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2622U -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2622U
CN207762622U CN201820150506.4U CN201820150506U CN207762622U CN 207762622 U CN207762622 U CN 207762622U CN 201820150506 U CN201820150506 U CN 201820150506U CN 207762622 U CN207762622 U CN 207762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cro
backlight module
concave arc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5050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育豪
李俊宏
蒋盛全
叶静洁
赵永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5050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2622U/zh
Priority to TW107201765U priority patent/TWM565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2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2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以及光源。导光板包括光学面、复数个凹弧结构以及复数个微结构。凹弧结构凹入光学面中。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凹弧结构的入光表面上。光源邻设于光学面。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复数个发光单元设置在电路板上。发光单元对应凹弧结构。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组件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其在显示设备的应用。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中通常会使用数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然而,由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光场角度有限,导致导光板对应两相邻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出现暗带与出光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参照图1所示,其是示出已知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传统的背光模块100包括复数个发光二极管110以及导光板120。由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110的出光角度有限,故当每一个发光二极管110所产生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20中之后,导光板120非位于发光二极管110的出光角度范围内的位置会形成暗区A1,如此将影响整体导光板120的出光均匀度。
此外,当导光板120具有较大的暗区A1时,背光模块100的无效区宽度D1较宽,这会降低显示设备的开口率以及可视区利用率,故不符合目前的窄边框设计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可改善发光二极管在导光板上出现暗带或亮度不均的问题,进而提升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的出光均匀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以及光源。导光板包括光学面、复数个凹弧结构以及复数个微结构。凹弧结构凹入光学面中。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凹弧结构的入光表面上。光源邻设于光学面。其中,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复数个发光单元,且发光单元对应凹弧结构。其中,所述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入光表面分别对应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角度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上述微结构连续地设置在每一个入光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上述微结构非连续地设置在每一个入光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上述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入光表面非正对发光单元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所述微结构区分为多组,以非连续地方式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入光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上述光学面未设置凹弧结构的部分接触电路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上述光学面未设置凹弧结构的部分与电路板间隔一段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上述每一个微结构为V形微结构或U形微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此显示设备包括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在导光板的前方。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导光板对应发光二极管的入光侧设置凹弧结构与微结构,来提高光线进入导光板的入光角度,进而可改善已知导光板出现大面积暗带以及亮度不均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亦可针对不同发光单元的出光指向性来选择设置在凹弧结构的入光表面上的微结构的分布方式,进而使光线以不同折射角度发散,以达到维持导光板的辉度与均匀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图1是示出已知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以及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先参照图2,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200主要包括导光板210以及光源220。其中,导光板210具有光学面211、复数个凹弧结构212以及复数个微结构213。凹弧结构212凹入光学面211中,且每一个凹弧结构212具有入光表面212a。微结构213设置在凹弧结构212的入光表面212a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微结构213为V形微结构。
继续参照图2,光源220邻设导光板200的光学面211。光源220包括电路板220a以及复数个发光单元220b。这些发光单元220b设置在电路板220a上,发光单元220b对应凹弧结构212设置。在一些例子中,凹弧结构212的弧度可根据发光单元220b的光形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微结构213设置在入光表面212a对应发光单元220b的出光角度的范围内。
藉此,如图2所示,每一个发光单元220b所产生的光线在经过其对应的凹弧结构212及微结构213时,可产生较大的光线散射角度以及出光角度。因此,如图2所示,光线散射角度的增加可减少暗区A2的区域面积,而缩短背光模块200的无效区宽度D2,进而增加后续应用在显示设备时的可视区利用率,达到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继续参照图2所示,图2所示的微结构213区分为两组,以非连续地方式设置在每一个凹弧结构212的入光表面212a上,且每一组所具有的微结构213则仍互相连续。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213设置在每一个入光表面212a非正对发光单元220b的位置。藉此,发光单元220b朝其正向所射出的光线可直接从入光表面212a未设置微结构213的空白部进入导光板210中,且可保留其光线的集光性,发光单元220b的侧向出射光线中部分经过微结构213的光线会被微结构213折射而以发散的方式进入导光板210中,进而增加任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220b之间的混光区域,从而降低暗区A2的区域面积。
更具体而言,图2所示实施例的导光板210的微结构213设置在入光表面212a非正对发光单元220b的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微结构的分布方式亦可根据发光单元的出光性质不同调整。参照图3所示,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的结构与前述背光模块200的结构大致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300的导光板310上的微结构313具有不同的分布方式。如图3所示,导光板310的微结构313同样设置在凹弧结构312上,但微结构313连续且均匀分布在凹弧结构312上,同样可达到进而增加任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220b之间的混光区域,从而降低暗区的区域面积。
更具体而言,前述实施例的微结构213及313是三角形微结构仅为示范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微结构亦可为其他形状。参照图4所示,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400的结构与前述背光模块200的结构大致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400的导光板410上的微结构413具有不同的形状设计。如图4所示,导光板410的微结构413同样是设置在凹弧结构412上,但微结构413为R形微结构,其可为半圆形、半椭圆或具有弧面的形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413可以非连续地或连续地的方式分布设置在凹弧结构412上,以达到与前述相同的增加任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220b之间的混光区域的功效。
再次参照图2,图2所示的导光板210的光学面211与光源220的电路板220a之间具有一段距离G1,此设计主要是应用在较大型尺寸的显示设备中,例如计算机屏幕或电视等设备。由于大型尺寸的光源220所产生的热较多,故通过导光板210与光源220之间保持一段距离G1的方式,可避免光源220所产生的热影响到导光板210。
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限于导光板与光源之间具有距离的背光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光学面亦可贴合于光源的电路板。例如图5所示,其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500的结构与前述背光模块200的结构大致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500的导光板510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与配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510具有光学面511、复数个凹弧结构512以及复数个微结构513。凹弧结构212凹入光学面511中,微结构513设置在凹弧结构512的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510的光学面511贴合于光源220的电路板220a。藉此,通过导光板510上的光学面511贴合于光源220的电路板220a的方式,可缩减整体背光模块500所占用空间,进而将此背光模块500运用在较小尺寸的显示设备中,例如手机等可携式产品。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513以非连续地方式设置在每一个凹弧结构512上。在图5的例子中,微结构513设置在每一个凹弧结构512的表面非正对发光单元220b的位置,同样可达到增加任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220b之间的混光区域并降低暗区的区域面积的目的。更具体而言,微结构513的排列疏密以及设置位置均可根据发光单元的出光性质不同调整,并非以本实施例为限。
同时参照图2及图6,其中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600包括如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200以及显示面板610。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610设置在背光模块200的导光板210的出光侧。显示设备600通过导光板210上的凹弧结构212与微结构213同样可达到增加发光单元220b的进入导光板210后的发散角度,故在此不再赘述。更具体而言,本案实施例以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200应用于显示设备600中仅用来作为示范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前述其他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例如背光模块300、400及500亦可应用于显示设备中,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导光板对应发光二极管的入光侧设置凹弧结构与微结构,来提高光线进入导光板的入光角度,进而可改善已知导光板出现大面积暗带以及亮度不均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亦可针对不同发光单元的出光指向性来选择设置在凹弧结构的入光表面上的微结构的分布方式,进而使光线以不同折射角度发散,以达到维持导光板的辉度与均匀度的目的。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符号说明
100 背光模块
110 发光二极管
120 导光板
200 背光模块
210 导光板
211 光学面
212 凹弧结构
212a 入光表面
213 微结构
220 光源
220a 电路板
220b 发光单元
300 背光模块
310 导光板
312 凹弧结构
313 微结构
400 背光模块
412 凹弧结构
413 微结构
500 背光模块
510 导光板
511 光学面
512 凹弧结构
513 微结构
600 显示设备
610 显示面板
A1 暗区
A2 暗区
D1 无效区宽度
D2 无效区宽度
G1 距离。

Claims (9)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导光板,包括:
光学面;
复数个凹弧结构,凹入所述光学面中;
复数个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凹弧结构的入光表面上;以及
光源,邻设于所述光学面,其中,所述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复数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对应所述凹弧结构;
其中,所述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入光表面分别对应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角度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微结构连续地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入光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微结构非连续地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入光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微结构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入光表面非正对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微结构区分为多组,以非连续地方式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入光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光学面未设置所述凹弧结构的部分接触所述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光学面未设置所述凹弧结构的部分与所述电路板间隔一段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每一个所述微结构为V形微结构或U形微结构。
9.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以及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前方。
CN201820150506.4U 2018-01-29 2018-01-29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077626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50506.4U CN207762622U (zh) 2018-01-29 2018-01-29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TW107201765U TWM565321U (zh) 2018-01-29 2018-02-05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50506.4U CN207762622U (zh) 2018-01-29 2018-01-29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2622U true CN207762622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82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50506.4U Active CN207762622U (zh) 2018-01-29 2018-01-29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2622U (zh)
TW (1) TWM56532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9436A (zh) * 2021-01-20 2021-05-28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115469479A (zh) * 2022-08-18 2022-12-13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9436A (zh) * 2021-01-20 2021-05-28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115469479A (zh) * 2022-08-18 2022-12-13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
CN115469479B (zh) * 2022-08-18 2024-03-01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5321U (zh) 2018-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2856B2 (en) Light-emitting uni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536077B (zh) 光學組件與背光模組
CN113885254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330970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694277B (zh) 背光模组及其分光元件
US20110103094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equipped with light source device
CN205229629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JP3205466U (ja) 導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EP3200019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M466278U (zh) 薄型化直下式led背光模組
US8545048B2 (en) LED illumination structure without light guide plate
CN207762622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TWI644148B (zh) 背光模組
TWI413820B (zh) 照明裝置與導光板
CN108319071B (zh) 显示装置
CN109407405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8262906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6773286B (zh) 局部控光的背光单元及显示装置
CN209102944U (zh)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05643763U (zh) 一种自发光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13088594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0032003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605044U (zh) 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设备
CN104344283B (zh) 背光模块
CN108139042A (zh)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