料的不断创新, 使得塑料被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甚至已经可W替代一些传统的材 料,例如金属材料、木材、皮革等。而对于制品颜色的不断需求,色 母粒几乎已经成为塑料化工行业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巧为制品增添 色彩的同时,还能提高材料的一些性能,可W说色母粒的不断发展和 创新是塑料加工工业发展的产物和见证。现在人们对色母粒的研发也 越来越广泛,包括专用色母粒,多功能色母粒及填料在色母粒中的改 性研究。
中国的色母粒技术己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且色母粒也逐渐 成为我国工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着许多色母粒相关行业如 颜料、助剂、树脂等。母粒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聚合物的产业 链中的重要部分。工艺上来说,母粒与树脂混合加工一次即制品,减 少了传统改性料技术中从树脂到制品的两次加工,减少了加工成本, 同时还有利于维持产品的性能我国色母粒企业己达4000多家,对我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200多家色母粒生产企业进行了研究调查,国内色 母粒产量主要集中于广东(约占23%)、江浙沪(约占39%)、京津冀 (约占12%),这几个地区占据了大部分国内色母粒的生产能力。
但是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200810122122.2所采用的色母粒 的制备需要添加各种加工助剂、热稳定剂才能达到在热环境下质量稳 定的技术效果,且随着光照延长,添加使用色母粒的材质会逐渐褪色, 不能保持一开始制备添加色母粒时所具有的的光鲜亮丽的颜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利用自制备的木质素纳米颗粒协 同添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共聚物起到增韧效果,进而使色母粒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不易 起皮分层,同时由于聚醚聚氨酯的添加进一步增强了其机械性能的同 时,能够提高其抗紫外能力,耐热能力。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其特 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Figure BDA0002930736750000021
进一步地,所述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25份~30份重量份的低磺化木质素溶于乙醇中,形成质 量分数为0.5%~0.6%的低磺化木质素乙醇溶液;
S2:将所述步骤S1得到的混合溶液搅拌1h~2h,然后采用 0.3mm~0.5mm滤膜过滤,以去除木质素中的不溶性杂质;
S3:将10ml~20ml的浓度为0.025M~0.05M的盐酸溶液 0.03ml/min~0.05ml/min逐渐滴加至所述步骤S2得到的混合溶液中, 然后将溶液在4L烧杯中透析三天,每天更换三次水;
S4:将150ml~200ml的0.1wt%~0.3wt%的戊二醛水溶液加入至 50ml的所述步骤S4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在恒定搅拌下1h后交联得 到木质素纳米颗粒前体物,然后通过在蒸馏水中透析纯化,以 5000rpm~5500rpm转速离心得到的固体真空干燥得到所述木质素纳 米颗粒。
制备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5nm~19nm。
进一步地,所述低磺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M1:将50份~100份重量份的农业废弃物于70℃~80℃、1L~ 2L蒸馏水环境下蒸馏,每隔3h~5h补充1L蒸馏水,共蒸馏24h~ 48h后得到半纤维木质素,所采用的农业废弃物为纤维含量高的农业 副产品,如甘蔗渣、甜菜渣、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竹工艺品边角料、花生壳、木制品边角料等;
M2:将所述步骤M1得到的半纤维木质素溶于浓度为1.5M~ 2M、pH为9~10的NaOH溶液中,以300rpm~350rpm转速搅拌 30min~60min;
M3:在所述M2步骤中的最后10min~20min内逐渐滴加浓度为5M~6M的硫酸溶液,然后采用1μm~2μm的聚偏氟乙烯微滤膜过 滤,得到的固体于65℃~75℃下继续蒸馏20min~30min,得到所述 低磺化木质素。
进一步地,所述颜料为暖色系颜料或冷色系颜料。
进一步地,所述暖色系颜料为玫瑰红、刚果红、桃红、甲酚红中 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冷色系颜料为酞菁铜α蓝颜料、阿尔新蓝、孔雀 绿、群青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中的异氰酸酯基(NCO)的质 量分数含量为15%~18%。
进一步地,所述脂肪族胺类固化剂为二亚乙基三胺、四亚甲基二 胺、己二胺、胺乙基乙醇胺和二乙胺基丙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1)将二分之一所述重量份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所述重量份的分 散剂混合,混匀后与所述重量份的颜料混合,混匀后备用;
2)将剩余二分之一所述重量份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所述重量份 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于干燥状态下,以150rpm~180rpm转速搅拌 0.5h~1h,然后再于40Hz~60Hz频率下超声处理15min~30min;
3)向所述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所述重量份的过氧化苯 甲酰、于85℃~95℃下以100rpm~125rpm转速搅拌20min~30min, 于25℃~27℃下静置15min,晾晾,然后再于真空下处理5min~10min, 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聚体;
4)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 酯预聚体在75℃~85℃下加热2h~2.5h,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5)将所述步骤4)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 酯共聚物与所述重量份的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于60℃~100℃下混合, 于200rpm~300rpm转速下搅拌30min~45min,得到聚醚聚氨酯预聚 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
6)将所述步骤5)得到的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 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与所述步骤1)得到的混 合物、所述重量份的脂肪族胺类固化剂混合,于高速混合机中以 2600rpm~3200rpm下高速混合5min~10min,然后采用螺杆挤出机 于225℃~275℃下,以300r/min~350r/min转速进行熔融共混并挤出 造粒,得到所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提供的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聚醚聚氨酯预聚体对 木质素纳米粒子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形成的木质素接枝聚甲基丙烯 酸甲酯共聚物进行改性,可以借助于NCO含量在15%~18%的聚醚 聚氨酯预聚体增韧最终的色母粒,可以提高其耐冲击性能。
2、本发明提供的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采用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作为颜料的载体,因而无需再另外添加,无需助剂和高温稳定剂, 减少了制备过程的繁琐,减少了制备原料的成分种类,间接减少了生 产成本。
3、本发明通过自制备低磺化木质素后,制备粒径范围在15nm~ 19nm的木质素纳米粒子,然后在最终的色母粒制备过程中,通过原 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成功地合成了将低磺化木质素的木质素纳米粒子 接枝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上的热塑性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木质素 大分子引发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配比,可以方便地控制木质 素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木质素质量分数和分子量,与单独 添加木质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混物相比,木质素接枝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共聚物表现出1更高的耐冲击性能和耐热性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 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所采用的颜料、聚醚聚氨酯预聚体等化学原料均为市购产 品,本发明所采用的分散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按重量份计,包 括以下组分:
Figure BDA0002930736750000061
Figure BDA0002930736750000071
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中的异氰酸酯基NCO的质量分数含量为 18%。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30份重量份的低磺化木质素溶于乙醇中,形成质量分数为 0.6%的低磺化木质素乙醇溶液;
S2:将步骤S1得到的混合溶液搅拌2h,然后采用0.5mm滤膜 过滤,以去除木质素中的不溶性杂质;
S3:将20ml的浓度为0.05M的盐酸溶液0.05ml/min逐渐滴加至 步骤S2得到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溶液在4L烧杯中透析三天,每 天更换三次水;
S4:将200ml的0.3wt%的戊二醛水溶液加入至50ml的所述步骤 S4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在恒定搅拌下1h后交联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 前体物,然后通过在蒸馏水中透析纯化,以5500rpm转速离心得到的 固体真空干燥得到粒径为15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
低磺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M1:将100份重量份的农业废弃物甘蔗渣于80℃、2L蒸馏水环 境下蒸馏,每隔5h补充1L蒸馏水,共蒸馏48h后得到半纤维木质素;
M2:将步骤M1得到的半纤维木质素溶于浓度为2M、pH为10 的NaOH溶液中,以350rpm转速搅拌60min;
M3:在M2步骤中的最后20min内逐渐滴加浓度为6M的硫酸 溶液,然后采用2μm的聚偏氟乙烯微滤膜过滤,得到的固体于75℃ 下继续蒸馏30min,得到低磺化木质素。
本实施例还提供上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1)将20份的粒径为15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20份的分散剂 混合,混匀后与30份的酞菁铜α蓝颜料混合,混匀后备用;
2)将剩余20份的粒径为15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35份的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于干燥状态下,以180rpm转速搅拌1h,然后再于 60Hz频率下超声处理30min;
3)向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25份的过氧化苯甲酰、于95℃ 下以125rpm转速搅拌30min,于27℃下静置15min,晾晾,然后再 于真空下处理10min,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 聚体;
4)将步骤3)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 聚体在85℃下加热2.5h,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5)将步骤4)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 聚物与35份的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于100℃下混合,于300rpm转速下 搅拌45min,得到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 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
6)将步骤5)得到的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 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与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15 份的脂肪族胺类固化剂—四亚甲基二胺混合,于高速混合机中以 3200rpm下高速混合10min,然后采用螺杆挤出机于275℃下,以350r/min转速进行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得到所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 色母粒。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按重量份计,包 括以下组分:
Figure BDA0002930736750000091
其中,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中的异氰酸酯基NCO的质量分数含量 为15%。
其中,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25份重量份的低磺化木质素溶于乙醇中,形成质量分数 为0.5%的低磺化木质素乙醇溶液;
S2:将步骤S1得到的混合溶液搅拌1h,然后采用0.3mm滤膜 过滤,以去除木质素中的不溶性杂质;
S3:将10ml的浓度为0.025M的盐酸溶液0.03ml/min逐渐滴加 至步骤S2得到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溶液在4L烧杯中透析三天, 每天更换三次水;
S4:将150ml的0.1wt%的戊二醛水溶液加入至50ml的所述步骤 S4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在恒定搅拌下1h后交联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 前体物,然后通过在蒸馏水中透析纯化,以5000rpm转速离心得到的 固体真空干燥得到粒径为17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
低磺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M1:将50份重量份的农业废弃物—竹工艺品边角料于70℃、1L 蒸馏水环境下蒸馏,每隔3h补充1L蒸馏水,共蒸馏24h后得到半纤 维木质素;
M2:将步骤M1得到的半纤维木质素溶于浓度为1.5M、pH为9 的NaOH溶液中,以300rpm转速搅拌30min;
M3:在M2步骤中的最后10min内逐渐滴加浓度为5M的硫酸 溶液,然后采用1μm的聚偏氟乙烯微滤膜过滤,得到的固体于65℃ 下继续蒸馏20min,得到所述低磺化木质素。
本实施例还提供上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1)将17份的粒径为17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15份的分散剂 混合,混匀后与25份的颜料玫瑰红混合,混匀后备用;
2)将剩余17份的粒径为17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30份的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于干燥状态下,以150rpm转速搅拌0.5h,然后再于 40Hz频率下超声处理15min;
3)向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18份的过氧化苯甲酰、于85℃ 下以100rpm转速搅拌20min,于25℃下静置15min,晾晾,然后再 于真空下处理5min,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 聚体;
4)将步骤3)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 聚体在75℃下加热2h,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5)将步骤4)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 聚物与30份的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于60℃下混合,于200rpm转速下搅 拌30min,得到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
6)将步骤5)得到的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 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与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10 份的脂肪族胺类固化剂胺乙基乙醇胺混合,于高速混合机中以 2600rpm下高速混合5min,然后采用螺杆挤出机于225℃下,以300r/min转速进行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得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 粒。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按重量份计,包 括以下组分:
Figure BDA0002930736750000121
其中,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中的异氰酸酯基NCO的质量分数含量 为16%。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27.5份重量份的低磺化木质素溶于乙醇中,形成质量分 数为0.55%的低磺化木质素乙醇溶液;
S2:将步骤S1得到的混合溶液搅拌1.5h,然后采用0.4mm滤膜 过滤,以去除木质素中的不溶性杂质;
S3:将15ml的浓度为0.038M的盐酸溶液0.04ml/min逐渐滴加 至步骤S2得到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溶液在4L烧杯中透析三天, 每天更换三次水;
S4:将175ml的0.2wt%的戊二醛水溶液加入至50ml的所述步骤 S4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在恒定搅拌下1h后交联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 前体物,然后通过在蒸馏水中透析纯化,以5250rpm转速离心得到的 固体真空干燥得到粒径为19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
低磺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M1:将75份重量份的农业废弃物于75℃、1.5L蒸馏水环境下蒸 馏,每隔4h补充1L蒸馏水,共蒸馏36h后得到半纤维木质素;
M2:将步骤M1得到的半纤维木质素溶于浓度为1.75M、pH为 9.5的NaOH溶液中,以325rpm转速搅拌45min;
M3:在M2步骤中的最后15min内逐渐滴加浓度为5.5M的硫酸 溶液,然后采用1.5μm的聚偏氟乙烯微滤膜过滤,得到的固体于70℃ 下继续蒸馏25min,得到低磺化木质素。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1)将18.5份的粒径为19nm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17.5份的分散 剂混合,混匀后与28份的颜料孔雀绿混合,混匀后备用;
2)将剩余18.5份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32.5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 酯于干燥状态下,以165rpm转速搅拌0.75h,然后再于50Hz频率下 超声处理20min;
3)向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21.5份的过氧化苯甲酰、于 90℃下以110rpm转速搅拌25min,于26℃下静置15min,晾晾,然后 再于真空下处理7min,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预聚体;
4)将步骤3)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 聚体在80℃下加热2h~2.5h,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共聚物;
5)将步骤4)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 聚物与45份的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于80℃下混合,于250rpm转速下搅 拌40min,得到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
6)将步骤5)得到的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 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与所述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 12.5份的脂肪族胺类固化剂己二胺混合,于高速混合机中以3000rpm 下高速混合8min,然后采用螺杆挤出机于250℃下,以325r/min转速 进行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得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
对比实施例1
本对比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聚醚聚氨酯预聚 体,其他组分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实施例2
本对比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木质素纳米颗 粒,其他组分及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测试例
测试本发明实施例1-3以及对比实施例1-2的实时监测紫外线指 数15照射强度下紫外老化情况(催化温度)、注塑为10cm2的色板 的冲击强度以及根据HG/T 4668-2014标准测试耐热温度。结果见表 1。
表1
Figure BDA0002930736750000151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 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 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 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 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 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 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 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 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 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6)

1.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颜料 25份~30份;
木质素纳米颗粒 35份~40份;
聚醚聚氨酯预聚体 40份~50份;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30份~35份;
过氧化苯甲酰 18份~25份;
脂肪族胺类固化剂 10份~15份;
分散剂 15份~20份;
所述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25份~30份重量份的低磺化木质素溶于乙醇中,形成质量分数为0.5%~0.6%的低磺化木质素乙醇溶液;
S2:将所述步骤S1得到的混合溶液搅拌1h~2h,然后采用0.3mm~0.5mm滤膜过滤,以去除木质素中的不溶性杂质;
S3:将10ml~20ml的浓度为0.025M~0.05M的盐酸溶液0.03ml/min~0.05ml/min逐渐滴加至所述步骤S2得到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将溶液在4L烧杯中透析三天,每天更换三次水;
S4:将150ml~200ml的0.1wt%~0.3wt%的戊二醛水溶液加入至50ml的所述步骤S4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在恒定搅拌下1h后交联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前体物,然后通过在蒸馏水中透析纯化,以5000rpm~5500rpm转速离心得到的固体真空干燥得到所述木质素纳米颗粒;
所述低磺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M1:将50份~100份重量份的农业废弃物于70℃~80℃、1L~2L蒸馏水环境下蒸馏,每隔3h~5h补充1L蒸馏水,共蒸馏24h~48h后得到半纤维木质素;
M2:将所述步骤M1得到的半纤维木质素溶于浓度为1.5M~2M、pH为9~10的NaOH溶液中,以300rpm~350rpm转速搅拌30min~60min;
M3:在所述M2步骤中的最后10min~20min内逐渐滴加浓度为5M~6M的硫酸溶液,然后采用1μm~2μm的聚偏氟乙烯微滤膜过滤,得到的固体于65℃~75℃下继续蒸馏20min~30min,得到所述低磺化木质素;
所述脂肪族胺类固化剂为二亚乙基三胺、四亚甲基二胺、己二胺、胺乙基乙醇胺和二乙胺基丙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颜料为暖色系颜料或冷色系颜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暖色系颜料为玫瑰红、刚果红、桃红、甲酚红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色系颜料为酞菁铜α蓝颜料、阿尔新蓝、孔雀绿、群青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中的异氰酸酯基的质量分数含量为15%~18%。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二分之一所述重量份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所述重量份的分散剂混合,混匀后与所述重量份的颜料混合,混匀后备用;
2)将剩余二分之一所述重量份的木质素纳米颗粒与所述重量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于干燥状态下,以150rpm~180rpm转速搅拌0.5h~1h,然后再于40Hz~60Hz频率下超声处理15min~30min;
3)向所述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所述重量份的过氧化苯甲酰、于85℃~95℃下以100rpm~125rpm转速搅拌20min~30min,于25℃~27℃下静置15min,晾凉,然后再于真空下处理5min~10min,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聚体;
4)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预聚体在75℃~85℃下加热2h~2.5h,得到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5)将所述步骤4)得到的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与所述重量份的聚醚聚氨酯预聚体于60℃~100℃下混合,于200rpm~300rpm转速下搅拌30min~45min,得到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
6)将所述步骤5)得到的聚醚聚氨酯预聚物改性木质素纳米颗粒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前体混合物与所述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所述重量份的脂肪族胺类固化剂混合,于高速混合机中以2600rpm~3200rpm下高速混合5min~10min,然后采用螺杆挤出机于225℃~275℃下,以300r/min~350r/min转速进行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得到所述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
CN202110146685.0A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9405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6685.0A CN112940513B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6685.0A CN112940513B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40513A CN112940513A (zh) 2021-06-11
CN112940513B true CN112940513B (zh) 2022-06-17

Family

ID=76241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6685.0A Active CN112940513B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4051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0552A (zh) * 2006-03-30 2009-06-17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机械性能的热塑性聚碳酸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制品和制造方法
CN102199268A (zh) * 2011-04-08 2011-09-28 华南理工大学 漆酶活化改性磺化碱木质素两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E102013002574A1 (de) * 2013-02-11 2014-08-2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ikrostrukturiertes Kompositmaterial,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Formkörper hieraus sowie Verwendungszwecke
CN105949609A (zh) * 2016-05-03 2016-09-21 安徽九华金润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超五类网线专用绝缘料
CN110804360A (zh) * 2019-11-19 2020-02-18 合众(佛山)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apao改性硅丙乳液抗流挂涂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0552A (zh) * 2006-03-30 2009-06-17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机械性能的热塑性聚碳酸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制品和制造方法
CN102199268A (zh) * 2011-04-08 2011-09-28 华南理工大学 漆酶活化改性磺化碱木质素两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E102013002574A1 (de) * 2013-02-11 2014-08-2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ikrostrukturiertes Kompositmaterial,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Formkörper hieraus sowie Verwendungszwecke
CN105949609A (zh) * 2016-05-03 2016-09-21 安徽九华金润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超五类网线专用绝缘料
CN110804360A (zh) * 2019-11-19 2020-02-18 合众(佛山)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apao改性硅丙乳液抗流挂涂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40513A (zh) 2021-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9923B (zh) 碱减量废水制备有机钙成型材料的方法
CN113801457B (zh) 一种高效抗菌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35991B (zh) 一种从高粘度发酵液中提取普鲁兰多糖的工艺
CN112175365B (zh) 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改性杜仲胶/聚乳酸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40513B (zh) 一种抗紫外不易变色的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36734B (zh) 一种抗紫外pvc复合材料的改性方法
CN111320832A (zh) 一种全生物降解增韧注塑母粒及加工工艺
CN109880180B (zh) 纳米纤维素/纤维素复合物、增强聚乳酸3d打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18119A (zh) 一种可自修复、高强度、抗菌大豆蛋白膜及制备方法
CN1661027A (zh) 利用菊苣进行水解生产果糖的工艺
CN112961415B (zh) 一种手套用改性丁腈胶乳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23830B (zh) 一种高强力氧化石墨烯接枝锦纶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1473887A (zh) 一种膜分离回收豆腐黄浆水中蛋白质的方法
CN101050278B (zh) 半消光锦纶切片及其生产方法
CN111690174A (zh) 一种含有改性白炭黑的胶辊用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27664A (zh) 一种纳米纤维素表面接枝尼龙6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方法
CN113583316A (zh) 一种耐水抗污染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37524A (zh) 一种甘蔗纤维素基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248860A (zh) 一种抗菌通用塑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57658B (zh) 一种高强度生物基尼龙56-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194885B (zh) 一种改性纳米纤维素增强聚乳酸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CN112794949B (zh) 一种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方法及制备的abs树脂
CN110437503A (zh) 基于静电吸附协同化学交联增强的纳米纤维素基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WO2009026151A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zein articles with limited solubility
US9102831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improved zein art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