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66880A -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66880A
CN112866880A CN201911194492.1A CN201911194492A CN112866880A CN 112866880 A CN112866880 A CN 112866880A CN 201911194492 A CN201911194492 A CN 201911194492A CN 112866880 A CN112866880 A CN 112866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voice coil
flexible circuit
pole piece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944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66880B (zh
Inventor
刘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9449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6688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7758 priority patent/WO2021104006A1/zh
Priority to US17/777,764 priority patent/US11937062B2/en
Priority to EP20894300.1A priority patent/EP4040802B1/en
Publication of CN112866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6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66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68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6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1Centering
    • H04R9/043Inner suspension or damper, e.g. spi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6Arranging circuit leads; Relieving strain on circuit le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8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at the periphery
    • H04R7/20Securing diaphragm or cone resiliently to support by flexible material, springs, cords, or stra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声换能器,包括中心磁铁、两个第一边磁铁、两个第二边磁铁、音圈、音膜以及两个柔性电路板。两个第一边磁铁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的两侧,第一边磁铁与中心磁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两个第二边磁铁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的两侧,第二边磁铁位于第一边磁铁远离中心磁铁的一侧。音圈的一端部分位于第一间隙,音膜固接音圈的另一端。两个柔性电路板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的两侧,柔性电路板位于第一边磁铁远离中心磁铁的一侧,且位于第二边磁铁与音膜之间,柔性电路板的两个枝节末端分别固接音圈的两个角。上述电声换能器的磁感应强度较高、灵敏度较佳。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音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动圈式微型扬声器为电声换能器,是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常用的音频组件。随着消费者对电子设备的音质要求越来越高,扬声器通常需要设计更大的振幅。目前,扬声器包括音圈和连接音圈的导线,由于导线需要随音圈进行大幅度振动,因此业内采用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形成导线,以降低导线因疲劳而发生断裂的风险。
由于音圈插入扬声器的磁路中,柔性电路板需要随音圈在磁路中振动,因此柔性电路板的结构尺寸与扬声器的磁路尺寸是相互影响的,且两者之间还需要预留一定的设计间隙,以防止柔性电路板振动时与磁路之间出现擦碰。故而,当柔性电路板为降低大幅度振动时的局部应力而采用较长的设计尺寸时,会导致磁路尺寸缩短,进而导致扬声器驱动力下降,扬声器的灵敏度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灵敏度较佳的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声换能器。电声换能器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电声换能器包括中心磁铁、两个第一边磁铁、两个第二边磁铁、音圈、音膜以及两个柔性电路板。两个第一边磁铁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的两侧,第一边磁铁与中心磁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两个第二边磁铁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的两侧,第二边磁铁位于第一边磁铁远离中心磁铁的一侧。音圈的一端部分位于第一间隙,音膜固接音圈的另一端。两个柔性电路板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的两侧,柔性电路板位于第一边磁铁远离中心磁铁的一侧,且位于第二边磁铁与音膜之间,柔性电路板的两个枝节末端分别固接音圈的两个角。
相较于传统的将柔性电路板排布于边磁铁与中心磁铁的电声换能器,本实施例的电声换能器通过改变柔性电路板与第一边磁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第一边磁铁与中心磁铁之间的间隙更窄,电声换能器的磁路的磁感应强度更高,有助于提高电声换能器的灵敏度。此外,电声换能器利用柔性电路板下方与的空间增加设置一对第二边磁铁,从而有效提高其磁路的磁感应强度,显著提升磁路的驱动力,使得电声换能器具有更佳的灵敏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示例性的,在电声换能器的XY平面(也即电声换能器的长度方向和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所在平面)上,第一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间距在可以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此时,柔性电路板随音圈振动时,与第一边磁铁之间不发生擦碰,从而保证柔性电路板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柔性电路板与第二边磁铁之间的间距可以在0.1毫米至0.7毫米的范围内。此时,柔性电路板随音圈振动时,与第二边磁铁之间不发生擦碰,从而保证柔性电路板的可靠性。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还包括盆架。盆架的框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音膜的周缘固定于框体的第一面。音圈位于框体内侧。两个柔性电路板均部分固定于框体的第二面。柔性电路板未固定于框体的部分可以随音圈相对框体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音膜及柔性电路板均固定于盆架的框体,使得两者的组装精度较高,音圈振动时,能够更好地同步带动固定于其上端的音膜和固定于其下端的柔性电路板,音圈发生滚振的几率较小,使得电声换能器具有较佳的音质。
示例性的,音膜的周缘可以通过粘接方式与盆架的框体的第一面相互固定。音膜的振动方向平行于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框体的内侧空间形成下窄上宽的形状,使得音膜具有更大的振动空间,有利于音膜实现大幅度振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音膜包括振膜和球顶。球顶大致呈矩形板状。球顶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和底面,球顶的顶面的周缘区域下凹形成限位槽。振膜大致呈矩形环状。振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振动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位于振动部的内侧,第二固定部位于振动部的外侧。振膜的第一固定部部分收容于球顶的限位槽,且与球顶相固定。振膜的第一固定部的底面接触球顶的限位槽的底壁。示例性的,振膜的第一固定部的顶面与球顶的顶面齐平。振膜的振动部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近似弧形,振动部的延伸轨迹呈圆角矩形。振膜的振动部下凹设置,也即振动部向远离振膜的第一固定部的顶面和第二固定部的顶面的方向凹陷。此时,振膜的振动部受外力时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相对彼此移动、球顶与第二固定部相对彼此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振膜的振动部下凹设置,使得电声换能器能够节约其上部空间,而且在振膜受水压或气压影响发生变形后,容易恢复原状。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音膜包括振膜和球顶。球顶大致呈矩形板状。球顶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和底面,球顶的底面的周缘区域上凹形成限位槽。振膜大致呈矩形环状。振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振动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位于振动部的内侧,第二固定部位于振动部的外侧。振膜的第一固定部部分收容于球顶的限位槽,且与球顶相固定。振膜的第一固定部的顶面接触球顶的限位槽的底壁。示例性的,振膜的第一固定部的底面与球顶的底面齐平。振膜的振动部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近似弧形,振动部的延伸轨迹呈圆角矩形。振膜的振动部上凸设置,也即振动部向远离振膜的第一固定部的底面和第二固定部的底面的方向凸起。振膜的振动部受外力时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相对彼此移动、球顶与第二固定部相对彼此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振膜的振动部上凸设置,释放了振膜下方的空间,允许位于振膜下方的磁路设置更大的高度尺寸,从而增加电声换能器的磁感应强度,提高电声换能器的灵敏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包括本体、第一枝节及第二枝节。本体固接框体的第二面。第一枝节包括首端、末端及连接于首端与末端之间的连接段。第二枝节包括首端、末端及连接于首端与末端之间的连接段。第一枝节的首端及第二枝节的首端均连接至本体的中部。第一枝节的末端固接音圈的一个角,第二枝节的末端固接音圈的另一个角。第一枝节的首端及第二枝节的首端正对第二边磁铁设置。第一枝节及第二枝节与第二边磁铁及第一边磁铁间隔设置。
音圈振动时,第一枝节的末端和第二枝节的末端随音圈振动,从第一枝节的末端、第一枝节的连接段至第一枝节的首端,振幅逐渐减小,从第二枝节的末端、第二枝节的连接段至第二枝节的首端,振幅逐渐减小,第一枝节的首端及第二枝节的首端的振幅很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正对第一枝节的首端及第二枝节的首端,从而能够较大的高度或者局部具有较大的高度,以增加电声换能器的磁路的磁感应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可以正对第二边磁铁设置,第二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可以正对第二边磁铁设置。本体的中部也可以正对第二边磁铁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正对第一枝节的首端、第二枝节的首端及本体的中部设置,因此第二边磁铁能够在电声换能器的长度方向上,充分利用柔性电路板下方的空间,从而具有较大的尺寸,以有效提升磁路的磁感应强度。
第二边磁铁正对振幅较小的第一枝节的首端及靠近首端的部分连接段、第二枝节的首端及靠近首端的部分连接段,因此第二边磁铁能够在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上,充分利用柔性电路板下方的空间,从而具有较大的尺寸,以有效提升磁路的磁感应强度。
示例性的,第一枝节的首端与第二枝节的首端相连接,两者拼接后连接至本体的中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枝节的首端与第二枝节的首端分别连接至本体的中部的不同位置,两者之间形成间隙。
示例性的,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及第二枝节对称设置。此时,音圈振动时,音圈与柔性电路板连接的两个位置受到的应力较为均匀,有利于音圈稳定振动。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枝节包括弯折段及直线段,弯折段的一端连接第一枝节的末端,弯折段的另一端连接直线段的一端,直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枝节的首端,弯折段包括一节或多节弧线段,各弧线段朝远离中心磁铁方向凸起。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弯折段的弧线段朝远离中心磁铁方向凸起,当音圈带动柔性电路板振动时,柔性电路板的形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形和位移需求,使得柔性电路板的可靠性更佳、使用寿命更长。此外,弯折段还能够充分利用音圈的角落的外侧空间,从而排布更长尺寸的走线,使得柔性电路板在随音圈大幅度振动时,应力较小,柔性电路板的可靠性更高。此外,在弯折部的长度满足需求,且占用空间较小时,靠近弯折部排布的本体的端部可以具有较大的面积,本体的端部既具有足够的面积与辅助振膜(见后文)相互固定,也具有足够的面积与电声换能器的外部结构相互固定。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音圈呈圆角矩形,第一枝节的末端固接音圈的一个圆角,各弧线段与连接第一枝节的音圈的圆角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弯折段的弧线段与音圈的圆角同轴设置,当音圈带动柔性电路板振动时,柔性电路板的形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形和位移需求,使得柔性电路板的可靠性更佳、使用寿命更长。
其中,第一枝节的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可以大致平行于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此时,直线段的长度较大,使得柔性电路板的长度较长,更易实现大振幅。并且,直线段对电声换能器的长度方向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抑制柔性电路板对磁路的空间挤压,使得磁路具有更大的排布空间,以确保电声换能器的磁感应强度及敏感度。
其中,第一枝节的弯折段还包括多节过渡段,过渡段可以排布于相邻的弧线段之间,也可以排布于弧线段与直线段之间,也可以排布于弧线段与第一枝节的末端之间。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还包括四个辅助振膜。四个辅助振膜彼此间隔地排布于两个柔性电路板远离音圈的一侧。四个辅助振膜的一端分别固接两个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及第二枝节的末端,各辅助振膜的另一端固接至相邻的柔性电路板的本体的一端。各辅助振膜的两端能够相对彼此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包括两个顺性系统,音膜为位于音圈上部的第一顺性系统,柔性电路板及辅助振膜为位于音圈下部的第二顺性系统,两个顺性系统随音圈振动,能够抑制音圈滚振,有助于确保电声换能器的具有较佳音质。
示例性的,辅助振膜大致呈扇形。辅助振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振动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位于振动部内侧,第二固定部位于振动部的外侧。第一固定部固接柔性电路板的枝节末端,第二固定部固接柔性电路板的本体的一端。辅助振膜的振动部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近似弧形,振动部的延伸轨迹呈弧形。辅助振膜的振动部下凹设置,也即振动部向远离第一固定部的顶面和第二固定部的顶面的方向凹陷。辅助振膜的第一固定部呈扇形。辅助振膜的第二固定部远离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形成缺口。辅助振膜的振动部受外力时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相对彼此移动。
示例性的,辅助振膜固定于柔性电路板的一端露出部分柔性电路板。换言之,柔性电路板的本体的端部可以经辅助振膜的第二固定部的缺口露出。柔性电路板的本体的端部相对辅助振膜外露的区域可以用于连接电声换能器的其他部件。
示例性的,辅助振膜的振动部的延伸轨迹与连接辅助振膜的音圈的圆角同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辅助振膜的第一固定部随音圈振动时,辅助振膜的振动部的形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形和位移需求,使得辅助振膜的可靠性更佳、使用寿命更长。此外,由于柔性电路板的枝节的弯折段的弧线段也与音圈的圆角同轴设置,因此柔性电路板的枝节的弯折段及辅助振膜的振动部,在随音圈振动的过程中,形变趋势相似,能够降低两者之间发生碰撞的风险,使得电声换能器的可靠性更高。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大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平行于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无堆叠关系,因此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磁路的磁感应强度,使得电声换能器的灵敏度较佳。
一些实施例中,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柔性电路板的高度及第二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的间距的和。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柔性电路板。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第一平面与第二表面平行,第一倾斜面的一端连接第一平面的一端,第一倾斜面的另一端向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倾斜面的一端连接第一平面的另一端,第二倾斜面的另一端向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为中间高、两边高度逐渐减小的结构,中间高的位置可以正对柔性电路板振幅小的部分,两边高度逐渐减小的位置可以正对柔性电路板振幅逐渐增大的部分,从而既能够充分预留柔性电路板的振动空间,还能够充分利用不干涉高度、提高磁铁尺寸,以使电声换能器的磁感应强度更高。示例性的,第二边磁铁在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在2毫米至10毫米范围内。
示例性的,第一平面正对第一枝节的首端和第二枝节的首端。其中,第一平面还可以正对柔性电路板的振幅较小的其他部分,例如第一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和第二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此时,第二边磁铁具有更大的体积,能够增加电声换能器的磁感应强度。
示例性的,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可以对称设置,且对称平面垂直于第二表面。由于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与第二枝节是对称设置的,且两者的振动幅度是对称的,故而对称设置的第二倾斜面及第一倾斜面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枝节及第二枝节的振动情况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与第二边磁铁为分体设计,两者可以通过粘接相邻面相互固定。由于第二边磁铁与第一边磁铁在YZ平面(也即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所在平面)的形状不同,因此分别成型后再通过组装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能够降低成本,使得电声换能器的成本更低。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与第二边磁铁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异形磁铁。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第一边磁铁及中心磁铁排布于第一方向。第一边磁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宽度,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及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第二边磁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二宽度,第二宽度小于第一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在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较小,第二边磁铁正对柔性电路板振幅小的部分,例如,第一枝节的首端和第二枝节的首端;第二边磁铁在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空间可以作为柔性电路板的振动空间,正对柔性电路板振幅较大的部分,例如第一枝节的连接段和第二枝节的连接段。
其中,第二边磁铁还可以正对柔性电路板的振幅较小的其他部分,例如第一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和第二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以具有更大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满足第一枝节和第二枝节的振动空间需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第二边磁铁的第二宽度,或者,降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并较大幅度地增加第二边磁铁的第二宽度(此时,第二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边磁铁的第一宽度),以使第二边磁铁的体积更大。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的第一表面平行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正对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首端和第二枝节的首端。第二边磁铁还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连接第一表面的一端与第二表面的一端,第二侧面连接第一表面的另一端与第二表面的另一端。第一侧面正对第一枝节的连接段,第二侧面正对第二枝节的连接段。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充分利用柔性电路板下方的空间,以使电声换能器具有更高的磁感应强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与第二边磁铁一体成型,有利于简化电声换能器的组装工序,提高组装精度。
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第一边磁铁及中心磁铁排布于第一方向。第一边磁铁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边磁铁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第一边磁铁的横截面及第二边磁铁的横截面均垂直于第一方向。此时,第二边磁铁的横截面可以为异形,以在预留柔性电路板的振动空间的情况下,尽量具有较大的面积,以使第二边磁铁和第一边磁铁的体积较大。
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第一边磁铁及中心磁铁排布于第一方向。在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边磁铁的高度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相同,第一边磁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宽度,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及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第二边磁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二宽度,第二宽度小于第一宽度。此时,第二边磁铁和第一边磁铁的形状可以呈较为规则的长方体,以降低加工难度和成本。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包括第一磁部和第二磁部,第一磁部位于第二磁部与第一边磁铁之间。第二磁部正对柔性电路板的本体设置,第一磁部正对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首端及第二枝节的首端设置,第一磁部还可以正对第一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及第二枝节的连接段靠近首端的部分设置。
其中,第一磁部在电声换能器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的第二边磁铁较短,第一磁部的其他结构及参数设计可参阅前述实施例的第二边磁铁。
其中,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第二磁部的高度大于第一磁部的高度,第二磁部的高度小于第一边磁铁的高度。示例性的,在电声换能器中,第二磁部的顶面可以与柔性电路板的本体相接触,以充分利用柔性电路板下方的空间。
其中,第一磁部与第二磁部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组装(例如粘接)形成一体化结构。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包括本体、第一枝节及第二枝节。本体固接框体的第二面,第一枝节的首端及第二枝节的首端分别连接本体的两个端部,第一枝节的末端固接音圈的一个角,第二枝节的末端固接音圈的另一个角。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与第二枝节连接于本体的两个端部,因此本体的中部的内侧空间得以释放,相较于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电声换能器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压缩第二边磁铁的长度、增加第一边磁铁的长度,使得磁路的磁感应强度更大。示例性的,在电声换能器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边磁铁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的长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大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平行于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无堆叠关系,因此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磁路的磁感应强度,使得电声换能器的灵敏度较佳。
示例性的,第一边磁铁呈长方体,第二边磁铁呈长方体。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的高度。在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上,第二边磁铁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边磁铁的宽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盆架还包括多个支脚。多个支脚彼此间隔地固定于框体的第二面。电声换能器还包括下极片,下极片固接多个支脚且与框体间隔设置。中心磁铁、两个第一边磁铁及两个第二边磁铁均固定于下极片朝向框体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通过多个支脚支撑于框体与下极片之间,多个支脚不仅能够起到支撑、连接作用,而且占用的框体与下极片之间的空间很小,使得框体与下极片之间形成较大的磁路排布空间,磁路可以充分利用该空间排布磁铁,以使电声换能器的磁感应强度较高、灵敏度较佳。
此外,下极片作为导磁件,既可以封闭磁场,降低电声换能器的磁场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且可以作为承载件,用于固定中心磁铁、两个第一边磁铁及两个第二边磁铁,使得多个磁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稳定、可靠,使得电声换能器的可靠性较高。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还包括中心极片以及边极片。中心极片固定于中心磁铁远离下极片的一侧。边极片固定于框体的内侧,且与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边极片包括第一极片部,第一极片部正对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设置。第一极片部与中心极片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连通第一间隙。音圈部分位于第二间隙。
示例性的,柔性电路板的本体与边极片可以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地堆叠设置,固定于盆架的柔性电路板的本体及边极片由盆架的部分结构隔开。例如,框体的内侧形成固定槽,该固定槽环绕框体的内侧空间设置。固定槽的开口位于框体的内侧面,固定槽向靠近外侧面的方向凹陷。边极片的连接框部可以卡入框体的固定槽,连接框部部分位于固定槽内、部分位于固定槽外,边极片的第一极片部及第二极片部位于固定槽外。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部大致呈T形,第一极片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连接第一部分与连接框部。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的两侧形成避让间隙,避让间隙位于第一极片部的第一部分与连接框部之间。连接框部内侧的四个角落形成角落间隙。角落间隙连通相邻的避让间隙。
其中,第一极片部的第一部分正对第一边磁铁设置,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正对第二边磁铁设置,边极片的连接框部连接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的直边部分正对第二边磁铁设置。第一极片部的第一部分与第一边磁铁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实现固定。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及连接框部与第二边磁铁之间形成间隙。第一极片部与中心极片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连通第一间隙。
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首端正对边极片的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第一枝节的首端与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间隔。第一枝节的连接段和末端正对位于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一侧的避让间隙和角落间隙。由于第一枝节在音圈的带动下振动时,第一枝节的振幅由末端向首端逐渐减小,第一枝节的首端的振幅很小、或者不振动,因此第一枝节能够充分利用边极片的间隙进行振动,且振动时不会与边极片发生擦碰,有利于提高电声换能器的可靠性。
柔性电路板的第二枝节的首端正对边极片的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第二枝节的首端与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间隔。第二枝节的连接段和末端正对位于第一极片部的第二部分另一侧的避让间隙和角落间隙。由于第二枝节在音圈的带动下振动时,第二枝节的振幅由末端向首端逐渐减小,第二枝节的首端的振幅很小、或者不振动,因此第二枝节能够充分利用边极片的间隙进行振动,且振动时不会与边极片发生擦碰,有利于提高电声换能器的可靠性。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还包括两个第三边磁铁,两个第三边磁铁固定于下极片朝向框体的一侧,且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的另外两侧,第三边磁铁与中心磁铁之间形成第三间隙。边极片还包括第二极片部,第二极片部正对第三边磁铁,第二极片部与中心极片之间形成第四间隙,第四间隙连通第三间隙,音圈部分位于第四间隙、部分位于第三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示例性的,第三边磁铁的两端靠近柔性电路板的枝节末端,第三边磁铁的两端端面部分凹陷以形成避让区,避让区连通第三间隙,柔性电路板的枝节末端部分位于避让区,且与避让区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边极片的连接框部连接第二极片部的直边部分正对第三边磁铁设置。此时,第三边磁铁充分利用边极片与下极片之间的空间,以在电声换能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更大的尺寸,使得磁路的磁感应强度更高。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还包括连接框,连接框位于音圈与音膜之间,且连接框的一端固接音圈,连接框的另一端固接音膜。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框将音圈与音膜隔离,使得音膜远离音圈,同时连接框可以对音圈起到散热作用,从而降低因音圈过热而对音膜造成损伤的风险。此外,音圈通过连接框连接音膜,因此音圈远离音膜的端部与音膜之间的间距较大,使得音圈能够充分插入磁路,磁路产生的磁场有效地作用于音圈,而且音膜与磁路之间的间距较大,音膜的振动空间较大,有助于音膜实现大幅度振动。
示例性的,连接框的截面形状大致呈Z形,连接框的延伸轨迹呈圆角矩形。连接框包括本部、外延部及内延部。外延部连接于本部的底面,向本部的外侧延伸。外延部的底面面积大于本部的底面面积,以增加连接框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面积。内延部连接于本部的顶面,向本部的内侧延伸。内延部的顶面面积大于本部的顶面面积,以增加连接框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框的两端端面(也即外延部的底面和内延部的顶面)面积较大,使得连接框与外部结构连接面积较大,连接关系更为稳固。其中,连接框可以一体成型。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框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竖直的“一”形、L形、倒L形、T形、倒T形、“匸”形等。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上壳及上述任一项的电声换能器。电声换能器作为扬声器模组的扬声器内核。电声换能器固接模组上壳,音膜与模组上壳之间形成前音腔。模组上壳设有出音孔,出音孔连通前音腔与扬声器模组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声换能器的磁场强度较高、灵敏度较佳,使得扬声器模组的音量更大,以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还包括模组下壳,模组下壳与模组上壳相固定,电声换能器位于模组下壳与模组上壳内侧,音膜背离前音腔的一侧形成后音腔,模组下壳设有泄露孔,泄露孔连通后音腔与扬声器模组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通过模组下壳与模组上壳封盖成模块化结构,模组下壳与模组上壳既能够充分保护位于其内侧的电声换能器,也有利于简化扬声器模组与其他部件的组装结构。
其中,扬声器模组还包括缓冲件,缓冲件固定于模组下壳与电声换能器之间,以使电声换能器与模组上壳稳固连接,避免电声换能器发生晃动的风险,使得扬声器模组的可靠性更高。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上述任一项的扬声器模组,扬声器模组收容于壳体的内部,壳体设有扬声孔,扬声孔连通出音孔与电子设备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能够发出较大的音量,使得电子设备的声音播放性能更佳,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模组及受话器。显示模组包括盖板及显示面板,盖板固定于壳体,显示面板固定于盖板朝向壳体的内表面。受话器收容于壳体的内部,受话器为上述任一项的电声换能器。盖板设有受话孔,或者,盖板的边缘与壳体之间形成受话孔,或者,壳体设有受话孔。受话器发出的声音经受话孔传输至电子设备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声换能器的磁场强度较高、灵敏度较佳,因此采用该电声换能器的听筒能够发出较大的音量,使得电子设备的声音播放性能更佳,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扬声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扬声器模组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沿A-A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沿B-B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沿A-A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电声换能器的结构图;
图10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盆架沿C-C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振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音膜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音膜沿D-D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的音膜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音膜沿E-E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2所示连接框沿F-F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沿G-G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的柔性电路板与音圈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的辅助振膜、柔性电路板及音圈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沿H-H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沿I-I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沿J-J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沿K-K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的边极片与盆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6所示磁路组件及音圈的示意图;
图30是图27所示磁路组件与音圈的示意图;
图31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沿L-L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2所示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所示第一边磁铁和第二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7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7所示第一边磁铁和第二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9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39所示第一边磁铁和第二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1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图42所示第一边磁铁和第二边磁铁与柔性电路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4是图32的柔性电路板、第一边磁铁及第二边磁铁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图44所示第一边磁铁和第二边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以下各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声换能器,电声换能器用于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该电声换能器通过优化磁路组件和柔性电路板的结构,以保证磁路组件的驱动力,使得电声换能器的灵敏度较佳。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该电声换能器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随身听等具有声音播放功能的产品。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头显、智能眼镜等。示例性的,电声换能器可以作为扬声器模组(也称为喇叭)的扬声器内核应用于电子设备,也可以作为受话器(也称为听筒)应用于电子设备。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00包括壳体100、显示模组200、受话器300、摄像模组500、扬声器模组600、第一电路板700、第二电路板800及电池900。
壳体100包括边框1001和后盖1002,边框1001连接后盖1002的周缘。边框1001与后盖1002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组装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壳体100设有扬声孔1003。扬声孔100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扬声孔10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扬声孔1003设于边框1001。扬声孔1003连通电子设备1000的内部与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
显示模组200包括盖板2001和显示面板2002。盖板2001固定于壳体100,例如盖板2001固定于边框1001远离后盖1002的一侧。显示面板2002固定于盖板2001朝向后盖1002的内表面。盖板2001用于保护显示面板2002,显示面板2002用于显示图像,显示面板2002还可以集成触摸功能。盖板2001设有透光部2003和受话孔2004。透光部2003允许光线穿过的区域,示例性的,盖板2001的油墨层在透光部2003镂空设置。受话孔2004为贯穿盖板2001的通孔。显示面板2002在盖板2001上的投影与透光部2003及受话孔2004错开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盖板2001的边缘与壳体100之间形成受话孔。例如,盖板2001位于电子设备1000顶部的边缘、与壳体100的边框1001位于电子设备1000顶部的边缘之间形成受话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设有受话孔。例如,壳体100的边框1001位于电子设备1000顶部的区域处形成受话孔。本申请不对受话孔的具体形成结构及位置做严格限定。
受话器300收容于壳体100的内部。受话器300位于显示模组200与后盖1002之间。受话器300发出的声音经受话孔2004传输至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以实现电子设备1000的声音播放功能。示例性的,受话器300可以采用后文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声换能器。其他实施例中,受话器30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电声换能器。
摄像模组500收容于壳体100的内部。摄像模组500位于显示模组200与后盖1002之间。摄像模组500经盖板2001的透光部2003采集光线,以进行拍摄。其中,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另一收容于壳体100的内部的摄像模组,后盖1002可以设置拍摄通孔,另一摄像模组可通过拍摄通孔采集光线,以进行拍摄。
扬声器模组600收容于壳体100内。扬声器模组600位于显示模组200与后盖1002之间。扬声器模组600发出的声音能够经扬声孔1003传输至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以实现电子设备1000的声音播放功能。扬声器模组600包括扬声器内核,扬声器内核可以采用后文实施例描述的电声换能器。其他实施例中,扬声器内核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电声换能器。
第一电路板700、第二电路板800及电池900均收容于壳体100内部。第一电路板700与第二电路板800分别位于电池900的两侧,例如第一电路板700位于电子设备1000的顶部,电池900位于电子设备1000的中部,第二电路板800位于电子设备1000的底部。第一电路板700及第二电路板800上可以固定有多个器件。器件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存储器等。显示模组200、摄像模组500、扬声器模组600及受话器300等电子设备1000的功能模组耦合处理器。本申请不对第一电路板700及第二电路板800上固定的具体器件进行严格限定。第一电路板700与第二电路板800之间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同轴线等导线连接,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电连接。电池900用于为电子设备1000供电。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也可以省去第一电路板700或第二电路板800,并将需要固定于电路板的器件固定在保留的电路板上。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的扬声器模组600的结构示意图。
扬声器模组600包括电声换能器10、模组上壳20、模组下壳30以及电路板40。模组上壳20与模组下壳30彼此固定,以形成音箱。电声换能器10位于音箱内部。电路板40的一端位于音箱内部,以连接电声换能器10。电路板40的另一端位于音箱外部,以电连接电声换能器10与扬声器模组600的外部器件。示例性的,电路板40位于音箱外部的一端可以固定并电连接至第二电路板800。
模组上壳20设有出音孔201,出音孔201连通音箱内部与音箱外部。电声换能器10发出的声音能够经出音孔201传输至音箱外部。结合参阅图1和图2,壳体100的扬声孔1003连通电声换能器10的出音孔201与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电声换能器10发出的声音能够经出音孔201和扬声孔1003传输至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600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扬声器模组6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模组上壳20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202和底面203、以及连接在顶面202与底面203之间的周侧面204。出音孔201的开口设于模组上壳20的周侧面204。模组上壳20还具有定位槽205、第一缺口206及容纳槽207。定位槽205的开口设于模组上壳20的底面203。第一缺口206自定位槽205的侧壁贯穿至模组上壳20的周侧面204,且延伸至模组上壳20的底面203。容纳槽207的开口设于定位槽205的底壁2051。容纳槽207的底壁2071凸设有第一凸起2072和第二凸起2073。第一凸起2072可以大致呈U形排布,以形成一环绕区域2076,该环绕区域2076连通出音孔201。容纳槽207的侧壁2074凸设有第三凸起2075,第三凸起2075连接第一凸起2072的两端。第二凸起2073可以包括连续的完整凸条,也可以包括断开的多个凸条。第二凸起2073的一端靠近第一凸起2072设置,另一端靠近第一缺口206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扬声器模组600所采用“顶”“底”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扬声器模组600于附图3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并不形成对扬声器模组6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电声换能器10包括盆架1及固定于盆架1的音膜2。电声换能器10通过音膜2振动发出声音。电路板40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电路板40的其中一端包括两个分支,两个分支的末端能够形成连接端。
模组下壳30包括基板301及限位凸条302。基板301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303和底面304、以及连接在顶面303与底面304之间的周侧面305。限位凸条302固定于基板301的顶面303,且沿基板301的顶面303的周缘环绕设置。限位凸条302上可设置第二缺口3021,第二缺口3021自限位凸条302的顶面3022向靠近基板301的顶面303的方向凹陷,且连通限位凸条302的内侧空间与外侧空间。模组下壳30与模组上壳20组装后,第二缺口3021与正对第一缺口206,以拼接成一个口径较大的缺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模组下壳30也可以省去第二缺口3021。
基板301设有连通槽3011和泄露孔3012。连通槽3011的开口设于基板301的底面304,且延伸至基板301的周侧面305。泄露孔3012的两端开口分别设于连通槽3011的底壁3013和基板301的顶面303,泄露孔3012连通基板301的顶侧空间与连通槽3011、基板301的底侧空间、及基板301的周侧空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基板301的泄露孔3012自基板301的底面304贯穿至基板301的顶面303,基板301不设置连通槽3011。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600沿A-A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600沿B-B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附图中,沿“A-A处剖开”是指沿A-A线及A-A线两端箭头所在的平面剖开,沿“B-B处剖开”是指沿B-B线及B-B线两端箭头所在的平面剖开。后文中对附图的说明做相同理解。
模组下壳30盖合于模组上壳20,模组下壳30的基板301的顶面303接触模组上壳20的底面203,模组下壳30的限位凸条302卡入模组上壳20的定位槽205,限位凸条302与定位槽205之间形成凹凸配合结构,以使模组下壳30与模组上壳20相对固定。模组下壳30和模组上壳20共同围设出音腔空间6001。
电声换能器10收容于音腔空间6001。也即,电声换能器10位于模组下壳30和模组上壳20内侧。模组上壳20固接电声换能器10的盆架1。盆架1部分卡入环绕区域2076(如图4所示),第一凸起2072和第三凸起2075连续地抵持盆架1的四周。电声换能器10的音膜2位于环绕区域2076。音膜2将音腔空间6001分隔成前音腔6002和后音腔6003。模组上壳20与音膜2之间形成前音腔6002。也即,模组上壳20的容纳槽207的底壁2071、第一凸起2072、音膜2及第三凸起2075共同包围形成前音腔6002。出音孔201连通前音腔6002与扬声器模组600的外部。后音腔6003位于音膜2远离前音腔6002的一侧。后音腔6003经泄露孔3012及连通槽3011连通至扬声器模组600的外部。
请参阅图7,图7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60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沿A-A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扬声器模组600还可以包括缓冲件50。缓冲件50固定于模组下壳30的基板301的顶面303,缓冲件50位于限位凸条302的内侧。缓冲件50远离基板301的一侧抵持电声换能器10,以使电声换能器10与模组上壳20稳固连接,避免电声换能器10发生晃动的风险,使得扬声器模组600的可靠性更高。
请参阅图8,图8是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6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电路板40的一端位于模组上壳20的内部,另一端经第一缺口206伸出至模组上壳20外部。电路板40位于模组上壳20内部的部分搭设在第二凸起2073上,示例性的,电路板40位于模组上壳20内部的部分固接(例如粘接)于第二凸起2073的端面。此时,电路板40稳定固定于模组上壳20,能够降低因晃动而发生损坏的风险。电路板40的两个分支的端部分别固定于电声换能器10的两个角落,以电连接电声换能器10。
可以理解的是,扬声器模组600的模组上壳20、模组下壳30及电路板40的结构及形状也可以依据其实际需求(例如安装环境要求、使用场景需求等)设计成其他方案。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图3所示电声换能器10的结构图,图10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1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示意X方向为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Y方向为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Z方向为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声换能器10所采用“顶”“底”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电声换能器10于附图9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并不形成对电声换能器1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10的多个部件是对称设置的,两个部件对称设置即为两个部件相对某个基准面呈轴对称关系,允许由于制作公差、组装公差等产生的稍许偏差。其中,部分部件可以相对第一基准面对称,部分部件可以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第二基准面与第一基准面相交。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第一基准面可以经过K-K线且平行于YZ平面,YZ平面为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和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所在平面;第二基准面可以经过J-J线且平行于XZ平面,XZ平面为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和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所在平面。
电声换能器10包括支撑组件10a、振动组件10b及磁路组件10c。支撑组件10a包括前述盆架1。振动组件10b及磁路组件10c安装于盆架1。振动组件10b的各部件中固定于盆架1的部分相对盆架1不动,其余部分可以相对盆架1振动。磁路组件10c相对盆架1固定,磁路组件10c用于为振动组件10b提供驱动磁场。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图11是图10所示盆架1沿C-C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盆架1包括框体11及多个支脚12。框体11大致为矩形框架。框体11包括相背的第一面111和第二面112,多个支脚12彼此间隔地固定于第二面112。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部件之间彼此间隔或间隔设置,是指这两个部件之间存在间隙。多个支脚12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两两对称地固定于框体11的两个侧边。多个支脚12可以相对第一基准面对称,也可以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
框体11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面113和外侧面114,内侧面113和外侧面114连接在第一面111与第二面112之间。示例性的,内侧面113相对外侧面114倾斜设置,内侧面113与外侧面114的间距在靠近第一面111的方向上递减,使得框体11的内侧空间能够形成下窄上宽的形状。框体11的内侧形成固定槽115,该固定槽115环绕框体11的内侧空间设置。固定槽115的开口位于框体11的内侧面113,固定槽115向靠近外侧面114的方向凹陷。
示例性的,盆架1还包括两个限位块13,两个限位块13对称地固定于框体11的两个侧边的内侧。两个限位块13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限位块13包括限位条131和至少一个限位脚132。限位条131固定于框体11的内侧面113,限位条131的底面与固定槽115的侧壁共面设置。至少一个限位脚132固定于限位条131的底面且伸入固定槽115。示例性的,限位条131包括连接其底面与固定槽115的侧壁的侧表面,限位条131的侧表面相对框体11的内侧面113倾斜设置。
示例性的,盆架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盆架1的各部分结构也可以通过组装方式(例如粘接、卡接)形成一体化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电声换能器10的盆架1用于固定和支撑电声换能器10的其他部件,在满足该需求的情况下,盆架1也可以有其他设计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11所示振动组件10b的分解示意图。
电声换能器10的振动组件10b包括音膜2、连接框3、音圈4、两个柔性电路板5以及四个辅助振膜6。音圈4呈圆角矩形。也即,音圈4包括四个直边41和四个圆角42,相邻的两个直边41之间连接有一个圆角42。音膜2、连接框3、两个柔性电路板5以及四个辅助振膜6的形状依据音圈4的形状进行设计。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不对音圈4的相邻两个直边41的长度关系进行严格限定,其中一个直边41的长度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相邻的另一个直边41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音圈4插入磁路组件10c,磁路组件10c提供驱动音圈4振动的磁场,当音圈4通电时,音圈4带动振动组件10b的其他部件振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音圈4也可以呈矩形,后文对音圈4的圆角42的描述对应于音圈4的四个角。当然,音圈4也可以有其他形状,本申请对音圈4的具体形状不作严格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3和图14,图13是图12所示音膜2的分解示意图,图14是图12所示音膜2沿D-D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音膜2包括振膜21和球顶22。球顶22大致呈矩形板状。球顶22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221和底面222,球顶22的顶面221的周缘区域下凹形成限位槽223。振膜21大致呈矩形环状。振膜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211、振动部212及第二固定部213,第一固定部211位于振动部212的内侧,第二固定部213位于振动部212的外侧。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部分收容于球顶22的限位槽223,且与球顶22相固定。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的底面2112接触球顶22的限位槽223的底壁2231。示例性的,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的顶面2111与球顶22的顶面221齐平。振膜21的振动部212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近似弧形,振动部212的延伸轨迹呈圆角矩形。振膜21的振动部212下凹设置,也即振动部212向远离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的顶面2111和第二固定部213的顶面2131的方向凹陷。振膜21的振动部212受外力时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一固定部211与第二固定部213相对彼此移动、球顶22与第二固定部213相对彼此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振膜21的振动部212下凹设置,使得电声换能器10能够节约其上部空间,而且在振膜21受水压或气压影响发生变形后,容易恢复原状。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6,图15是图12的音膜2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音膜2沿E-E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音膜2包括振膜21和球顶22。球顶22大致呈矩形板状。球顶22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221和底面222,球顶22的底面222的周缘区域上凹形成限位槽223。振膜21大致呈矩形环状。振膜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211、振动部212及第二固定部213,第一固定部211位于振动部212的内侧,第二固定部213位于振动部212的外侧。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部分收容于球顶22的限位槽223,且与球顶22相固定。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的顶面2111接触球顶22的限位槽223的底壁2231。示例性的,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的底面2112与球顶22的底面222齐平。振膜21的振动部212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近似弧形,振动部212的延伸轨迹呈圆角矩形。振膜21的振动部212上凸设置,也即振动部212向远离振膜21的第一固定部211的底面2112和第二固定部213的底面2132的方向凸起。振膜21的振动部212受外力时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一固定部211与第二固定部213相对彼此移动、球顶22与第二固定部213相对彼此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振膜21的振动部212上凸设置,释放了振膜21下方的空间,允许位于振膜21下方的磁路组件10c设置更大的高度尺寸,从而增加电声换能器10的磁感应强度,提高电声换能器10的灵敏度。
请一并参阅图12和图17,图17是图12所示连接框3沿F-F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连接框3的截面形状大致呈Z形,连接框3的延伸轨迹呈圆角矩形。连接框3包括本部31、外延部32及内延部33。外延部32连接于本部31的底面311,向本部31的外侧延伸。外延部32的底面321面积大于本部31的底面311面积,以增加连接框3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面积。内延部33连接于本部31的顶面312,向本部31的内侧延伸。内延部33的顶面331面积大于本部31的顶面312面积,以增加连接框3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面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框3的两端端面(也即外延部32的底面321和内延部33的顶面331)面积较大,使得连接框3与外部结构连接面积较大,连接关系更为稳固。其中,连接框3可以一体成型。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框3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竖直的“一”形、L形、倒L形、T形、倒T形、“匸”形等。本申请不对连接框3的截面形状作严格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2,两个柔性电路板5的结构相同。柔性电路板5包括本体51、第一枝节52及第二枝节53。本体51包括中部511及分别连接于中部511的两侧的两个端部512。第一枝节52包括首端521、末端522及连接于首端521与末端522之间的连接段523。第二枝节53包括首端531、末端532及连接于首端531与末端532之间的连接段533。
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及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均连接至本体51的中部511。示例性的,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与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相连接,两者拼接后连接至本体51的中部5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与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分别连接至本体51的中部511的不同位置,两者之间形成间隙。
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与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彼此间隔设置,且与本体51间隔设置,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及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为活动端部,可以相对本体51活动。当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受力相对本体51活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相对本体51活动。当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受力相对本体51活动时,可以带动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相对本体51活动。
如图12所示,四个辅助振膜6的结构相同。辅助振膜6大致呈扇形。辅助振膜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61、振动部62及第二固定部63,第一固定部61位于振动部62内侧,第二固定部63位于振动部62的外侧。辅助振膜6的振动部62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近似弧形,振动部212的延伸轨迹呈弧形。辅助振膜6的振动部62下凹设置,也即振动部62向远离第一固定部61的顶面611和第二固定部63的顶面631的方向凹陷。辅助振膜6的第一固定部61呈扇形。辅助振膜6的第二固定部63远离第一固定部61的一侧形成缺口632。辅助振膜6的振动部62受外力时能够发生形变,使得第一固定部61与第二固定部63相对彼此移动。
请一并参阅图18和图19,图18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10b沿G-G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10b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音圈4的一端固接音膜2。示例性的,音圈4通过连接框3间接连接音膜2。例如,连接框3位于音圈4与音膜2之间,且连接框3的一端固接音圈4,连接框3的另一端固接音膜2。结合参阅图17和图18,连接框3的内延部33的顶面331接触音膜2的球顶22的底面222,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粘接方式彼此固定。连接框3的外延部32的底面321接触音圈4的顶面43,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粘接方式彼此固定。其中,连接框3的外延部32的底面321面积可以小于音圈4的顶面43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框3将音圈4与音膜2隔离,使得音膜2远离音圈4,同时连接框3可以对音圈4起到散热作用,从而降低因音圈4过热而对音膜2造成损伤的风险。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10省去连接框3,音圈4直接连接音膜2,以简化电声换能器10的结构。
如图18和图19所示,两个柔性电路板5彼此间隔地对称排布。两个柔性电路板5可以相对第一基准面对称。两个柔性电路板5分别位于音圈4的两边的外侧。各柔性电路板5的两个枝节末端(522、532)分别固接音圈4的两个圆角42。在同一个柔性电路板5中,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固接音圈4的一个圆角42,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固接音圈4的另一个圆角42。
示例性的,音圈4包括排布于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的左边和右边,以及连接左边两端的两个左边圆角,以及连接右边两端的两个右边圆角。两个柔性电路板5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第一柔性电路板位于音圈4的左边的外侧,第二柔性电路板位于音圈4的右边的外侧。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和第二枝节的末端分别连接音圈4的两个左边圆角,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和第二枝节的末端分别连接音圈4的两个右边圆角。
其中,柔性电路板5的枝节末端(522、532)固定于音圈4的底面44。柔性电路板5的枝节末端(522、532)与音圈4的圆角42之间可以通过粘接方式彼此固定。示例性的,音圈4包括两个子音圈,两个子音圈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堆叠设置,其中一个子音圈的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两个柔性电路板5的一个枝节末端,另一个子音圈的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两个柔性电路板5的另一个枝节末端。
例如,两个子音圈包括第一子音圈和第二子音圈,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连接第一子音圈的引线的一端,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连接第一子音圈的引线的另一端,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枝节的末端连接第二子音圈的引线的一端,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二枝节的末端连接第二子音圈的引线的另一端。电流可以沿“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第一子音圈的引线的一端——第一子音圈的引线的另一端——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枝节的末端——第二子音圈的引线的一端——第二子音圈的引线的另一端——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二枝节的末端”的轨迹流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柔性电路板5的两个枝节末端(522、532)与两个子音圈的连接关系也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音圈4也可以包括更多个子音圈。音圈4还可以包括音圈载体,多个子音圈缠绕地固定于音圈载体,音圈载体的一端固接音膜,另一端部分插入磁路组件中。
如图18和图19所示,四个辅助振膜6分别位于音圈4的四个圆角42的外侧。四个辅助振膜6彼此间隔排布于两个柔性电路板5远离音圈4的一侧。四个辅助振膜6的一端(即第一固定部61)分别固接两个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及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各辅助振膜6的另一端(即第二固定部63)固接至相邻的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的端部512,各辅助振膜6的两端能够相对彼此移动。
示例性的,四个辅助振膜6包括位于音圈4的左边圆角外侧的第一辅助振膜和第二辅助振膜,还包括位于音圈4的右边圆角外侧的第三辅助振膜和第四辅助振膜。第一辅助振膜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辅助振膜的第一固定部分别固接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及第二枝节的末端,第一辅助振膜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二辅助振膜的第二固定部分别固接第一柔性电路板的本体的两个端部。第三辅助振膜的第一固定部和第四辅助振膜的第一固定部分别固接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枝节的末端及第二枝节的末端,第三辅助振膜的第二固定部和第四辅助振膜的第二固定部分别固接第二柔性电路板的本体的两个端部。
其中,辅助振膜6固定于柔性电路板5的一端露出部分柔性电路板5。换言之,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的端部512可以经辅助振膜6的第二固定部63的缺口632露出。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的端部512相对辅助振膜6外露的区域可以用于连接电声换能器10的其他部件。例如,如图8所示,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的两个端部512的外露区域可以用于固定(例如焊接)电路板40的两个分支末端,以实现电声换能器10与外部器件的电连接。
请参阅图20,图20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10b的柔性电路板5与音圈4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及第二枝节53对称设置。第一枝节52及第二枝节53可以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包括弯折段5231及直线段5232,弯折段5231的一端连接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弯折段5231的另一端连接直线段5232的一端,直线段523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弯折段5231包括一节或多节弧线段5233,各弧线段5233与连接第一枝节52的音圈4的圆角42同轴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结构同轴设置,是指这两个结构的圆心线(或称为中心线)重合,允许由于制作公差、组装公差等产生的稍许偏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弯折段5231的弧线段5233与音圈4的圆角42同轴设置,当音圈4带动柔性电路板5振动时,柔性电路板5的形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形和位移需求,使得柔性电路板5的可靠性更佳、使用寿命更长。此外,通过使弧线段5233与音圈4的圆角42同轴设置,也使得弯折段5231能够充分利用音圈4的圆角42的外侧空间,从而排布更长尺寸的走线,使得柔性电路板5在随音圈4大幅度振动时,应力较小,柔性电路板5的可靠性更高。
此外,在弯折部的长度满足需求,且占用空间较小时,靠近弯折部排布的本体51的端部512可以具有较大的面积,本体51的端部512既具有足够的面积与辅助振膜6相互固定,也具有足够的面积与电声换能器10的外部结构相互固定。
其中,第一枝节52的直线段5232的延伸方向可以大致平行于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此时,直线段5232的长度较大,使得柔性电路板5的长度较长,更易实现大振幅。并且,直线段5232对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抑制柔性电路板5对磁路组件10c的空间挤压,使得磁路组件10c具有更大的排布空间,以确保电声换能器10的磁感应强度及敏感度。
其中,第一枝节52的弯折段5231还包括多节过渡段5234,过渡段5234可以排布于相邻的弧线段5233之间,也可以排布于弧线段5233与直线段5232之间,也可以排布于弧线段5233与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之间。
请参阅图21,图21是图10所示振动组件10b的辅助振膜6、柔性电路板5及音圈4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辅助振膜6的振动部62的延伸轨迹与连接辅助振膜6的音圈4的圆角42同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辅助振膜6的第一固定部61随音圈4振动时,辅助振膜6的振动部62的形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形和位移需求,使得辅助振膜6的可靠性更佳、使用寿命更长。此外,由于柔性电路板5的枝节的弯折段5231的弧线段5233也与音圈4的圆角42同轴设置(参阅图20),因此柔性电路板5的枝节的弯折段5231及辅助振膜6的振动部62,在随音圈4振动的过程中,形变趋势相似,能够降低两者之间发生碰撞的风险,使得电声换能器10的可靠性更高。
请一并参阅图22和图23,图22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10c的分解示意图,图23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10c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电声换能器10的磁路组件10c包括中心极片71、边极片72、中心磁铁81、两个第一边磁铁82、两个第二边磁铁83、两个第三边磁铁84以及下极片9。中心极片71、边极片72及下极片9为导磁件。中心磁铁81、两个第一边磁铁82、两个第二边磁铁83以及两个第三边磁铁84为永磁铁,共同形成磁铁组。
示例性的,下极片9大致呈倒角矩形。下极片9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91和底面92、以及连接在顶面91与底面92之间的周侧面93。周侧面93包括四个侧边面931和四个倒角面932,相邻两个侧边面931之间连接有一个倒角面932。其中两个相背设置的侧边面931的两端凹陷形成卡位空间9311,下极片9形成两两对称设置的四个卡位空间9311。四个卡位空间9311可以相对第一基准面对称,还可以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下极片9的顶面91设有中心凹槽911和四个角落凹槽912,四个角落凹槽912围绕中心凹槽911设置,且与中心凹槽911彼此间隔。四个角落凹槽912分别位于顶面303的四个角落,且各角落凹槽912均延伸至各自对应的倒角面932及侧边面931。
中心磁铁81、两个第一边磁铁82、两个第二边磁铁83及两个第三边磁铁84均固定于下极片9的顶面91。例如,各磁铁可通过粘接方式与下极片9的顶面91相互固定。下极片9垂直于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中心磁铁81的厚度方向平行于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
中心磁铁81大致呈圆角矩形或矩形。中心磁铁81覆盖下极片9的中心凹槽911,中心凹槽911的设置不仅可以减轻下极片9的重量,还可以减少中心磁铁81的下表面与下极片9的顶面91的连接面积,使得面与面的连接更易实现、连接质量更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下极片9也可以省去中心凹槽911。
两个第一边磁铁82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81的两侧,第一边磁铁82与中心磁铁8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85。两个第一边磁铁82可以相对第一基准面对称。两个第二边磁铁83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81的两侧,第二边磁铁83位于第一边磁铁82远离中心磁铁81的一侧。两个第二边磁铁83可以相对第一基准面对称。第二边磁铁83、第一边磁铁82及中心磁铁81排布于第一方向(也即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示例性的,位于中心磁铁81同一侧的第二边磁铁83与第一边磁铁82彼此固定,例如第二边磁铁83和第一边磁铁82面向彼此的两个侧面相互粘接,以保证磁路组件10c的可靠性。
两个第三边磁铁84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81的另外两侧,第三边磁铁84与中心磁铁81之间形成第三间隙86。两个第三边磁铁84可以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第三边磁铁84及中心磁铁81排布于第二方向(也即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磁铁81的四角外侧分别形成四个连通空间87,各连通空间87连通相邻的第一间隙85和第三间隙86,还连通至磁路组件10c的外部。其中,下极片9的四个角落凹槽912一一对应地连通四个连通空间87,以拼接成一容积更大的空间。
如图22所示,示例性的,边极片72包括连接框部721及位于连接框部721内侧的两个第一极片部722和两个第二极片部723,两个第一极片部722对称地连接于连接框部721的两个直边,两个第二极片部723对称地连接于连接框部721的另外两个直边。两个第一极片部722可以相对第一基准面对称,两个第二极片部723可以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
第一极片部722大致呈T形,第一极片部722包括第一部分7221和第二部分7222,第二部分7222连接第一部分7221与连接框部721。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的两侧形成避让间隙7223,避让间隙7223位于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一部分7221与连接框部721之间。
连接框部721内侧空间的四角形成角落间隙724,各角落间隙724位于相邻的第一极片部722与第二极片部723之间,各角落间隙724连通相邻的避让间隙7223。连接框部721的其中两个直边的外侧形成至少一个限位孔725。示例性的,设有限位孔725的直边与连接第二极片部723的直边相同。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24,图24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10c沿H-H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中心极片71固定于中心磁铁81远离下极片9的一侧,中心极片71可以通过粘接方式与中心磁铁81相互固定。边极片72位于第一边磁铁82、第二边磁铁83及第三边磁铁84远离下极片9的一侧。边极片72围绕中心极片71设置。边极片72的角落间隙724与中心磁铁81四角外侧的连通空间87相互连通。
边极片72的第一极片部722正对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设置。例如,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一部分7221正对第一边磁铁82设置,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正对第二边磁铁83设置,边极片72的连接框部721连接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的直边部分正对第二边磁铁83设置。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一部分7221与第一边磁铁82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实现固定。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及连接框部721与第二边磁铁83之间形成间隙。第一极片部722与中心极片71之间形成第二间隙88,第二间隙88连通第一间隙85。第二间隙88还连通边极片72的角落间隙724。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25,图25是图10所示磁路组件10c沿I-I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边极片72的第二极片部723正对第三边磁铁84设置。第二极片部723与中心极片71之间形成第四间隙89,第四间隙89连通第三间隙86。第四间隙89还连通边极片72的角落间隙724。边极片72的连接框部721连接第二极片部723的直边部分正对第三边磁铁84设置。此时,第三边磁铁84充分利用边极片72与下极片9之间的空间,以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具有更大的尺寸,使得磁路组件10c的磁感应强度更高。
以下说明电声换能器10的振动组件10b和磁路组件10c的各部件与盆架1的具体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可以理解的是,电声换能器10的各部件在符合相对位置关系要求、以满足电声换能器10的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彼此可以尽量紧凑地排布,以利于实现电声换能器10的小型化、微型化及便携性。
请一并参阅图26和图27,图26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10沿J-J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27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10沿K-K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音膜2的周缘固定于盆架1的框体11的第一面111。例如,音膜2的振膜21可以通过粘接方式与盆架1的框体11的第一面111相互固定。音膜2的振动方向平行于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框体11内侧空间形成下窄上宽的形状,使得振膜21的振动部212具有更大的振动空间,有利于音膜2实现大幅度振动。音圈4位于框体11内侧,且一端固接音膜2。示例性的,音圈4通过连接框3连接音膜2。连接框3固接音膜2的球顶22。当音膜2采用图15所示结构时,连接框3固接振膜21。
下极片9固接盆架1的多个支脚12且与框体11间隔设置。其中,盆架1的多个支脚12的末端可以收容于下极片9的卡位空间9311(如图22所示),且与下极片9的面向卡位空间9311的表面通过粘接方式彼此固定。下极片9的垂直方向平行于电声变换器的厚度方向。
中心磁铁81、两个第一边磁铁82、两个第二边磁铁83以及两个第三边磁铁84均固定于下极片9朝向框体11的一侧。两个第一边磁铁82位于中心磁铁81的两侧,两个第二边磁铁83位于中心磁铁81的两侧,第一边磁铁82位于第二边磁铁83与中心磁铁81之间。音圈4远离音膜2的一端部分位于第一边磁铁82与中心磁铁81之间的第一间隙85。两个第三边磁铁84位于中心磁铁81的另外两侧。音圈4远离音膜2的一端部分位于第三边磁铁84与中心磁铁81之间的第三间隙86。中心极片71固定于中心磁铁81朝向音膜2的一侧,中心极片71位于中心磁铁81与音膜2之间。
其中,电声换能器10通过多个支脚12支撑于框体11与下极片9之间,多个支脚12不仅能够起到支撑、连接作用,而且占用的框体11与下极片9之间的空间很小,使得框体11与下极片9之间形成较大的磁路排布空间,磁路组件10c可以充分利用该空间排布磁铁,以使电声换能器10的磁感应强度较高、灵敏度较佳。
请一并参阅图26至图28,图28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10的边极片72与盆架1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边极片72固定于框体11的内侧。例如,边极片72的连接框部721可以卡入框体11的固定槽115,连接框部721部分位于固定槽115内、部分位于固定槽115外,边极片72的第一极片部722及第二极片部723位于固定槽115外。如图27所示,盆架1的限位块13的限位条131抵持边极片72的连接框部721。如图28所示,限位块13的至少一个限位脚132一一对应地卡入连接框部721的至少一个限位孔725。
如图26所示,边极片72的两个第一极片部722分别位于中心极片71的两侧,第一极片部722与中心极片71之间形成第二间隙88,第二间隙88连通第一间隙85,音圈4部分位于第二间隙88。如图27所示,边极片72的两个第二极片部723分别位于中心极片71的另外两侧,第二极片部723与中心极片71之间形成第四间隙89,第四间隙89连通第三间隙86,音圈4部分位于第四间隙89。
请一并参阅图29和图30,图29是图26所示磁路组件10c及音圈4的示意图,图30是图27所示磁路组件10c与音圈4的示意图。
示例性的,中心磁铁81靠近中心极片71的一端为N极,靠近下极片9的一端为S极。第一边磁铁82、第二边磁铁83及第三边磁铁84靠近边极片72的一端为S极,靠近下极片9的一端为N极。磁力线(如图29和图30中虚线所示)的路径为“中心磁铁81的N极——中心极片71——第二间隙88——边极片72——第一边磁铁82的S极——第一边磁铁82的N极——下极片9——中心磁铁81的S极”,和“中心磁铁81的N极——中心极片71——第二间隙88——边极片72——第二边磁铁83的S极——第二边磁铁83的N极——下极片9——中心磁铁81的S极”,和“中心磁铁81的N极——中心极片71——第四间隙89——边极片72——第三边磁铁84的S极——第三边磁铁84的N极——下极片9——中心磁铁81的S极”。由于音圈4部分位于第二间隙88和第四间隙89,磁力组件于第二间隙88和第四间隙89形成磁场,故而,当音圈4通电时,产生安培力,带动音圈4及连接音圈4的音膜2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磁路组件10c通过七磁路结构设计,使得第二间隙88的磁感应强度很高,磁路组件10c具有足够高的磁感应强度,从而提高磁路驱动力,音圈4通电时受到的安培力更大,电声换能器10的灵敏度更高。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中心磁铁81靠近中心极片71的一端为S极,靠近下极片9的一端为N极。第一边磁铁82、第二边磁铁83及第三边磁铁84靠近边极片72的一端为N极,靠近下极片9的一端为S极。
请再次参阅图26和图27,音圈4通过连接框3连接音膜2,因此音圈4远离音膜2的端部与音膜2之间的间距较大,使得音圈4能够充分插入磁路组件10c,磁路组件10c产生的磁场有效地作用于音圈4,而且音膜2与磁路组件10c之间的间距较大,音膜2的振动空间较大,有助于音膜2实现大幅度振动。
请一并参阅图26和图31,图31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1中示意出柔性电路板5与盆架1及边极片72的位置关系。
两个柔性电路板5均部分固定于盆架1的框体11的第二面112,且彼此间隔地对称分布。柔性电路板5的两个枝节末端(522、532)分别固接音圈4的两个圆角42。例如,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固接框体11的第二面112,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和第二枝节53相对框体11悬空设置,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和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分别固接音圈4的两个圆角42。
其中,柔性电路板5与边极片72彼此间隔设置。示例性的,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与边极片72可以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彼此间隔地堆叠设置,固定于盆架1的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及边极片72由盆架1的部分结构隔开。
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正对边极片72的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与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彼此间隔。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和末端522正对位于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一侧的避让间隙7223和角落间隙724。由于第一枝节52在音圈4的带动下振动时,第一枝节52的振幅由末端522向首端521逐渐减小,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的振幅很小、或者不振动,因此第一枝节52能够充分利用边极片72的间隙进行振动,且振动时不会与边极片72发生擦碰,有利于提高电声换能器10的可靠性。
柔性电路板5的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正对边极片72的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与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彼此间隔。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和末端532正对位于第一极片部722的第二部分7222另一侧的避让间隙7223和角落间隙724。由于第二枝节53在音圈4的带动下振动时,第二枝节53的振幅由末端532向首端531逐渐减小,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的振幅很小、或者不振动,因此第二枝节53能够充分利用边极片72的间隙进行振动,且振动时不会与边极片72发生擦碰,有利于提高电声换能器10的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26和图32,图32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10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2中示意出柔性电路板5与磁路组件10c的各磁铁的位置关系。
两个柔性电路板5对称地排布于中心磁铁81的两侧。柔性电路板5位于第一边磁铁82远离中心磁铁81的一侧。换言之,第一边磁铁82位于柔性电路板5与中心磁铁81之间。柔性电路板5位于第二边磁铁83与音膜2之间。换言之,第二边磁铁83位于柔性电路板5与下极片9之间。
相较于传统的将柔性电路板排布于边磁铁与中心磁铁的电声换能器,本实施例的电声换能器10通过改变柔性电路板5与第一边磁铁8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第一边磁铁82与中心磁铁81之间的间隙更窄,磁路组件10c的磁感应强度更高,有助于提高电声换能器10的灵敏度。同时,电声换能器10利用柔性电路板5与下极片9之间的空间增加设置一对第二边磁铁83,从而有效提高磁路组件10c的磁感应强度,显著提升磁路组件10c的驱动力,电声换能器10具有更佳的灵敏度。
经仿真,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声换能器10将传统的5磁路(也即包括一个中心磁铁、四个边磁铁)的结构改进为7磁路(也即包括一个中心磁铁、六个边磁铁)的结构,能够使电声换能器10的灵敏度提升0.2dB至0.8dB。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82与柔性电路板5间隔设置。示例性的,在电声换能器10的XY平面(也即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所在平面)上,第一边磁铁82与柔性电路板5之间的间距在可以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第二边磁铁83与柔性电路板5间隔设置。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柔性电路板5与第二边磁铁83之间的间距可以在0.1毫米至0.7毫米的范围内。可以理解的是,柔性电路板5与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之间的间距可以依据电声换能器10的具体需求进行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大于第二边磁铁83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边磁铁82与柔性电路板5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无堆叠关系,因此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83的高度,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磁路组件10c的磁感应强度,使得电声换能器10的灵敏度较佳。一些实施例中,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83的高度、柔性电路板5的高度及第二边磁铁83与柔性电路板5的间距的和。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第三边磁铁84与柔性电路板5间隔设置。示例性的,第三边磁铁84的两端靠近柔性电路板5的枝节末端(522、532),第三边磁铁84的两端端面841部分凹陷以形成避让区842,避让区842连通第三间隙86,柔性电路板5的枝节末端(522、532)部分位于避让区842,且与避让区842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请一并参阅图32和图33,图33是图9所示电声换能器10沿L-L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固定于盆架1,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及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分别固接音圈4的两个圆角42。音圈4振动时,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和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随音圈4振动,从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连接段523至首端521,振幅逐渐减小,从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连接段533至首端531,振幅逐渐减小,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及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的振幅很小。
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的两个端部512正对磁路组件10c的连通空间87设置,本体51的中部511正对第二边磁铁83设置。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及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正对第二边磁铁83设置,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靠近首端521的部分正对第二边磁铁83设置、远离首端521的部分正对连通空间87设置,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靠近首端531的部分正对第二边磁铁83设置、远离首端531的部分正对连通空间87设置,第一枝节52的末端522及第二枝节53的末端532正对连通空间87设置。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及第二枝节53能够利用磁路组件10c的连通空间87进行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83正对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及本体51的中部511设置,因此第二边磁铁83能够在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上,充分利用柔性电路板5下方的空间,从而具有较大的尺寸,以有效提升磁路组件10c的磁感应强度。
第二边磁铁83正对振幅较小的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及靠近首端521的部分连接段523、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及靠近首端531的部分连接段533,因此第二边磁铁83能够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充分利用柔性电路板5下方的空间,从而具有较大的尺寸,以有效提升磁路组件10c的磁感应强度。
如图33所示,辅助振膜6的一端连接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的端部512,另一端连接柔性电路板5的枝节末端(522、532)。辅助振膜6位于磁路组件10c的连通空间87,在连通空间87中振动。
其中,电声换能器10包括两个顺性系统,音膜2为位于音圈4上部的第一顺性系统,柔性电路板5及辅助振膜6为位于音圈4下部的第二顺性系统,两个顺性系统随音圈4振动,能够抑制音圈4滚振,有助于确保电声换能器10的具有较佳音质。其中,顺性系统的顺性系数是弹性系数的倒数,顺性系数高的部件受力时更易发生变形。
示例性的,在两个顺性系统中,音膜2的硬度较大、顺性较小,以使音膜2能够顺利推动空气发出声音;柔性电路板5和辅助振膜6的硬度较小、顺性较大,以使两个顺性系统的总硬度适当,从而确保电声换能器10的音量较大。其中,辅助振膜6的硬度大于柔性电路板5的硬度,以使第二顺性系统的硬度较大,稳定性较佳,以更好地抑制音圈4摇摆,使音圈4的滚动幅度更小。
请一并参阅图32和图34,图34是图32所示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声换能器10依据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和第二枝节53的振动幅度,对第二边磁铁83的形状进行设计。例如,第二边磁铁83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831和第二表面832。第一表面831朝向柔性电路板5。第二表面832固定于下极片9(如图23所示),第二表面832为平面。第一表面831包括第一平面8311、第一倾斜面8312及第二倾斜面8313。第一平面8311正对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和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第一平面8311平行于第二表面832。第一倾斜面8312面向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第一倾斜面8312的一端连接第一平面8311的一端,第一倾斜面8312的另一端向靠近第二表面832的方向延伸。第二倾斜面8313面向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第二倾斜面8313的一端连接第一平面8311的另一端,第二倾斜面8313的另一端向靠近第二表面832的方向延伸。
换言之,第二边磁铁83为中间高、两边高度逐渐减小的结构,中间高的位置正对柔性电路板5振幅小的部分,两边高度逐渐减小的位置正对柔性电路板5振幅逐渐增大的部分,从而既能够充分预留柔性电路板5的振动空间,还能够充分利用不干涉高度、提高磁铁尺寸,以使电声换能器10的磁感应强度更高。示例性的,第二边磁铁83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可以在2毫米至10毫米范围内。
其中,第一平面8311还可以正对柔性电路板5的振幅较小的其他部分,例如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靠近首端521的部分和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靠近首端531的部分。此时,第二边磁铁83具有更大的体积,能够增加电声换能器10的磁感应强度。
示例性的,第二倾斜面8313与第一倾斜面8312可以对称设置,且对称平面垂直于第二表面832。第二倾斜面8313与第一倾斜面8312可以相对第二基准面对称。由于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与第二枝节53是对称设置的,且两者的振动幅度是对称的,故而对称设置的第二倾斜面8313及第一倾斜面8312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枝节52及第二枝节53的振动情况相匹配。
其中,第一边磁铁82呈长方体。第二边磁铁83还包括两个相背设置的侧表面(833、834),侧表面833连接第二表面832的一端与第一倾斜面8312远离第一平面8311的一端,侧表面834连接第二表面832的另一端与第二倾斜面8313远离第一平面8311的一端。
如图3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82与第二边磁铁83为分体设计,两者可以通过粘接相邻面相互固定。由于第二边磁铁83与第一边磁铁82在YZ平面(也即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和厚度方向Z所在平面)的形状不同,因此分别成型后再通过组装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能够降低成本,使得电声换能器10的成本更低。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82与第二边磁铁83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异形磁铁。
请一并参阅图35和图36,图35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6是图35所示第一边磁铁82和第二边磁铁83与柔性电路板5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边磁铁83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为第二宽度W2,第一边磁铁82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为第一宽度W1,第二宽度W2小于第一宽度W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磁铁83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较小,第二边磁铁83正对柔性电路板5振幅小的部分,例如,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和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第二边磁铁83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空间可以作为柔性电路板5的振动空间,正对柔性电路板5振幅较大的部分,例如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和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
其中,第二边磁铁83还可以正对柔性电路板5的振幅较小的其他部分,例如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靠近首端521的部分和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靠近首端531的部分,以具有更大的体积。
其中,第二边磁铁83的第一表面831平行于第二表面832,第二边磁铁83呈长方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满足第一枝节52和第二枝节53的振动空间需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第二边磁铁83的第二宽度W2,或者,降低第二边磁铁83的高度并较大幅度地增加第二边磁铁83的第二宽度W2(此时,第二宽度W2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边磁铁82的第一宽度W1),以使第二边磁铁83的体积更大。
请一并参阅图37和图38,图37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8是图37所示第一边磁铁82和第二边磁铁83与柔性电路板5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边磁铁83平行于YZ平面的截面形状呈梯形。具体的,第二边磁铁83的第一表面831平行于第二表面832。第一表面831正对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和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第二边磁铁83还包括第一侧面835和第二侧面836,第一侧面835连接第一表面831的一端与第二表面832的一端,第二侧面836连接第一表面831的另一端与第二表面832的另一端。第一侧面835正对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第二侧面836正对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
请一并参阅图39和图40,图39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0是图39所示第一边磁铁82和第二边磁铁83与柔性电路板5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第一边磁铁82与第二边磁铁83一体成型。第一边磁铁82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边磁铁83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第一边磁铁82的横截面及第二边磁铁83的横截面均垂直于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相较于前述实施例降低,且其平行于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的多个外表面与第二边磁铁83共面,使得第一边磁铁82与第二边磁铁83能够一体成型,以简化组装工序,提高组装精度。
其中,第二边磁铁83的第一表面831的各个面与柔性电路板5的位置关系可以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第一边磁铁82随第二边磁铁83的位置排布。
请参阅图41,图41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第一边磁铁82与第二边磁铁83一体成型。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H1与第二边磁铁83的高度H2相同。第二边磁铁83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为第二宽度W2,第一边磁铁82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的尺寸为第一宽度W1,第二宽度W2小于第一宽度W1。
相较于图35所示实施例的第一边磁铁82,本实施例的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H1降低,第一边磁铁82和第二边磁铁83在平行于XY平面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均共面设置,使得第一边磁铁82与第二边磁铁83能够一体成型,以简化组装工序,提高组装精度。
请一并参阅图42和图43,图42是图32的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3是图42所示第一边磁铁82和第二边磁铁83与柔性电路板5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边磁铁83包括第一磁部83a和第二磁部83b,第一磁部83a位于第二磁部83b与第一边磁铁82之间。第二磁部83b正对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设置,第一磁部83a正对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及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设置,第一磁部83a还可以正对第一枝节52的连接段523靠近首端521的部分及第二枝节53的连接段533靠近首端531的部分设置。
其中,第一磁部83a在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上的长度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的第二边磁铁83较短,第一磁部83a的其他结构及参数设计可参阅前述实施例的第二边磁铁83。
其中,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第二磁部83b的高度H4大于第一磁部83a的高度H3,第二磁部83b的高度H4小于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H1。示例性的,在电声换能器10中,第二磁部83b的顶面可以与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相接触,以充分利用柔性电路板5下方的空间。
其中,第一磁部83a与第二磁部83b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组装(例如粘接)形成一体化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前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形成新的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44和图45,图44是图32的柔性电路板5、第一边磁铁82及第二边磁铁83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5是图44所示第一边磁铁82和第二边磁铁83的结构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柔性电路板5包括本体51、第一枝节52及第二枝节53。本体51包括中部511及分别连接于中部511的两侧的两个端部512。第一枝节52的首端521及第二枝节53的首端531分别连接本体51的两个端部512。第二边磁铁83正对柔性电路板5的本体51的中部511。两个第一边磁铁82位于两个第二边磁铁8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柔性电路板5的第一枝节52与第二枝节53连接于本体51的两个端部512,因此本体51的中部511的内侧空间得以释放,相较于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电声换能器10能够在其长度方向X上,压缩第二边磁铁83的长度、增加第一边磁铁82的长度,使得磁路组件10c的磁感应强度更大。示例性的,在电声换能器10的长度方向X上,第一边磁铁82的长度L1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83的长度L2。
如图45所示,示例性的,第一边磁铁82呈长方体,第二边磁铁83呈长方体。在电声换能器10的厚度方向Z上,第一边磁铁82的高度H1可以大于第二边磁铁83的高度H2。在电声换能器10的宽度方向Y上,第二边磁铁83的宽度W2可以大于第一边磁铁82的宽度W1。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磁铁、两个第一边磁铁、两个第二边磁铁、音圈、音膜以及两个柔性电路板;
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铁对称地排布于所述中心磁铁的两侧,所述第一边磁铁与所述中心磁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两个所述第二边磁铁对称地排布于所述中心磁铁的两侧,所述第二边磁铁位于所述第一边磁铁远离所述中心磁铁的一侧;
所述音圈的一端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音膜固接所述音圈的另一端;
两个所述柔性电路板对称地排布于所述中心磁铁的两侧,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边磁铁远离所述中心磁铁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边磁铁与所述音膜之间,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两个枝节末端分别固接所述音圈的两个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声换能器还包括盆架,所述盆架的框体包括相背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音膜的周缘固定于所述框体的第一面,所述音圈位于所述框体内侧,两个所述柔性电路板均部分固定于所述框体的第二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本体、第一枝节及第二枝节,所述本体固接所述框体的第二面,所述第一枝节的首端及所述第二枝节的首端均连接至所述本体的中部,所述第一枝节的末端固接所述音圈的一个角,所述第二枝节的末端固接所述音圈的另一个角,所述第一枝节的首端及所述第二枝节的首端正对所述第二边磁铁设置,所述第一枝节及所述第二枝节与所述第二边磁铁及所述第一边磁铁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枝节包括弯折段及直线段,所述弯折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枝节的末端,所述弯折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直线段的一端,所述直线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枝节的首端,所述弯折段包括一节或多节弧线段,各所述弧线段朝远离所述中心磁铁方向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呈圆角矩形,所述第一枝节的末端固接所述音圈的一个圆角,各所述弧线段与连接所述第一枝节的所述音圈的圆角同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声换能器还包括四个辅助振膜,四个所述辅助振膜彼此间隔地排布于两个所述柔性电路板远离所述音圈的一侧,四个所述辅助振膜的一端分别固接两个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所述第一枝节的末端及所述第二枝节的末端,各所述辅助振膜的另一端固接至相邻的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所述本体的一端,各所述辅助振膜的两端能够相对彼此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磁铁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磁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一倾斜面及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所述第一倾斜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平面的一端,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倾斜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平面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磁铁、所述第一边磁铁及所述中心磁铁排布于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边磁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宽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边磁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磁铁与所述第二边磁铁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边磁铁、所述第一边磁铁及所述中心磁铁排布于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边磁铁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边磁铁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所述第一边磁铁的横截面及所述第二边磁铁的横截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或者,
在所述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磁铁的高度与所述第二边磁铁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边磁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宽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边磁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本体、第一枝节及第二枝节,所述本体固接所述框体的第二面,所述第一枝节的首端及所述第二枝节的首端分别连接所述本体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一枝节的末端固接所述音圈的一个角,所述第二枝节的末端固接所述音圈的另一个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磁铁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磁铁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磁铁的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架还包括多个支脚,所述多个支脚彼此间隔地固定于所述框体的第二面;
所述电声换能器还包括下极片,所述下极片固接所述多个支脚且与所述框体间隔设置,所述中心磁铁、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铁及两个所述第二边磁铁均固定于所述下极片朝向所述框体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声换能器还包括中心极片以及边极片,所述中心极片固定于所述中心磁铁远离所述下极片的一侧,所述边极片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内侧,且与所述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所述边极片包括第一极片部,所述第一极片部正对所述第一边磁铁及所述第二边磁铁设置,所述第一极片部与所述中心极片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连通所述第一间隙,所述音圈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声换能器还包括两个第三边磁铁,两个所述第三边磁铁固定于所述下极片朝向所述框体的一侧,且对称地排布于所述中心磁铁的另外两侧,所述第三边磁铁与所述中心磁铁之间形成第三间隙;
所述边极片还包括第二极片部,所述第二极片部正对所述第三边磁铁,所述第二极片部与所述中心极片之间形成第四间隙,所述第四间隙连通所述第三间隙,所述音圈部分位于所述第四间隙、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声换能器还包括连接框,所述连接框位于所述音圈与所述音膜之间,且所述连接框的一端固接所述音圈,所述连接框的另一端固接所述音膜。
17.一种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上壳及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固接所述模组上壳,所述音膜与所述模组上壳之间形成前音腔,所述模组上壳设有出音孔,所述出音孔连通所述前音腔与所述扬声器模组的外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模组还包括模组下壳,所述模组下壳与所述模组上壳相固定,所述电声换能器位于所述模组下壳与所述模组上壳内侧,所述音膜背离所述前音腔的一侧形成后音腔,所述模组下壳设有泄露孔,所述泄露孔连通所述后音腔与所述扬声器模组的外部。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收容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设有扬声孔,所述扬声孔连通所述出音孔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部。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模组及受话器,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盖板及显示面板,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受话器收容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受话器为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声换能器;
所述盖板设有受话孔,或者,所述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受话孔,或者,所述壳体设有受话孔;
所述受话器发出的声音经所述受话孔传输至所述电子设备的外部。
CN201911194492.1A 2019-11-28 2019-11-28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8668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4492.1A CN112866880B (zh) 2019-11-28 2019-11-28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0/127758 WO2021104006A1 (zh) 2019-11-28 2020-11-10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7/777,764 US11937062B2 (en) 2019-11-28 2020-11-10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speaker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0894300.1A EP4040802B1 (en) 2019-11-28 2020-11-10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loudspeaker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4492.1A CN112866880B (zh) 2019-11-28 2019-11-28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6880A true CN112866880A (zh) 2021-05-28
CN112866880B CN112866880B (zh) 2022-06-10

Family

ID=75995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94492.1A Active CN112866880B (zh) 2019-11-28 2019-11-28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7062B2 (zh)
EP (1) EP4040802B1 (zh)
CN (1) CN112866880B (zh)
WO (1) WO202110400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1260A (zh) * 2021-07-23 2022-05-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055960A (zh) * 2022-06-27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的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095572A (zh) * 2022-06-27 2023-05-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内核、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5175B (zh) * 2021-06-26 2022-09-20 浙江欧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超低音扬声器用盆架
CN114679674B (zh) * 2022-03-29 2024-06-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28877A (ko) * 2007-09-17 2009-03-20 김영안 전기역학적 전기음향 변환기
JP2016025613A (ja) * 2014-07-24 2016-02-08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CN206674192U (zh) * 2017-04-13 2017-11-2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
CN208158872U (zh) * 2018-05-02 2018-11-2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单体
US20190028804A1 (en) * 2016-03-21 2019-01-24 Goertek Inc. Speaker system with moving voice coil
CN110418256A (zh) * 2018-04-27 2019-11-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20747B (zh) 2014-11-20 2018-04-1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结构
CN207968891U (zh) * 2018-01-27 2018-10-1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N110418255B (zh) 2018-04-27 2022-09-1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110418259B (zh) * 2018-04-27 2022-06-1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110418261B (zh) 2018-04-27 2022-04-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110418254B (zh) 2018-04-27 2022-06-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209517495U (zh) * 2018-12-03 2019-10-18 精拓丽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声转换装置
CN209526874U (zh) * 2018-12-30 2019-10-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28877A (ko) * 2007-09-17 2009-03-20 김영안 전기역학적 전기음향 변환기
JP2016025613A (ja) * 2014-07-24 2016-02-08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US20190028804A1 (en) * 2016-03-21 2019-01-24 Goertek Inc. Speaker system with moving voice coil
CN206674192U (zh) * 2017-04-13 2017-11-2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微型扬声器
CN110418256A (zh) * 2018-04-27 2019-11-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208158872U (zh) * 2018-05-02 2018-11-2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扬声器单体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1260A (zh) * 2021-07-23 2022-05-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501260B (zh) * 2021-07-23 2024-04-12 北京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055960A (zh) * 2022-06-27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的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095572A (zh) * 2022-06-27 2023-05-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内核、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055960B (zh) * 2022-06-27 2023-10-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的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095572B (zh) * 2022-06-27 2023-11-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内核、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40802A4 (en) 2022-11-30
CN112866880B (zh) 2022-06-10
WO2021104006A1 (zh) 2021-06-03
EP4040802A1 (en) 2022-08-10
EP4040802B1 (en) 2024-01-03
US11937062B2 (en) 2024-03-19
US20220417666A1 (en)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66880B (zh)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US8774448B2 (en) Speaker with elastic plate coupled to diaphragm
CN114554367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US9807512B2 (en) Speaker
US10250990B2 (en) Miniature sounding device
WO2021233204A1 (zh)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4413036U (zh) 扬声器及终端装置
CN114401477B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US10764688B2 (en) Speaker
WO2021139632A1 (zh) 扬声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042317A1 (zh) 一种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25663B (zh) 一种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71887A1 (zh)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US11665479B2 (en) Sounding device
CN212936200U (zh) 发声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CN210781330U (zh) 扬声器箱
CN113225653A (zh)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4513728B (zh) 电子设备
CN215499561U (zh) 电子设备喇叭单元
CN115884051A (zh)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CN115002626A (zh) 扬声器模组的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KR20230138717A (ko) 마이크로스피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마이크로스피커 모듈
CN117880707A (zh)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5002625A (zh)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312289A (zh) 一种扬声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