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2951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2951A
CN112782951A CN202011222374.XA CN202011222374A CN112782951A CN 112782951 A CN112782951 A CN 112782951A CN 202011222374 A CN202011222374 A CN 202011222374A CN 112782951 A CN112782951 A CN 1127829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image
transfer belt
belt
t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223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2951B (zh
Inventor
木村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782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2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29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29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多个图像形成部、中间转印带、多个第一转印构件、带清洁装置、第二转印构件、电压施加装置、图像浓度传感器和控制部,根据图像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执行用于调整图像形成条件的校准。控制部能在执行校准时执行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向第二转印构件转印的清洁辅助模式。控制部在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时,执行清洁辅助模式,在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中间转印带上未形成调色剂像时,对第二转印构件施加转印逆电压。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执行校准时高效除去形成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已被公众所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沿规定方向转动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以及沿所述中间转印带设置的多个图像形成部,利用各图像形成部依次将各色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上重叠、进行第一次转印后,在记录介质上进行第二次转印。
在这种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在第二转印后将中间转印带上残留的调色剂除去的带清洁装置。当中间转印带具有弹性层时,采用的清洁装置的外壳内具备:机械地、电气地回收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刷;从清洁刷回收调色剂的回收辊;把调色剂从回收辊的表面刮掉的刮板;以及将从回收辊的表面刮掉的调色剂向废调色剂回收容器输送的输送螺旋杆。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提高颜色呈现性和颜色的再现性,需要在规定的时机修正图像浓度和套色不准。此外,修正图像浓度和套色不准时形成的补丁图像,大多为所谓β图像。因此,利用清洁装置将补丁图像除去时,会出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的一部分不能被清洁刷一次清扫除尽的情况。
以往,当执行校准时,通过增加补丁图像印刷后的转印带的周向转动数(周向转动时间),保证中间转印带的清洁时间。可是,上述方法由于延长了校准的执行时间,所以存在印刷等待时间延长的问题。
因此,公开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检测到中间转印带上转印的补丁图像的浓度后,进行控制,先使补丁图像的一部分暂时转印到第二转印辊侧,而后使转印到第二转印辊侧的补丁图像再次返回中间转印带侧。
此外,为了使补丁图像之间达到在第二转印辊上不重叠的间隔,调整由补丁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多个补丁图像的位置的方法也已为公众所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尽力缩短校准的执行时间的同时,还能抑制因调色剂在第二转印构件上的残留而造成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污损。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多个图像形成部,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环状的中间转印带,沿所述图像形成部移动;多个第一转印构件,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与各所述图像形成部上配置的像载体相对配置,将所述像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向所述中间转印带上进行第一次转印;带清洁装置,具有配置在和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的位置上的清洁构件,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除去;第二转印构件,将第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上进行第二次转印;电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与所述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或与所述调色剂极性相同的转印逆电压;图像浓度传感器,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第一次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像的浓度和位置信息;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和所述电压施加装置,通过由所述图像浓度传感器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补丁图像的浓度和位置信息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图像形成条件,执行用于修正所述调色剂像的浓度和套色不准的校准,所述控制部能执行清洁辅助模式,通过在执行所述校准时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所述转印电压,将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所述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转印,当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所述调色剂像时,执行所述清洁辅助模式,当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未形成所述调色剂像时,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持续施加所述转印逆电压。
按照本发明,在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中间转印带上形成调色剂像时,通过执行向第二转印构件转印补丁图像的一部分的清洁辅助模式,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量被削减。其结果,带清洁装置能够一次清洁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从而清洁的等待时间缩短。另一方面,当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中间转印带上未形成调色剂像时,限制调色剂向第二转印构件的转印。因此,可以尽力缩短校准的执行时间和印刷等待时间,并且能够抑制因第二转印构件上附着的调色剂造成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污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校准中采用的套色不准修正用的基准图像的一例示意图。
图4是校准中采用的浓度修正用的基准图像的一例示意图。
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100装载的中间转印单元30的侧面断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带清洁单元19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带清洁单元19的内部结构的侧面断面图。
图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路径的一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所执行的校准中的带清洁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清洁辅助模式中向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电压和转印逆电压的步骤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放大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所谓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构成如下。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内,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图1左侧)依次配置4个图像形成部Pa、Pb、Pc和Pd。上述的图像形成部Pa~Pd与不同的4色(品红、青、黄和黑)的图像对应设置,分别通过带电、曝光、显影和转印各工序依次形成品红、青、黄和黑的图像。
上述的图像形成部Pa~Pd中,配置有承载各色的可视像(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a、1b、1c和1d。此外在图1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与各图像形成部Pa~Pd邻接设置。上述的感光鼓1a~1d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在被依次转印到和各感光鼓1a~1d边抵接边移动的中间转印带8上后,在第二转印辊9被临时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S上。进而,在定影部13中被定影于纸S上后,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排出。在使感光鼓1a~1d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对各感光鼓1a~1d执行图像形成工序。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S,收纳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下部的纸盒16内,借助供纸辊12a和对准辊对12b向第二转印辊9输送。中间转印带8主要采用无接缝的(无缝的)带。
接下来,说明图像形成部Pa~Pd。以下,具体说明图像形成部Pa,但是由于图像形成部Pb~Pd基本结构相同,故省略说明。如图2所示,在感光鼓1a的周围,带电装置2a、显影装置3a、清洁装置7a沿鼓旋转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配置,第一转印辊6a隔着中间转印带8配置。此外,相对感光鼓1a、在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隔着中间转印带8配置有和张力辊11相对的带清洁单元19。
接下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图像形成步骤。若用户输入了图像形成开始,则首先,感光鼓1a~1d利用主马达61(参照图8)开始旋转,并利用带电装置2a~2d的带电辊20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均匀带电。接着利用从曝光装置5射出的光束(激光)对感光鼓1a~1d的表面进行光照射,在各感光鼓1a~1d上形成与图像信号对应的静电潜影。
显影装置3a~3d中分别充填规定量的品红、青、黄和黑的各色调色剂。另外,当因后述的调色剂像的形成使各显影装置3a~3d内充填的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比例低于规定值时,从调色剂容器4a~4d向各显影装置3a~3d补充调色剂。所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由显影装置3a~3d的显影辊21供给并静电附着到感光鼓1a~1d上。这样,形成与利用曝光装置5的曝光形成的、静电潜影对应的调色剂像。
而后,通过第一转印辊6a~6d对第一转印辊6a~6d和感光鼓1a~1d之间以规定的转印电压赋予电场,将感光鼓1a~1d上的品红、青、黄和黑的调色剂像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为进行规定的全彩色图像形成,上述4色的图像具有预定的规定的位置关系。随后,为了后续进行新的静电潜影的形成,感光鼓1a~1d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7a~7d的清洁刮板22和滑动摩擦辊23除去。
伴随驱动辊10利用带驱动马达63(参照图8)旋转,中间转印带8开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后,纸S在规定的时机从对准辊对12b向与中间转印带8邻接设置的第二转印辊9输送,进行全彩色图像转印。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S向定影部13输送。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由带清洁单元19除去。
输送至定影部13的纸S,由定影辊对13a加热和加压后,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S的表面,形成规定的全彩色图像。形成了全彩色图像的纸S,由向多个方向分叉的分叉部14分配输送方向,直接(或被送往双面输送通道18进行双面印刷后)由排出辊对15排出到出纸盘17上。
图像浓度传感器25隔着中间转印带8配置在和驱动辊10相对的位置。作为图像浓度传感器25,一般采用具备由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发光元件、和光电二极管等构成的受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当测定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附着量时,若从发光元件对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的各补丁图像(基准图像)照射测定光,则测定光作为被调色剂反射的光、以及被带表面反射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
来自调色剂和带表面的反射光中包含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所述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在被偏振分光棱镜分离后,分别入射到单独的受光元件。各受光元件将接收到的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后将输出信号向控制部90(参照图8)输出。
而后,根据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的输出信号的特性变化,检测补丁图像的图像浓度(调色剂量)、图像位置,并与预定的基准浓度、基准位置比较,来调整显影电压的特性值、曝光装置5的曝光开始位置和时机等。这样,对各颜色进行浓度修正和套色不准修正(校准)。
图3是校准中采用的套色不准修正用的补丁图像(基准图像)的一例示意图。在中间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具有品红、青、黄、黑的各色斜线和横线M、C、Y、K构成的基准图像。另外,箭头X1表示带行进方向。图3所示的基准图像M~K的图案是一般性图形,用各色的斜线和横线检测主扫描方向(带宽方向)的套色不准,并根据各色的横线间的间隔检测副扫描方向(带周向)的套色不准。
此外,通过在主扫描方向(带宽方向)的两端部以相同图案形成基准图像M~K,能检测主扫描放大率和扫描倾斜度。而且,为了降低带周向的套色不准的检测不均,在副扫描方向反复形成基准图像M~K,通过多次测定相同图案,取得偏移量的平均值。用图像浓度传感器25检测上述各色的斜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与预定的基准位置进行比较。通过在修正主扫描方向的套色不准时调整曝光装置5的曝光开始位置,当修正副扫描方向的套色不准时调整曝光装置5的曝光开始时机,来进行各色套色不准修正。
图4是校准中采用的浓度修正用的补丁图像(基准图像)的一例示意图。在中间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从最浅色的图像m1至最深色的图像m10、由10级浓度的补丁图像m1~m10所组成的基准图像m,沿带行进方向(箭头X1方向)从下游侧依次形成一列。相邻的补丁图像在边界处以浓度发生变化的方式分别以单色形成。另外,这里以品红的基准图像m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青、黄、黑的基准图像c、y、k的构成也完全相同。
由图像浓度传感器25检测出基准图像m~k的调色剂附着量(调色剂浓度)并与预定的标准浓度比较,计算各调色剂浓度与标准浓度的浓度差的平均值。对应得到的浓度差的平均值,从浓度修正表读出浓度修正中采用的参数值,对各色执行浓度修正。
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100装载的中间转印单元30的侧面断面图。如图5所示,中间转印单元30具有卷挂设置在下游侧的驱动辊10和上游侧的张力辊11上的中间转印带8、借助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第一转印辊6a~6d以及按压切换辊34。此外,在和张力辊11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用于除去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的带清洁单元19。带清洁单元19的具体构成后述。
中间转印单元30具备辊接触分离机构35,所述辊接触分离机构35包括:一对支撑构件(未图示),支撑第一转印辊6a~6d和按压切换辊34的旋转轴的两端部,使它们能旋转且能在垂直中间转印带8的行进方向(图5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驱动构件(未图示),使第一转印辊6a~6d和按压切换辊34在上下方向上往返移动。辊接触分离机构35能切换为下述模式:使4根第一转印辊6a~6d分别通过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参照图1)压力接触的彩色模式;仅使第一转印辊6d通过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d压力接触的黑白模式;以及使4根第一转印辊6a~6d全部离开感光鼓1a~1d的退避模式。
具体地说,辊接触分离机构35通过使按压切换辊34向上方移动、第一转印辊6a~6d也和中间转印带8一起向上方移动,从而使第一转印辊6a~6d离开感光鼓1a~1d。这里,由于按压切换辊34配置在比第一转印辊6a靠张力辊11侧,所以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与感光鼓1a~1d的接触面)以驱动辊10侧作为支点上下摆动。因此,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的距离在感光鼓1a侧最大,在感光鼓1d侧最小。即,通过调整按压切换辊34的移动量,就能切换彩色模式、黑白模式、退避模式。
图6是图5所示的中间转印单元30中的带清洁单元19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表示带清洁单元19的内部结构的侧面断面图。带清洁单元19在外壳40内具备软毛刷41、回收辊43、刮板45、输送螺旋杆47。外壳40的一端配置有驱动输入齿轮列48,用于向软毛刷41、回收辊43和输送螺旋杆47输入来自清洁驱动马达(未图示)的驱动力。
软毛刷41在外壳40的开口部40a侧,借助中间转印带8和张力辊11相对配置。软毛刷41通过相对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朝向相反方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将中间转印带8上残留的调色剂和纸末等异物(以下,称调色剂等)刮除。与回收辊43接触的软毛刷41的刷部由电阻值1~900MΩ左右的导电性纤维形成。
回收辊43通过边与软毛刷41的表面接触边朝向与软毛刷41相反方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回收附着在软毛刷41上的调色剂等。回收辊43连接带清洁电压电源75(参照图8),在清洁中间转印带8时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这里负极性)的清洁电压。此外,张力辊11接地。其结果,中间转印带8上残留的调色剂等被软毛刷41的刷部电气性地和机械性地回收,进而电气性地移动到回收辊43上。
软毛刷41、回收辊43的各旋转轴41a、43a可旋转地被外壳40支撑。此外,软毛刷41的旋转轴41a通过压缩弹簧49向图7的右上方向(张力辊11方向)压靠。
刮板45通过从回收辊43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与回收辊43的表面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和回收辊43接触,将回收辊43回收的调色剂等刮掉,清扫回收辊43。输送螺旋杆47配置在外壳40的调色剂收纳部40b内,把刮板45从回收辊43刮掉的调色剂等向外壳40的外部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未图示)输送。
在外壳40内的、横跨回收辊43的长边方向(和图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全域相对配置有薄片体构件50。薄片体构件50是例如由聚氨酯等形成的薄片体状的构件,以规定的接触压力和回收辊43接触。薄片体构件50的接触压力设定为:使附着在回收辊43上的调色剂不被刮掉,且被刮板45刮掉的调色剂等不会再次返回回收辊43侧。
在回收辊43的两端部和外壳40之间配置有密封构件51,所述密封构件51由聚氨酯泡沫塑料或聚氨酯海绵等弹性材料构成。如图7所示,密封构件51以相对回收辊43的旋转方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在刮板45的上游侧且薄片体构件50的下游侧的范围内与回收辊43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侧面观察为圆弧状延伸设置,此外沿薄片体构件50向下方延伸配置。通过密封构件51被回收辊43和外壳40夹持而压缩,防止了调色剂进入回收辊43与外壳40的间隙,从而防止了调色剂向外壳40的外部漏出。
图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采用的控制路径的一例的框图。另外,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中涉及装置各部分的各种控制,所以图像形成装置100总体的控制路径复杂。因此,这里重点说明控制路径之中,本发明的实施所必要的部分。
控制部90至少具备作为中央计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91、作为读取专用的存储部的ROM(Read Only Memory)92、作为可读写的存储部的RAM(RandomAccess Memory)93、临时存储图像数据等的临时存储部94、计数器95、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各装置发送控制信号或接收来自操作部80的输入信号的多个(这里为两个)I/F(接口)96。此外,控制部90可以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内部的任意场所。
ROM92中存储有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用程序、控制上必要的数值等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中不变的数据等。RAM93中存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中途产生的必要的数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中临时需要的数据等。此外,RAM93(或ROM92)中还存储校准中采用的浓度修正表,和后述带清洁控制中的第二转印电压的施加模式等。计数器95累计印刷张数。
此外,控制部90针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各部分、装置,从CPU91通过I/F96发送控制信号。此外,从各部分、装置通过I/F96向CPU91发送用于表示各部分、装置的状态的信号和输入信号。作为控制部90控制的各部分、装置,例如可以列举图像形成部Pa~Pd、曝光装置5、第一转印辊6a~6d、第二转印辊9、辊接触分离机构35、主马达61、带驱动马达63、电压控制电路71、操作部80等。
图像输入部70是接收从个人电脑等高位设备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发送的图像数据的接收部。由图像输入部70输入的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被送到临时存储部94。
电压控制电路71与带电电压电源72、显影电压电源73、转印电压电源74、带清洁电压电源75连接,通过来自控制部90的输出信号使上述各电源工作。上述的各电源根据来自电压控制电路71的控制信号,分别施加规定的电压,带电电压电源72对带电装置2a~2d内的带电辊20施加规定的电压,显影电压电源73对显影装置3a~3d内的显影辊21施加规定的电压,转印电压电源74对第一转印辊6a~6d和第二转印辊9施加规定的电压,带清洁电压电源75对带清洁单元19的回收辊43施加规定的电压。
操作部80上设有液晶显示部81、显示各种状态的发光二极管82,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80的停止/清除按钮中止图像形成,操作复位按钮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设定设为默认状态。液晶显示部81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状态、或显示图像形成状况和印刷份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设定根据个人电脑的打印机驱动进行。
如上所述,使用软毛刷41作为清洁构件的带清洁单元19中,当清洗执行校准时形成的补丁图像时,如果供给大量的调色剂,则不能由软毛刷41将调色剂一次性回收,中间转印带8上会残留调色剂。尽管残留的调色剂能通过增加中间转印带8的周向转动数(周向转动时间)回收,但是校准执行时间会变长。
另一方面,在执行校准时通过向第二转印辊9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将中间转印带8上的补丁图像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的情况下,供给带清洁单元19的调色剂量被削减,能由软毛刷41一次性回收调色剂。可是,当校准结束时通过向第二转印辊9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同的转印逆电压、使第二转印辊9上的调色剂返回中间转印带8时,有可能调色剂残留在第二转印辊9上、从而在随后的印刷动作中污染纸S的背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通过把中间转印带8上的补丁图像向第二转印辊9转印的清洁辅助模式的执行时间限制在必要最小限度,能消除未被软毛刷41一次性回收干净的调色剂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清洁不合格)以及校准时间延长等不利情况,并且能尽力抑制调色剂在第二转印辊9上的残留。
具体地说,需要一次性清洁中间转印带8上的补丁图像的是如下任意一种情况:中间转印带8旋转1周后(以下,称带旋转1周后)仍旧持续校准并形成补丁图像时,或带旋转1周后进行印刷动作时。对此,带旋转1周后校准结束,也不执行印刷动作的情况下不需要一次性清洁补丁图像。只要增加中间转印带8的周向转动数(周向转动时间)就可以清洁中间转印带8上残留的调色剂。
即,带旋转1周后进行调色剂像的形成时,通过执行清洁辅助模式削减向带清洁单元19供给的调色剂量,能由软毛刷41一次性回收。另一方面,带旋转1周后不进行调色剂像的形成时不执行清洁辅助模式,禁止调色剂向第二转印辊9的转印。这样,不仅抑制了调色剂在第二转印辊9上的残留,还可以通过削减不必要的中间转印带8的驱动时间以尽力缩短印刷等待时间(停机时间)。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执行的、校准中的带清洁控制例的流程图。根据需要参照图1~图8和后述的图10,按照图9的步骤说明带清洁的执行步骤。
首先,控制部90判定是否为校准的执行时机(步骤S1)。校准的执行时机例如是图像形成装置100接入电源时、从省电(睡眠)模式复原时、从上次校准后累计印刷张数达到规定张数时等。当在步骤S1中不满足校准执行条件时(步骤S1中为“否”)不执行校准,持续印刷命令的待机状态。
在处于校准的执行时机的情况下(步骤S1中为“是”),开始校准。具体地说,针对品红、青、黄和黑各色,形成浓度修正用的多个补丁图像m、c、y、k和套色不准修正用的多个补丁图像M、C、Y、K(步骤S2)。而后,由图像浓度传感器25检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补丁图像m、c、y、k的浓度和补丁图像M、C、Y、K的位置关系(步骤S3),并使用检测结果执行校准。
此外控制部90在带旋转1周后判定是否形成调色剂像(步骤S4)。带旋转1周后形成调色剂像是指如下任意一种情况:带旋转1周后仍旧持续校准、持续形成补丁图像时,或者校准刚结束后预定有印刷动作时。
带旋转1周后形成调色剂像(步骤S4中为“是”)是指如下的任意一种情况:校准持续、持续形成补丁图像的情况,或校准刚结束后执行印刷动作时。此时,需要由带清洁单元19一次性清洁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
因此,控制部90执行清洁辅助模式,将中间转印带8上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向第二转印辊9转印(步骤S5)。具体地说,控制部90向电压控制电路71发送控制信号,通过从转印电压电源74向第二转印辊9交替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负极性)的转印电压以及与调色剂极性相同(正极性)的转印逆电压,将补丁图像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二转印辊9。更具体地说,如后述的图10所示,配合中间转印带8上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切换转印电压和转印逆电压。
接下来,控制部90判定补丁图像的形成是否已结束(步骤S6)。当补丁图像的形成持续时(步骤S6中为“否”)返回步骤S2,持续检测补丁图像的形成、图像浓度和图像位置。在补丁图像的形成已结束情况下(步骤S6中为“是”),由于随后执行印刷动作,所以为了使第二转印辊9上转印的调色剂返回中间转印带8上以备印刷动作,执行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逆电压的辊清洁(步骤S7)。
另一方面,在步骤S4带旋转1周后不形成调色剂像的情况(步骤S4中为“否”),是校准结束且随后不进行印刷动作的情况。此时,不必由带清洁单元19一次性清洁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因此,控制部90向电压控制电路71发送控制信号,从转印电压电源74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逆电压(步骤S8)。这样,补丁图像向第二转印辊9的转印被禁止。
图10是表示清洁辅助模式中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电压和转印逆电压的步骤的时序图。在图10中,T1表示校准的执行时间,T2表示补丁图像的形成时间,T3表示第二转印辊9的清洁时间(辊清洁时间)。此外,图10中还一并记载了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的补丁图像、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调色剂从第二转印辊9向中间转印带8上的转印时机。
此外,校准是通过中间转印带8旋转4周执行,带旋转第1周形成图案P1的补丁图像。同样,带旋转第2周形成图案P2的补丁图像,带旋转第3周形成图案P3的补丁图像。带旋转第4周再次形成图案P2的补丁图像。
这里,若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上残留着此前的补丁图像,则带旋转1周后形成的补丁图像的检测精度降低。因此,在本控制例中,在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通过第二转印辊9的时机,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电压。此外,通过在上述以外的时机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逆电压,禁止补丁图像向第二转印辊9的转印。以下,说明转印电压和转印逆电压的具体施加步骤。
如图10所示,在带旋转第1周中开始图案P1的补丁图像形成时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逆电压。因此,图案P1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前半部分)在残留于中间转印带8的状态下、到达带清洁单元19。在带旋转第2周中由于中间转印带8的前半部分未形成补丁图像,所以即使图案P1的补丁图像的前半部分未被带清洁单元19除尽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也不影响校准。
带旋转第2周时中间转印带8的后半部分上形成图案P2的补丁图像。因此,通过在带旋转第1周的后半部分到达的时机开始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第一转印电压V1,将图案P1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后半部分)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
同样,带旋转第3周时在中间转印带8的前半部分形成图案P3的补丁图像。因此,即使在带旋转第2周的前半部分到达的时机继续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第一转印电压V1,中间转印带8的前半部分上残留的调色剂也会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
而后,在图案P3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通过时从第一转印电压V1切换为转印逆电压。此时,图案P2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后半部分)在残留于中间转印带8的状态下到达带清洁单元19。此外,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返回中间转印带8上。在带旋转第3周中由于中间转印带8的后半部分未形成补丁图像,所以即使从图案P2的补丁图像的后半部分、或从第二转印辊9返回的调色剂的一部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也不影响校准。
同样,带旋转第4周时在中间转印带8的后半部分形成图案P2的补丁图像。因此,通过在带旋转第3周的后半部分到达的时机开始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第二转印电压V2,将图案P3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后半部分)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另一方面,图案P3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前半部分)在残留于中间转印带8的状态下到达带清洁单元19。
而后,在图案P2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通过时从第二转印电压V2切换至转印逆电压。这样,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的补丁图像的一部分返回中间转印带8上。在带旋转第4周中由于中间转印带8的前半部分未形成补丁图像,所以即使从图案P3的补丁图像的前半部分、或从第二转印辊9返回的调色剂的一部分残留于中间转印带8上,也不影响校准。
最后,在带旋转第4周中形成的图案P2的补丁图像到达的时机开始施加第三转印电压V3,在图案P2的补丁图像通过时从第三转印电压V3切换至转印逆电压。而后,当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的补丁图像被清洁时成为可印刷状态。
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到达第二转印辊9的时机,可以根据各图像形成部Pa~Pd中补丁图像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的时机、从各图像形成部Pa~Pd至第二转印辊9的距离、以及中间转印带8的输送速度计算。
另外,带旋转1周后形成的补丁图像可以对应套色不准修正用或浓度修正用来切换转印电压的施加模式。具体地说,浓度修正用的补丁图像m、c、y、k(参照图4)在用图像浓度传感器25进行浓度检测时容易受到背景(带表面)的影响。因此,优选始终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同一位置。
在此,如图10所示,当带旋转1周后形成的补丁图像为浓度修正用的补丁图像m、c、y、k时,利用在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通过第二转印辊9的时机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电压,将补丁图像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这样,能够由带清洁单元19将处于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上的补丁图像完全除去,从而提高浓度修正用的补丁图像的检测精度。
另一方面,由于套色不准修正用的补丁图像M、C、Y、K(参照图3)只要检测到位置即可,所以可不考虑背景(带表面)的影响。因此,可以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不同位置。在此,当带旋转1周后形成的补丁图像为套色不准修正用的补丁图像M、C、Y、K时,通过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逆电压,不把补丁图像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而后,带旋转1周后在旋转1周前未形成补丁图像的位置上形成补丁图像。这样,由于向第二转印辊9转印的调色剂量降低,所以能够将第二转印辊9的调色剂污染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另外,当刚执行校准后预定有印刷动作时,为了纸S的背面不发生污损,需要预先确保使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的调色剂恰好能完全返回中间转印带8上的辊清洁时间T3。
此外,当刚执行校准后没有印刷动作预定时,不需要施加图10所示的第三转印电压V3。并且,在校准的最后(带旋转第4周)直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图案P2的补丁图像被带清洁单元19完全清除、使中间转印带8周向转动的时刻成为可印刷状态。
按照上述的控制例,带旋转1周后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对第二转印辊9交替施加转印电压和转印逆电压的清洁辅助模式,削减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量。其结果,可以由带清洁单元19将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一次性清除。此外,由于通过施加转印逆电压、使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的调色剂返回中间转印带8上,所以还可以缩短第二转印辊9的清洁时间。
此外,通过配合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电压,可以防止此前的补丁图像残留在带旋转1周后的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其结果,带旋转1周后形成的补丁图像的检测精度提高。
此外,带旋转1周后中间转印带8上未形成调色剂像的情况下,通过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转印逆电压、禁止调色剂向第二转印辊9转印。其结果,通过降低第二转印辊9上附着的调色剂量,可以有效抑制纸S的背面污损。此外,由于还能缩短第二转印辊9的清洁时间,所以能够尽力缩短校准执行时间。
另外,在上述的控制例中,在清洁辅助模式中通过对第二转印辊9交替施加转印电压和转印逆电压、削减了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调色剂量,但是作为向第二转印辊9施加的转印电压,也可以利用比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被第二次转印到纸S时施加的转印电压(基准转印电压)更低的转印电压,进一步削减在清洁辅助模式中转印到第二转印辊9上的调色剂量。
例如,在清洁辅助模式中对第二转印辊9施加用于转印形成补丁图像的调色剂的50%的转印电压,并由带清洁单元19将通过第二转印辊9后残留的50%的调色剂除去。即,利用施加使通过第二转印辊9后中间转印带8上残留的调色剂量能被带清洁单元19一次性除去的、最大的调色剂量以下的转印电压,可以在抑制清洁不合格的同时,将附着在第二转印辊9上的调色剂量控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软毛刷41的带清洁单元19,但是代替软毛刷41,采用清洁辊的构成也可以同样适用。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图1所示的串列式彩色打印机,也能应用于彩色复印机和彩色数码复合机等使用中间转印带和带清洁装置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中。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备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高效除去执行校准时形成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调色剂像以尽力缩短校准执行时间,并且还能抑制因调色剂在第二转印构件上的残留带来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污损。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多个图像形成部,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
环状的中间转印带,沿所述图像形成部移动;
多个第一转印构件,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与各所述图像形成部上配置的像载体相对配置,将所述像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向所述中间转印带上进行第一次转印;
带清洁装置,具有配置在和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的位置上的清洁构件,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除去;
第二转印构件,将第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上进行第二次转印;
电压施加装置,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与所述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或与所述调色剂极性相同的转印逆电压;
图像浓度传感器,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第一次转印的所述调色剂像的浓度和位置信息;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和所述电压施加装置,
通过由所述图像浓度传感器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补丁图像的浓度和位置信息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图像形成条件,执行用于修正所述调色剂像的浓度和套色不准的校准,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能执行清洁辅助模式,通过在执行所述校准时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所述转印电压,将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所述补丁图像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转印,
当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所述调色剂像时,执行所述清洁辅助模式,当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未形成所述调色剂像时,向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持续施加所述转印逆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通过对所述第二转印构件交替重复施加所述转印电压和所述转印逆电压,来执行所述清洁辅助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以下述方式执行所述清洁辅助模式:在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所述补丁图像的形成位置通过所述第二转印构件的时机,对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所述转印电压,在上述以外的时机,对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所述转印逆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所述补丁图像为浓度修正用补丁图像的情况下,执行所述清洁辅助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以下述方式执行所述清洁辅助模式:对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比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像第二次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时施加的、基准转印电压低的所述转印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以下述方式执行所述清洁辅助模式:对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所述转印电压,所述转印电压使通过所述第二转印构件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残留的调色剂量处于能被所述带清洁装置一次性除去的最大的调色剂量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1周后、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像是向所述记录介质上转印的印刷图像时,通过对所述第二转印构件施加所述转印逆电压,在所述清洁辅助模式中执行使转印到所述第二转印构件上的所述补丁图像返回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第二次转印清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为软毛刷。
CN202011222374.XA 2019-11-11 2020-11-0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27829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4130 2019-11-11
JP2019204130A JP7439464B2 (ja) 2019-11-11 2019-11-1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2951A true CN112782951A (zh) 2021-05-11
CN112782951B CN112782951B (zh) 2024-01-30

Family

ID=73288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22374.XA Active CN112782951B (zh) 2019-11-11 2020-11-0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9469B2 (zh)
EP (1) EP3819709B1 (zh)
JP (1) JP7439464B2 (zh)
CN (1) CN1127829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43288A (ja) * 2021-09-16 2023-03-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条件調整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5308A (ja) * 1999-06-23 2001-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
US20120237271A1 (en) * 2011-03-18 2012-09-20 Kenji Sengoku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051832A1 (en) * 2011-08-26 2013-02-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90049879A1 (en) * 2017-08-08 2019-02-14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9970B2 (ja) 1998-08-31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92416A (ja) 2004-03-31 2005-10-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5914A (ja) 2007-01-31 2008-08-1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8387B2 (ja) 2009-07-22 2014-06-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1325A (ja) 2011-03-01 2012-09-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48536A (ja) 2012-08-31 2014-03-17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圧設定装置
JP6128825B2 (ja) 2012-12-06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22406A (ja) * 2014-05-23 2015-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4877A (ja) 2015-08-27 2017-03-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画像濃度補正方法
US10241435B1 (en) 2017-09-25 2019-03-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main body, attaching/detaching section, uneven part, and cleaning memb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5308A (ja) * 1999-06-23 2001-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
US20120237271A1 (en) * 2011-03-18 2012-09-20 Kenji Sengoku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051832A1 (en) * 2011-08-26 2013-02-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90049879A1 (en) * 2017-08-08 2019-02-14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69469B2 (en) 2021-11-09
EP3819709A1 (en) 2021-05-12
CN112782951B (zh) 2024-01-30
JP2021076746A (ja) 2021-05-20
EP3819709B1 (en) 2023-07-19
JP7439464B2 (ja) 2024-02-28
US20210141321A1 (en) 2021-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2510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3330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78295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6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12901A (ja)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2395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138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83423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081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129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02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721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転写部材の圧接離隔状態の検出方法
JP20120533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139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826245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20211489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256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12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139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12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489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80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2116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1246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