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30625B - 接触件 - Google Patents

接触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30625B
CN112930625B CN201980071276.XA CN201980071276A CN112930625B CN 112930625 B CN112930625 B CN 112930625B CN 201980071276 A CN201980071276 A CN 201980071276A CN 112930625 B CN112930625 B CN 1129306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mponent mounting
elastic contact
mounting surface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12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30625A (zh
Inventor
矢田哲也
中村达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tagawa Industr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30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0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306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06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2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by stamped-out resilient contact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7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spher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8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compris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flowing or wicking of solder or flux in parts not desir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弹性接触部从与第一构件相接的部位伸出,也能够抑制焊料的影响的接触件。接触件具备基部、弹性接触部以及空隙形成部。基部构成为能够焊接于第一构件的零件安装面。弹性接触部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且能够相对于基部相对地摆动,并且构成为在与第二构件的被接触面接触时发生弹性变形并与被接触面加压接触。接触件构成为在空隙形成部中,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设有凹部,在该凹部与零件安装面成为对置的朝向的状态下,在将基部焊接于零件安装面时,能够在凹部与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

Description

接触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接触件。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用于电子电路基板的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措施的接触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接触件表面安装于第一构件(例如电子电路基板),通过弹性接触部与第二构件(例如壳体的面板)加压接触,将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98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接触件中,有时弹性接触部由从基部伸出的带状金属板构成。在该情况下,当弹性接触部从与第一构件相接的部位伸出时,在焊接工序中,有时熔融的焊料会进入成为基部与弹性接触部的边界的部位,在与弹性接触部相接的位置形成焊脚。若变成这样的状态,弹性接触部恐怕会受到焊脚的约束,从而无法发挥如设计那样的弹簧特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理想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弹性接触部从与第一构件相接的部位伸出,也能够抑制焊料的影响的接触件。
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接触件能够将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电连接,具备基部、弹性接触部以及空隙形成部。基部构成为能够焊接于第一构件的零件安装面。弹性接触部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且能够相对于基部相对地摆动,并且构成为在与第二构件的被接触面接触时发生弹性变形并与被接触面加压接触。空隙形成部构成为与基部和弹性接触部形成为一体,在第一端部与基部相连,在位于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与弹性接触部相连,并且构成为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设有凹部,在该凹部与零件安装面成为对置的朝向的状态下将基部焊接于零件安装面时,在凹部与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接触件,在基部与弹性接触部之间设有空隙形成部,在将基部焊接于零件安装面时,能够在空隙形成部所具有的凹部与第一构件之间形成空隙。因此,在将基部焊接于第一构件时,即使焊料在基部与第一构件之间熔融,熔融的焊料越过空隙所在的位置而到达弹性接触部的可能性也极低。因此,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的一端形成焊脚,从而使弹性接触部以如设计那样的弹簧特性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右前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1B是从左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1C是从右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1D是从左前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俯视图。图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主视图。图2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右侧视图。图2D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后视图。图2E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仰视图。图2F是图2B中以IIF-IIF线表示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通过第二接合面来焊接于第一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通过第二接合面来焊接于第一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与第二构件加压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通过第一接合面来焊接于第一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通过第一接合面来焊接于第一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与第二构件加压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通过第三接合面来焊接于第一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通过第三接合面来焊接于第一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与第二构件加压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从与零件安装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中所示的VIB部的放大图。
图7A是从右前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7B是从左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7C是从右后下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图7D是从左前下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俯视图。图8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主视图。图8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右侧视图。图8D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后视图。图8E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仰视图。图8F是图8B中以VIIIF-VIIIF线表示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举出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来对上述的接触件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接触件的构成]
在以下的说明中,规定以图2A的俯视图所示的部位所朝向的方向为上,以图2B的主视图所示的部位所朝向的方向为前,以图2C的右侧视图所示的部位所朝向的方向为右,以右的相反方向为左,以图2D的后视图所示的部位所朝向的方向为后,以图2E的仰视图所示的部位所朝向的方向为下。不过,这些各方向只不过是为了简洁地说明构成接触件1的各部分的相对位置而规定的方向。因此,例如在接触件1出厂时、使用时等,接触件1朝向哪个方向是不确定的。接触件1的左侧视图与右侧视图对称地示出。
图1A、图1B、图1C以及图1D所示的接触件1具备基部3、弹性接触部5以及空隙形成部7。基部3、弹性接触部5以及空隙形成部7由金属薄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附有实施了回流处理的镀锡的弹簧用铍铜薄板)一体成型。
基部3是确保了即使在使用接触件1时受到假定的外力作用也几乎不变形的程度的刚性的部分。如图2A、图2B、图2C、图2D以及图2E等所示,基部3具有底板部11、左壁部13、右壁部15、后壁部17以及顶板部19。左壁部13从底板部11的左端弯曲并向上方伸出。在左壁部13形成有左开口部13A。右壁部15从底板部11的右端弯曲并向上方伸出。在右壁部15形成有右开口部15A。
后壁部17从底板部11的后端弯曲并向上方伸出。在后壁部17设有:左突出片17A,从后壁部17的左端向左方向突出;以及右突出片17B,从后壁部17的右端向右方向突出。左突出片17A在其前表面与左壁部13的后端抵接。右突出片17B在其前表面与右壁部15的后端抵接。顶板部19从后壁部17的上端弯曲并向前方伸出。在顶板部19设有:左折回片19A,从顶板部19的左端向左方伸出,在左端向下方弯曲并向右方折回;以及右折回片19B,从顶板部19的右端向右方伸出,在右端向下方弯曲并向左方折回。左折回片19A在其下表面与左壁部13的上端抵接。右折回片19B在其下表面与右壁部15的上端抵接。
弹性接触部5是随着在接触件1的使用时受到假定的外力作用而弹性变形的部分。弹性接触部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基部3相对地摆动。弹性接触部5构成为从空隙形成部7带状地伸出的带状金属板。更详细而言,如图2F等所表示的那样,弹性接触部5具有第一倾斜部21、前端折回部22、第二倾斜部23、前壁部24、第三倾斜部25、后端弯曲部26以及突起部27。
第一倾斜部21从空隙形成部7向斜前下方伸出。前端折回部22构成为从第一倾斜部21的前端向下方弯曲并向斜后上方折回。即,以与上述的带状金属板的宽度方向(图中所说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线为曲率中心而折回带状金属板,由此形成有前端折回部22。由该前端折回部22构成弹性接触部5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第二倾斜部23从前端折回部22向斜后上方伸出。
前壁部24从第二倾斜部23的后端弯曲并向下方伸出。如图2B、图2C以及图2D等所示,在前壁部24设有:左限制片24A,从前壁部24的左端向左方突出;以及右限制片24B,从前壁部24的右端向右方突出。左限制片24A配置于穿过左开口部13A贯穿左壁部13的位置。右限制片24B配置于穿过右开口部15A贯穿右壁部15的位置。在弹性接触部5摆动时,左限制片24A的可动范围被限制在左开口部13A的范围内,右限制片24B的可动范围被限制在右开口部15A的范围内。第三倾斜部25从前壁部24的下端弯曲并向斜后上方伸出。后端弯曲部26构成为从第三倾斜部25的后端伸出的部分向上方弯曲。突起部27设于弹性接触部5的突出方向顶端部附近。
如图1A、图1B、图1C以及图1D所示,基部3具有:第一接合面31、第二接合面32以及第三接合面33。第一接合面31是顶板部19的上表面。第二接合面32是底板部11的下表面。第三接合面33是后壁部17的后表面。第一接合面31与第二接合面32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图中所说的上方和下方)。第三接合面33朝向相对于第一接合面31和第二接合面32所朝向的方向(图中所说的上方和下方)垂直的方向(图中所说的后方)。在弹性接触部5设有平坦面34。平坦面34是前壁部24的前表面。第三接合面33与平坦面34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图中所说的左方和右方)。
接触件1构成为能利用第一接合面31、第二接合面32以及第三接合面33中的任一个来进行焊接。在图3A和图3B中,举例示出了利用第二接合面32来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零件安装面91A的接触件1。在将第二接合面32焊接于零件安装面91A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接合面31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进行吸附的吸附面。在将接触件1通过第二接合面32而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情况下,当使第一构件91和第二构件中的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地从图3A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3B所示的位置时,弹性接触部5通过突起部27来对第二构件92的被接触面92A加压接触。
在图4A和图4B中,举例示出了利用第一接合面31而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零件安装面91A的接触件1。在将第一接合面31焊接于零件安装面91A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接合面32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来进行吸附的吸附面。在将接触件1通过第一接合面31而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情况下,当使第一构件91和第二构件92中的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地从图4A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4B所示的位置时,弹性接触部5通过突起部27来对第二构件92的被接触面92A加压接触。
空隙形成部7构成为在第一端部7A处与基部3相连,在位于第一端部7A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7B处与弹性接触部5相连。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空隙形成部7中第一端部7A与第二端部7B之间设有凹部7C。凹部7C设为图中所说的下表面向上凹陷的形状,在利用第一接合面31来将基部3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零件安装面91A时,凹部7C与零件安装面91A成为对置的朝向的状态,在凹部7C与零件安装面91A之间形成空隙41。
由此,在将接触件1焊接于第一构件91时,即使焊料在第一接合面31与第一构件91的零件安装面91A之间熔融,也能够抑制熔融的焊料越过空隙41到达第二端部7B侧。因此,通过空隙形成部7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5的下端形成焊脚,从而能够使弹性接触部5以如设计那样的弹簧特性发挥功能。
在图5A和图5B中,举例示出了利用第三接合面33来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零件安装面91A的接触件1。在将第三接合面33焊接于零件安装面91A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弹性接触部5的平坦面34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来进行吸附的吸附面。在将接触件1通过第三接合面33而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情况下,当使第一构件91和第二构件92中的任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地从图5A所示位置移动至图5B所示的位置时,弹性接触部5通过突起部27来对第二构件92的被接触面92A加压接触。
如图4B所示,在弹性接触部5与相对于零件安装面91A垂直地配置的被接触面92A加压接触的情况下,零件安装面91A中的接触件1的安装位置越接近于被接触面92A,从弹性接触部5对被接触面92A作用的力的大小Fx就越大。若从弹性接触部5对被接触面92A作用的力过小,则接触件1与被接触面92A之间的电阻增大。另一方面,若从弹性接触部5对被接触面92A作用的力过大,则对接触件1与第一构件91之间的焊接部位施加负荷,成为导致焊料部分、第一构件91的破损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将弹性接触部5安装于零件安装面91A时,推荐在从弹性接触部5对被接触面92A作用的力的大小Fx为预先确定的下限值Fmin以上且上限值Fmax以下的那样的位置安装接触件1。下限值Fmin和上限值Fmax根据接触件1的尺寸、用途来适当地决定为好。不过,根据抑制接触件1与被接触面92A之间的电阻过大的观点,优选的是下限值Fmin为0.1N以上。此外,根据抑制对接触件1与第一构件91之间的焊接部位施加过大的负荷的观点,优选的是上限值Fmax为30N以下。
这些下限值Fmin至上限值Fmax的数值范围若包括在上述0.1N至30N的数值范围内,也可以是进一步缩小的数值范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接触件1的情况下,由于与弹性接触部5的弹簧常数的关系,下限值Fmin=10N、上限值Fmax=20N为推荐值。在图6A和图6B中,示出了在通过推荐的下限值Fmin至上限值Fmax的数值范围内的大小Fx的力使弹性接触部5与被接触面92A接触的状态下,从与零件安装面91A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弹性接触部5的突出方向顶端部和突出部。
在从图6A和图6B所示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接触件1构成为:当将与突起部27的突出方向垂直的弹性接触部5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突起部27的突出方向设为y轴方向时,突起部27的顶点P1的位置(x1,y1)、弹性接触部5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边缘P2的位置(x2,y2)配置于满足距离A=x2-x1、突出高度B=y2-y1、B/A>tan5°的位置。在图6B所示的状态下,图中的角度θ约为8°,即B/A≒tan8°。
当构成为如上所述的距离A与突出高度B满足B/A>tan5°时,在安装接触件1时,即使在±5°的范围内产生了θ偏移,也能够使弹性接触部5通过突起部27适当地与第二构件92的被安装面加压接触。在此所说的θ偏移是指,接触件1的安装位置在以沿图中所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旋转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角度偏移。
在由于突起部27的突出高度B过小导致B/A≤tan5°的情况下,仅因为在安装接触件1时在±5°的范围内产生θ偏移,弹性接触部5的边缘P2(参照图6B)就会与被接触面92A接触。此外,在由于上述的距离A过大导致B/A≤tan5°的情况下,仅因为在安装接触件1时在±5°的范围内产生θ偏移,弹性接触部5的边缘P2也会与被接触面92A接触。因此,为了使弹性接触部5通过突起部27适当地与第二构件92的被安装面加压接触,而假定接触件1的使用状态并选定如上所述的下限值Fmin和上限值Fmax,在通过在其下限值Fmin至上限值Fmax的数值范围内的大小Fx的力来使弹性接触部5与被接触面92A接触的情况下,以满足B/A>tan5°的方式来设定上述距离A与突出高度B为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突起部27设于弹性接触部5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因此,在图6A和图6B中虽图示了弹性接触部5的右前端的边缘,但是无论是在假定弹性接触部5的左前端的边缘还是在假定弹性接触部5的右前端的边缘的情况下,上述距离A为相等的距离。在突起部27在弹性接触部5的突出方向顶端部处位于比宽度方向中央靠左的情况下,上述距离A为假定弹性接触部5的右前端的边缘的距离即可。在突起部27在弹性接触部5的突出方向顶端部处位于比宽度方向中央靠右的情况下,上述距离A为假定弹性接触部5的左前端的边缘的距离即可。
[效果]
根据上述接触件1,在基部3与弹性接触部5之间设有空隙形成部7,在将基部3焊接于零件安装面91A时,在空隙形成部7的凹部7C与第一构件91之间形成空隙41。因此,在将基部3焊接于第一构件91时,即使焊料在基部3与第一构件91之间熔融,熔融的焊料越过空隙41所在的位置而到达弹性接触部5的可能性也极低。因此,能够抑制在弹性接触部5的一端形成焊脚,从而使弹性接触部5以如设计那样的弹簧特性发挥功能。
此外,在上述接触件1的情况下,构成为上述的距离A与突起部27的突出高度B满足B/A>tan5°,因此,即使在接触件1的安装位置在±5°的范围内产生了θ偏移,也能够使突起部27适当地与第二构件92的被接触面92A接触。
此外,在上述接触件1的情况下,具有第一接合面31、第二接合面32以及第三接合面33,因此能够将接触件1朝向三个方向中的任一个而焊接于第一构件91的零件安装面91A。而且,能够利用第二接合面32、第一接合面31以及平坦面34中的任一个作为上述的吸附面,因此,即使在将接触件1朝向上述三个方向中的任一个而进行焊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接触件1通过自动安装机固定于零件安装面91A。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仅对第一实施方式所举例示出的构成的一部分进行了变更,因此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详细说明,而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7A、图7B、图7C、图7D、图8A、图8B、图8C、图8D、图8E以及图8F所示的接触件51具备基部3、弹性接触部53以及空隙形成部7。基部3和空隙形成部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1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弹性接触部53的一部分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接触部5不同。具体而言,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51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弹性接触部53构成为在弹性接触部53的包括突出方向顶端部的一部分中,该一部分的宽度W1比该一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宽度W2窄。
当采用了这样的构成时,即使弹性接触部53的宽度W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接触部5相同,弹性接触部53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宽度W1也比上述宽度W2窄。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距离A=x2-x1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接触部5小且B/A成为更大的值。因此,若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件51,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件1相比能够允许更大的θ偏移。
此外,尽管弹性接触部53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由宽度W1构成,但是突出方向顶端部以外由宽度W2构成。因此,与将弹性接触部53的整体设为宽度W1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弹性接触部53的弹力变弱。即,通过仅将弹性接触部53的突出方向顶端部设为宽度W1,能够不使弹性接触部53的弹力减小而能够应对更大的θ偏移。
(3)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举出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公开的接触件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案而举例示出的。即,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各种方案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部3设有第一接合面31、第二接合面32以及第三接合面33,但是对于第二接合面32和第三接合面33,可以不设置任一方,此外,也可以两方都不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空隙形成部7所具有的凹部7C的形状,作为一个例子,举例示出了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描绘圆弧那样的形状,但是凹部7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举例示出的那样的形状。即,在凹部7C与零件安装面91A为对置的朝向的情况下,凹部7C只要是能够形成期望的空隙41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除以上之外,可以构成为通过多个构成要素来实现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实现的功能。此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一个构成要素来实现通过多个构成要素实现的功能。此外,可以省略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对其他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追加、置换等。
(4)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从以上说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可知,本公开的接触件还可以具备如以下列举的构成。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弹性接触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设于突出方向顶端附近的突起部,来与被接触面加压接触。还可以构成为:基部焊接于零件安装面,且弹性接触部与相对于零件安装面垂直地配置的被接触面加压接触,在处于从弹性接触部对被接触面作用的力的大小Fx为预先确定的下限值Fmin以上且上限值Fmax以下的状态的情况下(其中,Fx、Fmin以及Fmax为满足0.1≤Fmin≤Fx≤Fmax≤30的值,单位为N),从与零件安装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弹性接触部,当将与突起部的突出方向垂直的弹性接触部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突起部的突出方向设为y轴方向时,突起部的顶点的位置(x1,y1)、弹性接触部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边缘的位置(x2,y2)配置于满足距离A=x2-x1、突出高度B=y2-y1、B/A>tan5°的位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弹性接触部也可以构成为在弹性接触部的包括突出方向顶端部的一部分中,带状金属板的宽度比该一部分以外的部分窄。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基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在利用第一接合面来焊接于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在凹部与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第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也可以构成为: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在将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中的任一方的接合面焊接于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另一方的接合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来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基部也可以具有第三接合面,该第三接合面朝向相对于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所朝向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可以构成为:在弹性接触部设有相对于第三接合面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的平坦面,在第三接合面焊接于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平坦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来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附图标记说明
1、51…接触件
3…基部
5、53…弹性接触部
7…空隙形成部
7A…第一端部
7B…第二端部
7C…凹部
11…底板部
13…左壁部
13A…左开口部
15…右壁部
15A…右开口部
17…后壁部
17A…左突出片
17B…右突出片
19…顶板部
19A…左折回片
19B…右折回片
21…第一倾斜部
22…前端折回部
23…第二倾斜部
24…前壁部
24A…左限制片
24B…右限制片
25…第三倾斜部
26…后端弯曲部
27…突起部
31…第一接合面
32…第二接合面
33…第三接合面
34…平坦面
41…空隙
91…第一构件
91A…零件安装面
92…第二构件
92A…被接触面
P1…顶点
P2…边缘

Claims (10)

1.一种接触件,所述接触件能够将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电连接,其中,
所述接触件具备基部、弹性接触部以及空隙形成部,
所述基部构成为能够焊接于所述第一构件的零件安装面,
所述弹性接触部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相对地摆动,并且构成为在与所述第二构件的被接触面接触时发生弹性变形并与所述被接触面加压接触,
所述空隙形成部构成为与所述基部和所述弹性接触部形成为一体,在第一端部与所述基部相连,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弹性接触部相连,并且构成为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设有凹部,在该凹部与所述零件安装面成为对置的朝向的状态下在将所述基部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时,在所述凹部与所述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
所述基部具有底板部、左壁部、右壁部、后壁部以及顶板部,在所述左壁部形成有左开口部,在所述右壁部形成有右开口部,
所述弹性接触部具有第一倾斜部、前端折回部、第二倾斜部、前壁部、第三倾斜部、后端弯曲部以及突起部,
在所述前壁部,
设有穿过所述左开口部贯穿所述左壁部的左限制片,并且
设有穿过所述右开口部贯穿所述右壁部的右限制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弹性接触部构成为能够通过设于突出方向顶端附近的突起部与所述被接触面加压接触,
所述接触件构成为:所述基部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且所述弹性接触部与相对于所述零件安装面垂直地配置的所述被接触面加压接触,在处于从所述弹性接触部对所述被接触面作用的力的大小Fx为预先确定的下限值Fmin以上且上限值Fmax以下的状态的情况下,从与所述零件安装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弹性接触部,当将与所述突起部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所述弹性接触部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所述突起部的突出方向设为y轴方向时,所述突起部的顶点的位置(x1,y1)、所述弹性接触部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边缘的位置(x2,y2)配置于满足距离A=x2-x1、突出高度B=y2-y1、B/A>tan5°的位置,其中,Fx、Fmin以及Fmax为满足0.1≤Fmin≤Fx≤Fmax≤30的值,单位为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弹性接触部构成为在所述弹性接触部的包括突出方向顶端部的一部分中,所述弹性接触部的宽度比该一部分以外的部分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基部构成为具有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在利用所述第一接合面来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与所述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
所述第一接合面与所述第二接合面构成为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在将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中的任一方的接合面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另一方的接合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基部构成为具有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在利用所述第一接合面来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与所述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
所述第一接合面与所述第二接合面构成为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在将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中的任一方的接合面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另一方的接合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基部构成为具有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在利用所述第一接合面来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与所述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
所述第一接合面与所述第二接合面构成为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在将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中的任一方的接合面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另一方的接合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基部具有第三接合面,所述第三接合面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所朝向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所述接触件构成为在所述弹性接触部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三接合面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的平坦面,在将所述第三接合面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所述平坦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基部具有第三接合面,所述第三接合面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所朝向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所述接触件构成为在所述弹性接触部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三接合面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的平坦面,在将所述第三接合面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所述平坦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件,其中,
所述基部具有第三接合面,所述第三接合面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所朝向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所述接触件构成为在所述弹性接触部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三接合面平行地配置并朝向相反的方向的平坦面,在将所述第三接合面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所述平坦面作为用于通过自动安装机的吸嘴进行吸附的吸附面。
10.一种接触件,所述接触件能够将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电连接,其中,
所述接触件具备基部、弹性接触部以及空隙形成部,
所述基部构成为能够焊接于所述第一构件的零件安装面,
所述弹性接触部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相对地摆动,并且构成为在与所述第二构件的被接触面接触时发生弹性变形并与所述被接触面加压接触,
所述空隙形成部构成为与所述基部和所述弹性接触部形成为一体,在第一端部与所述基部相连,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弹性接触部相连,并且构成为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设有凹部,在该凹部与所述零件安装面成为对置的朝向的状态下将所述基部焊接于所述零件安装面时,在所述凹部与所述零件安装面之间形成空隙,
所述基部具有底板部、左壁部、右壁部、后壁部以及顶板部,
在所述后壁部设有:左突出片,从所述后壁部的左端向左方向突出;以及右突出片,从所述后壁部的右端向右方向突出,
在所述左壁部形成有左开口部,在所述右壁部设有右开口部,
所述弹性接触部具有第一倾斜部、前端折回部、第二倾斜部、前壁部、第三倾斜部、后端弯曲部以及突起部,
在所述前壁部,
设有穿过所述左开口部贯穿所述左壁部的左限制片,并且
设有穿过所述右开口部贯穿所述右壁部的右限制片,
所述左限制片与所述左突出片平行,所述右限制片与所述右突出片平行。
CN201980071276.XA 2018-11-08 2019-05-20 接触件 Active CN1129306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508A JP7154579B2 (ja) 2018-11-08 2018-11-08 コンタクト
JP2018-210508 2018-11-08
PCT/JP2019/019858 WO2020095469A1 (ja) 2018-11-08 2019-05-20 コンタク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0625A CN112930625A (zh) 2021-06-08
CN112930625B true CN112930625B (zh) 2022-12-09

Family

ID=70612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1276.XA Active CN112930625B (zh) 2018-11-08 2019-05-20 接触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6512B2 (zh)
EP (1) EP3879636A4 (zh)
JP (1) JP7154579B2 (zh)
CN (1) CN112930625B (zh)
WO (1) WO20200954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02162B2 (ja) 2020-11-30 2024-06-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接続部品、シールド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60694A (ja) * 2009-09-14 2011-03-24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電気コンタクト
CN201975542U (zh) * 2011-01-26 2011-09-14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导电端子
JP5927391B2 (ja) * 2012-07-31 2016-06-01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接触部材
CN202759059U (zh) * 2012-08-08 2013-02-27 陈惟诚 具有双止高限位段的表面安装金属弹片
CN102938512A (zh) 2012-10-29 2013-02-20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抗冲击式双通路连接器
JP6389595B2 (ja) * 2013-08-27 2018-09-12 株式会社ティー・ピー・エス 電気接触子
US9768537B2 (en) 2015-03-31 2017-09-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ing termin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732172B2 (ja) * 2016-06-02 2020-07-29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
JP6874961B2 (ja) * 2016-11-14 2021-05-19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部材、及びグランド対策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46512B2 (en) 2023-05-09
CN112930625A (zh) 2021-06-08
JP2020077539A (ja) 2020-05-21
JP7154579B2 (ja) 2022-10-18
US20220006210A1 (en) 2022-01-06
WO2020095469A1 (ja) 2020-05-14
EP3879636A1 (en) 2021-09-15
EP3879636A4 (en)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89395B2 (ja) シールドケース
JP4555329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6754031B2 (ja) クリップ及び固定機構
JP5246806B2 (ja) コンタクト
EP3540864B1 (en) Movable connector
JP5990751B2 (ja) 表面実装クリップ
JP6177043B2 (ja) コンタクト部材
US20220102896A1 (en) Multi-part contact
EP3226355B1 (en) Contact
US8888505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4905983B2 (ja) 表面実装コンタクト
CN112930625B (zh) 接触件
JP3568507B2 (ja) 導電部材
JP2008059856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CN112602237B (zh) 连接器
JP7195610B2 (ja) 接触部材
JP4827135B2 (ja) 表面実装クリップ
JP3452546B2 (ja) 導電部材
TWI500215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811884B2 (ja) 基板用端子金具
WO2021060188A1 (ja)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9070712A (ja) コネクタの表面実装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JP2022113488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22014093A (ja) コンタクト構造体
JP2017199626A (ja) ターミナ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