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2374A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2374A
CN112882374A CN202110107318.XA CN202110107318A CN112882374A CN 112882374 A CN112882374 A CN 112882374A CN 202110107318 A CN202110107318 A CN 202110107318A CN 112882374 A CN112882374 A CN 112882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able device
fixing
disposed
wearabl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073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2374B (zh
Inventor
韩伟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0731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23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2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2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2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23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07Bracel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ther functions or with means for attaching other arti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53Flexible stra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 A44C5/147Watchcase itself used as fastener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G04G17/04Moun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9/00Electric power supply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electronic time-pie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穿戴组件;设备主体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穿戴组件设于设备主体内,穿戴组件包括卷轴、固定带、弹性件和发电装置;弹性件设于卷轴的一端,发电装置设于卷轴的另一端,固定带卷绕在卷轴上,固定带的第一端固定在卷轴上,第二安装部设置有开口,固定带的第二端可从开口伸出第二安装部外;可穿戴设备在第一工作状态下,固定带的第二端从开口伸出并与第一安装部连接;可穿戴设备在第二工作状态下,可通过反复拉伸固定带的第二端以驱动发电装置发电。本申请中穿戴组件收纳在设备主体内,穿戴组件中的固定带可在反复拉伸的过程中发电,用来为可穿戴设备供电。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子产品已不再局限是一种通讯设备,同时也是一种娱乐和休闲设备。可穿戴设备作为电子产品中的一个大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是目前较为热门的可穿戴设备,它们既能够实现传统手表的报时、装饰作用,又能够用于记录用户的心率、运动情况,还可通过蓝牙同步智能手机用以拨打、接听电话,将信息内容在设备主体上推送显示等,大大方便用户的生活。
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时,需要通过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件(例如固定带)将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例如,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属于腕带设备,其通常包括设备主体和腕带,可通过腕带将设备主体固定在用户的手腕处。然而,用户在实际穿戴/佩戴可穿戴设备时发现,目前市面上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件(例如固定带)至少存在两方面的缺陷问题。一方面,穿戴件(例如固定带)通常是设置在设备主体外部的,这不利于可穿戴设备的收纳。另一方面,现有可穿戴设备一般都是通过内置电池供电,内置电池的蓄电量有限导致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有限。当内置电池的电量被消耗完之后,一般需要由外部电源给内置电池进行充电,充电方式比较单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现有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件均设置在设备主体的外部,不利于可穿戴设备的收纳,以及可穿戴设备的供电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穿戴组件,所述穿戴组件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内,所述穿戴组件包括卷轴、固定带、弹性件和发电装置;
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卷轴的一端,所述发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卷轴的另一端,所述固定带卷绕在所述卷轴上,所述固定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卷轴上,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可从所述开口伸出所述第二安装部外;
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可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从所述开口伸出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可通过反复拉伸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以驱动所述发电装置发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可穿戴设备的穿戴组件布设在其设备主体的内部空间之中,这改变了传统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件长期外置的情况,该结构设计可使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可穿戴设备的收纳。在使用时,穿戴组件中的固定带可直接从设备主体上的第二安装部中抽拉出来,再与设备主体上的第一安装部形成连接,从而可以将设备主体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而且,穿戴组件内的固定带可以被反复拉伸并在反复拉伸的过程中可驱动卷轴转动以带动与其相连的发电装置发电,以使发电装置产生电能可用于为可穿戴设备的运行供电,可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也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供电方式。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穿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穿戴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一安装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二安装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设备主体,10-第一安装部,100-第一支撑结构,101-第一盖体,102-第一收容槽,103-第一卡合结构,104-第一卡合区,105-第一转轴,106-第一卡孔,11-第二安装部,110-第二支撑结构,111-第二盖体,112-第二收容槽,113-第二卡合结构,114-第二卡合区,115-第二转轴,116-第二卡孔,117-开口结构,12-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2-穿戴组件,20-外壳,200-开口部,21-卷轴,22-固定带,220-卡杆,23-弹性件,230-连接件,24-第一固定部,240-第一通孔,2400-连接槽,25-第二固定部,250-第二通孔,26-发电装置,27-第一轴支架,270-第一轴孔,271-第一凸起结构,28-第二轴支架,280-第二轴孔,281-第二凸起结构,3-供电装置,4-控制器,5-显示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8,进一步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例如可以为腕带设备中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当然,所述可穿戴设备也可以为智能头戴设备,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参见图1至图4所示,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和穿戴组件2,所述穿戴组件2可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1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用以实现所述可穿戴设备的正常佩戴/穿戴。参见图1至图3所示,在所述设备主体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0和第二安装部11。所述穿戴组件2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1、所述第一安装部10形成配合连接。其中,所述穿戴组件2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内。
对于传统的可穿戴设备来说,通常是将配设的穿戴件,例如固定带、绑带等连接在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外部。即,传统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件均为外置式设计。
而本申请与现有技术明显不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是将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穿戴组件2布设在所述设备主体1的内部。即,利用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1内的空间来收纳所述穿戴组件2。这使得所述穿戴组件2可以不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1的外部,有助于使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外部结构更简洁、更小巧,也更加便于可穿戴设备的收纳。
参见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穿戴组件2包括:卷轴21、固定带22、弹性件23以及发电装置26。其中,所述弹性件23设置于所述卷轴21的一端(例如第一端),所述发电装置26设置于所述卷轴21的另一端(例如第二端),所述发电装置26与所述弹性件23二者可为相对设置。所述固定带22卷绕在所述卷轴21上,所述固定带22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卷轴21上,所述第二安装部11设置有开口,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可从所述开口伸出所述第二安装部11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穿戴组件2内的固定带22为一种卷绕式结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固定带22的占用空间,便于将所述固定带22收纳在所述设备主体1之内。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可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参见图2所示,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可从所述开口伸出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连接。也就是说,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在例如拉力的作用下可被拉伸至所述第二安装部11之外,且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可被拉力拉动至所述第一安装部10的位置,此时,所述第一安装部10可用于与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形成连接。例如,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可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可将所述设备主体1通过所述固定带22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参见图3所示,可通过反复拉伸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以驱动所述发电装置26发电。也就是说,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同样可以在例如拉力的作用下拉伸至所述第二安装部11之外,此时,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可以不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进行连接,而是在拉力作用下执行反复拉伸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的动作,以使所述固定带22可从所述卷轴21上退绕下来再重新卷绕到所述卷轴21上,不断重复该动作过程,这样可使所述卷轴21不断的产生转动。由于所述卷轴21的一端连接有发电装置26,随着所述卷轴21的转动可以带动所述发电装置26发电。所述发电装置26产生的电能可供给所述可穿戴设备,以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供电方式,可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在拉伸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件23可随所述卷轴21一起转动,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述弹性件3可发生弹性形变,聚集弹性力。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在解除拉伸的状态下,所述弹性件23可恢复形变,并在聚集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卷轴21回到初始位置。
也就是说,当需要使用所述固定带22时,可将拉力作用在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通过拉动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以使所述固定带22从所述卷轴21上退绕并伸展开来,再经所述第二安装部11引出。而在此过程中,所述卷轴21会带动所述弹性件23一起产生沿设定方向的转动(例如,可以顺时针转动,也可以逆时针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此时,所述卷轴21可转动至设定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该设定位置可与所述固定带22的伸出的长度相关,本申请中对此不作限制。而当作用在所述固定带22第二端的拉力被撤去之后,所述弹性件23会产生反弹力,该反弹力可带动所述卷轴21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用以将所述固定带22重新卷绕到所述卷轴21上,此时,所述卷轴21是返回至初始位置的。
其中,所述弹性件23例如为扭力弹簧。扭力弹簧随着所述卷轴21转动产生扭力,当扭力弹簧被释放之后,扭力弹簧可带动所述卷轴21转回至初始位置,可使所述固定带22重新卷绕至所述卷轴21上。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可穿戴设备的穿戴组件2布设在其设备主体1内的空间之中,通过借助所述设备主体1内的空间,改变了传统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件长期外置的情况,该结构设计可使可穿戴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这将有利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收纳。在使用所述可穿戴设备时,所述穿戴组件2中的固定带22可从所述设备主体1上的第二安装部11中被拉出,再与所述设备主体1上的第一安装部10形成连接关系,从而可以将所述设备主体1稳定的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而且,所述穿戴组件2内的固定带22在自由状态下可以被反复拉伸,并在反复拉伸的过程中驱动卷轴21带动发电装置26运转,以使发电装置26发电供给所述可穿戴设备使用,这样可有效提高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也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供电方式。由此可见,本申请的实施例解决了解决现有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件均设置在设备主体的外部,不利于可穿戴设备的收纳,以及可穿戴设备的供电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示,所述穿戴组件2还可包括外壳20,所述卷轴21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外壳20内。在所述外壳20上设置有开口部200,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从所述开口部200中引出至所述第二安装部11之内。
其中,所述外壳20例如可呈管状结构或者圆筒状结构等。所述固定带22卷绕在所述卷轴21上之后可形成圆柱状结构。所述外壳20可恰好可以套设在所述固定带22的外部。也就是说,所述外壳20可用于收纳卷绕在所述卷轴21上的固定带22。
进一步地,所述卷轴21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外壳20内沿轴向的中央。
此外,所述外壳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或者硬质塑料材料制作,具有一定的强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示,所述穿戴组件2还包括第一轴支架27和第二轴支架28,所述第一轴支架27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271,所述第二支架28上设置有第二凸起结构281。所述外壳20例如呈管状结构,所述外壳20的两端例如分别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271、所述第二凸起结构281配合的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271与所述外壳20的一端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凸起结构281与所述外壳20的另一端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轴支架27上设置有第一轴孔270,所述第二轴支架28上设置有第二轴孔280,所述卷轴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孔270转动连接,所述卷轴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轴孔280转动连接。这样可以将所述卷轴21可旋转的安装在所述外壳20之内。其中,所述第一轴支架27和所述第二轴支架28主要用于支撑所述卷轴22,同时可与所述卷轴22形成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轴支架27和所述第二轴支架28的结构可以是相同。
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参见图4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轴支架27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朝向所述外壳20的一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结构271,所述第一轴孔27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央位置。所述第一凸起结构271可与所述外壳20的一端的凹陷结构配合在一起,所述卷轴21的一端可从所述第一轴孔270中伸出,且所述卷轴21与所述第一轴孔270配合形成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同样地,所述第二轴支架28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朝向所述外壳20的一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凸起结构281,所述第二轴孔280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央位置。所述第二凸起结构281可与所述外壳20的另一端的凹陷结构配合在一起,所述卷轴21的另一端可从所述第二轴孔280中伸出,且所述卷轴21与所述第二轴孔280配合形成转动连接。
此外,所述第一轴支架27和所述第二轴支架28的材质可以与所述外壳2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示,所述穿戴组件2还包括第一固定部24,所述第一固定部2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40,所述弹性件23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240内。也就是说,所述弹性件23是被收容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24内的。其中,所述弹性件23与所述卷轴21的一端是连接在一起或者紧配合在一起的。这样,能更好的实现所述卷轴21与所述弹性件23的相互配合,同时,也便于所述弹性件23在整个穿戴组件2内的装配。在所述弹性件23反弹力的作用下,所述卷轴21可以转动复位,以将所述固定带22重新卷绕到所述卷轴21上。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4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支架27上。
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4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支架27上。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部24例如可通过粘接、紧固件、焊接等方式与所述第一轴支架27固定连接。
当然,所述第一固定部24也可以不与所述第一轴支架27连接,仅仅是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支架27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所述弹性件23例如为扭力弹簧。当然,所述弹性件23也可以为其它的扭力弹性件,只要可以产生反弹力使所述卷轴21转动复位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参见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24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240,在所述第一通孔240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槽2400。所述连接槽2400例如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240内壁上的条缝结构。所述弹性件23的(沿轴向)侧部设置有连接件230,所述弹性件23的连接件230可与所述连接槽2400形成可拆卸的配合连接,用以使所述弹性件23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240内。这样,当所述弹性件23随所述卷轴21转动时,可以产生弹性形变,聚集弹性力。该安装方式简单,不会增加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可使所述弹性件23稳定的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4内。同时,也便于拆装所述弹性件23,这为更换弹性件23带来了便利。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所示,所述穿戴组件2还包括第二固定部25,在所述第二固定部25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50。所述发电装置26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250内。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固定部25,可用于固定和收容所述发电装置26。
具体地,所述发电装置26连接在所述卷轴21的另一端。当所述卷轴26产生转动时,可带动所述发电装置26运转发电。所述发电装置26产生的电能可供给所述可穿戴设备。在这一过程中可实现动能向电能的转化。
其中,所述发电装置26例如为微型发电机。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4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支架27的外侧,所述第二固定部25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支架28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的结构可以相同。例如,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均为立方体状的固定块。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装配需要灵活调整所述第一固定部24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5的具体结构形状,本申请中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有供电装置3和控制器4。其中,所述控制器4与所述供电装置3电性连接,所述供电装置3与所述发电装置26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例如可以为充电电池。当通过反复拉伸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驱使所述发电装置26产生电能之后,通过所述控制器4可用于给所述供电装置3进行充电,以提升供电装置3的续航能力。这一设计解决了现有可穿戴设备仅能通过外部电源为其充电续航、充电续航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此外,用户手动拉伸所述穿戴组件2内的固定带22,也增加了趣味性,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1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2,所述供电装置3和所述控制器4共同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2内。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装置3和所述控制器4在所述第一腔体12内可呈叠设布设。这样可以节省在平面上的占用空间。当然,所述供电装置3和所述控制器4在所述第一腔体12内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排列方式布设,例如并排设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腔体12的实际尺寸和形状灵活调整所述供电装置3和所述控制器4在其内部的具体排布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1内设置有第二腔体13。所述穿戴组件2整体可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3之内。其中,所述第二腔体13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1连通,这样可以将所述卷轴21上卷绕的固定带22引出至所述第二安装部11之内,以便于将所述固定带22抽拉出来。
具体地,参见图4至图6所示,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的结构例如为卡杆220。参见图1所示,所述卡杆220可卡设在所述第二安装部11内,且可通过拉力使所述卡杆220伸出所述第二安装部11之外。所述可穿戴设备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参见图2所示,通过外力拉动所述固定带22上的卡杆220,可使所述卡杆220脱离所述第二安装部11,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拉动所述卡杆220可带着所述固定带22从所述卷轴21上退绕下来,使所述固定带22处于伸长状态。所述卡杆220可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卡接。而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参见图3所示,通过外力拉动所述固定带22上的卡杆220,可使所述卡杆220脱离所述第二安装部11,之后可通过反复拉动所述卡杆220,以使所述卷轴21带动所述发电装置26转动发电。将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设计为卡杆这种简单的结构,不仅便于拉动所述固定带22,也方便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所述第二安装部11形成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所述第一安装部10包括第一支撑结构100和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的第一盖体101,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内设置有第一收容槽102,所述第一收容槽102与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相匹配,例如可形成一种可拆卸的连接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安装部10可用于与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形成可拆卸连接。该可拆卸连接例如为卡接连接这种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收容槽102例如为与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形状相配合的卡槽结构。
具体地,参见图7所示,所述第一盖体101的一侧可通过第一转轴105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转动连接,在此基础上,所述第一盖体101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产生一定的转动。所述第一盖体101可以通过转动覆盖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以遮挡住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的内部结构。同时,所述第一盖体101也可以通过转动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翻起,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的内部结构显露出来。
当将所述第一安装部10与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相连时:先将所述第一盖体101转动至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翻起的位置,使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的内部结构显露出来;再将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例如卡杆220)拉动至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内并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02内,同时将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的第一轴孔106卡接,以将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固定住;最后将所述第一盖体101转动至覆盖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通过上述这一过程即可完成所述固定带22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的连接。
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参见图7所示,所述第一安装部10的第一盖体101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卡合结构103。并且,所述第一卡合结构103与所述第一转轴105可呈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结构103相匹配的第一卡合区104。例如,所述第一卡合结构103为圆柱状的卡杆。
进一步地,在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卡杆220)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槽102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盖体101转动至覆盖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此时,所述第一盖体101上的第一卡合结构103可卡合在所述第一卡合区104,以将所述第一盖体101稳定的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00上,防止所述第一盖体101随意转动,不利于用户佩戴。
在本申请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参见图8所示,所述第二安装部11包括第二支撑结构110和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的第二盖体111,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内设置有第二收容槽112,所述第二收容槽112与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相匹配,所述第二收容槽112与所述设备主体1连通。所述第二安装部11可用于收容固定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卡杆220)。
具体地,参见图8所示,所述第二盖体111的一侧可通过第二转轴115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转动连接,在此基础上,所述第二盖体111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产生一定的转动。所述第二盖体111可以通过转动覆盖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以遮挡住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的内部结构。所述第二盖体111也可以通过转动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翻起,以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的内部结构显露出来。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11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的结构基本类似,稍有不同的是,所述第二安装部11需要与所述设备主体1相连通,以使所述固定带22能经所述第二安装部11引出。
具体地,在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槽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设备主体1内部相连通的开口结构117。所述穿戴组件2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1的第二腔体13内,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可通过所述开口结构117引出至所述第二安装部11的第二收容槽112内。其中,所述开口结构117的尺寸与所述固定带22的宽度尺寸相适配。当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还可设计为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设置的第二轴孔116卡接,以使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可以稳定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其中,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卡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部11内,这样便于所述固定带22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1的拆装。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卡杆220)卡设在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所述第二盖体111可通过所述第二转轴115转动至覆盖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具体地,当需要将所述固定带22从所述第二安装部11拉出时,先将所述第二盖体111转动至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的内部结构显露出来的位置,然后将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卡杆220)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内取出,之后即可将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拉至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连接,或者反复拉伸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以驱动发电装置26发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所述第二安装部11的第二盖体111上设置有第二卡合结构113。所述第二卡合结构113与所述第二转轴115呈相对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合结构113相匹配的第二卡合区114。例如,所述第二卡合结构113为圆柱状的卡杆。
进一步地,在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卡杆220)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槽102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盖体111转动至覆盖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所述第二盖体111上的第二卡合结构113卡合在所述第二卡合区114,以将所述第二盖体111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10上,防止所述第二盖体111随意转动,不利于用户佩戴。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安装部10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1均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1的侧部,所述第一安装部10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1呈相对设置。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所述第一安装部10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1在所述设备主体1上的具体设置位置,以及二者的位置关系,本申请中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22卷绕在所述卷轴21上。所述固定带22的材质可以为柔性材料,例如橡胶材料、乳胶材料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所述固定带22比较柔软,易于调节松紧程度,可以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具体地,所述固定带22的第一端可通过粘接等固定连接方式与所述卷轴21固定连接,以防止所述固定带22从所述卷轴21上脱离。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为自由端,通过拉动所述固定带22的第二端可实现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0的连接、带动发电装置26发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所示,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显示模组5,所述显示模组5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1上。所述显示模组可用于显示时间、信息、图像等。
其中,所述显示模组5例如可以采用粘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连接方式固定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1上。
此外,所述显示模组5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可以为LED屏或者OLED屏。所述显示屏可以为柔性屏,也可以为硬质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构成,例如麦克风、摄像模组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穿戴组件,所述穿戴组件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内,所述穿戴组件包括卷轴、固定带、弹性件和发电装置;
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卷轴的一端,所述发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卷轴的另一端,所述固定带卷绕在所述卷轴上,所述固定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卷轴上,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可从所述开口伸出所述第二安装部外;
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可在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从所述开口伸出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
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可通过反复拉伸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以驱动所述发电装置发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组件还包括外壳,所述卷轴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开口部,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从所述开口部引出至所述第二安装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组件还包括第一轴支架和第二轴支架,所述第一轴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凸起结构;
所述外壳呈管状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与所述外壳的一端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轴支架上设置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支架上设置有第二轴孔,所述卷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孔转动连接,所述卷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轴孔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支架上;
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弹性件的侧部设置有连接件,所述弹性件的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槽连接,用以使所述弹性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发电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装置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供电装置电性连接,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发电装置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供电装置和所述控制器共同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内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穿戴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上的第一盖体;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内设置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可与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形成可拆卸连接。
CN202110107318.XA 2021-01-26 2021-01-26 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128823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7318.XA CN112882374B (zh) 2021-01-26 2021-01-26 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7318.XA CN112882374B (zh) 2021-01-26 2021-01-26 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2374A true CN112882374A (zh) 2021-06-01
CN112882374B CN112882374B (zh) 2022-11-11

Family

ID=76052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07318.XA Active CN112882374B (zh) 2021-01-26 2021-01-26 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2374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36734A (ja) * 2006-06-16 2007-12-27 Fujifilm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用ストラップ
CN201114203Y (zh) * 2007-08-13 2008-09-10 上海甲秀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用于手机的拉线式往复自发电装置
CN204391880U (zh) * 2015-03-10 2015-06-10 来鸿 可穿戴拉线式手机充电器
US20160132023A1 (en) * 2014-11-07 2016-05-12 Lg Electronics Inc. Wearable watch type mobile terminal
CN107041608A (zh) * 2017-05-06 2017-08-15 王冬冬 一种高压报警智能手环
CN208001179U (zh) * 2018-03-29 2018-10-23 张甲邦 一种拉带式小型发电充电装置
CN208078720U (zh) * 2018-04-17 2018-11-09 贺瑞华 一种摇动和手拉充电的移动电话
CN110226816A (zh) * 2019-06-28 2019-09-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卷轴式腕带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0456629A (zh) * 2019-08-13 2019-11-15 深圳市乐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节能型gps智能手表
CN209948771U (zh) * 2019-07-29 2020-01-14 黎相龙 一种运动用人工智能穿戴设备
CN111150184A (zh) * 2019-12-26 2020-05-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1317225A (zh) * 2020-02-28 2020-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36734A (ja) * 2006-06-16 2007-12-27 Fujifilm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用ストラップ
CN201114203Y (zh) * 2007-08-13 2008-09-10 上海甲秀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用于手机的拉线式往复自发电装置
US20160132023A1 (en) * 2014-11-07 2016-05-12 Lg Electronics Inc. Wearable watch type mobile terminal
CN204391880U (zh) * 2015-03-10 2015-06-10 来鸿 可穿戴拉线式手机充电器
CN107041608A (zh) * 2017-05-06 2017-08-15 王冬冬 一种高压报警智能手环
CN208001179U (zh) * 2018-03-29 2018-10-23 张甲邦 一种拉带式小型发电充电装置
CN208078720U (zh) * 2018-04-17 2018-11-09 贺瑞华 一种摇动和手拉充电的移动电话
CN110226816A (zh) * 2019-06-28 2019-09-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卷轴式腕带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09948771U (zh) * 2019-07-29 2020-01-14 黎相龙 一种运动用人工智能穿戴设备
CN110456629A (zh) * 2019-08-13 2019-11-15 深圳市乐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节能型gps智能手表
CN111150184A (zh) * 2019-12-26 2020-05-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1317225A (zh) * 2020-02-28 2020-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2374B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321483A1 (en) Universal wrist-forearm docking station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US20050116684A1 (en) Portable charger for mobile phones
CN110574393A (zh) 可穿戴设备
CN112882374B (zh) 可穿戴设备
CN110166599B (zh) 转轴连接件、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3303569A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WO2012031575A9 (en) Mobile phone to be mounted on a wrist
CN106468875B (zh) 用于智能手表的能量收集模组和智能手表
CN209171513U (zh) 无线充电包
KR200342564Y1 (ko) 버클폰
CN109581668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2330939B (zh) 一种穿戴式设备及信息提醒方法
CN206197232U (zh) 一种智能表扣
CN211792039U (zh) 一种英语教学用便携式扩音器
CN211349018U (zh) 一种手表用移动电源及手表组件
CN211319009U (zh) 电子手表
CN209982122U (zh) 带伸缩线结构移动电源
CN214806677U (zh) 筋膜枪
CN217135483U (zh) 一种可拆卸的智能设备
CN218524958U (zh) 新型vr头戴装置
JP2001189152A (ja) 手動発電機内蔵電池パック
CN215419686U (zh) 一种手持移动式无线充电设备
CN218416629U (zh) 一种具有蓝牙耳机的穿戴式设备
CN217469477U (zh) 带可折叠支架的磁吸移动电源
CN212036339U (zh) 一种带有备用电池的饰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