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2187A -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2187A
CN116602187A CN202310628660.3A CN202310628660A CN116602187A CN 116602187 A CN116602187 A CN 116602187A CN 202310628660 A CN202310628660 A CN 202310628660A CN 116602187 A CN116602187 A CN 116602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straw
stirring
stirring tank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286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丁丁
马彩凤
程飞跃
汪小东
王媛
郑碧娟
焦鹤
夏云峰
闵传杰
赵皇
周艳
史诗乐
杜荏
明磊
代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Green Industry Investment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Green Industry Investment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Green Industry Investment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2866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021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02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21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00Apparatus, or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testing or treating seed, roots, or the like, prior to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1/04Arranging seed on carriers, e.g. on tapes, on cords ; Carrier compositions
    • A01C1/046Carrier compo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1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2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 A01G24/22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containing plant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4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 A01G24/44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in block, mat or sheet 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60Apparatus for preparing growth substrates or culture medi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0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3Mixing pla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ixing in combination with disintegrating operations
    • B01F33/831Devices with consecutive working receptacles, e.g. with two intermeshing tools in one of the recepta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0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36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combining mixing with other treatments
    • B01F33/8361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combining mixing with other treatments with disintegrating
    • B01F33/83612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combining mixing with other treatments with disintegrating by crushing or break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5/00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F5/28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for special purposes for cleaning watercourses or other wa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00Apparatus, or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testing or treating seed, roots, or the like, prior to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1/04Arranging seed on carriers, e.g. on tapes, on cords ; Carrier compositions
    • A01C2001/048Mach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otan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包括:S1、先通过挖泥船完成淤泥脱离水体的初步处理,并在自然状态下初步脱水后,转运至处理厂;S2、对拉至处理厂的淤泥中的大颗粒固体进行破碎;S3、分离淤泥中的不利于淤泥与秸秆混合粘粘的杂质;S4、对淤泥中的主要成分进行检测;S5、在淤泥搅拌池中加入酸碱中和剂、凝结剂、粘土和秸秆,并进行多次搅拌;S6、在搅拌的过程中加入植物的种子;S7、用风扇对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吹风使其脱水凝固至软体状态;S8、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通过物料输送带输送至压模机,压制成种植模块。该方法对淤泥与秸秆统一处理,将两者结合制成生态种植模块,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Description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市的河流中沉积,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未固结的软弱细粒或极细粒土称为淤泥。淤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及N、P等营养元素,为水体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生存条件,但是淤泥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双面性的生物资源。比如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使得淤泥中渐渐沉积含量超标的重金属,以及病原菌等有害物质。如果不及时对水底的淤泥加以处理,会造成水体中的动植物难以生存,甚至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清淤疏浚是解决城市河流湖泊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淤泥处理方式一般是通过抓斗船或者挖泥船,将河底的淤泥抓到或吹填到驳船上、拖船上或岸上堆泥区。清理出的淤泥由于体量过大,一般采用集中填埋,或是沿河岸堆积,并不能有效发挥淤泥的资源效用。
同样的,目前秸秆回收一般采用焚烧发电对秸秆统一处理,但是由于秸秆燃烧效率低,发电效果不如传统的燃煤和水力发电,且秸秆回收成本高,体量大,仅仅靠秸秆焚烧发电并不能完全解决目前秸秆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该方法不仅解决了目前淤泥与秸秆单一处理时利用效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将淤泥与秸秆结合制成生态种植模块,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包括:
S1、将河底的淤泥取出,并堆放至河边的堆泥区,淤泥在堆泥区自然脱水,再通过运输车将淤泥拉到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S2、淤泥拉至处理厂后,将淤泥倒入破碎机,将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进行破碎;
S3、完成破碎后的淤泥导入淤泥搅拌池中并加水搅拌,捞出淤泥池中漂浮的杂质后,随即关闭淤泥搅拌池中的搅拌机,让淤泥搅拌池中的淤泥静置沉淀15-30min,随后抽出淤泥搅拌池上层不含淤泥的水至污水回收池;
S4、从淤泥搅拌池中取样,并拿到检验室对其检验;
S5、依据检验室的检验结果判定淤泥水的酸碱度以及主要成份,并在淤泥搅拌池中加入酸碱中和剂、凝结剂、粘土和秸秆,再开启淤泥搅拌池中的搅拌机对淤泥、粘土和秸秆进行搅拌,且粘土和秸秆在淤泥搅拌的过程中分至少三次加入;
S6、在淤泥搅拌池中淤泥和秸秆搅拌的过程中加入植物的种子得到淤泥与秸秆混合物;
S7、将淤泥搅拌池中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取出,使其自然脱水并凝固至软体状态;
S8、将凝固至软体状态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通过物料输送带输送至压模机,压模机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压制成形状大小均相同的种植模块,制作好的种植模块转移至晾干车间;
S9、种植模块晾干后统一装车后拉送至公园、生态培育基地、绿化或是固沙防沙用地进行铺设;
S10、对完成铺设的种植模块定时定量浇水,促进种植模块中的种子发芽。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经破碎机破碎成直径小于1厘米的颗粒。
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淤泥取样检测主要包括对淤泥的酸碱度、淤泥中主要金属的含量和淤泥中有害物质的成分进行检测。
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的秸秆裁剪成4-5厘米,且淤泥、秸秆和粘土的体积比为5:4:1;所述凝结剂与淤泥的质量比为5‰。
优选的,所述凝结剂选用聚丙烯酰胺。
优选的,所述步骤S6中植物的种子依据步骤S4中对淤泥试样检测的结果选择适应扎根该淤泥的种子;所述酸碱中和剂的酸性或碱性中和剂的选择,以及添加的量依据种子生长习性需求,并根据淤泥酸碱度的检测结果和淤泥搅拌池中淤泥的体积计算添加;所述种子包括草种、花种和水果蔬菜的种子。
优选的,所述搅拌机包括移动底座、支撑杆和搅拌电机;所述移动底座的底端与安装在淤泥搅拌池一侧的移动导轨滑动连接,移动导轨沿长度方向与淤泥搅拌池边缘垂直,且移动底座上设有锁合结构,可以停在移动导轨的任意位置;
所述支撑杆底端与移动底座的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L型调节支撑架的长臂端铰接,且铰接处的铰接轴设为锁紧螺栓;
L型调节支撑架短臂端与L型调节支撑架的长臂端连接的夹角为钝角,且L型调节支撑架短臂端的底部与搅拌电机连接;
搅拌电机的电机轴与旋转圆盘上表面的圆心垂直连接;旋转圆盘下表面的边缘处与搅拌圆棒垂直连接;搅拌圆棒上设有用于判断淤泥搅拌池内淤泥与秸秆搅拌程度的标识线。
优选的,所述压模机包括导料输送带、压料仓和压模导料平台;所述导料输送带一端与物料输送带对接,另一端与压料仓的入料口对接,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导入压料仓中;所述压料仓中设有两个压料辊,压料辊将压料仓中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沿出料口挤压而出;压料仓位于压模导料平台的上方,且压料仓的出料口与压模导料平台的一端对接;所述压模导料平台的上方布置有分隔模具,分隔模具上端面与固定在生产线支撑架上的伸缩电机连接,伸缩电机的伸缩杆带动分隔模具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并将压模导料平台上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分割压制成种植模块;所述压模导料平台另一端与成品输送带的一端对接,成品输送带的另一端与转运种植模块的转运车对接。
优选的,所述压料仓的出料口与压料仓的仓体构成可拆卸式连接,且出料口设为扁平状的矩形通道;矩形通道在竖直方向上与压模导料平台保持倾斜夹角,且矩形通道的出口长度与压模导料平台上的输送带的宽度相同。
优选的,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至少有6个,风扇安装在成品输送带的一侧,并沿成品输送带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通过将河底的淤泥抽出,初步自然脱水后转运至处理厂后经过破碎、检验等工序,再加入粘土和秸秆,经过搅拌机的搅拌最后加入植物的种子,最后经过压模机制成种植模块,最终将种植模块运送至绿化用地或是生态培育基地,甚至是固沙防沙用地进行铺设。通过这样的方法,首创的将淤泥清淤和秸秆回收结合到了一起,并形成易于运输使用的种植模块;不但使淤泥和秸秆实现了二次利用,提升了现有的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效率,而且开拓了淤泥和秸秆的新用途,使其在绿化、固沙和种植行业发挥效用,实现了绿色发展,提升了经济效益。
(2)、本发明将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经破碎机破碎成直径小于1厘米的颗粒,为后续淤泥与秸秆能够充分搅拌混合打下了基础,避免形成基质松散的种植模块,提升了方法的可行性。
(3)、本发明通过将淤泥导入淤泥搅拌池中加水搅拌,并用滤网捞出漂浮的杂质,使得淤泥中的木块、塑料等不易凝结的物体能够从淤泥中分离出来。这样的处理方式提升了后续淤泥与秸秆的有效结合率,使得制成的种植模块整体更为牢固,不会松散。
(4)、本发明通过对淤泥进行检验,使操作人员能够了解淤泥的酸碱度和所含的主要成份,有利于操作人员对淤泥的酸碱度进行该良,从而选用适宜应该淤泥种植的植物种子。这不仅确保了种植模块能够为种子提供生存的基础,而且提高了整个种植模块中的种子的萌芽率和存活率,提升了种植模块的生产效益。
(5)、本发明通过在淤泥搅拌池中加凝结剂、粘土和秸秆,且粘土和秸秆在淤泥搅拌的过程中分至少三次逐一加入。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得秸秆和淤泥混合的更为充分,而且凝结剂和粘土的加入使得淤泥和秸秆结合的更为紧密,有利于形成的淤泥与秸秆的混合后续压制分割成种植模块,并保证了种植模块在运输搬运过程中不会松散。
(6)、本发明通过用风扇模拟自然风对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和种植模块进行自然脱水,确保不会伤害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和种植模块中的种子,确保了种子的成活率。
(7)、本发明中的凝结剂选用聚丙烯酰胺不仅确保了淤泥与秸秆经过搅拌后结合的更为紧密,而且对自然环境无害,提升了环保效应。
(8)、本发明通过在压模机的压料仓中设置两个压料辊,通过相向转动的压料辊将压料仓中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沿压料仓的出料口挤压出去。同时,将出料口设为扁平状的矩形通道,使得淤泥与秸秆混合物经过出料口后形成长条形的软体落到压模导料平台,完成初步塑形,便于后续分隔模具对其按压分割。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简单高效,而且易于实现。
(9)、本发明将压料仓的出料口与压料仓的仓体之间设计成可拆卸式连接,当生产不同厚度的种植模块时,更换不同大小的出料口即可,便于日常操作人员的操作。
(10)、本发明在成品输送带的一侧安装至少6个等间隔分布的风扇,开启的风扇会对成品输送带上的种植模块进行吹风,通过流动的气流带走种植模块表面的水分,促进种植模块自然晾干,避免后续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粘黏的现象出现,提升了种植模块的转运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压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搅拌机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A、淤泥与秸秆混合物;B、种植模块;11、导料输送带;12、压料仓;
121、出料口;13、伸缩电机;131、分隔模具;14、压模导料平台;
15、成品输送带;16、风扇;17、转运车;21、移动导轨;
22、移动底座;23、支撑杆;24、锁紧螺栓;
25、L型调节支撑架;26、搅拌电机;27、旋转圆盘;
28、搅拌圆棒;281、标识线;30、淤泥搅拌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2所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包括:
S1、先通过抓斗船或者挖泥船,将河底的淤泥抓到或吹填到驳船上、拖船上或岸上堆泥区,完成淤泥脱离水体的初步处理,待淤泥在自然状态下初步脱水后,通过运输车将淤泥集中拉到处理厂进行再处理;
通过步骤S1的处理,使得打捞上岸的淤泥中的水能够自然流出,淤泥整体体积变小,便于开展淤泥的转运作业,降低了淤泥运输至处理厂的运输成本。
S2、对于拉至处理厂的淤泥,先将淤泥倒入破碎机,将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进行破碎;
为了将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破碎成较小颗粒,破碎机选用破碎比较大的破碎机,最终将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经破碎机破碎成直径小于1厘米的颗粒。
S3、完成破碎后的淤泥导入淤泥搅拌池30中加水搅拌,用滤网捞出淤泥池中漂浮的杂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淤泥中不利于淤泥与秸秆混合凝结的木头和塑料制品分离出来,使得后续淤泥与秸秆混合后结合的更为充分。
等到杂质分离完毕,随即关闭淤泥搅拌池30中的搅拌机,让淤泥搅拌池30中的淤泥静置沉淀15-30min,随后抽出淤泥搅拌池30上层不含淤泥的水至污水回收池。这样的处理能将完成杂质分离的淤泥与多余的水分初步分离开来,同时多余的水抽回污水回收池的水也能够重复利用,节省了资源的同时,也更加环保。
S4、用烧杯从淤泥搅拌池30中取出一杯淤泥作为检验试样,并拿到检验室检验出淤泥的酸碱度、淤泥中主要金属含量和淤泥中有害物质的成分。
通过对淤泥进行检验,使操作人员能够了解淤泥的酸碱度,可以选择适合该酸碱度的植物种子,有利于操作人员对淤泥的酸碱度进行改良,且调节的幅度小,从而能够节省淤泥酸碱度改良的成本。同时,依据淤泥所含的主要成份和有害成分,也能够帮助操作人员选用适宜该淤泥种植的植物种子,甚至可以选用净化该淤泥有害成分的植物的种子,达到生态净化的目的。
这不仅确保了后续由淤泥制作的种植模块B能够为种子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而且提高了整个种植模块B中的种子的萌芽率和存活率,提升了种植模块B的在生产活动中的经济效益。
S5、依据检验室的检验结果判定淤泥水的酸碱度以及主要成份,并在淤泥搅拌池30中加入凝结剂、粘土和秸秆,以及依据淤泥的酸碱度的检测结果和淤泥在淤泥搅拌池30中的体积计算出需要加入的酸性或碱性调节试剂;再开启淤泥搅拌池30中的搅拌机对淤泥、粘土和秸秆进行搅拌,且粘土和秸秆在淤泥搅拌的过程中至少分三次加入。
秸秆一般裁剪成4-5厘米,4-5厘米的秸秆在搅拌过程中不仅不会产生相互缠绕的情况,促进秸秆能够在淤泥中充分分散,使淤泥与秸秆得到充分的混合。
另外,淤泥、秸秆和粘土的体积比为5:4:1,而凝结剂与淤泥的质量比为5‰,且凝结剂选用聚丙烯酰胺。通过这样的配比,不仅保证了淤泥与秸秆混合后能够相互粘黏,便于后续的挤压塑形和压制分割,同时能够保证种植模块B晾干后不会松散,结构稳定。
S6、在淤泥搅拌池30中淤泥和秸秆搅拌的过程中加入植物的种子;且植物的种子与淤泥的制成的种植模块B最后拼接成的面积成一定的比例,既不会造成种子过多浪费,也不会使得种子过少,无法充分利用种子模块。
植物的种子依据淤泥检测的结果进行选择,选择能够在该淤泥提供物质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的种子,种子包括可以吸附重金属的草种、花种。对于所含营养丰富且无有害物质的淤泥,也可以选用水果蔬菜的种子,将淤泥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提升淤泥利用的经济效益。
搅拌机由移动底座22、支撑杆23和搅拌电机26组成。移动底座22的底端与安装在淤泥搅拌池30一侧的移动导轨21滑动连接,移动导轨21沿长度方向与淤泥搅拌池30边缘垂直,且移动底座22上设有锁合结构,可以停在移动导轨21的任意位置,便于操作人员随时调整搅拌电机26的位置。
支撑杆23的底端与移动底座22的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L型调节支撑架25的长臂端铰接,且铰接处的铰接轴设为锁紧螺栓24。
L型调节支撑架25的短臂端与L型调节支撑架25的长臂端连接的夹角为钝角,且L型调节支撑架25短臂端的底部与搅拌电机26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搅拌电机26既能与淤泥搅拌池30保持垂直搅拌状态,也能调节成倾斜状态,便于对搅拌池中的淤泥和秸秆多角度搅拌,使其搅拌的更为充分,提升了搅拌效果。
搅拌电机26的电机轴与旋转圆盘27上表面的圆心垂直连接;旋转圆盘27下表面的边缘处与搅拌圆棒28垂直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搅拌电机26的旋转轴与搅拌圆棒28不同轴,能够在搅拌电机26位置不动的情况下能对搅拌池30的淤泥搅拌一圈。另外,用搅拌圆棒28搅拌不会打碎秸秆和种子。
搅拌圆棒28上设有用于判断淤泥搅拌池30内淤泥与秸秆搅拌程度的标识线281。由于在粘土、秸秆都是分批次加入淤泥搅拌池30中的,随着粘土和秸秆的加入,淤泥搅拌池30中的混合物的体积不断增加,当混合物处于标识线281底端时开启第一次添加粘土和秸秆,当混合物处于标识线281中部时,开始第二次添加工作,同理,最后混合物达到标识线281的最高位置时,即可停止搅拌,从而便于操作人员观察。
在实际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调整锁紧螺栓24的松紧,即可调节L型调节支撑架25的长臂端,使得搅拌电机26和搅拌圆棒28进入淤泥搅拌池30或是从淤泥搅拌池30中挪出,不影响已经搅拌好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的转运工作,简单高效。
S7、将淤泥搅拌池30中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转运至待加工区,并用工业风扇模拟自然风吹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使其自然脱水并凝固至软体状态。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伤害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中的植物的种子,而且使得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能够形成可以任意塑形的软体,提升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压制分隔成种植模块B的成功率。
S8、将凝固至软体状态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通过物料输送带输送至压模机,压模机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压制成形状大小均相同的种植模块B,制作好的种植模块B转移至晾干车间。
压模机由导料输送带11、压料仓12和压模导料平台14组成。导料输送带11的一端与物料输送带对接,另一端与压料仓12的入料口对接,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导入压料仓12中。压料仓12位于压模导料平台14的上方,且压料仓12的出料口121与压模导料平台14的一端对接。压料仓12的出料口121与压料仓12的仓体构成可拆卸式连接,且出料口121设为扁平状的矩形通道。
在压料仓12中设有两个相向运动的压料辊,压料辊将压料仓12中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沿出料口121挤压而出。由于矩形通道与压模导料平台14上的输送带的宽度相同,这使得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经过压料仓12中的压料辊挤压后沿矩形通道直接落到压模导料平台14的输送带上,此时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完成塑形,且成为长条形待切割状态。
另外,由于矩形通道在竖直方向上与压模导料平台14保持倾斜夹角,矩形通道与压模导料平台14平缓衔接,从而能保证落到压模导料平台14输送带上的长条形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不会断裂,提升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压制分隔成种植模块B的成功率。
在压模导料平台14的上方布置有分隔模具131,分隔模具131上端面与固定在生产线支撑架上的伸缩电机13连接,伸缩电机13的伸缩杆带动分隔模具131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并将压模导料平台14上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分割压制成种植模块B。
实际生产时,通过调整压料仓12中压料辊的转动速度,以及压模导料平台14上输送带的前行速度,使得压料仓12的出料速度与伸缩电机13带动分隔模具131对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分割速度一致。确保整个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的挤料塑形、运输、分割有序进行,提升了种植模块B制作的成品率。
种植模块B的厚度为5-10㎝,分隔模具131上对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压制用的压制仓的深度与种植模块B所需的厚度对应,且分隔模具131与伸缩电机13的伸缩杆构成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操作人员依据生产需求更换不同型号的分隔模具131。
同样的,由于压料仓12的出料口121与压料仓12的仓体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在实际使用时,操作人员可以依据生产需要跟换不同的尺寸的出料口121。
压模导料平台14另一端与成品输送带15的一端对接,成品输送带15的另一端与转运种植模块B的转运车17对接。还包括风扇16;风扇16至少有6个,风扇16安装在成品输送带15的一侧,并等间隔分布。开启风扇能够对成品输送带15上的种植模块B吹风,确保其能够在在短时间水分快速挥发。
转运车17将种植模块B转运至晾干车间晾干。
S9、种植模块B晾干后统一装车后拉送至公园、生态培育基地、绿化或是固沙防沙用地进行铺设。种植模块B的成功生产与应用,不但使淤泥和秸秆实现了二次利用,而且开拓了淤泥和秸秆的新用途,使其在绿化、固沙和种植行业发挥效用,实现了绿色发展,提升了经济效益。
S10、对完成铺设的种植模块B定时定量浇水,促进种植模块B中的种子发芽。
当铺设的种植模块B遇水后,种植模块B中的种子遇水在合适的温度和季节中就会萌发。萌发后的种子会汲取种植模块B所含淤泥中的养分,同时种植模块B中的秸秆,在自然环境中经过微生物降解为种子生长提供有机物和腐殖质,同时随着种植模块B中的秸秆降解腐烂,种植模块B中的淤泥粘土等物质会自动疏松,为种子的萌发与后续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更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将河底的淤泥取出,并堆放至河边的堆泥区,淤泥在堆泥区自然脱水,再通过运输车将淤泥拉到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S2、淤泥拉至处理厂后,将淤泥倒入破碎机,将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进行破碎;
S3、完成破碎后的淤泥导入淤泥搅拌池(30)中并加水搅拌,捞出淤泥池中漂浮的杂质后,随即关闭淤泥搅拌池(30)中的搅拌机,让淤泥搅拌池(30)中的淤泥静置沉淀15-30min,随后抽出淤泥搅拌池(30)上层不含淤泥的水至污水回收池;
S4、从淤泥搅拌池(30)中取样,并拿到检验室对其检验;
S5、依据检验室的检验结果判定淤泥水的酸碱度以及主要成份,并在淤泥搅拌池(30)中加入酸碱中和剂、凝结剂、粘土和秸秆,再开启淤泥搅拌池(30)中的搅拌机对淤泥、粘土和秸秆进行搅拌,且粘土和秸秆在淤泥搅拌的过程中至少分三次加入;
S6、在淤泥搅拌池(30)中淤泥和秸秆搅拌的过程中加入植物的种子得到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
S7、将淤泥搅拌池(30)中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抽出,使其自然脱水并凝固至软体状态;
S8、将凝固至软体状态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通过物料输送带输送至压模机,压模机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压制成形状大小均相同的种植模块(B),制作好的种植模块(B)转移至晾干车间;
S9、种植模块(B)晾干后统一装车后拉送至公园、生态培育基地、绿化或是固沙防沙用地进行铺设;
S10、对完成铺设的种植模块(B)定时定量浇水,促进种植模块(B)中的种子发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淤泥中的石块、沉木、树枝等大颗粒固体经破碎机破碎成直径小于1厘米的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淤泥取样检测主要包括对淤泥的酸碱度、淤泥中主要金属的含量和淤泥中有害物质的成分进行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的秸秆裁剪成4-5厘米,且淤泥、秸秆和粘土的体积比为5: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凝结剂选用聚丙烯酰胺。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植物的种子依据步骤S4中对淤泥试样检测的结果选择适应扎根该淤泥的种子;所述酸碱中和剂的酸性或碱性中和剂的选择,以及添加的量依据种子生长习性需求,并根据淤泥酸碱度的检测结果和淤泥搅拌池中淤泥的体积计算添加;所述种子包括草种、花种和水果蔬菜的种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包括移动底座(22)、支撑杆(23)和搅拌电机(26);所述移动底座(22)的底端与安装在淤泥搅拌池(30)一侧的移动导轨(21)滑动连接,移动导轨(21)沿长度方向与淤泥搅拌池(30)边缘垂直,且移动底座(22)上设有锁合结构,可以停在移动导轨(21)的任意位置;
所述支撑杆(23)底端与移动底座(22)的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L型调节支撑架(25)的长臂端铰接,且铰接处的铰接轴设为锁紧螺栓(24);
L型调节支撑架(25)短臂端与L型调节支撑架(25)的长臂端连接的夹角为钝角,且L型调节支撑架(25)短臂端的底部与搅拌电机(26)连接;
搅拌电机(26)的电机轴与旋转圆盘(27)上表面的圆心垂直连接;旋转圆盘(27)下表面的边缘处与搅拌圆棒(28)垂直连接;搅拌圆棒(28)上设有用于判断淤泥搅拌池(30)内淤泥与秸秆搅拌程度的标识线(28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模机包括导料输送带(11)、压料仓(12)和压模导料平台(14);所述导料输送带(11)一端与物料输送带对接,另一端与压料仓(12)的入料口对接,将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导入压料仓(12)中;所述压料仓(12)中设有两个压料辊,压料辊将压料仓(12)中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沿出料口(121)挤压而出;压料仓(12)位于压模导料平台(14)的上方,且压料仓(12)的出料口(121)与压模导料平台(14)的一端对接;所述压模导料平台(14)的上方布置有分隔模具(131),分隔模具(131)上端面与固定在生产线支撑架上的伸缩电机(13)连接,伸缩电机(13)的伸缩杆带动分隔模具(131)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并将压模导料平台(14)上的淤泥与秸秆混合物(A)分割压制成种植模块(B);所述压模导料平台(14)的另一端与成品输送带(15)的一端对接,成品输送带(15)的另一端与转运种植模块(B)的转运车(17)对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料仓(12)的出料口(121)与压料仓(12)的仓体构成可拆卸式连接,且出料口(121)设为扁平状的矩形通道;矩形通道在竖直方向上与压模导料平台(14)保持倾斜夹角,且矩形通道的出口长度与压模导料平台(14)上的输送带的宽度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扇(16);所述风扇(16)至少有6个,风扇(16)安装在成品输送带(15)的一侧,并沿成品输送带(15)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
CN202310628660.3A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Pending CN1166021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28660.3A CN116602187A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28660.3A CN116602187A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2187A true CN116602187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676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28660.3A Pending CN116602187A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0218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00031A (zh) * 2023-09-14 2023-10-20 滨州市骏达再生源环保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创新型植物秸秆保存池及其保存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00031A (zh) * 2023-09-14 2023-10-20 滨州市骏达再生源环保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创新型植物秸秆保存池及其保存方法
CN116900031B (zh) * 2023-09-14 2023-11-24 滨州市骏达再生源环保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植物秸秆保存池及其保存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65754B (zh) 一种接种活性污泥进行黑臭水体治理与维护的方法与装置
CN107904147B (zh) 一种植物秸秆多层次开发利用系统
CN107282601B (zh) 地埋式生活垃圾减量资源一体化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116602187A (zh) 一种河底淤泥清淤与秸秆回收统一处理方法
CN108752081B (zh) 一种畜禽类排泄物有机堆肥制备方法
CN102874996A (zh) 畜禽养殖场粪尿回收再利用工艺
CN102909213A (zh) 即时处理水生植物的装置及其应用
CN106082577A (zh) 畜禽粪便处理系统
CN102786340B (zh) 利用湖泊淤泥生产生态环保营养钵的方法
CN212610338U (zh) 一种沼渣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系统
CN111170585A (zh) 一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工程发酵系统及发酵方法
CN112876026B (zh) 一种可移动的河流湖泊底泥生态治理系统
CN216550093U (zh) 一种智能城市清淤固化系统
CN113202071B (zh) 一种轻质化有机质介导的蓝藻打捞脱水工艺
CN112876038B (zh) 一种用于河流湖泊淤泥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CN110813982B (zh) 一种农产品加工回收利用装置
CN105130150B (zh) 养牛场牛粪便的原生态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11656977U (zh) 一种专用于耐盐式水稻育苗板填泥浆设备
CN108640721B (zh) 一种禽畜类动物排泄物堆肥制备装置
CN210597200U (zh) 一种流动化处理疏浚淤泥的装置
CN112745153A (zh) 一种纯植物源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2619972Y (zh) 一种水上移动式处理水葫芦的装置
KR102036979B1 (ko) 퇴비제작용 폐수고형제 제조방법
CN102786341B (zh) 利用湖泊淤泥生产生态环保保水营养钵的方法
CN206596496U (zh) 循环生态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