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13089B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13089B CN112913089B CN201980070114.4A CN201980070114A CN112913089B CN 112913089 B CN112913089 B CN 112913089B CN 201980070114 A CN201980070114 A CN 201980070114A CN 112913089 B CN112913089 B CN 1129130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cable
- coaxial connector
- contact
- contact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9—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with wires separated by conductive housing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2—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构成为具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连接于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连接于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接地用触点部件(35),具有配置在第1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A、33B)的周围的环状嵌合部(39),且连接于第1及第2同轴电缆(31A、31B)各自的外侧导体(34A、34B);以及平板状间壁部件(41),由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夹隔配置,且被供给接地电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嵌合连结于在连接着多个同轴电缆的基础上安装在电路衬底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且使该多个同轴电缆电连结于电路衬底。
背景技术
在多个电气零件、电气装置或者电子设备间等传送高频信号,多数情况下会用到同轴电缆,该同轴电缆形成不易受到外部噪声影响的信号传送路,利用表皮绝缘体来被覆中心导体及隔着内部绝缘体包围中心导体的外侧导体而成。例如,同轴电缆连结于处理高频信号的电路衬底,从该电路衬底通过同轴电缆向电路衬底外部传送高频信号,或者,从外部通过同轴电缆向该电路衬底传送高频信号。
在同轴电缆连结于电路衬底时,例如采用以下状态: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装设在同轴电缆的一端,且该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嵌合连结于被安装在电路衬底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具备供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连接的信号用触点及供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连接的接地用触点。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具备被供给要在电路衬底中进行处理的高频信号的信号用连接触点及包围信号用连接触点而配置且被供给接地电位的环状接地用连接触点。这样的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嵌合连结例如采用以下的状态来进行:在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用触点嵌合接触连接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环状接地用连接触点的基础上,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信号用触点接触连接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信号用连接触点。
在进行该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嵌合连结时,安装在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例如将其中的信号用连接触点与环状接地用连接触点朝向电路衬底中的零件等搭载面的上方,将装设在同轴电缆一端的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从电路衬底中的零件等搭载面的上方以朝向该零件等搭载面的方向卡合于该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将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接地用触点嵌合接触连接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环状接地用连接触点,并且将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信号用触点接触连接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信号用连接触点。
如上所述,在使用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将同轴电缆连结于电路衬底时,需要在电路衬底连结多个同轴电缆的情况也不少。此时,业界期望在尽量限制多个同轴电缆对电路衬底的连结所需要的连接器装置在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上的占用面积的基础上,将多个同轴电缆分别确实地连结于电路衬底。
因此,以往提出了一种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使该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连接着两个同轴电缆,随之使供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嵌合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与连接着两个同轴电缆的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对应,想要使供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的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中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及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占用面积减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着两个同轴电缆的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雌连接器(10A))中,供第1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内部导体)连接的第1信号用触点(信号端子(14a))、与供第2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内部导体)连接的第2信号用触点(信号端子(14c))由共通的绝缘外壳(绝缘性部件(16))以隔开小间隔相互接近地配置的状态支撑,在支撑第1信号用触点与第2信号用触点的绝缘外壳的周围,相对于第1信号用触点及第2信号用触点配置着共通的接地用触点(固定端子(12)的下部(20))。在具有该构成的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第1信号用触点与第2信号用触点隔开小间隔相互接近地配置,且在第1信号用触点与第2信号用触点设置着共通的接地用触点,由此可期待减少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电路衬底上的占用面积。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25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以往提出的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供第1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连接的第1信号用触点与供第2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内部导体)连接的第2信号用触点由共通的绝缘外壳以隔开小间隔相互接近地配置的状态支撑。在该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第1信号用触点与第2信号用触点隔开小间隔相互接近地配置,由此有可能产生以下不良情况:对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传送的高频信号及通过第2信号用触点传送的高频信号的传送特性造成劣化。也就是说,例如,有可能产生以下串扰障碍: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传送的高频信号作为串扰噪声混入至通过第2信号用触点传送的高频信号,并且,通过第2信号用触点传送的高频信号作为串扰噪声混入至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传送的高频信号。
鉴于该情况,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在形成嵌合连结于成为在连接着两个同轴电缆的基础上安装在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时,能够谋求减少在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上的占用面积,而且,能够抑制对通过它传送的高频信号的传送特性造成劣化的事态。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的技术方案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以下,称为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构成为具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供第1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电连接,且接触连接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供第2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电连接,且接触连接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接地用触点部件,具备环状嵌合部及壳部,且被供给接地电位,所述环状嵌合部配置在第1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的周围,且嵌合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所述壳部从环状嵌合部能够弯曲地延伸,且电连接于第1及第2同轴电缆各自的外侧导体;绝缘外壳,以相互绝缘状态支撑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及接地用触点部件;以及平板状间壁部件,由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夹隔配置在绝缘外壳,且被供给接地电位。
在所述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中,利用绝缘外壳,以相互绝缘状态由绝缘外壳支撑供第1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电连接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供第2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电连接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并且,具备配置在第1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的周围的环状嵌合部及从环状嵌合部能够弯曲地延伸且供第1及第2同轴电缆各自的外侧导体电连接的壳部的接地用触点部件与第1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分别绝缘且被支撑,进而,具备由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夹隔配置、且供给接地电位的平板状间壁部件。接地用触点部件中的环状嵌合部相对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共通,且位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的外侧。而且,配置在共通的环状嵌合部的内侧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在由绝缘外壳支撑的基础上,隔开相对较小的间隔即小间隔而相互接近地配置。另外,被供给接地电位的平板状间壁部件配置在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之间的小间隔内。
由此,接地用触点部件中的环状嵌合部的一部分与平板状间壁部件形成配置在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的周围的第1导电性间隔壁部,另外,接地用触点部件中的环状接触部的另一部分与平板状间壁部件形成配置在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的周围的第2导电性间隔壁部。
在这样的基础上,平板状间壁部件例如与接地用触点部件一体地构成,与接地用触点部件一体地构成的平板状间壁部件例如从接地用触点部件中的环状嵌合部的一部分向环状嵌合部形成的环状体的内侧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配置在接地用触点部件中的环状嵌合部内侧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隔开小间隔相互接近地配置,由此能够谋求减少供与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对应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的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占用面积。而且,除此以外,被供给接地电位的平板状间壁部件配置在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之间的小间隔内,所以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因被供给接地电位的平板状间壁部件而相互电磁屏蔽,由此,可减轻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传送的高频信号作为串扰噪声向通过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传送的高频信号混入,以及可减轻通过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传送的高频信号作为串扰噪声向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传送的高频信号混入,结果,能够抑制对分别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传送的高频信号的传送特性造成劣化的事态。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中,在平板状间壁部件从接地用触点部件中的环状嵌合部的一部分延伸,且与接地用触点部件一体地构成的情况下,能够谋求减少构成零件个数而可简化构成,并且能够牢固地进行绝缘外壳中的平板状间壁部件的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与连接于该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1及第2同轴电缆一起表示的从上方俯视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与连接于该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第1及第2同轴电缆一起表示的从下方仰视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具备的接地用触点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连接第1及第2同轴电缆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供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从上方俯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供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供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从下方仰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供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具备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连接着多个同轴电缆的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对向配置在安装在电路衬底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连接着多个同轴电缆的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于安装在电路衬底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连接着第1及第2同轴电缆的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连接着第1及第2同轴电缆的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1中的XIII-XIII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1中的XIV-XIV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2中的XV-XV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在将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连结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基础上的关于信号传送状态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来实施本申请发明的形态用以下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
图1及图2将形成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与连接于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第1及第2同轴电缆31A及31B各自的一部分一起表示。
图1及图2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用作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该电缆侧同轴连接器装置在连接着第1及第2同轴电缆31A及31B的基础上,嵌合连结于形成安装在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
而且,同轴连接器装置30具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接地用触点部件35、及绝缘外壳36,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且进行与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的电连接。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且进行与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的电连接。接地用触点部件35由导电性材料形成,进行与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及第2同轴电缆31B的外侧导体34B的各自的电连接且被供给接地电位。绝缘外壳36由合成树脂材等绝缘材料形成,且以相互绝缘状态支撑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及接地用触点部件35。基于该情况,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电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并且它的外侧导体34A电连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且连接于同轴连接器装置30,另外,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电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并且它的外侧导体34B电连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且连接于同轴连接器装置30。
绝缘外壳36相互邻接地具有在中央部形成着矩形透孔37A的第1基部38A及在中央部形成着矩形透孔37B的第2基部38B,第1基部38A保持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第2基部38B保持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由此,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隔开相对较小的间隔即小间隔而相互接近地配置。
另外,接地用触点部件35具有大概包围绝缘外壳36所具有的第1基部38A及第2基部38B的环状嵌合部39,环状嵌合部39配置在由第1基部38A保持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及由第2基部38B保持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周围。而且,这些绝缘外壳36的第1基部38A及第2基部38B与接地用触点部件35的环状嵌合部39构成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的嵌合连结部,连接着第1同轴电缆31A及第2同轴电缆31B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以该嵌合连结部嵌合连结于形成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
如下述图4所示,绝缘外壳36除了第1基部38A及第2基部38B以外,还设置着从第1基部38A的一端能够折弯地延伸的折弯抵接部40A与从第2基部38B的一端能够折弯地延伸的折弯抵接部40B。折弯抵接部40A及折弯抵接部40B分别整体形成平板状部,在折弯时分别抵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
如单独表示接地用触点部件35的图3所示,在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设置着从环状嵌合部39的一部分向环状嵌合部39形成的环状体的内侧延伸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也就是说,平板状间壁部件41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一体地构成。平板状间壁部件41在将接地用触点部件35由绝缘外壳36支撑的基础上,由利用绝缘外壳36的第1基部38A保持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利用绝缘外壳36的第2基部38B保持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夹隔配置。因此,平板状间壁部件41配置在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之间的小间隔内,且将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之间隔开。
由此,中心导体32A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并且外侧导体34A连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第1同轴电缆31A连接于同轴连接器装置30,同样地,中心导体32B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并且外侧导体34B连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第2同轴电缆31B连接于同轴连接器装置30,在这样的构成中,连接着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连接着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之间由平板状间壁部件41隔开。而且,由于通过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对平板状间壁部件41供给接地电位,所以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因被供给接地电位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而相互电磁屏蔽。
在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一端部设置着卡合连结部41a,该卡合连结部41a在将同轴连接器装置30嵌合连结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时,接触卡合在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卡合连结部41a接触卡合在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由此牢固地进行设置着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与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的相互连结。
另外,在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隔着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上升部设置着一对电缆支撑部42A及42B。电缆支撑部42A支撑中心导体32A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第1同轴电缆31A,另外,电缆支撑部42B支撑中心导体32B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第2同轴电缆31B。
进而,在接地用触点部件35,除了环状嵌合部39以外,还设置着从环状嵌合部39的一端能够折弯(能够弯曲)地延伸的壳部43。壳部43如下述图13所示,在折弯时,随之将绝缘外壳36的折弯抵接部40A及40B分别折弯,并且进行分别与中心导体32A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及中心导体32B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第2同轴电缆31B的外侧导体34B的连接。
而且,在壳部43设置着一对第1折弯卡合部44、一对第2折弯卡合部45、及一对第3折弯卡合部47。一对第1折弯卡合部44折弯,分别卡合在电缆支撑部42A及42B。一对第2折弯卡合部45折弯,分别卡合在中心导体32A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及中心导体32B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第2同轴电缆31B的外侧导体34B。一对第3折弯卡合部47折弯,分别卡合在中心导体32A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第1同轴电缆31A的表皮绝缘体46A及中心导体32B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第2同轴电缆31B的表皮绝缘体46B。
如上所述,当在包括绝缘外壳36、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以及接地用触点部件35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连接第1同轴电缆31A与第2同轴电缆31B时,首先,如图4所示,在处于设置在接地用触点部件35的壳部43不折弯的状态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使第1同轴电缆31A在它的一端部中露出外侧导体34A及中心导体32A,且以露出的外侧导体34A抵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电缆支撑部42A并且露出的中心导体32A抵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状态来配置,另外,使第2同轴电缆31B在它的一端部中露出外侧导体34B及中心导体32B,且以露出的外侧导体34B抵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电缆支撑部42B并且露出的中心导体32B抵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状态来配置。
接着,设置在接地用触点部件35的壳部43朝向环状嵌合部39折弯。由此,设置在绝缘外壳36的折弯抵接部40A由壳部43折弯而按压抵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成为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牢固地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状态,并且设置在绝缘外壳36的折弯抵接部40B由壳部43折弯而按压抵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成为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牢固地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状态。进而,折弯的壳部43采用以下状态:抵接于与设置在环状嵌合部39的电缆支撑部42A抵接的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且与电缆支撑部42A一起夹持具有该外侧导体34A的第1同轴电缆31A,并且抵接于与设置在环状嵌合部39的电缆支撑部42B的第2同轴电缆31B抵接的外侧导体34B且与电缆支撑部42B一起夹持具有该外侧导体34B的第2同轴电缆31B。
然后,设置在壳部43的第1折弯卡合部44以相互接近的方式折弯,分别卡合在分别支撑第1同轴电缆31A及第2同轴电缆31B的电缆支撑部42A及42B,另外,设置在壳部43的一对第2折弯卡合部45以相互接近的方式折弯,分别卡合在中心导体32A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及中心导体32B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第2同轴电缆31B的外侧导体34B,进而,设置在壳部43的一对第3折弯卡合部47以相互接近的方式折弯,分别卡合在中心导体32A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第1同轴电缆31A的表皮绝缘体46A及中心导体32B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第2同轴电缆31B的表皮绝缘体46B。由此,第1同轴电缆31A与第2同轴电缆31B牢固地连接于同轴连接器装置30,结果,同轴连接器装置30处于如所述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
图5、图6及图7表示形成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其供形成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嵌合连结。
图5、图6及图7所示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供形成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嵌合连结,该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上连接着第1及第2同轴电缆31A及31B。而且,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固定在图5、图6及图7中省略了图示但在下述图9及图10中示出的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供实际使用。
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具备绝缘基体13、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及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绝缘基体13由合成树脂材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平板状,且配置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由金属材料形成且组装至绝缘基体13,且设置着凸状接触部14及信号用连接部15,该凸状接触部14从绝缘基体13突出且供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进行与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的电连接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接触卡合,该信号用连接部15从凸状接触部14向绝缘基体13的外部延伸,且连接于配置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的信号端子。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同样由金属材料形成且组装至绝缘基体13,且设置着凸状接触部17及信号用连接部18,该凸状接触部17从绝缘基体13突出且供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进行与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的电连接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接触卡合,该信号用连接部18从凸状接触部17向绝缘基体13的外部延伸,且连接于配置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的信号端子部。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与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在绝缘基体13上隔开相对较小的间隔即小间隔而相互对向地配置。
另外,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具备环状接触部20、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及导电性间壁部件23。环状接触部20由金属材料形成且组装至绝缘基体13,包围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与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而配置,且供分别连接于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的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及第2同轴电缆31B的外侧导体34B的接地用触点部件35的环状嵌合部39接触卡合。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从环状接触部20向绝缘基体13的外部延伸,且设置着连接于配置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的接地端子部的接地用连接部21。导电性间壁部件23由设置在绝缘基体13的一对突出支撑部13a支撑,且由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与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夹隔配置,且被供给接地电位。在这样的基础上,导电性间壁部件23配置在绝缘基体13中的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与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之间的小间隔内,由此,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与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因被供给接地电位的导电性间壁部件23而相互电磁屏蔽。
如此一来,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构成为具备:绝缘基体13;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具有凸状接触部14;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具有凸状接触部17;以及导电性间壁部件23,由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与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夹隔配置,且被供给接地电位。而且,在绝缘基体13上,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中的环状接触部20的一部分与导电性间壁部件23形成包围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的第1导电性间隔壁部,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中的环状接触部20的另一部分与导电性间壁部件23形成包围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的第2导电性间隔壁部。
图8表示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的具体的构成例。在图8所示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中,整体对金属板材实施冲压、按压、弯曲加工而形成。而且,采用包围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与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的状态的环状接触部20形成矩形状环状体,多个接地用连接部21从环状接触部20弯曲延伸。多个接地用连接部21连接于配置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的接地端子部。另外,导电性间壁部件23从环状接触部20的一部分向环状接触部20形成的矩形状环状体的内侧以将该矩形状环状体一分为二的方式弯曲延伸,该导电性间壁部件23形成环状接触部20的一部分,且与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一体地构成。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导电性间壁部件23的一端部分设置着卡合连接部23a,该卡合连接部23a采用供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卡合连结部41a卡合的状态。进而,如图7所示,在导电性间壁部件23,在与设置着卡合连接部23a的一端部分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分,设置着衬底连接部23b,该衬底连接部23b通过设置在绝缘基体13透孔24贯通绝缘基体13延伸,衬底连接部23b连接于配置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的接地端子部。
在所述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中,导电性间壁部件23与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一体地构成,但未必需要为导电性间壁部件23与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一体地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导电性间壁部件23与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为不同个体。此时,设置着从导电性间壁部件23通过设置在绝缘基体13的透孔24贯通绝缘基体13延伸的衬底连接部23b,该衬底连接部23b连接于配置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的接地端子部,由此容易地对导电性间壁部件23施加来自电路衬底11的接地电位,并且介置着绝缘基体13的导电性间壁部件23相对于电路衬底11的设置变得牢固。此外,如观察所述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所见,在导电性间壁部件23与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一体地构成时,可获得如下优点:能够谋求减少构成零件个数而可简化构成,并且,能够牢固地进行绝缘基体13中的导电性间壁部件23的配置。
在将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30及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供实际使用时,例如,如图9所示,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固定在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也就是说,在电路衬底11的面上配置着绝缘基体13的电路衬底11,将连接着第1同轴电缆31A与第2同轴电缆31B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对向配置在固定在电路衬底11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此时,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取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中的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及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分别对应的位置,并且,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取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中的环状接触部20对应的位置。
接着,使连接着第1同轴电缆31A与第2同轴电缆31B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朝向固定在电路衬底11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移位,如图10所示,嵌合连结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此时,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的电连接有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及电连接有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分别接触卡合在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及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并且,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的分别连接于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及第2同轴电缆31B的外侧导体34B的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上设置的环状嵌合部39嵌合接触连接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中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上设置的环状接触部20。也就是说,接地用触点部件35接触卡合在环状接触部20。由此,获得第1同轴电缆31A及第2同轴电缆31B分别经由同轴连接器装置30及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连结于电路衬底11的状态。
图11(俯视图)及图12(侧视图)省略电路衬底11的图示而表示连接着第1同轴电缆31A与第2同轴电缆31B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嵌合连结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状态。在将同轴连接器装置30嵌合连结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时,如表示图11中的XIII-XIII线截面的剖视图即图13所示,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第1同轴电缆31A的中心导体32A以由受到设置在绝缘外壳36的折弯抵接部40A按压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夹持的状态,电连接于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另外,第1同轴电缆31A的外侧导体34A连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上设置的电缆支撑部42A及壳部43。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第2同轴电缆31B也与第1同轴电缆31A同样地,第2同轴电缆31B的中心导体32B以由受到设置在绝缘外壳36的折弯抵接部40B按压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夹持的状态,电连接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另外,第2同轴电缆31B的外侧导体34B连接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上设置的电缆支撑部42B及壳部43。
除了所述图13以外,还如表示图12中的XV-XV线截面的剖视图即图15所示,设置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的一对相互对向接触连接部50A以夹持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中的凸状接触部14的状态,接触卡合在凸状接触部14,另外,设置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一对相互对向接触连接部50B以夹持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中的凸状接触部17的状态,接触卡合在凸状接触部17,并且,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接触卡合在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22中的环状接触部20。
进而,如表示图11中的XIV-XIV线截面的剖视图即图14所示,设置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使设置在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卡合连结部41a接触卡合在设置在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中的导电性间壁部件23的卡合连接部23a。由此,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与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中的导电性间壁部件23在供给接地电位的基础上相互卡合。
图16表示以下实验结果:如图10所示,在将连接着第1同轴电缆31A与第2同轴电缆31B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嵌合连结于固定在电路衬底11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时,求出对设置在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6的信号用连接部15输入测试信号St时的关于输出至设置在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的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19的信号用连接部18的测试信号St的相对于所输入的测试高频信号St的电力比。在图16所示的曲线图中,横轴为测试信号St的频率(GHz),纵轴为电力比(dB),虚线曲线PR1为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不具备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基础上获得的电力比,另外,实线曲线PR2为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具备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基础上获得的电力比。
图16所示的实验结果明确表示,遍及关于测试信号St的频率6GHz为止的所有频率区域,实线曲线PR2所表示的电力比,也就是说,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具备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基础上获得的电力比低于虚线曲线PR1所表示的电力比,也就是说,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不具备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基础上获得的电力比。该情况表示利用同轴连接器装置30具备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有效地抑制关于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传送的测试信号St的传播至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的串扰噪声成分。
根据如上所述的形成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配置在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的内侧的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隔开小间隔相互接近地配置,由此能够谋求减少供嵌合连结着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10安装的电路衬底11的零件等搭载面11a上的同轴连接器装置30的占用面积。
而且,除此以外,被供给接地电位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配置在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之间的小间隔内,所以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与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因被供给接地电位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而相互电磁屏蔽,由此,可减轻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传送的高频信号作为串扰噪声向通过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传送的高频信号混入,以及可减轻通过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传送的高频信号作为串扰噪声向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传送的高频信号混入,结果,能够抑制对分别通过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33A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33B传送的高频信号的传送特性造成劣化的事态。
另外,在同轴连接器装置30中,平板状间壁部件41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中的环状嵌合部39的一部分延伸,且与接地用触点部件35一体地构成,所以能够谋求减少构成零件个数而可简化构成,并且,能够牢固地进行绝缘外壳36中的平板状间壁部件41的配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在嵌合连结于成为在连接着两个同轴电缆的基础上安装在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的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时,能够谋求减少在电路衬底的零件等搭载面上的占用面积,而且能够抑制对通过它传送的高频信号的传送特性造成劣化的事态,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等。
[符号的说明]
10 衬底侧同轴连接器装置
11 电路衬底
11a 零件等搭载面
13 绝缘基体
14、17 凸状接触部
15、18 信号用连接部
16 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
19 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
20 环状接触部
21 接地用连接部
22 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
23 导电性间壁部件
23a 卡合连接部
23b 衬底连接部
24 透孔
30 同轴连接器装置
31A 第1同轴电缆
31B 第2同轴电缆
32A、32B 中心导体
33A 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
33B 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
34A、34B 外侧导体
35 接地用触点部件
36 绝缘外壳
37A、37B 矩形透孔
38A 第1基部
38B 第2基部
39 环状嵌合部
40A、40B 折弯抵接部
41 平板状间壁部件
41a 卡合连结部
42A、42B 电缆支撑部
43 壳部
44 第1折弯卡合部
45 第2折弯卡合部
46A、46B 表皮绝缘体
47 第3折弯卡合部。
Claims (20)
1.一种同轴连接器装置,构成为具备:
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供第1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电连接,且接触连接至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第1对象侧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
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供第2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电连接,且接触连接至所述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第2对象侧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
接地用触点部件,具备环状嵌合部及壳部,且被供给接地电位,所述环状嵌合部配置在所述第1及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的周围,且嵌合于所述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对象侧接地用连接触点部件,所述壳部从该环状嵌合部能够弯曲地延伸,且电连接至所述第1及第2同轴电缆各自的外侧导体;
绝缘外壳,以相互绝缘状态支撑所述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所述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及所述接地用触点部件;以及
平板状间壁部件,位于所述第1信号用触点部件与所述第2信号用触点部件之间,由该绝缘外壳支撑,且被供给接地电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状间壁部件与所述接地用触点部件整体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状间壁部件从所述接地用触点部件中的环状嵌合部的一部分向该环状嵌合部形成的环状体的内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状间壁卡合于所述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的对象侧导电性间壁部件,所述对象侧导电性间壁部件被供给接地电位且配置在所述第1对象侧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与所述第2对象侧信号用连接触点部件之间。
5.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将第1电缆及第2电缆连接至对象侧连接器,所述对象侧连接器具有对象侧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对象侧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及对象侧环状接触部,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包围所述对象侧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对象侧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同轴连接器构成为具备:
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连接至所述第1电缆的第1信号导体并与所述对象侧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接触以传输第1信号;
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连接至所述第2电缆的第2信号导体并与所述对象侧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接触以传输第2信号;
环状嵌合部,包围所述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嵌合部嵌合到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中;以及
导电性间壁,电连接至所述环状嵌合部并将所述环状嵌合部的内区分隔成第1区域及第2区域,所述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1区域,所述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2区域;
所述同轴连接器在任何时间点在所述第1区域中仅传输一个信号,包含所述第1信号,并且
所述同轴连接器在任何时间点在所述第2区域中仅传输一个信号,包含所述第2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是位于所述第1区域中的唯一信号用连接触点,且所述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是位于所述第2区域中的唯一信号用连接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间壁与所述环状嵌合部整体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嵌合部设置着相互对向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
所述第1区域及所述第2区域都位于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并且所述导电性间壁从所述第1部分朝所述第2部分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还设置着对象侧导电性间壁,所述对象侧导电性间壁将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的内区分隔成对象侧第1区域及对象侧第2区域,
所述对象侧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1区域,
所述对象侧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2区域,并且
当所述环状嵌合部嵌合到所述对象侧导电性间壁时,所述导电性间壁与所述对象侧导电性间壁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着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装纳所述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所述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所述环状嵌合部及所述导电性间壁,
所述导电性间壁贯通所述绝缘外壳。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象侧同轴连接器还设置着对象侧导电性间壁,所述对象侧导电性间壁将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的内区分隔成对象侧第1区域及对象侧第2区域,
所述对象侧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1区域,且所述对象侧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2区域,并且所述绝缘外壳构成为具备:
第1绝缘部,当所述环状嵌合部嵌合到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时,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1区域,以及
第2绝缘部,当所述环状嵌合部嵌合到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时,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2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缆是具有所述第1信号导体及包围所述第1信号导体的第1外侧导体的同轴电缆,
所述第2电缆是具有所述第2信号导体及包围所述第2信号导体的第2外侧导体的同轴电缆,并且
所述同轴连接器还设置着壳部,所述壳部在所述导电性环状嵌合部的外部并连接至所述第1外侧导体及所述第2外侧导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缆还具有包围所述第1外侧导体的绝缘第1表皮绝缘体,
所述第2电缆还具有包围所述第2外侧导体的绝缘第2表皮绝缘体,并且所述壳部构成为具备:
第1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从所述第1表皮绝缘体外部装纳所述第1电缆;
第1外侧导体用折弯卡合部,电连接至所述第1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与所述环状嵌合部之间暴露的所述第1外侧导体;
第2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从所述第2表皮绝缘体外部装纳所述第2电缆;以及
第2外侧导体用折弯卡合部,电连接至所述第2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与所述环状嵌合部之间暴露的所述第2外侧导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部还设置着从所述环状嵌合部向外延伸的基部,
所述第1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装纳所述第1电缆,所述第1电缆位于所述第1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与所述基部之间,
所述第1外侧导体用折弯卡合部装纳所述第1电缆,所述第1电缆位于所述第1外侧导体用折弯卡合部与所述基部之间,
所述第2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装纳所述第2电缆,所述第2电缆位于所述第2表皮绝缘体用折弯卡合部与所述基部之间,并且
所述第2外侧导体用折弯卡合部装纳所述第2电缆,所述第2电缆位于所述第2外侧导体用折弯卡合部与所述基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部封闭所述环状嵌合部的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嵌合部设置着间隔壁部及电缆支撑部,所述间隔壁部大体上垂直于所述壳部,所述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壳部对向,所述第1区域及所述第2区域都位于所述间隔壁部与所述电缆支撑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间壁从所述电缆支撑部朝所述壳部延伸,并从所述电缆支撑部朝所述间隔壁部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支撑部设置着第1电缆支撑部及第2电缆支撑部,所述第1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壳部对向,所述第1电缆位于所述第1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壳部之间,所述第2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壳部对向,所述第2电缆位于所述第2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壳部之间,并且
所述导电性间壁构成为具备:
第1间壁,从所述第1电缆支撑部朝所述壳部延伸,并从所述第1电缆支撑部朝所述间隔壁部延伸;以及
第2间壁,从所述第2电缆支撑部朝所述壳部延伸,从所述第2电缆支撑部朝所述间隔壁部延伸,并与所述第1间壁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象侧连接器还设置着对象侧导电性间壁,所述对象侧导电性间壁将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的内区分隔成对象侧第1区域及对象侧第2区域,
所述对象侧第1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1区域,所述对象侧第2信号用连接触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对象侧第2区域,并且当所述环状嵌合部嵌合到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时,所述对象侧导电性间壁插入所述第1间壁与所述第2间壁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嵌合部嵌合于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的外部,
所述导电性间壁与所述间隔壁部隔开,并且
当所述环状嵌合部嵌合到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时,所述对象侧环状接触部配置在所述导电性间壁与所述间隔壁部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01508A JP7187975B2 (ja) | 2018-10-26 | 2018-10-26 |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
JP2018-201508 | 2018-10-26 | ||
PCT/JP2019/041572 WO2020085401A1 (ja) | 2018-10-26 | 2019-10-23 |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13089A CN112913089A (zh) | 2021-06-04 |
CN112913089B true CN112913089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0331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0114.4A Active CN112913089B (zh) | 2018-10-26 | 2019-10-23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21940B2 (zh) |
JP (1) | JP7187975B2 (zh) |
CN (1) | CN112913089B (zh) |
WO (1) | WO20200854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13090B (zh) | 2018-10-26 | 2023-04-07 | 爱沛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JP7187975B2 (ja) * | 2018-10-26 | 2022-12-13 | I-Pex株式会社 |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
JP6780689B2 (ja) * | 2018-11-21 | 2020-11-04 | I−Pex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JP7380859B2 (ja) * | 2020-05-07 | 2023-11-15 | I-Pex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220569998U (zh) * | 2020-07-31 | 2024-03-08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插头和连接器组件 |
CN118318359A (zh) * | 2021-10-06 | 2024-07-09 |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连接器组及带连接器的电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97502A (ja) * | 2002-04-05 | 2003-10-17 | Emuden Musen Kogyo Kk | 同軸コネクタ |
CN101901976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泰科电子荷兰公司 | 小型开关连接器 |
CN102468550A (zh) * | 2010-11-01 | 2012-05-23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同轴连接器 |
JP2016100190A (ja) * | 2014-11-21 | 2016-05-30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02353A (en) | 1991-06-06 | 1992-04-07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s |
JP3361645B2 (ja) | 1995-03-03 | 2003-01-0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ジャックコネクタ及びジャックコネクタを含むコネクタ |
US9461391B2 (en) | 2012-11-30 | 2016-10-04 |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 Connector |
JP6269558B2 (ja) | 2014-06-05 | 2018-01-3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
JP6806028B2 (ja) | 2017-01-19 | 2020-12-2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
CN112913090B (zh) * | 2018-10-26 | 2023-04-07 | 爱沛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JP7187975B2 (ja) * | 2018-10-26 | 2022-12-13 | I-Pex株式会社 |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
-
2018
- 2018-10-26 JP JP2018201508A patent/JP718797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0-23 WO PCT/JP2019/041572 patent/WO20200854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0-23 CN CN201980070114.4A patent/CN112913089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22 US US17/237,059 patent/US1172194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97502A (ja) * | 2002-04-05 | 2003-10-17 | Emuden Musen Kogyo Kk | 同軸コネクタ |
CN101901976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泰科电子荷兰公司 | 小型开关连接器 |
CN102468550A (zh) * | 2010-11-01 | 2012-05-23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同轴连接器 |
JP2016100190A (ja) * | 2014-11-21 | 2016-05-30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13089A (zh) | 2021-06-04 |
US20210242631A1 (en) | 2021-08-05 |
WO2020085401A1 (ja) | 2020-04-30 |
JP2020068163A (ja) | 2020-04-30 |
US11721940B2 (en) | 2023-08-08 |
JP7187975B2 (ja) | 2022-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913089B (zh)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
CN112913090B (zh) | 同轴连接器装置 | |
CN112086784B (zh) | 用于传输超高频信号的同轴线缆阳连接器 | |
CN113924700B (zh) | 阴型多极连接器以及具备该阴型多极连接器的多极连接器组 | |
JP6994081B2 (ja) | 超高周波信号伝送用小型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
CN106935995A (zh) | 板对板连接器总成 | |
JP2018045938A (ja) | 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
CN112086785B (zh) | 用于传输超高频信号的紧凑型连接器 | |
KR102311608B1 (ko) | 초고주파 신호 전송용 소형 커넥터 | |
TW202433817A (zh) | 連接器、具有纜線的連接器及連接器裝置 | |
CN118451610A (zh) | 电缆、电缆的接合构造、及电缆与连接器的接合构造 | |
TW202232831A (zh) | 電連接器 | |
TW202245348A (zh) | 連接器及連接器系統 | |
JP2013110031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