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03400U -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03400U
CN213803400U CN202022644580.1U CN202022644580U CN213803400U CN 213803400 U CN213803400 U CN 213803400U CN 202022644580 U CN202022644580 U CN 202022644580U CN 213803400 U CN213803400 U CN 213803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ological
management system
water
sewage
bottom m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445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森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tou Hongdong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tou Hongdong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tou Hongdong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tou Hongdong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445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03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03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03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包括位于河道两侧的若干排污管道,河道与堤岸之间进行岸基带的构建,河道上分布有多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包括生态浮床、曝气装置及推流装置,且生态浮床位于曝气装置与推流装置之间,河道中构建肉食性、滤食性及杂食性的鱼类,以及构建以河蚌、螺、虾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利用原生动物、微生物、植物的吸收转化等代谢活动来实现水体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最终达到净化水体、恢复生态系统的目,具有经济、效果好、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美化环境等优点,拥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受污染水体的整治可通过截污、清淤疏浚、引水、生态修复等多种技术组合实施,实现净化水环境的目标。

Description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处理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流域人口的增长、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快速前进,越来越多含有污染物和悬浮物的水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去河道,早已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容量,使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种水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河道水生态平衡被打破、水体浑浊、藻类生物大量生长,水体透明度持续下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流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日益深化,河流、湖泊的整治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改善河湖水体水质,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目前常用方法是水生态修复法,但在实际河道治理时,不同区域的黑臭水体,其污染程度、污染物含量、污水排放规律不同,通常导致其治理对策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截污技术、底泥疏浚技术、人工增氧技术、人工岸边植被技术、引水冲污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实践证明,由于黑臭水体的复杂性,仅采用截污、驳岸、清淤等单一技术进行治理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常出现治理效果差、见效后持续时间极短,根本无法达到治本的效果,同时均存在投资大、维护成本高、不利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等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结合物理、生物及生态技术综合修复受污染城市河道,以生态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构建和恢复复杂的水生态系统结构,还原河道原有自然状态,提高河流系统自净能力,美化环境的同时,改善局部城市小气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包括位于河道两侧的若干排污管道,河道与堤岸之间进行岸基带的构建,河道上分布有多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包括生态浮床、曝气装置及推流装置,且生态浮床位于曝气装置与推流装置之间,河道中构建肉食性、滤食性及杂食性的鱼类,以及构建以河蚌、螺、虾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
上述方案中,排污管道穿过堤岸与生活用水、城市遗留、遗漏污水和城市道路污水的排水口连通,最后共同汇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排污管道位于河道的端部连接敞口向上的集污漏斗。
进一步的,岸基带往堤岸方向依次为松木桩,生态布及衫木条,所述松木桩底部为尖锥状并垂直插入河道的底泥层,生态布由底泥层至松木桩的净高度完全覆盖,衫木条于生态布的上下两端进行横向固定,所述岸基带与堤岸之间填充固化底泥回填层,且固化底泥回填层上方铺设一层生态袋,生态袋上方种植功能性植物。
进一步的,松木桩一根根依次紧密排列,每根松木桩直径为150±30mm,深入底泥层的深度大于2.5m,比河道常态水位高出10-20cm,比洪水位低。
进一步的,固化底泥回填层的高度低于松木桩高度20cm。
进一步的,推流装置包括电机及螺旋桨,推流装置对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的推进方向与河道的水流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生态浮床下方悬挂若干生物填料。
优选的,河道内种植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各种现有技术的结合,能够综合整治河道,以及对水环境生态修复。对于需要治理的受污染水体河道进行生态修复,降低水中的悬浮物、COD、TN、TP 等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这样修复的河道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在切断大量外源污染前提下,能抵抗一定强度干扰,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果。一次投入后,仅需少量维护成本,便能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兼顾景观性、稳定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岸基带构建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岸基带构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岸基带构建的结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包括位于河道1两侧的若干排污管道11,排污管道11位于河道1的端部连接敞口向上的集污漏斗12,排污管道11穿过堤岸2与生活用水、城市遗留、遗漏污水和城市道路污水的排水口连通,最后共同汇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若排污管道11与污水处理管网距离较远,则可以采取在河道旁边配备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将污水接入处理后再排进河道。
可构建河道底泥处理装置,采用环保清淤方式,用挖机将浮泥层和水底表层20~40 cm的淤泥层挖到岸上,然后将清淤疏浚产生的底泥通过自吸泵车运送至预处理区,通过投加底泥固化剂对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用污泥提升泵将底泥送至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在重力浓缩和加压脱水的双重作用下,形成泥饼排出。经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压滤淤泥产生的滤液(又称余水)和污泥调节池的上清液经污泥提升泵提升至超磁分离水体净化一体机进行处理,然后排出。
河道1与堤岸2之间进行岸基带的构建,如图2至图4所示,岸基带往堤岸2方向依次为松木桩21,生态布22及衫木条23。松木桩21长度范围为4-6m,其底部为尖锥状并垂直插入河道的底泥层,松木桩21一根根依次紧密排列,每根松木桩21直径为150±30mm,主要通过打桩机将松木桩21垂直打入底泥层,其深入底泥层的深度大于2.5m,比河道常态水位高出10-20cm,比洪水位低。
生态布22采用聚丙烯为原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具有渗透疏水与过滤的作用,生态布22由底泥层至松木桩的净高度完全覆盖,衫木条23于生态布22的上下两端进行横向固定,衫木条23作为加强筋,不仅用于提高成排松木桩21的稳定性,且对生态布22起到贴附于松木桩21的展平作用,具体的,衫木条23可穿过生态布22,采用插销的方式插入松木桩21中即可。
岸基带与堤岸2之间的宽度为1.5-2.5m,具体宽度可以视河道宽度进行调整。岸基带与堤岸2之间填充固化底泥回填层24,固化底泥回填层24主要是将河道中的污染底泥固化回填,将清淤产生的污染底泥回填至岸基带内侧,污染的底泥通过重力脱水和生态布22的过滤作用,去除了一部分的间隙水,初步降低了底泥的含水率,后通过投加底泥固化抑制剂并进行机械、人工搅拌使污染物被固化、稳定,抑制污染物通量的释放,同时改善底泥的理化性质,进一步降低含水率,实现河道底泥的原位无害化处理。回填的底泥经过自然干化脱水、稳定、固化等综合作用后,进行机械或者人工夯实,夯实后,固化底泥回填层24的高度低于松木桩21高度20cm,有利于固化底泥回填层24上方进行绿植栽培。
固化底泥回填层24上方铺设一层生态袋25,生态袋25的堆叠高度为10-20cm,铺设生态袋25后大约与松木桩21顶端高度齐平,生态袋25采用聚丙烯(PP)为原材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加工而成的袋子,用于装填固化后的污染底泥,生态袋25上方种植功能性植物26,生态袋25主要起到支撑功能性植物26的作用,为了较好的提供支撑和栽种效果,生态袋25中固化后的污染底泥可以敲碎,可以随种植的位置调整生态袋25的形态,使生态袋25可以包裹功能性植物26的根部,功能性植物26可以更好的对生态袋25与固化底泥回填层24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
功能性植物26可采用竹柳或各种水生植物,通过定期收割实现对污染物的富集、吸附、转化和去除,功能性植物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为6-9株/㎡,最后在生态袋上方铺设一层10cm厚的景观碎石层增加整体景观作用,碎石层采用10-20mm的碎石。
河道1上分布有多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包括生态浮床3、曝气装置4及推流装置5,且生态浮床3位于曝气装置4与推流装置5之间,利用曝气装置4、推流装置5和生态浮床3形成单个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的处理空间,形成A/O循环高效处理,提高水质的净化效率。移动生态修复机构中所包含的各种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均有应用,不在此做过多描述,本实施例只是针对性的将三种现有机构组合,形成在河道中能够逆流行进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具体的,生态浮床3下方悬挂若干生物填料,推流装置5包括电机及螺旋桨,推流装置5对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的推进方向与河道1的水流方向相反,即推流装置5能够使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相对于河道1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逆流向上行进所需要的路径,或顺流向下行进所需要的路径,调节非常方便。
河道1中构建肉食性、滤食性及杂食性的鱼类,以及构建以河蚌、螺、虾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通过投放鱼类、底栖动物及浮游动物,利用生态学中的“下行效应”,人工调节优化水体中食物链结构。其中肉食性鱼类主要是鳜鱼、乌鳢、鲈鱼、黄颡鱼等。
河道1内种植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优化河底环境,构建水下森林。
待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后,逐渐减少曝气装置4的曝气次数与时间。定期打捞水面浮叶及动植物残体,定期收割生态驳岸和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在洪水来临时,及时做好排洪准备。
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河道(1)两侧的若干排污管道(11),河道(1)与堤岸(2)之间进行岸基带的构建,河道(1)上分布有多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移动生态修复机构包括生态浮床(3)、曝气装置(4)及推流装置(5),且生态浮床(3)位于曝气装置(4)与推流装置(5)之间,河道(1)中构建肉食性、滤食性及杂食性的鱼类,以及构建以河蚌、螺、虾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道(11)穿过堤岸(2)与生活用水、城市遗留、遗漏污水和城市道路污水的排水口连通,最后共同汇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道(11)位于河道(1)的端部连接敞口向上的集污漏斗(1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基带往堤岸(2)方向依次为松木桩(21),生态布(22)及衫木条(23),所述松木桩(21)底部为尖锥状并垂直插入河道的底泥层,生态布(22)由底泥层至松木桩的净高度完全覆盖,衫木条(23)于生态布(22)的上下两端进行横向固定,所述岸基带与堤岸(2)之间填充固化底泥回填层(24),且固化底泥回填层(24)上方铺设一层生态袋(25),生态袋(25)上方种植功能性植物(2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松木桩(21)一根根依次紧密排列,每根松木桩(21)直径为150±30mm,深入底泥层的深度大于2.5m,比河道常态水位高出10-20cm,比洪水位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底泥回填层(24)的高度低于松木桩(21)高度2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流装置(5)包括电机及螺旋桨,推流装置(5)对移动生态修复机构的推进方向与河道(1)的水流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态浮床(3)下方悬挂若干生物填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1)内种植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
CN202022644580.1U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Active CN213803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4580.1U CN213803400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4580.1U CN213803400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03400U true CN213803400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33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44580.1U Active CN213803400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034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5347494B (zh) 城市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KR101360271B1 (ko) 멀티셀 및 멀티레인의 습지와 연못 및 침전지 구조를 활용한 생태적 수질정화 비오톱 시스템
CN104496106B (zh) 一种校园雨水生态净化集成处理方法及生态净化集成系统
CN204356190U (zh) 一种校园雨水生态净化集成系统
CN106242064B (zh)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CN103276696A (zh) 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水下护坡及水体生态治理方法
CN109399800B (zh) 一种河流湖泊径流污染梯级控制系统
CN109516650A (zh) 一种低控源截污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12158958B (zh) 一种强化污染物去除的海绵城市建设用人工雨水湿地系统
CN109020064A (zh) 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JP3907044B2 (ja) 自然分解性植物材料利用の沿岸湿地育成方法及び沿岸湿地
CN111977818A (zh) 一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方法
CN114195265A (zh) 城镇小微黑臭水体综合性水生态修复施工方法
JP4299382B2 (ja) 水処理用人工湿地
CN114262062A (zh) 一种沉水植物净化毯与水下生态修复系统
CN207726820U (zh) 一种利于鱼类保护的环保型组合式生态石笼装置
CN210764850U (zh) 一种人工红树林湿地污水深层处理系统
CN213803400U (zh) 一种水环境生态治理系统
CN112811726A (zh)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应用
CN114409199B (zh) 一种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115557626A (zh) 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异位生态治理方法
CN112028387B (zh) 一种用于面源污染水治理的人工湿地修复方法
CN212610141U (zh) 一种用于藻水分离尾水处理的湿地净化装置
CN113575491A (zh)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生态耦合净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