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59436A -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59436A
CN112859436A CN202110075535.5A CN202110075535A CN112859436A CN 112859436 A CN112859436 A CN 112859436A CN 202110075535 A CN202110075535 A CN 202110075535A CN 112859436 A CN112859436 A CN 1128594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structure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755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俊伟
杨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755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59436A/zh
Priority to TW110108847A priority patent/TWI7888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59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94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基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与底面。出光面具有有效出光区及围绕有效出光区的无效区。这些光学微结构分散地设置于基板的底面,且重叠于有效出光区。这些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基板的底面,且重叠于无效区。一种采用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亦被提出。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出光品质较佳,且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生产良率较高。

Description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学元件及光学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平面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液晶显示器已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当中。由于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型显示面板,因此其背面通常都设有背光模块,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依据光源的配置位置,背光模块可分为直下式(direct type)背光模块与侧入式(side incident type)背光模块,其中侧入式背光模块是利用导光板来导引配置于导光板一侧的光源所发出的光,以形成上述的面光源。
为了提升光源的光能利用率,此类背光模块除了在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设置光学膜片(例如光学增亮膜、扩散片或棱镜片)之外,还会在导光板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的一侧设置反射片。由于此类背光模块在组立的过程中,外来异物(例如落尘、导光板的抛光屑、胶框屑或毛屑)容易进入导光板的底面与反射片之间的空隙。随着背光模块的薄型化,这些外来异物容易受到外力的挤压或剧烈的震动而刮伤或碰伤导光板的底面并产生亮白点的问题,且这些亮白点是无法被修复的。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出光品质较佳。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生产良率较高。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基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与底面。出光面具有有效出光区及围绕有效出光区的无效区。这些光学微结构分散地设置于基板的底面,且重叠于有效出光区。这些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基板的底面,且重叠于无效区。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反射片。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及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基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与底面。出光面具有有效出光区以及围绕有效出光区的无效区。这些光学微结构分散地设置于基板的底面,且重叠于有效出光区。这些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基板的底面上,且重叠于无效区。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底面的一侧。导光板透过第一支撑结构抵靠在反射片上。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光学微结构与多个第一支撑结构。这些光学微结构位于导光板的有效出光区。透过在围绕有效出光区的无效区内设置这些第一支撑结构,可有效阻绝外来物(例如粉尘、毛屑)进入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的空隙。另一方面,这些第一支撑结构在导光板的底面与反射片之间形成的额外空间,可降低外来物因外力挤压或剧烈震动而磨伤导光板的风险,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的生产良率。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
图4A至图4D是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10A、10B、10C、10D、11、12、13、14:背光模块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导光板
101:基板
101bs:底面
101es:出光面
101is:入光面
101s1:第一侧面
101s2:第二侧面
101s3:第三侧面
110、110A、110D:第一支撑结构
110Ac:弧线段
110B:第一后支撑结构
110S1、110S2、110C-S1、110C-S2:第一侧支撑结构
120、120A、120B、120D、120E、120F:第二支撑结构
120c:弧线段
120h:第二横支撑结构
120v:第二纵支撑结构
120P1:第一部分
120P2:第二部分
150:反射片
BF:背框
d:距离
EA:有效出光区
H1、H2、h、T:厚度
FF:前框
FFa:开口
IA:无效区
LE:发光元件
LS:光源L1、L2:长度
MF:胶框
MS:光学微结构
R:区域
S:容置空间
T:厚度
TP:转折点
W1、W2、W3:宽度
X、Y、Z: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导光板的示意图。图3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图4A至图4D是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示意图。特别说明的是,为清楚呈现及说明起见,图2省略了图1的光学微结构MS的绘示,且图3省略了图1的背框BF、胶框MF、前框FF及光学膜片180的绘示。
请参照图1至图3,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板100、光源LS以及反射片150。导光板100包括基板101、多个光学微结构MS及多个第一支撑结构110。基板101具有入光面101is以及连接入光面101is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101es与底面101bs。光源LS设置在基板101的入光面101is的一侧。反射片150设置在基板101的底面101bs的一侧。
进一步而言,背光模块10还可包括背框BF、胶框MF以及前框FF,胶框MF设置于背框BF内,且具有容置空间S,导光板100、光源LS与反射片150设置在容置空间S中,且反射片150位于背框BF与基板101之间。此外,光源LS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LE,其中发光元件LE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元件或其它种类的发光元件。
具体而言,出光面101es具有有效出光区EA以及围绕有效出光区EA的无效区IA。多个光学微结构MS分散地设置在基板101的底面101bs,并且重叠于有效出光区EA。详细而言,这些光学微结构MS在出光面101es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Z)上重叠于有效出光区EA。多个第一支撑结构110也设置在基板101的底面101bs,并且重叠于无效区IA。详细而言,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在出光面101es的法线方向上重叠于无效区IA。应注意的是,导光板100是经由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抵靠在反射片150上。特别说明的是,此处的有效出光区EA可由前框FF的开口FFa在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01es的正投影位置来定义,而出光面101es的有效出光区EA以外的区域则定义为无效区IA,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有效出光区EA也可由显示面板DP的显示区(或透光区)在导光板100的出光面101es的正投影位置来定义。由于无效区IA出射的光线大致上会被前框FF所遮挡,因此,在视线方向(例如方向Z的反向)上,使用者并不容易察觉到导光板100位于无效区IA内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可包括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110S1、110S2与一个第一后支撑结构110B,但不局限于此。详细而言,基板101还具有连接底面101bs的第一侧面101s1、第二侧面101s2以及第三侧面101s3。第一侧面101s1与第二侧面101s2连接入光面101is,且彼此相对。第三侧面101s3连接于第一侧面101s1与第二侧面101s2之间,并且与入光面101is彼此相对。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110S1、110S2分别位于底面101bs邻近第一侧面101s1与第二侧面101s2的两边缘,且第一侧支撑结构110S1、110S2在垂直于入光面101is的方向(例如方向Y)上延伸。第一后支撑结构110B位于底面101bs邻近第三侧面101s3的边缘,且第一后支撑结构110B在平行于入光面101is的方向(例如方向X)上延伸。
特别注意的是,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沿着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Z)的厚度H1大于多个光学微结构MS沿着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的厚度h。也就是说,当导光板100抵靠在反射片150上时,第一支撑结构110的设置可在导光板100的底面101bs与反射片150之间形成额外的缓冲空间,以降低位在底面101bs上的光学微结构MS与反射片150发生碰撞的风险。举例来说,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的厚度H1与基板101沿着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的厚度T的百分比值可介于4%至20%之间。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110S1、110S2与第一后支撑结构110B彼此相接,并且在底面101bs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类U形的轮廓。此类U形轮廓的开口是朝向基板101的入光面101is(或光源LS)。更具体地说,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基板101的底面101bs及反射片150可定义出半封闭的空间,且此空间是经由朝向光源LS一侧的开口与胶框MF的容置空间S相连通。据此,在背光模块10的组立过程中,可有效阻绝外来物(例如粉尘、毛屑)进入导光板100与反射片150之间的空隙(即前述的半封闭空间),从而降低亮白点发生的机率,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10的生产良率。
为了降低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在视线方向(例如方向Z的反向)上的可视性(visibility),第一支撑结构110的设置位置可避开底面101bs邻近入光面101is的边缘。此外,各个第一支撑结构110(例如第一侧支撑结构110S2)在垂直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例如方向X)上的宽度(例如宽度W1)可小于所对应的出光面101es的无效区IA在垂直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宽度W2)。举例来说,第一支撑结构110的上述宽度(通常指的是最大宽度)可以是1毫米,但不局限于此。从另一观点来说,这些第一支撑结构110在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上不重叠于有效出光区EA,且在出光面101es上的垂直投影面积要小于出光面101es的无效区IA的区域面积。
请参照图1至图3、图4A及图4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110的横截面(例如图1的XZ平面)轮廓例如是矩形,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A的导光板100A的第一支撑结构110A的横截面轮廓具有背离底面101bs的弧线段110Ac(如图4A所示)。亦即,第一支撑结构110A用于抵靠反射片150的部分具有一弧面。据此,可避免反射片150被第一支撑结构110A刮伤。在又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B的导光板100B的第一支撑结构110D沿着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的厚度从较靠近有效出光区EA的一侧(即设有光学微结构MS的一侧)往底面101bs的边缘(或者是,基板101的第一侧面101s1)递增(如图4B所示)。据此,可进一步降低第一支撑结构110D在视线方向(例如图1的方向Z的反向)上的可视性。
再请参照图1至图3,进一步而言,导光板100更包括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120,设置于基板101的底面101bs上,且位于多个第一支撑结构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第二支撑结构120的数量以绘示为三个为例,这些第二支撑结构120在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上重叠于出光面101es的有效出光区EA,且在垂直于入光面101is的方向(方向Y)上延伸。为了避免这些第二支撑结构120对背光模块10的光学表现与视觉品味产生影响,这些第二支撑结构120是以距离d间隔排列,且此距离d需大于5毫米。举例来说,第二支撑结构120在垂直于第二支撑结构12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例如方向X)上的宽度W3可介于20微米至80微米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第二支撑结构120沿着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的厚度H2与基板101的厚度T的百分比值可介于2%至10%之间。据此,可有效降低这些第二支撑结构120在视线方向(例如方向Z的反向)上的可视性。另一方面,光源LS所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LE分别对应这些第二支撑结构120之间的区域R(绘示于图3)而设置,亦即,这些第二支撑结构120在垂直入光面101is的方向上与这些发光元件LE错开,从而降低这些第二支撑结构120在光源LS发出的光线照射下而发亮,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其可视性。此外,第二支撑结构120之间的各区域R可分别对应不只一个发光元件LE,亦可对应例如两个或三个发光元件LE(图未示)。
特别注意的是,各个第二支撑结构120沿着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的厚度H2小于第一支撑结构110的厚度H1,并且大于光学微结构MS的厚度h。因此,当导光板100的基板101受外力挤压或自重下垂而朝向反射片150弯曲形变时,可为导光板100重叠于有效出光区EA的部分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以避免光学微结构MS因碰撞或摩擦反射片150而损伤。此外,还可降低导光板100与反射片150之间的外来物因外力挤压或剧烈震动而磨伤导光板100的风险,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10的生产良率。
请参照图1至图3、图4C及图4D,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结构120的横截面(例如图1的XZ平面)轮廓具有背离底面101bs的弧线段120c(标示于图1),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C的导光板100C的第二支撑结构120A的横截面轮廓可以是三角形(如图4C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D的导光板100D的第二支撑结构120B的横截面轮廓也可以是矩形(如图4D所示)。
特别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基板101、光学微结构MS、第一支撑结构110及第二支撑结构120的材质可选择性地相同。更具体地说,导光板100的这些结构与基板101可以是一体成型,但不局限于此。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式示出的光源LS、光学微结构MS、第一支撑结构110及第二支撑结构120的数量仅作为示例性的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LS、光学微结构MS、第一支撑结构110及第二支撑结构12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产品设计或制程需求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还可包括光学膜层180,且此光学膜层180可选自光学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扩散片(diffuser)、棱镜片(prism sheet)、或上述的组合、或其他合适的光学膜片。应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适于搭载显示面板DP(如图1所示)以构成显示装置,而此处的显示面板DP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但不局限于此。
以下将列举另一些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公开,其中相同的构件将标示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省略部分请参考前述实施例,以下不再赘述。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1与图3的背光模块10的差异在于:第一支撑结构的数量不同。具体而言,背光模块11的导光板100E的第一支撑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侧支撑结构110C-S1与第一侧支撑结构110C-S2。亦即,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0E并未设有图3的第一后支撑结构110B。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110C-S1、110C-S2各自在其延伸方向(例如方向Y)上的长度L1可等于基板101的第一侧面101s1或第二侧面101s2在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2,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举例来说,当背光模块的设计让外来物在组立的过程中较容易从基板101的第一侧面101s1或第二侧面101s2的一侧进入导光板100E与反射片之间的空隙时,透过上述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110C-S1、110C-S2的设置可有效阻绝外来物(例如粉尘、毛屑)进入所述空隙中,从而降低亮白点发生的机率,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11的生产良率。
也就是说,导光板的第一支撑结构未必要连续地设置在基板101的周边,当背光模块的设计较容易让外来物从导光板的特定侧进入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的空隙时,第一支撑结构的设置位置可相应地被调整至导光板的所述特定侧以阻绝大部分的外来物,而导光板较不容易有外来物进入的边缘则无需设置第一支撑结构。据此,还可增加背光模块的设计弹性及制程裕度。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请参见图6,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2与图3的背光模块10的差异在于:第二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不同。具体而言,背光模块12的导光板100F的多个第二支撑结构120D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基板101的入光面101is。由于此处的多个第二支撑结构120D的排列距离以及细部构形相似于前述实施例的第二支撑结构120,因此细部的说明请参见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段落,于此便不再重述。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3与图3的背光模块10的差异在于:背光模块13的多个第二支撑结构120E于基板101的底面101bs上的垂直投影呈网格状。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G的多个第二支撑结构120E包括多个第二纵支撑结构120v与多个第二横支撑结构120h,这些第二纵支撑结构120v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基板101的入光面101is,而这些第二横支撑结构120h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基板101的入光面101is。据此,可进一步降低外来物因外力挤压或剧烈震动而磨伤导光板100G的风险,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13的生产良率以及后续在可靠度(reliability)测试时的耐受性。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下视示意图。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与图5的背光模块11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二支撑结构的构型不同。具体而言,背光模块14的导光板100H的第二支撑结构120F具有第一部分120P1与第二部分120P2,第一部分120P1在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Z)上重叠于无效区IA,而第二部分120P2在底面101bs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Z)上重叠于有效出光区EA。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结构120F的第一部分120P1连接第二部分120P2而具有转折点TP,第一部分120P1在平行于入光面101is的方向(例如方向X)上的宽度朝远离转折点TP的方向(例如方向Y)递增,而第二部分120P2在平行于入光面101is的方向上的宽度朝远离转折点TP的方向(例如方向Y的反向)递增。据此,可进一步降低第二支撑结构120F在光源LS发出的光线照射下而发亮。亦即,可有效降低第二支撑结构120F在视线方向(例如方向Z的反向)上的可视性。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结构120F的第一部分120P1与第二部分120P也可在具有相同的宽度变化下不相互连接。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光学微结构与多个第一支撑结构。这些光学微结构位于导光板的有效出光区。透过在围绕有效出光区的无效区内设置这些第一支撑结构,可有效阻绝外来物(例如粉尘、毛屑)进入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的空隙。另一方面,这些第一支撑结构在导光板的底面与反射片之间形成的额外空间,可降低外来物因外力挤压或剧烈震动而磨伤导光板的风险,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的生产良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25)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出光面具有有效出光区以及围绕所述有效出光区的无效区;
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分散地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底面,且重叠于所述有效出光区;以及
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底面,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重叠于所述无效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彼此相对且连接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入光面彼此相对,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所述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底面邻近所述第一侧面的边缘与邻近所述第二侧面的边缘,所述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各所述第一侧支撑结构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侧面的长度或所述第二侧面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后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一后支撑结构连接所述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且位于所述底面邻近所述第三侧面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大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与所述基板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的百分比值介于4%至2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从较靠近所述有效出光区的一侧往所述底面的边缘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的横截面轮廓具有背离所述底面的弧线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在垂直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的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出光面的所述无效区在所述方向上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
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底面上,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入光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具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重叠于所述无效区的所述第一部分连接重叠于所述有效出光区的所述第二部分而具有转折点,所述第一部分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朝远离所述转折点的方向递增,且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方向上的宽度朝远离所述转折点的方向递增。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二纵支撑结构与至少一第二横支撑结构,所述至少一第二纵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第二横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为多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多个第二支撑结构依一距离间隔排列,且所述距离大于5毫米。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且大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与所述基板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的百分比值介于2%至10%之间。
17.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反射片,其中
所述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一支撑结构,
所述基板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且彼此相对的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出光面具有有效出光区以及围绕所述有效出光区的无效区;
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分散地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底面,且重叠于所述有效出光区;以及
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底面上,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重叠于所述无效区;
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以及
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底面的一侧,其中所述导光板透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抵靠在所述反射片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彼此相对且连接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入光面彼此相对,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所述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底面邻近所述第一侧面的边缘与邻近所述第二侧面的边缘,所述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各所述第一侧支撑结构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侧面的长度或所述第二侧面的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后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一后支撑结构连接所述两个第一侧支撑结构,且位于所述底面邻近所述第三侧面的边缘。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大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在垂直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的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出光面的所述无效区在所述方向上的宽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
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底面上,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为多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多个第二支撑结构依一距离间隔排列,且所述距离大于5毫米。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入光面,所述光源还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对应所述多个第二支撑结构之间的区域而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且大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沿着所述底面的法线方向的厚度。
CN202110075535.5A 2021-01-20 2021-01-20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Pending CN1128594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5535.5A CN112859436A (zh) 2021-01-20 2021-01-20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TW110108847A TWI788803B (zh) 2021-01-20 2021-03-12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5535.5A CN112859436A (zh) 2021-01-20 2021-01-20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9436A true CN112859436A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07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75535.5A Pending CN112859436A (zh) 2021-01-20 2021-01-20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59436A (zh)
TW (1) TWI78880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3179A (zh) * 2007-02-28 2007-08-0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KR20070121478A (ko) * 2006-06-22 2007-12-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휴대용 표시장치
CN101290417A (zh) * 2007-04-18 2008-10-22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基板的制造方法
CN201527517U (zh) * 2009-10-21 2010-07-14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用笔段式液晶显示器的防尘型背光装置
CN101655636B (zh) * 2008-08-21 2014-08-0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207762622U (zh) * 2018-01-29 2018-08-24 瑞仪光电(南京)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11123342U (zh) * 2019-11-29 2020-07-28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减少干涉纹的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1168B (zh) * 2010-09-09 2014-09-0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M446277U (zh) * 2012-06-29 2013-02-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照明裝置
CN104460108B (zh) * 2013-09-22 2017-03-08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7505769B (zh) * 2017-08-15 2021-0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10543047B (zh) * 2018-05-29 2022-03-08 诚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121478A (ko) * 2006-06-22 2007-12-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휴대용 표시장치
CN101013179A (zh) * 2007-02-28 2007-08-0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1290417A (zh) * 2007-04-18 2008-10-22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01655636B (zh) * 2008-08-21 2014-08-0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201527517U (zh) * 2009-10-21 2010-07-14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电梯用笔段式液晶显示器的防尘型背光装置
CN207762622U (zh) * 2018-01-29 2018-08-24 瑞仪光电(南京)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11123342U (zh) * 2019-11-29 2020-07-28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减少干涉纹的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8803B (zh) 2023-01-01
TW202229999A (zh) 202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70084B2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976572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864380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69897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559683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light guiding plate including plurality of discontinuously formed prisms
US20110267563A1 (en) Light guid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20029709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00082623A (ko) 표시 장치
US9046630B2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KR20120019140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70013696A (ko) 광학산 렌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표시장치
US20110109836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796209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P1923734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improved backlight housing
JP2000030515A (ja) 面状照明装置
KR20140066842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00049339A (ko) 광학 부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216748370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12859436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214011695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US20070253217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 Light Diffusing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20030080764A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US20230146381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system
US8147112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US20040109314A1 (en) Backlight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