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4065A -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4065A
CN112924065A CN202110096239.3A CN202110096239A CN112924065A CN 112924065 A CN112924065 A CN 112924065A CN 202110096239 A CN202110096239 A CN 202110096239A CN 112924065 A CN112924065 A CN 112924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n
residual stress
curved surface
measuring
s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962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帅
马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211009623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40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24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40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L5/0047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measuring forces due to residual stres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10Numerical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曲面包括凸球面和凹球面,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建立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并进行钻孔模拟,根据钻孔模拟过程中得到的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根据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得到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利用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沿着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变,根据每条应变方向插值算出对应的应变释放系数a,b的值,然后根据三向残余应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即可分别得到在0°、45°和90°三个方向上的残余应力。本发明可以提高曲面时残余应力测量的精确度。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力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由于其较高的精度和近乎无损的测量过程,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以监测工件关键部位的残余应力水平。盲孔法从1934年被德国学者Mather提出以来,近年得益于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测量和计算过程愈发成熟。
中国专利申请“一种焊接转子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CN201210458024.2)”中提供了的测量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试样内外表面的残余应力,然后在试样正反面各加工矩形槽,测量矩形槽底面的残余应力,重复在矩形槽底面加工矩形槽并测量其底面的残余应力直至总的测量深度大于试样壁厚的0.5倍;2)对步骤1)得到的结果进行对称分布处理,得到其残余应力,最后将得到整个试样的残余应力用等值线绘制成残余应力分布云图。但现有测量方法没有考虑被测表面形状带来的影响,尽管包括焊缝、管壁等常见被测面都是非平面的。盲孔法测量的是小孔范围内的应力,曲面上钻孔与平面的差异不大,但应变片测量的是外表面的应变,形状因素直接改变了测量范围,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定量的研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建立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并进行钻孔模拟,根据钻孔模拟过程中得到的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
根据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得到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式;
利用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沿着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变,根据每条应变方向插值算出对应的应变释放系数a,b的值,然后根据三向残余应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即可分别得到在0°、45°和90°三个方向上的残余应力。
进一步地,所述分别建立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并进行钻孔模拟,根据钻孔模拟过程中得到的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和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分别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具体包括:
在软件ANSYS中分别建立凹、凸球面三种模型,并对每个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输入材料参数,设置边界条件;
通过inistate命令在模型各节点上加载初始应力,以预设的下钻速度依次令每组单元刚度为0;
通过后处理POST1模块获得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结合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处的距离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21
式中,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μ为材料的泊松比,ε1、ε3分别为x,y方向上面积内的平均应变。
进一步地,所述分别建立凹、凸球面三种模型中,凹凸球面各建立了多个不同曲率半径的模型,且每个模型仅建立1/4对称的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的下钻速度为0.1mm每单位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22
式中,ε0、ε45、ε90分别为0°、45°和90°三个方向的残余应力,σ1为该曲面上最大主应力,σ3为该曲面上最小主应力;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μ为材料的泊松比;θ为0°与最大主应力顺时针方向的夹角。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分别建立凸球面和凹球面下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处的距离Dh与钻深h的关系式。
进一步地,当曲面为凹球面时,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23
当曲面为凸球面时,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当h<h1时,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24
当h1≤h<h2时,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31
当h2≤h时,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32
式中,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33
R为球面曲率半径,h1、h2表示钻孔的深度,r1表示敏感栅到应变片中心最近距离,r2表示敏感栅到应变片中心最远距离,c为钻孔点,即敏感栅中点。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验证的平面模型。
进一步地,平面模型中,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处的距离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3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至少如下:
本发明考虑被测表面形状带来的影响,通过建立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并进行钻孔模拟,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曲面下的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并通过盲孔法得到各个沿着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变,结合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和三向残余应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即可准确得到曲面下的残余应力,大大提高了曲面时残余应力测量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平面模型时各参数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凹凸球面模型时各参数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凹凸球面模型的网格划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平面模型时的钻孔后应力分布的模拟结果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凹球面模型和凸球面模型在不同曲率半径下系数a的估值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凹球面模型和凸球面模型在不同曲率半径下系数b的估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分别建立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并进行钻孔模拟,分别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应变释放系数a,b反映着该几何情况下的应变释放水平,随着钻深h的改变,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边处的距离Dh也在变化,随着Dh的增加,钻深的a,b系数增速减缓。
本步骤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获得a,b系数与钻深、工件厚度间的关系,采用ANSYS模拟曲面模型的钻孔过程,通过数值分析获得曲面模型的曲率R与a,b系数的关系,具体包括:
步骤1.1:建立曲面模型,划分网格。
分别建立凹和凸球面三种模型,凹球面模型、凸球面模型各建立了曲率半径为4、6、8、20、100mm的模型。由于钻孔模型具有对称性,仅建立1/4对称的模型,1/4的模型尺寸设为20mm x 20mm。采用六面体8节点的固体结构单元SOLID185划分网格。
步骤1.2:输入材料参数,设置边界条件。
以钻孔位置为原点,Z轴为钻孔的方向,XOY为垂直于Z轴的平面,令yoz面上所有节点的x方向位移为0,即孔对称面上,令xoz面上所有节点的y方向位移为0,令坐标原点(0,0,0)处的位移为0。
步骤1.3:模拟加载过程。
通过inistate命令在模型各节点上加载-100MPa的初始应力,以0.1mm每单位时间的“下钻”速度依次令每组单元刚度为0。
步骤1.4:后处理POST1模块中使用LIST命令获得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对应变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41
式中,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μ为材料的泊松比,ε1、ε3分别为x,y方向上面积内的平均应变。
钻孔模拟过程中,孔深不断变化,模拟过程可以得到不同孔深下的应变值,根据某一孔深下的各向应变值可以分别得到0°、45°和90°方向上的平均应变,将平均应变代入公式(9)即可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值。
根据此种计算方法将曲率半径为4、6、8、20、100mm的凹球面模型、凸球面模型估得的应变释放系数并绘制成折线,如图4所示。随着钻孔加深,a,b系数的增速放缓。相对于平面模型,凹球面的系数增长放缓程度更大,数值较小;凸球面模型的a,b系数则较平面增速大,数值也更大。无论凹凸球面模型,当曲率半径R≥20mm时,其a,b系数与平面模型的差异在5%以内。
步骤2:根据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得到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式;
以最常见的三向应变花为例,实际测得的应变只是沿着0°、45°和90°三个方向。因此只需考虑这三向母线的曲率,每条母线根据其曲率可插值算出对应的a,b系数,再代入由式(9)推出的三向应力应变关系式(10):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51
式中:ε0、ε45、ε90分别为0°、45°和90°三个方向的残余应力,,σ1为该曲面上最大主应力,σ3为该曲面上最小主应力;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μ为材料的泊松比;θ为0°与最大主应力顺时针的夹角,a0、a45、a90分别为0°、45°和90°三个方向上的应变释放系数,b0、b45、b90分别为0°、45°和90°三个方向上的应变释放系数。
步骤3:利用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沿着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变,根据每条应变方向插值算出对应的应变释放系数a,b的值,然后根据三向残余应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即可分别得到在0°、45°和90°三个方向上的残余应力。
本实施例通过建立平面模型来对该测量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平面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然后进行钻孔模拟;
采用六面体8节点的固体结构单元SOLID185划分网格。
(2)输入材料参数,设置边界条件;
以钻孔位置为原点,Z轴为钻孔的方向,XOY为垂直于Z轴的平面,令yoz面上所有节点的x方向位移为0,即孔对称面上,令xoz面上所有节点的y方向位移为0,令坐标原点(0,0,0)处的位移为0。
(3)对平面模型施加沿x轴的初始应力-100MPa,钻孔后周围的应力分布如图4所示。可见结果与现有的平面圆孔孔口应力分布规律十分相似:沿初始应力方向孔边集中系数为3。即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测量方法可以准确测量平面模型的残余应力。
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设定钻孔深度零点对应初始位置,即钻头刚开始切削工件的平面,分别建立三种不同曲面下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处的距离Dh与钻深h的关系式。
本步骤中,
当曲面为平面时,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52
当曲面为凹球面时,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61
当曲面为凸球面时,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当h<h1时,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62
当h1≤h<h2时,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63
当h1≤h<h2时,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64
式中:
Figure BDA0002914091220000065
R为球面曲率半径,mm。其他参数如图1和图2所示,h、h分别为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下的钻孔深度,h1、h2表示钻孔的深度,r1表示敏感栅到应变片中心最近距离,r2表示敏感栅到应变片中心最远距离,c为钻孔点,即敏感栅中点。
根据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可以得到各钻深值对应的Dh值,根据前述步骤1-3可以得到相应钻深下的应变释放系数a,b值,据此可以获得的Dh-h-a-b数值表,如此后续在要获得残余应力时可以查阅数值表获得相应的应变释放系数a,b值,并代入公式(10)即可快速得到残余应力值。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包括凸球面和凹球面,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建立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并进行钻孔模拟,根据钻孔模拟过程中得到的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
根据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得到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式;
利用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沿着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变,根据每条应变方向插值算出对应的应变释放系数a,b的值,然后根据三向残余应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即可分别得到在0°、45°和90°三个方向上的残余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建立凸球面模型和凹球面模型,并进行钻孔模拟,根据钻孔模拟过程中得到的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和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分别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具体包括:
在软件ANSYS中分别建立凹、凸球面三种模型,并对每个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输入材料参数,设置边界条件;
通过inistate命令在模型各节点上加载初始应力,以预设的下钻速度依次令每组单元刚度为0;
通过后处理POST1模块获得敏感栅范围内所有节点的应变数据,结合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处的距离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得到应变释放系数a,b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11
式中,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μ为材料的泊松比,ε1、ε3分别为x,y方向上面积内的平均应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建立凹、凸球面三种模型中,凹凸球面各建立了多个不同曲率半径的模型,且每个模型仅建立1/4对称的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率半径包括4、6、8、20和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下钻速度为0.1mm每单位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0°、45°和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如下: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21
式中,ε0、ε45、ε90分别为0°、45°和90°三个方向的残余应力,σ1为该曲面上最大主应力,σ3为该曲面上最小主应力;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μ为材料的泊松比;θ为0°与最大主应力顺时针方向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分别建立凸球面和凹球面下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处的距离Dh与钻深h的关系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曲面为凹球面时,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22
当曲面为凸球面时,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当h<h1时,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23
当h1≤h<h2时,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24
当h2≤h时,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25
式中,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26
R为球面曲率半径,h1、h2表示钻孔的深度,r1表示敏感栅到应变片中心最近距离,r2表示敏感栅到应变片中心最远距离,c为钻孔点,即敏感栅中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验证的平面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平面模型中,测量位置与应力释放孔处的距离Dh与钻深h的关系式如下:
Figure FDA0002914091210000031
CN202110096239.3A 2021-01-25 2021-01-25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Pending CN1129240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6239.3A CN112924065A (zh) 2021-01-25 2021-01-25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6239.3A CN112924065A (zh) 2021-01-25 2021-01-25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4065A true CN112924065A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66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96239.3A Pending CN112924065A (zh) 2021-01-25 2021-01-25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2406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0503A (zh) * 2021-06-24 2021-09-03 武汉东海石化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承压设备便于应力传感的增材制造方法
CN113358257A (zh) * 2021-06-22 2021-09-07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位移法
CN114636496A (zh) * 2022-02-24 2022-06-17 华南理工大学 地基沉降作用下天然气站场埋地管道应力监测及预警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8169A (zh) * 2012-03-01 2012-07-25 首钢总公司 一种测定盲孔法残余应力测试系统精度的方法
CN104296901A (zh) * 2014-11-04 2015-01-21 苏州精创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焊接残余应力小孔测量方法
CN104296894A (zh) * 2014-11-04 2015-01-21 苏州精创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构件的残余应力盲孔检测法
CN105067167A (zh) * 2015-09-24 2015-11-1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采用盲孔法测试大型机床用滑枕铸件残余应力分布的方法
CN106016146A (zh) * 2016-07-13 2016-10-12 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盲孔法应力检测设备用打孔光学辅助装置
CN210280743U (zh) * 2019-04-12 2020-04-10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盲孔法测残余应力万向卡爪夹紧基座钻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8169A (zh) * 2012-03-01 2012-07-25 首钢总公司 一种测定盲孔法残余应力测试系统精度的方法
CN104296901A (zh) * 2014-11-04 2015-01-21 苏州精创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焊接残余应力小孔测量方法
CN104296894A (zh) * 2014-11-04 2015-01-21 苏州精创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构件的残余应力盲孔检测法
CN105067167A (zh) * 2015-09-24 2015-11-1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采用盲孔法测试大型机床用滑枕铸件残余应力分布的方法
CN106016146A (zh) * 2016-07-13 2016-10-12 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盲孔法应力检测设备用打孔光学辅助装置
CN210280743U (zh) * 2019-04-12 2020-04-10 兰州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盲孔法测残余应力万向卡爪夹紧基座钻孔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小明等: "反向钻孔法应用于工件内表面残余应力测量的研究", 《中国测试》 *
马小明等: "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时释放系数的数值模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8257A (zh) * 2021-06-22 2021-09-07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测量残余应力的钻孔位移法
CN113340503A (zh) * 2021-06-24 2021-09-03 武汉东海石化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承压设备便于应力传感的增材制造方法
CN114636496A (zh) * 2022-02-24 2022-06-17 华南理工大学 地基沉降作用下天然气站场埋地管道应力监测及预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24065A (zh) 一种基于盲孔法测曲面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CN104697462B (zh) 一种基于中轴线的航空叶片型面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CN104613897B (zh) 汽车外覆盖件模具自由曲面自适应采样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03267507B (zh) 基于有限元分析提取机械结构平面的平面度误差的方法
CN106354942B (zh) 一种基于熵理论的装配接触应力分布评估方法
CN102445174B (zh)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多测点平面度评定方法
CN114722686B (zh) 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大型设备吊耳设计及优化方法
CN102506805B (zh)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分类的多测点平面度评定方法
Wu et al. Investigate on computer-aided fixture design and evaluation algorithm for near-net-shaped jet engine blade
CN106354955A (zh) 一种基于磨机振动模态参数的滑动轴承刚度识别方法
CN110508852B (zh) 一种结构件的加工、装配及检测三位一体孔位确定方法
CN102279126A (zh) 测试与cae仿真相结合确定材料性能参数的方法
JP6268373B2 (ja) 残留応力測定方法、及び、残留応力測定装置
CN105258642A (zh)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的实时光学引伸计测量方法
CN108280307A (zh) 发动机缸体孔系位置确定方法
CN110895639B (zh) 一种基于高斯多椭球模型的机器人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CN106447781B (zh) 一种基于Minkowski和面向自动装配的碰撞检测方法
CN110580391B (zh) 一种柔性结构的基频模态测量方法
CN105373653B (zh) 一种大尺度弱刚度薄壳类工件的定位方法
CN110287622B (zh) 一种加工表面广义微观应力集中现象的建模及分析方法
CN109359360B (zh) 一种基于局部特征的结构应力处理方法
CN106826393B (zh) 一种整体壁板铣削变形控制方法
CN105701302B (zh) 基于离散误差消除技术的光学球面面形参数处理方法
CN102160057B (zh) 用于粒子法的界面粒子的判定方法及装置
CN114970159A (zh) 一种采用三阶剪切变形板理论的地连墙侧向变形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