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76026A -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76026A
CN112876026A CN202110088412.5A CN202110088412A CN112876026A CN 112876026 A CN112876026 A CN 112876026A CN 202110088412 A CN202110088412 A CN 202110088412A CN 112876026 A CN112876026 A CN 112876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water
sludge
water separation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884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76026B (zh
Inventor
刘军武
李光盈
孙旗
陈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Kati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Jiangshan Chunj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Jiangshan Chunj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Jiangshan Chunj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884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760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76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6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76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60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21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mechanical de-wat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8/00Use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8/04Waste materials; Refuse
    • C04B18/0436Dredged harbour or river slud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F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e.g. FERTILISERS FROM WASTE OR REFUSE
    • C05F7/00Fertilisers from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sea slime, ooze or similar ma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0Fertilizers of biological origin, e.g. guano or fertiliz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它包括设置在船体内的操控系统和动力系统,它还包括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依次连接;操控系统分别控制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和检测系统;动力系统分别驱动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本发明可以对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存在的淤泥、水质等污染进行高效妥善治理。

Description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流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传统的河道黑臭淤泥治理,一般是将河道进行分段截留,在通过大功率污水泵将河道截留段积水抽排干净,通过机械、人工等方式,将河道黑臭淤泥进行挖除,翻运至河岸进行堆码,最后通过机械、人工等方式进行装袋,外运至弃渣场掩埋。而在城镇河道黑臭淤泥治理时,需要对河道河床进行开挖和淤泥外运,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隔绝河道黑臭淤泥所产生的异味,同时河道淤泥的开挖,将对河道生态链造成严重破坏,并改变河道河床的流经线型。传统的淤泥脱水工艺主要有:自然脱水干燥法,真空预压法和土工管袋法。自然脱水干燥法是利用太阳光能、空气对流对淤泥进行自然脱水、干燥;真空预压法是对淤泥进行覆膜、抽真空处理;土工管袋法是把高含水率淤泥或泥浆打入土工管袋中,利用土工管袋透水性,对淤泥进行压密搁置促进脱水。但是上述的脱水方法均存在施工周期较长,需要长时间占用大量场地,而且没有对淤泥的有害物质进行固封和无害化处理,存在污染转移的潜在风险。
同样,对于清理出来的淤泥如果不到妥善的后续处理和利用,一旦重金属超标的淤泥被用于农业种植肥料,甚至会造成二次土地污染,进一步加重环境治理成本,而对于需要快速清理并加工淤泥的治理设备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淤泥的分类回收及利用效率,在有限的空间和成本下实现高效安全的淤泥回收再利用。
而对于制成的肥料和建材基料来说,在保证重金属等污染物能通过快速合理分类进行规避的前提下,要确保制成肥料及建材基料质量,都是亟待解决的淤泥治理问题。
最后,在对于水体环境的治理问题上,生态治理具有环保无害,可持续性长的特点。其中作为淡水环境的生态治理,可以针对污染水体或可能存在污染风险的水体环境实行绿植投放,但目前绿植投放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成规模的大型绿植投放无法实现,通常为人工植布,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安全性不高;同时针对不同水体环境岸边经常会有其他正常的用水生产活动,不同水体也存在边岸不够平直的问题,绿植投放量和密度会受上述因素影响而提高自动化绿植投放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它可以对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存在的淤泥、水质等污染进行高效妥善治理。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它包括设置在船体内的操控系统和动力系统,它还包括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所述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依次连接;所述操控系统分别控制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分别驱动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所述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与泥水分离系统和底泥脱水系统相连的特种物质处理装置,所述特种物质处理装置分别连接有建材生产系统和肥料生产系统;所述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包括有生态绿植投种装置;所述泥水分离系统和底泥脱水系统均连接有废水处理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泥水分离系统包括进泥机构、泥水分离机构和出泥机构;所述进泥机构和泥水分离机构之间设置有送泥机构,所述送泥机构连接有泥水分离系统驱动机构,所述泥水分离系统驱动机构包括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和传动结构;所述进泥机构包括储泥箱,所述储泥箱内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叶;所述送泥机构包括送泥转轴,所述送泥转轴上设置有送泥螺旋叶片,所述送泥螺旋叶片外侧套设有送泥圆筒;所述送泥圆筒下方设置有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且送泥圆筒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较低端正上方设置有落泥口;所述送泥圆筒一端与储泥箱相通,所述送泥转轴一端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泥水分离机构包括包覆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上的吸水带,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较高端一侧设置有出泥机构,所述泥水分离机构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下方一段设置有夹和在吸水带两侧的脱水辊;所述出泥机构包括出泥通道;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与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相连,所述送泥转轴通过传动结构与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储泥箱一侧设置有与之连通的用于放置泥水分离剂的储剂槽,所述搅拌轴一端连接有送剂转轴,所述送剂转轴一端设置在储剂槽内;所述送剂转轴上设置有送剂螺旋叶片;所述送剂螺旋叶片外侧设置有送剂圆筒,所述送剂圆筒一端与储剂槽相通;所述送剂圆筒一端设置在搅拌叶中段,且外侧开设有落剂口。
进一步的,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两侧设置有机架,所述机架沿吸水带在其上方两侧设置有滤水网板;所述机架沿滤水网板外侧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机架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较低端横向设置有用于限位淤泥的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特种物质处理装置包括混合加工机构和切换插板机构,所述混合加工机构一侧设置有制肥机构;所述混合加工机构前端设置有用于加入农作废料的进料口和用于加入淤泥的进泥口,所述混合加工机构内上下分别设置有破碎混合层和淤泥搅拌层;所述破碎混合层内设置有破碎转轴,所述破碎转轴上设置有破碎旋转叶片,所述破碎转轴连接有破碎驱动机构;所述淤泥搅拌层内设置有搅拌转轴,所述搅拌转轴上设置有搅拌旋转叶片,所述搅拌转轴连接有搅拌驱动机构;所述进料口与破碎混合层相通,所述进泥口与淤泥搅拌层相通;所述混合加工机构一侧设置有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所述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下方设置有淤泥制肥挤出口,所述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和淤泥制肥挤出口分别与破碎混合层和淤泥搅拌层相通;所述混合加工机构另一侧设置有水泥添加口和制砖用料出口,所述破碎混合层通过水泥添加口与水泥料槽相通,所述淤泥搅拌层与制砖用料出口相通;所述切换插板机构在混合加工机构一侧设置有限位座板,所述限位座板内侧设置有用于通断破碎混合层与淤泥搅拌层的制肥隔断板,所述限位座板在混合加工机构外侧竖直设置有用于通断水泥添加口和制砖用料出口的制砖开关板。
进一步的,所述制肥机构包括设置在淤泥制肥挤出口外侧的制肥工作台,所述制肥工作台另一端设置有卷肥加工座;所述卷肥加工座在靠近制肥工作台一侧设置有内凹圆弧型的卷肥曲面;所述制肥工作台一侧设置有的推肥板,所述推肥板连接有用于驱动推肥板将制肥工作台上卷制成形的肥料横向推出的推肥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制砖开关板包括制砖隔断板和制砖通开板,所述制砖通开板上开设有与水泥添加口相配合的水泥通过口;所述制砖通开板上还开设有与制砖用料出口相配合的制砖用料通过口。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绿植投种装置包括设置在船体一侧的投种室,所述投种室前部设置有运料机构,所述运料机构前端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运料机构后方设置有布料机构;所述运料机构和布料机构分别与投种驱动机构的旋转驱动电机和直线驱动电机相连;所述运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投种室内的转动底座,所述转动底座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运料机架;所述运料机架上设置有投种传送带,所述投种传送带通过传动轮与旋转驱动电机连接;所述投种传送带内侧设置有落料段,所述投种室在落料段上方设置有用于储存并掉落绿植的落料斗,所述传动带伸出船体外侧的一段为布料段。
进一步的,所述布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投种室内的立座,所述立座前端设置有与直线驱动电机相连的推杆,所述推杆前端通过连接件与推料板相连;所述推料板设置在布料段的上方,且推料板随推杆受直线驱动电机驱动在布料段上方前后往复移动;所述立座前端在推杆上下设置有滑轨,所述推杆前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滑轨内前后往复移动;所述布料机构在运料机架前方下部设置有斜向下倾斜的布料板。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杆和接触端;所述定位杆竖直设置在运料机架远离船体一端下方,所述定位杆底部设置有用于感应并定位淡水环境底面的接触端;所述转动底座上设置有旋转开关,所述旋转开关连接并控制有旋转驱动电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方案,可以对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存在的淤泥、水质等污染进行高效妥善治理,对淤泥进行脱水并回收加工,用于建工和农作等其他生产加工领域,还能通过投放水生绿植实现对水体环境进行污染监测和治理。一体式地解决了当前河流湖泊等水体环境存在的绝大多数污染问题。
2、本发明装置中的泥水分离系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淤泥进行挖掘转移堆放的环境治理方式,采用即挖即用的加工流程,通过相关设备在对河道淤泥进行快速挖掘的过程中,与其配合实现高效快速的泥水分离操作,大大降低了淤泥挖掘上来影响环境的时间,为解决河道淤泥治理提供了一种更为绿色可靠的环境治理道路。
3、本发明装置通过设置泥水分离机构,实现了对于淤泥的实时脱水处理,吸水带配合滤水网板进行泥水分离操作,吸水带再通过脱水辊进行脱水以便后续再次进行吸水,在不断转运淤泥的过程中,完成了高效的泥水分离加工,整个过程稳定持续,极大地降低了前期淤泥治理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处理成本。
4、本发明装置的进泥机构中,通过传动结构的传动驱动,实现了进泥的泥水分离剂搅拌混合、送泥机构中送泥和泥水分离机构中运泥三个过程同步进行,确保每个环节无需单独管控或调试配合,整个设备一体化程度更高,运转更为高效稳定。
5、本发明装置中的特种物质处理装置实现了采用同一装置对淤泥处理两种途径进行自如切换运行的加工方式,既能通过加入秸秆、芦苇和树叶等农作肥料进行破碎层叠卷制实现生物质材料高效制肥,也能通过加入水泥进行混合,同时加入农作肥料提高砖体内部强度而实现的制砖预处理。此举不但能做到一机两用从而提高了淤泥加工的处理效率,节省了加工设备所占空间,还能协同互相配合做到快速分类加工,极大地精简了加工流程和降低了劳动强度。
6、本发明装置通过设置切换插板机构,创造性地实现了制肥和制砖两种淤泥处理方式的互相快速切换,可以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淤泥进行快速分类加工。还通过多个隔断或开关结构确保了两种加工状态的稳定运转;同样在制肥机构中,通过先将农作废料破碎挤出叠放在挤出的淤泥肥料上,并通过卷肥加工座实现层叠卷制,最后通过定时推动的推肥板将制成的适量卷形肥料推出收集,这一加工不但能高效实现淤泥的制肥加工,还能提高制成肥料的整体质量,确保农作废料能和淤泥基层高效接触贴合,有助于后续堆肥发酵的制肥效果。
7、本发明装置中的生态绿植投种装置通过在船体一侧设置绿植投放结构,在船只航行中不断均匀合理地投放生态绿植,针对不同湖或河岸线进行适应性调整投放,在保持与岸边的投放距离达到不影响其他用水生产活动的情况下,同时还能保证船体不用频繁调整方向就能实现高效智能地对河道投放生态绿植进行投放治理并污染预警的工作。
8、本发明装置中定位机构的定位杆其前端的接触端接触水体环境底面的地面进行碰触后,会自然带动运料机架向后摆动,从而将装置投放距离限制在水体环境浅滩附近,避免了绿植太过靠近岸边而影响其他用水正常生产活动的情形,实现了对淡水环境中不够平直的湖或河岸线进行投放距离调整,确保船体不用随时进行调整也能完成足量并合理的绿植投放任务。
9、本发明装置通过布料机构的推料板实现了将绿植沿航行方向平齐投放在水面上,同时不影响运料机构根据定位机构对水体环境做的姿态调整,互不干扰且运行稳定;同时利用旋转开关的设置,可以实现运料机架转动不同角度的同时调节运料速度,保证投放绿植的合理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系统构成连接框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装置中泥水分离系统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装置中泥水分离系统2的上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装置中送剂圆筒210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装置中搅拌轴210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装置中特种物质处理装置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装置中特种物质处理装置3的正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装置中特种物质处理装置3的上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B-B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C-C的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装置中切换插板机构3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装置中生态绿植投种装置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装置中生态绿植投种装置4的上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装置中生态绿植投种装置4的右视示意图。
图中:1、船体;21、进泥机构;22、送泥机构;23、泥水分离机构;24、出泥机构;25、泥水分离系统驱动机构;2101、储泥箱;2102、搅拌轴;2103、搅拌叶;2104、送剂转轴;2105、送剂螺旋叶片;2106、送剂圆筒;2107、落剂口;2108、储剂槽;2201、送泥螺旋叶片;2202、送泥转轴;2203、送泥圆筒;2204、落泥口;2205、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301、吸水带;2302、滤水网板;2303、机架;2304、挡板;2305、排水槽;2308、脱水辊;2501、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2502、传动结构;31、进泥口;32、进料口;33、混合加工机构;34、制肥机构;35、制砖用料出口;36、水泥料槽;37、切换插板机构;3301、破碎混合层;3302、淤泥搅拌层;3303、破碎转轴;3304、破碎旋转叶片;3305、搅拌转轴;3306、搅拌旋转叶片;3307、破碎驱动机构;3308、搅拌驱动机构;3401、淤泥制肥挤出口;3402、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3403、制肥工作台;3404、卷肥加工座;3405、卷肥曲面;3406、推肥板;3407、推肥驱动机构;3701、制肥隔断板;3702、限位座板;3704、制砖开关板;3705、制砖隔断板;3706、制砖通开板;3707、水泥通过口;3708、制砖用料通过口;42、投种室;43、运料机构;44、布料机构;45、定位机构;46、驱动机构;4201、落料斗;4301、投种传送带;4302、运料机架;4303、传动轮;4304、旋转驱动电机;4305、落料段;4306、布料段;4309、转动底座;4401、立座;4402、滑轨;4403、推杆;4404、滑块;4405、连接件;4406、推料板;4407、布料板;4408、直线驱动电机;4501、定位杆;4502、接触端;4503、旋转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它包括设置在船体1内的操控系统和动力系统,它还包括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所述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依次连接;所述操控系统分别控制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分别驱动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所述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与泥水分离系统和底泥脱水系统相连的特种物质处理装置3,所述特种物质处理装置3分别连接有建材生产系统和肥料生产系统;所述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包括有生态绿植投种装置4;所述泥水分离系统和底泥脱水系统均连接有废水处理系统。
如图3-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河道淤泥进行泥水分离加工,确保整个过程有序紧密进行,同时满足对淤泥的后续加工要求,所述泥水分离系统包括进泥机构21、泥水分离机构23和出泥机构24;所述进泥机构21和泥水分离机构23之间设置有送泥机构22,所述送泥机构22连接有泥水分离系统驱动机构25,所述泥水分离系统驱动机构25包括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2501和传动结构2502;所述进泥机构22包括储泥箱2101,所述储泥箱2101内设置有搅拌轴2102,所述搅拌轴2102上设置有搅拌叶2103;所述送泥机构22包括送泥转轴2202,所述送泥转轴2202上设置有送泥螺旋叶片2201,所述送泥螺旋叶片2201外侧套设有送泥圆筒2203;所述送泥圆筒2203下方设置有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且送泥圆筒2203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较低端正上方设置有落泥口2204;所述送泥圆筒2203一端与储泥箱2201相通,所述送泥转轴2202一端连接有搅拌轴2102;所述泥水分离机构23包括包覆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上的吸水带2301,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较高端一侧设置有出泥机构24,所述泥水分离机构23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下方一段设置有夹和在吸水带2301两侧的脱水辊2308;所述出泥机构24包括出泥通道2402;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与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2501相连,所述送泥转轴2202通过传动结构2502与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2501相连。
如图3-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实现泥水分离剂和送泥、泥水分离的同步工作效果,进一步提高泥水分离剂和淤泥的混合效果,所述所述储泥箱2101一侧设置有与之连通的用于放置泥水分离剂的储剂槽2108,所述搅拌轴2102一端连接有送剂转轴2104,所述送剂转轴2104一端设置在储剂槽2108内;所述送剂转轴2104上设置有送剂螺旋叶片2105;所述送剂螺旋叶片2105外侧设置有送剂圆筒2106,所述送剂圆筒2106一端与储剂槽2108相通;所述送剂圆筒2106一端设置在搅拌叶2103中段,且外侧开设有落剂口2107。
如图3-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泥水分离效果,同时便于工作滤除的水分排出和避免淤泥从传送带2205下端散落,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两侧设置有机架2303,所述机架2303沿吸水带2301在其上方两侧设置有滤水网板2302;所述机架2303沿滤水网板2302外侧设置有排水槽2305;所述机架2303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较低端横向设置有用于限位淤泥的挡板2304。
如图9-图14所示,为了实现采用同一装置对淤泥处理两种方式进行自如切换运行,既能制肥也能实现制砖预处理,所述特种物质处理装置包括混合加工机构33和切换插板机构37,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一侧设置有制肥机构34;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前端设置有用于加入农作废料的进料口32和用于加入淤泥的进泥口31,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内上下分别设置有破碎混合层3301和淤泥搅拌层3302;所述破碎混合层3301内设置有破碎转轴3303,所述破碎转轴3303上设置有破碎旋转叶片3304,所述破碎转轴3303连接有破碎驱动机构3307;所述淤泥搅拌层3302内设置有搅拌转轴3305,所述搅拌转轴3305上设置有搅拌旋转叶片3306,所述搅拌转轴3305连接有搅拌驱动机构3308;所述进料口32与破碎混合层3301相通,所述进泥口31与淤泥搅拌层3302相通;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一侧设置有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3402,所述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3402下方设置有淤泥制肥挤出口3401,所述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3402和淤泥制肥挤出口3401分别与破碎混合层3301和淤泥搅拌层3302相通;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另一侧设置有水泥添加口3601和制砖用料出口35,所述破碎混合层3301通过水泥添加口3601与水泥料槽36相通,所述淤泥搅拌层3302与制砖用料出口35相通;所述切换插板机构37在混合加工机构33一侧设置有限位座板3702,所述限位座板3702内侧设置有用于通断破碎混合层3301与淤泥搅拌层3302的制肥隔断板3701,所述限位座板3702在混合加工机构33外侧竖直设置有用于通断水泥添加口3601和制砖用料出口35的制砖开关板3704。
如图9-图1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所制肥料质量和提高装置的制肥效率,所述制肥机构34包括设置在淤泥制肥挤出口3401外侧的制肥工作台3403,所述制肥工作台3403另一端设置有卷肥加工座3404;所述卷肥加工座3404在靠近制肥工作台3403一侧设置有内凹圆弧型的卷肥曲面3405;所述制肥工作台3403一侧设置有的推肥板3406,所述推肥板3406连接有用于驱动推肥板3406将制肥工作台3403上卷制成形的肥料横向推出的推肥驱动机构3407。
如图9-图1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出料效率及工作方式切换速率和将装置制肥状态和制砖状态互相分割严谨,确保两者不能同时运行,所述制砖开关板3704包括制砖隔断板3705和制砖通开板3706,所述制砖通开板3706上开设有与水泥添加口3601相配合的水泥通过口3707;所述制砖通开板3706上还开设有与制砖用料出口35相配合的制砖用料通过口3708。
如图15-图17所示,为了实现完成装置对河道投放生态绿植进行治理并污染预警的效果,所述生态绿植投种装置包括设置在船体1一侧的投种室42,所述投种室42前部设置有运料机构43,所述运料机构43前端设置有定位机构45,所述运料机构43后方设置有布料机构44;所述运料机构43和布料机构44分别与投种驱动机构46的旋转驱动电机4304和直线驱动电机4408相连;所述运料机构43包括设置在投种室42内的转动底座4309,所述转动底座4309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运料机架4302;所述运料机架4302上设置有投种传送带4301,所述投种传送带4301通过传动轮4303与旋转驱动电机4304连接;所述投种传送带4301内侧设置有落料段4305,所述投种室42在落料段4305上方设置有用于储存并掉落绿植的落料斗4201,所述传动带4301伸出船体1外侧的一段为布料段4306。
如图15-图17所示,为了进一步实现生态绿植的均布投放,同时提高布料板被推杆带动前后位移的稳定性并确保绿植落水过程顺利,所述布料机构44包括设置在投种室42内的立座4401,所述立座4401前端设置有与直线驱动电机4408相连的推杆4403,所述推杆4403前端通过连接件4405与推料板4406相连;所述推料板4406设置在布料段4306的上方,且推料板4406随推杆4403受直线驱动电机4408驱动在布料段4306上方前后移动;所述立座4401前端在推杆4403上下设置有滑轨4402,所述推杆4403前端设置有滑块4404;所述滑块4404在滑轨4402内前后移动;所述布料机构44在运料机架4302前方下部设置有斜向下倾斜的布料板4407。
如图15-图17所示,为了实现对淡水环境中不够平直的湖或河岸线进行投放距离调整,确保船体不用随时进行调整也能完成足量并合理的绿植投放任务,同时还能实现运料机架转动不同角度的同时调节运料速度,保证投放绿植的合理密度,所述定位机构45包括定位杆4501和接触端4502;所述定位杆4501竖直设置在运料机架4302远离船体1一端下方,所述定位杆4501底部设置有用于感应并定位淡水环境底面的接触端4502;所述转动底座上设置有旋转开关4503,所述旋转开关4503连接并控制有旋转驱动电机4304。
系统工作时,首先挖掘系统通过机械绞力对结板底泥破坏,有便提升系统工作:将底泥提升至工作台面;机械绞力对结板底泥破坏后,通过螺旋式提升,将底泥进入泥水分离系统;底泥进入处理系统后,即刻喷洒将泥水分离剂,并通过同步搅拌送料结构实现将泥、水进行第一次化学固液分离;随后通过特殊的吸水材料二次脱水,吸水材料后续能被挤压脱水实现反复高效利用,同样在传动过程中如有剩余的水分还能通过两侧滤板及导流槽进行第二次物理固液分离,经两次脱水处理,底泥含水率仅达到60%;随后进入特种物质处理装置,对底泥的各种无、有机物进行分离、提炼、吸附,进行资源再利用,其中将污染底泥脱水后,加入制剂、水泥、芦苇、稻草及竹屑通过制造系统生产成江、河的护坡材料,经过破碎混合搅拌后,制成质地细腻分布均匀的建材基料,运往制砖制材设备进行加工处理,或将无毒底泥脱水后,加入制剂、芦苇、稻草及其他肥料通过生产系统生产成花、树的有机肥料,通过加入农作有机物废料进行破碎细化,再通过特制结构实现有机物基料与泥土基料分层卷叠,最后制成发酵效果好、便于运输存储的堆肥肥料;动力系统为其他各系统提供动力,可通过燃油发电机或太阳能板等电力供应设备对系统各部供电;快速检测系统可针对即将处置的底泥流域进行检测、分析、筛离出各种物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操控系统用于操控协调各系统稳定高效运转,保持安全生产;最后在治理后的河道中,为了防止底泥再次快速堆积污染水系统,由水生植物进行河道的养护、修复及预警,具体为在船体设备于河道上航行时,将用于修复生态的水生植物株种沿河岸依次有序送出,并对河面影响环境及植物生长的浮萍和藻类进行打捞收集,实现植株分布均匀合理的效果,提高生态修复和预警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它包括设置在船体(1)内的操控系统和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所述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依次连接;所述操控系统分别控制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分别驱动连接有挖掘系统、底泥提升机系统、泥水分离系统(2)、底泥脱水系统、回收再利用系统和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所述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与泥水分离系统和底泥脱水系统相连的特种物质处理装置(3),所述特种物质处理装置(3)分别连接有建材生产系统和肥料生产系统;所述水生态修复与监测系统包括有生态绿植投种装置(4);所述泥水分离系统和底泥脱水系统均连接有废水处理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系统包括进泥机构(21)、泥水分离机构(23)和出泥机构(24);所述进泥机构(21)和泥水分离机构(23)之间设置有送泥机构(22),所述送泥机构(22)连接有泥水分离系统驱动机构(25),所述泥水分离系统驱动机构(25)包括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2501)和传动结构(2502);所述进泥机构(22)包括储泥箱(2101),所述储泥箱(2101)内设置有搅拌轴(2102),所述搅拌轴(2102)上设置有搅拌叶(2103);所述送泥机构(22)包括送泥转轴(2202),所述送泥转轴(2202)上设置有送泥螺旋叶片(2201),所述送泥螺旋叶片(2201)外侧套设有送泥圆筒(2203);所述送泥圆筒(2203)下方设置有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且送泥圆筒(2203)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较低端正上方设置有落泥口(2204);所述送泥圆筒(2203)一端与储泥箱(2201)相通,所述送泥转轴(2202)一端连接有搅拌轴(2102);所述泥水分离机构(23)包括包覆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上的吸水带(2301),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较高端一侧设置有出泥机构(24),所述泥水分离机构(23)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下方一段设置有夹和在吸水带(2301)两侧的脱水辊(2308);所述出泥机构(24)包括出泥通道(2402);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与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2501)相连,所述送泥转轴(2202)通过传动结构(2502)与泥水分离系统驱动电机(250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储泥箱(2101)一侧设置有与之连通的用于放置泥水分离剂的储剂槽(2108),所述搅拌轴(2102)一端连接有送剂转轴(2104),所述送剂转轴(2104)一端设置在储剂槽(2108)内;所述送剂转轴(2104)上设置有送剂螺旋叶片(2105);所述送剂螺旋叶片(2105)外侧设置有送剂圆筒(2106),所述送剂圆筒(2106)一端与储剂槽(2108)相通;所述送剂圆筒(2106)一端设置在搅拌叶(2103)中段,且外侧开设有落剂口(210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两侧设置有机架(2303),所述机架(2303)沿吸水带(2301)在其上方两侧设置有滤水网板(2302);所述机架(2303)沿滤水网板(2302)外侧设置有排水槽(2305);所述机架(2303)在泥水分离系统传送带(2205)较低端横向设置有用于限位淤泥的挡板(230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特种物质处理装置包括混合加工机构(33)和切换插板机构(37),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一侧设置有制肥机构(34);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前端设置有用于加入农作废料的进料口(32)和用于加入淤泥的进泥口(31),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内上下分别设置有破碎混合层(3301)和淤泥搅拌层(3302);所述破碎混合层(3301)内设置有破碎转轴(3303),所述破碎转轴(3303)上设置有破碎旋转叶片(3304),所述破碎转轴(3303)连接有破碎驱动机构(3307);所述淤泥搅拌层(3302)内设置有搅拌转轴(3305),所述搅拌转轴(3305)上设置有搅拌旋转叶片(3306),所述搅拌转轴(3305)连接有搅拌驱动机构(3308);所述进料口(32)与破碎混合层(3301)相通,所述进泥口(31)与淤泥搅拌层(3302)相通;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一侧设置有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3402),所述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3402)下方设置有淤泥制肥挤出口(3401),所述农作废料制肥挤出口(3402)和淤泥制肥挤出口(3401)分别与破碎混合层(3301)和淤泥搅拌层(3302)相通;所述混合加工机构(33)另一侧设置有水泥添加口(3601)和制砖用料出口(35),所述破碎混合层(3301)通过水泥添加口(3601)与水泥料槽(36)相通,所述淤泥搅拌层(3302)与制砖用料出口(35)相通;所述切换插板机构(37)在混合加工机构(33)一侧设置有限位座板(3702),所述限位座板(3702)内侧设置有用于通断破碎混合层(3301)与淤泥搅拌层(3302)的制肥隔断板(3701),所述限位座板(3702)在混合加工机构(33)外侧竖直设置有用于通断水泥添加口(3601)和制砖用料出口(35)的制砖开关板(370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肥机构(34)包括设置在淤泥制肥挤出口(3401)外侧的制肥工作台(3403),所述制肥工作台(3403)另一端设置有卷肥加工座(3404);所述卷肥加工座(3404)在靠近制肥工作台(3403)一侧设置有内凹圆弧型的卷肥曲面(3405);所述制肥工作台(3403)一侧设置有的推肥板(3406),所述推肥板(3406)连接有用于驱动推肥板(3406)将制肥工作台(3403)上卷制成形的肥料横向推出的推肥驱动机构(340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砖开关板(3704)包括制砖隔断板(3705)和制砖通开板(3706),所述制砖通开板(3706)上开设有与水泥添加口(3601)相配合的水泥通过口(3707);所述制砖通开板(3706)上还开设有与制砖用料出口(35)相配合的制砖用料通过口(37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绿植投种装置包括设置在船体(1)一侧的投种室(42),所述投种室(42)前部设置有运料机构(43),所述运料机构(43)前端设置有定位机构(45),所述运料机构(43)后方设置有布料机构(44);所述运料机构(43)和布料机构(44)分别与投种驱动机构(46)的旋转驱动电机(4304)和直线驱动电机(4408)相连;所述运料机构(43)包括设置在投种室(42)内的转动底座(4309),所述转动底座(4309)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运料机架(4302);所述运料机架(4302)上设置有投种传送带(4301),所述投种传送带(4301)通过传动轮(4303)与旋转驱动电机(4304)连接;所述投种传送带(4301)内侧设置有落料段(4305),所述投种室(42)在落料段(4305)上方设置有用于储存并掉落绿植的落料斗(4201),所述传动带(4301)伸出船体(1)外侧的一段为布料段(430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机构(44)包括设置在投种室(42)内的立座(4401),所述立座(4401)前端设置有与直线驱动电机(4408)相连的推杆(4403),所述推杆(4403)前端通过连接件(4405)与推料板(4406)相连;所述推料板(4406)设置在布料段(4306)的上方,且推料板(4406)随推杆(4403)受直线驱动电机(4408)驱动在布料段(4306)上方前后往复移动;所述立座(4401)前端在推杆(4403)上下设置有滑轨(4402),所述推杆(4403)前端设置有滑块(4404);所述滑块(4404)在滑轨(4402)内前后往复移动;所述布料机构(44)在运料机架(4302)前方下部设置有斜向下倾斜的布料板(4407)。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45)包括定位杆(4501)和接触端(4502);所述定位杆(4501)竖直设置在运料机架(4302)远离船体(1)一端下方,所述定位杆(4501)底部设置有用于感应并定位淡水环境底面的接触端(4502);所述转动底座上设置有旋转开关(4503),所述旋转开关(4503)连接并控制有旋转驱动电机(4304)。
CN202110088412.5A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Active CN1128760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8412.5A CN112876026B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8412.5A CN112876026B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6026A true CN112876026A (zh) 2021-06-01
CN112876026B CN112876026B (zh) 2022-02-01

Family

ID=76050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88412.5A Active CN112876026B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760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6596A (zh) * 2021-06-26 2021-09-03 湖南凯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河湖底泥与畜禽粪便制备有机肥的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0328A (zh) * 2010-11-17 2011-05-04 无锡中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淤泥固化处理机
CN203764628U (zh) * 2013-05-23 2014-08-13 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利用装置
CN104803577A (zh) * 2015-04-23 2015-07-2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高含水泥浆的快速脱水装置
CN106082574A (zh) * 2016-08-22 2016-11-09 方运平 封闭式污泥净化处理系统
CN106417057A (zh) * 2016-08-30 2017-02-22 北京京鹏环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饲喂装置
CN206066650U (zh) * 2016-10-09 2017-04-05 上海理工大学 一体化底泥免烧结制砖系统
CN106664912A (zh) * 2016-12-16 2017-05-17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湖泊河道底泥中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CN207507533U (zh) * 2017-09-20 2018-06-19 黄莉 建筑用水泥生产物料粉碎搅拌干燥装置
CN209376289U (zh) * 2018-12-28 2019-09-13 无锡恒诚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用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CN111268876A (zh) * 2020-03-15 2020-06-12 雷志刚 一种船载的利用污泥制造有机肥联产抗菌建材的方法
CN211056949U (zh) * 2019-09-24 2020-07-21 广州市天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河涌淤泥脱水设备
CN211531794U (zh) * 2020-01-07 2020-09-22 大湖水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水面沉水植物幼苗水下栽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0328A (zh) * 2010-11-17 2011-05-04 无锡中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淤泥固化处理机
CN203764628U (zh) * 2013-05-23 2014-08-13 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利用装置
CN104803577A (zh) * 2015-04-23 2015-07-2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高含水泥浆的快速脱水装置
CN106082574A (zh) * 2016-08-22 2016-11-09 方运平 封闭式污泥净化处理系统
CN106417057A (zh) * 2016-08-30 2017-02-22 北京京鹏环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饲喂装置
CN206066650U (zh) * 2016-10-09 2017-04-05 上海理工大学 一体化底泥免烧结制砖系统
CN106664912A (zh) * 2016-12-16 2017-05-17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湖泊河道底泥中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CN207507533U (zh) * 2017-09-20 2018-06-19 黄莉 建筑用水泥生产物料粉碎搅拌干燥装置
CN209376289U (zh) * 2018-12-28 2019-09-13 无锡恒诚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用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CN211056949U (zh) * 2019-09-24 2020-07-21 广州市天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河涌淤泥脱水设备
CN211531794U (zh) * 2020-01-07 2020-09-22 大湖水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水面沉水植物幼苗水下栽种装置
CN111268876A (zh) * 2020-03-15 2020-06-12 雷志刚 一种船载的利用污泥制造有机肥联产抗菌建材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6596A (zh) * 2021-06-26 2021-09-03 湖南凯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河湖底泥与畜禽粪便制备有机肥的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6026B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65754B (zh) 一种接种活性污泥进行黑臭水体治理与维护的方法与装置
CN101069871B (zh)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自动分选系统及其设备
CN112876026B (zh)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CN112900607B (zh) 一种城市排水渠用垃圾处理装置
CN109293002A (zh) 一种基于微生物制剂的黑臭水体原位修复方法及微生物制剂
CN112876039A (zh) 一种用于河流湖泊淤泥的泥水分离设备
CN104591506B (zh) 黑臭型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09811735B (zh) 河道水库漂浮植物收集处理设备
CN201143511Y (zh) 漂浮物处理回收装置
CN116602187A (zh)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CN216550093U (zh) 一种智能城市清淤固化系统
CN210754302U (zh) 一种生活垃圾沼液卫生分选系统
CN209833923U (zh) 一种水体增氧及垃圾打捞船
CN113202071B (zh) 一种轻质化有机质介导的蓝藻打捞脱水工艺
CN112876038B (zh) 一种用于河流湖泊淤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CN104556592B (zh) 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2619972Y (zh) 一种水上移动式处理水葫芦的装置
CN206508651U (zh) 一种高效率直接处理水体中蓝藻的设备
CN105130150A (zh) 养牛场牛粪便的原生态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302582A (zh) 一种鱼塘生态修复用生态浮板
CN211037256U (zh) 一种双罐作业的吸污处理装置及吸污车
CN114085024A (zh) 一种智能城市清淤固化系统及方法
CN113632732B (zh) 一种用于畜牧养殖业中的环保型清粪设备
CN213803400U (zh)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CN110028181A (zh) 一种高悬浮物养殖废水的预处理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31

Address after: 414000 Yueyang, Hun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onghai Road, sun bridge building materials market 8, 23-29 facade.

Applicant after: Hunan Kati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202, building 1, xiangfujia garden, 299 Xiangfu West Road, Tianxin District, Changsha, Hunan 410000

Applicant before: Hunan Jiangshan Chunjin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