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6277U - 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46277U TWM446277U TW101212635U TW101212635U TWM446277U TW M446277 U TWM446277 U TW M446277U TW 101212635 U TW101212635 U TW 101212635U TW 101212635 U TW101212635 U TW 101212635U TW M446277 U TWM446277 U TW M446277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trip
- frame
- side frame
- linea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有關於一種照明裝置,特別有關於一種具外框的照明裝置。
請參閱第1圖所示,第1圖為傳統照明裝置之局部示意圖。
傳統照明裝置1,例如板燈裝置,其內配置有導光板10及光源20。導光板10具有兩兩相對之四個側邊11。導光板10之入光面位於導光板可呈現出其厚度之其中一側邊11,導光板之出光面12位於其兩最大面。光源20大多被放置於入光面11旁,使得光源20所發出的光線22由入光面11進入導光板10內以進行光線傳遞,藉由導光板10之引導下,光線22於導光板10內被引導至出光面12以提供一面光源至外界。
然而,光源20大多採用發光二極體作為發光元件,發光二極體係因各家廠商設計與製程能力之不同,而有具有不同之發光角度23,所謂之發光角度23係以此發光二極體所能發射光線22之最廣之極限角度,故,因為此發光二極體之發光角度23之影響,導光板10對稱入光面11之最邊緣的角落勢必具有較微弱之暗區30,進而無法使此面光源維持最佳的光均勻亮度。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照明裝置顯然仍存在上述不便與缺陷,而有進一步改良以提升光均勻亮度之空間。因此,
如何能有效地解決上述不便與缺陷,實屬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本新型揭露一種照明裝置,降低導光板之入光面之最邊緣的角落存在有較微弱暗區的機率,進而使此照明裝置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
本新型依據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照明裝置。此照明裝置包含一導光板、一外框與一光條。導光板包含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外框框接並包圍導光板,此外框包含至少一第一側框條、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以及至少一框接件。第一側框條位於導光板之第一側面。第二側框條位於導光板之第二側面。框接件連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且位於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交接處。光條包含一基板與至少一個發光元件。基板位於第一側框條內,其一端伸入框接件內。發光元件設於基板之此端,且位於框接件內。
依據一實施例之一變化,此基板之此端實體貼合至框接件之一內壁。
依據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此基板之此端被夾合於框接件內。
依據另一實施例,發光元件於框接件內朝第一側面發光。
依據又一實施例,導光板更包含一切角面,此切角面位於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交接處,且發光元件於框接件
內朝切角面發光。
具體地,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基板更包含一彎折部。彎折部位於基板之此端鄰近發光元件處,彎折部改變發光元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為朝向切角面發光。
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該光條更包含一楔形塊,楔形塊位於發光元件與基板之間,以致改變發光元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為朝向切角面發光。
再一實施例中,框接件包含一本體、二安裝肋與二遮光肋。本體呈中空狀,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此二開口分別面對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此二安裝肋分別位於此二鄰接面對應此二開口之同側,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內。此二遮光肋分別位於此二鄰接面對應此二開口之同側,相對此些安裝肋,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內。
又再一實施例中,第一側框條之斷面呈凹字型,包含一第一線狀腔室、一第二線狀腔室與一立體線狀導熱柱。第一線狀腔室位於第一側框條之一側,用以接受此安裝肋。第二線狀腔室位於第一側框條之另側,用以接受此遮光肋。立體線狀導熱柱介於第一線狀腔室與第二線狀腔室之間,且隔絕第一線狀腔室與第二線狀腔室之接通。故,此立體線狀導熱柱、此第一線狀腔室與此第二線狀腔室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上述之光條位於容置空間內,且上述光條之基板實體接觸該體線狀導熱柱。
又再一實施例中,照明裝置更包含一反射片與一擴散板。導光板位於反射片與擴散板之間。容置空間包含一光
條容納區、一第一線狀凹陷部、一第二線狀凹陷部、一導光板挾持區。光條容納區用以容納光條。第一線狀凹陷部位於容置空間鄰近第一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反射片。第二線狀凹陷部位於容置空間鄰近第二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擴散板。導光板挾持區用以挾持導光板。
又再一實施例中,框接件之安裝肋於第一側框條內,與第一側框條之間保持一間隙。間隙之寬度與光條之線材口徑相同。
本新型另提供一種照明裝置。此照明裝置包含一導光板、一外框以及至少一光條。導光板包含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外框框接並包圍導光板。此外框包含至少一第一側框條、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以及至少一框接件。第一側框條接合於導光板之第一側面。第二側框條接合於導光板之第二側面。框接件連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光條位於第一側框條與框接件內,包含多個發光元件。此光條之長度大於第一側面之長度,且至少一個發光元件位於框接件內。
綜上所述,本新型照明裝置藉由將至少一個發光元件伸入框接件內,使得導光板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的角落不致存在過大面積之暗區,進而使此照明裝置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此外,藉由此照明裝置之框接件可降低光線自框接件漏光的機會,進而被集中地使用於導光板中。再者,藉由此照明裝置實體接觸光條,可提高散熱性能,進而提昇光條的使用壽命。
以下將以圖示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新型之精神,如熟悉此技術之人員在瞭解本新型之實施例後,當可由本新型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與範圍。
請參閱第2圖與第3A圖所示。第2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一實施例中之局部分解圖。第3A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此實施例中之立體示意圖。
此實施例中,照明裝置100例如為一板燈或一吊燈,包含一導光板200、一外框300與一光源400。導光板200呈板形或楔形,包含相對設置之二主面210以及環繞此些主面210之多個側面(如220、230)。任一側面可呈現此導光板200之厚度大小,且任一側面的面積小於任一前述主面210之面積,並皆鄰接於此二主面210之間。任一側面可當作入光面,用以接收光源400之投射光線。之後,經導光板200的引導,可讓投射之光線於導光板200內朝此二主面210出光。
具體來說,當主面210呈矩形時,此些側面為相對設置之二第一側面220與相對設置之二第二側面230。此二第一側面220分別與任一第二側面230彼此相鄰,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當此二主面210分別作為出光面與反射面時,其中至少任一主面210可設置擴散用或反射用之光學微結構圖案(圖中未示),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主面210也可以完全不具有光學微結構。
此外框300包圍並框接導光板200,以便固持導光板
200。此外框300配合導光板200之外型而提供多個側框條。此實施例中,當導光板200之主面210呈矩形時,外框300包含二相對設置之第一側框條310與二相對設置之第二側框條330。此二第一側框條310與此二第二側框條330皆為可分離地組裝於導光板200之各側面。此些第一側框條310位於導光板200之第一側面220。例如,此些第一側框條310分別一一地夾固於導光板200鄰近此些第一側面220之側緣,使得導光板200之此些第一側面220分別被接合或設置於此些第一側框條310之內,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
同理,此些第二側框條330位於導光板200之第二側面230。例如,此些第二側框條330分別一一地夾固於導光板200鄰近此些第二側面230之側緣,使得導光板200之此些第二側面230分別被接合或設置於此些第二側框條330之內,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
任二相鄰之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間都設有一框接件340。框接件340連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例如,框接件340同時伸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使得框接件340位於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交接處(如此圖中為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最邊緣的同一角落),亦即導光板200部份之第一側面220與部份之第二側面230位於框接件340內。
請參閱第2圖、第3B圖與第4A圖所示。第3B圖為第3A圖朝方向D觀察框接件340之局部透視圖、第4A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另一實施例中之局部透視圖。
光源400例如為光條或燈管等,以下以光條410(light bar)為例,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一或多個光條410位於一第一側框條310與其框接件340內。
具體來說,光條410包含一基板420與多個第一發光元件430(例如發光二極體或燈泡等)與一或多個第二發光元件440(例如發光二極體或燈泡等)。基板420例如是硬式電路板、軟式電路板或金屬板。基板420整體大致都位於第一側框條310內,只是相對兩端或至少一端伸入與第一側框條310鄰接的框接件340之內部空間346(第3B圖)。第一發光元件430設於基板420上且朝向第一側面220發光,而且,此些第二發光元件440中至少一個設於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內之此端,以致此(些)第二發光元件440位於框接件340內,並朝向第一側面220最邊緣處發光(第4A圖)。換句話說,當主面210被此些第一側框條310與此些第二側框條330組裝後所露出之區域稱「可視區」,光條410的長度L1大於「可視區」的長度L2(第3A圖)。
故,如第4A圖,當位於框接件340內之第二發光元件440朝第一側面220最邊緣處發出光R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不致存在過大之暗區,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又,另一選項中,由於此照明裝置100之框接件340本身具不透光特性,可遮蔽光源400自外框300露出之光線,降低光線自框接件340漏光的機會,進而使光線R被集中使用於導光板200中。
此外,復請參閱第2圖與第3A圖所示。此些框接件340中的每一個或至少呈對角關係的任二框接件340中的每一個皆包含一吊繩孔370。每一吊繩孔370可供至少一懸吊繩500安裝其中,以便懸吊繩500支撐外框300,進而讓照明裝置100可懸吊於半空並提供照明。懸吊繩500之一端配置有一固定螺件501,藉由固定螺件501固定於吊繩孔370內。
復請參閱第2圖與第4B圖所示。第4B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當光條410之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之一端實體接觸框接件340內之內壁時,使得第一發光元件430與第二發光元件440所散發出的熱H經基板420,被導引至框接件340、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上,藉由增加散熱面積,以提高光條410之散熱性能,進而提昇光條410的使用壽命。
此變化中,框接件340內具有一突起之散熱塊350,散熱塊350與框接件340一體成形或至少實體接觸,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內之一端固定地或活動地貼合此框接件340之內壁(如散熱塊350),使得第一發光元件430與第二發光元件440所散發出的熱H可經由散熱塊350被引導到框接件340、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上。
復請參閱第2圖與第4C圖所示。第4C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此變化中,框接件340內具有一夾件360,夾件360具有一夾持空間361,夾持空間361與基板420伸入框接
件340內之方向呈一直線。夾件360與框接件340一體成形或至少實體接觸,當基板420之一端伸入框接件340內時,基板420之此端可沿其伸入方向進入夾持空間361內,以致被夾件360固定地或活動地夾合,使得基板420與夾件360實體接觸,進而實現第一發光元件430與第二發光元件440所散發出的熱H可經由散熱塊350被引導到框接件340、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上。
復請參閱第2圖與第5A圖所示。第5A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又一實施例中之局部透視圖。
當出光面呈矩形時,此些側面為相對設置之二第一側面220與相對設置之二第二側面230,此二第一側面220分別與任一第二側面230彼此相鄰,且光條410之長度L1(第5A圖)大於第一側面220之長度L3(第2圖),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
導光板200更包含一或多個切角面240。切角面240位於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交接處(如此圖中為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最邊緣的同一角落位置),且切角面240鄰接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此些第二發光元件440中至少一個伸入框接件340內,以致此(些)第二發光元件440位於框接件340內,並朝向切角面240發光R。
故,當位於框接件340之內部空間346之第二發光元件440朝切角面240發光R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避免存在過大之暗區,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
均勻亮度。
復請參閱第2圖與第5B圖所示。第5B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基板420更包含一彎折部421。彎折部421位於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之一端且鄰近發光元件處,彎折部421以致基板420呈彎折狀,而改變發光元件之發光角度位於切角面240上,亦即發光元件之一最大出光軸A之出光方向由朝第一側面220之方向被改為朝向切角面240發光。故,當位於框接件340內之第二發光元件440筆直地正向切角面240發光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避免存在過大之暗區,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
復請參閱第2圖與第5C圖所示。第5C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0於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光條410更包含一楔形塊422。楔形塊422例如為銲料,位於基板420與第二發光元件440之間。楔形塊422具有一斜面423,第二發光元件440被固設於斜面423上,使得楔形塊422位於第二發光元件440與基板420之間,且第二發光元件440之發光面與基板420之表面呈傾斜狀,以致改變發光元件之一最大出光軸A之出光方向由朝第一側面220之方向被改為朝向切角面240發光。故,當位於框接件340內之第二發光元件440筆直地正向切角面240發光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避免存在過大之暗區,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
復請參閱第2圖與第6圖所示。第6圖為第3A圖中沿6-6剖面線之一剖視圖。
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內部結構皆相同,以下僅說明第一側框條310之內部結構,即可以此類推得知第二側框條330之內部結構。
第一側框條310之斷面(即橫截面)呈凹字型,包含呈線狀延伸之一第一線狀腔室311、一第二線狀腔室313與一立體線狀導熱柱315。第一線狀腔室311、第二線狀腔室313與立體線狀導熱柱315之長軸延伸方向都與第一側框條310之長軸延伸方向X平行。第一線狀腔室311位於第一側框條310上半部之一側,具有面向框接件340之兩相對設置之第一腔口312(第2圖),可接受框接件340之一部分插入。第二線狀腔室313位於第一側框條310下半部之一側,具有面向框接件340之兩相對設置之第二腔口314(第2圖),可接受框接件340之另一部分插入。立體線狀導熱柱315介於第一線狀腔室311與第二線狀腔室313之間,隔絕第一線狀腔室311與第二線狀腔室313之接通,且與第一側框條310內壁一體成型或至少實體接觸。第一線狀腔室311、第二線狀腔室313與立體線狀導熱柱315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320。容置空間320接通外界,以供放置光條410、導光板200及其他光學元件。光條410位於容置空間320內,且光條410之基板420背對第一發光二極體之一面實體接觸立體線狀導熱柱315。
當光條410之基板420背對第一發光二極體之一面實體接觸立體線狀導熱柱315時,第一發光元件430與第二
發光元件440所散發出的熱H經基板420,被導引至第一側框條310外表面,藉由增加散熱面積,以提高光條410之散熱性能,進而提昇光條410的使用壽命。
此外,任一第一側框條310與任一第二側框條330之外表面都有波浪紋表面316,此些波浪紋表面316不只可提供美觀紋路,也可增加更多的散熱表面積。
復參閱參閱第2圖與第6圖所示。容置空間320包含一光條容納區321、一導光板挾持區322與一光學元件容納區323。光條容納區321、導光板挾持區322與光學元件容納區323之長軸延伸方向都與第一側框條310之長軸延伸方向X平行。導光板挾持區322介於光條容納區321與光學元件容納區323之間,且接通光條容納區321與光學元件容納區323。導光板挾持區322較光條容納區321與光學元件容納區323薄或窄,可因此挾持導光板200於導光板挾持區322內,使得導光板200具第一側面220之一側位於導光板挾持區322內,導光板200其餘部份經光學元件容納區323伸出容置空間320。光條容納區321可容納上述光條410,使得光條410嵌設於光條容納區321內,其基板420直接貼覆立體線狀導熱柱315。如此,藉由立體線狀導熱柱315之金屬散熱能力,第一發光元件430與第二發光元件440所散發出的熱可經基板420,而被導引至第一側框條310之上表面與下表面,提高熱被擴散至空中的機會。
此外,上述光條410位於光條容納區321內,其第一發光元件430之發光面面向導光板挾持區322與光學元件
容納區323,使得第一發光元件430之光線可自導光板挾持區322內之導光板200之第一側面220進入導光板200。
光學元件容納區323接通導光板挾持區322與光條容納區321,用以容納上述之光學元件。光學元件包含一反射片250與一擴散板260,導光板200位於反射片250與擴散板260之間。光學元件容納區323包含一第一線狀凹陷部324與一第二線狀凹陷部325。第一線狀凹陷部324位於容置空間320鄰近第一線狀腔室311之一側,且朝第一線狀腔室311凹陷,以容納反射片250。第二線狀凹陷部325位於容置空間320鄰近第二線狀腔室313之一側,且朝第二線狀腔室313凹陷,以容納擴散板260。
如此,藉由第一線狀凹陷部324與第二線狀凹陷部325之預先配置,可方便人員朝光學元件容納區323直接插設反射片250與擴散板260分別於第一線狀凹陷部324與第二線狀凹陷部325中,便可輕易使反射片250與擴散板260分別配置於導光板200兩面預定之位置;不需如傳統方式需先將反射片與擴散板分別配置於導光板兩面預定之位置後,才小心翼翼地將導光板插入框條中。
復參閱參閱第2圖與第3B圖所示。框接件340包含一本體342、二安裝肋343與二遮光肋344。本體342呈中空狀,具有一內部空間346,以供基板420一端之第二發光元件440伸入框接件340內。具體來說,如第2圖所述,框接件340呈矩形體,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345,此二開口345皆接通內部空間346。此二開口345分別面對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且其中面對
第一側框條310之開口345可供光條410之基板420一端上之第二發光元件440伸入其中。此二安裝肋343分別位於此二鄰接面對應其開口345之同側,可分別活動地嵌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一腔口312內。此二安裝肋343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一腔口312後,第一側框條310、第二側框條330可藉由螺栓B與框接件340相固定。此二遮光肋344分別位於此二鄰接面對應其開口345之同側,並相對此些安裝肋343設置。此二遮光肋344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二腔口314內。如此,當此二遮光肋344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310之第二腔口314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二腔口314後,此二遮光肋344遮蔽於第一側框條310與框接件340之間的縫隙,故,可降低光線自框接件340漏光的機會,進而被集中地使用於導光板200中。
此外,此些框接件340中的其中之一包含一出線孔380。出線孔380與吊繩孔370同面,可供上述光源400之電源線材C穿越並配置其中。
復參閱參閱第2圖與第7圖所示。第7圖為第3A圖中沿7-7剖面線之一剖視圖。
框接件340之安裝肋343可插入於第二側框條330之其中一第一腔口312(第2圖)內,並與第二側框條330內壁之間保持一間隙G(第7圖)。框接件340之遮光肋344可插入於第二側框條330之其中一第二腔口314(第2圖)內,並與第二側框條330內壁之間保持一間隙G(第7圖)。如此,由於此間隙G之寬度與上述光條410之電源
線材C之口徑相同,電源線材C便可被定位於第二側框條330內,不致產生非預期的移位,實現電源線材C被隱藏並定位於第二側框條330內的目的,進而避免電源線材C雜亂與不美觀的情況產生。
參閱參閱第8圖所示。第8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101於其他實施例中之立體示意圖。
此實施例中,照明裝置不僅限於矩形狀,其他多邊形如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或八邊形也都屬於本新型所述之範圍內。舉例而言,當主面211呈五邊形時,此些側面為五個側面221,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
此外框301配合導光板201之外型而包圍並框接導光板201。此實施例中,當導光板201之主面211呈五邊形時,外框301由五個第三側框條331所組成。此些第三側框條331皆為可分離地組裝於導光板201之各側面221。此些第三側框條331分別位於導光板201之側面221。例如,分別一一地夾固於導光板201鄰近此些側面221之側緣,使得導光板201之此些側面221分別被接合或設置於此些第三側框條331之內,然而,本新型不限於此。此外,任二相鄰之第三側框條331之間都設有一框接件341。框接件341同時伸入此二相鄰之第三側框條331,使得框接件341位於此二相鄰之第三側框條331之交接處。框接件341之內部結構與上述各實施例所揭露框接件之內部結構皆相同,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本新型所揭露如上之各實施例中,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
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照明裝置
10‧‧‧導光板
11‧‧‧側邊
12‧‧‧出光面
20‧‧‧光源
21‧‧‧發光元件
22‧‧‧光線
23‧‧‧發光角度
30‧‧‧暗區
100、101‧‧‧照明裝置
200、201‧‧‧導光板
210、211‧‧‧主面
220‧‧‧第一側面
221‧‧‧側面
230‧‧‧第二側面
240‧‧‧切角面
250‧‧‧反射片
260‧‧‧擴散板
300、301‧‧‧外框
330‧‧‧第二側框條
331‧‧‧第三側框條
340、341‧‧‧框接件
342‧‧‧本體
343‧‧‧安裝肋
344‧‧‧遮光肋
345‧‧‧開口
346‧‧‧內部空間
350‧‧‧散熱塊
360‧‧‧夾件
361‧‧‧夾持空間
370‧‧‧吊繩孔
380‧‧‧出線孔
400‧‧‧光源
410‧‧‧光條
420‧‧‧基板
421‧‧‧彎折部
422‧‧‧楔形塊
423‧‧‧斜面
310‧‧‧第一側框條
311‧‧‧第一線狀腔室
312‧‧‧第一腔口
313‧‧‧第二線狀腔室
314‧‧‧第二腔口
315‧‧‧立體線狀導熱柱
316‧‧‧波浪紋表面
320‧‧‧容置空間
321‧‧‧光條容納區
322‧‧‧導光板挾持區
323‧‧‧光學元件容納區
324‧‧‧第一線狀凹陷部
325‧‧‧第二線狀凹陷部
430‧‧‧第一發光元件
440‧‧‧第二發光元件
500‧‧‧懸吊繩
501‧‧‧固定螺件
A‧‧‧最大出光軸
B‧‧‧螺栓
C‧‧‧電源線材
D‧‧‧方向
G‧‧‧間隙
H‧‧‧熱
L1、L2、L3‧‧‧長度
R‧‧‧光
X‧‧‧長軸延伸方向
為讓本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第1圖為傳統照明裝置之局部示意圖。
第2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一實施例中之局部分解圖。
第3A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此實施例中之立體示意圖。
第3B圖為第3A圖朝方向D觀察框接件之局部透視圖。
第4A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另一實施例中之局部透視圖。
第4B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第4C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第5A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又一實施例中之局部透視圖。
第5B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第5C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
第6圖為第3A圖中沿6-6剖面線之一剖視圖。
第7圖為第3A圖中沿7-7剖面線之一剖視圖。
第8圖為本新型照明裝置於其他實施例中之立體示意圖。
100‧‧‧照明裝置
200‧‧‧導光板
210‧‧‧主面
220‧‧‧第一側面
230‧‧‧第二側面
300‧‧‧外框
310‧‧‧第一側框條
312‧‧‧第一腔口
314‧‧‧第二腔口
316‧‧‧波浪紋表面
330‧‧‧第二側框條
340‧‧‧框接件
342‧‧‧本體
343‧‧‧安裝肋
344‧‧‧遮光肋
345‧‧‧開口
370‧‧‧吊繩孔
380‧‧‧出線孔
400‧‧‧光源
410‧‧‧光條
420‧‧‧基板
440‧‧‧第二發光元件
500‧‧‧懸吊繩
501‧‧‧固定螺件
B‧‧‧螺栓
L3‧‧‧長度
X‧‧‧長軸延伸方向
Claims (20)
- 一種照明裝置,包含:一導光板,包含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一外框,框接並包圍該導光板,該外框包含:至少一第一側框條,位於該導光板之第一側面;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位於該導光板之第二側面;以及至少一框接件,連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位於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處;以及一光條,包含:一基板,位於該第一側框條內,其一端伸入該框接件內;以及至少一個發光元件,設於該基板之該端,且位於該框接件內。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基板之該端貼合該框接件之一內壁。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基板之該端被夾合於該框接件內。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發光元件於該框接件內朝該第一側面發光。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導光板更包含一切角面,該切角面位於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 處,且該發光元件於該框接件內朝該切角面發光。
- 如請求項5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基板更包含:一彎折部,位於該基板之該端鄰近該發光元件處,該彎折部改變該發光元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為朝向該切角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框接件包含:一本體,呈中空狀,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該二開口分別面對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該二開口其中之一接收該基板之該端上之該發光元件;二安裝肋,分別位於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以及二遮光肋,分別位於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相對該些安裝肋設置,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
- 如請求項7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側框條之斷面呈凹字型,包含:一第一線狀腔室,位於該第一側框條之一側,用以接受該安裝肋;一第二線狀腔室,位於該第一側框條之另側,用以接受該遮光肋;以及一立體線狀導熱柱,介於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間,且隔絕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接 通,其中該立體線狀導熱柱、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該光條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且該基板實體接觸該立體線狀導熱柱。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照明裝置,更包含一反射片與一擴散板,該導光板位於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之間;以及該容置空間包含:一光條容納區,用以容納該光條;一導光板挾持區,接通該光條容納區,用以挾持該導光板;以及一光學元件容納區,接通該導光板挾持區與該光條容納區,用以容納該導光板、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該光學元件容納區包含:一第一線狀凹陷部,位於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一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反射片;以及一第二線狀凹陷部,位於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二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擴散板。
- 如請求項7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框接件之該安裝肋於該第一側框條內,與該第一側框條之間保持一間隙,該間隙之寬度與該光條之線材口徑相同。
- 一種照明裝置,包含:一導光板,包含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 一外框,框接並包圍該導光板,該外框包含:至少一第一側框條,接合於該導光板之第一側面;至少一第二側框條,接合於該導光板之第二側面;以及至少一框接件,連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以及至少一光條,位於該第一側框條與該框接件內,包含多個發光元件,其中該光條之長度大於該第一側面之長度,且該些發光元件至少其中之一位於該框接件內。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光條之一端貼合該框接件之一內壁。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光條之一端被夾合於該框接件內。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一發光元件於該框接件內朝該第一側面發光。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導光板更包含一切角面,該切角面位於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處,且該一發光元件於該框接件內朝該切角面發光。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光條鄰近該框接件之一端呈彎折狀,以致位於該框接件內之該一發光元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改朝向該切角面。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框接件包含:一本體,呈中空狀,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該二開口分別面對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該二開口其中之一接收該光條之一端上之該發光元件;二安裝肋,分別位於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以及二遮光肋,分別位於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相對該些安裝肋設置,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側框條之斷面呈凹字型,包含:一第一線狀腔室,位於該第一側框條之一側,用以接受該安裝肋;一第二線狀腔室,位於該第一側框條之另側,用以接受該遮光肋;以及一立體線狀導熱柱,介於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間,且隔絕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接通,其中該立體線狀導熱柱、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該光條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且該光條實體接觸該立體線狀導熱柱。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照明裝置,更包含一反射片與一 擴散板,該導光板位於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之間;以及該容置空間包含:一光條容納區,用以容納該光條;一導光板挾持區,接通該光條容納區,用以容納並挾持該導光板;以及一光學元件容納區,接通該導光板挾持區與該光條容納區,用以容納該導光板、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該光學元件容納區包含:一第一線狀凹陷部,位於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一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反射片;以及一第二線狀凹陷部,位於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二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擴散板。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框接件之該安裝肋於該第一側框條內,與該第一側框條之間保持一間隙,該間隙之寬度與該光條之線材口徑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212635U TWM446277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照明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212635U TWM446277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照明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46277U true TWM446277U (zh) | 2013-02-01 |
Family
ID=48193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212635U TWM446277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照明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4627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8395B (zh) * | 2017-09-26 | 2021-02-11 | 中國商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 照明裝置 |
TWI788803B (zh) * | 2021-01-20 | 2023-01-01 |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
-
2012
- 2012-06-29 TW TW101212635U patent/TWM446277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8395B (zh) * | 2017-09-26 | 2021-02-11 | 中國商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 照明裝置 |
TWI788803B (zh) * | 2021-01-20 | 2023-01-01 |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8041741A (ja) | 照明装置 | |
JP2007227305A (ja) | 防爆形照明装置 | |
JP6131507B2 (ja) | Led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器具 | |
WO2015012135A1 (ja) |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20015662A1 (zh) | 线条灯具 | |
TWM446277U (zh) | 照明裝置 | |
JP4210808B2 (ja) | 照明装置 | |
JP6349081B2 (ja) | 冷蔵庫 | |
JP5823594B1 (ja) |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用発光ユニット | |
JP5767379B1 (ja) |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用発光ユニット | |
JP5814447B1 (ja) |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用発光ユニット | |
KR200456372Y1 (ko) | 조명기구의 커버 프레임장치 | |
JP2000149626A5 (zh) | ||
JP2002032042A (ja) | 表示用照明器具 | |
JP4626833B2 (ja) | 照明装置 | |
JP2016081782A (ja) |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用発光ユニット | |
JP4006693B2 (ja) | 面光源装置 | |
KR101537366B1 (ko) | 평판형 엘이디 조명기구 | |
JP3246555B2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誘導灯装置 | |
JP4368344B2 (ja) | 照明装置 | |
JP3246556B2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誘導灯装置 | |
JP5933089B2 (ja) | 照明装置 | |
CN218268720U (zh) | 一种平板灯 | |
JP7112018B2 (ja) | 灯具、照明装置および灯具用のカバー | |
CN213983037U (zh) | 一种led面板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