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7683A -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7683A
CN112787683A CN202011611995.7A CN202011611995A CN112787683A CN 112787683 A CN112787683 A CN 112787683A CN 202011611995 A CN202011611995 A CN 202011611995A CN 112787683 A CN112787683 A CN 112787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ernet data
polarity
circuit
carried
ether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119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7683B (zh
Inventor
仝宜波
黎韧
姚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iguang Tongchuang Electronics Co ltd
Shenzhen Pango Micro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iguang Tongchu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iguang Tongchu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iguang Tongchu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1199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768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9687 priority patent/WO202214179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7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7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7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7683B/zh
Priority to US17/732,558 priority patent/US2022026380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6Special purpose or proprietary protocols or archite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涉及通信技术领域,一方面,可以提高以太网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不增加编码器工作负担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极性处理电路将以太网数据处理为预设极性,以便编码器编码。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包括:极性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编码器,被配置为接收所述以太网数据及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所述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Description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以太网具有可靠性高、先进的管理、很好的扩充性以及成本低等优点。
目前多数本地网采用以太网。
然而,以太网在物理层中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不确定的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以改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包括极性处理电路和编码器。极性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编码器,被配置为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终端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编码器,还被配置为将编码后的以太网数据发送至终端。终端,被配置为接收编码后的以太网数据并解码。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极性处理电路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编码器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中,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包括极性处理电路以及编码器。可以利用编码器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提高以太网数据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极性处理电路将从编码器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负,以遵循以太网协议,避免因编码器既要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还要对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处理,而对编码器要求过高,导致编码器在编码及极性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以太网数据传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各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100-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极性处理电路;11-检测电路;12-控制电路;20-编码器;30-以太网收发电路;31-接收电路;32-发送电路;40-寄存器;200-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技术问题,相关技术提出了支持以太网传输的编码/解码方案,以提高以太网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然而,按照以太网协议,编码器仅支持对预设极性的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发明人经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一方面,可以提高以太网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不增加编码器工作负担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的极性处理电路将以太网数据处理为预设极性,以便编码器编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包括极性处理电路10以及编码器20。极性处理电路10,被配置为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编码器20,被配置为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太网数据例如可以是在千兆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利用千兆以太网作为本地网络,可以提高网络宽带速度。
千兆以太网可以是以太网通信协议和光纤信道两种技术的结合。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中的串行器/并行器用于支持多种编码方案,并将这些编码方案发送给上层。进入物理层的以太网数据必须支持适合于其传输介质的编码方案。光纤信道的编码方案可以采用8b10b的编码方案,作为规定的编码/解码方案。
编码器20可以从极性处理电路10接收8位的以太网数据,并完成8位至10位的字符转换,即,编码器20将8位的以太网数据编码成10位的以太网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以太网数据为在千兆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则根据以太网协议,预设极性可以是负,极性处理电路10可以将接收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负。
进一步,从极性处理电路10输出的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可以输入至编码器20,经编码器20编码后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也为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对极性处理电路10的具体电路结构进行限定。如图3和图4所示,极性处理电路10可以包括检测电路11和控制电路12。
具体的,检测电路11,被配置为检测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
若检测电路11检测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则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的信息发送至控制电路12;若检测电路11检测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则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的信息发送至控制电路12。
控制电路12,被配置为根据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如图3所示,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不为预设极性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反转。如图4所示,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预设极性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
假设预设极性为负,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以使得输入至编码器20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仍为负。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反转,经极性反转,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可以从正反转为负,从而使得输入至编码器20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仍为负。
示例的,如图3所示,检测电路11检测到当前输入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将该以太网携带的正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控制电路12可以输出信号I1,以实现对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反转,使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输出时为负。其中,在信号I1的作用下,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可以发生反转。
如图4所示,检测电路11检测到当前输入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将该以太网携带的负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控制电路12可以输出信号I2,以实现对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保持,使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输出时为负。其中,在信号I2的作用下,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可以保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性处理电路10可以将接收的所有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或者,极性处理电路10可以将接收的一部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另一部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由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中的其他电路处理为预设极性,只要从极性处理电路10以及编码器20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性处理电路10可以是独立的电路,或者,如图5所示,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还包括以太网收发电路30,极性处理电路10也可以集成在以太网收发电路30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包括极性处理电路10以及编码器20。可以利用编码器20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提高以太网数据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极性处理电路10将从编码器20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负,以遵循以太网协议,避免因编码器20既要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还要对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处理,而对编码器20要求过高,导致编码器20在编码及极性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以太网数据传输。
可选的,如图5所示,若极性处理电路10集成在以太网收发电路30中,则极性处理电路10可以通过以太网收发电路30接收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经极性处理电路10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后,极性处理电路10可以通过以太网收发电路30将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传输至编码器20。
具体的,如图6所示,以太网收发电路30包括接收电路31和发送电路32。
接收电路31,被配置为接收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至少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检测电路11。
检测电路11,被配置为至少接收接收电路31发送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检测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
控制电路12,被配置为接收检测电路11发送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根据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并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发送电路32。
发送电路32,被配置为接收控制电路12发送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将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编码器20。
此外,以太网收发电路30还可能包括其他电路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极性处理电路10集成在以太网收发电路30中,可以利用以太网收发电路30的接收电路31接收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利用以太网收发电路30的发送电路32将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编码器20。这样一来,极性处理电路10可无需包括接收模块以及发送模块,从而可以简化极性处理电路10的电路设计,节省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的版图面积。
可选的,极性处理电路10,被配置为将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极性处理电路10,还被配置为将初次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作为接收到的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其他以太网数据以及其他以太网携带的极性发送至编码器20。
具体的,如图7所示,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还可以包括寄存器40。
控制电路12,还被配置为将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输出时携带的预设极性存储在寄存器40中。同时,控制电路12,还被配置为将初次输出的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编码器20。
寄存器40,被配置为在控制电路12接收其他以太网数据时,调用预设极性,并将预设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作为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
控制电路12,还被配置为控制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2将初次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存储在寄存器40中,包括:若极性处理电路10为独立的电路,则控制电路12可以通过极性处理电路10的发送模块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寄存器40;若极性处理电路10集成在以太网收发电路30中,则控制电路12可以通过以太网收发电路30的发送电路32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寄存器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2至少接收其他以太网数据,对于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控制电路12可以不接收且不作任何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寄存器40,被配置为在控制电路12接收其他以太网数据时,调用预设极性,并将预设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作为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即,寄存器40中存储了预设极性,之后不论其他以太网携带的极性是正或负,寄存器40都将调用预设极性,并将预设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以作为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这样一来,即可确保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均为预设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2控制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包括:检测电路11可以无需检测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控制电路12直接接收其他以太网数据,并接收寄存器40发送的预设极性作为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在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预设极性后,控制电路12只需控制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保持,即可使从极性处理电路10输出的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预设极性。
示例的,不论控制电路12接收到的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或为负,控制电路12都可以直接从寄存器40中调用预设极性,并输出信号I2,以使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保持为预设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性处理电路10包括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以及其他以太网数据。其他以太网数据为极性处理电路10接收的除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以外的以太网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性处理电路10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可以是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投入使用以来,极性处理电路10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或者,极性处理电路10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也可以是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在连续使用的一个时间段内,极性处理电路10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寄存器40可以是独立的电路;或者,寄存器40也可以集成在以太网收发电路30中。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并将预设极性存储在寄存器40中,之后,无论极性处理电路10接收到的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或为负,均可以直接从寄存器40中调用预设极性,这样一来,极性处理电路10的检测电路11可无需对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检测,极性处理电路10的控制电路12也无需根据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判断输出极性保持的信号或极性反转的信号,从而节省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的功耗。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1000,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1000,包括终端200以及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编码器20,还被配置为将编码后的以太网数据发送至终端200。终端200,被配置为接收编码后的以太网数据并解码。
编码器20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后,可以以串行数据的形式发送至至少一个终端200,终端200接收到编码后的以太网数据,可以根据以太网协议,对编码后的以太网数据进行解码,并使用。
对于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1000的其他解释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1000,包括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以及终端,可以利用编码器20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当以太网数据传输到终端200后,再由终端200解码并使用,提高以太网数据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极性处理电路10将从编码器20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负,以遵循以太网协议,避免因编码器20既要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还要对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处理,而对编码器20要求过高,导致编码器20在编码及极性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以太网数据传输。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110、极性处理电路10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太网数据例如可以是在千兆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利用千兆以太网作为本地网络,可以提高网络宽带速度。
S120、编码器20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以太网数据例如可以是在千兆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利用千兆以太网作为本地网络,可以提高网络宽带速度。
千兆以太网可以是以太网通信协议和光纤信道两种技术的结合。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中的串行器/并行器用于支持多种编码方案,并将这些编码方案发送给上层。进入物理层的以太网数据必须支持适合于其传输介质的编码方案。光纤信道的编码方案可以采用8b10b的编码方案,作为规定的编码/解码方案。
编码器20可以从极性处理电路10接收8位的以太网数据,并完成8位至10位的字符转换,即,编码器20将8位的以太网数据编码成10位的以太网数据。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解释说明以及有效效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极性处理电路10包括检测电路11以及控制电路1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111、检测电路11检测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
若检测电路11检测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则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的信息发送至控制电路12;若检测电路11检测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则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的信息发送至控制电路12。
S112、控制电路12根据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如图3所示,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不为预设极性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反转。如图4所示,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预设极性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
假设预设极性为负,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以使得输入至编码器20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仍为负。当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时,控制电路12控制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反转,经极性反转,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可以从正反转为负,从而使得输入至编码器20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仍为负。
示例的,如图3所示,检测电路11检测到当前输入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正,将该以太网携带的正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控制电路12可以输出信号I1,以实现对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反转,使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输出时为负。其中,在信号I1的作用下,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可以发生反转。
如图4所示,检测电路11检测到当前输入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负,将该以太网携带的负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控制电路12可以输出信号I2,以实现对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保持,使该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输出时为负。其中,在信号I2的作用下,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可以保持。
S120、编码器20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解释说明以及有效效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还包括以太网收发电路30,极性处理电路10集成于以太网收发电路30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101、接收电路31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检测电路11。
S111、检测电路11检测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
S112、控制电路12根据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S113、发送电路32接收控制电路12发送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将以太网数据以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编码器20。
S120、编码器20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以及有效效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2所示,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还包括以太网收发电路30,极性处理电路10集成于以太网收发电路30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114、极性处理电路10将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S115、极性处理电路10将初次输出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作为接收到的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其他以太网数据以及其他以太网携带的极性发送至编码器20。
具体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100包括寄存器40,步骤S115可以包括:
S1151、控制电路12将初次接收的以太网数据输出时携带的预设极性存储在寄存器40中。
S1152、寄存器在控制电路12接收其他以太网数据时,调用预设极性,并将预设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12,作为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
S1153、控制电路12控制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
S120、编码器20接收以太网数据及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解释说明以及有效效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极性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编码器,被配置为接收所述以太网数据及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所述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处理电路包括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
所述检测电路,被配置为检测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所述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将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所述预设极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为所述预设极性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
当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不为所述预设极性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反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还包括以太网收发电路,所述极性处理电路集成于所述以太网收发电路中,所述以太网收发电路包括接收电路和发送电路;
所述接收电路,被配置为接收所述以太网数据及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所述检测电路;
所述发送电路,被配置为接收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将所述以太网数据以及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发送至所述编码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性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将初次接收的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所述极性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将初次输出的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所述预设极性,作为接收到的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并将所述其他以太网数据以及所述其他以太网携带的极性发送至所述编码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包括寄存器;
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为将初次接收的所述以太网数据输出时携带的预设极性存储在寄存器中;
所述寄存器,被配置为在所述控制电路接收所述其他以太网数据时,调用所述预设极性,并将所述预设极性发送至控制电路,作为所述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
所述控制电路,还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其他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进行极性保持。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收发电路为千兆位以太网收发电路,所述编码器为8b10b编码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极性为负。
9.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
编码器,还被配置为将编码后的所述以太网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被配置为接收编码后的所述以太网数据并解码。
10.一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极性处理电路将以太网数据携带的极性处理为预设极性;
编码器接收所述以太网数据及所述以太网数据携带的预设极性,并对所述以太网数据进行编码。
CN202011611995.7A 2020-12-30 2020-12-30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Active CN1127876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11995.7A CN112787683B (zh) 2020-12-30 2020-12-30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PCT/CN2021/079687 WO2022141799A1 (zh) 2020-12-30 2021-03-09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US17/732,558 US20220263808A1 (en) 2020-12-30 2022-04-29 Ethernet data transmission circuit and system and ethernet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11995.7A CN112787683B (zh) 2020-12-30 2020-12-30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7683A true CN112787683A (zh) 2021-05-11
CN112787683B CN112787683B (zh) 2022-03-01

Family

ID=75753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11995.7A Active CN112787683B (zh) 2020-12-30 2020-12-30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63808A1 (zh)
CN (1) CN112787683B (zh)
WO (1) WO20221417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67978A (zh) * 2022-02-18 2023-08-29 微芯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开始带预定开始极性的帧的传输及相关系统、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7006A (en) * 1996-08-15 1998-03-10 Seeo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orrecting reverse polarity, in a packet-based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5903613A (en) * 1996-01-23 1999-05-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ata reception device, data recep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020027888A1 (en) * 1999-12-23 2002-03-07 Creigh John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transceivers in a multi-pai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6078730A2 (en) * 2005-01-21 2006-07-27 Rambu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low power, dc-balanced serial link
CN200950596Y (zh) * 2006-06-30 2007-09-19 苏州市震旦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工业以太网实时数据传输和交换电路
US20080045151A1 (en) * 2006-08-15 2008-02-21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186996A1 (en) * 2007-02-01 2008-08-07 Scott Pow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a 10/100/1g/10g base-t phy device for single channel and shared channel networks
CN101262397A (zh) * 2008-04-21 2008-09-10 神州亿品科技有限公司 旅客列车播音车厢的信息系统和非播音车厢的信息系统
CN101330503A (zh) * 2007-06-22 2008-12-2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物理层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997551A (zh) * 2009-08-12 2011-03-30 索尼公司 编码设备、信息处理设备、编码方法和数据传输方法
CN102195838A (zh) * 2011-04-25 2011-09-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同轴分配网的宽带接入的方法和系统
CN201994962U (zh) * 2011-03-12 2011-09-28 安徽国通亿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fpga芯片架构技术的以太网到e1信道适配器
CN102523142A (zh) * 2011-11-28 2012-06-27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tx的20端口千兆以太网接入系统和方法
US20120278656A1 (en) * 2009-10-27 2012-11-01 Sven-Olaf Berkhah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data via nodes of a network
US20130028311A1 (en) * 2011-07-26 2013-01-31 Himax Media Solutions, Inc. Recoverable ethernet receiver
CN103561233A (zh) * 2013-10-21 2014-02-05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以太网数字影像遥测编码器系统
CN103780284A (zh) * 2012-10-24 2014-05-07 美国博通公司 极性检测系统
US20150057007A1 (en) * 2013-08-22 2015-02-26 Broadcom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witched polarization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CN105049311A (zh) * 2015-09-17 2015-11-11 北京建安成自动化电控技术有限公司 二总线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6254232A (zh) * 2016-09-07 2016-12-21 北京大瞭互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数字对讲机网关
CN106533613A (zh) * 2015-09-10 2017-03-22 安徽大学 新型高速8b/10b编码电路技术
CN106850374A (zh) * 2017-02-24 2017-06-1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多协议兼容多工业以太网总线的编码器数据采集模块及方法
CN107360195A (zh) * 2017-09-08 2017-11-17 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以太网接口的编码器转换装置
CN108282387A (zh) * 2017-01-05 2018-07-13 深圳市赛锐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万兆同轴接入系统
CN109039375A (zh) * 2018-07-20 2018-12-18 苏州裕太车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以太网线路极性翻转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0740011A (zh) * 2019-10-08 2020-01-3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编解码方法及编解码器
US20200228229A1 (en) * 2012-11-07 2020-07-16 Marvell Asia Pte, Ltd. Flexible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adaptive to communication channel quality
CN111656692A (zh) * 2017-11-29 2020-09-11 波拉兰哈伯雷斯姆技术公司 对与内码级联的系统删截后的极化码进行编码
US20200403814A1 (en) * 2018-01-16 2020-12-24 Signify Holding B.V. Simple power over ethernet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5187U (zh) * 2011-06-23 2011-12-21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反向馈电电路、端口及反向馈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3613A (en) * 1996-01-23 1999-05-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ata reception device, data recep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5727006A (en) * 1996-08-15 1998-03-10 Seeo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orrecting reverse polarity, in a packet-based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020027888A1 (en) * 1999-12-23 2002-03-07 Creigh John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transceivers in a multi-pai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6078730A2 (en) * 2005-01-21 2006-07-27 Rambu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low power, dc-balanced serial link
EP1847033A2 (en) * 2005-01-21 2007-10-24 Rambu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low power, dc-balanced serial link
CN200950596Y (zh) * 2006-06-30 2007-09-19 苏州市震旦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工业以太网实时数据传输和交换电路
US20080045151A1 (en) * 2006-08-15 2008-02-21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186996A1 (en) * 2007-02-01 2008-08-07 Scott Pow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a 10/100/1g/10g base-t phy device for single channel and shared channel networks
CN101330503A (zh) * 2007-06-22 2008-12-2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物理层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262397A (zh) * 2008-04-21 2008-09-10 神州亿品科技有限公司 旅客列车播音车厢的信息系统和非播音车厢的信息系统
CN101997551A (zh) * 2009-08-12 2011-03-30 索尼公司 编码设备、信息处理设备、编码方法和数据传输方法
US20120278656A1 (en) * 2009-10-27 2012-11-01 Sven-Olaf Berkhah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data via nodes of a network
CN201994962U (zh) * 2011-03-12 2011-09-28 安徽国通亿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fpga芯片架构技术的以太网到e1信道适配器
CN102195838A (zh) * 2011-04-25 2011-09-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同轴分配网的宽带接入的方法和系统
US20130028311A1 (en) * 2011-07-26 2013-01-31 Himax Media Solutions, Inc. Recoverable ethernet receiver
CN102523142A (zh) * 2011-11-28 2012-06-27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tx的20端口千兆以太网接入系统和方法
CN103780284A (zh) * 2012-10-24 2014-05-07 美国博通公司 极性检测系统
US20200228229A1 (en) * 2012-11-07 2020-07-16 Marvell Asia Pte, Ltd. Flexible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adaptive to communication channel quality
US20150057007A1 (en) * 2013-08-22 2015-02-26 Broadcom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witched polarization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CN103561233A (zh) * 2013-10-21 2014-02-05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以太网数字影像遥测编码器系统
CN106533613A (zh) * 2015-09-10 2017-03-22 安徽大学 新型高速8b/10b编码电路技术
CN105049311A (zh) * 2015-09-17 2015-11-11 北京建安成自动化电控技术有限公司 二总线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6254232A (zh) * 2016-09-07 2016-12-21 北京大瞭互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数字对讲机网关
CN108282387A (zh) * 2017-01-05 2018-07-13 深圳市赛锐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万兆同轴接入系统
CN106850374A (zh) * 2017-02-24 2017-06-1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多协议兼容多工业以太网总线的编码器数据采集模块及方法
CN107360195A (zh) * 2017-09-08 2017-11-17 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以太网接口的编码器转换装置
CN111656692A (zh) * 2017-11-29 2020-09-11 波拉兰哈伯雷斯姆技术公司 对与内码级联的系统删截后的极化码进行编码
US20200403814A1 (en) * 2018-01-16 2020-12-24 Signify Holding B.V. Simple power over ethernet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
CN109039375A (zh) * 2018-07-20 2018-12-18 苏州裕太车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以太网线路极性翻转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0740011A (zh) * 2019-10-08 2020-01-3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编解码方法及编解码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IDEKI KAMITSUNA: "A 10 Gbit/s switch matrix MMIC using InP HEMTs with a logic-level-independent interface", 《IEEE》 *
诸悦: "1000BASE-T千兆以太网收发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与VLSI设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7683B (zh) 2022-03-01
US20220263808A1 (en) 2022-08-18
WO2022141799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276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power control in a multi-lane communication channel
CA2695724C (en) Changing hardware settings based on data preamble
US9479277B2 (en) Mechanism for channel synchronization
CN112787683B (zh) 以太网数据传输电路、系统及以太网数据传输方法
US9104817B2 (en) Explicit control message signaling
US9455867B2 (en)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a repeater
CN108563604B (zh) Pcs协议复用芯片和方法
JP2007243285A (ja) 局側装置及びponシステムの上り方向通信方法
CN109347605B (zh) 一种编码方法、解码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971042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 serial interface protocol
US10097313B2 (en) Backchannel protocol for link training and adaptation
CN110365579B (zh) 无线片上网络中拥塞与故障感知无线路由器及其路由方法
EP3996330A1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transmission speed, processor,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CN111884726A (zh) 光通信模块、光通信链路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40097936A1 (en)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method for seamless 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over multilane communication link
CN203761405U (zh) 收发一体光模块及光通信系统
US20240214304A1 (en)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method for seamless data communication over multilane communication link
US10033460B2 (en)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control information
US8867925B2 (en) Reducing electrical current of a signal driver for an optical transmitter
WO2023035115A1 (en)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method for seamless data communication over multilane communication link
US8942640B2 (en) Absolute control of virtual switches
US20110142165A1 (en) Flexible self-adaptive differential system to improv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WO202406795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communicating in a physical coding sublayer
KR100415546B1 (ko) 코드 검출을 이용한 선로부호의 듀얼모드 부호화/복호화 장치 및 그 복호화 방법
CN112202574A (zh) 一种多端口硬实时以太网交换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