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16681B - 一种生化试纸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化试纸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16681B
CN112816681B CN202110098790.1A CN202110098790A CN112816681B CN 112816681 B CN112816681 B CN 112816681B CN 202110098790 A CN202110098790 A CN 202110098790A CN 112816681 B CN112816681 B CN 1128166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test paper
sample
biochemical test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987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16681A (zh
Inventor
钱锐泽
韦里
周中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aol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Quicking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aol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Quicking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aol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Quicking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aoling Bio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16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16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16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16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2Use of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for colorimetric, spectrophotometric or fluorometric investigation, e.g. use of reagent paper and including single- and multilayer analy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和盖部;管部包括:溶液腔;试纸固定部件;第一定位部件,第一定位部件设置于溶液腔的底部;若干第二定位部件,若干第二定位部件设置于第一定位部件的上部。其优点在于,利用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对放置入溶液腔的样品管进行定位,使样品管内的待检测样品与溶液腔内的溶液在密封状态下进行混合,减少了待检测样品的暴露时间,降低感染风险;检测过程全封闭进行,在检测完成后,可以将生化试纸管直接当做医疗废弃物抛弃,避免污染环境,防止试管内的高危害性物质影响生命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生化试纸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快速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化试纸管。
背景技术
在进行体外诊断或体外检测时,为了能够快速地获得定性结果,通常会采用层析试纸与试管的组合作为快速诊断工具或快速检测工具。一般而言,进行诊断或检测的样品通常会具有一些危险性,如具有一定的毒性、传染性。使用完毕的试管会被当做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试管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检测时,需要进行反应溶液配制、取样等操作,耗时耗力。此外,在检测时,待检测样品大都处于暴露状态,容易危害检测人员的健康。如使用咽拭子采集样品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咽拭子会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或者使用密封容器进行暂时性存储;进行检测时,将咽拭子从密封容器中取出放入检测装置以进行检测。在取出咽拭子的过程中,咽拭子的短暂暴露提高了检测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反应溶液现配现用、待检测样品暴露的情况,导致检测步骤多、检测效率低、感染风险高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生化试纸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和盖部;
所述管部包括:
溶液腔;
试纸固定部件,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溶液腔的顶部和所述试纸固定部件的顶部连通;
第一定位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溶液腔的底部;
若干第二定位部件,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溶液腔的内部并位于若干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的上部,每一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与所述溶液腔的侧壁连接;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盖部与所述管部过盈配合,在一定真空条件下,所述管部的内部溶液至少保持10分钟不泄露。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真空3kg的环境下,所述管部的溶液至少保持10分钟不泄露。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部还包括:
若干第三定位部件,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溶液腔的底部,并与若干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互不接触,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的高度大于若干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的高度,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的顶端位于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的底端的下方,每一所述第三定位部件分别与所述溶液腔的底壁、所述溶液腔的侧壁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底部的中部,并与所述溶液腔的底壁连接;和/或
若干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溶液腔的底壁、所述溶液腔的侧壁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围绕形成第一腔室;
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围绕形成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腔室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腔室的轴线共轴,或所述第一腔室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腔室的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3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部还包括:
刺破部件,所述刺破部件包括尖端和/或刃部,所述刺破部件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配合固定在所述溶液腔的底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刃部为若干个,若干所述刃部平行设置;和/或
若干所述刃部交叉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化试纸管还包括:
样品管,所述样品管插入所述溶液腔,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与所述样品管的侧壁相配合以对所述样品管进行导向和定位,在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的作用下,所述样品管的底端定向与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样品管的底部为平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样品管插入所述溶液腔的情况下,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与所述样品管的侧壁相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部包括:
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的顶面内部;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过程中,所述按压部件接触所述样品管的顶部,并推动所述样品管在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与所述样品管的侧壁相配合导向中向下插入所述溶液腔,所述样品管的底部被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刺破,并且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插入所述样品管至少1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样品管的底部被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刺破的情况下,所述样品管的底端被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切割出至少一条缝隙,所述缝隙由所述样品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样品管的内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刺破部件还包括:
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设置在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的凸起部分之间的凹陷部分;
其中,在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插入所述样品管的情况下,所述流动通道与所述样品管的破裂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所述样品管的内部溶液从所述间隙、所述流动通道流入所述溶液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部还包括:
密封平台,所述密封平台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顶部的端面,所述密封平台全部地环绕所述溶液腔设置;
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密封平台与所述盖部的底部具有一定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平台与所述管部的管壁之间的水平距离至少为0.5mm,所述密封平台与所述管壁之间的垂直距离至少为0.5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平台的宽度至少为1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密封平台与所述盖部的底部不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密封平台与所述盖部的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至少为1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部还包括:
密封膜,所述密封膜与所述密封平台连接以密封所述溶液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部还包括:
第一嵌合部件,所述第一嵌合部件设置在所述管部的上部的内壁;
所述盖部还包括:
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的外壁;
第二嵌合部件,所述第二嵌合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的外壁;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件嵌合连接;或者,所述密封部件所述管部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件嵌合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件为环形凸起。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嵌合部件为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为环形凸起。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嵌合部件的横截面的宽度小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横截面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嵌合部件为若干个,若干所述第一嵌合部件沿所述管部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为若干个,若干所述第二嵌合部件沿所述盖部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部还包括:
空腔,所述空腔由所述盖部的内表面向外凸起形成。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防开启部件,所述防开启部件设置于所述管部的顶部和/或所述盖部的限位部件;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防开启部件防止所述盖部与所述管部分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化试纸管还包括:
生化试纸,所述生化试纸设置于所述试纸固定部件的内部;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生化试纸的样品溶液接收端靠近所述盖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化试纸的样品溶液接收端延伸向上,其高度大于所述管部的管口。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化试纸的长度与所述管部的管口的高度的差值为1~5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化试纸为免疫层析试纸,所述免疫层析试纸包括:
基材;
层析膜,所述层析膜设置在所述基材的上表面;
吸水垫,所述吸水垫设置在所述基材的下表面;
其中,所述层析膜和所述吸水垫在所述基材的末端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层析膜的末端超出所述基材的末端一定距离;
所述吸水垫的末端超出所述基材的末端一定距离;
所述层析膜的末端和所述吸水垫的末端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层析膜还设置在所述基材的下表面,所述层析膜的末端和所述吸水垫的末端在所述基材的下表面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水垫还设置在所述基材的上表面,所述层析膜的末端和所述吸水垫的末端在所述基材的上表面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还包括:
结合垫,所述结合垫设置在所述基材,所述结合垫的末端和所述层析膜的前端接触并向所述层析膜传递溶液;
导引膜,所述导引膜设置在所述基材,所述导引膜的末端和所述结合垫的前端接触并向所述结合垫传递溶液;
其中,所述导引膜的溶液层析速度小于所述结合垫的溶液层析速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膜的厚度小于0.15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还包括:
样品垫,所述样品垫设置在所述基材,所述样品垫的末端和所述导引膜的前端接触并向所述导引膜传递溶液。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还包括:
样品垫,所述样品垫设置在所述基材,所述导引膜的末端和所述样品垫的前端接触并向所述样品垫传递溶液。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还包括:
样品限量膜,所述样品限量膜设置在所述基材,所述样品限量膜的末端和所述导引膜的前端接触并向所述导引膜传递溶液。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样品限量膜的吸液饱和容积为2~20μl。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还包括:
过滤垫,所述过滤垫设置在所述基材,所述导引膜的末端和所述过滤垫的前端接触并向所述过滤垫传递溶液。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还包括:
挡水垫,所述挡水垫靠近所述导引膜的前端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的的挡水垫填充所述免疫层析试纸与所述试纸固定部件的空隙。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免疫层析试纸还包括:
透明保护膜,所述透明保护膜至少覆盖所述层析膜和所述结合垫。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层析膜包括依次设置的检测线和质控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水垫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层析膜的末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吸水垫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层析膜的末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合垫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层析膜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结合垫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层析膜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膜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结合垫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导引膜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结合垫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膜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过滤垫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导引膜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过滤垫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垫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结合垫的前端的尚博凹面接触;或
所述过滤垫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结合垫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样品垫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导引膜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样品垫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导引膜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样品垫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结合垫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样品垫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结合垫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膜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样品垫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导引膜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样品垫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样品限量膜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所述导引膜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样品限量膜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所述导引膜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吸水垫的末端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所述吸水垫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情况下:
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的所述吸水垫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所述吸水垫的长度;或
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的所述吸水垫的长度等于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所述吸水垫的长度;或
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的所述吸水垫的长度小于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所述吸水垫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层析膜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所述层析膜的末端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情况下:
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的所述层析膜的长度大于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所述层析膜的长度;或
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的所述层析膜的长度等于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所述层析膜的长度;或
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的所述层析膜的长度小于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的所述层析膜的长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线和所述质控线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或
所述检测线位于所述基材的上表面,所述质控线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或
所述检测线和所述质控线位于所述基材的下表面。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化试纸还包括:
透明中空管,所述生化试纸设置于所述透明中空管的内部,所述透明中空管设置于所述试纸固定部件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中空管的一端为封闭端。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生化试纸管,利用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对放置入溶液腔的样品管进行定位,使样品管内的待检测样品与溶液腔内的溶液在密封状态下进行混合,减少了待检测样品的暴露时间,降低感染风险;检测过程全封闭进行,在检测完成后,可以将生化试纸管直接当做医疗废弃物抛弃,避免污染环境,防止试管内的高危害性物质影响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俯视图(一);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一);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溶液腔的内部示意图(一);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示意图(二);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俯视图(二);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二);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溶液腔的内部示意图(二);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俯视图(三);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三);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溶液腔的内部示意图(三);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一);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二);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三);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俯视图(四);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四);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五);
图18A-18C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一);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六);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七);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封闭状态的剖面图(四);
图2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示意图(二);
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未封闭状态的剖面图(八);
图2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封闭状态的剖面图(五);
图25A-25C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管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二);
图2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示意图(一);
图2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剖面图(二);
图2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示意图(二);
图2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剖面图(二);
图3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示意图(三);
图3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剖面图(三);
图3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示意图(四);
图3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剖面图(四);
图3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生化试纸的剖面图(五);
图3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透明中空管的剖面图(一);
图3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透明中空管的剖面图(二);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管部100;101、溶液腔;102、试纸固定部件;103、第一定位部件;104、第二定位部件;105、第三定位部件;106、刺破部件;107、流动通道;108、密封平台;109、密封膜;110、第一嵌合部件;
200、盖部;201、空腔;202、密封部件;203、第二嵌合部件;204、按压部件;
300、连接部300;
400、生化试纸;401、基材;402、层析膜;403、检测线;404、质控线;405、吸水垫;406、结合垫;407、导引膜;408、样品垫;409、样品限量膜;410、透明保护膜;
500、样品管;
600、透明中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100和盖部200,盖部200用于对管部100进行封闭。
管部100包括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第一定位部件103和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
溶液腔101的轴向与管部100的轴向共线或平行,溶液腔101用于放置溶液,如反应溶液。试纸固定部件102的轴向与溶液腔101的轴向平行,试纸固定部件102用于放置生化试纸400。
第一定位部件103为中心定位部件,设置于溶液腔101的底部的中部,用于放置刺破部件(图中未示出)。
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设置于第一定位部件103的上部,并围绕形成虚拟的第一腔室,用于对放置于溶液腔101内的样品管(图中未示出)的侧壁进行导向及位置限定。
其中,虚拟的第一腔室是指在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形成的空间设置虚拟的墙以呈现一个一面开口的腔。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对样品管的导向定位,管部100还包括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设置于溶液腔101的底部,并与第一定位部件103、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互不接触,其高度高于第一定位部件103的高度,且其顶端位于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的底端的下方,用于对放置于溶液腔101内的样品管(图中未示出)的底部的侧壁进行导向及位置限定。
其中,第三定位部件105的顶端为斜坡,用于贴合样品管的底部的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以俯视视角观察管部100,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与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间隔设置,即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定位部件104之间设置一第三定位部件105。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以俯视视角观察管部100,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与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为无规律设置,如相邻两个第二定位部件104之间可以不设置第三定位部件105,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定位部件105,也可以在第二定位部件104的正下方设置第三定位部件105。
盖部200包括空腔201,空腔201由盖部200的内表面向外凸起形成。
其中,空腔201的纵截面为梯形、圆弧形或三角形。
此外,生化试纸管还包括连接部300,连接部300分别与管部100、盖部200连接。
其中,管部100、盖部200和连接部300可以是一体式连接,即生化试纸管为连体式试管。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300可以是连接条。
其中,管部100、盖部200和连接部300可以是分体式连接,即生化试纸管为分体式试管。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300可以是锁定环、锁定条。具体地,管部100和盖部200均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锁定孔,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锁定条依次穿过管部100和盖部200的锁定孔,以使盖部200和管部100锁定。
其中,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盖部200与管部100过盈配合,在真空3kg的环境下,管部100的溶液至少保持10分钟不泄露。
实施例2
如图5~8所示,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100和盖部200,盖部200用于对管部100进行封闭。
管部100包括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和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
其中,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为若干侧定位部件,设置于溶液腔101的底部,并分别与溶液腔101的底壁、侧壁连接,并围绕形成虚拟的第二腔室,用于放置刺破部件(图中未示出)。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以虚拟的第二腔室的轴线为中心线,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环绕该中心线设置,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环绕该中心线设置;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与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间隔设置,即在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部件103之间设置一第三定位部件105。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以虚拟的第二腔室的轴线为中心线,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环绕该中心线设置,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环绕该中心线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部件103之间可以不设置第三定位部件105,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定位部件105,即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与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为无规律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以俯视视角观察管部100,第二定位部件104可以遮挡第一定位部件103,即每个第一定位部件103的正上方设置一个第二定位部件104;第二定位部件104也可以不遮挡第一定位部件103,即每个第一定位部件103的斜上方设置一个第二定位部件104;或者,以俯视视角观察管部100,相邻两个第二定位部件104之间至少有一个第一定位部件103。
其中,第一定位部件103的数量、第二定位部件104的数量、第三定位部件105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其中,虚拟的第二腔室是指在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形成的空间设置虚拟的墙以呈现一个一面开口的腔。
其中,第一腔室的轴线与第二腔室的轴线共轴或平行,用于使样品管500的底部的中央(或中心)对准刺破部件106,即样品管500的轴线与刺破部件106的轴线大致共线,以便刺破部件106刺破样品管500。
在第一腔室的轴线与第二腔室的轴线平行的情况下,第一腔室的轴线与第二腔室的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3mm。
对于盖部200和连接部300,其结构和连接关系同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实施例2的结合实施例。
如图9~11所示,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100和盖部200,盖部200用于对管部100进行封闭。
管部100包括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和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
其中,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定位部件103包括一中心定位部件和若干侧定位部件,中心定位部件设置于溶液腔101的底部的中部,若干侧定位部件以该中心定位部件为中心环绕该中心定位部件设置,且中心定位部件与若干侧定位部件互不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刺破部件的底部与中心定位部件相配合,刺破部件的侧表面与若干侧定位部件相配合,从而对刺破部件进行有效固定。
对于盖部200和连接部300,其结构和连接关系同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3的扩展实施例,本实施例具体描述了管部100的管口的结构与盖部200的结构。
盖部200还包括限位部件,该限位部件为裙边,裙边的外径与管部100的管口的外径相等(如图12所示),或者裙边的外径小于管部100的管口的外径且大于管部100的管口的内径(如图13所示)。
利用上述设计,可以便于将盖部200与管部100相分离。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3的扩展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3的区别在于:管部100的管口形状的特殊设计。
如图14所示,生化试纸管还包括防开启部件,防开启部件设置在管部100的顶部,即管部100的管口。具体地,管部100的管口呈防撬式设计,即防开启部件为沉孔,即管口的剖面呈阶梯状,盖部200的限位部件(裙边)嵌入或沉入管口的沉孔中。裙边的上表面与管口的顶部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或裙边的上表面位于管口的上表面的下方;裙边的外边缘与管口的顶部的内边缘相接触,即裙边的外径等于管口的顶部的内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防开启部件还包括倒角部,倒角部设置在盖部200的限位部件的外壁,即盖部200的裙边的外缘设置倒角,该倒角的下部的外径大于该倒角的上部的外径。
利用上述设计,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在不进行暴力拆除的情况下,无法将盖部200与管部100分离,即形成一种全封闭式设计,检测完成后,无须担忧管部100内的溶液外溢,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等问题。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实施例3的扩展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管部100的刺破部件106。
如图15~16所示,管部100还包括刺破部件106,刺破部件106与管部100为分体式设计。刺破部件106安装于第二腔室内,如通过粘接等方式进行安装。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刺破部件106与第一定位部件103中的中心定位部件进行插接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刺破部件106与管部100为一体式设计,即刺破部件106与第一定位部件103为一体式设计。
其中,刺破部件106可以是硬质塑性材料制成,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制成。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一定位部件103中的侧定位部件以刺破部件106为中心周向设置在刺破部件106的外侧。具体地,相邻两个侧定位部件形成的夹角为360°/n,其中,n为侧定位部件的数量。
同样地,在样品管(图中未示出)插入第二腔室的情况下,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以样品管为中心轴向设置在样品管的外侧。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二定位部件104形成的夹角为360°/n,其中,n为第二定位部件104的数量。
同样地,在样品管(图中未示出)插入第二腔室的情况下,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以样品管为中心轴向设置在样品管的外侧。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三定位部件105形成的夹角为360°/n,其中,n为第三定位部件105的数量。
每个第二定位部件104的与样品管接触的内表面与样品管的侧壁相配合。即,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的内表面形成导向轨道,该轨道具有导向功能和限位功能。在轨道的作用下,样品管向下移动。
每个第三定位部件105的与样品管接触的内表面与样品管的底部的侧壁相配合。即,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的内表面形成限位轨道,在该轨道的作用下,样品管固定于虚拟的第二腔室内。
此外,为了提高样品管与溶液腔101的气液交换效率,刺破部件106还包括流动通道107,用于使样品管与溶液腔101进行充分的气液交换。在样品管被刺破部件106刺破的情况下,流动通道107的一端位于样品管的内部,流动通道107的另一端位于溶液腔101的内部。
具体地,在样品管的底部被刺破部件106的尖端和/或刃部刺破的情况下,样品管的底端被刺破部件106的尖端和/或刃部切割出至少一条缝隙,缝隙由样品管的底端延伸至样品管的内壁;在刺破部件106的尖端和/或刃部插入样品管的情况下,流动通道107与样品管的破裂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样品管的内部溶液从间隙、流动通道107流入溶液腔101。
其中,流动通道107可以设置在刺破部件106的底部,也可以设置在刺破部件106上。
其中,流动通道107设置在刺破部件106的尖端和/或刃部的凸起部分之间的凹陷部分。
具体地,在刺破部件106的顶部为刃部的情况下,流动通道107可以设置在刃部上,也可以设置在刃部的相邻两侧的刃壁上。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样品管的底部被刺破部件106刺破,样品管的底表面呈平面状。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8A~18C所示,将待检测样品置入样品管500内并密封;露出溶液腔101,将样品管500放置入溶液腔101内;在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的导向限位作用下,样品管500的底部对准设置于溶液腔101底部的刺破部件106,并被刺破部件106刺破;在流动通道107的作用下,溶液腔101内的反应溶液与样品管500内的待检测样品混合,得到混合液;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待反应一定时间后,倾斜管部100,使设置于试纸固定部件102内的生化试纸的样品溶液接收端接触混合液,混合液在生化试纸上进行层析作用;通过观察生化试纸即可获知检测结果;在观察到检测结果之后,可以直接将生化试纸管当做医疗废弃物处理,无须担忧生化试纸管内的物质泄漏。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实施例3的扩展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管部100与盖部200的密封嵌合设计。
如图19~21所示,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100、盖部200和连接部300,管部100和盖部200通过连接部300连接,盖部200用于对管部100进行封闭。
其中,连接部300的连接关系、结构同实施例1~实施例3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管部100包括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第一定位部件103、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刺破部件106、流动通道107和第一嵌合部件110,其中,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第一定位部件103、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刺破部件106、流动通道107的连接关系和结构同实施例1~实施例3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嵌合部件110设置于管部100的顶部的内壁,并沿管部100的轴向间隔设置。
盖部200包括空腔201、按压部件204、密封部件202和第二嵌合部件203。其中,空腔201和按压部件204的连接关系、结构同实施例3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密封部件202和第二嵌合部件203沿盖部200的轴向间隔设置。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密封部件202位于盖部200的下侧,第二嵌合部件203位于密封部件202的上侧。
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密封部件202与管部100进行密封,第一嵌合部件110与第二嵌合部件203嵌合连接,以使盖部200与管部100进行紧密连接,提高生化试纸管的防开启性能。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件202为环形凸起,其外径与管部100的顶部的内径相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嵌合部件110为环形凸起,其外径大于管部100的顶部的的内径;第二嵌合部件203为环形凹槽,其与第一嵌合部件110相紧密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盖部200与管部100进行过盈配合,即密封部件202与管部100的管口的内壁过盈配合、第一嵌合部件110与第二嵌合部件203嵌合连接(相等于过盈配合)、密封部件202与第一嵌合部件110嵌合连接(相当于过盈配合),从而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在真空3kg环境下,管部100内的溶液至少保持10分钟不泄露。
通过本实施例的密封部件、第一嵌合部件和第二嵌合部件,进一步地提高盖部与管部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极大地提高了将盖部与管部分离的阻力,有效防止生化试纸管内的溶液泄漏,避免污染环境,防止危害生命健康。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7的扩展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管部100的密封设计。
如图19~21所示,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100、盖部200和连接部300,管部100和盖部200通过连接部300连接,盖部200用于对管部100进行封闭。
其中,盖部200和连接部300的连接关系、结构同实施例1~实施例3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管部100包括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第一定位部件103、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刺破部件106、流动通道107、密封平台108、密封膜109和第一嵌合部件110,其中,溶液腔101、试纸固定部件102、第一定位部件103、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若干第三定位部件105、刺破部件106、流动通道107和第一嵌合部件110的连接关系和结构同实施例7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溶液腔101的顶部的端面设置密封平台108,密封平台108全部地环绕溶液腔101设置。
其中,密封平台108的宽度至少为1mm;密封平台108的外壁与管部10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水平距离,且至少为0.5mm;密封平台108的底壁与管部10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垂直距离,且至少为0.5mm。
具体地,密封平台108与管部100的内壁之间形成一沟状结构,或峡状结构。
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密封平台108的顶部与盖部200的底部不接触,即密封平台108的顶部与盖部200的底部之间具有一定的垂直距离,且至少为1mm;密封平台108的外壁与盖部20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水平距离,且至少为0.5mm。
密封膜109与密封平台108连接以密封溶液腔101,用于防止预置在溶液腔101内部的溶液溢出。
其中,在出厂的时候,可以在溶液腔101内预置反应溶液,然后使用密封膜109对溶液腔101进行密封;或者,出厂后,检测人员拿到生化试纸管后,配置反应溶液,并将反应溶液放置到溶液腔101的内部,最后使用密封膜109密封溶液腔101,将生化试纸管储存后备用。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膜109还可以密封试纸固定部件102。具体地,可以在生化试纸放置在试纸固定部件102之前对试纸固定部件102密封,即避免异物进入试纸固定部件102;也可以在生化试纸放置在试纸固定部件102时候对试纸固定部件102密封,即在未使用前保持生化试纸不受外界物质影响。
其中,密封膜109可以是铝箔膜,可以是塑封膜,也可以是不干胶膜。密封膜109可以在生产过程中与生化试纸管进行装配,也可以在运输过程前与生化试纸管进行装配,也可以在储存过程前与生化试纸管进行装配。
此外,密封膜109的形状与溶液腔101的顶部的腔口的形状基本相同,即密封膜109的横截面的面积略大于溶液腔101的顶部的腔口的横截面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辅助工具破坏密封膜109,如具有尖端、钝端、刃部的工具。
此外,密封膜109的形状与溶液腔101的顶部的腔口的形状不同,即密封膜109包括密封部分和延伸部分,密封部分密封溶液腔101,延伸部分设置在密封部分的侧部并与密封部分一体成型。其中,密封部分的形状与溶液腔101的顶部的腔口的形状基本相同。延伸部分呈条状,用于使密封部分与溶液腔101分离。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破坏或移除密封膜109,将装载有待检测样品的样品管500置入溶液腔101的内部,在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的导向限位作用下,样品管500的底部对准设置于溶液腔101底部的刺破部件106,并被刺破部件106刺破;在流动通道107的作用下,溶液腔101内的反应溶液与样品管500内的待检测样品混合,得到混合液;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待反应一定时间后,倾斜管部100,使设置于试纸固定部件102内的生化试纸的样品溶液接收端接触混合液,混合液在生化试纸上进行层析作用;通过观察生化试纸即可获知检测结果;在观察到检测结果之后,可以直接将生化试纸管当做医疗废弃物处理,无须担忧生化试纸管内的物质泄漏。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8的扩展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盖部200还包括按压部件204。
如图22~24所示,一种生化试纸管,包括管部100、盖部200和连接部300,管部100和盖部200通过连接部300连接,盖部200用于对管部100进行封闭。
管部100和连接部300的结构、连接关系同实施例8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盖部200包括空腔201、密封部件202和第二嵌合部件203和按压部件204,其中,空腔201、密封部件202、第二嵌合部件203的连接关系、结构同实施例8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按压部件204设置在空腔201的内部。其中,按压部件204为条状物,用于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情况下,按压部件204对准样品管500的顶部,并在按压部件204与样品管500接触的位置施加一个基本垂直向下的压力,进而使样品管500快速被刺破部件106刺破。
具体地,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的过程中,按压部件204接触样品管500的顶部,并推动样品管500在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与样品管500的侧壁相配合导向中向下插入溶液腔101,样品管500的底部被刺破部件106的尖端和/或刃部刺破,并且刺破部件106的尖端和/或刃部插入样品管500至少1mm。
利用按压部件204,可以在施加相同压力的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的压力强度,提高样品管500被刺破部件106刺破的速度。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如图25A~25C所示,破坏或移除密封膜109,将装载有待检测样品的样品管500置入溶液腔101的内部;使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在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的导向限位作用下,样品管500的底部对准设置于溶液腔101底部的刺破部件106;在按压部件204的按压作用下,样品管500的底部被刺破部件106刺破;在流动通道107的作用下,溶液腔101内的反应溶液与样品管500内的待检测样品混合,得到混合液;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待反应一定时间后,倾斜管部100,使设置于试纸固定部件102内的生化试纸的样品溶液接收端接触混合液,混合液在生化试纸上进行层析作用;通过观察生化试纸即可获知检测结果;在观察到检测结果之后,可以直接将生化试纸管当做医疗废弃物处理,无须担忧生化试纸管内的物质泄漏。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涉及放置在实施例1~9的生化试纸管中的生化试纸。
在本实施例中,以生化试纸为免疫层析试纸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6~27所示,一种生化试纸400,包括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和导引膜407,其中,导引膜407、结合垫406、层析膜402和吸水垫405依次设置在基材401。
其中,生化试纸400的长度大于试纸固定部件102的高度。一般而言,生化试纸400的长度与试纸固定部件102的高度之间的差值为1mm~5mm,优选的的差值为2mm、3mm。
在生化试纸400设置于试纸固定部件102的情况下,生化试纸400的样品溶液接收端延伸向上,其高度大于管部100的管口。
此外,在盖部200封闭管部110的情况下,生化试纸400的样品溶液接收端延伸向上,并伸入盖部200的空腔201内。
基材401由塑料制成,如不干胶塑料。
导引膜407设置在基材401的上表面,即导引膜407的下表面和基材401的上表面连接,如粘接。导引膜407的末端和结合垫406的前端接触,导引膜407向结合垫406传递溶液。
导引膜407的末端的上表面和结合垫406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导引膜407的末端的下表面和结合垫406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其中,导引膜407由纤维素膜制成。
其中,导引膜407的厚度小于0.15mm。
结合垫406设置在基材401的上表面,即结合垫406的下表面和基材401的上表面连接,如粘接。结合垫406的末端和层析膜402的前端接触,结合垫406向层析膜402传递溶液。具体地,结合垫406的末端的上表面和层析膜402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结合垫406的末端的下表面和层析膜402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其中,结合垫406为胶体金垫。
其中,结合垫406由玻璃纤维、聚酯膜、纤维素滤纸、无纺布等材质制成。
其中,导引膜407的溶液层析速度小于结合垫406的溶液层析速度。
层析膜402至少设置在基材401的上表面,即层析膜402的下表面和基材401的上表面连接,如粘接。层析膜402的末端和吸水垫405的末端接触,层析膜402向吸水垫405传递溶液。
其中,层析膜402还设置有检测线403和质控线404,沿着层析膜402的前端至末端依次设置。
其中,层析膜402由硝酸纤维素膜制成。
吸水垫405至少设置在基材401的下表面,即吸水垫405的上表面和基材401的下表面连接,如粘接。吸水垫405的末端和层析膜402的末端接触。
其中,吸水垫405为吸水纸。
其中,层析膜402的末端和吸水垫405的末端在基材401的末端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个实施方式中,层析膜402的末端超出基材401的末端一定距离,吸水垫405的末端超出基材401的末端一定距离,层析膜402的末端和吸水垫405的末端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即层析膜402的末端的下表面和吸水垫405的末端的上表面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层析膜402、基材401和吸水垫405形成一个三明治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第二个实施方式中,层析膜402还设置在基材401的下表面,即层析膜402的末端在基材401的末端向下弯折。具体地,层析膜402的末端的上表面和吸水垫405的末端的上表面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或层析膜402的末端的下表面和吸水垫405的末端的下表面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
在该实施方式中,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大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或者,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等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或者,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小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
优选地,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大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层析膜402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的第三个实施方式中,吸水垫405还设置在基材401的上表面,即吸水垫405的末端在基材401的末端向上弯折。具体地,吸水垫405的末端的上表面和层析膜402的末端的上表面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或吸水垫405的末端的下表面和层析膜402的末端的下表面接触并进行溶液传递。
在该实施方式中,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大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或者,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等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或者,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小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
优选地,位于基材401的上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小于位于基材401的下表面的吸水垫405的长度。
此外,为了确保层析膜402的末端和吸水垫405的末端接触,在层析膜402的末端和吸水垫405的末端还设置有薄膜。薄膜包覆层析膜402和吸水垫405,以使层析膜402和吸水垫405保持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生化试纸400的长度为2cm~4cm,优选的为2.8cm、3.0cm、3.2cm、3.5cm。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将生化试纸400放入生化试纸管的试纸固定部件102中,使生化试纸400的样品溶液接收端朝上设置(即导引膜407);破坏或移除密封膜109,将装载有待检测样品的样品管500置入溶液腔101的内部,在若干第二定位部件104的导向限位作用下,样品管500的底部对准设置于溶液腔101底部的刺破部件106,并被刺破部件106刺破;在流动通道107的作用下,溶液腔101内的反应溶液与样品管500内的待检测样品混合,得到混合液;用盖部200封闭管部100;待反应一定时间后,倾斜管部100,使设置于试纸固定部件102内的生化试纸400的导引膜407接触混合液,混合液在生化试纸400上进行层析作用;通过观察生化试纸400即可获知检测结果;在观察到检测结果之后,可以直接将生化试纸管当做医疗废弃物处理,无须担忧生化试纸管内的物质泄漏。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涉及放置在实施例1~9的生化试纸管中的生化试纸。
在本实施例中,以生化试纸为免疫层析试纸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8~29所示,一种生化试纸400,包括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导引膜407和样品垫408,其中,样品垫408、导引膜407、结合垫406、层析膜402和吸水垫405设置在基材401。
其中,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和结合垫406连接关系、结构和构成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样品垫408设置在基材401的上表面,即样品垫408的下表面和基材401的上表面连接,如粘接。
其中,样品垫408由玻璃纤维、聚酯膜、纤维素滤纸、无纺布等材质制成。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个实施方式中,样品垫408的末端和导引膜407的前端接触,样品垫408向导引膜407传递溶液。具体地,样品垫408的末端的上表面和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样品垫408的末端的下表面和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第二个实施方式中,样品垫408的前端与导引膜407的末端接触,导引膜407向样品垫408传递溶液。具体地,导引膜407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样品垫408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导引膜407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样品垫408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样品垫408的末端与结合垫406的前端接触,样品垫408向结合垫406传递溶液。具体地,样品垫408的末端的上表面和结合垫406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样品垫408的末端的下表面和结合垫406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第三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3~14所示,免疫层析试纸包括两个导引膜407分别设置在样品垫408的前侧和后侧,即第一个导引膜407的末端与样品垫408的前端接触,第一个导引膜407向样品垫408传递溶液。具体地,第一个导引膜407的末端的上表面和样品垫408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第一个导引膜407的末端的下表面和样品垫408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样品垫408的末端与第二个导引膜407接触,样品垫408向第二个导引膜407传递溶液。样品垫408的末端的上表面和第二个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样品垫408的末端的下表面和第二个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其中,在导引膜407仅有一个的情况下,导引膜407可以为第一导引膜;在导引膜407为两个的情况下,靠近层析膜402的导引膜407可以为第一导引膜,远离层析膜402的导引膜407可以为第二导引膜。
在本实施例中,样品垫408的溶液层析速度大于导引膜407的溶液层析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生化试纸400的长度为2cm~4cm,优选的为3.2cm、3.5cm。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5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涉及放置在实施例1~9的生化试纸管中的生化试纸。
在本实施例中,以生化试纸为免疫层析试纸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0~31所示,一种生化试纸400,包括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导引膜407和样品限量膜409,其中,样品限量膜409、导引膜407、结合垫406、层析膜402和吸水垫405依次设置在基材401。
其中,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和导引膜407的连接关系、结构和构成同实施例5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样品限量膜409设置在基材401的上表面,即样品限量膜409的下表面与基材401的上表面连接,如粘接。样品限量膜409的末端与导引膜407的前端接触,样品限量膜409向导引膜407传递溶液。具体地,样品限量膜409的末端的上表面与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样品限量膜409的末端的下表面与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其中,样品限量膜409的吸液饱和容积为2~20μl,能够吸收微量样品。
其中,样品限量膜409由玻璃纤维、聚酯膜、纤维素滤纸等材质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生化试纸400的长度为2cm~4cm,优选的为3.3cm、3.5cm、3.7cm。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5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涉及放置在实施例1~9的生化试纸管中的生化试纸。
在本实施例中,以生化试纸为免疫层析试纸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2~33所示,一种生化试纸400,包括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导引膜407、样品垫408和样品限量膜409,其中,样品限量膜409、导引膜407、样品垫408、结合垫406、层析膜402和吸水垫405设置在基材401。
其中,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导引膜407和样品垫408的连接关系、结构和构成同实施例6的第二个实施方式、第三个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样品限量膜409设置在基材401的上表面,即样品限量膜409的下表面与基材401的上表面连接,如粘接。样品限量膜409的末端与导引膜407的前端接触,样品限量膜409向导引膜407传递溶液。具体地,样品限量膜409的末端的上表面与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下表面接触,或,样品限量膜409的末端的下表面与导引膜407的前端的上表面接触。
其中,样品限量膜409的吸液饱和容积为2~20μl,能够吸收微量样品。
其中,样品限量膜409由玻璃纤维、聚酯膜、纤维素滤纸等材质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生化试纸400的长度为2cm~4cm,优选的为3.6cm、3.8cm。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5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涉及放置在实施例1~9的生化试纸管中的生化试纸。
在本实施例中,以生化试纸为免疫层析试纸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4所示,一种生化试纸400,包括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导引膜407和透明保护膜410,其中,导引膜407、结合垫406、层析膜402和吸水垫405依次设置在基材401。
其中,基材401、层析膜402、吸水垫405、结合垫406和导引膜407的连接关系、结构和构成同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透明保护膜410的下表面至少覆盖结合垫406和层析膜402。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透明保护膜410可以避免结合垫406和层析膜402的接触外源性含水混合物,提高层析试纸的检测结果的正确率。
此外,透明保护膜410还可以应用在实施例6~实施例8的生化试纸。
实施例15
如图35所示,生化试纸400还包括透明中空管600,透明中空管600包裹生化试纸400于透明中空管600的内部,即生化试纸400设置于透明中空管600的内部。
透明中空管600的内表面为疏水表面。
透明中空管600的第一端为封闭端,其第二端为开口端,设置开口端的目的是便于将生化试纸400从开口向透明中空管600的内部移动。
此外,生化试纸400的样品溶液接收端位于透明中空管600的开口端。
其中,透明中空管600由透明材料制成,如塑料、热塑性树脂,便于观察生化试纸400的检测或诊断结果。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透明中空管600的开口端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的宽度大于开口端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的内径。优选地,透明中空管600的开口端的横截面的宽度由开口端的第二端向开口端的第一端递减。
将套设有透明中空管600的生化试纸400放入生化试纸管的试纸固定部件102,可以避免生化试纸400直接与试纸固定部件102的内表面接触,防止试纸固定部件102的内表面的表面张力影响生化试纸400的吸附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部和盖部;
所述管部包括:
溶液腔;
试纸固定部件,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溶液腔的顶部和所述试纸固定部件的顶部连通;
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溶液腔的底部;
若干第二定位部件,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溶液腔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的上部,每一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与所述溶液腔的侧壁连接;
若干第三定位部件,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溶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互不接触,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的高度,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的顶端位于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的底端的下方,每一所述第三定位部件分别与所述溶液腔的底壁、所述溶液腔的侧壁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件为一个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底部的中部,并与所述溶液腔的底壁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件为若干个的情况下,若干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溶液腔的底壁、所述溶液腔的侧壁连接;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盖部与所述管部过盈配合,在真空3kg的环境下,所述管部的内部溶液至少保持10分钟不泄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还包括:
刺破部件,所述刺破部件包括尖端和/或刃部,所述刺破部件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配合固定在所述溶液腔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试纸管还包括:
样品管,所述样品管插入所述溶液腔,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与所述样品管的侧壁相配合以对所述样品管进行导向和定位,在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的作用下,所述样品管的底端定向与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样品管插入所述溶液腔的情况下,若干所述第三定位部件与所述样品管的侧壁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包括:
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的顶面内部;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过程中,所述按压部件接触所述样品管的顶部,并推动所述样品管在若干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与所述样品管的侧壁相配合导向中向下插入所述溶液腔,所述样品管的底部被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刺破,并且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插入所述样品管至少1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样品管的底部被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刺破的情况下,所述样品管的底端被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切割出至少一条缝隙,所述缝隙由所述样品管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样品管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破部件还包括:
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设置在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的凸起部分之间的凹陷部分;
其中,在所述刺破部件的尖端和/或刃部插入所述样品管的情况下,所述流动通道与所述样品管的破裂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所述样品管的内部溶液从所述间隙、所述流动通道流入所述溶液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还包括:
第一嵌合部件,所述第一嵌合部件设置在所述管部的上部的内壁;
所述盖部还包括:
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的外壁;
第二嵌合部件,所述第二嵌合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的外壁;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件嵌合连接;或者,所述密封部件所述管部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一嵌合部件嵌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还包括:
空腔,所述空腔由所述盖部的内表面向外凸起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开启部件,所述防开启部件设置于所述管部的顶部和/或所述盖部的限位部件;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防开启部件防止所述盖部与所述管部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还包括:
密封平台,所述密封平台设置在所述溶液腔的顶部的端面,所述密封平台全部地环绕所述溶液腔设置;
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密封平台与所述盖部的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至少为1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还包括:
密封膜,所述密封膜与所述密封平台连接以密封所述溶液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试纸管还包括:
生化试纸,所述生化试纸设置于所述试纸固定部件的内部;
其中,在所述盖部封闭所述管部的情况下,所述生化试纸的样品溶液接收端靠近所述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生化试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试纸的样品溶液接收端延伸向上,其高度大于所述管部的管口。
CN202110098790.1A 2020-06-19 2021-01-25 一种生化试纸管 Active CN112816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529062 2020-06-19
CN202010569184 2020-06-19
CN202021152906 2020-06-19
CN2020105691849 2020-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16681A CN112816681A (zh) 2021-05-18
CN112816681B true CN112816681B (zh) 2024-05-14

Family

ID=758591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98008.9U Active CN214585470U (zh) 2020-06-19 2021-01-25 一种生化试纸管
CN202110098790.1A Active CN112816681B (zh) 2020-06-19 2021-01-25 一种生化试纸管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98008.9U Active CN214585470U (zh) 2020-06-19 2021-01-25 一种生化试纸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458547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4512A1 (zh) * 2020-06-19 2021-12-23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破管结构、生化试管及导热盲管
CN214585470U (zh) * 2020-06-19 2021-11-02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试纸管
CN112916068A (zh) * 2020-06-19 2021-06-08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试纸管
CN115701345A (zh) * 2021-08-02 2023-02-10 上海妙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试管及生化反应组件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42830A1 (de) * 1993-09-10 1995-03-15 F. Hoffmann-La Roche Ag Verschluss mit einer Anordnung durchstechbarer Stellen
CN101906385A (zh) * 2010-07-23 2010-12-08 南通吉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核酸反应检测的容器和方法
CN103278625A (zh) * 2013-04-28 2013-09-04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闭式的层析试纸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199940A (zh) * 2015-09-22 2015-12-30 广州和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污染便携式基因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17077467A1 (en) * 2015-11-06 2017-05-11 Traces S.R.L. Container for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biopsy samples
CN111141899A (zh) * 2019-02-25 2020-05-12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反应试纸条管及其使用方法和试剂盒
CN111218392A (zh) * 2019-02-25 2020-06-02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反应试管及其使用方法和基因扩增试剂盒
CN212237340U (zh) * 2020-06-19 2020-12-29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试纸管
CN214585470U (zh) * 2020-06-19 2021-11-02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试纸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17256B2 (en) * 2001-02-27 2004-11-16 Alfa Wassermann, Inc. Pipette sampling system
US6669908B2 (en) * 2001-07-25 2003-12-30 Applied Biotech, Inc. Urine test device
US7517495B2 (en) * 2003-08-25 2009-04-14 Inverness Medical Switzerland Gmbh Biological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GB0625309D0 (en) * 2006-12-19 2007-01-24 Inverness Medical Switzerland Device
MX2010009668A (es) * 2008-03-05 2010-10-15 Becton Dickinson Co Tapon perforable comoldeado y metodo para hacerlo.
EP2517791A1 (en) * 2011-04-18 2012-10-31 Vibod GmbH Sample tube with improved lid
US9927433B2 (en) * 2014-08-20 2018-03-27 Shin Corporation Test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42830A1 (de) * 1993-09-10 1995-03-15 F. Hoffmann-La Roche Ag Verschluss mit einer Anordnung durchstechbarer Stellen
CN101906385A (zh) * 2010-07-23 2010-12-08 南通吉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核酸反应检测的容器和方法
CN103278625A (zh) * 2013-04-28 2013-09-04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闭式的层析试纸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199940A (zh) * 2015-09-22 2015-12-30 广州和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污染便携式基因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17077467A1 (en) * 2015-11-06 2017-05-11 Traces S.R.L. Container for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biopsy samples
CN111141899A (zh) * 2019-02-25 2020-05-12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反应试纸条管及其使用方法和试剂盒
CN111218392A (zh) * 2019-02-25 2020-06-02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反应试管及其使用方法和基因扩增试剂盒
CN212237340U (zh) * 2020-06-19 2020-12-29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试纸管
CN214585470U (zh) * 2020-06-19 2021-11-02 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化试纸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16681A (zh) 2021-05-18
CN214585470U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16681B (zh) 一种生化试纸管
JP6271685B2 (ja) 試料収集容器アセンブリ
CN212237340U (zh) 一种生化试纸管
US7615033B2 (en) Flashback blood collection needle
CN214716765U (zh) 一种生化试纸管
JP4229908B2 (ja) サンプラーキャップ
JP5165051B2 (ja) 体液用容器の密閉キャップ及び採血デバイス
US6235010B1 (en) Closed system specimen collection container
JP4999223B2 (ja) 採集アセンブリ
CN112718031B (zh) 一种生化试纸管
CN112916069A (zh) 一种试管盖及试管
CN212410604U (zh) 一种检测装置
EP2552534A1 (en) Flexible bag for liquid, particularly a urine or blood bag, containing a sampling device
KR101319606B1 (ko) 진단분석용 검체용기 어셈블리
CN214636523U (zh) 一种组合式样本采检装置及其采样管、检测管
US20240110911A1 (en) Biochemical test paper tube
JPH06304155A (ja) 小径採血管のためのストッパ
CN207717440U (zh) 无菌取样接口装置
CN210802948U (zh) 收集和检测样本中被分析物质的装置
CN113281510A (zh) 一种快速诊断病毒的抗原胶体金试剂盒
CN214553661U (zh) 一种试管盖及试管
WO2021254512A1 (zh) 一种破管结构、生化试管及导热盲管
CN219996615U (zh) 定量加样取样装置及荧光免疫定量分析系统
AU2014265050B2 (en) Specimen collection container assembly
CN112316997A (zh) 组合式样本采检装置及其采样管、检测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