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4365A -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4365A
CN112784365A CN201911073661.6A CN201911073661A CN112784365A CN 112784365 A CN112784365 A CN 112784365A CN 201911073661 A CN201911073661 A CN 201911073661A CN 112784365 A CN112784365 A CN 112784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unit cell
stiffness
fiber bundle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736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4365B (zh
Inventor
王艳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736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843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84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4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4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43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织物成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根据几何参数、材料参数、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在根据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调节作用于织物上的拉伸力直至织物的表面不起皱,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将最佳拉伸力施加于织物上。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有效地避免在织物成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确定拉伸力的大小,提高了拉伸力参数的确定效率,从而降低了试验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

Description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织物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织物是一种由众多纱线通过交叉、绕结、连接构成的平软片块物,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军用纺织品、汽车用纺织品、航空用纺织品及运动用纺织品等。
目前,普遍采用湿法模压的工艺完成织物的成型;具体地,首先对织物进行预成型,然后再填充树脂进行固化,最终完成织物的成型。然而,在预成型的过程中,织物容易发生起皱的现象,从而影响织物成型的质量。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织物预成型的过程中,采用添加边缘压板的方式对织物施加沿其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以避免织物发生起皱的现象,从而确保织物成型的质量。
但是,本发明人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向织物施加沿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时,由于无法预先确定施加拉伸力的大小,因而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确定拉伸力;而且,对于不同编织结构的织物,需要重新进行试错,导致试错成本高且周期长,因此,无法保证产品研发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能够预先确定施加于织物上的拉伸力大小,提高了拉伸力的确定效率,从而提高了研发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根据所述几何参数、所述材料参数、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
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调节作用于所述织物上的拉伸力直至所述织物的表面不起皱,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
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织物的编织结构,建立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
根据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其中,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21
其中,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μ为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N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纤维束的数量;η为所述织物单胞中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w0为纤维束的宽度;g0为纤维束的间距;Ls为所述织物单胞的边长;Ly为纤维束跨度的一半;t为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FT为施加于单根纤维束上的拉伸力;By为单根纤维束的弯曲刚度;θ为纤维束的面外波动角度;Ecom为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αmin为纤维束开始产生侧向压缩时的纤维束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3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刚度矩阵,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32
其中,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
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33
其中,Nx为沿纬纱方向的剪力;Ny为沿经纱方向的剪力;Nxy为在所述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Mx为沿纬纱方向的弯矩;My为沿经纱方向的弯矩;Mxy为垂直于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弯矩;A11为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为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A44为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为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66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41
为沿纬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42
为沿经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43
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Kx为沿纬纱方向的曲率;Ky为沿经纱方向的曲率;Kxy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曲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几何参数包括纤维束的宽度、纤维束的厚度、纤维束的间距,纤维束的数量和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
所述材料参数包括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纤维束的弯曲刚度、织物单胞的拉伸刚度和织物单胞的弯曲刚度。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有限元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几何参数、所述材料参数、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
最佳拉伸力获得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调节作用与所述织物上的拉伸力直至所述织物的表面不起皱,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
最佳拉伸力施加模块,用于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单胞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织物的编织结构,建立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
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其中,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51
其中,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μ为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N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纤维束的数量;η为所述织物单胞中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w0为纤维束的宽度;g0为纤维束的间距;Ls为所述织物单胞的边长;Ly为纤维束跨度的一半;t为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FT为施加于单根纤维束上的拉伸力;By为单根纤维束的弯曲刚度;θ为纤维束的面外波动角度;Ecom为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αmin为纤维束开始产生侧向压缩时的纤维束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52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53
其中,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纤维束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
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61
其中,Nx为沿纬纱方向的剪力;Ny为沿经纱方向的剪力;Nxy为在所述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Mx为沿纬纱方向的弯矩;My为沿经纱方向的弯矩;Mxy为垂直于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弯矩;A11为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为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A44为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为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66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62
为沿纬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63
为沿经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064
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Kx为沿纬纱方向的曲率;Ky为沿经纱方向的曲率;Kxy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曲率。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的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以及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和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获得使织物的表面不起皱的最佳拉伸力,最后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织物成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确定施加于织物上的拉伸力的大小,提高了拉伸力的确定效率,进而降低了试错试验的成本并节省了试验时间,因此提高了研发效率。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编织结构的织物,因此,对于相同材料、不同结构的织物,无需通过重复试验来获取剪切性能参数,仅通过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即可直接获得,因此进一步提高了确定不同编织结构的成型参数的效率,并减少了试验耗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建立织物的壳单元刚度矩阵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有平纹编织结构的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织物的拐点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织物的拐点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纤维束夹角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纤维束面外波动角及纤维束厚度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对织物施加拉伸力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对织物施加拉伸力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S14:
S11、获取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在具体实施时,通过测量织物获得所述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其中,所述几何参数包括纤维束的宽度、纤维束的厚度、纤维束的间距,纤维束的数量和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所述材料参数包括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纤维束横向压缩模量、纤维束的弯曲刚度、织物的拉伸刚度和织物的弯曲刚度。
S12、根据所述几何参数、所述材料参数、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
具体地,将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输入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结合输入参数后的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其中,建立的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用于模拟织物的成型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可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具体地,将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编制成用户子程序,并嵌入所述有限元软件中;然后将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通过所述用户子程序输入至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最后设置边界条件、加载形式,并划分网格,从而建立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其中,所述有限元软件包括但不限于Abaqus,Ls-Dyna。
另外,本实施例预先配置有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其中,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具体为织物成型过程中的几何模型,其包括模具的实体模型和所述织物的几何模型。具体地,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立:建立模具的实体模型,并将所述模具的实体模型的材料参数设置为刚性;采用平面壳单元模型建立所述织物的几何模型。可选地,所述模具可以是采用湿法模压的工艺完成织物成型的上模具和下模具,当然,所述模具还可以是其他成型工艺的模具,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S13、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调节作用于所述织物上的拉伸力直至所述织物的表面不起皱,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
具体地,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并在仿真的过程中,调节作用于模型中的织物的拉伸力的大小直至该模型中的织物的表面不起皱,从而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作用于模型中的织物的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因而获得的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也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具体为沿织物的纤维束走向的方向,即在所述织物所在平面内,该方向平行于所述织物。
S14、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1)采用添加边缘压板的方式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具体如图8所示,在织物成型过程中,所述织物10置于由压头20和底膜21构成的模具上,通过添加边缘压板30对所述织物10施加所述最佳拉伸力;具体地,通过所述边缘压板30对所述织物10施加压力,从而使得当所述织物10被所述压头20压住时,会在所述边缘压板30与所述织物10的接触区域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即为所述最佳拉伸力。
(2)采用施加重物的方式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具体如图9所示,在织物成型过程中,所述织物10置于由压头20和底膜21构成的模具上,通过轮滑40将重物50的重力施加于所述织物10上,从而对所述织物10施加所述最佳拉伸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的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以及预先配置的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和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获得使织物的表面不起皱的最佳拉伸力,最后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织物成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确定拉伸力的大小,提高了拉伸力的确定效率,进而降低了试错试验的成本并节省了试验时间,因此提高了研发效率。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编织结构的织物,因此,对于相同材料、不同结构的织物,无需通过重复试验来获取剪切性能参数,仅通过所述织物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即可直接获得,因此提高了确定不同编织结构的成型参数的效率,并进一步减少了试验耗费。
如图2所示,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S21-S23:
S21、根据所述织物的编织结构,建立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
S22、根据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其中,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S23、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在具体实施时,在步骤S21中,根据所述织物的编织结构,建立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其中,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用于表征所述织物的细观结构。
在步骤S22中,基于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只考虑两类主要能量耗散形式:纤维束间摩擦和纤维束间横向压缩,因此获得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11
其中,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μ为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N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纤维束的数量;η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的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w0为纤维束的宽度;g0为纤维束的间距;Ls为所述织物单胞的边长;Ly为纤维束跨度的一半,即两相邻纤维束中间线之间的距离的一半;t为所述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FT为施加于单根纤维束上的拉伸力;By为单根纤维束的弯曲刚度;θ为纤维束的面外波动角度;Ecom为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αmin为纤维束开始产生侧向压缩时的纤维束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12
具体如图3所示,以具有平纹编织结构的织物为例,所述织物中的经纱11和纬纱12每隔一根纱交错一次。其中,所述纤维束的拐点为纤维束间的交错点;例如,对于具有四根经纱和四根纬纱的平纹编织结构,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为四个,如图4所示;而对于具有四根经纱和四根纬纱的斜纹编织结构,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为两个,如图5所示。所述纤维束的拐点能够表征编织结构对织物的剪切性能的影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纤维束的夹角α为经纱与纬纱之间的夹角,如图6所示;所述纤维束的面外波动角度θ如图7所示。
优选地,在步骤S23中,所述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231-S232:
S231、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13
其中,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31中,由于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和剪应变具有相应的关系,且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可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并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21
其中,A33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面内剪切刚度;Nxy为在所述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22
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所述纤维束的厚度;α为所述纤维束的夹角;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实际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和剪应变之间的关系,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可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23
因此,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31
S232、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32
其中,Nx为沿纬纱方向的剪力;Ny为沿经纱方向的剪力;Nxy为在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Mx为沿纬纱方向的弯矩;My为沿经纱方向的弯矩;Mxy为垂直于织物单胞表面的弯矩;A11为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为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33为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A44为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为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66为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33
为沿纬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34
为沿经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35
为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Kx为沿纬纱方向的曲率;Ky为沿经纱方向的曲率;Kxy为织物单胞表面的曲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11和所述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可通过织物双拉伸试验获得;所述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44、所述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和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A66可通过织物弯曲试验获得。
具体地,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并按照常规壳单元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其中,由于沿纤维束的拉伸力是预先加载到织物上的,且经纱和纬纱受到大小相同的拉伸力作用,因此经纱和纬纱之间的泊松效应可以忽略;而且单层织物为正交各向异性,在剪切变形过程中,剪切、拉伸和弯曲之间的耦合作用也可以忽略;因此,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只剩下主对角线元素不为零。
参见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1,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有限元模型建立模块12,用于根据所述几何参数、所述材料参数、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
最佳拉伸力获得模块13,用于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调节作用于所述织物上的拉伸力直至所述织物的表面不起皱,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
最佳拉伸力施加模块14,用于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优选地,所述几何参数包括纤维束的宽度、纤维束的厚度、纤维束的间距,纤维束的数量和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所述材料参数包括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纤维束横向压缩模量、纤维束的弯曲刚度、织物的拉伸刚度和织物的弯曲刚度。
所述有限元模型建立模块12,具体用于将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输入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结合输入参数后的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其中,建立的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用于模拟织物的成型过程。
此外,所述有限元模型建立模块12可以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具体地,将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编制成用户子程序,并嵌入所述有限元软件中;然后将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通过所述用户子程序输入至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中;最后设置边界条件、加载形式,并划分网格,从而建立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预先配置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其中,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具体为织物成型过程中的几何模型,其包括模具的实体模型和所述织物的几何模型。具体地,所述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立:建立模具的实体模型,并将所述模具的实体模型的材料参数设置为刚性;采用平面壳单元模型建立所述织物的几何模型。可选地,所述模具可以是采用湿法模压的工艺完成织物成型的上模具和下模具,当然,所述模具还可以是其他成型工艺的模具,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所述最佳拉伸力获得模块1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并在仿真的过程中,调节作用于模型中的织物的拉伸力的大小直至该模型中的织物的表面不起皱,从而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作用于模型中的织物的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因而获得的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也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具体为沿织物的纤维束走向的方向,即在织物所在平面内,该方向平行于织物。
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模块14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1)采用添加边缘压板的方式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2)采用施加重物的方式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所述有限元模型建立模块12根据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以及预先配置的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和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然后由所述最佳拉伸力获得模块13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获得使织物的表面不起皱的最佳拉伸力,最后由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模块14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织物成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确定拉伸力的大小,提高了拉伸力的确定效率,进而降低了试错试验的成本并节省了试验时间,因此提高了研发效率。此外,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不同编织结构的织物,因此,对于相同材料、不同结构的织物,无需通过重复试验来获取剪切性能参数,仅通过所述织物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即可直接获得,因此提高了确定不同编织结构的成型参数的效率,并减少了试验耗费。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配置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1还包括:
单胞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织物的编织结构,建立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
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其中,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其中,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61
其中,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μ为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N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纤维束的数量;η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的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w0为纤维束的宽度;g0为纤维束的间距;Ls为所述织物单胞的边长;Ly为所述纤维束跨度的一半;t为所述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FT为施加于单根纤维束上的拉伸力;By为单根纤维束的弯曲刚度;θ为纤维束的面外波动角度;Ecom为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αmin为纤维束开始产生侧向压缩时的纤维束的夹角,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7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模块具体包括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单元和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单元;
所述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单胞物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72
其中,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所述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和剪应变具有相应的关系,且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述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单元具体可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并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73
其中,A33为织物单胞表面的面内剪切刚度;Nxy为在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81
为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所述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实际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和剪应变之间的关系,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可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82
因此,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83
所述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91
其中,Nx为沿纬纱方向的剪力;Ny为沿经纱方向的剪力;Nxy为在所述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Mx为沿纬纱方向的弯矩;My为沿经纱方向的弯矩;Mxy为垂直于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弯矩;A11为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为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A44为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为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66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92
为沿纬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93
为沿经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BDA0002259150630000194
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Kx为沿纬纱方向的曲率;Ky为沿经纱方向的曲率;Kxy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曲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11和所述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可通过织物双拉伸试验获得;所述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44、所述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和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A66可通过织物弯曲试验获得。
具体地,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并按照常规壳单元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其中,由于沿纤维束的拉伸力是预先加载到织物上的,且经纱和纬纱受到大小相同的拉伸力作用,因此经纱和纬纱之间的泊松效应可以忽略;而且单层织物为正交各向异性,在剪切变形过程中,剪切、拉伸和弯曲之间的耦合作用也可以忽略;因此,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只剩下主对角线元素不为零。
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1还包括多个模块/单元,使得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1能够实现上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的其他步骤,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综上,本发明提供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的所述几何参数和所述材料参数以及预先配置的所述织物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和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获得使织物的表面不起皱的最佳拉伸力,最后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织物成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确定施加于织物上的拉伸力的大小,提高了拉伸力的确定效率,降低了试错试验的成本并节省了试验时间,因此提高了研发效率。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编织结构的织物,因此,对于相同材料、不同结构的织物,无需通过重复试验来获取剪切性能参数,仅通过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即可直接获得,因此提高了确定不同编织结构的成型参数的效率,并减少了试验耗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根据所述几何参数、所述材料参数、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
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调节作用于所述织物上的拉伸力直至所述织物的表面不起皱,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
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织物的编织结构,建立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
根据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其中,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11
其中,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μ为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N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纤维束的数量;η为所述织物单胞中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w0为纤维束的宽度;g0为纤维束的间距;Ls为所述织物单胞的边长;Ly为纤维束跨度的一半;t为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FT为施加于单根纤维束上的拉伸力;By为单根纤维束的弯曲刚度;θ为纤维束的面外波动角度;Ecom为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αmin为纤维束开始产生侧向压缩时的纤维束的夹角,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21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刚度矩阵,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22
其中,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
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23
其中,Nx为沿纬纱方向的剪力;Ny为沿经纱方向的剪力;Nxy为在所述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Mx为沿纬纱方向的弯矩;My为沿经纱方向的弯矩;Mxy为垂直于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弯矩;A11为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为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A44为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为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66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31
为沿纬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32
为沿经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33
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Kx为沿纬纱方向的曲率;Ky为沿经纱方向的曲率;Kxy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曲率。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几何参数包括纤维束的宽度、纤维束的厚度、纤维束的间距,纤维束的数量和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
所述材料参数包括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纤维束的弯曲刚度、织物单胞的拉伸刚度和织物单胞的弯曲刚度。
6.一种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织物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有限元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几何参数、所述材料参数、预先配置的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以及织物成型的几何模型,建立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
最佳拉伸力获得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织物成型的有限元模型对所述织物的成型过程进行仿真时,调节作用于所述织物上的拉伸力直至所述织物的表面不起皱,获得最佳拉伸力;其中,所述最佳拉伸力的方向为沿织物的纤维束方向;
最佳拉伸力施加模块,用于将所述最佳拉伸力施加于所述织物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单胞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织物的编织结构,建立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
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织物的单胞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其中,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
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具体为: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41
其中,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μ为纤维束间的摩擦系数;N为所述织物单胞中纤维束的数量;η为所述织物单胞中单根纤维束的拐点数;w0为纤维束的宽度;g0为纤维束的间距;Ls为所述织物单胞的边长;Ly为纤维束跨度的一半;t为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FT为施加于单根纤维束上的拉伸力;By为单根纤维束的弯曲刚度;θ为纤维束的面外波动角度;Ecom为纤维束的横向压缩模量;αmin为纤维束开始产生侧向压缩时的纤维束的夹角,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42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剪切变形本构模型,通过以下公式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51
其中,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用于指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与沿所述织物单胞的纤维束方向的拉伸力之间的关系;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τxy为所述织物单胞的剪应力;t为所述纤维束的厚度;α为纤维束的夹角;
壳单元刚度矩阵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模型,建立所述织物单胞的壳单元刚度矩阵: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52
其中,Nx为沿纬纱方向的剪力;Ny为沿经纱方向的剪力;Nxy为在所述织物单胞表面内垂直于纬纱并指向经纱方向的剪力;Mx为沿纬纱方向的弯矩;My为沿经纱方向的弯矩;Mxy为垂直于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弯矩;A11为沿纬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22为沿经纱方向的拉伸刚度;A33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剪切刚度;A44为绕纬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55为绕经纱旋转的扭转刚度;A66为所述织物单胞的面内扭转刚度;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53
为沿纬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54
为沿经纱方向的应变;
Figure FDA0002259150620000055
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应变;Kx为沿纬纱方向的曲率;Ky为沿经纱方向的曲率;Kxy为所述织物单胞表面的曲率。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
CN201911073661.6A 2019-11-04 2019-11-04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7843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3661.6A CN112784365B (zh) 2019-11-04 2019-11-04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3661.6A CN112784365B (zh) 2019-11-04 2019-11-04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4365A true CN112784365A (zh) 2021-05-11
CN112784365B CN112784365B (zh) 2023-03-14

Family

ID=75748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73661.6A Active CN112784365B (zh) 2019-11-04 2019-11-04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8436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5098A (zh) * 2021-06-30 2021-09-2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织物类薄层软体物质变形后形貌精确仿真方法
CN114184497A (zh) * 2020-09-14 2022-03-1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织物剪切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42666A (ja) * 2007-03-26 2008-10-09 Kanazawa Univ 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及び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
JP2008242516A (ja) * 2007-03-23 2008-10-09 Aichi Prefecture 織物の3次元モデル構築方法及び織物の3次元モデル構築装置
US20090012749A1 (en) * 2004-11-30 2009-01-08 Innoval Technology Limited Fabric Modelling
JP2015147311A (ja) * 2014-02-05 2015-08-20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フォーム製造方法、プリフォームおよび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
CN105808893A (zh) * 2016-05-30 2016-07-27 江苏理工学院 2.5维机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方法
US20170337303A1 (en) * 2014-11-18 2017-11-23 Universidad Rey Juan Carlos Computerized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system for simulating the behavior of a woven textile interwoven at thread level
CN109446580A (zh) * 2018-09-29 2019-03-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纱线模型的织物仿真方法
CN109920495A (zh) * 2019-03-28 2019-06-2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强度的多尺度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12749A1 (en) * 2004-11-30 2009-01-08 Innoval Technology Limited Fabric Modelling
JP2008242516A (ja) * 2007-03-23 2008-10-09 Aichi Prefecture 織物の3次元モデル構築方法及び織物の3次元モデル構築装置
JP2008242666A (ja) * 2007-03-26 2008-10-09 Kanazawa Univ 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及び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
JP2015147311A (ja) * 2014-02-05 2015-08-20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フォーム製造方法、プリフォームおよび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
US20170337303A1 (en) * 2014-11-18 2017-11-23 Universidad Rey Juan Carlos Computerized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system for simulating the behavior of a woven textile interwoven at thread level
CN105808893A (zh) * 2016-05-30 2016-07-27 江苏理工学院 2.5维机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方法
CN109446580A (zh) * 2018-09-29 2019-03-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纱线模型的织物仿真方法
CN109920495A (zh) * 2019-03-28 2019-06-2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强度的多尺度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U WR ET AL.: "Non-orthogonal constitutive equation for woven fabric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COMPOSITES》 *
张义同 等: "受沿任意方向单向拉伸的织物的屈曲分析", 《应用数学和力学》 *
李瑛慧等: "真丝和涤纶仿真丝织物的拉伸性能有限元仿真", 《丝绸》 *
李金超等: "高性能纤维束纤维尺度横向压缩数值模拟", 《复合材料学报》 *
杨留义等: "基于单胞有限元模型的织物复合材料弯曲刚度预报", 《复合材料学报》 *
王玮: "预浸织物细观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辑》 *
王玮等: "织物及织物复合材料本构理论与试验研究进展", 《力学进展》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4497A (zh) * 2020-09-14 2022-03-1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织物剪切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CN114184497B (zh) * 2020-09-14 2023-12-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织物剪切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CN113435098A (zh) * 2021-06-30 2021-09-2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织物类薄层软体物质变形后形貌精确仿真方法
CN113435098B (zh) * 2021-06-30 2022-11-15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织物类薄层软体物质变形后形貌精确仿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4365B (zh) 202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84365B (zh) 织物成型过程中的拉伸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otluri et al. Compaction modelling of textile preforms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CN108804735B (zh) 低速冲击下复合材料层合板渐进失效的多尺度预测方法
Li et al. Displacement minimization of thermoelastic structures by evolutionary thickness design
US10156505B2 (en) Analysis method of tensioning process of fine mask plate
Tapie et al. Yarn mobility in woven fabrics–a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Vanleeuw et al. Quasi-unidirectional flax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Deformability and complex shape forming
CN107742005A (zh) 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预测和控制方法
US2019016384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ating flexible panel
JP6794823B2 (ja) 解析装置、解析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Nguyen et al. A review of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for composite impact analysis
JP2004093530A (ja) 複合材の力学特性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
Mueller 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rmobonded nonwovens
Boisse Meso-macro approach for composites forming simulation
CN206648810U (zh) 一种机身长桁对接接头试验夹具
JP2014108612A (ja) 炭素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の成形時の解析方法、及び解析装置
Döbrich et al. Drape simulation: Textile material model for correct property reproduction to improve the prefor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iber-reinforced structures
WO2022227067A1 (zh) 虚拟测试方法、装置和系统
Kravchenko et al. Progressive failure analysis in discontinuous composite system of prepreg platelets with stochastic meso-morphology
CN113573874B (zh) 生产由复合材料制成的部件的方法、折叠件及涡轮机部件
Li et al. Orthogonal model and experimental data for analyzing wood-fiber-based tri-axial ribbed structural panels in bending
JP2020045466A (ja) プリプレグの有限要素解析手法
CN112668167B (zh) 基于少量实验数据的材料参数构建方法
Grouve et al. Transverse permeability of woven fabrics
CN117976113A (zh) 一种复合材料损伤容限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