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9492B -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9492B
CN112799492B CN202011088763.8A CN202011088763A CN112799492B CN 112799492 B CN112799492 B CN 112799492B CN 202011088763 A CN202011088763 A CN 202011088763A CN 112799492 B CN112799492 B CN 1127994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power consumption
computer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887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99492A (zh
Inventor
濑户裕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054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61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99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9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99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9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更可靠地减少消耗电力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控制方法。计算机系统能够在激活态和空闲态之间转移,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激活态少的动作状态。控制器在开始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后,监视上述空闲态下的上述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并在检测到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的上述消耗电力时,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然后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空闲态。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背景
背景技术
在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等信息处理装置中,期望进一步减少消耗电力。一般,信息处理装置的消耗电力的大多由处理器的消耗电力所占据。信息处理装置有具备电力控制机构的信息处理装置,该电力控制机构检测动作环境,在成为不期望大的负载的动作环境时,从通常的运转状态的动作模式(以下,标准动作模式)变更为休眠模式(Sleeping Mode)。休眠模式是消耗电力比标准动作模式少的动作模式,有时被称为低消耗电力模式、省电力模式、待机电源模式等。在休眠模式中,除了以往普及的待机(S3)之外,还有称为现代待机(Modern Standby)的动作模式。在现代待机中,信息处理装置具有可提供规定的被限定的功能,与以往的待机相比,向标准动作模式的变更所花费的恢复时间(Resume Time)较短的特征。规定的被限定的功能例如有一键登记、数据同步以及声音操作等。现代待机也有时被称为连接待机(Connected Standby)。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信息处理装置具备:应用监视单元,监视信息处理装置主体的运转中的应用;状况监视单元,监视信息处理装置主体的电力状况;存储单元,存储电力状况;以及控制单元,基于信息处理装置主体的动作状况以及电力信息来控制信息处理装置主体的硬件资源的消耗电力量的限制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8882号公报
然而,在用户的视点下,虽然是不期望运转的状况,但信息处理装置具备的硬件或者信息处理装置中的软件运转的状态仍在继续,因此有时不将动作模式变更为休眠模式。进而,消耗电力不会充分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具备:计算机系统,能在激活态与空闲态之间转移,上述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上述激活态的消耗电力少的动作状态;以及控制器,在开始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后,监视上述空闲态下的上述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并在检测到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的上述消耗电力时,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然后再次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显示部,上述空闲态是停止了显示部的显示的状态,并且上述空闲态是能够切换如下两种状态的状态:根据规定的激活事件在保持上述显示部的显示消失的状态下执行后台处理的状态;以及能迅速地恢复到上述激活态的低消耗电力状态。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以及检测上述第一框体与上述第二框体的位置关系的传感器,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条件至少包括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闭合,上述控制器在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时,将在保持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闭合的状态下通知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打开的状态时所输出的信号输出至上述计算机系统。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具备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向上述信息处理装置供给电力,上述控制器将来自上述电源电路的电力的供给量作为上述消耗电力进行监视。
在上述信息处理装置中,上述控制器在从恢复到上述激活态起经过规定时间后,从上述激活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可以具有由上述控制器能控制的一个以上的其它设备,上述控制器预先为每个上述设备设定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的消耗电力模式,基于上述消耗电力模式来确定与监视到的上述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对应的设备。
在上述信息处理装置中,上述控制器重新起动已确定的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控制方法是具备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处理装置中的控制方法,上述计算机系统能在激活态与空闲态之间转移,上述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上述激活态的消耗电力少的动作状态,上述控制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在开始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后,监视上述空闲态下的上述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并在检测到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的上述消耗电力时,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以及第二步骤,然后再次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更可靠地减少消耗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硬件的构成例的示意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外观构成例的示意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式转移准备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式转移准备处理停止的原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式转移准备处理的一个执行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式转移准备处理的其它执行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系统的消耗电力的例子图。
图9是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模式的第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模式的第二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模式的第三例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信息处理装置、11…处理器、12…系统存储器、13…视频子系统、14…显示器、21…SoC、22…ROM、23…存储装置、24…输入输出IF、25…读卡器、26…通信模块、27…音频系统、31…EC、32…输入部、33…传感器、34…电源电路、35…电源控制电路、36…DC/DC转换器、37…电压检测器、38…充放电单元、51…AC/DC适配器、52…电池单元、53…电源按钮、61…第一框体、62…第二框体、63…铰链部、110…主系统、112…模式控制部、114…资源管理部、120…控制部、122…事件检测部、124…电力监视部、126…模式控制部、155…存储部、160…检测部、165…通信部、170…操作输入部、175…收音部、180…显示输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硬件构成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信息处理装置1主要为笔记本PC的情况为例,但并不限于此。信息处理装置1也可以通过台式PC、平板终端装置、智能手机等任何的方式实现。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硬件的构成例的示意框图。
信息处理装置1构成为包括处理器11、系统存储器12、视频子系统13、显示器14、SoC(System-on-a-chip)2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22、存储器23、输入输出IF(Interface)24、读卡器25、通信模块26、音频系统27、EC(Embedded Controller:嵌入式控制器)31、输入部32、传感器33以及电源电路34。在其它观点下,信息处理装置1主要具备计算机系统和控制器。计算机系统具备处理器11以及系统存储器12。在本申请中,有时将该计算机系统仅称为系统或者主系统。控制器具备EC31。
处理器11通过程序控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信息处理装置1整体的动作。处理器11例如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构成。
系统存储器12是作为处理器11执行的程序的读入区域或者通过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处理数据的写入作业区域利用的可写入的存储器。系统存储器12例如构成为包括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执行程序例如包括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用于控制周边设备的动作的驱动器、各种服务/实用程序(以下,实用)、应用程序(以下,应用)等。此外,在本申请中,有时将执行由程序中描述的指令指示的处理称为执行程序、程序的执行等。
视频子系统13是用于实现与图像显示相关的功能的子系统。视频子系统13构成为包括视频控制器。视频控制器进行由从处理器11输入的描绘命令指示的处理,并将通过处理所获得的显示数据写入本部具有的视频存储器。视频控制器从视频存储器读出写入的显示数据,并将读出的显示数据输出至显示器14。
显示器14对基于从视频子系统13输入的显示数据的图像进行显示。显示器14例如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 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等中的任意一个。
SoC21与处理器11连接,控制使用了周边输入输出设备的各种数据的输入输出。SoC21例如具备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串行ATA(AdvancedTechnology Attachment:高级技术附件)、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总线、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组件互连)总线、PCI-Express总线以及LPC(Low Pin Count:低引脚数)总线等接口,能够连接与它们对应的设备。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SoC21连接有ROM22、存储器23、输入输出IF24、读卡器25、通信模块26以及音频系统27。这些设备相当于信息处理装置1的子系统。另外,也可以将与SoC21直接连接的设备作为父设备,将其它设备作为子设备,与SoC21间接地连接。
ROM22构成为包括可电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ROM22中例如存储用于控制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EC31等的动作的系统固件等。
存储器23存储由处理器11执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存储器23例如是HDD(Hard Disk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等。
输入输出IF24是能够与其它设备模块以可以输入输出各种数据的方式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连接。输入输出IF24构成为包括例如用于按照串行总线标准的一种的Thunderbolt(注册商标)标准与其它设备连接的连接器。输入输出IF24也可以具备用于按照USB(Universal Serial Bus)标准进行连接的USB连接器。
读卡器25是用于能够装卸作为记录介质的存储卡并读出来自安装的存储卡的各种数据的辅助存储装置。读卡器25也可以进行向安装于本部的存储卡写入各种数据。此外,安装的存储卡也可以将读卡器25作为父设备,间接地与SoC21连接。
通信模块26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连接到网络,与连接到网络的其它设备之间收发(通信)各种数据。通信模块26例如是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卡。
音频系统27输入输出声音数据。音频系统27构成为包括例如对与输入至本部的声音数据对应的声音进行再生的扬声器、和收集来到本部的声音并获取声音数据的麦克风。
EC31独立于处理器11或SoC21监视(监测)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环境,并控制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状态。EC31具备用于监视电源电路34的动作的电源管理功能、以及各种输入输出端子(未图示)。在EC31使用本部具备的输入输出端子来连接输入部32、传感器33以及电源电路34,控制电源电路34的动作。EC31执行与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状态对应的电源电路34的控制。EC31例如构成为包括独自的处理器、存储部的微型计算机。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EC31检测系统的消耗电力。EC31在开始系统的动作状态从激活态转移至空闲态后,在系统的消耗电力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时,使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激活态。然后,EC31重新开始系统的动作状态向空闲态的转移。激活态是能够执行作为信息处理装置1期望的动作的通常动作模式。与此相对,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激活态少的低消耗电力模式。在空闲态下,除了一部分的被限定的功能之外,作为信息处理装置1不执行用户期望的动作。
输入部32接受用户的操作,生成与接受了的操作对应的操作信号,并将生成的操作信号输出至EC31。输入部32例如包括键盘、触摸板、鼠标等指示设备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它们的任意的组。
传感器33检测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环境,并将表示检测到的动作环境的检测信号输出至EC31。传感器33例如包括检测根据用户的接近状态等而变动的物理量作为动作环境的传感器。在信息处理装置1具备两个框体的情况下,传感器33可以包括用于检测根据两个框体间的开闭状态而变动的物理量的传感器。以下,将两个框体分别称为第一框体61、第二框体62进行区分。传感器33例如可以是红外线传感器、静电电容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与人物的体温对应的波长的红外线,并根据检测出的红外线的强度来检测人物的接近。静电电容传感器检测由于人物的接近而导致的电容器的静电电容的增加,检测到的静电电容用于人物的接近的检测。磁传感器设置于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的任一方的一端,检测设置于另一方的框体的一端的永磁铁的磁场。根据磁场的大小来判定开闭状态。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两个框体的每个框体,分别检测重力的方向。检测到的两个重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当于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所成的角度,该角度用于开闭状态的判定。应力传感器检测在使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卡合的铰链部63中根据第一框体61与第二框体62之间的角度而产生的应力。
电源电路34基于EC31的控制来进行向构成信息处理装置1的各设备供给电力以及供给的电力的调整。电源电路34构成为包括例如电源控制电路35、DC/DC(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转换器36、电压检测器37以及充放电单元38。
在信息处理装置1的框体设置有能够装卸电池单元52的电池储存部(未图示)。在信息处理装置1设置有用于检测电池单元的安装的安装检测线。EC31能够使用安装检测线来检测电池单元52是否安装在电池储存部中。
电源控制电路35例如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构成。ASIC构成为包括逻辑电路、晶体管、寄存器以及电阻等无源元件。是因为电源控制电路35不包括处理器,仅由基本的元件构成,消耗电力极小。在电源控制电路35连接有电压检测器37、DC/DC转换器36、安装检测线(未图示)以及电源按钮53。
在电源控制电路35的寄存器中例如存储每个动作状态的电源控制信息。电源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成为电力的供给目的地的设备的信息。在电源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每个设备的电压、电流等信息。电源控制电路35在从SoC21或者EC31输入表示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信息时,从寄存器读取与动作状态信息表示的动作状态对应的电源控制信息,并将读取到的电源控制信息输出至DC/DC转换器36。因此,EC31能够使用电源控制电路35并根据动作模式来控制DC/DC转换器36的动作。
EC31根据构成信息处理装置1的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来控制电源电路34的动作。作为动作状态的指标,例如可以使用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Interface: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接口)中规定的电源状态。在ACPI中,定义S0状态~S5状态,作为6个阶段的电源状态。按S0状态~S5状态的顺序示出消耗电力较少的状态或者较深的空闲态。较深的空闲态是指向激活态的恢复时间较长的状态。此外,S0状态相当于激活态,是6个阶段的电源状态中的消耗电力最多的状态。S1状态~S5状态分别相当于空闲态,依次表示消耗电力较少的状态或者较深的休眠状态。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统可取相当于激活态的S0状态、作为空闲态的一个例子的现代待机模式、以及作为更深的空闲态的一个例子的S4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作为动作状态。EC31也与S0状态、现代待机模式以及S4状态对应。现代待机模式意味着在停止了作为显示部发挥功能的显示器14的显示的状态下,切换使用S0ix状态、和执行后台处理的S0状态的动作状态。S0ix状态是消耗电力比S0状态少、且消耗电力比S1状态多的空闲态的一种形式,是指根据激活事件(后述)的检测,与更深的空闲态相比能够迅速恢复到S0状态的动作状态。后台处理意味着不伴随显示器14的显示而在里侧(后台)执行的处理。后台处理例如对应于各种程序、设定数据的更新等不一定需要向用户通知执行的处理。
在S0状态下,电源电路34对与信息处理装置1物理连接的全部设备供给电力。在S0ix状态下,可以停止向视频子系统13和显示器14供给电力。在S4状态下,还可以停止向ROM22、存储器23、读卡器25、通信模块26、音频系统27以及系统存储器12供给电力。另一方面,在S4状态下,可以继续向SoC21、EC31、传感器33以及电源控制电路35、AC/DC适配器51、电池单元52供给电力。
电源电路34检测供给至各设备的电力作为消耗电力,并作为表示检测到的消耗电力的消耗电力信息输出至EC31。
DC/DC转换器36在电源控制电路35的控制下,将从AC/DC适配器51或者电池单元52供给的电力的电压转换为信息处理装置1的各设备所需求的电压。DC/DC转换器36供给转换成从电源控制电路35输入的电源控制信息所指示的供给目的地的设备的电力。在电源控制信息包括每个设备的电压的信息的情况下,DC/DC转换器36将供给的电力的电压转换为电源控制信息所指示的电压,并向对应的设备供给转换了电压的电力。
电压检测器37检测从AC/DC适配器51供给的电力的电压,并判定检测到的电压是否是规定的范围内的电压。电压检测器37将表示检测到的电压是否是规定的判定内的电压的电压检测信号输出至电源控制电路35。另外,电源控制电路35将从电压检测器37输入的电压检测信号记录至寄存器。
AC/DC(Alternative Current/Direct Current)适配器51能够与设置在信息处理装置1的框体的表面的电源端子连接。AC/DC适配器51可以组装至信息处理装置1的框体而一体化。
AC/DC适配器51的一端与工业电源的插座连接,另一端与DC/DC转换器36连接。AC/DC适配器51将从工业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力供给至DC/DC转换器36。
在AC/DC适配器51未与信息处理装置1连接时,DC/DC转换器36使用充放电单元38将本部所积蓄的电力供给(放电)至电池单元52。电池单元52使用充放电单元38来积蓄(充电)从AC/DC适配器51供给的电力。
电源按钮53用于用户操作电源的开/关。电源按钮53能够通过操作从完全停止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的状态起动。
电源控制电路35将表示电源按钮53的按下的按下信号记录至寄存器。EC31也能够参照寄存器并判定按下信号的有无。此外,EC31也可以检测从电源按钮53输入的按下信号。在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停止时并且检测到按下信号时,EC31读出指示为将信息处理装置1的全部设备作为供给目的地的电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DC/DC转换器36(起动)。在开始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处理器11)的起动后,EC31消除电源控制电路35的寄存器中记录的按下信号。另外,在信息处理装置1以通常动作模式动作时,EC31在检测到按下信号时,读出表示向信息处理装置1的全部设备的电力的供给停止的电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DC/DC转换器36(动作停止)。
此外,在信息处理装置1构成为笔记本PC的情况下,如图2例示,具备第一框体61、第二框体62以及铰链部63。图1所示的AC/DC适配器51以外的各构成部可以收容在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的任意一方中。第一框体61、第二框体62具有厚度小于宽度和纵深的扁长的立方体的形状。沿着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各自的主面的长边卡合铰链部63,并能够绕与其长边平行的旋转轴相对地转动。因此,第一框体61与第二框体62之间的张角θ可变。张角θ是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的相互面对的面(以下,内面)之间所成的角度。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框体61的内面配置键盘KB,在第二框体62的内面配置显示器14。在该配置下,在第一框体61相对于第二框体62闭合的状态下,不期望用户的使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功能构成例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功能构成例的框图。信息处理装置1构成为包括主系统110、控制部120、存储部155、检测部160、通信部165、操作输入部170、收音部175以及显示输出部180。在图3中,省略构成电力供给系统的电源电路34、AC/DC适配器51、电池单元52以及电源按钮53的图示。
主系统110是信息处理装置1的计算机系统的主要部分。处理器11执行规定的程序(例如,实用)来实现主系统110的功能。主系统110构成为包括模式控制部112和资源管理部114。
模式控制部112基于主系统的动作状态来控制动作模式。资源管理部114控制处理器11执行各种程序,管理用于该执行的资源。
控制部120基于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环境、使用状况来控制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EC31执行规定的程序来实现控制部120的功能。控制部120构成为包括事件检测部122、电力监视部124以及模式控制部126。
事件检测部122根据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环境或者使用状况来检测作为使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转移的契机的事件。所述事件有作为使动作状态从空闲态转移为激活态的契机的事件(以下,激活事件)、和作为使动作状态从激活态转移为空闲态的契机的事件(以下,空闲事件)。激活事件、空闲事件分别能够捕捉为满足使动作状态从空闲态成为激活态的转移条件的现象、满足使动作状态从激活态成为空闲态的转移条件的现象。对于激活事件和空闲事件的例子,后述。
电力监视部124对从电源电路34向信息处理装置1的各部(主要是主系统110)供给的电力作为消耗电力进行监视(监测)。
模式控制部126基于事件检测部122检测到的事件和电力监视部124监视到的消耗电力的任意一个或者两者来控制主系统110的动作。
存储部155构成为除了系统存储器12、ROM22、存储器23等存储介质之外,还包括安装在读卡器25中的存储介质、SoC21、EC31的存储介质。
检测部160、通信部165、操作输入部170、收音部175、显示输出部180分别相当于上述的传感器33、通信模块26、输入部32、音频系统27、显示器14。
接下来,更详细地对主系统110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模式控制部112能够在G0状态、S0ix状态、G1状态以及G3状态彼此之间转移,作为整个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模式。其中,G0状态、G1状态以及G3状态相当于规定的4个阶段的全局系统状态中的3个阶段的状态。G0状态相当于作为电源状态的S0状态,换句话说激活态。S0ix状态以及G1状态相当于空闲态。G1状态相当于作为电源状态的S4状态。G3状态是向电源供给系以外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电力的供给停止,不产生待机电力或待机电力极少的停止状态。G3状态也被称为机械关闭状态。因此,与G0状态相比,G1状态的系统的消耗电力较少。另外,与G1状态相比,G3状态的向G0状态的恢复时间变长,一般系统的消耗电力较少。
S0ix状态是扩展S0状态的动作模式,但是消耗电力比S0状态少的空闲态。其中,在S0ix状态下,维持向系统存储器12的供电,所以在S0ix状态下,比S3状态更迅速地变更为通常动作模式,但消耗电力较多。另外,在S0ix状态下,模式控制部112在检测到规定的激活事件时,将动作状态切换为激活态(S0状态)。模式控制部112例如通过从控制部120或者资源管理部114输入表示激活事件的通知信息来通知激活事件。例如,来自控制部120的通知信息指示的激活事件有信息处理装置1具备的第一框体61、第二框体62打开的状态、来自操作输入部170的操作信号的输入等。来自资源管理部114的通知信息指示的激活事件有执行在S0ix状态下提供的规定的被限定的功能(以下,限定功能)而检测的规定的现象等。规定的现象例如有通过始终连接接收新的电子邮件、通过发声检测识别声音指令、通过指纹等用户认证信息的获取的用户认证等推定用户对信息处理装置1的使用意思的现象。
更具体而言,在接收电子邮件时,资源管理部114在执行规定的邮件应用以接收电子邮件时,使用通信部165向规定的邮件服务器发送发往本装置的电子邮件接收请求。资源管理部114接收发往本装置的新的电子邮件并积蓄至存储器23,作为从邮件服务器对电子邮件接收请求的响应。之后,模式控制部112可以将动作状态从激活态变更为空闲态。在识别声音指令时,资源管理部114执行规定的声音识别应用,等待接受从音频系统27输入的声音数据。资源管理部114对输入的声音数据进行声音识别处理,并判定作为识别结果而获得的发声信息是否是预先决定的声音指令。在资源管理部114判定为发声信息是预先决定的声音指令时,模式控制部112将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从S0ix状态变更为S0状态。资源管理部114执行判定出的声音指令所指示的处理。在用户认证时,例如,执行规定的实用,对从检测部160输入的认证信息和预先登记的用户的认证信息进行比较,在判定为两者一致时,模式控制部112将系统的动作状态从S0ix状态变更为S0状态。认证信息例如可以是指纹、虹彩、静脉图案等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检测部160,只要包括能够获取认证信息的设备(例如,指纹传感器、虹彩、用于拍摄静脉图案的相机)即可。
另一方面,在动作状态为S0状态,并检测到作为变更为空闲态的契机的空闲事件时,模式控制部112将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从作为激活态的S0状态变更为作为空闲态的S0ix状态。模式控制部112例如通过从控制部120或者资源管理部114输入表示空闲事件的通知信息来通知空闲事件。例如,来自控制部120的通知信息表示的空闲事件有信息处理装置1具备的两个框体闭合的状态、规定的文字输入键(例如,热键)的按下,或者OS的设定画面上显示的休眠菜单的选择等。另外,也可以从资源管理部114向模式控制部112每隔规定时间输入表示处理器11的使用率的通知信息,并检测处理器11的使用率为规定的使用率(例如,1~5%)以下,从操作输入部170未输入操作信号的时间继续,并经过规定时间(例如,3~15分钟)以上的状态,作为空闲事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控制部112也可以在开始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的变更时,将表示动作状态的变更开始的动作状态变更开始通知输出至控制部120。
在从控制部120输入表示向激活态的转移(起动)的模式转移指示时,模式控制部112将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从S0ix状态变更为S0状态。此时,模式控制部112有时从控制部120输入表示激活事件的通知信息,作为消除作为信息处理装置1的使用状况而使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从作为激活态的S0状态变化为作为空闲态的S0ix状态的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的一个例子。
在从控制部120输入表示向空闲态的转移(休眠)的模式转移指示时,模式控制部112将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从S0状态变更为S0ix状态。
此外,在模式控制部112中预先设定表示信息处理装置1的使用预定期间的模式设定信息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112可以执行作为空闲态的S0ix状态和作为更深的空闲态的S4状态的相互间的转移。更具体而言,在该时刻的时刻从使用预定期间内变成使用预定期间外时,模式控制部112将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从S0ix状态控制为S4状态。另一方面,在该时间点的时刻从使用预定期间外变成使用预定期间内时,模式控制部112将处理器11的动作状态从S4状态控制为S0ix状态。使用预定时间是每个星期,或者对于平日和休息日的区别,通常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时间段。使用预定时间可以能够按照规定的设定菜单根据用户的操作设定,也可以基于动作日志中记录的每日的最初的起动时刻和最后的停止时刻来设定。
接下来,更详细地对控制部120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事件检测部122基于从操作输入部170输入的操作信号或者从通信部165输入的检测信号,检测作为控制信息处理装置1的动作模式的契机的动作环境、使用状况或者它们的变化,作为激活事件或者空闲事件。事件检测部122例如检测如下的现象作为激活事件。在第一框体61相对于第二框体62打开的状态(即,张角θ为规定的张角(例如,45°~90°)以上的状态)、来自操作输入部170的操作信号的输入等。此处,事件检测部122能够基于从检测部160输入的检测信号来判定第一框体61相对于第二框体62的开闭状态。
另一方面,事件检测部122检测下一个现象作为空闲事件。有第一框体61相对于第二框体62闭合的状态(即,张角θ小于规定的张角(例如,45°~90°)的状态)、规定的文字输入键的选择(例如,来自OS的设定画面的从操作输入部170输入的操作信号中的文字输入键的指示)、休眠菜单的选择(例如,在OS的设定画面上配置的多个各种菜单中从操作输入部170输入的操作信号中的休眠菜单的指示)等。如果改变看法,则激活事件能够视为满足从空闲态向激活态的转移条件的动作状态或者使用状况。空闲事件能够视为满足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条件的动作状态或者使用状况。
事件检测部122将表示检测到的事件的通知信息输出至模式控制部126。
电力监视部124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1~15秒)监视(监测)从电源电路34输入的消耗电力信息表示的消耗电力(主要是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电力监视部124将输入的消耗电力信息输出至模式控制部126。
模式控制部126基于从事件检测部122输入的通知信息和从电力监视部124输入的消耗电力信息的一方或者两方来控制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在开始从主系统110的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后,输入的消耗电力信息表示的消耗电力超过规定的重新起动判定阈值时,模式控制部126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暂时恢复为激活态。
例如在从主系统110的模式控制部112输入表示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变更开始的动作状态变更开始通知时,模式控制部126对开始从主系统110的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进行检测。例如在从事件检测部122输入表示最后的激活事件的通知信息后,并输入表示空闲事件的通知信息时,模式控制部126可以推定出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该情况下,可以省略来自模式控制部112的动作状态变更开始通知的输出、和模式控制部126中的动作状态变更开始通知的等待接受。
模式控制部126在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恢复到激活态时,将表示向激活态的转移的模式转移指示输出至模式控制部112。
之后,模式控制部126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再次转移为空闲态。模式控制部126在使系统110的动作状态转移为空闲态时,将表示向空闲态的转移的模式转移指示输出至模式控制部112。
此外,存在在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恢复到激活态前输入表示规定的空闲事件的通知信息时,推定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的情况。该情况下,模式控制部126在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恢复到激活态时,可以将表示消除向空闲态的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的通知信息输出至主系统110的模式控制部112。所述的使用状况可以是与现实不同的虚拟的使用状况,例如在将两个框体闭合的状态设为空闲事件的情况下,如表示两个框体打开的状态的激活事件那样,可以是与最后的空闲事件相反的使用状况。主系统110的模式控制部112在从控制部120的模式控制部126输入表示该激活事件的通知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将动作状态变更为激活态。因此,控制部120的模式控制部126在输出该通知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不必将向激活态的转移的模式转移指示输出至模式控制部112。
消除向空闲态的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例如可以是将在规定时间以上持续未检测到来自操作输入部170的操作信号的输入的情况设为空闲事件的情况下,来自操作输入部170的操作信号的输入。该操作信号的输入也是激活事件的一个例子。在从控制部120的模式控制部126输入表示该激活事件的通知信息的情况下,主系统110的模式控制部112也能够将动作状态变更为激活态。
这样,即使现实中产生消除向空闲态的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通过将消除向空闲态的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通知给主系统110,也能够阻止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向空闲态转移,能够可靠地将动作状态变更为激活态。
接下来,对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模式转移的准备所涉及的处理(以下,模式转移准备处理)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式转移准备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系统的动作状态为激活态(通常动作模式)并检测到激活事件时,模式控制部112开始图4所示的处理。激活态也被称为非连接待机阶段(No-CS(Connected Standby)phase)。
(步骤S102)模式控制部112确认经由通信部165与本装置连接的其它装置的有无(连接确认)。步骤S102的处理也被称为连接阶段(Connection phase)。当存在连接的其它装置时,模式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104的处理,当不存在连接的其它装置时,中止图3所示的处理。
(步骤S104)模式控制部112确认除了规定的被限定的应用以外,有无在OS上的前台执行中的应用(前台应用执行确认)。
步骤S104的处理也被称为PLM阶段(Process Lifetime Manager phase)。当存在执行中的应用时,模式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106的处理,当不存在执行中的应用时,中止图4所示的处理。
(步骤S106)模式控制部112确认执行中的维护任务的有无(维护任务执行确认)。步骤S106的处理也被称为维护阶段(Maintenance phase)。当存在执行中的维护任务时,模式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108的处理,等待执行中的维护任务的结束,并在结束后进入步骤S108的处理。
(步骤S108)模式控制部112在应用撤销电力请求(drop)或者经过规定时间(例如,3~15分钟)后强制地将消耗电力减少到规定的消耗量以下(活动力调整)。步骤S108的处理也被称为DAM阶段(Desktop Activity Moderator phase)。之后,模式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110的处理。
(步骤S110)模式控制部112使用视频子系统13以及SoC21向直接以及间接连接的各设备输出表示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的通知信息(低电力通知)。步骤S110的处理也被称为低电力阶段(Low-power phase)。
(步骤S112)各设备接收表示从模式控制部112向空闲态的转移的通知信息。接收该通知信息的阶段也被称为弹性通知阶段(Resiliency notification phase)。之后,各设备将动作状态变更为消耗电力比标准的动作状态少的动作模式,或者停止动作(低电力模式/停止处理)。在空闲态下不期望动作的设备可以停止动作。所述的设备例如是视频子系统13、显示器14、存储器23、输入输出IF24、读卡器25等。在S0ix状态下,用于提供规定的被限定的功能的设备能够减少到该功能的维持或向激活态的恢复所需要的消耗电力。所述的设备例如是EC31、输入部32、传感器33、通信模块26以及音频系统27等。另一方面,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转移为低电力模式(空闲态),并结束图4所示的处理。模式控制部112能够在该阶段中转移为消耗电力更低的动作状态(例如,S4状态)。该状态也被称为弹性阶段(Resiliency phase)。
图4所例示的模式转移准备处理具有多个阶段,依次执行它们。因此,在某个阶段的处理未完成的情况下,不进入以下的阶段的处理,进而向空闲态的转移未完成。因此,作为信息处理装置1的系统整体的消耗电力没有充分减少。例如,在步骤S112中,在某个设备的动作未停止的情况下,主系统110也进行与该设备的动作对应的设备管理、资源管理,所以不能够使动作状态移至空闲态。
这样的现象如图5所例示那样有时在使动作状态从激活态转移为空闲态之前,从输入输出IF24除去与输入输出IF24连接的其它设备ND时产生。这成为从其它设备ND从输入输出IF24被除去的时刻到通知模式控制部112其它设备ND的除去的通知时刻的延迟(latency)的一个因素。SoC21每隔规定时间监视与本部直接或者间接连接的设备,检测新连接的设备或者新连接被切断的设备。SoC21将连接或者切断的事件和表示检测到的设备的事件通知输出至处理器11。因此,从其它设备ND的除去到通知模式控制部112其它设备ND的除去产生延迟。
如图6例示,如果向模式控制部112的其它设备ND的除去的通知时刻早于步骤S110的处理的开始时刻,则最迟在识别出不存在其它设备ND的状态下执行步骤S110的处理。因此,步骤S110的处理,进而图4的处理正常结束。另一方面,如图7例示,如果向模式控制部112的其它设备ND的除去的通知时刻晚于步骤S110的处理的开始时刻,则以连接有其它设备ND为前提试行步骤S110的处理。然而,在该时刻,现实中没有连接其它设备ND,所以步骤S110的处理未完成。即使在其它设备ND的除去在动作状态的转移的处理的开始时刻前,也会产生所述的现象。因此,消耗电力不会充分减少。
此外,除了动作状态的转移之前的硬件的除去之外,应用的执行结束、无响应(挂起)等也成为不能够结束步骤S108的处理的重要因素,会产生动作状态的转移未完成的现象。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开始动作状态的转移,但消耗电力超过重新起动判定阈值时,模式控制部126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暂时恢复为激活态。然后,模式控制部126试行将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转移为空闲态的处理。如果没有新产生动作状态的转移的处理停止的原因,则动作状态的转移完成。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减少消耗电力。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式转移处理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的例子的图。纵轴、横轴分别表示消耗电力、时刻。图8例示主系统110的最初的动作状态为激活态(通常动作模式)时,开始一系列的处理,一系列的处理的每个步骤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变化。
(步骤S202)控制部120的事件检测部122监视来自检测部160的检测信号和来自操作输入部170的操作信号的输入。事件检测部122判定是否检测到规定的用户操作(例如,将第一框体61相对于第二框体62闭合)作为空闲事件。事件检测部122将表示检测到的空闲事件的通知信息输出至主系统110。主系统110的模式控制部112开始针对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的模式转移准备的执行(开始向低电力模式转移)。通过进行模式转移准备,从而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减少。之后,进入步骤S204的处理。
(步骤S204)控制部120的电力监视部124从空闲事件的检测起在规定的第一期间T1监视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第一期间T1为模式转移准备所涉及的所需时间以上即可。事件检测部122判定第一期间T1的结束时的消耗电力是否多于规定的重新起动判定阈值。重新起动判定阈值比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为空闲态时的消耗电力多且比动作状态为激活态时的消耗电力少即可。在该时刻的消耗电力多于重新起动判定阈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6的处理。在消耗电力为重新起动判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2的处理。
(步骤S206)控制部120的模式控制部126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转移为激活态(通常动作模式)。此处,模式控制部126将表示向激活态的转移的模式转移指示输出至主系统110。主系统110的模式控制部112将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从空闲态转移为激活态(通常动作模式)。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增加到向空闲态转移前的状态。
当存在与在步骤S202中检测到的空闲事件相反的激活事件时,模式控制部126将表示该激活事件(例如,将第一框体61相对于第二框体62打开)的通知信息输出至模式控制部112。之后,进入步骤S208的处理。
(步骤S208)模式控制部126进一步在待机规定的第二期间T2后,使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转移为空闲态(低电力模式)。事件检测部122将表示检测到的空闲事件的通知信息输出至主系统110。主系统110的模式控制部112重新开始针对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的模式转移准备的执行。通过进行模式转移准备,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减少。之后,进入步骤S210的处理。第二期间T2为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从空闲态向激活态的转移所涉及的处理的所需时间以上即可。之后,进入步骤S210的处理。
(步骤S210)控制部120的电力监视部124从空闲事件的检测起再次在规定的第一期间T1监视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事件检测部122判定第一期间T1的结束时的消耗电力是否多于重新起动判定阈值。在该时刻的消耗电力多于重新起动判定阈值的情况下,可以返回到步骤S206,从步骤S206反复步骤S210的处理。在消耗电力为重新起动判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2的处理。
(步骤S212)控制部120的电力监视部124在主系统110的消耗电力为重新起动判定阈值以下的状态进一步继续第三期间T3(例如,3~15分钟)以上时,可以将控制部120的动作状态变更为消耗电力比标准的动作状态少的低消耗电力状态。在低消耗电力状态下,维持规定的一部分的功能(例如,计时器、电源按钮53的按下的检测等),其它功能可以停止。
此外,也可以在控制部120的电力监视部124中预先设定步骤S206到步骤S210的处理的反复次数的上限。电力监视部124对步骤S206到步骤S210的处理的反复次数进行计数,并在计数的反复次数达到上限时,不再反复步骤S206到步骤S210的处理,可以中止模式转移处理。
(变形例)
此外,上述的说明以控制部120控制主系统110的动作状态为主,但并不限于此。控制部120还可以具备设备控制部128(未图示),该设备控制部128基于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来确定动作的产生异常的设备。
因此,在存储部155中,按每个设备存储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以下,消耗电力模式)的消耗电力模式数据。以下,将消耗电力模式数据表示的预先设定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称为消耗电力模式。图9、图10、图11分别例示通信模块26、输入输出IF24、SoC21的异常时的消耗电力模式。图9所例示的消耗电力表示反复增加和减少。所述现象例如容易在与其它设备的连接不稳定时产生。图10例示的消耗电力表示较少的状态继续后,急剧增加,之后减少,但比原始的消耗电力多的状态继续。所述现象例如容易在与其它设备的连接中断时产生。图11例示的消耗电力表示计测出较多的状态后,急剧地减少,之后增加,但比原始的消耗电力少的状态继续。所述现象例如可能在无法取得主系统110与SoC21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中的同步时产生。
设备控制部128在到最新的时刻为止的规定的观测期间内汇集从电力监视部124输入的消耗电力信息表示的各时刻下的消耗电力来形成所观测到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以下,观测消耗电力模式)。设备控制部128针对消耗电力模式数据表示的每个消耗电力模式,计算表示与所形成的观测消耗电力模式的类似度的指标,确定计算出的指标为规定的下限值以上且类似度最高的消耗电力模式。作为表示类似度的指标,例如可以利用相关系数、欧氏距离等。设备控制部128能够确定已确定出的消耗电力模式的设备。
在存储部155中,按每个设备预先存储表示异常的产生的引导信息(引导),设备控制部128也可以将与确定出的设备对应的引导信息输出至显示输出部180。引导信息也可以包括有益于该异常的消除或者缓和的对应信息。显示输出部180能够提示与该设备对应的引导信息。收到引导信息的用户能够注意到设备产生的异常。用户通过收到对应信息,能够采取用于消除或者缓和异常的措施。
设备控制部128也可以针对确定出的设备进行规定的控制,以消除产生的异常。例如,设备控制部128在确定出通信模块26的异常时,对通信模块26输出表示重新起动(复位)的控制信号(以下,重新起动信号)。通信模块26在从设备控制部128输入重新起动信号时,停止本部的动作,并在完成停止后,起动。由此,能够重新起动通信模块26。
设备控制部128在确定出输入输出IF24的异常时,向电源电路34输出表示向输入输出IF24的电力供给的暂时停止的控制信号(以下,电力停止信号)。在从设备控制部128输入电力停止信号时,电源电路34停止向输入输出IF24的电力供给,并在其规定时间(例如,1~3秒)后重新开始电力供给。由此,能够重新起动输入输出IF24。
设备控制部128在确定出SoC21的异常时,将表示针对SoC21的重新起动的控制信号(以下,重新起动控制信号)输出至主系统110的资源管理部114。资源管理部114,在从设备控制部128输入重新起动控制信号时,再次识别SoC21作为与本部连接的设备,与SoC21之间进行同步处理。在该过程中,SoC21重新起动。在重新起动时,这些设备设定规定的初始值,使用设定的初始值重新开始动作,可以消除产生的异常。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1具备计算机系统(例如,主系统110),该计算机系统能够在激活态和空闲态之间转移,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激活态少的动作状态。另外,信息处理装置1具备控制器(例如,控制部120),在开始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后,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例如,重新起动判定阈值)时,该控制器使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激活态,之后使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空闲态
根据该结构,在即使开始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向空闲态的转移,而消耗电力不充分降低的情况下,在使动作状态暂时返回到激活态后,重新开始向空闲态的转移。在使动作状态返回到激活态时,阻碍向空闲态的转移的原因被消除的情况下,向空闲态的转移完成。因此,消耗电力更可靠地减少。
另外,在控制器检测到的本装置的使用状况满足规定的转移条件时(例如,检测到空闲事件时),计算机系统可以开始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控制器在使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激活态时,也可以将消除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例如,激活事件)通知给计算机系统。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现实中使用状况满足规定的转移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计算机系统识别消除该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阻止识别转移条件所造成的向空闲态的转移,所以能够使恢复到激活态的动作状态稳定化。
另外,信息处理装置1还可以具备检测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以及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的位置关系的传感器(例如,传感器33)。向空闲态的转移条件为第一框体相对于第二框体闭合的状态时,控制器在使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激活态时,通知计算机系统第一框体相对于第二框体打开的状态作为消除转移条件的使用状况。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框体相对于第二框体闭合时,以将计算机系统的动作设为空闲态为基调,并且使动作状态暂时恢复到激活态时,将第一框体相对于第二框体打开的状态通知计算机系统,从而能够使恢复到计算机系统的激活态的动作状态稳定化。
另外,信息处理装置1也可以具备向本装置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34。控制器也可以监视来自电源电路的电力的供给量,作为消耗电力。
根据该结构,控制器通过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监视其消耗电力,能够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的控制中的独立性。
另外,控制器也可以在从恢复到激活态的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例如,第二期间T2)后,重新开始从激活态向空闲态的转移。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向激活态的转移完成后,重新开始向空闲态的转移。因此,通过完成向激活态的转移,阻碍了向空闲态的转移的原因(例如,处理的延迟、无响应等)消除的可能性变高,所以能够更可靠地使向空闲态的转移成功,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
另外,也可以连接与计算机系统配合的一个以上的其它设备(例如,ROM22、存储器23、输入输出IF24、读卡器25、通信模块26、音频系统27等)。在控制器中,为每个设备预先设定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的消耗电力模式,并基于消耗电力模式来确定与监视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对应的设备。
根据该结构,控制器能够不依赖计算机系统而确定产生异常的设备。因此,能够独立于计算机系统对产生异常的设备采取用于消除或者缓和异常的措施。
另外,控制器重新起动已确定的设备。
根据该结构,通过重新起动产生异常的设备,能够消除或者缓和该设备产生的异常。因此,通过消除或者缓和阻碍了动作状态向空闲态转移的异常,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完成向空闲态的转移,进而更可靠地降低消耗电力。
以上,参照附图,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该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各结构能够任意组合。
例如,存储器23、输入输出IF24、读卡器25、通信模块26、音频系统27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设备可以省略,也可以能够装卸。显示器14和输入部32如果连接到信息处理装置1的其它部分能够输入输出各种的数据,则可以不必一定与信息处理装置1一体化。
另外,第一框体61也可以与第二框体62可装卸。
信息处理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如笔记本PC那样具备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并且第一框体61能够相对于第二框体62开闭的结构,而具有如台式PC那样具备支承其它部件的单一框体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模式控制部112和事件检测部122分别不采用第一框体61和第二框体62的开闭状态作为激活事件或者空闲事件。

Claims (8)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具备:
计算机系统,能在激活态与空闲态之间转移,上述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上述激活态的消耗电力少的动作状态;以及
控制器,在开始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后,监视上述空闲态下的上述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并在检测到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的上述消耗电力时,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然后再次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以及检测上述第一框体与上述第二框体的位置关系的传感器,
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条件至少包括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闭合,
上述控制器在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时,将在保持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闭合的状态下通知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打开的状态时所输出的信号输出至上述计算机系统。
2.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具备:
计算机系统,能在激活态与空闲态之间转移,上述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上述激活态的消耗电力少的动作状态;以及
控制器,在开始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后,监视上述空闲态下的上述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并在检测到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的上述消耗电力时,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然后再次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有由上述控制器能控制的一个以上的其它设备,
上述控制器预先为每个上述设备设定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的消耗电力模式,
基于上述消耗电力模式来确定与监视到的上述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对应的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器重新起动已确定的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显示部,
上述空闲态是停止了显示部的显示的状态,并且上述空闲态是能够切换如下两种状态的状态:根据规定的激活事件在保持上述显示部的显示消失的状态下执行后台处理的状态;以及能迅速地恢复到上述激活态的低消耗电力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具备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向上述信息处理装置供给电力,
上述控制器将来自上述电源电路的电力的供给量作为上述消耗电力进行监视。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器在从恢复到上述激活态起经过规定时间后,从上述激活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
7.一种信息处理装置中的控制方法,上述信息处理装置具备计算机系统,上述计算机系统能在激活态与空闲态之间转移,上述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上述激活态的消耗电力少的动作状态,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备:控制器、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以及检测上述第一框体与上述第二框体的位置关系的传感器,
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条件至少包括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闭合,
上述控制器执行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骤,在开始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后,监视上述空闲态下的上述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并在检测到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的上述消耗电力时,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
第二步骤,然后再次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以及
第三步骤,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时,将在保持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闭合的状态下通知上述第一框体相对于上述第二框体打开的状态时所输出的信号输出至上述计算机系统。
8.一种信息处理装置中的控制方法,上述信息处理装置具备计算机系统,上述计算机系统能在激活态与空闲态之间转移,上述空闲态是消耗电力比上述激活态的消耗电力少的动作状态,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具有控制器和由上述控制器能控制的一个以上的其它设备,
上述控制器预先为每个上述设备设定表示异常时的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的消耗电力模式,
上述控制器执行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骤,在开始从上述激活态向上述空闲态的转移后,监视上述空闲态下的上述计算机系统的消耗电力,并在检测到超过规定的消耗电力的阈值的上述消耗电力时,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恢复到上述激活态;
第二步骤,然后再次使上述计算机系统的动作状态转移为上述空闲态;以及
第三步骤,基于上述消耗电力模式来确定与监视到的上述消耗电力的时间序列对应的设备。
CN202011088763.8A 2019-11-13 2020-10-13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7994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5466A JP6876113B2 (ja) 2019-11-13 2019-11-13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19-205466 2019-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9492A CN112799492A (zh) 2021-05-14
CN112799492B true CN112799492B (zh) 2024-06-07

Family

ID=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2037A (ja) * 2007-02-07 2008-08-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源管理装置
CN101897152A (zh) * 2007-11-12 2010-11-24 索拉尔弗拉雷通讯公司 活动空闲通信系统
CN103163940A (zh) * 2011-12-12 2013-06-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片上系统时钟控制方法、片上系统及包括其的半导体系统
JP2015176388A (ja) * 2014-03-15 2015-10-05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パワー・ステートを制御する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
CN107277288A (zh) * 2016-03-30 2017-10-20 佳能株式会社 多功能外围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388339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存储器控制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10418025A (zh) * 2018-04-26 2019-11-0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427090A (zh) * 2018-05-01 2019-11-08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2037A (ja) * 2007-02-07 2008-08-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源管理装置
CN101897152A (zh) * 2007-11-12 2010-11-24 索拉尔弗拉雷通讯公司 活动空闲通信系统
CN103163940A (zh) * 2011-12-12 2013-06-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片上系统时钟控制方法、片上系统及包括其的半导体系统
JP2015176388A (ja) * 2014-03-15 2015-10-05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パワー・ステートを制御する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
CN107277288A (zh) * 2016-03-30 2017-10-20 佳能株式会社 多功能外围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388339A (zh) * 2017-08-11 2019-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存储器控制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10418025A (zh) * 2018-04-26 2019-11-0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427090A (zh) * 2018-05-01 2019-11-08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6113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US8069360B2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US793411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wing quick activation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a program stored thereon for performing such method
US6895515B1 (en) Computer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for executing predetermined process in said computer prior to turning off its power
US8037331B2 (en) Energy efficient method to wake host system for charging battery powered portable devices via bus powered external i/o ports
JP3974510B2 (ja) コンピュータ装置、電力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439852B (z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power control circuit
US9391446B2 (en) Electric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electric power control method, electronic power control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050268127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for use with removable storage medium,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program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JP2004152304A (ja) Ac電源障害の場合にスタンバイ状態にある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の状態データを保持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2843502B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2314403B (zh) 用于mcu作为从器件识别i2c总线信号的装置及方法
CN113495612A (zh)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08762789A (zh) 一种服务器节点固件更新方法及相关装置
KR102125507B1 (ko) 배터리 충전을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CN112799492B (zh)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JP5281625B2 (ja) コンピュータのリセット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
CN101436097B (zh) 电子装置及其唤醒方法
US20150318719A1 (en)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831696B2 (en)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supply
CN111026684A (zh) 接口控制方法、接口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
JP6070321B2 (ja) 携帯情報端末、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0901477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CN107179819B (zh) 预防电池膨胀的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US8959255B2 (en) Computer pro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