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9455B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39455B
CN112839455B CN201911155790.XA CN201911155790A CN112839455B CN 112839455 B CN112839455 B CN 112839455B CN 201911155790 A CN201911155790 A CN 201911155790A CN 112839455 B CN112839455 B CN 112839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housing
cover
portions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557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39455A (zh
Inventor
内田义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denge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denge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denge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denge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5579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394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39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9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39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9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H05K5/004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a two-part housing enclosing a PCB
    • H05K5/00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a two-part housing enclosing a PCB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for holding the PCB within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H05K5/004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a two-part housing enclosing a PCB
    • H05K5/005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a two-part housing enclosing a PCB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for protec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against vibration and moisture, e.g. potting, holders for relatively large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基板,具有电子部件的安装面;外壳,具有用于将基板插入于内部的开口部,并容纳从开口部插入的基板;以及罩盖,被固定于外壳以遮蔽开口部。其中,基板具有至少一个变形部,该变形部形成于基板的端部侧,且能够在与安装面直交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当基板被容纳在将罩盖固定于外壳后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时,通过变形部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外壳或罩盖相抵接,从而使基板在容纳空间内被保持为固定状态。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控制搭载于车辆中的电气设备的电子装置中,作为一种将基板保持于外壳(case)内的构造,其具备外壳侧基板保持部,该外壳侧基板保持部具有在外壳内夹入基板的间隙(例如,参照JP2015-233087A)。在具备这种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电子装置中,在考虑到制造上的偏差后,是将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间隙形成为更大于基板的厚度,从而基板就会被准确地插入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间隙。
在具备上述这种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电子装置中,由于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间隙是被形成为更大于基板的厚度,因此即使是存在制造上的偏差也能够保持基板,但是被保持于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基板会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松动,从而产生异响。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能够防止基板在外壳内松动从而防止产生异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装置,包括:基板,具有电子部件的安装面;外壳,具有用于将所述基板插入于内部的开口部,并容纳从所述开口部插入的所述基板;以及罩盖,被固定于所述外壳以遮蔽所述开口部。其中,所述基板具有至少一个变形部,该变形部形成于所述基板的端部侧,且能够在与所述安装面直交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当所述基板被容纳在将所述罩盖固定于所述外壳后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时,通过所述变形部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所述外壳或所述罩盖相抵接,从而使所述基板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被保持为固定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装置,在将基板容纳在将罩盖固定于外壳后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时,由于形成于基板上的变形部是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抵接于外壳或罩盖来使基板在容纳空间内被保持为固定状态,因此,就能够防止基板在外壳内松动从而防止产生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构成上述电子装置的基板的斜视图。
图3是构成上述电子装置的基板的平面图。
图4是构成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斜视图。
图5是构成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正面图。
图6是图5中的箭头VI-VI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7是图5中的箭头VII-VII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8是构成上述电子装置的罩盖的正面斜视图。
图9是构成上述电子装置的罩盖的背面图。
图10是构成上述电子装置的罩盖的背面斜视图。
图11是图9中的箭头XI-XI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12是图9中的箭头XII-XII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13是展示将基板组装在上述外壳上的组装第一阶段的外壳以及基板的平面图。
图14是图13中的箭头XIV-XIV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15是图14中的箭头XV-XV位置处的外壳以及基板的截面图。
图16是展示将基板组装在上述外壳上的组装第二阶段的,图14中的箭头XV-XV位置处的外壳以及基板的平面图。
图17是展示将基板组装在上述外壳上的组装第三阶段的,图14中的箭头XV-XV位置处的外壳以及基板的平面图。
图18是展示将罩盖组装在上述外壳上的组装第一阶段的罩盖以及基板的截面图。
图19是图18中的箭头XIX-XIX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20是图19中的箭头XX-XX位置处的罩盖以及基板的截面图。
图21是展示将罩盖组装在上述外壳上的组装第二阶段的,图19中的箭头XX-XX位置处的罩盖以及基板的截面图。
图22是展示将罩盖组装在上述外壳上的组装第三阶段的,图19中的箭头XX-XX位置处的罩盖以及基板的截面图。
图23是展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的斜视图。
图24是展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中形成在基板上的变形部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截面图。
图25是展示在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中形成在基板上的变形部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截面图。
图26是展示在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中形成在基板上的变形部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截面图。
图27是展示在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中形成在基板上的变形部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的截面图。
图28是展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用于特定形状或几何条件以及其程度的,例如“平行”或“直交”等用语或长度或角度的值等不受严格意义的限制,包含能够获得同样功能的程度范围来进行解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参照的附图中,在同一部分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添加同一符号或类似符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为了便于说明,附图的尺寸比例有时会与实际的比例不同,或者会从附图中省略构成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将在图1等中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箭头所标示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来对电子部件的构成部的位置与朝向来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1是用于控制搭载于车辆中的电机或悬架减振器等电气设备的电子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包括:基板2,安装有电子部件21;外壳3,将基板2容纳在内部;以及罩盖4,被固定于外壳3。
【基板2】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基板2是呈矩形板状的印刷布线板,其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在作为基板2的上端面的安装面2a上,安装有电子部件21以及连接器22。电子部件21通过搭载于车辆中的电源(例如电池)所提供的电力来进行驱动,从而对搭载于车辆中的电气设备实施控制。在图2等图中,虽然展示了仅有一个电子部件21被安装在安装面2a上的形态,但是实际上在安装面2a上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此外,在基板2的下端面也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连接器22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呈箱状的壳体;以及被固定于该壳体的多个连接端子。从壳体突出的多个连接端子的端部侧被插入并焊接在将基板2上下贯通的贯通孔中,连接器22因此被安装于安装面2a。在向连接器22(壳体)的后方开口的连接开口部22a中,插入并连接有与搭载于车辆中的电源以及电气设备相连接的线束(电缆)侧的连接器。在基板2的安装面2a上,形成有将电子部件21以及连接器22等电连接的布线图案。在安装面2a上,设置有用于保护布线图案等的抗蚀剂层。
在基板2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有能够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变形部23、24。具体来说,在基板2的前端部2b侧形成有两个前侧变形部23。在基板2的前端部2b的左右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前侧变形部23。在基板2中,通过加入从前端部2b向后方延伸的,且进一步从该后端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从平面上看是呈L字形的切口部C1,由此在基板2的前端部2b侧形成前侧变形部23。由此而形成的前侧变形部23具有:变形基部23a,与基板2相连接并向前方延伸;以及变形臂部23b,从变形基部23a的前部向左右方向(基板2的中央侧)延伸。通过变形基部23a以及变形臂部23b,前侧变形部23也被形成为是在平面上看呈L字形,并且前侧变形部23相对于基板2是成为悬臂状态。基板2通过树脂材料等被形成为薄板状。因此,如果来自于上下方向的力作用在变形臂部23b的前端(自由端)侧,那么前侧变形部23就会将基板2与变形基部23a之间的连结部分、以及变形基部23a与变形臂部23b之间的连结部分的至少任意一方作为支点,从而就能够弹性变形为使变形臂部23b的前端侧在上下方向移动。
在基板2的后端部2c侧形成有两个后侧变形部24。在基板2的后端部2c的左右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后侧变形部24。在基板2中,通过加入从后端部2c向前方延伸的,且进一步从该前端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从平面上看是呈L字形的切口部C2,由此在基板2的后端部2c侧形成后侧变形部24。由此而形成的后侧变形部24具有:变形基部24a,与基板2相连接并向后方延伸;以及变形臂部24b,从变形基部24a向左右方向(基板2的中央侧)延伸。通过变形基部24a以及变形臂部24b,后侧变形部24也被形成为是在平面上看呈L字形,并且后侧变形部24相对于基板2是成为悬臂状态。如上所述,由于基板2是树脂制的薄板状,因此,如果来自于上下方向的力作用在变形臂部24b的前端(自由端)侧,那么后侧变形部24就会将基板2与变形基部24a之间的连结部分、以及变形基部24a与变形臂部24b之间的连结部分的至少任意一方作为支点,从而就能够弹性变形为使变形臂部24b的前端侧在上下方向移动。此外,如上所述,虽然在安装面2a设置有抗蚀剂层,但是为了使前侧以及后侧变形部23、24易于弹性变形,也可以在形成前侧以及后侧变形部23、24的安装面2a的部分不设置抗蚀剂层。另外,还可以在基板2的左右端部侧形成与前侧以及后侧变形部23、24相同的变形部。
【外壳3】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外壳3是由前壁部3a、下壁部3b、上壁部3c、左壁部3d以及右壁部3e所构成的树脂制的矩形箱状构件。外壳3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外壳侧开口部31。外壳3能够在其内部容纳从外壳侧开口部31插入的基板2。基板2在从前端部2b侧沿着安装面2a的方向上通过外壳侧开口部31来被插入并容纳在外壳3的内部。
外壳3具有:两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在外壳3的内部被设置在与外壳侧开口部31相向的前壁部3a的内面。在前壁部3a的内面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一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具有: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在前壁部3a中的左右方向上被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以及一个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被配置在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之间。
如图5~图7所示,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分别是呈:从前壁部3a的内面向外壳侧开口部31侧(后方)延伸的,并且是将左右方向设置成厚度方向的平板状。在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中,被配置在外壳3的左右中央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向外壳侧开口部31侧(后方侧)延伸的尺寸比被配置在左右的壁部3d、3e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向外壳侧开口部31侧(后方侧)延伸的尺寸更长(参照图7)。在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后端侧分别形成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21a(参照图6)。
在前壁部3a的内面,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位于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之间,并且被配置在比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与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相同,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是呈:从前壁部3a的内面向外壳侧开口部31侧(后方)延伸的,并且是将左右方向设置成厚度方向的平板状。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的向外壳侧开口部31侧延伸的尺寸比配置在外壳3的左右中央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更短,但比被配置在左右的壁部3d、3e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更长(参照图7)。在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的后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322a(参照图6)。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在上下方向上按照小于基板2的厚度的间隔来配置。换言之,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图14所示的间隔d1)是比基板2的厚度更小的间隔。
在前壁部3a的内面,一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进一步具有: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被配置在左右的壁部3d、3e侧上所配置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方。与上述保持部321、322相同,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是呈:从前壁部3a的内面向外壳侧开口部31侧(后方)延伸的,并且是将左右方向设置成厚度方向的平板状。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的向外壳侧开口部31侧延伸的尺寸比被配置在左右的壁部3d、3e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更短(参照图7)。被配置在左右的壁部3d、3e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与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在上下方向上按照与基板2的厚度相同的间隔(或者,比基板2的厚度稍大的间隔)来配置。换言之,在该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与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的下端部之间能够插入基板2,并且该基板2是被该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以及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所夹持。
在前壁部3a的内面,一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进一步具有:凸状的基板前端定位突起324,被配置在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的下端部之间。基板前端定位突起324位于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之间,并且被配置在比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更靠近左右的壁部3d、3e侧的位置。当基板2被插入于外壳3内时,基板前端定位突起324与基板2中的前侧变形部23的变形臂部23b的前端侧相抵接,并将变形臂部23b按压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后方)。此外,基板前端定位突起324在左右方向上的配置也可以是变更为其他的位置。
外壳3具有:两个基板插入引导部35,在外壳3的内部被分别设置在下壁部3b的内面的左右两侧。在下壁部3b的内面,两个基板插入引导部35分别从靠近外壳侧开口部31的位置延伸至前壁部3a的内面侧。基板插入引导部35的高度(距离下壁部3b的内面的高度)位于比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略低的位置(或者,位于与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5以及图6)。
如图4所示,在上壁部3c的外端面,外壳3具有:凸状的两个外壳侧锁定部36,被分别设置在靠近外壳侧开口部31的位置的左右两侧;以及“コ”形的两个锁定壁部37,被设置为包围各外壳侧锁定部36的左右两侧以及前侧。两个外壳侧锁定部36以及两个锁定壁部37在外壳3的下壁部3b上也是相同地设置(参照图5)。在上壁部3c,外壳3进一步具有:连接器容纳部38,在靠近外壳侧开口部31的位置的左右中央呈向上方鼓起的形状;以及两个爪容纳部39,分别设置在连接器容纳部38的左右两侧。两个爪容纳部39分别呈:在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3c,并且向后方开口的缺口形状。外壳3的上壁部3c呈:从前后中央至后侧的部分是比前侧的部分更高的落差形状。
【罩盖4】
如图8~图10所示,罩盖4是呈: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厚度,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构件。罩盖4的大小是能够遮蔽外壳3的外壳侧开口部31的平板状,并且被固定于外壳3以遮蔽外壳侧开口部31。罩盖4具有:罩盖侧开口部45,被设置在左右中央的位置;以及三个外侧爪部47,分别被设置在罩盖4的上端部中的罩盖侧开口部45的左右两侧以及罩盖4的下端部的左右中央。罩盖侧开口部45并非设置在罩盖4的上下中央,而是设置在偏向上侧的位置,并向上方开口。罩盖4进一步具有:两组罩盖侧锁定部46,被分别设置在比三个外侧爪部47更靠近左右端侧的位置。两组罩盖侧锁定部46分别具有:呈平板状的两个锁定臂部461,从罩盖4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向前方延伸。在两个锁定臂部461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锁定孔461a。
罩盖4具有:两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设置于当被固定于外壳3时是与外壳3的内部相向的罩盖4的前端面4a(内面)。在罩盖4的前端面4a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一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具有: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在罩盖4的前端面4a的左右方向上被隔开规定间隔配置;以及一个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被配置在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之间。
如图9~图12所示,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分别呈:从罩盖4的前端面4a向前方延伸的,并且是将左右方向设置成厚度方向的平板状。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从前端面4a向前方所延伸的尺寸为相同的长度(参照图12)。在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前端侧分别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411a(参照图11)。
在罩盖4的前端面4a,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位于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之间,并且被配置在比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与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相同,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是呈:从前端面4a向前方延伸的,并且是将左右方向设置成厚度方向的平板状。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向前方延伸的尺寸与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从前端面4a向前方延伸的尺寸是相同的长度(参照图11)。在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前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412a(参照图11)。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与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在上下方向上按照小于基板2的厚度的间隔来配置。换言之,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上端部与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图19所示的间隔d2)是比基板2的厚度更小的间隔。
在罩盖4的前端面4a中,一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进一步具有:两个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被分别配置于在罩盖4的左右端侧上配置的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上方位置、以及靠近罩盖侧开口部45的位置。与上述保持部411、412相同,两个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分别呈:从前端面4a向前方延伸的,并且是将左右方向设置成厚度方向的平板状。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的向前方延伸的尺寸比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更短(参照图12)。被配置在罩盖4的左右端侧的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与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在上下方向上是按照与基板2的厚度相同的间隔(或者,比基板2的厚度稍大的间隔)来配置。换言之,在该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上端部与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的下端部之间能够插入基板2,并且该基板2是被该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以及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所夹持。
在罩盖4的前端面4a,一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进一步具有:凸状的基板后端定位突起414,被配置在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上端部与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下端部之间。基板后端定位突起414位于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之间,并且被配置在比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更靠近罩盖4的左右端侧的位置。当基板2被插入于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时,基板后端定位突起414与基板2中的后侧变形部24的变形臂部24b的前端侧相抵接,并将变形臂部24b按压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前方)(参照图17)。此外,基板后端定位突起414在左右方向上的配置也可以是变更为其他的位置。
罩盖4具有:多个内侧爪部48,被分别设置在前端面4a的上下两侧;以及连接器支撑部49,在前端面4a的左右中央上是被设置在靠近罩盖侧开口部45的位置。多个内侧爪部48分别呈:从前端面4a向前方延伸的平板状。当罩盖4被固定于外壳3时,多个内侧爪部48分别接近(或接触)于外壳3的上下的壁部3c、3b的内面,并且与上述的三个外侧爪部47一起将外壳3的上下的壁部3c、3b夹入于上下方向。连接器支撑部49是呈:从前端面4a向前方延伸的平板状。在连接器支撑部49的前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49a(参照图10)。当罩盖4被固定于外壳3时,连接器支撑部49的倾斜面49a与容纳在外壳3的内部的基板2的连接器22的下端外端面相抵接,并且连接器支撑部49会支撑连接器22。在前端面4a中,罩盖4进一步具有:多个平板状的加强部43,被设置为分别连接多个内侧爪部48;以及平板状的基板插入引导部44,被分别设置在比两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更靠近左右端侧的位置。
【电子装置1的组装】
下面,将对上述构成的电子装置1的组装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将基板2从外壳侧开口部31插入外壳3的内部,随后通过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以遮蔽外壳侧开口部31来组装电子装置1。此外,在电子装置1中,能够对基板2与罩盖4进行组装,并在该组装状态下将基板2插入外壳3内的同时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
【将基板2插入外壳3】
基板2在从前端部2b侧沿着安装面2a的方向上是通过外壳侧开口部31来被插入于外壳3的内部。在外壳3的内部,按照在左右的基板插入引导部35的上端部上进行滑动的方式来边引导基板2边将其插入。在将基板2插入外壳3时,首先,基板2的前端部2b分别与左右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中的配置在外壳3的左右中央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倾斜面321a相抵接。随后,基板2中的左右的前侧变形部23的变形基部23a的前端部会分别与左右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中的配置在外壳3的左右壁部3d、3e侧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倾斜面321a相抵接。并且,基板2的前端部2b以及左右的变形基部23a的前端部在沿着该倾斜面321a上推的同时将基板2插入于外壳3内。
如果基板2在外壳3内进一步插入,如图13~图15所示,左右的前侧变形部23中的变形臂部23b的自由端侧的前端部会分别与左右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中的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的倾斜面322a相抵接。并且,左右的变形臂部23b的自由端侧被沿着该倾斜面322a下推。通过被这样下推,前侧变形部23会以变形基部23a的下端面与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之间的抵接部分作为支点,从而弹性变形为使左右的变形臂部23b的自由端侧在下方移动。随后,如图16所示,左右的变形基部23a被夹持在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与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的下端部之间。如图17所示,基板2被插入外壳3内,直至左右的变形臂部23b的前端部是成为与左右的基板前端定位突起324相抵接的状态。如果基板2是如上述般被插入于外壳3内,那么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会从下方被支撑在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上端部,并且左右的变形基部23a被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以及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从上下方向夹持,左右的变形臂部23b在下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的下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前端部2b侧被保持于外壳3。
【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
基板2在如上所述般被插入于外壳3的内部后,罩盖4被固定于外壳3以遮蔽外壳侧开口部31。如果在将罩盖4的前端面4a与外壳侧开口部31相迎合的状态下使罩盖4接近于外壳3,如图18~图20所示,罩盖4的左右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中的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倾斜面411a会分别与插入外壳3内的基板2的后端部2c、以及左右的后侧变形部24的变形基部24a的后端部相抵接。并且,左右的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倾斜面411a在将基板2的后端部2c以及左右的变形基部24a的后端部沿着该倾斜面411a上推的同时,罩盖4的前端面4a会接近基板2的后端部2c侧。这时,罩盖4的连接器支撑部49的倾斜面49a会与被安装在基板2上的连接器22的下端外端面相抵接。并且,连接器支撑部49的倾斜面49a在将连接器22沿着该倾斜面49a上推的同时,该倾斜面49a按照:连接器22的连接开口部22a是从罩盖4的罩盖侧开口部45向外方突出的方式来对连接器22进行引导。并且,罩盖4的左右的基板插入引导部44的内侧面通过分别与基板2的左右端部相抵接来进行基板2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如果罩盖4的前端面4a再进一步接近于基板2的后端部2c侧,如图21所示,左右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中的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倾斜面412a会分别与基板2中的左右的后侧变形部24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的后端部相抵接。并且,左右的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倾斜面412a将左右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沿着该倾斜面412a下推。通过这样来下推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后侧变形部24就会以变形基部24a的下端面与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上端部之间的抵接部分作为支点,从而弹性变形为使左右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在下方移动。随后,如图22所示,在左右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中,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上端部与两个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的下端部分别将基板2的后端部2c以及变形基部24a从上下方向进行夹持。并且,左右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中的基板后端定位突起414分别与基板2的左右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的后端部相抵接。一旦成为上述状态,基板2的后端部2c侧以及左右的变形基部24a会被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以及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从上下方向夹持,并且左右的变形臂部23b在下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下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后端部2c侧被保持于罩盖4。
对于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是如图23所示,外壳3中的左右的外壳侧锁定部36通过被插入并卡合在罩盖4中的左右的罩盖侧锁定部46的锁定孔461a中来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在以上述方法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后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如上所述,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会被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从下方支撑,并且左右的变形基部23a被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以及外壳侧第三保持部323从上下方向夹持,左右的变形臂部23b在下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的下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前端部2b侧被保持于外壳3。此外,基板2的后端部2c侧以及左右的变形基部24a被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以及罩盖侧第三保持部413从上下方向夹持,并且左右的变形臂部24b在下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的下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后端部2c侧被保持于罩盖4。通过基板前端定位突起324以及基板后端定位突起414来将前侧变形部23的左右的变形臂部23b以及后侧变形部24的左右的变形臂部24b从前后方向进行按压,因此,基板2在容纳空间内被保持为对于前后方向的移动是受到限制的状态。这样,在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后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基板2就会被保持为固定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1,在将基板2容纳在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后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时,通过使形成于基板2的变形部23、24在处于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外壳3或罩盖4相抵接,从而利用变形部23、24在抵消弹性变形的方向上的弹力来将基板2保持于上述容纳空间内。因此,就能够防止基板2在外壳3内松动从而防止产生异响。
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1中,基板2在通过外壳侧开口部31来从沿着安装面2a的方向插入外壳3内时,形成在作为基板2的插入前端部的前端部2b上的前侧变形部23的变形臂部23b是通过抵接于:在与外壳侧开口部31相向的外壳3的前壁部3a的内面上设置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2的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从而来进行弹性变形。通过这样,就能够将基板2插入外壳3内与利用了前侧变形部23的弹性变形来将基板2保持于外壳3的这两个步骤同时进行。因此,就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子装置1的组装。
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1中,罩盖4在被固定于外壳3时,在位于插入外壳3内的基板2的罩盖4侧处的后端部2c上形成的后侧变形部24的变形臂部24b是通过抵接于:在罩盖4的内面上设置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1的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从而来进行弹性变形。通过这样,就能够将罩盖4固定于外壳3与利用了后侧变形部24的弹性变形来保持基板2的后端部2c侧的这两个步骤同时进行。因此,就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子装置1的组装。
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1中,在沿基板2的前端部2b上的安装面2a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各形成一个前侧变形部23,在沿基板2的后端部2c上的安装面2a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各形成一个后侧变形部24。通过这样,由于在基板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能够利用变形部23、24的弹力来对基板2进行保持,因此就能够稳定地保持基板2。此外,通过在基板2的端部2b、2c侧上加入从平面上看是呈L字形的切口部从而来形成前侧变形部23以及后侧变形部24。因此,就能够在不将用于成形变形部23、24的模具的形状复杂化的情况下,简便地形成适于弹性变形的形状的前侧变形部23以及后侧变形部24。
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1中,基板2在被插入外壳3时,通过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来保持基板2的前端部2b侧,并且在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之间,通过相对于各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在基板2的厚度方向上按照小于基板2的厚度的间隔来配置后的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来按压前侧变形部23并使其弹性变形。通过这样,就能够在利用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21的两点来支撑基板2的同时,通过两点之间的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22来按压前侧变形部23从而使前侧变形部23稳定地弹性变形。因此,就能够稳定地保持基板2。
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装置1中,罩盖4在被固定于外壳3时,通过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来保持基板2的后端部2c侧,并且在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之间,通过相对于各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在基板2的厚度方向上按照小于基板2的厚度的间隔来配置后的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来按压后侧变形部24并使其弹性变形。通过这样,就能够在利用两个罩盖侧第一保持部411的两点来支撑基板2的同时,通过两点之间的罩盖侧第二保持部412来按压后侧变形部24从而使后侧变形部24稳定地弹性变形。因此,就能够稳定地保持基板2。
虽然在此说明了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一个示例,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基板2的前端部2b以及后端部2c的两端部形成有前侧变形部23以及后侧变形部24,但是也可以是将该变形部形成在前端部2b以及后端部2c中的任意一方。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如下所示的各种变形、替换、省略等。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24所示,形成于基板2的变形部也可以是通过加入从基板2的端部呈直线形延伸的切口部C3来形成。形成在基板2的前端部2b侧的变形部250相对于基板2是成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悬臂状态。设置在外壳3的前壁部3a的内面上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50具有:一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51;以及一个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52。如果基板2被插入外壳3内,通过使变形部250的自由端侧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52的倾斜面相抵接来将变形部250的自由端侧沿着该斜面上推。通过被这样上推,变形部250会以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与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51的下端部之间的抵接部分作为支点,从而弹性变形为使变形部250的自由端侧在上方移动。通过这样,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会被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51从上方支撑,并且变形部250的自由端侧在上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52的上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前端部2b侧被保持于外壳3。根据这种构成,就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变形部250的弹性变形来将基板2在外壳3内无松动地保持。此外,通过设置比L字形的切口部C1更简易的直线形的切口部C3,就能够更为简便地形成变形部250。另外,即使是在形成于基板2的后端部2c侧的变形部、以及形成于罩盖4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中,也能够采用与上述变形部250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50相同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25所示,在基板2的端部侧,形成于基板2的变形部也可以是通过加入在基板2的内部呈直线形延伸的切口部C4来形成。形成于基板2的前端部2b侧的变形部260是呈:在包含基板2的前端部2b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被设置于外壳3的前壁部3a的内面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60具有: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61、以及一个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62。如果基板2被插入外壳3内,变形部260的左右中央部是通过抵接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62的倾斜面来使变形部260的左右中央部沿着该倾斜面下推。通过被这样下推,变形部260将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与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61的上端部之间的抵接部分作为支点,从而弹性变形为使变形部260的左右中央部在下方移动。这样,通过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61来从下方支撑基板2的前端部2b侧,并且使变形部260的左右中央部在下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抵接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62的下端部,从而使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保持于外壳3。根据这种构成,就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变形部260的弹性变形来将基板2在外壳3内无松动地保持。此外,即使是在形成于基板2的后端部2c侧的变形部、以及形成于罩盖4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中,也能够采用与上述变形部260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60相同的构成。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26所示,形成于基板2的变形部也可以是通过从基板2的前端部2b加入从平面上看是呈T字形的切口部C5来形成。形成于基板2的前端部2b侧的两个变形部270相对于基板2是分别成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悬臂状态。两个变形部270以彼此的自由端是相对的状态设置。设置于外壳3的前壁部3a的内面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70具有: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71;以及两个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72。两个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72可以为一体化。如果基板2被插入外壳3内,两个变形部270通过分别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72的倾斜面相抵接来使两个变形部270的自由端侧分别被沿着该倾斜面下推。通过被这样下推,变形部270会以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与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71的上端部之间的抵接部分作为支点,从而弹性变形为使两个变形部270的自由端侧在上方移动。通过这样,基板2的前端部2b侧被两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71从下方支撑,并且两个变形部270的自由端侧在下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72的下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前端部2b侧被保持于外壳3。根据这种构成,就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两个变形部270的弹性变形来将基板2在外壳3内无松动地保持。此外,即使是在形成于基板2的后端部2c侧的变形部、以及形成于罩盖4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中,也能够采用与上述变形部270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70相同的构成。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27所示,形成于基板2的变形部也可以是通过分别加入从基板2的端部呈直线形延伸的切口部C6、以及从平面上看是呈L字形的切口部C7来形成。形成于基板2的前端部2b侧的两个变形部280、290相对于基板2是分别成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悬臂状态。两个变形部280、290以彼此的固定端是相对的状态设置。设置于外壳3的前壁部3a的内面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80具有:一个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81;以及两个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82。如果基板2被插入外壳3内,两个变形部280、290的自由端侧通过分别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82的倾斜面相抵接来使两个变形部280、290的自由端侧分别被沿着该倾斜面上推。通过被这样上推,两个变形部280、290会以基板2的前端部2b侧与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81的下端部之间的抵接部分作为支点,从而弹性变形为使两个变形部280、290的自由端侧在上方移动。通过这样,基板2的前端部2b侧被外壳侧第一保持部381从上方支撑,并且两个变形部280、290的自由端侧在上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外壳侧第二保持部382的上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前端部2b侧被保持于外壳3。根据这种构成,就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两个变形部280、290的弹性变形来将基板2在外壳3内无松动地保持。此外,即使是在形成于基板2的后端部2c侧的变形部、以及形成于罩盖4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中,也能够采用与上述变形部280、290以及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80相同的构成。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28所示,外壳3是向上方开口的箱状构件,并且罩盖4可以被固定于外壳3以遮蔽所述上方开口部。被设置于外壳3的内面的左右两侧的两组外壳侧基板保持部390分别具有:两个外壳侧保持部391。被设置于罩盖4的内面的左右两侧的两组罩盖侧基板保持部490分别具有:一个罩盖侧保持部491。如果基板2从外壳3的上方开口部插入外壳3内,基板2的左右两侧的变形基部24a分别被两个外壳侧保持部391从下方支撑。并且,如果罩盖4被固定于外壳3以遮蔽外壳3的上方开口部,罩盖4的左右的罩盖侧保持部491的下端部通过分别与基板2的左右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的上端面相抵接来使左右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分别被下推。通过被这样下推,左右的变形臂部24b会以变形基部24a的下端面与外壳侧保持部391之间的抵接部分作为支点,从而弹性变形为使左右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在下方移动。通过这样,基板2的后端部2c侧以及左右的变形基部24a被外壳侧保持部391从下方支撑,左右的变形臂部24b的自由端侧在下方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罩盖侧保持部491的下端部相抵接,因此,基板2的后端部2c侧被保持于外壳3。此外,用于保持基板2的前端部2b侧的外壳侧以及罩盖侧基板保持部采用的是与上述外壳侧以及罩盖侧基板保持部390、490相同的构成。根据这种构成,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左右的后侧变形部24的弹性变形来将基板2在外壳3内无松动地保持。此外,在形成于基板2的变形部中,也可以采用与上述第二~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变形部相同的构成。

Claims (5)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具有电子部件的安装面;
外壳,具有用于将所述基板插入于内部的开口部,并容纳从所述开口部插入的所述基板;以及
罩盖,被固定于所述外壳以遮蔽所述开口部,
其中,所述基板具有:至少一个变形部,该变形部形成于将所述基板从沿着所述安装面的方向插入所述外壳内时的所述基板的前端部侧,且能够在与所述安装面直交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所述外壳具有:外壳侧基板保持部,设置在与所述开口部相向的所述外壳的内面,
所述外壳侧基板保持部具有:
两个第一保持部,从与所述开口部相向的所述外壳的内面向所述开口部侧延伸;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保持部,在所述两个第一保持部之间的位置上从所述外壳的内面向所述开口部侧延伸,
所述两个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在被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按照小于所述基板的厚度的间隔来配置,
所述基板在被插入所述外壳时,所述基板的前端部侧被夹在两个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之间,在通过所述两个第一保持部来支撑所述基板的前端部侧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二保持部来按压所述变形部使其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基板在所述外壳内被保持为固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变形部还形成于:在将所述基板容纳在所述外壳内时位于所述罩盖侧的所述基板的基端部侧,
所述罩盖具有:罩盖侧基板保持部,设置在被固定于所述外壳时与所述外壳相向的所述罩盖的内侧,
所述罩盖侧基板保持部具有:
两个第三保持部,从所述罩盖的内侧面向所述外壳内延伸;以及
至少一个第四保持部,在所述两个第三保持部之间的位置上从所述罩盖的内面向所述外壳内延伸,
所述两个第三保持部与所述第四保持部在被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按照小于所述基板的厚度的间隔来配置,
所述罩盖在被固定于所述外壳时,所述基板的基端部侧被夹在两个所述第三保持部和所述第四保持部之间,在通过所述两个第三保持部来支撑所述基板的基端部侧的同时通过所述第四保持部来按压所述变形部从而使其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沿所述基板的端部上的所述安装面的方向的两侧各形成一个所述变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变形部通过在所述基板的端部侧加入从平面上看是呈L字形的切口部来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变形部通过在所述基板的端部侧加入从平面上看是呈T字形的切口部来形成。
CN201911155790.XA 2019-11-22 2019-11-22 电子装置 Active CN1128394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55790.XA CN112839455B (zh) 2019-11-22 2019-11-22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55790.XA CN112839455B (zh) 2019-11-22 2019-11-22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9455A CN112839455A (zh) 2021-05-25
CN112839455B true CN112839455B (zh) 2022-10-28

Family

ID=75921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55790.XA Active CN112839455B (zh) 2019-11-22 2019-11-22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394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87793A1 (en) * 2022-06-03 2023-12-06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Housing assembly, assembled par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substrate in a hous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44152A (ja) * 1999-02-22 2000-09-08 Denso Corp 制御機器の基板保持装置
JP2012238709A (ja) * 2011-05-11 2012-12-06 Denso Corp 電子装置の筐体構造
CN108780960A (zh) * 2016-03-11 2018-11-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卡缘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9288B2 (ja) * 2004-06-02 2009-12-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装置の筐体構造
CN2775999Y (zh) * 2005-03-30 2006-04-26 北京爱博精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路板固定连接装置
JP2007329413A (ja) * 2006-06-09 2007-12-20 Denso Corp 電子装置
TWI474564B (zh) * 2011-07-28 2015-02-21 Dai Ichi Seiko Co Ltd Connector device
CN103857241A (zh) * 2012-11-28 2014-06-1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路板固定装置
DE112013006186T5 (de) * 2012-12-20 2015-09-10 Magna Closures Inc. Steuereinheit-Verkleidungsvorrichtung
JP6148884B2 (ja) * 2013-03-19 2017-06-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JP5946023B2 (ja) * 2013-12-27 2016-07-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回路装置
WO2015177060A1 (en) * 2014-05-22 2015-11-26 Koninklijke Philips N.V. Printed circuit board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product to a main printed circuit board
WO2016197566A1 (zh) * 2015-06-12 2016-12-15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具有封装型芯片屏蔽结构的二次电化学电池封口体及电池
JP2018156889A (ja) * 2017-03-21 2018-10-0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945187B2 (ja) * 2017-08-03 2021-10-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灯具、移動体及び電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705859B2 (ja) * 2018-04-10 2020-06-0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44152A (ja) * 1999-02-22 2000-09-08 Denso Corp 制御機器の基板保持装置
JP2012238709A (ja) * 2011-05-11 2012-12-06 Denso Corp 電子装置の筐体構造
CN108780960A (zh) * 2016-03-11 2018-11-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卡缘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9455A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59571B2 (ja) 基板用雌端子金具
JP6123004B1 (ja) コネクタ
US11641073B2 (en) Connector
JP2020119692A (ja)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GB226065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odule holder
JP275110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809463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CN112839455B (zh) 电子装置
JP202001373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133824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US11051420B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06019297A (ja) プラグ型コネクタ
JP7337681B2 (ja) 電子装置
KR102417816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JP2019129137A (ja) コネクタ、相手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068252B2 (ja) 電気接続箱ユニット
CN114628952A (zh) 连接器
JP2008027875A (ja)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JP200519086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23090114A1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US1181257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4725731B (zh) 连接器组件
JP2023049553A (ja) 基板実装型の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基板
CN112652904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729487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