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4614B -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4614B
CN112904614B CN202110126839.XA CN202110126839A CN112904614B CN 112904614 B CN112904614 B CN 112904614B CN 202110126839 A CN202110126839 A CN 202110126839A CN 112904614 B CN112904614 B CN 112904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opening
light
cover plate
photochromic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268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04614A (zh
Inventor
廖川东
陈立强
庞孟媛
王亚明
王研鑫
赵东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268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4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4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4614A/zh
Priority to US17/486,802 priority patent/US1156735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04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4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0126Opto-optical modulation, i.e. control of one light beam by another light bea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04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dy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用以避免透光区边缘漏光。本申请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位于显示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包括:透光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和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显示面板出光侧的盖板,以及位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光学胶;在每一第一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一开孔,光学胶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二开孔;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二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还包括:位于遮光区的遮光部,遮光部具有包围透光区的第三开孔;遮光部包括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遮光部在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产品的屏幕占比成为研发人员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前置摄像头的放置位置对屏幕占比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刘海屏到升降式摄像头,再到挖孔屏,各类技术也层出不穷。挖孔屏作为一种可靠的技术方案逐渐被许多开发者采用。在现有技术方案中,通常采用黑色紫外固化胶(UV胶)填充在摄像头与显示屏孔边缘,然而黑色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射固化,其黑度不能过深,这样无法满足遮光效果,存在边缘漏光问题。此外,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UV胶涂胶工艺形成封框胶,该工艺形成的胶层与显示屏之间还是会存在一些间隙,导致UV胶与显示屏之间的贴合效果差,且涂胶工艺形成的UV胶层厚度过大,导致摄像头四周黑边增加,降低了屏幕占比。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用以避免透光区边缘漏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位于显示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包括:透光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和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
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显示面板出光侧的盖板,以及位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光学胶;
在每一第一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一开孔,光学胶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二开孔;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二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
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遮光区的遮光部,遮光部具有包围透光区的第三开孔;遮光部包括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且遮光部在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部包括:位于盖板面向光学胶一侧的油墨层,至少涂覆于显示面板和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
油墨层具有开口区,开口区在盖板的正投影与透光区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且开口区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一开孔在盖板上的正投影之内,第二开孔在盖板上的正投影边缘位于油墨层在盖板上的正投影远离透光区的边缘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油墨层面向光学胶一侧的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
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与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为一体结构,且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位于第二开孔内的油墨层以及开口区;
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的开口区的部分呈透明状态,其余部分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呈遮光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部包括光学胶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且光学胶在遮光区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胶全部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之外区域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光学胶和显示面板之间的光学膜片;
遮光部还包括:光学膜片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且光学膜片在遮光区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光学膜片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在盖板的正投影与光学胶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全部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之外区域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且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与透光区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
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光学膜片一侧的背膜,以及位于背膜背离显示面板一侧的散热层;
在第一非显示区,背膜具有厚度的第五开孔,散热层具有厚度的第六开孔;
第一开孔、以及第五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第二开口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六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方法包括:
制备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其中,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位于显示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包括:透光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和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
在第一非显示区,形成贯穿显示面板厚度的第一开孔、形成贯穿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将盖板与光学胶贴合,以及在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其中,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二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遮光部具有包围透光区的第三开孔;遮光部包括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且遮光部在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具体包括:
将盖板与光学胶贴合之前,在盖板一侧且在第一非显示区形成油墨层;油墨层具有开口区;其中,开口区在盖板的正投影与透光区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且开口区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一开孔在盖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二开孔在盖板上的正投影边缘位于油墨层在盖板上的正投影远离透光区的边缘之内;
将盖板与光学胶贴合之后,采用喷涂工艺,在显示面板和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位于第二开孔内的油墨层以及油墨层的开口区涂覆光致变色材料,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和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其中,光致变色材料在未被预设光照条件照射时呈遮光状态,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显示面板和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涂覆盖位于第二开孔内的油墨层以及油墨层的开口区;
以油墨层的图案作为掩膜,对覆盖油墨层的开口区的光致变色材料进行紫外光照,使得覆盖油墨层的开口区的光致变色材料由遮光状态变为透明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形成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以及形成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膜片;其中,至少在遮光区的光学胶和光学膜片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具体包括: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贴付光学膜片;
在光学膜片背离显示面板一侧形成光学胶;
形成贯穿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并在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具体包括:
去除透光区的光学胶和光学膜片,将遮光区和透光区作为光照区域,对光照区域采用预设光照条件照射,以使在遮光区的光学胶以及光学膜片中掺杂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以及使得遮光区和透光区之外的光学胶具有第二开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光学胶之前,方法还包括: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贴付光学膜片;其中,至少在遮光区光学膜片掺杂光致变色材料,在遮光区,光学膜片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具体包括:
在光学膜片背离显示面板一侧涂覆光学胶;
在第一非显示区形成贯穿显示面板厚度的第一开孔、形成贯穿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的同时,方法还包括:
去除透光区的光学膜片;
方法还包括:
在去除透光区的光学胶的同时,去除透光区的光学膜片,以及在对遮光区和透光区采用预设光照条件照射的同时,使得遮光区的光学膜片中掺杂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形成遮光光学膜片;其中,遮光光学膜片在盖板的正投影与遮光光学胶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以及感光元件;
感光元件位于透光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遮光部包括光致变色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可以呈现黑色,能够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遮光部包围透光区,即遮光部可以实现对透光区侧面进行遮光,从而防止显示产品的光与感光元件干涉,可以避免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黑度不能过深导致的透光区边缘漏光,可以提高显示产品感光元件成像效果。并且,显示面板的过孔落入光学胶的第二开内,即第二孔面积大于第一开孔面积,即相比于显示面板,光学胶在遮光区具有内凹结构,遮光部在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遮光部在内凹结构与光学胶接触,可以提高遮光层与过孔侧面的贴合效果,进一步提高遮光层遮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中光学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申请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如图1、图2所示,其中,图1例如为图2中沿AA’的截面图,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1,位于显示区1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非显示区2;第一非显示区2包括:透光区3,以及位于显示区1和透光区3之间的遮光区4;
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5,位于显示面板5出光侧的盖板7,以及位于盖板7和显示面板5之间的光学胶6;
在每一第一非显示区2,显示面板5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一开孔8,光学胶6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二开孔9;第一开孔8在盖板7的正投影落入第二开孔9在盖板7的正投影内;
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遮光区4的遮光部10,遮光部10具有包围透光区3的第三开孔11;遮光部10包括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且遮光部10在盖板7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9和第一开孔8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出光侧为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状态发光的一侧,即显示面朝向的一侧,若显示面板背离显示面一侧存在漏光的情况,则漏光的一侧不属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产品中,显示模组透光区对应的区域通常需要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相关技术中,当透光区存在边缘漏光时,影响摄像头的感应光线,从而影响成像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光致变色材料能够在预设光照条件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材料的颜色。预设光照条件例如可以是紫外光照。例如,光致变色材料在光照射之前是深色(例如黑色)或者透明的,通过紫外光照射后,光致变色材料内部的染料与紫外光结合,使得材料发生变色反应,可以由黑色变成透明,也可以由透明变成黑色。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遮光部包括光致变色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可以呈现黑色,能够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遮光部包围透光区,即遮光部可以实现对透光区侧面进行遮光,从而防止显示产品的光与感光元件干涉,可以避免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黑度不能过深导致的透光区边缘漏光,可以提高显示产品感光元件成像效果。并且,显示面板的过孔落入光学胶的第二开孔内,即第二孔面积大于第一开孔面积,即相比于显示面板,光学胶在遮光区具有内凹结构,遮光部在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遮光部在内凹结构与光学胶接触,可以提高遮光层与过孔侧面的贴合效果,进一步提高遮光层遮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以显示模组包括一个第一非显示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例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透过率小于5%。
在具体实施时,光致变色材料例如可以为二苯乙烯类、螺环类、降冰片二烯类、俘精酸酐类、三苯甲烷类衍生物、水杨酸苯胺类化合物等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
当然,显示面板也可以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面板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遮光部10包括:位于盖板7面向光学胶6一侧的油墨层12,至少涂覆于显示面板5和光学胶6靠近透光区一侧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16;
油墨层12具有开口区,开口区在盖板7的正投影与透光区3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且开口区在盖板7的正投影落入第一开孔8在盖板7上的正投影之内,第二开孔9在盖板上的正投影边缘位于油墨层12在盖板7上的正投影远离透光区3的边缘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致变色材料的光透过率小于5%。即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的光透过率小于5%。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中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例如使得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的光透过率小于5%,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可以避免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黑度不能过深导致的透光区边缘漏光。可以提高显示产品感光元件成像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中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例如可以是光致变色材料未经过预设光照条件照射呈遮光状态,即无需对包括光致变色材料的遮光层进行光照,便可以使得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光透过率较低而具有遮光效果。也可以是在未经过预设光照条件照射呈透明状态,对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在预设光照条件下照射使得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从而使得遮光层具有遮光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油墨层可以避免由于显示模组各膜层折射导致的透光区漏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油墨层12面向光学胶6一侧的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7;
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7与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16为一体结构,且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7覆盖位于第二开孔9内的油墨层12以及油墨层12的开口区;
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7覆盖油墨层12的开口区的部分18呈透明状态,其余部分的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9呈遮光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呈透明状态的例如可以是该膜层的光透过率大于93%。即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油墨层的开口区的部分的光透过率大于9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各膜层的过孔的侧面以及与过孔侧面垂直的表面均设置光致变色材料层,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和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仅覆盖油墨层的开口区域呈透明状态,且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呈遮光状态的部分与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连接,进一步提高遮光效果,效避免透光区边缘漏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和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可以在同一道工序中形成。这样,设置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可以避免仅设置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造成过涂覆的问题,即可以避免由于工艺原因造成光致变色材料涂覆至非遮光区。设置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和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可以降低光致变色材料的涂覆精度要求,即便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在透光区涂覆,后续也可以对其进行照射使之呈透明状态,避免影响透光区的透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采用喷涂工艺涂覆光致变色材料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和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封框胶涂覆,可以形成较薄的光致变色材料层,从而可以在不增加第一非显示区尺寸的情况下,避免透光区周围黑边尺寸较大,可以增加透光区尺寸,预留更大的感光元件装配空间,可以提高显示面板非孔区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光学胶6和显示面板5之间的光学膜片13,位于显示面板5背离光学膜片13一侧的背膜14,以及位于背膜14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的散热层15;
在第一非显示区2,光学膜片13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四开孔24、背膜具14有厚度的第五开孔22,散热层具有厚度的第六开孔23;第一开孔8、第四开孔24以及第五开孔22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第二开口9在盖板7的正投影落入第六开孔23在盖板7的正投影内;
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16涂覆于背膜14、显示面板5、光学膜片13以及光学胶6靠近透光区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光学膜片13包括偏光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平行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方向上,第一光致发光材料层的厚度大于0且小于0.3毫米。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致发光材料层的厚度是指第一光致发光材料靠近透光区一侧与背膜、显示面板、光学膜片或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的距离。
这样,可避免第一光致发光材料层的厚度过厚,并且,由于显示产品遮光区与透光区相邻的边缘需要与设置感光元件之间预留装配距离,第一光致发光材料层的厚度大于0且小于0.3毫米可以避免影响后续摄像头的装配。
或者,遮光部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遮光区4,遮光部10包括:光学胶延伸至遮光区4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且光学胶在遮光区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光学胶延伸至遮光区4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为遮光光学胶20;遮光光学胶10中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遮光部包括: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且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呈遮光状态,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可以避免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黑度不能过深导致的透光区边缘漏光。可以提高显示产品感光元件成像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遮光区以及透光区之外的光学胶呈透光状态,即呈透光状态的光学胶的开口区对应第二开孔的区域。
在具体实施时,例如,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区域在未被预设光照条件照射时呈透明状态,该区域经过预设光照条件照射呈遮光状态,即对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在预设光照条件照射,获得遮光光学胶。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仅延伸至遮光区的光学胶掺杂光致变色材料,在具体实施时,遮光区和透光区之外的光学胶也可以掺杂光致变色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光学胶6全部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4之外区域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如图5所示,包围遮光区4的光学胶6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4以及透光区3之外的区域,光学胶6中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在遮光区4,光学胶6中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区的光学胶的光透过率小于5%,遮光区以及透光区之外的光学胶的光透过率大于9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光学胶6和显示面板5之间的光学膜片13;
在遮光区4,遮光部10还包括:光学膜片延伸至遮光区4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且光学膜片在遮光区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光学膜片延伸至遮光区4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在盖板7的正投影与光学胶延伸至遮光区4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
如图4所示,光学膜片延伸至遮光区4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为遮光光学膜片21;遮光光学膜片21中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遮光光学膜片21在盖板7的正投影与遮光光学胶20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遮光部还包括: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膜片,且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膜片呈遮光状态,增大遮光部的厚度,可以进一步提高遮光效果,可以避免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黑度不能过深导致的透光区边缘漏光。可以提高显示产品感光元件成像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仅延伸至遮光区的光学膜片掺杂光致变色材料,在具体实施时,遮光区和透光区之外的光学膜片也可以掺杂光致变色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光学膜片13全部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3之外区域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如图5所示,包围遮光区4的光学膜片13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4以及透光区3之外的区域,光学膜片13中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在遮光区4,光学膜片13中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区的光学膜片的光透过率小于5%,遮光区以及透光区之外的光学膜片的光透过率大于9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第三开孔11在盖板7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孔8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且第一开孔8在盖板7的正投影与透光区3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开孔的区域对应于遮光光学胶的开孔的区域和遮光光学膜片的开孔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论是光致变色材料整层掺杂的方案,还是部分掺杂的方案,遮光区的宽度例如大于0.2毫米。遮光区的宽度是指遮光区靠近透光区的一侧与遮光区靠近显示区的一侧之间的距离。即遮光区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区域的宽度大于0.2毫米。从而可以满足防漏光条件,还可以防止因掺杂导致透光区黑边尺寸增加,减小屏幕占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对遮光区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进行预设光照条件照射,形成较大面积的遮光部,可以实现避免折射光入射至透光区,从而无需在盖板面向光学胶一侧设置油墨层,从而可以减少设置油墨层导致的对位误差。
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5中,以光学膜片包括偏光片且偏光片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具体实施时,当光学膜片还包括其他功能的光线膜片时,也可以对其他功能的光线膜片掺杂光致变色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光学膜片和光学胶整层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方案,需要满足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在显示产品使用的环境光照射下不会发生变色,避免显示区的光致变色材料发生变色导致显示产品无法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显示面板5背离光学膜片13一侧的背膜14,以及位于背膜14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的散热层15;
在第一非显示区2,背膜具14有厚度的第五开孔22,散热层具有厚度的第六开孔23;第一开孔8、以及第五开孔22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第二开口9在盖板7的正投影小于第六开孔23在盖板7的正投影。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如图6所示,包括:
S101、制备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其中,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位于显示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非显示区;第一非显示区包括:透光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和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
S102、在第一非显示区,形成贯穿显示面板厚度的第一开孔、形成贯穿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将盖板与光学胶贴合,以及在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其中,其中,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二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遮光部具有包围透光区的第三开孔;遮光部包括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且遮光部在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在遮光区且至少在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形成包括光致变色材料的遮光部,光致变色材料可以呈现黑色,能够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遮光部包围透光区,即遮光部可以实现对透光区侧面进行遮光,从而防止显示产品的光与感光元件干涉,可以避免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黑度不能过深导致的透光区边缘漏光,可以提高显示产品感光元件成像效果。并且,显示面板的过孔落入光学胶的第二开孔内,即第二开孔面积大于第一开孔面积,即相比于显示面板,光学胶在遮光区具有内凹结构,遮光部在内凹结构与光学胶接触,可以提高遮光层与过孔侧面的贴合效果,进一步提高遮光层遮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在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具体包括:
将盖板与光学胶贴合之前,在盖板一侧且在第一非显示区形成油墨层;油墨层具有开口区;其中,开口区在盖板的正投影与透光区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且开口区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一开孔在盖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二开孔在盖板上的正投影边缘位于油墨层在盖板上的正投影远离透光区的边缘之内;
将盖板与光学胶贴合之后,采用喷涂工艺,在显示面板和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位于第二开孔内的油墨层以及油墨层的开口区涂覆光致变色材料,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和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其中,光致变色材料在未被预设光照条件照射时呈遮光状态,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显示面板和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涂覆盖位于第二开孔内的油墨层以及油墨层的开口区;
以油墨层的图案作为掩膜,对覆盖油墨层的开口区的光致变色材料进行紫外光照,使得覆盖油墨层的开口区的光致变色材料由遮光状态变为透明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在各膜层的靠近透光区一侧以及与各膜层的靠近透光区一侧的侧面垂直的表面均涂覆光致变色材料层,可以提高光致变色材料层和开孔处各膜层的贴合效果,还可以实现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以及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进一步提高遮光效果,有效避免透光区边缘漏光。并且,在涂覆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后,仅需要对透光区的光致变色材料在预设光照条件下照射便可以使得光致变色材料有黑色变为透明状态,不会影响透光区透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光学胶之前,还包括: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贴付光学膜片;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具体包括:
在光学膜片背离显示面板一侧涂覆光学胶;
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在显示面板背离光学胶一侧贴付背膜,以及在背膜背离显示面板一侧贴付散热层;
在第一非显示区形成贯穿显示面板厚度的第一开孔、形成贯穿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的同时,方法还包括:
形成贯穿光学膜片厚度的第四开孔、形成贯穿背膜厚度的第五开孔以及形成贯穿散热层厚度的第六开孔;其中,第四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第五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六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
在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具体包括:
在背膜、显示面板、光学膜片以及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的侧面涂覆光致变色材料,形成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
在具体实施时,贴付光学膜片例如包括:贴付偏光片。
接下来,以遮光部包括第一光致发光材料层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如图7所示,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提供显示面板5,在显示面板5出光侧贴付偏光片26、在偏光片26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涂覆光学胶6,以及在显示面板5背离出光侧贴付背膜14、在背膜14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贴付散热层15;
S202、在第一非显示区2形成贯穿光学胶6、偏光片26、显示面板5、背膜14、散热层15厚度的过孔;
S203、在盖板7一侧涂覆油墨层12,并将盖板7涂覆油墨层12一侧与光学胶6贴付;
S204、在光学胶6、偏光片26、显示面板5、背膜14靠近透光区一侧的侧面、过孔露出的油墨层12的区域、以及油墨层12的开口区域采用喷涂工艺涂覆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形成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16以及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7;其中,油墨层12的开口区域在盖板7的正投影与透光区3在盖板7的正投影重合;
S205、以油墨层12的图案作为掩膜,对覆盖油墨层12开口区域的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7进行紫外光照,使得覆盖油墨层12开口区域的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17由黑色变为透明状态。
或者,遮光部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形成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以及形成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膜片;其中,至少在遮光区的光学胶和光学膜片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在遮光区,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具体包括:
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贴付光学膜片;
在光学膜片背离显示面板一侧形成光学胶;
形成贯穿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并在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具体包括:
去除透光区的光学胶和光学膜片,将遮光区和透光区作为光照区域,对光照区域采用预设光照条件照射,以使在遮光区的光学胶以及光学膜片中掺杂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以及使得遮光区和透光区之外的光学胶具有第二开孔。
即光学胶透光区的开口区域对应于第二开孔的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对遮光区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进行预设光照条件照射,形成较大面积的遮光部,可以实现避免折射光入射至透光区,从而无需在盖板面向光学胶一侧设置油墨层,从而可以减少设置油墨层导致的对位误差。还可以在避免透光区边缘漏光的同时,简化制备流程,节省成本。
在具体实施时,贴付光学膜片例如包括:贴付偏光片。即例如可以对偏光片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掺杂光致变色材料。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光学膜片或光学胶的原材料中加入光致变色材料,之后再形成光学膜片或光学胶。
在具体实施时,例如,光致变色材料在光学膜片中或光学胶中掺杂比例范围为4:1~5:1。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光学胶延伸至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方案,还包括:
在显示面板背离光学胶一侧贴付背膜,以及在背膜背离显示面板一侧贴付散热层;
形成贯穿背膜厚度的第五开孔以及形成贯穿散热层厚度的第六开孔;第五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第六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
接下来,以部分光学胶和偏光片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如图8所示,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01、提供显示面板5,提供包括采用掺杂工艺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偏光片26,以及提供包括采用掺杂工艺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6,在显示面板5出光侧贴付偏光片26、在偏光片26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涂覆光学胶6,以及在显示面板5背离出光侧贴付背膜14、在背膜14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贴付散热层15;其中,光学胶6以及偏光片26仅在遮光区4以及透光区3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S302、在第一非显示区2形成贯穿光学胶6、偏光片26、显示面板5、背膜14、散热层15厚度的过孔,并将盖板7的一侧与光学胶6贴合;
S303、将遮光区4以及透光区3作为光照区域,对光照区域进行紫外光照,以使遮光区4的光学胶6和偏光片26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由透明状态变为黑色,分别形成遮光光学胶20和遮光偏光片21。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01中,掺杂光致发光材料的光学胶6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光学膜片中掺杂光致发光材料的区域与图9中光学胶掺杂光致发光材料的区域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以光学胶和偏光片整层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如图10所示,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提供显示面板5,提供包括采用掺杂工艺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偏光片26,以及提供包括采用掺杂工艺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6,在显示面板5出光侧贴付偏光片26、在偏光片26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涂覆光学胶6,以及在显示面板5背离出光侧贴付背膜14、在背膜14背离显示面板5一侧贴付散热层15;其中,光学胶6以及偏光片26在整层掺杂光致变色材料,且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S402、在第一非显示区2形成贯穿光学胶6、偏光片26、显示面板5、背膜14、散热层15厚度的过孔,并将盖板7的一侧与光学胶6贴合;
S403、将遮光区4以及透光区3作为光照区域,对光照区域进行紫外光照,以使遮光区4光学胶6和偏光片26中掺杂的光致变色材料的由透明状态变为黑色,分别形成遮光光学胶20和遮光偏光片2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以及感光元件;
感光元件位于透光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显示模组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在透光区,背光模组具有贯穿其厚度的开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例如可以为摄像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模组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遮光部包括光致变色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可以呈现黑色,能够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遮光部包围透光区,即遮光部可以实现对透光区侧面进行遮光,从而防止显示产品的光与感光元件干涉,可以避免UV胶因需要兼顾紫外光照黑度不能过深导致的透光区边缘漏光,可以提高显示产品感光元件成像效果。并且,显示面板的过孔落入光学胶的第二开内,即第二孔面积大于第一开孔面积,即相比于显示面板,光学胶在遮光区具有内凹结构,遮光部在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开孔与第一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遮光部在内凹结构与光学胶接触,可以提高遮光层与过孔侧面的贴合效果,进一步提高遮光层遮光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透光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出光侧的盖板,以及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光学胶;
在每一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一开孔,所述光学胶具有贯穿其厚度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内;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遮光区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具有包围所述透光区的第三开孔;所述遮光部包括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且所述遮光部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
所述遮光部包括:位于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光学胶一侧的油墨层,至少涂覆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所述油墨层具有开口区,所述开口区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区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重合,且所述开口区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边缘位于所述油墨层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远离所述透光区的边缘之内;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油墨层面向所述光学胶一侧的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所述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与所述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所述油墨层以及所述开口区;所述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的所述开口区的部分呈透明状态,其余部分所述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呈遮光状态;
或者,所述遮光部包括所述光学胶延伸至所述遮光区且掺杂所述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且所述光学胶在所述遮光区掺杂的所述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胶全部掺杂所述光致变色材料;且在所述遮光区之外区域的所述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光学胶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光学膜片;
所述遮光部还包括:所述光学膜片延伸至所述遮光区且掺杂所述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且所述光学膜片在所述遮光区掺杂的所述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
所述光学膜片延伸至所述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光学胶延伸至所述遮光区且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部分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全部掺杂所述光致变色材料;且在所述遮光区之外区域的所述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重合,且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区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光学膜片一侧的背膜,以及位于所述背膜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散热层;
在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背膜具有厚度的第五开孔,所述散热层具有厚度的第六开孔;
所述第一开孔、以及所述第五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二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六开孔在盖板的正投影内。
7.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制备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透光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透光区之间的遮光区;
在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形成贯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的第一开孔、形成贯穿所述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将盖板与所述光学胶贴合,以及在所述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其中,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内;所述遮光部具有包围所述透光区的第三开孔;所述遮光部包括呈遮光状态的光致变色材料,且所述遮光部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互不重叠的区域;
在所述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具体包括:
将盖板与所述光学胶贴合之前,在所述盖板一侧且在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形成油墨层;所述油墨层具有开口区;其中,所述开口区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区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重合,且所述开口区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边缘位于所述油墨层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远离所述透光区的边缘之内;
将盖板与所述光学胶贴合之后,采用喷涂工艺,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所述油墨层以及所述油墨层的所述开口区涂覆所述光致变色材料,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和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其中,所述光致变色材料在未被预设光照条件照射时呈遮光状态,所述第一光致变色材料层覆盖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光学胶靠近透光区一侧,所述第二光致变色材料层涂覆盖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内的所述油墨层以及所述油墨层的所述开口区;
以所述油墨层的图案作为掩膜,对覆盖所述油墨层的所述开口区的所述光致变色材料进行紫外光照,使得覆盖所述油墨层的所述开口区的所述光致变色材料由遮光状态变为透明状态;
或者,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掺杂所述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胶,以及形成掺杂所述光致变色材料的光学膜片;其中,至少在所述遮光区的所述光学胶和所述光学膜片掺杂所述光致变色材料;且掺杂的所述光致变色材料呈透明状态;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形成光学胶,具体包括: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之上贴付所述光学膜片;
在所述光学膜片背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形成所述光学胶;
形成贯穿所述光学胶厚度的第二开孔,并在所述遮光区形成遮光部,具体包括:
去除所述透光区的所述光学胶和所述光学膜片,将所述遮光区和所述透光区作为光照区域,对所述光照区域采用所述预设光照条件照射,以使在所述遮光区的所述光学胶以及所述光学膜片中掺杂光致变色材料呈遮光状态,并使得所述遮光区和所述透光区之外的所述光学胶具有所述第二开孔。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以及感光元件;
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透光区。
CN202110126839.XA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904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6839.XA CN112904614B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7/486,802 US11567352B2 (en) 2021-01-29 2021-09-27 Display modul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26839.XA CN112904614B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4614A CN112904614A (zh) 2021-06-04
CN112904614B true CN112904614B (zh) 2023-08-11

Family

ID=76121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26839.XA Active CN112904614B (zh) 2021-01-29 2021-01-29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7352B2 (zh)
CN (1) CN112904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00049A (zh) * 2021-05-27 2023-0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39067B (zh) * 2021-06-22 2022-10-2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屏体组件
CN113406843A (zh) * 2021-06-25 2021-09-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片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拍摄设备
CN115808823A (zh) * 2021-09-13 2023-03-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20835B (zh) * 2021-11-30 2023-1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333602B (zh) * 2022-01-21 2023-11-21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999319B (zh) * 2022-05-31 2023-11-0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盖板组件和显示面板
CN115035793B (zh) * 2022-06-10 2023-10-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备方法
CN115275043A (zh) * 2022-07-18 2022-11-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53638A1 (en) * 2018-04-13 2019-10-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having opaque member disposed in area surrounded by pixel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19240331A1 (ko) * 2018-06-11 2019-1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08681131B (zh) * 2018-07-27 2021-07-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100892B (zh) 2018-08-27 2021-11-0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00108140A (ko) * 2019-03-06 2020-09-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174799A (zh) * 2019-05-20 2019-08-27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屏占比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0474998A (zh) * 2019-07-30 2019-11-19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KR20210047499A (ko) * 2019-10-22 2021-04-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가변 차광 블랙 매트릭스층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1443774A (zh) * 2020-03-26 2020-07-2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67352B2 (en) 2023-01-31
US20220244579A1 (en) 2022-08-04
CN112904614A (zh) 2021-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04614B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1180477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2075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0089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87710A (zh) 显示装置
CN214042890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30131017A (ko) 윈도우 구조물, 그 제조 방법, 윈도우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카메라가 탑재된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3035045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065594B (zh) 显示基板及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270733B (zh) 一种显示面板、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96954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826950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2052686A1 (zh) 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0687715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94629A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20230002264A (ko) 표시 기판 및 표시 장치
CN113497201B (zh) 盖板、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终端
CN11169704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KR102443605B1 (ko) 표시 장치용 커버 윈도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70065065A (ko) 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4384723B (zh) 一种前置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0334485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23516241A (ja) 受動表示領域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
CN21744442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134811A1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