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50874B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50874B CN112850874B CN202110075670.XA CN202110075670A CN112850874B CN 112850874 B CN112850874 B CN 112850874B CN 202110075670 A CN202110075670 A CN 202110075670A CN 112850874 B CN112850874 B CN 1128508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harge
- valve
- reaction kettle
- vertical
- inj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2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using pure oxygen or oxygen rich ga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2—Temperatur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3—Press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4—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solvents, e.g. supercritical solvents or ionic liqui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包括喷注器、立式反应釜、具有隔离和冷却作用的隔离套筒、外部加热装置。立式反应釜充分利用重力将生成的无机盐及氧化皮进行沉降至反应釜底部的排盐口,降低反应釜被堵风险。采用喷注器雾化提前混合的进料模式,可以有效缩短废液反应准备所需时间,避免了废液因吸热差形成过冷液在反应装置中积存的现象,降低了反应装置所需温度的临界值。采用出料口及进料口置顶的布局结构,配合隔离套筒,有效延长反应物流动路径,提高反应物滞留时间,减小排料带来的干扰。双通道排料阀进行小流量持续排料,大流量间歇性排料,提高了排料阀使用寿命,降低反应釜压力波动频率,提高反应物在反应釜内的整体滞留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常规有机废液或涉核有机废液处理,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工业体系发展完善及环保要求的提高,现有的焚烧、萃取、吸附等废液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排放要求。
由于超临界水(温度≥373.99℃、压力≥22.064MPa)具有溶解非极性有机化合物的能力,在足够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它与有机物、氧气、空气等完全互溶,因此这些有机化合物可以在超临界水中均相氧化,不受相间转移限制。超临水氧化技术是一种能够彻底破坏有机物结构,达到高效率处理有机物的技术。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水作为介质来氧化分解有机物。
在现有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中,受反应釜结构限制,其加热装置及冷却装置均位于反应釜壳体外部,在兼顾反应釜壳体材料强度的前提下,造成反应釜冷却及加热效率及其低下,既不利于快速控制反应釜温度,又提高了废液处理成本。在将废液等通入反应釜时,采用分开独立管路直排进料,不利于反应物的雾化、混合,延长了反应准备时间;由于其内部无特殊结构及有效控制措施,抗排料压力波动干扰能力差,容易造成反应物与反应产物同时被排除装置外的情况,造成处理效率低下;另外一方面由于现有的反应装置大部分采用间歇性排料控制,阀门工作次数频繁,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能够高效、快速的控制反应釜的加热和冷却,提高废液与氧气的反应效率,缩短反应准备时间,反应釜内部的反应压力控制准确、方便,提高克服排料压力波动的抗干扰能力,更进一步,可以提高排料阀的使用寿命和次数,降低因排料阀频繁开启、关闭造成的反应釜内部压力波动,减少对反应物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包括,
立式反应釜;
隔离套筒,所述隔离套筒位于立式反应釜内且其轴线平行于立式反应釜的轴线方向,且隔离套筒形成一个周向闭合、上下两端敞口的第一区域,隔离套筒的筒壁中设置有冷却液流道;
喷注器,所述喷注器位于隔离套筒的上端敞口处且其喷雾口指向隔离套筒形成的第一区域内,喷注器上设置有废液接口和氧气接口;
排料阀,所述排料阀位于第一区域的外侧,排料阀包括阀芯、一个流通截面较小的第一排料通道和一个流通截面较大的第二排料通道,且排料阀工作在以下两种模式之一:
排料阀的阀芯开启时,第一排料通道的入口接收来自立式反应釜的反应排放物,第二排料通道的入口同时接收来自立式反应釜和第一排料通道的出口的反应排放物,并将反应排放物从第二排料通道的出口排出;
排料阀的阀芯闭合时,第一排料通道的入口唯一接收来自立式反应釜的反应排放物,然后物料经第一排料通道的出口进入第二排料通道的入口,最终从第二排料通道的出口排出。
进一步,所述喷注器位于立式反应釜的顶部,立式反应釜的底部设置有排盐口,立式反应釜上还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到喷注器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出料口到排盐口的竖直距离,立式反应釜的外侧设置有加热装置。
进一步,所述喷注器为离心式、互击式、针栓式或同轴式喷注雾化结构。
进一步,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还包括截止阀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截止阀与排料阀串联,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位于喷注器上,以及截止阀与排料阀之间。
进一步,所述隔离套筒中的冷却液流道包括冷却液进入流道和冷却液返回流道,冷却液进入流道和冷却液返回流道平行于隔离套筒的轴线方向间隔交替分布。
进一步,所述冷却液返回流道与喷注器上的废液接口连通。
进一步,一条所述冷却液进入流道和一条所述冷却液返回流道连通并形成一条冷却液回路,隔离套筒中有多条相互独立的冷却液回路。
进一步,所述隔离套筒的底部与反应装置壳体的底部之间有一段间隔距离。
进一步,所述排料阀包括阀腔和阀杆,阀杆滑动连接在阀腔内,在阀杆的移动路径与阀腔表面相交位置设置有第二排料通道的入口,阀杆上设置有第一排料通道的入口和出口。
进一步,所述立式反应釜上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和安全阀,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插入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具备以下特点:
(1)废液与氧气分别通过废液接口、氧气接口进入反应装置喷注器内,经过喷注器雾化、预先混合后,有效缩短了反应物蒸发吸热及反应准备时间。
(2)废液与氧气通过喷注器进行雾化及提前混合,增加其与环境接触的表面积,可以有效缩短废液反应准备所需时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废液因吸热差形成过冷液在反应装置中积存的现象,降低了反应装置所需温度的临界值。
(3)隔离套筒将反应装置壳体的反应内腔分为内、外两个区域,隔离套筒底部与反应装置壳体之间的间隔形成流动通道,该结构可以有效延长反应物流动路径,降低排料压力波动带来的流动干扰,延长了反应滞留时间。
(4)隔离套筒形成的冷却结构与加热装置分别位于反应装置壳体的内部和外侧,独立控制,冷却及加热效率更高,更易控制。
(5)立式反应釜采用了两个流通截面不同的排料通道,第一排料通道的流量小于第二排料通道的流量,其中,第一排料通道持续排放,即在排料阀关闭的情况下第一排料通道始终连续排放,第二排料通道间歇性排放,当立式反应釜内的压力过大,且第一排料通道无法满足压力控制、物料排放需求时,排料阀开启第二排料通道,从而极大提高了排料阀的工作寿命,降低立式反应釜内的压力波动频率,减小对反应物的压力环境干扰,增加反应物的滞留时间。
(6)采用出料口及进料口都设置在立式反应釜顶部的布局结构,有效增加了反应物滞留时间,减小排料带来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示意图;
图2为排料阀结构示意图;
图3为隔离套筒中两种不同截面的冷却液流道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就此理解为本发明所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凡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修改、替换和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采用立式安装,即立式反应釜6,如图1,其进料口采用喷注器2雾化、混合的进料方式,位于具有冷却作用的隔离套筒7内侧并在立式反应釜6的顶部;出料口16位于具有冷却作用的隔离套筒7外侧并在立式反应釜6顶部附近,出料口16与排料出口管路11连接;排盐口17位于立式反应釜6底部;外部的加热装置12位于立式反应釜6的壳体上。
在反应物(废液、氧气)进入立式反应釜6前,关闭各排料阀10前对应的截止阀9及排盐口17,保持前端截止阀15处于打开状态,立式反应釜6通过其外壁上的加热装置12预先加热水建立起超临界反应的初始状态,通过安装在喷注器2上的压力传感器3和立式反应釜6各个监测点上的温度传感器8监测立式反应釜6内的压力及温度。将加压后的废液与氧气分别通过废液接口1、氧气接口4进入反应釜的喷注器2内。经过喷注器2雾化、预先混合后,有效缩短了反应物蒸发吸热及反应准备时间。在废液及氧气进入已建立初始状态的反应装置内进行反应后;同时打开截止阀9,进入系统自动控制状态。反应装置运行一段时间达到反应稳定状态后,通过系统控制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关闭加热装置12。
截止阀9既可以采用电动控制也可以实现手动控制,或者采用电动控制、手动控制中的任一种控制方式。
喷注器2采用离心式喷注器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互击式、针栓式、同轴式等喷注雾化结构形式。喷注器)与立式反应釜6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焊接或者法兰连接的装配形式。废液与氧气通过喷注器2进行雾化及提前混合,增加其与环境接触的表面积,可以有效缩短废液反应准备所需时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废液因吸热差形成过冷液在反应装置中积存的现象,降低了反应装置所需温度的临界值。
立式反应釜6的反应腔体内分为内、外两层(即图1中箭头流向相反的两个区域),内、外层是被具有冷却作用的隔离套筒7分开,喷注器2位于立式反应釜6顶部的隔离套筒7内,排料出口管路11位于立式反应釜6顶部附近的隔离套筒7外侧;外层与内层在立式反应釜6顶部不相通,在底部留有气体连通通道及排盐通道(即隔离套筒7与立式反应釜6底部的间隔);加热装置12安装在立式反应釜6的壳体外壁上。该结构可以有效延长反应物流动路径,降低排料压力波动带来的流动干扰(反应物流动行程如图1中箭头所示),延长了反应滞留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通入冷却液进行冷却,有效控制立式反应釜6内部温度。
具有冷却作用的隔离套筒7其结构可以使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实现全套筒内、外表面冷却,吸热面积大。隔离套筒7的冷却结构是由多个分布独立往返式圆形或矩形流道及其积液腔组成的具有一定承压能力的结构部件,也可以是三层夹板或者波纹板式等结构。如图3,冷却结构包括多条冷却液进入流道71和冷却液返回流道72,其中相邻的一条冷却液进入流道71和一条冷却液返回流道72连通形成一组独立的冷却回路,其余流道按照两条一组的方式组合,冷却液进入流道71和冷却液返回流道72的截面形式为圆形或矩形,多组独立的冷却回路沿着隔离套筒7的周向表面分布,冷却液进入流道71和冷却液返回流道72平行于隔离套筒7的轴线方向,长度覆盖隔离套筒7的长度。
立式反应釜6上的排料阀10具有阀腔105、阀杆104、阀连接接口101和两个排料通道(第一排料通道103和第二排料通道102),排放物料从阀连接接口101的内部管道进入阀腔105。阀杆104上开有垂直于其轴线且贯穿阀杆104径向的第一通孔以及阀杆104底端端面上与阀杆104轴线同轴的孔,第一通孔与孔相贯,共同组成了第一排料通道103。如图2所示,其中一个通道孔径较小(即具有最小的流通截面),作为第一排料通道103,直接连通排料出口管路11和出料口16,进行持续性小流量排料,在持续进料的情况下该通道的连续排料不会造成立式反应釜6内压力下降;另一个排料通道孔径较大(即该排料通道的最小流通截面大于第一排料通道的最小流通截面),作为第二排料通道102,处于常闭状态,当小孔径排料无法抑制反应装置超过控制运行压力时,通过自动控制排料阀10的阀芯、阀杆104开起及关闭,间歇性大流量排放反应产物并控制反应装置内的压力在运行压力范围内。利用小孔径通道持续排料,大孔径通道间歇性排料的思路,极大提高了有限工作寿命次数内排料阀10的工作周期,降低了反应釜压力波动频率,减小对反应釜内反应物质的干扰,增加了反应滞留时间。
反应生成的无机盐及立式反应釜6壁面脱落的氧化皮通过重力沉降在立式反应釜6底端,通过排盐口17排出。
若立式反应釜6内压力过高,超出立式反应釜6的设计工作允许压力最高值,安全阀13自动开启泄压保证反应装置安全,提高了反应装置运行安全。
在立式反应釜6内有多处反应装置压力监测点,为系统控制提供准确可靠的压力判断依据。压力传感器3分别位于喷注器2上、排料阀10与截止阀9之间,用于判断反应装置内部压力;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装置其余位置安装压力传感器3及其对应使用的截止阀9。位于喷注器2上的压力传感器3,利用刚进入立式反应釜6的低温气体进行防护冷却,可以有效降低内部高温气体对传感器的不利影响。压力传感器3与立式反应釜6采用螺纹连接形式。若位于喷注器2上压力传感器)出现异常,关闭其对应的前端截止阀15可进行在线拆卸及更换,不影响装置持续运行及自动控制。
在反应装置上有多处用于立式反应釜6的温度监测点,所采集的温度作为控制系统判断及控制用参数,用于判断反应装置不同位置的温度情况或者互为备份。温度传感器8为插入式温度传感器,提高了温度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可根据反应装置实际应用情况及结构安装在不同位置,用于判断立式反应釜6内的温度。温度与各结构采用螺纹连接形式或者焊接连接形式,可实现在线温度校核。
立式反应釜6采用加热、冷却分开的热管理结构模式,有效提高了反应装置的加热及冷却效率,降低了反应装置的运行成本,其中加热装置12位于立式反应釜6的外壳上,冷却结构位于隔离套筒7中。在反应过程中,若温度低于反应所需温度,通过系统自动判断开启外部加热装置12、切断内部隔离套筒7中流动的冷却液,对立式反应釜6进行加热升温;若温度高于所需反应温度,通过系统自动判断关闭外部加热装置12、打开冷却液,使之在内部隔离套筒7中流动,对反应装置进行冷却降温。
当处理废液时,可以将常温的即将被处理的废液作为冷却液,接入冷却液进口14,再将冷却液出口5与喷注器废液接口1相连,实现废液自我加热及反应装置的自我冷却,消除对前端设备加热的要求,有效降低了整个处理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成本。当反应装置反应温度较高、废液流量不足以冷却降低立式反应釜6温度时,冷却液进口14可直接接入外部大流量的冷却水,再通过冷却液出口5进行排出。
Claims (9)
1.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式反应釜(6);
隔离套筒(7),所述隔离套筒(7)位于立式反应釜(6)内且其轴线平行于立式反应釜(6)的轴线方向,且隔离套筒(7)形成一个周向闭合、上下两端敞口的第一区域,隔离套筒(7)的筒壁中设置有冷却液流道;
喷注器(2),所述喷注器(2)位于隔离套筒(7)的上端敞口处且其喷雾口指向隔离套筒(7)形成的第一区域内,喷注器(2)上设置有废液接口(1)和氧气接口(4);
排料阀(10),所述排料阀(10)位于第一区域的外侧,排料阀(10)包括阀芯、一个流通截面较小的第一排料通道(103)和一个流通截面较大的第二排料通道(102),所述排料阀(10)包括阀腔(105)和阀杆(104),阀杆(104)滑动连接在阀腔(105)内,在阀杆(104)的移动路径与阀腔(105)表面相交位置设置有第二排料通道(102)的入口,阀杆(104)上设置有第一排料通道(103)的入口和出口,且排料阀(10)工作在以下两种模式之一:
排料阀(10)的阀芯开启时,第一排料通道(103)的入口接收来自立式反应釜(6)的反应排放物,第二排料通道(102)的入口同时接收来自立式反应釜(6)和第一排料通道(103)的出口的反应排放物,并将反应排放物从第二排料通道(102)的出口排出;
排料阀(10)的阀芯闭合时,第一排料通道(103)的入口唯一接收来自立式反应釜(6)的反应排放物,然后物料经第一排料通道(103)的出口进入第二排料通道(102)的入口,最终从第二排料通道(102)的出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注器(2)位于立式反应釜(6)的顶部,立式反应釜(6)的底部设置有排盐口(17),立式反应釜(6)上还设置有出料口(16),出料口(16)到喷注器(2)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出料口(16)到排盐口(17)的竖直距离,立式反应釜(6)的外侧设置有加热装置(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注器(2)为离心式、互击式、针栓式或同轴式喷注雾化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截止阀(9)和压力传感器(3),所述截止阀(9)与排料阀(10)串联,所述压力传感器(3)分别位于喷注器(2)上,以及截止阀(9)与排料阀(1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套筒(7)中的冷却液流道包括冷却液进入流道(71)和冷却液返回流道(72),冷却液进入流道(71)和冷却液返回流道(72)平行于隔离套筒(7)的轴线方向间隔交替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返回流道(72)与喷注器(2)上的废液接口(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条所述冷却液进入流道(71)和一条所述冷却液返回流道(72)连通并形成一条冷却液回路,隔离套筒(7)中有多条相互独立的冷却液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套筒(7)的底部与反应装置壳体的底部之间有一段间隔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反应釜(6)上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8)和安全阀(13),所述温度传感器(8)为插入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75670.XA CN112850874B (zh) | 2021-01-20 | 2021-01-20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75670.XA CN112850874B (zh) | 2021-01-20 | 2021-01-20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50874A CN112850874A (zh) | 2021-05-28 |
CN112850874B true CN112850874B (zh) | 2022-06-03 |
Family
ID=7600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75670.XA Active CN112850874B (zh) | 2021-01-20 | 2021-01-20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5087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89032A (zh) * | 2022-04-29 | 2022-07-26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多途径利用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热的一体化反应器 |
CN114804425A (zh) * | 2022-04-29 | 2022-07-29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对有机废物具有强适应性的超临界水氧化处理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20986A (ja) * | 1999-10-27 | 2001-05-08 | Japan Organo Co Ltd | バッチ式超臨界水反応装置 |
CN202691072U (zh) * | 2012-07-30 | 2013-01-23 | 浙江沁园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机械式常开阀 |
CN108837792A (zh) * | 2018-08-14 | 2018-11-20 | 成都九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完全水力混合型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及其在污水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
CN109237508A (zh) * | 2018-08-14 | 2019-01-18 | 成都九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热燃烧反应器的气液混合装置及其应用 |
CN109319916A (zh) * | 2018-11-06 | 2019-02-12 | 北京航天新风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长周期稳定运行的连续式超临界水氧化系统 |
CN109851128A (zh) * | 2019-02-03 | 2019-06-07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和废液处理方法 |
CN110617466A (zh) * | 2019-10-22 | 2019-12-27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超深井下稠油热采的超临界水热燃烧型蒸汽发生器 |
CN111762866A (zh) * | 2020-06-26 | 2020-10-13 | 西安交通大学 | 用于难降解含氮及高盐有机污染物的多功能型超临界水强化氧化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264436A1 (en) * | 2015-03-12 | 2016-09-15 | Kenichi Hayakawa | Fluid treatment apparatus |
CN109650520A (zh) * | 2019-01-30 | 2019-04-19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利用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有机废液的装置 |
CN209602275U (zh) * | 2019-01-30 | 2019-11-08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
-
2021
- 2021-01-20 CN CN202110075670.XA patent/CN11285087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20986A (ja) * | 1999-10-27 | 2001-05-08 | Japan Organo Co Ltd | バッチ式超臨界水反応装置 |
CN202691072U (zh) * | 2012-07-30 | 2013-01-23 | 浙江沁园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机械式常开阀 |
CN108837792A (zh) * | 2018-08-14 | 2018-11-20 | 成都九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完全水力混合型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及其在污水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
CN109237508A (zh) * | 2018-08-14 | 2019-01-18 | 成都九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热燃烧反应器的气液混合装置及其应用 |
CN109319916A (zh) * | 2018-11-06 | 2019-02-12 | 北京航天新风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长周期稳定运行的连续式超临界水氧化系统 |
CN109851128A (zh) * | 2019-02-03 | 2019-06-07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和废液处理方法 |
CN110617466A (zh) * | 2019-10-22 | 2019-12-27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用于超深井下稠油热采的超临界水热燃烧型蒸汽发生器 |
CN111762866A (zh) * | 2020-06-26 | 2020-10-13 | 西安交通大学 | 用于难降解含氮及高盐有机污染物的多功能型超临界水强化氧化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一种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改进的探讨;魏光涛等;《化工设计通讯》;20090630(第02期);第6、55-5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50874A (zh) | 2021-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11567B (zh)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12850874B (zh)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 |
CN214571322U (zh)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 | |
CN201570286U (zh) | 一种用于核电系统的堆腔注水系统 | |
CN201906610U (zh) | 喷射反应装置 | |
US20140083469A1 (en) | Automatic coke remover with solid-of-revolution structure | |
EP1733202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xtracting gases from a process environment | |
CN114534485A (zh) | 一种应用于干法脱硝系统的喷射器冷却装置 | |
CN214477655U (zh) | 电池包冷却装置、电池包冷却系统和电池包 | |
CA1166442A (en) | Plasma spray gun with cooling fin nozzle and deionizer | |
CN110043807A (zh) | 一种uf6管道泄漏应急处理系统 | |
CN110642362A (zh) | 一种集物料预热-污染物多级强化降解-腐蚀防控多功能于一体的超临界水反应器 | |
CN214346290U (zh) | 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釜 | |
CN201439094U (zh) | 一种热轧带钢润滑供送系统 | |
CN112797211B (zh) | 一种排料方法、排料控制阀及其应用 | |
CN105781493A (zh) | 计量间集中加药装置 | |
CN103028506B (zh) | 一种气液自锁脱硝喷嘴 | |
CN101694341B (zh) | 一种蒸汽和导热油两用型真空干燥器 | |
CN211634967U (zh) | 一种自动灭火装置 | |
CN210021676U (zh) | 淋洗装置和uf6气体泄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 |
CN105179301A (zh) | 核主泵用非能动紧急注入水供应系统 | |
CN202983931U (zh) | 一种气液自锁脱硝喷嘴 | |
CN220509326U (zh) | 一种储罐降温喷淋的自动控制系统 | |
CN219117904U (zh) | 一种电加热喷洒自流一体装置 | |
CN217441383U (zh) | 蒸汽减温减压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